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03-09
第 1 版
1. 国际石油资本能卷土重来吗?
【日本《正论》月刊1991年4月号(提前出版)文章】题:国际石油资本将重新控制中东(作者经济学家吉川元忠)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控制中东石油是美国的生命线,是其称霸世界的基础。实际上如果中东地区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大概就不会发生。美军进攻伊拉克决不是为了维持抽象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为了实施联合国决议,联合国要求以色列撤出其所占领土的242号决议长达20年之久得不到实施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国支付它所拖欠的联合国经济也是在海湾危机发生之后。 美国打击伊拉克并不是为了自由和民主,而正象布什总统所强调的那样,是“为了生死攸关的利益”。对于自封为最后的超级大国美国来说,石油不单是消费的燃料。美国的军事和外交政策一直是与石油结为一体的,国际石油资本就是美国的既成体制。 20世纪初,洛克菲勒一世依靠其霸道的行径建立起石油帝国。从那时起,石油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但是美国由于种种原因打进中东比英国晚了一步。正因如此,美国才拼命要挤进中东石油领域。加瓦尔油田的发现使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对于美国来说,沙特油田是其生命线。而且美国控制沙特石油后可以通过沙特在欧佩克的作用而间接地控制欧佩克。美国国际石油资本、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和沙特王室三位一体的关系、也是美国通过控制石油而保持世界霸权的基础。 美伊战争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美国要建立它一直提倡的海湾新秩序,也就是重新控制石油。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控制石油的意图很快就会变为现实。为了加强对中东石油的控制,美英部队战后在中东将长期驻扎。以建立该地区安全体制为由,美军驻扎沙特,英军则驻扎科威特。这是20世纪前半期石油帝国主义的翻版。中东地区的酋长国最终不得不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不得不置于美国的政治影响之下。其极为自然的结果就是美国对石油的控制得到加强。70年代起逐步后退的国际石油资本将卷土重来,重新居主导地位。而美国还可以得到直接控制欧佩克的立足点。 如果美英两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得到加强这种设想变为现实,那么这种控制能持续多久呢?恐怕很难想象会持续很久。因为在沙特和恢复了旧政权的科威特,封建式的统治今后不会长久。在这一点上,美军这次的军事行动可能使这种封建式社会变得不稳定,从而使王朝社会垮台时期提前到来。 【美国《纽约时报》3月5日文章】题:海湾的胜利可能提高美国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影响力 由于军事上的胜利,美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拥有的影响很可能超过任何一个工业国过去所能施加的程度。 美国官员说,他们刚刚开始讨论可以怎样使用新的特许权利。如果原油价格从目前的每桶20美元左右下跌,那就会出现第一个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可能依靠勉为其难的沙特阿拉伯减少产量,从而使价格提高到18到22美元。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水平对美国经济合适,因为它高得足以鼓励节约能源并使美国能源公司有利可图,但又低得足以使人们付得起汽油和取暖用油,并能鼓励经济增长。 当石油输出国组织13个成员国的代表下周在日内瓦开会时,布什政府的官员不会参加。但是他们会无形地坐在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半岛其它产油国的旁边。能源部负责国际事务和能源应急计划的助理部长约翰·伊斯顿说:“我认为海湾产油国同我们的关系将会加强。我们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打基础,战争一爆发,房子很快就盖起来了。”
2. 阿尔巴尼亚掀起外逃浪潮
路透社七日报道,阿政府已宣布对港口城市都拉斯实行军管。据意大利政府估计,近日从海上外逃的阿尔巴尼亚人约达一万二千人。
3. 布什宣布四月五日至七日为「全国感恩日」
美联社八日报道,布什要求美国人庆祝多国部队的胜利。
4. 欧共体敦促以色列「以领土换和平」
美联社八日报道,欧共体要求以撤出被占领土以解决阿以冲突,但以外交部长说,以不会在压力下让步。
5. 布什向撒切尔夫人颁发勋章
合众国际社八日报道,布什向撒切尔夫人颁发总统自由勋章以表彰她任英国首相时同美国的合作。
6. 贝克表示愿意会见巴勒斯坦人
路透社七日报道,美国国务卿贝克在出访中东前表示,只要得到邀请,他就准备会见巴勒斯坦人。
7. 美国宣布防止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扩散的规定
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七日宣布严格控制可用于制造生化武器的产品和技术的出口。
8. 刘易斯·普雷斯顿将接替科纳布尔的世界银行行长的职务
法新社七日报道,科纳布尔的任期将在六月三十日届满。
9. 第一批获准回国的非国大流亡者九十五人七日自赞比亚抵达约翰内斯堡
外电七日报道,他们在机场受到非国大代表的欢迎。
10. 五角大楼的军事合同的价值上升百分之三点六
据美联社报道,五角大楼五日说,一些主要合同的总价值从一九八九财政年度的一千三百二十一点八亿增加到一九九○财政年度的一千三百六十九点六亿美元。
11. 故乡寻根 司令反得骂名
【路透社波恩3月1日电】在海湾战争中担任联军司令的美国将军施瓦茨科普夫在他的德国故乡遭到了攻击。 施瓦茨科普夫原籍德国的普费德尔巴赫。1855年,他的祖父移居美国。今年7月,普费德尔巴赫将举行建城750周年庆祝活动,届时计划给予施瓦茨科普夫以英雄般的欢迎。为此,反战者向市长发出了许多抗议信。一封信骂他是“大刽子手”,另一封信称他是“制造血海和苦难的人”,抗议信要求市长放弃请他回乡寻根的邀请。
12. 妻子迎接 美食款待征人
【路透社佛罗里达州坦帕3月6日电】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爱吃北京烤鸭和猪肉,不过,等他凯旋时,能否吃上这两种东西还很难说。但诺曼的妻子布伦达已经保证,等他回家时,一定让他吃到薄荷巧克力片冰淇淋。 6日,布伦达被一群记者包围。她对记者说:“我们很幸运,每周能跟诺曼通两次话。不过,他从不对家里人谈工作。他只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问学习、问测验、问网球课和骑马等情况。”布伦达和施瓦茨科普夫是1958年在西点军校俱乐部里相识的。他们共有3个孩子,两女一男。在被问到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有时是否对他的可怕工作感到信心不足的问题时,布伦达略显迟疑。她最后回答道:“我认为并非如此。但他有时表示很累。”
13. 战后中东动态
▲据美联社报道,美军第24机械化步兵师的士兵于7日早晨动身回国。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英国首相梅杰7日宣布,第一批英国军队将在本周末开始从海湾地区回国。 ▲据美联社报道,加拿大国防部长麦克奈特7日在巴林说,加拿大将在今后几天内开始从海湾撤军。 ▲据美联社报道,埃及军方人士7日说,埃及和叙利亚将在海湾地区部署10万军队,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将为此每年耗资120亿至140亿美元。 ▲据法新社报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7日主持了一次领导人会议,讨论了恢复公共服务的问题。 ▲据美联社8日报道,伊拉克副总理哈马迪抵达约旦,他将同侯赛因国王讨论战后中东局势。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科威特新闻大臣8日说,科威特重申不与伊拉克谈判边界问题。 ▲据路透社报道,法国军事专家7日说,清除伊拉克埋在科威特城海滩的4万颗地雷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这些地雷是用来对付美军两栖登陆的。 ▲据德新社报道,科威特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27飞机7日从开罗机场起飞飞往科威特,这标志着海湾停火之后,通往科威特的航班已恢复。 ▲据南通社报道,西班牙7日用3架军用飞机将30吨食品和药品运往科威特。 ▲据法新社报道,科威特拟通过一项向各国际银行借款200亿美元的计划,此款项将用于国家的重建。 ▲据路透社报道,伊拉克7日指责西方传播媒介散布谣言,贬低伊拉克和阿拉伯的成就。伊拉克已命令所有外国记者离开巴格达。
14. 法国《世界报》认为:曼谷政权更迭使金边河内愈加孤立
【法国《世界报》3月8日——4日(合刊)文章】题:曼谷政权的更迭使得金边和河内愈加孤立 2月23日在曼谷夺取了政权的军队保证不改变对外政策。但是,在柬埔寨冲突问题上,预计曼谷会出现支持同金边政权对立的联合政府的政策变化。8天前被政变推翻的差猜·春哈旺政府从1988年8月1日上台就对金边政权采取了可以说是和解的立场。大致说来,泰国前政府在照顾到军人利益的同时,加强了同越南及其柬埔寨盟友的对话。 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陆军司令(因而也是最有势力的军官)素臣·甲巴允将军已经宣布,支持联合国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计划,支持法国和印度尼西亚为结束柬埔寨冲突所作的外交努力,柬埔寨“所有各方应该和解并且共享权力”。换言之,在泰国人似乎已排除了达成任何损害红色高棉利益的协议的可能性。因此,这次政变至少是产生了在外交上进一步孤立金边和河内的结果。这可能说明了2月23日越南人为什么再次提出要求“立即”恢复于1989年9月中断的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巴黎国际会议。越南人和他们的金边盟友只好顺应泰国人新近同他们拉开的距离。
15. 巴格达告诫公众伊统一受到威胁
【法新社尼科西亚3月7日电】伊拉克政府7日告诫公众说国家统一遇到威胁,因为不断有消息说伊拉克南部忠于政府的军队同反叛分子发生流血冲突。伊拉克政府发出这种警告还是头一次。《伊拉克报》的社论说:“敌对力量和所有的反对派正在利用一切手段试图肢解伊拉克,破坏伊拉克的统一。” 该报说,伊拉克人必须挫败“殖民主义势力”,要求民众“勇敢地面对他们的破坏活动,加强民族团结”。 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议会7日在德黑兰宣布,巴士拉城7日仍在反萨达姆暴动军民手中,但巴士拉郊区集中了大量忠于萨达姆的军队,双方目前正进行激烈的战斗,其中忠于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和反萨达姆军队之间的坦克战尤为激烈。 伊拉克库尔德领导人在大马士革宣布,库尔德武装力量在伊北部又占领了几座城镇,俘获了43名伊拉克军官,其中有一名将军。 据流亡在大马士革的伊拉克人士提供的消息说,近日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两个区的居民上街游行,反对萨达姆,伊军企图阻止游行抗议活动,但未能成功。 【法新社华盛顿3月7日电】美国五角大楼的发言人皮特·威廉斯今天说,伊拉克的反政府动乱已蔓延到20多个城市。 威廉斯说,动乱主要发生在伊拉克的东南部和中部地区。两个什叶派人居住的圣城卡尔巴拉和纳杰夫已成为这个国家什叶派人动乱的中心。
16. 波兰总统瓦文萨七日要求立即解散议会以为波举行民主选举开辟道路
路透社报道,瓦文萨这一要求是其助手在宣读他致下院的一封信中提出的。
第 2 版
1. 苗乡节日采花山
【台湾《联合报》2月14日文章】题:苗乡采花山(作者思渝) 苗族人很重视春节,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采花山,非常隆重、热闹而欢乐。 他们春节的习俗,饶有风趣。这几天亲朋之间串门,别的东西可以不带,随身一壶酒那是不可少的。苗族朋友历来都是互相携酒贺新年的,而且男女不分,见面先敬3杯酒。 苗家在初一这天,女的有一般不出门的规矩,全家人多半在家热热闹闹吃年饭。这天他们还有一个禁忌,大鱼大肉可以随便吃,但是饭不可以泡汤,据说这样会带来不吉利。 采花山,是苗家传统节日,从初二开始的那几天,整个苗乡山寨都沸腾起来了。潮水般的人群身穿盛装,喜气洋洋从四面八方涌向花山,花山的花场上,人山人海,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 曾经有机会,在苗家聚居的红河太平乡,看过采花山中很有趣的斗牛、爬花竿、对歌的场面,给人留下很难忘的印象。 斗牛场,是选在一个坪地上。赛场周围那些准备参加比赛的大牛,“嗷嗷”地吼叫着,声音此起彼落,好像互相在示威。 采花山的花场中,高高竖起几棵花竿。苗家人说:“没有花竿,不成花山。”原以为花竿是一棵棵粗大的竹子,看了花场,才知道那花竿竟是30米高的杉树。想想完全用人工不用起重机立起30米高的大树,实在不容易。这些树已剥去皮,修去枝枒,仅在顶端留了一小丛青翠的杉叶,这些花竿都埋在场中央。花竿多到3棵,一般是一棵,看村寨的大小。竿顶杉叶下飘着红、黄、蓝、白4色彩旗,还悬着芦笙,这个乐器除表示喜庆外,也是用来奖励爬到竿顶的优胜者的。竿下摆着几坛白酒,给爬花竿的汉子壮胆助兴。 爬花竿比赛开始了。10多个汉子是从成百上千人中自动出来参加的。除了主要是兴致而外,在吹芦笙和爬竿方面都有相当功夫。芦笙响起了,声音明快、悦耳,爬花竿比赛的参加者自吹自舞,围着花竿成一个圈儿移动。这是比赛的内容,先跳芦笙舞,跳上几圈后渐渐形成两个人对跳,一边吹芦笙,一边互相踢蹬对方的小腿和臀部,谁灵巧地把对方踢倒在地,谁就获得胜利。这种比赛实在有趣,上面在吹着优美动听的曲调,下面却在你来我往的踢腿。10多个苗家男子,各找对象比赛,最后只剩下3个人,也是取得爬竿资格的8人。 跳芦笙舞比赛的,无论输赢,每人一大碗酒,一饮而尽,接着开始爬竿。 爬花竿不只是双手双脚爬上杉树就行,口里还得吹着芦笙。率先爬竿的,是一位粗犷英武的壮年人。这位最被看好者爬到竿中,再也上不去。也许是刚才拼命踢腿,用去太多力气,只好慢慢下来。接着是位年轻小伙子,十七八岁,手脚并用,像猴子一般轻松,很快就到了挂芦笙的地方。可能是兴奋过度,解绳子老解不开,可惜耐力不够,最后还是滑了下来。最后爬竿的,是一位精悍的青年,黑瘦黑瘦的貌不惊人。谁知,很快就到了顶,并冷静地解开了芦笙,最后稳稳地下到竿下。 当斗牛、赛马、耍狮子以及爬花竿比赛等正热热闹闹进行时,很多小伙子早就暗中物色好了赛歌的姑娘。苗家对歌,是年轻人交往、了解和恋爱的一种有趣活动。 小伙子在花场中到处游动,慢慢向物色好的姑娘靠近,待到发现姑娘并不回避,便打开花伞把姑娘“罩”起来。在采花山的这几天里,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把花伞,这可不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它是恋爱的“武器”。 当小伙子用伞“罩”住姑娘时,便清清嗓,唱起婉转温存竭力打动对方的情歌。姑娘若不中意,也可以保持沉默,或唱几句客气谢绝。如果中意了,便合着小伙子的声调,互相有意有情地柔声细气对唱起来。 苗家人热情大方,年轻人对着歌,老人小孩也可以在旁边看,甚至还有帮忙出主意的伙伴。一对男女青年往往可以唱两三天,彼此情投意合了,对歌结束,姑娘就跟着心上人去了。苗家人的恋爱,不单是自由,而且朴实、节俭。
2. 《孙子兵法》已成美军必读物
【台湾《中央日报》2月20日特稿】题:《孙子兵法》名扬波湾 《洛杉矶时报》18日报道,2500年前由孙子所写的一本兵法,已对波斯湾交战双方的战术发生影响。 时报说,这本《孙子兵法》,是亚洲各军事学校长期受到尊重的读物,它的许多格言,已引起美国部队的兴趣,而对美国陆战队的基本战术变革亦有贡献。 时报在报道中说,《孙子兵法》要“知己知彼”,不免使人想到美国的军事。对那些坚持运用强大火力的人,孙子辩称,成功的军事领导人,以智克敌,不论运用诈欺、错误情报及闪电侧击等任何一种,都可以最小的代价,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这本书还广受其他行业的赞扬。例如,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前主席表示,他曾将这本书读过20遍。好斗的东方航空公司机械师公会主管布莱扬,因为听到公司管理单位应用这本书对付他,他也开始将这本书拿来一读。 但某些正统的美国军事人员相信,《孙子兵法》的灵活微妙,仍难取代飞弹和炸弹的威力。 不过,所有这些辩解,都不会影响到孙子的书迷,包括那些陆战队员,自去年3月,一本90页的英译《孙子兵法》,已经运往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供应年轻的陆战队员阅读。 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已于去年将这本书列为年度读物,即每个陆战队员都应该阅读。 时报又说,美国军事学校已有好长一段时间阅读《孙子兵法》,但是部队认真阅读,却是在越战之后。 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 时报指出,苏联也在研究《孙子兵法》过去数十年间,苏联人担任伊拉克的高级顾问,曾向伊拉克军队提出孙子兵法。 据一些分析家的看法,苏联教导伊拉克学生,有关孙子模式之陆战战术及训练他们一些欺敌方法,自上月17日开始,伊拉克便用来摆脱盟军的空袭。
3. 香港报界女强人胡仙的成功之路(中)
今天,在物业分类广告上,星岛日、晚报仍是同行之冠。双十年华便已辍学的胡仙说,她没有导致成功的秘方,甚至没想过追随任何一种管理理论。这一切,只是她能耐心地面对数字的结果。 堵塞漏洞、减低成本,诸如此类,她说:“辛勤工作,天天巡视公司,留心最细微的运作。没甚么特别的。” 其实,最初启发胡仙把星岛报业业务拓展跨越太平洋的人,是一个陌生人,时惟1960年。有一段日子,当她正和美国报界发展关系时,不时要出差北美。有一趟,她正在旧金山,一位华籍男子在街上把她截停,询问有关香港的情况。她离开那街道时却闪过一个念头:对,这里实在极有中文报纸的需要!她清楚看见这名男子,以及千千万万像他那样的人,都极渴望得到一丝半点家乡的消息,那在异域是无法获得的。 今日,透过卫星传讯,星岛把新闻从香港传送到纽约、旧金山、多伦多、温哥华、悉尼和伦敦,对于“唯一的华裔跨国社长”这称号,她当之无愧。 请勿误会。这位架着厚厚镜片的报业女大亨所走的路,无论在报业或地产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也曾遭挫败,也曾给击倒。有几趟还是挺致命的。 香港在1967年发生暴动,这场暴动把股票及物业市场拖到绝望的边缘。短短几个月间,胡仙当时仍未称丰厚的物业资产已被减半,甚至更少。在这人心惶惶的日子,胡仙的报业亦受到一定影响。 后来,由1971至1973年,当胡仙千辛万苦从香港的死胡同中走出来之际,其他两个地区性投资却同告崩溃,令她失去超过200万港元——以及一些梦想。其一是SINGAPOREEHHERRALD遭银行没收事件。紧接而来的是THEASJAN倒闭。 这两宗败绩本足以令胡仙留下深刻的伤痕,但胡仙却未被击倒。 (中)
4. 宋美龄与世隔绝度晚年
【香港《明报》2月8日译载路透社文章】题:宋美龄静度晚年 她曾是中国的第一夫人,但现在,她却在台北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静度她的晚年。而她的形象,亦在政治和社会都在蜕变中的台湾逐渐褪色。宋美龄——蒋介石的遗孀。 不过,在那些大陆易手后随她丈夫来到台湾的老军人和国民党人当中,她仍然是受到尊重的。 熟识她的人和政治评论者指出,尽管这些年来,她专横的态度已有所改变,但她仅余的政治影响力,还是在岛内的民主化的过程中,一跌再跌。 一位与宋美龄结交超过10年的人说,虽然有些人依然对她心生敬畏,但她其实已变得和善和忍让。她并不太强逼别人按她的意思做。 一间私人民意调查机构的负责人说,她受尊重,但并不真正具备影响力。即使她想,但仍无法把这种尊重转化为政治力量。她孤单地住在那位于台北、有高度保安的居所。在那里,她很少接见来宾,包括一些政府的高层人物。只是对着身边的侍仆和保镖们。 当地的报章说,她曾经试图阻止新任总统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主席,但却失败了。 在逐渐自由和多元化的台湾社会,年青人对宋美龄的名字已不再像过去般畏惧。一个专门报道宋美龄动态达20年之久的新闻工作者说,我们中国人都尊敬老人家,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她是中国的象征。当然,她所象征的是旧中国。世界已经不同了,人民虽仍记得她,但对过去却已几乎淡忘。 那人说,年老亦没有使她忽略仪容,她依然好好地打理头发,穿名贵衣服和配戴珠宝。
5. 台湾短讯
▲中央社报道,台「总统府」发言人说,李登辉已于五日批准「国家统一纲领」,并交「行政院」执行。 ▲中央社报道,台「经济部长」萧万长五日称,海峡两岸经贸与投资关系将视「国统纲领」发展状况而调整,但现阶段绝不会核准台塑赴大陆投资。 ▲《香港时报》报道,台「经济部长」萧万长二日表示,对过去已赴大陆投资厂商,该部将研订补救措施,原则上将以辅导方式协助,不予以处分。 ▲中央社报道,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宋楚瑜四日称,未来海峡两岸发展,应在「本于国家统一、尊重事实、确保安全、互惠对等和稳健渐进」等五项原则下,「以和平手段」推动两岸关系。 ▲中央社报道,台「国大代表」李遴汉于三月四日下午在台大医院病逝,终年八十岁。李遴汉去世后,「国代」总名额计有六百一十八人。 ▲台《中央日报报道,李登辉四日说,「二·二八」事件已到了可以彻底解决的时候。当局「必将积极予以处理」。 ▲台《中央日报》报道,台湾出版社五月初将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91台湾图书展销会」。这是台湾书籍首度大规模在大陆展出。《中央日报》出版部决定参加展出。 ▲中央社报道,台湾三家电视台以一百一十万美元的代价取得了一九九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转播权。 ▲台《中央日报》报道,台塑总经理王永在一日证实,六轻将不会在宜兰建厂,目前台塑考虑的地点为桃园观音、嘉义东石鳌鼓、云林台西麦寮。
6. 漫画:疲于奔命
(原载台湾《联合报》)
第 3 版
1. 大型电视系列片《哥伦布及发现美洲的时代》即将与观众见面
墨西哥《至上报》一月三十日报道,这部电视片是美国、西班牙等七国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而联合摄制的。该片共分七集,每集为一小时,通过采访历史学家,游览参观等形式详细介绍了美洲的风情及印第安人的习俗。
2. 柯克·道格拉斯获斯科普斯奖
美联社二月十八日报道,美国希伯来大学最近向七十四岁的著名演员柯克·道格拉斯和他的夫人安妮授予斯科普斯奖,以表彰他们终身献身艺术和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柯克·道格拉斯曾在影片《斯巴达克思》中饰演男主角。在最近的一次飞机失事中,他不幸头皮受伤,现已出院。
3. 瓦加杜古举行非洲时装表演
突通社三月二日报道,来自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的五名非洲时装设计师,昨日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举行了时装表演。展示的时装都是由非洲出产的布料制成的非洲时装。十多名国际模特参加表演。
4. 苏摄制关于叶利钦的纪录片
塔斯社三月一日报道,描写俄罗斯议会主席鲍里斯·叶利钦的名为《波折的命运》的影片的试映式今天在莫斯科举行。
5. 难忘的劳伦斯·奥立佛
【美国《读者文摘》文章】题:难忘的劳伦斯·奥立佛(作者约翰·库尔翰) 劳伦斯·奥立佛演戏60多年,曾经扮演过几十个不同的角色,从索福克勒斯的奥狄普斯和莎翁的李尔王,到奥尼尔的《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中的爱尔兰裔美国人詹姆斯·泰隆,各地的观众都爱上他演的角色和他本人。他用情最深的演出往往含有一种忧伤、内心探索的韵味,令差不多每个人,特别是年轻女性,为之心动。在现实生活里,他恋爱过三次,结过三次婚,在这几次婚姻里,他的爱情症结似乎在童年丧母之痛。 他父亲吉罗德·奥立佛是英国圣公会牧师,在萨里郡一个小教区教堂里担任副牧师。小劳伦斯常常模仿父亲富戏剧性的布道。有时放低嗓门,大声讲地狱之火,忽而伤感,忽而庄严。他母亲看出孩子有表演天分,鼓励他背诵戏剧里的独白,他背错了,她会提示他,他背得对,她鼓掌嘉许。“我要表现给他们看。” 奥立佛10岁时开始表现给他们看。他在学校上演的《凯撒大帝》中饰演勃鲁托斯,在观众当中有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女演员爱伦·泰雷,她在日记中写道:“演勃鲁托斯的小男孩已经是个伟大演员。” 奥立佛12岁时他母亲已病人膏肓。两星期后,她死于脑瘤,享年48岁。诚恳的情感有段时间,狄吉是奥立佛的保护者。可是狄吉加入了英国政府服务,有一天乘船前往印度工作。奥立佛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去和哥哥一起。“别这么傻,”他父亲说,“你要到舞台上去。” 此后的10年,奥立佛在英国各地剧院演出了46个角色。在1928年的《鸟在手》里,他饰演一个乡绅的儿子,追求一个小客栈东主的女儿。饰演女儿的是吉尔·艾斯蒙,是个20岁的黑发美丽女郎。二人见面不到3星期便订了婚,并于1930年结婚。 1935年是奥立佛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著名莎剧演员基尔高德要导演《罗密欧与朱丽叶》,邀请奥立佛和他轮流演罗密欧。 大多数剧评人都毫不留情地抨击奥立佛诠释的罗密欧,可是有一个剧评人指出,虽然基尔高德诵诗较好,“奥立佛先生对朱丽叶的爱强烈20倍”。可不是,剧评人和观众开始发现没有人能像奥立佛那样全心全意地爱或恨。 在1937至38年的戏剧季里,大导演哥德立邀请奥立佛领导伦敦的老维克剧团。 在难忘的8个月里,奥立佛饰演了哈姆雷特及6个其他莎剧主角。然后他又在丹麦艾辛诺的克隆堡(传说是哈姆雷特居住地)再度饰演哈姆雷特,演欧菲莉亚的是23岁的英国女演员费雯丽。 1939年,奥立佛和费雯丽都在好莱坞,他饰演《魂断奈何天》里的希斯克利夫,她则在《乱世佳人》里饰演郝思嘉。这两部片子在1940年都非常卖座。奥立佛与吉尔·艾斯蒙离婚,费雯丽也离开了她的丈夫,二人开始了20年的婚姻生活,很快,从加拿大到朝鲜,人们都知道这对“奥立佛夫妇”。职业危险他们不久就返回英国,参与抗德战争。制片家岱尔·朱迪契认为把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拍成影片,这影片会令盟国士气振奋,奥立佛很想演这位赢得艾金考特之战、武功彪炳的国王,可是没人想担任导演,于是奥立佛自任导演。 他在这部影片中饰演的亨利,留下了令人忘不了的形象。这部电影赢得全球观众的热爱,并使奥立佛因自制、自导、自演而获得奥斯卡特别金像奖。 他拍摄影片《王子复仇记》,因诠释那心灵受折磨的丹麦王子又得到另一尊奥斯卡金像奖。 1949年,他在伦敦导演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由费雯丽饰演白兰钗,要是她不演这出戏,她的身体也许会好些,她这时已患肺结核和精神紧张疲劳症。她在舞台上演出之后,又有人邀请她在银幕上也饰演此角,男主角是马龙·白兰度。这部片子使她赢得奥斯卡金像奖。 费雯丽惧怕自己患永久性精神不稳。50年代,她曾接受电震治疗以遏止她的躁狂抑郁症,结果无效。1960年,她和奥立佛离婚。 1967年费雯丽去世时,奥立佛正因肺炎住在医院里,他立刻自动出院,去到她的公寓,独自坐着陪伴她的遗体。她的卧室中仍挂着她最喜欢的一帧他的照片。 奥立佛现在名列大多数世界最伟大演员名单之首。他对每个角色都极下功夫。奥立佛的周详仔细、倚仗繁复的化装、不平常的动作和利用嗓音变化的巧妙,令许多人感觉他象戴上不同面具以藏起真面貌。40多年来,奥立佛不断改进化装技巧,差不多每场演出,他都把塑鼻油灰加加减减,戴上各式的假发、髭和胡子。 1989年7月11日,奥立佛的健康终于不支,死于睡梦中。
6. 法国发现石器时代村落
【法国《解放报》2月20日报道】题:隐藏在葡萄园下面的一个石器时代村落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的考古学家皮埃尔·吉莱纳和让·瓦凯最近在奥德省卡瓦纳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发现了一个4000年前的村落。他们从飞机上看出了这个大村落的完整平面图。面积大概有30公顷,可住500个农民。 奥德河谷还有待于勘测探索。奥德河谷是地中海新石器时期居民进入内地的通道。过去,这里曾经是在葡萄园,因酿酒业危机而废弃。
7. 法德将建立欧洲文化电视台
【突通社巴黎2月27日电】题:法国电视建立欧洲文化电视台 法国劳工部长让—皮埃尔·索瓦松说,27日,在内阁会议上,关于建立法、德去年10月2日柏林 协议中规定的欧洲文化电视台的10个法案已被通过。。 据第一个文件说,这个电台的总部将设在斯特拉斯堡。 索瓦松强调说,“这个电台将不从属于国家政府机关,将自由地确定自己的节目”。
8. 帕瓦罗蒂主演《路易莎·米勒》
【美联社纽约2月10日电】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卢恰诺·帕瓦罗蒂2月初起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演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 ·威尔第的歌剧《路易莎·米勒》。 这是威尔第创作于1849年的一出歌剧,剧本系萨尔瓦托·卡马拉诺根据席勒的戏剧《阴谋与爱情》改编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写的是平民百姓,一对情人之间的爱情和两人父亲之间的矛盾。 帕瓦罗蒂在剧中扮演女主角路易莎·米勒的情人鲁道夫。第一幕他的戏不多,但到第二幕,他唱起咏叹调《当夜晚宁静时》,越来越热情奔放,音调激昂,平时因体胖而产生的气喘和弊气等现象一下子都不见了。 观众为帕瓦罗蒂的美妙歌唱所激动,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最壮观的是最后一幕,在路易莎中毒、情人互诉情怀以及合解的戏中,帕瓦罗蒂显示了他精湛的表演技巧。 与帕瓦罗蒂演对手戏的是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凯伦·埃斯珀里安。 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洛·贝尔贡齐观看了帕瓦罗蒂的首场演出。8个季度之前,他也曾在大都会歌剧院扮演过鲁道夫。
9. 法记者梅里永获世界新闻摄影奖
【美联社阿姆斯特丹2月15日电】今天,法国摄影记者乔治·梅里永因拍了一张南斯拉夫科索沃省一些村民哀悼民族骚乱中的一名死难者的照片而荣获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奖。 据评奖委员会的一项声明说,佳玛图片社的梅里永是从来自61个国家的1390名摄影者的11521张参赛作品中评选出来的。奖金为1.5万盾(9146美元)。 这项声明说,荷兰首相吕德·吕贝尔斯将于4月24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为梅里永颁奖。 在现场新闻类的评选中,美联社的格雷格·英格利希因他拍的驻沙特阿拉伯美军听美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讲话的照片而获得提名。 另一位法国摄影记者弗朗克·富尼耶因拍了一张受艾滋病摧残的弃儿的照片而获得了一般新闻照片奖。 美国《时代》杂志摄影记者黛安娜 ·沃克获得新闻人物照片奖,她拍的是乔治·布什总统在沙特阿拉伯向士兵们扔撒纪念性的领带夹。 夺走体育类照片奖的是爱尔兰摄影记者比利·斯蒂克兰,他拍的是在去年6月的世界杯赛中喀麦隆足球队员米拉在与英格兰队的比赛中射中点球后,受到几名队友的喝采场面。
10. 女权革命二十年(七)
正当女权斗争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当局开始大规模逮捕政治活动分子,其中包括4名妇女。1984年6月9日,即在他们获释的前一天,人们得知,“家庭法”已获得通过。’它是与19766年保障妇女公民权的宪法背道而驰的。反对派首领之一、文化与民主联盟领导人赛义德·萨阿迪指出:“这是歧视妇女的经典之作。” 首先,这个“家庭法”规定的是古兰经认可的多妻制,只要第一夫人同意就可纳妾。阿尔及利亚保卫人权联盟主席阿里·叶海亚说:“第一夫人是眼中砂!如果她真的反对丈夫,丈夫可以把她休了!” 其次,根据伊斯兰法律,在夫妇分居的情况下,妻子可享用夫妇俩的这所住宅。而“家庭法”则规定,如果只有一所住宅,那只归丈夫所有。 1985年以来,已有20米个妇女协会成立。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废除“家庭法”。在发动妇女参加斗争方面,发动城市职业女性较易,发动家庭妇女和农村妇女较难。根据1989年官方统计,在阿尔及利亚2450万人口中,52%是妇女,而在全国600万就业人口中,妇女只占不到6%。在受教育方面,社会学家法提亚·阿基基—塔拉提特指出,几乎一半20—24岁的女孩未受教育,而同龄男孩未受教育的只占17%。目前形势表明,妇女的斗争已超越思想的界限,它关系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希腊 33岁的艾莱尼是一位漂亮的希腊姑娘,有一头金栗色的秀发,总是那么快活。她对记者说:“在我们这里.并不是山小伙子们向姑娘求婚。小伙子们等着姑娘们来挑选,就象商店里的物品一样。” 这里是特里凯里村,爱琴海一个半岛尽头临海由岩上的一个希腊村庄。在这个封闭的尊重传统的社会里,妇女是呼风唤雨,称王称霸的“女王”,妇女在一切事情上起决定作用。从孩子的教育到做家务,从购置土地到家庭开支,都是她们说了算。从蒙昧时代起至今,这些不成文的法律就一直在支配着特里凯里村。男人们经常要出海,一走就是数周或数月。出海归来,他们要休息,去酒吧饮酒,女人则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希腊一位女人种学家乔安娜·拜奥普卢对这个仅有2000人的村庄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她说:“这里的妇女有着不寻常的权力。尽管如此,这里的两性却保持着一种没有敌对情绪的和平共处关系。”(七)
11. 漫画
“我们的鹦鹉有时需要运动运动……!”(原载德国《柏林日报》)
12. 更正
本报3月7日、8日《走访东京艺妓》文末应分别注明(上)、(下),不慎遗漏,特此致歉。】
第 4 版
1. 非她莫属
【法国《快报》周刊10月26日一期文章】题:铁女人(作者西尔维·皮埃尔—布罗索莱特) “非她莫属。”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解释选择总统府女顾问伊丽莎白·吉古出任法国欧洲事务部长级代表的理由时说了这句话。对这位鲜为人知的年轻女性来说,真可谓平步青云。除了毕业文凭,她从未身居要职,除了在慕后、在国家政要庇护下工作,并且表现良好之外,她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如今她从幕后登上前台,这既是10年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新的开端。 有人说她“很有自制力”,也有人说她“精力十分充沛”,还有人说她是“典型的歇斯底里患者”。漂亮的伊丽莎白现年44岁,是10岁的爱德华的母亲,她引起别人模棱两可的恭维。她的工作能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她的体态婀娜引人注目,但是,她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她无法改变的意志也得罪了一些人。在一个不允许女性有丝毫懈怠的男性世界中,她循规蹈矩,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致于博得密特朗总统的信任,认为她是内阁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她先后生活在马拉喀什、拉巴特、蒙彼利埃、巴黎,开始常常一事无成,但她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她出生在摩洛哥,父母是普通百姓。她漂亮、聪明,有雄心大志,对未来充满幻想。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顾一切地摆脱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通过层层考试,她越过了各种障碍。她20岁时嫁给了蒙彼利埃一位法国国立农学院毕业生,然后考人国立行政学校,毕业后成为财政部高级公务员,该部门是选择成员最严格的部门。 1974年,在圣——西尔万——贝勒加德,密特朗参加了他的一个老朋友的儿子于贝尔·韦德里纳的婚礼。在婚宴上,这位落选的总统候选人就坐在新郎的女同学伊丽莎白·吉古的身边。这是普通的初次见面。这位年轻女子悄悄对他说:“您在5月19日落选,我和数百万法国人一样感到悲伤和失望……”他们第二次见面是在7年之后。这次见面就不同一般了。1982年2月,当选总统密特朗在找一位货币专家,他以惯用的反话对伊丽莎白·吉古说:“那么说,你真的同意来爱丽舍宫了?你肯定你不会感到厌倦吗?”伊丽莎白“接受”了这个工作。她离开了雅克·德洛尔的财政部。德洛尔对她评价很高,说她具有“铁一般的意志!”“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伊丽莎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达到了目标!她在爱丽舍宫并不轻闲。她用的是什么工作方法呢?她的一位同事说:“一旦她抓住一个线头,就会想方设法理清头绪,加以解决。”作为雅克 ·阿塔利的副手,负责双边关系、货币问题及欧洲事务的专家,她收集各种文件,并注意不要过分表现自己。她那种“充满魅力的冰美人”的形象增加了她的权威。一位高级官员说:“当她来主持会议时,她就好象是一枚致人瘫痪的手榴弹。”随着岁月的流逝,密特朗不再讥笑她的“专家治国论者”的本能反应。在法国左右两翼共处的岁月里,伊丽莎白·吉古证明她自己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术家。她既是爱丽舍宫的顾问,也是负责欧洲事务的欧洲经济合作问题部际委员会总秘书处的领导人,她是过河的卒子。她说:“我希望自己永往直前”。她往来于爱丽舍宫和政府之间演好她的两种角色。她为濒于窒息的密特朗总统争取更大余地。德洛尔在布鲁塞尔欧共体总部的助手帕斯卡尔·拉米回忆说:“她就象牌局高手那样确定各种让步!” 随着法国人德洛尔担任共同体主席,她又赢得一分。她负责货币联盟问题谈判,再次以其镇静和果断出人头地。德洛尔说:“当她面对12国部长讲话时,她讲话有力,不用麦克风,而且毫不怯场。我对自己说,她又越过了一个难关!” 她说:“直到进入议会大厅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是部长了。”对于议员们的戏弄,她沉着稳重地一一对付。她说:“我决心不被他们吓倒!”密特朗十分高兴,他问他过去的发言人、现任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的米歇尔·沃泽尔:“你认为我的新任欧洲事务部长怎么样?”回答是:“了不起。她会使人折服。我还记得,那些外国专家刚看到她时,都讥笑她,但他们很快就改变了看法!”
2. 意外晋升
【英国《卫报》1月4日文章】题:英国首相梅杰的新政策顾问——萨拉·霍格 前不久还任《每日电讯报》及《星期日电讯报》经济编辑的萨拉·霍格现在已进到唐宁街10号了。正如华盛顿一位人士所说,当时任财政大臣的梅杰“一遇政策问题就要与萨拉磋商”。当梅杰步入国际金融舞台时,他就发现萨拉富有经验而切合实际的忠告极其有价值。 萨拉支持梅杰。她在许多问题上,甚至在敏感的政策问题上的建议都是可以信赖的。 能博得可以使数十亿英镑在金融市场运转的财政大臣的信任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本领。萨拉·霍格就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人物。萨拉·霍格出身名门。但她却是在男人主宰的经济界里使其门庭更加光彩夺目的了不起的妇女。 她是一个果敢、坚决的人,当其他人犹豫不决时,她却十分明确地表明自己前进的方向。她在任报纸经济编辑时,总是积累一个又一个事实,一个又一个数据,一个又一个证据和论证后,才提出她认为满意的、充实而可信的观点。她这套本领要归功于她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报社工作十多年的结果。 1967年,萨拉·霍格在牛津大学还未毕业时就被校方推荐到《经济学家》当记者。她说:“我在那里一干就是10年,先在英国处任记者、后又任文学编辑,最后任经济编辑。”她说,她在那里工作获益匪浅,使其所学臻于完善。 她的家庭在政治界是非常出名的。她的公公是赫赫有名的、曾任过大法官的黑尔姆什勋爵。她的父亲是曾任过财政部首席大臣以及卡尔顿俱乐部主席的博伊德—卡彭特勋爵。她的丈夫是曾任过牛津协会主席、现在外交部工作的道格拉斯·霍格。她本人儿时在阿斯科特念书,随后进牛津深造,并在那里获政治、哲学和经济学荣誉学位。 奇怪的是,尽管她的聪明才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她任经济及金融记者的表现从未达到她同龄人那样高的水平。 她任过职的几家日报都不曾料到她会晋升到最高职位。她在《独立报》能升到经济主编的位置,那也只是因当时的主编史密斯出了车祸的缘故。然而,现在,正当她的新上司在欣赏她提出的建立无阶级的英国的观点时,她已进唐宁街十号,是唐宁街政策小组、首相的思想库及起草讲话稿班子的负责人了。 她除了工作经验外,带到唐宁街的还有对“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信念,对汇率机制及欧洲的同情及对撒哈拉南部地区的改革及援助的明确支持。她还特别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较秘密的工作方式。
3. 昔日卖花女 今日成“王后”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月5日文章】波兰的第一夫人 当波兰人等着证实他们的第一夫人达努塔·瓦文萨是否怀了第9个孩子时,她仍然是谜一样的人。 前卖花女、格但斯克工人达努塔·瓦文萨是一个羞怯好静的人。当她的丈夫在为自由而斗争时,她却为保持家庭完整、使之不受任何损害而努力。据传,达努塔是对她丈夫提出最严厉的批评的人中的一个。据说,只有她才能使瓦文萨不要走得太远。 年轻时,瓦文萨是一名富有造反精神的激进分子,后来成为被宣布为非法的团结工会的领导人。他婚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恐惧、躲藏和监狱中度过的。 他在1970年领导了格但斯克造船厂的罢工,从此以后,他决心继续进行斗争,不管代价有多大。在此期间,达努塔留在格但斯克她们的家里带孩子,通常是在波兰秘密警察的监视之下过日子。 十年前,当达努塔和孩子们正在干活时,一伙便衣警察把瓦文萨拖走了。她的邻居说,当时达努塔高喊着:“别带走我丈夫,别带走我丈夫。”她所住的那个街区都听到了她的尖叫声。 不久之后,波兰实行了戒严令,与此同时,瓦文萨也被拘留了11个月。 1982年,瓦文萨被关押在靠近苏联边界的一个山林小屋里。当时只有33岁的达努塔跑遍全国去寻找他,历尽了艰苦和凌辱。如果当时有人问达努塔,是否可能会在1990年圣诞节成为波兰第一夫人的话,她也许会认为你疯了。 她最近在波兰电视台节目中发表讲话时说,“瓦文萨不是一个容易让人爱、让人了解和与之相处的人。” 她说:“我认为,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够忍受他,他的行为总是很诡秘。当你跟他说话时,你根本无法知道他是否听进去了。你也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 他们是从1968年开始恋爱的。当时,瓦文萨要达努塔把她的花摊变个样。达努塔说:“他显然以为他是一位美男子,美到连花都不用买。但是,瓦文萨几乎每天都要在达努塔的花摊前停一停。于是,他们的爱情开始发展。一年以后,他们结了婚。 1983年,达努塔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来到了。由于瓦文萨怕去奥斯陆领诺贝尔和平奖后当局不让他回国。因此,由达努塔代表他前往奥斯陆领奖。代表瓦文萨发表了简短而充满激情的讲话。 当达努塔回到格但斯克后,瓦文萨告诉达努塔:“你将是我的替代者和接班人。我又一次爱上了你。”
4. 本可避免的战争(一)
【美国《时代》周刊3月4日一期文章】题:莫斯科探求交易内幕——普里马科夫回忆录(原编者按:去年10月,戈尔巴乔夫决定发动外交攻势解决海湾危机,他请他的私人顾问叶甫根尼·普里马科夫承担这一任务。普里马科夫,61岁,是理想人选。60年代,他任《真理报》记者,漫游中东各国,多次会晤过萨达姆·侯赛因,因此深知萨达姆的性格特点:“坚定执着常常演变成残酷无情,意志坚强却带有难以理喻的顽固性”。不过他相信,只要给他以足够的时间并晓以利害,这位伊拉克领导人会撤出科威特,无须盟国动武。普里马科夫参加了上周戈尔巴乔夫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之间的会谈。他正在撰写一本记述他最近外交活动的书,书名叫《本可避免的战争》。) 2月13日晚,我从巴格达回来。在此之前,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派我去那里会晤萨达姆·侯赛因,再试一试,争取他同意政治解决。这次去巴格达时战争正在进行,美国和多国部队空军正在猛烈轰炸伊拉克首都。 我同萨达姆的谈话并不是很顺当的。我在发给莫斯科的电报中用“有一些希望的迹象”这样的话来概述会谈情况。我这样说是有充分理由的。在2月12日会谈之后,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告诉我:伊拉克领导决定派他去莫斯科,继续进行接触。三天后,也就是在阿齐兹抵达莫斯科的前夕,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发表了引起轰动的声明,首次表示它准备从科威特撤军。 这样一来,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莫斯科,这是毫不奇怪的。2月18日,戈尔巴乔夫总统同阿齐兹会谈了几个小时。伊拉克副总理哈马迪,苏联外长别斯梅尔特内赫和我都参加了会谈。 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了政治解决危机的具体计划。他建议伊拉克军队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同时战争不再继续。阿齐兹一向伶牙利齿,能言善辩,但这次他却一反常态,对于苏联的坚定立场,态度显得很平静,也很严肃认真,没有一点不高兴的表示。阿齐兹然后回巴格达同萨达姆磋商。三天后,也就是2月21日,他又飞返莫斯科,带来了伊拉克对苏联建议的答复。戈尔巴乔夫与阿齐兹又举行了一次会谈。会谈中,苏联又提出了一项新建议,这项建议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戈尔巴乔夫计划提出伊拉克无条件地彻底从科威特撤军,巴格达也迅速接受了戈尔巴乔夫计划。 我深深意识到,伊拉克领导人将受到谴责,要对这场战争承担罪责。然而,我以为,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