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01-28

第 1 版

1. 布什二十六日通过电话邀请以色列总理沙米尔访美

外电报道,以总理发言人说,沙米尔可能于三月底或四月初成行。

2. 日本决定撤走驻阿富汗大使馆

路透社二十七日报道,由于喀布尔局势越来越混乱和危险,美国等国已经撤走了在那里的使馆。

3. 匈部长会议二十六日决定允许重新埋葬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头目纳吉

外电报道,匈政府发言人表示,不为纳吉恢复名誉,说此举目的是「实行人道」和「促进社会安定」。

4. 波兰政府同团结工会圆桌会议预备会议将从二十七日开始

合众社报道,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已抵达华沙准备参加会谈。

5. 埃及将行使对塔巴地区的主权

路透社二十七日报道,参加塔巴谈判的埃及首席代表阿拉比说,在二十九日国际仲裁机构责成以色列向埃归还这一地区的最后期限到期后,埃将宣布对塔巴行使主权。

6. 台湾和越南决定开辟海运航线并交换航权

台湾《经济时报》二十六日报道,这是双方经贸关系的最大突破,今后双方商人可通过海运直接贸易往来。

7.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发言人二十五日说不能接受减少驻纳米比亚的国际维持和平部队的建议

外电报道,他担心南非部队会在选举时制造麻烦。

8. 阿拉法特二十六日抵达马德里与欧共体进行首次正式接触

外电报道,阿拉法特此行是为了谋求共同体对其中东和平计划的支持和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

9. 企业管理方式正进入新的变革时期,美学者认为:未来企业应是信息型组织

【美国《交流》杂志季刊1989年第1期文章】题:未来企业的结构(作者    彼得·杜鲁克)    二十年以后,大企业的管理层次将比今天的企业减少一半以上,管理人员则不超过今天的三分之一。将来的企业很象医院、大学、交响乐团,将成为知识型的组织,主要由专家组成。这就是我所谓的信息型组织。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除了成为信息型组织外,别无选择。    一个公司一旦从数据向信息方向迈出尝试性的第一步,公司的决策程序、管理结构、甚至工作方式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后,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几乎立刻就会大幅度下降。原因十分明显,整个管理层将既不决策,也不领导;相反,他们的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功能是作为“中继站”——即信息技术发展之前,那些在传统企业里负责含糊而分散的情况交流的人。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企业的面貌。交响乐团的例子更有启发性,因为交响乐曲有时需要几百个音乐家在台上共同演奏。按照一般的组织理论,乐团应该设立好几个乐组副首席指挥,也许,还得五、六个分部副首席指挥。但实际上,交响乐团并非如此运作。乐团中只有一名指挥,或称为首席执行官;每一位音乐家都在他的直接指挥下演奏,没有中间层次。他们各自都是优异的专家,不折不扣的艺术家。    信息型组织要求有明确而共同的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规定各人的行动。同时,信息型组织还需要把力量集中于一个或最多几个的目标上。这样,企业中的每个成员才能够自己掌握自己。    大型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必须转变为信息型组织,而且转变的速度需要快。他们必须改变旧习惯,树立新习惯。一个公司经营得越成功,这种转变过程就越困难,越痛苦。    信息型组织也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问题。我认为,以下这些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制订措施,对专业人员提供报酬,进行表扬并给予发展的机会;    二、在专业人员组织中达成统一的见解;    三、制订特别工作组的管理体制;    四、确保对高层主管人员的接替、培养和考验。    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高层主管人员的接替、培养和考验。这一直是困扰人的难题。    当一个高层主管的空缺需要填补时,通常在中层会有许多合适的人可供挑选。但在信息型企业里,随着中层主管人员职位的大量削减,这种企业该到哪里去挑选高层行政人员呢?    因此,整个高层主管人员的选择过程(锻炼、考验、接任)将比目前更为复杂。有经验的企业家也越来越有需要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今天,我们正进入第三次转变时期。企业将从上下级之间实行命令和控制转向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我们可以预见这种组织形式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指出这种形式的某些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指出价值观、体制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10. 卸任摇笔杆 无须捉刀人

【法新社纽约1月25日电】此间今天宣布,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已同纽约的一个出版商签署合同,出版他写的回忆录。    里根在出版商西蒙—舒斯特联合出版社公布的一项声明中说:“我已经拿起了笔,准备开始撰写回忆录。”    这家出版公司的发言人朱莉亚·尼克博克说,里根将在没有合著者或者代笔者的帮助下自己完成此书。    里根说:“我在使我有机会为人民服务的公职生涯中一直是很幸运的,通过这本书,我将让美国人了解‘美国奇迹’是怎样实现的。”他说:“这本书将诚实、坦率地分析我们过去的情况,包括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些考虑。”    声明没有说这笔交易价值多少。出版界人士说,他们认为里根将至少得到100万美元。一些人士估计,里根回忆录的销售收入可能高达500万美元。    这家出版公司一年内还将出版里根的第二本书,这本书里将收集里根的讲话和命令。

11. 是保密还是公开好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月25日电】苏联一家报纸今天对掩盖国家领导人的私生活、而不象里根或布什那样将家庭生活显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疑问。    一向追求公开性的《共青团真理报》问道,“难道政治家的私生活是国家秘密,抑或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必须加以保密?”    这家报纸把里根离开白宫时的热闹场面同赫鲁晓夫的悄然离职作了比较。    《共青团真理报》说,“世界上许多人观看了第41任总统的就职仪式。布什的母亲、妻子、五个成年孩子及他们的家属紧随其后。”    这家报纸说,用苏联的标准看,这种做做法无异于在搞裙带关系,“但用美国的标准看,它表现出一个和睦家庭的风貌,会给一个和睦的国家以一个良好的开端”。    《共青团真理报》写道,“里根和南希已荣归故里,但如果他们还想在政界发挥某种新的作用,人们是不会加以拒绝的。”    这家报纸问道:“在苏联,当初有谁能听听国家级养老金领取者赫鲁晓夫的意见呢?”    该报还对官方习惯于掩盖那些升迁或被贬黜的官员的真实情况提出了批评。官方在谈到某人的职务变动时总是说“因退休而被解职或调任另外的工作”,这种宣布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12. 蝗虫:引起全球恐惧的生物「炸弹」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1月4日一期文章】题:蝗虫:全球的恐惧(作者贝尔纳·韦贝尔)    1988年的蝗虫数量相当于1987年的100倍。1989年的形势将是令人恐惧的。    蝗虫象一片乌云一样铺天盖地而来,蹂躏了苏丹、乍得、尼日尔、马里和塞内加尔,它们所过之处,农作物化为乌有。现在,蝗虫群继续通过突尼斯和利比亚向麦加推进,通过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向欧洲推进。    蝗虫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生物炸弹,只有寒冷的气候能够阻止它们。    在空中,蝗虫—乌云可以轻而易举地遮住1平方公里的天空(5000多万只蝗虫),最快每天可飞行150公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在太空遨游,能制造可摧毁整个地球的炸弹,为什么就想不出任何办法来对付这种体重仅2.5克的小小的昆虫呢?    法国跨学科研究撒赫勒非洲计划负责人让·费格尔说:“在50年代蝗虫大规模入侵以后,撒赫勒各国组织了一个观察哨所网络,一有情况,人们便迅速采取行动。从1960年起到1987年,蝗灾得到了控制。但后来,由于再也没听说有蝗灾了,非洲国家便想节约开支,取消了观察哨所!”    另一个因素也产生了很坏的后果:美国生态学派的压力。在那以前,人们使用一种很有效的杀虫剂来同蝗灾作斗争。只要在可能遭到蝗虫侵害的土地上喷撒一些这种杀虫剂,就可以使该地区在一个月内免受蝗灾。但是,在美国生态学派的压力下,这种杀虫剂被药效不能持续的杀虫剂取代了。    但是,导致蝗灾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愚蠢行为。蝗虫的幼虫能这样增多和迅速生长,是因为蝗虫产卵地带处于战争地区内(埃塞俄比亚、苏丹、乍得和毛里塔尼亚)。在这些地区,各派军队阻止观察家和科研人员同蝗灾作斗争。结果,蝗虫大量繁殖,蝗虫数量剧增。蝗虫群至今还在嘲笑这种愚蠢的行为。

13. 重新设计美对外政策某些关键因素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月27日电】布什将访华表明,他正开始重新设计美国对外政策的某些关键因素。在三大陆变革的压力之下,美国需要修改政策。    布什正把三角关系中的中国看得比苏联重要,因为他将先于戈尔巴乔夫会晤邓小平,并且将使戈对北京的访问处于不利地位。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即将访华表明,中国在经过数十年内乱和经济停滞后,已成为一个重要角色,一个超级大国。布什的中国之行是先发制人的攻击,提醒中国人注意与美国保持稳定和繁荣关系的好处,不要为与日本或与苏联改善关系而牺牲与美国的关系。

14. 美遗传工程取得新突破

【路透社华盛顿1月26日电】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生物技术研究小组今天声称:在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改进型的鸡品种方面取得突破。    加利福尼亚州绍森欧克斯美国基因公司的科学家罗伯特·博赛尔曼对本社记者说,美国基因公司研究小组已经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可以把外来的遗传物质插入小鸡细胞中,把遗传信息传给后代。    其程序是用一根极细的玻璃针把新的遗传物质注入发育最初阶段的小鸡胚胎之中。先把鸡蛋打开,注入遗传物质,然后重新把鸡蛋封好,使其孵化。    博赛尔曼说:“从改进一种农业商品的能力的角度来看,这是向前迈讲了很大的一步。”    博赛尔曼说,今后的实验将设法注入控制诸如生长特征和抗病等品质的新遗传材料。他说:“长远的应用之一是有可能使鸡生产如制药产品中使用的那些异质蛋白。”

第 2 版

1. 印尼华人社会的变化(上)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2月11日至13日连载文章】题:印尼华人社会的变化(作者小沈)    23年前发生的“9.30”事件使原本亲密如兄弟的中印(尼)两国化友为敌,影响所及,使居住在当地的华侨、华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广大华人陷入了一个漫长时期的深渊。    事变一开始,印尼军方就误会这是中国的“阴谋”,是中国在印尼后院放火,把“唆使印尼共搞政变”的罪名强加在中国头上。不久(还不到一年),中国又搞“文化大革命”,这使误会不但没有消除,反而火上加油。    苏哈托当总统后,实施了很多和前政权对待华人不同的法律与政策,总的方面是歧视、限制、排斥。过了十几年,苏哈托政权得到了巩固,政治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而政府方面也开始看到华人对印尼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而也就逐渐放松了对华人的逼迫与限制。下面就将这23年来印尼华人的情况作一个综述。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苏哈托上台不久,就单方面废除“中印(尼)双重国籍条约”,从此所有在印尼的华人,只要其合法父母是外侨身份,他便随父母为中国籍,使60年代出世的华人子女丧失了自动变为印尼籍的权利。想要取得印尼籍者,要在成年后通过正当手续申请“归化”。由于审理手续过于繁琐,办手续时层层敲榨,使想入印尼籍的广大穷苦华人走投无路。    1980年印尼大选前,苏哈托政府实施简化入籍手续和放宽条件,使数十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人纷纷自动入了印尼籍,也为苏哈托集团争取了几十万张选票。而申请归化者也比以前简单容易。所以23年来,华人入印尼籍的越来越多,估计有90%以上的华人都入了印尼籍;保持华侨身份的恐怕不到50万人了。根据印尼官方统计资料,在印尼的华人大约有500万人。华人在经济上的作用华人在印尼经济复苏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大企业、私人银行、大大小小的工厂都是华人所经营,有些企业是华人与原住民合股经营,出入口商的老板绝大多数也是华人。一般说来,印(尼)、华人士在经济上都能合作得很好,虽然政府禁止华侨做生意(对其他国家的侨民则没有此禁令),但是办法是有的,许多人为了生存,毅然申请归化入印尼籍,有的则退休,生意转让给印尼籍的儿女。前些时期,一小撮右派极端分子企图掀起反华排华浪潮,都遭到政府的镇压。许多印尼官方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破坏华人的经济,就是破坏印尼本身的利益,多次的反华暴动,毁商店、烧汽车,结果受害的不仅是华人物主,而间接受损的是印尼社会,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近十几年来,华、印(尼)两族之间能相安无事。华文教育陷入死亡边缘印尼的华文教育与文化事业,随着印尼政局的改变,已陷入了死亡的边缘。“9.30”事件后,华校被勒令停办,各社团、文艺团体也遭同一命运。政府虽然没有禁止华人子弟讲入印尼国民学校受教育,但外侨身份的华侨子女还是被拒之门外。一些私立学校由华人主办的,其学生按规定原住民需占60%以上,有华人子弟就读的学校也不准教授中文。但其它外国侨民都设有他们自己的民族学校。    从国外进口的华文书报刊物全部被禁止。最近似乎又有所放松,有些地方准许办华文补习班,那是为了劳工出口到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但要大规模设立正式华文学校,还是不被允准。经过23年的扼杀,华人子弟会讲华语的寥寥无几,会写、会读中文的人更屈指可数了。    虽然这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华文是不容在地球上被消灭掉的。许多华人家长想方设法请家庭教师授华文,而新闻媒介方面?赡芑崾辜吐傻慈晃薮妗Q细褚?蟛渴糁鸩礁纳疲?恳唤锥喂?罅⒓锤?杌乩。?貌渴粲锌赡芨纳撇⑾硎艽锍筛纳颇勘甑某删透小?br>    如果你能够客观地说自己已经做到上述的12点,那么恭喜你,你很快就会成为每个人都想要追随的老板。

2. 职工贤能兼备 企业成功有望

【新加坡《联合晚报》1月2日文章】题:贤与能(作者孙观汉)    有了财力和物力而没有能力,事情仍不容易做起来,阿拉伯国家就是例子。反过来说,有了好的人力,即使没有财力和物力,人力会设法去找到财力和物力,结果把事情做成功了,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就是例子。    关于这一点,白手起家的人,都很了解。许多美国大学,例如哈佛大学里的教授,都看得很清楚,因此在学校中讲授企业管理时,人事管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但到目前为止,人事管理这门学问,还是一半理论,一半“艺术”。    话虽如此,也有些基本上的重点,可以谈谈。譬如以选人才而论,中国人就有一个很简要的“诀窍”,那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选“贤与能”!    什么是贤?什么是能?简单地说来,“能”就是才能、学识、智力、眼光等。至于“贤”,那是善良。用近代的观念来看,就是能合作、守法规、勤于业、忠于事的那种智慧,也就是说把“能”尽量地贡献出来。    从实际的情形来看,中外社会都偏重选“能”,而忽略了选“贤”。以美国来说,只要是一个名大学的“优秀生”或博土,不论其人品之好坏,常会立刻被选中。台湾的情形,选“能”虽比较严格些,大学毕业生一样得经过高考,不过对选“贤”而言,也同样不加特别的注意。    大家常会忽略“贤与能”中的“贤”字,说穿了,这是不智慧的举动。无论一个人怎样的有才能、有学识和绝顶的聪明,如果在办公时他只想或只做他的私事,那对他服务的机构有什么用哩?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发展,单靠有“能”或单靠有“贤”的人是不能成事的。无“能”不为社会所重视,但是徒有“能”而无“贤”,对企业也一无帮助,有时甚至有害。“能与贤”必须互相配合,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有“贤与能”才可望有成功的企业。

3. 印尼华人社会的变化(上)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2月11日至13日连载文章】题:印尼华人社会的变化(作者小沈)    23年前发生的“9.30”事件使原本亲密如兄弟的中印(尼)两国化友为敌,影响所及,使居住在当地的华侨、华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广大华人陷入了一个漫长时期的深渊。    事变一开始,印尼军方就误会这是中国的“阴谋”,是中国在印尼后院放火,把“唆使印尼共搞政变”的罪名强加在中国头上。不久(还不到一年),中国又搞“文化大革命”,这使误会不但没有消除,反而火上加油。    苏哈托当总统后,实施了很多和前政权对待华人不同的法律与政策,总的方面是歧视、限制、排斥。过了十几年,苏哈托政权得到了巩固,政治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而政府方面也开始看到华人对印尼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而也就逐渐放松了对华人的逼迫与限制。下面就将这23年来印尼华人的情况作一个综述。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苏哈托上台不久,就单方面废除“中印(尼)双重国籍条约”,从此所有在印尼的华人,只要其合法父母是外侨身份,他便随父母为中国籍,使60年代出世的华人子女丧失了自动变为印尼籍的权利。想要取得印尼籍者,要在成年后通过正当手续申请“归化”。由于审理手续过于繁琐,办手续时层层敲榨,使想入印尼籍的广大穷苦华人走投无路。    1980年印尼大选前,苏哈托政府实施简化入籍手续和放宽条件,使数十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人纷纷自动入了印尼籍,也为苏哈托集团争取了几十万张选票。而申请归化者也比以前简单容易。所以23年来,华人入印尼籍的越来越多,估计有90%以上的华人都入了印尼籍;保持华侨身份的恐怕不到50万人了。根据印尼官方统计资料,在印尼的华人大约有500万人。华人在经济上的作用华人在印尼经济复苏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大企业、私人银行、大大小小的工厂都是华人所经营,有些企业是华人与原住民合股经营,出入口商的老板绝大多数也是华人。一般说来,印(尼)、华人士在经济上都能合作得很好,虽然政府禁止华侨做生意(对其他国家的侨民则没有此禁令),但是办法是有的,许多人为了生存,毅然申请归化入印尼籍,有的则退休,生意转让给印尼籍的儿女。前些时期,一小撮右派极端分子企图掀起反华排华浪潮,都遭到政府的镇压。许多印尼官方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破坏华人的经济,就是破坏印尼本身的利益,多次的反华暴动,毁商店、烧汽车,结果受害的不仅是华人物主,而间接受损的是印尼社会,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近十几年来,华、印(尼)两族之间能相安无事。华文教育陷入死亡边缘印尼的华文教育与文化事业,随着印尼政局的改变,已陷入了死亡的边缘。“9.30”事件后,华校被勒令停办,各社团、文艺团体也遭同一命运。政府虽然没有禁止华人子弟讲入印尼国民学校受教育,但外侨身份的华侨子女还是被拒之门外。一些私立学校由华人主办的,其学生按规定原住民需占60%以上,有华人子弟就读的学校也不准教授中文。但其它外国侨民都设有他们自己的民族学校。    从国外进口的华文书报刊物全部被禁止。最近似乎又有所放松,有些地方准许办华文补习班,那是为了劳工出口到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但要大规模设立正式华文学校,还是不被允准。经过23年的扼杀,华人子弟会讲华语的寥寥无几,会写、会读中文的人更屈指可数了。    虽然这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华文是不容在地球上被消灭掉的。许多华人家长想方设法请家庭教师授华文,而新闻媒介方面,还允许华文报出版印尼半官方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有一版华文。最近各大城市华人也开始普遍装设私人卫星天线,每天收看北京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而中国大陆的影片也可以公开发行放映了。    如果我们到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巨港等地跟华人交谈,就可以用普通话(华语),因为这里的华人家家户户都会讲华语,连未入学的小孩也会讲。由此可见,想要消灭中华传统文化,那是徒劳无功的了。华人思想显著转变随着形势的发展,印尼华人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显著的转变。过去不少人也上过中国“四人帮”的当,许多事情表现极左,在华人社会里搞特殊化,无形中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大宝沙文主义,刺伤了当地人民。经过几次血的教训,大家学乖了,认识到了在这里生存的利害关系。经过23年的变化,大家都能适应环境,努力做到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奉公守法,使自己对印尼有更多的认同和归属感。在对待自己的母国方面,广大华侨和华裔一如既往,对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光荣与自豪。中国每样成就,都给广大华人极大的鼓舞,大家对中国的各种情况也很关心。不少华人冒着回侨居地被盘问的危险,千方百计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去探亲或旅游。(上)

4. 台湾短讯

▲台《中央日报》报道,到一月二十三日为止,赴台探病奔丧的大陆同胞已有三百二十人,其中四十八人已经离台。    ▲《台湾时报》二十三日报道,大陆电影《红高梁》主题曲,近日已经台「新闻局」审查通过,将在台湾全面发行。    ▲台《联合报》报道。中国大陆的两只「小猫熊「二十一日由美国运抵台湾,将于春节期间在台北市立动物园与游客见面。    ▲台《工商时报》报道,台「海关总署」十八日决定,凡缉获走私进口之大陆物品,无论是缉获者或检举人均一律给奖。    ▲台《联合报》二十五日报道,台「人团法」生效施行后,国民党将停发给民社党和青年党的反共宣传费。    ▲台湾《民生报》报道,「台湾绿色和平组织」于十三日在台北成立。    ▲台《中央日报》二十三日报道,台外贸协会已计划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墨西哥、摩洛哥、葡萄牙设立商务办事处。    ▲香港《成报》报道,十六日在香港举行的十九及二十世纪中国画拍卖中,近代画家傅抱石的九张机图册,成交价高达三百四十一万港元,打破中国近代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5. 漫画:你要懂得:少说话,多做事。

(原载捷《红色权利报》)

第 3 版

1. 蜚声世界画坛的艺术巨匠达利

1月23日,蜚声世界画坛的西班牙艺术巨匠、84岁的萨尔瓦多·达利因患心脏病在赫罗纳省的菲格拉斯逝世。    达利1904年5月11日生于菲格拉斯市,从小就是一个天性活泼、勇于进取的人。他5岁时想当厨师,7岁时又想作拿破仑,但他从事公证工作的父亲最后还是把他送到了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美术学校,因为他发现,达利真正喜爱的是绘画,尽管尚未表现出任何艺术天才。    1923年,当他在该校读到3年级时被开除,原因是不遵守纪律并制造混乱。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实际上也是在此时开始的。1925年,他在巴塞罗那首次举办了个人作品展。1928年,在他第二次旅行巴黎时,结识了著名画家毕加索,并同巴黎超现实主义者交往,使其画风日臻成熟。    1929年是达利在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法国著名诗人、超现实主义运动创始人之一的艾吕雅偕夫人去西班牙探望达利,结果,这位夫人爱上了达利并与他结合了。    达利不但成了一名画家,而且还经常写作。他曾为自己的夫人写了小说《无形女人》以及《爱情与记忆》等。但他的主要工作仍是绘画创作。1931年,他的作品首次在美国展出。次年,又在美国展出了他的《记忆难消》等26幅作品。他的首批超现实主义作品是在巴塞罗那展出的。    尽管他1929年创作的《欲望在顺应》已被视为成熟之作,但在后来的10年中,他的画风才有了真正的体现。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魔鬼的发明》等已有很深的造诣。在这期间,他曾到美国和英国旅行,去寻求创作灵感,也是在追求名利。当他最后回到西班牙并在赫罗纳省定居下来时,他不但已财源滚滚,而且在国际艺术界也颇有名望了。    达利是在1941年开始转向古典派的,主要风格是追求平衡和明朗宁静。他在50和60年代的作品,如《圣徒约翰殉难》和《最后的晚餐》(1955年)等多为宗教题材。    1974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菲格拉斯创建了达利美术馆。1979年,在他成为法国美术学院院士之后,在巴黎集中展出了他200多幅绘画。1983年,在马德里现代艺术博物馆又展出了他的400幅作品。目前,他的很多名画在美、英、法等国均有收藏,作品的价值也越来越高。1982年,他的《希望之谜——我的母亲》曾卖到66万美元。    在达利的夫人于1982年6月去世之后,他的身体状况便日趋恶化,心脏病几次复发。尽管他在病中说“我不会死,因为我是个神仙”,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告别了他一生酷爱的艺术。(杨殿文编译)

2. 有50年电影生涯的影星利利去世

【美联社伦敦1月20日电】比阿特丽斯·利利在50年的电影和电视生涯中被称为“世界上最有趣的女人”。她的管理人说,她于今天在家中去世,享年94岁。    她主演的著名电影包括1927年拍摄的《含笑而死》和1956年拍摄的《周游世界80天》。    利利小姐出生于多伦多,1914年第一次在英国舞台上崭露头角,10年后在安德烈·夏洛特创作的一部时事讽刺剧搬上美国舞台时,她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1928年,在科沃德创作的喜剧《这个公元年》中扮演角色。    1932年,在纽约公演萧伯纳创作的《太实在没有什么好处》一剧中扮演护士这个十分有趣的角色。    战争时期,她经常为军队演出一些短剧和科沃德的独幕剧《今晚8点30分》。    从1952年至1956年,她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她演出的是只有一名女演员的独幕剧,剧名叫《同比阿特丽斯·利利一起度过一个夜晚》,这个独幕剧在1953年荣获托尼奖。

3. 孤筏渡重洋(完)

我们身上瘦骨嶙峋。我的眼皮只能睁开几秒钟,而且看不清东西。因为太虚弱,我们停止了夜间值班,紧紧挤在一起取暖。    第34天早上天气很好,基尼爬上了筏首。突然他说:“头儿,我看见了一片庄稼。”基尼出身农民,所以我还以为这又是他的幻觉。可过了15分钟他又说:“头儿,我看见了一片美丽的庄稼。”于是,橡皮筏爬上另一个浪峰时,他们俩架着我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果然,我看见了前方有个绿色的小岛,那“庄稼”是岛边的一排棕榈树。我大喜,觉得希望的力量源源注入胸膛。“孩子们,”我说,“感谢上帝吧。那是个岛。”    我们朝着小岛划了一整天。托尼划水惹来了一条鲨鱼,他说:“头儿,我这儿有条鲨鱼。”“它咬你了吗?”我问。他说没有,我说:“继续划。”傍晚时分天空开始发暗,大海上静静地,风力渐强,又下起雨来。我知道这是台风来临的先兆。如果我们登不上这个海岛,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登陆了,我们的橡皮筏绝对经不住一场台风。黄昏时分,海岛就在眼前,一个浪头把我们送过一块暗礁,剧烈的震动把我们三个头朝前抛下筏子。我们挣扎着,突然腿一伸,触到了坚硬的陆地。我们得救了!    我们当时仍然不知道这个海岛是否由盟国控制,所以,虽然我们跌跌撞撞连站都站不大稳,但我们仍然光着身子排成战斗队形向岛上走去。如果敌人出其不意射杀了我们,至少,我们要死得象个军人。    小岛是盟国控制的。我们在土著人遗弃的小屋里盖着椰毛毯挨了一夜。第二天一个土著人发现了我们并报告了岛上的指挥官。指挥官接待了我们并帮助我与我们舰队的指挥官取得了联系。那天晚上,我们3个人都睡上了真正的床,在橡皮筏里蜷缩了这么几周之后,我们的四肢终于又可以自由自在地伸屈了。窗外,台风呼啸着,把屋顶刮得哗啦啦一片声响。我知道我们登陆正是时候。再在海上呆一天,饥饿、干渴、热风、太阳和鲨鱼没能做到的事情,台风都会办到。(本文据美国《读者文摘》编译,原作者哈罗德·杰克逊)(完)

4. 美国著名美术家沃霍尔的作品被盗

埃菲社十七日报道,收藏在伦敦美术馆的沃霍尔的一幅艺术珍品十六日被盗。这幅作品价值二十九点九二万美元。作品是已故沃霍尔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幅珍品之一,该作品复制的形象是著名美国影星玛丽连·梦露。

5. 苏购回普希金的法文情书

路透社一月十三日报道,苏联购买了十一封普希金给未婚妻纳塔利娅的亲笔法文情书。这些情书是在俄国出生的法籍舞蹈家、编导塞尔日·利法尔的遗物中发现的。这些情书将陈列在苏联新建的普希金纪念馆内。

6. 埃娃获扬·帕拉赫奖

合众国际社一月十七日电,捷克斯洛伐克女作家埃娃·考图尔科娃因撰写了描写人权问题的作品获一九八八年扬·帕拉赫奖。此奖是为纪念一九六九年抗议苏军侵捷自焚的持不同政见学生帕拉赫而设立的。    埃娃发表了一系列描写人权的书,其中包括《布拉格的十二名妇女》。

7. 一九八九年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将在马德里举行

埃菲社一月二十日报道,十七个国家的一千二百名艺术家将出席二月九日至十四日的艺术展,展览将分一百九十一个展室,法国二十七个,联邦德国十七个,美国十五个,还有些展室为拉美国家和其他国家所有。

8. 拉美著名作曲家阿尔弗雷多·西塔罗萨十七日病故

埃菲社一月十七日报道,这位五十三岁的乌拉圭民歌歌唱家和作曲家还是吉他演奏家、诗人和新闻记者。

9. 使旧唱片修复如新的方法

【英国《泰晤士报》文章】题:发现消除擦痕使旧唱片整旧如新的方法    使用一种把旧唱片由于擦痕和其他磨损造成的噪音消除掉的技术,可以把受损的唱片上的录音整旧如新。    这一项发明被称之为“消除噪音”法,是使用所谓人工智能计算机分析军用通讯和工业目的的电子信号上的一项新成就。这一发明采用声音分解法完全可以把噪音清除掉。    使用人工智能甚至可以重新组成失去的小段音乐。    这项办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消除“卡嗒”、“卡嗒”的短促的噪音,第二步是消除持续的噪音。    主要利用无噪音系统复制旧的录音,把它录在激光唱片上。这种无噪音系统一开始是把原版音乐录制成数字录音,不管原录音是在磁带上的、胶片上的或每分钟78转老式唱片上的。然后把录好的磁带放在大容量的计算机上。    为了消除“卡嗒”声,这个系统通过分析发出这种“卡嗒”声前后的内容,把出毛病的部分重新复制出来,然后把这一部分插入。    由于“卡嗒”声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完全来得及对前后的内容进行鉴别。    消除持续的噪音,如嘶嘶声的过程要长一些。这一系统首先是在频率频谱2000点上鉴别噪音,形成一种用来区别噪音和信号的音响纹印。    接着进行试验以确定在不改变内容的情况下有可能把噪音消除到最大限度。

10. 达利缠绵病榻 墓穴已掘

【路透社西班牙菲格拉斯1月22日电】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缠绵病榻之际,工人于周日正为他准备墓穴,包括一块没有刻上名字的墓碑。    他们彻夜进行工作,钻穿达利博物馆主室的瓷砖地板,为将会埋葬于此的达利准备一个地下室。而他的画作则在其地下室之上陈设。    该超现实主义画廊位于达利的家乡菲格拉斯,已接近开放。    博物馆建筑师阿尔丹米茨说,该地下室旁围以白色大理石和一块墓碑,墓碑是从该区的灰石中切割下来。该块墓碑将不会刻上达利的名字,但会有其他形式的碑文。    菲格拉斯市长洛卡于周六透露,达利于两个月前私人要求将他的尸体以防腐药物保存,并埋葬于博物馆巨型钢铁及玻璃穹顶正中心点之下。    该博物馆内放置数百张由达利捐出或租出的画作;达利是近代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11. 戴维斯推出新作----《俄耳甫斯的七弦竖琴》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月5日报道】加拿大著名作家罗伯逊·戴维斯最近又推出一部新作《俄耳甫斯的七弦竖琴》,从而完成了他的第三个三部曲。    俄耳甫斯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之子,喜爱弹琴。    现年75岁的戴维斯曾当过记者、演员、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是成为美国文学艺术院和协会名誉成员的第一位加拿大作家。    他的第一个三部曲索尔特顿三部曲为:①《连遭打击》;②《恶意的影响》;③《脆弱的混合》。    第二个三部曲德普特福德三部曲为;①《第5笔交易》;②《人头狮身蛇尾兽》;③《奇异的世界》。    第三个三部曲科尼希三部曲为:①《反叛天使》;②《本性》;③《俄耳甫斯的七弦竖琴》。

12. 漫画:赛马探病

作者  安妮·纽佩斯特(美国)(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13. 南斯拉夫举行国际小提琴比赛

南通社一月十七日报道,第四届瓦茨拉夫·弗姆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一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在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举行,已有二十个国家的五十五名小提琴手报名参加角逐,此项比赛每四年举行一次。

第 4 版

1. 声泪俱下的“天鹅绝唱”

【本报莫斯科1月26日电】(记者盛世良)曾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任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谢列斯特,目前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了解当时政坛内幕的苏联前领导人之一。苏联发行量最大的刊物(2050万份)《论据与事实》周刊第2期发表了谢列斯特的答记者问。    谢列斯特透露,搞掉赫鲁晓夫的“英雄”不是苏斯洛夫。苏斯洛夫直到倒赫运动临发生时才了解底细,1964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上苏斯洛夫作的批赫报告是别人起草的,本应由勃列日涅夫或波德戈尔内作,勃临阵胆怯,波断然拒绝,只好委托苏斯洛夫。得知要搞掉赫,他嘴唇发青,嗫嚅着问:“你们要干什么?这会引起内战的呀!”倒赫的主谋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    1964年10月在搞掉赫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孤立无援,还是鼓起勇气发表了他毕生最后一次政治演说。赫鲁晓夫说:    “总算还有人谈起我工作中的成绩,我表示感谢。    “我们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不会赖着不离开的。如果我工作中表现粗暴,伤害了人,再次请原谅。对我的一系列指责,我断然否认。我的缺点和弱点是心肠软、耳朵软,也许还有未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但在座各位谁都从来没有开诚布公地向我指出,而是一味迎合。你们缺乏原则性和勇气。指责我身兼中央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两职,这又不是我自己强求的,是集体决定的,你们中的某些人,包括勃列日涅夫坚持要我兼任的,说这样对工作有利。”    “我明白,这是我最后一次政治演说了,可说是天鹅绝唱。中央全会上我不发言了,但我想请求中央全会……”勃列日涅夫没等他说完就一口拒绝:“这办不到。”苏斯洛夫表示支持。    “明摆着的,现在是你们说了算……”赫鲁晓夫的眼角滚出了泪珠,“我自己就想到过,我该退了,问题很多,在我有生之年难以解决。应当推选年轻人。至于此时此地发生的一切,历史总会说公道话的。    “现在请起草我的退休声明,我签字。如果需要,我可以离开莫斯科。”但是大家都不同意把他赶出首都,他就留下了,给他派了警卫。勃列日涅夫接赫鲁晓夫的班,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勃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纯属偶然和过渡。要没有波德戈尔内支持,他一年后就会被搞下台。    勃列日涅夫特别怕比他年轻的领导人,所以把谢米恰斯内、谢列平和卡图谢夫等人收拾掉了。最后,他把当初支持他的一切人全搞掉了:沃罗诺夫、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而且干得很虚伪狡诈,前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是这样被搞掉的,有一次政治局会议快结束时,勃从上衣袋里摸出一张纸条说:“还有一个问题涉及谢米恰斯内,请把他叫来。”在座的人莫名其妙。勃说:“我们决定给您换个工作。”换什么工作,为什么,都含糊其辞,随后便提议批准安德罗波夫为克格勃主席。    勃列日涅夫爱虚荣。60寿辰前,他已有一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决定在寿辰之际再给他第二枚劳动英雄奖章。授奖令已签发。2天后,当时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打电话给在基辅的谢列斯特:“廖尼亚(勃的小名)想要苏联英雄奖章。”“凭什么?”“你别死心眼,他已经把别人都说通了,就差你啦。”    勃的智力和文化都不高,万事离不开苏斯洛夫出主意。苏斯洛夫是一个摸不透的人。他给党造成的损害远多于带来的好处。迄今在历史、思想和民族问题上仍在尝他种下的苦果。他坚持尽快完成民簇、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卡拉巴赫自治州的问题便是这种融合的结果之一。

2. 四代同堂乐融融

【香港《新闻天地》12月31日文章】布什和夫人巴巴拉结婚已43年,生下5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又生下11个孙儿,布什的母亲至今还健在,今年87岁。    布什在1981年以80万美元的代价向他姑母买来一座老宅,地处缅因州肯尼班克港的散步区。老宅旁边还建有一座小别墅,别墅前面有宽阔的草坪。布什的母亲就长年住在这座小别墅里。其他家庭成员,每到周末都会聚到老宅来,热闹非凡,融融乐乐。儿女都很孝顺    女儿多梦茜,住在缅因州本地,是位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妇女。每当周末来临,她就最早来到祖母身边帮助筹备周末活动。4个儿子平时在外地就业:长子乔治,今年42岁,是得克萨斯州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的老板;次子约翰,35岁,是佛罗里达州商务部长;老三尼尔,33岁,在科罗拉多州佛市经营一家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老四马文,32岁,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里亚当财政顾问。他们都常常带着自己的妻儿赶来渡假。所以布什一家,连同儿媳女婿们到齐的话,可多达24人。充满天伦之乐    周末的家庭生活充满天伦之乐。星期六早晨,孙几们一起床就直奔布什的卧室,钻进他的被窝闹着玩。布什还常和他(她)们一起玩捉迷藏。过一会儿,布什的子女们都来和父母一起喝咖啡、吃早餐。他们合家把周末的时光常花在花园里,锄草、修枝、栽花,还有骑马、划船、打网球、扔垒球,或到郊外去野餐。布什本人最喜爱的活动是打网球。不许放纵自己    星期日晨,布什全家去教堂。当布什做完礼拜走出教堂时,往往右手扶着骑在他背上的孙女珍娜,左手携着老母亲,真是一副动人的融乐家庭的画卷。    在这个和睦的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受到严格的熏陶。布什的兄弟姐妹也有5人,他是徘行第二。父母经常告诫他们,放纵自己是绝不允许的。30年代初期经济大衰退阴影笼罩全美国时,布什这个富有的家庭也不例外。母亲坚持节俭的美德至今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当他们随父母去网球俱乐部时,父母一般是不允许他们在那里买可乐饮料的,因为俱乐部的售价贵,一定要他们回家去喝。布什的弟弟纳森,一直穿哥哥穿过的旧衣服,直到大学时才能穿上新衣服。防止自满    不允许骄傲自满情绪滋长,从小就深深扎根在布什的脑海中。布什从政后,有一次母亲读到一篇有关他的竞选讲话的报道,就立刻通知布什:“乔治,你讲自己讲得太多了!”因此,至今布什不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布什认为,这次竞选成功.除了他能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外,他的家庭赋予了他最崇高、最深刻的意念。布什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个难题是预算赤字(原载美国《新闻日报》)

3. 美国总统就职庆典轶事

【埃菲社华盛顿1月19日电】1月20日是乔治·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四十一届总统的日子。两百年来,历任总统在宣誓仪式上都遵循这样一个传统,即将右手放在一本翻开的圣经上。只有在1825年,约翰·昆西·亚当斯破了一次例。在宣誓时,他手下放的是一本宪法。    当年华盛顿读完誓词后,曾虔诚地说了一句:“愿上帝帮助我”。后来所有的总统也在宣誓结束时,沿用这句话。历任总统宣誓的内容和程序都是一样的,但地点却因人而异。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宣誓仪式是在纽约举行的,而华盛顿连任总统的就职庆典是在费城举行的。托马斯·杰斐逊1801年上任,他是美国第一位在华盛顿特区宣誓就职的总统,当时国会大厦还没有落成。    在1801年到1937年之间,总统就职仪式一直定于3月4日举行,这样就使新总统在当选后有充足的时间把家从外地迁往首都。为了把在芒特弗农的家搬到纽约,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还不得不向邻居借了600英镑。    罗斯福第二任期的就职仪式是在1月20日举行的,从那儿以后,宪法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就职日期。但一些人认为把就职日期从3月提到1月是不明智的作法,因为连3月的寒冷气候都曾坑害过不少总统,甚至造成过悲剧,更不用提1月了。    威廉·亨利·哈里森1841年当选总统,在露天举行的就职仪式上,他穿着春装,冒着寒风读完了历史上最长的8445字的就职演说,结果被冻感冒了,后来转成肺炎,一个月后就去世了。    时间在弗兰克林·皮尔斯的就职仪式上也扮演了悲剧的角色。前任总统米勒德和他的妻子艾比盖尔·菲尔莫尔出席了仪式。恰逢那天天气不好,合上满是积雪,由于庆典仪式冗长,菲尔莫尔经不住寒风袭击而病倒,得了致命的肺炎。    1857年之前,美国总统就职仪式都没能留下图片资料,因为直到詹姆斯·布坎南的总统就职仪式上,才第一次使用摄影技术。美国第一部关于总统就职仪式的纪录片是在40年后的1897年在威廉姆·麦金利总统的就职仪式上拍摄的。    到1949年哈里·杜鲁门就任总统,有了电视转播。因为没有电影纪录,人们失去了重新一睹许多令人激动而又有趣的历史镜头的机会。    1864年,亚伯拉罕·林肯第二次当选美国总统。他的竞选伙伴安德鲁·约翰逊伤寒初愈,为了减轻病痛,在就职仪式前喝了点酒,但当轮到他讲话时,竟把要讲的话全忘了。    当人们了解了事情的缘故后,没有因此而不信任他。就在第二年,林肯总统遇刺身亡,约翰逊接替他担任了总统。

4. 21岁的小肯尼迪步入政坛

【合众国际社罗得岛普罗维登斯1月4日电】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小儿子帕特里克·肯尼迪4日举起右手,左手放在一部其伯父在总统就职仪式上用过的家传《圣经》上宣誓就任年报酬只有300美元的州众议员,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和姐姐观看了这位年仅21岁的普罗维登斯学院的学生同罗得岛众议院的议员们在一起宣誓的情景。    肯尼迪参议员在仪式结束后说,“这比我自己取得任何胜利都重要。我对他从政感到骄傲,”但帕特里克的母亲却感到有些吃惊。她说,“这孩子长这么大对政治从不感兴趣。他的兴趣一直是学习、读书和听音乐。”    帕特里克·肯尼迪说,“使用我伯父宣誓就任总统时用过的《圣经》来开始我的政治生涯是再合适不过了。”在肯尼迪家族中,帕特里克开始担任政职时的年龄是最年轻的。而且,他宣誓就职的时间正是104年前肯尼迪家族第一个担任政职的成员、他的曾曾祖父、名字也叫帕特里克·肯尼迪宣誓就任马萨诸塞州议员的时间。

5. 漫画

【本报讯】据苏联《真理报》记者格里戈利耶夫从波恩报道,联邦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根舍在新年前夕为一个以他本人为主要题材的漫画展览主持了开幕式。    报道说,在西德,报刊登载的针对政治家的漫画,往往题材辛辣,情节丰富,对画中的主人翁并不公平。但是,在西德没有人对这种漫画抱怨。相反,所有职业政治家都对上漫画习以为常。人们认为,不上漫画的政治家往往是平庸之辈。    据联邦参议院报刊档案馆对西德110家报纸进行统计的结果,针对政治家的讽刺漫画1986年有3624幅,1988年增加到约5700幅。其中,总理科尔最受关照,针对他的漫画就有1257幅。巴伐利亚总理施特劳斯,直到去世,每天都上漫画。联邦财政部长施托尔滕贝格在531幅漫画中出现。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诺贝特·布卢姆是361幅画的主角。描绘根舍的漫画有33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