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08-13

第 1 版

1. 巴拿马总统重申与台湾的友谊

据中央社消息,德尔瓦列总统是在致函蒋经国时表示这一意愿的。他说,巴与台的合作关系「将维持不变」。

2. 苏联打算向国外借巨款

日本时事社十一日报道,苏联打算从西方私人银行借款一百亿美元,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

3. 舒尔茨说新西兰不再受美保护

路透社十一日电,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今天第一次说,新西兰不再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之下。

4. 巴西兴建核试验基地

巴西《圣保罗报》十一日透露,巴西已在西南部的帕拉州兴建一个占地四百五十公顷的核试验基地。

5. 英女王健康状况良好

白金汉官发言人十日说,英女王曾前往国家心脏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有传闻说女王心脏出了问题。十一日女王攀登了一座一百五十二个台阶的灯塔,消除了这一传闻。

6. 英国《卫报》评论:《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带有人情味》

【英国《卫报》八月五日评论】题: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带有人情味(作者R·W戴维斯)(原编者注:英国伯明翰大学俄国和东欧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同已故的E·H·卡尔合著有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他最近访问了中国,并会见了中国的高级苏联问题专家。他在七月三十一日撰写的这篇文章中,从中国的角度对戈尔巴乔夫的俄国进行了探讨。)    一位苏联培养出来的中国经济学家用流利的俄语对我说,他已得出结论,认为自俄国革命前就已流行的社会主义的整个概念是不成熟的和片面的:“我们错误地认为,在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里,任何事情都必须由国家来管理和由中央来控制。”在五十年代中期和一九七六年期间,在毛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现在被官方称之为“传统体制”,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的几个主要特点,同从一九三○年到目前为止的这段时间苏联经济的几个主要特点是一致的。    西方的评论家们常常忽略了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的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在和平时期的苏联,即使是在斯大林时代,城市工人(除了那些被判处强迫劳动改造者以外)始终是享有更换工作的自由的。在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和他的同僚们都曾在一两年内幻想建立一种由中央统一分配劳动力的制度。但是,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一直是苏联当局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中国,五十年代对劳动力实行了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和中央计划。工人在没有得到许可之前不得更换工作,他们的雇主也不能解雇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工作有保证——中国人称之为“铁饭碗”,但另一方面,工人失去了选择工作的自由。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的最大弱点是,中央统得过死,缺少地区性计划,效率低,而首要的问题是,缺乏技术革新。中国经济也同样受到了这些弊端的困扰。    中国承认了这些弱点,而后决定用被称之为“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代了传统的制度。到一九八二年,也就是在毛逝世六年以后,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制制度已几乎全部被责任制所取代。中国当局对这一变革的成果十分满意。农业产量自一九七八年以来已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并同工业增长率并驾齐驱。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是对外开放政策。四个经济特区尤其在大力执行这一政策。    试验的愿望是显而易见的。新建的深圳大学鼓励学生们在校园里建立业余工厂,以培养创业精神(一个大学生合作小组为当地的一些饭馆洗桌布)。    在上海同我们讨论时批评从前的一切社会主义概念的那位由苏联培养的经济学家,现在仍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他向我保证:“一种效率高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迟早必定在中苏两国、甚至在英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获胜。”

7. 《泰晤士报》就中蒙领事条约评中苏关系

【英国《泰晤士报》八月十一日文章】周末宣布的中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一项新的领事条约一事,标志着在中苏关系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    尽管从理论上说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始终处于苏联完全的政治控制之下,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抱怨苏联在那里屯兵和部署导弹以威胁中国。但是,苏联领导人最近表示,它可能准备遵照北京的要求,从蒙古撤走部分驻军。这一行动将是苏联立场的根本改变。加上莫斯科宣布从阿富汗撒出大量军队一事,可以看出,莫斯科显然正在竭尽全力改善它与中国的关系。

8. 日本八六年版防卫白皮书特点:强调苏联威胁增大 重视日美防卫合作

【时事社东京八月九日述评】题:一九八六年版防卫白皮书第一次系统地表明“有可能修改《大纲》附表的内容”    防卫厅长官栗原八日在内阁会议上,报告了一九八六年版防卫白皮书《日本的防卫》的内容,并得到了通过。关于苏联远东军问题,白皮书指出:“与十年前制定《大纲》时相比,苏联远东军的力量明显加强了。”白皮书认为,这种动向会成为改变附表内容的因素。    《大纲》是由“正文”和“附表”两部分组成的,“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独立对付有限的小规模侵略”这种基础防卫力量设想;“附表”部分则表明为此组建所需部队、主要装备的具体规模和数量。    防卫白皮书指出,所谓对付有限的小规模侵略的基本防卫力量的规模和内容,是“依照外国军备和技术水平的动向而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可能修改附表的内容”。    另一方面,防卫白皮书同去年一样,表明了下述认识,即“苏联在我国周围的强大军事力量增大了它对我国构成的潜在威胁”;指出尽管日苏两国外长进行了互访,然而“苏联加强军事力量的趋势没有变化”。再则,今年防卫白皮书中写明与十年前制定《大纲》时相比,远东苏军“明显加强了力量”。与此同时,还在附表中表明远东苏军在十年前和现在的势力变化情况等等,比以往更加强调苏联的威胁在增大。    关于我国在防卫上所作努力的问题,防卫白皮书强调“我国作为自由主义国家的一员,有责任加强防卫”,同时认为“我国加强防卫力量将对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今年的防卫白皮书中,表明建立日美防卫合作体制的记述也很引人注目。尤其是防卫白皮书认为,建立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对我国的安全来说,乃是必不可少的”。防卫白皮书第一次把“日美联合防卫作战”和“自卫队防卫作战”放在同等位置上提出来,这是值得注意的。

9. 拉·甘地说中印边界可以谈判

【法新社新德里八月十一日电】拉·甘地结束了对伦敦、墨西哥和布拉格的访问之后经莫斯科回到这里。    印报托报道,拉·甘地对记者说,中印边界问题很混乱。拉·甘地说,在一张比例不大的地图上,麦克马洪线划得“相当粗”,“对于这条线所处的地区是可以谈判的”。印报托援引拉·甘地的话说,“目前的状况是,我们双方都已后撤了一定的距离。(中国人)肯定是违背了这一点。我们正在同他们联系,希望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10. 法新社说:阿尔希波夫同中国领导人讨论问题

【法新社北京八月十一日电】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苏联第一副总理阿尔希波夫在这里会见三位政府领导人时,可能讨论了苏联最近关于亚洲的倡议。    阿尔希波夫今年七十八岁,他在七月底到达这里后,会见了中国副总理万里、姚依林和李鹏。据这些人士说,他很可能同他们讨论了戈尔巴乔夫七月二十八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讲话。    这些人士说,外交部上周证实,阿尔希波夫在北京期间,在一家医院里接受了针刺治疗。

11. 戈尔巴乔夫会见不破哲三

【塔斯社莫斯科八月十一日电】题:戈尔巴乔夫会见不破哲三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今天会见了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长不破哲三。    经过详细的交换意见,戈尔巴乔夫和不破哲三同意,苏共和日共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联合声明仍然有效。苏共和日共将继续发展和扩大合作,以便促进达到联合声明中所提出的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目标。    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和日共的代表举行会晤,证明两党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他强调指出,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争取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斗争的迫切需要决定了各国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进行协作。    戈尔巴乔夫在说明世界政局的主要发展方向时指出,我们要现实地估计形势,而绝不是采取悲观的立场。为和平而斗争的潜力是很大的,和平力量在增长。    不破哲三介绍了日本共产党为反对核战争威胁争取禁止和销毁核武器而斗争的情况。

12. 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社论:东南亚不希望中苏重归于好

【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八月十日社论】题:看戈某对北京大送秋波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讲话,对中国大送秋波,说可能从蒙古撤军,又可能从阿富汗部分撤军。戈尔巴乔夫突然发表这种前所未有的声明,岂非中苏关系正常化已指日可待!事实上,在戈尔巴乔夫发出这一声明之前,中苏关系早在不断改善。    苏联的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它企图与北京和好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牵制美国,是一种手段,根本毫无诚意可言。北京若看不透这一点,“与虎谋皮”,其结果一定遭受巨大损失。苏联在经济上从不把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共产党国家视为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体,不但政治上要听它的指挥,经济上也要在它的分配之下,进行它所指定的生产,完全成为它的附庸国。幸而中国很早便觉悟到此种关系之非,从苏联政治控制之下摆脱出来。    越南战争结束后,苏联扶植越南对中国进行包围,引起中越决裂并使中苏矛盾加深。而在东南亚地区因越南侵略野心所引起的危机,也因共产党阵营内部的分裂表面化。因此,为了东南亚的安定,东南亚大多数人是不希望中苏重归于好的。

13. 全斗焕再次要求与金日成会谈

【合众国际社汉城八月十一日电】南朝鲜总统全斗焕今天再次要求同北朝鲜金日成主席举行首脑会谈,讨论处于分裂状态的朝鲜半岛的前途问题。    全斗焕是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提出这一要求的。这次记者招待会涉及的问题很广,其中包括这个国家麻烦的国内政治问题。    全说:「我之所以要求举行南北首脑会议,因为这可能是改善(两个)朝鲜之间的关系,导致统一的最可靠、最快的方法。」    全说,他准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同金促膝交谈。他第一次是在一九八一年建议举行(两个)朝鲜之间的首脑会谈的。    全对最近莫斯科和平壤之间的军事关系不断加强表示关注。他说,今后两、三年「是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将举行一九八八年奥运会,南朝鲜将和平地移交权力。

第 2 版

1. 日本人看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

日本国驻华专员天儿慧认为,中国已变成容易理解的国家;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的浪潮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和根源,但它的发展过程将是曲折和不平衡的    日本国驻华使馆专员、琉球大学副教授天儿慧八月七日上午在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学术报告会上发表了题为《日本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的饼演。他在讲演中说:“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的潮流无论从发展势头来说或从客观必要性来看,都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和根源。但它的发展过程将是曲折和不平衡的。”    天儿慧在谈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时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一九八三年《邓小平文选》出版以后,中国开始频繁地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说法,并且试图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这些改革在很多方面确实是胆略过人而又内容丰富,对于外国的中国问题研究者来说,也是值得密切注意的动向。然而,若问一问‘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则未必能够作出共同的明确回答。在社会科学范畴内,如果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作为纵轴,以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作为横轴,并且根据这个格局来考察和分析问题,那么在中国所发生的许多现象的的确确都是可以作出解释的。根据这个格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也是能够进行某种分析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已变成一个容易理解的国家了。”    天儿慧在向听众介绍了他曾于一九七六年和一九八五年盛夏两度临时访华,从今年三月起又常驻北京这些经历之后说:“如何从结构上把握当代中国的整体形象,这可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我原以为,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不到十年的岁月里恐怕不会轻而易举地一改旧观。然而,从东京抵达北京后不久,我就为这座古城的巨大变迁感到兴奋和激动了。我切身感到的变化,大而划之,可分成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整个城市外貌的变化。许多现代化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访问国际大厦和长城饭店时尤其令人震惊。首次访华时,最显眼的建筑充其量不过是北京饭店新馆。在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中国大城市,各种汽车在迅猛增加。自由市场和夜市的兴旺景象更是令人一饱眼福。    “第二是人们的表情和姿态显得从容不迫和充满活力,令人浮想联翩。我记得,十年前的那次中国之行乃是一次深深感受到围观的老百姓发出的忧郁目光咄咄逼人的访问。他们穿着单调的脏衣服,毫无表情地死死盯住我们,而在我们所去的参观场所,却必定能听到响亮又豪迈的政治口号,这在我的脑海中已深刻地形成了一种不谐和音。    “第三是我觉得,在同中国人交谈时,表里的距离已极大地缩短了。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同中国各级党政负责人讨论问题,彼此坦率地交换意见,使人感到惬意。不言而喻,凡此种种现象,都是近几年来开放政策和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典型事例。”    天儿慧在讲演中也谈到了中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也有一些事例令人感到还没有怎么发生变化。一个是人们对经济合理性的认识问题。建筑物现代化了,制度变得合理了,但运用制度的人若不根据合理的思考来认识问题,那就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机能。举一个例子。去年仲夏,我访问了眼下最引人瞩目的深圳。我想兑换外汇,于是去了附近的一家银行。这家银行建筑的外观同在日本和香港所见到的银行毫无二致。跨进门槛,看到了六、七名服务员,可令人诧异的是他们正在扎堆打扑克或观看游戏。我说‘请给我换钱’,其中的一人来到柜台,懒洋洋地为我兑换了外汇。这一刹那,其他服务员并没有停止打扑克。为我换钱的那个人一俟办完兑换手续又急如星火地加入了游戏的行列,这种情况在日本和香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如果他们掌握了经济合理性的思考方法,即便当时柜台上没有具体的业务要办,即便没有得到谁的命令,他也能够懂得该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看来很难改变的重要问题,从宏观上说,这就是中国基本上是个农村社会这一社会结构上的问题。”    天儿慧在讲演中最后阐述了他对当代中国特点的看法。他说:“若想描绘一下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的特点,我以为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多样化因素,第二是非流动化因素,第三是非制度化因素。这些因素的内容相矛盾而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出中国的现实。关于多样化因素主要可以从三个侧面来看。一是来自现行体制改革中所采用的主要政策形成了各地区政治和经济上的独自发展即多样性。二是在人的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三是中国所固有的自然传统和历史性的地区多样性明显地表现出来或得以恢复。我想,倘若考虑第二和第三个因素,那么中国就不能不采用相当独特的发展方式。    “社会流动化一般是指人的流动,物的流动,钱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这种流动化业已有了发展。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这些流动在社会结构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眼下正在大力加强法制化,在考虑中国的制度化时,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通过日常的教育环境来推进制度化,这就要看能否创造与完善学校和家庭等教育环境。二是要看党组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限制自己所拥有的权限。由此可见,一方面是多样化、非流动化和非制度化这三种因素在强烈地发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在蓬勃发展,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的整个特点正寓于其中。我想,这终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李德安)

2. 叶利钦决心使莫斯科成为改革的样板

【美联社莫斯科七月三十一日电】如果莫斯科新的第一书记能随心所欲地推行自己的一套做法,到一九九○年该市将有四万人失去工作,从外地迁来的人则会更少。    叶利钦承认,莫斯科远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想的首都,住房、医院设施和交通运输非常紧张。凡是大工业城市存在的问题,莫斯科都有。但是,由于食品短缺以及长期以来贪污腐败现象盛行和效率低下,莫斯科的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叶利钦是去年十二月接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    看来叶利钦决心使首都成为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提高效率运动的样板。在莫斯科,传说叶利钦亲自乘坐过挤得喘不过气来的地铁和公共汽车,还到拥挤不堪而又商品匮乏的商店里买过东西。    他毫不掩饰地说过,莫斯科的医院里住满病人,有些病人只得躺在过道里。他还强调,在拆毁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或在莫斯科郊区再盖新楼时,必须征询市民的意见。城郊似乎总在无休无止地营建风格单调的公寓大楼。    叶利钦认为,主要问题是人口过多,自一九七○年以来共有七十万工人从外地流入莫斯科。苏联人都想迁入莫斯科,因为首都的消费品和食品供应比较丰富。    这七十万外地人口只要同意在莫斯科的工厂里干五到七年,就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居住证。合同期满后,他们都在莫斯科安家,但几乎有一半的离开原来的工厂,另谋更好的职业。    自一九七○年实行这种做法以来,莫斯科至少已经损失了一百亿卢布。叶利钦已命令停止这样做。他七月十九日在党的一次会议上说,到一九九○年工业部门必须减员百分之五,把一百二十八个工厂迁出莫斯科,科研机构减员百分之七。总共将要有四万人失去工作。就连官僚机构也不是不能触动的。莫斯科党的机关已经裁减了七十四人。    叶利钦批评最凶的是商品短缺现象,他说这是“莫斯科的耻辱”。食品短缺的一个原因是商店经营不善和缺少貯存设施,再一个原因是,很多食品被商店职工拿去做非法交易。    叶利钦在讲话中批评了贪污腐败现象。他说,在外交部办的有名的外交学院里,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是高级官员的子女,百分之四十的教师是通过裙带关系到该院任教的。

3. 意大利导演贝尔多鲁齐说:拍片事宜没有受到任何压力

【法新社北京八月八日电】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影片的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多鲁齐坚决否认他是在为中国政府“做宣传”。贝尔多鲁齐正在为英国制片商杰里米·托马斯拍摄这部耗资二千万美元的影片。他估计十一月份能拍完。由华裔美国演员尊龙扮演溥仪。    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从未受到任何形式的压力。我在这里工作这一事实对我的工作方法没有丝毫影响。”    拍摄工作于上星期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    贝尔多鲁齐解释说:    “溥仪的生平吸引了我。这是一个被历史诱拐的人物。他一度当过皇帝,后来变成一个普通公民。在被长期囚禁之后,他同意在死之前接受再教育。    “我打算着重表现和说明的就是这段再教育时期。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那我的影片就成功了。    “我敢肯定,如果在西方,溥仪会被杀害。在中国,他至少得到一次机会,让他三番五次地写自传,这是为了改造他。”    贝尔多鲁齐说,中国人允许他“在北京和到外省去”拍摄他计划拍摄的所有外景。    【路透社北京八月四日电】溥杰和他的弟弟溥仁在一些官员陪同下,到电影拍摄场观看意大利电影摄制组成员拍摄一部关于被废黜皇帝生平故事的影片。目前还话着的前皇族成员溥杰身着一套薄条纹料服装,站在仿建皇宫的卧室内,仔细端详着蓝色的小摇篮和绣凤锦被。这位七十九岁的前亲王悄声说:“这是我的床。”    溥杰说,他看过扮演他的童年的小演员照片,说模样儿“大致”相象。    头戴米色凉帽的贝尔多鲁齐站在衣冠楚楚的前亲王身旁,指着宫殿布景比划说:“这是中国最漂亮的宫殿。”

4. 格里夫斯评述中外合拍《末代皇帝》

【英《泰晤士报》八月九日文章】题:西方电影导演探索现代中国未触及的部分(罗伯特·格里夫斯发自北京)    在人民共和国制作的关于现代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电影本周在这里开始拍摄。    这部描写中国末代皇帝的片子将由贝尔纳多·贝尔多鲁齐导演,他由于导演了《巴黎的最后一场探戈》和《一九○○年》而闻名于世。该片的摄影是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电影的几位主角是:美籍华人演员尊龙,英国演员彼得·奥图尔,以及在美国电影界有过经历的中国演员英若诚。    六十多名演员将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另外,一万九千名普通中国人和一千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将作为临时演员参加电影的群众场面。    电影的摄制人员中包括一百名意大利技术人员和二十名英国技术人员,还有一百五十名中国工人。    《末代皇帝》将在中国影业联合公司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合作下拍摄。    贝尔多鲁齐昨天说,当局合作得非常好,因为他们希望其它西方电影公司也到这里来拍电影。    根据为期十四周的拍摄计划,全体摄制人员将从北京去辽东半岛的大连,然后再去满洲的沈阳和长春。之后,他们将到意大利拍摄五个星期。    该片可望于一九八七年十月发行。    贝尔多鲁齐先生说,他在读了溥仪的关于他从皇帝到平民的自传以后,便产生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导演称溥仪的一生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当溥仪走出监狱,骑上他的自行车的时候,他自由了,换了一个人”。    贝尔多鲁齐说,他把剧本交给中国当局审查,他们提出的改动很少。    这位导演于五年前第一次访问中国,签订了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拍摄这部电影的合同。他昨天说:“我现在看到的中国,目前人们充满微笑的现实,同我五年前所看到的大不相同。”

5. 台举行大陆现况摄影巡回展

【台湾《大华晚报》八月二日报道】一项描述中国大陆人文、山川、风物等风貌的摄影展,八月一日起在春之艺廊隆重展出,继而展开全省的巡回展,至十月中旬结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而言,应是一场值得把握的视觉盛宴。    ““86放眼中国摄影展”所展出的摄影作品,皆由主办的“锦绣出版社”提供,计有一百五十余帧,全数为近二三年来大陆风貌的传真写照。透过各国摄影菁英的第三眼,将使我们对中国大陆浓烈庄严神秘之美,有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些辛苦猎得的深刻细腻镜头,除了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之外,更由于深入大陆各省各地拍摄,使这次展出的作品更富于全面性与多样化。这项水准不错的展览,将收取门票,票价十元。

第 3 版

1. 植物栽培新型人工光灯

【《日本工业新闻》七月二十二日报道】日本电池公司和快周转植物生产系统研究所宣布,在千叶大学园艺学部伊东亚副教授指导下,两公司研制成作为蔬菜工厂的人工光使用的「植物栽培用灯」。    这种灯是在日本电池公司生产的一种高压钠灯的基础上,加以改善,使之能够适应植物的光合成和形态形成。额定寿命为一万二千小时,但在这以后光束维持率仍高达百分之九十五。    千叶大学的研究结果是,以卷心菜为例,和过去使用的钠灯相比,在生长后期的十五天里,重量增加约百分之二十五,叶绿素含量增加。

2. 波音公司新型客机连续飞行九千余公里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七月二十八日报道】    据美国波音公司宣布,该公司的新型喷气式客机B757—200型不久前不着陆飞行了九千零九十七公里,创造了这个型号的飞机最长的飞行距离纪录。    这个纪录是摩洛哥航空公司用接受订购的第一架这个型号的飞机从美国西雅图直飞卡萨布兰卡而创造的。    过去的纪录是一九八二年用同一型号的飞机作示范飞行时从东京飞到了西雅图,航程七千九百零二公里。    这次一举延长飞行一千余公里。    这种飞机是可乘一百八十人的新型客机。这种飞机燃料消耗少,噪音低,这次以其续航距离显示了高性能。

3. 用绘画文字进行交谈的装置

【《日本经济新闻》七月二十九日报道】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大照完等人研制出用被称作「布里斯符号」的世界各国共同的绘画文字进行交谈的装置。在排列着绘画文字的键盘上,一按读数装置,显示器上就显示出绘画文字、罗马字和英文,而且还会出现讲日语和英语的声音。据说,包括耳朵不灵和说话不便的人在内。世界各国的人都能用它进行简单的对话。    这种装置由读出符号所描绘的表的数字转换器、显示器和声音合成器三部分组成。由于利用图象和声音传达意见,所以不懂绘画文字的人也能会话。

4. 激光导航装置

据塔斯社报道,飞机着陆激光装置“格利萨达”能提高飞机的飞行安全。    苏联《空运报》写道,这种装置在全国各种天气条件下在各个机场上顺利通过了试验。    在可见度很差的情况下,激光束为飞机的航向形成清晰的光道。    两条光束标明着陆界线,另外两条光束从上面形成严格确定的角度,标明飞机不能逾越的“航行轨迹”。    这种装置的优点是,它不需要在飞机上安装附加设备,能确保任何国家各种类型飞机着陆。为了学会按激光束着陆的本领,只要进行几次训练着陆即可。(湖)

5. 日本拟设计自动化缝纫系统

据美《亚洲华尔街日报》七月十五日报道,日本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全国性计划,准备设计一种自动化缝纫系统,以取代目前的缝纫工作。从布料剪裁直到钉衣服上的钮扣、检查质量、包装,送到发货部门,全部都由机器人和自动化缝纫机来完成。    据估计,这样一座自动化缝纫工厂至少需要四年时间才能实现。美报评论说,这项计划创造的新技术将能给日本逐渐衰退的缝纫行业注入生机。    (柯)

6. 未来小学教室蓝图

【台湾《联合报》七月二十二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布鲁克海文小学,为未来的教室提供了一幅蓝图。教室里每张书桌都装上电脑,教室的一角有一架大电视。当地的教育负责人拉瑞克说,这种教室是今后十年和十年以后的教室模型。    有了这套系统,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和课堂上的活动状况再也不会茫然无知了。家长把家里的电脑和学校的电脑连线,只要打开电脑,孩子的状况就尽收眼底,家长也可以用电脑和学校通话协商。

7. 纽约四大日报竞争激烈

【香港《中报》文章】为了争取美国最大的新闻市场中正在日益减少的读者和广告,纽约的四大日报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四报按照销售量排列是:    ——属于芝加哥论坛公司的《每日新闻》,是一份蓝领阶级的报纸,正在为生存挣扎。销路自一九四七年以来已下跌一百万份。发行人杰姆·贺其在六月二十八日致工作人员的信中说,求生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由于商店关门而面临一千一百万元广告损失的该报,除加紧争取新广告之外,并在计划裁员。同时在不疏远老读者的范围内力争上游。    ——《纽约时报》是一份号称“为历史留纪录”的权威性报纸,销路高达一百万份以上。但被批评为国际篇幅比地方新闻多。该报控制了大部分广告。    ——一九七六年为澳大利亚报业巨子莫达克收购的《纽约邮报》是美国历史最久的日报,也是纽约市常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报道新闻的一份小型报纸。销路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已下跌二十多万份。分析家估计该报每年可能亏损八百万至一千万元。    ——自一九八四年秋季自长岛扩展至曼哈顿的《新闻日报》有两种版,纽约市的叫《纽约新闻日报》、长岛版的叫《新闻日报》。据其经理部门说,《纽约新闻日报》在皇后区、曼哈顿和布碌仑等三区的销售量为十万零六千份。该报隶属资本雄厚的洛杉矶“镜报”公司。《新闻日报》志在填补高格调的《纽约时报》和蓝领阶级的《每日新闻》和《邮报》之间的空隙,成为纽约市最佳的地方报。    各报虽互相轻视,但郭德华市长的新闻秘书劳克说,四大报的竞争显然扩大了纽约市的新闻面。而且四报多显神通:    ——《纽约时报》今年增加了电脑采访,改用较好的纸张,并以彩色精印随报附送的个人财务指南季刊。自六月份起增加《商业世界》半年刊。同时已在去年特派一名皇后区的记者。    ——一向以标题耸人听闻著名的《纽约邮报》,为了争取读者和广告,已增加对上层社会的采访。    ——《每日新闻》也在扩大新闻面。为了争取上层读者,已扩展金融和生活方面的报道。但计划关闭的纽约金宝百货公司和欧巴赫百货公司,将使该报每年损失一千零八十万的广告收入,同时发行人贺其又宣布裁员,而该报的十一个工会,正在迫使资方召开紧急会议。    ——《新闻日报》不仅不裁员,并且正在增加工作人员。该报设在曼哈顿中城的纽约市编辑部有一百五十八名工作人员,为《新闻日报》编写三十余页新闻。在长岛总部,则拥有四百二十五名人员。    《新闻日报》在纽约市虽属新面孔,但在长岛却有相当稳固的基础。据经理部门说,长岛居民每十户人家即有七户阅读《新闻日报》,销量有五十万零一千份。    纽约市能够容得下四份日报吗?    前纽约时报名记者《权势所在》一书的作者大卫·贺伯斯坦说:“纽约只会出现纽约时报和另一种日报存在的情况。而不可能有四份报同时‘坐庄’的场面。”    无论如何,每天遍读四份报的吉姆·肯恩说,不管各报如何竞争,最后的胜利者只有一个——读者。

8. 用纤维光学预测地震

【新加坡《联合早报》八月一日报道】科学家第一次用纤维光学来预测地震。    美国洛斯亚拉莫斯国家研究所研究员弗雷德·霍姆,利用纤维光学的原理,制造了一个感应度极强的应变仪,来测量地壳中任何微小的运动。这个叫纤维光地壳应变仪的感应器,能够探测出十亿分之一毫米的张力变化,相当于在纽约市到四千八百公里外的洛杉矶市之间,任何半个毫米的变动。    在测量时,纤维光地壳应变仪必须“放”进地底六十米到九十米深处,以避免它受到地面变化,例如:石块中热致膨胀的干扰。    应变仪的最外层,包有一层纤维,它里面包有另一层用作“标准”的纤维,而两道激光,则分别通过这两层纤维。当地壳发生运动时,应变仪外层的纤维,受到了压力而改变长度,通过它的激光波长也随着改变,于是,内外纤维中激光的波长差别,便显示出地壳所受到的张力。与其他应变仪不同的是,纤维光地壳应变仪不需要再“拉”出地面以进行维修。霍姆说:这种应变仪,能够用上一百年。纤维光地壳应变仪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包括:探勘油源、测量地底核试炸、测量核废料处理场地面稳定性等。

9. 西德牧师用电脑工作

【西德《世界报》七月二十三日报道】题:圣经存入数据库    今后牧师讲道时可以使用电脑,而不必手拿圣经。联邦共和国正在试验,是否圣经也可以有“电脑版”。据“牧师和个人电脑”这一试验项目的负责人说,如果使用得当,电子辅助手段可以帮助牧师减轻工作负担。斯图加特德国圣经协会早已将圣经输入存储器,如把它们转录到二十至二十五个软磁盘上,便可供家用电脑使用,使牧师在寻找、摘抄、复印圣经有关段落时大大节省时间。目前在整个联邦德国已有一百五十名牧师用电脑工作。今年底这一试验可望结束。

10. 变废为宝

据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和《化学与生活》杂志报道,苏联火力发电站每年有多达九千万吨的灰渣,而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只不过一千八百万吨。有色冶金业各企业的废料场有四亿五千五百万吨矿渣,而且每年还要增加大约三千二百万吨。为了利用这些灰渣和矿渣,苏联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搅拌混凝土时,用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国营发电站的油页岩灰代替百分之三十以内的硅酸盐水泥,这种混凝土具有更加牢固耐久的性质。用塞兹兰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中央热电站灰渣代替一部分水泥搅拌的试验性混凝土也经历了多年的考验。粉碎得细小的含钙量很高的塞兹兰中央热电站的灰渣用于各种标号的重质混凝土中能节约百分之十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水泥,用于轻质混凝土中能节约三分之二的水泥。根据塞兹兰中央热电站灰渣的性能,制成了新型的根本没有水泥的建筑材料——一百标号的灰渣硅酸盐陶土混凝土,它能代替用这种标号的水泥陶土混凝土制作的传统构件,生产费用总计缩减百分之三十以上。    冶金业的磨得细的呈颗粒状的矿渣可制作水泥的原料。高炉、平炉的矿渣以及有色冶金业的矿渣,只要其成分是硅酸盐熔体和铝代硅酸盐熔体,都可制成矿渣水泥。    波多尔斯克水泥厂使用含有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铝氧化物的铝的第二次冶炼矿渣,这种铝氧化物可大大提高水泥的性能。    据测定,在制水泥的混合料中加进选煤废料微量混合物对熟料的形成及其显微结构等有利。有色冶金业的许多废料中含有钛、钒、锌、铜、硫、氯、铬等微量混合物,能提高水泥质量。(郑金湖)

11. 西德科学家法尔廷斯获菲尔兹奖章

【德新处波恩八月七日电】题:德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数学界最高奖赏    格尔德·法尔廷斯教授作为德国第一位数学家获得了被看作数学科学中最高奖赏的菲尔兹奖章。这位三十二岁的科学家八月三日在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国际数学大会上获得了这一奖励。他一九八四年转到美国普林西顿大学前曾在伍珀塔尔大学任教授将近三年。法尔廷斯在一九八三年因证明“莫德尔猜想”引起全世界注目。全世界的科学家为解答这个问题费时六十年之久。同法尔廷斯一起获得今年菲尔兹奖章的还有英国人西蒙·唐纳森和美国人迈克尔·弗里德曼。这一奖章由加拿大数学教授约翰·查尔斯·菲尔兹设立,自一九三六年起每年奖励若干名不超过四十岁的数学家。

第 4 版

1. 哈桑与佩雷斯会晤秘闻(上)

【在巴黎出版的《未来》周刊七月二十六日一期文章】题:哈桑国王与佩雷斯总理会晤秘闻    ‘‘第二次冲击”对阿拉伯—以色列纠纷,对阿拉伯—阿拉伯关系,对本地区总形势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本刊根据阿拉伯高级人士和西方了解事态发展的可靠人士提供的情报讲述一下这“第二次冲击”的秘密。    在过去几年中,哈桑国王在阿—以秘密接触方面起了主要作用。一方面,他相信解决同以色列的纠纷只能通过实现真正的“和平解决”办法,而不能通过战争,另一方面,他认为他对巴勒斯坦问题负有特殊的责任。    哈桑国王是唯一渴望生活在以色列的摩洛哥犹太人与他们的祖国之间保持桥梁通畅并与他们发展关系和接触的阿拉伯统治者。    哈桑国王对佩雷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佩雷斯比以色列现在的任何负责人都更愿意为寻求和平解决阿—以纠纷和巴勒斯坦问题迈出“一大步”。    哈桑国王同佩雷斯的秘密接触始于一九八五年初,即佩雷斯接任以色列总理职务之后几个月。这次秘密对话是通过摩洛哥和以色列都信得过的“联系渠道”进行的,即在摩洛哥出生的犹太人士。法国的一些知名人物也在摩—以接触中起了作用。    哈桑国王第一次宣布他准备同以色列负责人会谈是在一九八五年八月卡萨布兰卡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结束之后,当时他利用有大批阿拉伯和外国记者在卡萨布兰卡的机会,他向这批记者宣布,他准备接见以色列领导人,条件是他们要有“一个认真的和平计划:规定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包括一项从所有被占阿拉伯领土撤出的决定”。此事并未发生,因此摩洛哥国王的建议一直只是“一种空想”。    哈桑国王没有放弃他的计划。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哈桑国王在访问巴黎的前几天向法国电台发表谈话,他宣布,他准备同佩雷斯会谈,‘‘条件是他要有一个愿意向我提出的认真的建议”,要有进行会谈的“认真的基础”。但是仅仅过了两天,哈桑国王就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他对一些法国记者说,“如果佩雷斯有某种建议,他可以电告联合国秘书长。”    促使哈桑国王“后退”的原因是,一些有影响的阿拉伯方面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哈桑国王并未放弃这一想法。    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哈桑国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访问法国同密特朗总统会谈时,提出了摩—以会晤的想法。(上)

2. 阿萨德为何对美国产生好感

【英国《外事报道》八月七日报道】题:推翻阿萨德的阴谋    最近,中东地区的大部分事态发展的中心是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揭露了一起推翻他的阴谋,这起阴谋同共产党有牵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阿萨德同三位美国高级官员举行会谈的原因。    共产党发动一起推翻阿萨德的阴谋似乎是不可能的:在中东,除了共产党南也门之外,叙利亚总统是苏联最好的朋友。但是,提供消息的人士说,在亲伊朗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真主党内部活动的共产党人和在叙利亚内部的其他人正在策划在叙利亚建立一个影子政府,以便在阿萨德去世之后接管政权。据说,这个组织中的一些急性子的人,已把这个打算变成推翻阿萨德并用一个以共产党为首的军事政权来取代他的阴谋。    向我们提供消息的人士说,当有人把这个阴谋告诉阿萨德时,阿萨德怀疑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苏联军官与此事有牵连。这可能就是他对里根政府产生好感的部分原因。    然而,没有迹象表明,这位叙利亚领导人即将转而同美国结盟。他依靠苏联提供武器。阿萨德显然仍旧采取强硬的反以色列方针。    策划阴谋的第一个迹象是在四月十七日出现的。当时,阿萨德的阿拉维派的军官和士兵在陆军基地和公路上的护送队中遭到了袭击,被打死打伤的人可能多达二百人。阿萨德命令他的陆军情报司令阿里    ·杜巴将军进行还击。    四月底,阿里·杜巴建立了由情报官员操纵的检查哨所,并在大马士革、阿勒颇、哈马、塔尔图斯、拉塔基亚、中部山区的阿拉维部族地区、阿祖尔和约旦边界上的赖姆萨周围的阵地派驻了军队。    据说阴谋者已经同在阿勒颇和哈马的反阿萨德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同亲莫斯科的叙利亚共产党以及同极端主义的黎巴嫩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阿萨德采取的第一个报复行动是命令对在巴勒贝克、叙利亚人占领的贝卡谷地和特里波利的真主党部队进行袭击。    第二个行动是,阿萨德开始清洗共产党。    七月份,阿萨德的矛头转向他政府内部的可疑的共产党同情者和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据说二百多人被解除职务或者被拘留。与此同时,阿萨德向贝鲁特西区和通向在南部西顿的公路上派驻了军队,以扩大叙利亚的影响。以色列和美国对此保持沉默。

3. 埃以的「塔巴之争」

埃及和以色列关于塔巴边界争端的谈判,经过六天的激烈争论,八月十日达成一项协议,同意交付国际仲裁。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谈判宣告结束。    塔巴位于西奈半岛东部,是亚喀巴湾顶端的一块海滨,面积仅一平方公里。过去,这块领土一直属于埃及,在一九六七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这块海滨遂告陷落。一九八二年,以色列根据戴维营协议,从西奈半岛撤出,将其还给埃及,但却拒绝交出塔巴,并把它同其它十四个地区列为「争议地点」。    以色列为何对这块「弹丸之地」如此垂青?据有关人士分析,除政治考虑外,塔巴的位置十分重要,它紧挨着以色列在红海的唯一港口——埃拉特港。另外,以色列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耗资百万美元的五星饭店和一处度假村。    埃及有足够的历史文件和地图证明,这块被以色列圈上铁丝网的海滨,应归属埃及。早在一九○六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官员同英帝国确定的边界地区划分文件中,就将塔巴划归埃及。一九七九年的戴维营协议也明确规定,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国界线仍沿用上述划分。但以色列拒不执行这一条款,双方就此问题发生争执,并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最初,埃及提出,在争端最终解决前临时在塔巴部署国际和平部队,以色列反对。之后,埃及又根据戴维营协议,提出将此问题交付国际仲裁,以色列却坚持先在双方之间进行谈判,以求解决。在开罗、特拉维夫先后进行了七八轮会谈,均未取得成效。直至今年一月,以色列内阁才同意将此问题交付国际仲裁。但在仲裁人选和一些技术问题上仍有分歧,未达成协议。    最近,美国助理国务卿墨菲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埃以之间穿梭往来,副总统布什在他八月初的中东之行中也为此作了努力。    十日的协议,虽还需双方政府批准,但这毕竟向最终解决争端迈出了重要一步。观察家们认为,这一协议的达成,将有助于埃以关系的改善,并为以色列领导人谋求的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进行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    (薛群)

4. 美经济学家说美经济可能衰退

【路透社华盛顿八月十日电】民间经济学家说,美国经济似乎不大可能因为消费开支减少、持续不断的创纪录贸易逆差或工商业税的大幅度增加而立即陷入衰退,但有可能发生衰退。    他们对里根政府关于一九八七年的经济会出现大幅度增长的预测表示怀疑,而认为已持续了十八个月的停滞不前的现象将继续下去。    华尔街加里·希林公司的迈克尔·德鲁里对记者说:“今后六至九个月内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    梅里尔·林奇经济研究所的马丁·莫罗认为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为五分之一。美国政府上周将其对今年增长的预测由百分之四下调到百分之三点二,但又说,一九八七年的经济会以百分之四点二的速度猛增。    德鲁里说,上两个月,由于美元贬值、通货膨胀下降以及利率下降等显然已无济于事,因此前景日益暗淡。    分析家们说,造成衰退的原因可能有:消费开支减少、由于税制改革对工商业的税收增加过多和贸易额不断下降。    白宫主要经济学家贝里尔·斯普林克尔说,他上周提交修改过的政府年中预测时并不担心会出现衰退。

5. 突尼斯总统与妻子离婚

【法新社突尼斯八月一日电】突尼斯总统府公报十一日晚宣布,哈比卜·布尔吉巴总统同妻子瓦西拉·布尔吉巴离婚,“原因是夫人的多次讲话和所持立场违犯宪法。”    公报说,“突尼斯初审法庭宣判,由于瓦西拉·本特·穆罕默德·本·阿马尔(突尼斯国家元首之妻)的过错,总统夫妇离婚,并下令取消她的第一夫人’称号,原因是她背着共和国总统和未经总统许可,多次发表的讲话和所持立场违犯宪法。”    公报没有作其他任何解释。人们回顾说,瓦西拉·布尔吉巴自今年春天以来一直在美国逗留。

6. 古巴黑人的地位在上升

【美国《华尔街日报》七月九日文章】题:黑人对古巴革命带来的好处备加称赞(作者克利福德·克劳斯发自哈瓦那)    一名祖辈为黑奴的妇女科尔蒂纳在小木屋的墙上挂着一幅耶稣像。但是在她谈论“黑人的上帝”时,她指的不是耶稣,而是菲德尔·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一九五九年进入哈瓦那城的时候,他首先采取的步骤之一就是取消古巴社会中的种族隔离。二十七年后,黑人仍然是他的革命的最大受益者,肤色不再成为参加社会活动的障碍。    古巴一千万人口中有百分之三十五是黑人或黑白混血种人,不难看出他们在进入国家专业人员的行列。人数越来越多的黑人成为医生、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黑人在军队和政府中的地位在上升。    有些黑人成为民族英雄,门德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以前是个擦皮鞋的孩子,后来被指定为古巴的第一个宇航员。在社会方面,种族之间通婚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各种采访的记录来看,大多数古巴黑人认为革命使他们受益。甚至现政权的外国批评者也称赞古巴在种族方面的纪录。    此间一位西方外交官说:“如果你问哪些人是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我要说是黑人。种族纪录百分之八十五是积极的,百分之二十五是消极的。”    革命前的古巴被广泛地看作是“加勒比西语地区种族偏见最深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被富有的上层白人所统治。大部分黑人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商店、餐厅和银行仅仅雇佣黑人当清洁工。    当然现在还有问题。不少黑人生活仍然贫困。最高领导机构政治局的十四名委员中,只有两名是黑人。种族歧视在哈瓦那仍然相当普遍。    黑人作家卡德纳斯说,黑人地位的改善因为古巴的政治镇压而黯然失色,黑人不能建立独立于受白人控制的权力结构之外的组织。    但是大部分接受采访的黑人持更为肯定的态度。二十岁的地形测绘专业学生奥尔切说:“革命前黑人没有钱上大学。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铲除种族主义。”奥尔切和他的七位黑人朋友说他们是在校学生或毕业生,过去他们的父母都没有上过高中。    今年二月的古巴共产党代表大会改组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在这次改组中,黑人和妇女及青年的地位在上升,他们取代了一些白人。黑人在改选以后占近百分之三十。卡斯特罗解释说:“对历史的不公正现象的纠正不能听之任之”。    黑人地位得到的一些改善是因为政府在古巴贫困省份实施了社会发展计划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