1999-08-08

第 1 版

1. 朝鲜从独联体国家购进四十架米格—21喷气式战斗机

这是韩国《文化日报》七日披露的,但没有说是从哪一个独联体国家购买的。韩国防部拒绝就此消息发表评论。(法新社)

2. 西班牙总检察院对皮诺切特的监禁判决提出上诉

该机构六日说,皮诺切特虽应受到审判,但法官作出的监禁判决无效。智利对此表示欢迎。(埃菲社)

3. 韩国两艘驱逐舰访问日本

日防卫厅六日说,这是韩海军战舰首次对日进行此类访问。(美联社)

4. 瑞典建议成立调查科索沃危机国际委员会

瑞典首相佩尔松六日说,在安南支持下,委员会将由联合国战争罪行法庭前检察官、南非人理查德·戈德斯通负责。(美联社)

5. 乌克兰将用八架图—一六○战略轰炸机偿还欠俄债务

俄罗斯军方六日说,这将使俄今后二十年保持空中战略核力量。(俄塔社)

6. 美国七月份失业率为百分之四点三

美劳工部六日宣布,失业总人数达五百九十五万多人。(法新社)

7. 英刊文章 新帝国主义者磨刀霍霍

【英国《情报文摘》周刊7月31日一期文章】题:新帝国主义者在磨快他们手中的剑    今年的3月24日,北约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发动了一场不设防的战争;4月份,它开始实施新战略构想,对进一步在本地区以外的军事干预发出了令人震惊的指令;现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了,它正在重新安排和重新装备自己,以便使它能够以更大的力量推进雄心勃勃的新计划。    我们对此表示严重的关切,可以提出三点理由来分析。    首先,为进一步在本地区以外采取干涉行动可能提出的理由实在太多了,超越了从保护真正的战略利益这条线而进入到保护新帝国主义的疆土。    第二,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这样强调在本地区以外(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将会导致降低保卫核心地区的重要性,而保卫这一地区应该始终作为欧洲军队要履行的主要任务。    第三,几乎或根本没有涉及这一点:所有这些都是对世界上的非北约国家感兴趣。    世界的非北约国家都已亲眼目睹了在科索沃进行的这场没有得到授权的本地区以外的干预行动;它们都已经读过了北约的新战略政策原则;现在它们看到的迹象是,与维护欧洲大陆的安全相比,欧洲对于重组它的军事力量,以便进行本地区以外的干预行动要更为认真。    可以为说明最后这一点提供的证据正在增加。总之,欧洲看来正把英国武装部队作为它自己学习的榜样,因为英国自己过去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它的军队仍然有着强烈的向“本地区以外”派驻军事力量的癖好。有人认为,欧洲军队应该加强他们向外派出人员的能力和减少军队人数(摆脱征兵),以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英国军队。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点是,法国和德国都已经同意将90年代中期与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共同组成的欧洲军队进行改革,使之从一支重型武器装备的部队(它的主要目的是保卫中欧)变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能够到欧洲边界以外的地区去作战。    英国也没有满足它已经取得的成就。它的最新的战略防务研究集中谈到必须建立一支快速部署部队,以便应付世界各地突然爆发的战事。就在上周一,英国国防大臣乔治·罗伯逊还宣布:“我们正像发疯一样地征召兵员……”    北约的邻国——近的和不是很近的——不可能看不到这些明显的迹象。大西洋联盟的欧洲支柱已经决定,要把它的军事力量从主要用于防御的军事力量变成帮助西方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施加它的苛刻条件的武装部队。

8. 安南提议瑞士检察总长卡拉·德尔蓬特为新任联合国战争罪行法庭检察官

如获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她将接替现任检察官路易丝·阿尔布尔。(路透社)

9. 加强教育 团结群众

【日本《读卖新闻》8月7日文章】题:中国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记者藤野彰发自北京)    中国共产党吸取“法轮功”事件的政治教训,开始对全体党员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再教育。目前这方面的学习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展开。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员的“理论武装”有所松懈,党中央正积极扭转这种状况。    中央继上月发出禁止党员修炼“法轮功”的通知后,又一次要求全体党员以基层组织为单位集中开展这次学习。主管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央宣传部赶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学习材料》,《人民日报》也紧急出版“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资料集。宣传唯物论和无神论成为目前党的最重要课题。    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社论说,批判李洪志歪理邪说的过程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教育的过程,并强调指出,要把“法轮功”问题处理好,必须解决党内的思想理论问题。    这次学习将与“三讲”教育结合进行。    【美国《纽约时报》8月6日文章】题:中国与“法轮功”:说的多 行动少(记者塞思·费森发自北京)    中国对自称有着数百万信徒的“法轮功”采取的取缔行动看起来是很强硬的,但对普通的“法轮功”练习者的处理则采取比较宽大的政策。    这种做法既表明共产党政治机构强大的抵御能力,又反映了当局不愿采取严惩的措施。当局指责这个组织的领导人的目的是要推翻政府。

10. 南对黑山建议保持沉默 塞内政部长警告反对派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8月6日电】昨天黑山共和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南联盟改革方案,但迄今为止,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政府对该方案仍然保持沉默。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8月6日电】据贝尔格莱德报纸今天报道,塞尔维亚内政部长已经警告这个国家的反对党及其支持者,如果他们的活动对这个国家的稳定构成威胁,他可能下令动用军队。    【法新社贝尔格莱德8月6日电】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今天结束的塞族移民大会上说:“我们不会屈服于被视为北约侵略的延续的一些活动向我们施加的压力。”    【美联社南斯拉夫科索夫斯卡—卡梅尼察察8月6日电】俄罗斯驻科索沃的维和部队昨天晚些时候和今天三次遭到袭击,这反映了这个由阿族占支配地位的科索沃省对莫斯科在这里逐渐增加人员普遍怀有敌意。

11. 美国会调查结果显示 美仍是世界最大军火出口国

【美联社华盛顿8月6日电】美国国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出口国,尽管全世界的需求量一直在下降。    国会研究处提出的年度报告说,1998年,美国在新的武器交易中居于领先地位,销售额为71亿美元,而上一年的销售额只有57亿美元。德国位居第二,新的武器销售额为55亿美元。法国位居第三,销售额为30亿美元。

12. 阿富汗首都附近炮战激烈 安南呼吁邻国履行不干预诺言

【路透社喀布尔8月6日电】阿富汗敌对的部队今天在喀布尔以北地区进行炮战,标志着经过了一天的戏剧性变化之后,战斗的前线又回到了该首都附近。    【法新社喀布尔8月6日电】阿富汗反对派武装今天说,他们正在扫荡并守卫着从塔利班的士兵手中夺回的领土,这些地盘是在有数百人丧生的闪电式反攻中夺回的。    【法新社联合国8月6日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今天呼吁阿富汗的6个邻国履行不干预该国内战的诺言,以免它变成一场“跨国冲突”。

13. 美称朝向导弹基地运送燃料 朝表示不会屈服于美国压力

【美联社华盛顿8月6日电】一位美国高级官员今天说,朝鲜本周向导弹发射基地运送了火箭燃料,美国认为它无视美国发出的警告,正准备在这个基地发射一枚远程导弹。    【法新社汉城8月6日电】北朝鲜今天因为美国试图阻止它发射一枚远程导弹而把矛头对准美国,为该国可以自由发射火箭的“主权”进行辩护。    朝中社发出最新的强烈警告说:“不断加强的美国压力绝不会吓倒(北朝鲜)或者使它停止它应该做的事。相反,这种压力将迫使(北朝鲜)进一步加强对这种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

14. 巴以希伯伦冲突持续不断 巴拉克派特使见阿拉法特

【法新社西岸希伯伦8月6日电】在这个形势一触即发的西岸城市爆发的巴勒斯坦青年和以色列军队之间的零星冲突今天已经进入了第三天。    大约20名年轻人向把守通往以色列控制的希伯伦市中心飞地要道的士兵投掷了石块,这些飞地居住着大约400名犹太人定居者。    【法新社耶路撒冷8月6日电】以色列《国土报》今天报道说,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已经派遣一名私人特使去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会面,试图恢复直接接触并结束在怀河协议上的争论。    【法新社耶路撒冷8月6日电】巴拉克总理今天说,以色列将在三周后(9月1日)开始履行长期拖延的与巴勒斯坦人达成的怀河协议。    【法新社加沙城8月6日电】巴勒斯坦人今天要求美国进行干预,以打破与以色列的和平谈判僵局。

15. 印度驱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员

【路透社新德里8月6日电】印度今天以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驱逐一名巴基斯坦外交人员,并要求他在一个星期之内离开该国。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说,巴基斯坦高级专员署(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穆罕默德·萨夫达尔从事了“与其正式身份不符的活动”。    【法新社新德里8月6日电】印度导弹技术的设计师今天在此间说,印度将在今年开始对两套导弹系统进行批量生产。    阿卜杜勒·卡拉姆在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主管人员会议上说:“两种型号的导弹、电子战系统和一种无人驾驶飞行器将在今年经过用户试验后投入生产。”

第 2 版

1. 日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铺路

【时事社东京8月6日电】政府6日决定了这样的方针:为了使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可能,因此要着手就靖国神社的应循方向进行研究。这是官房长官野中在6日下午会见记者时表明的。作为研究的课题,野中列举了如下几点:(1)把太平洋战争中的甲级战犯的牌位同其他阵亡者分别开来;(2)使宗教法人——靖国神社作为特殊法人;(3)为阵亡者设置国立墓地。政府将通过由学者等有识之士组成的恳谈会的方式,同执政党方面进行意见调整。    在6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野中一方面表明了这样的认识:在目前的状况下,在职首相难以参拜靖国神社;另一方面,官房长官又强调说:“当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考虑对为国家牺牲的人表示哀悼,以首相为首的所有国民都能够进行祭祀的应循方向的重要时期即将到来。”

2. 共同社认为 中国必将强烈反对

【共同社北京8月6日电】日本官房长官野中广务6日表示,有关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事宜正在讨论之中,对此,中国政府没有发表正式评论,但是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担心,中国必将表示强烈反对。    据认为,野中广务长官打算以把甲级战犯与其他人分开祭祀的方案,来防止亚洲国家对首相参拜提出反对意见,但也有一些通晓日中关系的人士提出:“靖国神社本身是对外战争历史的象征,首相到此正式参拜就是肯定侵略战争。”    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和战区导弹防区系统设想等问题,已使中国加强了警惕,担心“日本走上军事大国化道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必将受到中国方面的猛烈批评。

3. 亚洲国家纷纷表示反对

【共同社东京8月7日电】官房长官野中广务6日发表了为实现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而将开始进行研究的讲话。对此,亚洲各国的国民以及英国的由曾被前日军俘虏的英国军人组成的团体纷纷表示反对。    新加坡中文报纸的编辑批评说,“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不是件好事”,并指出,曾被前日本军队侵占过的新加坡国民“将作出比使日之丸、君之代法制化更加强烈的反应”。    菲律宾援助原随军妓女团的代表说:“日本政府应该承认原日本兵对亚洲妇女犯下的暴行,并应该进行谢罪和赔偿。”    由英国的曾被原日本兵俘虏的军人组成的日本军队强制收容所幸存者会会长说:“日本的政治家也应该正式参拜在收容所中牺牲的英国俘虏的横滨墓地。”另外,该会长还就野中讲话是在原子弹轰炸广岛纪念日发表的这一点谴责说:“日本人企图把自己从侵略者变成牺牲者。”    韩国通讯社驻东京记者在6日晚上也从东京发回了这样的报道:“最近日本急剧右倾化,如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国旗和国歌法案在众议院通过等。有人对此表示忧虑。”

4. 日报认为 小渊谋求对战后问题「总决算」

【日本《东京新闻》8月7日报道】题:首相谋求解决战后一直被视为禁忌的靖国神社问题    面临着8月15日的停战纪念日,政府(自民党)决定了开始重新研究靖国神社的应循方向的方针。其背景在于小渊惠三首相的如下一种“总决算路线”:当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谋求解决战后一直被视为禁忌的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相在桥本内阁就任外相之前曾任“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的会长。官房长官野中以前也对解决靖国神社问题具有强烈的愿望。政府(自民党)已经建立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体制。    政府为参拜靖国神社开辟道路的背景也在于这样一点:各国首脑在正式访问他国时,参拜国立墓地已成为国际惯例。不过,研究内容中包括“把甲级战犯分开祭祀”和“把靖国神社作为特殊法人”等内容,这对于政府和自民党而言,是30年来一直面临的课题,但都未能付诸实施。    对于“分开祭祀”之说,自民党很有势力的支持力量日本遗属会也提出了反对,而对于“特殊法人化”一说,有人则批评是“国家神道的复活”,而且神社方面也表示强烈反对。在今后的讨论中,自民党将很难同有关方面达成一致。把甲级战犯分开来祭祀,涉及到如何评价东京审判的问题,有可能牵动国际舆论,引发对历史观的争论。    “分开祭祀”论和“特殊法人化”之说能否得到公明党的理解尚不清楚。虽然最近日本连续通过了几项重要法案,小渊政府正信心十足,但比起讨论“日之丸”和“君之代”的立法问题,这次无疑需要进行更加广泛而慎重的讨论。

5. 英报文章 政党分裂使米洛舍维奇受威胁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5日报道】题:政党分裂使米洛舍维奇受到威胁(记者 戴维·米尔沃德)    昨天出现一系列关于米洛舍维奇的政党出现分裂的报道,他的总统地位正因此受到削弱。据信,如果米洛舍维奇拒绝和平下台,执政的塞尔维亚社会党中的一些党员准备联合反对派集团设法罢黜米洛舍维奇。这些人中包括前塞尔维亚安全负责人约维察·斯塔尼希奇,他可能会效仿前南斯拉夫军队总参谋长莫姆契洛·佩里希奇公开站出来反对米洛舍维奇。    据贝尔格莱德发行的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新闻通讯》说,这位南斯拉夫总统在上周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同他的几位亲密盟友发生冲突。他们认识到,只要米洛舍维奇不下台,南斯拉夫就无法得到需要的援助以弥补长达11周的轰炸造成的损失。    尽管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大量减少,很多分析家仍然怀疑米洛舍维奇是否会和平下台或提出举行新的选举。在理论上,如果在塞尔维亚议会占多数的执政联盟中有足够的成员倒向反对党,米洛舍维奇就可能被罢免。    但当地的观察家并不认为刚露出合作迹象的分裂的反对党准备同极端民族主义的激进党做交易。米洛舍维奇虽然四次战败,而且使南斯拉夫陷入孤立并破坏了南斯拉夫的经济,但根据最近的民意测验结果,米洛舍维奇仍然在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中名列第三。

6. 俄外交部发言人谈俄与北约关系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8月5日电】“我们将就具体的事情评论北约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以及整个北约的活动,同时确定我们的外交步骤,包括发展与北约双边关系方面的步骤。”这是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拉赫马宁今天说的。    他强调指出:“在实际存在的多极世界时代,建设性、预见性和不使用武力应该成为文明的国际关系绝对必要的原则。”    发言人说,莫斯科注意到罗伯逊被任命为北约秘书长以后关于调整与俄关系的重要性的谈话。他说:“众所周知,目前俄罗斯和北约的相互协作只限于在科索沃和波黑的国际维和行动。其他所有合作领域都处于冻结状态。”    他在谈到与北约继续协作的前景时强调说:“我们正在谈论修复俄罗斯—北约关系,而且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北约在巴尔干地区采取武力行动所造成的南斯拉夫悲剧不再重演;实施北约继续扩大的计划不致使欧洲重新出现新的分界线;北约能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合法利益和我们的不安,严格遵守俄罗斯—北约基本文件的规定。”

7. 俄报文章 俄政权转入地方领导人之手

【俄罗斯《今日报》8月6日文章】题:我们之后哪怕普里马科夫当总统(作者 列昂尼德·拉济霍夫斯基)    还不知道“祖国—全俄罗斯”联盟是否会因其领导人的野心而垮台。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一点,而是如果该联盟取得政权,取得杜马多数,有了“自己的”总统,是否会导致整个俄罗斯联邦的垮台?同时显而易见的是:该联盟的建立以及它可能取得胜利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克里姆林宫近年来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    叶利钦病魔缠身,克里姆林宫也已陷入瘫痪。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政策在1996年之后就已近乎一种“家庭政策”:人事上任人唯亲,向“比尔的朋友”或“科尔的朋友”乞求借款。    “病魔缠身的沙皇”统治下的地区早已是一种封建家长式的生活。在叶利钦统治不利的时候这些地方行政长官纷纷伸长了手,学会了用尖锐的牙齿去蚕食私有化财产。而现在到了把自己联邦权力机关也私有化了的时候了。    总统办公厅人士还没有考虑到这么抽象的问题。事实上目前正在迈出极其重要的一步:联邦政权正在从虚弱无力的中央转到地方领导人的手中。    如果“地方行政长官联盟”在杜马中取得多数,这就意味着地方行政长官将:①控制议会两院;②组建政府;③选擅于缓和矛盾、灵活应对的70岁的普里马科夫担任总统。    哪个地方行政长官也不希望“俄罗斯解体”。但这个不太好听的“解体”一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统一的国家内部即将发生权力再分配:“克里姆林宫大家庭”的地位将被地方行政长官的联盟所代替。    无论是好,是坏,这都是必然。这就是叶利钦近年来全部政策的结果。

8. 俄确定十亿卢布航天项目

【俄通社—塔斯社俄罗斯萨马拉8月6日电】俄罗斯总理斯捷帕申今天在萨马拉视察工作时召开了政府军工问题委员会会议。    他在答记者问时说,会上确定了三个重点项目,其中一个是与航天及保障俄罗斯国防和安全有关的价值10亿卢布的项目。2005年之前应从预算中拨出这10亿卢布。    斯捷帕申说,这是俄罗斯目前必须搞的一些项目,“南斯拉夫事件后我们不能光说我们有国防实力,和其他国家不相上下。在太空中我们要有眼睛和耳朵”。

9. 阿塞拜疆反对独联体搞军事化

【俄通社—塔斯社巴库8月6日电】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认为,独联体不应当搞军事化。这是阿利耶夫今天在巴库会见独联体执行秘书亚罗夫时说的。     阿利耶夫说,他过去和现在一直反对在独联体国家之间建立军事联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他认为独联体国家有作出符合各国利益的决定的自由。他同时强调,当全世界都在寻求避免发生新的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的时候,独联体不应走军事化之路。    他还强调说,对于12年来一直处于与亚美尼亚军事冲突状态的阿塞拜疆来说,这个问题很敏感。他表示了阿塞拜疆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的愿望。用他的话说,“不仅今天,明天,而且永远都是这样”,这是阿塞拜疆坚定的对外政策方针。

第 3 版

1. 美报文章 科索沃事件表明北约的团结正在瓦解

【美国《华盛顿时报》7月21日文章】题:下任总统与北约(作者 前助理国务卿、现美国事业研究所高级副所长约翰·博尔顿)    克林顿总统和其他北约领导人在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之后沉浸在大量沾沾自喜的言论之中。    尽管如此,科索沃事件造成的长期后果对北约来说是十分棘手的:北约的政治团结正逐渐瓦解。由于克林顿总统已经明显地感到松了一口气,认为现在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政策上了,因此,北约的团结将经历一年半甚至更长时间的破坏,设法弥补损失的任务将不可避免地落在下任美国总统身上。    导致北约不团结的根本原因是欧盟处理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问题的方式令人迷惑,而且常常自相矛盾。    假如欧盟真的有能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全政策,(这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令人怀疑),那它将削弱美国在欧洲部署军事力量的唯一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欧洲人没有能力自己处理防御的关键问题。    科索沃事件从几个方面证明了上述结论。    第一、非常麻烦的一个事实是北约内部就北约是否可以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采取军事行动展开了漫长的辩论。尽管克林顿政府中的很多高级官员本能地喜欢这种作法——而且无疑将在今后的突发情况下这样做——但俄罗斯和中国行使否决权的明显威胁甚至使“坚定的多边主义”政府也相信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第二、北约内部在空袭中出现的政治分歧常常使军事决策受到影响。法国总统希拉克曾公开吹嘘他能在决定轰炸目标的问题上施加影响。希拉克可能夸大了他个人的作用,但媒体却充斥着北约军事指挥官们的指责,抨击最初两个月的行动缓慢和低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例子说明,欧盟成员国当时在进行与战争无关的议事日程。    第三、也是更糟糕的是,北约政治领导人就如果米洛舍维奇不接受北约的条件是否应该派遣地面作战部队的问题进行了不体面而且有害的公开辩论。    尽管如此,欧洲人还积极地参与这场愚蠢地暴露国内政治优于北约团结的行动。英国首相布莱尔反复主张进行地面战。相反,德国总理施罗德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公开立场。具有讽刺性的是,上述三位领导人短期内在政治上都获得了好处:克林顿摆脱了一场潜在的灾难;在伦敦的布莱尔被说成是进行了一场“有益的战争”;而施罗德在德国被称作是“战争总理”。北约才是真正的输家。    第四、尤其是对欧洲人来说,他们痛苦地认识到,是美国承担了南斯拉夫战争的绝大部分军事重担。尽管欧盟国家装腔作势,强调独立的安全系统和防御特性,但它们并不急于把投入的钱和它们说的那一套匹配起来。事实上,布莱尔的“强硬”是典型的“说便宜话”,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这样。他知道克林顿总统(和副总统戈尔)在政治上几乎肯定不能接受地面战争,他还知道,如果真的进行地面战,美国的军队、技术和支持将是所有北约地面战的核心。    这个证据证明任何欧盟内部决策进程的失误现在已经对北约构成影响。结果是北约的果断和灵活(欧盟从来不具备的两点)明显退化了。对美国来说,北约的衰落和失败是最不能接受的,同样不能接受的是我们在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的意志和能力受到束缚。

2. 美国中情局策划伊拉克政变始末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7月24日文章】题:偷鸡不成反蚀米——中情局策划伊拉克政变始末(记者 西摩·赫什)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下台前曾秘密授权中央情报局在伊拉克策划推翻萨达姆总统的政变,因为萨达姆在海湾战争后对美国的蔑视态度令布什极为恼火。在克林顿接替布什之后,他和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再次向中情局布置了这项任务。同时,克林顿及其助手希望伊拉克问题不再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特委会”)前负责人罗尔夫·埃克乌斯回忆说:“莱克那时常对我说,不要再在伊拉克问题上出什么乱子了,这已经不是华盛顿政府关心的主要问题。当时处理伊拉克问题的任务已经交给五角大楼、国防部和中情局的下层官员。”    对伊政策的失败    莱克及其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的高级助手乔治·特尼特(他在1996年被任命为中情局局长)极力主张在伊拉克问题上速战速决,即通过流血政变除掉萨达姆。他们在各种场合暗示,这种政变要由流亡的伊拉克反对党或萨达姆核心圈子里的人来完成。但白宫没能充分认识到中情局在中东地区开展间谍活动的局限性,例如它的近东司只有少数几个人会讲阿拉伯语。这一失误最终导致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失败,并给联合国特委会制造了大量麻烦。    当时的中情局近东司司长史蒂文·里克特尤其反对联合国特委会撇开美国,单独处理伊拉克问题。在中情局,里克特是一位有争议的官员。尽管他很有才气,但甚至他的支持者都说他经常出错。他曾在80年代末担任德国秘密行动中心负责人。该中心通过一些伊朗人搜集伊朗的情报,但那个情报网后来被伊朗破获,30多名伊朗情报人员被处死。里克特的一位同事说:“还记得这件事的中情局人员都认为,里克特应该为这起惨案负责,因为他太大意了。”    “通信情报”行动    1996年年初,联合国特委会驻巴格达办事处开始实施以色列—联合国通信情报联合行动(简称“通信情报”行动)。他们希望通过该行动得到有关萨达姆的特别安全机构隐瞒武器计划的证据。在埃克乌斯的首肯下,联合国特委会武器核查小组负责人、美国前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和特委会情报部门的俄罗斯武器控制专家斯米多维奇制订了一套富有进攻性的方案:他们领导一个核查小组对伊拉克的可疑目标进行一系列突击检查,同时监听伊拉克所有频率的广播通讯。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加密频率,截获该频率的信号,然后拿到有关部门进行解密和破译。    里特说,数月以后,联合国特委会收到他们截获的信号,但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伊拉克人之间的闲谈,而且几乎没有证据证明伊拉克存在加密频率。    里特说,联合国特委会对美国缺乏合作诚意极为不满,并将它截获的情报交给以色列和英国情报机构进行处理,因为里特同以色列和英国情报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他说,埃克乌斯同意他们这样做,但遗憾的是,“通信情报”行动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搜集的情报对联合国特委会要求萨达姆放弃建立核武库的目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埃克乌斯最初拒绝谈论有关“通信情报”行动的详细情况,只说“里特爱夸大其词”。但他承认“里特所说的大部分还是真实的。我们虽然拥有刺探萨达姆一举一动的技术,而且我们已经在尽力而为,但当我们要求美国帮助处理有关情报时,他们表现得不大热心。我想美国可能不希望因为我们而在伊拉克问题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中情局秘密介入    但在1996年的某个时候,中情局近东司在上级的同意下,开始在伊拉克境内单独开展秘密的“通信情报”行动,尽管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中情局人员扮成联合国特委会核查人员分批来到伊拉克,在其境内大肆安装旨在获取伊拉克军事情报的窃听设备。    里克特的“通信情报”行动主要依靠伊拉克执政党复兴党的一些变节者为他提供情报。该行动显然是在策划美国期盼已久的伊拉克政变。不过,中情局打算在1996年夏季挑起伊拉克政变的计划最终夭折。在他们实施该计划之前,一名忠于萨达姆的军官通过本应是绝密的联络通道告诉中情局驻安曼站负责人,萨达姆已经知道政变的详细计划,并已处死数十名涉及此案的伊拉克人。    里特说,他很晚才得知中情局在伊拉克的间谍活动,并及时通知了联合国特委会领导小组中的美国高级官员查尔斯·迪尔费尔。因为里特清楚该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伊拉克公布中情局在其境内大搞间谍活动,那将严重削弱联合国特委会在伊拉克和国际武器控制领域中的威信。以前里特都将他得知的情况通报埃克乌斯,但这次他没有。里特说:“那段日子真难熬。我感到左右为难:是应该作一名美国良民,还是应该诚实地履行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职责?我知道查尔斯不会将这个情况告诉埃克乌斯,那我该怎么办呢?”    俄罗斯坐收渔利    后来得知这一情况的埃克乌斯用嘲弄的语气说“中情局的行为太愚蠢”。但他又说:“美国此举带来的政治影响将是严重的。”他担心美国单方面在伊拉克非法搜集情报的行为将破坏未来的多边武器核查工作。他说:“以后怎么让人信服武器核查人员?美国的行为使国际社会重建武器控制体系变得十分困难。”    联合国特委会在伊拉克的尴尬处境使俄罗斯坐收渔利。俄罗斯现在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买家,它则向伊拉克出售武器和技术。在莫斯科的帮助下,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同时萨达姆又在蠢蠢欲动,企图主宰中东地区。    对中情局在伊拉克开展间谍活动抱怨不已的不仅是埃克乌斯和里特。中情局没能成功地在伊拉克挑起推翻萨达姆的政变——实际上是里克特的失败——已成为华盛顿外交界的公开秘密。    萨达姆在粉碎了中情局的政变阴谋后开始得寸进尺。他在1996年夏季晚些时候谋求联合国特委会停止实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计划。里特辞去了在联合国特委会的职务。此外,华盛顿还得到大量情报说,俄罗斯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伊拉克输送武器和技术产品,据信其中包括地对空导弹系统的零部件和一些尖端武器。

3. 鲜为人知的科索沃战争内情(四)

北约的一位将军说:“对于轰炸米洛舍维奇的住所,法国人也是不同意的,他们顶了几周,后来才同意。同样,他们也顶了一段时间才同意轰炸与米洛舍维奇关系密切的几位工业家的工厂和塞尔维亚社会党总部大楼。”    法国人最终感到庆幸的是他们始终不同意采取第三阶段的轰炸行动。一位法国军人说:“第三阶段实际上就是一场全面战争。随之而来可能造成的损失就没有边了……”    “在宣传方面我们绞尽脑汁”    在整个冲突期间,政治负责人担心的是公众不支持他们。在数周时间里,北约仔细考虑了他们的宣传战略,最初,这项战略是很脆弱的。北约的一位负责人士说:“在最初几天里,我们得不到军人方面的确切情况,我们需要渲染一下气氛。这项工作是很难做的。”后来,这架机器运作得比较好了。北约各国从布鲁塞尔收到了旨在协调各国宣传主题的一份秘密通报。    北约的一位将军解释说:“对于各种失误,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相当有效的。我们往往是了解这些失误的原因和确切后果的。但为了平息舆论,我们往往这样说:我们正在进行调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只是在15天后,在这件事不再与任何人有关联的情况下才把真相披露出来。像其它方面一样,在宣传方面我们也绞尽了脑汁。”    各种谣传    当时有四种(至少是四种)谣传不同程度地令西方负责人士感到不安。法国情报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士说:“首先是有人说科索沃的一些领导人死了。这完全是英国军情六处和德国联邦情报局提供了错误的情报。接着,几家情报机构也告知政治决策者们说,据他们得到的消息,米洛舍维奇可能病得很重。他得的可能是脑溢血,不日之内可能去治病。于是,情报专家们开始对凡是有米洛舍维奇镜头的录像带进行了审看。他们以为从中可以发现米洛舍维奇的右臂有些僵直,从而可以证明确有其事。”    轰炸中国大使馆一事显然引发了人们的各种谣传。开始时,人们传说最多的是塞尔维亚人的计谋,可能向当时正经过这里的美国B2飞机“指示”了这个建筑物。三天后,法国情报机构向政治权力机构报告说,他们不相信这种说法。    在此期间,法国参谋部对这之前一周每天“提出”的轰炸目标清单逐一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北约的一位将军说:“中国大使馆的坐标已经多次列出。但这座建筑物的名称每次都标错了。”    他说:“据我所知,美国的地图都是新的。实际上那天晚上,克拉克想敲的是一个‘活动目标’,不幸的是这个目标是从大使馆前经过的。”真是这么回事吗?这还是个谜……(四)    图片说明:北约炸弹4月12日摧毁塞尔维亚南部一列火车,15天后北约才透露真相。

第 4 版

1. 美国新经济系列报道(3) 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

【本报华盛顿8月6日电】(记者 王建生)近年来,有关美国“新经济”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最近发表的《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在这一经济中,风险、不确定和持续的变革是法则,不是例外。”该报告使用了13项指标来说明“新经济”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在办公室工作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增加了。美国“旧经济”基本上是建立在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基础之上的,而新经济是建立在商品和服务的灵活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新经济是一种高技术、服务和办公室型经济。由于制造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部门的就业人员不断减少。目前,美国约80%的就业人员从事的不是生产物品的工作,而是运输物品、处理和制造信息或者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工作。自1969年以来,商品生产和批发部门失去的几乎所有工作岗位都被办公室工作岗位的增加所抵消了。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高技术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70年的18%提高到了1994年的24%。高技术公司的产值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5.5%上升到了1996年的6.2%。    二、高工资、高技能工作岗位增加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意味着新就业岗位的增加,而新技术和组织劳动的新方法也使许多现有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结果,美国经济中以知识为基础的就业岗位(受过中等以上、职业或高等教育的人)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60年,美国只有5000位编程员,目前超过130万人。管理和专业岗位在总就业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22%上升到了1995年的28.4%。相应地,中等技能的就业岗位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    三、贸易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贸易已变成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国的进出口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0年的11%上升到了1997年的25%。而且,美国越来越专门提供复杂的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务,表现在美国每1美元的出口的重量自1970年以来已下降了一半以上。贸易的迅速发展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这使得持续不断的创新对于商业的成功变得至关重要。    四、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明确指标。现在,企业在全球各地进行投资以获得市场、技术和人才已成为竞争的必要条件。按1990年美元计算,美国公司在国外的直接投资和外国公司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总额已从70年代的年均453亿美元上升到90年代上半期的年均1175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4%上升到了1.64%。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德国高32%,比日本高出1倍以上。    五、富有创业精神、快速发展的新公司大量涌现。企业家冒风险和开办迅速发展的新公司的能力和意愿,与支持企业的机构和法律一起,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在一个鼓励创新的迅速变化的经济中,迅速发展的新公司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经济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事实上,美国小公司创造的新就业岗位的大部分来自于数量相对较小的连续4年销售额年增幅在20%以上的公司。自1993年以来,这类“瞪羚”小公司的数目增加了40%,已超过35.5万家。在1993年至1996年间,美国新增的就业岗位的70%来自这些公司,46%来自雇员100人以上的“瞪羚”公司。    六、企业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导致竞争加剧的因素很多,包括全球性市场的出现、公司数量的增加、使得公司更容易进入新市场的新技术、以及来自证券市场的要求提高股票价值的压力不断上升等等。1965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只有2500个竞争对手,到1992年,其竞争对手增加到了5万个。公司总数和交易股票的数量是衡量竞争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美国的公司总数已从1988年的600万家增加到了1995年的660万家,过去20年中在美国股市上市交易的股票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另外,美国经济中面临国外竞争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18.8%上升到了1994年的27.7%。    七、竞争对手间的合作增加。在美国新经济中,尽管为争夺市场的竞争加剧了,但竞争对手间合作的频率也提高了。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公司越来越多地从供货商、客户、大学和联邦实验室获取技术和创新的源泉。以合作伙伴和联合方式出现的机构网络的扩散,推动了技术创新,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成功复兴作出了贡献。欧洲虽然在1985年拥有和美国差不多数量的工业技术联盟,但自那时以来,特别是90年代,美国工业联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欧洲和日本的工业联盟的数量急剧下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和其他一些专家认为,网络、合伙和合资企业的合作动力是美国新经济的一项主要的组织原则。    八、公司和就业岗位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美国就业总数稳定增加的背后是就业岗位不断地新生和死亡的新陈代谢的过程。由于美国新办的公司数和公司倒闭数每年都在增加,这一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加快了。这一现象损害了旧经济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工人的不安全感,但它却是美国经济创新和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缺乏创新和效率的公司的倒闭和下滑,富于创新和效率的公司取代了它们的位置。1994年和1995年,美国私人部门创造了360万个就业岗位,新公司创造了580万个就业岗位,倒闭公司则消灭了450万个就业岗位,增长的公司创造了1060万个就业岗位,而下滑的公司失去了820万个就业岗位。在此期间,美国新成立了69.5万家公司,倒闭58.7万家公司,净增10.8万家公司。    九、消费者的选择急剧增加。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生产工序的增加使得美国公司得以建立“灵活的”工厂和办公室,在这些工厂和办公室中,产品品种增加了,但成本没有增加。消费者选择增加的标志之一是美国公司申请的商标数大幅度增加。美国公司申请商标的数量从1989年的约8万件增加到了1995年的18万件。另外,美国杂货店里的商品数量从1980年的不到1.3万种上升到了1998年的3万种。目前,美国每年约有5万种新产品问世,而1970年只有几千种。    十、产品周期缩短。激烈的竞争和以创新及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的新浪潮结合在一起,使得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与被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所取代之间的间隔时间大为缩短。创新和更快地将产品和服务推入市场的能力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1990年美国公司推出一项新产品需要35.5个月,到1995年只需23个月。199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到投产需6年时间,现在只需2年。惠普公司77%的销售收入来自投产不到两年的产品。70年代美国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只有20%是新产品,到8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三分之一。IBM1995年发明的专利中有30%在1996年变成了产品。在因特网经济中,人们现在在谈论技术变化时使用的是“网络年”的时间概念,一个网络年相当于“正常年”的3个月。    十一、微芯片无处不在。全球对半导体的需求一直在急剧增长,预计这一势头还将保持下去。1984年,全球半导体的发货量为880亿片,到1997年上升到了2600亿片,增长了近2倍。到2003年,全球半导体的发货量预计将达到4000亿片。从1982年到1996年,按1992年美元计算,全球半导体市场从200亿美元上升到了1000亿美元以上。在此期间,尽管半导体的价格不断下降,但半导体的销售额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不到0.2%上升到了0.65%。    十二、信息技术的价格不断下降。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穆尔的名字命名的穆尔法则说微芯片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扩大1倍,由此获得的一个推论是,计算技术的价格每年下降25%。英特尔1978年推出的8086芯片(该芯片决定了后来的X86芯片系列的基本结构)包含了2.9万个晶体管,4年后推出的286芯片有13.4万个晶体管,又3年后推出的超能奔腾芯片的核心中央处理器有550万个晶体管。在此期间,计算技术的价格急剧下降。1978年,英特尔8086芯片的价格为每个晶体管1.2美分,每百万条指令/秒(MIPS)的价格为480美元。至1985年,386芯片每个晶体管的价格为0.11美分,每MIPS的价格为50美元。10年后,超能奔腾上市时每个晶体管的价格为0.02美分,每MIPS的价格为4美元。预计,芯片的价格将会继续下跌。    十三、数据传输的价格不断下跌。新经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快速的全球通信;廉价方便地收发数据的能力,包括文件、图像和多媒体等等。这方面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数据传输的价格。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1公里的光缆上传输1比特的数据的成本从5000密尔(1密尔等于千分之一美元)下降到了约500密尔,使得低价传输大量数据成为可能。同时,数据传输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大。例如,朗讯公司新开发的一项技术可以每秒传输3.2兆兆比特的数据,相当于9万册百科全书。

2. 图片新闻:新龙头

新上任的康柏电脑公司首席执行官卡佩拉斯也想在信息世界显身手。(美联社)

3. 图片新闻

因特网日益普及,电子商务随之蓬勃发展,使得高科技业者争相投入。微软公司董事长盖茨(左;路透社)和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巴瑞特(法新社)最近也不约而同鼓吹电子商务。

第 5 版

1. 美导弹防御系统研制进展情况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8月号报道】题:在空中开火(作者 弗兰克·维扎德)    一枚经过专门改装、模拟敌方弹道导弹的民兵II火箭8月12日将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德比尔特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在120英里的高度以每小时15500英里的速度向西飞往太平洋。几分钟后,另一枚导弹将从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军事基地发射。    从夸贾林环礁发射的导弹旨在截击从范德比尔特空军基地发射的民兵II火箭。这是为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进行的第一次反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为了摧毁敌人向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在内的美国领土发射的带有核弹头、化学或生物武器弹头的远程导弹。    这次试验会使以为美国早已具备防御洲际弹道导弹能力的许多人感到惊讶。美国已经具备的是一种威慑能力,而不是防御能力。这种威慑能力是以美国的进攻性导弹为基础;任何国家向美国发动攻击将会招致全面的核报复。    政治决心已下    尽管对进行这项试验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说拥有这种威慑能力已经足够了,但是美国政府越来越觉得需要建立一道屏障,以便减少地球上一些地方成为核战争废墟。这个行动将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克林顿政府和国会今后几个月将开始对付因在太平洋上空进行的这项试验引起的棘手问题。按照政府目前的设想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将违反1972年同前苏联谈判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意味着将必须对那项条约重新进行谈判,或者意味着美国将不得不退出那项条约。但是,如果俄罗斯或者另外某个国家觉得有必要通过增加其进攻性武器库的方式抗衡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开展这项试验的决定可能会给防止核导弹甚至非核导弹扩散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鉴于国会今年春天以压倒多数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支持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法案,反弹道导弹条约已经成为一股似乎难以阻挡的政治势力的障碍。    开始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要到明年6月或7月才会作出。到那时,计划在今后几年进行的13次试验只进行了4次,这就是说,要在没有得到全部试验结果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由于2000年是总统选举年,政治圈内的多数人士认为肯定会在全部试验结果出来之前作出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并将在2005年建成。    目标针对中国    因此,美国受到威胁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美国是否值得在今后6年花费105亿美元建立一道防御屏障?从数目上来看,俄罗斯拥有大约7000枚可以打到美国的核导弹,仍然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然而,支持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人士担心的并不是来自俄罗斯以及诸如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共和国的威胁,理由是冷战的结束已经缓解了紧张局势。    不论怎样说,计划建立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不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可能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按照里根时期提出的建立旨在防御俄罗斯数千枚导弹的星球大战系统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相反,目前计划建立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只是为了防止意外发射的导弹,或者防止某个拥有少量导弹的肆意妄为的国家发动袭击。    国防部情报官员、研究军备控制问题的专家戴维·奥夏斯指出,印度、巴基斯坦、北朝鲜、伊拉克、伊朗、中国和利比亚等国近几个月发生的弹道导弹大范围扩散,给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造成了新的混乱。奥夏斯认为,除了北朝鲜和中国之外,上述其他国家都没有射程可以达到美国的导弹。不过北朝鲜导弹准确度不高,对美国威胁不大。故此,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用来对付中国。    如果询问军界一些人士——诸如负责空中和导弹防务的陆军准将丹尼尔·蒙哥马利、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防空炮兵中心司令丹尼斯·卡温少将——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哪个国家,这两位军界负责人都会明确地回答:中国。    据了解,中国已经拥有大约十多枚能够打到美国西部地区的弹道导弹,自从发生了中国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所窃取核技术这个看来很严重的事件以来,对中国弹道导弹能力的担心大大增加了。据说中国在1984至1988年间窃取了美国最先进、最小型的W—88核弹头的设计技术。美国情报官员今年5月说,他们认为中国现在已在W—88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给东风—31远程导弹装备小型核弹头。体积小、重量轻的弹头可以使导弹具有更大的推力,从而增加导弹的射程。    为了防御诸如东风—31这类弹道导弹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五角大楼需要建立一个由部署在地面和太空的传感器组成、与指挥和控制中心相连的复杂的导弹防御网,这个防御网将会发射截击导弹摧毁敌人向美国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计划进展如何    这项计划的一些要素,诸如设在地面的雷达和指挥中心,基本上已经完成或者处于试运行阶段;其他要素仍然处于开发阶段,其中一个已经遭到挫折。今年4月9日,一颗旨在发挥预警作用的太空传感器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美国空军目前正在想办法让这颗价值6.82亿美元的卫星发挥其他作用。    在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更灵敏的太空红外传感器阵列对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太空红外传感器阵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轨道阵列,即定于2004年发射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系统;另一部分是低轨道阵列,即在地球低轨道上运行的数目更多的卫星,对目标进行近距离监视。低轨道传感器阵列对于跟踪诸如东风—31这类导弹尤为有用,因为这种导弹据说由火车运载,机动性极高。低轨道传感器阵列定于2006年发射,但是其研制经费尚待批准。    截击导弹能否成功地摧毁高速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仍然不清楚。美国陆军弹道导弹防御部前副部长比尔·戴维斯指出,这是个很大的难题,试验中最困难的是摧毁旋转的和装有速燃助推器的目标。    截击导弹最有可能从阿拉斯加州的某个地点发射。可能在阿拉斯加州部署20枚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条约允许在北达科他州建立一个国家导弹防御试验场,但是在那里部署反弹道导弹无法把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区包括在防御范围之内。)截击导弹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将使导弹飞行到靠近敌方导弹的位置。    一旦截击导弹飞到靠近敌方导弹的位置,一个基本上是自主的“外大气层击杀飞行器”将与导弹的有效载荷部分脱离。击杀飞行器(一种由波音公司制造,另一种由雷神公司制造)有独立的推进剂和推进器,一旦它携带的光学和红外传感器发现敌方的弹头,就会向目标飞去。这些传感器的最大优点是测定目标的重量和温度特征,以此推断目标是不是诱饵。击杀飞行器然后确定与敌方导弹相撞的路线,以足够的力量与敌方的弹头相撞,确保摧毁目标。    建立多层防御    五角大楼承认,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假定反弹道导弹条约被修改或废除,五角大楼将把目前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看作是为下个世纪建立更广泛、更全面、可能包括太空激光武器在内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础。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最后的布局如何,可能还将受到与反弹道导弹条约有关的政治考虑以及大选之年的影响。    与此同时,海军正在开发舰载导弹防御系统(属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种系统不仅能够保护美国免遭远程导弹的威胁,而且能够部署在诸如台湾和以色列等盟友的近海水域,对这些盟友加以保护。部署在地面和太空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形成一个可在大规模战争和局部战争中使用的多层防御系统。敌方发射的各种导弹可以由这个系统中的不同防御层拦截摧毁。    军方还希望导弹防御系统能够对在雷达无法监测的低空高速飞行的短程巡航导弹实行有效的防御。按照目前的方案,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无法防御从位于美国沿海的舰船上发射的短程导弹。    包括海军舰载导弹防御系统在内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总共将耗资250亿美元,使用寿命为20年。    图片说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概念是:一枚导弹可以截击并摧毁另一枚导弹。尽管这个概念已证明可以用于防御小型战术导弹,但是其防御高速飞行的远程导弹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担当摧毁敌方导弹任务的是截击导弹携带的自主击杀飞行器。

2. 美欧在导弹防御问题上发生分歧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建立欧洲导弹防御系统——“中程扩大防空系统(MEADS)”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我国不想从美国购买‘黑箱’”。北约的意大利有关人士发出了不满。所谓“黑箱”是指不明内部结构但能使用的装置。    今年1月,美国向德国和意大利两国提出将美国生产的改进型“爱国者”防空导弹用于中程扩大防空系统的计划,同时附加了这样一个条件:欧洲方面可以使用,但是美国不公开目标搜索雷达和目标跟踪装置等尖端军事技术。对此,德意两国表示坚持反对。两国过去一直希望与美国联合研制截击导弹系统,并分得相应的技术成果。    中程扩大防空系统是保护欧洲本土和地面部队免受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飞机袭击的防空系统。它与采用双层结构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不同,是单种类的防空导弹系统。由于战术方面也可使用这种导弹,因此可由车辆装载,机动性很强。这一构想起源于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80年代后期提出的研制新型导弹系统的计划,以取代“霍克”防空导弹。考虑到资金问题,美国在1995年向法德意三国建议联合研制这一系统。    在法国因财政困难而退出之后,美德意三国于1996年正式把它列为北约的计划。美国承担研制费用的60%,德国分担25%,意大利分担15%。当初估算耗资约35亿美元。    然而,美国改变了联合研制的初衷,转而准备推销自己制造的导弹,最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美国方面推算,新系统的研制费用比当初的估算高出一倍。另外,美国方面对中程扩大防空系统的重视程度正在下降。美军方人士表示:“与中程扩大防空系统相比,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处于优先地位。”    德意两国对技术转让希望落空表示极为不满。北约的德国有关人士批评说:“美国的政策受国会左右,缺乏连贯性,算不上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意大利有关人士表示:“如果与美国的合作进展不顺利,那么我国有可能寻求欧洲的合作伙伴。”

第 6 版

1. 英国宣布延长父母假期

据美联社八月五日报道,将于十二月开始实施的新措施将允许母亲、父亲和养父母在每个孩子出生后的头五年里每年享用多达十三周的不带薪假期。

2. 秘鲁反毒品计划需巨资

据埃菲社八月一日报道,秘鲁全国缉毒委员会执行秘书胡安·希尔透露,一九九九—二○○三年,秘鲁反毒品计划的实施需资十亿美元。

3. 刚果偷猎现象严重

据美联社八月一日报道,刚果的战争引发了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猎杀,偷猎者已经猎杀了卡胡兹—比埃加国家公园的一百一十四只低地大猩猩、三百头森林象,以及数目不详的羚羊。

4. 美国校园暴力呈减弱趋势

据法新社八月四日报道,美国医学协会当日发表的调查报告称,尽管公众认为校园暴力在呈螺旋形上升,但实际上这种趋势看来是在下降。根据是了八年里每隔一年对九至十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自称带武器上学的学生比例从一九九一年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一下降到了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十八点三,同时在过去十二个月里,参与校内打架的学生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五减少到了百分之三十六点六。

5. 写日记其乐无穷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7月号文章】题:写日记养性修真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揶揄地说:“我的日记满是无病呻吟,没有什么是比把日记本写满字更容易的了。”    自我反省    安克·欧默是柏林市的电影制作人,53岁。她本来用不着写日记,却坚持要写,几乎每天都写。“我坐下来,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或论点,用心思考分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审视。”她不仅在装订精美的日记本上写,有时还用手提电脑写,目的则始终如一:“一边写,一边自我反省,认清自己。”?    许多人都觉得有必要经常暂时抛开每日俗务,放松身心,然后认真地自问:“我怎样了?我现在关心的是什么?”    写日记最宜如此反躬自问。写的时候你身边无人,周围一片宁静,屋外也许已夜幕低垂。在柔和的灯光下,你会自自然然开始扪心自省。有位作家说,写日记犹如抽鸦片,会上瘾的。    克服困难    许多写日记的人当初之所以会拿起笔,往往是因为刚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事情,例如刚开始了另一段重要的感情关系,或者面临危机。    安克·欧默就是因为这样而开始写日记的。三年前她母亲得了重病,而父亲也年纪很大,她担心父母的日其乐无穷写日记子不多了,便回到家乡住了几个月。在那段时间里,她发觉写日记对她非常重要:“那时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过流放生活。我和双亲相处并不融洽。很奇怪,虽然我很爱我父母,我父母也很爱我,大家却常常争吵。因此,我只好每天写日记。”她记述双亲怎样需要她照顾,她怎样和父母发生冲突。她又忆述童年时代的家,以及其他陈年旧事。“我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事情整理一下,理一理自己的心绪,让自己平静下来。”    安克·欧默如今说:“那时我全仗写日记而得到强大的力量,助我撑下去。”    倾吐衷肠    巴尔巴拉·舍尔特—施泰尼克是心理学家,她说:“写日记等于向自己倾吐衷肠。我记下自己正在处理的事情,以及令人苦恼的事情,摆在面前反复阅读。这样,很快便能放下心里的包袱,好好思考。”不妨让日记成为你内心的交谈伙伴。    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日记到处去。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托付给日记,完全不用担心会泄露。在日记里我们可以偏颇,也可以把未经深思熟虑的意见或没有完成的事情写下来。我们可以表达七情六欲,写错别字也无妨,甚至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诗、绘成画。    记忆宝库    43岁的伯恩哈德·冯贾恩是房地产经纪人,他有三种不同的日记:记事日历、个人日记,旅游日记。    他写日记是一丝不苟的。有一些事情他当初只是如实记下,许多年之后重看日记才领悟其中意义,从而知道自己已经有所改变。他闲空时喜欢翻阅从前的日记,每一次都觉得其乐无穷。    冯贾恩10岁就写日记,至今已写了30多年。那一大堆日记本名副其实是他的记忆存库,而且他随时可以提取。他说:“倘若我只能保留一种东西,我会选我的日记。”

6. 图片新闻:最老的三轮车夫

95岁的范光绛是越南最年老的三轮车夫,半辈子在越南首都河内繁忙的街道上蹬三轮车,如今仍然每天载客逾40公里,34年来从未看过医生。12个子女都愿意供养他,但范光绛宁可自食其力。问到长寿的秘诀,他说:“要保持心情愉快和乐观。” (美联社)    范老伯神气地蹬着三轮车,「护送」一名跟他一样垂垂老矣的乘客。    年轻的游客也对坐三轮车感兴趣,却不懂怎样爬上车,要年届古稀的范老伯协助。    范老伯累了,就坐在路边的茶座休息一会。人们都赞叹他身体强健,精神可嘉。

7. 德国最幸福的父母

【德国《星期日图片报》7月18日一期报道】题:五胞胎    博伊特尔斯帕赫夫妇是德国最幸福的父母。今年1月21日他们喜获五胞胎,比预产期提前了10周。5个可爱的婴儿是剖腹产下的。他们分别叫西尔瓦娜、约翰内斯、克里斯蒂安、埃丝特和丹尼尔。出生时,他们中体重最轻的是875克,最重的为1070克。    这五胞胎在德国的卡尔斯巴德可谓是奇迹,因为,自从1965年以来,一次生5个孩子在德国只有20个例子。统计数字表明,五胞胎的概率为1:5200万。    出生后,5个孩子在医院的暖箱里一直呆到4月份才回家。33岁的父亲马库斯·博伊特尔斯帕赫高兴地说:“至少有50个人带着礼物登门前来祝贺,此外还有一大堆贺卡。”    33岁的母亲乌尔苏拉·博伊特尔斯帕赫说:“每天7点整第一个孩子因为肚子饿而哭叫,然后我们便一个接一个地给他们喂奶。”五胞胎由父母、祖母以及外祖母共同照管。

8. 图片新闻:两小无猜

美国一名5岁儿童亚历山德里亚(右)在吃茶点时,将一束鲜花送给7岁的小朋友尚德莉,构成这个两小无猜的画面。(美联社)

9. 图片新闻:马上英姿

马上风姿看得多,两名专业骑师惟有示范堕马风采,让观众大开眼界,这招自杀式的倒下马功夫够惊人。    (路透社)

10. 耄耋老妇上天游

【法新社法国尚布莱8月1日电】在苦苦等待10年之后,苏珊·佩兰终于在她93岁高龄时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乘热气球上天一游。    正在法国默尔特—摩泽尔省尚布莱举行的两年一度的世界热气球节为苏珊提供了美梦成真的机会。今天,在登上热气球之前,手拄拐杖的苏珊看着正在充气的200只热气球,不禁感慨万端:“真是美极了,我没想到有这么壮观。”    苏珊乘热气球飞行一小时后返回地面,她仍兴奋不已:“从高空俯瞰大地,景色真美。我感到非常幸福。”    苏珊膝下儿孙成群,已是四世同堂。她的冒险经历早在20年前丈夫去世之后就开始了。她坐过直升机,还乘一架小型飞机越过勃朗峰。就在上周她还坐摩托车兜风呢。    苏珊对冒险充满兴趣是因为她青年时总是深居简出、操持家务。她丈夫不爱旅行,所以她婚后一直在家围着锅台转。她说:“现在我该为自己着想了。”她认为,人生虽然必须脚踏实地,但还应该有所追求。

第 7 版

1. 问:星系为什么会碰撞?(79)

答:伊萨克·牛顿发现了一些可以支配所有物体的基本法则。他生活在300多年以前。牛顿曾对苹果从树上落下的情景进行观察,这使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从来不会向上“落”。他认为地球“吸引”了苹果并使之落到地面上。有趣的是,他还认为苹果也吸引了地球从而使地球非常轻微地向上运动去接触苹果(地球的运动轻微到无法测量的程度)。    这使得牛顿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物体(或质量)可以吸引其他的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越大,吸引力就越强。这种吸引力被称为万有引力,正是万有引力使宇宙得以结合在一起。地球是一个质量很大的天体,它可以吸引从附近经过的流星和彗星。木星的质量比地球大得多,它吸引从附近经过的天体残片的成功几率也大得多。太阳的质量更大,它吸引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并使它们结合成一个星系——太阳系。    星系是许多质量很大的恒星和“太阳系”形成的庞大集合。如果两个漂浮在太空中的星系的距离相当近,它们就会互相“吸引”。这会导致两个星系相互朝着对方猛冲,有时还会撞在一起。当它们真的“撞”在一起的时候,事实上不会有多少颗恒星真的发生碰撞,但是星系的形状却将被永远改变。你可以想象一下两群蜜蜂飞到一起时的情景。(79)(因特网Science Whatzi网站文章)

2. 减慢光速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7月10日一期文章】题:光速慢于快速飞行的子弹    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比光更快的了。但是如果这束光经过了乔治·韦尔奇的处理,那么即使是一架小飞机也能比光跑得快。在最新一期的《物理学评论通讯》上,韦尔奇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描述了让光束通过一团由铷原子组成的热气把光速从每秒钟30万公里降到只有每秒钟90米的方法。随着自然界的这个基本性质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也许很多事情都将变得可能,其中包括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新方法,以及诸如光学开关等以光为基础的新装置。每秒90米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钟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钠原子的过程,这次演示令人们兴奋不已。但是把原子冷却到只比绝对零度高十亿分之几的温度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造价数十万美元的设备才能做到。如果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成现实,就需要采用便宜一些并且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物理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这项实验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射入小室。这两束激光由类型相同、在光盘播放器中使用的激光器产生。    即使是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者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试图加强这种影响的方法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制造出两个波长略微不同的光脉冲并且让它们相互作用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可得到两个结果。首先,这种方法把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子不能吸收光。其次,两束光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组成它的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慢速光的用途    像这样降低光速还能获得其他一些效应。其中一种效应可以在降速材料中产生一种称为极高非线性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强增加一倍,穿过玻璃后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性质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性质发生巨大改变。对加热的铷元素来说,把其中一束入射到气团中的激光的频率或者强度稍微改变,会突然导致光被吸收并且无法传播。正是这种性质使设计光学开关的工程师们兴奋不已。    而且,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光学工程师阿塔奇·伊马姆奥卢认为,在通信领域中单是光能够减速传播这个现象就会带来其他一些用途。工程师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他们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达到这一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0厘米、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应该能够达到同样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在降低光速过程中获得的其他一些副效应也有着实际用途。韦尔奇研究小组的组员迈克尔·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和他的同事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用来读取刻在光盘等媒介上的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总而言之,尽管比光速更快仍然是科幻小说中的事,但是现在把光速降低已成为现实并且可能更有用处。

3. 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首次减少

【中央社华盛顿7月28日电】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篇新报告,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首次出现在全球经济扩张下减少的情况。    这个专门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华府研究机构在今天发表的报告中指出,全世界由于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去年已下降0.5%至63.2亿吨。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平均增长了2.5%。    世界观察研究所表示:“这显示经济扩张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加速解钩,削弱声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损害经济增长的说法。”    这篇报告说,以前也曾有过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的情况,但那只是因为经济受到重挫而导致燃料的使用量减少。例如,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燃料价格上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年代初期中欧经济崩溃也曾显著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报告又说,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意味着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减缓全球气温上升也许并不十分困难。    这份报告指出,最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部分是由于能源效率提高以及取消能源补贴导致煤炭的用量减少。    例如,中共已大大减少煤炭津贴,使中国大陆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7%的情况下仍有7.2%的经济增长。报告中说,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并非大量使用能源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

4. 过量抽取地下水后患无穷

【美联社华盛顿7月17日电】世界观察研究所今天说,过量抽取地下水正使世界的地下淡水资源消耗过多。该项调查报告估计,每年有1600亿立方米的水因为一些缺水城市和农场未能将其返回地下蓄水层而流失。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说,水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印度、中国、美国、北非和沙特阿拉伯,而流失的水足以灌溉世界10%的谷物。    利用大水泵从越来越深的地层中抽水曾一度被全世界农民认为是极为有用的方法。现在,据该报告的作者、水资源专家桑德拉·波斯特尔说,大量抽取地下水加剧了水资源的贫乏,这有可能使全球粮食供应减少、饥荒现象蔓延和社会冲突增加。    她说,随着世界人口将在今年10月突破60亿,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必定会进一步恶化。    桑德拉还说,需要采取措施使用水效益提高,她举出了一些目前正起作用的办法:    印度、以色列、约旦、西班牙和美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农民使用滴水灌溉系统,将水直接送往作物根部;马来西亚一个地区种植稻作物的农民通过筑高运河堤坝和从传统的移植方式转向在田里直接播种的方式使水的利用率提高了45%;以色列现在正利用65%的国内废水用于粮食生产,从而为家庭和工业企业的用水提供更充足的淡水资源。

5. 禽畜养殖场严重污染大气

【英国《观察家报》7月25日报道】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令人吃惊的空气污染源:养猪场和养鸡场。它们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不亚于发电站排放的烟尘和废气。    科学家们发现,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氮化物对花草树木的危害与工业污染一样严重。禽畜养殖场向空气中排放的大量氮化物——主要是氨化物——使养殖场周围的针叶林窒息而死。    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禽畜的粪便——给一些地区的树木造成严重危害。在禽畜养殖已成为主要产业的丹麦和荷兰,珍贵的欧石南灌木林已遭到毁坏。    科学家们认为,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危害,同发电站和工厂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一样严重。设在英国坎布里亚郡的地球生态研究所从事酸雨对土壤影响研究的菲尔·伊尼森博士说:“禽畜养殖场一直在毫不受约束地排放污染物,工厂是绝对不允许这么做的。”    过量的含氮肥料被雨水从田间带入河流,对河流造成污染;汽车和工厂产生的氮氧化物则会使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禽畜养殖场周围的针叶树的枝叶上有一层硫化氨,致使针叶脱落,树木死亡。    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了与伊尼森博士等人同样的研究,结果发现养鸡场排放的含氮污染物对附近的树木造成了危害。这项研究表明,禽畜养殖场有朝一日可能不得不清除它们排放的污染物。禽畜的粪便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

6. 图片新闻

日本电子大厂松下推出能够协助老人沟通的小熊机器人宠物。这个能回应谈话或触摸的机器人宠物,将有助减轻独居老人的生活压力。(法新社)

第 8 版

1. 日报文章 50岁的新中国(六·完)

孙副厅长说:“如果民工寄回家乡的积蓄增加,并有一部分成功者兴办事业,那么大家也都会更富裕起来。民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问题日益严重,它给只能临时就业的民工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开始显现出来。    在上海,有户口的居民因国营企业改革等,失业和临时下岗的情况也多起来了,今后,处于不利地位的民工将更加陷于严峻境地。    从安徽等农村地区出来到上海打工的现在约有300万人,学龄期的儿童推测有10万人。在上海成立了约150所“民工学校”。    计划生育与人口素质(记者源一夫发自北京)    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1979年,无法承受人口压力的中国下决心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在这一年出生的独生子女今年已经到了20岁,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相互结婚。    到去年年底,中国的人口达到了约12.4亿。    中国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马寅初被恢复名誉。当时有一个说法:“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就是说,中国人口从1957年的6.46亿增加到1978年的9.63亿,增加了三亿。    其后又过了20年。国务院负责独生子女政策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一位干部说:“我们认为,在这20年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三亿。应该说中国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其不好的一面也越来越明显。据人民解放军机关报《解放军报》的调查说,在士兵中独生子女占34%。如何去教育这些缺乏自立心、行动能力、耐力和毅力的一代人呢?如果将来军队士兵中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那就有可能导致国力减退。军队对此也感到苦恼。    政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严重的。父母为逃避处罚,生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不报户口,所以没有户口的孩子增加了。因为想要男孩子,也有人遗弃女婴。少年犯罪问题严重。    据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40年将达到16亿,达到极限。一方面要坚持控制人口,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在独生子女已经登上社会舞台的今天,人口政策的不透明感日益增加。    (六·完)

2. 日报认为 李登辉“两国论”源自日本

【东京《时报》8月5日文章】题:李登辉“两国论”源自日本(记者 徐静波)    原编者按 从李登辉选择德国记者抛出“两国论”,到台湾外交部正式向国际社会宣示两岸关系新定义,人们不难看出,“两国论”的出笼,是一个有计划、有预谋的“国家战略”,并非李登辉的心血来潮。台湾传媒一直认为,“两国论”的出笼是台湾总统府秘书长操办近一年的“成果”。然而,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为李登辉制造“两国论”的不是台湾总统府的那些秀才,而是日本的某些“学者”。    7月26日下午,李登辉在总统府接见了一批日本学者,这是他自7月9日抛出“两国论”之后,公开接见的第一批外国来宾。在这一会见中,李登辉首次就“两国论”作出了辩解。他说,目前有人将他的两岸关系是“特殊国与国关系”论简化为“两国论”,其实,本人没有提“两国论”。他说,他对于两岸关系的理解和对“中华民国”前途与命运的忧患,都已经体现在他那本《台湾的主张》一书中。    在这之前,李登辉接见了北美的一个华侨访问团。李登辉对这些亲台侨界人士说,有关“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观点,他在《台湾的主张》一书中已写得很清楚,大家可以拿来读一读。    两次“读书”建议,李登辉很明显地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两国论”来自于《台湾的主张》,《台湾的主张》是“两国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台湾的主张》一书的出版,是为“两国论”出笼作舆论上的准备。    虽然,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堂堂正正写着李登辉的名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替这本书捉刀的不是李登辉本人,也非台湾总统府的幕僚,而是日本PHP研究所的副所长江口克彦。    据悉,李登辉于去年在鸿禧山庄接受了江口克彦的采访。当时,江口克彦的采访目的,是为了替李登辉写一本自传。李登辉答应了此事,并花两天的时间,口述了不少内容。然后,江口克彦将李登辉的口述录音带回日本,写成了《台湾的主张》一书。书稿于今年初完成后送给李登辉,李登辉仔细过目后,对某些特别敏感的内容作了删节,于5月19日(李登辉就任台湾总统纪念日前一天),在台北举行了首发式。江口克彦专程从东京飞往台北出席仪式,并接受了李登辉的私人宴请。    《台湾的主张》一书的写作与出版经过,可以说明一点,这本书的真正作者不是李登辉,而是江口克彦这位李登辉至亲至敬的“日本老朋友”。书中一些观点和内容,并非李登辉当时在鸿禧山庄口述的内容,而是江口克彦的妙笔生花。当然,这些“妙笔”获得了李登辉的赞许与首肯。    李登辉《台湾的主张》一书日文版的出版发行纪念会,竟然吸引了1500名日本各界人士出席。这一活动安排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而台海两岸关系陷入紧张的关键时刻。7月下旬的这一声势浩大的纪念集会,令一位日本出版界的老者也直摇头表示不可思议:“为一本书的出版召开如此规模的出版仪式,迄今还没有过。”    李登辉在东京受宠,然而,受宠的不仅仅是他本人,还有1500名日本的国会议员、财界巨头、学界名流。他们在出版仪式上聆听了李登辉有关“两国论”的书面致词,每人领回了一本《台湾的主张》。这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确实令台湾有关部门撒了不少银两。此后,日本的庶民便从一些报纸刊物上读到了不少赞扬李登辉“两国论”和评价《台湾的主张》一书的文章。对于这一现象,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8月1日在台北的一次集会上有过一个理直气壮的解读:日本人对我们有信心,我们怎能对自己没有信心?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台湾的主张》一书日文版的出版仪式,到得最多的是日本财经界的人士。实际上,这一次集会也是台湾“三三会”日本分支机构的第一次碰头会。由李登辉亲信、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江丙坤领衔的“三三会”,于7月21日在台北宣告成立时,即公开宣称,建会的目的是要和日本财经界和政界人士携手实现李登辉的访日计划。随后数日的东京这一次集会,恰恰呼应了“三三会”的这一愿望。台湾有意,日本有情。谁能否认,李登辉的“两国论”在美国备受炮击的情况下,却已在日本找到了一片百花盛开的芳草地?    事实上,稍微留心一下近期日台交流的动向,不难发现,在李登辉“落难”之际,救他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日本人。从7月下旬至8月1日短短的一周多时间里,以日本前驻泰国大使冈崎久彦领头的日本访问团一行于7月25日起访台4天,并分别会见李登辉和台湾副总统连战。与此同时,台北举行了由日本这些学者参加的“台湾海峡和平与安全国际论坛”。    7月31日,东京也在京王饭店举行同一主题的研讨会,日台关系人士200余人出席。7月28日至30日,疑为李登辉特使的台湾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紧急访日,并与小渊内阁的一位自民党籍大臣会晤。这期间,东京还举行了1500人参加的李登辉《台湾的主张》一书日文版的出版仪式。这一切超乎寻常的频繁交流,说明了什么?是谁在幕后拼命操纵这一切,日本又是哪些机构和团体在积极呼应?

3. 外电港报评中国扩大高校招生 扩大人才储备 增加国内消费

【法新社上海8月1日电】在每年参加全国高考的300多万学生中,只有出类拔萃的1/3学生能在国家的高校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所有的入学名额与全国将近13亿的人口相对来说仍是微乎其微的。    而对于失败者的家庭来说,失望感是非常强烈的。在这样一个急需人才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一张大学文凭无疑就保证了一条不断上升的职业道路。    政府领导人对这种失望感进行了仔细研究,相信中国不断富裕起来的家庭愿意把钱花在子女的教育上面,因而迅速采取行动,把这项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动力来加以利用。    教育部在上个月的一次全国会议上,制订了一项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计划。教育部发言人说,他们决定把今年入学新生的人数增加53万,达到161万人。    参与领导这项计划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级官员李守信说:“明年的录取人数还会有大规模的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胡鞍钢说,在1997年,教育只占到城市居民人均开支的5.7%。“在将来,如果人均教育开支能达到居民家庭存款的10%,那么总额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    他说,集中在上海、北京和西安的高校将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    高校扩招的一个重要的附带作用,是缓解中国高校毕业生严重短缺的状况。专家指出,这一问题已经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金融部门及制造业的现代化方面造成了“瓶颈”现象。    而上海某国际商学院的院长威廉·费希尔警告说,在短期内大量增加学生人数,教学质量无疑会因此受到损害。    他说:“教师是最为短缺的商品。”他还预言,胜任的导师将被过度分散,导致教育力量薄弱。    【香港《南华早报》7月12日文章】题:大学向更多的学生开放    政府今年大幅度增加了大学招生人数,希望能以此扩大人才储备,增加国内消费。    但住宿和教学设施的短缺可能会影响这一改革计划。    教育部今年两次增加了大学招生名额,希望以此增加大陆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    最近一次增加招生名额是在两周前决定的,当时教育部增拨了33万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名额。第一次扩招是在今年1月份,增加名额22万个。    大多数名额分配给了今年的新大学生。今年新大学生的人数将在去年的108万人的基础上增加48%。    许多大学没有修建新的宿舍,而是将列入扩招名额的新生限于能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的走读生。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所有扩招的学生都必须来自大学所在城市,而且他们不能住校。”    除了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大学教育这一目的之外,政府还希望扩招能帮助刺激消费和推动经济发展。

4. 短讯

中央社报道,香港渣打银行经济研究部四日发表报告指出,由于香港经济逐渐好转,今年底经济呈现复苏,预测全年经济成长百分之一点五,高于市场普遍预测经济持续负成长百分之零点五。    中央社六日报道,台『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秘书』叶明峰表示,台『经建会主委』江丙坤已经收到正式邀请,将代表李登辉出席一九九九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脑会议,不会受两岸关系影响。叶明峰并认为,十月份以后两岸情势会转为明朗。    中央社报道,台『国防部』六日提出严正说明,马祖『防卫司令部』因完成『精实案』的调整,因此『参谋总长』汤曜明在『陆军总司令』陈镇湘与『总政战部主任』曹文生陪同下,前往马祖视导,是例行性工作,与两岸情势毫无关联。部队战备、官兵休假及外岛运补作业也都保持正常,请外界勿作过多的联想、臆测。

5. 中国开放原侵华日军要塞

【时事社黑龙江省东宁8月4日电】题:中国首次开放亚洲最大的原日军要塞    最近,中国向国外新闻界首次开放了原日军(关东军)修筑的大规模地下要塞群的一部分,这一要塞群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与原苏联接壤的地区。据该省有关负责人介绍,仅要塞主要6处设施就有26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要塞”。这一要塞是为了对苏作战而在最前线修建的。但是,1945年8月由于日军根本无法抵御苏联的攻击而投降,这一地下设施便化为废墟。    中国政府将要塞遗迹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开始对一般游人开放。    原日军在东宁县和邻近的绥芬河市共建有11处地下要塞,开放的部分是在距中俄边境5公里的东宁县三岔口镇的勋山发现的。要塞内宽1.5米、高1.8米的过道纵横交错,连结着兵营、军官室、弹药库、发电室、通信室、贮水池等各种设施,共有3层。    此外,要塞中还展出了日军为了保密而在设施建成后杀害的中国劳工的遗骨。    据介绍,关东军于1933年占领了该县,第二年开始修筑地下要塞群,“共征用了17万中国劳工,历时5年建成”。要塞所在的山坡上还建有炮台,共有240毫米和300毫米口径火炮18门,炮口全部朝向原苏联。以要塞为中心,最多时曾经有13万人的部队集结在这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