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01-15
第 1 版
1. 非友非敌 立足现实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6日文章】题:非友非敌立足现实(作者哈里·哈丁)原编者按哈里哈丁是美国著名“中国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也是民主党的中国政策智囊,对克林顿制订对华政策“举足轻重”。哈里·哈丁认为,对美国来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中国在国内事务中既不实行多元化,也不实行极权化;中国既进行富有意义的经济改革,又不完全采纳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所以,美国必须放弃过去那种非友即敌的简单想法,与中国建立“更现实和成熟的关系”。了解哈里·哈丁的想法,对了解克林顿的对华政策显然大有帮助。 要预言中美关系的未来,是颇为困难的。过去20年来,有助于形成这一关系的种种背景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随着苏联的崩溃,国际形势的主要格局变得不明确,中美两国的利益将在多大程度上相吻合或相分歧,尚有待分晓。 中国正在对付一些伤透脑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在未来10年中,它可能重新实行改革,或实行镇压,或继续衰落,甚或出现国家分裂。美国正在辩论它的冷战后时代的政策和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还见不到一致的意见。台湾和香港亦在更公开地争论它们今后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问题。相当可能的是,台湾坚持要发挥更积极的国际作用,甚至要正式独立,而香港则可能要求有更多的自治保障和加快民主化步伐。美中关系可能出现五种局面 中美关系在90年代至少有以下五种可能出现的局面: 一、中美两国将再次在战略上结盟,以对付重新崛起的俄国或占优势的日本,这将使中美两国再一次把它们在经济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放在一边,共同对付它们利益所受到的共同威胁。 二、假如中国分裂,美国将被迫与多个中国建立各不相同的关系,有的友好,有的疏远。 三、如果中国在邓小平之后重新出现政治上和经济上放松限制,那就很可能看到美国重新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同时中国将重新有兴趣与美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 四、就近期而言,如果中国不能在有争议的双边问题上改善其表现,美国人有可能失去耐心。就较长期而言,如果在邓小平之后,统治中国的仍是一个实行镇压的政府,如果北京与香港或台湾的关系出现危机,如果中国采取一种更敌对性的对外政策,与美国或美国盟国的利益相对立,美中关系都有可能出现对抗的局面。 五、现今的趋势可能继续下去,其特点是相一致的利益和相竞争的利益的交织在一起,关系仍然紧张而又不致破裂。 短期内,最后一种局面是最有可能的,而第四种局面也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在中期内,第三种局面可能性较大,但绝非肯定。另两种前景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但并非不可想像。美应立足于现实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美国对华政策应当立足于下几点总的建议。第一、避免回到美中关系敌对状态,是可取的。如果为了台湾或某一个别的地区性问题,而重新出现美中军事对抗,那将会是代价高昂的,在美国要削减防务预算的时候更是如此。即使是在外交上对北京疏远,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亚洲盟友希望看到北京和华盛顿重新彼此为敌。 假若北京选择的对外政策,是直接与美国的重大利益相抗衡,或决心使用武力迫使香港或台湾接受它的重新统一的条件,那么美中敌对关系显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美国因为贸易或人权问题上的分歧,而把美中外交和经济关系推到完全破裂的地步,那就是愚蠢的。 美国如果期待在邓以后的时代,再出现一次美中蜜月,那同样是不明智的。在80年代中期,就出现过没有根据的欢乐和不现实的期望。诚然,美国可以希望中国重新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特别是在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去世以后。但重新推行改革并不是邓以后中国唯一可设想的局面。即使出现这一局面,经济和政治上的自由化,也仍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艰难过程。 不过,中国改革成功并不会保证中国将在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总是与美国观点一致。事实上,中国成功的经济改革不会消除中美贸易中现有的不平衡,反而会使这种不平衡加剧。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美中关系仍然十分重要 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即使是敬而远之地忽视它,也是不应当的。诚然,对美国而言,中国在今天不如在70年代时那么重要,因为在70年代时,怎样操纵战略三角关系,曾是美国全球外交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在关系到美国利益的各种不同的国际问题上,中国仍居重要位置。这些问题包括:维持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力量平衡;保持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保护全球环境;鼓励开放的国际经济;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在所有这些方面,中国都可以使事情糟得多,也可以为事情变好作出贡献。而且,两国已有广泛的双边关系,它需要加以巧妙经营,而进一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将会有利于两国。 这种情况表明,美国和中国需要一种比过去一二十年来大部分时间都要更现实一些和成熟一些的关系。美国领导人应该认识到,他们与中国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彼此相竞争的利益。他们应该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既不要以为这个人民共和国对美国的利益居于中心地位,也不要以为它对美国的盘算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美中关系不应像70年代末或80年代那样热情奔放,而应更加现实。美国人不应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对付共同对手的盟友,不应夸大中国市场的规模,也不要以为正在实行改革的中国很快就会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政治制度。 中国需要明白他们同美国的关系是有限度的。不能指望美国向中国转让大量的先进军事技术,向中国提供大量经济援助,为中国的出口提供无限的机会,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提供答案,也不要指望美国无视侵犯人权的行为。 他们应该懂得,两国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艰难的讨价还价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谈判过程中,美国为了追求自己日程上的利益,要动用正反两面的刺激手段。这样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如同大多数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一样。但是,对长期来寻求一种“特殊关系”的两国说来,要实现这样的正常关系,可能需要对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作一番费力的调整。美应调整对华政策数十年来,美国一直谋求同中国建立许多美国人所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在积极阶段,美国的“影响与振奋梦”同中国想在外国庇护下富强起来的希望结合到一起。在消极阶段,中国抵制美国的影响,把这种影响斥之为破坏性的、侮辱性的,美国则愤怒地、失望地甩开中国。 敌对让位给和解,欣喜又产生幻灭,在过去200年的历史中,美中关系一直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美中关系1972年以来的演变又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周期性。但是,在这种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一些共同点——感情极易激动,希望往往不切实际,担忧常常言过其实。 如今的主要论题之一是:这样的关系已不再适应美中关系的客观情况。笔者对美中关系的预测以及对美国利益和政策的分析都表明,两国关系应当大大不同于50年代与60年代的敌对状态、70年代与80年代的虚假欢乐以及天安门事件后的幻灭和背叛感。 新的美中关系肯定比过去复杂得多。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能建立在单一的明确无误的基础之上,无论这个基础是反对共产主义,还是遏制苏联势力,或是支持经济改革,还是促进民主。取而代之的是,正如笔者从头至尾所强调指出的,美中关系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合作和竞争的因素。两国拥有可互为补充的经济,怀有保持亚洲稳定的共同愿望,享有同一个地球环境。但与此同时,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理政治地位不同。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双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问题。这样一种关系的主要特征既不是对抗,也不是和谐,而是艰难的讨价还价,在一些问题上或在一些问题之间进行错综复杂的交易。美中关系将出现多样化 部分结果是,美中关系在美国国内引起的争议,很有可能比在过去的敌对或合作时期都更为严重,不同的集团正在辩论它们希望在这种关系中取得什么样的利益,用什么战略来实现这些利益。即使美国国内对笔者提出的政策是否妥当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今后仍会在许多细节问题上继续发生争论,因为美国人对于如何促进中国人的人权、如何得到经济关系的好处、如何同北京一道解决全球问题都存在分歧。 中国也将出现类似的情况。一些中国人想从美国得到技术和资金,借鉴美国的思想和体制;而另一些中国人则担心,这种关系的结果会造成经济上的附属、战略上的依从、文化上的污染和政治上的不稳定,这两种人之间的长期辩论,将不可避免地使双方关系变得紧张。 为适应作为多元社会的美国和变化愈来愈大的中国之间的相互交往,美中关系还会变得比近年来任何时期更加多样化。如上所述,尽管中国可能不时地加强政治控制,但国家逐步让权于社会的趋势不大可能完全逆转。地方政府,甚至个别商业和学术机构,将会得到比过去较大的回旋余地,来确定自己同美国对等地区或机构的关系。反过来,美国的组织和个人,也可自由地选择同中国的什么地区、同哪些机构打交道。 这一现实表明,美国可以同那些更加积极地实行改革的城市和省份,建立比较积极的商业关系,同那些政治气氛比较宽松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内容较为丰富的学术交流。这一现实还表明,谋求合作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可能会发现,同中国各种地方机构办事,而不总是通过北京的中央政府办事,将是可能的,而且是可取的。
2. 俄上院议长发表“施政演说”
【法新社莫斯科1月13日电】俄罗斯主要改革家、叶利钦总统的亲密助手舒梅科在今天的上院选举中以98票比52票击败其主要竞争对手罗曼诺夫,当选为议长。舒梅科的当选标志着改革派在这次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月13日电】舒梅科今天作为俄罗斯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主席举行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他说,他将努力避免在联邦委员会(上院)中出现各种幕后阴谋以及各党团之间的某种交易和谈判。他希望上院不发生这种事。 舒梅科谈到了上院同国家杜马(下院)相互协作的问题。他说,根据宪法,除了总统、政府和下院议员以外,作为整体机构的上院和上院议员也有提出立法动议权。 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实际上排除了他作为上院议长同总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他说:“我们的关系未必是复杂的:不管是叶利钦还是我,都支持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就是拥护并发展俄罗斯的总统制。”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月13日电】俄联邦政府主席团完全拥护切尔诺梅尔金在南千岛群岛问题上的立场,而这一立场“与俄罗斯的官方立场稍有区别”。这是新当选为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的舒梅科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 舒梅科说,总理去年视察俄罗斯远东时“明确地”宣布,“这些岛属于俄罗斯,暂时还没有考虑把它们交出去的问题”。他说:“这个立场同俄罗斯的官方立场稍有区别。”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月13日电】新当选的上院议长从一开始就以隐蔽的形式使上院与下院对立。他认为,在具有建设性和不存在政治对抗这一点而言,上院应大大优于下院。例如,他强调上院不容许搞“幕后阴谋”和分裂。 如果下院过分难以控制,而上院本身并没有因内部矛盾而变得四分五裂,上院就可以撇开下院。因为下院的矛盾往往是政治性的,而上院的矛盾则往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所以上院议长面临的任务并不复杂,只需协调好地区上层同中央政权的利益。
3. 克林顿同叶利钦达成协议:美俄不再把导弹瞄准对方
【美联社莫斯科1月13日电】美国官员今天透露,克林顿总统已与叶利钦总统达成协议,停止把各自的核导弹瞄准对方国家及盟国,从而解决了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一触即发的问题。 要求不披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说,一些导弹将对准无人烟的海洋,而大多数导弹将不再瞄准任何具体的目标。 该协议将于明天举行的一个仪式上宣布。一位官员称,该协议“在结束冷战时期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并预示着稳定时期的来临。” 该协议尽管意义重大,但主要是一种象征,因为如果需要,这些导弹重新调整目标只是几分钟就可做到的事情。不过,该协议有助于进一步缓解生活在核灾难恐惧之下的全世界人民对冷战时期的焦虑不安心情。【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月13日电】美国官员今天透露了从前苏联核武库 ——包括乌克兰继承的导弹——购买核燃料的计划。 美国浓缩公司发表的声明说,它计划购买从前苏联拆除的核武器中回收的浓缩铀,这是将在克里姆林宫签署的美俄乌协议的部分内容。
4. 泰柬强调加强相互信任和合作
【路透社金边1月13日电】泰国总理川·立派同柬埔寨首相拉那烈和洪森13日签署了联合公报,内容包括边界安全问题、贸易协议和双边援助,目的是迎来两国互相信任和合作的新时期。 公报提出,今后有关边界安全的争端应该由联合双边合作委员会解决。它说:“泰柬边界上武装分子和集团的犯罪和非法活动应该认真对待。”公报强调,柬埔寨政府将尊重以前由越南扶植的政权同泰国签署的“合法协议”。 泰国答应向柬埔寨提供12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公共卫生、教育、农业、银行、民航以及科学和技术领域。 【美联社金边1月13日电】泰国政府发言人在两国总理12日举行两个小时会谈之后对记者说,川·立派对柬埔寨首相说,有关红色高棉游击队从泰国领土上得到支持的消息可能是真的,因为很难控制泰柬边境地区。 发言人说:“我们有725公里长的共同边界,要控制和监督边界周围每个人的活动是很困难的。”不过,他说,川·立派的访问表明,泰国所说的支持柬当选政府的话是真心诚意的。
5. 简讯
●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十三日在下院发表措词强硬的讲话时说,他将不再竞选下院议长,以便集中精力准备竞选总统。(法新社)●意大利总理钱皮十三日提出辞职。此举为通过大选来取代因腐败而名声败坏的现议会铺平了道路。 (路透社)●曾为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作出重要贡献的挪威外交大臣霍尔斯特因患中风去世,阿拉法特和拉宾分别发表讲话,对他深表哀悼。(法新社)●墨西哥政府负责解决农民起义问题的和平特使卡马乔·索利斯,十三日公开承认起义农民是一支政治军事力量。(美联社)●布隆迪议会十三日选举三十八岁的现任农业和畜牧业部长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为该国新总统,任期五年。(路透社)●格鲁吉亚政府和阿布哈兹分离主义者领导人十三日一致同意建立非军事区,使二十万难民平安返回家园。(法新社)●德国国防部长沃尔克.吕厄十三日宣布,北约国家和前华约国家将于今年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该计划是在此次北约首脑会议上通过的。 (法新社)●菲律宾外长罗慕洛十三日称,菲政府坚决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新社)●阿富汗政府人士证实,反政府军飞机十二日连续三次轰炸总统府,使总统府部分建筑物起火。(合众国际社)
6. 民主俄罗斯运动宣称:如改革派失势就不再支持叶利钦
【美联社莫斯科1月13日电】俄罗斯支持改革的一个主要派别昨天扬言,如果改革派在内阁改组中失势,它们将不再支持叶利钦总统。 叶利钦的支持者在新议会中已处于少数地位,改革派的分裂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地位。 叶利钦已答应让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设计师、经济部长盖达尔留任,并
7. 民主俄罗斯运动宣称:如改革派失势就不再支持叶利钦
【美联社莫斯科1月13日电】俄罗斯支持改革的一个主要派别昨天扬言,如果改革派在内阁改组中失势,它们将不再支持叶利钦总统。 叶利钦的支持者在新议会中已处于少数地位,改革派的分裂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地位。 叶利钦已答应让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设计师、经济部长盖达尔留任,并许诺说改革将继续下去。然而改革派和西方经济学家担心改革派会失势。 民主俄罗斯运动的领导人昨天警告说,改革即将面临严重危险。如果保守的部长们留任,改革派被免职,他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支持叶利钦总统和政府实行的路线”。
第 2 版
1. 共同社认为:美欧难温旧情
【共同社布鲁塞尔1月10日电】题:美欧关系淡薄 前往欧洲和俄罗斯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第一站布鲁塞尔用最高级的措词强调欧美关系的重要性,他说:“我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表示欧洲依然处在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位置。” 克林顿就任总统以来一直推行以经济为主导的亲亚洲政策。克林顿总统将借这次访欧机会重新构筑美欧关系。但除了对俄罗斯战略上与美国合作的德国外,英法等主要国家似乎对克林顿所提出的“加强美欧伙伴关系”保持一段距离。美英亲密关系出现裂痕英国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泰晤士报》用去年年底美国没有邀请英国首相梅杰来形容冷却了的美英关系。在里根和布什任总统时,按惯例每年圣诞节前都邀请英国首相去白宫。 在具体政策上,两国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对立。在波黑问题上,美国主张进行空中轰炸,英国认为这将使部署在那里的联合国部队处于危险之中,表示反对。一直利用美国的核设施进行核武器安全性试验的英国反对克林顿政府单方面地冻结核试验。在联合国,两国也开始出现不合作现象。法国对美国的态度冷战时代,法国讨厌美国主导世界,为推行独立的对苏外交,法国退出北约。法国对美国的态度并未因为克林顿总统的上台而有所改变。 冷战时代法国的举动可以解释为有事时再请求美国给予“核保护伞”的保护。在波黑问题上,法国希望美国出兵的立场也有同样打算。 尽管联合国和欧洲联盟都出面了,但前南斯拉夫的内战仍不见解决的突破口。法国把波黑这个棘手的婴儿扔给了美国,却不希望美国参与和平进程。 法国认为,美国出兵就行了,和平的主导权应由欧洲掌握。美国和德国的关系与逐渐淡薄的美英和美法关系相比,美德关系保持协调。德国一家有影响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指出,美德关系比布什执政时还好,“两国关系极为紧密,充满信赖”。 在新多边贸易谈判问题上,科尔政府又充当了美欧之间的桥梁。为前东欧国家的稳定而伤透脑筋的德国对“和平的伙伴关系设想”也寄予很大希望。
2. 新报报道:苏哈托抨击学潮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7日报道】1993年是印尼的政治转型期的开端。在过去一年里,尤其是在下半年中,几乎每个星期都发生学生走上街头,向当局示威抗议的事件。进入1994年,示威行动的势头似乎并没有放缓,依然不断发生。军方预测,游行示威行动会在今年持续进行。 去年参加示威抗议行动的群众,大部分是学生,此外也有工人和回教徒。他们展开的抗议示威行动,除了一些是向雇主要求加薪的经济性抗议行动外,大多数具有政治意味:要求民主和政治透明度、要求禁止国营博彩、要求制裁违法政府官员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多次示威是发生在总统府和国会前面,矛头针对总统苏哈托和最高当局。其中的一次示威,学生要求人民协商会议召开紧急会议对总统的施政加以弹劾。在这些示威中,有21名参加示威的大学生被当局扣留,其中有些已在法庭受审。 在示威抗议运动中,大学生提出了一个相当尖锐的政治课题,那就是要求政府放弃“保安治国方式”,还民主给人民。他们认为,“保安治国方式”是在印尼共产党还具有威胁性的时期使用的治国方式,现在全世界的大气候、大环境已经改变,“保安治国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经济开始起飞的印尼社会。抗议示威行动的矛头针对最高当局,乃是苏哈托领导的新秩序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的现象。这种新的政治局面,引起了印尼政府领袖和政界的密切关注。 苏哈托在去年12月中多次发表谈话,抨击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展开的示威行动。他指责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过分重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他说,他们的行动有如印尼共产党一样。他批评他们只学习外国的思想意识,不肯学习建国五大原则。他还呼吁武装部队提高警惕,保卫首都雅加达。他说:“从广泛的意义来说,首都的稳定将影响国家的大局。”苏哈托发表的这些谈话,隐示着印尼当前的政治局势既微妙而又紧张,也显示了他对示威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不敢掉以轻心、。 当前连续不断发生的示威行动,究竟是由某个集团或几个集团在幕后分别指使,抑或是个别团体的自发行动,至今还不清楚。第三军区司令马佐尼说,有迹象显示,学生抗议行动可能受到外国援助。不过,前内政部长鲁迪尼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大学生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抗议行动是反映人民的心声。印尼观察家相信,正在蔓延中的学生抗议行动,可能与现在出现的许多“抨击当局集团”有关。 他们认为,学生的示威抗议运动之所以持续不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去年底回教徒为反对国营博彩而展开的抗议示威行动获得全面胜利,给予大学生精神上的鼓舞;其二是大学生示威组织要考验苏哈托政府对于人民要求民主和政治透明度能够容忍到什么程度? 在大学生不断走上街头展开游行示威的当儿,令人注意的是能够主宰大局的印尼武装部队的态度。至今武装部队的态度是暧昧不清。 如果大学生的示威抗议运动继续蔓延开去,而军队中主张保持不干预的势力占上风,那么,印尼的政治局势将可能更加紧张起来,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测的变数。
3. 为平息政治风波克林顿接受司法部独立调查
【法新社华盛顿1月13日电】白宫今天把希望寄托在通过任命一名独立的法律顾问调查克林顿总统的怀特沃特房地产交易来平息一场围绕总统的政治风波。 白宫女发言人迈尔斯说,任命一名独立法律顾问的决定旨在“努力平息”这场风波。 美国的报纸称赞此举,《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在“数月来的阻挠行动造成了也许并不存在的总统做错了事的印象”之后,“白宫向现实让了步”。 司法部长珍妮特·雷诺宣布,将任命一个“严格独立”的法律顾问来调查克林顿在80年代的阿肯色州怀特沃特房地产交易。 以参议院少数派领袖罗伯特·多尔为首的共和党反对派几周来一直呼吁进行独立调查,但是怀疑作为克林顿内阁成员的雷诺是否能选出完全独立的人。 昨天在基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但是后来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的采访时,他表现出他对新闻界的不满。他说,正是记者们煽起了这场风波。
4. 加氏遗嘱透露自杀心境
【法新社莫斯科1月13日电】据国际文传电讯社今天报道,格鲁吉亚前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在遗嘱中警告说,俄罗斯会为他的死付出百倍的代价。 加姆萨胡尔季阿还说:“俄罗斯,我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此付出百倍的代价。”他说,他之所以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是想以此来促使“全体格鲁吉亚人民加强自身的力量”。他还说:“我一直努力用各种民主和合法手段来重新执政。但是,热爱我的人民没有采取充分的措施支持我。” 这份遗嘱是加姆萨胡尔季阿的一位助手交给国际文传电讯社的。那位助手说,他亲眼目睹了加姆萨胡尔季阿的自杀。
第 3 版
1. 日氏与克格勃关系又一说
【路透社柏林1月6日电】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财务主任迪特马尔·巴尔奇今天说,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政治运动可能接受了由东德前共产党人藏在国外的提供给前苏联克格勃的资金。 民主社会主义党是由坚持昂纳克强硬路线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改组而来的。巴尔奇对记者说,克格勃可能在1990年拿到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的这笔钱。 这是48小时内传出的第二个暗示现已解散的克格勃机构与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自民党可能有联系的说法。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前天在莫斯科说,日里诺夫斯基是俄罗斯政治舞台上一个杰出的演员,至关重要的是,要给站在日氏后面的“导演”曝光。 戈尔巴乔夫说,他曾经得到消息说,1990年在克里姆林宫会议上首次看到的“日里诺夫斯基”现象,是在克格勃的围墙内产生的。然而他又说,“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把握。克格勃能够创立一个全新的党吗”? 巴尔奇就一家报纸的报道发表了评论。那家报纸说,日里诺夫斯基很可能得到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在1989年东德的共产党政权垮台之前贪污和藏匿在外国银行中的几百万马克。 巴尔奇就此条报道评论说:“人们可以相信,今天正在支持日里诺夫斯基的势力得到了这笔资金。” 自从自民党在上个月的俄罗斯议会选举中获得惊人的成功以来,日里诺夫斯基已经成为与德国的极右派有相当多的联系的人。 德国的自由民主党今天说,日氏曾列席该党1990年的年会。 德国自民党发言人汉斯—罗尔夫·格贝尔说:“日里诺夫斯基那次是随东欧一个由自由党代表团来参加大会的。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与很多地方的自由党和自由民主党建立了联系。” 《柏林晚报》报道说,该报获悉日里诺夫斯基去年12月访问奥地利时与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负责监管德国统一社会党国外资产的维尔纳·吉克举行了会晤。 该报说,1989年柏林墙被拆毁以后,吉克曾被怀疑把德国统一社会党数百万马克的资产转到了瑞士和卢森堡银行的帐户上。 这家报纸说,吉克曾邀请日里诺夫斯基于去年12月访问柏林,但是波恩拒绝给他发签证。 吉克在柏林开办的一家公司里的一位官员拒绝就该报的报道发表评论,他说:“我们不会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 民主社会主义党的财务主任巴尔奇说,民主社会主义党已于1992年5月放弃了收回德国统一社会党海外资金的任何努力。 德国自民党发言人格贝尔说,直到1991年日氏出席自由党国际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一次会议时,人们才明白他领导的自民党原来与自由主义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格贝尔说:“我们仍然感到迷惑:一个名为自由民主党的政党内怎么连一个自由民主主义人士都没有。”
2.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八小时以外
【本报地拉那1月7日电】(记者王洪起)阿尔巴尼亚总统贝里沙和总理梅克西在新年之际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他们八小时以外的活动。这是他们自1992年担任领导人以来第一次公开谈及他们的私生活。记者问贝里沙:您现在仍然住在当年作为普通医生时所住的居民楼里,这套房间对于一位总统来说是否小了一些? 答:我作为普通公民,这套房间已是足够了。 问:您同家庭的关系如何? 答:我现在同家庭的关系与过去没有什么区别。过去我当医生时,就经常加班加点,现在也是一样。可以说保持了连续性。 问:您的艺术爱好是什么? 答:我十分喜欢文艺生活,很爱读书。 但遗憾的是,现在不能像从前那样读书了。不过我可以看画展和演出,以便尽可能保留我的艺术爱好,虽然时间不多。 问:您什么时候感觉不好? 答:当报纸不攻击我时,我感觉不好。记者问梅克西:您同家庭关系密切吗? 答:应当承认,我同家庭的关系受到了限制,只有在吃午饭和晚饭时我才能同家人在一起。 我同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很少。我并没有成天发号施令,他们不听话。 问:您爱好艺术吗?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答:过去我经常阅读文学著作,但近几年没有怎么看书。我最喜欢的作家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3. 克林顿任命大使标准依旧
【美联社华盛顿1月7日电】题:尽管曾做出许诺,克林顿仍按传统方式任命大使 克林顿政府曾许诺在选择大使的问题上要超越党派政治,但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在遵循传统模式——把最好的大使美差都授予了政治支持者和出高额的捐助者。在过去的3次选举中,这些被任命者向民主党人累计捐款的总额超过100万美元。 美联社查阅了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记录,结果发现克林顿任命做大使和负责其它外交事务的77人中,有31人在此之前是担任职业外交部门以外的政治职务。其中有5人为民主党人的捐款超过10万美元。 克林顿曾许诺要建立一个“看起来像美国的”包罗更多样化人才的政府,而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任命了6名黑人、1名西班牙裔美国人,而且还有9名女性当大使,几乎与前几届共和党政府所做的没什么区别。 评论家说,克林顿正错过按照许下的诺言改变大使选择办法的机会。 美国外交学院院长布鲁斯·兰根说,如果这个比例继续保持下去,最后大使名单中职业外交人员的比例超过我们所理解的70%的优势。 白宫新闻秘书迪伊·迈尔斯说,“在职大使中有79%是出自外交部门”。162位大使中,多数是从布什政府时期连任下来的。 据说克林顿还要任命几名一直担任高级政治职务的人员当大使。长期以来,美国总统一直是把一些令人垂涎的使馆——大多数是一些欧洲国家的首都——留给具有高级政治职务的官员,而把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留给职业外交部门的官员。 另外,美国总统总是把一些重要的外交职位授予大力资助本党竞选活动的人员。克林顿仍在走这条老路,他任命的大使中有5名在过去6年中对民主党的政治捐款超过了10万美元,另有10名每人捐款超过了1万美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性任命都给了出资多的捐助者。一些重要的大使职位给了有政策经验的民主党人,如新任命的驻加拿大大使詹姆斯·布兰查德和驻日本大使沃尔特·索代尔。还有一些给了民主党政治家族,如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妹妹琼·肯尼迪 ·史密斯被任命为驻爱尔兰大使。国内外诸事不顺 克林顿手忙脚乱(原载美国《时代》周刊)
4. 外交道歉奥妙谈
【美联社纽约12月31日电】经过数年的沉默,日本、俄罗斯、南非和美国都在1993年表示道歉。 ——日本今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正式表示道歉。 ——俄罗斯为前苏联虐待日本战俘表示道歉。 ——南非政府为种族歧视表示道歉。 ——美国对夏威夷说,它为100年前推翻利留卡拉尼女王感到抱歉。 经过数年的官方沉默,日本首相细川护熙最近为日本强迫数以万计的妇女充当军妓和残酷侵占亚洲邻国表示道歉。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承认其在战时的角色,甚至对本国人民也是第一次。 对受害者来说,日本最终为其残暴行径承担起道义责任是重要的。但是道歉很少是为了使人们好受些,至少从无情的现实政治的外交政策方面讲是如此。 一些分析家说,道歉只有在过去的事件阻碍目前的关系时才有意义。每句“对不起”都有别的动机。 日本想要改善同亚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俄罗斯寻求完全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南非希望在黑人多数当权时把不利的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美国政府向夏威夷的道歉呢?有人认为这是夏威夷精神的新开端。 也许因为日本和美国已经有了密切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他们从来就没有为日本进攻珍珠港或者美国对广岛的核进攻进行过道歉。 另一方面,东京同其亚洲邻国的关系受到对日本扩张主义的担心和它过去残暴行径留下的痛苦回忆的困扰。 塔夫茨大学日本问题专家约翰·柯蒂斯·佩里说,在日本,道歉带有很多文化因素。他说:“日本人喜欢道歉,如果你道了歉,别人不接受是错误的。” 然而,行动胜过道歉。 如果南非不消除种族歧视制度,无论对种族隔离感到有多愧疚都是毫无意义的。对其邻国来说,日本的道歉远没有它的军事和经济政策意义重大。 韩国反对派民主党发言人朴志远说:“道歉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人们将从未来韩日合作程度来判断。” 这股道歉的热潮会继续下去吗?这股潮流象征着一些更大的问题,如冷战的结束,还是一时的风尚,在这个方面外交观察家们有分歧。
5. 访激战后的万博市(二)
城市弹痕累累 步出机场门,联合国官员托比亲自开车,带着我们向万博市驶去。 万博位于安哥拉中部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市内道路宽阔,路旁种满了树木和鲜花。路旁建筑以别墅式小洋楼为主,一般为两层。排排楼房错落有致,设计风格迥然不同,颜色也各有特色。 然而,战争的炮火却给它留下了累累伤痕。 万博市的道路虽然宽广,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飞机、大炮和坦克的轰炸,路面上坑坑洼洼,有的弹坑直径达1米以上。 我们乘坐的吉普车在路上颠簸不止,不时溅起坑中的积水。 路旁的建筑物损坏严重,几乎所有建筑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全城建筑物上,没有几块完整的玻璃,取而代之的是木板、纸板和塑料布等。 所有楼房都有炮弹片和子弹划过的痕迹,有的阳台坍塌,楼顶倾斜,有的已变成一堆瓦砾。就连路旁的交通标志和信号灯杆也被打得千疮百孔。 省政府大厦位于市中心广场。这座昔日以石头为原料建成的宫殿式建筑现已面目全非。 屋顶坍塌,门窗不知去向,被炸碎的石块仍堆积在院内。院内的两辆汽车只剩下铁皮外壳了,车门、车座椅及其他部件已化为灰烬。 安盟主席萨文比的住所位于郊外一条公路旁。 这座深浅灰色协调搭配的建筑在绿色棕榈树的围绕下显得格外醒目。 然而这栋别墅已被炸得“遍体鳞伤”,就连国际红十字会驻万博代表的住所也未能幸免。 在1993年8月4日的轰炸中,两枚重型炸弹落在了他门前的公路上,一枚将路面炸了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另一枚将其停在路边印有红十字标志的汽车掀起,斜挂在二楼阳台栏杆上。公路上,田野里,战争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 两辆被炸毁的苏制坦克停在公路上,其中一辆就停在萨文比住所的旁边。 一群孩子在上面跳来跳去,坦克成了他们游戏的场所。 田野里,有的被击落的飞机一半扎进土里,一半留在地面上,有的已看不出飞机的样子,成了一堆废金属。(二)
第 4 版
1. 怎么办:当好友变成了自己的上司
【美国《洛杉矶时报》文章】题:当你最好的朋友成为你的上司(作者多蒂·恩里科) 莉萨和玛丽亚过去习惯于下班后呆在一起,谈论对职业的幻想、讨论各自的爱情生活等。但这天晚上莉萨似乎特别烦恼。她说:“玛丽亚,我被提升了,以后你将对我负责。” 一阵意味深长的沉默之后,玛丽亚紧张地笑了。正如许多在办公室建立了良好私人关系的同事一样,莉萨与玛丽亚正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最后她们进行了3小时的长谈,讨论怎样保持她们之间的友谊。她们商定玛丽亚在办公室应得到热情对待,但不能受到特殊优待。两个人平时不在一起闲聊办公室的事但总是保持相互信任。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对于试图获得雇员信任的新经理来说,公正和平等地对待雇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不让人们得到偏爱或报复的感觉而行为夸张只会危及上司的名望。 专家们说,既要作一名称职的经理,又要在工作中与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采取很简单的几个步骤。以下是他们对怎样与成为上司的朋友继续友谊提出的告诫: ●不要像以前那样经常地谈论其他同事或经理。如果上司确实向你吐露了秘密,你要珍视这种信任,但不要再重复那个消息。 ●不要在别人面前夸耀与上司的“特殊关系”。 ●如果其他同事每天都能看到你和你的上司朋友一起在公司食堂吃饭,不必放弃这一作法,但应努力邀请其他同事与你们一起去,你们也可以继续单独在一起吃饭,但不要每天都如此。 ●公开表明这种(同事变上司的)情况使你难堪,并设法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一种幽默感对待它。 ●不要试图通过友谊换取特殊优待,这只会引起同事们的不满。 ●公开对别人表示真诚的赞扬,但不可利用上司来惩罚你认为有问题的同事,这样只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2. 不为“时尚”所动的时装大师皮尔·卡丹
【香港《南华早报》12月18日文章】题:皮尔·卡丹对时装业的热情未减 有些人认为,71岁高龄的皮尔·卡丹该退休了。但是,即使只是旁敲侧击地向这位爱争吵和直言不讳的设计师指出这一点,他的反应也会是近乎狂怒。 靠在沙发上的皮尔·卡丹情绪激昂地说:“我必须继续我所创立的事业。我必须保护它和尊重它。我的公司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我是它的创始人。它是我的生命。” 皮尔·卡丹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因为他是法国仅存的少数仍然统治着一个私人所有和私人经营的庞大帝国的服装设计大师之一。他的公司去年在全世界销售服装、化妆品、香水、装饰品和家具收入120亿法郎。全世界——从巴西到印度——有几百家皮尔·卡丹商店,还有全球各大百货商店里的几千个皮尔·卡丹柜台。 他说:“瞧瞧这个:我如今是美国市场上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他所指的是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他被列为与钱耐尔和劳伦特齐名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名人之一。 但是,尽管皮尔·卡丹自称热爱时装并且很内行,当有人问到他对现代时装流行趋势的看法时,他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什么是蹩脚货?什么也不是!它只是抄袭,这很可耻。”他说,蓝色工装和模特儿及时装杂志封面上裸露胸部的流行也是如此。他说:“你知道如果这就是人们所看到的时装,我们的文化将遭遇到什么吗?将出现失业、经济不景气、低级趣味。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时装不是什么时尚,而是低级趣味。” 他说,在只想产生轰动效应的设计和新闻媒介的大吹大擂帮助下,国际时装领域继续创造着“明星”。皮尔·卡丹说,真正的考验将在几年后到来,因为到那时,公众将自主地判断一位“著名”设计师的真实才能。他说:“没有多少连续性。今天可能大名鼎鼎,但是3年后有谁还会知道他们呢?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我起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他的一些最大的成功来自开发原始市场——日本和中国是其中的两个,越南是他的议程中的下一个。 皮尔·卡丹认为,中国和印度“前程似锦”。他说,他一直喜欢亚洲的具有异国色彩的一切。但是,是他的商业头脑决定了他应当把扩张计划集中在亚洲实施。 他说:“我认为,头一个进入一个市场比第二个进入要好得多。我是中国市场上时装的先驱者;我也是头一个在那里开设餐馆(马克西姆餐厅建于1983年)。” “开始时大家都以为我疯了。他们说这行不通,中国不具备条件。我对他们说,中国人不会永远穷下去。很久之后,他们才认识到我是对的。现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所有著名厂商都想进入中国。”
3. 应邀陪宴要收费
【路透社伦敦1月5日电】一名英国商人请一名银行经理吃了一顿午餐后惊奇地发现,他的银行帐单上,增加了一笔110英镑的支出,这是该经理陪吃午饭那段时间的收费。 在南部滨海旅游胜地布赖顿经营一家印刷公司的雷达尔说,他在付了午餐费后,还要为伯克利银行经理花去的2小时40分钟的时间支付报酬。 他说,这简直是无耻行为。但是,一名该银行发言人对《泰晤士报》记者说,“我们的经理必须在跟他午餐前系统地研究卷宗,并于午餐后花许多时间做文书工作。”
4. 秋叶原秋风萧瑟
【香港《信报》1月6日文章】题:秋叶原的衰落(作者黑田京子) 1993年底看日本报纸的时候,发现在日本东京有名的秋叶原家电商店街的岁末大减价广告。广告以“您要的东西都齐全”、“充满最新、最先进的电脑与软件”等句子吸引消费者。 笔者一看广告就知道,过去生机勃勃、生意兴旺的秋叶原最近已冷落得很了。营业额下降纷纷关门 秋叶原是专门销售家用电器的,大小零售店鳞次栉比,街上各店铺的店员纷纷招揽顾客,充满活跃的气氛,可以说是“电器制品的街市”。不过由去年10月以后,关上百叶铁门、结束营业的店铺却愈来愈多了。 秋叶原商店街最近萧条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大因素:第一是随着经济不景气,专门销售家用电器的零售店营业额大大下降,尤其是音像产品、冷气机等畅销货的生意锐减,迫使经营恶化。加上,最近两年制造厂由于开发新产品的构思枯竭,而且不能看透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没推出大型新产品,这也对家电商店产生了坏影响。第二是家电市场饱和,过去泡沫经济时期人们要买的电器制品差不多已买齐,还没到更换的时期。第三是“秋叶原的家用电器价格在日本最低”,这种说法已经有名无实了。这几年大城市周围的郊外地区陆续开设廉价连锁店,他们采用大批进货大批销售的方法降低成本,其价格比秋叶原便宜得多,因此特地到秋叶原去购买家用电器的人愈来愈少。 业界人士认为,秋叶原的各店铺依靠名声早已忘记努力推销,即以前零售店在进行采购时以与厂商展开激烈谈判来维持低价格路线,不过最近却靠厂商的折扣做生意。 今年10月,秋叶原知名老店陆续宣布结束营业令人吃惊。老字号“神德电器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特别清盘,结束已有50年历史的生意。“广濑无线”把三个店铺封闭后向职员发出解雇通知。他们突然结束营业,除了如上所述的原因外,还存在着巨额负债的压力。原因是他们在泡沫经济期间利用银行贷款加强投资,不顾后果只管增加店铺,造成营业额锐减时不能负担过重债务。 有些商店为了摆脱经营困境,干脆放弃专售家用电器的生意而转业,或者采用兼营方式,即他们除了销售家电外,又经销电脑、各种软件、酒及进口名牌化妆品,甚至有经营打弹子球的游戏机的。 相反,廉价连锁店把秋叶原电器街甩在后面,逐步提高家用电器的营业额。廉价连锁店的售货方法不是采用与顾客讨价还价后决定最后价格的传统方式,而是减价后的明码售货,不接受任何减价谈判。加上,廉价连锁店以削减人员来提高减价率,采用无人售货方式,店员只在收银处或仓库工作而已,这些店铺可以说是家用电器的超级市场。衰退之下摸索再生之路 无人售货方式很受不喜欢讨价还价的人欢迎,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好评,因为他们对电器制品的知识很丰富,一看现货与商品目录就懂。对他们来说,秋叶原商店街采用的方式,即店员向顾客恳切细致地说明产品的特点,反倒让人觉得较厌烦。这趋势可能反映了日本人的沟通方式,已经有所变化。 日本人曾认为,家用电器是提高生活水准、自觉享受物质文明的象征。对业界来说,家用电器的销售好坏是一种判断景气及消费动向的晴雨表。 凡是闹市的地方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就容易转变面貌。秋叶原也是随着日本经济发展而繁荣,经济一疲弱就面临衰退危机。秋叶原的零售商正在摸索再生经营之路。
第 5 版
1. 高科技造就球星
【巴西《标题》周刊12月11日一期文章】题:儒尼尼奥——高科技造就的球星 今年5月,儒尼尼奥进入圣保罗队,负起艰巨的使命:替代转会法国的球星拉伊。 拉伊曾是圣保罗队的灵魂,比赛中负责组织主要的进攻和攻进关键性的球,例如在1992年丰田杯赛中他一人独得两分。 但是,从两人的体质对比来看,这似乎又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拉伊现年28岁,身高1.89米,体重87公斤,体力非常充沛。而儒尼尼奥年仅20岁,身高1.67米,体重只有57公斤,他更适合当赛马运动员。 在足球场上,儒尼尼奥十分活跃,不停地跑动,带球过人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经常能组织极有威胁的进攻,并攻入制胜的球(例如在超级杯决赛中他两次攻破弗拉门戈队的大门)。他成为令对手们胆战心惊的人物。圣保罗队为了更好地发挥儒尼尼奥全部的天生才能,现在正全力改善他的肌肉组织功能,而又不损害其技术特点。 为此,圣保罗俱乐部动用了全部高科技手段,使它的体质训练中心变为一个培育球星的真正实验室。 教练特莱·桑塔纳第一次仔细观察儒尼尼奥的表现是在1992年圣保罗冠军赛中圣保罗队与伊图阿诺队的一场比赛。儒尼尼奥当时为伊图阿诺队效力,踢进了关键的第三个球,比赛结果为3比3平。他成为这场比赛的最佳球员,给桑塔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桑塔纳立即要求聘用他,圣保罗俱乐部领导最终同意了。 这样,儒尼尼奥来到莫隆比体育场,在生理学家莱特·德巴罗斯、体质训练教练莫拉西 ·桑塔纳和拉莫斯 ·巴尔博扎以及营养学家帕特里西娅·贝特卢西的指导下,儒尼尼奥的体质开始发生变化。 他每周进行3次肌肉训练,严格执行一项补充营养计划,每天进食6次,主要吃含丰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E的食物。他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已从5月的每小时15公里提高到11月的每小时18公里,远远高于全队的平均水平——每小时16公里。 生理学家莱特 ·德巴罗斯高兴地说:“这对儒尼尼奥非常重要,意味着他已具有最优秀运动员那样的耐力,能够在整场比赛中不停地奔跑。 “由于他较瘦小,不能停下来等球,那样很容易被对方防守队员盯死。由于乏氧极限提高,儒尼尼奥就可以在跑动中避开对方的防守,接到球后自由地向对方球门发起攻击。” 另外,儒尼尼奥的乏氧能力(在骑自行车时双腿的肌肉能力)从5月的17.14瓦特/公斤提高到9月的18.96瓦特/公斤。 他的乏氧耐力(在双腿较慢发力时的肌肉能力)同期从15.21瓦特/公斤提高到16.74瓦特/公斤。儒尼尼奥说:“在伊图阿诺队踢球时,经常会失去灵活性,感到很吃力。现在我的肌肉增强了,但并没有失去我的灵巧技艺。” 目前,教练桑塔纳宁愿让他上半场休息,在下半场对手感到累了时才调他上场。因为他的体重很容易减轻,即使只踢下半场,也会减轻1.5公斤,他并不是桑塔纳的秘密武器,即使再沉闷的比赛,只要他刚从替补队员席上站起来开始做热身运动,球迷们立即就会变得狂热起来,对手们也知道他马上就要上场了。他们熟悉他的风格和踢法,但又没法阻止他。儒尼尼奥以极其灵活的动作和快速奔跑突破对方的防线。当自己不能进球时,就将立功的机会留给同伴们。尽管儒尼尼奥年仅20岁,但他却像塞雷佐那样表现出老运动员才具有的责任心。他对长期的集训和全身心投入体质训练并不感到遗憾。他说:“这是我选择的职业。我知道这要求做出牺牲。”” 儒尼尼奥认为目前考虑到国外俱乐部效力还为时尚早,但很希望能入选国家队,参加1994年举行的世界杯赛。 目前,拉伊的腿部一直有些问题,国家队教练帕雷拉很可能会选中儒尼尼奥踢中场。
2. 贝利为巴西足球献策
【埃菲社里约热内卢1月9日电】球王贝利说,由于过去从未对巴西足球界的腐败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因此,现在揭露出来的丑闻使足球界所面临的危机达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贝利在接受《巴西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巴西人常说,一切都会在桑巴舞会上了结,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人们仅仅是在对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揭露时加以指责,过后就不了了之了。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体育界,而且也发生在其它各个领域。贝利说,他对里约热内卢足球界的情况忧心忡忡。 贝利认为,应设立一个足球明星委员会,作为里约热内卢州足球锦标赛的观察小组,目的是恢复足球运动和该州足联在球迷心目中的威信。 此间认为,由于该州3个主要足球俱乐部队弗拉门戈队、博塔福古队和弗卢米嫩塞队威胁要退出里约热内卢足联,并威胁要举办里约热内卢州足球联赛,1994年里约热内卢足球锦标赛能否举行现在尚难预料。 在许多裁判承认一些比赛的结果在赛前就已裁定后,这3支足球队指责该州足联领导人行为不轨。 作为解决这场危机的办法,贝利建议对违法行为应绳之以法,不应姑息任何一位涉嫌者,而应惩治危机的责任者。 球王贝利在谈到这几支球队所面临的经济危机时建议国际足联给予它们资助。他说,国际足联的财政状况良好,应给予它们帮助。他认为,这些球队日后会进行报答,因为这几支俱乐部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贝利还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足球界领导人,应在各方面诚实可信并具有战斗意识。 贝利还说,各俱乐部主席应对各队的经济情况负全部责任。如果在锦标赛结束时,某个俱乐部队在经济上出现亏损,那就应由该俱乐部主席来赔偿损失。
第 6 版
1. 说古道今伦敦塔
【美国《全国地理杂志》文章】题:今日伦敦塔(作者威廉·纽考特) 透过墙上十字形的箭孔向外望去,一片混沌,连泰晤士河的影子都没有。渐渐降临的夜幕和伦敦塔低矮的围墙遮住了这条不知疲倦的河流。 一间多角形的石室中,我坐到一个做工十分粗糙的木凳上,吃力地挪动着身体,这样才不致失去平衡。屋子很小,从这头到那头不过10步。门是木头的,样子很坚固。没有窗户。当然,我随时可以打开门“逃”出这间囚室的。不过我决定在此过夜,为的是体验一下身陷这间四壁冰冷的弹丸小室中究竟是什么滋味。昔日牢笼·今日胜地 10点差几分的时候,我听到哨兵用沉闷的声音向刚刚锁上大门的看门人喊道:“站住!口令?”“钥匙。”“谁的钥匙?”“伊丽莎白女王的钥匙。” 每天晚上锁门时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这一传统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把他带到伦敦塔去,”莎翁《亨利六世》第三幕中,国王爱德华下令道。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6世纪后期)的莎士比亚迷们完全能知道国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这片占地12英亩的建筑群总称为伦敦塔。建造伦敦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作监狱,里面也从未有过任何正式的囚禁设施。然而自1078年开始建造以来,伦敦塔里共关押过大约1700名囚犯。当然,囚犯是有等级之分的。有的被投入地窖,有的被关入那些塔楼中,那些有头面的犯人则被安顿在伦敦塔中最舒适的房间里。 伦敦塔中最早的建筑是90英尺高的白塔。威廉一世时代起它就被作为宫中要塞。这幢位于伦敦塔中央的方形城堡式建筑一直是这里的制高点。据说建造白塔所用的石料有些是威廉一世从诺曼底带来的。(威廉一世曾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后来兴兵入侵英国,自立为英国国王,史称“征服者”威廉——译者注) 每年,伦敦塔引来大约200万游人。但是观光者很少注意到靠围墙内侧修建的那一长溜的平房。这些“游人莫入”的房子是护塔卫士们的住处。目前伦敦塔内共有41名这样的守卫,他们大多以塔为家。 英国人把伦敦塔的守卫称作“食牛肉者”,据说这个称谓是16世纪70年代由老百姓附会出来的,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国王的卫士为了保护主子的安全,在国王吃饭前必须先尝一下送来的食物,以防有人投毒。 守卫长诺尔曼·杰克逊和他的妻子贝丽尔从1977年起一直住在围墙那儿的房里。他说:“我每时每刻都忘不了是住在伦敦塔里。这儿住得还算舒服,但是夜间出门,回来时得向大门警卫报告当晚口令才能进来。当然,每年几百万游人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也够让人烦的。” 1826年,惠灵顿公爵成为伦敦塔的主管。他发现手下的部队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于是规定守卫必须由“有功、豪侠和受过嘉奖”的士兵担任。杰克逊说:“今天,至少有22年军龄、并获得过‘长期服役及品行优良’奖章的军士才有资格担任守卫。”守卫同时又担任导游。刀光剑影·王室秘闻 站在伦敦塔里一片被称为“塔内碧地”的草坪上,我看着一个守卫口中念念有词,背诵着在这儿命赴黄泉的古人们的故事。 四周寂静得很。这位守卫站在黑色的木台上,下面是洗耳恭听的游客。透过他的表情,我看到了英国人回顾他们的历史时产生的那种自豪与痛心交织的情绪。 第一次在这儿执行的死刑纯属偶然事件。那是1483年的一天,尚未继位的理查三世在伦敦塔里的白塔与黑斯廷斯勋爵不期而遇,话不投机便斥骂勋爵“背信弃义”,命人推出斩首。可怜的黑斯廷斯被埋在伦敦塔内圣彼得皇家教堂的地板下。 我独自坐在小教堂后排,想象着行刑结束后的情景:木门被轰然推开,手执铲子的士兵鱼贯而入,砍了头的身体被拖了进来(头颅常常会挂在伦敦桥上示众)。人们搬开地上的石板,挖一个容得下尸体的坑。为了防腐,再撒入石灰。最后放入尸体,填土,盖上石板。几百年里,教堂地面石板揭了又盖,盖了又揭,弄得不堪入目。到19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只得下令全面整修教堂的地面。 1509年至1547年在位的亨利八世嗜杀成性。他在1533年为安妮王后举行的加冕典礼使伦敦塔上空第一次响起了礼炮。然而3年之后,安妮王后却成了第一个在伦敦塔中被处死刑的当朝王后。安妮的罪名是通奸,实际的原因是她没有给亨利带来子嗣。 安妮对夫君的最后请求是希望用剑而不是斧子了结性命。亨利同意了,并且派人去法国物色了剑客。王后对此十分满意。她对一位朋友说:“听说刽子手很好。”随即笑着补充道:“我的脖子比较细。” 华特·罗利爵士最后是掉了脑袋的,但他被认为是在伦敦塔里生活时间最长的人之一。这位著名的探险家喜欢自吹自擂,敌我不分。1603年,他被指控阴谋推翻英王詹姆士一世而被判死刑。但国王还是把他送到伦敦塔无限期地关了起来。罗利在塔里的日子过得相当舒坦,他甚至把妻子儿子接了进来。他在自己的花园里种烟草,还把一个鸡舍改成了化学实验室,闲暇之余还著书立说,写了一部《世界历史》。直到1616年,罗利的运气开始不济。他上书詹姆士一世,说服他捐弃前守卫忠心·终身为兵嫌,派他带人去南美勘探金矿。然而当他空手而归时,国王把他送回了伦敦塔,并决定恢复对他的死刑。此时他已垂垂老矣。身染重病、弱不禁风的罗利走向断头台时,他那诙谐风趣的老脾气又回来了。“这种药药力太猛,”他边说边打量着刽子手握着的利刃,“不过包治百病。” 伦敦塔真正出现生机还是在白天摩肩接踵的游人离开之后。一个个守卫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开垦“自留地”、牵着狗散步、在长满青草的院场一角上玩高尔夫球和网球,或者坐在附近的酒吧闭目养神。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伦敦塔的围墙之内有好几家酒吧。今天只剩一家不那么显眼的“守卫俱乐部”了。每天打烊前,差不多所有守卫都至少会光临一次。 你也许会以为这些守卫在上了一整天班之后会寻求安静,但事实上他们很少有人能忍受寂寞。他们坐在小酒吧里七嘴八舌地闲聊,声音一个高过一个。一只手里是酒杯和香烟,另一只手比比划划,强调着自己的话。他们谈论的往往是古老的军旅故事。 “他们到死都是士兵,”一位守塔人的妻子说道。几乎所有守卫的妻子都在伦敦塔外工作,她们大多在伦敦的金融城上班。她说:“真有趣。我们女人每天离开这儿去闯世界,倒是男人们留在家里。许多男人几乎变成了木头。”守塔士兵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卫伦敦塔的头号财富——镶在王冠上的珠宝。它们存放在1845年建造的滑铁卢大厦里。 滑铁户大厦是一幢外表庄严的长方形大楼,在白塔的后面。白天,士兵们穿上猩红色的制服,头上是高高的熊皮帽。他们在院子里巡逻,或者站在漆成黑色的哨所旁。入夜,他们得扛上自动步枪在漆黑的院子里来回巡夜,向每一个夜间散步的人盘问口令。王冠珍宝·炸弹惊心 伦敦塔里收藏了英国王室的王冠和权杖。它们陈列在厚厚的玻璃后面,闪着熠熠光华。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帝国王冠和印度王冠,每只上面都镶有数不清的宝石。这些属于王室的御宝没有投保险。管理员鲍勃对我说:“它们是无价之宝。除了这上面的金银珠宝,英国每个国王和女王都戴过它们,谁能知道这该值多少钱呢?” 17世纪时,王冠和权杖保存在马丁塔——离大门最远的一幢城堡里。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盗宝案就发生在这里。一个名叫托马斯·布拉德的爱尔兰冒险家谎称是教士,与看守御宝室的守卫交上了朋友。一天早上,他带了3个朋友来,说要瞻仰御宝。守卫开了门,来者将他制服,偷走了圣爱德华王冠和一颗御珠。小偷们携宝潜出了伦敦塔大门。但终于没有逃脱。 在伦敦塔外的码头旁,守卫们将他们人赃俱获。据说傲慢的布拉德告诉抓他的人说,他要见国王查理二世。他见到了他,慷慨陈词一番,奇怪的是他没有被判罪。相反,查理二世向他道了歉,还额外奉送每年500镑的津贴。有人说当时手头拮据的查理正阴谋把王室珍宝偷出卖掉,大概是把布拉德认作知己了吧。 如果说有什么困扰着伦敦塔的话,那便是20年前那场悲剧。不少人今天谈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那是1974年7月17日。在白塔的地下室,游人们正在观赏着展出的火炮和其他古代兵器。 突然,在一间展室里,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弹爆炸了。警车和救护车呼啸赶到,疏散游人,接走伤员。伦敦塔的守卫及工作人员此时早已冲进地下室救人。 结果;一位妇女死亡,36人受伤。这场悲剧发生之后,伦敦塔大门口安装了像机场有的那种安全检查设备。 入夜,我站在伦敦桥上,回首凝望背后黑乎乎的城堡。无数的出租车和卡车从我身边隆隆驶过。涌动着浊流的泰晤士河中,一艘渡船载着睡眼惺松的上班族们,把他们送到河边的公寓。从那片中世纪的围墙后面,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10点钟。一切如常。(曹卫国译)
第 7 版
1. 哈萨克核试验基地见闻
【台湾《牛顿》月刊文章】题: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 塞米巴拉金斯克位于莫斯科东约3000公里,北纬50度附近,恰好是在中央西伯利亚南端,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联邦边界附近的广袤草原中。 塞米巴拉金斯克是一个边疆城镇。虽然采访时已近圣诞节,但放眼望去,只见一片撒满雪亮金刚石粉一般的银色大地在沉睡中发亮。当地居民过去一直在核试验的阴影下生活,如今大概已不会再被噩梦所惊醒。 1989年6月,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州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有85.4%的受访者在核试验当天觉得身体不适,数日后并发生头痛、耳鸣、血压上升或是胸口疼痛等症状。 大部分的受访者均表示患有血液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病症。更有97.9%的受访者认为核试验场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元凶。 塞米巴拉金斯克市是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首府,在该市西100公里处为铁路支线的终点站科涅茨(俄语意为“终点”),这是为了掩饰“库尔恰托夫”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秘密军事都市而取的别名。至于库尔恰托夫市名称的由来显然是为了纪念“苏联核弹之父”库尔恰托夫博士。 每一位库尔恰托夫市的居民,可说都与核能开发工作有关。其居民包括实际从事核能开发和试验的专家、警备保安人员、军人以及他们的眷属。 1949年8月29日,前苏联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试爆;1953年8月12日,世界第一枚实用型干式氢弹也在同一地点试爆成功,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曾经使广大的地面为之塌陷。 《牛顿》采访当日,以PDR型辐射测量计在两次爆炸的中心位置所测得的辐射强度比1次胸部X光射线照摄的曝露量要高出30倍。以相等间隔环绕爆炸中心点,散立着数百座用来量测核爆破坏力的钢筋混凝土构造物。 这些构造物的原始高度可能高达数十公尺,但现在已经扭曲、折断,甚或倒塌,由此可见爆炸力量何等惊人。 前苏联在进行原子弹和氢弹试爆时,曾经进行过许多次的动物实验,将马和驴等实验用动物放置在极靠近爆炸中心点的防空洞内。1公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已被爆炸破坏得支离破碎,唯一圆窗上的铁框,也已熔解于混凝土上。 当爆炸的瞬间,急速四散而且狂暴无比的数千度热辐射,将窗上厚玻璃震碎的同时,里面的动物想必亦已形销骨立。 前苏联曾经设计出许多出人意料,甚至可谓轻率的大自然改造计划。 例如用核爆炸使鄂毕河与勒那河倒流,以提高平均气温;封闭白令海峡以改造气候等。这些计划虽然最后都没有实施,但确曾进行过数次预备性试验。 试验场工作人员表示,自1989年以后,塞米巴拉金斯克就不再进行核试爆。 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这片广阔的区域之内,隐藏着许多即使是美国间谍卫星也无法侦测到的秘密军事研究单位。 其研究重点想必都是以军事目的为主,但所方却一再强调,现在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以民生问题的研究开发为主。 “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干1943年获斯大林亲自核准设立,是一所由“苏联核弹之父”库尔恰托夫一手创建的世界级核能研究开发机构。所址位于莫斯科,占地10万平方米,员工超过1万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核能研究所。俄罗斯联邦的其他核能研究单位都以该所为母研究所,人事、专门技术等均由该所负责分配。 该所是为赶上美国核弹开发而设立的军事研究单位。初期的最高负责人贝利亚。 经由他布下的间谍网所窃得的美国极机密资料,使库尔恰托夫至少提早一年半完成原子弹。至于氢弹,因得萨哈罗夫之助,而得以比美国先开发完成可利用航空器搬运的实用型氢弹。 现存世界最早的反应堆目前仍保存在研究所内。 世界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是1942年,由意裔美籍物理学家费尔博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馆内所装设完成,目前已经拆除。而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内的反应堆比1948年试车初期的雏型进步得多,外形也有所改变。 在围绕直径6米的堆芯部分,为总重量达460吨的石墨,因为其重量和经年累月地运转,无数块状的单体已经相互粘着。 目前仍在运转之中,因为光是第一次放置的铀燃料就足够继续使用600年。内藏现存世界最早原子反应堆的建筑物。从其外观很难想象里面会设有原子反应堆。
2. 英刊披露前苏秘密核试验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2月18日一期文章】题:40年的秘密曝光了 1954年9月14日,4.5万名前苏军人只穿普通军服、橡皮靴和面罩,观看一颗4万吨级原子弹在距他们头顶350米的空中爆炸。这次爆炸并不是在主要核试验场、而是在乌拉尔南部托茨科的奥伦堡地区进行的。其他铁幕国家的领导人从安全距离外观看了这次试验。指挥这次行动的是朱可夫元帅。 这次试验成为秘密将近40年。对那些参加试验的人来说,这种保密意味40年来官方对他们由此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漠不关心,并且不给任何赔偿。他们不得不签署文件,保证对这件事保持沉默25年。但是,这种沉默成为习惯延续下来,直到现在他们才开始要求承认他们所受到的损害。 参加这次试验的沙梅德·沙伊米哈梅多夫,是于1991年成立的执行特别危险任务退伍军人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以参试退伍军人的名义开展活动。他说,当年参加托茨科试验的人中只有不到1%的人还活着,这些幸存者现在健康状况都很糟。许多人得了白血病和其它癌症,但同时也不断有听力和视力问题、湿疹以及关节受损的报告。沙伊米哈梅多夫说:“我们跟荷兰猪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中大多数人暴露在外,没有任何遮挡。” 这些士兵——大多数是正在服兵役的年轻人 ——在最后一分钟被告知说,“一些试验将要进行”。据沙伊米哈梅多夫说,在一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原子弹就扔在大约3公里以外。他说:“我们透过防毒面具和面罩观看原子弹爆炸。所有的东西都破碎了。有两次爆炸,接着是一阵冲击波——一种很热的波——向我们袭来,然后又从另一个方向回过来。” 然后,部队又作为“对垒两军”进行了几小时军事演习,目的是要看看人和装备怎样适应核进攻。沙伊米哈梅多夫说:“事后并没有进行辐射测试,每人发了—套新军装作为奖励。” 这个退伍军人组织有大约6000名会员,其中包括曾在兵工厂工作过或者在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和新地岛试验场以及诸如托茨科这样不大出名的试验场担任过核试验观察人员的退伍军人。从1992年开始,这些人每月接受50卢布象征性赔偿——仅够买一盒火柴。他们现在要求建立自己的科学和医疗中心。 沙伊米哈梅多夫说,90%的会员伤残有病,数千名退伍军人已经去世。他说:“药物不能恢复我们的健康——我们需要自己的科学中心。” 独联体各国都有参加过核试验的退伍军人。相比之下,那些在俄罗斯的退伍军人还是运气好的。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现在只剩下300人了。这些幸存者今年5月成立了自己的委员会,要求通过一项特别法律。但是,政府说它不能为这么少的人通过一项法律。该委员会负责人梅尔吉斯·梅托夫说,他的会员得了各种各样的病,他们大多数人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工作过。他说:“我们就在进行过核爆炸的爆炸中心工作、盖房子和修筑地道。”他说,他参加过1962年进行的每一次核试验。他说:“每次试验后我都得在爆炸中心工作,每星期三次抄录监测仪器上的数据以及为下一次爆炸准备场地。”同他一起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死了。
第 8 版
1. 中国畸形的宠物热
【日本《朝日新闻》1月7日报道】题:中国的宠物热(记者堀江文人) 中国掀起一场宠物热,其中狗备受青睐。尽管城里禁止养狗,但全国狗的总计数量仍超过1亿条。今年是狗年,看来“狗热”将有增无减。 宠物热的背后是“大款”的出现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或与孩子分居的老人有时为排遣寂寞也养起了狗。 各地的狗市场十分热闹,最有名的当属成都和沈阳的狗市。北京周围也有大小100个以上的狗市,其中以通县的狗市最大。自3年前以来每逢星期日开市,卖狗者达300多人。 迄今为止交易的最高价为38万。来钱容易使许多中国人专门从事贩狗生意。高级的狗多是从俄罗斯和越南等地走私过来的。 在全国一片宠物热中,有人主张限制养狗,理由是首先应当保证人的食物。据说居住在山区等贫困地区年收入在200元左右的贫困阶层全国尚有8000万人,而1亿条狗一年消耗的食物相当于4000万人的食量。况且有些家庭的狗的生活比人奢侈得多。主张限制养狗的人举出的第二个理由是狂犬病问题。从1980年至现在因狂犬病而死亡的人数达6万余人,在传染病中属死亡率最高的一种。 另外,许多人对豢养宠物的大款十分讨厌,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噪音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
2. 香港宝莲寺天坛大佛铜像落成
香港宝莲寺新落成的天坛大佛,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露天释迦牟尼铜像。它的底座仿照北京天坛圜丘设计建造,故称“天坛大佛”。大佛坐落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屿山木鱼峰顶,铜像身高逾23米、重200多吨。大佛像的结构既不同于东方传统佛教的厚壁铸造结构,也不同于美国自由女神的衍架薄壁板金结构,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薄壁铸造青铜板拼装悬挂结构,糅合了宗教、艺术和科学的结晶,更是香港与大陆合作的结果。大佛像不但受香港市民关注,更广泛吸引中外信徒及游客,成为香港又一个重要标志。 (图片原载香港《文汇报》)
3. 四大家族油尽灯枯 孔宋子孙异域飘零
【台湾《新新闻周刊》1月8日一期文章】题:孔宋家族成员的现况四大家族油尽灯枯孔宋子孙异域飘零 蒋纬国的重病和孔二小姐(孔令伟)的绝症缠身,使人想到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油尽灯枯。‘四大家族”的第一代,目前仅余宋美龄和陈立夫,第二代人物亦已泰半步入风烛残年之地。阅读书报接见访客 蒋纬国不久前到纽约探望宋美龄时,曾向记者表示宋美龄的身体“上上下下”。事实上,将近100岁的宋美龄,比77岁的蒋纬国还要健康。目前宋美龄大部分时间住在曼哈顿的公寓,理由是到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看病比较方便。宋美龄的唯一消遣就是阅读书报、听听秘书和台北访客报告台湾政情。 宋家6个兄弟姐妹中,老么宋子安最早去世(1969年2月死于香港),终年63岁;长子宋子文于1971年4月死在旧金山,终年74岁;长女宋蔼龄于1973年10月病逝纽约,终年83岁;次女宋庆龄1981年5月死于北京,终年88岁;次子宋子良80年代中死于纽约州,终年80余岁。 据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宋子良是“宋家最坏的一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时,曾在芝加哥期货市场炒作大豆,大发横财。宋庆龄、宋美龄皆无所生。宋美龄一生疼爱孔祥熙(1967年8月死于纽约,86岁)与宋蔼龄的4个子女,并视为己出。 孔家第二代的长子孔令侃,已于1992年8月死在纽约,终年75岁;次子孔令杰(生于1921年),数年前在德州休斯敦郊外盖“地下宫殿”,经《德州月刊》披露后,海内外为之侧目。 孔令杰做过驻美大使馆武官,平时趾高气扬,仗势小姨妈之特权,谁都瞧不起,50年代初国府有意组建海岸巡防队时,蒋介石原想叫孔令杰当司令,孔予以拒绝,但表示愿意当驻爱尔兰公使,后来公使未当上,却在华府大使馆中作威作福,连顾维钧大使都畏他三分。孔家长女返台探病 俞大维接替贪官毛邦初负责军购事务之后,再度发挥其当年在德国采购军火不贪污、不拿回扣而又讲求效率的作风,孔令杰看在眼里,颇为吃味,一心想担任俞大维的职务,乃一面拉拢顾维钧以孤立俞大维(其时俞的头衔为大使特别助理),一面向蒋介石打小报告。蒋介石接获颇多对俞大维不利的小报告(皆出自孔令杰及其党羽之手),对俞渐失信心,乃召俞返台述职,经过数次长谈之后,老蒋终于了解症结在哪里,立即下令孔令杰此后不得干预俞之工作。 忠厚的俞大维对顾维钧说,孔令杰的父亲孔祥熙过去对他不错,故他会善待其子作为报答。 孔令杰离开华府后,就从事炒股票、炒房地产、采石油的生意。孔氏有两件事出现在美国的花边新闻,一是与好莱坞二流女星黛布拉 ·佩吉特演过《折箭为盟》、《大神秘》,另一件事即耗费1800万美元兴建一座防核弹的“地下宫殿”。 孔家长女孔令仪(1915年生),曾在上海沪江大学就读,1943年与中央银行业务局副局长陈纪恩赴美结婚。宋蔼龄为女儿办了8大箱的嫁妆,从重庆珊瑚坝机场托运时,飞机起飞后即失事,8大箱嫁妆报废,孔家又赶办了6大箱弥补。孔令仪数十年来一直住长岛,与小姨妈宋美龄最接近,日前返台探视其妹。 孔家最出名的是孔二小姐(孔令伟,1919年生),目前正缠绵病榻,来日无多。孔二小姐一生女扮男装,为人凶悍、跋扈、独断独行、目无余子,嗜抽烟斗,但颇得宋美龄之钟爱。不久前台北某报报道孔二小姐的病况时,曾说当年孔二小姐在白宫作客,“佩带手枪”,此为道听途说。花果飘零已如消失 宋子文与张乐怡(1988年病逝纽约,终年79岁)生了3个女儿:长女宋琼颐,嫁给冯彦达;次女宋曼颐,适余经鹏;么女宋瑞颐,嫁杨成竹,皆住美国东西两岸。去年1月,纽约“华美协进社”举办“末代皇帝生平文物展”,向北京商借了一批溥仪使用过的文物,幕后推动这项特展的人就是宋子文的长女宋琼颐。 落户新大陆的孔宋家族第二代殊少与中国人来往,他们以“白华”自视,他们要在中国人的眼中保持永恒的神秘色彩,以显示他们与一般中国人“实在不一样”。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的局面,使中国动乱了数十年,如今“四大家族”已成败柳残絮,他们第一代的结局和第二代、第三代花果飘零的下场,只是为一个已消失的时代划下休止符而已。
4. 洋化妆品冲击京城
【希腊《每日新闻》文章】题:化妆品的革命 每逢周末,北京几个商业中心的化妆品专柜便挤得水泄不通。电视机屏幕上不断地播放着宣传外国化妆品的广告,穿着工作服的女店员们忙碌地为顾客们示范化妆,货架上的进口香波和浴液迅速消失。化妆品的革命已在保守的北京市展开。引人注目的是,六七十年代,中国妇女使用化妆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习惯,而现在,一些女职员用昂贵的进口化妆品打扮自己,尤其是那些在高级旅馆和餐厅工作的女职员更是如此。 漂亮的北京姑娘丝毫不用妒忌上海、香港、台北或新加坡姑娘所具有的自然美。但是,过去她们被剥夺了打扮和表现自己的权利。1992年两个大贸易中心在北京开始营业,同日本合资的那个贸易中心的货架上摆满了极昂贵的进口香水和各种面霜。 参与这场化妆品革命的主要有来自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化妆品公司。它们很快同中国方面建立了合资公司,以比中国产品高得多的价格推销它们的商品。 精美的包装、诱人的广告和上乘的质量使这些公司的产品在同中国当地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越地位。 据正式公布的资料,中国市场上进口香皂的销售量每年递增30%,仅这一点就很说明问题了。 也有人趁机钻空子。据《人民日报》报道,不久前官方没收和销毁了6600箱一种英国香皂的仿制品,总价值达26.3万美元。涉嫌此案的外国公司有80多家。中国当地公司也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 中国轻工部门出版的报纸曾发表文章,批评崇拜外国产品的思想和外国货一定比中国货好的观点。但是,现在大多数北京人仍然随时可以说出一系列舶来品的名称,却记不起几种国产品的名称。
5. 一些非法中国移民可能被美驱逐出境
【美联社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1月7日电】用尽一切办法要求政治避难的几十名中国人可能被立即驱逐出境。这是一位律师说的。 一位联邦法官昨天驳回了为这些非法移民提出的诉讼。法官说,他们是逃避他们国家限制性计划生育政策的。 克雷格·特里比尔科克律师说:“这对那些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 这一集体诉讼依据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反对中国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这一限制的中国人应该得到政治避难。 美国地方法官西尔维亚 ·兰博前天驳回了这项诉讼,说根据美国移民法她无权审理此案,她没有听取此案的陈诉。
6. 中文被美列为重要考试科目
【香港《明报》1月7日报道】最近美国教育当局正式将中文立为SAT(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的一个考试项目,其意义相当重大,因为SAT是不少大学用以评核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评核标准。 虽然华人在美国仍算是少数民族,但在少数民族中也为数不少,可是在美国一直倡议多年的多元文化社会里,华人文化一直未被肯定,更谈不上中文会被外国人重视。 美国人今天肯接纳中文为SAT考试项目之一,除了因为有不少华人参政成功,为华人争取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根本上是彻头彻尾“看风驶舵”的人和政府。 去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会议,显示美国想扩大在亚洲经济势力,同时又想作亚洲和太平洋的龙头大哥,这一种作法当然令人感到非常恶心,但另一方面,为了积极鼓励国民学习中文、日语,将中文纳入SAT考试项目之中,确实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