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01-09

第 1 版

1. 沙米尔拒绝会见联合国特使

法新社八日报道,联合国特使古尔丁已启程前往以占领区视察,沙米尔说,他不会见古尔了,以不会接受联合国作出的决定。

2. 南朝鲜执政党通过优待前总统的计划

法新社七日报道,根据这项计划,南朝鲜历届前总统将能从政府那里得到更为丰厚的津贴和一些保安措施。

3. 埃及保安部门逮捕一名伊朗间谍

合众社七日报道,这名伊朗间谍企图在埃及建立一个反政府的地下秘密组织以便把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引入埃及。

4. 阿富汗前国王查希尔拒绝参加未来的阿富汗联合政府

合众社七日报道,他没有对苏要他参加新政府的邀请作出反应。

5. 日本有一千一百九十六个地方政府通过了「非核和平宣言」

《赤旗报》四日报道,这已占地方政府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六,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6. 希拉克主张重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据报道,他在七日举行的一次企业家讨论会上说,必须选择一种比美元更牢靠的共同的欧洲货币,并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以加强欧洲货币体系。

7. 台将组团参加汉城奥运会

中央社六日报道,台将成立组团专案小组,以决定组团原则、参赛项目和运动员人选。

8. 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国民银行遭爆窃

据香港《文汇报》六日报道,银行内八十多个保险箱被窃匪用炸药及烧焊器毁坏,据估计偷走珍珠财宝及现金超过一亿港元。大部分存户是当地华人。

9. 西德朝野对昂纳克削减短导建议反应积极

法新社七日报道,西德总理办公室说科尔正对昂纳克的建议进行研究,波恩一位人士说,这项建议使人感兴趣。

10. 美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易人

美联社七日报道,里根已任命助理国务卿帮办威廉。伯恩斯为新署长以取代去年十二月辞职的阿德尔曼。

11. 苏表示阿巴日内瓦会谈如成功苏六十天后从阿撤军

苏外交部发言人阿列克谢耶夫七日说,整个撤军工作可能用不了几个月。

12. 苏高级官员说苏不反对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

法新社七日报道,苏共中央国际部副部长布鲁坚茨同时又强调,苏认为武器禁运无助于结束两伊战争。

13. 捷为胡萨克祝寿

据报道,一月十日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七十五岁生日。捷共中央、民阵中央、联邦议会主席团和政府于七日为他举行祝寿活动,雅克什对胡萨克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14. 美国人为何挥金如土(上)

美《时代》周刊撰文分析美国人过分热衷于消费而不愿存钱的原国:好日子使人不知节俭为何物;越战阴影带来及时行乐;为对付通货膨胀疯狂购物已成习惯;根深蒂固的文化本能认为花钱如流水是成功的标志;所得税法变相刺激消费……    【美国《时代》周刊1987年12月14日一期文章】题:同挥霍的欲望作斗争    副题:由于未能储蓄,美国消费者陷入困境(作者斯蒂芬·凯普)    虽然消费者过分狂热地购物促成8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是人们不注意储蓄的做法也构成了严重的危险。由于可作后盾的储备太少,所以如果发生经济衰退的话,消费者们可能不得不对自己的开支严加限制,因而使衰退趋势加重。另外一些有害的副作用已经显示出来。消费者在购买进口货方面挥金如土使美国的贸易逆差激增。与此同时,全国储蓄越来越少,已经迫使美国为了满足筹资需要而借外债。    韦尔斯·法戈银行的经济学家内森说,医治挥霍欲将是一个“痛苦和费力的过程”,因为美国的消费者们受到多种刺激,促使他们花钱而不是攒钱。低息信贷、支持消费的税收政策和一种实利主义的道德观相结合,使80年代变成购物狂的10年。伊利诺伊州斯科基31岁的美发师尼诺·梅伦达解释说:“人们工作是为了买到他们喜欢的东西。眼下,我宁愿买一辆漂亮的汽车,而不愿在银行存钱。”实际上,梅伦达已拥有两辆汽车:一辆阿尔法—罗密欧和一辆菲亚特。    美国的消费者们只把工资中象征性的一小部分储存起来。按照纳税后没有花掉的收入所占百分比计算,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从70年代中期的9%下降到1985年的5.1%和今年第3季度令人震惊的2.8%。同日本(储蓄率15%)和西德(13%)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节俭相比,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显得特别低。    (上)

15. “西伯利亚特快”袭击美国

【本报纽约1月7日电】(记者陈亮)这两天,美国人见面的话题都是谈天气。    美国人称之为“西伯利亚特快”的来自加拿大的寒流1月3日起袭击美国,连日来,有17个州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南达科他、明尼苏达等州的温度达到零下三十余摄氏度。芝加哥风雪交加,纽约、华盛顿白雪皑皑,气温分别为零下10至15摄氏度,连人们叫做“阳光地带”的西南部也出现霜冻。    天寒地冻,给交通带来不便,车祸频繁。穷人更是惨苦不堪,据不完全统计,已冻死数十人。各大城市出动警察收容无家可归者,纽约市两天内就收容了1万人。即使这样,记者今天在市中心中央公园仍看到几个人躺卧在长凳上。一些公共场所开放供穷人避寒。慈善团体施粥救济。    有关人士估计,全美国有300万左右无家可归者。有的人并非失业者,只是劳动所得付不起昂贵的房租而不得不终年露宿街头。    气象部门说,这股寒流还将持续四、五天。

16. 台《民众日报》载文说:雷渝齐欲到大陆宣讲“三民主义”缺少“筹码”

【本报讯】台湾的一家地方报纸——《民众日报》,最近就雷渝齐要求赴大陆演讲“三民主义”、阐扬“台湾经验”一事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共拒绝雷渝齐赴大陆演讲,当“不属意外”,揭露台湾本身“根本没有”实行“三民主义”,雷渝齐没有什么“筹码”可到大陆演讲。现将该文主要内容摘登如下:以国民党的“民权主义”而言,台湾40年“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和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民进党与国民党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央民意代表“40年未进行改选”,难道这些人能代表民意吗?以国民党的“民族主义”而言,目前台湾受美国“台湾关系法”保护,美国“皱一下眉”,台湾就得“大抽一阵筋”,在“美国的屋檐下”,台湾得时时看它的脸色。如台湾以牺牲自己的农业来买美国的农产品,使台湾农村社会民生调敝,入不敷出。在台币对美金的汇率问题上,美国一句话台币就升值,致使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在美国面前,我们的民族主义不断撤退,一点民族尊严都没有。何况今日台湾与100多个国家都断绝了外交关系,只交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朋友,这能说台湾是彻底实行民族主义了吗?以国民党的“民生主义”而言,当前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台湾的经济。    不错,台湾经济确实“起飞”了,目前拥有的700多亿美金外汇以私人名义存于外国,不断遭受汇兑损失和“自然贬值”,使台湾虽有“富国之名”,人民却不曾享受到一点好处,反而遭受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在台湾经济“起飞”的情况下,富人一掷千金,穷人无立锥之地。当前台湾社会不但到处是麻将之声,同时还赌“大家乐”,赌飚车。孙中山先生倡导废除封建迷信,但今日台湾社会处处是木雕的菩萨、金碧辉煌的寺庙、教堂,在无声无息地吞食社会大众的血汗。    文章质问道,这样的“三民主义还都”,岂能影响大陆人民?何况,海峡两岸已经过40年的完全隔绝,雷对大陆又了解多少呢?他既未为大陆缴粮纳税,又未为大陆出过丝毫心力,凭什么从台湾跑去骂人家(大陆)?难道大陆上10亿人都不如他雷渝齐吗?雷在台湾这个小地方都没把民主宣扬好,又何能担当如此大任?    文章剖析说,雷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概由于“在台湾这个小岛上住久了,视野太窄,自视过高,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文章认为,当前台湾社会“都犯这个毛病”,因此经常情不自禁地出现一些无聊、夸张,甚至可笑的言行。文章告诫雷渝齐说,“此事大可就此打住”。

17. 《莫斯科真理报》发表文章:公开赞扬赫鲁晓夫批评勃列日涅夫

【路透社莫斯科1月7日电】莫斯科一家报纸赞扬莫斯科的一个郊区取消以勃列日涅夫命名的名字,赞扬赫鲁晓夫是现代化的莫斯科的建设者,说现代化的莫斯科市有一大部分是在他执政期间建成的。    首都的共产党日报《莫斯科真理报》今天发表的这篇文章是苏联新闻界对赫鲁晓夫的罕见的赞扬。    《莫斯科真理报》在谈到苏联领导昨天决定取消一个大城市、莫斯科一个郊区和列宁格勒一个大广场的勃列日涅夫名字时说:“在恢复公正的做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这家报纸说,莫斯科的这个郊区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兴建的。它指出:“切列穆什金区的外观是同赫鲁晓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赫鲁晓夫身居党领袖的高职,还天天过问市里的事务。”    该报又说:“赫鲁晓夫喜欢建设。由于他的功劳,莫斯科不仅有切列穆什金区,而且有其他一些低层建筑的地区。”    《莫斯科真理报》说,莫斯科的其他许多建筑物都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兴建的,其中包括卢日尼基体育场和克里姆林宫的大会堂。    这篇文章说:“有什么东西同勃列日涅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呢?他号召将莫斯科变成一个模范的共产主义城市,而且经常重复,但却没有给莫斯科人带来喜悦。”    文章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莫斯科老区的居民被迫迁走,因为他们的住房不是拆毁就是被政府各部和政府各机关接收。

18. 霍梅尼指名批评哈梅内伊

【美联社尼科西亚1月7日电】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霍梅尼今天指责哈梅内伊总统误解了他对这个伊斯兰共和国的政府和宗教的观点。官方通讯社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在德黑兰今天发表的霍梅尼的一封信中对哈梅内伊提出了批评,这种做法过去是很少有的。    这家通讯社报道,在发表这封信的同时,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呼吁大家团结在霍梅尼领导集团的周围。    这表明在霍梅尼去世后由谁来领导伊朗的问题上斗争有所加剧。霍梅尼语气之强硬和指名道姓地批评一个人——总统哈梅内伊——是极不寻常的。    霍梅尼在信中写道:“你在星期五布道时发表的观点显然是说你不承认政府是万能的主委任的、拥有伊斯兰教祖穆罕默德赋予的绝对权力的一个机构。”    这家通讯社说,这封信是为了答复哈梅内伊提出的一项要求,他要求霍梅尼“表明他自己对伊斯兰政府权限的宗教观点”。

第 2 版

1. 以2000美元起家的印尼巨富李文正

【香港《华侨日报》12月22日文章】题:印尼华裔银行家李文正(作者    陈仲贤)    印尼著名华裔银行家李文正,1983年曾被《亚洲金融》杂志评为该年度“最杰出的银行家”。目前,他经营5家银行、4家金融公司及4家租赁公司。这些企业规模庞大,已成为跨国机构。据称,李文正现在是仅次于林绍良的印尼第二号华裔豪富。    李文正,印尼名莫达·李亚迪,祖籍福建莆田,1929年出生于东爪哇玛琅市。学生时代他担任过东爪哇华侨学校学生会主席,曾因参加反殖民主义斗争而被荷兰殖民者逮捕入狱,并被驱逐出境。他后来返回中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1950年重返印尼,在雅加达定居。    他只身来到雅加达,最初在一家杂货店当杂役,后来对船务业发生兴趣,搞了几年船务代理。1960年后,他仅凭2000美元“闯天下”,加入了一间小银行,开始了他的“银行家”生涯。他十分重视与当地福建同乡搞好关系,把银行业务打入闽人经营的自行车行业,此后3年该银行获得巨额利润,李文正也在金融界开始崭露头角。    1963年至1971年,李文正先后拯救了陷于困境的“繁荣”和“世界”两家小银行,被人称为医治银行“衰退症”的能手。后又成功地将一些小银行改组整顿,并组成“泛印银行”,由他担任执行总裁。1975年,李文正从林绍良手中购得中央亚细亚银行17.5%的股权。自此,李文正与林绍良有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合作愉快。随着中央亚细亚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久,李文正又与林绍良共同创办‘“力宝集团”,由李氏出任董事长。该集团属下的印尼商业银行,现有资金额高达700亿印尼盾;还有一家庞大的跨国金融公司。目前,林、李合营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已在印尼私人银行中名列榜首,也是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    李文正以二千美元的资本开始他的“银行家”生涯,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杰出银行家。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把他创办银行成功的秘诀归纳为3条,称为“李文正三部曲”:一是善于寻找市场,集中力量去争取对市场有影响力的客户,并栽培客户。他说“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二是善于选用人才大胆信任助手。三是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信用。他说,拓展业务“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际关系”。

2. 了解异国文化是做成生意的关键

【美国《商业日报》11月10日文章】一位在中东做生意的美国人快要在一份几百万美元的成交协议上签字了,就在此时,他的主人请他吃当地的一种美食——羊头。这时一位可怜的生意人该怎么做呢?    两位研究国际文化与生意之间的关系的专家说,这时你该咧嘴一笑,然后强忍着把它咽下去。拒绝接受当地人殷勤好客的表示可能会使你丢掉这笔生意。    谢里—森国际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公司的总经理松德拉·森说:“你可切上薄薄几片,在盘子里扒拉来扒拉去,不必吃很多,但必须尝尝。”    专家们说,文化习俗在决定生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人们常常认识到的要大得多。因此,在海外做生意的美国人会遇到成百上千种文化习俗方面的陷阱。    设在新泽西州的国际培训联合公司总经理约翰·宾说,如果一位生意人能够懂得其他国家的人是怎样想的,他成交的机会就大得多。    宾说,美国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看某种特定的行动方针是否有效。而法国人则可能考虑这个行动方针是否符合逻辑,沙特阿拉伯人又可能会问自己的祖先是不是这样做的。    如果你要求谈判“很快”就结束,对美国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当天晚些时候就该结束,而对中国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从现在起六个月以后结束。宾说,美国人喜欢让他们的情绪溢于言表,而日本人则喜欢气氛融洽。    森女士说,向他人致意问候的方式也很重要。在中东,习惯的做法是轻轻地一握,有时美国人称之为“抓死鱼似的一握”。在欧洲,通常都是有力的一握。在远东,习惯的做法则是在握一下手的同时又微微鞠一躬。    她说,美国人还应该抑制他们想立即就着手谈生意的本能,除非是在欧洲。    根据远东和中东的文化习俗,首先应建立信任,发展关系,作出长期许诺,然后才会考虑交易的具体内容。    她还提醒说,尽管美国人常常对长时间的沉默和无休止的讨论感到不自在,它们却可能是谈判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美国生意人把沉默理解为对方不赞成某项建议,因而又脱口作出不必要的让步。

3. 台湾短讯

▲台报报道,台专家估计,今年将有至少十万台胞赴大陆探亲,总支出将达一百三十五亿台币(合四点七五亿美元)。    ▲台《中国时报》四日报道,台湾唱片界已开始试探引进大陆有声音乐作品,重点在国乐、交响乐及地域性戏曲和民俗相声艺术等。    ▲台《中国时报》四日报道,因主张成立开放赴大陆探亲机构而「辞去」「团结自强协会」秘书长职务的李焕之子李庆华,被「力邀」任台「奥委会」秘书长。    ▲《香港时报》五日报道,台《中国时报》最近对二十岁以上的民众抽样调查,约有六成以上对国民党去年宣布解严、开放报禁、准许到大陆探亲等重大政策予以肯定的评价,但有接近二成的民众持反面看法。    ▲台《联合报》二日报道,台南的」疑似熊猫」事件还未落幕,台北最近又出现了一只千真万确的小熊猫,据称这只小熊猫「购自国外「。    ▲台《中国时报》三日报道,台「教育部」军训处表示,将指示高中以上军校教官,停止在学生中吸收国民党党员的工作。今后吸收党员的工作由导师或其他优秀党员学生承担。

4. 命名公司在美国崛起

【台湾《联合报》12月29日文章】题:命名公司崛起(作者廖和敏)    取一个名字,可赚10万美元!    美国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命名”这新兴服务业。    根据近期《新闻周刊》的报道,1987年上半年有919家公司,请“命名”公司为其公司或产品命名或改名,比1986年,上升了59%。    公司和商品的名字直接关系到公司形象和赚赔及销售,于是,业者都愿投下巨资,以便有个好兆头。    美国一家连锁性汽车零件公司前不久投下数百万美元,把公司名字改得更具现代感,念起来更顺口。    台湾一家电脑公司最近也完成一项改英文名作业。这家电脑公司从上万个名字中,一再过滤,选出五个名字,再拿到美国及欧洲去查有无同名产品;经半年时间才定名。美国有一家五位成员的命名公司。公司职员的脑力有限,他们还运用其他的专业写作人士和爱玩拼字游戏的人,最重要的还有消费者。消费者是买东西的人,对于产品名称很敏感,知道什么名称的产品会引起消费者注意。一个公司或一项产品若有个好名字,等于已跨出成功第一步,无怪乎现代工商业者益发重视命名这件事。

5. 巴西华人企业家魏书骐

【新加坡《联合早报》十二月十七日文章】题:巴西华裔企业家魏书骐(作者华海)    在巴西,华裔企业家活跃于各个领域,以圣保罗魏氏公司董事长魏书骐最为突出。这位资深的企业家,曾应巴西政府的邀请,多次陪同巴西总统和部长们出国访问,担任经济顾问。他是巴西政府推行经济政策的座上客。    魏书骐祖籍中国江苏泰兴,一九二一年生在上海,在上海度过青少年时代。一九四三年复旦大学毕业后,服务于上海实业银行。抗战胜利后,调到香港分行工作。又过了十年,他手上积蓄了五万美元,于一九五六年来到巴西,开始经营棉麻进出口贸易。他熟悉巴西及国际市场行情,勤劳节俭,精打细算,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六十年代以来,他先后建立棉花、薄荷、大豆、花生油等十几个自动化设备的加工厂,还经营大米、花生、黄豆等种植农场。    魏氏公司总部设在圣保罗,还在巴西其他十几个地方设有分公司、工厂、仓库、农场、地下储藏室、进出口码头等三十五处,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综合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集团,为巴西振兴民族经济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魏氏公司一年的出口贸易额达二亿美元,其中每年出口的食用牛约为五千至一万头。    魏书骐富于开拓精神,他不满足既有成绩,不久前他在圣保罗建立一座微型电脑复印机厂,技术是由日本精工引进的。他还准备把产品向高科技发展,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计划从豆油中提炼高级植物黄油,从蓖麻中提炼柴油,从薄荷中提炼高级香料,都是一些有创见的新事业。

6. 决定行销的六大因素

【台湾《工商时报》12月29日文章】要探讨行销的总体环境,论者大抵从六大领域着手;一切威胁和机会都来自这六项动辄攸关行销胜负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①人口因素:人口总数的变动或是结构的变动,对于行销策略会造成立即性的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使老人产品市场大为蓬勃。人口的教育水准提升以及家庭形态改变,也对市场产生冲击。②经济因素:所得代表购买力,所得的增减,所得的分配形态,通货膨胀率,以及本国币值对外国币值的升贬等都会对行销活动产生影响。③生态因素:人类对于生活环境品质的关心度已经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崛起而提高。而政府在生态保护中也日渐扮演积极角色,这也影响到行销。④科技因素:科技的进步一日千里,而这些进步,大都能够很快反映在商品上,使得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加快,造成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一种科技上的创新足以使市场产生革命性的变化。⑤政治因素:政府透过立法和政策可以左右行销活动,而且其影响力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是企业活动最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避免越来越多的政治干预。③文化因素:消费者的价值观会因时代以及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更容易在传播媒体的影响下,塑造出新的价值尺度和人生观,在新的文化冲击下,企业的行销活动无法不采取因应的措施。    一个航行于茫茫大海中的船长,必须要了解每一处险滩和暗礁,也要辨识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浪头;同样,一个行销舵手也要了解每一个环境变数,才能安然航行于浩瀚的经济海洋,平安地顺风而行!

7. 古老的横滨中华街在重建中

【共同社横滨1月5日电】充满异国情调、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横滨中华街,今年将重建作为其象征的“善邻门”(正门),并重修已被烧毁的守护神“关帝庙”。最近,中国杂货时装店和中式快餐店都针对年轻人的特点来布置外观和内部装饰。这条具有130年历史的中华街正在变为“当代唐人街”。    横滨中华街在幕府末期开港时便是中国人的侨居地。矗立于中华街正面出入口的红色善邻门(高约15米)始建于1949年,是这条街战后复兴的象征。由于褪色和老化,将于今年4月耗资4千万日元重建。    “关帝庙”是1986年元旦烧毁的。今年秋天,将用向华侨募捐的2亿日元修建成豪华的混凝土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修建起来的木造中国餐馆相继重建,截至去年底,大约有30家新建了大楼。    “不仅把‘食’,而且把中国文化也渗透到中华街。”举行中国电影放映会和讲演会的“中国文化信息影象中心”的活动便是一种新的动向。    到一天有20万游客前来观光的“春节”时,迎来“龙年”的中华街将庆祝它重新启航。

第 3 版

1. 日本天皇与二次世界大战(二)

从这一天开始,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盟军远东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实际上已取代了昭和天皇,成为日本的统治者。    厚木机场原为日本“神风”敢死队训练基地,精锐的队员住在机场周围营房里。队员曾誓死报国,拒绝投降。而麦帅选择在这个机场降落,是战败的日本政府认为十分冒险的事。麦帅没有理会这一点,事先指示日本当局将机场修复,把停放在机场的日机,一律将螺旋桨拆下,使其成为废物。    麦帅抵达日本之后,第一课题便是瓦解日本军力,其次处理日皇的问题。他本人原先认为日皇应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负责。其实,当时参战的国家,除了中华民国之外,美、英、苏、澳等国的政府和舆论都曾认为日皇是第一号战犯。因此,麦帅起初对日皇抱有应对战争负责的看法也不足为奇。    但是麦帅的立场跟各国政府当局或舆论有所不同。他身负占领日本和处理日本战败善后的重任,回想起他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与对德国军事占领,未能得到德国政府与人民合作而失败的教训,这一次占领日本便有必要先从多方面顾及一大堆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眼前日本一片废墟的现状。抵日后不久,麦帅改变了原先认为日皇应对战争负责的看法。他动用了统帅权力处处袒护日皇,使日皇不致于被盟军以战犯罪名起诉。    改变麦帅对日皇看法的原因当然很多,前述只是一例。关键性的据说是9月27日他与日皇首次会面之后的事。当时,盟军统帅部开始逮捕战犯。那些曾参与战争决策的军政领导人个个有如覆巢之卵,深怕被检举列入战犯名单之中。当中有不少畏罪自杀的。近卫文磨公爵便是当中一人(东条英机自杀不死,但在审判中被判死刑)。    当然,日皇会不会遭到逮捕和被起诉便成了当时最受关注的问题。    9月27日当天,日皇带了几位内臣降尊拜会麦帅。他当时44岁。这一次的历史性会面,使得日本国内对“天皇”疯狂的神话般的信念破灭了。    麦帅和日皇当天会谈的内容并没有公布。不过会见的时间比原定的半小时延长了10分钟,被认为是除一般性的官场式礼貌见面外,可能还涉及其他的话题。    麦帅和日皇两人曾协议对会谈的内容严守秘密。1975年,昭和天皇在庆祝登基五十周年为宫廷记者特设的招待会上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避不作答,仅说“与麦帅有君子协定”。那时,麦帅离开人间已有10年。    麦帅与日皇谈话时,只有宫廷翻译员奥村胜藏在场,所以知道详情和两人表情的除了麦帅和日皇外还有奥村。奥村事后,将会谈记录写成两分,一分送呈天皇,另一分交外务省保管。这次会谈内容迄今已42年,尚未完全正式公开出来。    但其概要已先后流传于外,零碎发表在一些报刊和杂志上。其中提到日皇向麦帅表示谢罪的事。    (二)

2. 里约热内卢第四届国际电影节

【法国《世界报》12月1日刊载埃马纽埃尔·德鲁就巴西里约热内卢第四届国际电影节写的一篇文章】题:有些混乱    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于11月19日至27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这届电影节是在困难的条件下举行的。本届电影节的最高奖——金鹦鵼奖授予了德国人佩尔西·阿德隆的影片《走出罗森海姆》。    巴西报刊对在里约热内卢市南区圣孔拉杜举行的第四届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毫不客气。说它是“没有准备”、“混乱”、“筛选得不够”。这届电影节的组织者内伊·斯罗莱维奇和让—加布里埃尔·阿尔比科科选了21个国家的一共23部影片参加正式比赛。因此,观众除了能看到巴西电影的概况之外,还能看到贝尔多鲁齐的《末代皇帝》、约翰·布尔曼的《霍普与格洛里》和路易·马尔的《再见孩子们》。    这次,十来家影院向全市介绍了250部片子的节目单。但是这次大电影节一开始就被搞糟了:片子的临时变换,最后一分钟取消,不按时放映,音质差等等,等等。    但参赛片子中也有出人意外的好片子,如德国人佩内西·阿德隆导演的《走出罗森海姆》。阿德隆象他的同胞那样,以幽默的手法,通过在一条高速公路边沙漠中一个乡村——巴格达(内华达)搁浅的一条巴伐利亚大“鲸鱼”的眼睛,发现了美洲。这个地方是个长途汽车站,而布伦达,一个说话声音洪亮、稍微有点歇斯底里的年轻而凶恶的女人支配着手下的几个人:她的儿子,巴赫所训斥的那种疯疯癫癫的人,整天在一架破钢琴上弹《平均律钢琴曲集》;一位老画师(杰克·帕兰斯)在一辆可居住的旅行汽车里结束了他那始于好莱坞的布景师的庸庸碌碌的一生;还有,在混乱中冒出来一个鲸墨师、一个使用飞去来器的年轻业余猎取者和一个留着长发辫的印第安司法行政长官。这个肥胖的条顿女人表现出是个手法相当高超的魔术师。评委会授予了该片以最高奖赏——    “金鹦鵼奖”,无疑它是当之无愧的。    其他的佳作来自东方、甚至远东。由人民中国两位青年导演陈家林和孙清国导演的《末代皇后》,尽管在技巧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仍不愧为一部杰作。以朴实的手段拍摄的这部影片重现了满族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    但作者决定突出溥仪生平中的一段插曲,即他同意变成日本人手中的一个傀儡。    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或莫斯科电影节一样,属于最高级电影节。

3. 东京最后一位三轮车夫

【日本《读卖新闻》十二月十七日文章】题:东京的「最后一个人力三轮车夫」精疲力尽了    稻井德树的爱称叫肖利,他今年七十一岁,是东京唯一的一个人力三轮车夫。他在东京中心的皇宫周围蹬三轮车送客人,前后加在一起达四十年之久。每当走丸之内大街上的熟悉他的职员向他打招呼,说「你还一直干着呢!」他便挺着胸膛说「我要干到一百岁!」    稻井是二次大战后不久,即一九四八年七月,开始干人力三轮车夫的。在此以前,他在一家工厂当车工。工厂破产以后,他就当了三轮车夫。他当车夫的第一天挣了七百八十日元。那时大学毕业的国家职员的第一年的月工资才二千三百    日元。    稻井说:「当时最低的车费是一百日元。从银座到赤坂,客人坐车要花二百日元。从傍晚到黎明这段时间,特别忙,几乎是没有歇脚的时候。那是容易赚钱的时代。」当时,东京都内共有人力车和人力三轮车大约八千辆。在回顾当时的情景时,稻井稍稍仰起晒得黑黝黝的皱纹很深的脸,凝视着远方,陷入了深思。    但是,从汽车开始普及的时候(一九五三年)起,客人迅速地减少,三轮车夫相继改行。举行东京奥运会的一九六四年,三轮车夫只剩下稻井和另外两个人了。那两个人也分别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一年停业了。稻井这时在自己心爱的旧车上挂上了根本不需要的车牌,激励自己继续干下去。    「东京NO·1」—在这块小小的车牌上,凝聚着东京唯一的一个三轮车夫的骄傲。稻井说:「我是想干到死!」    正象他所说的那样,他挥汗如雨,整天蹬车不停。早上从埼玉县蕨市的家里出门,七点钟便来到停放在皇宫外苑行幸大街的人行道上的他那辆三轮车旁。但是,日元不断升值直接打击了稻井。「现在坐一小时的车费是四千日元。外国人也没有多余钱坐三轮车了。拉最后一个客人是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没有客人坐车,连蹬车的乐趣也忘得一干二净了」,稻井说。    「我要退休了!」——当稻井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妻子安慰他说:「你已经到岁数了…」

4. 古巴工人边工作边听故事

【埃菲社哈瓦那12月25日电】题:古巴卷烟工人边工作边听故事    古巴卷烟工人边工作边听故事,如果有人给他们读侦探小说,他们便感到是最大的乐趣。这一传统始于19世纪,至今长盛不衰。奥法里尔·埃雷拉现在是深受卷烟工人欢迎的一位著名说书人。他对《流浪者》杂志说,从前的做法和现在大不一样,从前扯着嗓子喊,现在使用麦克风了。哈瓦那及其郊区的几家主要卷烟厂是从1866年开始有说书人的。这个点子最早是一位西班牙移民想出来的。    卷烟厂说书是古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丰富工人的文娱生活和增加知识作出了贡献,但在1959年革命胜利后,政治色彩变浓厚了。    据行家们说,19世纪,古巴卷烟工人是拉美消息最灵通的一部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在议论世界形势。现在,工人通过民主形式,选择他们所要听的书。罗赫略·诺格拉斯的侦探小说备受青睐,尤其是他的《我们这些幸存者》一书使工人如醉如痴。侦探小说大有吞掉其它各种读物之势。    由于卷烟工人的工作比较机械,因此他们很希望使工作变得丰富多采和生动活泼。他们手里干着活,机械地卷着烟,而脑子却一直在开动着,听故事和吸收信息。

5. 制造氢的新方法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12月7日报道】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将于明年2月制成利用高温燃气炉的热化学制氢的预备试验装置,在1988年度用这个装置每小时制造10升氢。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研究称IS法的简单制造方法。这个方法是在分解水的过程中使碘和硫磺循环。该所计划在1992年把这个装置与高温燃气炉的试验研究炉实际结合,利用获得的热分解水。

6. 坚持攀登富士山的老人

【日本《朝日新闻》12月26日报道】题:攀登富士山的老人    88岁的老媪,101岁的老翁能够健康舒心地过日子就足以值得庆幸了,可是他们还要坚特攀登富士山。年龄最大的登山者被富士喜乐会分别赠与“横纲”(冠军)、“大横纲”(大冠军)的称号。    铃木艳子,1899年出生。从19年前开始登富士山。她说,“满70岁时,我终于实现了登上富士山的愿望”。    十年后,又上去了一次。隔了三年,第三次登上了富士山。从第五次开始,每年都爬。1987年夏天是第七次登上富土山顶了。    四年前,她不幸右肘积血,后来用中药治愈。她登山的时间比一般人多费二三倍。但是,下山后,腰腿不仅不痛,走起路来反而更轻快。    至于健身法,她并不特别注意。她不多吃肉,喜欢吃南瓜、山芋和红豆饭。    每天早上用从腹腔发出的声音念40分钟祝词,快速地摆动两只手臂作为运动。    五十岚贞一,1886年生。首次登上富士山顶是27年前,当时74岁。说是与儿子、朋友们一起去东京观光,顺便登上了富士山。    从那以后有15年没有登富士山。从12年前开始,他每年都要携带比他小9岁的亡妻及双亲的照片登富士山。    从年轻时开始,他一直干烧木炭的活,对于走山路很自信。就是现在,四五百米高的山,他当作散步上上下下。    他的健身法倒是有点不一样。他每顿都吃生鸡蛋,拌在白米饭里吃。这也许是他不喜欢装全口假牙,只有牙床,不得已才采取这种吃法。    他每顿都要喝大酱汤和日本茶,他也不吃肉。除中药外,不知道其他的药。没有特别的好恶。

7. 漫画:无题

(原载苏《真理报》)

第 4 版

1. 哈特复出 笑话一箩

【新加坡《联合晚报》1月2日文章】题:哈特复出,笑话一箩    哈特突然再度参加总统角逐的消息,使得为美国深夜电视节目主持人编写政治双关语和笑话的作家乐不可支。    几乎在哈特12月15日作出此项宣布的同时,“嘲讽哈特”的笑话就在酝酿中了。    哈特再度出马的新闻对深夜电视节目的编剧而言是一项意外收获。一位主持人莱特曼17日宣布,除了例行节目之外,每晚将拨出几分钟讲“哈特笑话”,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    他说:“我很高兴那小子又出来泡妞了。”    另一位主持人卡森说,哈特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他的新竞选口号是:“宝贝,我除了爱情之外什么都不能给你。”    卡森谈到洛杉矶16日罕有的降雪一事说:“哈特昨天在宣布他的决定之前先作了祈祷,他说:‘主啊,如果我做的事是错的,让加州降雪吧。’”    卡森提到哈特的模特儿女友唐娜坐在他大腿上的那张出名照片时说,哈特穿红色西装竞选——如果被人看到有女人坐在他腿上,他可以说自己是圣诞老人。    谐星施特劳斯说:“如果哈特当选,可能要设一些新职位,也许白宫要加盖全新的厢房——为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第三夫人……”

2. 铁女人确有绝活儿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1988年1月号文章】题:铁女人撒切尔夫人    今天,62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代表了这个时代——也是任何时代——一桩伟大的成功事迹。她在1979年就任首相时,英国国势日衰,民气消沉。她主要是凭她个性的力量——斗志昂扬,固执己见,甚至冷酷无情,从而促成了空前的经济转变。    1986年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比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三大工业国家法国、西德及日本中的任何一个都快。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本来严重得很,达到近27%,现已降至4%。人有其屋在撒切尔夫人1979年首次胜利之前,英国工会领袖使全国陷于噩梦般罢工浪潮中,医院工作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火车服务陷于停顿。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如何改造英国胸有成竹:摧毁社会主义;削弱工会力量;以一项简单方法整顿国营事业——出售给公众。    撒切尔夫人认为不该降低一个社会的标准,而应该把它提高。她的一个极重大的成就,是使数以百万计的英国平民享有共同的财务利害。1979年时,英国人自己有房屋的不到一半。现在,将近2/3的平民已成了屋主。店东思想撒切尔夫人创造了历史,将国营企业变成民营,售出了英国航空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电信公司(全国的电信网)、海军船坞、货运公司和许多电脑与科技公司。每次出售一家公司,雇员可以优先购买公司股票。英国电信公司的勒会领袖呼吁工会会员不要购买,但是,公司股票上市时,公司的25万雇员中有96%迅速买下。    这些公司在改为民营时都是赚钱的,但以前在困难时期全都依赖过政府津贴资助。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时。只有300万英国人拥有各大公司的股票。今天持有股票的至少850万人。    撒切尔夫人的新闻秘书英厄姆说:“首相说19世纪最伟大的成就是建立普选制。现在她要奠定的是财产普有权。”    撒切尔夫人另一成就是英国人所称的“清理”工会。她以满怀信心而且大胆的态度制伏工会,不愧铁娘子之称。一身硬骨撒切尔夫人和结婚36年的丈夫丹尼斯住在唐宁街10号顶楼一层房子里。楼下几层全是办公室。她形容自己对丹尼斯的爱有如“一根金线串连过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他今年72岁,现已退休,是她唯一的知己和最亲信的人。    他们周末时多数前往首相的乡间别墅,首相在花园中看书漫步。但是她真正的消遣是工作。她带她的公文箱到乡间别墅去,仔细批阅每件公文。    除了工作不倦之外,她还以坚毅精神和固守信念见称。经济事务研究所所长哈里斯勋爵说:“重要的不是她才智纵横,甚至于也不是工作能力;而是在大家合起来反对她时,她有勇气坚持。她一身硬骨头。”    撒切尔夫人在下议院举行会议时最能发挥她的战斗精神。“他们出来和我斗时,我的精神来了,”她说,“我站在那里,心中知道:‘干吧,玛格丽特,你完全要靠自己。没人能帮你。’我喜欢这种机会。”    撒切尔夫人执政虽已比任何其他大国元首都久,但她仍渴望能领导英国进入21世纪。她最近说:“也许我的墓志铭会这样写:她所作所为是为了复兴英国。”    对这句话,千百万英国人会回答:“说得对!”

3. 好莱坞-----谁人的世界?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12月28日文章】题:政治家谋求耀眼明星的帮助:朝拜好莱坞是他们仕途上重要的一站(记者约翰·罗伯逊发自洛杉矶)    在贝福利山旅馆,黑格高高地坐在波洛休息室的名流室里,款待他的朋友们,象一位卖弄风骚的女郎一样,在好莱坞最著名的鱼缸的聚光灯照耀下,炫耀自己。整个房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位退休的将军、前国务卿、白宫办公厅主任和现在的总统候选人身上。    他在波洛休息室的表演是多年来出现的一桩不寻常的事:政治家们已成为最受好莱坞欢迎的有前途的人了。    但是就象默默无闻的小演员要试演主角一样,这些候选人对这个世界娱乐首府一再朝拜近一年之后,仍然没有得到好莱坞的认可。电影制片人哈里·吉特斯说:“好莱坞就是整个美国的缩影。”凡在政治上有宏伟抱负要问鼎白宫,进入参院,以及偶而进入众院的人,好莱坞已成为他们仕途上的关键的一站。甚至约翰—保罗二世教皇都在这里落了落脚,那不是因为他要竞选,而是因为他明白好莱坞对于形成世界对自己以及它周围的事物的观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近来,两三位华盛顿的政治家同时出现在好莱坞,这已不是什么异常现象了。例如黑格来访的同时,保罗·西蒙参议员就在这里。众议员吉米·穆迪也多次来访。    众议员约瑟夫·肯尼迪第二经常飞到好莱坞来,一批有进取心的年轻的民主党人已在电影界和音乐界扎下了根。候选人们除了募捐外,主要是从明星那里得到认可。    迄今,杜卡基斯州长由于早先就对奥斯卡奖获得者萨利·菲尔德和20世纪福斯的制片厂名人巴里·迪勒有好感,而在得到名流的支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其他候选人的支持就比较分散了。多尔参议员得到了《女超人》琳达·卡特以及《今晚的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之一玛丽·哈特的好感。副总统布什在竞选活动中宣布爵士乐表演家莱昂内尔·汉普顿是支持者。

4. 中曾根「垂帘听政」的日出山庄

【日本《时事解说》12月4日文章】题:“日出山庄”杂谈(记者井口智彦)    前首相中曾根在东京都西多摩郡日出町有一座别墅,名为“日出山庄”。    这座别墅建在山村风味甚浓的山坳里,置身其中,让人感到“这是东京吗?”对这座别墅,中曾根也常常说:“这里无人来,是个好地方。”直到最近,只有美国总统里根夫妇到过这座别墅,除此之外,尚无别的政治家登门拜访。    然而,10月24日,即在指名竹下登做后继总裁之后,中曾根在“日出山庄”会见了竞选总裁的竹下、安倍和宫泽3人。不久,在11月份,中曾根又接二连三地把中曾根派干部等政治家请到别墅作客。给人的感觉,这座别墅好象宗旨要变。听说,为接待来客正在计划要对别墅进行一次大改建。    当我听到要改建“日出山庄”的消息时,猛然想起前首相吉田过去在神奈川县大矶的宅邸。    吉田的住宅豪华阔气,实为贵族风格。而中曾根的“日出山庄”质朴无华,只是把农家的茅草屋稍许做了修整。    据说,中曾根下台之后,曾对他周围的人流露:‘‘现在的自民党是需要元老的。(为当上元老)必需扩大势力,具有威慑力量。”这番话暴露了中曾根对“垂帘听政”的欲望。    多年来以中曾根为代表的中曾根派一直被称为“保守支流”,可谓劳碌辛苦。吉田创造了被称为“吉田学校”这一“保守主流”政治家的系谱。可以看出中曾根内心已燃起要同吉田进行对抗的欲望之火。    如不能确立可称之为取代“吉田学校”的“中曾根学校”这一新的保守主流,那么,对中曾根来讲,真正意义的“战后政治的总决算”就没有完成。    “日出山庄”大概就要成为“中曾根学校”的教室了。不久,它将同原来的吉田宅邸越发相似了。

5. 施托尔滕贝格一如既往

【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3日文章】题:纵有批评和丑闻,施托尔滕贝格的政治影响依旧    西德人期待已久的经济发展计划,是西德的财政部长格哈德·施托尔滕贝格制订的,他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    他长期以来不愿刺激西德经济的作法使西方其它国家领导人大为恼火。在国内,他决心对投资所得利息征税,这又使商界人士颇感不悦。另外,也因对自己故乡——石    苏益格——荷尔斯坦因省选举丑闻的处理而受到非难。    尽管他困难重重,他的同僚却说,施托尔滕贝格与西德其它政策制订人相比仍高高在上。昨天举行的振兴西德经济一揽子计划的记者招待会就是证明他享有威望的一个例子。在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后,虽然经济部长马丁·班格曼仍留下来回答问题,然而大厅里的记者却相继溜之乎也。他们认为施托尔滕贝格走后,他们留下来也徒劳无益。    民意测验表明,一年前他是西德最受欢迎的政治家。投票者欣赏他表达思想的坦率方式,尽管他的话往往十分辛辣。他被看作是老式政治家:善于辞令、修养有素、古老风范——责任感重、严于律己、恪守时间。    当科尔总理陷于弗利克工业集团丑闻的轩然大波时,施托尔滕贝格的这些美德一时成了王牌。科尔的基督教民主党人士大谈推举施托尔滕贝格在科尔被迫辞职后接替他。结果反而是科尔挣脱了弗利克丑闻,倒是施托尔滕贝格威望下跌。科尔总理在一月份重新当选后采取的一项秘密行动中,表示愿意让巴伐利亚州州长施特劳斯担任施托尔滕贝格的职务,结果施特劳斯不肯担任这个职务。    了解内幕的人说政治窘境伤害了施托尔滕贝格,但看来他的影响力却依然如故。科尔继续靠他制订西德的经济政策,在科尔的政策受到攻击时则由他出马护驾。据大家说,施托尔滕贝格仍平心静气地担当了经济决策人的角色。他是采用拖延手段的行家里手,极少公开承认国际上对西德政策批评所达到的程度。他无休止地重复着他的信仰,即波恩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及其它的经济弊端,决不能增加政府开支、增加财政赤字。    施托尔滕贝格生于波罗的海的基尔港,他学的不是经济学而是现代史。他的数学最好成绩也只是一般水平,据说他因此讨厌填写纳税申报单。他是在路德维希·艾哈德总理内阁任联邦科学研究部长时学习经济政策的。这种学习使他成了社会市场哲学的忠实信徒。    尽管他在政治上很有些雕虫小技,在大多数重要场合却刚直不阿,而在记者招待会上又常常谨言慎行。在财政部,喜欢和尊敬他的人称他为无与伦比的专家,那些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是严守纪律的人,他征求别人的建议,之后又一味地孤芳自赏,对别人的建议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