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01-12
第 1 版
1.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法新社报道,两国领导人在十一日于巴格达举行的会晤中讨论了海湾危机的最新事态发展。.
2.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说他担心海湾危机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法新社十一日报道,卡扎菲批评西欧领导人「充当了美国务院的雇员」。
3. 美助理国务卿塞茨表示一旦威胁消除美国将不会在海湾保持大规模武装力量
路透社十日报道,塞茨是在布鲁塞尔对北约十六国大使的一次特别吹风会上讲这番话的。
4. 美一家咨询公司十日说海湾暴发战争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
合众社援引这家公司的话说,除非布什不知所措或萨达姆命令他的军队全部撤出科威特,否则敌对行动至迟将在三月份爆发。
5. 包围立陶宛主要建筑物的苏军九日晚些时候已经撤离
路透社十日报道,军方否认准备镇压波罗的海三个共和国的独立运动。
6. 美国一研究所将为苏联培训企业家
美联社十一日报道,美国杰弗逊研究所已与苏联签订合同,为其培养二万名企业家。
7. 斯里兰卡军队对泰米尔游击队的军事行动
据路透社报道,斯里兰卡军队是从十一日凌晨恢复军事行动的。
8. 阿尔巴尼亚难民继续涌入希腊
美联社报道,十日夜里又有一百五十名阿尔巴尼亚难民进入希腊境内,使去年十二月份以来进入希腊的阿尔巴尼亚难民人数达到五千多。
9. 遗憾全因会谈失败 献策只为挽救和平
【美联社伦敦1月10日电】美伊日内瓦会谈失败使世界各国领导人感到失望,但是一些国家领导人对通过其他努力阻止战争仍抱有希望。 德国外长根舍9日说:“和平的窗户确实还没有开得很大,但是并没有关上。” 英国首相梅杰说:“日内瓦会谈没有取得进展,这令人极为失望。”“我并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萨达姆仍然有时间重新进行考虑。” 挪威外交大臣斯托尔滕贝格说,他也把希望寄托在德奎利亚尔身上和其它外交倡议上。 苏联外交部10日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为避免海湾发生军事冲突而进一步作出努力,并对联合国秘书长最后的和平努力表示支持。 【法新社大马士革1月10日电】题:叙利亚对伊拉克在同美国会谈期间未提撤离科威特一事表示“遗憾” 叙利亚外交部长沙雷今天对伊拉克在美伊会谈期间未提出从科威特撤军一事表示遗憾。 他希望伊拉克能“根据阿拉伯国家的和国际上的决议要求”,在1月15日以前撤出科威特。 【合众国际社安卡拉1月10日电】土耳其今天对美伊举行的会谈失败表示关切。外交部的声明说,土耳其希望理智能在伊拉克占上风,从而可以避免战争。 【合众国际社安曼1月10日电】约旦外交大臣说,约旦今天仍希望能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他说,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在去伊拉克同萨达姆会谈之前计划先同约旦国王会晤。 【日本《朝日新闻》1月11日报道】刚从韩国回来的海部首相10日晚和中山外相、坂本长官和栗山外务次官开会决定,鉴于海湾局势极其紧迫,需要首相在东京坐阵指挥,因此,决定暂时中止海部首相本月13日开始的出访东盟5国计划。并决定转告东盟5国,求得谅解。 【路透社罗马1月10日电】意大利外长说,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本周末表示愿意向科威特派一支联合国中立部队,如果伊拉克同意撤军的话,并且还答应,美国军队不会卷入其中。这将是这位秘书长向巴格达提出的主要建议。 【法新社巴黎1月10日电】法国国防部长舍韦内芒10日认为,如果美国作出一个“小小的姿态”——支持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那就会使萨达姆得到一个机会:从科威特撤军以“恢复和挽救法制与和平”,从而成为一个比现在伟大得多的人物。 【法新社渥太华1月10日电】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在致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中,提出一系列用以刺激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建议。 其中有:通过国际仲裁考虑伊拉克对进入波斯湾更多出海口的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行动,促进中东和平会议的举行,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保证伊拉克边界的安全。
10. 萨达姆遇到执政22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美联社塞浦路斯尼科西亚1月9日电】题:萨达姆面临着执政22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萨达姆·侯赛因一直致力于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地区超级大国并使自己成为阿拉伯人的领袖,但他现在正面临着执政22年来最危险的挑战。 他出兵侵占盛产石油的科威特,使他面临着一个以美国为首的、由阿拉伯和西方军队组成的强大联盟。大多数观察家认为,假如这些盟国真的发动进攻的话,萨达姆必败。 如果他撤出科威特的话,他将不得不巧妙地运用策略使他的人民(尤其是他的军队将领们)相信,侵占科威特已经得到一些好处。 对伊朗的战争使萨达姆得以建立起一支属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之一的军队。 这促使他侵占了科威特,而浸占科威特显然是他旨在成为可以对世界上的大量石油储备指手划脚的阿拉伯领袖这一努力的开端。
11. 布什面临就职以来最重大的抉择
【法新社华盛顿1月10日电】看上去冷静沉着的布什总统面临就职以来最重大的决定:是否以战争来维持新的国际秩序。他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破坏了这种秩序。 离联合国规定的1月15日的限期不到一个星期了,布什总统的决心,至少从外表看没有削弱,而是象5个多月前海湾危机爆发时一样坚定。 如果伊拉克不遵守联合国决议的规定在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布什必须决定是否攻击一个主权国家从而可能点燃中东的一个火药桶。面对这个困难的决定,布什看上去仍然轻松而平静。 布什赞成干涉主义,这是由他的气质和教育决定的。从过去的政治经历中,他强烈地意识到美国负有的责任。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来,他多次说过,只有美国能够在面临侵略的时候发挥领导作用。 布什知道,这次考验可以使他在1992年的大选中得到或者失去总统职务,因为现在正处于第一任期的中朝,离大选的时间不长了。而在美国,除了重大丑闻以外,战争外加严重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在职总统不能连任的唯一原因。 然而,从外表上看,没有迹象表明布什有这些考虑,制止伊拉克入侵似乎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
12. 撤军期限将至 海湾战鼓声急
美国人:抵沙讨论时间表 【法新社利雅得1月10日电】美国国务卿贝克10日在这里会晤了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美国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在以日内瓦飞往这里的途中对记者们说,这次会谈要讨论的问题之一是对伊拉克采取行动的时间表和程序。 【美联社华盛顿1月10日电】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一位女发言人9日说,该部正在准备在一个月之内提供25000个医院床位,以接收治疗一旦海湾战争爆发时出现的伤号。 【法新社利雅得1月10日电】美军方人士10日宣布,载有近1万名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士兵的8艘美舰只已驶入海湾。 他们说,在今后数天内还派一支拥有18艘舰只的美两栖特混舰队进入阿拉伯海北部海域。 【法新社沙特1月9日电】伊拉克飞机受到预警飞机的严密监视。在沙特阿拉伯上空10000米处,美国一预警飞机上一名女军官监视着伊拉克空军的活动,她可以下令向越过边界的伊拉克飞机进行射击。 巴格达:外交官员大撤离 【德新社汉堡1月10日电】当联合国为伊拉克规定的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限期——1月15日临近的时候,许多国家的政府正在撤出它们驻巴格达的外交官员。英国驻巴格达大使及使馆的4名成员10日已离开巴格达,并准备关闭大使馆,而只留1名总领事在那里。 丹麦政府已宣布到1月15日关闭其驻巴格达使馆,比利时则将其驻巴格达的外交官“暂时”撤到布鲁塞尔。 美国国务卿贝克说,目前留在巴格达的5名美国外交官可能于1月12日离开。荷兰外交部发言人说,荷兰驻巴格达大使馆已停止活动,大使已经离开,其他5名外交官在近日内也将撤走。意大利外交部发言人说,它驻巴格达的大使馆可能于15日关闭。西班牙大使和另外1名外交官已于10日晚些时候离开巴格达。奥地利正在考虑“由于安全原因”而关闭其使馆。瑞士政府也在重新考虑其原来关于尽可能长时间保留驻巴格达使馆的立场。 然而,法国政府说,它不打算关闭大使馆或转移使馆人员。埃及、沙特、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也都发表了类似的声明。 【共同社东京1月10日电】外务省13日决定敦促驻在伊拉克的日本人在15日以前从海湾国家转移到安全的地区,并于12日临时关闭驻伊拉克大使馆。为此,正在研究确保撤出的路线、派遣援救飞机的问题。 科威特:伊军活动趋紧张 【法新社科威特1月10日电】一位伊拉克官员昨天对来科威特采访的记者说,科威特“准备迎接战争的打击,不管侵略军是什么样的部队。”这些记者被告知说,科威特14家医院已处于最高限度的戒备状态。学校的孩子准备结束期末考试。记者看到科威特军事活动紧张,士兵在忙于加固沿海和通往科威特市的各条公路上的用沙包筑起的防线。街上很多市民在抢购东西,价钱似乎从允许记者进入科威特以来已增加了10倍。 【美联社科威特1月10日电】伊拉克军队9日还在科威特市到处转悠,科威特市民也仍然照常工作。
13. 漫画
(原载日本《朝日新闻》)
第 2 版
1. 中国现代家庭越来越小(上)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6日文章】题:中国现代家庭越来越小了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所得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大陆拥有的家庭数目最多,达到276947962户,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96人。 中国的家庭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多代家庭向现代的小型家庭演变过程。1949年以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主要是祖孙几代同堂,占60%以上。 50年代以后,中国的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大批中小城市的出现,使越来越多人离开故土另立门户,亿万农业人口也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促使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性增强,传统的家族观念却随之逐渐淡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希望追求各自独立的生活方式,青年人愿意成立自己的小家庭,许多老年人也愿意与子女分开过日子。 然而,与此同时,两代人或几代人又希望能保持“分而不离”的关系,即各家庭保持各自生活方式,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可互相支持和帮助。中国有人把这种关系生动地比喻为“保持着端一碗汤也不冷的距离”,就是说有距离,但很近,端一碗汤去都不冷。这也是中国现代家庭与西方不同之处。据社会学家进行的抽样调查,由父母和未婚女子组成的核心家庭,1982年占67%,1988年已占73%,中国家庭的规模也从过去的五至六人为主,减少到以三至四人为主。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中国的家庭经济模式也趋多样化,有人归纳为如下六种:专制型——在一些家庭里,仍是夫为乾纲,丈夫命定管妻子。特别是农村中,这种从经济到心理上的封建家长模式,并无太多动摇。女王型——主妇掌握家庭经济大权,丈夫和成年的儿女除“免费吃饭”外,零花钱也由主妇控制,男人要存“私房钱”。(上)
2. 上海-------观光客眼中的美食天堂
【台湾《中国时报》1月5日文章】题:到上海吃海派菜(作者林慧懿) 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也是中国最大的近代都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吃的方面也就“聚东西南北之风味,飨四面八方之来客”,成为观光客眼中的“美食天堂”。象燕云楼的宫廷菜、人民饭店的蟹宴、功德林的素宴、杏花楼的蛇宴、小绍兴的鸡宴,都因别具特色而闻名遐迩。 第一届中国烹饪文化研讨会,不久前选在上海这个地方召开,良有以也。上海菜原来以红烧、生焗为主,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而有所变化,其基本特色是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烹调菜肴一向以活鲜著称,而又善于加糟,具有浓厚的江南家乡风味。然而演变到今天,上海菜可真正是道地的“海派菜”了。 比如这次会议过程中,在华山饭店所上的菜,既有江浙出名的油爆河虾,又有川菜翘楚宫保鸡丁,会中一位林小姐得意地介绍说:“这就是‘海派’的川菜!”然而这道宫保鸡丁,甜却不够辣,询以为何不依正宗川菜方式制作?她答道:“像正宗川菜那么辣的口味,肯定没有生意上门。”常听自上海探亲回来的朋友们说,上餐厅照菜单点莱,经常会得到没好气的一句“没有啦”!如果距下班时间不远客人来吃饭,那就得边吃边看“少爷”扫地,像是急着把客人扫走。 但是在这次会议中,上海的几家餐厅服务都相当周到,像西郊宾馆的餐厅、梅龙镇酒家、扬子江大酒店等等,小姐们态度十分客气,不论多晚都是笑嘻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上一道菜就报上菜名,有人问及材料和作法,也能对答如流,显然受过专业训练。有一家餐厅甚至把每一道菜的营养成分,诸如蛋白质、脂肪、热量等一一计算清楚,列在菜单上,还真为注重养生的现代人提供了一项热心的服务!
3. 中国规划经济发展新阶段(下)
从中共七中全会公报所提出的一些具体内容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主要集中于完善以往十年推出的改革开放措施,着重点也仍然在经济层面,政治改革将更加缓慢。 七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要实现这种“综合平衡”,首先就需要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进度,即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率,而不可能提高速度,但七中全会公报则提出,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如今成为中共制订和实施未来发展规划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自力更生并不是坏事,但不可将自力更生与闭关自守密切相联。 “坚定不移地执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是中共近十年来的一贯提法。但此番成为制订和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指导原则,其重点则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综观中共七中全会为制订和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所提出的五项基本指导方针,中共对于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想,并没有脱离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一直奉行的基本路线。(下)
4. 台湾短讯
▲台《工商时报》报道,台“立法院联席委员”会议5日首度审查“两岸关系法”草案,“立委”们对“行政院”草案中采“直接禁止、间接许可”方式限制两岸经贸活动,普遍指责是昧于现状的立法。 ▲台《联合报》3日报道,因时代在变,台公立编译馆决定删除公立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反共复国歌”。 ▲台《中央日报》报道,台“教育部”8日与有关单位研商后获致初步共识,同意台湾中学地理教材地名直接采用大陆现行名称。 ▲台《工商时报》报道,台“经济部国贸局”7日表示,大陆拟在台登广告的厂商,须先取得“大陆委员会”及主管机关的许可后,才准在台湾各媒体上刊登广告。 ▲台《联合报》报道,法国工业部长福鲁8日拜会钱复。钱复希望法国提升台法关系层次,改善台驻法机构人员待遇。福鲁表示,法在环保、核能、交通。卫星等方面科技极为先进完善,足以协助台这方面的发展。 ▲《台湾新生报》报道,为配合台“经济部”推动的“小欧洲计划”,外贸协会与工业局已决定在德国成立“欧洲设计中心”,并以巴黎及意大利米兰为分支据点。 ▲中央社报道,蒋纬国1日在台“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成立会上致词,期勉黄埔校友,缅怀“先烈开创国家”的精神,为国家统一的任务努力奋斗。 ▲台《中国时报》报道,台与沙特就断交后的关系调整谈判于6日结束,并签署备忘录,声称,双方除更改代表机构名称外,其余一切实质关系不变。
5. 魂归西天话三毛(完):台湾文化界的伤感惋惜中错愕
【台湾《中国时报》1月5日报道】和三毛有廿几年的交情的琼瑶,昨天乍听三毛自杀的消息后震惊不已,情绪低落到极点。 回忆和三毛交往的廿几年岁月,琼瑶说,据她了解,三毛一直有自杀的倾向,三毛的自杀,与病痛无关,最大因素是来自心海深处的空虚寂寞。 琼瑶说,三毛没有子女,没有寄托,加上近日电影《滚滚红尘》有褒有贬,对她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才会酿成不幸。 依照琼瑶的观察,三毛受《红楼梦》影响甚巨,造成个性上较脱离现实。不过,近几年已有些转变。 【台湾《联合报》1月5日报道】三毛昨天弃世,“皇冠”出版社负责人平鑫涛、琼瑶夫妇感触良多。首先发掘三毛的平鑫涛表示,三毛是名“表面永远乐观积极,内心却难探索、很寂寞的人”。常在午夜倾听三毛诉说人生苦痛的琼瑶则认为,三毛是一个“戏剧性很强、悲剧性很浓的人物”,三毛是因为失去爱与被爱的力量才离世。 【台湾《自立早报》1月5日报道】出版三毛所有著作的皇冠杂志社,昨日听到三毛自杀身亡的消息后,全体编辑部人员哭成一团。和三毛相交二十余年的皇冠杂志发行人平鑫涛表示,实在太意外了,我想不透三毛为什么会突然自杀。平鑫涛一再表示,他很难接受三毛已死的事实。他将出版三毛全集,那是三毛生前未了的一个心愿。 【台湾《联合报》1月5日报道】金马奖影后林青霞在惊闻三毛过世的消息后,黯然表示:“这好象电影的情节,太戏剧化了,太不真实了。” “我知道她不开心,最近一直是这样,尤其是金马奖颁奖后,没有得奖对她造成不小的打击,情绪低落可以想见,我一直想找机会和她谈谈,没想到还没有行动,她就发生不幸的事。 林青霞所了解,这大半年来,三毛的心绪一直处在不稳的状态中,较之写剧本时的快乐,判若两人。“她是个变化很大的人,情绪不好的原因很多,可能和感情也有关系,她对于找不到知心伴侣的事,感到非常在意,她爱面子,更希望有知心人陪伴参加应酬也好、平日解忧也好,总希望有个贴心人在身旁!”“但是事与愿违,三毛近来的情感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空虚、寂寞的心境,也带给她情绪上的起伏不定。” 林青霞并指出,三毛在前些时候曾因情绪低落而服药企图自杀,幸好及时发现,才不致酿成悲剧。 【台湾《中国时报》1月5日报道】作家李昂乍闻三毛的死讯表示,三毛不会为病自杀,一定有其他原因。 甫自大陆返台的作家刘侠认为,三毛的自杀是可以想像得到的。“自荷西死后,三毛一直活得很不快乐;她非常没有想活的意愿。” 【台湾《自立早报》1月5日报道】三毛昨日在荣总医院结束她的生命,文学界普遍有一股说不出的伤感。许博允(新象中心负责人):我与三毛私交30余年,对于她的自杀,我感到相当意外和悲叹。前一阵子金马奖典礼时,我们还聊得相当愉快,她跟我谈家里的事、剧本的事及感情的事。她也提起她最近身体不太舒服,但怎么也不会想到会以自杀结束生命。朱天心(作家):她的自杀是意料中的事,因为这些年来,她的情绪和精神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自杀是使她及早解脱苦痛的方法。林文义(作家):三毛的个性属于“水仙性格”,因为她相当地自闭爱自己,她选择自尽来结束生命,虽称得上是勇于面对自己生命,但站在文学界立场仍是相当惋惜。 作家罗兰一听说三毛自杀,惊讶地大叫:“太可惜了!”罗兰认为三毛文章有感情,笔法洗炼。是位相当有才气的作家。 正中书局总经理黄肇珩得知三毛的死,也大感不解。黄肇珩猜测三毛可能是因为寂寞而自杀,或是因为作品无法突破,以寻求解脱。 女作家丘秀芷则说,三毛改编的电影《滚滚红尘》受到外界诸多批评,可能是一个打击,再加上三毛前阵子患有肝病,种种不如意都可能埋下自杀因子。 【台湾《经济日报》1月6日报道】三毛死讯传出,读者在惊讶之余,也间接造成其遗作销路直线上升。台中大型书局已加紧进书,并计划将三毛的著作全搬上平枱,以“‘纪念专柜”的方式怀念这位畅销书作家。 台北书店业者纷纷以扩大陈列空间、紧急补书方式来应付抢购人潮,其中尤以三毛的早期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反应最佳。(完)说明:图为三毛和荷西签婚书
第 3 版
1. 拉美最大的剧院
【墨西哥《至上报》文章】题:拉美最大的剧院——科隆剧院 不管何时,只要拉开帷幕,舞台上的精采表演就会立即令观众为之陶醉。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是拉美最大的剧院,在此人们可以观看优美的舞剧和欣赏世界不朽的名曲。 科隆剧院建筑华丽,规模宏大。剧院台阶是用意大利卡拉拉纹路细腻的大理石铺设而成,高大的镀金圆柱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令人观后印象难忘。建筑风格集中了西欧国家剧院建筑艺术的精华。舞台面积冠于世界,可容600人同台演出,剧场声响效果甚佳。剧院内墙壁上画有世界名剧剧情画,金碧辉煌。 科隆剧院于1908年建成,从落成至今演出的各种芭蕾舞、歌剧、舞剧、交响乐数不胜数。据剧院负责人佩德罗·弗兰塞介绍,今年年底前的演出已经排满,不久苏联的芭蕾舞团将在此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 科隆剧场拥有2400多个座位,加座后可容纳观众4000人。除休息厅、宴会厅、排练厅之外,还附设有音乐舞蹈专科学校、剧本乐谱资料馆。 剧院地下室还设有道具车间,供舞台美术工作人员设计与描制舞台布景以及供木工制作五花八门的道具。假发与头饰车间也设在地下,那里陈列有3.6万个用亚麻、人发、化纤制做的各式假发与头饰。 另外还有服装与制鞋车间,那里五彩缤纷的剧装,4万双各色各样的舞鞋都令人目不暇接。
2. 纽约影院放映《教父》第三集时发生暴力
【美联社纽约12月26日电】《教父》第三集于昨日圣诞节在美国全国各地公映,本集讲述一个黑手党家族如何试图摆脱过去的暴力活动的。但是在影片公映的第一天,纽约一家电影院里就发生了一场暴力活动。两个小流氓团伙因言语不合而拔枪对射,殃及无辜者,有4人受伤。
3. 富甲天下的文莱国王(九)
不过,年来阿森渐渐长大,某些图案及意境对他又不尽适用,儿童宫殿不免重新改革,使之适合少年郎口味。 文莱王与王妃共同使用的宫殿,乃欧、日及阿拉伯式的混合体,大堂仿照奥匈帝国君王的宫殿,卧室参照欧洲七八世纪的家具陈设。会客室装修则模仿18世纪的法国格局。建筑物内部镶嵌大理石,或饰以丝质墙布。 苏丹珍藏一系列婆罗洲野鸟的复制品,乃巧匠以黄金镶成,钻石为鸟目,其中部分野鸟濒临绝迹,野鸟配以金雀龙,成为宫中一大特色。 卧室悬挂一幅妙龄裸女油画,出自19世纪法国名画家雷诺阿之手。一张真金咖啡桌购自瑞士,代价200万美元,苏丹与王妃喝咖啡时专用。一座麦加回教寺模型,以白银镶成,置于书房之内。 文莱王的行宫建造费6000万美元,装修及家具所费亦不下6000万,虽然如此,仍比王宫便宜很多,后者建造费4亿美元,论居住之舒适,王宫远不及行宫。 苏丹到达伦敦时,多数居住其名下的卢卡土德酒店。这家酒店历史悠久,为伦敦五大名气酒店之一,始建于1929年,内部设计很象同时代的富有家庭,包括女性专用的土耳其浴室、健身室、美容室及发型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卢卡士德酒店成为皇室、富豪的主要社交场所。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少女时代,曾出席此酒店的慈善舞会。当她和菲利普亲王订婚时,聚餐舞会亦设于卢卡士德酒店。外国元首访问英伦,早年多数住宿该酒店,元首赴白金汉官向女王献花之后,皇室即时派代表赴酒店向各国元首回赠鲜花。 文莱王成为酒店新主人之后,仍然有各国嘉宾入住,生意滔滔。 卢卡士德酒店的交易数字一直守秘,有谓5000万镑,亦有谓8000万镑,无从证实。只知苏丹曾拨款2000万镑把酒店翻新,并且将八、九层改成苏丹专用套房,镶以镜片的私家楼梯把两层楼连成一个单位,客厅设于下层,卧室设于上层,窗外可望海德公园。 文莱苏丹喜爱吃中国餐,他常请华人厨师到酒店弄膳,平均每客60至70英镑。有的随员不喜欢中国餐,自掏腰包到百货公司购买食物。 苏丹是个台球迷,酒店内设有私家球台,不时邀冠军级人马切磋球艺,而且望子成龙,邀请名家指导王子玩球,苏丹赠款3000英镑。 他居住酒店时,衣服尽量简单,通常只穿运动衫及牛仔裤,人们遇见他不相识,只当是酒店的普通客人。当工作人员为他服务时,一出手小账便是数百英镑,人们至此才知道有眼不识泰山。 (九)
4. 一场历时二十四小时的演唱会
美联社一月一日报道,曾获九次格兰米奖的歌唱家博比·麦克费林,前天晚上在旧金山的恩典大教堂组织大约三百名歌手进行了历时二十四小时的演唱会,每个歌手演唱几小时。演唱会的题为《为您的生活而歌唱》。
5. 秘鲁多产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新著问世
据美国《新闻日报》一月二日报道,这本名为《谎言的真实性》的杂文集一共收入了巴尔加斯·略萨有关当代二十五部著名小说的书评。 略萨在去年秘鲁大选中落选后,决心重操旧业,埋头著书。
6. 西班牙纳德尔文学奖揭晓
埃菲社一月六日报道,作家阿尔弗雷多·孔德的小说《疑虑的产生》获得了一九九○年度的纳德尔奖,纳德尔奖奖金约三万美元。一共有二十七部小说、传记和回忆录参加本届纳德尔奖的角逐。
7. 德新社总统编辑退休,赫吕恩继任
德新社十二月二十七日报道,自一九六八年以来一直担任德新社总编辑的汉斯·贝尼尔施克博士今年年底退休,由四十五岁的维尼姆·赫吕恩继任总编辑。 赫吕恩曾在德国《世界报》和《莱茵邮报》担任高级职务。
8. 倾倒英伦的日裔作家
【美国《洛杉矶时报》文章】题:非地道英国人 石黑今年35岁,生于日本长崎,从5岁起一直生活在英国。1989年秋天,他因创作了小说《那一天剩下的时光》而被授予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将地地道道的英国传统人物男管家作为小说故事的叙述者。 这个人物描写得非常令人信服。石黑指出,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一位接近女王的人士的话报道说,女王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曾发愁地说:“仆人们真是这个样子吗?” 石黑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把感情同软弱太过分地扯在了一起。不知怎么地,他自己自我放弃了爱和做人的权利。英国中层和中上层阶级就常干这样的事。” 石黑在分析英国人这种传统约束力的历史根源时指出,这是由于英国寄宿学校对学生所采取的各种强迫性限制措施所造成的。在英国,有许多代人从小就离开父母,在寄宿学校中接受教育。 石黑注意到自我约束这个主题得归功于评论他的小说的评论家们。他们差不多一致认为,石黑的头两部小说——《荒凉的山景》和《漂浮世界里的一位艺术家》笔法含蓄、委婉,意思须从字里行间才能领会。 石黑曾就读于肯特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在肯特大学,他取得了哲学和文学学士学位;在东英吉利大学他取得了创作学硕士学位。石黑曾参加过学生静坐示威,也参加过学生摇摆舞会。 石黑学写小说可说是从他在一支学生乐队里写流行歌曲和弹吉他开始的。 他说:“当时有一大批这样狂热的表现才能的试验性活动场所。我就在这些场所弹爵士乐,写诗歌。我写的诗歌形式自由,联想漫无边际,它们闪耀着奇妙的意象,令人眼花缭乱。” 在结束音乐生涯时,石黑已经掌握了代表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征的形式和表达的简洁。 他说:“我努力把要表达的东西尽可能表达得简单明了,而不是要故弄玄虚。” 直到一年前获得布克奖时,石黑才第一次去日本作了一趟旅行。 石黑说,作为一位生活在海外并取得成功的日本人,他体现了日本人民所经历过的那种“最可怕的恶梦和最美好的梦想”。 恶梦是因为他“从小就跟父母远离日本,从小就失去了日本人的特征,从小就被沾污了。”美好的梦想是因为“他们认为,‘哦,可是,我们的孩子也能有这样的命运。他们在他乡异国也能被人接受,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石黑打算继续住在伦敦。他在伦敦城的南面同从事社会工作的妻子洛娜·麦克杜格尔一起拥有一所住房。
9. 漫画:计算机巨头决战
前排:(从左到右)美国目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法国布尔计算机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 后排:日本公司,意大利好利获得公司(原载西德《经济周刊》)
10. 被誉为“美作曲家的辅导主任”的科普兰
过去的一年,美国先后失去了两位音乐巨匠,一位是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另一位就是他的老师、被誉为“美国作曲家的辅导主任”的艾伦·科普兰。科普兰去年12月2日逝世时,走完了90岁的人生旅程,也结束了70年的漫长音乐生涯。 科普兰1900年生于布鲁克林,是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20岁时离开故乡,开始了漫长的音乐生涯。芭蕾舞音乐《牧区竞赛》和《阿帕契亚之春》为科普兰赢得巨大荣誉,也为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形象,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牧区竞赛》描写的是美国西部牧区的生活情景,1942年初在纽约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1962年科普兰又将其改为钢琴曲,后又改编为交响组曲。《阿帕契亚之春》作于1943年和1944年之间,为美国舞蹈家格雷厄姆而作,描写的是拓荒者在新舍落成时的狂喜之情,该剧同样引起了轰动。两部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被誉为“充满美国风情的音乐大作”。科普兰多才多艺,既写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也涉足爵士乐等流行音乐,并且为好莱坞谱写过大量的电影音乐。他的音乐天才在影片《女继承人》中再次得到了公认,荣获了1949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剧情片与喜剧片配乐奖。《鼠与人》和《红马驹》两片的音乐当时也广为流传,至今仍有人记起那动人的旋律。指挥大师伯恩斯坦是科普兰最出众的门徒,他生前对科普兰推崇备至,称他既是一位品质超群、充满感性和热忱的作曲家和崇高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集谦逊、温文尔雅和助人为乐等美德于一身的普通人。科普兰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985年7月24日,他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音乐中心出席了为他自己举行的音乐庆祝活动,早已和科普兰齐名的伯恩斯坦亲自登场,指挥乐队演奏了老师的作品。 科普兰一生获得了无数显赫的荣誉,约翰逊总统曾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美国最高的个人荣誉奖章。1979年,科普兰和另外4人共同受到肯尼迪中心的表彰,理由是”以艺术表现的形式为美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7月14日,里根总统授予他国家艺术奖章。科普兰晚年长期卧病,深居简出,但美国人并未忘记这位杰出的作曲家。1985年是科普兰85岁诞辰,美国100多个大大小小的音乐团体从当年4月便开始了庆祝活动,到次年6月才拉下庆祝活动的帷幕。从费城管弦乐团在华盛顿演奏他的交晌乐作品第8号,到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纽约演奏同一作品,前后一年有余,其间乐队在全国各地都在演奏他的作品。自美国立国以来,科普兰是第一位获得如此荣誉的作曲家。 科普兰生前还致力于著书立说和为杂志撰写文章,比较有名的作品有《新音乐》、《音乐欣赏》和《音乐与想象》等。他的自传《1900至1942年间的科普兰》于1984年问世。(王丙飞编译)
第 4 版
1. 总统侍卫透露的内幕令人震惊(上)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1990年12月20日至26日一期独家报道】题:我,卡里姆上尉,是萨达姆 ·侯赛因的侍卫(记者让—保·罗·马里) 只是到了1986年夏季,卡里姆才明白,萨达姆·侯赛因并不一定是他认为应当效忠的领袖。当时正是伊朗人在两伊战线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一天,伊拉克国防部长早晨6点半来报告,说霍梅尼的军队已攻克了法奥。这个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半岛曾被称作是一个攻不破的堡垒。但是它陷落了!萨达姆·侯赛因大发雷霆,他要求进行反攻,他不想听取他的部长的汇报,因为国防部长提出,兵员伤亡已达120万,预备役军人也已枯竭……萨达姆打断国防部长的话说:“伤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要夺回法奥。” 上午11点,萨达姆在距离法奥110公里处第七军司令部地下作战室举行会议。围着会议桌就座的有14个人,包括国防部长拉希德将军、萨达姆总统的儿子乌代、萨达姆总统的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和巴士拉武装部队司令萨拉赫·卡迪将军等。有3名侍卫站在旁边,其中有卡里姆。一开始,讨论就很激烈,萨达姆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取道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迂回绕过伊朗人。后来,当科威特拒绝给予这种通行权时,萨达姆只好作罢,他说:“他们(科威特人)拒绝?好极了!有朝一日,科威特人将会对此后悔不已。”当时,萨达姆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反攻,而在会议桌的另一端、萨拉赫·卡迪将军则竭力反对这样做。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指责所选择的战术,并预言这样做将失败。卡里姆回忆说:“他(指萨达姆)对将军命令道:‘站起来!’将军从他的椅子上站了起来。萨达姆说:‘你,你是一个懦夫,一个叛徒。’室内鸦雀无声。将军背朝墙后退。萨达姆掏出他的手枪,向将军的胸膛连开了7枪……大家都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萨达姆若无其事地说:‘把这家伙给我拖出去。’他继续主持了足足半个小时的会议,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人们向法奥发起了进攻。这是一次流血的失败。 1987年春季,一天,卡里姆正与萨达姆·侯赛因在一起时,空军司令哈米德·谢巴内前来向萨达姆报告:一架伊拉克“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在对伊朗进行了一次空袭后,在返回途中被一艘美国军舰发射的导弹击落。人们从未听说过这架被击落的伊拉克飞机,但是此事所引起的悲剧却是华盛顿与巴格达关系史上的最严重的悲剧之一。卡里姆叙述说: “萨达姆想要进行报复。”40天后,他获悉,在巴林海上发现一艘美国军舰。“‘斯塔克’号驱逐舰事件”即由此开始。“斯塔克”号是美国的一艘漂亮的驱逐舰,重3600吨,它在公海巡航,距离伊拉克海岸275海里。在巴格达,萨达姆·侯赛因要求挑选纳西里耶基地的最好的飞行员来执行一项非常危险和极端秘密的任务:攻击“斯塔克”号驱逐舰。 这名飞行员不是别人,而是卡里姆的表弟、一位29岁的小伙子,他在法国受过训练,是个出色、勇敢但好闹事的飞行员。他明白,他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但他接受了任务。 1987年5月17日,他的“幻影F1”战斗机从某地起飞,朝海湾飞去。当他的雷达终于发现距离40公里开外的美国驱逐舰时,他“贴着地平线”发射了第一枚“飞鱼”式导弹,接着又发射了第二枚导弹,“以造成更大的破坏和避免对方反击”。在“斯塔克”号驱逐舰上,舰长并未料到有两枚空对地导弹正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飞向他的军舰。1分钟后,即格林尼治时间18点10分,第一枚导弹在左舷炸开了一个大窟窿,随后第二枚导弹又命中舰身。舰上37人丧生,10人受伤。 (上)
2. 非洲三十年大事记(六)
1987年3月22日利比亚在乍得遭到失败乍得全国武装部队使卡扎菲上校的军队遭受严重失败,同时收复了瓦迪杜姆地区。利比亚人在战斗中死亡1269人,同时损失了大量物资。3月26日,他们被迫撤出法亚—拉若地区。侯赛因 ·哈布雷在7月12日至15日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之后又发动进攻,8月8日夺回了奥祖、9月5日摧毁了利比亚的迈阿坦—萨拉基地。这次进攻的胜利以及利比亚人及其乍得盟友的失败促使卡扎菲上校在1989年8月宣布中立,并于同年10月与恩贾梅纳恢复外交关系。1987年10月15日:托马·桑卡拉被害这位38岁的布基纳法索国家元首在由他的朋友和战友布莱斯·孔波雷筹划的一次政变中被害。随着他的逝世,80年代的非洲失去了一位象征性的人物。这位职业军人1983年8月4日上台执政,担任总理。在保卫革命委员会的支持下,他试图改变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反对贪污腐败(这一斗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主张同法国建立新型关系。与卡扎菲上校和加纳的杰里·罗林斯友好的托马·桑卡拉在非洲范围内获得了真实的地位,成为现代非洲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87年11月7日:布尔吉巴时代结束这一天,整个突尼斯都吃惊地获悉:这位伟大的战士被合法免职了。受到本·阿里总理召见的医生们都证实,他已不能更长时间地担任原有职务了。布尔吉巴1934年3月2日在海拉勒堡大会期间建立了新宪政党,他是突尼斯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象征。突尼斯在1881年和1883年因同法国签署了巴尔杜条约和拉马尔萨公约而丧失了独立。布尔吉巴经历过蹲监狱和流亡之苦。这位享有特殊威信的领导人曾在1954年同皮埃尔 ·孟戴斯·弗朗斯谈判突尼斯内部自治问题,接着又同埃德加·富尔谈判他的国家的独立问题(1956年3月20日)。在罢免了拉明·贝之后,1957年7月25日,布尔吉巴成了共和国总统。1959年、1964年、1969年和1975年,他一再连任总统。他在1975年3月18日成了“终身总统”。他的离任使突尼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不可否认.他仍是“独立之父”,并在许多突尼斯人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1988年10月7日:阿尔及尔骚乱1988年10月7日至10日,阿尔及尔年轻人走上街头,矛头指向政权和富裕阶层的一切象征,高呼反对国家领导人的口号。在这之前,在首都郊区各大企业中出现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由经济形势的恶化引起的青年人的游行示威遭到了军队的严厉镇压。沙德利总统意识到了这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于是他将执政的民族解放阵线党的总书记迈萨迪亚和军事安全部门负责人拉哈勒·阿亚特将军解职,然后在11月3日就通过新宪法问题组织公民投票。1989年2月23日,阿尔及利亚人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卡斯迪·梅尔巴政府的提案,为多党制开辟了道路。(六)
3. 图片新闻:海湾对阵军力示意图
海湾对阵军力示意图1月15日前数字原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4. 漫画:无法下手(布什─萨达姆)
无法下手(布什─萨达姆)(原载《巴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