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07-23

第 1 版

1. 简讯

●欧洲议会二十一日同意卢森堡首相雅克·桑特担任欧洲联盟委员会的主席。(法新社)●在扎伊尔戈马难民营的卢旺达一百多万难民中,已有上万人因患霍乱而死亡。(法新社)●爱尔兰共和军二十一日发表声明,保证在为北爱尔兰寻求和平方面将采取积极灵活的立场。(路透社)●联合国安理会二十一日批准俄罗斯派维和部队进入格鲁吉亚,同时,授权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监督他们的行动。(路透社)●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二十二日说,他是根据宪法建议比兰德拉国王解散议会的,并且警告反对党不要抵制十一月份的中期选举。(法新社)●印度北部地区暴雨成灾,迄今已有六百人死亡。目前,军队已处于戒备状态。(合众国际社)

2. 美韩强调朝鲜冻结核计划是对话条件

【法新社汉城7月21日电】美国和韩国今天提出继续同北朝鲜进行外交对话的条件,说平壤必须冻结有嫌疑的核研制计划。    韩国官员们说,加卢奇指出,北朝鲜已故主席金日成早些时候作出的承诺应当由他的继任者加以遵守。    韩国负责核问题的高级官员金三勋在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加卢奇举行战略会谈之后说,冻结核计划是平壤和华盛顿之间恢复外交对话的基础。华盛顿和汉城重申,北朝鲜应当允许国际观察员留下来监视核计划,不给5兆瓦的核反应堆添加燃料,不对反应堆中卸下的废燃料棒进行再加工。金三勋对记者们说,北朝鲜应当采取进一步的步骤,包括完全返回核不扩散条约并彻底遵守保证条约。    金三勋说:“我们认为,这不仅意味着要使北朝鲜现在和未来核行动有透明度,也意味着人们还要搞清楚它过去的核行动。”    美韩双方在谁应为北朝鲜轻水系统提供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提出将领导一个国际财团并提供本国的核技术,而美国希望北朝鲜利用俄罗斯的技术。

3. 菲律宾大学一教授提议:宣布南沙群岛为地区共同遗产

【《香港虎报》7月19日文章】题:建立“斯普拉特利公司”能使波涛汹涌的海洋平静下来吗?    像石油勘探热潮中贪婪的投机商一样,中国、越南和菲律宾三国都互相争先恐后地声称对南中国海大片地区和据说那里海底蕴藏的丰富石油拥有主权。    虽然这些主权要求看来大部分都空洞而毫无意义,可是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而且令人吃惊的。鉴于这种令人吃惊的情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学者和政府官员一直试图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解决纠纷或至少能搁置纠纷的方案。    一个有希望的方案是菲律宾大学法律教授拉斐尔·洛蒂拉提出的。他的方案是宣布斯普拉特利群岛为“该地区人民的共同遗产”。    洛蒂拉说,宣布斯普拉特利群岛为地区共同遗产是一举两得的事。首先,这样做实际上会把各国相互冲突的主权要求搁置起来因而可以缓和紧张局势。其次,这个方案可保证“该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保护,而且这些根本利益将胜过该地区以外国家的利益”。    洛蒂拉还建议成立“非政府的股份公司”。“每个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都能在公司入股,而且股份平等。为避免有人指责公司偏袒任何一方,公司可设在没有提出主权要求的新加坡。”    斯普拉特利公司可按照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多边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这种“共同遗产”方案要求斯普拉特利群岛非军事化,要求多方撤走部署在那里的军队。

4. 俄外长说愿与泰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

【俄通社—塔斯社曼谷7月21日电】俄联邦外交部长科济列夫在与泰国政府首脑川·立派会谈时重申,俄罗斯愿意与泰国发展全面合作,其中包括军事技术合作。    俄罗斯外长今天开始对曼谷进行访问。在泰国首都逗留期间,他将参加22日在此间开始举行的东盟国家外长会议和随后举行的亚太地区论坛会议。    据参加会谈的一位俄罗斯代表团人士对本社记者说,双方在会谈中指出,两国间的关系在“迅速发展”。最近一年来双方的贸易额增加了一倍,但是经贸合作的潜力还很大。俄罗斯认为,在包括军事技术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进行最广泛的合作是可能的。

5. 波黑政府不再无条件接受和平计划

【合众国际社日内瓦7月21日电】由5国组成的联络小组今天似乎因波黑塞族对接受拟议中的划分波黑的方案持保留意见而产生了分歧。    俄罗斯代表团看来支持塞族对该方案作出的反应,而美国坚持认为,所有国家都应支持这一拟议中的划分波黑的计划。    虽然俄罗斯的代表对有关该联络小组内部出现分歧的说法轻描淡写,但俄罗斯外交部长科济列夫昨天说,塞族对此持保留意见是“合情合理的”。政治分析家们说,科济列夫的立场证明,并不是所有各方都赞同这项分割计划的。    一位了解此次谈判的观察家说,英国和法国都同意俄罗斯官员的观点,认为不应威胁波黑塞族,迫使他们接受一项不公平的方案,不过法国的态度并不那么坚决。    这位观察家说,德国似乎采取了骑墙态度,如果推一把的话,它极可能会同美国站在一边,敦促对塞族实行制裁。    【路透社萨拉热窝7月21日电】穆斯林领导的波黑政府今天表示不再无条件同意国际社会最近提出的和平计划。在此之前,波黑塞族实际上拒绝了这项协议。    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在此间对记者说:“谁都明白,根据塞族的答复,这个和平计划已遭到彻底拒绝。因此,我们无条件地‘同意’不再有效。”18日,波黑穆斯林和克族支持的议会曾无条件同意了这一计划。

6. 村山称“非武装中立政策已过时”

【时事社东京7月21日电】国会在21日上午已将论战的舞台转到参议院,各党代表继续对村山首相的施政演说提出质询。新绿风会副会长吉田询问了对于社会党非武装中立论的见解。对此,首相答辩说,“在国际上冷战结构瓦解的今天,其作用已经结束”。这是首相继20日所作的“自卫队符合宪法”发言之后,再次明确表示要转变社会党的基本政策。    关于非武装中立政策,首相评价说,“在冷战结构下,确立了文官统治、禁止向海外派遣自卫队、遵守无核三原则等原则,为推进依靠轻武器装备保护国民生活的政治发挥了作用”。不过,首相又说,在冷战结构瓦解的今天,其作用已经结束。

7. 约旦考虑单独与以色列媾和

【美国《纽约时报》7月21日报道】约旦国王侯赛因20日表示,他准备在没有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参加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同以色列单独签订和平条约。国王的这番话是以他特有的隐晦方式表达的。他又说,可能要过些时候才能达成协议。国王是在同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一道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向记者发表这番讲话的。    有记者问侯赛因国王,他何时同以色列签署一项和约,会不会在25日他会见拉宾时在白宫签署和约。侯赛因国王回答说:“我认为答复是尽可能快,但是肯定不会在下周,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记者问侯赛因国王,他是否会在叙利亚之前签署一项和平条约,他回答说:“叙利亚的行动像我们一样活跃。”但是他又说:“我们已作出主权决定,我们有权采取行动去处理列入我们不久前在华盛顿批准的议程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问题。”    这种新的独立语调后来得到马贾利首相的响应,他在死海对记者说,叙利亚先签署和约还是约旦先签署和约,这并不重要。    拉宾总理对他于下周同侯赛因国王的象征性会晤抱着很大的希望,他说,他们两国之间的最大障碍是心理上的。

8. 提高中国声誉 打破欧美垄断

【法新社北京7月21日电】中国今天将“亚太一号”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次发射对于中国航天计划的声誉是极为关键的。    电视屏幕上显示出火箭点火起飞时的画面,接着一位中国航天工业官员在一片掌声中宣布,卫星已经“按计划进入轨道”。    中国一直在争取占有更多的有利可图的卫星发射市场。目前卫星发射市场被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欧洲的阿丽亚娜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的发射部门垄断。    【美联社北京7月21日电】中国今天为一家香港公司发射了一颗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它是美欧卫星发射者的竞争对手的说法。    中国正在大举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工业市场,以赢得宝贵的硬通货。中国最近宣布,它的相对便宜的发射系统将用来在今后七年内发射至少30颗不同型号的外国卫星。    【路透社北京7月21日电】中国今天用它自己制造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这预示着全球传播公司可望进一步进入亚洲广阔的电视市场。    今天的发射也应该使澳大利亚的奥普图斯通信公司放心,因为它的“澳星B3”将在今年秋季由中国发射。    【合众国际社香港7月21日电】中国今天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美国制造的价值1.3亿美元的通信卫星,并向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转播了卫星升空过程。    新的卫星上有24个转发器,它计划用来扩大对亚洲的电视服务,其中包括日本、蒙古、香港、台湾和大部分东南亚地区。    【共同社北京7月21日电】今天傍晚,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把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的第一颗通信卫星“亚太一号”准确地送入了预定轨道。    据日本邮政省说,如果这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全面使用的话,那就肯定会对在其附近运行的日本卫星“樱花3号a”等外国通信卫星产生不良影响。日本邮政省本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了旨在调整的会议,要求中国方面改变计划。

9. 美国要求联合国授权出兵海地

【路透社联合国7月21日电】克林顿政府今天要求联合国在华盛顿决定出兵海地时授权它出兵,以便把海地军方领导人赶下台。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宣布,她不久将散发允许美国为首的军队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确保海地“环境稳定”的安理会决议草案。这是在外交上为武装干涉奠定基础。    奥尔布赖特说,该决议的目的是让克林顿政府研究“各种选择方案”。但她强调,还没有作出出兵决定,“也没有确定最后期限”。    白宫新闻秘书迈尔斯在华盛顿说,该决议旨在提供“必要的外交手段,确保总统能够”在海地“运用任何选择办法”。    奥尔布赖特说,决议要求采取两个阶段的行动,包括在派出干涉军队以后再派联合国军队,以重新训练警察和军队。    联合国一位人士说:“美国的想法是,如果美国想出兵的话,那么,他们希望在11月中旬国会选举时撤回绝大部分美国部队。”    估计入侵的第一阶段将持续60天左右。他提到会在8月中旬出兵,如果克林顿决定这样做的话。

第 2 版

1. 德报文章:法国正在变成“欧洲病夫”吗?

【德国《明镜》周刊7月11日一期文章】题:只少一个火星原文提要密特朗时代行将结束,自我怀疑折磨着法兰西民族,法国人对他们的公共机构已失去信任。失业、青年人失意、一些事件以及对政治家的厌烦造成了一种随时可能变为动乱的不满情绪。法国会变成“欧洲病夫”吗?    法国人情绪的不稳定是长期来所没有过的。法国笼罩在一种政府临近末日的气氛中;密特朗的14年统治行将结束——一个欢欣鼓舞和充满希望的时代,将在烦恼和对未来的恐惧情绪中结束。“超级总理”    密特朗这位曾强烈反对戴高乐主义共和国的社会党人,将成为第二位任满两期的总统。1981年5月10日手握一枝红玫瑰进入爱丽舍宫的这个人,据说是“法国唯一一位没有受权力损害的政治家”,这是左翼作家、密特朗多年的女友弗朗索瓦·萨冈的评价。    但是,另外一些人问道,选举产生的最高统治者的宫廷国家体制是否损害了法国的民主?国民议会成了布景,起初被人民称为“伯伯”的密特朗,变成了“神”。    这位战略家靠左派执政,同议会选举中人民强加给他的右派共处。戴高乐确定了对外和军事政策的大政方针,把执政的任务交给了他的总理德勃雷,而密特朗则什么都管。他在学校问题上做了最后决定,使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得到通过,让法国高速铁路重新铺设,给卢浮宫装了玻璃金字塔式入口。《问题》周刊说,这位社会党人把法国“密特朗化了”。    由于这位总统像一个“超级总理”(这是希拉克送给他的称号),所以他比他的历届前任对民族的状况负有更多的责任,这包括精神状况和社会状况。“纤弱的社会”    从未停止做大国梦的这个国家,在弗朗索瓦国王统治将结束的时候感到彷徨和不快。据说是德国人特有的自我怀疑以及精神与特性危机,现在降临到这个因戴高乐的灌输而对本身似乎具有不可动摇观念的民族的头上。    新闻记者阿兰·杜阿梅尔写的一本书《法国人的恐惧》销得像刚出炉的长面包一样快,据这本书说,法国几乎对什么都害怕:怕怪物似的城市,怕改革,怕不公正和外来移民,怕环境遭破坏,怕历史的判决。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图雷纳认为,法国在密特朗领导下变成了一个“纤弱的社会”,国家感到“从内部受到威胁”。曾当过左翼政府发言人的作家马克斯·加洛发现了“国家危机的症状”,说这是“1958年以来所没有过的”。法国的生存斗争更激烈了。330万以上失业者给自己家庭的生活投下了阴影。25岁以下的法国人有将近1/4没有工作。数以百万计的“被排除在外的人”,其中有吸毒者和城市流浪者,成了经济衰退的牺牲品。据法兰西银行调查,有33万个家庭陷于无法摆脱的债务之中。    越穷越倾向于使用暴力。不仅在巴黎、马赛和里昂这样的大城市有外来移民夜间焚烧汽车和抢劫超级市场的事件,而且最近在偏僻的小地方也发生了流血事件。“不安的人民”    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政治家和实业家阶层的厌恶,这些事件有的涉及密特朗总统周围的人。去年,密特朗的最后一位左翼发言人皮埃尔·贝雷戈瓦开枪自杀;4月份,总统的心腹弗朗索瓦·德格罗苏弗尔向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这两人都曾卷进可疑的金融事件。    写暴露性作品的记者让·蒙塔尔多写的一本书用了一个放肆的书名叫《密特朗与四十大盗》,它列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像贝尔纳·塔皮埃这样一个卷入许多不正当交易的商人竟是国家元首的宠儿,这是优秀的法国难以接受的。    难怪有63%的法国人感到“不安”(这是《费加罗报》的调查结果)。法国人服用的镇静剂之多在欧洲是创记录的。法国人,尤其是年轻法国人已对自己的领导人感到厌倦。争当密特朗继承人的斗争已令法国人讨厌地进行了几个月,而且还要进行下去——但没有一张争当继承者的面孔是令人感兴趣的。“只少一个火星”    仍然很容易发作的法国沙文主义正患贫血症。巴拉迪尔所作的“我们是世界大国”的大胆断言,就是在卢旺达的冒险行动中也没有得到证明,而且在其他的一些现实中被粉碎。美国《新闻周刊》不久前写道,法国人正在患自1940年迅速向纳粹投降以来最严重的自我怀疑症。法国《世界报》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分了。它说,那些把法国称为“欧洲病夫”的外国人“对法国微妙的政治游戏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感情移入能力”。    社会学家帕斯卡尔·韦伊认为,“就集体而言”,法国处于一种对其公共机构即政党、学校、工会和医院的信任危机之中。“就个人而言”,法国人变得更“清醒”了,他们“喜欢做些事情”,例如学习冲浪和干私活。    巴黎大学教授、社会学家达尼埃尔·吉耶尔要人们提高警惕。他说,在这个革命的国家里发生突然的暴乱是一个“社会常数”。一切不满的因素已积聚在一起,现在“只少一个火星”。

2. 伊拉克指责美制裁出于经济利益

【路透社联合国7月20日电】题:伊拉克说,美国是因为石油价格问题才对它实行制裁    伊拉克指责美国保持对巴格达的制裁是为了能够提高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石油价格,而这两个国家将继续购买美国的主要产品。    阿齐兹副总理昨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华盛顿反对取消对他的国家的石油制裁,其理由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停火决议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他援引新闻报道说,如果伊拉克回到石油市场,石油价格将大大下降。这正是华盛顿反对取消禁运的主要原因。    阿齐兹说:“真正的问题是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这两个国家希望保持目前的石油生产水平,以使它们能继续支付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波音公司签订的合同的款项。”    在制裁取消后,伊拉克可望在18个月内每天出口300万桶石油。阿齐兹说,要是伊拉克回到石油市场,它将像1990年实行制裁以前那样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决定。他说,石油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伊拉克将继续奉行那样的政策。    阿齐兹几乎是逐字逐句驳斥美国大使奥尔布赖特18日在安理会秘密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她歪曲了伊拉克的立场,她的讲话与联合国官员赞扬伊拉克在拆除武器方面取得进展的消息大相径庭。他说:“如果伊拉克继续与安理会合作而制裁却仍然继续实行,那么,伊拉克为什么继续同安理会合作呢?”他还说:“这岂非自相矛盾?”

3. 萨姆索诺夫称:独联体明年可能建防御联盟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7月21日电】独联体军事合作协调部主任萨姆索诺夫上将认为,独联体国家防御联盟在明年底就可能建立。他在同记者见面时强调,防御联盟的建立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应完成组建国民军的工作,同时要制定军事与军事技术合作制度及其法律基础;第二阶段要建立联合军队集群,其中包括保卫独联体领空的集群;第三阶段的任务是建立联合武装力量,成立防御联盟。    俄通社—塔斯社记者提问,防御联盟将如何同北约建立关系?萨姆索诺夫回答:“我们将努力建立平等关系。我们不应重复过去那种两大军事同盟相互对抗的错误。我们应当是一致希望巩固欧洲与世界安全的伙伴。”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7月21日电】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扩大军事领域的合作。这是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和吉尔吉斯斯坦国防部长苏巴诺夫今天在这里签署的一揽子文件的主要含义。这一揽子文件包括俄罗斯公民在吉尔吉斯斯坦武装力量服役办法及这些军人的地位协定,为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俄罗斯军队提供物资技术保障和生活—商业服务办法协定,以及关于在两国的军用机场上组织接机、提供机场技术服务和警卫飞机的协定。文件签署后,格拉乔夫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签订新协定是两个兄弟国家进行密切合作的实例。俄罗斯国防部长指出,吉尔吉斯缺乏独立建立武装力量的干部,俄罗斯军官以合同方式在那里服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格拉乔夫还再次主张成立独联体国家防御联盟。他说:“防御联盟就是在军事领域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与协作。”

4. 俄议会再次拒绝政府私有化计划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7月21日电】俄罗斯国家杜马今天再次拒绝政府的私有化计划,这增加了叶利钦总统颁布法令实施该计划的可能性。    虽然国家杜马中有212位议员投票赞成该计划,但是不够批准所需的226票。    尽管国家杜马的5个委员会的负责人发出呼吁,但是该计划还是未能通过。他们说,政府注意到议员们的不同意见,并在新修改的计划中加进了议员们提出的修改意见。    该计划受挫使议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感到失望。    这项新计划将取代俄罗斯第一阶段大规模私有化计划。按照第二阶段私有化计划,出售国有公司时买方应支付现金,而不是私有化证券,以此作为俄罗斯新私有化公司吸引急需投资的手段。

5. 因帮助伊拉克制造“飞毛腿”德一商人被判刑

【美联社奥格斯堡7月20日电】德国的一位商人今天被以帮助伊拉克制造飞毛腿导弹的罪名判处五年徒刑。伊拉克曾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70岁的安东·艾尔违反了德国的军火出口法。他是德国因走私军火而被判处的刑期最长的人。    在德国商人向伊拉克出售军火的消息透露出来后,英国、美国和以色列政府均提出抗议。巴伐利亚州法院裁定,艾尔在1987年至1991年期间至少向伊拉克出售了1000枚飞毛腿B型导弹起爆器的部件,其中有一部分是在联合国的武器禁运令1990年8月6日生效后,通过南斯拉夫和塞浦路斯偷运到伊拉克的。    艾尔的律师声称,德国政府当时就知道艾尔等人向伊拉克出售武器,艾尔成了政治替罪羊。

6. 布莱尔当选英国工党领袖

【法新社伦敦7月21日电】现年41岁的稳健派律师托尼·布莱尔今天以绝对多数票当选英国工党领袖,接替5月份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的约翰·史密斯。    在工党议员、工会会员和工党党员的投票中,布莱尔击败了竞争对手玛格丽特    ·贝克特和约翰·普雷斯科特。    身为影子内阁内政大臣的布莱尔,在根据史密斯去年实行的新规定举行的第一次工党选举中赢得57%的选票。新规定取消了工会传统的集团投票权。    在另一次投票中,影子内阁运输大臣普雷斯科特以56.5%的选票当选工党副领袖,战胜了获43.5%选票的代理领袖贝克特。    在布莱尔当选前一天,现年48岁的杰里米·汉利当选保守党主席,从而为1997年大选摆开了阵势。在1997年大选中,这两位受人尊敬的党的主席将是主要战略家。

7. 俄通社----- 塔斯社报道:美加驻俄大使受到威胁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7月21日电】美驻俄大使托马斯·皮克林仍在俄罗斯,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工作访问。据美驻俄大使馆工作人员向俄通社—塔斯社记者透露,大使离开莫斯科和最近出现的关于美加两国驻俄大使受到威胁的传闻毫无关系。    加拿大政府昨天已对这一传闻表示关注,并宣布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确保加拿大驻俄大使金斯曼的安全。    美国方面断然拒绝对皮克林收到恫吓这一传闻作任何表态。

第 3 版

1. 蒙古纪行(三)

俄国影响减弱    蒙古国的北面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接壤。蒙古1921年就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苏蒙之间便开始了大哥哥影响和操纵小弟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蒙古在外交上完全奉行一边倒的政策。    在蒙古,无论是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还是火车站、飞机场的式样,完全是俄罗斯式的。就连首都乌兰巴托市中心苏赫巴托广场上的苏赫巴托墓也和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一模一样。蒙古人,特别是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受俄国人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像俄罗斯人一样喜吃黑面包和酸黄瓜。    70多年来,俄罗斯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一批批来到蒙古,蒙古也将自己的儿女一批批送到俄罗斯和东欧学习深造。俄语成了这个国家的第二种语言。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俄语课。许多课程,特别是大学理工科课程全部用俄语授课。干部的晋升、技术人员的晋职同是否懂俄语有着直接的关系。    1963年,随着苏军进驻蒙古,开始了苏蒙关系的“蜜月”时代,最多时,苏联在蒙古的驻军达6.5万人。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苏联人随处可见。俄国人开办自己的学校和商店,俄罗斯的书籍和报刊比比皆是。俄国人在蒙古并没有那种身居异国他乡之感,如同在自己国家一样。当年“苏联把蒙古变成自己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这句话,是对那时苏蒙关系的真实写照。据统计,蒙古与原苏联签署过1200个协议,同时,蒙古欠原苏联的债务累计达100多亿转帐卢布。    然而,随着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掀起的改革浪潮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破坏,蒙古在政治上中俄等距离,在经济上则实行靠近中国的外交政策。1992年原苏联军队从蒙古完全撤走,如今在乌兰巴托大街上昔日昂首阔步的俄国人的踪影很少见到,俄国人办的学校已关门,开的商店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充斥蒙古市场的中国商品。    不仅如此,蒙古的学校也由过去开设的单一外语——俄语,转为俄、汉、英语并存的局面。原先专门培养俄语师资的俄语师范学院已改为外国语学院,开设有俄、汉、英、法、德、日和西班牙语。在乌兰巴托大街上那些遍体伤痕,冒着浓烟,开起来摇摇晃晃的苏制轿车,也逐渐被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的轿车所替代。俄国人对蒙古的影响已减弱。蒙古扮演“听话小兄弟角色”的时代已结束。(三)

2. 我所知道的安德罗波夫

【俄罗斯《独立报》6月21日文章】题:要是他再活两三年……原编者按本文作者叶夫根尼·卡尔金生于1939年,1979年担任克格勃主席助理。从1982年起任苏共中央书记秘书,1984—1988年为总书记秘书。1988—1991年任克格勃某局局长,授少将衔。1991年底退休。他在安德罗波夫身边工作达16年之久。    现在,许多不明事实真相的人从今天的立场出发,认为安德罗波夫是一个迫害异己、扼杀自由的人。对此我要说,如果没有安德罗波夫,那些所谓的异己分子面临的遭遇将会残酷得多。安德罗波夫有缺点,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威望。我觉得他过于善良,有时容易轻信他人。他极力维持政治局的团结,这在客观上使年迈体衰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得以延续。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安德罗波夫采取断然行动,必将导致勃列日涅夫下台。可问题是谁来接替他的位置?    戈尔巴乔夫是不是由安德罗波夫一手提拔的?安德罗波夫是否在临死前立下政治遗嘱,授意由戈氏作他的继承人?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戈氏有天赋,受过很好的教育,善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州一级党的干部中的确引起了安德罗波夫的注意,这是事实。但事情并没那么简单。选择干部进入最高领导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不取决于某个人的意愿。此外,安德罗波夫从未提及什么政治遗嘱,我也从未感觉到他对戈氏另眼相看。我只知道,当戈氏在工作中有什么疏漏时,安德罗波夫也会像对其他人那样严厉批评他。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年代。短短几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安德罗波夫的整顿秩序的初步措施不但得到了人民的理解,而且取得了惊人成果:生产效率上升,犯罪率下降,腐败现象骤减。在安德罗波夫的倡导下,全国专家积极探讨进一步发展政治和经济的道路。安德罗波夫的方针是:小心谨慎、一步一步地改革社会,前提是要坚持社会公正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撒开“政治缰绳”。他比谁都明白:权力真空不存在,国家一旦放弃权力职能,这些职能便会转入黑手党的手中。假如安德罗波夫再活两三年,苏联便不会毁灭,而会在政治稳定的同时一步步走向世界。    事实证明,尽管安德罗波夫有克格勃的历史,但他在历任领导人当中仍是最受欢迎的。就连他的反对者也很尊重他。据我所知,叶利钦也从未批评过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当年的保卫人员科尔扎科夫和阿布拉莫夫现在正领导着总统安全局,他们依然深深怀念着安德罗波夫。我们这些安德罗波夫生前的战友每逢他的生日或逝世纪念日,都要到克里姆林宫墙边凭吊他。我们发现,他的墓碑前的鲜花总是最多的。    安德罗波夫生活相当俭朴。身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一直住在库图佐夫大街26号楼中那套居住面积仅43平方米的住宅里。他的度假别墅也不大,木制结构,里面没有任何豪华装饰。    安德罗波夫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身边的人过生日时,只要他知道,定会表示祝贺,并且总是亲自动笔写贺信,语言亲切热情,令人感动。    我曾在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4位总书记身边任职。坦率地讲,在这些人当中,安德罗波夫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位。    关于安德罗波夫可以讲很多,但限于篇幅,不能尽述。这里,我想以安德罗波夫的一首诗来作为本文的结尾:自古人间谁无死/死神肃肃不容私/大劫临头终须去/忘河流波万物逝/天地悠悠人生短/死生往复永不止/冥冥之中求光明/新老交替绽新枝。

3. 南非钻石大亨运筹帷幄

【《今日美国报》6月20日文章】题:南非的秘密自由战士    南非多种族大选终于胜利结束了。包容了白人、黑人各派的新政府正投入重建南非的事业,然而,人们仍在审视着刚刚走过的漫长道路,没有忘记大选前那一段惊恐的日子。    直到今年4月份左右,黑人内部的斗争还十分尖锐。因卡塔自由党提出要在纳塔尔省周围地区建立独立的祖鲁王国而抵制大选。政治骚乱、暴力行动此起彼伏。美国大名鼎鼎的基辛格博士来做工作,无功而返;英国德高望重的卡林顿勋爵前往劝说也扫兴而归。大选预定举行的日期就要到了。国际舆论和南非新闻界却频频发出悲观论调。民间在储存粮食和枪弹;外交官和他们的家属着手预订机票返国;记者们在做最坏的准备——从国外采购防弹背心,这一切都是在准备着可能随时爆发的一场内战。    然而,这场一触即发的内战最终还是避免了。4月19日,因卡塔自由党主席布特莱齐宣布放弃抵制,参加竞选,并与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热烈拥抱。最近报界披露:造成这个转机的关键人物正是南非86岁的犹太人哈里·奥本海默。在南非政治形势最紧张的关头,他挺身而出,在曼德拉和布特莱齐之间调解说服,施加影响。在他的私人喷气式客机中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后,布特莱齐微笑着宣布他的党将参加大选。开普敦大学政治分析家戴维·韦尔什说:“哈里·奥本海默一发话,全国都得听着。”一位实力强大的人物    一般人并不熟悉的奥本海默在南非政治和社会事务上的影响力。他并非靠什么强制手段、收买或者威胁,而是以他“钻石大王”的实力发挥作用。据《幸福》杂志报道,奥本海默控制着非洲最大的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54%的股票。他个人的财产相当于南非整个财富的1/4。    他生于1908年,青年时代在英国接受教育。回国后在矿场从事分拣矿石的工作,之后在其父手下逐步得到提拔。英美德比尔斯集团公司为其父于1917年所建,1957年由他接手出任董事长一职。他上任后,用尽各种手段开拓业务,特别在美国,他不惜工本,从40年代起便向社会各界——包括在学生课本中大力宣传钻石。此举的结果是:从60年代开始,80%的新婚夫妇购买钻戒。如今,他已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300多个公司。    1993年,英美德比尔斯集团世界矿业联合公司生产了289吨黄金(相当于35亿美元)、2700万克拉钻石(相当于1080亿美元)。该集团控制了世界钻石市场的90%。1993年他的矿产销售额达1336亿美元,在《幸福》杂志每年“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排行榜中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据说他的个人财产达210亿美元,仅次于文莱国王。同情黑人遭遇奥本海默从1948—1958年曾任南非议会议员。作为一个历史上饱受蹂躏的犹太民族的子孙,他于1950年就曾开始愤怒谴责种族隔离。他不是一名革命者,但他认为种族隔离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他曾说:“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绝不能靠愚弄全国的大多数人来维持统治。种族隔离是一种愚蠢的行动。”    1985年,非国大流亡赞比亚时,他是第一个带头与非国大接触,对其表示信任和关注的南非企业界领袖。他曾劝说曼德拉不要对南非白人企业采取过激的政策,为此而赢得普遍尊敬。他后来曾承认自己早年对黑人矿工的剥削是错误的,并以数百万美元捐赠于黑人教育事业。    奥本海默主张尊重人权,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他不赞成非国大的某些政策,大选中也不投曼德拉的票,但十分赞赏曼德拉的人品,并与曼德拉长期保持联系。据报道,当曼德拉获释后出国访问返回南非后,曾向他通报情况,并向他征求组阁意见。今年年初,在庆祝曼德拉获释四周年之际,他曾在自己的私人庄园宴请曼德拉。他最近在回答问题时曾说:“对国家的热爱应该超越和摆脱部族分裂的感情,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也许,这就是他在关键时刻,不顾年迈出面斡旋发挥作用的原因。

4. 南非雇佣兵到安哥拉卖命

【法国《世界报》7月8日文章】题:南非雇佣兵改换门庭    今天上午,在安哥拉索里莫机场的跑道上,大型运输机不断运来士兵和物资。从浅色皮肤、金黄色头发和粗壮的身材来看,他们只能是南非人,因安哥拉政府雇用来与萨文比的部队作战的约500名雇佣兵大部分也是这样的。他们说:“我们只是教官。”这些人无拘无束,身穿上衣连裤的土黄色军服,手中拿着先进的武器。    80年代初,比勒陀利亚站在萨文比一边反对莫斯科和哈瓦那支持的罗安达政府。它的精锐部队在安哥拉同古巴远征军和非洲人国民大会的部队(在安哥拉有训练营)作战。今天,一部分士兵又一次来到安哥拉,但是,这一次他们是支持他们的前敌人反对他们的前盟友。近几周来,200—400名南非士兵已进入安哥拉东部支持罗安达发动的进攻。罗安达试图从萨文比部队的手中夺回南隆达省和北隆达省的钻石矿。    招募雇佣兵的工作是在1年前即政府军收复索约石油港之后开始的。当时,罗安达只雇用了少数人来保护被认为是重要的石油设施。这种说法表明下一谣传是可信的:包括埃勒夫和德士古石油公司在内的主要外国石油公司向这些雇佣兵提供军饷。    在索约港又一次落入安盟手中后,安哥拉政府加快了征兵工作。据可靠消息说,雇佣兵今天有500人。主要是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这些雇佣兵是由比勒陀利亚的一家咨询公司和罗安达的一个秘密办事处在南非招募的。    这个咨询公司的领导人是前民事协调局(南非军事情报部门的派生机构)的成员拉弗拉斯·卢廷格和前第32营的高级军官埃本·巴洛。第32营曾是南非对安哥拉进行干预的突击队。    民事协调局在3年前被德克勒克总统解散。因它同破坏过渡进程的活动和国内外的数次谋杀活动有牵连。但是,德克勒克总统秘密地赦免了协调局的大部分成员。至于由比勒陀利亚的白人军官指挥的、主要是当地黑人组成的第32营,它在去年已被解散。这个营的士兵和军官今天成了雇佣兵的骨干。    在索里莫机场遇到的雇佣兵说:“这完全是做交易。”在凉爽的时候,他们漫不经心地上街闲逛。据可靠消息说,他们一年的开支为4000万美元。这笔钱被认为可以补偿职业的危险。

第 4 版

1. 引渡------ 指向逃犯的利剑

【德国《经济周刊》画刊第24期文章】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臭名昭著的德国房地产商于尔根·施奈德携巨款外逃以后,德国警方四处搜捕他。他们猜测,施奈德有可能藏匿在南美的巴拉圭。他们到列支敦士登的律师楼查阅有关资料、档案,并且还派人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机场查看下飞机的乘客中有无施奈德。6月5日,瑞士警方在苏黎世机场进行了一次大搜捕。几周来,警方、私人侦探和街头小报都在打听于尔根·施奈德的藏匿处。    一般的经济犯罪分子在欧洲很难躲得过德国的引渡要求。就连中欧和东欧国家(不包括独联体)也实施了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引渡法。偷税漏税者也不敢保险自己哪天被强制遣返。16个欧洲国家的政府,都放弃了在惩罚偷税漏税者问题上排除引渡的所谓保留权。    外逃的经济犯罪分子无论跑到哪里,只要那个国家跟德国之间订有引渡协定,他就注定休想逃脱。但是,像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吉布提、伊朗、伊拉克、北朝鲜、古巴、蒙古或塔吉克斯坦这些国家与德国没有引渡协定,就抓不回他们。不过,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没有多大吸引力,即使他们逃到那里,也跟进了监狱一样。    德国同埃及、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智利和厄瓜多尔这些国家也没有引渡协定,但是,对它们来说,“在没有协定的基础上实行引渡也是可能的”。实际上,要把一个犯罪分子引渡回国,派驻那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根据本国司法部门的提议,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一份要求引渡罪犯的普通照会就可以了。    德国外逃的经济罪犯一般都喜欢去加勒比地区的巴哈马和南美的巴拉圭,估计施奈德很可能躲在那里。但是,这些国家与德国订有有效的引渡协定,因此不会给他们提供庇护。这些国家与德国之间的引渡条约通常只排除对逃税者的引渡。    在许多拉美国家,经济逃犯甚至还面临性命的危险。例如,曾靠卖头衔骗取巨款所得的德国人汉斯·赫尔曼·魏尔在巴拉圭就被该国军政权给骗了。当时的巴拉圭独裁者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倒是愿意收留魏尔,以前,他跟魏尔还做过生意。然而,巴拉圭军政权先是截走了魏尔千辛万苦转移到巴拉圭的游资。最后,身无分文的魏尔被当做这个国家的无资产者被驱逐出境。    此外,在一些加勒比岛国,贩毒集团和黑手党头目在政府内部都安插了耳目。他们对待来他们那里躲避追捕的经济逃犯更为残暴,例如已经消失的海外投资公司经理罗伯特·维斯科的遭遇就足以证明。    投资诈骗犯、海外投资公司前总裁伯恩哈德·科恩费尔德骗取了大约1亿马克,逃到加勒比地区隐匿下来。但据打击黑手党的专家们估计,他可能已在加勒比被人雇用的杀手杀死了。    英国的邮件盗窃分子罗纳德·比格斯境况比其他逃犯情况要好得多,他在他的流亡故乡巴西很快地建立了一个家庭。结果,巴西政府无法把他引渡给英国,因为,比格斯还必须对他的巴西孩子尽赡养义务。但是,使用赡养后代这种伎俩逃避惩罚今后是否还有效,就很值得疑问了。因为,巴西最高法院去年已决定,孩子将不再成为妨碍引渡的原因。    按照英国的法律传统,加拿大实行的是所谓习惯法。它规定,必须拿出每份能提出证据的文件原件,每位证人都必须亲自陈述。例如,一份文件上的孔洞和公章如果没有准确地放在所规定的地方,加拿大人都会发去一份告诫文传。    根据德国的法律,所有的文件原件都必须保留在国家缉查部门的档案室里。结果,法官、检察官和法院雇员不仅要经常跨越大西洋,而且他们还必须出示加盖了印章的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一环扣一环地证明已掌握的证据。    因此,有的罪犯视加拿大为偷税逃税者和经济犯罪分子最理想的隐蔽处。南非也是他们认为不错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也并非任他们自由自在:他们将被拘留,直到最终澄清他们的法律状况为止。

2. 全球自相矛盾的现象(下)

在墨西哥是总统萨利纳斯和财政部长阿斯佩。阿根廷的经济复苏归功于总统梅内姆与财政部长卡瓦略。另外,智利的财政部长福克斯利也是一例;而巴西目前则由总统佛朗哥与规划部长携手,共同拟订经济改革计划。    整个拉丁美洲正进行世代交替,年轻、才华出众且多曾留美的企业家、银行家与经济学家纷纷接棒,而他们所重视的是做生意、促进经济成长、掌握变局。    在亚洲方面,则有越南总理武文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印度这两年令人刮目相看的经改成绩,是总理拉奥与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所主导。    这些领袖人物,包括其他左右全球经济的领导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很清楚,要求生存与繁荣,必须破除一切天然或人为有碍本国参与全球经济荣景的障碍。推动这些领袖的动力,是经济而非政治思想。    中国大陆号称有上百万个百万元户,其中大部分都是个体户(估计全中国大陆有1800万个体户)。但有人认为这个数字还低估了,因为有许多乡镇企业其实都是民营企业。以多年来从商始终受到鄙视、营利总被视为政治错误的种族来说,中国人实在学得很快。    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相当分散,由中央计划执行转为由乡、镇及个人所主导,而经济规模却因此不断扩大。这又是全球自相矛盾现象的一个明证:中国大陆经济愈扩展,其组成分子却愈小、愈具实力。    倘若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活力得以持续,而且目前看来大势如此,那么到2000年,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非它莫属。美、日两国都将瞠乎其后。    在此又验证了全球经济的自相矛盾现象:世界上最后的共产政权,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下一世纪再回顾此刻,可得到以下的结论:中国大陆的崛起,是决定20世纪后半期全球大势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下)

3. 警惕“垃圾箱的淘金者”

【美国《洞察》月刊7月号文章】题:经济间谍案增加,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去年夏天的一天,警察突然光顾一幢位于东海岸某城市中心的办公楼,搜捕洗钱者。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所看到的东西令他们大吃一惊。    在一张大桌子上堆满了各种文件,有的已起皱,有的则还散发着油墨香。所有文件上都标有“绝密”字样,其中有财务报告、预算计划、资金流动预测、工程蓝图、房地产交易表、工资报表、保险业文件、个人笔记等等。垃圾袋内还装着另外一些文件,等着分类。    工业间谍从垃圾箱捡回办公室的废弃文件,并把这些文件送到专家手中鉴定是否有价值,然后再卖给需要它们的人。一名警官戏称他们是“垃圾箱的淘金者”。    几个月后,在北美大陆的另一端,加利福尼亚州的执法部门根据获得的情报逮捕了9个人。他们被指控在加油站的垃圾箱中寻找有关信用卡使用的蛛丝马迹,以便获得帐号进行盗油活动。他们开着装着大罐的油车利用他人的信用卡帐号加油。    90年代的间谍搜集的不再是军事和技术情报,而是经济秘密。因这种间谍活动,美国公司每年的损失估计高达200亿美元。在过去10年中,法院对涉及窃取信息案件的裁决增加了三倍,这仅仅是告到法院的这类案子的1/10而已。    种种证据表明,国内外经济间谍活动一直在增加。许多不讲商业道德的人不择手段地窃取有关公司的客户名单、产品配方、招标信息、合同内容、贸易信息等等。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每家企业必须妥善保管有关企业专有的资料,销毁时要处理得当。各家公司还须分析对其资料安全构成的各种威胁,然后再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4. 社会「新鲜人」不妨一读

【台湾《天下杂志》7月号文章】社会新鲜人备忘录    大部分人从事第一份正式工作(此时人称“新鲜人”)的时间都不长,失败率出奇的高,原因出在哪里?●工作被夸大灌水有些雇主为了吸引年轻的生力军,往往过分夸张工作潜力或公司远景,让新人在发觉真相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之后,悻然离去。●理想与实际的差距许多人原本以为实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例如立志当会计师),但是上任后才发觉,现实竟然与期待的理想完全两样(其实并不喜欢会计师的工作),造成理想的幻灭而挂冠求去。分析原因,常常是当初并未认真思考,所选择的事业究竟适不适合自己。●“宠坏的小孩”症候群就要开始工作了,心理上却还没有准备好,一时调适不来;从小到大都有长辈照顾指导,至今仍然无法独立处理工作,事事依赖别人指引,或者不愿做苦差事。小孩如果不能长大,势必无法接受工作的考验。另外,新来者还常犯下面四个错误,而且屡犯难改。●你并不是老板新来者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过请把握分寸,记住你不是老板,不必由你来告诉他,应该怎么管理公司。●公司这么做自有道理新来的人看许多事常有一堆意见、一堆抱怨(愚笨、没有效率、明明可以这么做却不做)。事实上也许你的方法真的比较有用,但是公司有公司的道理,管理者看的常是整个制度,而不单是片面的问题。因此新人在发表高见的同时,应该小心是否犯了“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实际的期待期待短期之内大幅加薪、职位立刻三级跳,或者期待一开始眼前就是有趣又有挑战性的工作,都很可能因为太不实际,结果大失所望。●缺乏耐心许你自以为有足够的资格要求加薪与也升职,但是公司通常不会立即给你想要的薪水与职位。工作的学习,需要时间;而成功往往更需要耐心地等待。

第 5 版

1. 二十一世纪战争新思维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5日文章】题:五角大楼计划人员说,作战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曾经举行了一次秘密的模拟演习,设想2020年军事上崛起的中国同美国打仗。    这场演习引起了如今五角大楼沸沸扬扬的大辩论。它不是关于波斯尼亚,也不是关于海地或朝鲜,而是关于在今后几十年作战方式是否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这场辩论的推动力来自安德鲁·马歇尔,他在五角大楼外是个几乎不知名的人士,但在五角大楼内却是个传奇人物。    在那幢专门处理短期预算问题的大楼里,马歇尔长期担任纯估司司长,关注着长远问题。他或许是本届政府中唯一历经了整个冷战过程的官员——1949年开始成为核战略家,尼克松以后的每位总统都任命他担任目前的职务。    这位72岁的思想家正竭力拯救因在冷战和沙漠风暴行动中大获全胜而变得麻痹的美国武装部队。    他发出的信号与其说是一张药方,不如说是一个警告——避免重蹈其它国家因军队过分自信而从胜利走向淘汰的覆辙。    由于冷战的结束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已促使人们愿意重新审查长期形成的军事构想,马歇尔的思维引起了华盛顿高层的注意。    他的事业并没有因为两位老朋友今年年初晋升要职而受到损害。威廉    ·佩里荣升任国防部长,威廉·欧文斯出任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    佩里说,马歇尔“的确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没有人会同意安迪所说的一切。但我总觉得,他的意见值得一听”。    马歇尔认为,信息时代将引发一场“军事革命”,正如15世纪的火炮和过去150年工业时代的机械引起革命一样。他认为,今后30年,工业时代的消耗战也许要结束了。马歇尔的设想包括:    ▲人数少、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军队可能代替现存大规模军队。这种军队火力更足,在远距离作战,而不是打近战消灭敌人。前沿阵地部队的主要任务也许不再是直接向敌方开火,而是为防空区外发射的空对地武器确定目标和评估它们的杀伤力。    ▲这类空对地武器可能会使海、陆、空战斗的区别模糊不清。比如,阻止伊拉克坦克袭击的最佳办法也许不是使用美国坦克,而是从100英里以外的潜艇上发射“智能”导弹,这种导弹可以自动寻找坦克发动机传出的声音。    ▲在数据满天飞和远程“激光制导”武器极其准确地击中目标的战场上,诸如坦克这样的骨干打击力量可能会成为不合时代的危险武器。    ▲航空母舰可能失去其重要作用。由于巡航导弹的扩散,舰船将日趋缩小和隐形,而用弹道导弹或无人驾驶飞机系统发动更远距离的袭击。海军和空军中有人驾驶的飞机也许将越来越多地被这种无人驾驶飞机所取代。    ▲新部队需要的后勤支持可能会减少——运输舰和运输机会减少,但需要更多确定目标的情报。有关命令不再通过军事指挥部下达,而是通过“传感器传到发射器”,即从卫星直接传到飞行员耳机内、屏幕上或进入从1000英里外发射的导弹的弹头内。    ▲军事组织的等级化程度可能减弱,中层管理人员将取消,前线指挥官直接从美国总部或空间获取情报。士兵可能使用电子显示器,显示战友和敌人在何处。    马歇尔认为,美国军队应该向1935年的德国看齐,而不是仿效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后在军事上的衰落。    多年来,马歇尔的研究构成了冷战时期的一段秘史。70年代中期,惊闻苏联意欲破坏欧洲各港口,切断美国横跨大西洋的供给线,马歇尔协同前白宫助手詹姆斯·罗奇起草了一份文件,为美国海军计划扼制北冰洋海域的苏联海军奠定了基础。    数年之后,马歇尔办公室呈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据此力谏卡特总统,终于说服他放弃了从韩国撤军的打算。    但是,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当属他关于下个世纪战争的论著。70年代中期,马歇尔率先指出,由于苏联对美国的技术进步忧虑重重,战争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1991年,马歇尔向他的“红衣主教团”散发了陆军中校克热平内维奇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心内容是正在出现的军事革命。    一年后,马歇尔泄露天机;他分发了一份报告,抨击美国囤积坦克、飞机和舰艇,称之为“磨石”——枯竭资源、阻碍创新。

2. 美军总兵力及分布情况

【路透社华盛顿七月十八日电】国防部今天说,到三月三十一日为止,美国有一百六十多万名现役军人,其中包括驻扎在海外的二十九点一万人和在军舰上服役的十九万人。    它说,这个数字包括五十六万三千五百五十五名陆军官兵,四十八万六千二百二十八名海军官兵,四十三万五千零四十一名空军官兵以及十七万四千八百七十一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它说,驻海外的部队包括驻欧洲的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一人,驻日本的四万五千四百一十五人以及驻韩国的三万六千九百二十一人。    根据克林顿总统削减预算的计划,现在正逐步减少到一百四十万人。

3. 一声令下 历经风险

【俄罗斯《旅伴》月刊文章】题:俄罗斯空军的人猿泰山    在本文所讲的故事开始的那一天,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上空的云层很低,估计高度在300—350米。空军基地指挥官下了飞行令。那天恰好轮到彼得罗夫上校空中执勤。    通常在布拉柴维尔上空飞两圈以后便可着陆,但飞行指挥官这次让他在空中稍候。彼得罗夫说:“请指示航线!”可对方冷淡地答道:“请绕行着陆。”真是瞎指挥!连朝哪个方向绕行都没说。    飞机在空中逗留了近一个小时,燃料消耗殆尽。这时他决定向云层尽头飞去,但为时已晚。    在迫降时,彼得罗夫背部被重重地撞了一下,鼻子被氧气面罩的某一部分刺破,鼻咽部充满了血,只能张着嘴呼吸。    他从有关自救书中得知,要想碰到人,在非洲应该寻找河流。他估计,飞机迫降地点离河有25公里左右,于是便寻河而去。    彼得罗夫脚下是干硬的草,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前面是绵延不断的热带稀树干草原。他不停地走,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天色渐晚,他在一棵树下脚朝西躺下,以免迷失方向。    夜里,为了解渴,彼得罗夫手嘴并用吸吮露水,一直折腾到天亮。清晨,他看到远处雾气腾腾,无疑河在那边。他走出不远就碰上了断崖,只好绕道而行。    越走草越高,草丛中成群的小苍蝇直往鼻孔和耳孔里钻,贪婪地吸吮凝结在脸上的血。彼得罗夫一边挥手驱赶苍蝇,一边吃力地在草丛中穿行。    在走出草丛、穿过茂密的热带丛林后,他终于到了河边。河水很清,水流很急。彼得罗夫折了几根粗树枝,用破布条捆成一个木筏,然后坐上顺流而下。    可是,没漂多远,在河道第一个转弯处就遇到了一片漂积物。彼得罗夫全身都擦伤了,木筏也被冲走了,只好朝前游。河岸又高又陡,无法攀上去,他只好在水上过夜。他找了些水上漂浮的灌木,在上面弄了些密实的草,然后爬了上去。夜间下起了热带阵雨,他又冷得浑身发抖。    第二天彼得罗夫漂流了10个半小时,用同样的方法在河上过了夜。    在穿过刚果热带丛林的这条河上漂流的第三天,这名俄罗斯飞行员开始发现人迹:岸上有渔网、篝火的余烬和种植的菠萝。这一夜他是在陆地上过的,菠萝是他自布拉柴维尔起飞后第一次吃到的食物。    早晨,吃了一个菠萝后,彼得罗夫继续顺流而下。当再次爬上岸时,他听到了斧头的砍伐声,只见两个妇女在劈木柴。后来,彼得罗夫被抬进村里,一位村民骑车到24公里以外去打了电话。当地警察用吉普车把他送到了小城兼巴拉。过了一夜后,彼得罗夫乘一架直升机飞回了布拉柴维尔    。

4. 化学侦察坦克

【俄罗斯《红星报》报道】KⅡXp—IH“远方”式(遥测化学侦察综合装置)带塔台的薄甲板履带式坦克用于化学侦察。它是从1990年开始成批生产的。确定毒剂的距离为1至3公里,观察方位360度,乘员3人。    借助可见光波段的激光可以遥测有机磷毒剂,灵敏度极高,能发现每立方米空气中含量仅百分之几毫克的毒剂。坦克上的电子计算机可把侦察到的情况输送到自动化部队指挥系统。“远方”装置能分辨出毒剂云的形状、距离及移动方向。    这种坦克还备有进行普通辐射侦察与化学侦察的一整套专门仪器。

第 6 版

1. 世界人体器官市场揭秘

【香港《星岛日报》7月11日文章】题:世界人体器官贱卖市场揭秘    上周海特先生离开了在坎布里奇的医院,他有了全新的肾、肝、胃、胰脏、十二指肠及小肠。他很幸运,因为手术极成功,而更幸运的是他能获得所需的器官。许多需要器官的人并不能获得它们,至少并不能透过正常渠道而获得,但有另外一些非正常的渠道。卖肾男子遭遇    一名印度男士向“旁观者”致函,他说:“我希望在贵刊登载广告,以15万美元卖出我的肾脏,我将支付你们15%的所得,我之所以选择贵刊是因为你们拥有有钱的读者。”    这名印度男士希望以15万美元在英国出卖肾脏,但他感到失望了,这并不只是因为他错误地认为15万美元对英国人而言不算太多。进行人体器官交易,收取或支付费用或中介费用在英国是非法的,可被判监禁,有感于此,“旁观者”的那名编辑为求自保,惟有拒绝刊登此广告。    这名印度男士被迫返回自己本国的人体器官市场求售。在印度这一市场正蓬勃兴旺,这令肾脏的价钱急遽下跌。在孟买肾脏的价钱大大低于15万美元,8000至1万英镑就可以购得一个新的肾,而且还包括移植手术的费用在内。英国供不应求    英国等候肾脏移植的人数众多,而且不断增加,对他们而言,这一立即可进行的手术是富有吸引力的。在等候名单上的人都知道在英国的情况是求过于供,每四个人只能分配到一个肾脏。在国家卫生部门的等候名单上的病人不断死去。你到底是生是死,你能否忍受多年的强烈痛苦在透析治疗中生存,这些问题全归诸运气。因此绝不奇怪,一些人难以抵受快捷解决之途的诱惑,跑到孟买去讨价还价,然后买回一个便宜的新肾脏。    在英国的亚裔人社区中这一情况最为普遍,因为这里的人在宗教信仰上不接受移植死人身上的肾脏。沃尔弗汉普顿的新十字医院的奥登医生向我解释,当地一位著名的锡克教徒带动了当地亚洲人的这一趋势。他在孟买进行的成功手术鼓励了其他人效尤。奥登医生称:“无论我们如何为这一生意感到悲哀,我们也不能阻止他们去,而当他们做完移植手术回来,当他们需要免疫抑制药物或其他的疗程时,我们也不能拒绝对他们进行治疗。”奥登医生担心因为治疗这些在印度买肾的病人,他和同事会被视为一项犯罪的从犯。事实上从法律观点而言,如果他们拒绝对病人进行治疗,他们反而更危险。肾脏交易丑闻英国的“人体组织法”禁止购买肾脏其他人体器官。此法律于1990年迅速获得通过。之前伦敦曾发生一宗肾脏交易丑闻,霍默医院的克洛克特医生安排土耳其人到伦敦切除肾脏,并只支付一小笔费用。克洛克特因此而丢职,而下议院也以创纪录的短时间通过此提案。群情激愤的原因除了人们普遍憎恶人肉交易之外,另外土耳其人看来也不喜欢到医院去被人切去肾脏。    但是霍默医院的丑闻与每日在印度发生的事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奥登医生提醒每位想急急前往换肾的人,在那里买来的肾隐藏着无尽的人类悲哀。例如一名印度的女子被野蛮的丈夫强迫卖出一个肾,她的痛苦代价换回的只是一个闹钟及一个收音机电池。丈夫收到钱后又迅速在赌场上输光。每个到印度调查肾脏移植的人回来都有大堆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能令盲目自私者感动,但有一些问题可令买肾者驻足。一项调查显示,130名来自阿联酋及阿曼的病人到印度接受完肾脏移植后,有四人被查出呈爱滋病毒阳性反应“在移植前的检查中原是阴性反应”,另有三人染上肝炎。    奥登医生称“麻烦在于回到英国的病人没一个受到感染,这令说服人们不要冒险的工作困难得多。”无论如何,这些危险是真实的,许多印度医院仍未对血液进行例行检验,而许多外科医生的资格也颇成疑问。    人们宁愿到孟买去冒感染爱滋病毒的危险,这显示出英国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是多么严重。问题不仅限于肾脏,心脏、肺、肝等器官也不足够。这点显示出海特先生是多么的幸运。他的幸运在于手术成功了,更在于一位有相同身体组织类型,所有相关器官完整无缺的人士在恰当的时机死去,而其亲属也愿意授权医生取出其器官。大部分需要心、肝或肺的人及许多需要肾的人却并不这么幸运,他们在找到适合的替代器官之前就死去了。肾脏来源枯竭    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尸体。尸体是移植心、肝及肺的唯一来源,也是92%的肾的来源。在其器官可重新移植的尸体中,大部分属于交通意外死者,受害人一般都是年轻及健康的,他们死于脑部创伤,其他器官完好无损。引入强制性安全带法例之举可能是造成人体器官匮乏最重要因素,在奥地利及比利时,肾脏移植率比英国高一倍多,而其致命交通意外率也比英国高一倍多。    一个可行办法是改变法律,除非人们在生前签署文件禁止,否则任何死者的器官均可被使用。但“快刀手”(移植手术医生)们并不支持。因为死者亲友的愿望会造成冲突,而且将自愿的器官捐献制度改变为强制性的,难免引发道德上的反对意见。无论如何,此制度转变也不可能显著改善供应匮乏状况。目前有两成亲属拒绝捐出死者器官。这些人大多数是强硬反对器官移植者,无论法律怎样改变,他们依然如故。    每个人都希望增加器官供应,但无人能提出在道德上可接受的解决办法。在技术方面,一些提议如加长对(脑死亡)病人的供氧时间,以改善移植手术与移植器官在时间上的协调,但这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除了尸体外,另一个肾脏来源是活着的成年人的捐献。肾脏移植医生贝维克对此也有一些激进见解。人类拥有两个肾,实际每人只需一个。切除了一个肾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健康问题。他说:“在这里有成千上万可用的肾,只要说服人们放弃它们。”钱是最有效的诱惑物,他建议为每个愿意捐出肾脏的人提供金钱奖励。    虽然贝维克的观点得到一些医学道德专家的认同,但却令他成为移植手术医生中的“贱民”,尽管其同学承认他在此领域的贡献,但却对其道德观感到震惊,或至少震惊于他胆敢公开宣扬其观点。一项公认的道德观点是:售卖器官是与人类尊严不相容的。而贝维克有趣地提出对立观点:不买器官也是与人类尊严不相容的。他说禁止不能阻止交易,这只能令交易转入地下,而更易造成投机牟利。人们会说这是富人剥削穷人,这有何新奇,这就是资本主义,我们需要政府对交易的控制,这可增加供应,而制止最恶劣的剥削出现。解决办法探讨    贝维克认为现时的人体组织法并不适当,废除此法,对人体器官市场进行控制,可以消除可怕的短缺问题。在某方面他可能是对的,绝对禁止器官交易此决定中的情绪因素确实多于理性因素,但他可能对于政府控制器官交易市场的能力太乐观了。令器官交易合法化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如果医院可以购买器官,市场中的暴徒将更猖獗。在俄国及南非,人们知道已有一些匪帮专门绑架儿童以取得他们的身体器官牟利。然而对于目前器官移植需求大于供应的判断,贝维克是对的,适用的尸体数目不会增加,而如果未来道路安全状况改善,此数目甚至会减少,剩下来的唯一器官来源便是活着的捐献者。如果器官买卖不可接受,贝维克也有另一新主意。他说在马来西亚如果囚犯同意捐出一个肾,他们可获减刑,也许这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每个人均可得益。然而其他医生反对任何带有强迫性的捐献,英国法律规定医生必须经过冗长的程序检查愿意捐出器官的病人家属是否受到强迫而捐出器官,如发现属实,手术就会取消。    取出捐献者器官的手术并非绝无危险,医生有二千五百分之一的机会可将手术对象杀死。然而在挪威,近半数移植肾脏由亲属捐出,其比例比英国高四倍,英国医生不愿意劝说病人亲友捐出器官,因为害怕被指向亲属施压,令其接受不想接受的手术。    推行鼓励生者捐出器官的运动可能有助于缩短长长的肾病患者的候诊名单,但如无金钱上的刺激,这种情况仍不会杜绝,而且其他器官的缺乏情况也不会改变,因此病人只有在等候治疗,同时也在等死。    器官供应匮乏令医生们决定到底先治哪个病人,作此决定时并无正式的规定可循,而医生有最后决定谁生谁死的权力,一名医生认为医生们并不能永远作出客观的决定,而最好的依据就只能是常识,但因此也会令人容易怀疑器官的分配是否最适当。在医疗界无人愿意将此决定过程作一个明确阐释,因为这样病人会知道,他的治疗医生实际上可能已将他从可望康复的名单上剔除,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信将不存在。

2. 高个子不必自豪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7月4日一期文章】题:高个子的弊端    圣迭戈的研究员托马斯·萨马拉斯在《身高之原理》一书中预测说,如果美国人的身高像过去75年那样增长的话,将给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身高5英尺10英寸的萨马拉斯估计,假如美国人的身高增加20%,他们消耗的能量将增加50%,需要增加1.8亿英亩的耕地来满足他们对粮食的需求,他们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将增加30亿吨。    萨马拉斯建议,控制孩子的饮食,这样可以使他们的身高少增加8英寸。他认为,平均身高5英尺,平均体重l10磅是令人满意的标准体型。

3. 漫画

我是用了你最近卖给我的生发药,才成了这个样子……(原载德国《星期日图片报》)

第 7 版

1. 彗木相撞进入尾声 结果分析尚需时日

四次连撞木星    【美联社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7月21日电】天文学家今天说,连续撞入木星云的3个碎块实际上对木星造成了4次打击,因为其中第一块碎块已分裂成两块。    芝加哥大学负责设在南极的红外探测望远镜观测活动的天文学家莫迪凯—马克·麦克洛说:“火球一个个开起,并且互相重叠。它们撞击点之间的距离都在100公里以内。”    天文学家迫不及待地着手研究碎块连续撞击点上出现的情况。预料,重复爆炸的火球所释放的热量会引起单块撞击中观测不到的化学反应。    这些碎块中有3块的体积仅比碎块G稍小一点。碎块G是彗星一连串碎块中最大的一块,它撞击木星时释放了相当于6万亿吨TNT炸药的能量。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露西·麦克法登说:“我们很想看到碎块一块接一块鱼贯地撞击木星时出现什么情况。木星会成为一口沸腾的锅。”    亚利桑那大学的罗杰·耶勒也是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他说,多次撞击地区的化学反应很可能与单次撞击地区的不同,但他无法作出预测。耶勒说,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彗星碎块撞击产生的高热所生成的三种分子。早些时候他们发现了氨,现在他们又证实了硫和硫化氢的存在。目前科学家仍在寻找水的踪迹。S碎块爆炸最亮    【路透社南非开普敦7月21日电】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有如“以卵击石”,为时6天撞击木星的悲剧今天进入尾声,在南非一座山颠上的天文学家们目睹了宣告进入尾声的一次大爆炸。    戴维·莱尼说,该彗星的第16块碎块,即碎块S,比天文学家昨天预计的爆炸强度高两倍以上。他说:“这是我们在南非观测到的最亮的一次爆炸,也可能是该彗星众多碎块中爆炸最亮的碎块之一。我们在格林尼治时间15点22分观测到了这次爆炸,持续了15分钟左右。”R碎块撞击点两倍于地球大小    【法新社悉尼7月21日电】木星今天遭受又一次重击。新南威尔士州英澳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说,碎块R于本地时间下午3点34分(格林尼治时间5点34分)撞击木星。    天文学家维基·梅多斯说:“它很亮。我们不得不降低了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减少望远镜采集的光线。撞击点大小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倍。”    天文学家戴维·克里斯普说,红外望远镜探测到了彗星碎块掀起的气体云团,它们以亮点形式出现在监视屏的木星图像上。他说,对云团光谱分析的初步计算显示,其中的水分比天文学家预料的要少。他说:“这些肯定不是水蒸气云团。”不过有迹象表明它们可能含有甲烷、氨和硫。科学家曾预料木星外部云层所含的水分高于所探测到的水平。他们还提出理论认为,木星较深处有水分。克里斯普说,要么这些理论是错误的,要么就是彗星碎块撞击深度不够深,尚未触及水分。M碎块失而复得    【路透社格林贝尔特7月21日电】天文学家今天说,在3块彗星碎块中的前两块连续撞击木星表面时,另一块神出鬼没的碎块再度出现,并已对木星造成打击。    科学家在木星表面的各种闪光、斑痕以及“黑眼”中发现了碎块M撞击的迹象。该碎块早些时候曾一度从天文观测仪器的视野中消失。    彗星发现者之一尤金    ·苏梅克在华盛顿郊区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说,夏威夷的天文学家看到了碎块M的撞击点。碎块M是该彗星较小的碎块之一。    3块最大的碎块——Q1、R和S——几乎会撞击在木星表面的同一位置。其中两块于今天凌晨撞击木星,另一块预计于今天晚些时候着陆。    到目前为止,最壮观的撞击是18日由碎块G引起的。碎块G造成的“黑眼”比木星上的巨大风暴区“大红斑”还要明显。碎块G爆炸后的亚原子放射性尘埃引起了木星上的北极光。在木星北半球通常不能看到极光。零星撞击将延续到9月底    在3个碎块连续撞击后,预料只剩下4个碎块还将撞击木星,并于明天(22日)结束这次彗木相撞事件。最后一次撞击的最佳观测点在澳大利亚东部、新西兰和夏威夷。不过,该彗星的另一位发现者戴维利维说,组成彗星彗尾的石块和尘埃将开始撞击木星面向地球的表面,这样的轰击将延续到9月底。Q1碎块与众不同    【路透社南非萨瑟兰7月21日电】美国天文学家戴维·莱尼说,彗星碎块Q1的撞击没有前几次的爆炸亮,但是附设在几架望远镜上的监测装置却显示出该碎块与众不同。他说:“这次爆炸与众不同,我只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莱尼推测说,碎块Q1比其他碎块都更深地撞入了木星以氢、氦、甲烷和氨晶等层构成的动荡不定的大气层中。    美国伦塞勒工艺学院道格惠泰特说,碎块Q1的撞击引起短促的强光,随后出现间歇时间为90秒的光发射涟漪。    他在用这里的最大望远镜观测了光发射后说:“碎块在爆炸后似乎出现了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涟漪。”这种涟漪还可能表明在木星大气层深处发生爆炸,而前几次爆炸都没有达到这么深的程度。    美国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科学家昨天说,Q1撞击还引起木星壮观的北极光。碎块Q1撞击所激发的亚原子粒子向北运动,从而照亮了木星北部上空。消化科学信息可能需要十年    【路透社南非萨瑟兰7月21日电】题:彗星撞击揭开了木星神秘的面纱    美国天文学家戴维·莱尼说,该彗星历时6天的溅落(预计明天格林尼治时间08:00撞击结束)已经在木星大气中四处留下了化学线索。    英国天文学家帕特里夏·怀特洛克说,对21个碎块遗迹和对撞击搅起的气体的分析要花几个月或几年时间。    她说:“这些化学分析将告诉我们有关木星、彗星以及彗木相撞的许多信息。”    怀特洛克说,红外和紫外监测表明,彗木相撞时的温度比一些人预计的要低,冲至木星平流层火焰的温度在600至1000摄氏度之间。    日本天文学家关口一郎说,要处理完世界各地收集的堆积如山的数据可能要花10年时间。    莱尼说,电子通信网络的观测报告指出,彗星碎块(其中一些据信体积如山)没有坠入木星大气层深层中,而是止于氨结晶体层和水层之间。他说,这些碎块没有接近木星的液氢层和液态金属氢层。据认为,液氢和液态金属氢构成了木星的表层。绵延500万公里的彗星碎块列车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冲向木星,但是最后在木星厚厚的大气层中土崩瓦解了。    【法新社格林贝尔特7月21日电】在结束对本周的彗木相撞预测之前争相接收数据的天文学家今天说,最后撞击木星的碎块W明天会使在家中观测的天文爱好者目睹真正的奇观。    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的发现者之一、业余天文学家戴维利维说:“对于(美国)西海岸的人来说,木星将会很醒目。”    由21块碎块组成的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从16日起连续撞击木星,并将于明天上午3点53分(格林尼治时间7点53分)向木星发起最后一击。利维说,美国西海岸、夏威夷、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观测者也许能看到这次最后撞击产生的闪光。利维说,木星大气层上的黑色撞击斑可能会开始混在一起,产生他称之为“木星戴着束头带”的景象。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行星学家里塔·毕比告诉记者,没有探测到水可能是由于木星上缺乏水,碎块爆炸位置过高,抑或是碎块体积比预料的要小。

2. 是外伤还是内伤

【美国《纽约时报》7月20日报道】昨天,随着更多彗星碎块撞入木星,木星南半球各处出现了地球大小的黑斑,使得木星看上去伤痕累累。但是,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场连业余天文爱好者的望远镜都能观测到的太空“浩劫”,对木星也许只不过是皮外伤而已。    在连续3天的兴奋之后,天文学家们昨天开始松了口气。在这3天里,木星表面的景象瞬息万变,构成了天文奇观。世界各地的天文台争先恐后观测和记录每一次撞击,天文学家对于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还没有时间详细分析。不过,科学信息的大丰收已经开始为人们提供有关线索。    例如,天文学家首次希望能够分析彗核的化学成分。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里克夫妇利用基特峰天文台的大型望远镜,发现了从撞击点升起的大火球可能主要是由彗核物质而非木星深层物质组成的证据。里克夫妇昨天报告说,对碎块A引发火球的红外辐射进行光谱分析,发现没有甲烷、氨及水的迹象,而这三者存在于木星的氢大气层中。相反,火球似乎主要由彗核中的尘埃组成。    如果这一结论得到更多观测结果证实的话,它将会支持亚利桑那州行星科学研究所天文学家克拉克·查普曼的观点。他认为爆炸发生在木星大气层的高层,可能不会严重影响密度很高的大气层下层。他的证据之一是,撞击发出的闪光没有显示甲烷气体强烈吸收某些波长光线的证据,如果爆炸发生在大气层深处,可以预料其中的甲烷会吸收和掩盖这些波长的光线。    麻省理工学院的海迪·哈梅尔的观点与此形成了对照。哈梅尔是哈勃望远镜观测小组组长,他认为彗星碎块撞入了木星大气层深处。    科学家并不确切知道木星大气层究竟有多厚,因为木星外面包裹着浓密的云层。但他们认为,其厚度在1.1万英里左右,延伸至它与木星中心距离的大约1/1处。在这一层面,大气压力十分巨大,把氢压缩成固态金属状态,它们组成了木星的内壳。据认为此内壳深处是一个大小类似地球的岩石核心。    如果彗星撞击只是损伤了木星大气较浅部位的话,撞击留下的巨大斑点很快会变浅消失。如果爆炸发生在很深的地方,那么这些斑点会存在数百年之久。

第 8 版

1.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爱子心切莫过份

【法新社北京7月6日电】此间一些专家说,随着被宠坏了的“小皇帝们”日益长大,中国在采取一些为时已晚的措施以缩小它那严厉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可能给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自1981年中国开始采取行动控制它庞大的人口增长以来,出现的肥胖的和娇生惯养的童子军一直是一个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题。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对儿童的溺爱和重点保护削弱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他们不爱惜财产、没有独立行事的能力、胆小且交际能力差。”    随着15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父母满足其子女的每一个愿望的能力增强了。此间的一位西方计划生育专家担心这会影响中国的未来。    他说:“这些孩子是在一个越来越乐观和越来越富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不敢想象所有这些期望很多而无所作为的人将会给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相当惊人的。”近几年,中国加紧开展革新城市儿童及其父母的品行的运动,反映了官方对下一代肩负起经济发展责任的能力感到的忧虑。    为了强调既不要溺爱独生子女,也不要对他们施加过分的压力以求成功的重要性,中国的一些城市已出现专门为独生子女家长办的报纸和学校。    电视台则播放一些强调农村孩子的艰苦环境的节目给城市的独生子女们看,学校还组织他们参观访问以亲自体验农村孩子的生活。    中国人口学会一位副会长说:“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以强调受教育、讲道德和为民众服务的必要性。”    他说:“如果家长和学校配合,就能把独生子女培养成为非常优秀的公民,而不是那样自私自利。”

2. 中国在儿童保健方面取得进展

【法新社北京7月11日电】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称赞中国在儿童保健方面取得进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说,中国在改善教育和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据9日在此公布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43‰,低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80美元的国家的平均数的一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詹姆斯·格兰特说,这些数字与一些人均收入比中国高4倍或5倍的国家相比都要低。    自从1979年中国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以来,它已得到1.57亿美元的技术援助。    格兰特说,中国在实施初等教育方面也取得进展。86%的学龄儿童在接受至少5年制的小学教育。    他说,在中国,平均每18个小学生就有一位教师,这一比例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最好的。    格兰特说:“中国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它自己的领土。”他还赞扬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说,大约83%的中国人实行计划生育,这个数字是世界最高的。    该报告说,不足的是,增强免疫力和减少死于破伤风的婴儿人数仍然是很大挑战。中国人的免疫百分比从1990年的98%降到91%。另外,还需要确保加碘食盐的供应,以减少普遍的碘缺乏症。

3. 两只大熊猫作客韩国

【韩国《中央日报》7月6日报道】题:中国两只大熊猫将到韩国安家(记者严泰)    世界稀有动物大熊猫将在韩国安家落户并于9月首次亮相。    龙仁自然农园同中国动物协会在引进雌雄两只两岁的大熊猫的合同上正式签字。    珍稀物种大熊猫现在在世界上仅存1000多只,在美国华盛顿动物园有两只,日本上野动物园有4只,北韩有一只,在中国以外的7个国家的动物园内共饲养着17只。    1972年中美建交时中国方面赠送给尼克松总统的大熊猫虽无法确定其准确的价值,但据说每只价值在10亿韩元左右。    1989年龙仁自然农园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动物园长会议上和北京动物园方面进行了接触,以后为引进大熊猫又多次去中国访问和调查资料。经过多次的协商,双方终于以在对大熊猫研究不构成障碍的范围内展示为条件,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批准,被允许引进。

4. 俄报文章:中国街头的新型标语

【《俄罗斯之晨》周报6月30日一期文章】题:广告代替了大字报    昔日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字报已被另一种新型标语——广告所取代。街道旁,电视上,商店橱窗里——到处都是广告。广告的花样也层出不穷。一家家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统计,北京市平均每天就有2家广告公司开业。现在,中国的广告公司已达2000多家,营业额已从1984年的9000万美元增至1993年的20亿美元以上。    电视广告充斥荧屏。就连国家电视台每天都要至少播放35分钟广告。在19时30分以后的黄金时间,做30秒钟广告要交500万美元(年广告费——编注)。一些著名的电影界人士也大拍广告片,连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巩俐亦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为空调做广告。参加广告拍摄的还有公司职员、女秘书、普通工人和商业人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拍广告,有时一个月能挣到400美元。有的广告收费最高达1.4万美元。街头广告与此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街头广告画一般都是人工绘制的,而报酬却很低。画一幅3米见方的广告画仅能拿到25美元。    在各类商品中,做广告最多的是药物,其后是美容化妆品、香皂、浴液、香波、电冰箱、空调、食品等。电视、报纸的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黑妹”牙膏、“罗曼蒂克”除臭剂,还有那种自称能“在2分钟之内彻底消除艾滋病”的洗浴液。    政府于1987年颁布的文件规定:广告不得违反法律,不得损害中华民族的荣誉,不得使用国旗、国歌,不许带有宗教色彩、不许带有反动性和欺诈性,广告中不得出现裸露胸部的画面及有关性和酗酒的画面。

5. 高科技保护文物显奇效 敦煌艺术明珠璀璨再现

【拉美社北京7月13日电】题:中国努力保护莫高窟艺术    中国利用先进的科学修复技术,保护璀璨的艺术明珠: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未来的文化旅游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是敦煌石窟的一个主要洞窟。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现有洞窟492个。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彩塑褪色或破损。为此中国政府自1950年就开始进行文物的拯救工作。1984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由20多名高级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负责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化学和建筑学方面的研究以保护石窟,并投资数百万美元加固了一些主要的洞窟,修复了一些古迹,建立了文物档案,安装了铝合金门和先进的温控设备。在石窟外罩上了3000米长的巨型尼龙布帘,以免塑像和壁画遭受大自然的侵袭。    地方政府十分注意敦煌地区的环保工作,加强绿化造林并迁走石窟附近的钢铁厂。    在日本政府的资助下,建造了8尊塑像复制品以防参观过多对真品的损伤。此外,还设有录像厅、安装了电视监视系统和自动报警器,建立了计算机资料汇编系统等。目前,在莫高窟内已使用计算机清扫和维修壁画。    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地方政府着力于饭店、公路、商业网点和通信设施的建设。    1993年接待游客3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可达到每年接待100万人。

6. 侨乡台山今昔谈(上)

【台湾《光华》月刊7月号一期文章】题:金山客的老家乡——广东台山(作者李光真)    走在美国唐人街中,最常听到的,是一种听似广东话却又不易辨认的乡音,原来那就是“唐人街的国语——台山话”!    “台山有两个,里一个、外一个!”这个在广东和在海外同样有110万人口的县份,外来客置身其中,的确可以感受居民“走遍天下、唯我台山”的豪气。    坐车游览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沿海,每到县城交接处,总看到醒目的大标语:“欢迎到侨乡来!”    广东五邑——江门市辖下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与鹤山五县,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海外乡亲(包括港澳)超过300万人,分布广达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尤其以美、加为主要集中地。    五邑之中,台山以它出洋人数众多,又独有“全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台山有什么特殊?它的特殊,反映在随处可见的、路旁商家挂起的牌子:“国际电话,直拨海内外”;反映在一座座与美国唐人街一个模子的、耀眼黄琉璃瓦搭起的牌楼;尤其特殊的,则是居民对话中频繁穿插的“OK”与“GOOD”!漫漫出洋史    追溯起台山的移民史,台山市博物馆副馆长麦锡照指出,早在明朝时代,位于台山南端的广海湾,就是中外通商口岸之一,广海湾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另一方面,沿海居民由于不堪倭寇骚扰,往往逃难至泰缅越等地,有的就在当地落户;又因台山田少山多、谋生困难,因此居民出洋打工,蔚为风气。种种因素,造就台山成为全国第一侨乡。    清末契约华工远渡重洋,赴美洲开金矿、筑铁路、挖运河。他们闷挤在“猪仔船”舱底、数月不见天日;抵达美洲后,又受到契约主的种种奴役。苦役外加疫疠,数以万计的华工冤死海外,成为中华民族华侨史上最悲惨的一页。而这一页,正搀杂了无数台山人的血泪。    殷殷强国心    侨乡富裕,也反映在救国热忱与注重文化教育上。虽然以美、加为主要移居地的台山侨胞,多半从事唐人街里的小买卖,在财力及社会地位方面,比不上东南亚的福建、潮汕籍大侨商,但是点滴奉献,也为国家出力甚多。    在国民革命及抗日期间,美国的华侨子弟响应“航空救国”号召,回国来的华侨飞行员多数是广东籍,其中许多人是台山子弟。而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也是由台山人陈宜禧筹办的。    台山侨胞不仅引进新知识及新观念以救国,对子弟的教育也十分注重。“侨胞在外面讨生活,常常因为没有文化、识字不多而被欺负,因此他们特别希望子弟不要再吃同样的苦头。”台山市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朱有京认为。    早在1934年,台山县境内的小学就多达1277间,居全广东、可能也是全中国的第一位,被称为“文化之乡”;1920年,由加拿大台山侨胞募款成立的台山市第一中学,更以优美的校园建筑著称(见压题图)。至于台山“排球之乡”的由来,据说也是台山富裕后,多将子弟送往省城广州求学,从广州引进的。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