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02-27

第 1 版

1. 美国将向俄罗斯购买从拆卸的核武器里取下的高浓缩铀

美联社二十五日报道,美俄已于十八日签订买卖协议,共五百吨。

2. 科尔表示不急于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法新社二十五日报道,但他又说,「如果决定我们当选,我们也将负起这个责任」。

3. 梅杰表示欢迎美国向北爱兰派代表团了解人权情况

合众国际社二十五日报道,但他反对美国向北爱尔兰派和平特使。

4. 俄罗斯在远东的军队减少一半

路透社二十五日报道,在过去五年里,俄罗斯将其在远东的军队减少到了十二万人。

5. 奥地利将允许去波黑空投的飞机使用其领空

法新社二十五日报道,奥地利准备参加在波黑东部采取的空投行动。

6. 克罗地亚对美决定向波黑空投救援物资表示欢迎

法新社二十五日报道,克罗地亚还表示愿对空投行动提供帮助。

7. 安理会对伊拉克扬言要击落联合国直升机提出警告

美新署二十五日报道,安理会主席召见伊拉克大使,要伊拉克保证不再威胁联合国人员。

8. 意大利阿马托政府在议会信任表决中获胜

路透社二十五日报道,议会以三百一十票对二百六十五票通过了对阿马托四党联合政府的信任表决。

9. 伊朗邀请阿富汗各派参加德黑兰会谈

法新社二十五日报道,伊朗外长韦拉亚提说,已有几个组织接受了邀请。

10. 美俄外长宣布两国总统四月会晤/ 建议阿以代表恢复和谈

【合众国际社日内瓦2月25日电】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今天同俄罗斯外长进行了首次会晤,双方一致同意4月4日举行超级大国首脑会谈。同时俄外长表示莫斯科支持美国在波黑空投救援物资的计划。    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说,这次会晤推动了两国在广泛问题上的合作,他预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美国总统克林顿之间的首脑会谈将成为有可能扩大两国之间合作的重大事件。    克里斯托弗和科济列夫说,他们的会谈集中讨论了前南斯拉夫的冲突、尽快批准第二阶段减少战略武器条约以减少核贮存、俄罗斯的武器销售以及计划共同发起4月份的新一轮中东和谈而向有关各方发出邀请等问题。    科济列夫说,俄罗斯支持美国通过伞兵部队向波黑塞族人、穆斯林和克族人空投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计划。由于前南斯拉夫共和国交战各方的战事不断,这些人一直处于孤立的境地。    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说:“这位外长说,他认为,美国建议向波黑东部地区和塞族控制的波黑其它地区空投救援物资是个好主意。”但是,这位官员说,科济列夫“并没有许诺也参加这一行动”。    【美联社日内瓦2月25日电】美国和俄罗斯今天宣布,将邀请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谈判代表于4月份恢复目前陷于僵局的中东和谈。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说,会谈的共同发起者美俄两国将“根据有关各方何时愿意恢复会谈的判断”来发出邀请。    克里斯托弗在同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一起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东国家的一致看法是:希望恢复谈判。”两位外长就这次会谈发表了一项联合声明。声明说,将于4月份在华盛顿恢复中东和谈。    这一出乎意料的消息是克里斯托弗结束了中东7国之行后宣布的,他昨天说,他不能确定恢复会谈的日期。    宣布发出邀请的消息可能是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迫使巴勒斯坦人不再反对美国和以色列达成的一项妥协协议。    在耶路撒冷,以色列总理拉宾办公室说,在拉宾直接听到美国人或俄罗斯人发出的信息以前,以色列将不会作出反应。要求不披露姓名的黎巴嫩外交部人士说,在接到正式邀请后,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的外长们将开会决定作出共同的答复。与此同时,科济列夫说,俄已邀请一个巴勒斯坦代表团到莫斯科去举行会谈。

11. 阿拉法特希望俄积极参与中东和谈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2月25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在同《莫斯科新闻》记者谈话时说:“我们建议建立一个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可以在一起生活的民主的巴勒斯坦国家。”    阿拉法特在谈到最近国际舞台上发生的变化时指出,过去“美国和苏联在阿拉伯世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俄罗斯的作用明显削弱了。他补充说:“然而我们认为最好是俄罗斯作为中东和平会议两主席之一在这个地区继续积极地发挥作用。”    阿拉法特在回答记者关于400名被驱逐的巴勒斯坦人的问题时强调指出:“应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不会举行有我们参加的中东和谈。”

12. 叶利钦建立地方领导人委员会

【法新社莫斯科2月25日电】叶利钦总统今天建立了一个新的地区领导人委员会,加快了争取地方领导人支持其自由市场经济的步伐,希望由此绕过议会。    总统发言人克拉西科夫在声明中说,建立这一由叶利钦亲自担任主席的委员会是为了找到“同心协力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法”。    叶利钦的这一行动直接打击了保守派占主导地位的议会。地方当局一向是寻求议会的支持。    克拉西科夫还宣布说,叶利钦解散了咨询委员会,由总统委员会取而代之,负责“起草实行改革的建议”。    【路透社莫斯科2月25日电】俄罗斯议会今天给予叶利钦总统迎头痛击,拒绝讨论叶利钦提出的宪法协议,故意拖延解决使俄罗斯政治陷入瘫痪的权力危机问题。    议长哈斯布拉托夫毫不费力地说服代表们推迟正式讨论宪法协议,并将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推迟到3月4日。

13. 印度政府制止反对派示威游行

【美联社新德里2月25日电】印度防暴警察今天从早到晚不断地向抗议人群投掷催泪弹,以图制止数万名印度教好斗分子要求现政府下台的大规模示威游行。警方负责人慕昆德    ·考沙尔在他的临时总部对记者说,至少有88人受伤,2800多人被捕。    警方说,有3.5万至4万人同警察发生了冲突。组织这次示威游行的印度右翼派别印度人民党声称有10万人参加了这一行动。印度政府成功地制止了这一行动,提高了印度总理拉奥的威信。自去年12月印度教徒捣毁一座穆斯林清真寺以来,拉奥因在处理使印度陷入困境的宗教冲突问题上一直优柔寡断而受到指责。    印度政治分析家说,印度教好斗分子和政府都不是赢家。    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政治分析家阿希斯·南迪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是一个平局。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现在政治上的主动权已经转到印度人民党的手中。所有的人都在等着看人民党的一言一行,并对此作出反应。”

14. 克林顿正式宣布波黑空投计划

【美联社华盛顿2月25日电】克林顿总统今天宣布,美国军方将向波斯尼亚的战争受害者空投救援物资,以弥补地面运输的不足。    克林顿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空投时间将由国防部和联合国共同决定。    克林顿说:“这些空投将严格遵循人道主义目的加以执行,空投行动中将不使用作战飞机。”    他没有提到其它任何国家参予这一行动。他说,空投行动将与联合国现有的援助计划协调进行。    克林顿说,空投将“不分种族和宗教区别”。他的意思是说,空投将面向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人及其他人。美国谴责塞尔维亚人要对前南斯拉夫的暴力事件负责。    克林顿今天的宣布结束了一个多星期来有关行动规模的讨论和猜测。

15. 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核查最后期限朝鲜代表坚决反对并说要采取对策

【美联社维也纳2月25日电】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天限北朝鲜一个月内接受该机构对其两座秘密核设施进行特别核查,并就有关其核计划报告中不一致的地方作出解释。但是,北朝鲜原子能工业部长崔学根立即表示反对。该机构的官员说,在该机构理事会3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决议中,包含了联合国的这个监督机构的上述要求。这项决议是由22个国家共同提出的。总干事布利克斯和北朝鲜在此间的会谈没能就对这两个基地进行特别核查达成协议。    崔学根在会谈后对记者说,北朝鲜正在考虑采取对策,但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对策。他又说,他“不排除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的可能性”。而该条约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的基础。有猜测说,如果韩国不再与美国在下个月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北朝鲜可能准备缓和其立场。    【美联社华盛顿2月26日电】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北朝鲜大概拥有足够的材料至少制造一个核装置,但是其他美国政府官员今天对此表示有异议。    中央情报局这一估计所依据的是:卫星和空中侦察照片、国际原子能机构视察所得的资料,以及诸如日本、俄罗斯和南朝鲜之类的其他国家提供的情报。    但是其他官员们对这种看法表示异议。他们说,虽然北朝鲜拥有的核材料显然比它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承认的多,但是它并不拥有制造一个核装置所需的8—13磅(3.6—5.8公斤)的钚。

16. 卡斯特罗:如经济好转 五年后辞职

【美联社古巴圣地亚哥2月25日电】卡斯特罗总统在昨天晚上举行的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古巴经济状况改善,他想过五年后退下来。    他说,美国对古巴实行的禁运仍是古巴的最大问题,只要贸易禁运不解除,他不会辞职。他说,克林顿总统这个人看来与乔治·布什大不相同。他称克林顿“不是战争贩子,看来他是个和平主义者。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改变美国对古巴的政策”。他接着说:“现已没有社会主义阵营,其结果是我们的经济遭到了严重打击。我们仍生活在困境之中。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场考验。事实已证明我们的独立性。”

17. 随口发议论 赔礼又丢官

【路透社华盛顿2月25日电】负责美国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协调人之一理查德·阿米蒂奇今天晚上说,他上星期关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权的日子屈指可数的评论是“不慎重的”,并不意味着美国将减少对叶利钦的支持。    阿米蒂奇是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作这番表示的。    【法新社华盛顿2月25日电】阿米蒂奇今天被克林顿政府撤职。他是从布什政府留任克林顿政府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官员之一。    国务院发言人乔·辛德说,阿米蒂奇被撤职跟他有关叶利钦的讲话无关,新政府过去一个月来一直在寻找替换阿米蒂奇的人选,但是他指出,阿米蒂奇的讲话不反映克林顿政府的政策。

18. 红色高棉向联合国人员发出警告

合众国际社二十五日报道,红色高棉不让他们进入游击队和金边军队交战地区,联合国的飞机也不要在这些地区上空飞行。

第 2 版

1. 七国财长会议的主要议题

【路透社伦敦2月25日电】鉴于美国财政部长劳埃德·本特森和日本大藏相林义郎两人是刚刚担任此职的新人,所以将于27日举行的7国集团财长会议被戏称为“相识”会。但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及意大利7国集团财长会议肯定也会触及一系列敏感问题: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全欧洲人越来越担心的是,克林顿政府上台伊始的举措正在点燃一场国际贸易战的导火线。欧洲为空中客车多国财团提供补贴、公共购买合同和钢材乃是三个争议最激烈的方面。    关贸总协定谈判至今仍处于僵局。欧洲共同体担心,争取就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棘手的农业争端达成协议的事,有可能因为克林顿政府的详细审查而告吹。2、货币问题:本月日元比价已上升5.8%。日元坚挺可能会限制日本的出口并有助于降低日本的巨额贸易顺差。上个月日本的贸易顺差增加了34.9%,达到53亿美元。日本默许日元升值可能是为确保与克林顿的关系有个良好开端而付出的代价。而在欧共体内,货币混乱还没有缓和。3、国际经济增长问题:虽然欧洲经济仍然不景气,英国和德国陷于衰退之中,而美国经济在1992年第4季度却以3.8%的速度强劲增长。    失业率不断上升使欧洲越来越担心。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上周末要求召开7国集团最高领导人紧急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看来不大可能对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任何协调一致的努力。4、利率问题:德国和日本最近降低利率,加上克林顿政府决心减少美国长期存在的预算赤字,这按理将会为这次7国会谈创造一种建设性的气氛。但是,美国中央银行或日本中央银行都不大可能调整它们的利率政策来适应7国集团任何促使日元升值的计划。5、俄罗斯及前苏联问题:人人们认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完成经济改革的希望已成泡影,而为重新安排偿债日期以及保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信贷计划正常运行的努力,已陷于僵局。

2. 俄报对莫斯科集会反响强烈

【本报莫斯科2月24日电】今天此间各报纷纷发表文章,评述昨天在莫斯科举行的抗议示威活动,观点不同,看法各异,但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反对派的联合大会,是对俄当局提出的挑战。    俄议会的《俄罗斯报》发表评论指出,救国阵线、俄共等组织第一次召集这么多人集会,人们情绪激昂,目标一致,口号具体,内容集中……现实把这么多愤怒的伟大俄罗斯公民集合到练马场广场,这将迫使国家领导重新评价自己的政策及这一政策带来的后果。人民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政权也好,国家也好,长期不倾听人民的声音太冒险。    《自鸣钟报》以《非常红色的一天》为题发表文章说,特维尔大街(原高尔基大街)许久没有看到游行队伍了,专供集会的练马场广场也已失宠数月,昨天“祖国保卫者”的保卫者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和平游行队伍中军人的身影十分引人注目,克留奇科夫、帕夫洛夫、巴克拉诺夫等成了贵宾。民主派、总统、全民公决等遭到猛烈的抨击。    叶利钦总统节日前夕在《红星报》发表谈话,号召抵制企图使军队卷入政治斗争的极端力量。《真理报》责问:是谁把军队推向崩溃的边缘?是谁使军队贫困化,使它们失去了方向?难道不是给人民带来危害的所谓经济改革吗?这家报纸指出,今天成千上万人上街,不是为了庆祝节日,而是为了抗议俄政府执行的反人民政策。    《莫斯科共青团报》写道:幸运的是这次游行集会避免了许多人预料要发生的流血事件。一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臭名昭著的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竟然能带领成千上万公民游行”。    今晚出版的《消息报》发表评论,在列举了反对派领导人在集会上谴责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背叛祖国,要求人民拿起武器推翻现政权的发言后指出:使人惊奇的是,检察院、宪法法院对此保持沉默。俄罗斯目前的宪法危机,不管是什么客观原因引起的,都不应该成为走上街头、号召发动政变、展开国内斗争的理由,现在社会上、军队里、共产党、爱国者以及议会的形形色色反对派正不懈地在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奔走。当局应该确定界线,否则,我们2月23日在练马场广场看到的情景将会危险地扩大。    《劳动报》在描绘了集会游行的场面后写道:遗憾的是,2月23日这神圣的日子,被人用于为虚荣的政治目的服务。    《独立报》、《共青团真理报》等在文章中渲染集会游行的气氛,特别指出这次活动组织良好,民警也积极配合,保证了集会的顺利进行。

3. “拳师”左右出击 分量轻重不一

【法国《世界报》2月24日文章】题:克林顿向欧洲挑战    克林顿是一名出色的拳击手。他首先向他力所能及的对手欧洲发出了挑战。欧洲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大致平衡。他对日本的态度则比较谨慎,攻势没有那么凌厉,尽管美国对日本有6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针对欧洲这个对手,美国总统采用了“右”攻战术:保护主义。华盛顿授意一些人士宣称,1992年11月与欧共体达成的农产品贸易协议草案不平等,本不该让欧共体油料作物产量从10年前的不足300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在公共市场领域里,华盛顿反对欧共体12国给予它们的企业以优先待遇,尽管美国自己通过买美国货法自1933年来一直有效地保护着美国企业。    现在美国总统又亲自出马,在波音公司员工面前攻击欧洲的空中客车,说是倘若不存在这一欧洲飞机,倘若这一欧洲飞机得不到大量补贴,世界头号飞机制造公司——波音公司将不会被迫辞退2.8万名领薪者。波音公司员工听得喜笑颜开。    其实,波音公司之所以处于困境,是由于另一位民主党总统卡特推行的野蛮的自由化政策给一些航空公司造成了重重困难,迫使它们大量取消飞机订单。    今天,人们看到克林顿正在筹划其“左”攻战术:干预主义。2月22日,他在介绍其工业政策时宣布,将为尖端领域里的投资提供税收优惠,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补贴。可以肯定,明天,他必将利用1992年7月与欧共体就民用飞机资助问题签署的协议。    但据估计,克林顿不会对欧洲人发起报复,因为美国人正在与欧洲人携手共同研究一种巨型飞机,他也在逐渐走向援助本国航空业。    美国在经济上已不再是帝国,它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工业政策。

4. 前苏一些共和国对俄军驻扎强烈不满

【法新社莫斯科2月24日电】在苏联解体一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在诸如高加索和波罗的海国家等敏感地区的存在,越来越引起各邻国的不满。    俄罗斯把自己视为前苏联的继承者,面对各方对它故意进行干涉的日益强烈的指责,它一方面坚持原先立场,另一方面又声称绝无恶意。    格鲁吉亚半年以来一直陷入反对阿布哈兹分裂主义分子的战争之中,它本周谴责驻扎在该国境内的俄罗斯军队对其内政进行干涉。    与此同时,阿塞拜疆也向俄罗斯提出了正式抗议。巴库认为在关于亚美尼亚飞地纳卡领土纠纷的战争中,俄罗斯士兵站到了亚美尼亚人一边。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对俄罗斯军队迟迟不从它们的境内撤走也提出了强烈抗议。    拉脱维亚外长安德烈耶夫谴责莫斯科在谈判时态度“越来越强硬”。    爱沙尼亚总理马尔特·拉尔在访问赫尔辛基时说:“一支失去自尊的军队,对爱沙尼亚是个威胁,而且会鼓励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然而,俄罗斯国防部却一再否认其军队卷入了前苏联各共和国的种族冲突。

5. 成败交错 毁誉参半

【美联社渥太华2月25日电】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在其8年的总理生涯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败,可谓毁誉参半。    其成就是:一、在其领导下,加拿大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时间最长的繁荣时期;遏制了赤字和通货膨胀;出售了国营公司,如加拿大航空公司;改革了税收制度。二、1988年同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为北美贸易协议的达成立下汗马功劳;三、在他的领导下,保守党连续在议会获得自加拿大第一任总理约翰    ·麦克唐纳以来最大的多数;四、他是保守党第一位以法语为母语的领导人。    其失败之处是:一、没能扭转经济连续3年衰退、债务上升和失业率超过11%的局面;二、没能解决由讲法语的魁北克省要求取得特殊地位而引起的宪法危机,为此问题而进行的两次谈判都未能达成协议;三、其个人声望降到自举行民意测验以来历届总理的最低点,去年春天降到12%。

6. 美国《新闻周刊》文章:美新政府仍在扮演世界领袖角色

【美国《新闻周刊》2月22日一期文章】题:对克林顿的担忧    欧洲人担心克林顿会使美国变得内向,但是克林顿的波斯尼亚政策再次表明:美国仍在起领导作用。    英国人担心克林顿会导致美国和欧洲决裂,他们希望美国的政策能保持连续性。    有两个趋势看来有合二而一的危险。第一是,英国唯恐自己遭到忽视。由于美国民主党人突然主政,英国保守党和美国共和党共同管理大西洋两岸事务的、已持续12年之久的局面被打破了。保守党人比以往更加担心英国是否还能继续成为美国在欧洲的最得意的盟国。英国的实力并非最强,战略地位也并非最重要,但它过去得到的报偿却一直最大。    第二是,在美国大选刚结束的时候,许多人猜测美国有可能会同欧洲分离。最令欧洲感到不安的是克林顿的行政管理理论,因为他的理论似乎预示着美国将要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同时退却。克林顿在竞选时的言论表明,他认为美国现在必须转向注重本国的问题。其言下之意是,华盛顿不再想承担世界领袖的重担,至少是不再想独力承担,欧洲应该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然,这对欧洲的某些人具有某种吸引力,因为60年代的反美的戴高乐主义在欧洲并没完全消失。在他们看来,同一个全球意识比布什淡薄的美国总统合作是令人愉快的。此外,欧共体国家也在努力制定一种较统一的对外政策,这也体现了“欧洲属于欧洲人”的思想。    然而克林顿就任总统后不到一个月就打消了各方的错觉。波斯尼亚问题只不过是一种催化剂。    克林顿参与波斯尼亚问题是谨慎的,但这是一个果断的变化。这表明了美国仍将干预与自己直接利益无关的地区的决心。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美国又重新确认了自己的领袖作用──不管克林顿如何顽固地想潜心解决国内问题,华盛顿都无法避免承担这种作用。华盛顿在冷战结束后奉行的政策的特点看来是,美国只有在能找到一起干的伙伴时才进行干预。这也许可以说是克林顿的政策。

7. 外电报道:加总理辞职不会导致政策变化

【美联社渥太华2月25日电】马尔罗尼总理即将辞职,但是他的政策会保持下去,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    马尔罗尼的辞职并不会削弱保守党的权力。保守党在295个席位的众议院里拥有多数,即占有80个席位。这个多数保证保守党在渥太华的统治不会受到其他政党的竞争,直至下一届联邦选举为止。    【路透社渥太华2月25日电】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前天宣布辞去进步保守党领袖一职的决定,为加拿大历史上绝无仅有地由一位女性取得最高政治职位开辟了道路。    国防部长坎贝尔曾是温哥华一位心直口快的律师。她可能会在6月份党的代表大会上接替马尔罗尼。    45岁的坎贝尔被认为是进步保守党的左翼。目前她尚未证实将出来竞选,但是,政治分析家们认为,她能吸引加拿大妇女的选票,从而增加进步保守党获胜的机会。

8. 漫画

“看,我不是说过要修理有钱人吗?”        (原载香港《快报》)

第 3 版

1. 脱掉纱丽换牛仔

【日本《读卖新闻》晚报1月19日报道】印度的女性们正脱掉往日的纱丽,换上牛仔裤和T恤衫。印度曾是民族服装在日常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但近年来,意大利等国的服装打入了印度市场,女性服装西化趋势日益显著。而服装洋化的核心力量则是80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中产阶级的妇女。    记者到印度富家子弟上的新德里一所名牌私立女子大学“斯里拉姆学院”采访时发现,该学院穿牛仔等西式服装的学生与穿连衣裙加劳动裤的组合式民族服装的学生各占一半,而基本未看见穿纱丽的学生。    上身穿毛衣、下身穿牛仔裤的一年级学生普里雅对记者说:“西式服装活动起来方便、舒适,我偶尔也穿‘卡米兹’,但朋友聚会或是与男朋友约会时总是穿西式服装。纱丽只是在亲属结婚典礼时才穿,穿它不便行走。”    新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的印度女性开始穿西式服装,这只是最近几年的事。现在不只是学生,成年女性爱穿西式服装的人也在增多。    印度接受较高的教育、月收入在5000卢比以上的中产阶级大约有2亿人,这些了解西方文化并愿意接受西方文化的人成了这一服装新潮流的领导者。另外,印度大半的中产家庭可接收到来自欧美的卫星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的影响也是造成服装呈现西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印度全国人口为8.6亿,中产阶级仅占其总人口的1/4还不到,住在农村的占有绝对多数的大部分国民依然过着和一千年前没什么两样的贫穷日子。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仅仅是350美元。农村的主妇穿洋装还近乎于天方夜谭。关于洋装化的设想,记者见到的所有人都这样回答:“即使再过100年也不可想像所有印度人都穿上洋装。”

2. 南亚妇女的不幸(中)

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内政部长的妻子今年5月份向警方投诉说,她丈夫对她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极为残忍。她说,有一次,她未征得丈夫同意而差一名佣人到市场买东西,结果遭到一顿毒打。她说,她患了肾病,丈夫不让她去看病,以免她和医生发生什么越轨行为。她因延误治疗而失去了一个肾。    据马来西亚警方说,1991年,警方收到了419起关于家庭暴力事件的投诉。1992年上半年,这种投诉也有200余起。    马来西亚总医院的一位负责人说,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丈夫时常依赖妻子。他们缺乏自尊心,对妻子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或者事业上非常妒忌。处于挨打地位的妻子长期精神压抑。    马尼拉的妇女危机中心负责人拉克尔说,不幸的是,法律制度使受虐待的妻子的选择很有限。警方通常对妇女挨打的投诉不大理睬,他们认为这是夫妻之间的事情。    一些妇女求助于法院,以免继续遭受丈夫的毒打。但是,这种法律保护是很难做到的。在马来西亚,求助法院须交1000美元。而且,妇女还须出具警方和医院的检验报告,以证明她们处于严重的威胁之中。拉曼说,在过去4年里,在向她求助的妇女中只有两人获得胜诉,丈夫被定罪。    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亚洲一些国家已制定了有关法律。据报道,菲律宾将颁布一项严厉制裁虐待妇女行为的法律。女议员奥雷塔支持制定一项为受虐待妇女提供全面保护的计划,并且对欺凌妇女的人加重处罚。该法律规定,妻子有权要求丈夫搬到外面去住,而不是妻子被丈夫撵出家门。在一些情况下,丈夫必须把工资的75%交给妻子。如果丈夫被定罪,可被监禁3个月。    一些人认为,丈夫打骂妻子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仅靠法律是不够的。马尼拉律师赫谢·欧斯塔基奥认为,即使有了法律,妻子也仍然不愿意把丈夫告上法庭。因此,比法律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妇女,改变对妇女的态度。(中)

3. 飞来遗产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俄亥俄州一位82岁老翁,老伴早已仙逝,膝下无儿无女。他在去年11月9日逝世前,留下遗嘱,将他50万美元的遗产赠给一位17岁的姑娘。生前,他的亲属提出异议,他却说“她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个姑娘是一位在餐馆打工的高中生,而老翁则是这餐馆的常客。她看到老头孤孤单单,就对他特别照顾,闲时还为他做杂务读报纸。有时老头不来,她还要打电话询问。她的同事对她的做法也都非常钦佩。

4. 臂力冠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现年20岁的法国柔道冠军隆梅特,去西班牙找工作的前一晚,与朋友在伦敦的娱乐场所玩游戏机时,竟被一个名为“臂力冠军”的“拗手腕”游戏机在数秒钟内拗断手臂。可怜的隆梅特后来竟托着打了厚厚石膏的手臂,飞回家乡。    但游戏机中心的经理说:“这机器是否危险,就要看挑战者如何玩法。”

5. 意外收获

据路透社报道,警方称,一荷兰妇女把从晒衣绳上跌落水中的牛仔裤捞起时,捞到了一个内藏1.3公斤可卡因的书包。    警方发言人说,可卡因约值15万美元。从鹿特丹港捞到的书包内还有一瓶阿摩尼亚、一副天平及小量的氨基丙苯。

6. 家庭主夫

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美国《花花公子》杂志授意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美国现在有更多的男子愿意当“家庭主夫”,但实际上只有1%的人在家里主内而让其妻子在外面挣钱养家。调查还表明,24%的被调查者说他们是“完全自愿当家庭主夫”的。在1984年的类似调查中,这个比例只有13%。

7. 匈少女流产成为重大社会问题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2月13日报道】匈牙利十几岁的姑娘做人工流产的人数令人忧虑地增长,它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在15—16岁的中学生中,做人工流产的竟达1/4。    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家长和教师对青年教育不够。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人们忌讳谈论这个问题。目前,真正适合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电影、书籍和报纸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主要是生理方面的教育,而没有心理方面的教育。须知,这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感情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对青年进行综合性教育。匈社会目前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专家们正在制定一项宣传教育计划。

8. 墨西哥城的现代捉刀人

【合众国际社墨西哥城2月12日电】题:墨西哥盛行代笔抒情    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主人公阿里萨是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的情书高手。虽然他自己心已破碎,他却代人捉刀,用他那支生花妙笔,饱蘸着激情,写下了一封封文笔优美、感情充沛的情书,使得多少有情人结成眷属。    一百年后的今天,阿里萨的这种成人之美的衣钵被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墨西哥城古色古香的一角,坐着大批“现代作家”,每天都在圣多明各广场的拱门下,静候那些目不识丁而又为情所苦的人前来求助。每年的情人节一到,就是他们最忙活的时候。在墨西哥,写情书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传统。    除了情书之外,这批“作家”还提供大量的其它方面的服务,其中包括绝交信、复交信、给总统的恳求信(这种信要写在特制的正规信纸上)、求职信、生日祝辞和学生论文。    尽管代人写情书的收入不如替附近政府部门代写源源不断的商业信函所得到的收入那样稳定,但是,代人写情书仍使这批“作家”们感到骄傲,并从中找到乐趣,激发灵感。与小说人物阿里萨不同的是,阿里萨的时代人们没有其它的通讯手段,他只是靠一支羽毛笔为人传情达意。现在,这批现代捉刀人使用打字机代人表达心声。在墨西哥,估计有5000个代人写信的捉刀人,仅在墨西哥城的市中心圣多明各广场就有大约60人操此营生。现在,这个挤满了捉刀人、情人、游客和扒手的广场成为一座具有拉丁风格的爱情纪念碑。

9. 双峰山下双胞胎村

【韩国《中央经济新闻》一月二九日文章】题:双胞胎村    从全罗南道丽川郡召罗面政府所在地往南走约五公里,有一座双峰山,山下有一个只有七十五户人家的名为中村的小村庄。别看这个村庄很小,却因为多产双胞胎而上了《吉尼斯世界大全》。    这个村产双胞胎的历史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一八五九年姓郑的一家第一次生双胞胎,到一九二○年生了六对。到一九七九年为止有三家一共生了三十二对双胞胎。迄今为止这个村共生了三十八对双胞胎。    双胞胎大体上分受母系遗传影响大的双卵性和受后天影响大的单卵性。从全世界的比例来说,它们的比例为七比三,但这个村的比例为一比四点六,单卵性双胞胎特别多。另外,一般地说,分娩次数越多,生双胞胎的比例越少,但这个村则完全相反。以到调查时为止共分娩四百九十八次来算,每十三次中有一次是生双胞胎,占百分之七点六。这比全世界平均率八十九比一多七倍,比多产双胞胎的黑人(二十二比一)还多一点七倍。调查小组对该村双胞胎进行了血液、内分泌、染色体、指纹等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调查三至五代的遗传情况说明都有生双胞胎的实例。    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个村生双胞胎的人多是因为村后的双峰山精气起作用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座向理论」。调查小组到三十五家生过双胞胎的家庭一看,所有的厨房、洗衣间和妇女干活的房间一律面向双峰山。在这个村生长的双胞胎现在只剩下徐先敏和徐后敏姊妹二人,其他的全都进了城市。但是,这些离村的人当中也有不少生双胞胎的。大部分双胞胎进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因为人们都不愿意生双胞胎,外地的姑娘们都不愿意嫁到这个村里来,外地的小伙子也不愿意娶这个村的姑娘。所以,村里的人们都埋怨无辜的双峰山。

10. 尼日利亚女婴非法割礼盛行

【墨西哥《至上报》文章】题:尼日利亚仍在施行非法女性割礼    施行女性割礼的工具和方法十分简单,一块大贝壳和一个刀片,放在一种浅黑色的液体中消毒,即可开始手术。    这种消毒液的配方是保密的,但一位施行这种手术的女医生阿迪哈说,是用草药配制的。在她的手术室外面,坐着3位妇女,她们怀里抱着婴儿等待做这种手术。    隔壁房子里传出一个小男孩的哭叫声说明又有一个手术刚开始。根据性别不同,手术需20至30分钟不等。    阿迪哈说,她每天至少要做5例,每人收费3至4美元,由于政府不允许私下手术,特别是不允许为女婴割礼,所以她总是秘密进行。在尼日利亚,女婴割礼很普遍,因为人们认为未行割礼的女人会三心二意。    男婴割礼一般在有卫生条件的医院中进行,收费10美元左右。    目前政府正在设法根除给女婴割礼的传统做法,因为女婴割礼有害于身体健康,对妇女起副作用。为此,政府正通过公共教育让人们放弃这种手术。    据统计,在这个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中,8900万人中已有50万人因割礼而受过感染。目前政府最担心的是因割礼手术不洁而使儿童染上艾滋病病毒。

11. 高价收购成商品 美梦做成遭遗弃

【美国《华盛顿邮报》2月19日文章】题:越南人企图购买美国梦    他们是越南母亲和美国军人的孩子,曾经是社会的弃儿,如今却是越南稀有、昂贵、众人趋之若鹜的商品。    美国政府在寻找他们,要让他们和其亲人移居美国。于是他们卷入到一起起诈骗案中,结果是被人利用,受人凌辱,在他们新的祖国再次遭到遗弃。    因为这些孩子及其家人可以很快移居美国,许多渴望实现美国梦的越南人不惜重金“购买”一个美国大兵的后代,然后让孩子声称他们是他的亲人或者养父养母,从而取得赴美的签证。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这种手段移居美国无法确知,但一些美国政府官员相信,他们至少占自1989年以来移居美国的5万多越南人的一半    还有一些越南人,或者皮肤较黑的柬埔寨人冒充美国军人的后代。他们往往需要做整容手术,鼻子大一些,眼睛圆一些,有时还漂白皮肤。    如果再将头发染色或者弄成黑人式的卷发,就更难以辨认出真假了。    “一家人”到达美国后常常立刻分崩离析。那些被人利用的孩子无家可归,找不着工作,也得不到难民救济。他们不会说英语,生活非常艰难。

第 4 版

1. 如何鉴别真假美钞

编者按很多读者关心如何鉴别真假美钞的问题。本文译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董事会、美国财政部办公厅、财政部雕刻与印刷局联合印发的说明资料,详细说明如何鉴别真假美钞。    美元已为各地使用者所认识和重视。它的传统图案表明,这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保有的货币之一。20世纪初期以来,它虽时有变化,但基本图案却维持未变。    1913年美国国会批准成立联邦储备委员会并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行发行联邦储备钞票(美钞)。虽然在这以后几年,美钞的背面图案有所变化,但其正面仍是惯用的图案。1929年发行的美钞票面有所缩小,各种面值的美钞采用同一标准的图案。    最近一次重要的改变,是在1957年及其以后发行的美钞背面上方,增加了“我们信奉上帝”的格言。    由于美元具有可在世界各地兑换的能力和令人信赖的图案,它同时成为世界上伪造最多的货币。自从1865年以来,伪造美钞的犯罪活动,曾经一度得逞,伪造美钞的数额曾达到约占当时美国流通美钞数额的三分之一。直到美国保密局成立并缉拿美钞伪造者,才扭转了上述情况。保密局获得成功的措施,在于采取了使美钞持之永久的图案设计方案,同时,还使用特别原料制造印制钞票的纸张。此外,在美钞图案中加入许多防伪特征以防伪造。    有关美钞的防伪措施,在90年代之前,主要采取如下若干措施。    1、纸张。采用棉纱和亚麻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优质的印制美钞的纸张,使其具有结实、柔韧的触感。美钞上无水印。    2、雕刻印刷。由高明技师在钢板上雕刻图案并用凹板印刷,使新钞票具有浮雕的触感。    3、联邦储备银行印鉴。在美钞正面左侧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印鉴内标明发行本钞票的联邦储备银行所在地的地名和所属的州名。印鉴中心的英文字母与本钞票正面所印的钞票编号号码的首位英文字母相同。    4、钞票的编号。位于美钞正面右上侧和左下侧的钞票号码均为醒目的字体。相互间保持均匀的间距。套印的号码油墨颜色与右侧的美国财政部印鉴的颜色相同。所有美钞没有相同的编号号码。面值相同的美钞,其编号也不相同。    5、边缘。美钞的正面边缘均由精细的条纹和花边以及清晰、连续且不间断的网状图案构成。    6、纤维。使用微细的红色和蓝色纤维嵌入纸币中。    7、面值。在美钞正面的四角所标明的本钞票的面值与在右侧的财政部印鉴上的钞票面值相同。    8、财政部印鉴。套印在美钞正面右侧的美国财政部印鉴外周呈锯齿状的锐角尖头,清晰且不间断。该印鉴的颜色与钞票两则的编号号码颜色相同。    9、肖像。由精细屏幕背景构成清晰、逼真的人物肖像。    以上应用于1989年及以前各年度发行的美钞上的防伪特征,使得美钞得以完好地使用近一个世纪。有关的防伪措施以及与之一道推行的严密的跟踪、追捕伪造假币罪犯的措施,防止了大多数的犯罪企图。    近年来,随着彩色复印机、激光扫描和数字印刷设备的出现和改进,需要采取其它措施来保护美钞。一种新的迹象表明,某些经验不多的人员曾利用机会,直接使用现代化设备,在办公室、复印中心和印刷厂进行制造伪钞的活动。保密局可以有效地搜寻出大规模制造伪钞的专业人员,但是对于在广大范围内分散的、少数的潜在伪钞制造者,却难以彻底查清。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并超前于先进的复印机和印刷设备近期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不久以前,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正式发行1990年版、面值为50美元和100美元新钞票的时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董事会、美国财政部办公厅和财政部下属的雕刻和印刷局共同对1989年及以前年份发行的美钞和1990年新发行的美钞的防伪特征及有关问题等作了正式说明。在1990年版、面值为50美元和100美元的新钞票上,除了继续保有上述9项主要的防伪特征外,还新增加两项重要的防伪措施。    10、防伪丝状带。在有关钞票正面,联邦储备银行印鉴的左侧嵌入一种聚脂长条防伪丝状带,该条状带沿垂直方向,从上到下重复出现“美国50或美国100”(USA50或USA100)与本钞票面值相同的字样。只要将这些1990年面值为50美元和100美元的新钞票置放在灯光下,就可清楚读出有关防伪丝状带上的文字。但在复印机的反光镜下,则无法复出现防伪丝状带及其印制的字样。    11、缩微印刷。在1990年面值为50美元和100美元钞票正面中央的肖像边缘重复出现由缩微印刷的美利坚合众国(THEUNITEDSTATESOFAMERICA)字样,由于其英文字母非常小,如果没有放大镜就无法辨认清楚。对此使用特殊的复印机也无法复制成功。如由肉眼看来,有关印刷字条就只像是围绕肖像周围的另外一条线。    上述两种新的防伪措施,既能有效地防止外行的伪钞制造者从事复制少量伪钞的投机犯罪企图;也给专门的和有经验的伪钞制造者设置重大的障碍,使得他们为伪造具有纯正的防伪丝状带或清晰的缩微印刷字样所存在的难度大、费用高和耗时多等难题而受挫。一般来说,只要花些时间了解和掌握原有美钞和新版美钞的防伪特征,就能比较容易地识别真假美钞。    如对有关美钞产生疑问,可找一张面值和出版年份与其相同的真正美钞进行仔细的比较,寻找两者的差别而不是相似之处;注意其印刷的质量和纸张的特性。真正美钞具有所有防伪特征,是由美国财政部雕刻和印刷局技师使用钢板雕刻并使用先进的印刷设备在特别坚牢的纸张上印制的具有精细雕刻的高级钞票。(肖明)

2. 我和「伊朗门」事件(二)

麦克法兰12月4日辞职。指定接替他的约翰·波因德克斯特告诉我,他准备在12月7日召开会议讨论伊朗、武器销售和人质问题。    这次会议由里根总统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波因德克斯特、麦克法兰、国防部长卡普·温伯格、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约翰·麦克马洪和白宫办公厅主任唐·里甘。波因德克斯特建议让麦克法兰请别的国家向以色列出售武器以替换以色列向伊朗转让的武器。我强烈反对。我说,这样做违背我们的政策,只会纵容更多的劫持。温伯格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会上没有作出决定,但我感到我和温伯格的观点占了上风。    此后1个月,我没有听到有关的消息。1986年1月7日,我突然接到通知,让我参加一个有关伊朗问题的会议。会议由总统主持。所有重要人物都参加了:副总统乔治·布什、唐·里甘、卡普·温伯格、中央情报局长比尔·凯西、司法部长埃德·米斯和约翰·波因德克斯特。我坚决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特别是为了人质获释而出售。温伯格同意我的观点。此外别无他人。我和他处于孤立地位。    我不安地感到,这次会议并不是一次真正的会议,而是事先安排好的,决定在会前就已经作出。一年后我才知道,会议的前一天已经作出决定:波因德克斯特给里根总统一项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报告,总统签字了。    1986年5月4日,伦敦发回一份电报。使馆一位官员从英国企业家罗纳德罗兰那里了解到通过瑞士银行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各种安排。罗兰听说,美国人同意这个计划,白宫已经批准。美国政府只有4个人知道,没有告诉国务院。    得到这个信息,我立即求见总统。总统没空,我找到唐·里甘,向他表示强烈反对这项计划,担心总统陷于一种爆炸性的恶劣处境。然后我去找波因德克斯特。他说我们没有介入这种交易。6月中,他和凯西都告诉我,这种活动已于5月底结束,已经通知有关人员“停止活动”。    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停止活动。    有关雅各布森获释的内幕情况透露出来以后,政府面临一场严重危机。我对波因德克斯特说,减少损失的唯一途径是尽快公布事实。他的反应使我更加忧虑。他说:“公布事实不仅会使确保其他人质获释的努力复杂化,而且可能破坏最终同伊朗建立关系的机会。到某个时候我们必须公布所有情况,但是现在不行……我同副总统、卡普和比尔·凯西谈过了,他们都同意我的看法。”    我开始感觉到,波因德克斯特还在秘密地进行这种危险的活动。11月8日,星期六,我听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奥利弗·诺思就在这个周末前往某地执行秘密使命。我被完全排除在外,并且得到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即我应该配合,不要再反对了。    (二)

3. 今日喀布尔

【美联社喀布尔2月19日电】题:凄凉的喀布尔(记者沙伦·赫博夫)    街道上到处都有碎玻璃,曾经生意兴隆的商店经过战火的洗礼,外表看起来黑乎乎的;载着血肉模糊的尸体或垂死者的救护车不时地呼啸而过。    城市里到处都设有安全检查卡,由挎着冲锋枪的青少年把守,因为训练有素的战士已被派往前线。    一个月来,火箭划过天空发出的呼啸声和隆隆炮声回荡在这座令人恐怖的城市周围那白雪覆盖的群山之中。本月14日,交战双方同意暂时停火,给谈判代表一个达成和平协议的机会。    医院方面说,在近一个月之久的内战中,至少有1000人丧生,6000人受伤。居住在前线附近的居民纷纷逃离那块是非之地,他们只能带走少部分财产,余下的留给了政府军。    带着妻子和3个儿子逃到喀布尔西城的店主瓦希杜拉说:“我们无力再带更多的东西,我们太累了。”

4. 美国银币趣事

【美国《纽约时报》1月3日文章】题:美国银币的沉沦起伏    几十年以前,美元银币是相当普遍的。尽管它又大又重,使用起来不方便,但是仍有很多人带着一、两块银币,为的是交好运。长辈们还热衷于把银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孩子。但是,收集银币却是非常冒险的。    1804年至1836年,美国没有制造一枚银币。这期间,大部分银币都被收藏者收集起来,或是回收熔成银锭,运往国外销售。    1849年加州淘金热之后,金子骤然多了起来,而银子的价值因此而扶摇直上,因为生产的银币减少了。美元银币再次被熔成银锭销往海外。美国造币厂因缺少银锭而开始限制银币的制造数目。到了1873年又彻底取消了这种限制。    几乎就在同一个时期,一些矿山开始大量产银,国际市场的银价骤然下跌。雪上加霜的是,普鲁士此时实行了金本位制,并向国际市场倾销白银。    不过,美国的白银制造商还算幸运。因为法律规定:可以用银锭换取同等重量的银币。由于银币的购买力比同等价值的银锭高,所以当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银锭换银币了。    到了1876年,国会取消了这一规定。随后,造币厂又大量生产银币。由于供过于求,银币就留在了造币厂的贮藏室里。    这给收藏银币的人带来了麻烦。由于流通中的某种银币可能奇缺无比,因此稀有的银币价格暴涨。1903年,新奥尔良制造的银币成了抢手货,每枚可卖到1000美元。但是,1962年起,财政部开始大量发行这种银币,后果可想而知。    如今,银币是美国硬币中最好卖的币种。

5. 英国首相的「质询时间」

【美联社伦敦2月17日电】英国首相每周两次去议会回答议员们的问题,这就叫“质询时间”。那节奏很快、吵吵闹闹、群情激昂的场面简直就像是一个剧院。    曾在牛津大学留过学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本周对采用“质询时间”这个主意产生兴趣。然而众议院议长托马斯·福利对此泼冷水说:“这还需要研究。”    在英国,“质询时间”是公开的,每星期二和星期四在下议院举行。自1990年实行电视转播以来,每次吸引大约80万电视观众。    然而,已有近150年历史的“质询时间”并不只是一出政治剧。它能保证使非民选的首相阐明政策。首相通常要花几小时为“质询时间”做准备。    其程序很简单。议员必须提前10天提交书面问题,像抽奖似地从中抽出一些问卷放入箱子里,议会的行政人员挑选一打或随机抽出供首相回答。    所有的问答,不管语气多么尖刻,都千篇一律地插入“我尊敬的朋友”之类的客套话。一些问与答已成为政治传闻的材料。主持“质询时间”的议长布思罗伊德女士公平地挑选各党的议员提问。    曾有一次“质询时间”的问答被传为笑谈:一位叫佩林(英文的另一个意思是篱笆)的工党议员称邱吉尔是一条脏兮兮的狗,邱吉尔反唇相讥:“是的,但是你知道脏狗挨着‘佩林’(篱笆)干什么。”

第 5 版

1. 外电评述:北京为申办奥运发起冲刺

【合众国际社北京2月25日电】题:北京加紧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    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伍绍祖在25日上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读了一份长达31页的旨在使北京能争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报告,伍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国的申办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伍的报告内容广泛,涉及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方方面面。伍在报告中宣布北京已设计好了2000年奥运会的开幕式。    伍在记者招待会上保证,现在和将来北京都不会出现有组织的反对申办和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事情。伍在报告中强调,中国的政治将是稳定的。    【法新社北京2月25日电】北京今天发起了一次最后冲刺,以寻求主办2000年奥运会。    官员们赶在3月6日国际奥委会的一个考察团抵达之前来到首都的大街小巷。以确保街道清洁,交通畅通无阻。    体育官员们已开始筹办在市领导和驻京的外国记者之间进行的桥牌和网球比赛。这是变相的“乒乓外交”。    中国首都也有自己的忧虑,其中最首要的是环境污染和不敷使用的基础设施。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将在环境污染和公路建设登峰造极的时刻来访。    在这个季节,夹杂着尘土的狂风肆虐是司空见惯的。    市政府昨天开了一个“动员会”,目的是为国际奥委会代表团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它还组织各类学校和机关清扫街道,运走成堆的垃圾和分发有关奥运会的材料。    观察家们说,中国1984年结束了52年的中断状态,出席了洛杉矶奥运会,呈现出一个古老体育强国的面貌。台湾可能主办部分赛事。这些都有可能增加北京赢得主办权的机会。

2. 德著名男网搭档矛盾表面化

【美联社斯图加特2月21日电】6个月以前,贝克尔和施蒂希是一对成绩不错的亲密的网球搭档,在赢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双打金牌时曾相互击掌祝贺。    可是,就在他们在巴塞罗那获得胜利的那天晚上,两人之间开始闹别扭。    这两位曾登上温布尔登网球赛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之间的对立行为已演变成怨和恨,并使德国网球机构陷入混乱之中。    施蒂希指责贝克尔违背诺言;贝克尔则指责施蒂希和德国网球官员撒谎。    两位球星的这场争执显然由来已久,只是在贝克尔今年1月宣布他不参加今年的戴维斯杯网球赛时才表面化。    施蒂希针对贝克尔的言论说,贝克尔曾向他保证要参加1993年的戴维斯杯赛,以便共同作出努力第三次把戴维斯杯捧回德国。    施蒂希说,如果贝克尔改变主意的话,他也不参加戴维斯杯赛。    贝克尔说,他能理解施蒂希遇到的挫折。他说,“他战胜我赢得温布尔登网球赛冠军,但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贝克尔这么说看来有点言过其实,但贝克尔无疑还是德国报界和球迷们无可争议的宠儿。    贝克尔认为这是恰如其分的。他说:“我是第一个登上温布尔登网球赛冠军领奖台的德国人。我是第一位成为世界头号选手的德国人。不管什么,我是第一。其他在我之后的人都是第二。”这话对施蒂希无疑是个刺激。

3. 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三月一日到悉尼

【法新社洛桑2月25日电】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几个城市中,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将首先访问悉尼。    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将于3月1日到达悉尼。此后,它将先后访问其它几个申办城市    ──北京、曼彻斯特、米兰、巴西利亚、柏林和伊斯坦布尔。考察将在4月底结束。    这个以瑞典人贡纳尔·埃里克松为首的考察团,将于7月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交报告。    国际奥委会将于9月23日在摩纳哥召开大会,投票确定2000年奥运会申办地点。悉尼和北京目前是两个最有力的争夺者。    考察团第一次包括了来自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组织的代表,他们是国际奥委会、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国际联合会和运动员委员会的代表。

4. 世界杯足球赛第一阶段赛事门票销售快

【美联社纽约2月25日电】美国组织者昨天说,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第一阶段赛事的门票在纽约、芝加哥和华盛顿已销售一空或几乎销完,而在其它几个城市,一类票也快销完了。    这个门票销售计划于2月1日开始,组织者向“美国足球大家庭”成员邮寄了170万张申请表格。    这个大家庭包括在美国足球联合会正式注册的球员、教练和官员,那些观看过国家队比赛的球迷以及要求了解门票消息的人。    这项销售计划将于3月31日结束。向美国公众销售门票的工作定于6月开始。    世界杯赛新闻官员约翰·格里芬说,他无法估计售出了多少张门票。    除了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和华盛顿之外,世界杯52场比赛的地点还有波士顿、达拉斯、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洛杉矶和旧金山。    复赛、半决赛、第三名争夺战和决赛的门票将于今年秋天开始出售。    这次世界杯赛约有360万张门票,其中230万张在美国国内销售,130万张在国际上出售。向国际大家庭销售门票的具体办法将于3月4日宣布。

5. 田径场的无敌明星们

【阿根廷《画报》周刊1月19日一期文章】题:田径场上的无敌明星    在对手的眼中,埃德温·摩西一直在向胜利进军,不管是什么样的纪录,也不管是什么样的奖牌,他好像注定要站在领奖台的最高层似的。    摩西出生在美国的俄亥俄州,他的项目是400米栏。1977年8月26日,年仅22岁的摩西在柏林击败了德国人哈拉尔德·施密德。从那时起,摩西创造了对该项目9年9个月零9天的垄断,连续122次获胜,其中107次是决赛。在此期间,他四次破世界纪录,直至将这个项目的纪录提高到近乎极限的47秒02。1987年6月4日,摩西将这个项目的主宰权交给了丹尼·哈里斯。    1956年12月3日,24岁的帕里·奥布莱恩创新的掷铅球技术——类似于今天所用的技术──使这位美国人成了令人难忘的运动员,成了大力士之中的巨人。    他的不败纪录始于1952年,曾连续116次获胜。他曾夺得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和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金牌,并成为19.30米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他战胜了当时连续88次不败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詹姆斯·富克斯。    有从未失败过的明星吗?答案是肯定的:澳大利亚的赫伯特·埃利奥特是一位中长跑选手,专攻1500米跑和1英里跑。尽管他从未创造过惊人的纪录,但却永远保持着第一名,不可战胜的名气不断增长。但在他连续43次保持不败的时候,却退役了,当时年仅22岁。    在这两个项目中,英国的史蒂夫·奥维特是最好成绩的保持者,曾连续45次不败。但他要承受同胞塞巴斯蒂安·科和史蒂夫·克拉姆的有力冲击。    一个值得人们研究的人物是被喻为“人类火车头”的前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埃·扎托皮克。他的最高纪录是在5000米跑比赛中连续48次获胜。扎托皮克也是1万米跑的最佳选手之一,曾连续38次不败。因此,他在两个项目中共86次获胜。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他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在5000米跑、1万米跑和男子马拉松3个项目中赢得金牌。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能有人平过。    在保持时间最长的三项世界纪录中,有两项是男子跳远纪录。杰西·欧文斯创造的8.13米的纪录保持了25年,鲍勃·比蒙创造的8.90米的纪录保持了23年。然而,在这个项目上保持不败纪录时间最长的是卡尔·刘易斯。在10年中,他曾连续65次获胜,其中包括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在此项目上夺得过两枚金牌,然而,刘易斯却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了第三枚金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刘易斯跳出了一生中最好的一跳,达到8.91米,但却输了。那是1991年8月30日,在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鲍威尔将比蒙的纪录提高到了8.95米,从而战胜了刘易斯。在跳远项目中,巴西也拥有历史上最好的运动员:费雷拉·达席尔瓦。在三级跳远中,他除连续60次不败外,还在1952年和1956年两届奥运会上获得冠军。当时的记者曾把他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获胜时的表现称为令人难以置信的和神奇的,因为达席尔瓦在6次试跳中4次打破世界纪录,超过了16米大关,达到16.22米。    在谈到撑杆跳时,人们马上就会认为乌克兰的谢尔盖·布勃卡是“伟大的无敌将军”。这是错误的。历史向我们表明,有一位新教牧师曾超过布勃卡保持长期不败的纪录。1952年,美国牧师鲍勃·理查兹跳出了4.5米的成绩,1956年奥运会上,他又夺得一枚金牌。他在两年的时间中,曾保持连续50次不败。人们认为,这简直是个奇迹。目前在一个项目上成为最佳运动员,并保持不败纪录越来越困难了。但人们终究会了解到是由于什么历史原因,而出现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无敌明星的。

第 6 版

1. 年愈古稀的美著名舞蹈家坎宁安

【美联社巴黎1月3日电】座无虚席的巴黎歌剧院一片寂静,一位身材矫健的男子正在舞台上跳着曳步舞。尽管微微卷起的银发显示出他已不是一位潇洒青年,但那脸上显露出的孩童般惊奇的表情,那轻盈的舞姿、旋转的舞步、弯曲的腰肢……令人难以置信眼前竟是一位年愈古稀、而且身患关节炎的老者    ──美国著名舞蹈家默塞·坎宁安。他正在上演他的新作《进》。    已在人生大舞台上度过了73个春秋的坎宁安仍活跃在剧场的小舞台上。尽管他在舞动身姿时关节阵阵作痛,尽管他50年来的老合作者、作曲家约翰·凯奇去年夏季撒手人寰,但坎宁安仍在不停地跳着,以他对人体动作的新探索给世界各地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自20岁初上舞台以来,坎宁安的从艺生涯已50年有余。1943年,他又开始从事舞蹈创作,为观众奉献了150多部作品。在这些被认为是革命的、技艺高超的惊人之作中,坎宁安改写了现代舞蹈的基本原则。他发展了一种“偶然编舞法”,摒弃了叙述故事的老路,选择孤立的一个个动作,用掷钱币的方法来随意规定舞蹈动作的顺序。他使动作摆脱音乐,使二者既独立又平等。他还创造了视觉焦点的多中心。这些原则在他的新作《进》中达到顶点。    《进》是去年10月份在此间举行首演的,一举获得成功。法国《世界报》评论道:“尽管严格地说,《进》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是他过去对现代舞蹈的全部贡献太卓越,太辉煌了,这部新作已成为他一生奋斗的顶峰。”    如同许多艺术家在他们艺术生涯的最后阶段一样,坎宁安近年来极其多产。纽约舞蹈评论家戴维·沃恩说:“默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随着他自己体力活动优势的减弱,他一直在努力显示他高超、精湛的舞技。”坎宁安虽然身患关节炎,但他仍不减当年优雅的风度。坎宁安对舞蹈艺术的奉献在全世界几代舞蹈家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初创的舞蹈团中的成员卡罗琳·布朗、保罗    ·泰勒、维奥拉·法伯等现在都已成为成功的舞蹈编导。法国《她》周刊在199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评论道,坎宁安是舞蹈家中的佼佼者,“他具有给人以静谧感、蒙娜丽莎般的气质。他把自己从音乐中解放出来,他的舞蹈是完美无瑕的。”

2. 俄罗斯作家处境维艰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2月17日电】对于一个文学上的前超级大国来说,现在俄罗斯在文化上显得极其贫乏。不仅没有现代的经典作品,也没有自己的通俗小说,连文学奖都得进口。俄罗斯最近首次颁发的布克奖就说明了这种情况。莫斯科的批评家们把1万英镑(1.51万美元)的布克奖比作对穷困的俄罗斯作家的一种人道主义援助。    该奖是英国的一个主要文学奖,是由英国大食品商布克发起的。这个奖把一些无名作家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布克希望这个奖可以推动俄罗斯的文坛,也可能又涌现一个索尔仁尼琴。但未能如愿。评委们私下承认,该奖获得者马克·哈里托诺夫的《命运或者是米拉谢维奇的躯体》一书是一种妥协性的选择。它获得了一些人的赞扬,但没有人称它是一部优秀小说。    文学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乡陷入困境。普希金的诗仍受到尊敬,他的诞辰和忌日仍为公众纪念。但是作为文学上的超级大国的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衰落。    以前,苏联的1万名职业作家沐浴着共产党的雨露。对政府的忠诚获得了回报:自由到外国旅行、显赫的地位以及豪华的住所。现在,这些克里姆林宫的百灵鸟像苏联文学奖一样名誉扫地。因此,人们对布克奖产生了兴趣。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得不到什么报酬,作家们必须另谋生路。《十月》杂志主编阿纳尼耶夫说,今天在俄罗斯几乎没有职业作家。放弃这个职业的理由很简单。写一篇10页长的故事只得1万卢布(20美元)的稿酬,在莫斯科买双鞋都不够,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    但也有人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文学作品问题而是出版业问题。布克奖评委拉特尼娜说:“我对出版业很不乐观,但文学作品决不会完结。”报纸杂志在出版业危机中受害最甚。去年放开价格后,纸张价格猛涨,一吨纸从800卢布涨到3.5万卢布,从而使得俄罗斯的刊物濒临崩溃。俄罗斯的书摊上充斥着拙劣的进口翻译作品、科幻和色情小说。目前,俄罗斯的作家们面临着信心危机。他们正极力在一个人们不愁没有新小说看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斯通正拍其第三部以越战为题材的影片

【美国《洛杉矶时报》1月17日文章】题:越南战争的另一面    以拍重大历史题材片而著称的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正在泰国、越南和洛杉矶等地拍摄他的第三部以越南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天与地》,预计这部影片会比他的前两部越战片──《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    ──引起更大的争论。    确切地说,《天与地》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传记和展现受战争影响的人的心理历程的影片,从越南人的观点来看这场战争以及战争的后果。    影片跨越近40年的时光,情节取自现定居美国的越南妇女黎李·海斯利普的两部自传──《天地易位》和《战争儿·和平女》。今年45岁的黎李在战火中出生,是农民的女儿,加入过北越少盟,14岁时被南越军方当作“越共”间谍投入监狱,受尽折磨。她母亲用为她准备的嫁妆把她赎了出来,却又被北越士兵指责为叛徒。她在黑市向美国兵卖过货,在夜总会当过女招待和妓女,1970年嫁给一个55岁的美国商人,带着私生女离开了越南。但她没想到,到了美国却等于进了一个更大的地狱,未受过教育的她受到西方文化与生活的巨大冲击,受到敌视,在家中遭丈夫殴打和凌辱。两部书一是痛苦的人生,一是精神上的梦魇,与其说是对越南战争的注解,还不如说是对东西方文化根本差异的表现。斯通希望以此片切开越南战争的政治疮疤,通过越南人的眼睛表明美国对越南的政策为什么注定要失败,并力图说明女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有越南战争的回声,战场与国内暴力行为惊人地相似。这部影片也许是斯通迄今对越南战争最深入的探讨。    在拍片过程中,黎李一直不离斯通左右,斯通则根据她的意见进行修改,力求真实。    在影片中扮演黎李的是目前正在美国加州念大学的越裔姑娘黎氏协。    华裔影星陈冲在影片中扮演黎李的母亲。陈冲很喜欢这个故事,因此当斯通邀请她出演母亲一角时,陈冲爽快地答应了。黎氏协(左)扮演黎李,陈冲(右)扮演母亲。

4. 奥斯卡奖提名影片《霍华德别墅》简介

【本报华盛顿2月17日电】(记者    司久岳)由65岁的老导演詹姆斯艾弗里执导的故事片《霍华德别墅》,今天获得了最佳影片等9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这部影片是印度出生的制片人伊斯梅尔·麦钱特、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剧作家鲁思·普拉韦尔·亚布瓦拉和美国出生的导演艾弗里合作搬上银幕的。这是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第三部作品。美国影评界认为这是他们3人在长达30年的合作中制作的15部影片中的杰作。    故事讲述的是1907年英王爱德华七世时,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一家富商威尔科克斯,生活在社会中层的一家知识分子施莱格尔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职员巴斯特三家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出现在银幕上的是黄昏时威尔科克斯家的乡间住所──霍华德别墅的花园。威尔科克斯家的少爷保罗和施莱格尔家的海伦在黑暗中接吻。海伦当即写信告诉在伦敦的姐姐玛格丽特她已有意中人,但第二天一早保罗就收回了他的海誓山盟,海伦也同意:昨天什么也没发生。    在伦敦,玛格丽特与病中的威尔科克斯夫人建立了诚挚和牢固的友谊。威尔科克斯夫人病逝时立下遗嘱,将她最心爱的,已多年无人居住的霍华德别墅赠予玛格丽特。    然而她的遗嘱却被刚愎自用的丈夫亨利与子女一道烧毁,根本就不让玛格丽特知道。而这时玛格丽特和海伦正忙于设法帮助一心想摆脱贫穷潦倒生活的银行小职员巴斯特实现他想当天文学家的梦想。巴斯特是海伦在一次音乐会上错拿了他的雨伞被他追至家中时认识的。海伦和玛格丽特想帮助巴斯特,她们求助亨利,但亨利不答应。    亨利这时需要的是向玛格丽特求婚。在婚礼上,玛格丽特再次要求亨利相助,又遭拒绝。    时光流逝。威尔科克斯夫人玛格丽特一天突然接到消息:海伦需要一个地方生下她和巴斯特的孩子。玛格丽特苦苦哀求亨利将空着的霍华德别墅借给妹妹暂住。但亨利认为海伦怀的是私生子,住进去有损于威尔科克斯家的道德规范。玛格丽特和亨利两人发生了争吵。浪迹天涯的海伦来到别墅。巴斯特也一路打探,追赶而来,但他进门却被亨利的儿子失手打死。由于玛格丽特决定离开亨利去照料临产的妹妹,再加上儿子将去蹲监,亨利倒地痛哭失声。    数年后的一天,年迈的亨利立下遗嘱,鉴于玛格丽特不要求在他逝世后享有对威尔科克斯家财产的继承权,他决定将霍华德别墅赠给玛格丽特。终使带着私生子的海伦有了    栖身之地。

5. “活着并不只是为了拍戏”

【美联社纽约2月9日电】尽管在最近的三部电影中出尽了风头,但英国女演员米兰达·理查森还是感到压力沉重。    34岁的理查森在本周出版的《人物》杂志上说:“我仍然感到紧张。只要摄影机一开动,你就要想演好角色。”    理查森在《哭喊游戏》、《损害》和《情迷四月》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包括一位冷酷的爱尔兰共和军女战士和一个为情所困的家庭主妇。    纽约电影评论圈去年12月把她选为本年度最佳女配角。她还因在《情迷四月》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而获一项金球奖。    理查森不愿过多谈及她的私生活,她目前居住在伦敦一套宽敞的公寓里,有两只暹罗猫作伴。理查森的姐姐说,理查森喜欢独处并不意味着她想当隐士。她说:“米兰达很爱交际,不过她目前没有特别的约会对象。她在演艺圈内外有很多朋友。”    理查森同意事业不等于一切的观点。她说:“我活着并不只是为了拍戏。”

6. 英国音乐「布里特」奖揭晓

合众国际社二月十六日报道,安妮·伦诺克斯第五次获最佳女歌手奖及最佳唱片集(《迪瓦》)奖,迈克·赫克诺尔获最佳男歌手奖,以他为首的「赤色」演唱组获英国最佳演唱组奖。古典音乐奖授予奈杰尔·肯尼迪和克劳斯·坦斯特德(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7. 美田纳西展出已故黑人作家阿利克斯·哈利的手稿

美联社二月二十三日报道,为纪念哈利逝世一周年’该大学展示了作者关于《根》的写作材料,包括十年中写下的五本工作札记。展品还有《根》续集的材料和一部电视连续剧手稿。

8. 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一万六千页佛典

美联社二月十日报道,这是缅甸一德高望重的大法师于一九七四年五月在仰光背诵的一万六千页佛典。这位高僧因其布道和佛教知识渊博而闻名全缅甸。他自去年十一月以来,健康状况一直不好,于今天圆寂,享年八十一岁。

9. 大阪国际音乐奖颁奖

美联社二月二十二日报道,美国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诺曼和荷兰钢琴家顿·库普曼今天分获一九九二年大阪交响乐大厅国际音乐奖的大奖。    音乐奖的一位组织者说。一九九二年在此大厅中演出过的个人和团体有一百多个。

10. 以色列和波兰将联合发行一张邮票

法新社二月二十二日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九四三年四月华沙犹太人起义五十周年。以色列将在四月十八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害的六百万犹太人时发行。波兰将在第二天纪念华沙犹太人起义时发行。以色列艺术家鲁思·亚伯拉罕设计了这张表现一名游击队员在犹太人居住区的废墟上作战的邮票。

11. 更正

本版6日头条第三栏第九行文中“罗斯特罗波维奇离开了人世”应为“离开了苏联”。

第 7 版

1. 曼彻斯特通有轨电车市民拍手叫好

【美国《新闻周刊》2月1日一期文章】题:渴望有轨电车    一年前,彼得·阿什乘公共汽车上班,从家里到他在曼彻斯特市政厅的办公室要花1个小时。现在,他上班路上只要16分钟。阿什没有搬家,也没有更换工作,只是交通工具变了。    去年夏天,曼彻斯特这个英国第8大城市的有轨电车系统正式通车——该市45万居民一片叫好声。阿什说:“这是一项很好的服务。它使上下班变得轻松多了。”另一位名叫迈克·普尔曼的乘客说:“大多数人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因为搭乘有轨电车上下班十分便利,我不再自己开车了。”    他们的话令欧洲各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城市规划者们感到欣慰。欧洲数十个交通状况紧张的城市正在张开怀抱迎接有轨电车的归来。在战后的许多年里,有轨电车一直因发出刺耳的噪音和行驶速度慢而受到排斥,而现在,老式的有轨电车已摇身变成了新颖的“轻轨电车系统”,人们广泛赞扬它既高效快捷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罗马交通局局长乔瓦尼·因佩戈拉说,在50和60年代,人们疯了似的购买小汽车,“没有人想到污染问题。我们认为私人交通手段会解决一切问题。电车轨道挡了小汽车的路,我们就把它们弄走”。在城市郊区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的时期,有轨电车因其行驶路线固定而显得十分不便,于是公共汽车被认为是灵便的替代工具。然而今天,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波恩德国运输部的一位女发言人说:“一些曾经完全毁掉了有轨电车系统的城市正在考虑恢复这种交通工具。”    在曼彻斯特,负责该市“超级有轨电车”系统运行的是一个半公共的机构METROLIK。该机构认为曼彻斯特去年开通的南北30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不过是个开端。它设想建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有轨电车网,最后能够把郊外的小城镇也连起来。英格兰北部的工业城市设菲尔德不久也将开通轻轨电车系统;格拉斯哥、伯明翰、利茨、诺丁汉、布里斯托及伦敦等英国城市也在研究恢复有轨电车事宜。    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和附近的小城布雷滕自从去年9月开通有轨电车以来,客流量增长了3倍。现在,卡尔斯鲁厄周围的其他卫星城正要求加入这个网络。德国的萨尔布吕肯预计明年破土兴建电车轨道。汉堡也在研究有轨电车计划。    在法国,格勒诺布尔1987年开通的有轨电车系统声名远扬,斯特拉斯堡、圣艾蒂安、南特以及巴黎近郊城镇也不甘落后,决定兴建有轨电车线路或扩大已有的系统。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在50万上下。研究城市交通的意大利环境保护专家安娜·多纳蒂说,城市规模适中以及高峰客流量不超过每小时2万人是有轨电车可以实行的两个基本条件。地下铁道可以承担大都市繁忙的交通,但它们对于中等规模的城市却没有意义。地下列车速度固然比较快,但是,旅客往返进出地铁站所需的时间可能抵消节省下的时间。而且,地下铁道修建成本要昂贵得多;德国一个为恢复有轨电车进行游说的团体估计,修建1公里地铁需耗资1.1亿德国马克──比铺设同样长度的有轨电车道高出10倍。    在德国,要求恢复有轨电车的呼声已不绝于耳。波恩的研究与技术部设立了一个有轨电车建设计划,它有助于引导联邦政府对各城市新建轻轨电车线路进行拨款。其他国家的政府除了仿效德国以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2. 电动车从开发到实用道路漫长

【路透社阿姆斯特丹2月10日电】题:电动车在寻找市场    常被称赞为清洁、无噪声、适应现代驾驶要求的电动车,在本周阿姆斯特丹机动车展览会上大大出了风头。    但是,尽管展览会上摆出了17种不同型号、样式的电动车模型,汽车制造商们还没有加快速度投入批量生产,因为目前他们尚未看到足够大的市场。    菲亚特公司在荷兰的销售负责人哈里·范多恩说:“今年菲亚特公司将生产1500辆电动车。我们目前在这个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的电动车最高时速可达100—130公里,每次充电可行驶100到250公里。这种车的价格是一般汽车的2到3倍。    德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吕根岛进行电动车的试验。奔驰汽车公司已设计出190型电动车。巴伐利亚汽车公司正在试验一种3—系列电动车,这种车时速为115公里。可保持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跑185公里,该公司发言人说,这种车不大可能投入市场,除非蓄电池得到改进以及降低造价。    日本的汽车生产厂家也在进行电动车研究。马自达汽车公司已搞出MX—5型电动赛车并可能在今后几年将其投入市场。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如果这种车的设计目标是用于城市交通且无空气、噪音污染的话,那么现在生产这种车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问题。但是如果你想要一种一天24小时都能运行且废气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那电动车就不是一个短期解决方案了。    英国考文垂市将根据欧共体的一个研究计划进行电动车试验。试验包括市内充电地点,开车人可在工作或购物时将车开到这些地点充电。    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公司也在拉罗歇尔根据类似计划试验标致106型电动车和雪铁龙AX型电动车。它可能在1995年将此类车投放市场。最近颁布的一些新法规已推动了对电动车的研究。    加利福尼亚州要求,到1998年在该州销售的交通工具中,有2%必须是不排放废气的,到2003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0%。这意味着不排放废气机动车的数量将从起初的每年2万辆上升到10万辆。    美国生产汽车的三大公司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上个月宣布说,他们正在扩展他们在电动车所用高效电池研制方面的合作。尽管如此,通用汽车公司已推迟了它原打算在90年代中期进行电动车起动生产的计划。一些欧洲国家已制定了减免税收及其他方面的计划,以鼓励公众使用电动交通工具。上个月欧洲议会敦促欧洲委员会通过一个在欧共体范围内适用的框架计划,以加快电动交通工具的发展。但许多汽车制造商却对盲目追求电力工具的做法提出警告。他们说,从生态角度看,诸如电动柴油机混合驱动车和氢气动力车都是很好的替代车辆。用于高速公路的跟柴油机引擎结合在一起混合驱动车和用于城市道路的电动车都是一些汽车制造厂家正在注意的对象。但是这两种车目前距离投入市场还很遥远。

3. 匈学者认为大城市不宜发展小轿车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2月10日文章】题:匈牙利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作者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基什·卡罗伊)    最近10年,匈牙利小轿车的数量几乎增长一倍。1991年,全国共有190万辆小轿车,实际上,一半的家庭拥有汽车。在匈牙利汽车的平均寿命长达9年,能源消耗也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公共汽车和载重汽车更是老化。公共汽车的1/3、载重汽车的1/4的使用期都长达十几年。    过去20年,匈牙利交通方面出现了不利趋势:当铁路货运处于停滞,客运下降时,出现了汽车运输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对环境污染较少、比较经济的电车和有轨电车运输量也减少一半。    所有这一切都使汽车界的利益和短期的“金融”观点占居统治地位,而忽视长期的社会利益。对预算来说,这是较容易的解决办法,因为它可以减少补贴。从经济观点看,小轿车无论如何竞争不过铁路和公路客运。小汽车消耗的能源要比火车和公共汽车高两倍。    在大城市发展小轿车尤其不可理解。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在一条线路上,地铁每小时可运送7万乘客,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可运送3万客人,而小汽车即使首尾相连,以平均每部汽车载4人计,每小时总共也只能运送8000人。    汽车主人即使按规定交纳各种费用对社会也是欠了债的。公共交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大于它给国家预算创造的价值。    在匈牙利公共交通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主要集中在首都。布达佩斯空气污染的90%是公共交通造成的。在过去20年,布达佩斯患气喘病的人增加23倍,肺癌病患者增加一倍。据测量,匈牙利成人的血含铅量比世界规定量高11—14%,某些交通繁忙地区儿童的血含铅量甚至高达57%。20年来,因病妨碍学习的儿童增加14倍。    交通、通讯和水利部门有关交通的计划虽不乏保护环境之词,但具体指导方针仍然是优先发展公路交通而忽视铁路运输。

4. 墨西哥外债增加

埃菲社十七日报道,一九九二年墨外债增加到一千一百五十一亿美元,还本付息数额为一百三十三亿五千万美元。

5. 日本和尼波尔签署航空协定

合众国际社十七日报道,按照协定,两国明年将开始直接通航。

6. 一半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濒于断电

法新社十四日报道,二十六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中有十三个国家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实行电力配给或濒于断电。

7. 墨西哥公共财政首次盈余

埃    菲社十六日报道,财政部发言人宣布,一九九二年墨公共财政盈余十六点四三亿美元,这是墨现代经济史中从未有过的,财政盈余占墨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零点五。

8. 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合众国际社十八日报道,一九九二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比一九九一年增加一百八十九亿美元,达到八百四十三亿美元。这是自从一九八八年以来的头一次增加。

9. 印尼将于三月一日发行新货币

法新社二十三日报道,印尼中央银行发行的这种票面价值为五万卢比(约二十五美元)的新钞是迄今最大面额钞票,该行还将发行一种面值一千卢比(约二十五美分)的新硬币。

10. 英国失业人数突破三百万

路透社十八日报道,英国失业人数今年一月增加七点九万人,使总失业人数达到三百零六万二千人,创八七年以来最高纪录。

第 8 版

1. 日本青年学者乘火车考察“盲流”

【日本《东京新闻》2月16日报道】今年农民外出打工的大军,从1月底到2月初据说全国平均每天近400万人,这是从1989年以来的最大规模。这种情况导致治安恶化,引发出各种社会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开始出现对民工潮持肯定的见解,认为“劳动力的社会移动是正常现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曾出现过类似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持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但是,向新体制的转变也助长了轻视农业的倾向。侵吞农地乱开发,把收购农作物的资金挪用于其他投资,而向农民滥发白条子等,这些就是最典型的事例。其结果是,同城市工人的收入增加相比,农民的收入得不到增加,城乡差别扩大了。    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去年底提出了重视农业的政策,把农业作为当前的紧要课题,同时确认,在农业方面也要发展市场经济。    农村拥有庞大的人口,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中国的农村由此在政治和经济上将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盲流现象过去也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化,其存在的意义已开始发生变化。    【日本《东京新闻》2月11日报道】题:中国“盲流列车”2500公里乘车记    由中国内陆向沿海大举移动的农民外出打工现象被称为“民工潮”。今年的“民工潮”比往年更加汹涌。过去当局对“盲流”持否定态度,现在为确保实行市场经济后的劳动力充足,当局也开始采取积极态度。但是,农村和城市开发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改变。    最近,日本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乘坐“盲流列车”由成都去广州,为本报写了绵延行驶2500公里的“盲流列车”乘车记。    由成都驶出的“51次特快列车”途经四川、贵州、湖南这些盲流发源地,行驶全程共用3天时间,51小时。尽管还在正月,但成都火车站前及站内挤满了扛着行李的农民,在广场上等待买票。    开车时硬座车厢已挤得满满当当。途中各站都挤满了外出打工的大军,推推搡搡,一股杀气腾腾的气氛。车窗下面也挤满了人,他们怒吼着让车内的人把车窗打开。每停一站都能见到车站工作人员同乘客争执的场面。    车到重庆,那里是交通枢纽,乘客格外多。可是列车早已超员,几乎一位乘客也上不了车。好不容易开车了,但没走多远又停下来,据说因为列车超重,底盘的钢板压松了。    车内的过道、列车连接处等,只要有缝就有人或行李,毫无立锥之地。有的乘客被挤得动弹不得,只得站在那里睡觉。    从贵阳以后,列车根本不再开车门,接连有许多站的乘客无法登车。车内乘客啃着从站台上买来的面包,或途中买根甘蔗嚼几口解解渴,饿着肚子,睡不了觉,极度疲劳。    到了第三天,车内环境更加恶劣。到处是垃圾,臭气熏人,难以忍受,有的人昏厥过去,瘫倒在地。    列车行驶速度很慢,快到终点站广州时开得更慢,让人急不可耐。因为来自各地的火车都等着进站,所以只好缓缓而行,到广州站已晚点12小时。站前同样是民工的海洋,我乘坐的那列车的乘客又进入了这个海洋之中。

2. 第二职业的产物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月19日报道】题:中国工人自己帮助自己    小王在厂里没有活干,工厂让他暂时在家呆着。后来小王发现,钱就放在大街上。他每天同另外10个人站在北京一个高大办公楼前的十字路口,用抹布向驶近的汽车打招呼。生意不好的时候,他们就拿着海绵和水桶把汽车团团围住,有些司机最后会相信,自己的汽车是应当洗一下了。小王是一家国营电器设备厂工人。几年前在中国的这样一个企业工作还意味着有了终身的饭碗,看病不花钱,老了有养老金。可是,现在这家工厂像许多国营企业一样,由于要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陷于危机之中。现在政府要求国营企业采取改革步骤,可是它们几乎不能解雇工人,于是它们用让工人“休假”来对付。这家电器厂有2000名职工,它让200名像小王这样的工人不定期回家休息。因为中国没有失业保险或其他社会保障,所以工厂为“休假者”发60%的基本工资,规定他不得上班。60%听起来不错,可是小王说他靠这点钱没法活下去。    中国官方现在也说有“多余”劳动力。据劳动部说,中国工厂有1/3的劳动力是“多余的”。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为1000万国营工厂的工人找到新的工作,他们目前没有或者没有足够多的活干。此外,没有活干的农业工人也很可能蜂拥而至。现在农村有1亿个劳动力被认为是多余的。    为了保障失业群众的生活,现在允许找第二职业。北京擦洗汽车的人就是这种私人寻找工作的产物。生意好的时候,小王的收入可二倍或三倍于他原来的工资。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到马路边洗汽车的,某些人根本找不到赚钱的可能性,有些人只能做辛苦的、收入较少的工作。    小王的队伍有良好的组织,有一个头儿,由他分配工作,并且他不让其他寻找工作的人打进他的小组的工作地区。

3. 美梦成泡影 悔入太郎家

【《香港联合报》2月18日报道】题:大陆姑娘悔入桃太郎家    (作者傅伯宁)    日本东北地方一偏僻寒冷的小镇,去年共有52对新人结婚,其中十名新娘来自中国大陆。当地卫生所不得不赶快发行中文版的《母子健康手册》,以便这些中国新娘阅读。    去年10月25日晚上,十名大陆新娘在风雨中闯入一家婚姻介绍所负责人的家中,要求对方出面对质,否则绝不离开。这些新娘都是北京人,最小的22岁,最长的不过30岁出头,其中几人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照样示威,场面十分难堪。    26日早晨,众新娘在筋疲力竭下被赶出去,她们仍不死心,转往就在正对面的介绍所办公室前静坐。她们的日本丈夫赶来想拉妻子回家,却引得夫妇互殴,现场陷于大混战,哭叫声迭起,村民都跑出来围观。    这些新娘声称,她们在北京受介绍所纵恿,与日本男人相亲,集体举行婚礼。居中牵线者表示,来相亲的日本男人家境极佳,不要求嫁妆,嫁他们可以享福;至于他们在日本讨不到老婆的原因,是日本女人不愿意和公婆同住。    新娘抵达夫家后发现,当地一片荒凉,视野内没有半家商店,远比北京落后。细问之下,丈夫不但不是富翁,还付了结婚介绍所350万日圆(约合2.8万美元)。她们异口同声表示,早知如此,绝对不肯嫁来。一名怀孕的大陆新娘哭诉道,她腹内有胎儿,家中食物却只剩萝卜,大如猫的老鼠在夜里乱跑,她在北京时完全没料到是这般景况。    如今公历与农历的新年都过去了,去年10月集体“暴动”的十名新娘中,有六名正在等待临盆,她们被迫偃旗息鼓,只是问题并未解决。同时,从去年12月至今,该地又有六名男子在同一结婚介绍所安排下,去中国大陆相亲,那十名大陆新娘的例子似乎并未令当事人心生警惕。    东京都会区的职业分类电话簿中,共有14家结婚介绍所公开标榜代为介绍大陆新娘,其他业者集中于大阪及偏远的东北地方,总数约百家。    这些介绍所原本并未专门“进口”某一国家的新娘,只是菲律宾最近修法限制女性嫁给外国人;韩国新娘脾气暴躁,婚后常惹纠纷、闹离婚,业者才将箭头转向中国大陆。    起初业者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征求愿意嫁到日本的小姐,然而如前面例子所示,大陆城市的小姐住不惯日本的乡下。如今他们公认,新娘中东北小姐最好对付,有些介绍所甚至只介绍东北小姐。举例来说,相亲常安排在北京的大饭店,东北小姐为了相亲第一次到北京来,光是抽水马桶便令她叹为观止。    此外,大都市的小姐常问男方收入多少,黑龙江省的小姐则要求男方“不会打人”,业者推测,这项要求源于当年日军占驻“满洲国”时给当地人的印象。    相亲的过程大致如下。    日本男人缴交日币225万圆给介绍所,所方提供大陆新娘名单,单上约有百人,男方圈选出十人后,所方将男方的个人资料送给这十人过目,锁定其中五人参加相亲,然后才带男方搭机赴大陆,投宿在北京的饭店,让五名中国小姐逐一进他房中交谈,由他选定自己最中意的一人。相亲后,两人约会几天即以集体方式举行婚礼。男方完婚后立即回日本,前后总共只在大陆不过待一个多星期;女方则赶办护照、签证等,随后前往日本与丈夫相聚。    从双方相亲不久后即结婚可知,这种婚姻多少建立在“大陆女人向往日本”、“日本男人讨不到老婆”等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上,婚后发生问题几乎不可能避免;如果介绍所在介绍过程中不顾诚信原则,问题便更严重了。    据说有一名大陆新娘去年拿着一把水果刀,对介绍她嫁到日本的业者说:“你这人口贩子,今天别想活着回去!”后来她离婚回北京去了。

4. 短讯

▲台《中国时报》报道,台「财政部长」白培英二十四日以担任「财政部长」一职「负荷大、压力重」为由,提出无意留任,他的决定已获新任「行政院长」连战同意。    ▲台《联合报》报道,连战已决定于本月二十七日新旧内阁完成交接后,随即举行中外记者会,说明连内阁的施政理念。    ▲台《中央日报》报道,连战二十二日答询时说,台引进外劳的三原则是,看对台产业发展、劳工就业和对社会安定有无影响。    ▲台《中国时报》报道,台「陆委会」二十四日通过《台湾与大陆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将开放两岸金融业者进行收复客户存款、办理汇兑、签发信用状、出口押汇和代理收付款项等业务。

5. 末代皇帝在香港的两个亲戚

【香港《南华早报》2月6日报道】清朝皇室有两个后裔现生活在香港,一个是爱新觉罗·毓红(音),另一个是爱新觉罗·毓安(音)。两人都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沾亲并同溥仪见过面,但没同他讲过话。    爱新觉罗·毓安生于1943年,在北京长大和受教育,大学毕业后当护士,后由护士长升为医生。因为身体不好,5年前从医院退休,从那时以来一直从事绘画。她与丈夫6个月以前来到香港,据她说只是为了改变一下生活。她能说会道,现在是尖沙咀工艺美术公司的画家,每天在百货大楼的画廊展卖其作品。    毓安说,她虽然是皇室后裔,但这对她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她的父亲是个现代派思想家,对她的影响极大。    她说:“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他总是靠自己养活家人,从不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我是在新中国长大的,所以我们家很少谈论过去。”    但是她也承认,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的确使他们享受过某些特权。她说:“中国负责福利和少数民族工作的部门过年过节总要给我们送点小礼物。周恩来总理曾帮助皇族成员保住在政府中的职位。”    毓安说她选择香港是因为这个城市是属于中国的,而且不久就要回归祖国。她发现在这里与人打交道比较容易,“此外,如果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可以随时再回北京”。    毓红对香港的印象不太好,因为她借住的朋友家最近被盗。窃贼偷走她的两卷皇上手谕和价值34万美元的财物。她说这类盗窃行为只有在香港才会发生。    毓红现年30岁,穿一条牛仔裤和一件茄克衫,背一只新潮帆布背包,看上去像个西方人。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刚刚3岁的毓红便由母亲带着逃到加拿大,1982年从加拿大大学毕业后便来到香港。她说:“我不喜欢在加拿大工作,我的根在中国。”她在上海开了一家时装店,经常来往于香港和内地。    大概因为毓红是在西方长大的缘故吧,她几乎没有中国人所有的那种含蓄。她非常直率地谈到她的生活,而且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她说,她的祖上恭亲王在他那个时代也被人们认为是“西方化”的开明派。    自从来到香港,她从不用皇族姓氏炫耀自己或为做生意谋好处。直到最近电视新闻报道才披露了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