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04-14

第 1 版

1. 苏联东欧拉美十四国举行外长会议

合众国际社报道,十二日在布达佩斯开始举行的这次会议在寻求在贸易以及反恐怖活动和反毒品走私方面进行新的合作。

2. 苏联古巴举行为期一周的贸易谈判

古巴新闻机构十二日报道,苏部长会议副主席阿巴尔金到哈瓦那时说,两国牢固友好关系将继续发展和加强。

3. 民德新政府赞成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

路透社十二日报道,政府还承认二次大战期间对犹太人犯下了罪行。美白宫发言人对此表示欢迎。

4. 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十二日签署贸易协议

合众社报道,美贸易代表希尔斯说,美捷经两次谈判迅速达成该协议,为捷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5. 苏共中央公开信为党内清洗铺平道路

【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12日文章】题:为清洗苏联党内的激讲派铺平了道路(记者特雷弗·菲什洛克发自莫斯科)    苏联共产党党报《真理报》昨天为清洗党内主要的激进派铺平了道路。党内深重的危机和就未来的方针所产生的激烈分歧公开化了,共产党铁板一块的状况开始崩溃,强硬路线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分歧现在是如此之大和不可弥合,以致于永久性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党在为生存和发挥新的作用而展开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斗争中正在经受痛苦和磨难。激进派认为,除非党自身进行改革,否则它将失去生气,而强硬路线派似乎正在移动车厢,以便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周围构成一个防御车阵。    《真理报》头版上的一篇文章向已组成一个少数派民主纲领派的激进分子宣战。    这个组织想要共产党演变成多党制中的一个社会主义议会党派。它已在102座城市中建立了支部,并声称得到了广泛支持。    民主纲领派的领导人之一叶戈尔·丘巴伊斯昨天在对这篇文章作出反应的时候说,共产党员应该脱党而组建一个新的民主党。    他说,这篇文章表明,强硬路线派已夺取了党的领导权。他本人本星期已被他所在的地方党组织开除出党。    《真理报》的这篇文章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全体苏联共产党员的一篇公开信,它用了很大篇幅对民主纲领派进行攻击。

6. 科尔为应付大选转变对民德政策

【日本《每日新闻》4月11日述评】题:西德科尔政权修正轨道,狂热已消失    西德当局以及国民对从东德逃出来到西德定居者的看法正发生微妙变化。“柏林墙”倒塌时那种兴奋的劲头已经淡薄,西德国民已经开始感到东边同胞的流入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科尔政权开始修改政策,不再开放门户,而是把大门关起来。    从东德流入西德的人从去年1月到今年3月约有50万人。根据西德基本法流入和定居的东德市民领到同西德国民同样的年金和失业补贴,这成了诱饵,促使东德市民大量涌进西德反过来压迫了西德的福利财政。西德在野党社会民主党主张“西德国民没有义务支付东德社会主义崩溃的高额帐单”,宣布如果在今年年底大选获胜掌握政权就将废除付给东德移民的年金和财政负担。    科尔政权转变政策、向东德市民关闭门户的背景显然是有盯着本国大选、缓和西德国民不满这样一个目的。

7. 美民间机构在越建“和平村”

【美联社曼谷4月8日电】越南战争发生25年之后,美国人又回到了奇纳海滩,为在那里建立一个“和平村”打下基础,这些美国人希望这个“和平村”将会帮助那些在冲突中的受害者。    越战老兵戈登·史密斯说,他和其他9名美国人为“和平村”放下了奠基石。这个“村”包括一个重新定居中心、孤儿院、医疗中心和中等专业学校。    3月26日在奇纳海滩举行了奠基仪式,10名美国人和越南红十字官员参加了仪式。    美国的3500多名海军陆战队员是于1965年3月8日在奇纳海滩登陆的,这是美侵越战争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奇纳海滩工程是美国民间为治愈越战创伤所作的努力的一部分。这些方面的工作通常都是由越战老兵提出来的。

8. 奥其尔巴特说蒙不允许搞资本主义

【蒙古《有理报》4月12日报道】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奥其尔巴特在答日本记者问时说:“蒙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在更新,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他说,“现在蒙还没有说要走资本主义,如果有的话,我们不会允许。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国营为主,因此计划体制的意识没有下降,改革时期应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但以发展国营企业生产力为主,我们重视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他说,今年7月底将举行大人民呼拉尔选举,大呼拉尔选出的一个月内将举行总统选举,如果提名他竞选总统,他将为争取当选而奋斗。

9. 「谢谢你,日本,我们需要鞭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4月9日一期文章】题:谢谢你,日本(作者戴维·格根)    日本的经济实力愈来愈强大,而它的贸易作法在美国人看来又欠公平。    不过,在坚决维护我们的权利之余,美国也应该特别注意,勿使我们和日本的贸易争执爆发成激烈的报复。美国与日本分手,是不堪想象的事。一场贸易战争会破坏整个世界经济。此外,日本方面也有一些言之成理的说法,我们却往往象个脾气急躁的配偶,拒绝细听。    我们必须认清,日本的高品质竞争,对美国有正面的影响:懒散的自满心态渐无容身之地,我们正被迫恢复世界级选手的身分。39%的美国大公司,近年来已大幅精简其营运,“短小精干”的时代已经来临。根据最近发表的一份美国竞争力研究,1980年以来,美国汽车制造业已将每部汽车的缺点,从7到8处降低到1.75处。新点子不断出笼的日本人,仍然保有最起码的优势,但是,差距已迅速缩小。同样的道理,日本人在教育、储蓄和自律方面引以为傲的优势,也正迫使我们大幅改革美国的中小学,更新美国的经济根基。没错,我们和日本之间是有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但是我们不要夸大两国的争执。10年后,我们变成一个更强大、更富裕的美国,我们甚至会说:“谢谢你,日本,我们需要这种鞭策力量。”

10. 美联社评述蒙党通过新党纲

【美联社乌兰巴托4月12日电】世界上执政时间第二长的共产党今天从党章中删去“共产主义”一词并确立建设“民主的人道社会主义”的新目标。蒙古人民革命党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党章和党纲,反映出它最近接受民主改革和反对党。    改变党的名称、删去“革命”一词的建议被否决掉了。    党正在努力改变其形象,以便在自由选举中保持权力。看来党现在在属性问题上面临着一场危机。党的意识形态主要负责人察希勒干说:“我们的党仍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或任何其他的理论并不是教条”,党不再使用“共产主义”一词。    他说:“我们现在已认识到,共产主义离我们十分遥远。我们赞成建立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现在尚不清楚,新的主席团是否将由现在组成政治局的那5个人组成。    党领导人仿效苏联的榜样,几年前就开始谈论改革,但是真正的变化仅仅是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才出现。新的进步党的主席巴特苏赫说:“我们对执政党能够更新面貌并不寄予很大的希望。”新的进步党希望迅速实现经济私有化。

11. 港刊展望:亚太地区经济集团化发展前景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文章】题:太平洋时代精神的体现——泛太平洋共同体    全球经济动力正在甚至已经从大西洋和美国—欧洲向太平洋和亚洲(不一定包括美国)转移,这个概念已不新鲜。    到了1989年,太平洋边缘的亚洲国家是世界最强的经济实体这一普通概念已家喻户晓。    丰富的和有说服力的先验事实支持上述看法。例如,越过太平洋的贸易现已超出越过大西洋的贸易;这种向东转移五六年前才发生。而且,1980至1985年期间,中国、日本、南朝鲜、香港和新加坡诸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三倍于美国、西德、法国和英国,1965至1980年,它们的经济增长也只比西方国家快一倍。    据一些研究分析,在今后10年内,仅中国、日本和南朝鲜的生产就超过美国、欧共体和经互会(包括苏联)的总和。如果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加入中、日和南朝鲜行列,这样一个集团未来的经济支配地位就更加明显。如果美国和加拿大加入太平洋洋盆国家,这个集团的经济影响就占压倒之势。    如果世界注定要分裂为地区贸易集团,那么,亚太未来似乎有四种可能情景:    1、日元集团。这个集团由日本领导,将包括南朝鲜、东盟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北京集团。它由中国领导,将包括南北朝鲜、亚洲儒学国家(地区)台湾、新加坡和香港,但不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3、西太平洋共同体。这个集团将包括中国、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北朝鲜、东盟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4、泛太平洋共同体。它本质上象西太平洋共同体,但还包括美国、加拿大、也许还有墨西哥以及其他中南美国家。    日元集团将不会导致和平和繁荣——日本处于经济和军事主宰地位将使中苏十分不快,或许不能接受。况且,欲维持类似于东北亚现状的某种事物的美国也将发现,这种情景不令人满意,也许不能接受。然而事实上,非超级大国所愿,日元集团也许是第二个最可能的情景。    第二个情景——中国的支配地位比日元集团可取,因为它可以或许将会抑制和平衡强大的日本和谨慎的美苏。不过,这种情景比日元集团和其他集团更不可能实现,也不可取,因为它将倾向于使两个宿敌中国和日本对抗。    第三个情景即西太平洋共同体比由中国或日本主宰的亚太区可取和可能。主要障碍是,它会引起美、苏、西欧三个主要力量中心的担心。    第四个情景即泛太平洋共同体是这四个可能情景中最可取的一个。它的巨大吸引力是,它将迫使欧洲大家庭的两部分——欧共体下的西欧和经互会下的东欧——避免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有利于开放竞争,原因很简单,一个包括美、日、中的集团既不可轻视,也不可疏远。    泛太平洋方案在上述四种可能情景中最有可能出现,但不意味着确有其事。泛太平洋共同体也博得美国的信任,因为它的曾经无可争议的自由世界领导地位已相对削弱。平凡的真理是,美国再也不能单独挑起领导重负。

12. 布加勒斯特约一千人举行示威

法新社十二日报道,游行者抗议罗临时政府作出的不允许前国王米哈伊回国度复活节的决定。

第 2 版

1. 套汇女横行琼岛

【香港《天天日报》2月1日特写】题:旅游业之副产品套汇女横行琼岛    在海南的一些旅游风景区,悄然滋生着一种特殊行业——套汇。因业者多是女人,所以人们称之为“套汇女”。    套汇女是琼岛近年迅猛发展起来的旅游业的“副产品”。在琼岛的旅游区及繁华街道,哪里有洋人哪里就有专为换取外汇而来的“倒姐”、“倒妹”。    在三亚市闹市中心,3位洋人被5位头扎花巾的“套汇女”团团围住,各自讲着双方都听不懂的“外语”。其中一中年女子和一位大胡子的外国人旁若无人地相互比划,像是讨价还价。妇女先伸出两个指头,洋人连连摆手,冒出几句听不懂的外语,转身欲走,那女人一把抓住老外的手,露出善意的笑容,手势翻来覆去,脑袋左摇右晃,外国人便无可奈何地掏出两张外汇券给了她。    套汇本属黑市交易,但琼岛“套汇女”大多是谙熟此道,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来去纵横。“天涯海角”旅游区,一对从瑞士来旅游的新婚夫妇,刚下车,即被几位“套汇女”缠住,男的似乎见惯了这种场合,显得镇定自若,从口袋里掏出一叠外币来晃了晃,又放回口袋,用生硬的普通话问:“你们出多少?”一时套汇女“唰”地亮出各自的指数,经一番讨价,终于成交。这些“套汇女”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只念过三数年小学,但她们按照对方递出的外币,能迅速地把手中一叠黑市价人民币交给对方,皆用心算,其准确程度往往令旅游者佩服不已。    “套汇女”大都低价套进,高价卖出。套进的外汇先卖给她们的“倒姐”头头。“倒姐”再转手出去。她们有各自的头目与活动地盘,既竞争又合作。有些“套汇女”受控于走私集团,为走私分子贩卖各种违禁物品。

2. 台著名歌星崔苔菁来京义演

【台湾《民生报》4月5日报道】崔苔菁将于明天启程,前往北京参加本月11日起,一连8天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世界地球日”演出。这将是国内歌坛重量级大牌首次登陆彼岸。    “世界地球日”由大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环保局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所主办。这项活动是联合国指派会员国举行,演出将由卫星传送到世界各国播出,大陆也将由中央电视台做实况转播。    参加“世界地球日”演出的艺人包括印尼一位歌手与香港节目主持人。较特别的是,主办单位安排崔苔菁与秦沛联合主持其中一段内容。此外,崔苔菁将演唱《祈祷》、《愈飞愈高》两首歌。    崔苔菁参加“世界地球日”演出,非但分文不取,随她前往的灯光师、舞蹈老师,均由崔苔菁自聘。    自6月起巡回大陆各大都市为亚运而唱的筹募基金活动也将有大批台湾歌坛“主流派”歌星参加,也属义演性质。    以往台湾歌星到大陆表演,多为“非主流”角色,在台湾已无市场可言,乾脆到大陆开疆辟土。    他们的表现往往令大陆人士失望,更为大陆舆论诟病的是,不少歌星抱着“捞一票”的态度,也破坏了台湾歌星在大陆的形象。    崔苔菁这次到北京表演,不计酬劳,做法令人惊讶。这次为“世界地球日”而唱,她认为很有意义,因此愿意自费前往。

3. 永远的异乡人

【台湾《中国时报》3月4日文章】题:永远的异乡人(作者古婷)    “人生如梦啊!”回想在昏暗的小屋里,72岁的曹老伯向我说这句话时的神情,我心中又涌起一股莫名的心酸悲情。    那天我去国际学舍书展买完书后,怀着一种复杂和好奇的情绪,走进信义路三段56巷,心想在台北市金碧辉煌的高楼丛林中,居然还存在着这么一片广大的矮房。    巷子口的菜市场,依旧是古老的市集贩卖方式,各地的方言平和地夹杂使用在交易中,曲曲折折的巷道,仍然写着都会里逐渐流失的岁月痕迹。    一群操着浓厚大陆口音的老年人,在巷尾高声谈论着时事国情。曹老伯骑着一辆49CC的老机车从他们中间穿过,后面跟着两只可爱的狗儿。他们打趣地说:“老兵又带着两位副官儿回来罗!”    我好奇地趋前探问这位亲和的老先生,他的家令我重重地愕然心惊,失措地暗想:“这是家吗?”一条长约2米的巷道仅容旋身,约两三坪大的房间摆着许许多多的杂物,床、炊具和狗挤成一堆。老人转身看着我,摆手摇头说:“人生如梦啊!”    原来曹老伯高中毕业时,考进青年军;来台退伍后在美军基地做事,后来年纪大了只得捡破烂维生。    现在他在大厦帮人扫楼梯,满满一屋子的旧家具,都是他惜物从外头捡回的。我静静地望着这位住在矮小违建户的单身老人,听他诉说每天在大厦里扫地所看到新一辈台北人生活方式时的心情。    50几年前英姿焕发,也曾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小伙子,而今却孑然一身,孤独地住在这昏暗的矮屋里。这难道是命运在捉弄人吗?老兵是不怕吃苦的,只是在时代转变下,社会福利照顾不到的角落,他们却以需承受着残酷的社会现实。心灵孤寂的哀伤比物质的简陋更甚千百倍,苍天何其忍,让年近暮色的老人接受如此世界!    在台北,我们同是异乡人,但是比起曹老伯,我是微不足道的。他从安徽来到台湾,从苦难的时代度到繁华的今日;年少的我还有家可回,而他——却成了永远的异乡人。

4. 漫画:警讯

南投县一所国中的女导师抽检班上学生书包时,发现一名学生的书包内藏放一把手枪。    老师抽检学生书包,早期查到的多为不良书刊,接着有手指虎之类的小凶器。近年来“内容”不一样了,有强力弹弓、飞镖,现在又有手枪。    学生书包内查出手枪,这是向社会发出多种警讯,很值得重视。    (原载台湾《中国时报》)

5. 台“总统”就职拟演《安天会》 当局担心影射李登辉要求撤换

【台湾《中国时报》4月11日报道】国防部、教育部、两厅院与陆光、复兴剧校相关人员,昨天为5月18日展开的“海内外名家庆祝总统、副总统就职大典演出”举行协调会。会中,国防部人员指出,两厅院排定演出的《安天会》(改编自《西游记》)具有讽刺意味,有隐射李登辉是剧中猴王的“敏感寓意”,因而要求撤换刷目,让两厅院承办人员颇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受。    台湾女花脸王海波指出,国防部的说法是“外行人指责内行人”,不但是“鸡蛋里头挑骨头”,且完全曲解《安天会》中的喜庆热闹原意。

6. 她紧盯着未来

【新加坡《联合晚报》4月2日文章】题:抛得金牌——世界铅球女魁黄志红(作者冯家贵)(原文提要:在铅球运动史上,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从来不曾拿过世界冠军。1989年9月9日。24岁的中国运动员黄志红改写了历史,夺得了这项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冠军宝座。黄志红如何“抛”出申国人的荣誉,她的奋斗史,值得一读。)    1989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第五届世界杯田径赛上,24岁的中国姑娘黄志红夺得女子铅球冠军。    铅球比赛从来被视为显示力量的项目。她一举战胜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奥运会第一名等众多好手,打破了过去欧洲人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是中国田径史上的一次突破,也是亚洲人第一次在世界杯田径大赛上夺得金牌。    翻开世界田径史,自1860年和1934年分别产生第一个男女铅球世界纪录以来,铅球比赛就一直是欧洲人的天下。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被认为不适于此类运动,因为个头小,力量差,“底盘”(运动员自身的体重)太轻,无力与身躯魁梧的西方人抗衡。    过去,在铅球项目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巨大的。早在1976年,世界女子铅球就已突破22米大关;而中国,经过几代选手的奋力追赶,到1986年,才达到18.6米。尽管与初期的成绩10.97米相比,进展可谓显著,但以此纳入世界大环境中,仍差得太远。    几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投掷教练何增生、阚福林等率领一批富有牺牲精神、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的选手,承担了赶超的重担。    1987年,28岁的中国女运动员李梅素六破亚洲纪录,最好成绩是20.95米,小妹妹黄志红紧随其后,进入20.22米。1988年,李梅素是21.76米,黄志红是21.28米。她俩摽着劲儿地赛,黄志红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因而人们戏称黄志红是中国女子铅球界的“王储”。    不过,这两位“对手”却相处得极好。李梅素说:“有小黄在后面穷追不舍,我才有紧迫感、危机感,不敢稍有松劲。”黄志红说:“老大姐在前面,有个目标,有个奔头,才后劲无穷。”两人这样跟来    摽去,终于将中国女子铅球摽向世界水平。1988年,李梅素的成绩已是当时的世界第二,黄志红则排在第六。1989年,李梅素完成历史使命,退出赛场,“王储”黄志红承担起“冲击主峰”的重担。终于,这位刚刚度过24岁生日的中国姑娘,连连在重大国际战役中告捷:    3月,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银牌;    8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金牌;    9月,世界杯田径赛,金牌……    黄志红,一个看上去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姑娘,待人随和,爽快,脸上总是带着笑意。当提起她的“一银两金”时,“嗐!这都是历史了。”黄志红这样对人们说,语气淡淡的,让人品不出一丝自负恋旧的味道。她的视线始终紧盯着未来。

7. 台湾短讯

▲《台湾新生报》报道。针对台湾的大陆政策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10日台“立法院”新国民党连线成员联署声明,大陆政策应从经济合作着手,寻求双方利益的“交集点”,建议在大陆闽南沿海成立台商投资开发“实验特区”。    ▲台《中国时报》报道,台“新闻局长”邵玉铭9日在台“立法院”答复“立委”赵少康质询时指出,大陆发射“亚洲一号,卫星并不至于对台造成“统战污染”,因此新闻局无意采取任何“反制”行动。    ▲台《中央日报》报道,台“交通部长”张建邦9日在台“立法院”答询时强调,台北飞北京是一“黄金航线”,也是国内航线,若政策许可飞航,自然以国际航空公司为优先考虑。    ▲《台湾新生报》报道,为实现统一,结束两岸对峙局面,台“立委”吴贤二10日在对“立法院”的书面质询中提出“大中华国协”构想,希望以两岸人民为主体,共同成立一个形式上统一的中华邦联,并参考大英国协,各加盟单位各有一套政治制度。    ▲《香港时报》报道,台“国是会议”筹备会3日宣布,“国是会议”的支出费用约新台币2000万元,即在台2000万人口中,每人要付出1元钱来赞助    “国是会议”的推动。    ▲台《自立晚报》6日报道,色情书刊与漫画对学童的影响已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台北县政府新闻室最近对公立中、小学附近的书店进行了清查,在15天内就查获了5万多本违规漫画书与色情书刊。    ▲台《自立晚报》6日报道,由台湾英文《中国日报》主编的《1990年台湾指南》已于日前出版全书近500页,中英文对照,内容详尽。

第 3 版

1. 英国著名导演戴维·利恩获美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

美国电影学会3月8日晚一反过去一贯的作法,将一年一度的终身成就奖授予了英国著名导演戴维·利恩爵士。今年是该学会举行的第18届颁奖仪式,而利恩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外国人。    现年82岁的利恩,在17岁那年才首次跨入影院大门,并从此迷上了电影。从20岁至今他一直在影坛辛勤耕耘,他当过周工资仅有一镑钱的杂役,当过助理摄影师,还搞过剪辑,直至1942年才在《我们为之而战》一片中成为一名导演。在近60年的导演生涯中,他为世界观众留下了一部又一部佳作。如我国观众熟悉的《孤星血泪》、《雾都孤儿》是他早期执导的黑白片。《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使他在国际影坛赢得声誉,两部影片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7项奖。还有《日瓦戈医生》、《印度之旅》等等。据说利恩一生独立执导的仅有屈指可数的16部影片,而近30年才执导4部,这些影片可以说部部都是掷地有声之作。    利恩的影片大多改编自文学名著。《雾都孤儿》和《孤星血泪》是据狄更斯的小说《奥立弗·特维斯特》和《远大前程》改编的。《桂河桥》改编自皮埃尔·布尔的同名畅销小说。《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作品。《印度之旅》更是导演本人亲自花两年时间将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就连拍得不太成功的《瑞安的女儿》也是根据包法利的原著《名利场》稍加改动而成的。还有他的最新作品《诺斯特罗莫》则是出自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    将小说搬上银幕,将十万、数十万字的小说压缩到一两小时、或几小时的银幕上并非易事,它需要高度概括,但又不能只有骨架,不见血肉。利恩的影片,不仅能忠于原作,往往还高于原作。《桂河桥》是突出的例子,他将一部严肃的、说教的反战小说,改编成“清一色男性影片”,却获得了7项奥斯卡奖。《孤星血泪》用40多年后的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称得上狄更斯作品改编得最好的。    再说《印度之旅》,原来制片商为了票房收入,要求利恩对马拉巴洞一事拍出强奸镜头,但他忠于原著没有添油加醋地去表现。影片还把审理印度医生阿齐兹的案件作为重头戏,突出了主题,使观众对阿齐兹深表同情。    用画面讲故事是他影片的又一特点。他曾说:“我一贯喜爱那些翻了一页又一页没有一句台词的剧本……我喜欢用画面讲故事。”狄更斯笔下的雾都伦敦,各种不同角色的复杂心理,他都是通过画面绘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说,利恩影片中的画面,表现了他的思想,它们不是空洞无物的。    在颁奖仪式上,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说,14岁那年,正是看了利恩执导的《桂河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两部影片,才使自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导演的。    利恩本人在颁奖仪式上说,就在他出席颁奖仪式前两小时,刚找到愿意发行他最新影片《诺斯特罗莫》的公司,为了这件事,他花了几个月时间,磨破了嘴皮。他对电影界只考虑票房收入的现象十分生气。他说:“我考虑的不是个人。这对于象我这样的老家伙说来没什么。但是,你们这些掌管财政大权的人应关心青年人的成长……。我们很怀念欧文·索尔伯格(米高梅影片公司制片经理),他着眼于两个方面,他会赚钱,又懂得拍片。他曾说过,米高梅影片公司赚了很多钱,足以对付经济上的细小损失,敢于冒险起用新人。”    这次颁奖仪式的录像将于4月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在电视上播放。(曹玉如)

2. 南朝鲜人争相观看北朝鲜电影《真情》

【美联社汉城3月30日电】题:第一部北朝鲜电影在南朝鲜上演,南朝鲜人争相观看    今天在南朝鲜上演的第一部北朝鲜电影吸引了不少好奇者、学生和怀旧的祖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这部影片有助于他更好地了解其共产党邻国。在准备上演电影《真情》的政府小礼堂只有80个座位,但赶来观看的人却超过1000。无法进入小礼堂的人得到了看下几场的电影票。    大学生郭努焕说:“我感到与北朝鲜人之间有一种同胞情谊。”    郭努焕专攻政治学,今年24岁。他说,他不赞同这部影片的意识形态,但觉得政府决定定期上演北方共产党的电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北朝鲜。    南朝鲜政府官员说,他们计划每月上演一次北朝鲜电影,以作为他们促进1945年起各自为政的南、北朝鲜建立相互信任的努力的一部分。    这些官员说,他们考虑以后在一个较大的影院上演北朝鲜电影,便于更多的人观看。    今天上演的这部历时70分钟的电影是1986年拍成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23岁的单身女子,她按照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教导全心全意地为一个农场的发展而奋斗,最后成了执政的北朝鲜共产党的一员。影片一开始,这位主人公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一处即将被大雨冲垮的河岸上的一个洞。她最后被村民们救出险境,政府称赞她的英雄行为。    一位名叫李正纯的女银行职员(27岁)说:“我来看这部影片是出于好奇,但我不得不说影片中没有什么令人吃惊的东西。”    李小姐和其他许多观众都说,影片想表达的信息是“陌生的东西”,但是他们说,这位女英雄的爱国主义事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魔海龙三角(十八)

古迹之谜    马杜尔古城由很多巨大平台组成,平台则以棋盘方式平铺在珊瑚礁上。平台上共建有一座宫殿、一间聚会厅、神庙、住处、坟墓、地窖、王族陵寝以及其他建筑。    另外还有一道巨大的防波墙阻挡海水倒灌进城,墙上开有海门,可让船只出入。    这处古城在设计上显然分成三部分:较低的部分供国王、朝臣和贵族居住,上层则是神庙与僧侣的住处,四周的护城墙则包括地窖、坟墓与王族陵寝。    没有人知道马杜尔有多久的历史,但据估计至少在1000年以上。    岛上土著传说,在古代,有两兄弟欧希巴和欧索巴乘坐大独木舟来到岛上,施展魔法让石块飞翔:在短短一天当中,就把整个马杜尔城建造完成。    跟复活节岛一样,马杜尔古城没有留下任何文化资料,而且也是在突然情况下结束建城工作,因为在波纳佩岛的采石场也留下很多刚开采准备使用的石块。    马杜尔古城的存在令很多考古学家及科学家感到困惑,麦克米兰    ·布朗在他的著作《太平洋之谜》中指出:“从采石场搬运大石块只能利用木筏,而要在涨潮时把这些每块重达5到25吨的大石块从木筏上搬到60英尺高的平台,必须动用几万名劳工,然而以波纳佩岛为圆心,在1500英里的直径范围内,目前的人口总数却不超过5万人。”    岛上土著还世代相传,距马杜尔古城不远的海底有一处沉没的古城。1939年,潜水人员在附近海底发现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处,他们还从当地海底捞出十分珍贵的黄金与珠宝饰物。另外还有几个太平洋小岛也存在神秘的古文明遗迹。    马里亚纳群岛上可找到被称之为“拉蒂斯”的巨大建筑古迹,这些古迹包括排成两列的巨大石像。    提尼安岛上的古代遗迹,由一些三角状巨大石柱组成,每根石柱底部圆周约为18英尺,顶部则为15英尺,柱高20英尺,柱头直径约为5到6英尺。当西班牙人首次登陆提尼安岛看到这处古迹时,立即询问岛上土著,土著回答说,这是“以前的人”所建筑的。    在新喀里多尼亚外海的松树岛上可发现巨大的砂石小山丘,考古学家把这些小山丘挖开后,发现里面有用灰泥制成的水泥柱,柱子直径约在50到75英寸,高度在40—100英寸,它们究竟有何用途,考古学家到现在也不知道。    在玻利尼西亚的马克萨斯群岛上,到处散置着巨大的石头平台,和复活节岛上用来放置大石像的平台十分相似。    (十八)

4. 第二届拉美国际戏剧节四月六日在哥伦比亚开幕

埃菲社四月七日报道,在首都波哥大开幕的这次艺术盛会,全世界有二十八个国家的一千一    百五十名演员参加。    戏剧节期间将演出八十一个剧目,其中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滑稽剧等。上届拉美国际戏剧节是两年前在委内瑞拉举行的。

5. 取材于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作品的国际绘画与雕塑展览三月二十七日在墨西哥城开幕

埃菲社四月七日报道,欧洲、亚洲和美洲十一个国家的作品参加了这次展出,其中有米罗、毕加索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

6. 西班牙出土古希腊陶器

合众国际社三月三十一日报道,西班牙韦尔瓦最近出土的公元前七至六世纪陶器有花瓶、水罐、灯具等,为希腊鼎时期制品。

7. 英将发行纪念英王太后九十诞辰硬币

合众国际社三月三十日报道,硬币面值五镑,铸有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头像。专为收藏家们铸造的则以金、银和铜镍合金铸的。

8. 波兰团结工会将创办新报

合众国际社四月二日报道,波兰团结工会将与挪威一出版公司合营出版一种波兰文日报。初定发行五万份。

9. 《特洛伊人》演出获得观众高度赞扬

【美联社巴黎3月19日电】题:《特洛伊人》在巴士底歌剧院的首场演出获得了褒贬参半的评论    埃克托尔·贝利奥兹的《特洛伊人》在巴士底歌剧院的首场演出获得了好评,尽管一位刻薄的评论家称之为“10年来最可耻的景象之一”。    星期六晚上,这个历时五个半小时的演出获得了名人荟萃的观众的起立喝采和大多数法国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这场人们等待已久的首场公演的英雄是南朝鲜指挥、37岁的郑明焕(音)。他从去年5月以来一直任艺术导演。    皮埃尔·珀蒂今天在《费加罗报》上写道:“伟大的、无争议的胜利者是郑。这位来自这个行星另一边的伟大的音乐家具有惊人的敏锐和把握。他知道怎样勇敢地掌握住漫长、而又艰难的乐谱。”    这场首场演出具有双重意义。《特洛伊人》全剧以前从未在巴黎演出过;它代表着该歌剧院的“火的洗礼”,首次利用了该歌剧院的先进技术。    在伦敦《金融时报》的马克斯·洛珀特看来,郑“深深地进入了音乐之中”。    他写道:“人们赞叹乐队的演奏极为出色、使演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和风格。”    不那么受欢迎的是意大利人佩奇所设计的朴素的布景和黑白相间的服装。受到一些观众的嘘声。    包括三位政府部长、电影明星和知识分子在内的观众向演出者欢呼并投掷鲜花。    评论家们赞扬了扮演卡桑德拉的美国人戴瓦斯·郑巴里和扮演迪多的雪莉·维雷特。    他们说,另一位明星是贝利奥兹本人。这位法国作曲家(1803—1869)在世时境遇很糟,从未看到过在巴黎舞台上公演《特洛伊人》。

10. 现代艺术品在巴黎大拍卖

【法新社巴黎4月1日电】题:现代艺术品在巴黎大拍卖    据拍卖处人士说,3月31日晚上,在巴黎德鲁奥—蒙泰涅饭店,大量现代画和雕刻作品的拍卖总共卖了1111.4万法郎。    在卖出的作品中,有乔治·瓦尔米埃的一幅油画《风笛舞会》,它绘于1927年,卖了165万法郎,还有莫里斯·于特里约的一幅油画《普勒伊(塞纳—马恩省)的修道院》,画于1931年,卖了100万法郎。

11. 漫画

「您吃牛肉菜豆需要这个东西。」  (原载美国《洛杉矶时报》)

第 4 版

1. 从艺术世界迈向政治世界

【美国《时代》杂志4月9日文章】题:政治现在是他的缪斯    “的确,我的那个患癌症的家庭曾经渴望我有朝一日成为百万富翁,或者最起码当上共和国总统。”——马里奥    ·巴尔加斯·略萨    在中午阳光的照射下,至少有100华氏度。马里奥·巴尔加斯站在露天舞台上。他置身于秘鲁北部莽林中的巴瓜镇。    数千名粗犷的印第安人注视着他,这位总统候选人宣布:如果在即将到来的星期日他当选了,他会把繁荣带到亚马孙省。    巴尔加斯是拉丁美洲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10个月来从鱼虾市场到城市棚户区,到处发表竞选演说,他要成为秘鲁的下一届总统。什么原因促使他竞选呢?他大笑着说:“对每件事情都要冒一冒风险。”    巴尔加斯并非吹牛。秘鲁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接近3000%;每天死于政治暴力的有10人,自1985年以来,秘鲁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了50%以上;臃肿低效的官僚机构中腐败之风横行。而唯有巴尔加斯似乎想承担起治理这个几乎无法治理的国家的责任。甚至在那些反对他的富有的保守派看来,巴尔加斯仍然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在作风上,他同现任总统、把经济弄得一塌糊涂的阿兰·加西亚针锋相对。1987年,加西亚想方设法要把银行国有化,而巴尔加斯则带头集会反对此举并取得成功,自那时起,他便成为举国瞩目的人物。他曾经把政治斥为“肮脏和令人深恶痛绝”,现在他也许会发现,治理国家并不象他在小说中讽刺政坛那样轻松自如。    巴尔加斯竞选的基础是他的经济纲领,他宣布振兴经济,每年降低通货膨胀率10%,吸引外资,把凋敝的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政界担心的是,他同军方的关系脆弱,可能破坏他的竞选。    他象拉丁美洲许多当代作家一样,支持古巴革命的左派理想。但是他在70年代对社会主义政治的幻想日益破灭之后,又通过其小说中的人物醉心于追求其它思潮。在《亚历杭德罗·马伊塔的真实生活》(1986)这部作品中,那位反传统的主人公是一个老练的革命者,他在一个腐败和不公正的社会中想实行变革,却遭到挫败。    巴尔加斯在竞选中犯过错误,去年夏天他发表电视演说时,把目前的政府机构描绘成撒尿的猴子,这刺伤了很多观众。他在欧洲流亡了16年,因此有人经常指责他是欧洲人,而不是秘鲁人。    他的小说常常来源于他的生活,现在有人问:他是否要把他的从政经历变成小说素材?他的回答是:“艺术和政治是各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在政治中,你不能成为政局的主宰,你必须建立共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接受批评。而在文学中则不同。你写小说时,丝毫不能摇摆,对于你所确定的目标要坚定不移。”    巴尔加斯对自己的作品最感到骄傲的有两部:《教堂谈话录》(1969)和《世界尽头的战争》(1984)。他在这两部作品中对“狂热”、“启示”和“腐败”作了探索。如果他当选总统,他将必须更直接同这些题材打交道,而这一切题材,在今天的秘鲁蕴藏丰富。

2. 昔日田园乐土 今日警察国家

【巴西《圣保罗州报》3月25日文章】题:瑞士几乎成为警察国家    瑞士的统治者们对瑞士的国际形象逐渐受到损害感到非常担忧。覆盖着白雪的山峦和绿茸茸的牧场的传统印象已在减退。现在,瑞士成为退休的专制统治者的避难所,保存独裁者的金钱的保险柜和为贩毒分子洗钱的场所。这种形象使瑞士文静和守纪律的公民深感失望。    由于揭露出瑞士正在逐步变为一个真正的“警察国家”,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政府已不满足于鼓励公民举报,它正在设立涉及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档案。这也许是作家琼·齐格勒反对的下一个目标。由于同银行保密的作法、为贩毒分子洗钱和议会腐败等进行斗争,齐格勒以瑞士的“佐罗”著称。已经对齐格勒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甚至取消了他的社会党议员资格,但都没能奏效。法国《鸭鸣报》周刊最近一期刊登文章这样描述瑞士的公共自由:那里的一位法官甚至禁止一只公鸡在清晨打鸣,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当局一直竭力阻止新闻界进行调查,拒绝提供消息。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前司法部长伊丽莎白·科普的丈夫曾领导一家为贩毒分子洗钱的公司。在对这个事件进行的调查中,一些记者由于走得太远而受到惩罚。许多记者揭露,在审理这件丑闻的过程中,他们的电话被切断。    1988年3月,两名瑞士记者在瓦莱地区由于“叛逆罪”而被判刑。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透露了军队购买土地。这两人被判40天徒刑,但检察官要求判刑一年。在瑞士,政界、司法界和商界在反对记者进行的工作方面是一致的。琼·齐格勒认为他必须成为一个敢于对抗他们所代表的权力的持不同政见者。    最近发生的涉及前部长伊丽莎白·科普的事件使发现存在着瑞士政治警察秘密档案的那些瑞士议员感到震惊。这证实在这个民主国家里存在着当局将集体自由与个人档案混为一谈的某种趋势。在联邦委员会委员、绿党和生态学家的压力下,警察作出让步,同意议员们接触秘密档案。    共产党议员琼·施皮尔曼发现他的电话被窃听,他的档案中只记录了他参加议员竞选,但没有注明他当选议员;社会党议员鲁道夫·施特拉姆获悉,他的档案中记录着他是两个他根本不知道的政治组织的成员;女经济学家莫尼卡·施特罗克则被划定为“国家的敌人”;联邦委员会委员弗里茨·迈埃尔的档案注明,他曾在一家左派出版社的拍卖会上购买了一些书籍,尽管瑞士的整个出版业都属国家所有。

3. 学生兵 俘虏 座上宾

【南朝鲜《中央日报》3月24日报道】题:戈尔巴乔夫的翻译——柳学龟    戈尔巴乔夫同金泳三举行秘密会谈时,唯一在座的是他的翻译65岁的柳学龟。据说,柳学龟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一位“重要人物”。    柳学龟是第一代韩国侨胞,去年10月,他作为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访韩代表团成员访问了他离开了46年的祖国。见到了他的哥哥柳汉九、柳汉俊和姐姐柳季淑等人。    柳学龟不仅担任苏联高级领导人的翻译工作,而且直接参与苏联对韩关系的谈判和接触。他的一生和韩国现代史一样是不平坦的。    柳学龟的父亲柳淇英曾在晋州当过律师,他的母亲叫张贞贤。他是他们4男3女中的第五个孩子。    柳学龟在晋州高等普通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培养俄国问题专家的满洲国国立哈尔滨学院俄语系,1945年8月他在二年级的时候被抓去当了学生兵。    他入伍刚5天就成了苏联军队的俘虏。他在收容所过了两年之后被释放可以回国时,一位苏军中校问他“你是否愿意留在苏联工作?”他同意留在苏联了。    柳学龟说:“当时,我很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留在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工作也可以为朝鲜作出贡献。”    开始时他在莫斯科广播电台哈巴罗夫斯克分台担任日语翻译,后调到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尔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    柳学龟在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当日本问题研究员后,从80年代初开始成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日语翻译。    柳学龟精通日语和俄语,今年1月日本前外相安倍访问苏联时,他为戈尔巴乔夫和安倍当了翻译。戈尔巴乔夫最近访问立陶宛共和国时他也随同前往,这说明他有一定的地位。今年1月,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作为对韩窗口成立韩国科时,他当上了负责对韩事务的韩国科长。    柳学龟对他自己的一生说:“在汹涌的历史浪潮中,几乎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人生就是这样。”

4. 日本女性禁忌多

【新加坡《联合晚报》3月18日文章】题:日本女人禁忌知多少女人禁上擂台今年年初,女官房长官森山真弓要代表海部总理颁赠“总理大臣杯”给得冠军的相扑力士,因为颁奖通常是在擂台上进行,而相扑世界的传统是“女人禁上擂台”,日相扑协会表示“想维护传统文化”,而不肯让森山真弓上擂台,森山真弓最后只好放弃,而日本相扑协会理事长很得意地说:“有一个这样的世界也不错!”青函隧道‘解禁’日本从战前起最有名的隧道工程是以女人为禁忌而闻名世界的,即女人不准进隧道,但是现在在日本各地几乎都解禁。最轰动的话题,是连接本州与北海道的青函隧道于1985年11月开放给女性视察团参观,在此之前连外国大使夫人也不准入坑,这是因为一些老作业员认为女人入坑,则山神会嫉妒,便会发生山崩等意外。    青函隧道工程所以对女人解禁,主要是女性方面的要求很强烈。神社禁忌瓦解东京九段的靖国神社中祭祀有从军护士等5.7万名女性,据靖国神社表示,神社现在已不是女人禁地,祭祀现已无身分、阶级、性别的区别,主持祭祀的官司现在也可以由女人来充任。但日本全国有8万家神社,是否视女人为禁忌,系由各个神社自行决定,所以有开放的神社,也有固守禁忌的神社,但是固守禁忌者一旦被大众传播报道,仍觉得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可见时代的潮流是很强劲的。扛神舆不得碰竹竿最近在年轻的女性之间还流行扛神舆的热潮,尤其是东京的三社祭、鸟越神社的祭典都很欢迎女人来扛神舆。不过也有的祭典仍不准女人参与,如东北三大祭典之一的秋田竿灯祭,每年8月6日要动员2500人撑竹竿,在360年的历史上,一次也没准女人碰竹竿,表面上的理由是女人自古即无力量和技术,但是事实上是当地的人仍相信“如果被污秽(生理期)的女人碰到的话,便会发生意外。”“女人一碰,竹竿便会折断。”也因为有这种迷信,所以当地撑竿等有关人员讨厌女人生产的风俗。竿灯祭在8年前便因为这种歧视女人的想法而引起一阵骚动,妥协的结果是音乐伴奏开放给女人参加打敲,而撑竹竿的事仍不考虑开放。扶轮社男人天下日本的女人禁忌其实也不只限于传统仪式,连外来之物也有如此的,例如日本的扶轮社社员占世界会员的一成,达10.9万人,国际扶轮社已于去年正式准许女人人会,而日本至今尚无女性会员。假日打球受限制森山真弓在1985年还在当外务省政务次官时,在周末要去东京的名门高尔夫球俱乐部——小平市的小金井乡村俱乐部却吃了闭门羹,小金井乡村俱乐部至今仍固守周末、周日及假日禁止女人打球的传统。这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在1937年开幕时曾有女作家吉屋信子等为其会员,而战后,美军接管期间没有女性会员,重新开幕时便制订禁止女人人会的规则。女兵不准入军校日本的自卫队因为男性队员招募不易,所以女性队员年年增加,但是不论陆、海、空均不得配置战斗机种,而且最过分的是自卫队虽有女性队员,但是培养自卫队干部自卫官的阶卫大学却不准女人入学。女人不得酿酒日本的酿酒业界自古对女人的禁忌最为严格,但是因为从事酿酒的藏人(在酒厂从事杂役工作的人)均高龄化,而后继者难寻,所以和歌山某清酒公司开始采用两名女性来酿酒,才使解禁有望。

5. 漫画

欧洲杠铃上写着:增加着的利;日本杠铃上写着:受控制的利益  (原载美国《商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