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08-23

第 1 版

1. 南朝鲜十万警察二十一日起处于特别戒备状态

警察当局发表的一项公告说,这项措施是亚运会安全保卫准备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南非储存可供十年之用的战略物资以保护经济不受制裁影响

这是南非人力部长杜普勒西斯二十一日说的。

3. 大马士革气氛紧张

黎巴嫩《觉醒报》二十一日报道,叙利亚一些地方最近发生事端,这些事端已扩大到大马士革市中心,许多居住区气氛很紧张。

4. 埃及禁止进口二百多种奢侈品

这一新措施是卢特菲总理二十日宣布的。他说,这项二十三日起生效的禁令禁止进口二百一十种奢侈品,其目的显然是要消灭七十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5. 美国著名苏联通比亚勒认为:苏联十年内很难进行中国式体制改革

【本报讯】美国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变化研究所所长比亚勒教授八月七日应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作关于苏联改革的报告,摘要如下:    世界上有三种改革。一种是政策改革,一个新领导人上台后往往要改变政策,但结构并没有改变,组织也没有更动。第二种是组织改革,政策基本未变,但组织改变了。第三种是体制改革,中国目前进行的改革就属于这一种。在这种改革中,人们提出全新的价值标准,抛弃陈旧的价值标准,大大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小型革命”。它之所以不是革命,仅仅是因为权力中心没有改变。但从效果上看,它起到了革命的作用。这种改革在苏联尚未开始。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改革    戈尔巴乔夫目前在苏联进行的改革是政策改革,而不是体制改革。他企图在不改变斯大林式经济模式的情况下,改变斯大林式的经济增长战略。他要求企业在原有的组织形式下获得集约式增长,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问题是在旧的经济模式下,能否做到这一点。    目前开始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同斯大林完成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完成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是一场通信和信息的革命。而对于斯大林式的中央集权体制来说,要想适应这场革命是很困难的。例如保密的传统就限制了信息交流。    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交流,电脑化和通讯现代化就没有多大意义;电脑革命需要冒风险,需要鼓励冒险的风险资本,而苏联人在经济上最不愿冒风险,也没有风险资本。    所以,苏联现有的经济体制也许很适合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但极不适合第三次产业革命。    不进行体制改革,却想取得大踏步的发展,这是空想。一九六一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为苏联在未来二十五年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一九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赶上美国。”但一九八○年,两国之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一个十五年发展计划,说到二○○○年苏联的劳动生产率将居世界各国的首位。    苏美两国的经济学家在计算机上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后发现,要做到这一点,苏联必须保持百分之十五的人均投资年增长率。从赫鲁晓夫时期至今,苏联的人均投资年增长率从未超过百分之三。将这个增长率增加五倍,是彻头彻尾的空想。为什么苏联不能进行体制改革    为什么在中国能出现一场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巨大革命,而在苏联却看不到这样一场革命的任何迹象呢?这也许是因为苏联领导人认为旧体制仍然能够奏效,可以改进。当然,苏联的情况(尤其是经济状况)在现有的体制下并非不能改善。苏联经济的巨大规模使这种改善具有很大的潜力,问题在于,不改革体制,这样的改善(如采用新技术、整顿纪律、反酗酒)能维持多久?我认为至多只能维持三、四年。    即使新一代领导人愿意搞中国式改革,进行一场经济革命,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权力这样做。苏联的官僚体制已有三分之二个世纪的历史。其惰性已牢固形成,影响极深。要克服官僚主义,迫使中层官僚抛弃旧的工作作风是十分困难的。    当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但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那样,仅仅提拔新人到领导岗位上来是不够的。    关键要看提拔上来的是懂业务、有创新精神的人,还是庸庸碌碌的官僚,即使在最高领导层,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存在分歧。戈尔巴乔夫目前掌握的权力还不足以推行一场中国式的体制改革。苏联同中国有三个根本差别    我认为,苏联与中国之间的三个根本差别决定了苏联现在不可能,在未来的十年内也不大可能进行一场中国式改革。    第一,中国人口单一,少数民族是总人口的极少数,因此在文化上是统一的。而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仅占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他则由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穆斯林、亚洲人、波罗的海沿岸各民族组成。    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条件。这些民族的领导人和群众都希望获得更大程度的自治。所以,进行一场激烈的经济革命所需要的权力分散会点燃这些少数民族实行自治和摆脱中央控制的希望。这对于苏联是很危险的。    第二,苏联有一个海外帝国,中国没有。    东欧有一亿人口,占苏联人口的一半,其产值则超过苏联产值的一半。如果苏联国内出现经济革命,其结果必然会鼓励捷克人,匈牙利人和其他国家各行其是,使苏联失去对这个帝国的控制。当然,苏联也希望从东欧的经济改革中学到一些东西。    但我认为,东欧给苏联的主要影响是使它更为保守。并不是东欧国家保守,而是维持东欧帝国的需要使苏联趋于保守。    第三,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重要位置,但它不是超级大国。中国对发展国际关系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不想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俄国新一代领导人仍然认为,他们负有领导整个世界的使命,因此要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实力,把力量和影响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进行一场中国式改革,苏联就必须把注意力从国际舞台转向国内,放弃在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安哥拉、也门和许多地方的军事行动。    但是,苏联不能这样做,不能象中国那样大规模裁减兵员,因为它要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    这三个差别本身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进行的体制改革在苏联不会发生。苏联不会放弃称霸全球的野心。但苏联人需要十年到十五年的喘息时间,以便在国际形势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    所以,即使出现进行海外冒险的良好机会,它也不大可能开始一场新的冒险。    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中国现在已把握着一个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国内建设的大好时机。

6.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六个致命差错

【路透社莫斯科八月二十一日电】苏联官员今天说,六个错误导致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他们明确指出人为差错是这一事故的主因。    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列加索夫列述了六个错误:一、工作人员允许反应堆堆芯中的放射性运转保留量降到低于允许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反应堆的防护力;二、允许该反应堆的容量“大大”低于试验所需的七百兆瓦;三、主要的循环泵超载;四、为防止反应堆停止运转,切断了自动闭锁装置,这种装置本来应当在蒸汽送不到发电机组时起动;五、关掉了控制水位和蒸汽压力的阀门;六、关闭了紧急冷却系统。    列加索夫把这些差错称为“致命的”,第六条差错违反了“最神圣的规则”。如果一至五条差错中有任何一条能够避免。那也就不会发生这场事故。即使发生了上面五个差错,如果紧急冷却系统还工作的话,那么问题仍在局部范围内。

7. 英国失业率 今年破纪录 巨富两万名 首富是女王

【美联社伦敦八月十八日电】英女王伊丽莎白、威斯敏斯特公爵以及塞恩斯伯里杂货商家族的成员。今天被确定为英国最富有的人。    埃克斯特大学教授肖洛克斯说,尽管失业人数达到破纪录的三百二十万名,占劳力的百分之十三点三,但在过去五年中,英国百万富翁从四千名跃升到两万名。他把大富翁的增加,归因于税制改变及通货膨胀率下降。    该教授说,女王拥有巨大的财产,而官方从未公布过其财产数字。    他说,威斯敏斯特公爵、三十四岁的杰拉尔德·卡文迪什·格罗夫纳拥有伦敦中区的大片地方,以及乡村庄园和国外财产,总值达四十五亿美元。拥有杂货连锁店的塞恩斯伯里家族的财产约三十亿美元。

8. 美可能向伊拉克提供军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八月二十五日一期文章】题:波斯湾战争赌注加大    两伊战争的升级加大了波斯湾有关各方(包括美国在内)的赌注。    八月中旬出现了最新迹象,伊拉克首次空袭锡里岛上的伊朗石油中转站,伊拉克动用了从法国购买的新式远程“幻影”F—1战斗机。    伊拉克经济战的加强将促使空中火力处于劣势的伊朗于九月发动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面攻势,伊朗已经将大约六十万人的新部队送往前线,其中包括在大规模征兵中征召来的狂热的革命卫队。    伊朗一九八五年发动的“人海”攻势在开头取得了进展之后就陷入了泥沼。但是军事专家们说,新技术提高了战斗技能。符合逻辑的伊朗攻势将是首先切断科威特通往巴士拉(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公路,然后向巴士拉挺进,那样就会使伊拉克与它的盟友——海湾石油国家和沙特阿拉伯——隔绝开来,处于孤立。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正在向其他的阿拉伯国家试探如何帮助伊拉克的防务。    西方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如果伊拉克失败,恶毒反美的霍梅尼将会向海湾亲西方的石油国家施加压力,以控制石油、使整个中东地区摆脱美国的影响。华盛顿认为,伊朗的胜利意味着一场大灾难。这种担心可能会使美国愿意向伊拉克提供所谓的非杀伤性军事援助。    但国务院专家们仍希望伊拉克的“顽强与机智”使伊朗的进攻受到挫折。

9. 中曾根希望戈尔巴乔夫明年一月访日

【时事社东京八月二十一日电】中曾根首相二十一日在长野县轻井泽向记者发表谈话。他说:“戈尔巴乔夫访日对促进两国友好大概会产生强烈影响。我去苏联访问也不是不能考虑的。当然,也有我的总裁任期问题。    “美苏首脑会谈很可能在年内举行,日苏首脑会谈如能在其前后举行,将会产生某种意义。(关于总书记访日的时间问题)我希望在联大期间由两国外长商定,但考虑到我国明年的政治日程,一月份较适合。”

第 2 版

1. 莫让高楼吞食旅游区美景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八月十八日特稿】题:西湖美景岂容破坏(作者陈鼓应)    一年多以前,我第一次回到祖国,带着欢畅的心情来到了西子湖畔,实现了多年的宿愿。西湖,果然优美绝伦。西湖真不愧是举世无双的旅游胜地。但也感到某些建筑,如望湖宾馆的结构布局与风景区很不协调。我曾在省政协的一次报告会上(也有省市的党政领导出席),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请放心,杭州的都市规划是不允许盖高楼的。”    今年五月,因参加东西方文化比较学术讨论会,我再次来到杭州,竟发现西湖边百米多远的地方直兀兀地冒出几幢十几、二十层的高楼,象一群丑陋的庞大怪物吞食着西湖美景。    西湖景美、物美、情也美。如今,西湖的景象却被耸起的几幢高楼割裂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杭州,而且在全国各大旅游胜地皆有发生。目前,一般的城市发展在建筑规化上多未能和美学、艺术相结合。蜂拥而上的建筑群常给人以杂乱单调之感,对于风景区的保护和营建则更令人感慨。下面我想提一些个人的感想和建议:    一、为了保护、延续和美化西湖风景区,杭州市应制定一个包括所有风景区点在内的全盘的保护和建设规划。从市政建设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形式、商业网点特色、文化设施等都要精心安排,都要具有民族风格。    二、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我国应尽快制定风景名胜区保护法,并在条文中明确规定禁止在风景名胜区修建诸如高层建筑等一切破坏景观的工程。    三、我们国家有着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绚丽的人文资源,为了保护和丰富这一宝贵的遗产,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施工及其规划,必须由内行专家去决定,要保护专家及文物工作者等多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要倾听广大群众的呼声,断断不可罔顾民意,罔顾专家的意见,几个领导关起门来“拍板决定”,做出损坏我们国家宝贵自然风光及文化资源的憾事!    四、西湖边上的高层建筑损害了西湖固有的形象,已构成对风景区的破坏,必须拆除,如果全部拆除有困难,也应设法改造六七层高的外观秀丽的建筑。拆除或改建带来的损失是有形的、有限的,而西湖美景的价值却是无形的、无限的。    五、建在西湖边上的高层建筑中,两幢最高的都是合资经营的,其中一幢是“中日友好宾馆”,群众说这个宾馆是在不正之风最盛行时兴建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我是十分赞同的。但引进外资、兴办企业,要对国家有利。我们欢迎生产性的投资,欢迎友好互利的投资,但要坚决反对这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径。

2. 台湾作家李敖文章:《杨振宁的岳母为何投共?》

【台湾《自由天地周刊》七月二十五日一期文章】题:杨振宁的岳母为何投共?(作者李敖)    杨振宁的来台,引起我早已想写的一篇文章,就是杨振宁的岳母,当年为了某些原因离开台湾的故事。这故事盘根错节、凄惋动人,充满了爱恨,也充满了传奇与内幕。由于特殊的机缘与专业的训练,我对这故事有了比别人深入的了解,我决心把它写出来,作为乱世血泪的一页。从来台到离台    在杜聿明当年被俘的日子里,他的太太曹秀清正闲居上海。首先传来的消息是丈夫已被共产党所杀,她半信半疑。不久,在上海陷共前夜,当时明明已非总统而是“国民一分子”的蒋介石,居然派人送来手谕,下令曹秀清务必带着子女和婆婆,搭乘最后一班飞机去台湾,并保证负责他们全家的生活费和子女的学费。蒋介石这一目的,显然是要扣住人质,使共产党不便利用杜聿明,也使杜聿明自己心存恐惧。曹秀清遵命到台湾后,发现一切都是蒋介石的骗局:房子没有,衣食无着,全家只有一点点生活费。但是,上有婆婆,下有五个儿女,七口之家又何以维生?她无奈之下,只好找宋美龄、找杜聿明的老朋友、找杜聿明的老部下、找张群等等,奔走求职。    最后,她总算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找到一个管内部收发的差事,年复一年,过着惨淡的岁月。    即使在惨淡的岁月中,家中的不幸,还没有停止。婆婆由于念子心切,终告不治;长子杜致仁也自杀了。自杀的原因之一是:他在美国,白天上学,晚上打工,后来生病,无法再打工了,他求妈妈想办法。曹秀清向蒋介石申请补助,蒋介石批了一千元,还规定分两年给付。但学费一年就是三千元,当然相差甚远。杜致仁非常气愤,认为爸爸为蒋介石卖命,蒋介石承诺的子女学费,原来如此!气愤之下,就吃安眠药死了。    曹秀清的岁月虽然惨淡,不过,一件意外的姻缘,改变了她处境的劣势。她的大女儿杜致礼,在一九四九年嫁给了物理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婚后第八年得了诺贝尔奖。这下子,一切都有了微妙的改变。一九五八年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子去接曹秀清,要见见面。见面以后,宋美龄满脸堆笑地握住曹秀清的手说:“啊!杜夫人,你胖了,上次见你,你是很瘦的。”曹秀清想起宋美龄口中的“上次”,那正是这位贵夫人佯装不认识她那一次啊!宋美龄又说:“杜夫人,恭喜你的女婿杨振宁博士荣获诺贝尔奖,你应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答道:“我是很想见女儿女婿的。”宋美龄问:“你去美国怎么和杨振宁说?”曹秀清回话:“我不知道。”宋美龄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大陆。”    在谈话中,蒋介石居然穿着长袍,悄然而至。几年前,曹秀请求见蒋介石,他拒不接见,如今却也不期而遇,曹秀清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在谈话中,曹秀清表示愿意影响杨振宁回台湾,“帮助蒋校长反攻大陆。”宋美龄喜不自胜,她亲自为曹秀清点烟,就这样,敲定曹秀清离台赴美。回归丈夫  回归大陆    曹秀清办出境手续,想带一个儿子出国,还是被拒绝了。另外在手续上,还得有两个比杜幸明地位高的人连保,方可放行。期限还规定是六个月,期满可延长六个月,逾期不归,反正你有二子二女在台,大家有得瞧!曹秀清但求成行,一切已不计较。就这样,曹秀清获准离境。    曹秀清到美国后,住在女婿杨振宁家。她的第一件举动,就是把回程的飞机票退掉了。这一举动,显然有着初步的象征性意味。她显然无意遵守六个月返台的秘密协定,她似乎不想再回来了!    曹秀清到美国后一年多,传来了杜聿明出狱的消息。曹秀清久冷的心又燃烧起来了,但她陷入很大的矛盾。她在大陆有丈夫,可是在台湾有四个儿女,她不能不替儿女设想。在矛盾中,她有一次跑到了“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表示请代买飞机票,她打算回台湾。可是,大使馆方面居然说:“我们不相信杜将军的夫人没钱买飞机票!”蒋介石官吏的可恶与颟顸,竟一至于此!    经过年复一年的内心拉锯战之后,一九六三年,曹秀清终于回到了大陆,和十五年不见的丈夫重聚。杜门不准出国民党在台湾,把杜聿明家属当人质,历史是悠久的。其中受害最大的是杜聿明的二儿子杜致勇和三儿子杜致严(是双胞胎)。曹秀清去美不归后,杜家兄弟的处境,也就越发艰难。不能出境不必说,即使是基本生活与职业,也备受干扰。杜致严辍学了,去开计程车;杜致勇力争上游,所受干扰尤多。找任何职业,都被“安全考虑”;甚至把房子出租,房客都要被管区警察半夜查户口。    杜聿明黄埔一期的老同学黄杰等人虽然走红,可是无情与冷眼都是一样的,一点也不肯帮忙。最后逼得杜致勇放弃土木工程专家的职业,学非所用至今。    杜家的二女儿杜致义、三女儿杜致廉在台湾的处境也好不到那里去,甚至她们嫁了人,连下一代出境都遭到麻烦。    大小姐杜致礼早年留美,嫁给杨振宁,算是早了樊笼的,不过一九五二年返台那一次,就被蒋介石扣留过。「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杜聿明一九八一年死后,国民党认为曹秀清在大陆已无亲人,四个儿女都在台湾,大可把老太太统战回来。于是,国民党同意杜致义、杜致勇、杜致廉出境,目标:香港;命令:统战杜老太!    一九八二年,八十岁的曹秀清到了香港。她在香港和阔别二十多年的子女相会,但不肯回台湾。一九八三年,大家又重在香港聚首,曹秀清还是没有归意。一九八四年,她再来香港,未及与子女见面,就病死在那儿。杜家姐弟的奉母心愿,空留余憾;国民党的统战杜老太计划也付诸东流。老太太“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她恨透了蒋家天下,她再也不回来了!

3. 新加坡中药经销商组织建议:在新加坡设中国医药保健品展销中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七月二十二日报道】题:中药商向中国建议在新加坡设展销中心    本地中药经销商组织倡议在我国设立中国医药保健品展销中心,以作为和中国合作发展中药业务的另一个开端。这项建议已获得贸易发展局的支持,并通过该局在中国的办事处提呈给中国方面考虑。    这个展销中心计划由新中两国中药组织合资经营,创立资金估计达五十万元至一百万元,双方可拥有均等股份。    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经销商会主席林再钦表示,在去年李光耀总理访华归来后,贸易发展局便和该商会接触,希望后者能提出具体合作建议,以加强我国和中国在中药业方面的合作。该商会于是提出设立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展销中心的建议。    该商会认为,拟议中的展销中心可利用我国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扮演「中药保健品橱窗」的角色。展销中心业务活动的具体范围包括:    ·陈列中医中药的传统历史文物;如《本草纲目》,介绍中医名人和中医药发展史。    ·陈列植物、动物、矿物中药材,保健及医疗设备。    ·销售特效药,特别是游客常购买的药品如黄连上清片等。    ·发展为一个中药转售中心,供应给其他邻近国家。    ·负责办理南药(南洋一带的土药)如丁香、穿山甲片、槟榔等,协助中国在东南亚国家采购中药原料。    ·中心内设立诊疗部,由中国名医师主持,物色本地医师协助吸取经验,同时为本区域病人服务。    ·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汉医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也可举行区域性专题演讲会。    林再钦说,这个展销中心可由新中两国商家或人士联营,双方股份可以均等。    展销中心估计须占面积三千至五千平方米,地点应设在游客多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如莱佛士镇、乌节路一带。    他说,中国方面也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计划,值得深入研究。    林再钦说,我国和中国的中药贸易关系历史悠久,虽然有时会起伏不定,不过总是不断发展。

4. 外商抱怨在华开支增加过快

【香港《信报》七月二十日文章】题:外商在华开支平均年增四成中国必须正视    外商在华开展业务的开支迅速增加,已成为不少外商不满的主要因素之一,最近不少外国通讯社的报道中也纷纷揭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据一家日资银行的中国业务顾问谭兆璋表示,他最近以电话访问形式向对华投资外商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些外商一致认为在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在北京、外国人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劳务性开支偏高情况十分严重。    他认为这是中国必须正视的问题,因为改善投资环境、控制生产成本,使外资在中国投资取得合理利润是中国引进外资政策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谭兆璋说,据一些在华经营比较成功的外商说,有时在华的业务每年增长速度可达二成,但开支增长却平均每年超过四成以上。    因此,不断上升的开支完全没法用微薄的收益去抵销。

第 3 版

1. 特异功能者不能治百病

【塔斯社莫斯科八月十三日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专家还是普通人,都对苏联的特异功能者朱娜·达维塔什维利治病和诊断疾病的能力提出了各种意见,发表了不少看法。今天,朱娜本人就这些问题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文章。    她写道:“有人问,我能不能凭照片诊断疾病和不接触病人就给人治病。我答:不,不行,我没有这种本事……但是我肯定,我的手生来就能感觉到别人的伤痛。我的手接触病灶后,往往可以消除病理性变化。这种特异功能不仅临床得到证实,借助现代化仪器和准确的测试仪也得到了验证。”    朱娜把自己的这种能力比作哺乳母亲的能力。她说:“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母亲能感觉到。母亲用手抚摸不舒服的部位,往往会使孩子恢复正常。同母亲的手作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对病人作用的生物本质所在。”    朱娜接着说:“作为医务工作者我反对发表耸人听闻的消息和作不切实际的宣传。反对凭直观作出诊断和不负责任地说可以治百病,尤其是肿瘤。我采用的接触和非接触按摩只能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才会有效。”

2. 新式牙刷

【香港《文汇报》八月八日报道】题:新式牙刷指状牙刷:一位法国人设计了一种套在手指头上的牙刷,宽度可根据需要,用大姆指或食指。这种手指牙刷以指代柄,使人的手指在刷牙时获得一种直接的感觉,刷牙过程更细致。调节牙刷:日本人设计了一种可调节刷毛的牙刷。刷牙时,人们可根据各自的需要来调节刷毛的长度和硬度。含牙膏的牙刷:牙刷柄是空心的,内注牙膏。使用时只需轻捏柄端,牙膏便挤出来了。这种牙刷问世后颇受旅行者的欢迎。液压牙刷:这种牙刷没有刷毛,纯粹靠液压原理,通过冲击作用,来清除口腔内的残留食物渣,并进行消毒。电子牙刷:这种牙刷的柄把内装有一节小型电池,并附有电极反应器,反应过程以唾液为媒体。其所产生的震波可清除齿面珐琅质上的乳酸和齿垢,能达到消炎作用,有口臭者两个月便可根除口臭。

3. 撒切尔夫人的一首四行诗

【美国《行列》杂志八月三日报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仅是个老练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个鲜为人知的诗人。不久前,有人出版一木专为非洲饥饿儿童筹款二十五万美元的诗集,她给这本诗集写了一首四行诗。现录诗句如下:    千里始行易,    贵乎迈到底。    万事初虎势,    蛇尾不足取。

4. 贝宁首次举办国产电影周

苏联《今日亚非》月刊第七期报道,贝宁举办了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产电影周活动。在电影周期间,科托努一家最大的电影院场场客满。观众们观看了共和国的电影工作者们在各个年代摄制的故事片和纪录片。

5. 阿尔及利亚第一所夜大学

据苏联《今日亚非》月刊第七期报道,在阿尔及利亚首都开办了全国第一所夜大学。它的任务是协助向本国经济的各种不同成分提供技术熟练的专家。

6. 《芝加哥太阳时报》易主

据美国《太平洋星条旗报》七月二日报道,《芝加哥太阳时报》的出版者罗伯特·佩奇和一组投资者,用一亿四千五百万美元从鲁珀特·默道奇手中买下这家报纸。    《芝加哥太阳时报》是美国第十一大报纸。佩奇保证,在与《芝加哥论坛报》的竞争中,他要更加严格更有目的地管理他新买的这家报纸。

7. 海明威在非洲安博塞利猎场轶事

【合众国际社肯尼亚安博塞利猎场电】(记者菲利普·威廉斯)    在那块方圆约半英里的地方,地上是东倒西歪的树桩和野兽的堆堆白骨,各种动物的肋骨骨架、大象的大骨盆和各种动物的头盖骨。    非洲角马活象一支吃了败仗的军队中的一名散兵游勇,懒洋洋地穿过干涸的湖床,漫不经心地走过一块盐渍地。在这块沼泽地的周围,在云雾缭绕的乞力马扎罗山神秘地从这块平原上拔起的壮观而奇异的景色的衬托下,狮子和豹在慢慢悠悠地步步逼近羚羊。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这里被生与暴死的轮回迷住了,他构思了他的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一九三八年)和长篇小说《非洲的青山》(一九三五年)。在这座海拔一万九千三百四十英尺(约合五千八百米)的山下,患偏执狂疾病的海明威,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一九三三年,当海明威发现安博塞利狩猎场及其丰富的猎物资源时,该地区没有一家小旅馆,而现在,小旅馆星罗棋布。    他只好在帐篷里住宿和写作,虽然,二十年以后,当他最后一次偕同第四位夫人玛丽旧地重游时,奥尔图凯已经盖起了一排排有凉台的平房。    这个狩猎场现在的看守从未听说过海明威“老爸”,然而,许多曾经帮他拿过枪并且和他一起打过猎的非洲朋友都还健在,他们记得他是个出众的白人“超人”——尽管他每晚都要喝杜松子酒,然后借着酒劲开心一通。    他有时把子弹扔进火里,听子弹爆炸取乐,有时用肮脏而锋利的匕首的刀尖把一百张肯尼亚先令纸币扎起来,然后让肯尼亚人爬着去抢,而且要用牙叼。    一位以前被他雇用过的人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叹息地说:“要是他今天还活着并且还住在这里就好了,他就会使我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他们也还记得杜松子酒,上午十一点以前,第一瓶酒通常就被喝干了。“老爸”离开营地去打猎时,身边总是有两瓶满满的酒。他的枪法很准,玛丽则不然。她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她的焦急的丈夫为她准备了大的猎物目标,可是当她一次又一次地放了空枪的时候,她感到难堪,脸涨得通红。    海明威是个战绩辉煌的打猎迷,他从不伤害大象(“因为大象是一种重要而宝贵的动物”)。他把生肉从尸体尚未变凉的动物身上割下来,然后一点一点地啃着吃,旁观者都毛骨悚然。玛丽和他一起用葡萄酒和草药把狮子腰肉腌制起来,然后在烤食聚餐会上用这种肉招待客人,说这种肉吃起来犹如小牛肉。    狮子和宴会使那次为期六个月的狩猎远征达到了高潮,并且结束了海明威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之一。    他还是获得了一九五四年的诺贝尔奖金,并且出版了《老人与大海》(一九五二年)。    然而,狮子宴会举行一周以后,当他同玛丽一起飞往乌干达默奇森瀑布的时候,死神缠住了这位身体一直很健康的作家。他们的座机坠毁了。三天当中,人们认为海明威已经死了。他象一头牛一样把飞机的安全门撞开了,然后逃了出来。他被营救以后,一位朋友说,“老爸”的伤是可以用杜松子酒治好的,因此他把大量的酒泼洒在海明威受伤的脑袋上。    第二天上午,玛丽报告说,海明威的枕头被“脑浆”和血液浸透了。一条鬣狗嗅到这股气味后,在海明威住的这家内地旅馆房间的外面叫了半夜。    两个月以后,经过检查,发现海明威的肝、肾和脊椎骨均已破裂,肩膀和手臂错了位,并且发现他有轻度的脑震荡。他在内罗毕新斯坦利旅馆里作了长达一周的开怀畅饮,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老在唠叨在报纸上刊登讣告的事情。玛丽恳求他平静一点。    一个星期日,虚弱的海明威决定帮助扑灭蒙巴萨附近发生的一场丛林火灾,他参加了救火。他当时五十五岁,身体很虚弱。早在一九五四年三月离开非洲以前,海明威新的沮丧心情和令人讨厌的偏执狂疾病就已经使玛丽感到担心。他们不久几乎到了要分手的地步,因为这位作家陷入了绝望,他已经不能写作。    他把死亡的形象补充到了《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一书中。    一条嗅到腐烂和血腥气味的鬣狗正在围着一位作家兼猎人转,当时他躺在架在这座山山脚下的行军床上,由于有着不体面的坏疽性创伤,他已经奄奄一息。他的妻子在设法安慰他。    “只要不丧失信心,就死不了。”    这位被激怒的病人反驳说:“你是从哪本书上读到的?你真是个大傻瓜。”    他不想活了,他终于在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用一支他心爱的猎枪自杀了。    (霞飞)

8. 行走似正常人的电动假腿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八月八日报道】通产省工业技术院最近制出电动假腿的试制品    这种假腿在相当于膝盖的部分附有通过液压进行运转的驱动装置。另外,在脚掌上安装掌握平衡的感知装置。利用这种假腿,步行可近似正常人,能够上下楼梯,也能盘腿坐。    假腿重约五公斤,作为动力源的电池重七公斤。从步行机能这一点来说,基本上达到了目标性能。但不足之处是假腿和动力源都较重。

9. 消除鼠患新招

【新加坡《联合晚报》八月十三日报道】意大利比萨市郊外,过去有一个城市垃圾场,这个垃圾场,成了老鼠的“天堂”。不久前,比萨市政府决定改造这个肮脏不堪的环境,在市郊兴建了一座新的垃圾处理工厂。此后,垃圾场不见了,但却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原来,垃圾场里的老鼠自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肮脏环境以后,纷纷涌去开发“新的土地”,向城市住宅区进军。为了对付鼠害,人们使尽各种农药,然而毒死的老鼠寥寥无几,数以万计的老鼠很快就学会辨认毒物了。    最后,人们找到一种不寻常的灭鼠办法。有关部门每日从邻近的卢卡市把四十吨垃圾运到比萨市郊外,堆放在曾经是该市垃圾场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现在把一种能导致老鼠失去生育能力的新药物掺到垃圾里面去。于是,老鼠逐渐返回老地方安家落户。这样一来,老鼠在垃圾堆里接触到使自己断子绝孙的新药物,就不会再有后代了。比萨市的鼠患终于逐渐消除。

10. 缅泰边境上的“国军”残部(二)

缅军的第一次围剿    国民党残部在猛捧安营扎寨才一个月,缅甸政府就派一个连的国防军进驻与泰国北部边界重镇夜赛隔江相对的缅甸军事要塞大其力,并命国民党残部派代表与之谈判。缅军限他们十天之内撤出缅境,对方不从,于是,从一九五○年六月十六日至八月二十三日,缅甸出动数千兵力和飞机围剿国民党三千残兵。国民党军撤出小猛捧后以游击战术与缅军周旋,虽然伤亡不少,但仍有力量于六月二十八日及八月二十三日组织了两次反攻。终于重返小猛捧,进而攻占缅军据点大其力并扩大了地盘。    缅甸政府外交部于八月二十三日照会国民党军,要求他们撤出市镇和公路两侧而进入山区照旧生活。    国民党军释放了数百名缅军俘虏并撤出小猛捧和大其力,把总部移到大其力以西的猛撒。这是一块有四十多个村子的较富庶的平原,此后,国民党残部赢得了半年的休整。    台湾当局因其残部这次在缅甸得手而兴高采烈。一九五一年二月,败将李弥等人被派去泰缅等国活动,妄图扩军攻打云南省。二月一日,李弥下令:    原国民党军七○九团改编为一九三师,师长李国辉。    原二七八团改编为九十三师,派彭程为师长。    派原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任二十六军军长,指挥上述两个师。    李弥司令于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日到缅甸的猛撒并于三月十八日把他的司令部及正副参谋长等安置于猛撒。部队番号多了,也升了级,但实际兵力还是三千名。三月十八日,李弥带这些残兵穿越缅甸丛林,企图“反攻”云南。四月二十四日,这批残兵从缅甸踏上云南的土地。整整两个月,他们在云南的沧源县受困,依靠台湾飞机空投武器、物资和假人民币接济。从六月底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不足十天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残兵。李弥率溃军撤回缅甸猛撒基地后,不敢再提“反攻大陆”而是注重屯兵养息了。(二)    更正:昨日本文中的淮海战役时间应为一九八四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九年一月。

第 4 版

1. 包揽一切的白宫总管

【美国《华尔街日报》八月六日文章】题:包揽一切的里甘在白宫行使权力    白宫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里根政府一天的全部工作是在上午九点至九点半的半个小时做完的。这是唐纳德·里甘每天同罗纳德·里根碰头的时间。    在华尔街当过梅里尔—林奇公司董事长多年的唐纳德·里甘正在重新估价白宫的管理工作。这位包揽一切的前海军陆战队中校在进入白宫后的十八个月里调整了指挥机构:巩固了对总统事务的几乎每一个方面——从选择总统公开露面的时机到拟定他发表的政策证明——的控制。    白宫联络主任帕特里克·布坎南说:“他是我所见到的势力最大的白宫办公厅主任,大概也是有史以来势力最大的白宫办公厅主任。”前白宫竞选负责人爱德华·罗林斯说得更甚:“在许多方面,唐纳德·里甘是美国权力最大的人物。”    在白宫,里甘几乎消除了削弱实力的不同意见,而在一个羡慕权力的城市,他博得越来越多的人的钦佩。里甘有时能使总统改变决定。例如,尽管总统最初同意购买第四架航天飞机来替代爆炸的“挑战者”号,他还是使总统决定推迟购买的时间。对总统把白宫交给里甘,哈佛大学历史学家理查德·诺伊施塔特说:“这是对一个人的极其罕见的授权,除了在艾森豪威尔总统心脏病发作后的情况以外,这是现代总统采取的前所未有的行动。”’    尽管里甘能急中生智,并有一定的魅力,他并不是华盛顿的政界和报界的宠儿。性格直爽、有时惹人生气的里甘不讨好国会山,也不依赖报界来扫清道路上的障碍,这同他的圆滑的前任贝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许多人说,里甘的重视等级的作风在白宫压制了有益的辩论,使他——并且最终使总统——听不到对立的观点。提出批评的人说,里甘不能迅速地觉察到赤字、贸易和农业这样的问题的政治上的紧迫性。共和党人担心,他们可能在十一月份的选举中付出代价。    正如里甘首先指出的那样,他代替了在里根总统第一任期争权夺势和争夺接触总统机会的三个人——贝克、埃德温·米斯和迈克尔·迪弗。里甘对谁该进椭圆形办公室和什么问题交给总统处理的控制没有受到非议。    一位白宫助手说:“里甘几乎事事都要插手。他整天围着总统转。不经过他,什么东西都到不了总统那里。”甚至总统最亲密的政治盟友也不例外。    前国务卿威廉·罗杰斯说:“由于唐·里甘同总统关系密切,他的势力很大,在某些情况下起支配作用。”实际上,官员们在解释如何作出关键的政策决定时,经常提到里甘,而不提里根总统。里甘深深地介入了军备控制,并帮助拟定了总统在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的讲话措词。里甘还决定了白宫的税收改革立场的重要方面,向里根解释了财政部税收建议的细节并得到了总统的支持。    由于里根总统长期以来一直不肯插手人事问题,里甘显然填补了这个空缺。布坎南说:“从挑选和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说,不管是大使还是内阁官员,他都有否决权。”    到现在为止,里甘几乎完全更换了西侧楼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势力强大的、有主见的总统助手已经离职,其中的典型是预算局局长斯托克曼、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总统助理达曼以及竞选负责人罗林斯等人。接替他们职务的是比较恭敬、比较忠诚、不那么出头露面的人。    新的国家安全顾问约翰·波因德克斯特被视为能干的多面手,但是他缺乏麦克法兰同总统建立的那种个人关系。因此,里甘能够在对外政策方面发挥比较有影响的顾问作用。    里甘说:“我认为,上上下下都要忠心耿耿。这是我的信条。”那些在他看来违反这种信条的人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他的严格控制,白宫几乎没有发生里根总统第一任期那种令人尴尬的内部争论。但是提出批评的人说,随着持不同意见者一起离去的还有许多想进一步推动里根的革命的大胆的思想家。

2. 创纪录的无可奉告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八月四日电】(记者    吉姆·安德森)伯纳德·卡尔布过去是美国全国    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以采访时爱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出了名。但他作为美国国务    院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意思相当于「无可奉告」的回答的次数和婉转程度却创下了世界纪录。    七月二十八日,在一次二十四分钟的吹风会中,卡尔布接连不断地用「此事我没有什么可对    你说的」或近似的回答来避开记者的提问,平均每分钟一点五次。    七月二十九日,在一次时间更短的吹风会上,这样的回答共有二十七次。    结果出现了新闻「干旱」,使国务院成了华盛顿新闻业的久旱干燥地带。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美国政府总的原则是,如果是好消息,就必须出自白宫,如果是坏消息,就不予公布。    这样一来,成为不利消息来源的泄漏一般都来自国会、五角大楼或其他国家首都。国务卿舒尔茨希望他的国务院成为一个配合默契的地方,他希望他的发言人能保密。卡尔布生性活泼,而且尚未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业官员的完全信任,因此他觉得必须向舒尔茨和国务院证明自己是可靠的。而这样做的最好办法就是没完没了地向自己以前在记者团的同事们重复「此事我没有什么可对你说的」这句话。尽管如此,虽然毫无结果,记者们还是会追问卡尔布,因此,卡尔布在一次吹风会上避不作答的次数很快就创下了纪录,共三十次。卡尔布不向记者提供消息的另一个原因是不眨眼的电视摄像机。在普通照相机面前,发言人可以停下来,非正式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回答某个问题,或者作出有教益的回答,人们事后会说,这是「国务院的官员说的」。    而在电视摄像机面前,在每个字不仅被录下来,而且会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的情况下,发言人已失去那种自由了。

3. 小大夫谈往事

【阿根廷《索莫斯》杂志七月九日文章】题:小大夫谈往事    俗称小大夫的海地前总统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省境内虽有行动自由,但是对记者一直避而不见。这次在夫人米歇尔的陪同下,他回答了我们的提问。他企图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辩解并让历史对他作出评判。    问:你十九岁当总统,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答:让我来解释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形。有一天,我父亲把我叫去,说道:“听着,我感到很累,身体很不好。我要告诉你,我已经选择你接我的班,当国家元首。”当然,这对我是巨大的震动。我知道重担将落在我的肩上,我父亲去世那一天,我象孩子一样大哭一场。我不在乎别人叫我小大夫。其实从我当上国家元首那年即一九七一年起,凡是重大的决定,都是由我一人作出的。    问:你以后怎么办呢?    答:我要利用这个机会继续学习法律。当律师是我丰富自己的经历、增长知识的好办法。眼下我很难说我是否返回海地。如果可能的话,我是非常乐于回去的,哪怕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也行。但我始终认为,海地尚未作好实行民主的准备。    问: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你的国家做了哪些事吗?    答:我治理海地十四年,为改善海地人民的生活做了很多事。当然,我们的资源很贫乏,但是有巨大的进步,在农业和兴建工厂方面尤其显著,也有一些令人失望的事情。国际新闻界为什么不报道这些成绩呢?    问:你知道吗,现任经济部长指控你从国库内取走了四亿美元。    答:你可以对此作出更聪明的分析,但这指控完全是谎言。    问:从美国得到的钱是存在国防经费帐户上吗?    答:存在另一帐户上,这个帐户由负责该笔经费的军官掌管。    问:你在瑞士有帐户吗?    答:没有。    问:你在美国银行里有帐户吗?    答:如果有帐户的话,那人们早就知道了。    问:你认为历史将怎样审判你?    答:我将让历史成为我唯一的法官。我唯一的希望是历史学家能了解全部真相。

4. 重量级拳击手的较量

【美国《华尔街日报》八月十二日文章】题:苏美驻波恩大使在进行“举击”比赛(托马斯·F·奥博伊尔发自波恩)    正当全世界都在等待着两个超级大国举行首脑会议的时候,美苏关系拔河赛中的一场小较量正在西德形成,美苏驻西德大使理查德·伯特和尤利·克维钦斯基也上了场。    伯特是去年九月接任美国驻波恩大使的,而克维钦斯基是今年年初替下谢苗诺夫的。    美苏新大使都是外交方面的“重量级拳击运动员”,从前也曾交过手。为了得分,这两人都在以同自己的前任大不相同的方式进行外交活动。    三十九岁的温和而活跃的新潮流外交家伯特的一些古怪举动,使他成了波恩无人不知但有时会引起争议的人物。而尤利    ·克维钦斯基是个职业外交官,德国问题专家,坦率,但有时显得很傲慢。他利用他对德国语言、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优势来融化苏联与西德之间的关系坚冰。克维钦斯基赴任后同科尔总理初次见面时就提供了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而伯特也在设法修好美国与西德反对党社民党之间的关系。    在伯特的外交方法上,风格起了重要作用。他和他的夫人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不在波恩,到处抛头露面,发表演说。    但是,由于克维钦斯基在语言上的技巧,在讨论中很可能高伯特一筹。

5. 克里姆林宫的新喉舌

【英国《泰晤士报》七月九日文章】题:克里姆林宫的新喉舌(克里斯托弗·沃克发自莫斯科)    五十四岁的根纳季·格拉西莫夫是个样子有点调皮淘气的人,他已从英文《莫斯科新闻》(周刊)主编这个相对默默无闻的职务,调任苏联发言人。    他担任扩大后的苏联外交部新闻局局长的第一周,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算是一次战斗的洗礼,但是,大多数西方记者们一致认为,他处理得相当好。    格拉西莫夫作为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尽管缺乏经验,却很快显出了他的气质。有记者问,西德《图片报》报道,有一个东西方交换犯人的计划,用苏联物理学家萨哈罗夫换取南非被监禁的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记者请他证实有没有这回事。    格拉西莫夫没有象以前一些苏联发言人遇到尴尬的问题时往往显出生气的样子,而是从容地对付了这个问题。    格拉西莫夫与他的前任洛梅科不同,他英语流畅,神态轻松,驻莫斯科的美国记者把他比作白宫发言人斯皮克斯。在美国驻苏大使宫邸举行的美国独立日庆祝会上,更显出了格拉西莫夫这种容易接近的仪态。    一位老资格的美国记者说,“他很快就让人看出他有幽默感,他不象以前某些官员那样说教,他英语讲得非常好。我认为他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似乎是非常合乎戈尔巴乔夫要创造的现代新形象的人物。”    格拉西莫夫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当记者,在他担任苏联新闻社华盛顿分社社长时,第一次引起人们注意。就在那段时期,他同前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建立了密切关系。    三年前,格拉西莫夫被调去改组《莫斯科新闻》,使该周刊成为苏联对英语世界宣传的主要武器。由于定期向庞大的莫斯科记者团发布新闻,目前已形成一种制度,他的晒得黑黑的脸也将为全世界所熟悉。    自从戈尔巴乔夫去年掌权之后,人们就经常预言他要物色一位合乎他自己形象的政府发言人,以取代他的前任留给他的发言人。任命格拉西莫夫为发言人,是戈尔巴乔夫为了要在苏联政策的各个方面都由自己来拍板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