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02-10

第 1 版

1. 苏捷撤军谈判陷入僵局

合众社八日报道,苏捷官员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因苏拒绝捷提出的苏军在一九九○年底前全部撤离捷的要求而中断。

2. 布什称贝克和谢瓦尔德纳泽的会谈「非常积极」

法新社八日报道,布什在一次讲话中希望这次会谈会促使超级大国尽快签订裁减战略武器条约。

3. 朝鲜说它将在美国和南朝鲜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期间抵制北南会谈

法新社九日报道,南朝鲜对此表示遗憾。

4. 世界银行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

合众社九日报道,这笔三千万美元的贷款将用于一九八九年在山西和河北发生地震的灾区的救灾工作。

5. 保加利亚新内阁宣誓就职

路透社八日报道,以卢卡诺夫为首的新内阁是在八日经国民议会批准的。

6. 南非打算放松移民法规吸引香港资本和技术人员移居南非

这是法新社八日报道的。

7. 以色列外长八日前往捷克斯洛伐克

路透社报道,他此行去最后商定恢复两国全面关系事宜。

8. 东盟外交和经济部长下周将讨论成立亚太经济合作论坛

路透社八日报道,这是马来西亚外交部负责东盟事务的官员透露的。

9. 苏总理雷日科夫近日将访问泰国

美联社九日报道,雷日科夫将同泰领导人会谈柬埔寨问题。

10. 日刊分析:90年代世界经济的五个特点

【日本《选择》月刊1990年1月号文章】题:现实的经济时代(作者林健二郎)    贸易摩擦经常不断的80年代结束了。90年代究竟会是怎样一个时代呢?    第一是克服贸易摩擦的时代。80年代在国际贸易不均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到处发生。我国于1986年着手实行经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经过三年半时间,发生了可以说是戏剧性的大变化。同政治因素上的贸易摩擦激化恰成对照,现实的对外贸易不均衡在迅速缩小。    另一方面,美国在沦为债务国的1985年,着手重建财政。美国社会的自我改革迅速开始了,美国的贸易赤字也在稳步地得到改善。    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这些动向,将在90年代结出果实。如果政治方面的措施得当,那么,以现实的贸易不均衡得到改善为背景,就可能克服本世纪第三次贸易摩擦。    第二是全球经济的时代。自1985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欧洲共同体提出了市场统一计划,苏联提出了建立欧洲大厦的设想,如此等等,地区主义的动向日益加强。但是,9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进入西方市场、亚洲各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和日本企业进一步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将会在经过纵横捭阖的时代之后,朝着创造全球经济的方向突进。90年代将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经济的时代。    第三是融合的时代。战后40余年,世界分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它们持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各自的经济体制下从事    经济运营。现在,这个世界融合的时代即将开始。首先是东西方之间开始人员方面的交流,接下来将导致贸易的进一步扩大,进而促进合资事业的正式展开。    第四是民生经济的时代。在被过重的军费负担压垮而成为债务国的美苏两个大国的主导下,真正的裁军时代已经开始。迄今为止被投入军事预算的数额庞大的资本,在90年代理应向民生部门转移,并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活跃。    第五是现实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资本重新转向实物投资的现象,如转向研究开发投资、新领域投资和设备投资等等。    在过去这20年里,世界经济不断面临危机。90年代,在摩擦、对立和混乱之中,世界经济将进行自我改革,并会以全球经济的姿态重新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11. 美官员说苏在军备控制上有重大让步

【路透社莫斯科2月8日电】美国的高级官员们说,苏联今天在军备控制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让步,从而消除了两个超级大国签署一项削减核武器条约的障碍。    这些官员在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和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举行了6小时会谈后对记者们介绍情况说,莫斯科不再坚持把减少战略武器会谈同实施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联系起来。    莫斯科过去一直坚持美国应该事先同意他们有权利随时退出减少战略武器会谈,如果他们认为华盛顿的“星球大战”防御活动违背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话。    一位官员说:“今天,苏联人澄清了他们的立场,他们表明,虽然他们宁愿事先达成这的协议,但是,这并非是和执行减少战略武器会谈协议的前提。”

12. 自民党伸手捞钱 谁捐款谁就受惠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30日报道】日本大公司的200名董事,几天前会聚一处,听取有关当局紧急呼吁对一个重要的当事人伸出援手。    原来处境危急的,并不是一家公司,而是当政的自由民主党。这个自战后独占日本政坛达35年的自民党,竟然大闹金钱荒。    最近一年多以来,日本因政坛发生各种丑闻、贪污以及公众强烈指责商界和特殊利益集团,不断把金钱注入政治体系,导致去年首相竹下登的辞职,以及自民党在7月举行的选举中摔大筋斗。    然而在目前众议院议席的竞选中,“金钱政治”比过去更加显著。    据日本内政部报告,到去年春为止的一年中,日本所有政界人物和政治团体,从商界和私人方面总共筹得了20亿美元巨款。不过,据东京大学政治系教授佐佐木说,一般政治问题专家的一致看法是,以上的数目,仅占流入政治体系的金钱总额的50%或60%而已。日本税务厅曾指出,1988年间日本商界花费了令人乍舌的320亿美元作为“交际费”,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所谓“交际费”包括招待开支和馈购顾客的礼物。但是据专家说,这一类经费,往往流入政治人物的口袋。    自民党向银行借款,同时也向汽车公司、电子公司、建筑公司和证券公司寻求“特别捐款”,因为这些公司由于自民党采取的特殊政策而财源广进,蒸蒸向荣。    自民党长久以来是日本最富有的政党。据内政部去年的报告书指出,1988年该党在全国性赛马赛艇等博彩活动中至少筹得1.75亿美元,在地方性竞赛中则筹得1亿美元。    日本的主要工业一般都支持执政的自民党。这是政府的政策所促成的。

13. 我担心 你担心 他担心

【匈牙利《人民之声报》2月8日署名文章】题:我担心,你担心,他担心    无论我走到哪里,不管我对谁进行采访,无论我读什么东西,都有一个东西占据着我的脑海:担心。    退休者担心明天会一无所有,因为一顿是每总不能少于半磅酸羊奶。他们还担心付不起猛涨的房租而被人们赶出住所。    有工作的人担心他的工资可能有一天不是每月28日就用完,而是在每月20日就告罄。他们还担心某一天工厂倒闭,会失去工作。    曾经担任过中层领导干部的人担心人们会找他算帐,尽管他一生廉洁奉公,但天知道人们会在哪方面找他的岔子?    犹太人在担心,因为现在确实有人在散发反犹太人的传单。    俄语教师在担心,因为人们只热衷于学习英语、德语和法语,他们担心自己失业。    由于担心,人们不愿把钱存在银行,因为在物价高涨时期,存钱没有什么意义。    人们白天在闹市走,也担心被抢劫。有人就为抢120福林、一顶帽子或一副眼镜而大打出手。    电台广播说,国家只有12—14周的储备物资,我们担心,如果这些物资用完,将会怎样?

14. 美报说戈氏面临巨大潜在灾难

【美国《纽约时报》2月6日文章】莫斯科的另一个革命之严冬?(利昂·阿伦发自华盛顿)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发表讲话时要求放弃党对权力的垄断,这表明,有可能成为自斯大林于1929年完全夺取政权后苏联政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月时期已经开始。面临民族灾难的苏联到今年2月底很可能就面目全非了。    苏共内部派别林立,它已成了戈尔巴乔夫的不祥之物,过去两年里苏联国内舆论情况已使这一点变得明白无误。    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地与党保持距离不仅仅是戈尔巴乔夫保全政治生命的最好途径,而且也许是唯一的途径。    苏联及其领导人所面临的潜在灾难是巨大的:经济濒临彻底崩溃;各共和国的党和国家权威已丧失殆尽;在主要采矿地区出现了象波兰团结工会那样的迅速政治化的工人运动;食品短缺,在一些地区连土豆都要定量供应;通货膨胀严重,非官方估计是刚突破20%,但仍在上升;莫斯科和各共和国之间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存在敌对情绪,阿塞拜疆在发生严重民族冲突,能源危机在迅速恶化。

15. 外电报道:利加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2月6日电】苏联电台说,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在今天的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第一个表示反对戈尔巴乔夫要求实行多党制民主的计划。    利加乔夫在辩论中谈到党的民主问题时说,他“反对把我们的党变成一个漫无目标的组织和政治俱乐部”。    利加乔夫警告说:“破坏性的力量正在把混乱、毁灭的威胁带进社会。”    他强调说,在他看来,“一个参加反社会主义,反民族主义组织的人是不能留在苏联共产党的队伍中的”。    利加乔夫说,他支持把强调党的团结写进党纲草案的建议。他支持“加强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而且认为,这种联系应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    【法新社莫斯科2月6日电】利加乔夫在中央全会上还表示,他坚决反对在苏联实行财产私有并要求就此问题举行全国公民投票。    利加乔夫警告说,东德有可能被西德吞并。他说,如果战后的边界被取消,那就可能发生“新的慕尼黑事件”。

16. 李光耀说苏联宣布撤离金兰湾是宣传阴谋

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八日援引他的话说,因为苏并未销毁其在该基地的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和导弹。

17. 《真理报》总编说苏可能分裂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2月8日电】《真理报》总编、中央委员会书记伊万·弗罗洛夫今天警告说,在苏共领导批准结束垄断统治几天以后,苏共发生分裂迫在眉睫。    弗罗洛夫说,以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和其他一些著名最高苏维埃代表(其中包括煽动反叛的代表叶利饮)为首的一批人将在2月10日决定是否分裂出去并成立一个新的党。    弗罗洛夫还预言,将在第28次党代表大会以前对党内强硬路线派进行一场清洗。

第 2 版

1. 果断 有领导能力 健康 富有瞻力

【台湾《经济日报》1月11日文章】题:谁是理想的接班人(作者黄雅仁)    1990年已经到来,企业界即将面对国际政、经情势变化多端的新年代。日本中小企业为求生存之道,开始寻觅妥适的接班人来掌舵。到底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入选为何?依据日本太阳神户综合研究所对3000多家中小企业所做的调查(有效回答为1000多家),多少可看出未来90年代接棒人的真面貌。    有关企业内掌舵的社长一职,做到几岁较为合适?回答最多的是做到60岁,占57.4%。    至于社长一职何时交接为宜?有46.7%回答说在接棒人培育成熟时为宜,而有16.8%的人认为当企业经营者需要年轻化、活力化时,就应该换新人来掌理。    有关接棒人的条件为何?回答最多的是果断力占66.1%,其次依序为领导能力占54.8%、健康占44.6%、前瞻力占44.2%。    关于接棒人的人选问题,居然有45.2%的人回答要从自己的家族、亲族里挑选,只有29.8%的人回答尽可能从公司内部挑选。    在社长一旦将宝座让给新社长之后,有44.4%的人回答,希望退居持有代表权的会长职务。    这样他们还可过退而不休的日子,并且对公司的经营还拥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力。

2. 录象机引起的骚动

【美国《商业日报》1月9日报道】题:苏联人的“录象机骚动”    在莫斯科东北125英里处的一个名叫雅罗斯拉夫尔的工业城市,最近5天有几百人吵吵闹闹地要购买进口的录象机,有些人甚至为此举行绝食抗议活动。《苏维埃俄罗斯报》把这次事件称作“录象机骚动”。    骚动的起因是这样的:传说市内一家商店购进了一批进口录象机,准备专门供应那些有外汇收入的工作人员。消息一传出,200多人马上包围了这家商店,静坐通宵要买录象机。另外两家购进录象机的商店也被包围。第4天黎明,一群愤怒的市民在市中心广场举行抗议活动。市政当局不得不劝说购买录象机的特权阶层分出一些卖给市民。    次日,骚动中心的那家商店没有马上卖录象机给一般顾客,于是,这批市民便宣布绝食抗议。群众终于胜利了。第一个兴高彩烈的买主捧着一台录象机走出那家商店,兴奋地给当地电视台打电话说:“胜利了!我买到进口录象机了!”    《苏维埃俄罗斯报》说,这是雅罗斯拉夫尔市首次向一般市民销售录象机。进口的电子商品,过去一向是悄悄地以分配的方式卖给党政官员或在黑市出售。在黑市上,一台录象机售价高达6400美元。    1989年12月29日,在俄罗斯中部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由于伏特加酒短缺,一批市民上街游行抗议,曾使市中心交通中断。官员们立即调拨大批伏特加酒,群众才纷纷散开忙去买酒。

3. 怎样办一个成功的展览会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4日文章】题:怎样搞一个成功的展览会    综合各行家的意见,要使一个展览会成功,应注意以下各点:    ·探听各行业的需求,主办他们所迫切需要的展览。    ·为市场把脉,测量目前及未来的需求走势。    ·注意当前国际经济局势的发展。    ·通过市场信息,了解其他主办商的动向,以免闹双包。    ·根据参展商和观众的便利,确定展览时间。    ·策划一系列营销和宣传计划。    ·安排适当的酒店和交通工具(适于贸易展)。

4. 漫画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5. 台湾《联合报》刊登周玉寇文章:我为蒋章之恋做见证

【台湾《联合报》1月11日文章】题:我为蒋章之恋做见证(作者周玉寇)    “蒋经国与章亚若”的报纸连载文章结束了。·反应热烈又广泛    读者热烈又广泛的反应,是撰写这篇文字时,所未料到的意外收获。这些陌生朋友的来信与电话里,有赞美、有苛责,也有认真的讨论。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仍心惊肉跳的,是来自电话那端,一位江西口音的老先生怒吼着要将像我这样的人全都枪毙掉的声音!    “枪毙”,恐怕是这位读者夸张。“蒋经国与章亚若”自刊登以来,各种各类的批评与品赏蜂拥而来,倒是可喜可贺的事实;也是投身新闻工作将近15年来,首度真切体认到我们社会开放的新趋向。    诚如联合晚报社论中所暗示,对每一个十年前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蒋经国与章亚若”七个大字的公然出现在报纸上,在当时都是不可思议的神话,更别说连载他俩之间的那段爱情故事了。·蒋方良感受如何?    我们的读者,也一天天感受着这个事实的心理冲击。    一位中年女性,以礼貌又客气的语调,在电话里诉说她无法接受我将她心目中神一样的经国先生竟然如此“人性化”的事实。    还有读者担心这种爱情故事会影响她与丈夫的感情。最让我心情复杂的,是一位读者直截了当地在电话中问我是否考虑到经国先生夫人方良女士的反应。我将这个问题,拿去请教一位亲近蒋家的人士。这位长者说,对孝严、孝慈,善良慈祥的方良极可能存有视如己出的关爱。他的话,化解了我内心深处微妙的感受。    大部分读者都是善意地对连载中的文字与方向表示肯定,并对其中人情事物提供较精确的资料、说明及采访线索。很多素不相识的长辈详细以文字提供他们对这个故事有关情节的补充。·让读者慢慢咀嚼    关于章亚若的遭遇,以及她与蒋经国的交往,读者也有不同看法。而事实上,众说纷纭,正是这个故事的特色。我在报导中所呈现的,是尽量搜集相关资料做参考,并与了解蒋章恋情者做第一手采访。至于受访者之间词语的矛盾,甚至南辕北辙,因为时日久远无法回头检验之外,恐怕也因为受访者立场与身份的不同而有相异之处。真确的实情,如今已随着当事人的谢世而无法查证,身为新闻记者的我,更不能妄加判断。我认为,与其做了不正确的结论,不如将各种说法呈现给读者慢慢咀嚼。·撰写文章的缘由    构想撰写章亚若生平,其实是受了探险般好奇心的驱使。那是民国77年底,因为奉报社指派赴大陆采访我方学者出席北京国际科总年会后,对自大陆发掘报导题材深感兴趣。碰巧这时香港一家日报刊登了一则不很醒目的有关章亚若桂林墓地的消息,以及一位朋友提供的章女士生前好友桂辉家住上海的地址,开启了我探究这位女士一生境遇的信心。    之后,与担任外交部次长的章孝严先生晤谈。他坦白承认与弟弟孝慈两人对母亲的身世几乎毫无所知,晓得有些亲友身陷大陆,详情不得而知。    那时章孝严兄弟也面临着应否为母亲修葺坟地的考量,尽管他俩与经国先生的父子关系已是公开的事实,两兄弟对父母的一切仍抱着“沉默是金”的哲学,不愿多言。    在一次又一次的恳谈下,终于获得两兄弟的谅解,同意对我有关他们父母的采访,采取中立不干预的态度。    就这样,从那个上海的住址开始,以桂辉为起点,一个又一个地寻访着相关人物,历经将近半年时间,跑遍北京、上海、桂林、南昌、赣州、西安、贵阳、长沙,溪口等大小城市,将章亚若的身世与生平串连成了完整的故事,也在冥冥中,与这位章女士结成了超越时空的忘年之交。·探访处处有巧遇    探访过程中的巧遇桂昌宗与顺利访晤关键人物唐远波似乎确实不是简单的运气所能形容的。    桂昌宗是章亚若去世前守在她病床身边的唯一一位友人。在一连数次与他的妹妹桂辉访谈后,终于以信任换得了桂女士提供的桂昌宗住所的详细资料。    那是距离南昌市不远的一个乡村。那天清晨自南昌登车赶路抵达该村后,昌宗老先生的一位晚辈指出,叔叔正在车程一个钟头的抚州修订家谱。    “既来之,则寻之”,我决定不找到桂老先生誓不罢休。    不过,晚辈有些不太乐观。他说,前些天接到叔叔来函,说是就要在那几天返家,只怕他正巧这天早上启程与我们失之交臂。    我正暗暗祈祷上苍保佑时,只听小汽车前座上的这位晚辈一阵尖叫,举起右手不可置信地嚷着说:“他来了,来了,人就在前面!”    这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时刻,桂昌宗先生就在我们所乘汽车自乡间小道转入马路前,在马路边车站前下车走到我们的眼前。    采访唐远波也是奇事。这位章亚若第一次婚姻中长子的存在,在头两次与章家亲属访谈时,都在他们刻意隐瞒下未见踪影。或许是接触多了,也或许是探求事实的工作态度换来了对方的信任,就在结束预定的大陆访问前两天,得到了唐先生家住长沙的资料。    经过一夜火车硬铺,我在一个黎明清晨自南昌抵达长沙。过了中午,唐家近在眼前,诚心接待的唐远波说,他也是才坐了一夜夜车刚回长沙的。    原来,唐远波与同事赴外地出差,办完公事后,别人逗留游玩一天,而他却莫名其妙地决定单独一人赶回家中。唐家人都说,要不是唐远波临时改变行程,我们的长沙之行可能就要添加困扰了。    ““天下没有不可自尘埃满布的屋角桌底搬出来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新闻报导。”这是我答覆一位长辈询问为何构思此一题材问题时的话。现在,将这句话送给每一位醉心新闻事业的同好。    最后,还要感谢出资购买“蒋经国与章亚若”这本书的朋友。您们的行动,除了代表对本书的肯定外,购买本书所集结而或的版税收入,都将归总成为以经国先生与亚若女士名义所做的慈善捐赠,相信这也是他们两位的遗愿。

6. 台湾短讯

▲台《中央日报》报道,针对高雄港码头工会拟组团访大陆一事,台「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五日表示,两岸关系法未制定完成前,工会团体不宜以「交流」名义前往大陆。    ▲台《中央日报》六日报道,台「刑事局」一高级警官表示,在现阶段的政策及法律规范之下,警方不可能与中共当局作直接的接触,因此,即使中共有意邀台湾警方共同会商如何处置最近破获的十七名台湾枪械走私犯的问题,台警方也实在「有所不便」。    ▲台《联合报》报道,蒋纬国应美「全球战略学会」主席克来因的邀请,将于二月十日(国民党临时全会十一日召开)赴美作私人访问。一些政治观察家认为,蒋纬国在那段时间离开台北具有政治意义,是有意避免他在台北可能造成的尴尬,因为他出面竞选「总统」、「副总统」的可能性均已降低。    ▲台《中国时报》报道,国民党「国大党部一书记长朱士烈六日表示,支持蒋纬国的「国大代表」已逾一百人,已经符合法定推举他为「副总统」候选人的条件。这是「国大党部」首次正式公开拥蒋「国代」的实力,此举显示下任台「副总统」选举极可能陷入两人竞选的局面。    ▲中央社七日报道,一项国民党「十三全会」代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九十八的全会代表对国民党推举李登辉参选第八任「总统」表示「非常赞同」。    ▲《香港时报》五日报道,比利时外交部长在台称,比利时「孙逸仙文化中心」要改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一事应由台决定,他不会反对,只是别改成「大使馆」。    ▲台《联合报》四日报道,去年台湾茶叶出口为六百七十四点四万公斤,是四十年来出口最少的一年。

第 3 版

1. 美国女影星加德纳逝世

突尼斯非洲通讯社一月二十五日报道,她是五十年代著名影星之一。今年六十七岁。在她演员生涯的顶峰时期她离开好莱坞,脱离影坛。    她步入好莱坞明星之列以前,只是一名不出名的小演员。一九四六年,她首次主演故事片《杀手》。她的黑发碧眼的性感形象吸引了大批崇拜者。

2. 美国交响乐团任命一名女指挥

美联社一月三十日报道,凯瑟琳·科米特被任命为美国交响乐团指挥,将于今秋到任。设在纽约的美国交响乐团是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于一九六二年创建的。

3. 罗斯特罗波维奇将返苏演出

合众国际社一月三十日报道,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将于二月中旬率美国国家交响乐团赴苏演出。    罗斯特罗波维奇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于一九七四年离苏,一九七八年被取消苏联国籍,今年一月恢复国籍。

4. 亚洲艺术节在吉隆坡举行

美联社一月十九日报道,两年一次、为期八天的亚洲艺术节三十一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拉开帷幕。参加本届艺术节的有十五个国家。

5. 在阿尔巴尼亚度周末(一)

神秘的国度    11月底,已是深秋时分。我们一行几十人——马其顿共和国旅游局组织的第一个赴阿旅游团正在办理入境手续。    人们簇拥在边境小镇贾法桑海关休息厅的窗旁,神色好奇而又略显紧张地向外观望着迎着晨曦,透过充满山间的寒气望去,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个蘑菇般的碉堡群。这些钢筋混凝土铸就的“蘑菇”顺着国境线,沿着起伏的山势纵横延伸:这就是我们期望已久的、想一睹为快的近邻——阿尔巴尼亚吗?    我想,站在我们这边的国境线上,肯定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些黑黝黝的、令人生畏的枪眼。但是,人们难得有机会看到这些碉堡的入口及其背面。而如今,这些都已近在咫尺。当然,在走马观花的两天日程里,我们不敢奢望能仔细参观一下这些筑城艺术和听听专业人员的讲解。我们很清楚,提出上述要求是不适时宜的,结果可能会取消我们的全部计划。    此时,阿尔巴尼亚是碉堡遍布的国家的印象已先入为主。我们似乎已触摸到这个神秘的国家。我们看到,距此一箭之遥的地方没有边防站,周围布满了高达两米的铁丝网,同样高大的铁栅栏挡住了通往阿尔巴尼亚国土的道路。再远处是隐约可见的山顶观察所,它俯视着连接南阿两国的举世闻名的奥赫里德湖,好象在时刻提防着任何敢于接近它的人。    我们知道,直至不久前,阿尔巴尼亚的边防战士还很有规律地、平均每天早晚两次启动这个大铁门。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两国之间的交往大大增加了。听我国海关官员介绍说,现在日平均过往30至50辆客货车,而夏天在100至150辆之间。阿尔巴尼亚人也已接受了这一现实。海关和边防检查已不再是早晚两次,而是昼夜随时进行。据说,为了方便边防战士夜间工作,用于铁丝网的电已转移到边防指挥所,以保证铁门的随时启动。    如今,这迷一般的国家就在脚下了。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对阿尔巴尼亚海关官员和边防战士,开始领略其神秘之感。顺利入境    然而,事情的进展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阿尔巴尼亚人很快地办完了检查行李这道手续,并没有进行刁难。也许这些身穿深蓝色制服的官员理解我们急于赶到地拉那的心情。因为在路上,我们的大客车出了点小故障,耽误了整整4个小时。    (一)

6. 美国黑人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文章】题:美国黑人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    他已63岁了。但是,尽管他行走有点跛,声音嘶哑,人们仍很容易误以为他只有20来岁。一直在不断追求新乐声、新节奏、新音乐的迈尔斯·戴维斯甚至越来越年轻了。然而,迈尔斯·戴维斯的生活是很不平静的。在他传奇式的一生中,他什么都不缺少:荣誉,金钱(他是美国最富裕的艺术家之一),女人,酒,吸毒……他原本是圣路易斯一个富裕的牙科医生的儿子,可他20岁时却同迪齐·吉莱斯皮和查利·帕克一起参与了爵士音乐的大发展。接着,他创造了冷峻的风格,组建了五人爵士乐队,成了“摇滚爵士乐”艺术家之一。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位爵士乐“魔鬼”(他自称“魔鬼”)成了最精通黑人音乐的人。    迈尔斯·戴维斯第一次受到爵士音乐的强烈吸引是在1944年(他当时18岁),在他的家乡圣路易斯。那次,他首次听到了查利·帕克和迪齐·吉莱斯皮演奏的爵士音乐。他说:“当时我心里想,这正是我梦想听到的音乐。我觉得,这就象是我在画平面画时突然发现了立体画!在爵士音乐中,节奏、和声、姿态,全变了。于是我一心想前往纽约去,因为我以为纽约的音乐家都演奏爵士音乐。”    在音乐方面,他十分重视风格。他认为,风格是一种可以看见和听见、但却学不到的东西,是音乐家个性的深刻体现。渐渐地,他有了自己的音乐风格。    迈尔斯·戴维斯曾为爵士音乐和黑人音乐的地位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而感到痛苦。他在他的自传中曾多次谈到这种痛苦。他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在上音乐课时,老师(白人)在那里讲解说:‘黑人之所以喜欢布鲁斯舞曲,是因为他们贫穷,必须摘棉花。这种处境使他们感到忧伤,布鲁斯舞曲就产生于这种忧伤情绪。’听着听着,我突然站起来说:‘我出生于圣路易斯东部,我的父亲很富裕,他是牙科医生。我演奏布鲁斯舞曲。我的父亲从没有摘过棉花,今天早上我醒来时也没有感到忧伤……实际情况比您说的复杂得多。,老师气得脸色发青,无言以对……”在后来的音乐活动中,戴维斯并不怎么理会人们怎么说,但他始终忘不了黑人长期受排斥的现象。白人改编黑人的音乐,却忘了黑人音乐的存在。戴维斯认为这不正常,正因为如此,他曾长期被看成是狂徒……    迈尔斯·戴维斯认为,音乐的前途在于音乐逐渐国际化,未来的音乐必定是各种音乐的综合。

7. 苏摇摆舞剧在美演出受到欢迎

【合众国际社纽约1月17日电】苏联第一个摇摆舞歌剧《朱农和阿沃斯——希望》在美国首次演出对戏剧组织者皮尔·卡丹来说是个人的一次成功,而不是艺术上的成功。    这部先锋派作品被宣传机构称作是“90年代第一部最受欢迎的歌剧”,它的第一次上演实际是1981年在莫斯科列宁共青团剧院,两年以后法国时装设计家、戏剧组织者卡丹选中了这个歌剧,并在巴黎卡丹剧院上演,在那里它成了轰动一时的歌剧。    从此以后,《朱农和阿沃斯——希望》一直在阿姆斯特丹和东欧大部分大城市上演,英国电视台为它拍摄了电影。    该歌剧是由一系列片断组成的,它简单地介绍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一名内侍尼古拉·列扎诺夫伯爵的真实故事。列扎诺夫于1806年随两条船“朱农”和“阿沃斯”号来到旧金山,同加利福尼亚的西班牙统治者建立贸易关系。他在那里开始寻求新的生活。他爱上了芳龄十几岁的行政长官的女儿孔奇塔。她报答了他的情意,拒绝了洛佩斯的求爱。洛佩斯在同列扎诺夫的决斗中死去。于是这位俄国贵族回国,征求沙皇的同意,以便同不信仰东正教的天主教徒孔奇塔结婚,他在返回美国的途中死在西伯利亚。    孔奇塔等了他35年,后来进入一家修道院,成了著名的第一位加利福尼亚修女。    《朱农和阿沃斯——希望》上周末开始上演,为期5个星期。    里布尼科夫的音乐把俄国礼仪式的曲调、民歌曲调和通俗的摇摆音乐奇妙地融为一体,俄国礼仪式的歌曲是由女声为主的合唱队演唱的,而那些通俗的摇摆音乐使人想起60年代音乐家通过键盘、吉他和鼓一起演奏的音乐。

8. 连环画《古兰经》出版

【美联社巴黎1月13日电】题:以小人书形式出版的《古兰经》    以小人书的形式出版的彩色、易懂的连环画《古兰经》得到一些伊斯兰国家当局的应允,但一名学者对它提出谴责,称作者是“另一个萨曼·拉什迪”。    该小人书的作者优素福·塞迪克说,由阿莱夫出版公司出版的这套名为《如果让古兰经告诉我》的小人书适合12岁到16岁的读者阅读。    这套小人书的出版已得到欧洲什叶派穆斯林社团精神领袖迈赫迪·鲁哈尼等宗教权威人士的应允,甚至得到鼓励。    但是,科威特报纸《火炬报》昨天援引科威特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从事伊斯兰法学研究的负责人穆罕默德·法伊达拉的话说,这套小人书能引起象对拉什迪的《撒旦诗篇》那样的强烈抗议和狂怒。    《火炬报》报道说,法伊达拉说,出版这套小人书构成了“玷污神圣的《古兰经》的犯罪行为”,并要求对其进行谴责。

9. 阿兰·德隆的梦想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周刊1月11日报道】题:阿兰·德隆梦想“奠边府战役”    “奠边府战役”不能没有阿兰·德隆。这是这位法国著名演员亲口说的。他把口信传给了正在为未来影片《捕蟹网》剧本作最后润色的导演皮埃尔·舍恩德弗。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法国军队1954年在印度支那打败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奠边府战役。阿兰·德隆恰好作为海军陆战队士兵在印度支那作战3年。他说:“因此,我预感到‘奠边府战役’是一部巨片,我一定要参加拍片!哪怕是当配角。”    导演虽对德隆的激情感到高兴和荣幸,但也觉得为难:“奠边府战役是中尉和上尉们唱主角的战斗,他们年龄都不超过30岁。而德隆已年过50。影片中虽有将军和上校,但观众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我能让德隆扮演什么角色呢?让他演随军神甫?”    这部法国和越南合拍影片的另一个障碍是:影片在北越拍摄,将有5000越军参加。影片将耗资1.2亿法郎。为拍摄此片在巴黎和河内之间充当中间人的是法国红色亿万富翁杜芒格的国际农业公司。

10. 墨挖掘出五千年前印第安部落遗址

【法新社墨西哥城2月1日电】美国和加拿大的考古学家最近挖掘出一个墨卡雅印第安部落的遗址,他们称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拿大私人基金会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考古队说,在墨西哥东南部的马萨特兰城附近发现的这座印第安部落遗址也许需要人们花20年的时间去研究。    墨卡雅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    该考古队说,他们在遗址上发现了据信是该部落首领的四壁为土墙的家,一个舞女的雕像和若千陶瓷艺术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据认为年龄在10岁左右的男孩的遗骨。

11. 漫画:单亲家庭问题

五个孩子的衣服上分别写着(自左至右):工业污染、贫困、失业、犯罪、通货膨胀      (原载英国《独立报》)

12. 印度国际电影节闭幕

法新社一月二十日报道,本届电影节期间放映了二百三十部印度及外国影片,其中二十九部为获奖影片。本届电影节观众达创纪录的三十五万人次。

第 4 版

1. 他心甘情愿付出痛苦代价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月26日文章】题:等待着曼德拉:一个女儿的故事    生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梅基·曼德拉的确是纳尔逊·曼德拉的女儿,但不是温妮·曼德拉的女儿。她是纳尔逊·曼德拉第一个妻子的孩子。她现在同她自己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她仍然遵守同她了解甚少的父亲达成的妥协,与另一个家庭在一起。梅基·曼德拉今年35岁,她与她父亲的关系将要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她的父亲已经成为进行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斗争的象征。从南非德克勒克政府传出的信息表明,被监禁了27年之久的纳尔逊·曼德拉很快就会获释。她说:“作为他的女儿,我对我父亲将会出狱感到很激动。”在激动的背后,还有其他的情感,首先是对她父亲被关进监狱感到气愤;对温妮    ·曼德拉处理家庭事务表示抱怨,对种族隔离政策非常愤怒。    梅基是纳尔逊·曼德拉同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两个幸存的孩子中的一个,她的哥哥今年39岁,在南非的特兰斯凯开一个杂货店,他们的母亲现年69岁,是一个退休的护士,默默无闻地同自己的儿子生活在一起。    据梅基·曼德拉说:影响她一生的两件重大事情发生在她的童年,一件是她的父母在1958年离婚,另一件是她的父亲在1962年被捕。她说:“我父母离婚时,我大约4岁。父亲住在索韦托的奥兰多西部,母亲往在东部。每到周末,我们就去父亲那里,当时他还是一个自由人。“但是后来他转入地下,我们就停止周末去看他。我的继母温妮·曼德拉已经生活在那里,我们有时同她一起去父亲藏身的秘密地方看望他。”    纳尔逊·曼德拉被捕时,梅基只有8岁。她说:“我父亲在非洲大陆旅行并前往伦敦时,他有机会可以逃离南非。但我父亲认为,有一些领导人必须呆在国内,成为人民的鼓舞力量。他为此作出了牺牲,准备蹲监狱,甚至准备去死。并且他现在仍然准备这样做。他使他的家庭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但是这是他心甘情愿的。”

2. 妄图死灰复燃的莱卡一世

【法新社南非兰德堡1月12日电】在一所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住着索古一世的儿子,他今年50岁,经常佩带着一支手枪和一把匕首。他目前正在谈论不久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酝酿革命和重新为他的家族恢复王位的问题。    他就是阿尔巴尼亚流亡国王莱卡一世。他高两米多,头发已灰白。1939年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入侵阿尔巴尼亚时,他的家族逃出了那个国家,当时他才出生3天。莱卡国王在5条柏塞护卫狗和一些保镖的保护下生活,今年他发表新年文告,号召阿尔巴尼亚人拿起武器同地拉那共产党政府作斗争。他说,他现在希望看到阿尔巴尼亚武装力量、警察和人民“联合起来”推翻共产党的“专制和无神论政权”。    他明确表示,他的长期目标是重新使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的阿尔巴尼亚民族实现统一。大约有300万阿尔巴尼亚人住在阿尔巴尼亚,另外估计有300万的阿尔巴尼亚人住在邻近的南斯拉夫,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与阿尔巴尼亚毗邻的科索沃省。    最近华约东欧国家政府的垮台给了他以希望。他尤其认为,罗马尼亚人反对前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的起义表明了要走的道路。莱卡国王所居住的地方与外界隔绝,象个固若金汤的要塞,他的妻子是澳大利亚人血统的苏珊王后,王储今年8岁。据说,莱卡国王的正式生活来源是为一些中东国家和亚洲国家充当中间人,推销原材料、矿石和食品。    他与阿尔巴尼亚人民联络很困难。他的讲话迄今一直是通过“走私路线”和从海上放上天的氢气球来传递的。他还通过广播电台来传播他号召阿尔巴尼亚人民发动起义的讲话。    这位国王在谈及他的财政来源情况时态度十分谨慎,他只是说,他有三种财政来源:他的商业活动;居住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阿尔巴尼亚人的捐款;来自“几个国家”的援助。他拒绝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

3. 刺伤巴里的“螫针”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月22日文章】题:刺伤巴里的“螯针”,副题:联邦调查局以一名妇女作诱饵使首都市长陷入圈套    1月18日晚间7∶30左右,马里恩·巴里市长乘小轿车来到闹市区的一家旅馆,与现在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位前女模特幽会。她是巴里相识近10年的朋友。然而,正是这个晚上,她被证明是巴里的祸根。    巴里是在忙碌了一天    ——又是开会,又是讲话之后来到闹市区比斯塔国际饭店的,以便同38岁的女友拉希达·穆尔一起放松一下。巴里的保镖陪同他进入饭店第7层的一个房间,穆尔小姐在那里热情地等候着他。随后保镖回到了车里。    穆尔把巴里介绍给另一位妇女。这位妇女是联邦调查局的密探。    巴里市长同穆尔有好几个月没有见面了。他脱下胶布夹雨衣,便同穆尔畅谈起来,并时而开着玩笑。大约20分钟之后,巴里询问是否可以搞到一点毒品,这时那位密探便走进隔壁的一个房间。不一会儿,她便拿了少许夸克回来。    在穆尔隔壁的两个房间里,一批联邦调查局的特务和地方警察局的调查人员正在焦急地观看穆尔房间所发生的一切实况录象。摄象机早已被偷偷地安装在浴室和卧室里了。巴里把手伸进口袋取钱的动作均被录制下来。    他把购买密探给的毒品的钱付给了穆尔。密探离开房间后,巴里取出了一支烟斗。他吸了三四次之后便放下了烟斗。    正如调查人员所期待的,巴里要求与穆尔作爱。在遭到拒绝后,他便起身离开。巴里刚开始穿外衣,房间的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您被捕了。请不要动!”一名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说,与此同时,好几个人一起走进了房间。巴里市长大吃一惊,瞅着穆尔说:“你算把我治了。”穆尔一言不发。美国司法部长斯蒂芬斯1月20日说,这次行动是在穆尔“认识到吸毒的危害并希望痛改前非”之后采取的。    有关人士透露,穆尔与巴里在饭店里幽会是常有的事。穆尔在一些饭店里留宿都是市长预先付的款。而她同巴里的此次会面则是由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警察局精心策划的。    调查人员故意把夸克放在饭店里穆尔房间的外面,并期待着市长“索取”毒品。这样便减少他以诱捕为由而进行合法辩论的可能性。    巴里自被捕后就一直在私下抱怨他是被陷害的。他对朋友们说,穆尔从洛杉矶来后曾好几次打电话给他,并邀他一起作爱。    几个月以来,调查局的人一直在寻找象穆尔这样既得到市长信任又情愿帮忙的女人,为巴里制造犯罪事实。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女人才能使市长在吸毒时当场被抓获。

4. 造谣惑众兵不血刃

【香港《南华早报》十二月二十八日文章】题:艾森豪威尔靠造谣惑众推翻了危地马拉总统(作者丹尼斯·怀特利)    目前,巴拿马民众不支持美国扶植起来的恩达拉总统政府,巴拿马的局势仍未平静下来。布什总统很可能在考虑他哪一步棋下错了,也许他应该回过头去看看一九五四年的情况。艾森豪威尔无需派炮舰,兵不血刃,就干脆利落地除掉了给他造成麻烦的中美洲独裁者、危地马拉总统阿本斯,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也没有向美国提出抗议。    阿本斯当时拥有的常规军在中美洲是最大的一支军队,虽然他是通过自由和民主选举上台的,但美国认为,他在他的危地马拉劳动党马克思主义领导层的压力下正在急剧向左转,对来自莫斯科的姿态反应比较敏感,而对华盛顿作出的姿态则不以为然。艾森豪威尔不希望他的门口有一个苏联保护国,因而指示美国中央情报局迅速悄悄除掉他,而不要使美国总统公开卷进去,尽可能避免流血事件。    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西方分局局长是戴维·菲利普斯,他后来在他于一九七七年出版的《守夜》一书中详细记叙了推翻阿本斯的经过。    在菲利普斯的领导下,中央情报局找到了一名危地马拉反叛军官,他就是已越狱逃到了洪都拉斯的阿马斯上校。不久,阿马斯拉起了一支大约由一百五十名反阿本斯的危地马拉人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吵吵闹闹,但并没有制造多少事端。中央情报局也有它的行动计划。它印制了大量传单,并用老式B—26轰炸机把这些传单投放到危地马拉境内的各大居民区。传单上说,即将有人入侵危地马拉,并要求危地马拉人作好战斗准备。    阿本斯的空军无法拦截美国人驾驶的飞机,他所能做的只是通过无线电广播否认传单上的传言。    中央情报局便组织了一个五人小组,成员都是年轻的危地马拉人,他们在另一个中美洲国家的一个谷仓里设立了一个秘密电台,播送「解放之声」。    他们在一家危地马拉报纸上作广告,说用某个频道专门播送拉美歌星演唱的歌曲,这是危地马拉人最爱听的歌。该电台的开播时间是一九五四年五一节,那一天,危地马拉所有的人,包括国家广播电台,都在度假。许多人都收听了这个节目。在秘密电台播送录制好的歌星歌曲的同时,中央情报局也发出信息说,阿马斯和他的军队六月一日将会越过边界进入危地马拉,届时阿本斯将会向外国人出卖他的军队。接着又用飞机散发内容相同的传单,这样一来,在几周时间里,危地马拉人谁都不相信谁。在危地马拉一名空军飞行员叛逃出境后,菲利普斯立即安排他向危地马拉发表广播讲话。    阿本斯立即下令禁止空军其他飞机起飞,因而没有别的飞行员驾机逃走。与此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利用美国、危地马拉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报纸造谣说,叛乱分子在危地马拉一些地方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实际情况是,叛乱分子根本就没有离开他们的基地。    六月一日,阿马斯上校的「军队」真的进入了危地马拉,只进入了十公里,是乘坐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造的旅行汽车进入的,后面还跟着六辆大卡车,一路上没有发生什么事件,因为他们没有碰上危地马拉军队。但中央情报局并不是这样报道,报界则是对美国说什么它都信以为真。    报纸报道说,叛乱分子正在取得节节胜利,还用图表来详细说明在埃斯基普拉斯城打了一场大仗。实际上从未发生过这件事情。    危地马拉广播电台给人的印象是,阿马斯上校正在日夜兼程向首都挺进,而且人们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但所有这一切都是虚构的。    有一天,致命的一击到来了。B—26飞机飞入危地马拉上空,朝首都一个公园扔下一颗小型炸弹。严格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命令行事,炸弹没有伤着任何人,但人人都以为战争已在门口爆发了,便纷纷逃离危地马拉,广播电台的大肆渲染更加剧了人心惶惶的气氛。    六月二十七日阿本斯逃离了他的国家。接着美国人用飞机把阿马斯上校和他的一百五十名叛乱分子送到离危地马拉城不远的一个地方,便于他们向危地马拉城胜利挺进。中央情报局甚至还组织了一个乐队为叛乱分子进城助威。就这样,这场革命结束了,没有一个人伤着,独裁者阿本斯就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