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2-25

第 1 版

1. 日本《经济往来》杂志文章:亚洲未来的主导权属于谁

【日本《经济往来》杂志1994年1月号(提前出版)文章】题:亚洲的时代属于谁(作者创价大学教授今川瑛    一)    近年来,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如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对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公开宣传自己的主张。另外,亚洲也还存在着虽然经济实力不够,但凭借军事力量和地理特点,对欧美采取强硬态度的国家,如缅甸,对欧美的压制人权的批评毫不理睬,北朝鲜一直坚持独自立场发展原子能。    面对来自强大的亚洲国家的挑战,美国和日欧这些发达国家怎样去确立自己的主导权呢?    在亚洲地域之外的国家中,有资格向亚太地区主导权之争发出挑战的国家,不言而喻第一个就是美国。    对一些亚洲国家来说,美国是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也是向亚洲投资的最重要国家。克林顿政权的方针是,今后美国经济要全力以赴打进亚洲,加速向亚洲渗入。为此,构想了让台湾和新加坡等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纳入美国主导的经济圈的战略。    克林顿政权在亚洲的美国军事力量打算长期维持现状。其方针是以日本和韩国为中心,再加上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军事合作关系的新加坡,维持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的军事存在。    可以认为,除美国以外,能够对亚洲施加影响的国家是西欧国家和俄罗斯。然而,西欧和俄罗斯在经济上都没有摆脱困境,没有能够左右亚洲命运的能力。    在亚洲地区内,能够参加争夺亚洲主导权的国家当然有。    首先是日本。至少在亚洲国家中,只有日本能够同美国相媲美,或者可以说其经济实力在美国之上。    但是,日本要在亚洲发挥主导权,有重大的障碍。从长远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因军事侵略而带来的负的遗产,将使日本在亚洲发挥政治作用受到制约。并且,日本还受宪法制约,除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之外,日本在外国的军事活动一律被禁止。这使日本在军事方面在亚洲发挥主导权变得困难。    因此,日本即使同美国对抗,争夺在亚洲的主导权,其活动不得不依然集中在经济方面。当然,与经济有关的政治作用也能够发挥。    和日本一样,或者说比日本有更大可能性,参加争夺亚洲主导权的国家是中国。如现在的经济发展持续下去。中国在20年到30年之内也许会成为比日本还强大的经济大国。    中国若再加上香港,并同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合作,就会成为更加巨大的亚洲大国。如果中国再同东盟国家保持协调关系,也许就能够十二分地向美国在亚洲太平洋的主导权发出挑战,对抗日本也并非是件难事。    在上述大国围绕亚洲太平洋主导权展开争夺战的过程中,虽然实力不够,但近年来加强发言权的东盟国家、越南和南北朝鲜等将怎样动作呢?    印度尼西亚也许会把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些以马来族为核心的国家集结起来,同美国和中国抗衡,为此,而同日本等国联手。    南北朝鲜如果能够通过实现统一将力量集中起来,很有可能采取某种形式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等的主导权进行合作。    越南也许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追求独自的发展,谋求同美国和日本合作。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最有可能的方案是,面对谋求亚洲太平洋主导权的美国的挑战,中国率领的亚洲国家与美国对抗,日本、韩国和越南在两大势力之间努力保持平衡,东盟国家在这场争夺战中追求独自的利益。

2. 朝十年内无力生产核武器

【美联社华盛顿12月23日电】中央情报局在刚刚解密的一份报告中断言,北朝鲜虽有在15年内生产出可以打到美国的核导弹的技术潜力,但是它大概不会这么做。    中央情报局的这份文件说,北朝鲜有在10年内研制出可以携带化学和生物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及在10到15年内研制出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潜力。文件说:“平壤共产党政府认为,现有军事计划都争着要经费,但财力却日渐减少,因此,北朝鲜目前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报告说,北朝鲜可能另辟捷径,即设法从已经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购买完整的导弹系统和基本技术。

3. 刹不住腐败风政府就改组

【法新社河内12月23日电】越南总理武文杰日前在国会发表讲话时许诺说,如果贪污腐败现象继续保持在目前这种惊人的严重程度上,政府将进行改组。    据《青年》周刊报道,武文杰说:“我郑重地向国会保证,如果政府里的贪污腐败现象到1994年仍十分猖撅和严重,那么,作为政府首脑,我将对国会承担责任。”    他说:“如果事实证明政府无能为力,解决不了国家的重大问题,那么,对政府进行任何变动或改组都是正常的。”武文杰前不久对国会议员说过,1993年的反腐败斗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贪污腐败去年使越南损失了大约6000万美元,据认为是影响现政权稳定的重大威胁之一。

4. 打开日中市场 发展美亚合作

【美新署华盛顿12月2、日电】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说,美国1994年有一项非常雄心勃勃的贸易日程。    坎特12月20日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就最近结束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会谈问题发表的一篇讲话中说,政府已经开始研究列入这项议程的几个目标,其中包括完善美日框架协议,打开中国市场的计划,以及促进亚太经济合作的进程。    坎特在谈到今年7月份在东京举行的7国首脑会议上与日本达成的框架协议时说:“应该坚持这个框架,而且我们将同日本共同创造一种开放市场的局面。”    坎特说:“我们还须作出某种努力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对付逃避法规的行为。逃避法规是中国在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中的特征。我们现在正在同中国人就一项新的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问题举行谈判。”    他还说:“我们希望继续依靠我们在西雅图取得的成功,依靠贸易和投资框架,来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成一个能够发展壮大的组织。我们希望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它对于我们这个半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美国增加就业机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5. 法新社报道:台湾争取明年10月入关

【法新社台北12月23日电】此间负责经济的官员今天说,台湾已将明年10月定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最后期限。    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萧万长说:“我们必须在明年10月前后完成所有必要的谈判和入关程序,以便加入这一全球性贸易机构。”    他说,台湾一旦成为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就会自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    经济部长江丙坤还说,台湾应在明年10月之前争取得到入关所必需的2/3成员的支持。

6. 一劫机犯在台自杀未遂

【美联社台北12月23日电】据一些医生说,本月把一架中国客机劫持到台湾去的一位中国商人吞下一支牙刷、一颗螺钉和两节小电池,企图自杀。    25岁的高军(音)被送进台北附近的桃园医院,据说他现在情况稳定。这些医生说,高军对他们说,他之所以想自杀,是因为害怕被遣送回中国。    桃园监狱的官员不愿对此事发表评论。据一些看守人员说,高军20日在牢房里也曾企图自杀,他用脑袋猛撞墙壁,但被看守制止了。    高军在医院里服用了泻药,但医生说他还需要动手术,才能取出吞下的东西。据一些报纸报道,高军砸碎了牢房里的一个小收音机,吞下了里面的电池和螺钉。

7. 图片新闻

波黑内战各方刚刚达成的在圣诞节期间停火的协议墨迹未干,12月23日萨拉热窝城内炮声隆隆,战火又起,至少又有6人在圣诞节前丧生,40余人受伤。图为居民在炮战中四处逃命。

8. 简讯

●拉那烈二十二日返回金边时勉强承认,他十七日曾同乔森潘举行了秘密会晤,并向民柬提出了一个吸引其加入柬民族和解进程的建议。(法新社)●俄罗斯与土库曼二十三日签署了关于设立双重国籍和派俄罗斯部队保卫土库曼同伊朗和阿富汗接壤边境的两项协定,这有利于加强两国关系。(法新社)●叶利钦二十二日决定解散圣彼得堡市苏维埃,并下令举行新的选举,从而结束了该市苏维埃为期十周的「叛乱」。(法新社)●阿塞拜疆军队二十三日出动飞机、大炮向纳卡南部地区的亚美尼亚军队发动大规模突然进攻,数月来首次迫使亚美尼亚军队后撤。(合众国际社)●布隆迪前外交部长西尔韦斯特·恩蒂班通甘亚二十三日当选为议会议长,从而成为该国临时总统。(法新社)●几内亚大选二十三日揭晓,现任总统兰萨纳·孔戴以百分之五十点九三的选票再度当选总统。(路透社)●以色列驻巴基斯坦大使二十三日声称,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外交官举行过秘密接触。以方表示愿同这个穆斯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合众国际社)

9. 叶利钦恢复塔斯社原有特权

【路透社莫斯科12月23日电】根据叶利钦总统签署的一项旨在恢复国家通讯社特权的法令,俄通社—塔斯社有可能重温它曾作为克里姆林宫政策代言人的旧梦。    23日由俄通社—塔斯社自己公布的这项法令说,该通讯社将从政府得到大量的津贴,而且它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将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叶利钦还命令各部和其他政府机构首先向俄通社—塔斯社,而不是向其他新闻机构,提供官方消息。    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后,受记者狂热支持的原塔斯社领导人曾宣布,塔斯社将不再只作政府的宣传工具,而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机构。    恢复塔斯社的原有作用,只是叶利钦重新控制大众传媒的努力的一部分。在这个横跨11个时区的国家,大众传媒有着巨大的影响。    叶利钦21日签署的一系列法令包括解散相互敌对但不起作用的新闻部和联邦新闻中心。他命令,在他的政府里成立一个特别部门,以控制新成立的管理电视和印刷品的国家委员会。

第 2 版

1. 俄总统再次大声显示自己的存在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2月23日电】题:外国报刊评叶利钦的记者招待会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22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招待会,是今天外国报刊评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德国《每日镜报》写道:“俄罗斯议会选举中反民主势力获得了令人不安的多数席位,在这次选举过去将近2周后,俄罗斯总统再次大声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次他打算一箭双雕:解散无法改组的安全部,允诺缓解改革的社会后果和宣布成立总统党。叶利钦就这样从民主力量的选举失败中得出了明确结论。他打算借助总统党把分散的民主力量聚合起来,缓解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驱走右的和左的蛊惑者的动力。而最重要的措施仍是企图摧毁前克格勃的权力。尽管阴云密布的帝国,不时更换名称,但它始终坚持好斗目标,不甘心让一道命令就葬送自己。它会给予回击。”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俄罗斯总统对议会选举结果不安。他是在10天之后才公开承认这一点的。之所以不安,原因有二点:其一,由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的代表定调的国家杜马将同叶利钦相对抗;其二,约有1/3的俄罗斯军人投了极右的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的票,所以叶利钦不打算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叶利钦希望这个决定是最终决定,他将留任到1996年总统任期期满时为止。    《巴黎日报》指出,俄罗斯总统给人的印象是,“他比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的未来”。该报指出:“看来,叶利钦现在已谁也不怕,但是他谨慎地回避了同反对宪法的地区与共和国的未来关系。这恰恰是他的一个最虚弱的方面。”    法国《回声报》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方外交官的话说:“俄罗斯总统的声明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说考虑到了在选举中惩罚了改革派的人民的意志,同时又表示不会变更领导班子。从叶利钦的讲话看,他首先打算建立起强有力的总统制,因为从现在起,有了宪法作保障。”    法国《解放报》认为,叶利钦当前“企图赢得时间,指望说服国际基金组织的金融家:该是对叶利钦提供强大的金钱支持的时候了”。    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写道,俄罗斯总统保证,俄罗斯民主派在选举中表现不力不会引起背离改革路线,也不会引起俄罗斯反对派强化对西方的态度。    《每日电讯报》认为,叶利钦的每个词都是经过斟酌的。他向外国发出的信息是,只要他在位一天,外国就不必担心。经济改革只会改变一些形式,而对外政策几乎不会有变化。    《华盛顿邮报》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该报驻莫斯科记者写道:“尽管极端民族主义派和共产党在不久前的选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俄罗斯总统仍郑重保证继续自己的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    《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撰文写道:“当俄罗斯人在议会选举中投了极右和极左派的赞成票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必须对改革的速度与性质作出重大选择。可惜他在议会选举后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却没有作出任何表示。”    日本《产经新闻》认为,叶利钦讲话的总的意思证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将继续奉行民主改革方针。

2. 美官员承认「休克疗法」在俄行不通

【美国《纽约时报》12月21日文章】题:美国正在放弃对俄罗斯人的“休克疗法”    克林顿政府的高级俄罗斯问题专家今天说,在上周举行的俄罗斯议会选举中,支持反对改革者的人数多得令人吃惊,这表明,俄罗斯过分重视重振其经济,而不够重视改善人民日常生活。    国务院派到俄罗斯和前苏联其他国家的巡回大使斯特罗布·塔尔伯特也说,除了叶利钦总统之外,美国还指望俄罗斯其他改革派来给这个动乱不安的国家带来变化,哪怕他们是叶利钦的政治对手。    尽管塔尔伯特态度谨慎且不甚明朗,但是他的讲话表明美国官方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即实际上承认“休克疗法”已经行不通。这种办法是西方所鼓吹的,直到不久前叶利钦还在大肆宣扬这种办法。    塔尔伯特承认,考虑到这次选举的结果,政府已开始“深入细致地考虑推敲、集中和加紧我们支持改革的努力”。这是美国首次公开承认正在重新考虑它对俄罗斯的战略。    塔尔伯特还说,目的是找到一种“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使他们休克不那么厉害而重在治疗”的办法。    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纽约会见记者时也谈了这个主题。克里斯托弗说,这次选举应该被看成是改革派打来的“催醒电话”,他说,他希望他们能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从共产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出现的痛苦”。    尽管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对俄罗斯政治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它们一直在通过把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同经济改革的速度联系起来的办法鼓励俄加快改革步伐。    塔尔伯特还说,政府正在考虑为俄罗斯人民发展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    一些官员希望,如果建立起一个相当大的安全网,俄罗斯就能够像以前一样快地实行私有化和其他改革。    塔尔伯特的讲话反映了上周选举结果对政府、特别是对他产生的适度影响。直到选举前几天,他还像政府中的其他许多俄罗斯问题专家一样,拒绝考虑如下说法:俄罗斯人民将选择一个美国可能不会全心全意接受的议会。

3. 索马里可能重新陷入内战

【路透社摩加迪沙12月21日电】新闻分析:第三世界唯恐大国撤出索马里    参加在索马里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非洲国家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对大国军队从索马里撤走可能带来的后果表示担心。    一支非洲军队的指挥官告诉本社记者说:“为什么在有能力、富裕得多的强大国家撤走后我们却要留下来面临着死亡?”他接着说:“只要有人向我们开一枪,或有一名官兵在军事活动中死亡,我们就会撤出这个地方。”    已派军队到索马里的非洲国家中有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博茨瓦纳、赞比亚和乌干达。组成2.9万联合国军队的基本力量的西方国家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美国准备带着全部空中力量和地面装备撤走。    来自非洲、亚洲国家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还将留在这个遭受破坏的非洲之角国家。    联合国的一位军官告诉本社记者说:“联合国军事活动实际上将处于暴露状态,十分容易受到民兵的攻击。除非能够迅速更换装备、尤其是空中力量,否则整个行动有可能脱离原定的方向或完全崩溃。”    联合国官员们说,留下来的国家缺少资金和装备。一位从事援助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国家当中的大多数国家,正像索马里一样,依靠外来的援助和协助。让它们留在这里完全靠自己办事,那等于是中断联合国军的整个活动。”    联合国指挥官们担心,若没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提供的后勤支援、武器和装备,联合国军就会垮台,这个遭受破坏的非洲之角国家就会重新陷入内战。    联合国指挥官们说,他们担心的是如下的说法: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和谈本月失败之后,索马里交战的各派正在重新武装自己并为了作战而进行重新集结。一位联合国外交官说:“他们能够看出,西方正在急忙撤走。他们懂得,实力将最终取胜,所以他们正在忙着购买武器,忙着加强自己的军队。”

4. 澳土著居民奋斗二百年争回土地所有权

【美联社堪培拉12月22日电】澳大利亚参议院今天恢复了土著居民于200多年前在白人对澳大利亚实行殖民化时被剥夺的土地所有权,土著居民们为此而感到欢欣鼓舞。    议会从17日便开始进行辩论。21日下午当两名西澳大利亚州绿党的议员表示支持土著居民土地所有权法案后,这场马拉松辩论终于取得突破。这两名议员在参议院的力量对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澳大利亚总理基廷一直为争取通过这项法案奔走呼号,因此法案获得通过令他喜形于色。    基廷说:“这个问题是澳大利亚200年来一直面临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悬案。”法案承认土著居民对他们居住地的土地拥有所有权。    政府早已把澳大利亚七分之一以上国土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划出来,准备提供给澳大利亚的26.5万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屿居民。可是全国各地的法院一直不承认土著居民的土地所有权。    直到18个月前,澳大利亚最高法院作出了土著居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裁决。两院批准这项法案后,最高法院的裁决就将成为法律。

5. 法刊文章:伊斯兰教在阿尔巴尼亚迅速复活

【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12月1日一期文章】题:伊斯兰凤凰从共产主义死灰中再生(特派记者让—皮埃尔雷蒙)    阿尔巴尼亚正在四面八方寻找盟友。1992年7月,地拉那同土耳其签订了一个军事合作协定。1992年12月,由于地拉那未获准加入北约,便加入了伊斯兰会议组织。阿尔巴尼亚总统说此举没有任何宗教动机,这话等于白说。西方国家政府很难接受,何况阿尔巴尼亚在军事上接受土耳其和美国的援助,在经济上接受欧洲联盟的援助。但精神的征服似乎还是留给了伊斯兰国家:300万阿尔巴尼亚人的70%是穆斯林。阿尔巴尼亚在1967年对伊斯兰教实行了绝对专横的根除,取缔了《古兰经》、清真寺和伊马姆。今天,从共产主义的死灰里,伊斯兰教又迅速复活了。    从现在至年底,将在地拉那建立一些伊斯兰银行。这些银行尽快为重建清真寺提供资金。这是眼下要盖的唯一建筑物。1991年已有50个清真寺投入使用,现在共有300个,预计还要再建50个。好几所古兰经学校已招收了3000名学生。另一些学校正在修建中,如阿尔巴尼亚总统的出生地卡伐亚市就在修建古兰经学校。    在由一个沙特阿拉伯组织提供经费的一所医院里,参加伊斯兰教仪式者可获得一些硬币。吉达的使者给照看孤儿的穆斯林家庭25美元——相当于当地一个月的平均工资。由于不能说服太欧化和不信神的成年人,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战士就把跟青年人和农民打交道放在首位。他们指望经济政治形势恶化有可能使青年人和农民醒悟。    另外,伊朗──继土耳其、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之后——在阿尔巴尼亚舞台上正在把它的卒子往前攻。1993年8月,阿尔巴尼亚政府正式承认阿伊协会。阿卫生部长在德黑兰签订了关于医生和留学生培训的合作协定。伊朗即将在地拉那开设大使馆。    阿尔巴尼亚的大穆夫提哈菲兹·萨布里·科奇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他曾在恩维尔·霍查时代坐了21年牢。他断言他的国家属于欧洲,并声称援助主要来自欧洲的一些伊斯兰基金会。事实上,这是利比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组织的出面者。这位大穆夫提说,所有伊马姆都是阿尔巴尼亚人。但是在地拉那清真寺里,教青年人做每日5次礼拜的,却是苏丹人,而且一些巴基斯坦教员跑遍农村。    如同火上加油,在国家另一端,靠近希腊边界的地方,主张搞包括阿尔巴尼亚南部在内的大希腊的东正教宣传激起了穆斯林的失望情绪。在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库里,东正教原教旨主义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正在你吃我,我吃你。

6. 图片新闻

英国首都伦敦的慈善机构自12月23日起,为2000多名无家可归者在圣诞节期间供应膳食。图为一无家可归的老人细嚼慢咽刚刚领到的施舍。比起露宿英国各地街头的4000多其他无家可归者,这位老人要幸运得多。

第 3 版

1. 俄罗斯:从唇枪舌剑到真枪实弹

俄罗斯联邦12月20日同时举行了新议会的选举和对新宪法草案进行全民公决。新宪法草案以58.4%的赞成票获得通过,从而使俄联邦的国家体制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新议会的选举结果尚未正式公布,截至20日止,有八个政党获取进入国家杜马资格。它们在下院的席位分别是:俄罗斯选择103席,俄罗斯自由民主党66席,俄罗斯共产党62席,农业党49席,俄罗斯统一和谐党29席,“亚博卢”联盟28席,俄罗斯妇女运动25席,俄罗斯民主党17席。    自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以来,俄政府和议会之间在国家体制、权力分配和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叶利钦主张,俄罗斯应当实行总统制,即总统拥有决定国家事务的最高权力;但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则认为,议会应拥有立法权和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因此,制定一部什么样的新宪法关系到俄联邦将实行何种政治体制,便成了叶利钦和前议会在近一年来反复较量的焦点。反复较量第一回合:初次交锋,议会暂拔头筹今年3月10日举行的俄罗斯第八次非常人代会的主要议题是:扩大审议第七次人代会(去年12月)作出的关于稳定宪法制度的决议;最高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遵守宪法问题。会上,叶利钦遭到了猛烈抨击。议会指责他凌驾于法律之上,颁布了一百多项违宪决议和命令,企图搞专制;此外,大会否决了叶利钦要求就宪法修正案进行全民公决的要求,收回了1991年第五次人代会赋予总统的特别权力;并重新确认了宪法中有关限制总统权力的条款,规定一旦发现总统企图解散任何合法选举的国家权力机关或停止其活动时,就将立即停止总统的职权。面对强大的攻势和指责,叶利钦曾两次中途愤然退场。第二回合:双方妥协,未能决出胜负第八次非常人代会后,叶利钦曾试图“实行总统治理”,结果不成,还险些在第九次非常人代会上遭到弹劾。3月26日召开的俄罗斯第九次非常人代会,经过4天的激烈辩论和斗争,终于以双方达成一项妥协协议告终:既通过了“关于维护俄联邦宪法制度的紧急措施的决定”,同时也通过了“关于1993年4月25日就是否信任俄联邦总统叶利钦等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决定”。对这次较量,俄舆论界认为,虽未分胜败,但俄罗斯出现两个权力中心的可能性增加了。第三回合:全民公决,总统略占上风4月25日俄联邦就是否信任俄总统等4个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结果表明,叶利钦获58.7%的信任票。总统显然获胜,但投票结果又否决了提前选举议会。第四回合:制订宪法,总统乘胜出击6一7月间,叶利钦利用他在全民公决中取得的相对优势,大举进攻,撇开议会,另开制宪会议,为其新宪法草案早日出台加紧组织和舆论上的准备,迫使议会处于被动。首先,他抛弃了由他任主席、议长和副议长任副主席的联邦宪法委员会的草案,委托副总理沙赫赖及法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另起炉灶,在7月13日通过了一部兼顾各方意见的新宪法草案。该草案虽在原则上肯定了两院制议会,但它毕竟只是“半成品”,非但无法解决总统要在9一10月份提前选举议会的意图,而且引发了同联邦各主体权力分配的新矛盾。武力解决    为了加快制宪进程,7月27日,叶利钦宣布解除巴兰尼科夫的俄联邦安全部长职务,为清除异己迈出了第一步。随后又大造舆论,声称“人们已对议会毫无意义的所作所为感到厌倦”,并以鲁茨科伊有营私舞弊之嫌为由,宣布暂停其副总统职务。叶利钦还召开了军队指挥官会议,以争取国防部、内务部和安全部的支持。一切就绪后,叶利钦于9月21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散议会和人代会,开始了他旨在结束双重政权的重大行动。    总统讲话当天,议会立即召集紧急会议,谴责叶利钦违反了俄联邦现行宪法,是“政变行为”。会议决定停止叶利钦的俄联邦总统职务,由鲁茨科伊代理总统。随后,议会又在白宫组建了有1000多人的警卫团。    对此,叶利钦马上采取了应变措施。9月23日下令剥夺议会资产后,24日又封锁所有通往白宫的道路;收缴白宫保卫者的武器;向白宫增派了军警;同时切断白宫内的水电、供暖和电话线;同日,俄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议会一小时内交出武器。至此,局势已达一触即发的程度。    为避免总统与议会对抗导致流血,俄宪法法院院长佐里金和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西二世出面调停,但所提方案被叶利钦拒绝。    10月2日,支持俄议会的莫斯科市民同包围白宫的军警发生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3日,政府军与忠于议会的武装人员在抢占莫斯科市政府大楼、国家广播电视大楼和莫斯科广播电视大楼时交火,8人死亡,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3日晚,叶利钦命令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4日上午8时,俄政府军的装甲部队完全包围了“白宫”,并发起进攻。11时,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冲破议会战斗队设置的路障,并向“白宫”开炮,在密集枪炮声中,议会大厦浓烟滚滚,墙体千疮百孔,楼内巨大的火舌喷出窗外,整个“白宫”霎时间变成了黑宫。下午7时许,政府军攻下了白宫,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前副总统鲁茨科伊,以及阿恰洛夫、巴兰尼科夫、杜纳耶夫和马卡绍夫等人被捕。    据内务部长10月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此次流血事件中共有142人死亡,744人受伤。但后来据一位内务部官员透露,仅在“白宫”中就发现1500具尸体。仍未稳定    在俄罗斯有关方面公布俄国家杜马选举的初步结果后,世界舆论纷纷发表看法。日本时事社认为,在新议会中,叶利钦总统和执政党“俄罗斯选择”等改革派将与保守派对抗,可能出现极度不稳的局势。美、英以及支持叶利钦的一些西欧国家,对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在议会选举中得票率高也感忧虑。    英国《每日快报》认为,克里姆林宫面临着新的严重危机,因为自1917年革命以后的俄罗斯第一次多党选举结果给叶利钦以沉重打击,而新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人取得了重大成功。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则认为,俄罗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股起稳定作用的政治力量。    (韩迎春)俄正规军士兵的枪口对准了议会大厦

2. 西奈纪行

【美联社埃及圣凯瑟琳11月21日电】(记者阿里耶奥萨利文)西奈之行的第二天拂晓,暮色苍茫,我们一行人已经跋涉在西奈半岛中部怪石嶙峋的山路上。    西奈山区完全不同于外面的世界,它是一块人迹罕至的处女地,《圣经》时代的自然景观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置身于群山之中,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话,没有电,没有任何现代生活的气息,但是也摆脱了它们带来的种种不快。    在进山的路上,我们途经建于6世纪的圣凯瑟琳隐修院。《圣经》上说,上帝就是在这所隐修院给摩西传授十诫的。僧侣们在乱石丛中凿出了3750多个石阶,一直延伸到西奈山的山顶。拂晓前朝觐的人们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进山前我们又是擦防晒膏,又是戴宽边帽,以抵抗灼人的烈日。但是第三天我们就披上了阿拉伯头巾并与苏莱曼和法特希一道煞有介事地卷烟抽。    这片沙漠里的饮用水出奇地丰富,偶尔还有露天水井,把罐头盒拴在绳子上可以打出满满一盒清水。但是要用水洗脸是不可能的,所谓“丰富”也只是能满足饮用之需罢了。我们像一只只蜘蛛一样沿花岗岩峭壁滑到一个绿洲上,在那儿的“蓝色池塘”里,我们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这是我们西奈山之行期间洗的唯一一次澡。    夜幕降临时,我们来到一块绿洲,在空地上搭起帐篷,然后大家一齐动手,准备晚餐。饭后我们围坐在篝火的旁边,喝着咖啡、揉搓着疲倦的双脚,聆听绿洲的主人在很像竖琴的自制乐器上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现在,西奈半岛上的13万贝都因人逐渐放弃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为靠外人谋生的民族。我们西奈之行的目的地是一座6850英尺高的山峰,这座山被形象地称为“世界之门”。经过3小时的奋力攀登,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站在“世界之门”的主峰上,我们可以远眺60英里以外的地方,整个西奈半岛的西部和苏伊士湾里百舸争流的景象尽收眼底。

3. 印度归来话西天(四)

慢在哪里?    印度独立后头30年里平均经济增长率仅3.5%左右,经济界称之为“印度斯坦速度”。为什么这么慢呢?    上面提到,印度实行的是混合经济,其中公营经济是大头。到1990年,国家给它的投资累计高达1.03万亿卢比,当时约合606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公营约占63%,私营占36%。所以,公营企业的效益好环,举足轻重。可是,在1990年,中央掌握的244个公营大企业中,盈利的131个,亏本的98个,持平的15个,当年总盈利378亿卢比,仅为总投资的3.8%。    公营企业出了什么毛病呢?《印度时报》今年10月10日的一篇文章说得很形象:“现在公营企业的经理们士气不振。他们被要求同私营平等竞争,可又不给必要的决策权。领导人和有权势的头头们不断给他们打电话,叫他们录用谁,调动谁,生产什么,到哪儿去生产,同谁签合同,就是不让能干的经理们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    读了这段话,印度公营企业的状况也就知个大概了,也许可以套用一句名言:“不幸的企业大致相同,而幸运的企业则各有各的原因。”    公营如此,私营企业又怎样呢?独立之初,印度就有一些大财团,最著名的是塔塔和比拉财团。政府对它们既支持,又限制。50年代议会就通过一个反垄断法,给企业的资产划一条最高界线,不得越过。另外,印度的税收高得出奇。一位餐馆老板告诉我,对饮食业的所得税曾高达90%以上。如此高的税率引起的副作用是普遍的逃税。    一位厂长告诉我,种种的许可证制度完全束缚了他的手脚。例如,工厂盈利想扩大规模,得申请。工厂想生产新产品,得申请。工厂要进出口,得申请。工厂要选新厂址,得申请……每一张许可证都意味着无穷的手续和给层层官员的“好处”。唯一明知不会批准而不必费神去申请的是工厂破产。印度政府不允许病态企业关闭,因为工人无法安排。    但是,在保护民族工业方面,印度却又做得过了头。在一切都强调“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导下,筑起了高高的关税壁垒。印度的许多关税要比东盟国家高出10倍。印度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享受着没有外来竞争的好处,国内某些垄断企业的日子自然好过,但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十分缓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使”牌和“总理”牌小汽车,自五六十年代出厂以后,再也没有更新过车型,更不要说内部结构。我1979年抵印时,全国上下一律是这种车子,除了外交官和极少数巨富,印度几乎看不到进口车。这曾被认为是维护民族独立而引以自豪。    在70年代后期,印度还发生过这样的事:议会通过法律,要求在印度的外国企业公开自己产品的技术秘密。IBM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拒不执行。好,请便,于是这两家大公司便在印度关门大吉。    印度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市场经济是早就存在的,之所以经济发展不快,主要是经济政策不符合市场规律,受到一些不切实际的“左”的口号的影响,例如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警惕多国公司的侵略”等等,喊这些口号的未必都出自爱国热忱,有的人只是想保护自己产品的垄断地位而已。(四)

第 4 版

1. 企业名医

【台湾《天下杂志》11月号文章】题:企业名医麦金西公司(作者吴怡静)    今年年初开始,美国几家大型企业最高主管纷纷走马换将。    美国运通在二月换上加利伯、IBM在四月选中格斯勒、西屋电器经过一番难产,也在六月请来乔登,坐镇企业第一把交椅。这三人本领也许各异,但是却有一项引人瞩目的共同来头──他们都是管理顾问界巨人麦金西公司的“退除役官兵”。门庭若市门度若市    如果把管理顾问视为企业的医生,麦金西无疑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名医。美国前五百大企业中,至少一半以上曾经不惜重金,礼聘它诊断各种疑难杂症;国际大型企业对它同样倚赖有加。它的业务范围之广,包括坦桑尼亚政府、艾森豪威尔总统,以及梵蒂冈,都曾经是它的客户。    1926年成立至今,麦金西在全球28个国家设有58家分社,3100位专业顾问,为企业在管理、组织与策略上,提出水平式组织、改造核心流程与跨界联盟等90年代的热门新概念。    尤其近五年,它的财务表现蒸蒸日上,营业收入自1987年的5.1亿美元,升至1992年的12亿美元,增加一倍有余,平均每人年营业额高达38万美元。种种耀眼纪录在前,也难怪麦金西当仁不让,雄踞全球管理顾问界的王牌宝座。    管理顾问业的麦金西和会计顾问业的安达信,这些业者特有的组织方式──专业挂帅、弹性编组、资深合伙人率领资浅成员服务与开发客户──正逐渐被企业所采用。高来高去高来高去    不过一般人印象中,麦金西是个相当独特,甚至有点神秘的族群,他们是专业的精英,管理的高人:高来高去,往来周旋于全球大型企业的高层之间,鲜少在报刊上曝光,但也益增外界的好奇。    对手都不得不承认,麦金西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不断吸收最好的人才、经常处理高层管理课题,而且坚持成员对于工作要有近乎宗教般的奉献精神。    多年来,麦金西藉着严格的筛选和优厚的起薪,引来顶尖人才效力。每年五万个应征者中,只有五百人能脱颖而出,成为麦金西顾问。    加入麦金西的新血,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必须接受长期密集的训练与教育,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技巧、团队领导,以及顾客关系在内,一样也少不了。新人在工作中接触不同的企业与不同的议题,迅速累积可观的经验。    特别是所谓的麦金西方法:冷静、析理、不依赖假设、会集所有相关事实、归纳结论、最后提出建议。人际共生网人际共生网    实事求是、抽丝剥茧、解决问题的麦金西风格,让它的顾问常以质疑传统、创新策略著称。策略,因而成为麦金西的一大利基。    全球化角度,则是麦金西的另一个胜场。全球各地分社之间,信息互通、知识与资源共享。最令对手难以望其项背的,无疑是人际关系无远弗届、势力相加又相乘的麦金西“退除役官兵俱乐部”——3500位有过麦金西顾问背景的管理专家,如今广布不同产业、企业与顾问业界,基于浓厚的同门意识,往往在工作上、社交上慷慨支援、刻意提携,构成了一张紧密、强力的共生网,加上“母校”麦金西细细经营,枝叶益加繁茂。处方不变处方不变    几项奉行多年的传统,例如坚持开放而非层级式管理、强调成员合作无间、永远以客户利益为优先等,如今都因为扩充所需的业务压力而遭到了考验。甚至引发了部份竞争者与客户质疑,麦金西在为不同企业进行诊断时,开出的处方是否一成不变,同质性过高?    不仅如此,近年来连续有资深合伙人率众集体跳槽,加入竞争者,或者自立门户。1989年,麦金西打破不靠购并方式扩充业务范围的往例,买下信息科技顾问公司ICG,结果却不甚理想,两者的文化并不相容,导致后者原有的成员走了大半。不可否认,这些挫折都对麦金西造成了若干影响。90年代的新环境,变化急速而巨大,企业常比以往更需要借重外援,适时引导自己因应转型。这或许是麦金西业务一再成长的主因之一。    然而,面临成长与外界变化的挑战,即便是像麦金西这样声誉卓著的管理界祭酒,难免也要开始寻思“如何应变与调适”的课题。

2. 黑人企业网

【美国《商业周刊》11月29日一期文章】题:加入黑人企业网    1991年夏,莫汤唱片公司总经理耶雷尔·巴斯比陷入了困境。怎么办?他转向黑人企业界寻求帮助。通过著名音乐指挥家克拉伦斯·埃文特,他在《黑人企业》杂志上载文,宣传他的“新莫汤”计划。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使如今的莫汤公司蒸蒸日上。    黑人企业网是一个非正式的但强有力的联络系统,它帮助推动美籍非洲人企业的经济发展。黑人企业网中主要是黑人商界杰出人物,包括企业家和公司高级负责人。    随着黑人商人在通讯、娱乐和消费品等领域逐步站稳脚跟,建立网络可以扩大影响。通过携手合作,美籍非洲人筹集资金并创造新的机会,这些资金和机会帮助他们克服成功之路上的传统障碍。    黑人企业网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就是力量。    对于年轻一代的美籍非洲人来说,那些联系是无价之宝,他们由此拥有了他们的长辈不曾有过的高层良师益友。对于施乐公司副总裁巴里·兰德来说,正是公司内部网络帮助他成为全美国级别最高的黑人经理人员之一。1971年,施乐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一名黑人销售代理被解雇,其他10名新近被雇用的黑人代理疑心这件事与他的种族有关,于是组成一个关系网,名为“同甘共苦一小撮”。他们经常聚会交流推销战略和讨价还价的技巧,3个工龄长一些的销售代理    ──巴里·兰德、威廉·鲁滨逊和肯特·阿莫斯──向其他人讲授施乐公司文化的细微差别,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孕育了事业的成功。每当某位成员销售额下降时,其他人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不久,该组织某些成员的成就在全国脱颖而出。

3. 怎样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人?

【美国《商业周刊》12月6日一期文章】题:美国公司,“开安慰药的医生”看你来了    斯蒂芬·科维很走红,而且越来越炙手可热。他撰写的《立身之本──高效者的七种习惯》一书出版3年半,一直畅销不衰,现在仍位居《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之列。它阐释的原则和思想已经成为各公司领导人,乃至一些政府官员释疑解难的金科玉律。    科维在犹他州普罗沃领导中心的450名助手──这些可都是高效率的人──通过出版各种印刷品,举行各种讲座,传播该书所阐述的思想和原则。    这些“思想和原则”归结起来,可以用科维的取得成功的七种习惯加以说明,它们是:积极主动,一开始心中就有最终目标;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集体的胜利;首先寻求理解,然后寻求被理解;协同合作;磨刀不误砍柴功──自我更新。    事实上,科维的这些思想和原则只不过是把炒来炒去的陈词滥调转化成商业术语,然后用图表、表格和图解加以更新。61岁的科维所做的不过如此。他说,他阐述的思想和原则只是“常识的条理化”。    不管对此如何定义,美国的大公司似乎对它情有独钟。11月19日,纽约雅各布·贾维兹会议中心济济一堂,来自花旗银行公司、美林公司和其他几家大公司的600名经理、管理人员,加上少数企业家,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倾听了科维的“传教布道”。他们每人花了239美元才受到6个小时的“洗礼”。    参加这次集会的美林公司副总裁说:“科维兼具心理分析学家和大学教授的特点。这样的集会有点像有组织的集体治疗。”    科维的理论使许多公司受益匪浅。大陆石油公司说,该公司从科维的“赢/赢”理论中得到启发,制定了一项方案,规定雇员在被解雇6个月内,仍然可以拿到薪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以申请公司内的空缺职位。大陆石油公司说,这项方案自1992年5月实施以来,为公司节省了1200万美元的解雇金。    人们对科维推崇备至。这种赞誉到底又值多少钱?由于出售录音带、每月的业务通讯和举办讲座,科维和他的领导中心每年可收入5000万美元。科维说,他每天至少接到20封邀请信,都是人们请他去作报告。他预计他明年要作110场报告。    科维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后在扬伯翰大学商学院执教20年,主教组织行为课。他对他已被偶像化的说法不屑一顾。然而不管想不想做权威,科维总在吸引着大批大批的追随者。

第 5 版

1. 西点军校的士官生

【西班牙《趣味》月刊12月号文章】题:西点军校    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在奥兰治县的哈得孙河上。秋叶在阳光下更是五光十色。早晨5点50分,军号齐鸣,起床号声响彻美国的军事摇篮西点军校。随后又传来阵阵集合的口令声。6点整,3100名军校学员排列整齐,接受长官──毕业班学员点名。只有病号不参加早点名。点名后,学员返回宿舍整理内务约半小时。    6点半,学员们列队沿着杰斐逊道前往华盛顿大厅,巨大的大厅内陈列着美国历史上20个关键战役的壁画。学员们来到餐厅,整齐地站在300多张餐桌前,等待着就餐的口令。    用餐时,一些人边吃边聊,一些人则埋头进食,但是他们必须保持上身笔直,而头可前倾。新生被称为“老土”,他们的任务是听、看、默不作声,并为高年级学员送咖啡。有时,经请求并得到高年级学员许可,也可轻松轻松和聊上两句。    每年7月,有1000多名男女新生入学,他们必须年满17周岁又不超过22岁,均是来自美国各地的优秀生和被推荐者。其中85%持有一名国会议员或陆军部官员的推荐信。他们当中有40人是烈士或残废军人的后代;170名为优秀士兵;100名为总统任命的现役军官的子女;还有一些人(名额不限)是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子女;20名来自一些军事学校。    经特别许可,该军校还接收一些加拿大、菲律宾、拉美等国家的学员。在来自这些国家的学员中,毕业后小有名气者不乏其人,如尼加拉瓜的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他1936年就任总统,建立了长达40余年的家族统治。    学员每年夏天接受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另一个月放假。其余的时间是文化课,专业分文科和理科、工程和军事科学,学制为四年。毕业生被授予学士学位和美国陆军少尉军衔。毕业后也可继续在该校深造。但是,该校学员中途退学者达1/4。    该校1816年采用了一种灰色军装(因为当时仓库中没有规定的蓝布),还有普鲁士式军帽,后来这种军装成为西点军校的标志。    上午7点55分开课,10点35分休息,时间为半小时。每间教室内有15名学员。    西点军校位于哈得孙河西岸,纽约市以北50英里处,是美国最老的军事学院。它是根据国会法令于1802年创建的,目的是培养军事人才;初期仅有一个班级,10名学员。后来,在西尔韦纳斯    ·塞耶上校(1817—1833年)领导下,西点军校取得了很大发展。这位学监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取消了社会课和政治课。今天,除造就军官外,该校还培养出具有极其广泛知识的文职人员。除语言课外,所有课都是必修课,理科和文科课同等重要,并由一流教师授课。新生入学时必须宣誓:不骗人、不作弊、不偷窃,并监督他人。违者将受到惩罚。然而这些准则最终还是被破坏了。    建校仅64年,西点军校就成为美国一流的军事学院,并发展成培养后勤专家、战略家、工程师、作家、军官的摇篮。    12点一刻是午餐时间,学员们照例整队进入餐厅。午饭后继续上课。    上个世纪中叶,这所世界最老的军校造就了不少十分杰出的军官和出类拔萃的人物,如美国总统杰斐逊。    下午6点一刻开始进晚餐。晚餐后,继续学习。学习结束后,有些人便拿起报刊翻阅,有些人去整理个人卫生。10点一刻熄灯。    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威斯特摩兰、施瓦茨科普夫,以及美国陆军一万名现役军官都曾就读于西点军校。    理科和文学并重的西点军校,还曾造就出一批后勤和参谋专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来到欧洲,当时美国兵并非最优秀的,但美国军官则是一流的。当时的马歇尔上校巧妙地掩护了百万大军在法国历时三周的调动,并参与组织了默兹—阿尔贡战役。他后来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艾森豪威尔则是军队调动、部队机械化及注意同军工协调配合的专家。他将5000艘战舰几乎同时调到同一地点:诺曼底对面。这是艾森豪威尔受命组织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舰队,为诺曼底登陆作好了充分准备。    西点军校娱乐活动很少,只是周末举行一次舞会。休息时可以在屋里抽烟,而那些违纪的学员则要受罚跑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举行毕业典礼时,毕业生这才兴高采烈地接过毕业证书。紧接着要在大操场上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最后向新生致以友好的敬意。这也是他们的告别仪式。    最后,由军校某名将军发表讲话。他会像麦克阿瑟那样对毕业生说,你们的使命就是“打赢战争”。有一批毕业生将任文职,他们不想像毕业合同规定的那样当5年军官。这些人将等待上最后一课并领到毕业证书。届时他们会将军帽抛向空中并高喊:“结束了。”

2. 巴尔干--火爆的武器交易市场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12月5日文章】题:巴尔干武器交易兴隆    据美国情报官员、追踪武器贸易的专门人员和军火商说,尽管联合国在两年前就已开始对前南斯拉夫国家实行武器禁运,向这一地区出售武器的交易现在却日益兴旺。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到目前为止,通过武器交易所得的净利润已达数亿美元以上。    自1991年南斯拉夫开始解体以来,已有20多万人在战火中丧生。武器禁运几乎没有起到使战火得以缓和的作用,从事军火业的人士说,武器禁运的主要作用只不过是使欧洲黑市上的武器价格猛涨3至5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弗吉尼亚州的一位私人军火商萨姆·卡明斯上周说,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代表都曾同他接洽过,他们为了买到武器,“主动提出用黄金支付”。    有人认为,巴尔干购买武器的资金来自外部财力雄厚的盟友。跟踪武器出售活动的联合国官员说,伊斯兰国家──主要是伊朗,还有沙特阿拉伯──正在资助波斯尼亚人。    而克罗地亚正从居住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有钱的克罗地亚移民手中得到大笔资金。塞尔维亚从外部购买的武器数量较少,因为南斯拉夫一开始解体,它就攫取了国家军火库中的大部分武器。    只有受围困的波斯尼亚在获得武器方面有困难,它拥有的武器数量比塞族人少得多。而北约组织又已强行把波斯尼亚的领空划为禁飞区,使运输机不能到达这一地区。另外,波斯尼亚对自己理论上应该拥有的12英里海岸线几乎没有任何控制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联合国官员说,波斯尼亚的大量武器——包括自动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是通过塞尔维亚的犯罪团伙得到的。    据有关人士透露,前苏联阵营中的一些国家也在为这一地区提供武器。克罗地亚最近买到的大批米格一21战斗机可能都是前东德的存货。    卡明斯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是向前南斯拉夫出售武器最积极的国家,紧跟在后面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

第 6 版

1. 不速之客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一位21岁的丹麦人在哥本哈根附近的奥布斯百货商店顶层一个帐篷里舒舒服服地住了4个月之久。    直到最近,这位不寻常的露营者不小心触动警报器才被发现。    白天他在一只小煤气炉上做饭、用高保真设备听音乐、读书──所有这些都是他晚上穿着旱冰鞋在商店里溜来溜去时找到的。    在这个秘密露营地,保安人员还发现了计算机和游戏机、漫画书、唱片、吸尘器、工具及大玩具熊。他被捕后首先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接受检查。    对商店来说这位不速之客是个活广告:他被捕后的那一天,商店里来了成百的丹麦人观看这一隐居所。

2. 贪吃丧命

据法新社报道,一名阿根廷男子因一口气吃下整只烤乳猪引起并发症,于12月16日不治身亡。    阿尔弗雷多·罗萨莱斯现年32岁,体重300公斤。他独吞了一只12公斤的烤乳猪后身体不适,8名消防队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抬上卡车运往医院。医生力图治疗罗萨莱斯因暴食引起的心脏病和呼吸困难,但终于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3. 争取「胖权」

据德国《星期日图片报》报道,法国人安娜·扎姆贝朗身高1.64米,体重130公斤。但她对自己的体重很满意:“这是我的理想重量,少一点儿我会生病的。”安娜·扎姆贝朗今年43岁。她创建了一家“胖人俱乐部”,努力使与她命运相同的人得到社会承认。她目前是法国社交界最年轻的红人之一。每个人都熟悉她为坐落于香榭丽舍大道上维吉大商场做的广告招贴画。    这位超级模特今天已成为600万法国胖子的公开代言人。

4. 世界各地如何过圣诞节?

【香港《天天日报》12月9日文章】题:各国如何度圣诞    圣诞是纪念耶稣基督降生的日子,然而今日已成为节日。    香港对这个西洋宗教的节日,愈来愈重视,其热闹气氛仅次于中国的传统春节。    每年将近圣诞之时,各大百货公司均举行圣诞大推销,所以逛商店可算是香港人过圣诞之前奏曲。    在圣诞节该晚,不少人都会到酒店或餐厅享受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之后便会扶老携幼到一些商业区。尖沙咀区的灯饰最为夺目,所以一到平安夜或圣诞节当晚,海滨公园便会人头攒攒,挤得水泄不通。其他诸如送圣诞礼物、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舞会等更不在话下。    但是,你知道世界其他各国的人,是如何欢度这个重大节日的吗?    美国人庆祝圣诞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狂欢。送礼物和装饰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庆祝方式。每个家庭,都放着大包的礼物。孩子们把袜子挂在火炉边,希望圣诞老人在深宵把礼物带来,放进袜子里。    每一个家庭在12月中旬,便会在市场上选择一株称心满意的圣诞树,缚在车顶上送回家中。之后便会挂上一些美丽的吊饰和彩灯把它打扮成一株七彩缤纷的圣诞树。    青少年都爱在圣诞前夕和圣诞晚上举行派对,许多情窦初开的小伙子,视第一次参加圣诞舞会为人生大事呢!    法国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国家,也是著名的酒都,在圣诞节当日,法国人喜欢在欢腾中歌舞,而且饮用大量的香槟与白兰地酒,使不少人在醉乡中度过圣诞。法国人的圣诞节饰物中,最有意思的是马槽。许多外国人在圣诞旅游法国时,都喜欢到商店选择一个精美而具宗教意义的马槽作为纪念。    丹麦过圣诞,气氛十分轻松,24日,他们都在下午上教堂。丹麦冬季白天特别短,从教堂出来,夜幕早已低垂。踏在积雪的路上,大人小孩,都带着兴奋的心情回家吃饭去。丹麦的圣诞菜式,最特别是一碟杏仁布丁,尤其受小朋友欢迎。主菜,他们少吃火鸡,宁取一道果子焗鸭,配甜酸酱汁,其他还有腌三文鱼和糖浆马铃薯等。餐桌上,他们喜欢以纸圣诞树和圣诞小灵精来装饰。这种小灵精,虽然穿戴得和圣诞老人一样,却是个喜爱捉弄人的家伙,不过,倒是顽皮得很可爱。    饭后,丹麦人就会像许多其他欧洲人一样围着圣诞树唱圣诗,交换礼物,在拆开礼物时的欢乐笑声中,度过他们的圣诞节。    对于瑞典人而言,他们吃圣诞大餐是在24日的中午,主菜也不是火鸡,而是猪肉及鱼,他们尤其喜欢猪腿及鱼饼,直到晚上才开始舞会和交换礼物,他们更有一个习惯是喜欢在平安夜放烟花庆祝,可以想像的是,在皑皑白雪之上,烟花散落,是何等的景致。    奥地利人喜欢在平安夜里,联同一家大小到附近的餐厅去吃圣诞大餐后,各样的活动才开始进行。    英国人一般要喝啤酒及不加冰的威士忌。此外,他们也喜欢成群结队地到较远的地方旅行。因此这个假期对英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必须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后吃别的东西。    还有,如果在这个星期内收到别人的礼物,觉得不合用或不满意时,还可以拿着礼物到原来的商店,换一些自己喜欢而价格相若的东西。这样,送礼物和收礼物的人都会感到很方便。    波兰人的圣诞节,其实在12月25日之前四个星期就开始。在这一段时间,他们叫降临节。节日的高潮,是在24日的圣诞前夕,也是降临节最后一天。    波兰人习惯守夜庆祝,守夜自24日晚第一颗星升起开始(无星之夜,就从晚六时开始),波兰人尽可能留在家里过节。首先是分圣饼。母亲会把烘好的白色薄饼,加一个吻,又一个祝福,分给家人和亲友。每一个接饼的人,又加上自己的吻和祝福,意味着把幸福传送过去。然后到晚餐的时候,你会发觉,餐桌面凹凸不平,原来在台布下,有许多禾杆草。这是为了纪念耶稣在马槽出生。    对于希腊人来说,圣诞还未十分西化、商业化──不大流行圣诞树,也不爱吃火鸡……反而更像我们中国人过年。譬如,希腊的小孩子,在这段时间,爱成群结队,逐家逐户唱圣诞歌,唱过了,主人家都会赏点零钱或糖果。而且每一个家庭,都会打扫得千干净净,精心布置一番,亲友间又互相拜访。    瑞士人庆祝圣诞的习俗最具浪漫特色,当圣诞子夜钟声响起时,当地的孩子要分别到9个喷泉,并在每处吸三口泉水,之后他们再前往教堂时,便会在门外碰上未来的配偶。    挪威人过圣诞却喜欢以鱼网和一串的国旗来装饰圣诞树。    在巴西孩子们喜欢把鞋子放在屋顶上,等待圣诞老人把礼物送给他们。    澳洲鉴于地理环境因素,当地居民只有一个炎热的圣诞节,气温大约在30C左右,因此无须制造一个暖炉,亦不用将家居布置得青青绿绿以盼望春天的来临,更不需燃点代表天空闪动星光的蜡烛,当地居民多数会用假雪花和银色装饰家居,亦有人将棉花加在已枯干的松树的针枝上,以增添一些圣诞气氛。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题:德国人过圣诞节    对德国人来说,圣诞节是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长大了、离家在外的孩子们都会回到父母的身边。家家户户的窗口闪烁着温暖的灯光,人们在安静的氛围中度过这个节日。    各地搭起“圣诞节市场”,专卖用于圣诞节的各种各样商品的商店和饮食亭出现在街头,整个市面热闹非凡。    在各地的圣诞节市场中,纽伦堡的“圣诞节礼品市场”在世界上颇有名气。其规模之大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街道活脱就像一个大玩具箱。从中央车站,到中央广场的整条街道上,树木被染得雪白,树枝上挂着各式各样圣诞节装饰物。中央广场的四周是绵延830米、约160家各种各样的小商亭。里面摆有玩具、工艺美术品、玩偶、基督降生图和蜡烛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另有1/3的商亭还出售纽伦堡的风味小吃,香气四溢,扑鼻而来。    夜幕降临时,各商店灯火通明,“圣诞节礼品市场”更显得热闹、迷人。在这里穿梭的人们的眸子和双颊都被灯光映成了淡淡的黄色。即便素不相识的人目光相遇,也会互相微笑示意。整个街道洋溢着温馨、友好的气氛。    德国也同其他国家一样,新年之际,到了傍晚,就能听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仅如此,在德国主要城市的剧院,从圣诞节的12月25日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4日,还安排各种丰富多彩的节目。

第 7 版

1. 此处无景胜有景

【美国《大众科学》11月号文章】题:电影的数字时代到来(作者彼得·布里顿)    好莱坞的制片人不久就可以足不出户制作故事片了。第一部完全在屋子里搞出来的影片将是《众神的黄昏》,定于1994年底完成并上映。该片全部利用计算机制作。制作者和演员不必为了拍摄外景再奔波于穷乡僻壤之间,所需的只是必要的图像资料,再就是计算机处理图像和模拟声音的能力了。    《众神的黄昏》讲的是德国1934年希特勒执政时期发生的故事。制片人斯考特·比卢普斯目前正在他那台价值5万美元的图像处理电脑上“营造”电影所需的内景和外景。这一切所依靠的只有一张30年代的黑白照片和分门别类的电脑软件。    明年某个时候,一批影星将光临洛杉矶的一个摄影棚,在镜头前留下他们的表演。接着,他们的动作形象将被配上“数字化”背景,其中包括由电脑创造的图像。比卢普斯和他的同事将根据好莱坞的电影传统把各种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这些数字图像将被送到纽约的实验室,制成电影胶片。一部“数字”电影便诞生了。这里的数字是指利用计算机对电影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合成。    比卢普斯说:“利用电脑成像技术,我们可以在室内拍出故事片。在观众眼里,这仍是正宗的好莱坞巨片。”比卢普斯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四怪杰》中担任数字制片指导,这是电影界的一个新行当。好莱坞的数字世界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电影导演和制片商的注意。比卢普斯踌躇满志地说:“数字技术使我们不受限制地预先设置大规模的场景,随意组合,隐去画面中不想要的东西和声音,甚至还可以创造新的角色。    所有这一切都是导演们梦寐以求的。我们可以有‘虚拟演员’和‘合成演员’。最了不起的是,导演可以让观众看到他们想看的特技效果    ──有的是他们从未看到过的。”    比卢普斯和电影业的其他捷足先登者正满怀希望地探索着数字世界的领地,其热情不亚于本世纪初在全球各处挖地三尺的考古学家。许多人预言,经历了默片时期和有声片时期的电影制作即将进入数字时代。    回忆一下过去10年里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最精采的特技镜头。这些使观众百看不厌、大喊过瘾的片断十有八九借助了数字技术,有的甚至完全是在计算机上制作的。    从变形动物到计算机里的“内脏”,从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到《终结者之二》里液体变成金属再变成地毯再变成人的连续变化,到处都留下了数字技术的影子。    一旦尝到数字技术的甜头,好莱坞便一发不可收拾。电影公司的老板们似乎正在把他们未来巨片票房的宝押在计算机成像技术上:电影史上最卖座的10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以令人拍案叫绝的特技而取胜。《侏罗纪公园》的启示    今年,好莱坞的主角是数字技术。    在西尔维斯特·史泰隆主演的《攀崖者》一片中,技术人员用数字技术解决了惊险片中的老大难问题──抹去演员身上的保险带,这使得史泰隆可以在陡峭的山崖上轻舒猿臂,如走平地,身上没有半点碍眼之物。    计算机技术还抹去了画面上的灰尘、蒸汽、电线、阴影和闲杂人等,使阿尔卑斯山显得更加清晰宜人,甚至还在画面上加入了别处的景物。    在《火线特勤队》中也有大量的数字特技:男主角看着一张肯尼迪总统遭暗杀的旧照片,看到自己变成一个年轻的保镖,健步走在肯尼迪的座车旁。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负责多媒体联合的主管凯瑟琳·厄尔利一语道破“特技”的真谛:“所谓特技创造的是人们从未去过的地方或者从未见过的东西。”    这一定义用在斯皮尔伯格新推出的巨片《侏罗纪公园》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据说此片公映不到半年,已创下电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纪录。    这部影片的成就主要归功于200多名模型制作艺人和电脑技师的努力。好莱坞王牌模型师、曾为《异形》、《终结者之二》等片制作模型而获奥斯卡奖的斯坦·温斯顿说:“我们挖空心思才创造出了这些恐龙。”    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模型制作最终将被淘汰,完全由电脑所代替。    温斯顿深有感触地说:“数字成像技术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想我必须越来越深地进入到数字世界。”

2. 生物气象员

【台湾《自然》月刊文章】题:自然界的气象员    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十分精确地预报天气。大自然仍旧对人们隐藏着某些秘密。可是在自然界中却有许多“活气压计”,“活湿度计”,“活温度计”以及其它活的测定器。这些活仪器对大气中的所有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自古以来,人们就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利用。可是人类至今还不能充分了解这些气象活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因此也无法在气象学上实际应用。    一般的气压计只能提前2小时感知暴风雨的来临,尽管如今的船速度快,也很难轻而易举地避过风险。与此相比,在生物界中却有许多海鸟和海生动物,却具备观测暴风雨的本领。    生物工程学家根据多次观察,发现水母是一个高度准确的“活气压计”。活气压计它在暴风雨到来很早之前,就急急忙忙地把身体隐藏到安全地带。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水母的身体,发现它有一个可以感觉超声波的“耳朵”。在暴风雨发生前10至15个小时内,它的“耳朵”就能清晰听到由水中传来的超声波。    在水母的“耳朵”前端有根细细的棒状物,上带一圆球,充满液体。其上有一个小小的石子浮起,并同神经末梢接触。    超声波首先被充有液体的圆球接收,然后各由水泡中的小石子传给神经,于是水母就接收到大风警报的信息了。科学家根据水母“耳朵”的工作原理,制成了自动预报大风警报的“电子耳”装置。    除水母外,鲶鱼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也浮到水面上。有一种泥鳅,晴天时宛若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一样,呆在水槽底部一动不动。可是当它卷曲身体游泳时,不久天空就会乌云密布。当它在水中上下左右,十分起劲地翻动时,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下雨了。活晴雨表在自然界中,青蛙素有“活晴雨表”之称,因为青蛙能够感知大气的微小变化。早在很久之前,非洲的土著居民就利用它的这一特性来观察天气变化。雨季什么时候开始,这对修缮房屋和准备耕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土著的非洲居民,只要发现树蛙由水中爬到树上,便动手做好防雨的准备,因为这预示着雨季就要来到了。    当青蛙在水面上“吧嗒吧嗒”地拍水时,那就等于说天要晴了。原来青蛙的皮肤非常容易失去水分,空气干燥时,它皮肤上的水分马上会蒸发掉。所以在干燥的春季,青蛙常蹲坐在水中。而在阴雨多湿的天气里,其皮肤上的水分就不易蒸发掉,它就跳出水面。    许多鸟类也都是出色的“气象预报员”。它们对气压的变化,阳光的强弱,以及雷雨前大气中的积电现象非常敏感。这些气象的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鸟的歌唱、飞翔以及候鸟到达和出发的时间。    1794年的秋天,法国军队侵入了荷兰。当时荷兰没有阻挡得了法军的兵马和大炮,只好打开运河闸门,放水淹没道路,阻住了法军的进攻。    面对茫茫的大水,法军只得准备撤退。就在这时,法军司令官发现了蜘蛛异乎寻常地加倍拉丝结网,努力筑巢。他立即命令停止撤退,原地待命。    因为只有在晴朗严寒的天气里,蜘蛛才会有此举动。果然,不久气温骤然下降,荷兰人水淹道路的苦心,也随之“冻结”了,到底没有阻住法军的进攻。    还有些昆虫能做出长期的天气预报。譬如说,在秋天时,蚂蚁把窝筑的越高,该年冬天就越冷。活湿度计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大科学家牛顿外出散步,路上碰到了牧羊人。这位好心的牧羊人说要下雨了,劝牛顿不要走远。牛顿望着晴朗的天,不相信会下雨,还是继续往前走去。可是不出30分钟,果然下起大雨。牛顿对牧羊人的准确预报十分吃惊,便去请教。牧羊人指着他的羊群说:只要观察羊毛所起的变化,就可以预见到是否有雨落。此外,山羊它躲在屋檐下的时候,就要下雨。而在草地上蹦跳戏耍时,必会晴天。    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中,生活着一种小小的啮齿动物──金花鼠。这种金花鼠对气候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在晴朗的天气里,金花鼠有时会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并且窜来窜去。每当这种时候,不久乌云就会笼罩天空,倾刻雨至。如果金花鼠在早晨就高声叫唤,那么傍晚时分就要坏天。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形成了种种生存器官。这些器官仿佛是能够接受各种外界刺激的精巧装置,引起了生物工程学家和气象学家的极大兴趣。    譬如说,人们长期以来通过对家畜行动的日常观察总结出的许多气象谚语,对气象的科学研究就很有参考价值。除了动物之外,尚有许多植物对气温、气压、大气以及土壤湿度、阳光照射量等等变化,反应也很灵敏。

第 8 版

1. 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

【香港《文汇报》12月14日文章】题:外国留学生在上海(作者刘群)    很多年前,两位剃了光头的法国女留学生穿行在上海南京路上时,第一次引起了上海人对这个陌生群体的好奇和关注,那时上海仅有几十位留学生。而现在,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棕色皮肤的外国留学生几乎活跃在上海的所有大学校园里。特别是去年以来,到沪攻读博士、硕士、学士以及进行学业进修的海外留学生进入了“高峰期”,每年2000名海外留学生给上海的高等院校带来了斑斓的色彩,这批莘莘学子也带着极大的好奇和毅力,学习着中国文化的精华。    不少留学生漂洋过海来大陆求学,是向往中国5000年灿烂的传统文化。浏览他们的部分选修课程,国画、书法、民乐、武术、太极等课程均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留学生通常一周学习5天,课余则四下里拜师学艺,所以,一年半载下来,已有不少留学生能吊两嗓子京昆腔,或笔走龙蛇墨香宣纸,或太极拳、南拳北腿打得像模像样,甚至还有会拉二胡。至于深夜穿行复旦大学校园,看到几位留学生在草坪上练吐纳之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学好中文,回国谋一份良好的涉华商务工作,是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的真切想法。上海很多高等院校也都尽力为外国留学生提供这方面最好的学习条件。除一般的读、写、说外,还有中国文化、文言入门、中国社会、中国文学等等课程。多数留学生都课外找一位中国学生作补习教师。    课余生活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分外惬意的,很多经历他们在母国难以遇上。    先是到中学里去任业余外语教师,这使很多洋学生结识了不少中国学生,他们的开朗和洒脱也大受中国学生欢迎。此外,白人和黑人留学生常被电影公司请去当演员,即使是仅仅跑一下场子或演个反面人物,他们也乐此不疲。逢休假日参观上海市容或自费到江浙旅游胜地探访乡情民风,也是多数留学生最乐意的。神州大地的人和事都令他们感到新奇……    洋学生到中国来读大学,受到的关怀也是中国式的。每年中秋节,很多上海高校均要为外国留学生办“中秋晚会”,尝月饼赏秋月,欢声笑语中看同学们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外国人也深深感受着中国人的生活乐趣。当然,圣诞节的那场欢聚更是必不可少的。    上海外国语学院还有“到中国人家里去生活一天”的节目。留学生择一周末到好客的上海人家中吃晚饭,早晨起来随主人去买菜,学做中国菜,这使留学生们和很多普通的中国家庭结下了深厚情谊。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日臻了解,也越来越爱这个历史悠远的古国。

2. 年纪轻 世事难洞明?

【台湾《中国时报》12月15日文章】题:台湾法官年轻化裁判品质有隐忧(作者刘益宏)    台湾的法官愈来愈年轻了。    根据司法院的统计,1991年5月结业的司法官,平均年龄为30.8岁,1992年7月结业的司法官平均年龄为30.3岁,而今年12月结业的司法官,平均年龄更降为28.8岁。    法官愈来愈年轻,让不少关心司法裁判品质的人忧心忡忡,因为“年轻”和“不懂事”,在目前社会上往往被划上等号,而法官怎么可以不懂事呢?    年轻法官在法庭上发生的趣事很多。一名年轻检察官处理一件自杀案,开庭足足开了3个多小时,深入探求有无他杀或加工自杀情形,连法警都听得快昏倒。    另有一名年轻检察官,在调查局破获一起命案,将被告移送给他侦办时,他认为调查人员搜索过程有无问题更需了解,大肆传讯调查人员,最后惊动检察长处理,才避免案件“本末倒置”,引发不必要的风波。    司法官是执法者,必须为民众所信赖,才能提升司法威信。一些国外司法首长和资深法官到我国来参观法院开庭,一见那么多“毛头小子”高踞审判席断人是非,往往大吃一惊,认为台湾是全世界法官最年轻的地方。    法官“女性化”也是令司法首长头疼的趋势。女司法官的比率今年跃升到45.4%。这些日渐成长的女司法官,由于不必服兵役,她们的平均年龄比男司法官少了二至三岁。如果说,平均年龄廿八九岁的男法官已经太年轻了,那平均年龄只有廿五六岁的女法官岂不更嫩?    更年轻的女司法官,不只经验、阅历更加不足,她们担任的工作,多少受了先天女性特质的限制,较不方便。一般说来,女司法官比较不适合担任需要外勤、职勤的检察官工作,她们比较顾家,也会有产假,她们办案比较细心,但也容易钻牛角尖。    司法官年轻难道一无是处吗?这也并不尽然。许多司法首长都认为,年轻的司法官较有理想和冲劲。他们坚持审判独立的理念,富打击犯罪的精神。他们涉世不深的缺点,若以另一角度看,反而是污染较少的优点,因此,在操守上瑕疵少,在人情上包袱轻,尤其是年轻的女司法官,几乎都能洁身自爱,秉公办案。    在目前这个逐渐专业化的社会,法官年轻化,使得法官更难洞明复杂的世事。一名司法首长含蓄地说,刚毕业就当司法官的人,很难委以重任,因为他们只是很会考试而已。

3. 保护宋美龄 每年花巨款

【《台湾时报》12月14日报道】题:政府每年花上亿保护宋美龄    民进党立委陈水扁昨天在质询时,抨击政府每年花一亿多元保护宋美龄于法无据。他指出,根据国安局旧的组织章程,或审议中的国安局组织法草案,特种勤务对象都没有包括卸任元首的家属。    国安局长殷宗文在答复时解释,根据过去国安局组织规程法,国安局的特种勤务确实包括保护宋美龄。    陈水扁是在参阅国安局旧组织规程后,质疑国安局以何理由花巨款保护宋美龄。    他说,卸任总统礼遇条例并不包括元首的家属在内,而且国安局旧组织规程或新订的法,特种勤务只维护现任正副总统与其家属,及卸任总统和特定人士安全,而特定人士是指来访的外国杰出人士,宋美龄个人安危对国家并无影响,不能算特定人士。

4. 还医疗界一个清纯声誉

【洛杉矶《国际日报》12月15日社论】题:中共反腐箭头亟需指向医疗界    在中共高唱“倡廉反腐”声中,中国大陆医疗界的一些弊端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中国大陆人民而言,长期以来的公费医疗制度,使他们在生病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公费医疗堪称十分划算的措施,因为谁也无法避免生病或住院,看病、住院甚至开刀的花费都很大,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一般干部若不能报销,以个人经济情况势难应付。    然而,中国大陆的公费医疗情况已今非昔比,现在看病虽然还是公费,在医院内常规与额外收费的“安排”已清楚界定,每一阶层,从行政部门、医疗部门到管理部门,在常规之外,收酬、分帐都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安排”,甚至在正式和非正式安排之外还存在着日趋普遍的“红包”之风,使一向清纯的医疗业染上了时下的贪腐之风。    “红包不进门,看病没有门。”这是时下中国大陆流行的一句话,也说明一个存在着的事实,即:看病虽是公费,也还必须有私下“孝敬”医务人员的红包。所谓红包,包括钞票和礼物。根据最近一项对病人的调查统计显示,最保守的估计,100个住院病人当中,就有43个因为送了礼,始能住进医院或及时开刀。    “红包文化”在华人社会一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有很实际的作用。在中国大陆,有人车祸受伤搁在病房中十几天无人闻问,后来送了烟酒给骨科医生,次日手术便做好了。即使送红包,若因疏忽而不够“周全”也不行。某君胆结石需开刀,子女代送红包却漏给麻醉师,手术尚未完全结束,麻醉药效力即尽失,痛得病人在手术台上把嘴唇都咬出血来。    向医院有关工作人员送红包,一旦蔚为风气,那是非常危险的事。若是单方面的行动,即病者为表示感谢,主动稍作酬报,害处或许不致太大;若是“双向”行动,受者公然开价或故意暗示,授者也不得不依其条件回应,如此便沦为商业关系的买卖行为,使得正常的医疗服务工作变质。如此,凡病家送不起红包,或红包份量不足,其处境之苦便难以想象。    此外,还有人不但自己享受公费医疗福利,还把公医制度当做赚取外快的手段。据报道,有一城市公费医疗一年超支数以千万计,因为医疗费落人假病人口袋的最少占整个开支的1/6。他们投机取巧,慷公家之慨,倒卖药品,中饱私襄,积少成多,就成为国家的一大损失。    公费医疗是十分理想的制度,但制度理想并不表示人民可以充分受益,今日中国大陆公费医疗的一些弊端便是一个明证。值此反腐运动搞得如火如荼之际,中共有关当局也应该把视线投向医疗业,对见钱眼开、忽视公义的医疗工作人员下一番教育、宣传、整顿功夫,使医疗界恢复清纯声誉。

5. 几多快乐 几多忧愁

台北有家大饭店推出圣诞节鲍鱼大餐,每客13900元新台币,另加一成服务费,共计60个名额,目前已被预订一半。    中国人是个爱吃的民族,自古民以食为天,每年圣诞节,业者总会千方百计,推出各式大餐来吸引客人,以往最高价位的圣诞大餐约3000元,已令人吃惊,今年更创下天价。    圣诞节对虔诚的基督徒来说,只是上教堂望弥撒,庆祝救世主耶稣基督的诞生;大多数人则借机会吃圣诞大餐、狂舞,通宵欢乐。    吃一份圣诞大餐要花1万多元,吃得起的人不多,希望这些富豪在狂欢之余,也想想严冬季节在饥寒中的同胞,发点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