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07-13
第 1 版
1. 西方八国将在土部署迅速打击部队
路透社十一日报道,美官员说,美、英、法、意、土、西、比、荷等八国同意尽快在土耳其部署一支近三千人的迅速打击部队,以防止萨达姆对库尔德人采取的任何行动。
2. 菲律宾国防部长拉莫斯向科·阿基诺总统提出辞呈
路透社十一日报道,拉莫斯是为了集中全力参加一九九二年总统竞选而提出辞职的,但阿基诺夫人没有接受其辞 职。
3. 布什和梅杰就伊拉克核问题通电话
合众国际社十一日报道,梅杰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我们不会让萨达姆重建核能力」。
4. 美军在科威特的一个军火库十一日起火爆炸
中东社报道,科内政部称,爆炸是由一辆运载弹药的汽车起火引起的。
5. 谢瓦尔德纳泽出任「民主改革运动」成立代表大会筹委会主席
塔斯社十二日报道,这位苏联前外长是经选举出任这一职务的。
6. 非统组织谴责美国取消对南非经济制裁
路透社报道,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说,这一决定是「不成熟的,也是不幸的」。
7. 东盟邀请中苏参加外长会议开幕式
美联社十一日报道,中国外长钱其琛和苏联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还应邀同东盟举行首次正式会谈。会谈内容包括中苏今后将采取什么形式同东盟进行定期磋商。
8. 西方国家意见大相径庭
美国:不要奢望得到美国援助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7月10日文章】美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昨天说,布什总统准备在最近几天内给戈尔巴乔夫总统一封私人信函,告诉他不要奢望美国提供直接财政援助。 这位官员驳斥“大交易”建议(即“哈佛计划”)说:“我们不赞成那种认为西方必须先保证给予大量的援助,从而使这个进程得以进行的基本设想。” 这位官员说,白宫已经不止一次地试图告诉戈尔巴乔夫不要提出援助的要求。“我们已经以六种方式请他不要那样做,因为我们确实认为那种要求为时过早,其次是,我们无能为力。”英国:援助取决经济改革成果 【美联社伦敦7月11日电】英国首相梅杰今天排除了在下周举行的经济首脑会议上向苏联提供大规模财政援助的可能性,并且说,未来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的具体进步。他在预测首脑会议和会后与戈尔巴乔夫会晤一事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十分关注的是确保苏联人不仅通过实行经济改革的立法,而且还要使此立法付诸实施,以便使苏联能够切实实现经济改革——这是关键。” 梅杰说,7个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还关注的是,苏联是否继续保持庞大的国防开支并且还要看莫斯科是否执行以前的裁军协议。日本:提供财政援助为时尚早【时事社东京7月7日电】有关财政援助的问题,日本政府作出的结论是现阶段为时尚早,政府强调要以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这三种观点对财政援助进行探讨。 在经济方面,财政援助将取决于能否给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带来效益以及苏联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自助努力。在政治方面,日本政府指出,如果苏联国内的民主化得不到推进,新联盟制度不能早日建立,那么苏联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在国际关系方面,日本政府指出,戈尔巴乔夫总统的新思维外交今后能否坚持下去,能否在包括亚洲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展开,这是判断是否对苏联进行财政援助的基准。德国:援助不应附加过多条件【法新社波恩7月11日电】科尔总理下周将在于伦敦举行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呼吁向苏联提供大规模援助。 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科尔将寻求采纳援助莫斯科的几项具体措施。他将在伦敦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这样一项要求:允许莫斯科立即借它提供作为其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资本股份的6亿多欧洲货币单位。 这位官员说:“我们不应强加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条件。” 经济不能一夜之间实行私有化。这位官员说:“我们应在苏联一作出决定后就开始行动。”法国:将在会议上为苏联辩护 【法新社巴黎7月11日电】法国总统密特朗将在他的6位伙伴面前为苏联辩护。就象5月6日向莫斯科许诺的那样,密特朗希望看到工业化七国非常积极地援助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改革。法国代表团人士说,因为西方国家不应处于有朝一日被指责在关键时刻拒绝援助苏联改革的境地。 同一人士说,人们不应期望七国给应邀出席会议的戈氏一张支票,而是要谋求“配合”这项政策的方法,以便通过局部行动在能源、农业,国防工业转产、运输等具体部门帮助苏联自力更生。
9. 漫画
在海里被章鱼缠住的是戈尔巴乔夫,救援船上的七国首脑问:“戈尔巴乔夫先生,首先告诉我们你的确切计划是什么?”(原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10. 中国批评美国会关于贸易地位的表决
【合众国际社北京7月11日电】题:中国批评美国关于贸易地位问题的表决 中国今天对美国众议院批准了废除中国最惠国待遇或者对此附加各种条件的提案的作法提出指责,并告诫说,这样的作法可能会导致两国关系“严重的倒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段津在众议院昨天批准这项提案后几小时举行的新闻公布会上说:“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对此坚决反对。” 众议院以223票对204票的多数通过了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的提案,还以313票对112票的多数通过了另一项提案,即:以北京改善人权状况,不再扩散武器以及其他政策有所改善为条件,把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再延长一年。 布什总统曾说,他将否决附加条件的法律。关键还在于参议院下周的表决。在参议院,需要有2/3的多数才能推翻布什的提案。能不能有2/3的多数现在还不能肯定。 段说:“任何单方面取消对华最惠国待遇,,或者对其延长附加条件的作法,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因此是中国方面绝对不能接受的。” 近几个月来,中国政府官员一直在努力平息美国因中国贸易顺差猛涨而出现的愤慨情绪。与此同时,他们还警告说,中国可能会被迫转向其他贸易伙伴。这种说法已引起美国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佟志广今天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的采访时说,中国政府还在扩大贸易渠道,他说,现在贸易过于集中在同工业化国家的贸易上。他说,初步计划将集中在亚洲、非洲和东欧的国家。
11. 需求持续增加 油价缓步上升
【共同社东京7月11日电】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11日汇总了一份报告,题为《90年代国际石油情况和世界大石油公司的动向》。报告说,由于亚洲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截至1995年世界石油需求仍将呈旺盛增长趋势。报告同时推测,由于苏联原油产量迅速下降,迪拜原油价格将从现在的每桶16美元上涨到23美元。 报告说,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有所回升,亚洲国家经济将继续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将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但在石油供给方面,到1995年,苏联的原油产量将从1990年的日产1150万桶下降到920万桶。欧佩克以外的产油国原油产量也无望增加,因此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量将从1990年的平均每天2310万桶大幅度增加到2700万桶。报告说,即使伊拉克和科威特恢复原油出口,原油价格仍将呈缓步上升趋势,最后将上涨至每桶23美元。 报告还预测,世界大石油公司将再次把重点放在海外投资上,并将格外重视中东产油国。大石油公司与产油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深。
12. 法新社报道洪森将访问北京
【法新社曼谷7月11日电】题:中国邀请洪森举行会谈 今天这里收听到的金边电台的广播说,北京邀请柬埔寨总理洪森于本月晚些时候参加会谈,这是朝着结束柬埔寨长期内战的方向迈进的又一个迹象。 中国发出邀请的消息是洪森在向金边电台发表讲话时宣布的,他说,中国邀请他对中国进行为时3天的访问,在这之前,柬埔寨交战各方也将在北京举行一次会议。 这位亲越南的柬埔寨领导人说,中国的邀请是由目前正在北京的前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转交的,中国邀请他于7月22日至24日访问北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拒绝就中国发出邀请一事专门发表评论。但该发言人强调指出,中国已经表示,“在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转后”,它准备“同该委员会的所有各方建立联系”。 40岁的洪森说:“我已经接受了北京的邀请,并感谢中国政府邀请我前去访问。”分析家们说,洪森本月晚些时候对北京的访问是柬埔寨通向和平的漫长和崎岖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的发展。
13. 第三世界对美「世界新秩序」提出质疑
【德国《总汇报》7月11日文章】题:对布什的“世界新秩序”的怀疑 在东西方冲突结束之后会形成一种布什总统所说的“世界新秩序”吗?它将如何起作用?它对不发达的南部有什么样的意义? 南北论坛和几个月前刚成立的南北政治倡议组织“德国观察”联合举行公开讨论会,寻找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东欧的变化以及两极世界政治的结束,使第三世界也面临一种新的形势,把它推进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南部在寻找新的榜样。以前,发展中国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了这种矛盾,现在它们必须在国际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冲突和不稳定的危险在增加。 布什在政治地平线上所看到的“世界新秩序”遭到了很大的怀疑。杜伊斯堡的政治学家弗朗茨·努舍勒认为,布什的想法只是一个漫画人物的自由,在这背后可以看到军事优势和一种“粗暴的干涉主义”。他说,几乎没有机会减少南北间的差距。第三世界仍受到控制。“秩序”是谈不上的。 巴勒斯坦新闻工作者哈桑·哈姆丹认为,“世界新秩序”只会牺牲第三世界的利益。他说,很可能一切都照旧。发展援助在将来也会更多地是“牵连援助”。 美国驻波恩大使馆顾问曼弗雷德·斯廷内斯承认,在冷战期间,南北政策在美国最多被放在二等的地位,但现在完全可能列在议事日程的最前面。仅贸易机会的丧失也会迫使美国同第三世界进行新的对话。
第 2 版
1. 法报评上海市推行住房改革
【法国《回声报》7月4日报道】题:上海推行住房改革(原编者按:昔日的“东方小巴黎”上海想为每户居民提供一套住房,并试图为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动产市场做准备。) 上海的不动产远不能与伦敦或纽约的豪华不动产相比,但上海现在正平静地为住房方面的一场文化革命作准备。上海有1300万居民,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现在它已成为为中国住房政策的大规模改革进行试验的一个场所。实际上从今年5月1日开始,有关当局就希望上海人都住自家房屋,因为国家已经决定鼓励居民获得自己的房产。 于是,上海就开始大胆地从事一项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制定的宏伟规划。这项规划是以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振兴上海、改造上海的计划为基础的。上海市负责改革的吴正同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很快解决,我们就有可能遇到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尽管与欧洲房租相比,这里的房租极低,但每个居民平均住房面积只有6.6平方米。 现在人们规定的目标是: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8平方米。 上海负责房改的领导人从新加坡和香港解决住房问题的榜样中受到了启发。吴正同说:“象1955年新加坡所作的那样,我们也设立了一项基金,这项基金是靠从职工工资和企业税金中提取部分资金来维持的。”这项基金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强迫储蓄制度,它是住房改革的基本要素。其目的是每年要积累相当于6亿法郎的资金。从今年5月1日开始,在这个专用银箱里,已经装进了大约5000万法郎。 租金太低无法使房屋得到及时保养,因此,这次房改还规定要把某些房租提高1倍,同时对收入太低的住户实行补贴。 渴望房产私有的人也可购买利率为3.6%的5年期债券,利率数额则依房屋的质量及其所在位置而定,在20—100法郎(100元人民币约相当于87法郎)之间不等。但房屋售价还是很高的,超出了多数上海人的偿付能力。目前,每平方米住房的售价为1500—2500法郎,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普通上海居民要购买一所小套房,那么其售价就相当于这位居民15—20年的全部工资的总和。 按照市府负责人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整个不动产的销售大概还需20—30年时间才有可能。 但他们的一些设想仍然是非常雄心勃勃的:他们希望向每位职工提供一所私人住宅,此外,依靠上面提到的那项基金,从现在起到2000年,将建造5000万平方米住房。
2. 信息革命将促进中国现代化(三)
位于沿海地区及与国际经济连成一体是广东省经济取得发展的最大原因。财政承包制促使地区之间竞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制约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是基础设施缺乏。但在广东省,高速公路、电信及电力等基础设施近几年迅速趋于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伴随着经济改革而实施的地方财政承包制。 当经济发展超过原计划、财政收入(税收等)增加的时候,地方政府能够自由使用交纳给中央政府一定金额后剩余的资金(省与市、县的关系也一样)。如果剩余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充实基础设施,那么,产业发展的桎梏就将消除,外资企业将不断涌入,继而促使经济取得发展。然后,财政收入又能增加,又能继续用于充实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经济开发与充实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 围绕着吸引外资企业,城市与城市之间展开了竞争。这也促使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不仅是东莞市,还有惠州市及三角洲西岸的佛山市、番禺县、顺德县等都在全力以赴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并都计划在二三年内完成。这种完善基础设施的工作还刚刚开始,因此,我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今后将加速发展。日本也向中国提供用于建设公路等的日元贷款,这也许将成为最有效的经济援助。 总之,因经济改革而形成的新的经济格局,以及因开放政策而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这些给广东省带来了10年间的飞速发展。从三沿开放过渡到全方位开放在以“平等”为信念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地区差距的扩大不是可喜的现象。不过,某种程度的差距是不得已的,政府也允许这种差距的存在。(三)
3. 台湾客家擂茶
【台湾《中国时报》5月13日文章】题:客家擂茶(作者张振岳) 台湾人的饮茶风气日盛,从都市到乡间,处处可见各式茶艺馆的招牌,茶,这个中国人最古老的饮料,现在成了社交活动中的常客,只要几碟小菜——鱼干、干果等,和一只小小的茗壶,冲泡上等的乌龙或香片,三五好友就能把盏言欢,消耗掉一段长长的时光,这种饮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时髦玩意。 在台湾的农村社会里,茶除了是清凉解渴的饮料外,它也可以是三餐菜肴之外的一锅浓汤,把茶和中国农民的生活更紧密地集合在一起,这种以茶叶调配而成的汤肴,就是客家民族中的“唐山人”日常惯食的“擂茶”。 “擂茶”的做法是将平常泡茶用的茶叶,抓一把放在一个盆钵中(那是为了吃擂茶而特制成的陶制盆器),以木棒不断去捣碎,直到把干燥的茶叶捣成粉末状之后,再放入一些去了壳的炒熟花生,也一样把它捣碎,在擂碎花生的同时,要酌量加一些水,这样才能把茶叶和花生均匀地调和在一起,这时候茶叶和花生混合成一股很特殊的风味。 经过擂碎的花生和茶叶,加水成为一团青中带褐色的糊状物,可以暂时把它放在一边,等到厨房中热腾腾的饭菜上了桌后,再将滚烫的开水加入盆钵中,加以搅拌,放上一些九层塔,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客家式浓汤,就可以端上桌了。 擂茶入了口,那种嗅觉上的诱惑,会突然转变为齿颊之间的冒险,先是感觉到一股青涩,那是茶叶的第一个味觉,再细细咀嚼花生颗粒,渐渐能感到甘醇爽口的滋咪,吃擂茶一般不加任何调味品,淡淡的没有一丝压力。苦涩之后的甘美,就像客家民族的生活历练一般,永远带有那股清淡和安适,没有炫耀的外表,却能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客家民族的刻苦耐劳和勤俭风格,在这个挥金如土、欲望浮沉的社会里,像一股淡淡的清流,正兀自散发着它的馨香。
4. 香港台湾“食的文化”较高低
【香港《亚洲周刊》6月2日一期文章】题:香港台北饮食较高下 老一辈的华人,一向有“食在广州”之说。但这几十年来,南邻的香港已取代了广州,在吃的艺术上占着执牛耳的地位。 弹丸之地的香港,已登记的餐厅酒楼竟多达5000家。从粤式酒家到各省菜馆,从东方料理到欧西食肆,从街头巷尾的大牌档,到设备齐全、装潢豪华的高级餐馆,几乎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乃至面积数千平方米的美食广场及铜锣湾的“食街”,不一而足。其菜式多样,制作精美,色香味齐全,服务周到,价钱相宜,向受老餐推崇。最难得的是,每天24小时,均可以“想吃就去吃”。 难怪香港在素享“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的美誉之外,复被戴上“美食天堂”的桂冠。据统计,香港人在去年第三季度花在餐饮方面的消费,高达88亿港元(折合约11.3亿美元)。 邻近香港的台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餐饮业蓬勃发展。根据台北行政院主计处统计,已登记的食肆有3.6万余家,没有登记的更不计其数。而去年当地人花在饮食上的消费,更达新台币969.7亿余元(约35.57亿美元)。这显示了宝岛在“食的文化”上,同样是多姿多采,可与香港分庭抗礼。 台北饮食专家、《吃在台北》杂志发行人李泽治向《亚洲周刊》表示,目前华人社会较具地位的饮食文化,就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4个地方。 李泽治认为,台港两地的饮食地位,整体而言,香港精致而创新,饮食品质较台湾为优。但台湾饮食种类繁多,在岛内的中国6大菜系(粤菜、川菜、江浙菜、湘菜、北京菜和台菜)均衡发展,饮食文化的发展周全而深厚,这是香港所不及的。 香港部分饮食专家认为,在台湾的外省菜,尤其是湖南菜及四川菜,水准远较香港为高。不过,如单讲广东菜、潮州菜,则以香港的较为出色。 就品质而言,李泽治认为,香港吸收西方的优点,从饮食的品质到餐具、服务及饮食环境,都非常讲究。 在品质各具高下的情况下,若论种类,香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远较台北优胜。香港把中菜分为10大菜系,即粤菜、京菜、湖南菜、川菜、安徽菜、福建菜、上海菜、山东菜、江苏菜和浙江菜。还有来自欧洲和亚洲其他地方各具特色的菜式,令“美食之都”更为多姿多采。一位外地来的游客,也为在一个小小的城市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佳肴而啧喷称奇。 不过,饮食专家在肯定香港美食的同时,也推崇台湾的“小吃文化”。 从香港移居台湾多年的影评人梁良认为,台湾地方大,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小吃,尤其是路边小吃,如蚵仔面线、臭豆腐、蚵仔煎、鱿鱼,千款百样。这构成台湾饮食文化最大的特色,而这在香港是没有的。香港专栏作家黄雅历更认为,香港没有发展小吃文化,似乎有愧于“美食天堂”的称誉。 中国大陆烹饪协会海外理事沈心平表示:“吃的享受不仅是菜式的色香味,还须讲究气氛情调的整体配合。”在这方面,香港较台湾起步早很多。不过,经常到台湾观察饮食业发展的香港饮食专栏作家麦耀堂指出,台湾近来也出现了许多极具品味的餐厅,“服务甚至比香港的同级餐厅细致。不过,整体而言,经营手法不比香港先进”。
5. 台港澳短讯
▲台《中央日报》报道,台「教育部」评定公布一九九一年度优良性刊物计有《中国农业化学会志》,《中国药学杂志》、《思与言杂志》等十四种,六日由台「教育部长」毛高文亲自颁奖。 ▲中央社报道,台「国统会」幕僚小组成员焦仁和九日称,李登辉认为目前台湾大政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行宪政改革,而非急于两岸会谈或谈判。 ▲《香港时报》报道,据澳门政府统计,今年一至六月各项博彩专营税(包括赌场、赛狗、赛马和彩票)收入超过澳门币十二亿元,比去年同期的九亿七千九百万元增加百分之二十四。 ▲中央社报道,台「行政院经建会」官员五日说,今年上半年台湾外贸结构产生剧烈变化,对欧洲及香港出口比重不仅大幅提升二至四个百分点(分别由去年同期的一成八二增至二成零一,一成一七增至一成五六),而且出超增长二倍和五成,失衡程度明显恶化。 ▲中央社报道,台湾第三家飞航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华信航空九日正式成立。华信航空董事长刘德敏说,华信预定九月初开航澳大利亚航线,未来再视市场情况续开加拿大与新西兰航线。 ▲台《中央日报》八日报道,台「内政部警政署出入境管理局」已原则决定,目前民众经查获擅往大陆探亲、观光、贸易而被处以半年或一年的限制处分,将一律予以取消。 ▲台《中央日报》七日报道,台今年大学联考已于日前结束。据报道:今年总录取率将突破百分之四十以上,创历年来最高纪录。 ▲台《经济日报》八日报道,台「经济部」所属十家事业现已开放对苏联的直接贸易,并透过台「中央信托局」的相对贸易专户,与苏联展开相对贸易,向苏联采购石油。
6. 台禁止销售《花花公子》一年
【路透社台北7月5日电】台湾官员5日说,台湾将禁止印有裸体女郎下流照片的中文版的美国《花花公子》杂志在台湾发行。 台北市政府发言人说,”这本杂志败坏了社会风气,违反了出版法规定的标准,而且它还屡屡无视我们向它提出改进的警告。”他说,从5日开始,这本杂志在台湾禁止销售一年。 《花花公子》杂志已在台湾注册,去年8月中文版在台湾开始发行,每月发行量约3万册。该杂志在台湾的总经理库克未对此事发表评论,但他曾否认他的杂志违反了任何法律条文,并谋求对台北市政府的警告作出合法的解释。
第 3 版
1. 如何跟孩子度暑假?
【纽约时报新闻社7月2日专稿】对许多小孩来说,暑期前的几个星期变得非常漫长和沉闷。因为即将来临的假期意味着一段无拘无束的日子,没有功课压力,自由自在地生活。一位心理学家说:“部分小孩在暑假时活跃起来。他们期待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 不过,问题是大多数小朋友刚刚相反,他们都不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假期。他们发觉去适应新生活颇困难。因为平时小孩的起居饮食,返学放学,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所以一旦面对空白的暑期天,便不知如何是好。 幼儿园和小学的小孩可能情绪低落,有时更会发脾气掷玩具。5至7岁的,他们可能感到被遗弃。心理学教授万达·德雷珀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暑假充满美丽的憧憬,他们以为不用上学,父母一定带他们去玩,但当实情并不如想像般一样时,就感到彻底失落,无所事事和沮丧。”另外,约12岁的小孩如果每天迟迟未起床,这也是一种厌倦和退缩的表现。13岁以上的青少年以为放暑假可以了无牵挂地去尽情玩乐,可是那炎热的天气破坏一切先前浪漫的设想。 面对这个情况,怎么办?专家们向家长们提供了一些宝贵意见:△开一个家庭会议,讨论一下未来一个多月将会怎样度过。问问孩子是否有任何期望,然后帮助他们落实有关方面的要求,但一定要合乎现实原则。 △替孩子们做些功夫,研究如何适应假期生活。全家来一个户外野餐不是暑假开始的最好节目之一吗? △对孩子偶然间发闷要有心理准备。其实暑假是教导孩子如何善用余闲的好机会。只要父母亲小小的建议和鼓励,孩子们已觉得舒服多了。 △帮助孩子在暑假前订好目标,然后诱导他们如何有恒地坚持每日行动,将每一天充实地度过。这样,不单减轻无所事事的困扰,还可以增加自信心和持久力。 最后,德雷珀说:“间中孩子们会感到烦闷,这时就让他们发发白日梦,休息,让他们发挥创造力。所有小朋友都需要一些不受控制的时间,去建立自己的天地。”
2. 科学搭配食物 可收减肥效果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7日文章】崇尚苗条已成了一种潮流,各种减肥法应运而生。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减肥法是进行体育锻炼和节制饮食。这方法已被认为难度大,效果差。不久前,有位德国医生提倡的减肥法则与之截然不同,并得到验证。 这种方法只是严格区分和搭配食物,规定一餐中不要把不相配的食物一道吃下去。比如:奶油类高脂肪食物会使人体增加脂肪而发胖,然而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即使一次吃上五公斤奶油,体重也一点不会增加,问题在于不能同时吃面包、土豆、通心粉和大米等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若一下子吃几公斤牛排,再吃一些 蔬菜和蘑菇,体重也不会增加。但这一餐中也不能同时吃炸土豆或面包。现列举几个食物搭配原则: 牛排+炸土豆=增加脂肪;牛排+菜、豆类=降低体重;牛奶+面包=增加脂肪;牛奶+无碳水化合物=降低体重。 可以看出,减肥食物搭配的核心问题是,油脂食物可与蔬菜、豆类混食,但不能与碳水化合物同食。 据调查也进一步证明:长期以畜肉为主食的牧民,很少吃大米、小麦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肥胖者比率并不比非牧区人群高。 研究人员认为,某种食物的化学分子遇到另一种食物化学分子会“弱化”,这时在体内就会产生脂肪,相反,遇到某些食物的化学分子会“强化”,不仅不会在体内形成脂肪,而且会降低体重。有人采用这方法减肥、30天内体重就降低了5公斤。
3. 母亲饮食与婴儿健康
【德国《彩色画刊》第19期报道】哺乳的母亲应忌食苹果、洋葱、甘蓝类蔬菜和核果。食用这类食物通过母乳易造成婴儿肠绞痛。奥地利费尔德希基州立医院的妇科医生作出了上述论断。 母亲食用成熟的苹果、新鲜的胡萝卜、细卷雅葱和炖过的花椰菜,婴儿的肠绞痛就可立即消除。
4. 呼吁美国会在曼扎纳集中营建立国家历史遗址
美新署七月一日报道,美国会日裔议员松井呼吁国会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关押美籍日本人的集中营之一曼扎纳建立国家历史遗址,让后人参观、记住这段历史。战时曾有十多万日侨被送进拘留营。
5. 「印度尼西亚宫艺术展」在美国展出
据美新署报道,该展览五月十九日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塞克勒美术馆开展,为期三个半月。展出约一百五十件从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各王朝宫廷物品,包括镶宝石的王冠和王杖、纺织品、皮影戏玩偶、舞蹈面具及王室世传珍宝 等。
6. 正在升起的电影新星-------肖拉
【《今日美国报》6月18日报道】哪儿有热得冒烟的地方,哪儿就有安纳贝拉·肖拉。 肖拉是斯派克·李的新电影《丛林热》中的主角。她曾与好莱坞的一些最受人欢迎的影星合作。《丛林热》使她的演员生涯红得发紫。评论家们赞扬她,观众们在纷纷谈论着她。 在《丛林热》中,肖拉扮演一位来自本森赫斯特的美籍意大利裔女秘书,她同一位来自哈莱姆的黑人建筑师发生了关系,这位黑人建筑师由韦斯利·斯奈普斯饰演。 肖拉在华盛顿的塔科马租了一套公寓,远离了新闻媒介。她正在那儿参加一位心理恐怖片的拍摄,这部名叫《摇动摇篮的手》的片子预计在10月份上映。尽管肖拉在《丛林热》中扮演来自本森赫斯特的安吉、在《真诚的爱》中饰演来自布朗克斯的多娜和在《坐卡迪拉克轿车的人》中的、来自昆斯的女秘书多娜,但她却不带什么纽约口音。她出生在康涅狄格州,11岁搬到布鲁克林,几年之后又搬到上伊斯特赛德。 小时候,她“非常腼腆。我没有很多朋友,我说得不多做得也不多”。表演给她提供了外露的机会。她的事业的一大突破是在1989年受到普遍赞誉的电影《真诚的爱》中饰演角色。 两年之后的今天,肖拉很乐观。她列举朱迪·福斯特和朱丽娅·罗伯茨来证实,年轻的女演员正在演重头戏:“有一阵子年轻女演员的地位呈跌落趋势。好象只有米歇尔·法伊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个人走红。但我想,现在该是令人激动的时候了。”
7. 俄罗斯画家费钦装饰华丽的故居在陶斯艺术节上展出
【美联社新墨西哥州陶斯6月9日电】在这里举行的一年一度的陶斯艺术节上,一座雕梁画栋、具有俄罗斯情调的民宅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画家尼古拉·费钦的故居。这座房屋已被列入国家登记的历史文物。 俄罗斯画家费钦是1923年带领全家来到美国的。他虽然身在这里,却时时想念生他养他的家乡。于是他亲自动手,重新修饰了他在这里买下的一座二层小楼,使这座小楼看起来象一座装饰华丽的俄罗斯乡间住宅——巨大的窗户、手工雕刻的螺旋纹柱子和遍布各处的浅浮雕。在这座房屋里,窗框、壁龛、橱柜、门、书柜、写字台、壁炉架等都被精心雕刻上各种精美的图案。 早在费钦6岁时,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绘画天才。13岁那年,他就进入家乡的喀山艺术中学。尔后又进入现在的列宁格勒艺术学院深造。1910年费钦29岁时,他的艺术才华就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美国的卡内基学会、芝加哥艺术学院和布鲁克林博物馆都曾展览过他的作品。 1923年,费钦患了肺炎。一位关心他的美国朋友把他带到纽约。1926年费钦又随同英国画家杰克扬—亨特到陶斯访问,他热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第二年便举家迁居这里。后来他买下了这座房子,进行了彻底的装修,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1955年10月5日,费钦73岁那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莫尼卡去世。1975年,他的女儿把这位俄罗斯艺术大师的骨灰带回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喀山。
8. 漫画
上面的字是“法律”;下面的字是“无法无天”。(原载苏联《经济与生活》周报)
9. 法出版戏剧百科词典
【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6月20日一期文章】题:戏剧百科词典 一部“戏剧词典”出版了。在三年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和业余爱好者参加了这部词典的编辑、撰稿、出版工作。通过这部戏剧百科全书,人们可以对戏剧各个方面的情况有个较为详尽的了解:剧本、作者、演员、导演自不必说,还可以了解到有关历史和风俗习惯、剧种、艺术形式、舞台技巧、结构、美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制度、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情况。通过三个索引(人物名、原著名和剧种名),人们很容易查找到从芬兰的戏剧到维特鲁威的生平的各项内容。
10. 美国时兴简朴风(完)
“家里蹲”现象 在所有不愿疲于奔命干工作而想用较多时间和亲人团聚的人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彼得·林奇了。当这位47岁的投资家正忙于把维信麦哲伦互助基金会办成一个130亿美元的大企业时,他的小女儿快7周岁了。他感到他对女儿太不关心了解,于是在今年春天决定放弃工作,这使华尔街的大亨们目瞪口呆。林奇有5000万美元的老底在手,离职后的日子是不用发愁的。他还收到了1000多支持他离职的信件。现在,在他的同事们日夜翻阅市场资料之时,林奇却在为孩子做上学带的午餐。他说:“我喜爱过去的工作,但是我以及其他一些人那么干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有人希望在临死前能为一生用了很多时间工作而感到自豪吗?”要求多多留在家中,或被称为“家里蹲”的现象在美国已时兴起来。美国人1990年租录象带的费用超过90亿美元,比1989年增加13%,又比在影院看电影的费用50亿美元增加近一倍。家庭娱乐已全然再次成为家庭的基本活动。 但是,美国人远不是在追求寄居蟹式的生活。许多美国人在加强与朋友和社会的来往。这方面不受财产和工作的限制。最近慈善机构、会社和居民区社团如雨后春笋,这些美国人愿意帮助比较穷困的人。1989年,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停滞,老百姓向全美慈善事业的捐款高达1147亿美元,比1988年增加10%。甚至更为感人的是1989年有9800万以上的美国人自愿花时间为慈善组织尽义务,此数比二年之前增加23%。义务服务的范围从声势浩大的活动到简单地说几句暖心话。 这种情绪影响着美国大专学生以及最近毕业生工作志愿的选择。许多毕业生拒绝了实力雄厚的公司的职务而愿去从事教育、保育和有关居民区的工作等。例如齐·霍兰几年前从哈佛法律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华尔街的待遇优厚的聘任而去纽约贫民集聚的哈莱姆区从事建立居民区的工作。现在他已在那里开办了一个收容无家可归者的中心。他说:“我明白,来到哈莱姆,华尔街的大门就关死了。但是,我决不后悔。”今后的10年,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它将是为了支付更高的税款而焦虑不安的10年。现在对国家财政的美好期望已经冷落下来了,人们感到应该生活得朴素一些。最后,这种简朴生活仅仅是一时冲动的好奇吗?是一种60年代生活的再现吗?不,不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社会学者罗伯特·贝拉斯说:“这种现象不再是60年代救世主式的,而是比较实在的行动,因而它将会有较长的持久力”。(完)
第 4 版
1. 他也许是美国最著名的编辑
【路透社华盛顿6月25日电】本·布拉德利并非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一位报纸编辑。他很时髦,是波士顿的一位具有贵族派头的人物。他因举办上流社会聚会而出名,就象他所办的报纸揭露水门丑闻一样闻名于美国。 在布拉德利担任《华盛顿邮报》主编的26年中,他亲自批准刊登了许多消息,从推翻尼克松总统到伊朗门丑闻,因此,他也许是美国最知名的编辑。 年近70的布拉德利最近宣布,他计划在今年9月份退休。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退休时,他坦率地说:“因为是退休的时候了。” 布拉德利是使新闻工作具有魅力的少数美国著名编辑中的一个。 华盛顿当局一直认为布拉德利需要认真对付。自从60年代约翰逊任总统以来,他多次受到了白宫新闻发布官员的严厉批评。 1987年,《华盛顿邮报》由于调查伊朗门事件而遭到攻击。布拉德利认为,这说明新闻对政界人物能“起作用”。 布拉德利是1948年到《华盛顿邮报》工作的,当时他是一名记者,每星期的工资为80美元。1951年他离开该报,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担任新闻专员。后来他又在《新闻周刊》杂志工作了一段时间。1965年,布拉德利又说服了《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让他在该报担任主编。 此后,《华盛顿邮报》新闻编辑室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倍,增加到600人,该报的日发行量从44.6万份增加到80.2万份,并且23次获得普利策奖。 但是,在布拉德利管理该报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起丑闻:记者珍妮特·库克写的获得普利策奖的一篇关于一名8岁儿童吸毒的消息是捏造的。后来这笔奖金被追回,该报在调查这件事时批评布拉德利等人没有对该消息进行审阅。 布拉德利出生于波士顿,他和父亲、祖父和曾祖父一样,都在哈佛大学读过书。他在海军服役之后于1946年开始在新罕布什尔办报。他结过8次婚,现在的妻子是萨莉·奎因,她以前是《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 当布拉德利担任《新闻周刊》记者时,他同他在乔治城的一位邻居很要好。这位邻居就是当时的国会议员约翰·肯尼迪。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肯尼迪担任总统。布拉德利在1975年写的《同肯尼迪的谈话》一书谈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目前,他正在编写关于中东的一部电视纪录片。他还打算写回忆录,描述他的记者生涯。 布拉德利退休之后,自1984年以来担任编辑的伦纳德·唐尼将接替他的职务。
2. 英国作家看苏军(二)
军人面临的许多困难常常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住房意味着没有户口,而没有户口,妻子就没有工作,也得不到供应卡、医疗证,享受不到许多福利和国家补贴。苏联的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军人有自己的特供商店,这些商店里商品应有尽有,其他顾客不得进入。我曾经到过一些“特供”商店,其中有几家看上去比营区外的商店是要显得堂皇,但这样的商店太少了,只有在乌克兰及其他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才有,且军人的供应与企业的职工一样,并无任何特殊。 有孩子的家庭难题就更多了。父亲如调动服务单位,孩子们也不得不跟着转学,军人子弟在十年的中小学时期转学4—5次是常有的事,一些边远部队,师资缺乏,常常只好由未经专业培训的军官妻子来充任教师。医疗状况也很成问题,尽管部队有诊疗所,必要时可以得到治疗,但妇科和儿科病却很难得到诊治。 苏联军官是坚强的,他们对困难早已习惯,只是有时互相发发牢骚而已。他们依然十分自豪地珍惜军官这一崇高的称号,他们的家庭也与之分享这份荣耀。不管有多少困难,他们从不埋怨。军官——俄罗斯士兵心中的偶像 毫无疑问,苏联军官队伍继承了全欧普遍的军事传统。但我认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包括军人在内对履行义务的理解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深远,内涵更复杂。 坚定地承受军中服役的重担,这是俄国军人及后来的苏联军人的高尚品格之一,这一点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意识中。奋不顾身的顽强精神渗透于俄罗斯全部历史,这既是俄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它的悲哀。 无论是基督教的俄国,还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始终有着各自的自我牺牲的偶像。 俄国士兵非常喜欢能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军官。伟大的俄国统帅苏沃洛夫就从不厌恶“与士兵喝一锅粥”。他热爱士兵,士兵直到现在也喜欢他。这并不是说他特别仁慈。苏沃洛夫是士兵的“知心人”,士兵们理解他。他是一个威严的统帅,恪守等级服从制度,是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但同时又是普通一兵。 在革命后的苏联历史中,尤其是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涌现出不少天才的统帅。但最接近普通士兵的首推朱可夫元帅。朱可夫的例子又一次证明,士兵们喜欢的并不仅仅是仁慈和宽容,他们也敬佩那些严厉的,甚至无情的军官。为了夺取胜利,他有时也象苏沃洛夫一样,不惜牺牲士兵的生命,但他同情士兵,深知士兵服役的艰难。此外,某些基督教教义,譬如对亲人、对生物、对大自然的爱也深深地印在俄国军人的意识中。(二)
3. 一桩鲜为人知的秘密
【英国《独立报》6月23日报道】题:秘密交易使女王逃避了收入税 白金汉宫和政府达成的秘密交易在过去80年中使英国国王逐渐免交了所得税。今年晚些时候菲利普·霍尔将要出版的一木书揭露了这一情况。 霍尔所进行的研究表明,为女王免税提供的宪法和法律基础是“靠不住的”。霍尔发现,维多利亚女王和爱德华七世都交所得税。虽然当时的财政大臣巴特勒1952年在英国下院说,国王不纳税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执政时,国王就已取得了免税权。霍尔先生所透露的情况使各党议员对女王的纳税情况更加感到不安了。 一位保守党议员说:“我认为,私人财产是私人财产。女王应当象其他人一样纳税。” 据一些人估计,女王的私人财产大约有66亿英镑。霍尔说,每年免除的税收可能达730万英镑,也就是说每天为2万英镑。霍尔昨天说:“为使女王取得免税权而进行的秘密活动和精明的交易,使我感到惊讶。从私人报纸和公共记录上我追逐到了给以王室免税的一系列步骤。” 霍尔揭露说:“仅在过去40年中,国王从纳税人变成了免税人。这些交易都是国王的私人顾问或助手同大臣之间秘密进行的,从来没有在议会或公开场合讨论过。”他说,1901年,政府对爱德华七世说,他不能逃避他要付税的义务。 尽管爱德华七世在自己当政时,不断提出抗议,但他并没能取得任何宪法权力来免交税收。1910年乔治五世上台之初,他的顾问采取主动行动,免除国王的年俸要付的收入税。 1933年,乔治五世要求政府免除他的兰开斯特领地收入税。然而,直到1936年他死去时,一直为他投资所得交纳收入税。这种税后来被自动减免了,就象对政府大部分股票和公司股份所得的利息减少了税收一样,当时的财政部对王宫说,由于国王的特殊地位,应允许他要求减税。 1937年乔治六世当了国王不到3个月就问国内税务局,他是否需要付税。他得到保证说,他不必交税。霍尔先生并没有弄清乔治六世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交税了。他只是说,大概是在1937年到1952年之间的某个时候。 今年2月,一些市场研究部门为《独立报》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在10个人中几乎有8个人都认为,女王应当付税。
4. 在“死亡地带”淘金
【合众国际社科威特城电】当一家家流亡的科威特人两个月前返回他们已获得解放的祖国时,他们发现伊拉克军队在他们的庭院和海滩埋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地雷和手榴弹,于是数以千计的科威特人绕开危险,再次离开家园。 但这些死亡地带,在约翰·博伊登看来,却是一座金矿。 博伊登设在华盛顿的UXB国际公司是清除爆炸物和危险品的高度专业化公司,该公司从科威特捧回了一个一年交易额达300万美元的大金娃娃。 在看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为危险的扫雷工作之后,为了不失去机会,博伊登立即飞抵波斯湾,宣布与40家公司一道参加这项大约为2亿美元合同的竞争。 科威特官员把需要扫雷的大片地区分为六个地段,上个月已把西部地段给了英国,并且雇用埃及、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军人在北部三个地段扫雷。北部还有一个地段的扫雷工作将由法国承担。 美国分到的地段在南部,是面积最大也是最有利可图的地段。这项扫雷工作将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为500名至850名工作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科威特新闻部的发言人说,由于对人身安全构成危险,清除地雷和未爆炸的炮弹、炸弹一直是科威特战后新政府最优先考虑的工作之一。 科威特的医院报告说,由于碰上地雷或触发炮弹、炸弹爆炸每天平均有四人受伤。 在首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伊拉克留下的弹药、手榴弹、火箭助推榴弹、坦克炮弹和迫击炮弹,有些甚至就丢在街上和高速公路上。 此外,在科威特许多地区还留有盟军投下的数以万计的垒球大小的集束炸弹。由于引发了集束炸弹的子炸弹,已经有几十名科威特人,其中有许多是儿童被炸死。 在2月底战争一结束,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扫雷人员就在科威特全城进行了六周的清理排雷工作,清除了大约4万个地雷和饵雷。 一位技术顾问说:“各种迹象表明,这些雷区都是按教科书布设的。但是过去从未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布雷区,所以我们得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和采用新的扫雷技术。” UXB公司关于在科威特扫雷的计划要求部署42个队,每队10个人,并需要购买大约3000万美元的扫雷设备和车辆。
5. 图片新闻
从左至右:战斗之母失败之母祝捷游行之母儿童……(图中文字是什叶派、库尔德人、科威特的巴勒斯坦人)(原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