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2-29

第 1 版

1. 欧美国家的公民开始从海湾地区撤出

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二十七日报道,美计划在一月十五日前从中东地区撤走三万多美国人,比利时等国也作出了撤人计划。

2. 伊朗外交部二十七日重申伊朗不打算与美国恢复关系

法新社援引伊朗外交部的话说,它对华盛顿的政策没变。

3. 苏人代会二十七日通过海湾危机问题决议

塔斯社报道,决议表示希望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但重申苏支持安理会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

4. 今年日本民间企业工资增长率为百分之六

时事社报道,劳动省一一十七日公布的调查表明,民间企业工资平均增长额今年为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九日元,上一年为一万一一千零八十五日元。

5. 苏联完成从东欧蒙古第一阶段撤军

塔斯社报道,苏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官员证实,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年,苏联已从东欧蒙古撤走二十万人、七千辆坦克、四千门火炮、七百五十架飞机。

6. 巴基斯坦十五万银行雇员连续两天罢工抗议政府银行私有化政策

美联社二十七日报道,这次罢工是中于政府最近决定将国营穆斯林商业银行卖给私人引起的。

7. 布什二十七日说美决不会同萨达姆搞妥协

美联社报道,布什是在白宫会见记者时说这番话的。

8. 瓦文萨二十七日同马佐维耶茨基会谈

波通社报道,两人讨论了波国内局势和组建新政府的问题。

9. 美报文章:克里姆林宫的又一次换岗

【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7日文章】题:雷日科夫心脏病发作象征克里姆林宫换岗    仅在4天前,雷日科夫还在吹嘘他是在经过6年吵吵闹闹的改革之后仍然站在戈尔巴乔夫一边的、唯一的亲密合作者。今天,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已经结束。    雷日科夫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半年内被任命为总理的。他的心脏病发作清楚地表明了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在苏联危机加深时所承受的压力。政治上和体力上的消耗正在逐渐夺去这位1985年苏联伟大试验的发起人的生命。    雷日科夫实际上退出政治舞台以及上周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出乎意料地提出辞职,象征着克里姆林宫的又一次换岗。6年来,世界将不得不第二次设法适应苏联新一代的政治家,而他们的政治态度如何尚难预测。    戈尔巴乔夫的副总统,53岁的亚纳耶夫这种人乃是克里姆林宫新人的典型。    亚纳耶夫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共产党官员,在今年早些时候担任官方工会的主席。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几乎没有自己政见的精明强干的行政管理者。他在他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表示坚决反对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说这样做将会造成千百万失业者。    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辩论表明,一个反对开明派的时期即将开始。在克里姆林宫换岗时,最大的未知数是,戈尔巴乔夫本人将如何经受越来越大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最近几周来,他也有几次看上去很疲倦、垂头丧气和无精打采。

10. 苏副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塔斯社莫斯科12月27日电】题: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举行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认为社会主义是机会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尊重并严格地遵守人权原则。他说,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生活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社会。在回答关于副总统职能的问题时他说,他应该完成总统的委托,而总统可以根据他的活动能力给他以任何委托。当总统不在或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他还应代理总统。最后,亚纳耶夫还将履行监督职能并负责实施每天都会出现的(真遗憾!)具体的紧急措施。    亚纳耶夫在记者招待会上激烈反对代表大会上那种似乎关于俄罗斯国家正在崩溃的说法。他说,“当我们引起形势危机、政权瘫痪的时候,当我们使社会无法无天的时候,当我们破坏了我国过去所坚持的许多道德标准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使国家走向崩溃。”

11. 中东最新动态

▲据美联社报道,苏联副总理别洛乌索夫27日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举行3小时会谈。双方讨论了海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和滞留在伊拉克的苏联工人回国问题,会谈细节没有宣。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驻伊拉克大使26日晚向伊第一副总理拉马丹转交了海部致萨达姆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指出伊全面撤离科是解决海湾危机不可或缺的,并叙述了日本作为“战败国”的教训。    ▲据法新社报道,比利时政府27日建议在海湾地区的比利时人在联合国规定的1月15日限期前离开那一地区。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一支有13艘战舰组成的两栖作战部队28日前往海湾,这是25年里离开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的一支两栖作战部队。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英国国防部27日征召受过医疗训练的1500名后备役人员志愿去海湾服现役,否则可能要实行强制性征召。▲据法新社报道,英国国防部26日宣布,英国正在为驻扎在海湾的英军使用的170辆作战坦克和300辆轻型装甲车安装防弹和防导弹的附加保护设备。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军方人士27日说,如果海湾战争爆发,法将使它的幻影F1—CB军用飞机停飞,以避免多国部队把这种飞机与伊拉克的幻影式飞机搞混,造成误会。    ▲据美联社报道,数千名伊拉克妇女和儿童27日上街游行,抗议多国部队海军拦截伊拉克货船的行动。

12. 是继续存在?还是走向终结?

【路透社布鲁塞尔12月26日电】年终专稿:1991年是北约组织继续存在的一年还是开始终结的一年?    北约组织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意愿,能否实现这个意愿可以确定它是作为西方安全的卫士继续存在?还是随着冷战一起被抛进历史的垃圾箱?    这个意愿就是消除北约在该联盟的未来作用问题上存在的具有破坏性的内部分裂和证明一个经过改革后的北约的存在依然是必要的,尽管将新出现东西方裁军竞赛和华约组织将解体。    现在面临的大问题是:北约是否有力量实现这个意愿?    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汉斯·宾嫩迪克说:“1991年对联盟来说可能是决定性的一年。”    几个月来,北约对柏林墙的拆除和其共产党敌人的垮台感到兴高采烈,现在,它又将设法解决有可能威胁其长远前途的种种问题。    有待解决的问题是:    ——北约是否应当在海湾危机等这类地区危机中发挥作用?    ——北约在防务计划方面是否会同欧洲共同体发生冲突?    ——美国是否应当保持其作为联盟    “事实上”的领袖的地位?    ——北约核武器的前途如何?    在北约16国外长上周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会议上,北约的团结已开始公开出现裂痕。    由于北约只有在全体成员国取得一致意见(而不是以取得多数票的方式)后才能履行其职能,所以出现争议只能削弱北约的力量。    但是,最大的讽刺是,北约最担心的事——苏联的解体    ——可能结束关于其前途的许多争吵并使它能继续大大行使其权力。    苏联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常规力量和核力量。    所以,可能出现分裂对西方来说仍然是件非常可怕的事。但是,正如国际战略研究所的宾嫩迪克所说的:“它会对人们关于北约的思考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这些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不甚明朗的。正如北约一位官员所说的:“人们现在必须问的不仅是北约往何处去,而且得问北约是否能存在下去”。

13. 萨达姆重申要按他的条件与美会谈

【法新社巴格达12月27日电】伊拉克总统萨达姆26日对召回磋商的驻外使节发表讲话时,表示仍希望与美国进行认真会谈,但还是反对美国为会谈提出的日期。    据伊通社27日报道,萨达姆说,“我们准备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和建设性的对话,但拒绝美国政府试图强加给我们的霸权式蛮横的做法。”他重申,与美国的任何会谈必须以他8月12日提出的倡议为基础。他这一建议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海湾危机必须要同解决包括巴勒斯坦问题在内的一切悬而未决的中东问题联系在一起。但美国和反伊联盟坚决反对将两者联系起来。    伊拉克上周陆续将一些驻外大使召回磋商,其中有驻联合国、驻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使和几个驻西欧国家的大使。当时,有消息说,伊拉克准备在最后一刻提出新的和平倡议。    为此,伊政府发言人26日特地对伊通社发表谈话,强调这些传说“纯属没有根据的猜测,大使们召回是进行例行磋商”。    外交人士认为这一讲话没有什么新鲜意见,只是拖延时间的一种伎俩。

14. 漫画

(原载日本《读卖新闻》)

15. 美国政府官员说:军队准备不足不能阻止布什下令开火

【美国《纽约时报》12月27日专稿】政府高级官员们今天说,如果布什总统认为采取军事行动是必要的,那么,一些军队司令发出的关于美国军队在1月15日之前将不能作好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备的警告就不会阻止他下达命令。    一位高级官员说:“军队总是时间越多越轻松,但是我不会认为这将意味着我们将拉长我们的时间表。”    另一位官员说:“我认为,一旦总统确定是下令的时候,军方将准备执行总统分派给他们的任何使命”    。    军方最近在何时准备好作战的问题上表现出忧虑,这方面的宣传可能是一种征兆,表明随着战争真的爆发的可能性日益增大,军方和政界制定计划的人之间发生了分歧和冲突。    这两方面的人士按照不同的时间表行事,对不同的压力作出反应。    显然,布什毫不犹豫的决定开战以及由布什、而不是军方控制局势是符合白宫的利益的。一位高级官员今天说:“平方没有参与时间表的制定和决策。”

第 2 版

1. 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马悦然(上)

他是一位瑞典汉学家,近年投注不少精力翻译中国文学名著。他说,中国文学作品已开始走上国际文坛,好些作家早该得诺贝尔奖    【香港《明报》12月11日文章】题:马悦然教授曾赴中国“取经”(作者严文亮)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来了一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他是瑞典汉学开山始祖、世界知名的比较语言学家高本汉的高足。马教授近年投注不少精力翻译中国当代文坛作品,其中包括老舍的小说,闻一多、艾青、卞之琳、舒婷的诗和再版三次的《水浒传》。他同时也是瑞典学院18位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拥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投票权。从1965年开始建立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马悦然足足综理了1/4世纪的系务,也一直是瑞典汉学界的掌舵人。今年夏天,66岁的马教授把繁琐的系务交给年轻学者。他可以专心译作,而退休后的首项工作,就是应中大翻译研究中心之邀,11月初来港逗留半年。    话题就从翻译讲起。他说:“当代文学和翻译一直是我的嗜好,尤其是诗词。我喜欢南北朝的诗、元曲、宋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是最突出的,他的词了不起,气势比苏东坡的更棒;李清照的也很好,够雅,但数量不多,只有50来首。这些我都翻译过。”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每年都有100多位学生,研究生也有10多人。这些汉学学生,研究不同题目,有近代文学、当代文学、历史、哲学思想史等。    马悦然早年在瑞典念拉丁文,却很早就对东方哲学感兴趣,求教于当年的汉学权威高本汉,自此确定了他和中国的关系。1948年,马悦然得到一笔奖学金,到中国做研究。高本汉早年的研究集中在北方,便希望弟子能到四川作田野工作。马悦然在四川两年,完成重庆、成都、峨嵋、乐山等地的方言调查,还结识了马夫人陈宁祖女士,成就了一段异国姻缘。    也是在四川,他学会了吃辣的。回想第一次尝辣眼泪直流的惨况,他说忘不了。旁边的马夫人插嘴说:“他现在比我更吃得辣。”    每天早晨,马教授7点多起床,喝杯咖啡便开始工作。他正在致力翻译高行健的《林山》,这是一部81篇的小说。他说这部道教哲学味很浓的作品,不容易翻译,现在已翻了十分之六、七,争取明年1月底脱稿。马教授说,瑞典爱好文学的读者,大都爱看中国作品,他译的《水浒传》已印了3版。他的理想是要翻译《西游记》。    马教授是执有诺贝尔文学奖选票的唯一汉学家,他自然常常被问起“中国作家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奖?”之类的问题。    对于这类提问,他会强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是世界冠军”的观念。他说:“这个奖只颁给一个人,很多应该得到的都没有得到,并不代表他们作品的水平达不到得奖水平。”他承认,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了解得不多。“我经常说,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人推荐,所有文学系教授、作家协会主席等,都可以个人名义提名推荐作家作品,但一直都没有人做。据我估计,大陆应有上千个有资格推荐的人士,但实在没有人懂得运用这资格。”当然,汉学者不多,也是令中国文学吃亏的原因之一。    于是又有人问:难道诺贝尔奖是颁给翻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马教授表示,翻译扮演的是非常重要的沟通角色,一个好的翻译家,必须能与作家的作品同呼吸,才能准确表达出作品的精神。(上)

2. 研读《孙子兵法》指导海湾危机解决

【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16日文章】题:孙子的弟子(作者《波士顿环球报》副主编格林)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本名叫《孙子兵法》的书。2000多年来,书的作者在战争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影响了军事计划者和军事思想家。    我愿意想象布什总统的床头柜上有一本《孙子兵法》,并且不时阅读它,以便在海湾危机中对他加以指导。在我的想象中,我看到,孙子的一些话已经被标了出来,并且还在书页边作了一些批注: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注:应该做更多工作来取得人民的信任。科林已经同我谈了关于天时和地利的问题。)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注:不能使40万人永远呆在那里。)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注:我必须同海部和科尔谈谈这件事。)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注:这一次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越南了。)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注:我希望萨达姆读过这段话。)    ·“故上兵伐谋。”擅长解决困难的往往在困难还未出现时就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擅长战胜敌人的能在威胁出现之前就已立于不败之地。〔注:问问吉姆(詹姆斯·贝克)回想一下我们7月份在干些什么。〕    。“其次伐交。”不要让你的敌人携起手来。仔细研究敌人的联盟并分化瓦解之。离间敌国君臣关系,让其盟国同它分道扬镳。让它们互相猜疑,从而渐趋崩溃。(注:估计萨达姆曾看过这一段。)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注:要不是迪克。切尼和科林·鲍威尔想把那些军事装备从德国运到海湾的话,准备工作本可以做得更快一些。)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注:孙子此说与国会观点何其相似。)    ·调兵遣将,使敌人下决心死战,这不是用兵之法。“锐卒勿攻,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注:如果贝克能到巴格达去,也许可以把这句话带去。)    ·“上下同欲者胜。”(注:应把这句话拿给纳恩看看。)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处未加注,但全段都划线加以强调。)

3. 台湾鲁凯族的浪漫婚礼──荡秋千

【台湾《中国时报》12月1日文章】题:荡秋千结婚(作者黄金财)    现代人婚礼型式形形色色,上山、下海、跳伞、潜泳……等千奇百怪都能圆满达成男女永结同心的大礼。当今台湾山胞鲁凯族也流传一项浪漫不输台北人的婚礼型式——荡秋千。    为何鲁凯人结婚要荡秋千?老一辈只知是该族贵族阶级的古式婚礼中的助兴习俗,而部分学者考证则认为与鲁凯族早年丰年祭的活动内容有关。    鲁凯族部落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礼令人颇堪玩味。    结婚当天,鲁凯新郎跑至女家举行“结婚祭”,主祭者为家庭中长老祭司,新娘穿着绣有秋千花纹服装,新郎则站一旁,首先由祭司报告两家的家系以及祖先的丰功伟业,并称赞新娘温柔体贴秀外慧中,这与台湾一般婚礼证婚人致词内容无异。只是鲁凯祭司请求吉祥百步蛇与太阳神做见证,保佑双方永结同心,百年好合。而每当祭司说到家族的兴衰,新娘必须掩面痛哭,并由亲友扶持着。    朗诵祭祷完毕,亲友便紧紧围住新娘,而进行下一档荡秋千节目。搭建秋千架,通常由女方负责,由4根修长带叶的相思树枝干组成;下端直插在土壤里,上端相互交叉纠缠在一起,形成10米高的秋千架。再从顶端交错处系上数条蔓藤编成的粗条藤索,用做牵引摇荡之用。由于男女双方均是鲁凯族贵族,所以在秋千架上加挂一支木制枪,一支木制番刀,架上还需刻上男女祖先像及蛇纹图腾。    一声令下,新娘头戴花环,登上秋千的环套,双手攀住并握紧长绳;新郎则担任牵曳绳索,其余的亲友则在四周围成大圈子,妇女手拉手跳着传统的“嗨哟嗨”舞蹈,男人在外围手牵手表现粗犷激昂的百步蛇舞步,共同迎接这一个亮丽的日子。    只见新郎一牵一荡,新娘则将自己身体荡高,当新娘荡高至一定的极限后,随即柳腰翻转并屈腿,则人与长绳贴成一线,状如空中飞人,既刺激又扣人心弦。当来回摇荡数次,直到新娘喊吃不消了,新郎即适时赶紧抱住新娘扶下环套,新娘便名正言顺地成为新郎的妻子了。

4. 海外游子落叶归根 柳州棺材生意兴隆

【路透社柳州12月20日电】中国有句古话:“食在广州,死在柳州。”自宋代以来就以雪松木棺材闻名于世的广西柳州,棺材生意重又兴隆起来。    解放前,柳州城里就有两条街,两旁开的都是棺材铺,其中一条街叫长寿巷。    1989年,柳州棺材与木材制品公司与香港合资的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棺材的企业开张营业。    这家公司的副经理李江国(译音)说,他们每个月生产300至400口棺材。主要客户是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中国人。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的老兵也是重要顾客。    李先生说:“中国有句谚语:‘落叶归根’。因此,许多国民党老军官购买我们的棺材。这样,既使他们去世后不能埋在中国的土地上,至少也可长眠在中国的木头中。”    这些棺材雕刻成中国的传统式样:造型为巨大的船体,上面刻有复杂的象征长寿的龙鹤图案。大部分棺材漆成红色或金色。    棺材由两大块雪松木仔细对接而成,不用钉子或胶,否则就有违风俗。    雪松木不怕虫蛀,另外,即使埋在地下几十年也不会腐烂。    这种豪华型棺材每口售价从300美元至一万美元不等。自从1989年1月这家合资棺材公司开业以来,已售出约3000口棺材,总价值达100万元人民币。

5. 港台短讯

▲台《中国时报》二十四日报道,据悉,国民党当局已原则决定在明年四月召开「国大」临时会议,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循修宪程序制定「宪法」增修条文作局部修宪。    ▲《台湾时报》二十六日报道,民进党国大党团二十五日出席行宪纪念大会,当李登辉开始致词,即全员退席抗议,并指责李在宪政改革中的表现「太令人失望」。    ▲中央社报道,台『经济部」二十三日称,今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可能接近百分之五点三。    ▲中央社报道’台「经济部长」萧万长二十四日称,现阶段谈两岸直接贸易与投资,尚言之过早。应先评估现行大陆经贸政策的成效及中共的反应后,再谈下一步动作。    ▲台《中央日报》十九日报道,台「新闻局」十八日举行一九九○年度优良电影剧本颁奖典礼。「新闻局长」邵玉铭在会上宣称,从明年度起,这项活动之征选对象将扩大至大陆人士。    ▲台《中央日报》二十日报道,一九九一年世界青女垒赛将于明年四月在澳大利亚举行,台已于本月中旬向主办单位报名参加。    ▲台《联合报》一一十三日报道,台「中研院」二十二日召开评议会,院长吴大猷宣布现任台「国策顾问」李崇道任中研院兼「代副院长」,现任「代副院长」韩忠谟辞职获准。    ▲台《中央日报》二十日报道,据日本公布的资料,截止今年九月,日本对香港投资增加百分之十五,达十点九亿美元。    ▲《香港经济日报》报道,自十二月一日起,开支极大的香烟广告,不能再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于香港电子媒介(包括电视及电台)中播放。

6. 漫画:悬崖勒马

说明:安非他命入侵校园受到社会各界关切。教育部以最快的速度统计出学生吸食安非他命的人数,发现各级学校中以高中职学生最多,为353人,大专学生55人。(原载台湾《联合报》)

第 3 版

1. 英国报业不景气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5日文章】观察家们认为英国报业面临萎缩和不景气时期,但他们相信,严肃性报纸的星期日市场仍然兴旺因为它们克服了广告业的衰退影响。    《星期日记者报》(芝加哥论坛公司拥有17.5%股份)仅开张14个月后便停业了。    开办这家报纸是芝加哥论坛公司想在这个欧洲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该公司投资了1000万美元。《星期日记者报》是在英国报业市场动荡不定的时候关闭的。好几家报纸也在亏本经营。    《星期日记者报》的关闭将使200名职工失业。该报的关闭表明英国报业不景气。    《星期日独立报》发行47万份才能使收支平衡,但距此目标尚差6万多份。    《星期日独立报》创办时花去的大量费用使该报母公司的经济状况显得有些紧张。到9月30日为止的一年内,该报损失了800万美元。

2. 阿根廷举行盛大音乐节纪念探戈舞蹈家、歌唱家卡洛斯·加德尔诞辰一百周年

埃菲社十二月八日报道,音乐节从十二月七日至十日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露天举行,一些著名歌手和舞蹈演员参加演出,大约七万人参加了第一天的活动。

3.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个人音乐会

美联社十二月十五日报道,英国演唱家保罗·麦卡特尼由于举行这次音乐会而将载人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他于一九八九年九月随「地球之友」环保组织进行长达十个月的世界巡回演出,在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体育场举行了一场独奏独唱音乐会,吸引了十八万听众。

4. 法国颁布舞蹈大奖和摄影大奖

美联社十二月十五日报道,美国出生的舞蹈家罗塞娅·海托华和德国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分别获得法国国家舞蹈大奖和摄影大奖,各得五万法郎(合一万美元)。

5. 我的生涯(二十一)

赞赏戈氏    今天回过头来看,很明显,在戈尔巴乔夫和我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当近乎友谊的化合物。他是一位难对付的谈判者,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俄罗斯人。某种东西使得我们的交谈总是合乎情理的、坦率的。我喜欢戈尔巴乔夫,虽然他和我爱资本主义一样爱共产主义。可他不象克里姆林宫他的前任共产党人。他的前任们追求把共产主义扩张到全世界的目标。戈尔巴乔夫是第一个不赞成苏联搞扩张主义,第一个同意销毁核导弹,第一个提出搞市场经济、支持公开选举和言论自由的苏联领导人。    在1983年秋天我头一次会见戈尔巴乔夫时,他表示他衷心信仰共产主义制度。但我从他的言谈中推断,他们没有管理好共产主义,他将对这种管理进行改革。    然而,对于最终促使他放弃共产主义的若干基本教条和放弃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搞到手的对东欧控制权的原因,我只能提出一些假设。    这种变化也许从他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了。然后,他在达到权力等级顶峰时,大概发现了灾情的严重性,知道了必须在苏联完全陷入混乱状态之前进行改革的紧迫性。    我现在知道了,只要你不在台上,一个国家政府的某些方面就是不可理解的。我想,戈尔巴乔夫和我一样体会到了这一点。也许他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的启发:个体农民耕种的3%的苏联耕地生产着国家40%的肉类。也许美国和西欧在80年代初经济衰退(这时社会主义经济停滞不前)后稳定的经济复兴,使他深信苏联经济的计划化和官僚主义统制,正如他本人在《改革》一书中所写的,使人不敢搞生产和提高生产率。他可能隐约看到了威胁他的国家的经济破产,他可能觉得苏联的生存更为重要,并由此得出结论:他不能继续把国家的资源浪费在军备竞赛中。我深信,在他上台一年后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悲剧,给了他一个打击,并促使他设法缩小东西方间的分歧。可能是我帮他明白了,苏联对西方无需象他想象的那样害怕,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并不是他的国家安全所必需的。    不论其原因如何,戈尔巴乔夫有为改革而奋斗的勇气。他引进初步的民主、个人自由和自由企业,是明智的。    (二十一)

6. 1990最佳科技产品一百项(十七)

71.新型概念性汽车日产汽车公司在今年的东京汽车展览会上推出两种概念性汽车,它们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具有外观漂亮、驾驶灵便的特点,看来能通过风洞试验。72、会说话的照片索尼公司的MavicaMVC—A10照相机,给静止电视照片又增加了声音,当你用这种照相机拍照时,可加上10秒钟的叙述或音乐,并用电子技术把照片和声音储存在一张可重复使用的两英寸软盘上。你能在电视机上既看到照片的图象,又听到照片上的声音。    73、新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公司的这种制动系统集中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制动系统的性能优点,但售价不到它们的一半。这种系统能提供比较安全、容易控制的煞车。74、激光“警察”激光技术公司的LTI20—20激光测速枪,它能使一束看不见的光从过往车辆上弹回来,以测量车速,这种激光测速枪测速精确,误差不超过每小时一英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警察局和保险公司已和这家公司接洽,拟采用这种激光“警察”。(十七)

7. 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托马斯侧记之六:白宫采访三十载

义无返顾    合众社由于财政困难,不断裁员,在同美联社竞争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合众社的地位也江河日下。人们普遍看好美联社。另外,在新闻界中,电视和报纸的从业人员都比通讯社记者来钱多,工作也轻松。海伦托马斯作为一名资深记者从未想过要“跳槽”,表现了一个老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一性。    随着视听新闻的崛起,重大事件有电视现场转播,报纸和通讯社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新闻界有一派观点认为海伦·托马斯为代表的老一辈记者已经落伍,但合众社的华盛顿新闻部主编弗兰森认为,海伦从不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写作家,但她在许多方面的长处弥补了写作技巧方面的不足。白宫新闻秘书菲茨沃特认为,海伦思路敏锐,令人折服。在白宫记者团中有两三个记者起带头羊作用,一旦他们认为某个问题或动向有新闻价值,就会引导整个记者团穷追不舍。海伦显然是其中的一个。海伦的另一特点是以勤补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网记者安德列亚·米切尔同海伦在白宫共事7年,称海伦简直是“从不知疲倦”。她说:驻白宫记者由于责任重大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一般任职一届顶多两届,而海伦连任30年,没有惊人的毅力是吃不消的。    海伦·托马斯没有特别个人嗜好,新闻是她的精神支柱。从80年代以来,她除了在白宫值班外,就是参加大学新闻系和其他讨论会的活动。她没有架子,有请必到,对年轻新闻学子讲课分文不取。    海伦对合众社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1982年,当合众社征求《洛杉矶时报》延长供稿合同意见时,时报发行人汤姆·约翰逊提出,除非合众社给海伦·托马斯加薪,否则将退订。合众社答应了这一异乎寻常的条件。白宫新闻秘书菲茨沃特说,“每个人都承认,海伦·托马斯提高了合众社在新闻界的地位”。(完)

8. 漫画:无言

电视屏幕前挂的牌子上写着:(电视台)演播室正在搞维修(原载苏联《红星报》)

9. 今年的世界电影

【瑞士《日内瓦论坛报》12月15日文章】题:今年的电影    让—皮埃尔·拉瓦尼阿曾在去年十分中肯地撰文指出,80年代是激情和浪漫色彩的电影回潮的时期,影片变得比较具有吸引力了。在70年代,电影界普遍重视的是影片的思想性。同70年代的情形相比,在80年代,人们优先考虑的是形象和情节。纪录片、历史片和人物传记片又大量出现了,特别是再次出现了大批历史题材影片。    在90年代初期,上述趋势继续发展。当然,并不是每部影片都取得了巨大成功。1990年参加评选的影片有数百部之多,但多数是粗糙的,中等水平的影片多于好影片(优秀影片很少)。今年不会出现什么经典作品,尽管前景很好。甚至贝尔托卢奇的《撒哈拉的茶道》也不能真正使人倾倒,虽然该影片导演得很出色,台词妙语连珠。    但也有一些非同一般的影片,彼得·韦尔导演的《已故诗人俱乐部》就是如此。这部影片赢得了大批观众。该影片描写的是一位受到爱戴的教授的故事(这位教授对人生的看法将改变他的学生们的人生观),情真意切,牵动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的心。似乎可以说,这是这个10年里第一部偶象崇拜影片。    今年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美国电影继续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同其他国家的电影相比仍占优势。从经济和技术经验的角度来看,美国电影界实力雄厚。此外,观众仍喜爱美国电影。在一年内,在美国,电影观众增加了3倍到4倍,而法国看电影的人数只增加了1倍,意大利看电影的人数减少了50%。今年夏天,好莱坞的电影生产特别兴旺,拍了50来部影片。好莱坞的影片在今夏参加了各种电影节。    法国人让—保罗·拉普诺导演的《西拉诺·德贝尔热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保罗·拉普诺同了不起的德帕迪厄理所当然地成了最受欢迎的人。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吕克·贝松导演的《尼基塔》,艾蒂安·夏蒂利埃导演的《塔蒂·达尼埃尔》以及伊夫·罗贝尔导演的《我父亲的光荣》(重拍)和《我母亲的别墅》(重拍)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他的法国影片则成绩不佳。克洛德·贝里根据马塞尔·埃梅的著作拍的1990年最后一部法国影片《优拉纽斯》是次片。    在1990年,在电影界,从东方刮来了一股风。在参加柏林电影节的700部影片中,有25%的影片来自东欧。在这以前,东欧影片被禁止参加柏林电影节,但在这次柏林电影节上,东欧影片却成了最受欢迎的影片。《被捆住脚的云雀》获得了金熊奖,《虚弱综合症》获得银熊奖。    威尼斯电影节是今年举行的第三大电影节。影片《不法之徒》的获奖表明,这个电影节要全力抵制影片制作的商业化,要坚持文化标准。    在1990年,人们毕竟拍了几部出人意料之外的好影片,其中有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拍的《小美人鱼》。此外,芬兰电影导演阿基·考里斯梅基的天才也得到了确认,他执导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参加柏林电影节时使人们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还有一些处女作影片也相当不错,例如法国人克里斯蒂昂·樊尚执导的《谨慎的女人》就是如此。另外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艾滋病出现10年后的今天,好莱坞首次拍了以艾滋病为题材的影片,片名是《长期伴侣》,导演是诺曼·勒内。    最后尚须指出的一点是,在大西洋彼岸,美元竞赛之风未能阻止一些耗资不多的影片取得成功。伍迪·阿勒夫执导的《重罪与轻罪》和加里·马歇执导的《美女》就是如此。影片《美女》很受欢迎,人们从中发现了一个电影明星。总之,今年的电影以一部偶象崇拜片开始,以一个明星的被发现结束。所以可以说,今年的电影形势总的来说还不太坏。

第 4 版

1. 法刊谈苏联物资匮乏及其原因(完)

但是,比起这些既简单又符合逻辑的解释来,苏联人更倾向于“破坏”这种解释。列宁格勒市长阿纳托利·索布恰克说:“这要危险得多。人们根本不知道该惩罚谁,该解雇谁。没有人对做出的决定提出异议,但也没人执行这些决定。”破坏是肯定的,但到底谁破坏谁,看法就不一致了。一会是保守派破坏改革派,一会又反过来。军队准备发动政变吗?戈尔巴乔夫或者叶利钦是新的斯大林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人们众说纷纭。有些人肯定说他们看见一些卡车把装载的最珍贵、最稀有的货物卸在有军队守卫的垃圾场上。其他人则毫不怀疑,一些人在瑞士的存款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秘密组织正在破坏流通领域。各种物资的匮乏太严重了,太无法解释了,因此难免助长这个国家的偏执和狂热。“破坏”是如同共产主义一样的陈旧解释。内务部反侵吞社会主义财产处的处长维亚切斯拉夫·鲁尼斯霍夫曾在9月份提到就这一问题所做的调查。他说,在过去8个月中清查出18万起经济犯罪案,16万个国营企业中有一半被确认存在滥用职权现象,但查获的犯有严重走私罪的案例只有1500起。他解释说:“无论是内务部还是国家安全委员会都没有确认如今的物资匮乏局面是破坏力量或秘密组织造成的。问题出在疏忽大意。”    苏联人可能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最近出现的是纸张的匮乏。9月30日星期天,苏联一家很大的自由晚报《消息报》因没有纸张而不能出版。自二次大战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高达35%的国家竟缺少纸浆……。奇怪的是,正是那些最支持改革的报刊受到纸张极端匮乏的影响最大。    (完)(华文译)

2. 乍得政界三剑客(上)

【法国《周末三日》周刊12月6日至12日一期文章】题:恩贾梅纳的三剑客(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希)    他们三人:侯赛因·哈布雷、伊德里斯·代比和哈桑·贾穆斯,曾是重新征服乍得的火枪手。8年之后,第一个逃到了喀麦隆,第二个胜利地进入了恩贾梅纳,第三个死了。    与几个战友的密切私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内战,确实不曾多见。    10年前,我到一个名叫库尔布的偏僻地方,寻找反对利比亚的乍得造反者的残部。在1981年初,库尔布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它是苏丹—乍得边界几乎无法去的、被人遗忘了的乡村之一。那里只有几个摇摇晃晃的窝棚,一些被风沙损坏的茅舍,还有据说已经完蛋的一支军队——侯赛因·哈布雹的军队的残余。他的军队因受到古库尼的部队和和比亚军队的攻击,刚刚后退了800公里。哈布雷这个昙花一现的总统又成了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被逼到靠近苏丹边界后,他只控制着乍得几平方公里的地盘,但他拼命地保卫着这块地盘。    在当作大本营的茅舍里面,有两个人在侯赛因·哈布雷身边,他们是伊德里斯·代比和哈桑·贾穆斯。当时的情况把这三位主角推到了一起。这是命运的安排。但在那时,代比和贾穆斯还远不是侯赛因·哈布雷的主要助手。他俩刚过25岁,谁也不知道他们。代比是参谋长的助手之一,贾穆斯是普通的情报负责人。但他们那时都把自己看作是哈布雷的最忠实拥护者。从1978年以来,他们三人在一块儿经历了一切:战斗、成功、失败、饥饿、希望……谁能猜到,这三个被人看不起的人后来竟改写了乍得的历史?    几张破席子铺在茅舍踩结实的土地上。一盏煤油灯放在屋角落里,两三个手提箱放在门附近的几卷纸和一台打字机之间。没有别的东西了。他们时刻准备着一听到警报就卷起铺盖跑。    一位女战士带来一只煮熟的小鸡,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坏铁盘里分吃了。侯赛因·哈布雷抱歉地说:“对不起,没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三人见到这种寒酸的食物而好笑。哈布雷穿一件赭石色宽大长袍,戴一顶鸭舌帽,帽下露出已经斑白的头发。他是唯一不带任何武器的人。在他那里,是政治家支配着士兵,他的服装似乎就是要表明这个。贾穆斯穿着作战服和现代军靴。代比与他的战友不同,他穿着他所属部族的传统服装。一根皮带使他的身材显得更加优美,子弹盒紧贴在胸膛上,头上戴着头巾,一副军事首领的气派。事实上,后来他很快就成了军事首领。    从这第一天起,哈布雷就对我说:“伊德里斯是我们最杰出的军事首领。是他负责撤出恩贾梅纳的。他成功地把大家带到了这儿。我要依靠他的才能来重新夺回乍得。”    哈布雷还说:“哈桑也是杰出的。就搞情报工作而言,我没有比他更出色的人了。”    在随后的几星期里,我有意进一步了解哈布雷未来的这两个对手。我们走被古库尼的游击队埋过地雷的羊肠小道,在同样的茅屋里、同样的窝里睡觉。而且总是保持着警惕,因为利比亚飞机控制着领空。时间是难熬的,情况变化不定,老爆发一些零星的战斗。    伊德里斯·代比有时谈论法国,他以前作为航线驾驶员在法国受过培训。但他言谈中对那些太平岁月从未流露出怀念之情。他打仗十分勇敢,对地形、部队调动、行动的迅速十分敏感。他是真正的狐狸,又是善于无情地攻击敌人的老虎。他带着自信的微笑,不断地重复道:“我们即将夺回恩贾梅纳。”他在粗粗地画在沙上的地图上研究他的未来作战计划。贾穆斯在其沉着镇静下藏着同样非凡的智慧和对其祖国的坚贞不渝的热爱。不论何地何种情况,他都能睡。他自己只吃一点点东西,把东西省给他的部下吃。他还常常就我们的饭菜开玩笑说:“在法国更艰苦。在那儿,我在炸牛排中间梦想我的小米团子。”    然而,我们每次交谈的中心是哈布雷,我们夜里在前沿哨所里交谈,白天在我们隐藏之地——干谷里交谈。代比和贾穆斯都信任他。他们说:“他将是乍得的救星。”(上)

3. 老盟友的政治爱情

【香港《南华早报》12月8日文章】题:一场政治恋爱使两个老盟友越走越近    《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杰弗里·史密斯在他新出版的《里根与撒切尔夫人》一书中介绍了多年来美英这两个老盟友间的关系,特别是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撒切尔夫人在主宰唐宁街十一年半的时间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她同罗纳德·里根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和谐一致使得英美之间的伙伴关系更明确,使得这两个国家间的关系比它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伙伴关系还要牢固。    这种关系远不止是和谐一致,即使说它是一种政治恋爱也不过分。究其原因,是拯救他们的国家这一使命将他们两人连到一起的。当时英国经济一落千丈,而美国则被越南战争的失败、水门事件搞得焦头烂额。其他几位英国首相也同美国总统有着密切关系,如邱吉尔与罗斯福,但他们的关系远不象撒切尔夫人与里根之间的关系那么生死攸关。    史密斯在他的书中写了他们相同的气质,也详细评述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政治风度。    撒切尔夫人极希望得到里根的陪伴,以致他们的会谈时间往往要超出预定的时间,部分原因是因为里根风度迷人、热情洋溢,而且爱好交际。而总统又容易为一位女士“动心”,特别是这样一位恰巧也是一国领导人的美丽女性。    这位英国首相也曾经从里根那里得到过支持。例如在英国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行动中,曾与美国共同使用有关情报。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英美两国在两次大战中的同志情谊没有亲身体验,但是作为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她在二次大战开始时14岁,战争结束时19    岁),她对美国有着一种亲如朋友的情感,对过去的危险年代和坚如磐石的联盟有一种怀旧之情。她性格中富于感情色彩这一点对于她同一位属于同一类型的美国总统的交往肯定有影响。    但是,英美之间的这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在布什和梅杰时期可能不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发展下去。

4. 号称“霍梅尼第二”的埃及盲教士

【合众国际社开罗11月14日电】题:被视为另一个霍梅尼的埃及盲教士(记者盖尔·扬)    他是一位神秘的穆斯林传教士,他控制了一伙亡命国外的狂热的宗教教徒。他的目标是返回他的燃烧着原教旨主义革命烈火的祖国推翻一位亲西方的温和穆斯林阿拉伯领导人和清除某位其著作被认为是亵渎伊斯兰教的作家。    有些人把埃及盲教士谢赫·奥马尔    ·阿卜杜勒拉赫曼比作伊朗已故的精神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    声望很高的《鲁兹·优素福》周刊指出,霍梅尼通过从他在法国的藏身处传送用磁带录下来的神示来保持伊朗的革命之火燃烧。它反问道:“阿卜杜勒拉赫曼不会成为新的霍梅尼吗?他自愿在美国流亡并通过录在盒式磁带上的神示领导着埃及的革命和从一些原教旨主义的革命组织那里获得捐助。    52岁的阿卜杜勒拉赫曼是埃及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地下组织圣战组织的领导人。该组织对安瓦尔·萨达特总统1981年遇刺和埃及议会议长里法特·马哈古卜上个月遭野蛮暗杀负有责任。    自从马哈古卜议长被枪杀以来,埃及当局便开始无情地镇压圣战组织。在对开罗的原教旨主义者的躲藏处和位于开罗以北人口稠密的尼罗河三角洲的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家乡曼宰莱进行的突然袭击中,有数以千计的人被捕。阿卜杜勒拉赫曼逃脱了这次镇压。一些报纸报道说,他从他在苏丹的藏身处搞到了一张美国签证,眼下他正在美国。    从黎巴嫩穆斯林圣战者组织分离出来的他的这个圣战组织是以穆斯林兄弟会著称的埃及原教旨主义运动的一个暴力小派系。一些西方外交官说,由数十个原教旨主义组织组成的松散联盟兄弟会构成了同穆巴拉克总统公开对抗的反对派的主体。    穆巴拉克和瞥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在西方知名度最高的埃及作家纳吉布    ·马赫福兹都是阿卜杜勒拉赫曼强烈谴责的对象。穆巴拉克受指责是因为他在日益加剧的海湾危机中持亲美立场,马赫福兹遭非议是由于他写了一本被阿卜杜勒拉赫曼和其他原教旨主义者认为是亵读伊斯兰教的书。该书名为《加卜拉维的孩子们》,讲的是关于亚伯拉罕、基督和穆罕默德的传奇故事。    这位盲教士1938年出生在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他是在儿童时代就双目失明的。他曾在开罗著名的爱资哈尔大学学习伊斯兰教的神学并成了法尤姆的一座清真寺的教士,或者叫作阿訇。法尤姆是位于开罗西南100公里处的一个原教旨主义的宗教温床,在那里,他作为一个敢于直言的虔诚信徒的名声开始传扬。    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数十名因萨达特遭暗杀而受审的圣战组织的成员之一。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当他的同谋们愤怒地高喊口号时,他身穿黑色的长袍默默地坐在为被告人制作的围栏中。当他在监狱服刑的几年中,他的妻子同他离了婚。出狱后,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邻国苏丹度过的。    一些外交官说,他们不相信埃及会象伊朗当初拜倒在霍梅尼脚下那样响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号召。    一位在开罗的不愿披露其姓名的西方外交官说:“当时伊朗已到了崩溃的时候,而埃及目前还没落到这个地步。”他说:“当然,我们西方也没有预料到伊朗的国王会垮台。”

5. 漫画:还得用锤子和镰刀

路标:欧洲(保加利正文)    牌子:欧洲欢迎(英文)    (原载保加利工《经济》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