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01-01

第 1 版

1. 1993:充满矛盾而有讽刺意味的一年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2月30日电】年终专稿:1993年:充满矛盾和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年    1993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年。    这是中东交战方握手言和的一年,同时又是联合国以自己的名义授权轰炸的一年;是俄罗斯总统为挽救民主而中止个人自由的一年。    人们在这一年中在世界好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敌人之间媾和这种具有讽刺意味但又令人欣慰的事情。柬埔寨长期不和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派别设法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在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和白人总统德克勒克组建了一个多种族的临时执政机构。    不过,舞台的中央还得留给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    尽管这些互为敌人的各方在争取实现和平,但一贯倡导和平的联合国则在1993年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地区性的制造麻烦者采取了强硬态度。    当萨达姆开始偷偷地将导弹运入可能击落联合国飞机的区域时,盟国的飞机轰炸了巴格达市。    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民族冲突中还下令空袭,尽管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大多发现自己在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之间的这场长达几百年的冲突中无所适从。    还有索马里问题。    派军队前往这个东非国家以向遭受饥荒的人民提供粮食的国家,在这一年中大多实现了目标,但是他们又面临着索马里另一个“饥饿”问题:凶狠的各派军阀对权利的“饥饿”。    俄罗斯的偏执行为在增加,叶利钦发现他的改革受到阻挠,不仅仅受到共产党人的阻挠,而且还受到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阻挠。当这些力量开始武装自己并试图占领电视台时,叶利钦搬出了军队。坦克轰击他们的要塞并使它燃起熊熊大火。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景象,因为那里是议会大厦。    人们只要想一下,如果这是在自己国家出现的景象,就能理解它的巨大意义了。    俄罗斯选民给予了叶利钦想要的宪法。但选民还再次选举了以前阻止他的那些共产党人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到年底时,俄罗斯政治中偏执的人更多了。    1993年也是有犯罪分子同法律交火的一年。暴力是美国全年的一个大问题,一项研究表明,每年美国有200万人在工作中遭到肉体袭击,成千上万名学生带着枪上学。    在遗传学领域,1993年将被载入史册。法国一个小组完成了第一张人类遗传图,华盛顿一个小组第一个展示了人类胚胎的无性繁殖。

2. 驻华外国公司欢迎中国统一汇率

【法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和金融家今天对统一中国汇率和有管理的汇率浮动表示欢迎,虽然中国作出此项决定的时间比预计的更快。    在北京的一位西方银行家说:“这对外国投资者是件好事情。以前,资本的流入按国家的固定汇率来计算,而资本收益却按市场汇率来计算,这是不公平的。”    另一位银行家说:“这是一件相当好的圣诞礼物。”    中国有关当局没有透露有管理的汇率浮动的细节,但外国公司和专家说他们预计人民币将会按大约8元兑换1美元的比价交易,这是目前人民币在调剂市场上的实际汇率。

3. 俄财长说俄可能出现经济混乱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2月30日电】俄罗斯财政部长费奥多罗夫警告说,如果改革派失去对经济政策的控制,俄罗斯明年将出现卢布崩溃,价格暴涨20倍和实际收入剧降等情况。    他说,政府已经使通货膨胀率从8月份的29%下降到12月份的12%,任何预算控制政策的改变都可能使俄罗斯陷入经济混乱。    【美联社莫斯科12月30日电】俄罗斯大部分商店从1月1日起将停止收美元。    许多商店,尤其是出售进口商品的商店现在都收美元、马克和其它外币。许多商店拒收卢布。    中央银行的女发言人纳塔利娅·霍缅科说,维护国家的尊严是银行下令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动机之一。    她对本社记者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商店在出售商品时只收外币。”    霍缅科说,仍然允许商店根据外币来确定价格,但是,它们只能收卢布和信用卡,信用卡的交易可以用硬通货进行。    霍缅科说,中央银行希望新的规定将能增加对卢布的需求,并使卢布的汇率保持坚挺。

4. 俄罗斯拟用武器偿还韩国债务

【美联社汉城12月30日电】据韩国联合通讯社今天报道,俄罗斯希望用武器偿还欠韩国的15亿美元贷款,并提出了用来抵债的导弹、坦克和其它武器的清单。    这家韩国国家通讯社从莫斯科发回的电讯说,本周通过韩国驻俄罗斯使馆转递了这份武器清单。    联合通讯社报道说,清单上面几乎都是俄罗斯在最近于阿布扎比举办的世界武器展上展出的现代化武器,包括米格—29喷气式战斗机、米—24攻击直升机、S—300防空导弹和T—80坦克。    主要使用美国军事装备的韩国不愿购买俄罗斯的任何武器,但因为莫斯科无力偿还贷款,它最近同意研究俄罗斯的建议。

5. 奥地利拒绝给日氏签证

【法新社维也纳12月30日电】奥地利本月早些时候曾允许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前往进行非正式访问,然而,今天却排除了向他发新的入境签证的可能性。    奥地利外长说:“如果日里诺夫斯基要求新的签证,我们知道该如何回答。”    据保加利亚人士说,日里诺夫斯基打算1月5日再到奥地利访问。他于12月21日—25日曾访问过奥地利。    【美联社巴黎12月30日电】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今天说,他计划明年2月访问法国会见政界高级领导人    。    日里诺夫斯基对法国新闻电台的记者说:“我非常喜欢法国,我想到巴黎访问几天。”    他确信会得到访问法国的签证。他用法语说:“我是法国的朋友。我从未做过有损于法国的事情,所以不可能拒发签证。”

6. 在南沙群岛问题上越南否认与中国有秘密交易

【路透社河内12月30日电】越南否认了外国报纸关于它已同中国达成秘密交易,搁置斯普拉特利群岛(南沙群岛)领土争端的报道,说中越两国仍在积极谈判这个问题。    越南外交部今天在官方报纸刊登的声明中说,河内和北京1994年初将开始“解决”其复杂的边界争端中的“具体问题”。    声明说:“任何与此相反的报道都不符合事实。”    《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中越两国已达成一项“口头协议”,搁置斯普拉特利群岛争端问题。    在香港出版的《亚洲华尔街日报》说,在越南国家主席黎德英今年11月访问北京期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黎德英商定搁置斯普拉特利群岛争端50年。    越南外交部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重申,中越两国打算加速它们有关斯普拉特利群岛问题的会谈,以防止这一问题发展成为全面对抗。

7. 十名前阿共领导人被判刑

【路透社地拉那12月30日电】昨天,一些前共产党领导人由于在阿尔巴尼亚斯大林政权统治时代利用国家的钱财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而被判5—8年的徒刑。    有10人被指控他们自己及其家属挥霍了9200万列克(按当时的汇率为1500万美元)。    法官在宣判时说,在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这批人却大肆挥霍国家的钱财。    这10人过去都是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法院还命令他们向国家偿还340万列克(按当时汇率大约为55万美元)。    这些被指控者可在5天内上诉。但是,他们眼下还没有表示是否上诉。

8. 韩官员说美朝分歧在缩小

【法新社汉城12月30日电】此间一位高级官员今天说,华盛顿和朝鲜在平壤核武器问题上的分歧正在缩小。    他在就美朝两国官员昨天在纽约举行的新一轮工作会谈结果发表评论时讲了这番话。    这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外交部官员对记者说:“双方还没达成最后协议,但会谈的速度的确在加快。”    这位官员说:“在核问题上,还有一些关于检查细节上的小分歧。在恢复朝鲜南北对话问题上则没有出现严重问题。”    【美联社华盛顿12月30日电】美国和北朝鲜双方今天说,两国在关于平壤政府核武器生产能力这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争论上取得了进展。双方作出的上述表示是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迹象。    国务院新闻官戴维·约翰逊说,克林顿政府在与北朝鲜的谈判中已经向目标“靠近”,并说,预计不久将会举行进一步的谈判。    在平壤,官方的朝中社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部官员的话说,昨天在联合国举行的会谈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9. 简讯

●英国外交部三十日宣布,外交大臣赫德将于三日开始对中东和平进程前线国家进行访问,以加强英国对巴以和平进程的支持。(路透社)●哈萨克三十日二十时四十四分(当地时间)发生里氏七级地震,震中位于准噶尔阿拉套山区。裂度为三点四度。(俄通社—塔斯社)●巴解组织人士透露,阿拉法特至少在头五年担任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的领袖。(路透社)●巴解组织法塔赫运动三十日庆祝成立二十九周年,这是自以色列一九六七年占领加沙地带以来法塔赫举行的首次公开纪念活动。(美联社)●苏丹政府三十日下令驱逐英国大使,这是苏丹对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里访问苏丹南部反政府武装控制区,而把喀土穆排除在外作出的反应。(美联社)

10. 启事

本报元旦出四版。谨向读者致以新年问候!

第 2 版

1. 布托家族的战争

【法国《世界报》12月28日文章】题:“布托家族的战争”    在巴基斯坦的权力斗争中,一向团结一致的努斯拉特·布托夫人和她的女儿贝娜齐尔·布托,最近在她们家族中另一个成员——贝娜齐尔的弟弟穆尔塔扎·布托的命运问题上闹翻了。    12月5日,贝·布托总理秘密召开巴基斯坦人民党执行委员会会议,只任命了一个主席而把自1986年以来一直担任两主席之一的她的母亲排除在外,此后这场斗争就进入了新阶段。努斯拉特    ·布托夫人大声疾呼,说这是篡权,因为她认为她的终身主席职位是她的丈夫、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始人阿里·布托于1979年被齐亚·哈克将军处死之前不久遗留给她的。    对此,贝·布托总理反驳说,家庭的继承权是一回事,而她本人在1988年以及1993年10月6日的两次选举中获得的合法性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她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使布托家族变得四分五裂的这场家族战争已牵涉到一个合法性的问题。    这件事给贝·布托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事实上,她的弟弟穆尔塔扎显然有争夺人民党领导权的意图。由于没有获得他认为所必须的人民党的正式提名,他就以布托烈士委员会的名义来争取候选人资格。    一向坚持不懈地支持贝娜齐尔的努斯拉特·布托夫人这次却站在了穆尔塔扎一边,支持他回国。据接近这位什叶派穆斯林女士的人士说,她认为应当由儿子而不是由女儿来接受父亲的遗产。尽管双方言词比较激烈(贝娜齐尔在竞选中曾称她的弟弟是“恐怖主义者”),但仍然达成了某种妥协,让烈士委员会在信德省家乡赢得了几个选区的选举胜利。事实上,穆尔塔扎已经当选为议员,但他的集团中只有他一人当选。与贝·布托在穆斯林联盟内部所取得的胜利相比,只能算是小小的成绩。    11月份,穆尔塔扎回到巴基斯坦后立即被逮捕,被送到卡拉奇监狱等待判决。显然,这样做已得到巴基斯坦军方的同意。12月10日,当贝·布托总理在国外访问时,成千名的穆尔塔扎的支持者在卡拉奇街头和信德省的几个城市举行游行示威,要求释放穆尔塔扎。警察进行了干预,至少有两人在冲突中死亡。    从那以后,“布托家族的战争”就影响到巴基斯坦的公共治安问题。身陷囹圄的穆尔塔扎接见了不少人,表示他对当初起来反对齐亚·哈克将军的非法军人政权一事毫无懊悔之意。认为他姐姐贝娜齐尔考虑的是不惜代价取得“政权的办事人员”的支持,而没有继承他父亲的遗志。他特别批评贝娜齐尔已同那些杀害了他们的父亲的军人们串通一气。他还指责她过多地向美国讨好,让父亲建立起来的党向右转。最后,穆尔塔扎还指控巴基斯坦人民党内混入了不少“特务”和“叛徒”,他所影射的是贝娜齐尔的一些合作者,如她的发言人侯赛因·哈卡尼等。    其实,穆尔塔扎攻击的第一个靶子还是贝·布托的丈夫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事实上,贝娜齐尔在很多方面都听扎尔达里的。最令努斯拉特和穆尔塔扎反感的就是“扎尔达里集团”有朝一日可能会同他们争夺对布托家族的老家信德省的控制权。    尽管有这些插曲,现在从表面看来贝·布托的地位还没有受到动摇。但无疑到头来这将会削弱她的力量。除了一些合法的政治性攻击外,她已经经受了不少下流的攻击,主要说她是一个女人。这种情况对于某些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原教旨主义者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2. 图片新闻

在克什米尔地区,要求独立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坚决反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于上周未恢复的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会谈,要求印巴双方撤出克什米尔地区,让克什米尔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上图:要求独立的克什米尔人升起自己的“国旗”。下图:主张独立的领导人在开会研究赶走印巴势力的办法。

3. 瑞士居1992年富国榜首

【德新处波恩12月30日电】瑞士是世界首富。1992年瑞士人均收入为36230美元。这是世界银行在其最新一期载有207个经济区统计数字的《图表集》中说的。1991年瑞士人均收人为33710美元,在富国“排名榜”上也高居榜首。    德国在全球对比中居第九位。德国人均年收入为23030美元,比1991年增加2520美元。最穷的国家是莫桑比克。它的人均年收入降低了25%,降到60美元。    世界上最富的十个国家中有八个欧洲国家,除了瑞士和德国外,其他六国是:卢森堡(35260美元)、瑞典(26780美元)、丹麦(25930美元)、挪威(25800美元)、冰岛(23670美元)和芬兰(22980美元)。此外,日本占第三位(28220美元),美国为第八位(23120美元)。列在收入排名表尾端的仍然是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埃塞俄比亚(110美元)和尼泊尔(170美元)。    世界银行还公布了社会和环境领域其他一些关键数字。例如,埃塞俄比亚婴儿死亡率最高(168‰),日本最低,只有5‰。日本和香港人预期寿命最长,79岁;几内亚比绍最短,只有39岁。

4. 一九九三:世界战争知多少

【德国《世界报》12月22日报道】据汉堡大学政治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说,到1993年圣诞节为止,世界上还有43个地方在打仗。其中亚洲22个、非洲13个、拉美5个,这些地方的战争大都没被世界舆论所注意。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北爱尔兰的战斗也在继续。    据汉堡大学政治研究所12月21日透露,50年代世界上平均只有12场局部战争,60年代平均22场战争。目前的战争大多都是国内战争。只有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战争才是两国的对垒。武装冲突的次数自1992年以来几乎翻番。由布隆迪、肯尼亚和扎伊尔统治者挑起的种族冲突,在1993年造成了好几千人丧生。    该研究所指出,格鲁吉亚1993年重新点燃的战火表明,即便是几乎快平息的冲突也可能再度升级。

5. 阿拉法特和曼德拉:不同轨道上的两颗行星

【法国《解放报》12月21日文章】题:阿拉法特和曼德拉:两种方法    当今世界两场重大危机的两位主角阿拉法特和曼德拉的举止值得研究。    阿拉法特曾多次被认为陷入政治绝境,但最后都还是绝处逢生。    目前,巴勒斯坦人民正夹在和平协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中间不知所措,阿拉法特这次却仅对他们说,成立巴勒斯坦国之事已经确定。但是根据以巴协议,情况并非如此。    阿拉法特把调门提到了顶点,试图以此制止反对派的攻击。现在,巴勒斯坦人内部暴力冲突加剧,必须立即加以制止,否则将陷入灾难。    阿拉法特以进为退,无休止地外出访问,寻求恢复在被占领土上逐渐丧失的合法地位。巴解组织最高机构内也有人对他的合法地位提出异议。他不去准备管理一个国家的雏形,而是考虑控制它,利用他的助手之间的对立,甚至排斥参加奥斯陆谈判的人,这使以色列人大为吃惊。他还排斥在被占领土内声望过高的领导人。对一个已经许诺要建立的民主政权来说,这是不祥之兆。    同时,阿拉法特向对自己最热情的外国对话者提出了不可思议的要求,挪威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拉法特上星期竟然要求挪威在杰里科建一座国际机场,事实上那个地方有一个简易直升机场已绰绰有余。他还试图控制被占领土的发展银行,自行宣布为该行总裁,此举已引起了未来出资国的抗议。    曼德拉出狱后使用的方法与阿拉法特截然不同,他面临的局势并不比阿拉法特轻松。巴解组织主席是断断续续、单枪匹马地采取即兴行动,曼德拉则是学究式的现实主义者,试图打消一部分人的疑虑,平息另一部分人的绝望挣扎。他获释后反复劝说近期内没有任何前途的数百万青年采取温和态度,告诫他们警惕种族报复的恶性循环。为此,他不惜与其夫人决裂。与此同时,他致力于非国大的变革,使它从流亡斗争组织转向真正的执政党,他放弃全方位国有化立场,以免造成资本外流,甚至试图吸引资本,同意成立独立的中央银行。最新民意测验显示,南非实业家认为他比德克勒克更适合当总统候选人。    他千方百计避免一场种族战争,甚至同自己的宿敌白人极右派进行秘密谈判,同意建立白人“家园”的原则。    人们无法肯定这种现实主义和妥协意识是否将取得成果,特别是在76岁的曼德拉去世后,这种意识能否继续存在。但是人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曼德拉没有克制自己合情合理的激情,南非早就陷入内战之中了。可惜阿拉法特没有借鉴曼德拉的经验。

第 3 版

1. 印度归来话西天(十·完)

几大优势    印度朋友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中国某单位从美国IBM进口了一种计算机软件,认为品质精良,但中国人不知道,这种软件是印度计算机专家为IBM制作的。我虽不知道是否确有其事,但我相信这样的事是可能发生的。    印度独立以后很重视教育。1947年时只有38万大学生,现在已增加到442.5万人,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升入大学。1989—1990年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1990—1991年度教育经费1635亿卢比,当时合78亿美元,占政府总支出的9.8%。    印政府说它的科技人才的数量名列世界第三位。这是印度的一大优势。在印度8亿多人口中,约有1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外国投资者很容易在印度找到所需高级人才。另外,这些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虽然远比不上西方,但也具有相当的购买力,外国投资者很看中这个巨大的市场。    印度著名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一年要流向国外20%—25%。计算机人才的流失率高达59%,也就是说5人中走失3人。这是印度的重大损失。政府对此并没有采取堵的办法,承认目前尚无法逆转,但认为这些人去了西方,也能成为介绍先进科技和经济信息的桥梁。近几年,也有一些高级人士自愿回国效劳,例如创办软件公司,为国创汇。班加罗尔市已成了印度的硅谷,那里有许多人是从美国回来的。    除了这1亿人,印度还有几亿廉价的劳动力,这也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一大优势。印度目前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同中国的差不多,但实际生活水平比中国差,主要原因是不提供住房。不在正规工厂工作的临时工生活就更差了。印度把他们称为“无组织的劳工”,其数目却远超过正规工人。此外,辽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只要改进耕作,粮食产量翻一番不难做到。矿藏方面,除石油匮乏外,其他矿产都很丰富。印度现在每年向我国出口100万吨铁矿石。    印度地处东西方要冲,英语是官方语言,外国投资者到印度没有语言上的困难,这也是一个优势。所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印度只要调整好政策,潜力极大。这只“笼中大虎”一旦出山,将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印度也在积极筹划南亚经济合作区,使亚洲目前这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在21世纪赶上东亚和东南亚的步伐。有鉴于此,现在外国投资者怀着矛盾的心情注视着印度,用《先锋报》11月12日社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跳进来是有风险的,不跳进来也是有风险的”。    离开印度那天,飞机在英·甘地国际机场起飞,我俯瞰德里市容和蜿蜒东去的恒河,思绪起伏。这是一块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块孕育了释迦牟尼、辨喜(印度近代思想启蒙人和宗教改革家)和圣雄甘地的土地;这是一块神牛卧道又而卫星上升的土地;这是一块只占世界陆地约2.4%而养活了世界人口16%的土地;这是一块争扰纷纭而在独立后又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的土地;这是一块正在艰难改革而准备重新起飞的土地……我对恒河的子孙,致以深深的祝福!(十·完)德里郊区打谷场上丰收的农民

2. 阿联酋风情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11月27日文章】题:“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苦恼(记者浅井秀树)    到达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机场是在秋日的夜晚10点半。走下飞机的舷梯,一股热气迎面袭来。这里湿度非常高,置身此地就像洗桑那浴。这里除了冬季,必须全天开空调。    从机场到阿布扎比市内的道路建设得非常好。照明灯照射着道路及公共设施,十分明亮。到达宾馆后,宾馆里空调也开到最大功率。这里有丰富的化工石油燃料,可以尽情地使用,电力也是如此。在这个国度不存在“节能”这个词汇,让人切身感受到这是个“富有的国家”。    第二天,我们逛了一下阿布扎比市内的街道,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地处沙漠的城市却充满了绿色。阿联酋是由7个酋长国组成的,其中阿布扎比酋长谢赫·扎伊德喜爱绿色,所以把许多来自石油的收入用在了绿化事业上。他们利用化学石油燃料将海水淡化,并每天用软管给树木浇水。    在阿布扎比,同绿化一样引人注目的还有这里已掀起建筑高楼大厦的热潮。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外观,已初具规模。    同阿布扎比人工修建的、秩序井然的街道相比,因中转贸易而繁荣的迪拜,却在杂乱中透着勃勃生机。在滨海市场上,许多伊朗商人出售着各种各样的杂货。他们是以木船满载着商品,从伊朗来到这里的。    同阿布扎比不同,迪拜的石油资源贫乏,因此选择了类似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的搞活经济的道路。他们在朱贝勒阿里开设了自由区。在这个自由区给予外国企业许多优惠条件,例如不需要本地人作保证人,百分之百承认外国资本,可以自由向海外汇款,15年内免除法人税等。    日本的索尼公司、爱华公司和西铁城公司都在这里设置了仓库,作为中转贸易的基地。索尼公司服务部门负责人佐藤孝司说:“这里覆盖了中东、非洲和地中海的市场。物资流通迅速,签证也容易办理。”索尼公司在这里中转的物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自由区官员介绍说:“这里的外国企业已达五百几十家,日本公司有18家。”    阿联酋依靠丰富的石油收入,实现了福利社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中东各国共同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阿联酋青年体育部部长阿尔加杰米说:“阿联酋年轻人口的比例占60%。”另据出光兴产公司中东办事处主任和田恒彦介绍:“中东年人口增长率达3%—5%。当地20岁以上的人口占60%左右。阿联酋每个家庭大约有五六个孩子。”恐怕将来单靠石油收入是无法养活阿联酋的。在阿联酋,有许多外国人在政府或国营企业担任要职。    海湾战争以后,美军在中东的存在变得更加明确了,在阿联酋的饭店里住着许多美国士兵。阿联酋有人担心异教徒美国士兵驻扎本国越来越公开,可能招致伊朗等国的反对。另外还担心美国士兵带来的享乐文化会给宣扬禁欲主义的伊斯兰教国家产生影响。伊斯兰教主张禁酒,但阿联酋对此采取宽松的态度。如果在饭店或宾馆,喝酒是允许的。阿布扎比布内楼房鳞次栉比从伊朗来的商船

3.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有心全球试身手 无奈事艰志难酬

【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7日文章】题:和平斗士    “我到纽约已经两年了,还从未去过剧院。如果说现在的工作有什么令人吃惊之处的话,那就是:冲突如此之多。”    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席谈。这位秘书长已经成了外交避雷针。面对全球令人深恶痛绝的枪击战,目睹充满恶意的种族纷争,美国和西方大国并不特别重视。而加利这位联合国“首脑”却从客观上缓和了紧张局势。    诚然,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冷战后的安全考虑。但是,也可以说,加利的负担是他自找的。这位71岁的埃及外交官和学者不信老一套,即联合国秘书长应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处理国际事务的神秘人物,但见其人,不闻其声。加利打破陈规,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冷战后出现了混乱,加利发现联合国可以发挥作用,于是采取了果敢的行动。    索马里闹饥荒,他敦促美国派兵前去拯救;柬埔寨、波斯尼亚和海地的局势变幻莫测,他力促联合国进入新阵地;朝鲜与联合国在核计划问题上陷入僵局,他就借周末之机飞往朝鲜半岛,设法解决问题。不久前,加利在华盛顿发表讲话时指出:“在我们所处的当今世界,联合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对弱国而言,而且对强国亦如此。”    然而,加利的不幸在于: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毫无准备的时候,他扮演了一位直言不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秘书长的角色。比如,克林顿政府执政伊始,为了博得联合国的好感,似乎想分担一些维持和平的重负。    然而,当出现美军人员伤亡时,克林顿就缩了回去。美国领导人缺乏加利所说的那种决心和明确目标。这种不良局面导致秘书长与美国之间多次出现激烈冲突。他的个性着实令美国决策者头疼。    加利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届任职期满后,他将不再竞选秘书长一职。加利主张集中精力加强联合国的实力。但是,许多联合国的圈内人士说,加利的这种做法孤立了自己。他们认为,倘若加利不迅速吸引一批支持者,那么他的计划肯定要落空。事实上,加利是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坚持不懈地在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和非洲文化之间奔波努力,俨然是个国际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封闭,是个孤独者。    他不怕担风险。这种精神从他的婚姻中亦可窥见一斑。作为一名基督教科普特人,他娶了一位犹太人的女儿。复杂的是,这位佳人年轻时在一位热心教母的“开导”下皈依了天主教。谈起这桩姻缘,加利就说:“我决定冒险。”    刚刚到达纽约就任秘书长一职时,加利只带了一位助手。就是这位助手,在加利宣誓就职前就从他身边一走了事——为了追一位女服务员。置身总部,加利没有知己。即使是他最亲近的顾问也无法肯定他想干什么。    加利毫不掩饰他对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官僚机构的不满。有一次,他当着来访政府领导人的面,不留情面地称联合国官员是“官僚主义者”。他坚持要求,高级官员出访必须得到他的批准。由于总部尽在不定之中,因此两年来联合国居然没有出版工作人员电话号码本,因为担心出现突然变动。    就外交礼仪而言,加利无可指责。他的举止彬彬有礼,态度不卑不亢,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今年3月,在会晤索马里大军阀艾迪德时,他甚至与之相吻致意,虽然对方给他造成了莫大的麻烦。    这位外交官有时太粗心。直到今天,他仍然称负责波黑和谈的施托尔滕贝格为“施托尔滕贝格尔”。还有一次,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国际法专家秘密会议上,他问与会者第687号决议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引起一段可怕的沉默。687号决议是安理会结束波斯湾战争的文件。联合国秘书长忘了此决议的内容,这无异于教皇忘了第23首圣歌的编号。    加利很少参加安理会召开的会议,并且喜欢在代表发言时打断代表的话,结果惹恼了安理会成员国。他还常常无视各国大使的存在,遇事就打电话找外长或元首,因此也得罪了一批大使。加利自己认为,他要在太短的时间内处理太多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加利给联合国注入了一股力量,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确定了联合国在风云多变的世界中的强有力地位。他并不刻意追求个人权力。比如,他自始至终反对成立联合国常备军,尽管这样会使他成为军队统帅。    其实,联合国秘书长一职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美国和很多国家拖欠联合国费用。因此,作为秘书长,他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国家支付拖欠捐款,派兵执行维持和平行动。    加利曾经沮丧地承认:“我没有实权。联合国没有权力。”    不久前,加利会晤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时怨言颇多。奥尔布赖特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说:“布特罗斯,你不明白的是,你是我的问题所在。”两人相视一笑。(郑国仪译)

第 4 版

1. 韩报文章:唱了半个世纪的革命歌曲

【韩国《中央日报》12月20日文章】题:唱了半个世纪的革命歌曲    前一段,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叫做《半个世纪的歌》的节目,介绍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把自己的青春献给革命的那一代人唱过的革命时期的歌曲,如《绣红旗》、《我是一个兵》和《松花江上》等等。这些歌曲反映了人们听到前线胜利时的喜悦、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党的崇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晚间电视节目中露面的数百名六七十岁的老战士们对每一首老歌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听到《革命人永远年轻》时,他们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    这些歌,前一时期年轻人是不唱的,只是老人们在一起聊以自慰时才哼上几段。    但在今年10月1日中国国庆日的广播点播节目中,一位年轻人点了过去的老歌。他说:“现在周围充斥着港台歌曲,但我们年轻人也觉得许多五六十年代的歌曲非常好听。我想听《歌唱祖国》或是《我们走在大路上》。”    但电台主持人却回答说:“我们现在没有这些歌的录音带。对不起,给您播放一首香港叶倩文唱的《潇洒走一回》怎么样?”    与爱国和革命相比,当今的追星族们热衷于“无病呻吟”的外国和港台流行歌曲。港台歌星在大陆举办演唱会的时候,欢迎的人群比迎接一个国家的总统还要狂热。相当于一般职工一个月收入的200到300元一张的门票竟十分抢手。这种现状使喜欢唱革命歌曲的老战士涌上心头的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了。

2. 台湾城市女性的“新离婚文化”(上)

【台湾《远见》杂志月刊文章】题:当太太主动说再见——新离婚文化(作者余宜芳)    传统婚姻制度的城墙正一寸寸崩塌。1992年,台湾离婚率跃为亚洲之冠,平均每6对就有1对离婚,台北市甚至每4对婚侣就有1对分手。    从破碎婚姻的废墟中萌芽,“新离婚文化”的轮廓日益鲜明。主动告别婚姻    这几年,愈来愈多女性坦然视离婚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甚至主动向婚姻道别,形成一股新的“离婚文化”。    她们拒绝再像传统女性一样,即使婚姻剩下飘荡荡空壳,但想到孩子、经济、别人的眼光……一辈子不敢轻举妄动,终至含悲忍怨,在有名无实的“中国式离婚”里苟度余生。    20岁至40出头的都市女性,占这批拓荒者的多数。她们大部分是职业妇女,学历或高或低,最大共同点是:对婚姻品质要求较高。当她们面临婚姻困境的抉择关口,懂得运用资源求助、决定更快,也更为自我考虑。    晚晴协会则发现,这一两年,十通求助电话有八通半是问“他不肯离婚怎么办?”、“如何获得财产和子女监护权?”迥异于过去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挽回丈夫的心?”    女律师王如玄从执业经验中观察,愈来愈多女性当事人比男性急着离婚,不少人甚至愿意付赡养费换取自由。更多女性不再执着于争取小孩监护权,而让恶质化的婚姻陷于胶着。    许多人相信,台湾离婚率的高涨,代表家庭价值、伦理的破产,也是社会失序的根源;这群直接影响离婚率成长的女性族群,也因她们的离婚观背负各种有形、无形的道德谴责。    以台湾社会近年的开放,妇女的教育程度、就业率在亚洲均名列前茅,加上充分资讯化的环境,社会评论家蔡诗萍断言:女性的自主意识必然不断提高。目前由都会女性主导的“新离婚文化”,定成下一波沛然无法抵挡的大潮流。不再扮演秦香莲    如果将外遇比拟成一出融合文艺悲剧、侦探、动作各种类型的电影,过去,许多人花5年、10年,甚至一辈子在演这部戏;如今,随着女性对外遇的容忍度降低,旧戏开始现新貌。“长痛不如短痛,拖住对方等于铐住自己;就算丈夫是陈世美,我也绝不再扮演秦香莲”,35岁、刚签字离婚的陈筱平说。    愈来愈多女性面对丈夫出轨,放弃“三败俱伤”的报复心态,缩短自怜自艾的自虐期,并将那分不甘愿的心转为重建自我。    婚姻咨商顾问吴娟瑜也观察到,很多因丈夫外遇想离婚的女性,会先找律师弄清楚权益,然后,等更清楚自己要什么,或孩子大点、甚而将财产做最适当的转移、对人生安排得更好后再离婚。“离婚是何等大事,当然更应做生涯规划”,吴娟瑜认为。离婚不应是耻辱    愈来愈多夫妻,则因不愿改变太多原来的自我而分手。    婚姻生活有太多琐碎事必须妥协,通常女性被期望配合家庭的幅度又比男性大,许多深具男女平权意识的女性特别难以接受。“婚前根本没体认到,一个女人必须为婚姻牺性的事那么多”,女作家杨明坦承。    她和前夫也曾努力相互迁就,却调整得很痛苦,最后甚至怀疑:“到底要调整多久、到什么程度才能维持得住婚姻?这不是一两年,可能是三四十年的事,婚姻最后或许保住了,我们却不快乐、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我不明白这样有什么意义?”在双方觉得做朋友远比当夫妻适合的共识下,两人平和分手,始终维系知交情谊。(上)

3. 图片新闻

说明:图为即将竣工的香港大球场,是耗资逾亿元兴建的。该球场上空有可折起的贝壳型顶盖,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玻璃纤维强化膜建筑物,由两组拱型钢柱支撑,伸展后可遮盖场内75%(4万个)观众座位。球场开放后,将为香港市民提供一个大型活动场地。(原载《香港虎报》)

4. 无围之城──云南丽江

【新加坡《联合晚报》12月19日文章】题:从这里走向历史(作者选浩)    古老辽阔的丽江大地上,静卧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    它始建于宋朝,在明朝安定繁荣、经济鼎盛的时期,曾经大事翻修。据说,扩建古城的主人姓木,认为若把木字围上四周,那他将会受“困”于城。因此,丽江古城,就带着神秘的色彩,袒荡荡地与世人相见。    依着地势、风向、流水而建,古城北与巍峨的玉龙雪山相依相守,东南面对广阔的沃野,再加上缓缓索绕的溶雪,有“藏凤得水”、旭日东升的好兆头。以四方街为中心,古城道路向外伸展,四通八达,各路相接,有如一座巨大的迷宫。以大理石铺成的路面,造就了“晴无灰尘,雨少泥浆”的古道特色。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高矮不齐,瓦屋栉比。它历经风霜,像是一幅褪了色的水彩图。从狭小空隙间穿透而下的疏落阳光,令人觉得阴森。身历其境,仿佛是走进了数百年前的光阴隧道。    玉龙雪山,为居民提供了食水泉源,奔泻而下的雪水,穿街过巷,环镇而流,使古城呈现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景象。陶醉其间,有“身在丽江,又似江南”的感觉。    就着小河汲水、洗衣、洗菜的妇人,随处可见。在岸边晒着的各色衣裳,随风招展。枕河的民宅外头,不缺乘凉、打牌的人家。小孩则在小道上互相追逐。宁静悠闲的情趣,是生活在工商业社会中的我们所久违了的。    店铺里,人们在忙碌着,手工纺织、古机械制面、土法烘烤烧饼、竹编箩筐,一一显示出了犹存的浓烈古风。    “别照,别照,你们拍了我的照片来卖钱。”拒绝的喊声和惊慌失措的身影,是我们惯常引起的骚动。虽然如此,“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却延续了丽江人古来具有的合睦与合作的好习尚。    我曾经置疑,紧密相连的土木房屋,倘若一家失火,必定波及诸邻,火势将难以控制。“那也不尽然,”导游说,“到时,铜锣将会响起,全城的居民都会提起水桶,赶来相帮。”在20多万的城镇人口中,以纳西、汉、白、彝等族为主。其中,又以纳西族最为神秘。族群中的摩梭人,现今还流行着的母系社会制度,吸引了纷至沓来的国内外人士,并把它渲染为“女儿国”。    “你们看,这就是云南18怪之一。”导游指着其中一户人家。“人们都以能在屋檐底下摆棺木为荣,这不但代表了主人的富有,也显示子孙孝顺。”“万一家里有长辈去世,身为小辈的,一般都守孝一年,从不踏出门口。”导游说。想不到,令东方人视为不祥之物的棺木,在这里却“翻了身”。    夜幕低垂,微弱的灯光,洒落在古老黑暗的街头。除了小食生意者的叫卖声外,瞎眼乞丐也在街上摆起了“摊子”。二胡的悲鸣,划天而起,引来了成群的围观者。哀哀的歌声,是对不平人生的控诉和无奈,博取了不少同情的眼泪和施舍。    我们走进了一家药膳店铺,和蔼可亲的脸孔,殷勤的招换,使我们不得不“增加消费”。店主是一位来自昆明的退休女医务人员,姓傅,大家都称她为“傅妈妈”。被分配到丽江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虽然已到了70岁的古稀高龄,她还是本着服务人群的生活目的,默默耕耘。    品尝着清淡的雪茶和药膳,恭听傅妈妈对健康生活的讲解。大家要求之下,她毫不犹豫的,以缓慢但稳健的手,给我们写了一份食谱。她的脸上,散发着坚毅的神情,目光里,充满了对丽江的深情,也流露出对“知音”和“欣赏者”的期待与寻求。    “昆明的领导好几次要求我回去,可是,住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她说。“改次到丽江时,记得来找我,让我为你们准备药膳和安排去泸沽湖的行程。”我们预祝傅妈妈健康长寿。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时,希望还能有机会分享到她的烹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