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05-15
第 1 版
1. 布什欢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削减五百枚短导的建议
美联社十三日报道,布什是在空军一号总统座机上对记者作出这一表示的。
2. 苏警告说如北约实施短导现代化苏将停止销毁SS-23导弹或研制新型导弹系统
合众社报道,这一警告是谢瓦尔德纳泽十二日访问波恩时作出的。
3. 苏从十三日起撤走其驻捷部分军队和坦克
美,联社报道,从奥洛穆茨驶往苏联境内的军车排成的纵队长达十一公里。
4. 欧佩克同意埃及重新加入该组织
美联社报道,这一决定是十三日在欧佩克部长会议上作出的。埃及于一九七九年签订埃以和约后被赶出欧佩克。
5. 波团结工会十三日通过决议要求波各地工会不要支持举行罢工的要求
法新社报道,决议认为,各工会组织应集中精力于自身建设,使工会成为一支能影响改革的强大力量。
6. 布什呼吁巴拿马人推翻该国军方领导人诺列
法新社报道,这位美国总统十三日对记者说,巴拿马人民应该尽其所能把这位巴拿马的实际统治者赶下台。
7. 美新署认为:中国是苏进入亚洲的大门
【美新署华盛顿5月11日电】(记者简·莫尔斯)中国将证明是苏联希望进入东亚一太平洋地区的大门吗? 据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史密斯学院的政治学教授史蒂文·戈德斯滕说,苏联主席戈尔巴乔夫当然希望如此。 戈德斯滕在美新署5月10日通过电话向在北京和上海的大约100名新闻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是亚洲的大门。” 戈德斯滕说,戈尔巴乔夫5月15日至18日为举行中苏首脑会谈而对北京进行的访问“在很大程度上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战略意义上的反映。” 他说,缓和军事上的紧张气氛的做法将使苏联能够对亚洲作出姿态,从而使它能够利用这个地区的巨大的经济潜力。
8. 期望中苏扩大经济合作
【《日本经济新闻》5月13日报道】题: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在北京会见记者,期望同中国开展合办事业(记者室井) 先于戈尔巴乔夫访华到达北京的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格拉西莫夫等人,12日会见记者,说明了苏联方面对中苏首脑会谈的态度。司长等人强烈希望通过中苏关系正常化,在设立合办企业、劳务出口等方面扩大两国间的经济合作。 这位司长说,一年约30亿美元的中苏贸易额“还不够”,希望首脑会谈后,“不仅基于政府间协定的贸易,而且边境贸易也能够取得很大发展”。 关于焦点的柬埔寨问题,这位司长说:“越军撤退后柬埔寨的国内问题,应当在柬埔寨内部解决。”中国方面的主张是“必须建立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4方联合政权”,这样,在越军撤退后组成临时政权问题上,中苏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差别。
9. 外电报道:上千学生在天安门绝食
【法新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德尼·伊奥尔)题:北京的学生开始举行要求民主的绝食 大约1000名学生13日开始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绝食,以迫使当局对话,实现更大的民主。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北京大学。 这些学生步行5个小时从校园来到天安门广场,准备在那里过夜。他们的这个最新行动可能一直拖延下去直到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天星期一抵达北京时为止。 学生领袖王丹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临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希望戈尔巴乔夫先生的访问能有助于促进中国的政治改革。” 他否认他们的行动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有关,但是他证实,学生的一个代表团已于星期六向苏联驻这里的大使馆递交了一封信,邀请戈尔巴乔夫到他们学校发表讲话。 但是苏联发言人说,戈尔巴乔夫由于日程已排满,不大可能接受这个邀请。 在向天安门广场行进的队伍中很突出的一位是北京大学的李淑娴教授。她是方励之的妻子。她说她来参加是“表示我对绝食学生的支持”。 【美联社北京5月13日电】来自10多所学校的学生们整齐地排坐在宽阔的天安门广场。 有的带着水壶,有的坐在毛毯上。他们高喊:“我爱真理胜过米饭。我们要求立即进行对话。” 一位学生解释说:“我们想同政府进行真正的对话,不仅仅是官员们的说教。” 还有一些学生拿着纸箱,募集捐助,以资助他们的“宣传工作”。 在北京大学,示威开始之前放了一阵鞭炮。许多学生说,他们已准备无限期地举行绝食。 一些学生私下说,他们希望政府不久将采取一些行动,使他们结束抗议活动。
10. 戈尔巴乔夫访华前夕的国际舆论(三)
改变全球格局 【美国《商业周刊》5月15日一期文章】对美国来说,中苏关系热乎起来损害了它想通过在同莫斯科的关系上打“中国牌”以发挥其影响的能力。现在,虽然北京仍然需要西方的技术和市场,但是它认为同苏联关系正常化是使其经济多样化的机会——包括不久前提出的从莫斯科获得一个核电厂设备的建议。 【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5月11日文章】最近几年,苏美关系明显变暖,华盛顿同北京的关系也是如此。在美国的态度中,过去对苏中接近的每个迹象,或是采取玩牌的作法,或是表示嫉妒和不满,现在则是相互合作的趋势日益突出。 【香港《南华早报》4月15日报道】对于正在走向在1992年实现“欧洲统一”目标的西欧来说,这可能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来接近这两个共产党国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它可能同美国和日本竞争,向这两个国家提供它的专门知识。 最高级会议是可能出现的中苏关系新纪元的开端,因此可能导致全球结盟情况发生变化。探讨社会主义 【法新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董尼德)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中苏最高级会晤的影响更广泛。 共产党国家可能指望在邓小平同戈尔巴乔夫的会谈中出现社会主义思想的转折点。莫斯科与北京的高级会晤,肯定是以和平和寻求摆脱政治困境的出路为目标的。 【保加利亚《祖国阵线报》5月12日文章】中苏领导人都认为,目前社会主义呈现出了一种变形现象,必须通过改革,加以消除,以新的思想来丰富社会主义,所以中苏两国的高级会谈,对社会主义改革与革新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日本《产经新闻》5月4日文章】这次中苏首脑会谈,为搞活社会主义及进一步巩固其发展的共同基础,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在这期间,社会主义呈现出了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现象。“结束意识形态时代”已成为不得已的事情。 在要求“自由化”与“民主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与苏联也不得不提出“改革”。 下一个紧迫任务大概是要建立以中苏和解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边界的“松散联盟”关系。促进亚洲和解 【《亚洲华尔街日报》5月10日文章】如果定于本月15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会谈取得成功,将会促进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消除这一地区国家在安全方面的担忧。中苏首脑会谈还可能会促使东南亚在经济上逐渐变得比较自由。 关于解决已持续10年之久的柬埔寨冲突,尽管一些棘手的问题尚有待解决,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已经出现新的和解气氛。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日益热乎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这个和平进程。 【西德《总汇报》5月11日文章】中苏重新接近对亚洲邻国的影响尚难预料。它也可能对受苏联支持的印度的对华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亚洲华尔街日报》5月11日文章】许多分析家说,预期中苏关系的解冻会稍微减少北朝鲜在与南朝鲜讨价还价中的有利地位,因而可能使平壤采取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 现在苏中对抗减少了,两国都和南朝鲜的经济接触越来越多。影响日本地位 【日本《读卖新闻》5月11日报道】布鲁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丁预测说,中苏关系的改善会对美中和日中关系产生微妙的影响。 哈丁说,对日本来说,中苏关系的改善将会产生某些机会,与此同时,恐怕在某些方面也会成为长期的“挑战”。他认为,来自苏联的威胁一旦减少,中国就会对日本增强军事力量进一步表示出担心。 【《日本经济新闻》5月7日报道】中苏和解使得国际形势相应地复杂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面临日苏关系、同美国的经济问题、同亚洲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的日本,其处境变得更加困难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还没有做好有效地对应上述问题的准备。 【《亚洲华尔街日报》5月11日报道】北海道大学教授、苏联问题专家木村先生认为:“中苏解冻后,苏联可能说,我们和中国的关系改善了,就不需要日本了。”他指出,苏联人可能认为,他们和日本讨价还价的实力增加了。他们可以更强有力地对日本争辩说:“你们在外交上孤立了。你们是对我们采取这种强硬立场的唯一的国家。”
11. 日报分析中苏和解的意义及背景
【《日本经济新闻》5月7日报道】题:中苏和解的意义及背景(作者: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冈部达味) 长久以来一直严重对立的中苏关系,这几年不断地走向缓和,特别是最近关系改善有了明显进展。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5月中旬将举行首脑会谈,预料大体上将全面恢复友好关系。 苏联从勃列日涅夫时代起,在考虑美中苏三国关系时就已经痛感到,同中国严重对立的苏联处于最为不利的状况。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推进重视经济的改革,恐怕进一步使苏联痛感到同中国和解的必要性。苏联特别是为沉重的军备负担而困扰,必须改革经济体制,谋求发展。美苏的缓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当然,这同美国方面在经济上的需要也不无关系。 中国也没有错过这一机会。而且从经济上来说,关系改善对双方都有好处,尽管比重不是很大,而且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看,同“背后的敌人”和解,对双方都大有好处。不仅如此。更近的因素是双方在柬埔寨问题上利益一致。中苏一直分别支持对立的双方。但是,由于负担加重和形势的变化,两国有可能受到孤立。 由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出现了共同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可能性。可以说两国在柬埔寨问题上达成的协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苏联一直在为参加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而努力,而且想借助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比苏联更大的中国的力量。中国也不愿意日本支配东南亚,也许想通过拉拢苏联来牵制日本。对于美国,中国似乎期望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在台湾以及其他问题上牵制美国。 这样看来,很显然,迅速改善关系对于中苏双方来说都是必要的。问题是关系改善到那一步以及对他国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仅从引起中苏对立的原因以及引起中苏和解的原因来看,对于上述两点疑问恐怕不会得出太令人担心的结论。一部分人似乎担心中苏会重现50年代的“蜜月关系”。但是,国际环境同当时截然不同了。
第 2 版
1. 西德企业对外投资需求活跃
【西德《法兰克福汇报》4月20日报道】题:对外投资需求活跃 德意志联邦银行说,德国企业在国外的直接投资去年仍在“高水平上”浮动,达183亿马克。截止1988年末,德国企业在外国企业直接投入的资本总计1650亿马克。美国是最重要的传统投资国,投资额为75亿马克。1988年,德国在欧洲共同体的直接投资为60亿马克。德国1988年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新投资几乎等于零。联邦银行认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不佳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联邦银行最近一期月报说,联邦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比工资成本高,必然刺激德国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低工资国家。
2. 航空业界正在进行一场新的战斗
【《南方》杂志4月14日文章】题:天空争夺战(记者马修斯·乔治和萨曼莎·斯帕克斯) 航空运输业界正在为争夺空中霸权而进行一场新的战斗——但是,其结果将由这个行业的配备着大功率计算机订票系统的大公司在地面上决定。航空业的许多分析家预言,能使航空公司赢得乘客的订票系统的发展,和使用共同代码这种作法——就是说,乘客接连乘坐有着联系安排的不同航空公司的班机完成其旅行——的发展,到90年代将迫使今天的180家航空公司大大减少。 有些专家认为,即将出现全球性的航空公司,今后主要的航线将由不到20家航空公司控制,这就是说,一家航空公司除非能进入这个庞大的航空公司网,否则它将被挤出能赚钱的航线。 至于哪些航空公司会进入这个超级联合会,分析家们看法不一。 但是这张单子上至少包括六家美国航空公司,其中有联合航空公司、得克萨斯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和美洲航空公司,而国际知名的环球航空公司和泛美航空公司则是主要的接管目标。 欧洲也可能有六家竞争的公司,除了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之外,庞大的英国航空公司也一直是投标投机活动的目标。 至少有一家日本航空公司可能进入这个联合会,加入的可能还有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航空公司。 在今后的天空争夺战中,能否取得胜利将取决于亚洲太平洋地区航空业务的发展。 这个地区的年航空客货运量一直在以10%或更高的速度增长,10年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其他地区,而且这种状态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公司兼并、交叉持有股票、计算机预订机票系统和分享航线与代码,预示着建立全球性航空公司的时代的到来。
3. 苏联计划减少石油出口
苏外贸官员十二日说,苏计划将今年上半年的石油出口量减少百分之五,以支持欧佩克。
4. 南朝鲜同共产党国家贸易出现逆差
据南朝鲜海关部门十三日公布,一九八八年南朝鲜对共产党国家的出口额为五点二三八亿美元,进口额为十六点五四三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出口额为三点七二二亿美元,进口额为十三点八六七亿美元。
5. 斯里兰卡从美国大量购买小麦
据斯里兰卡官方报纸十三日报道,斯里兰卡最近又从美进口了十万吨小麦。斯里兰卡每年消费六十万吨小麦,今年头四个月已进口了三十五万吨。
6. 巴基斯坦经常项目逆差增加
巴银行界人士日前说,在截止六月三十日的本财政年度,经常项目逆差预计将增加到十九亿美元,而上个财政年度为十六点八亿美元。
7. 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一些国家提供紧急援助
据美联社十二日报道,该计划署决定向布隆迪、纳米比亚、菲律宾、洪都拉斯和墨西哥提供总额为五百一十万美元的紧急食品援助。
8. 苏联《今日亚非》月刊文章:邓小平:改革的建筑师
【苏联《今日亚非》月刊一月号文章】题:邓小平(作者M·雅科夫列夫) 在中国国内外,邓小平往往被誉为中国当今改革的建筑师。这个有着非凡经历的人,虽已84岁高龄,但他仍在实现中共政策的历史转折中起着关键作用。 邓小平个儿不高,中等偏下,总穿着一身暗色的中山装,在公开场合从不向前挤,给人一种印象,他不想出头露面。他沉着、冷静而又温和,不停地吸烟。 邓小平不光埋头工作。他还喜欢同家人聊天,会友,打桥牌,遛弯儿。交谈时说话有时比较冲,喜欢直来直去。这并不妨碍他的魅力。 在60年的革命活动中,“文化革命”年代恐怕是邓小平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他曾两次受到审查。改革的建筑师1977年7月,他重新在中共领导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在这时提出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口号。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领域。在会上,邓小平坚持必须全面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集中主要力量保证农业的迅速发展。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因为80%的居民生活在农村。 据邓小平讲,农村取得的成就增强了中国领导人的信心,相信选择的道路是对的,而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与对外开放政策相联系。在制订这一政策中,邓小平起了特殊的作用。它已使中国得到很大好处。 经济改革的经验证实,中国领导正在制定使经济摆脱停滞局面并进一步发展的附合中国条件的路线。政治结构改革的中心生活把政治结构改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认为,政治结构改革应当成为中国社会整个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结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联系,互为条件。邓小平认为,应把党政机构关系以及在保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党政机构职能分开的问题置于政治结构改革的中心。同时必须掌握实行领导而又不过多干预政府机构和经济机构事务的本领。 中国的政治结构改革首先与干部政策相联系。最近几年的方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年轻化以及寻求干部更新和新老交替的有效形式。这一过程已进行好几年了。中共中央和各省委建立了顾问制度,一些退出紧张的党务和国务活动的老干部进入了顾问委员会。 最后,完善政治结构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高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主动精神。 中共十三大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民主制度的划时代事件。中共十三大就上述问题所作的各项决议广泛地反映了邓小平前一个时期提出的一些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象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许多著作之中。 邓小平最近十年来提出的许多主张已成为中共十三大制定的进一步实行经济和政治改革方针的基础。这次代表大会得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性结论。 人们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假如这一结论早提出来,比如在50年代提出来,假如中共经常根据这一结论制定自己的政策,那么中国就会避免许多错误,也就不会出现冒进和经济政治方面的扭曲(“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 中共目前正在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选择发展方法。党从理论上论证,光凭干劲或借助于行政命令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全盘公有制、违反商品生产规律、排挤个体小生产者也是行不通的。 邓小平自70年代末就是中国最有威望的领导人,这是没有争议的。不过,他力图告诫他在国内外的拥护者们不要吹捧他,夸大他的作用。 最近十年,邓小平会见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许多著名国务和社会活动家。现在只剩下苏联了。不过,从他同外宾讲话和中国舆论工具的报道可以看出,邓小平没有放弃苏中最高级对话的想法。最近几年来由于双方的努力,苏中关系有很大改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体育领域以及国家和社会团体系统的联系在稳步发展,在就国际问题交换意见方面也开始起步。双方认为,两国人民目前解决的任务相近,关系正常化会对两个社会主义邻国的互利合作和交流经验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无疑,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将对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局势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9. 中苏历史上的高级会晤
【苏联《新时代》杂志四月份专刊报道】题:苏中最高级对话小资料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2年9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 ·1954年9月至10月,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谢·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7年11月,以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参加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访问莫斯科。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在北京同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举行了会晤。 ·1959年10月,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党政代表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访问中国。 ·1960年1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为首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1964年11月,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党政代表团为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访问了苏联。 ·1969年9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阿·尼·柯西金,从越南回国途中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会晤。
10. 埃居:西欧国家共同货币的先驱
【法国《挑战》月刊4月号文章】题:欧洲货币单位(埃居)的先驱者 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大多数企业主(86%)认为,欧洲共同体应当有一种共同的货币,而在交易中使用埃居的企业又寥寥无几。然而,经济理论给予这一货币单位以不可估量的优点。埃居只有一个缺点:它还没有被更多人所认识。 我们首先谈谈它的特点:必须设想出一个“篮子”,这个篮子中有35%的马克、19%的法郎、15%的英镑、10%的里拉、9%的盾、9%的比利时和卢森堡法郎、3%的克朗、1%的爱尔兰镑和0.5%的希腊德拉马克。这个“篮子”中容纳的货币产生了著名的埃居。只要把每种货币换算成法郎,随后把它们全部加起来,就可得出法郎的比价,即1埃居等于7.06法郎。非常简单。 当一种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化时,其它的货币给予补偿。如果一种货币出现很大的变动(增值或贬值2.25%),它就必须贬值(或增值)或离开这个“篮子”(英镑除外,因为英国不承认这一制度)。因此,埃居是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这对企业的财务主管非常有益。他们可以依靠这一货币制定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指标。 埃居的明显优点是它缩小了外汇险。埃居是稳定的,如果它发生变化,人们将会提前几周公开宣布。埃居还可能成为出口销售学的好手段。地中海俱乐部的财务负责人格里蒙认为,“埃居必将成为(欧洲)唯一的支付货币”。 在意大利,电视台的贝尔卢斯科尼游戏,提出每周发行用埃居计算的彩票。在法国24小时汽车大奖赛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网球赛中,优胜者得到的奖金是埃居。英国财政部最近发行了200万埃居的证券。法国不久也要发行这种证券。此外,法国金融界人士对即将到来的欧洲首脑会议寄予很大的希望,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货币问题,将会宣布可以用埃居开户头和成立一个欧洲中央银行。
第 3 版
1. 监测卫星信号的设备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四月二十九日报道,英国普利茅斯的一名爱好者装配了一种设备,只需花费四百英镑就能使他监测全世界卫星所发出的信号。
2. 英国独立广播公司将从九月份开始数字式立体声广播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四月二十九日报道,这个数字式立体声广播使用的是英国广播公司的工程师研究的技术。
3. 卫星数据表明海洋温升比预计的快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四月二十九日报道,美国全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卫星得到的数据表明,海洋的温度从一九八二年以来以每年以零点一摄氏度的速度递增。
4. 戈尔巴乔夫的一天(完)
戈尔巴乔夫自己很难被指责为装得潇洒和迷人。他穿着很小心,保守,或许昂贵。他有几套合身的套服是在国外做的,在意大利和英国做的。一个曾在伦敦西区的莎维尔罗街的有声誉的英国公司“基夫斯和豪克斯”工作过的裁缝告诉过一个熟人,戈尔巴乔夫1981年访问英国期间,他曾为这个俄国人量过身材做两套衣服。在“基夫斯和豪克斯”做衣服的起码价格是600到700美元,等于许多苏联工人几个月的工资。 尽管苏联衣服在外国名声不佳,但是戈尔巴乔夫大概不需要在国外做衣服,莫斯科高级官员的特权中包括少数特别用手工制作的专为上层人士服务的店铺。 总书记左手腕上戴着一只价值1000美元的金的和不锈钢的劳力土手表。在他1985年访问巴黎的时候,人们看到他穿着崭新的鞋,后跟没有磨损的痕迹,这可能表明他是旅行途中买的。他喜欢穿白衬衫,浆得很挺括。据信这些衬衫是苏联制造的,虽然他可能在他的旅行中带少数进口衬衫。总书记装饰中有一项是毫无疑问的俄国货:他的暗淡的有点像金属质的领带。苏联男人是以喜欢用这种独特的领带出名的。 在总书记生活中的典型的一天,他大约在下午6时左右离开办公室回家去。偶然,星期四的政治局会议开得晚,人们就要到下午9时,或者甚至更晚的时候,才看到他的车队向西沿着库图佐夫斯基大街向西驰赴别墅。即使在正常时间离开办公室的日子,他也把工作带到家里去,他享有一个长长的暑假(1987年是大约5个星期)。有时大概是在他的家乡地区度过的,那里毕竟有着很好的游憩地。当他在休息时,助手们定时把文件送给他,他则把工作回交给他们。在华盛顿最高级会议前的一段时间里,差不多政治局里的每个人一个星期都工作7天。在正常时期,戈尔巴乔夫一星期工作6天,只有星期日休息。他空闲时同赖莎一起上剧院。此外,他休息时还干什么喜爱的事,就所知不多了。然而,1987年他确实跟意大利的《团结报》的一个记者谈了这个题目。“至于空闲时间,”他说,“我现在没有,不仅是我,苏联领导的所有成员也都没有。这不是正常的。” 莫斯科人要是好奇是可以原谅的。如果看到那独特的四辆吉尔的车队在暮色苍茫中沿着库图佐夫大街向西往别墅区疾驰而去,有些人不禁要想他们的领袖在办公室过的是怎样的一天。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的《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夫人》)(完)
5. 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美国《读者文摘》5月号文章】(作者帕蒂·威甘德) 我登上南行的一五一号公共汽车时,阳光灿烂。不过,芝加哥的冬日景色实在一无是处——树木光秃,融雪滩滩,汽车溅泼着污水泥浆前进。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我们这些乘客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做声。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虽然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那一批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一班彼此紧贴着坐的人,在利用几页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公共汽车驶近密歇根大道一排闪闪发光的摩天大厦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注意!注意!” 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 “我是你们的司机。” 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很有威严。 “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 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司机在等着。我们把报纸摺好,放在大腿上。 “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那个人。转啊。” 使人惊奇的是,我们全都这样做了。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我们只是盲目地服从,这是群众本能。 我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她的头给红围巾包得紧紧的。我几乎每天都看见她。我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 “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我们的声音很轻,很不自然。对我们其中许多人来说,这是今天第一次开口说话。可是,我们像小学生那样,齐声对身旁的陌生人说了这四个字。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我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而且,我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一向以来,我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我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早安,朋友。”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些人随着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须多说。没有一个人再拿起报纸。车厢里一片谈话声,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得很。大家开始时都对这位古怪司机摇摇头,话说开了,就互相讲述别的搭车上班趣事。我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我在一五一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情洋溢的声音。 公共汽车到了我要下车的那一站,我跟同座的妇人说声再见,然后一跃下车,避过水坑。另外4辆公共汽车也驶进站来,卸下乘客。这些车上未下车的乘客全都像石头那样坐着——默不作声,一动不动,和我那辆汽车上的乘客完全两样。一五一号开走时,我微笑看着乘客神采飞扬的面孔。我心情愉快地开始了这一天,比平时的日子有一个更好的开始。 我回过头来看那位司机。他正在看后视镜,准备趁空把车从车站开出。他似乎并不知道,他刚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6. 「鹅的父亲」
【民主德国《时代画报》第14期文章】题:人们称他是“鹅的父亲” 今年2月27日,奥地利鸟类行为学家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康拉德 ·洛伦茨与世长辞,享年85岁。 20年代时,洛伦茨还很年轻。可是,他对寒鸦和灰雁的行为进行不同寻常的研究就已引起了轰动。 这位科学家的一生著作甚丰。他在一本书中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只小鸭子。他“同牲畜、鸟和鱼谈话”。这位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用这种适合于他自己的方式,为动物行为研究摆脱主观主义的“动物心灵探索”的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关键性的刺激将引起动物某些本能的反应。他学会了上述动物的“语言”,并获得它们的承认,成了它们的“同类”。刚刚钻出蛋壳的小鹅会跟着这个首次看见的、一边呼叫一边移动脚步的人走。 1973年,康·洛伦茨同他的同胞卡尔·冯·弗里施以及荷兰人尼科拉斯·廷伯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康·洛伦茨作出的科学论断博得了世人的广泛赞扬。这位于1903年在维也纳出生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行为比较研究方面建树的伟大功绩是无可争议的。他的一些为大众喜爱的信条曾经遭到他的许多同事的异议。其中有一条信条说,“人具有动物的一切特性,而动物并不具有人的一切特性”。洛伦茨受到激烈批评的著作主要有《所谓的凶恶》。他在《侵略的博物学》一书中,在某种程度上把动物王国中动物的攻击行为同武装侵略等量齐观。这种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矛盾有多么危险,这里无需进行强调。就这样,洛伦茨非其所愿地引起许多“受益者”的插手。美国作家罗伯特·阿德里在他的《来自非洲的亚当》一书中写道,“人是一种猛兽,其天生的本能推动他用武器杀人”。他也援引了洛伦茨的一些结论。因此,洛伦茨感觉到自己被人误解了。他在许多学术讨论会上明确地阐述自己作为人道主义者的观点,洛伦茨暮年时在许多公开场合一再发出警告,要防止核战争和破坏自然环境。他的最后一本著作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书的书名叫《拯救希望》。
7. 人类未来的食品
【埃菲社波哥大4月29日电】据哥伦比亚科学院的植物学家赫苏斯·伊德罗博说,在流经南美洲七国的亚马孙河两岸,可以发现世界未来的食品,至少有153种工业用植物可以引起世界食品经济的革命。 据赫苏斯说,在亚马孙地区有大量含油脂植物,可以生产象橄榄油那样的味美细润的油,而且产量极高。已知的油酒棕或扁桃巴西棕,可提炼出不含胆固醇的油和药用原料;甜棕可造酒、榨油和制土著人作食品粘合剂的淀粉。他还提到数以千计的热带核果,味美而营养丰富的核果会引起果仁食品技术的革命。至于根茎,如竹芋,是唯一不产生酸性的可食淀粉,当地人喜欢用它喂婴儿,也是加工饼干必不可少的原料。 赫苏斯说,在亚马孙地区最普遍的而在别处罕见的是棕榈芽和海枣,它们同鱼子酱和鲑鱼一起摆上了世界主要都市的餐桌。海枣是用盐煮熟吃,也可榨油和磨粉,棕榈芽用于点缀冷盘。 亚马孙森林有数以千计的食用植物,但目前被发现的为数极少。为了联合利用亚马孙森林的资源,5月5日至5月7日,亚马孙地区国家的总统在巴西的马瑙斯举行会议,研究联合开发该地区的计划。
8. 法诗人塔韦尼埃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
【美联社荷兰马斯特里赫特5月10日电】题:法国诗人当选国际笔会主席 法国诗人勒内·塔韦尼埃今天当选为国际笔会即国际作家协会的主席。他的前任是担任该职务达三年之久的英国小说家弗朗西斯·金。 现年74岁的塔韦尼埃以35票对30票的票数当选,击败了尼日利亚诗人和小说家阿切贝。 1941年至1950年间,塔韦尼埃任最重要的文学杂志《汇合》的主编。他最近的作品包括两本诗集《34首诗》和《问东升的太阳》。
9.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您好。 贵报4月27日3版所载《耳鸣可以防治吗?》内容很好,深入浅出,切合实际,既富科学性。又通俗易懂。文中着重谈到嗓音的危害及预防。在国内,除了在机器车间等噪音环境下工作容易产生外,因逢喜庆佳节,给爆竹声、响锣声受震后引起者,临床上亦屡见不鲜,预防之法固然可以手掩耳,当迅“声”不及掩耳时,可张大嘴巴如打呵欠状,使耳咽管开放,减轻耳内所受震力,或有助于减少耳鸣产生。此外,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广泛,由谜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新霉素引起的耳鸣耳聋亦有增加趋势,我们曾不断看到因伤风咳嗽而注射链霉素或庆大霉素致引起耳鸣耳聋的病例,因此希望病人和医生,对上述耳毒性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这些抗生素,不得已要应用时,应用期间要经常保持警觉,一旦发生耳鸣,宜立即停药或减少剂量,以免进一步引起不可逆转的反应。由药物引起的耳鸣耳聋多属神经性,治疗效果是很难有把握的,故预防是最好的办法。 上海医大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 教授丘明生
10. 新型录音系统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四月二十九日报道,美国旧金山多尔拜实验所研制了一种新型录音系统,能显著降低国内市场出售的音乐盒带的噪声。
第 4 版
1. 西德研制成“獾”式工兵装甲车
【西德《世界报》4月13日文章】题:既能焊接又能推土的“獾”式工兵装甲车 德国陆军工兵部队将得到一种名叫“獾”式工兵装甲车。科隆陆军局局长奥登达尔中将4月13日在普洛恩将第一辆样车交给第六工兵营。“獾”式工兵装甲车将生产140辆。这种车辆是在“豹”式1坦克底盘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獾”式工兵装甲车不仅能挖、能推、破开路面和清除障碍,还能用于焊接。这种车辆还能在水下使用,而且能在作战部队必须逾越的水域建立平坦通道。登岸后“獾”式装甲车还可以开辟道路。 这种多功能车辆为完成上述任务装有平土刮刀、前伸的望远镜臂、容量一立方多米的机械铲和一个绞盘。 奥登达尔将军非常骄傲地说,“这种新式工兵装甲车从技术上发扬了‘豹’式坦克家族装甲防护和运转灵活的优点,它可以跟随装甲作战部队之后,发生战斗时可以直接支援作战部队”。
2. 塔斯社介绍苏─27战斗机
【塔斯社莫斯科4月21日电】任何歼击机,不论是苏联的还是外国的,就航程和续航时间来说都比不上苏—27。由于能长时间巡逻,就使截击机具有很大优越性。它的结构紧密,显著优于米格—29歼击机。 苏—27的优点是,有电动远距离飞机操纵系统,能在低空和高空翻斤斗和半翻斤斗,有10个能悬挂武器的外部枢纽,由于有能形成空气垫的良好机翼可以软着陆。 飞机的发动机是模数结构,即由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机组组成。如果遇到不可能局部修理的故障,也不需要更换发动机。只要改变有故障的模数就行了。把发动机的寿命提高到飞机寿命,这在苏联航空方面还是一件新事。
3. 戈尔巴乔夫建议增加了北约的焦虑
【路透社莫斯科5月12日电】在北约组织举行一次重要的首脑会议之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作了一个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作出的姿态——从欧洲撤出500枚核弹头——就使联盟的焦虑不安增加了几分。 无论如何,当16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领导人5月29日至30日在布鲁塞尔开会时,关于短程核武器的争执必定是他们辩论的主要问题。在美国国务卿贝克本周访问莫斯科期间苏方向他透露的戈尔巴乔夫的单方面动议看起来是经过盘算的,目的是把莫斯科描绘成爱好和平者,而把华盛顿和伦敦描绘成冷战斗士,从而加强波恩的地位。 西方官员承认,苏联领导人为这剂苦药裹上了糖衣:他同时就常规力量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朝着实现北约组织的目标的方向作了一些努力。 当前局势的具有讽刺意味之处在于,西方除了欢迎戈尔巴乔夫宣布的有关短程核武器的决定以外别无其他办法:今年撤走166枚核弹、5o发核炮弹和284枚导弹这样的事情是不能说成坏消息的。但是,这个动议却对北约组织内目前出现的断层线作了深入的探测。 持强硬路线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说,苏联在东欧仍然拥有占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戈尔巴乔夫的缓和政策有可能被一位继任者改变;无论如何,由于有了核武器才使40年来得以保持和平。 西德,特别是象根舍外长那样的鸽派人士说,冷战已经过去,一切武器都应当放到谈判桌上来。看来,他们已经迫使华盛顿和伦敦在短程武器现代化的问题上打了退堂鼓。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贝克讲的话也已清楚地表明这是克里姆林宫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进行谈判有可能导致撤出所有短程核武器,而这是苏联的一个长期目标。他们认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会使北约组织的核威慑政策彻底破产。 【美国《纽约时报》5月12日专稿】题:苏联提出的削减将有助于波恩的事业 戈尔巴乔夫最近计划对苏联短程核武器进行的削减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有限的。北约组织的外交官们几个月来一直在揣测莫斯科可能削减它的大量短程核武器,诱使西方就这样的武器开始谈判。 政府专家们说,苏联削减500个核弹头只是莫斯科的核短程导弹、炮弹和炸弹力量的5%左右。 兰德公司的高级国防分析家爱德华·沃纳说:“尽管如此,这一行动还是引起了强烈的政治反响,它进一步表明苏联愿意,甚至渴望削减部署在欧洲的战区核武器。”
4. 又一次突然袭击
【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12日新闻分析】题:苏联的行动使贝克的使命相形见绌 苏联主席戈尔巴乔夫这次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的高超技巧的表演所选择的时机可能是最好的。他宣布单方面拆除核导弹和建议在欧洲大规模撤军,以使北约和美国处于守势地位。而今,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正在设法弥补大西洋联盟中的不体面的巨大分歧。 11日早些时候,在克里姆林宫,贝克同戈尔巴乔夫的会见已经进行了3个半小时,突然获悉了一件美国其他要人以前都经历过的憾事:莫斯科外交“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全球政治中采取惹人注目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使得其他人相形见绌。 贝克同这位大胆的苏联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是在克里姆林宫的大厅里开始的,他们在谈判桌旁进行面对面的亲切交谈。 交谈过程中,只有他们的译员和贝克的对手谢瓦尔德纳泽外长在场。 1个小时之后,允许双方派其他高级顾问加入会谈,其中有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前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 戈尔巴乔夫先介绍了改革的目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政策。 然后,他便转入了军事问题。他说,他想事先同贝克讨论一下,而后公布。 贝克对戈尔巴乔夫的行动几乎没有发表实质性评论。他要求对方提供一份戈尔巴乔夫有关裁减数量的谈话的副本,并要求允许他向北约盟国介绍戈尔巴乔夫宣布的计划。这两个要求很快就被接受了。 同贝克一起访问的官员们说,他们对戈尔巴乔夫的突然袭击曾保持警惕,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他发出什么样的突然袭击。
5. 叶利钦眼里的戈尔巴乔夫
【美联社莫斯科5月10日电】戈尔巴乔夫指责叶利钦野心勃勃,并把他开除出政治局,但是,叶利钦说,他仍然同这位苏联主席交谈,井表示支持。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牢固关系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注目,因为叶利钦曾是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政策的最坚定的支持者,随后却又成为这一政策的牺牲品。 现年58岁的叶利钦在高加索山区度假,由于打网球和散步的缘故,显得有些消瘦,肤色也变黑了,但他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仍然是那样的直言不讳。看来,他由于自己在3月26日议会选举中获得的大胜而振奋起来。 叶利钦说,关于改革受阻的问题,他并不怪罪戈尔巴乔夫,而怪罪的是他周围的官员们。 当问及他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时,这位身材矮小、满头银发的叛逆者停顿了一下说:“我们现在的关系不象我担任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的一年多时间以及在这之前担任中央书记时那样密切。”但叶利钦说,他仍然同戈尔巴乔夫通电话,并在党的会议上会面。 “我们见面、打招呼和正常地讨论问题。你不能说我们的关系已经破裂,没有,根本没有。” 叶利钦说,戈尔巴乔夫犯了错误。但他拒不详谈,因为他说,把他的批评“人格化”是不妥当的。叶利钦说他完全支持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但他认为,这位克里姆林宫领导人起初在战术上有失误,他没有把改善食品、消费品和住房放到头等地位。 叶利钦说,戈尔巴乔夫是一位真正的改革者。但他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没有给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改善感到不快。 叶利钦认为,其原因在于以他所称的“我的对手”——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牵制改革。 叶利钦说,戈尔巴乔夫必须打交道的政治局中的十来个人是由勃列日涅夫的18年统治时期培养的。需要再来一次改组。 守旧者必须离开中央委员会,因为中央委员会比他当选的新议会保守得多。 他说,“我认为戈尔巴乔夫与我意见完全一致,但某种因素妨碍他下更大的决心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他有些迟了。”
6. 苏联加斯帕良家庭纪念馆
【塔斯社埃里温5月4日电】题:加斯帕良家庭纪念馆 加斯帕良家庭纪念馆地处亚美尼亚卡范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斯帕良一家中的所有成年男人都上了前线。 这一家族在此间享有盛名,该家族成员学习过的学校为纪念馆提供了他们的照片、信件和私人物品。 在临上前线前,加斯帕良一家中的11个男人沿着大街同亲人一一告别。应他们的请求,11个人被编在同一个部队,并成立了加斯帕良班,该班由最年长的32岁的鲁边指挥。 卡范市收到部队指挥部发来的第一条消息是:加斯帕良一家英勇善战,一场战役下来后,这一家还剩下6人。在战争结束时,只有3人生还,其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加斯帕良家中只剩下了孤儿寡母。人们路过这里,无不脱帽致敬。生还的3人返回家园之后,盖起了房屋,把一大家子人又召到一起生活。后来,从这一家人中培养出了教师、工程师和经济学家以及其他行业的专家。烈士们的孙子出生后,均以阵亡祖父的名字命名。
7. 漫画
(原载法国《世界报》)
8. 苏联新提出的欧洲裁军四点建议
【塔斯社莫斯科5月12日电】5月11日上午,戈尔巴乔夫向贝克介绍了苏联在维也纳减少欧洲武装力量和军备谈判上提出的补充建议。 建议就到1996至1997年根本削减华约和北约在欧洲的军备和武装力量的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1、到这一时期,每个军事联盟保留数量相等的属于维也纳谈判对象的武装力量和军备,具体是:军队人数:135万人;战术战斗机:1500架;战斗直升机:1700架;坦克:2万辆;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2.4万门;步兵战车和装甲车:2.8万辆。 2、每一方面都应当把自己的武装力量裁减100万人以上。北约要把战斗机和直升机裁减大约2500架。华约裁减的这类武器的数量少一些,因为它现在拥有的这类武器的数量较少。 华约要裁减坦克4万辆、火炮和迫击炮约4.6万门、步兵战车和装甲车4.2万辆,北约目前拥有的这类武器少于华约,因此北约需裁减的数量要少些。 3、苏联已作出决定,1989年单方面从盟国领土上撤回国内500枚战术核弹头(机载弹头166枚,大炮发射弹头50枚,导弹弹头284枚)。4、苏联准备在1989—1991年内从盟国领土上撤走全部核武器,条件是美方也采取这样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