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08-18

第 1 版

1. 加拿大将放慢接纳移民工作

法新社报道,加拿大官员十六日说,由于申请移居加拿大的人太多,政府已决定推迟考虑八、九月份收到的绝

2. 沙特通知日本九月份原油供应削减百分之十六

《东京新闻》十六日报道,日本石油界透露,据说这是临时措施。

3. 美社会弊端的核心问题:信心危机日深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7月21日文章】题:分析家说美国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信心危机(记者查尔斯·雷丁)    十多年前,吉米·卡特总统曾告诫美国人警惕一场精神危机。事实证明,卡特不幸而言中了。    最近几个月出现了这样一种共识:美国各种弊瑞的实质是美国人对未来以及他们彼此间缺乏信心。    查尔斯·维斯特最近在宣布接受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职务时说:“这个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丧失了进取心。环顾整个国家,我着实担心我们正对非常棘手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撒手不管。”    70年代,美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越南战争的余波中、在自我反省和自我探索中度过的,80年代是在很多人所说的自我消费的实利主义中度过的,如今则在一种玩世不恭和萎靡不振的情绪中进入90年代。    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他的新作《大学和美国的未来》中说:“在过去的20年里,认为大多数掌权者都试图欺压别人的人所占百分比翻了一番,现已超过60%。”    波士顿大学教授唐纳德·坎特和菲利普·米尔维斯合写的《玩世不恭的美国人》根据—项全国性调查得出下面的结论:“一种似乎已经放弃理想主义、在一个不重视个人的、贪婪的、厉害人吃香的世界上日益崇尚‘现实’态度的社会环境正在使玩世不恭的趋向日甚一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调查发现,43%的美国人认为自私和欺骗是人性的核心。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说,他们认为,如果撒谎能够得到好处,大多数人都会撒谎;在金钱攸关的时候,他们会牺牲道德准则;在关心他人方面虚情假义多于真心实意。    销售学教授坎特说,公司的腐败行为加剧了普遍的和公开的玩世不恭态度。他说:“公司所做的那些表现出他们的玩世不恭态度的事情——这种公司占绝大多数——是他们宽容以次充好的产品,视顾客为傻瓜。”    象坎特一样,乔姆斯基也认为,年青人中的悲观情绪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削弱,这是当前社会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总部在华盛顿的保守派核心组织的主席霍华德·菲利普斯说,美国保守派认为,事实表明,各全国性的机构没有能力解决美国出现的问题。    他承认,不关心党派政治的美国人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绪:“政府是他们,不是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美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人们认为政府是我们,不是他们。这种看法快要不存在了。”

4. 美报报道:美科拟开辟三条对伊新战线

【美国《洛杉矶时报》8月14日文章】阿拉伯国家的高级外交官们13日说,科威特和其它中东国家正在筹划旨在对伊拉克施加压力的第二阶段战术军事行动,作为对美国指挥的“沙漠盾牌”作战行动的补充。    它们的计划实际上将在伊拉克与叙利亚和伊朗的边界上以及伊拉克的长期骚动不安的库尔德人中间开辟三条新“战线”。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迫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把现在集结在沙特阿拉伯边界一带的部队重新部署到其它地方,从而“保持(对伊拉克的)压力并防止流血”。    布什政府中的高级人士证实,他们预计,叙利亚将把部队调到其与伊拉克接壤的东部边界。    进一步孤立伊拉克的计划是由本周的一系列幕后活动加以协调的。助理国务卿约翰·凯利预定今天在大马士革会见阿萨德总统,科威特外交大臣谢赫·萨巴赫预计今天在华盛顿会见国务卿贝克。    库尔德民主党领导人预定星期一晚些时候会见科威特驻美国大使,以示对科威特的支持。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长期以来便是巴格达的眼中钉。科威特驻美国大使已经通过电话与伊朗外长韦拉亚提进行了交谈。    伊朗调遣部队将是一个重大步骤。其目的是迫使侯赛因把已在上周调离两伊边界的部队再调回来,减轻对沙特压力。

5. 美报报道:科威特人正在组织抵抗

【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15日文章】题:科威特人在抵抗    科威特人对伊拉克占领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举行群众示威游行,组织各地的抵抗组织网,向抵抗者发放武器等。    本报在科威特采访的记者说,这个盛产石油的王国是“被占领了,但是没有被征报”。    许多科威特人已经从8月2日伊拉克入侵的震惊中清醒过来,他们已开始组织抵抗活动。    到目前为止,最勇敢的行动就是科威特城近郊的那些组织示威游行的妇女们。自8月5日以来,她们每天傍晚集合到一起。她们举着科威特埃米尔和王储的画像,以及要求伊拉克占领军撤军的标语牌,穿过市内各街道,示威约一小时。她们的队伍现在已扩大到400多人。    近几天,伊拉克军队已经从朝天放枪,转而向妇女放枪。    据说已有几名示威者受伤。8月8日有四名重伤者抢救无效死亡。    据报道,目前已有了几个抵抗运动中心,他们在各自为战。    王室的一位成员说,王室第二代成员正同科威特军方成员进行接触,以便组织武装抵抗。这位成员说:“我们正在设法做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时间在我们方面。”    科威特人在商店、银行的门窗上和学校墙上张贴科威特埃米尔和王储的画像,居民房顶上、路牌上仍有科威特国旗在飘扬。

6. 萨达姆发表致美国总统公开信

【法新社麦纳麦8月16日电】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今天发誓,如发生美国—伊拉克对抗,“数千名美国人”将躺在棺材里回国,通向穆斯林圣战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据海湾分析家说,他题为《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的讲话是完全针对布什的,给人的印象是,美国总统布什已成了这位伊拉克总统的头号敌人。据报道,侯赛因针锋相对地称美国总统布什是撒谎者。布什昨天在一次讲话中也称这位伊拉克领导人为撒谎者。    侯赛因说:“我们祈求真主不要让伊拉克和美国发生对抗,因为这种对抗将会使数千名美国人在您把他们推进黑暗的隧道里去以后躺在棺材里回国。”    他说:“伊拉克能要求您把您的军队撤出美国南部的几个州吗?……我们是在我们的领土(在科威特)上,1000年来科威特人……一直是伊拉克人。”    他强调说,他决不会改变他8月8日使伊拉克和科威特合并的决定。萨达姆还发誓说,决不允许被推翻的科威特政权重新返回科威特,他称被赶下台的科威特王族是“损害了阿拉伯人形象的、精神上有缺陷的原油埃米尔”。

7. 阿齐兹说伊拉克希望同美直接对话

【合众社开罗8月16日电】伊拉克外长阿齐兹15日在巴格达对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发表讲话说,伊拉克愿意无条件地同美国讨论解决海湾危机的办法,并指责华盛顿多次拒绝巴格达提出的对话建议。    阿齐兹在讲话中还对美国发出了警告,他说,“如果他们想以一种文明而正派的态度同我们会谈,我们准备谈,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将被打败,美国将丢脸,我们不想看到美国丢脸,我们不想同美国人作战,我们也不想杀死美国人。”

8. 台驻科人员向中国大使馆求助撤离

【台湾《联合报》8月16日报道】据传,我国中华工程公司驻科威特的工作人员,已派出代表至中共驻科大使馆请求协助离境,并获得中共方面首肯。    针对中华工程公司驻科威特人员向中共请求协助撤离科国一事,外交部发言人黄新壁昨天表示,该部正与中华工程公司对此消息进行查证,目前无法即作任何评论。据了解,昨天消息传出后,外交部相关官员紧急会商对策,除立即洽请国际红十字会及美国特殊管道代为查证此项传闻的真确性外,并再催促相关单位加速洽商安全撤离驻科人员管道事宜的脚步。但外交高层官员保证,我国绝不可能透过管道要求中工公司驻科人员停止向中共求援的行动。

9. 东德社民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

美联社七日报道,此举有可能使这届政府垮台,推迟德国统一进程。这一决定仍需该党议会党团在二一十一日开会通过。

10. 中东最新动态

▲据路透社报道,为了帮助沙特防御伊拉克入侵,到16日已抵达或正开往海湾地区的外国军队总人数已达12.5万多人,军用飞机500架,军舰70艘。    ▲据美联社报道,伊拉克军事当局16日下令在科威特的4000名英国公民和2500名美国公民分别到两家旅馆集中,伊拉克有可能把他们押送到巴格达拘留起来。    ▲据法新社报道,布什总统16日已下令美海军舰只拦截载运物资进出伊拉克和伊占科威特的商船。这项命令于格林威治时间16日24时生效。    ▲据路透社报道,伊拉克军方说,如果同伊朗讲和,伊拉克可从伊朗撤出30个师以对付美国军队。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布什已秘密决定向埃及输送10亿美元武器。    ▲据美联社报道,利比亚16日要求联合国开会反对美国出兵海湾。利比亚还要求派往海湾的任何部队均挂联合国旗。    ▲据法新社报道,意大利、爱尔兰和卢森堡外长16日前往约且、沙特和埃及执行一项欧洲官方使命。此行的目的是加强欧洲同这些国家的对话。    ▲据法新社报道,沙特驻开罗大使馆新闻官提供的消息说,一万多埃及人自愿到沙特武装部队服役。    ▲据路透社报道,伊拉克16日否认巴格达进入戒备状态的消息。中东通讯社曾报道说,由于有人企图刺杀萨达姆·侯赛因,巴格达进入戒备状态。

11. 中东社说萨达姆躲过一次暗杀

【法新社开罗8月16日电】埃及官方的中东通讯社援引从伊拉克回国的埃及工人的说法报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躲过一次由他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顾问密谋暗杀他的尝试。    这家通讯社说:“然后在军队和社会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逮捕行动。”被拘禁的人大多数是下级军官。    中东社说:“在紧张不安的气氛中,坦克和装甲车不停地在巴格达巡逻,并集中在主要公共建筑物周围。”    它说,一名巴勒斯坦官员在把一封巴解组织领导人的信件交给萨达姆时发现,他呆在地下掩蔽部中,“疲倦、神经质而且在发抖”。    此间的分析家以谨慎的态度看待这篇报道,他们指出,目前伊拉克和埃及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恶意的宣传战。

第 2 版

1. 香港《天天日报》报道:内地公路罚款成灾

【香港《天天日报》8月10日报道】题:大陆公路罚款成灾(记者马天龙)    记者从大陆有关部门获悉,遍及中国城乡各地的公路,目前出现罚款成灾的严重情况。施行乱收滥罚的,既有国家公路交通管理部门,也有其他与交通管理毫无关系的部门,甚至连靠近公路的农村行政单位,也可以随意设卡对往来的汽车司机执罚。仅山西省运输总公司的12个运输企业,今年1至4月就被罚款163.3万元人民币,为全年承包上交利润的1.6倍。该省榆次市某村在路边设卡罚款,一日之内便收费1万余元,两个月收入70余万,购买了一辆高级轿车。    据透露,执罚单位很多,公安、交通部门是名正言顺,但往往有章不循,滥用职权敲诈勒索,而其他如海关、卫生防疫、工商、民政、税务等部门,其业务本来与公路交通毫无关系,竟也插手进行执罚。从所收缴的罚款单据上看,名目繁多,有数十种,且多为白票或一般收据,没有税务部门的印章。归纳罚款的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    报复型罚款,主要是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因政府的某项政策不协调而引起的。    收入型罚款,这种罚款已成为不少地区和部门主要的收人来源。    态度型罚款,这种罚款主要见诸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态度好者少罚或不罚,稍有异议就重罚、加罚。此外,还有摊派型罚款、赞助型罚款、补偿型罚款,以及抢劫型罚款。

2. 台湾驻外人事的怪现象

【菲律宾《世界日报》8月6日文章】题:驻外人事的怪现象(作者岳步)    现时,台湾的“外交”人事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高龄的    “大使”和代表,他们不愿走或走不得,使驻外人员年轻化遇上阻    力;另一是没有人愿意外放,尤其是不愿外放到“艰苦地区”。高龄「大使」    高龄“大使”和代表中,,最受外界诟病者有驻梵蒂冈的周书楷、驻西德的沈绮、驻比利时的舒梅生。周书楷已77岁,台北说屡次拟派人前往协助,但都被拒绝,周书楷怕会被架空职权。沈    绮亦73岁了,台北方面说他在西德10年,长年只是到西德各地游山玩水,无所事事。    与周书楷等人不同,在巴拉圭的王升和巴拿马的宋长志,他们都愿意返台,但台北方面却不答应。    台湾当局屡屡使用驻外人事作为政争或酹庸的工具,这些通常表现在将军“大使”的任命上,王升及宋长志在外放之前,均为台湾军政界的显赫人物,但因“功高震主”遭到外放。王升已73岁高龄,几乎每次返台“述职”或度假时,都会提起回台心愿;75岁的宋长志则在巴拿马强人诺列加被美军捉走后,因处境尴尬透露“倦勤”意愿,但结果仍不获调动。究其原因,两人都因与台湾军政界渊源太深,在台湾政界近年不稳定的政治气候下,两人回台都被视为政争的隐忧,而无法结束流放生涯。    这些老龄“大使”及代表依然存在,据传另有因果关系:因为他们都是蒋经国时代的“产物”,台湾的“外交”主管普遍有不轻言变更蒋经国“钦定”人选的心态。深恐触犯政坛老辈的忌讳,以致“外交”人事百病丛生,多年不改。不愿外调    老的去不得,年轻的也就上不来,他们也不愿上。不愿上的理由,如果是女性多半称丈夫的事业在台湾,不好外调;而男性则以需奉养父母为由,要求暂缓外放。他们即使愿意外放亦有所选择:一不去非洲或加勒比海地区,认为这些地区生活条件恶劣,政府又不稳定。    二不去与台湾有“邦交”的国家,表示在这些国家“无筹码应付中共”,心理压力大,万一这些国家同台湾断绝关系,他们“无面目”回台。苟安心态    目前,台湾的“外交”人事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办法都希望尽速调离有“断交危机”的国家,争取到欧美等同台湾无“邦交”国家担任代表。他们认为,到无“邦交”国家显得轻松多了,反正“无交可断”,而且欧美地区生活条件好。如此一来,使得“外交”人事出现派驻无“邦交”国,优于有“邦交”国的心态。    去年,台湾有意派遣当时任“外交部”常务次长的章孝严前往沙特阿拉伯接替关镛。据说章孝严深知台湾同沙特阿拉伯关系“危”急”,因而“抵死不从”。    主管“外交”的人经常抱怨,台湾的“邦交国”多半是加勒比海国家,工作及生活环境不好,如果人人都以“充军”的心态拒绝前往,“外交”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3. 棍棒打碎「淘金」梦

【台湾《自立晚报》8月12日报道】题:揭开靖庐另一层神秘面纱(记者赖莹蓉)    专门收容偷渡来台大陆客的靖庐昨日开放给新闻界采访,初揭其神秘面纱。但是正如首次揭纱时的遮遮掩掩一般,靖庐的面纱只不过揭了一层而已,面纱之下还有面纱。    一位刚从军中退伍而曾在该机构服务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一些属于偷渡客“被收容”之后不为外界所知的遭遇。    刚开始时,这位人士说吃得不错啊!和部队里的伙食没有两样,还会分几条内裤给他们换穿。    其后,他表示,对于初接收的偷渡者,靖庐管理方面会以“杀鸡儆猴”的策略使他们顺从,这就是从一批或一伙人当中,挑出一两个最会起哄及捣蛋的,用木棍打一顿屁股,其他的人就安静多了。打他们屁股他们不大会叫,可是,总是要打到他们怕吧!因此二三尺长的木棒被打断并不少见。    选择打他们的屁股是因为穿着裤子,淤血、黑青都被盖住了。大陆偷渡者总不会一天到晚脱着裤子四处“告状”吧!还有,打屁股比较不会造成内伤。    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按照不同口音或省籍将大陆客分开拘禁。因为省籍的分际使大陆客很快地分出派别,例如漳、闽、泉等,而容易造成冲突。在收容机构这类事件实在太常见。    在收容其间,最担心偷渡客“群起暴动”。这位人士说,所以当发现他们有类似企图时绝对不宽容。    对于男性不驯大陆客的处理方式,很平常的就是隔离和偶尔以棒打;女性的大陆客就比较麻烦了,尤其是一些到台湾卖春被查获的“大陆妹”。    被送进收容单位的大陆妹挺吵的,经常骂脏话和乱叫,很难管柬。这位人士指出,有时候不听话就干脆把她们“丢”进拘禁男性大陆客的房间,吓她们一下。

4. 中国使用率很高的新词与惯用语

【新加坡《联合晚报》7月31日文章】题:问题不大不妨一知——中国新词及惯用语(特派记者    韩山元)    新加坡华人讲的华语,中国大陆叫“普通话”,这“普通话”一般地说是难不倒通晓华语的新加坡人的,所以,新加坡人到中国,语言上的“问题不大”(这是中国人很爱说的)。    “问题不大”不等于“没有问题”,大问题不多,小问题却不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新加坡很多人的“普通话”水平只是“普普通通”,人家讲的话用多些成语典故什么的,新加坡人就不一定全听懂;二、中国人有自己一套特有的用词和惯用语。例如,夫妻无论是年轻的还是老夫老妻,都称“爱人”,而不是太太、先生。    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在中国大陆使用频率很高的新词与惯用语:    1、一刀切:比喻不顾实际情况或变化,只用一种方式处理问题。    2、小报告:向上级暗中反映别人的问题的书信或口头汇报。(用这词时多含贬义)    3、大锅饭:本是指用大锅煮饭给很多人吃,现在用来比喻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不管贡献的大小和工作表现的优劣,全部享有一样的待遇。    4、文山会海:文件如山,会议如海,多得不得了,(这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毛病,办事效率不高与此有关。)    5、过电影:比喻在脑子里重现、思索曾发生过的事情。    6、论资排辈:擢升职位或分派什么好处时,不是根据一个人的才德贡献,而是论资历、排辈分。    7、走过场,原是指戏曲中角色从舞台上走过一遍就下台。现在比喻作作样子,敷衍过去,其实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8、走俏:指商品的销路好。很多人争购的商品则叫“紧俏货”。    9、吹风:在采取某种行动、开展一项活动,或要做某项重大宣布之前,先把情况向有关人士或单位作非正式的通报,让大家有个思想准备。    10、吹喇叭:比喻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吹捧别人,常与“抬轿子”连用。“抬轿子”就是无原则地抬高别人。    11、牵头:带头、负责的意思。12、第一把手: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最高负责人。    13、背黑锅:比喻无辜而承担坏名声成罪名。    14、档次:中国把事物的等级叫档次,高档即是质量高的物品或服务。    15、盲流:从农村盲目流向城市的人。    16、涉外:涉及外国、外侨、外宾的事均叫“涉外”,如“涉外宾馆”是指招待外籍人士的旅店,“涉外婚姻”是指中国人与外籍人士有婚姻关系。    17、倒买倒卖:用低价买进物品或物资后,再以高价卖出,从中非法牟利,如果是官方机构进行这种倒卖活动,就称“官倒”,军队进行这种倒卖活动就称“军倒”。“倒爷”即是指从事这种倒卖活动谋取暴利的人。    18、摘帽子:这不是脱下帽子表示敬意。在中国,“摘帽子”还有特别的意思,即比喻取消加给某人成某单位的不好身分或名义。    19、敲定:不是指拿锤子敲东西,而是特指“作出最后决定”。    20、靠边:亦作“靠边站”,比喻干部被令停职、撤职查办或失去权力与利益。

5. 港台短讯

▲合《中央日报》报道,台「行政院副院长」施启杨十四日对即将赴大陆的台「首都种籽会」成员称,和平统一与「对等往来」是台大陆政策的两大目标;而对于未来两岸中介机构的设立,将遵循「对等往来的原则」。    ▲中央社报道,日本宇宙宙开发研究所同意代台湾培训发展科学卫星方面的人才。台「行政院国科会主委」夏汉民十一日表示,拟派两名有关研究人员前往了解学习。    ▲中央社报道,台「中华奥会主席」张丰绪,十四日率领亚运游说团前往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为争取主办一九九八年亚运游说。    ▲中央社报道,台湾地区「缉私督导会报」十一日原则决定,仿照美国海岸防卫队或税警队方式,成立一专门机构,倾全力查缉走私、防止偷渡,预计规化方案于一年内完成。    ▲《香港时报》十三日报道,台湾省传统农作物之一的甘薯,最近经台农业试验人员开发制成甘薯汁,成为夏季新饮料。    ▲中央社十三日报道,今年前七个月台湾地区对东欧出口已突破一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准,成为台出口贸易增幅最大的地区。    ▲《台湾新生报》报道:台省中医首度与香港医学界合作创办华夏中医院医学美容部,于十一日正式开幕。民进党主席黄信介到会致词。    ▲《香港时报》十五日报道,据港英统计处的统计,今年上半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为五千七百五十四点六七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十。

6. 漫画:急 诊 “奇 谭”

说明:图中操刀者是邮柏村,担架上的伤病员为“股市”(原载台湾《民生报》)

第 3 版

1. 拉丁美洲第二届科教影片和录像片会议在墨西哥举行

墨西哥《至上报》七月十四日报道,三十五个国家和十二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于七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参加了这次会议,代表们讨论科教片的销售发行等问题。会议期间共放映四百部影片供观摩交流。

2. 法国影星阿兰·德隆荣隋荣誉军团勋章

路透社七月十五日报道,法国政府授予著名电影演员阿兰·德隆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在电影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他主演的《罗果和他的兄弟们》和《金钱豹》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

3. 加蓬影迷纵火烧影院

法新社八月七日报道,八月四日晚观众因未看上色情电影怒不可遏,放火烧了利伯维尔一家电影院。    这家影院在星期六晚场通常放映色情片,场场爆满。那天电影放完后,观众大呼上当受骗,因为放映的不是色情片。观众要求退票遭拒,于是纵火烧影院。

4. 第四十三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结束

突通社八月十一日报道,本电影节获奖名单如下:    金豹奖(大奖):谢夫特拉娜·普鲁斯库里娜导演的《意外的华尔兹》(苏联(。    银豹奖:菲利普·里德利导演的《反光皮》(英国)和惠特·斯蒂尔曼导演的《大都会》(美国)并列。    铜豹奖:格扎维埃。科莱导演的《希望之行》(瑞士)。

5. 本世纪的十大技术失误(上)

【阿尔巴尼亚《团结报》文章】题:本世纪十大技术失误(作者佩·格拉日达尼)    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原子时代主要开创者恩·费米曾经说过,“一次失败甚至比一系列成功给人的教益要多。”但是,如果这些失败带来了悲剧性后果,那么,费米的上述说法就失去了意义。失败如只是发生在设计或试验阶段,才有价值可言,否则,其后果将是最令人震惊的。下面不妨让我们按年代顺序看看20世纪由于技术原因所造成的10次悲剧性的失败吧!1、魁北克大桥,1907年。    这座大桥本该是美国著名设计师特奥多罗·库帕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不朽杰作。库帕曾称他的设计是“最佳、最省的”。可惜,它没有架成。    库帕自我陶醉于他的设计,而忘乎所以地把大桥的长度由原来的600米加到600米,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    桥的建设速度很快,施工组织也很完善。正当投资修建这座大桥的人士开始考虑如何为大桥剪彩时,人们忽然听到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大桥的整个金属结构垮了,19000吨钢材和86名建桥工人落入水中,只有11人生还。    由于库帕的过份自信而忽略了对桥梁重量的精确计算,导致了一场悲剧。10年后,经过第二次建桥,才获成功。2、提坦号客轮,1912年。    今天,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把“提坦号”理解为“悲剧”。提坦号是英国豪华的定期客轮,有11层高、相当于3个足球场长,是当时海上最大,最豪华的巨轮。船底有双层底,分成16个水密舱,被认为是“永不会沉没之船”。但在1912年4月14日午夜,该船以41公里的时速行驶在纽芬兰大浅滩南150公里处。据认为船长没有考虑到正在逼近的危险而船速过快,船与46000吨重的巨大浮冰相撞,导致5个水密舱破裂而全船沉没,1513人丧生。    由于这次海难,次年在伦敦举行了首届国际海上生命安全会议,统一了求救信号:SOS.会议要求每只船上的救生艇必须能容纳下船上所有人员(“提坦”号船上有2224人,救生艇只能容纳1178人);每次航行中都要进行救生艇训练;船上无线电报务员必须24小时值班,并在北大西洋运输航线上建立国际冰情巡逻队,向船舶提供冰川警报并进行援助。    (上)

6. 今夏风靡美影坛的《狄克·屈莱西》(上)

漫长的夏季,向来是美国电影业卖座的旺季。这个季节的售票额通常占全年售票额的40%。今年夏季在美国又是一场电影大战,而这些电影都是号称“大成本、大场面”的好莱坞电影。它的浓厚的商业色彩以及不遗余力的宣传攻势也是一个足堪讨论的问题。在商业与文化不分的今天也是个“文化现象”吧!就如同去年夏天那部《蝙蝠侠》影片风靡全美国一样,今夏的《狄克·屈莱西》是片中的大片,它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电影本身,随时进入你的眼里。即使你还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你的孩子可能已穿上一件狄克·屈莱西T恤衫或带上一只“双用途”手表;或者你已在快餐店边吃汉堡包边玩“狄克·屈莱西打击犯罪”游戏,希望能如广告宣传那样中4000美元大奖;也可能你是个玛多娜迷,知道她在这部影片中有个挺风骚的角色,里面的她美艳诱惑得让你透不过气来。    打开电视,你可能会看到沃伦·贝蒂(该片的导演、制片人及男主角)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走到书报摊,你发现贝蒂上了《新闻周刊》和《滚石》杂志的封面;即使你穿个黄外套也会被小孩问个不休,因为黄大衣正是“狄克·屈莱西”的标准打扮。是的,到处都是狄克·屈莱西,不管你受不受得了,他还是在包围着你。这也是暑假电影的最大特色,用尽各种宣传花招博得你的注意。    该片的宣传无疑是成功的,根据民意调查上演之前观众知道这部影片的人数高达100%。它证明了90年代传媒的威力,这样的现象在10多年前仍是无法想象的。这部影片为何如此风靡美国观众?我们不妨从各个角度看看这部电影。新的银幕英雄从题材看,《狄克·屈莱西》沿袭了前几年的《超人》以及去年的《蝙蝠侠》,同样以在美国民间流传多年的漫画为题材,电影的男主角即是漫画中的英雄,这几个漫画英雄已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他们已深入美国人民的集体潜意识中。    在美国两百多年历史中,英雄人物多是从西部传奇故事、连环漫画或纯粹的虚构中寻找,因而有了《神枪手比利》、有了《○○七詹姆斯·邦德》、有了《洛基》、《超人》、《蝙蝠侠》以及《狄克·屈莱西》等等。但是狄克·屈莱西是谁?除了老一辈美国人津津乐道外,年轻一代则从未仰慕其名。为什么会看中这个魅力已经消退多时的英雄?如何使他复活并吸引暑期电影观众?这个漫画又是怎么来的?    《狄克·屈莱西》是美国历史上报纸连载最久的漫画之一,好莱坞利用这部成功的漫画发财不止一回了。它最早是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候开始的漫画。漫画中的狄克·屈莱西是个英雄,他长得平凡,穿得普通,一无嗜好,工作即生活,甚至没有脾气,没有梦想,没有七情六欲。就当时沮丧紧张的年代而言,人们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对简单朴实的事物特别渴求,因而屈莱西正中下怀,他使美国人相信简单正直便能战胜恶势力。屈莱西漫画在50年代达到极盛时期,有680家报纸连续刊登,但之后便每况愈下,现在刊登该漫画的只有250家报纸。都是大明星    沃伦·贝蒂一手接过《狄克·屈莱西》一片的导演、制片人以及男主角后,就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物色演员,凭着他多年来在影剧界名人圈内打交道的资深阅历,他有办法找到一批蜚声影坛的明星来担任角色。他曾说:“挑演员很具挑战性,光是决定请谁演那些怪模怪样的大坏蛋就够伤脑筋的了。”    因为没有演员可能长得像漫画里的“口齿不清的人”、“大只佬”和“无面人”一个样。    化妆专家道格·德雷克斯与约翰·卡利奥尼被重金聘来塑造这些怪脸。下一步是找谁来把这些怪脸演活呢?贝蒂想了一个用大明星演小角色的高招,既可以把影片镀得星光灿烂,又有宣传价值。    对影片中的每个明星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因而对观众也构成古怪有趣的吸引力,沃伦·贝蒂这个在30年前以《天涯何处无芳草》崛起的男星如今已年过半百而显苍老,但影迷们绝不会忘记他的《邦尼与克莱德》、《洗发精》,《上错天堂投错胎》,在台湾遭禁演的《峰火赤焰万里情》等影片,贝蒂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确有不凡的演、导才华。他在该片中饰演屈莱西一角,是个真正的英雄人物。至于片中的坏人,阵容更是出人意外,饰演老大的“大只佬”(黑社会头目)是阿尔·帕西诺,这位多年来维持忧郁寡欢造型的男星以《教父》、《夕阳之恋》、《热天下午》等片曾征服许多电影观众,至80年代虽魅力稍退,但总算在最近又以《爱情海》东山再起,他一向与喜剧无缘,这次不但演了喜剧,还在片中以第一丑角出现。他的同党(恶霸配角)包括了天王巨星达斯汀·霍夫曼(在《雨中人》一片中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饰演“口齿不清人”,片中不但面目丑得难以辨认,说话也难以让人听清。片中最吸引人的女主角由最把丽的红星玛多娜饰演。贝蒂与玛多娜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迫切需要一部票房成功的片子。电影界起用玛多娜当女主角是希望她把她的歌迷带进电影院。玛多娜的歌迷大都是10几20岁的年轻人,正好是目前电影观众的主力。另一女主角叫“黛丝”,她是从好莱坞的所有美女中挑选出来的葛兰·海蒂莉饰演。黛丝是屈莱西无怨无悔始终相随的女友。总之,众多的男女红星均为影片创下纪录。(上)

7. 美出版世界地图遇难题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8月10日电】美国地理学会8月9日印出了一本世界地图的一些章页,其中有东、西德合并的统一德国地图,但中东地方的地图页推迟付印,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情况可能变化。    美国出版的这一新世界地图册共计410页,为第六版,预计今年11月发行。它的目录中只有“德国”,而没有“东德”和“西德”。在有关的21个分图上,也找不到“东德”和“西德”的字样了。图上的德国首都为波恩和柏林,国旗是西德国旗,尽管两个德国的统一看来至少要到12月份才能完成。    同时,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东部份的地图暂停印刷。    在该地图上的苏联,除俄罗斯以外,苏联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等地方都取消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字样,因为那里在酝酿独立。    此地图册的第1版于27年前问世,第5版是1981年出版的。

8. 一条出书的途径-----自我出版书籍获成功

【合众国际社洛杉矶7月31日电】最近,自我出版书籍并畅销这一事实改变了过去人们公认的一种观点,即一份手稿若屡次遭到大出版社的拒绝,就只好永远被作者束之高阁。    小出版社为想当作家的人提供了一条出书的途径,从而避免了屡遭大出版社拒绝的绝望。    今年初,约翰·贾夫纳和朱莉·贝内特自我出版的一本名为《你能为拯救地球做到的50件易事》的书,连续10周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单中名列第一。7月底又有一本自我出版的书名列第三。    从事自我出版的彼得    ·麦克威廉斯是1981年    “出于自卫”开始干这一行的,当时没有一家出版社愿出版他的一本关于计算机的书。自我出版后,他的书售出了160万册。但是他说,作为独立出版商,获得商业性成功并不容易。    自我出版历来是受到蔑视的出版方式,也就是说,走投无路的作者自己掏钱让出版社出版他的书。书印出后,销路不好的又常常被搁置在书店的书架上。    对那些觉得自我出版太可怕的人来说,也还有路可走。一些小出版社有时尽管知道销路差也出版作者的书。如加利福尼亚的十字交叉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一位丹麦女作家的书售出还不到1000册。

9. 莫斯科一收藏家的30幅名画被盗

【塔斯社莫斯科8月7日电】据《消息报》报道,莫斯科近日发生了苏联有史以来最大的个人收藏品被盗案,价值300多万美元的30幅名画被歹徒劫走。    据报道,3名歹徒大白天持手枪闯入收藏家马吉茨住宅,把主人毒打后捆上,将17—18世纪荷兰和德国画家的30幅油画以及古俄罗斯圣像、珍稀小肖像画洗劫一空。    近来,苏联已不止一次发生这种盗窃案。苏联文化基金会成立以后,许多收藏家把自己祖传的珍藏品送到展览会供大家欣赏,这样就为犯罪集团提供了信息。但是,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文化基金会都还没有有效办法来保护这些珍藏品。

10. 漫画:人类进化史

(原载新加坡《联合晚报》)

第 4 版

1.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记实(三)

三、伊拉克为何入侵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达92.3亿吨,居世界第5位。70年代以来,年产量超过1亿吨,为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基地之一。石油收入使它进入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列。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国,储量仅次沙特阿拉伯,占世界第2位。两伊战争8年,损耗颇大,欠外债达700亿美元。这次两国兵刃相见,有以下背景:    一、边界和领土争端。1961年科威特独立以来,科伊边界线一直没有划定,关系曾一度紧张。1963年伊曾宣布过放弃对科领土要求。后曾多次举行划界谈判,均无结果。    伊还提出现属科威特的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应为伊所有,遭到拒绝。今年7月17日伊总统萨达姆公开谴责科“逐步有计划地向伊伸展领土”,成为这次入侵的前奏。    这两项要求都和地下石油紧密相关:科威特得天独厚,地下至少有3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且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这一含油层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科威特处于盆底。周围石油皆向盆底涌流,使科油田总是满盈,多年储量不减。而伊拉克北部油田正处盆壁。这使伊十分气恼,遂指责科在伊边境采油,要求赔偿损失24亿美元。而布、沃两岛又是科海上油田的重点开发区,油源极丰。    二、科威特以往没有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分配的采油限额,大量超产,造成世界油价猛跌,今年6月下跌至每桶14美元。伊拉克声称仅今年上半年它就蒙受了140亿美元之损失。    三、伊拉克声称两伊战争使伊为保卫阿拉伯世界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对战争中欠下科威特的200亿美元的债务耿耿于怀,要求一笔勾销未果,怒火中烧,按捺不住。    以上几点,关键都在“油”字。    然而,欧、美、亚、澳众多舆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萨达姆野心勃勃,意欲吞并弱小邻国,称霸中东”。    一些报刊说,萨达姆1979年上台以来,为谋取地区霸权,极力扩充武力。1984至1986年间,伊以国民收入40%扩充军备,过去8年中进口武器达430亿美元。巴基斯坦一家报纸说,早在1986年,伊拉克就决定吃下科威特这块肥肉,制定了入侵科威特的计划——“科威特行动”,不久又做了最后审定。两伊战争结束,便加紧与科威特国内反对派接触,伺机下手。同时开始外交准备:1989年3月,伊极力促成与沙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今年又要求与巴林签订同样条约。但始终不向科威特提出这一要求,并拒绝与科再谈边界问题。伊还一再要求加入海湾合作委员会,受到卡塔尔等国一致拒绝。这些海湾小国曾私下表示:“伊拉克来意不善,它是为了挟持弱小、称霸海湾而来的呀!”    (三)

2. 维克托·苏霍德列夫

【美国《纽约时报》7月26日文章】题:首脑会晤的翻译升迁联合国    ‘多年来,当苏美领导人会晤时他总是在场,翻译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起着有战略意义的中间人作用。    维克托·苏霍德列夫是自赫鲁晓夫以来历届苏联共产党领袖的英文翻译,他参加了苏联领袖同6届美国总统的会晤。    去年8月,他回到了他的专业——外交——上,但不是在外交部。    他如今担任苏联在联合国秘书处的最高职务之——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特别助理。    他还是一块试金石,从他身上可以看出苏联对联合国和联合国为建立一支忠于《联合国宪章》的公正的国际文职人员队伍的努力的态度变化。冷战期间,苏联积极地反对这一理想。在苏联看来,联合国是意识形态战场的组成部分。苏联希望在联合国工作的苏联公民听从莫斯科的指令苏霍德列夫重返外交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多数苏联翻译不仅是语言学家,而且还是外交官。    苏霍德列夫在孩提时代就说得一口流利的牛津腔英语,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和他母亲是在伦敦度过的,他母亲是苏联贸易使团的工作人员。尽管这段经历有助于他当好一名翻译,他在莫斯科的最后官职却是处理美国和加拿大事务部门的领导人。他担任这个职务的同时还经常承担翻译的工作。    苏霍德列夫尽管对他所知道的一切都缄口不言,他还记得赫鲁晓夫易于冲动而无法继续谈判,勃列日涅夫经常生病,安德罗波夫会见的外国人很少。    苏霍德列夫得出结论,布什与戈尔巴乔夫的关系是最好的,因为这两位领导人在性格和受教育程度上比他们的历届前任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苏霍德列夫最美好的时光或许是出现在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年代。他说,尼克松总统对国务院有很大的疑心,非常担心会泄露消息,以致于他拒绝使用国务院的翻译而要求苏霍德列夫既为勃列日涅夫翻译也为他翻译。他说:“那是对我投了一张很好的信任票。”

3. 西德立法禁止公布窃听记录

【西德《明镜》周刊7月30日报道】题:敞开的伤口    曼弗雷德·韦尔纳(55岁)从报纸上知道,他私人电话被窃听了多年。这位北约秘书长从报上看到了他妻子埃尔弗里德1987年同他家朋友的谈话原文。埃尔弗里德·韦尔纳在电话中说,她丈夫不想继续任职了,“情绪非常抑郁”;他非常希望到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任职,那里的领导岗位是他“个人的梦想”。    这些窃听记录来自民德国家安全部的档案。慕尼黑的《快捷》画刊摘要刊登了这些材料。    画刊编辑们刊登这些国家安全部档案材料是钻了法律的一个空子。据刑法第201条,“未经允许用窃听器窃听别人不是对他说的、非公开表达的话”并把录音转给第三者,可被判监禁3年。但是,迄今印刷和发表偷录的谈话是不违法的。    波恩的议员们被这些传到西方的材料吓了一跳,本来对保护个人隐私并不积极的他们,现在已开始重视用法律形式保障他们个人的权利。联盟党、社民党和自民党联合起来通过了一个法律修正案,不久即将生效。记者如果发表窃听记录的原话或主要内容,同样有坐牢的危险。刑法第201条的补充,取消了一种一直使政治家们不高兴的新闻自由,因为由于法律上的漏洞,曾使有私生活情节或者隐私流传开来。

4. 阿尔巴尼亚流亡国王莱卡-----多年默默无闻 今朝跃跃欲试

【西德《世界报》7月14日文章】题:五条敏锐的狗和一名主人    副题:阿尔巴尼亚的莱卡国王从南非流亡地操纵其家乡的革命    多年来莱卡国王几乎从不被人注意。南非政府对他以礼相待,也不干涉他的阴谋活动。最多只有在几家喜欢耸人听闻的报章杂志栏目里提到过他的名字,那些报刊杂志把他看作是一位来自远方国家的奇特国王。由于后来没有发生耸人听闻的事情,他的名字也就再次被遗忘了。现在他又开始在幕后策划返回阿尔巴尼亚的计划。东欧国家中纷至沓来的事件和共产党执政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仍然捉摸不透的形势又重新使他变得引人注目。    莱卡国王今年51岁,他这些年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约翰内斯堡附近一个有些荒芜的农场里。他估计他家乡的形势会发生转折,现在的政府会垮台,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正在为这场革命作准备。    在过去几个月中,在美国和法国电视台记者拍摄电视节目时,他对巴尔干的局势谈得很多,他向全世界打电话,并且在为他的欧洲之行作准备,他的欧洲之行会引起进一步的反对地拉那政府的行动,甚至可能引起军事行动。他打算在广播电台发表一封信,要求阿尔巴尼亚人民起来反对其政府,气象气球会把这位国王的信带到阿尔巴尼亚去。    他坚决反对这种指责,即他不是他的国家的合法统治者。他坚持来访者称他为“陛下”,他说:“1961年4月11日——我的父亲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去世后的第二天,我已在巴黎宣过誓,这与阿尔巴尼亚的宪法是一致的。世界上所有的阿尔巴尼亚人都派代表团参加了宣誓仪式。”莱卡国王叙述说,他在西班牙侨居了17年,在西班牙时他已经在为推翻其家乡的共产党政权作准备。但他在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之前被驱逐出西班牙。“当时向我们提供避难的第一个国家是罗得西亚。我们也曾请求在德国避难,但遭到拒绝。1980年,在罗伯特·穆加贝接管政权之后,我宁愿离开罗得西亚,来到南非。”    阿尔巴尼亚有300万居民。此外有280万阿尔巴尼亚人生活在南斯拉夫,300万阿尔巴尼亚人生活在土耳其。居住在美国的阿尔巴尼亚人有25万之多,在澳大利亚和欧洲也有数十万阿尔巴尼亚人。在侨居国外的阿尔巴尼亚人中有不同的组织和从极右到极左的各种政治派别。据这位国王说,他与许多组织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他说,有些组织把他看作是阿尔巴尼亚国王,有些组织把他看作是反对派的领袖。他本人把作为民族的担保人行事和致力于举行全民投票看作是他的义务。    这位阿尔巴尼亚国王认为,他的大多数同胞把君主制度看作是起稳定作用的因素,他说:“45年来,阿尔巴尼亚人民一直在等待恐怖统治的结束和等待一个新的开端。我们不要无政府状态,但我们需要一名温和的仲裁人。君主制度在过去和现在都已证明,它能胜任这项任务。我想亲眼见到阿尔巴尼亚作为民主政体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对于他自己的行动,莱卡国王持保留态度,而且说话十分谨慎。根据他的看法,在恩维尔·霍查死后,这个国家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霍查的家族仍然掌握大权。但东欧的变革也使阿尔巴尼亚的局势受到了影响。因此,莱卡国王试图通过外交和经济行动,通过宣传和军事行动,来影响阿尔巴尼亚的形势发展。

5. 美国第五十一州将设在哪里?

【《香港时报一七月三十一日文章】题:美国的第五十一州    美国立国之初,仅有东部面临大西洋的十三个州。最初的美国国旗,也只有十三颗星。一八○三年,以一千五百万美元,向法国拿破仑买下路易斯安那等中部十几个州。一八六七年,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向俄国买下阿拉斯加大片土地。一度与墨西哥开战,兼并了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等地区,逐步增加到四十九州。美国属地夏威夷,于一九五九年升格,遂成为目前的第五十个州。    下一个新成立的州——第五十一州,是布什总统支持的波多黎各州呢?还是民主党国会议员所极力推动的新哥伦比亚州呢?这便是近月华府的热门话题。    美国首都华盛顿,在一七九○年初建时,称为哥伦比亚特区,原意在纪念早先发现美洲的哥伦布。华盛顿在一七九九年逝世之后,始由国会通过法律,在哥伦比亚特区上面,冠以华盛顿字样,以资纪念。哥伦比亚特区虽然是美国的首都市,由于人口不多,区域亦小,且黑人占全部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以这个特区所辖土地面积与人口,都是不够条件升格为州。但因每州不论大小,可以产生两名参议员,因之民主党人一直想把特区升格为州,以增加本身在国会的实力。    波多黎各现为美国属地,当地人士亦颇想升格为州,已获布什总统及共和党议员们的支持。由于它的新闻性小,传播界都不大提到。    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曾提出让华府升格为州的法案,未获通过。今年五月,又和民主党伊利诺州参议员西蒙,联名在参院提出将华府升格为美国第五十一州的法案。由于布什总统支持波多黎各升格为州,但却反对华府升格,民主党议员便有意拿波多黎各州一案作筹码,表示除非华府升格,否则他们将杯葛波多黎各升格。

6. 漫画

图左大炮上:北约  图右白旗上: 华约华约士兵说:别开炮了,我们也要入伙。       (原载7月30日西德《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