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1-05
第 1 版
1. 南斯拉夫《政治报》文章说:中国政治生活将更加活跃
【南斯拉夫《政治报》11月3日文章】题:中国大换班(作者兰契奇) 将近40年来给中国政治生活打上了烙印的长征老干部退出中共中央,这是毛泽东逝世后中国10年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大换班是加速改革和现代化、彻底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前提。 中国最有影响的领袖邓小平也退出了中央委员会。但是,他保持了中央军委主席的地位,这使他有可能利用自己无可争议的威望,来对制定政策施加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对国家稳定和继续执行邓小平路线具有心理意义的一个先例。 新老交替无疑将便于寻求对中国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国能否继续带着不协调的意识形态进行开放?不改变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改革能否继续前进?代表大会推动了对答案的寻求,并明确指出,改革的进程将是长期的和毫不轻松的,改革和开放是一个政策,一个整体。 党的最高领导的年轻化,为自然的新老交替开辟了道路。这是代表大会在消除中国复杂的累赘——封建主义方面取得的一大成就。党内自然换班对中国经常开展的、但成效不大的反官僚主义斗争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后果。可以预料,代表大会后,中国的政治生活将更加活跃。
2. 美前总统福特说:中国经济将有新活力
【美联社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11月2日电】美国前总统福特说,今天公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变化将增强中国同西方的越来越多的经济联系,这也会扩大中国同美国的贸易。 福特在今天召开的一次有关中美贸易的会议上说:“毫无疑问,取代死板的中央集权生产的新政策……将给中国的国内经济带来新活力。美国人高度赞扬这种局势发展。”
3. 阿根廷报纸评中共十三大:使社会主义建立在扎实的经济基础上
【阿根廷《号角报》10月31日文章】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记者恩里克·阿隆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次代表大会公开化了,允许外国记者采访其最重要的发言,并发表了一些有关会议情况的非正式讲话。 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发起人。看来,这场改革已得到了巩固,这也就是说,新的一代不仅要担负起公共事务,而且还要掌管经济,使经济部门的权力下放,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党政分开。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几天,对这一特色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利用外国记者在场的机会对这场改革的最主要特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封闭的政策已被抛弃了。在总结工作的时候,使知识分子感到放心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最近几个月已被劝说退党。但是,现在可以肯定,他们作为作家、科学家等,仍将受到尊重。 因此,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非政治化。赵紫阳发表重要讲话时穿着西装。他是主张让专家取代政治家来担任各个经济部门的领导职务的新的代表。赵小心翼翼地解释道,改革不是要引进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要引进使社会主义建立在一种扎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措施。 许多外国观察家认为,北京人要通过高比率的增长和发出技术化的呼声来赶上亚洲“四虎”。尽管难以预料以后的63年(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期限)的情况将是什么样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比较合情合理的看法是,邓和他的追随者需要加快发展。显而易见的是,他们不愿意使社会贫穷化。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沉睡的巨人。他们要去唤醒这个巨人。
4. 智利《信使报》评论: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挑战
【智利《信使报》10月30日评论】题:中国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加深了1982年以来的自由倾向。一些西方分析家希望看到由邓领导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将私有制和市场纳入经济机制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另一些分析家则认为,中国可能进入的演变过程将大大超出纯经济的改革。对西方人来说,要想适当地评价中国发生的事情还存在着许多障碍。中国的变化缓慢而深刻,这些是我们不习惯的。毫无疑问,对于这场变革我们表面上观察到的是它的经济特征,这是要为中国众多的人口谋福利的需要所决定的。 如果一个民族的这一代人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说教中成长起来,在经济和文化上又受到正统观点的束缚,并且还面临着贫困的严峻现实,那么他们对于大规模的政治改革是没有准备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不得不使生产机器和体制适应一种易于实施和迅速推广的有效模式。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资金以及扩大私人经营范围和享受其经营成果的范围,这些都是中国新领导人提出来的。 上述的行为被冠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共传统力量可能会暂时接受这个定义,但是他们将很快地醒悟到,中国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先从经济自由化开始,然后迅速扩散到政治、文化和宗教领域。
5. 美国《新闻日报》说:中国今后的变化更为惊人
【美国《新闻日报》11月1日社论】革命者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为达到目的采用什么手段都行。如果社会主义依然是中国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同卡尔·马克思及其正统的追随者所梦想的手段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上周,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总书记赵紫阳证明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采用资本主义技术是正当的。当赵阐述将指导中国进入下个世纪的蓝图时,他的良师邓小平就坐在他的旁边。他提出了党的全新的路线方针的理论基础:“一切有利于……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由于中国是个穷国,从未经历马克思所设想的工业发展阶段,赵说:“照搬书本不行。” 显然,在邓领导下中国向西方的开放很可能会继续下去。谁都不应期望党放弃它对权力的垄断或听任中国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但赵似乎在给党的作用重新下定义,并且正在改变共产党的理论。其结果可能是今后的变化会比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的变化更加惊人,这是飘扬着红旗的其他国家应当密切注视的。
6. 西德报纸说在实现现代化方面中国的条件比苏联有利
【西德《新鲁尔报》11月2日评论】题:中国的新现实 在摆脱意识形态造成的经济障碍和使国家现代化上,中国有着比苏联更为有利的前提。其原因仅仅在于,北京无需担心这样的改革会产生强权政治的后果——莫斯科完全不同,它势必担心,太多的自由化会导致它的巨大的势力范围四分五裂。莫斯科必然总是担心,通过开放会失去大国的影响,而中国通过现代化只能在世界上增加影响。 此外,中国比较讲求实际。 它从文化革命的灾 难岁月接受了教训。这个东方国家能够较容易地摆脱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在党内捍卫“社会主义学说的纯洁性”的正统派、官僚主义的管理以及为自己的地位担忧的干部们给他们造成的困难了。 然而,改革有自己的动力。中国处处都在建造、计划,出现了新的商店和新的企业,也出现了同外国人的合资企业。这个封闭了几百年的国家正在经历新的、西方的思想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思想对人民来说必然显得是有吸引力的。中国在社会政治方面正在经历一种类似于日本在本世纪才完成了的开放。 现实早就超过了理论家们的某些模糊的理论。
7. 肯尼亚《旗帜报》社论:中国发生了关键性变化
【肯尼亚《旗帜报》11月3日社论】每当中国有所动静的时候,举世必须瞩目。它毕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过去那些昏昏欲睡的世纪不一样,在经过1949年的革命以后,一切都不会再保持原样。 刚刚发生了一次关键性变化,这就是自共产党革命以来,中国最彻底的领导班子改组。 共产党选出了一个新的、显然是年轻的5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高级决策机构,这反映了铁腕人物邓小平实行的改革政策取得的胜利。 邓摆脱了马克思主义的限制性教条,他实行的关于同世界其他地方进行更多的公开联系和在国内加强经济自由的政策似乎受到了支持。 但是重要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国家,仍然是不可思议的巨人。
8. 波兰的中国问题专家罗文斯基说:中共十三大有三个特点
【本报华沙11月1日电】华沙电视台今晚七时半的新闻节目报道了中共十三大闭幕消息,波兰中国问题专家扬·罗文斯基在今晚十一时的电视节目中就十三大闭幕发表了评论。 评论说,十三大有三个特点:第一,大会确定了具体任务,在经济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符合实际的任务。第二,公开性和加强民主化,大会分组讨论是坦率和有交锋的。第三,现实主义,以事实为依据,对国内局势和九年来的改革加以分析和总结。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失误和遇到的麻烦。中国领导人老老实实地指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这是个重要论断。大会明确表示社会主义不是受穷。中国人认为在下个世纪中叶能够克服贫穷和落后。
9. 印报托说:初级阶段论富有创新精神
【本报新德里11月2日电】《印度时报》等报纸在头版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消息。印报托在报道中说:“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与其他几位老资格的领导人一起从舞台中心退下来,以便让赵紫阳总理这样一些年轻人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他的改革。” 它说,这次党代会不仅同意赵紫阳提出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回答人们对邓9年前开始实行的政策的批评,而且通过了放松党对政府机构的控制的大胆计划。
10. 有条不紊的权力移交使批评家哑口无言
【马来西亚《商业时报》11月3日社论】中国经历了一次顺利而有条不紊的权力移交,这使得那些曾经预言将发生一场争夺党的最高职位的激烈斗争的批评家们哑口无言。 由于亲邓的领导人牢牢掌握了权力,中国人民以及整个世界都确信,那个国家的改革进程不可逆转。马外长欢迎中共选出新领导 【法新社吉隆坡11月3日电】马来西亚外长阿布·哈桑·奥马尔3日在这里说,马来西亚欢迎中国领导人以较年青的专家治国论者取代年迈政治家的决定。 阿布·哈桑先生告诉记者们说:“我们欢迎任何能够同我们一道促进两国政治和经济合作的人。”
第 2 版
1. 世界股市又见下跌
法新社报道,道·琼斯指数在连续五天缓升后,三日又猛跌一百多点,成交额为一亿七千万股。同日,伦敦、香港股市也有不同程度下跌。
2. 新加坡电子产品出口额迅速上升
原来以石油制品出口为主的新加坡,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出口业,今年头十个月已占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四十。
3. 亚行向印度提供中小企业贷款
亚行批准一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资助印度中小企业发展。据报道,这笔钱可使一千家企业受益,创造二万个就业机会。
4. 日本外汇储备高达七百三十亿美元
这是日本十月底的统计。自今年四月份超过西德后,日本外汇储备额在世界居第一位。
5. 美国贸易制裁使日本工业受到打击
日一贸易官员三日说,美对日的贸易制裁使日工业损失了三亿美元以上。
6. 世界石油价格略有下降
合众社报道,欧佩克国家原来有传说要提高油价或提高产量,因而引起油价上升,但三日沙特等国明确表示反对后,油价便又有下跌。
7. 台湾手工具业前往印尼投资纷纷打退堂鼓
据台报报道,台业者认为在印尼相关工业无法配合情况下,如果一切设备由台运往,生产成本将偏高,不利经营,不敢贸然投资。
8. 中国仍将是中国
【法国《十字架报》10月31日文章】题:中国向何处去?(作者 居伊·利诺迪尔) 中国的现实只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将继续前进,中国的前进是不可逆转的。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将继续实行开放:中国需要世界。在任何情况下,中国既不会成为象美国那样的国家,也不会成为象苏联那样的国家,中国仍将是中国。 中国人不再有饿死的现象了,中国人可以说气色很好,当然,他们现在仍很穷。他们甚至要进口一些食品。尽管他们在工业方面还很落后,但他们可以夸耀自己已经有了一些尖端工艺技术,正象他们有时微笑着说的:“我们,我们的火箭没有出过事故。” 在乌鲁木齐、北京或广州的大街上,我们现在常常与打着领带、身着西装的男人和衣着可以说象正在等公共汽车的法国中产阶级妇女、德国妇女、美国妇女一样的中国妇女擦肩而过。在中亚那些偏僻的地区、哈尔滨的郊区或深圳的各迪斯科俱乐部,青年人试着跳迪斯科。 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也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但其广度与深度我们现在还不大能估计出来。 显然,这在政治方面不会不产生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考虑大多数中国人要求有更多的自由与民主的政治愿望这一点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开放是几个月来就已预料到的。1987年的中国正在建立一个新社会,到21世纪,中国将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就是明天。 对于那些持有偏见和无知的人来说,中国已远远超出了这些人的想象。现在是到了睁开眼睛看一看的时候了。
9. 合资企业是美打进中国市场最佳途径
【美新署华盛顿10月22日电】下面是美新署撰稿人罗伯特·霍尔登写的一篇题为《合资企业是打进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的文章(在美新署贸易座谈会上发表)的摘要: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罗杰 ·沙利文认为,向合资制造业企业投资是美国企业家打进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 沙利文10月21日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高级研究学院作报告时说,美中合资制造企业是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的一个领域,这种企业是扩大同中国的贸易而又不使美国出现贸易逆差的一条佳途。 沙利文警告说,美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控制可能使美国不能利用其在制成品贸易中的相对优势。 在投资方面,沙利文认为,美国在中国的生意正处在将重点由向别国提供产品和劳务——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为美国和第三国市场制造商品——转为为中国消费者制造产品的过程中。 他说,向为中国消费者服务的合资制造企业的投资近几年已增加了一倍。 沙利文认为关于美国投资者在中国赚不到钱的消息是不正确的。他说,最近投资上的损失是由于外界的种种变化造成的。 沙利文说,大多数美中合资企业只有3年的历史,但大多数都是盈利的并能满足外汇需求。他说,即使那些在中国为解决收支平衡问题而奋斗的公司也认为他们最终将会盈利。 沙利文说,美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出现问题是暂时的,是朝改革经济过渡的一部分。他说,正在取得进展。沙利文报告结束时的语调是乐观的。他说,美中经济合作的现状已经超过了美国对它的认识和期望。他说,随着中国外汇问题得到解决以及美元汇率下降,中国国内市场向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向美国开放的前景十分光明。
10. 日经济界对中共新领导班子表示欢迎
【日本《读卖新闻》11月3日报道】题:中国将继续实行改革路线,经济界表示欢迎(作者该报述评部编辑森本光彦)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使改革的努力得以稳固,日本经济界对此表示欢迎。已初具规模的对华投资也似将迎来再扩大的时期。 自今年1月胡耀邦总书记辞职后,以“政策不稳定,难以预料前景”为主要理由,日本经济界始终在对华投资问题上怀有不安情绪,不肯放弃慎重的态度,认为“必须要看秋季的党代会结果如何。” 通过这次党代会,在人事安排方面也证实了中国过去坚持的说法。因此,大概可以说日本企业的不安情绪将会消除了。 这次中国在人事方面的新体制,产生于“初级阶段”这一认识和不可动摇的决心。因此,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坚定信心非比寻常。 日本经济界的反应,一致认为“基本路线是不能动摇了,在投资、贸易和对外交流方面将会扩大。”而且也有人很快就表示出尤其希望日中经济关系向前发展。他们说:“日中经济交流将会大踏步前进。”
11. 台湾《自立晚报》报道:台一学者拟邀两岸学者合著一百本书
【台湾《自立晚报》11月1日报道】(记者于智勇发自香港)自民国38年以来,首度由海峡两岸学者专家合作编著,并在台湾、大陆两地同步发行100本出版品的大型出版计划,目前已接近成熟阶段,来自台湾的学者陈晓林,正就该计划细节部分,在香港与当地的某家书店进行秘密研商当中。 据了解,这项以100本出版品为目标的大型出版计划,内容将针对海峡两岸青少年的共同需求而设计,计划中的一部分,将配合当局对大陆实施的开放政策,先在台湾与大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工作,彻底分析海峡两岸青少年的需求,然后才进行编辑出版的作业。 据香港一家书店指出,依它们对大陆出版市场的了解,此项出版计划大有可为,目前该书店已原则上同意协助实现此项计划,并负责有关大陆地区作者的邀稿,以及将来出版品对大陆的发行工作,至于题材选择方面的细节问题,必须进一步的讨论才能定案。 由于此项出版计划,是大陆和台湾隔绝40年来的首度公开合作,在海峡两岸都可能引起政治上某种程度敏感的反应,最后导致出版品无法顺利上市,同时,由于两地生活环境的差异,青少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编辑出两地青少年都适合阅读的出版品,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可能大费手脚。 据香港的书店表示,自从当局宣布对大陆出版品的开放政策以后,台湾的出版业纷纷希望透过香港地区的中介行为,取得大陆出版品在台湾出版的权利,这种情形,已经使得许多大陆作家的作品,一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一股出版大陆作家作品的热潮正方兴未艾。
12. 南朝鲜《中央日报》认为:中国改革成功将使南朝鲜面临严重威胁
【南朝鲜《中央日报》10月30日社论】邓小平的改革同毛泽东末期周恩来主导的实用主义路线,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现在,中共把政治和经济改革当成了最重要的国家目标。它的方向就是开放。中共的开放意味着对共产主义的修正。 现在中共当局选择的改革战略是,基本上维持社会主义的精神制度的基本结构,有选择地采用有益的资本主义因素。 我们必须注视中共的变化并且加以对付。现在的东亚3国是韩国、中共和日本。韩国已经进入了超过中共而追赶日本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中共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韩国的发展竞争就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13. 台湾《中国时报》社论:《中共十三大的内涵及动向》
【台湾《中国时报》11月2日社论】题:中共“十三大”的内涵及动向 中共十三大己于昨日闭幕。往后的中共政权会如何演变,势必影响大陆同胞的民生祸福,并关系到海峡两岸的情势。因此,正视十三大的主要内涵,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动向,应是思索主动因应之道的极重要的课题。 中共的十三大,主要突出一个内涵和三种动向。 所谓一个内涵,就是赵紫阳在政治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而三种动向,包括高层人事的新旧交替、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三种动向,是以同一个内涵做为理论基础而引发的,所以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个政治路线的问题中去透视中共“十三大”的主要意图。 中共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例如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等等,仍然充满着权力不安的变数,而经济改革也势必受到影响,难以深化和突破。
14. 就中共十三大及今后中国改革问题《产经新闻》邀日本中国问题专家座谈
【日本《产经新闻》11月1日报道】题:专家座谈中国党代会 中国的改革果真能成功吗?邓小平之后的体制会怎样?《产经新闻》国际部部长石川庄太郎邀集有名的三位中国问题观察家座谈,请他们谈了看法。 石川: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辻康吾:迄今为止,在中国存在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曾是消极的向后看的理论,今后应该做什么,是不明确的。在这一问题上,初级阶段论明确了要做什么,不妨给以高度评价。而且,坦率地承认了中国落后,这种勇气大概值得称道。 矢吹:这是划时代的理论。过去曾是空想式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可以说,终于开始正视现实了。 高桥:这个理论果然是中国式的。这就是说“过去的都要清算,一切从现在开始”。如果今后出现了错误,就可以解释说“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石川:各位对经济改革有何看法? 矢吹:过去私人雇工,最多允许雇7人,今后变为没有限制了。这是承认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允许入股分红就是承认非劳动所得。我看,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应该称为“接近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高桥:生产力低,不得不进行经济改革。今后,中国的西部与东部,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大概会越来越大。 康吾:领薪者的生活将会艰苦起来。他们与私人经营者的差距将会扩大,但是,经济改革却不能不进行。 石川:赵紫阳的中国,将以什么为目标呢?各位认为会平安稳定吗? 高桥: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此,无论如何要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必将是一边保持党的领导体制,一边推进现行的路线。近10年,就这样变为以经济为中心,发展得比较顺利。 矢吹:中国的开放政策大概不会改变,将会意识到对外而实行对内政策。 辻康吾:只要是推进现代化,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就不会发生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事。不安还存在,但是,大局不会变化。
第 3 版
1. 用冷冻精子体外授精育猪成功
《日本经济新闻》十一月二日报道,日本农水省畜产试验场在猪的体外受精卵的培养液方面采取了特别措施,使用冷冻精子体外授精技术使一头母猪产下一只小猪。
2. 测量发电站附近烟雾的激光系统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十月十五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制的这种激光系统,可用于测量发电站附近空气中烟雾的弥漫程度。它的激光器每秒产生三十次激光脉冲,距离可达十五公里。
3. 美科学家制出免疫系统分子的立体图象
美《科学新闻》十月十日报道,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艰苦的努力,用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第一次制出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的立体图象。
4. 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战争(十一)
向贝希尔·杰马耶勒 提供秘密援助 1982年初,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接待了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的来访。沙龙是前以色列军队的将军,身强力壮,生性好战,是个极端的鹰派人物。他对黎巴嫩的局势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据点忧心忡忡。以色列决心把巴解组织的恐怖分子赶出黎巴嫩南部地区,并且还试图通过对黎巴嫩主要的基督教民兵组织—极右的长枪党提供秘密的准军事性质的支持来扩大它在这个因基督教派和穆斯林组织之间的战乱而分裂的国家中的影响。长枪党的领袖是一个长着一副娃娃面孔,而性格冷酷无情的军阀贝希尔·杰马耶勒。 34岁的贝希尔是黎巴嫩最有势力、最具有领袖人物那种超凡入圣的魅力的领导人之一,他为自己造就了发挥未来独特而重要作用的地位。以色列的策略看来已发挥了作用,为了确保这项策略获得成功,沙龙向凯西探询:他能不能向贝希尔提供1000万美元的准军事性质的援助? 但凯西的副手博比·英曼坚决反对。他同凯西合作了一年之后,变得越来越忧心忡忡,特别是对秘密行动的扩大感到不安。凯西让中央情报局同世界上一些名声狼藉的人物结成同盟。贝希尔便是这样一个人物。 贝希尔是个冷酷的杀手。1978年,他的人明火执仗地袭击了敌对基督教派的托尼·弗朗吉亚的住处,除了弗朗吉亚之外。还残杀了他的妻子、两岁的女儿和保镖,甚至连家里的佣人也不放过。1980年,他的民兵几乎消灭了黎巴嫩前总统夏蒙的基督教民兵。 而中央情报局总部的档案中还记载着贝希尔更多的情况。 贝希尔在黎巴嫩学完政治学和法律后,于70年代来到华盛顿的一家公司工作,在此期间被吸收加入了中央情报局。与众不同的是,虽然中央情报局定期向他支付报酬并给他起了个代号,但他并不受中央情报局的控制。 由于贝希尔是长枪党领袖皮埃尔·杰马耶勒6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似乎命中注定在这个势力强大的家族中人微言轻。因为按照黎巴嫩的习惯,这个家族的长子是长枪党领袖的第一继承人。但是贝希尔在1976年取代他的哥哥掌管了长枪党的民兵组织,他在中央情报局中的重要性和报酬也增加了。 中央情报局认为贝希尔是“中东地区有影响的人物,是个宝贝”。这时他渐渐成为一个很有号召力,怀有爱国空想的领导人。 (十一)
5. 纽约《联合日报》文章:中国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
【纽约《联合日报》11月2日文章】题:中国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记者李维庆发自北京) 赵紫阳十三大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将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据悉,中国有关方面已经着手研究及吸收西方公务员制度一些主要内容,作为建立中国式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参考。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务与事务两大类 第一,参考西方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制度。依西方目前大致做法,政务官是制定政策的官员,他的去留主要视乎他的政绩优劣。所以政务官必须实行限期任职制,不应实行封建的终身制。业务官是执行政策和法律的,需要精通专业,而且实行常任制,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至工作效率。 第二,参考西方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主要强调公开原则:公务员的招考、考试、成绩、录用,都是公开的。政府机关在任用公务员时,必须保证使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机会均等,量才使用,考试不及格的人不得录用。 第三,参考西方的“专家领导原则”,它要求担任领导职务的官员必须是他所领导的专业的内行。在西方,事务官按法律规定,“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这就形成了文官的永业制。所谓永业制,是指文官可以将自己的政府职务作为终身职业,又称作文官职业制度。 第四,参考西方对文官系统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在西方国家对于文官的分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因人而分的品位分类,英国的分类制度为其代表;一种是因事而分的职位分类,美国的分类制度为其典型。上述两种分类制各有长短,一般说来,品位分类比较适用于高级文官职位和外交官职位,而职位分类则比较适用于中下级文官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目前,两种分类制度有着互相吸收互相补充逐渐融合起来的趋i向。 第五,参考西方实行以考绩制度为基础的晋升、奖惩以及待遇制度。西方国家对文官的考核,主要通过考绩来进行。所谓考绩,就是根据文官的工作成绩来鉴别其优劣,根据其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工作成效(包括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而决定是否晋升。文官的晋升、奖惩以及待遇均围绕着考绩制的进行而展开。培训工作 第六,参考西方重视对文官队伍的培训工作。其一是通过政策、制度和法律将文官的培训固定下来。其二是具体培训方式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及高级文官培训等。其三是把培训同文官的继续任用以及升迁结合起来。其四是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文官进行培训。中国也会参考许多国家在制定文官培训法规的同时,还设立专门负责文官培训的主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专家文官学院或行政学院,从事对文官的培训。 第七,参考西方运用法律保障文官制度。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法制化,即运用法律建立和保障这种制度,如英国的《吏治澄清法》、美国的《彭德尔顿文官法》、日本的《官吏纲要》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文官的范围、其法律地位、权力、责任、权利、义务及执行公务员的规则等。根据这些法律和规定,文官或公务员只对国家的法律和法定职权负责,其行使权力、执行任务均须有法律依据。其行政行为如果超出法律授权范围或违反法律之规定,便构成违法渎职行为,受到法律的追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据了解,西方国家一般亦实行严格的文官“政治中立”制度。为了保证文官政治中立,维护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西方国家一般都规定,文官不得以公职身份参加竞选,如要参加,须先辞去公职。不过,据赵紫阳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了就办,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决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制。”因此,按照工作报告提出的上述的一段,可以理解到,西方目前公务员制度中除了“政治中立”这一点外,其他如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经过考试择优任用、分类制度、考绩制度、“专家领导原则”、培训制度、法律保障等,均对中国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凭此亦可以窥探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大体架构。
6. 美大学的外国学生人数创纪录
【本报纽约10月27日电】(记者蔡焰)美国国际教育学院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去年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外国学生数目达到创纪录的348609人,比前年增加1.7%。 报告说,在这些外国学生中,亚洲学生占的比率最大,而且增长率也最快,为8.8%,而外国学生的整体增长率只有1.7%。 报告还说,来自台湾的学生人数最多,为25660人,其次是来自马来西亚,为21640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为20030人,占第3位。 相反,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的学生人数则呈现下降,例如.伊朗去年派到美国就读的学生只有12230名,比前年减少13.9%。 研究报告又指出,外国研究生研读的学科多偏好技术课程。有31%的学生选读工程、电脑、数学、理科等;19%进修商业管理,只有8%进修体育和文科。 外国学生就读最多的一个州是加利福尼亚州(47388人),其次是纽约州(32821人)和得克萨斯州(25125人)。 报告透露,64%的外国学生是由家庭资助的,10%由本国政府或本国大学资助,其余则由私人团体、美国大学或美国政府资助。
7. 日本「父母业训练协议」举办讲座
【日本《周刊时事》10月17日文章】当代小家庭化正在发展。在年轻的夫妇特别是母亲当中,很多人为培育孩子而苦恼。7年前,在日本成立了称作“父母业训练协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把当父母作为一种职业来对待,采用心理学疗法来解决父母同子女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纠纷。 这种父母业训练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顿博士在6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后来扩展到整个美国。 把父母业训练法引进日本的是近藤千惠。他在1981年3月在东京都涩谷区南平台设立了“父母业训练协会”,自任理事长。 ‘‘父母业训练协会”为孩子的父母举办为期8周的训练讲座(普通讲座),每周讲一次、每次3小时。根据戈顿博士的理论讲授父母同子女关系方面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据说,听过这一讲座的父母已超过1.8万人。听讲的大多数人是30多到40岁的母亲,父亲约占10%。 讲座以父母与孩子发生对立时的解决方法为中心,采取小组讨论等形式。讲课的内容同理论相比更重视实践。似乎可以认为,这种父母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方法的训练,对母亲教育孩子来说是很有力的帮助。
8. 英泰特博物馆用日赠款建新画廊
【美联社伦敦10月23日电】已有90年历史的英国泰特博物馆今日宣布,日本的投资银行野村证券公司将向该美术馆提供150万英镑的赠款,用来建设座新的画廊。 新画廊将坐落在位于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美术馆院内,计划于90年代初开始使用。 撒切尔夫人在一项声明中说:‘我很高兴野能出这笔钱建设新画廊,我希望其他公司也能效仿。”
第 4 版
1. 梁实秋去世
据中央社报道,梁实秋于十一月三日上午八时二十分因心脏病在台北的中心诊所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2. 老挝副外长本月下旬访华
时事社三日援引在北京的东欧外交人士的话说,老挝副外长坎派·布法将于本月下旬访问中国。如果同中国方面的协商进展顺利,两国就有可能就恢复大使级关系达成协议。
3. 美国要求安理会起草一项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的决议
国务院发言人雷德曼说,现在起草一项决议将有助于德奎利亚尔今后进行的会谈。
4. 竹下登将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
竹下三日说:「我必须制订我自己的外交政策,我将为我的外交政策的结果负责。」
5. 日本答应支持西哈努克与洪森会谈
日本外务省官员三日说,这是外务审议官栗山和印尼外长穆赫塔尔达成的一致意见。
6. 美报认为:戈尔巴乔夫变软弱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3日新闻分析】题:苏联领导人的讲话是向保守分子屈服(记者加里·李) 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给他要求苏联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众所周知的呼吁注入了引人注目的保守主义调子,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党内使他寻求紧急改革的速度放慢的反对者采取了新的慎重态度。 这位苏联领导人在苏联成立70周年之际发表了讲话,据说这是他今年夏天花了几个星期撰写的一篇重要的政策讲话。他在讲话中向敏感的保守分子屈服,从而削弱了他采取的几乎每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立场的影响。 到戈尔巴乔夫的长达8小时的讲话结束时,一些西方观察家和苏联观察家为他表现出的那种变得软弱的形象大吃一惊。一位西方外交官说: “讲话中没有任何大胆的东西。” 例如,戈尔巴乔夫在抨击斯大林犯下“真正的罪行”的同时表示赞同这位已故苏联领导人实行的残忍的、全面的集体化。 他在呼吁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对一个共产党领导人来说,这是不寻常的)之后,作出了资本主义会慢慢灭亡的标准预言,这既是可怕的预言,又是教条主义的预言。 这篇讲话是在有种种迹象表明共产党领导集团内部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反对意见更加强烈的时候发表的。它证明了西方外交官和一些苏联人普遍持有的一种看法,即这位苏联领导人陷入了国内政局紧张的泥潭之中。西方和苏联的分析家都认为这篇讲话是一系列的折衷办法——是既反映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又反映共产党内比较保守的势力的观点的明显结果。 西方分析家们认为,讲话中有一部分最清楚地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在朝保守的方向转变,那就是他含蓄地指责了苏联改革的其中一位最直言不讳的支持者。 据此间一些西方外交分析家说,苏联新领导班子的一些比较保守的成员在今年八九月份戈尔巴乔夫没有公开露面期间得到了比较牢固的立足点。
7. 赞扬与失望
【路透社莫斯科11月3日电】(记者海伦·沃马克)苏联公民公开赞扬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布尔什维克革命40周年讲话中对待历史的态度,但是一些知识分子对他没有彻底揭露斯大林时代感到失望。 3日,一位在公园散步的中年妇女骄傲地说:“他讲的是真话。” 记者在大街上向十多个莫斯科人问对戈尔巴乔夫讲话有何反应时,大多数人的看法同上述那位妇女一样。 但是,苏联的一些知识分子希望戈尔巴乔夫能为被斯大林清洗的革命者恢复名誉,他们在私下里说,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表明,这位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公开性”政策是有限度的。 一位24岁的名叫萨沙的学生似乎并不知道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他说:“有一些人死了。我不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 一名参加过战争的退伍老兵在大声地对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表示满意时,一位老年妇女无意中听到,大声喊道:“他应该说得再多一点。”然后匆匆走开了。许多人在2日晚上表示失望。 一位受到教育的白领工人(他要求不透露其姓名)说:“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自相矛盾,对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件的年轻一代又几乎没有提供什么情况。” 他说:“也许庆祝会不是发表有争议讲话的场合。但是,戈尔巴乔夫本来可以挑选另一时机来讲述关于斯大林时代的真相、而在庆祝会上发表简短的欢乐的讲话。但是相反,他两头都落空了。”
8. 戈尔巴乔夫对改革能走多远有现实认识
【路透社伦敦11月3日电】西方报纸和官员3日说,戈尔巴乔夫的讲话对斯大林的统治既有批评又有赞扬,这一情况表明,这位苏联领导人在改革苏联社会的努力中受到种种限制。 一些评论家说,戈尔巴乔夫2日在纪念布尔什维克革命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未能揭露苏联过去最可怕的一些方面,而另一些评论家则说,他的讲话表明他对自己在改革的路上究竟能走多远有着现实的认识。 《纽约时报》说,戈尔巴乔夫“十分小心地注意自己的政策得到的支持这个问题,因而行事小心谨慎”。 该报接着说:“这又一次提醒西方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戈尔巴乔夫受他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束缚。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 好几位社论撰写人说,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讲话对他的改革计划来说并不是吉兆。 奥地利社会党的《新总汇报》说:“显然,他的讲话中的历史部分和当代部分都反映了领导集团内部势力的进一步转换,这对改革是不利的。” 法国保守的《费加罗报》说,这位苏联领导人“正面对面地与他的反对者”较量,这些反对者会在他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 一位接近英国外交部的人士称戈尔巴乔夫是一位“非常老练圆滑的人,他能准确地算计出任何一个时刻市场所能承受的革新程度。” 西德开明的《科隆城新闻报》把戈尔巴乔夫的讲话称作是“可能会带来历史性转变的杰作”,不过,它又说,有人“认为他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和苏联制度的传统决裂”,这次讲话使人们打消了这种想法。
9. 德通社删掉批评斯大林最激烈段落
【合众国际社东柏林11月2日电】东德今天在电视里实况转播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谴责斯大林时代的讲话,从而打破了它在斯大林主义暴行问题上长期保持的沉默。 在凌晨播放的戈尔巴乔夫讲话是配上德文翻译的实况转播,德通社在实况转播后发的报道删去了戈尔巴乔夫讲话中谴责最激烈的段落。 德通社在报道戈尔巴乔夫纪念11月7日共产党革命70周年的讲话消息中所删去的是这位克里姆林宫领导人谴责斯大林滥用权力是“极其凶残的和不可饶恕的”那段话。 德通社在报道中强调斯大林在苏联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极其矛盾的”。
10. 路透社评新华社报道苏批评斯大林
【路透社北京11月3日电】题:中国公开报道苏联对斯大林的批评(记者倪斯毕) 中国仍然在公开场合悬挂斯大林画像,3日却公开报道了苏联批评斯大林的详细情况,苏联指责这个已故的独裁者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新华社报道了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的讲话,其中讲到斯大林在大规模的镇压运动中犯下了“巨大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他搞的个人崇拜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背道而驰的”。一位西方外交官评论说,在中国,对斯大林提出这样的批评很少公开发表,这件事表明北京推行改革的领导层可能出现重新评价斯大林历史作用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