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04-05

第 1 版

1. 中国的改革路向毋需怀疑

【纽约《中报》四月三日文章】题:从「人大」会议看北京的改革路向    中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各项中心议题当中,最主要的是赵紫阳的报告,内容阐述北京未来如何开展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而正确处理建设与改革的关系,明确肯定改革作为长远战略方针,则是核心问题。    最近几年来,北京施政的重心是经济开放和体制改革。而这次「人大」的召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共政经改革的路向。北京推行的开放政策与体制改革,对搞活中国大陆的经济局面、刺激市场交易、改善人民生活、刺激生产增长等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概言之,邓小平、赵紫阳的经济改革战略,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由此引起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在国内外产生了一个问题:北京会采取「收」的方针吗?「七五」计划继续强化经济改革赵紫阳在「人代会议」所做的报告,终于给人们作了肯定的回答:改革将继续进行,而且摆在首位,以推动建设的开展;与此同时,将更加开放。    赵氏的报告引人注目地把「七五计划」视为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报告同时指出,「要正确贯彻执行各项建设方针,关键在于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上述话语,揭示了实行改革,是北京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方针。尽管改革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改革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并力争从以前的「旧模式转变为新模式」,说得明确一点,即从苏联的僵化模式,转变成为「中国式」的模式。改革只会更彻底、不走回头路事实上,人们从刚刚完成的「六五计划」,也可以看到北京所寻求的「新经济模式」的端倪。赵紫阳在报告中指出,「在经济体制上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体制,开始向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经济模式」的最高度概括。从赵氏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七五计划」期间,北京的经济改革,将是这一模式的奠基、巩固和发展。如果说有所修改的话,那也是比前更加彻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对于改革的时间性,从这次赵紫阳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显然已从当初带有「权宜之计」的设想,发展到长期的方针。赵紫阳指出,「改革的意义不仅在当前,更重要的是对于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和繁荣,对于本世纪末宏伟目标的全面实现,以至对于下个世纪前五十年在经济上、技术上接近和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很显然,北京现在已把改革的时间大大延续到本世纪末以至于二十一世纪,而不限于「当前」或「今后五年」。不但不收紧、反而更开放赵    氏在报告中强调,「微观、中观、宏观这三二个方面的改革必须配套进行……以逐步形成一整套把计划与市场、微观搞活与宏观控制、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机制」。这同北京以往的看法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从这次「人大会议」得到新的讯息:中共对于改革不是收紧了,而是更放了。把改革时间延伸到下一个世纪,表明北京把改革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益显示下了决心,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地进行。人们对北京的改革路向毋需怀疑。

2. 保加利亚改革也许不象说的那么彻底

【路透社索非亚四月三日电】这里的西方外交官今天说,保加利亚共产党代表大会出现的一些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共产党领袖,日夫科夫发动的经济改革运动,也许不会象口头上所说的那么彻底。    当这次为期四天的代表大会进入第二天时,一位外交官说:“这次代表大会的蒸气似乎快要放完了。我看不到这里会出现另一个匈牙利或南斯拉夫。”    外交官说,日夫科夫昨天在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和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都没有对改革和“科技革命”的话题作出充分的说明,因此无法清楚地了解新的经济方针将如何执行。    显然是在早先实行的以新经济体制闻名的改革未能提高保加利亚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后,日夫科夫又在过去的一年内积极地提倡改革。    一位西方经济分析家说:“不出所料,他昨天的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他的科技革命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他的讲话现在听来是说得多,做得少。”    唯一的新内容是对新的经济委员会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该委员会是为了监督经济工作而在一月份成立的。日夫科夫没有详细说明将由哪些机构代替已于上个月被撤销了的一些关键的部。

3. 对实现现代化和开放政策将起重要作用

【本报讯】东京四月三日消息:日本报纸和通讯社报道我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民法通则草案》等三个草案的情况。    时事社说:提交大会审议的《民法通则草案》、《义务教育法草案》和《外资企业法草案》将对该国的现代化和对外开放政策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民法通则草案》明确规定,赋予包括百分之百的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以法人资格。企业作为具有法律上的权利的实体,第一次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有了地位。    《东京新闻》说:《民法通则草案》突出维护市民的利益和企业活动等合法权益。为了推进现代化,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法草案》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拟定的。重点是,规定中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外资企业法草案》给在中国的外国企业的活动奠定了法律基础。    《朝日新闻》以《目的在于推进经济改革》为题报道说:一九八二年,修改了宪法,中国的法制进一步健全。特别是随着大胆推进经济改革,经济法规陆续诞生。大概可以说,是在这种背景下推进民法通则的制定的。《朝日新闻》说:《民法通则草案》明确规定,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法人,具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务义。也可以说,这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产物。

4. 美正考虑为中东制订「马歇尔计划」建议

【法新社华盛顿四月三日电】美国国务院说,美国在考虑以色列提出的为中东制订一项数十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的建议。这项计划将帮助促进这个动乱地区的和平和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言人卡尔布说,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四月一日和四月二日在这里同国务卿舒尔茨和其他美国高级官员会谈时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位发言人说,佩雷斯建议「为该地区各国设立一笔发展基金。这笔多边基金将由不同的国家和银行提供」。美国已同意研究这项建议,并同盟国讨论。

5. 西松正帮助组建一个新政党

【菲律宾《商业日报》四月三日报道】菲律宾共产党创始人何塞·西松正在帮助组织一个政党。    这个新政党可能取名为新民主党,它将从群众组织中吸收成员,并同有“民族民主”倾向的人结成联盟。它将参加竞选,力促维护国家主权和进行真正的土地改革。西松四月一日在德拉萨列大学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说,前参议员洛伦索·塔纳达可能出任党的主席,他自己担任顾问。    他说:“如果阿基诺夫人的政府采取谋求这个新政党支持的政策,那将是明智的。”西松认为,这个党将成为包括统一民族民主组织在内的支持科·阿基诺总统的联盟中最大的一个政党。他对这一点持乐观态度。    新政党将有别于象人民党和民族主义争取正义、自由、民主联盟等那些目前的左派组织。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四月三日电】(记者马丁·阿布高)科·阿基诺总统的政府今天宣布,它正在挑选一位适当的人选,以便开始同共产党造反者就是否可能实现军事停火的问题举行“探讨性会谈”。    总统发言人萨吉萨格是在收到从事地下活动的全国民主阵线的一项两页的声明几小时后宣布这一消息的。该阵线在声明中宣布说,它准备开始对话,以便结束武装的敌对行动。    萨吉萨格说,如果叛乱分子坚持必须立即拆除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可能就会妨碍谈判的进行。

6. 菲将指控马科斯盗用国家财产

【法新社马尼拉四月三日电】官员们今天说,菲律宾很快将提出起诉,指控前总统马科斯盗用和贪污国家财产,以便设法收回据说被马科斯及其同伙「偷去的」数十亿美元的财富。

7. 简讯

△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苏欣三日证实,苏共中央书记、原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最近将访问美国。他说现在很难说将要讨论什么问题,如果多勃雷宁会见里根的话,不排除双方会谈早先商定的苏美首脑会晤问题。    △路透社二日报道,乔森潘要求与越南举行谈判,谋求解决柬埔寨问题。    △美国官员三日说,美国务卿舒尔茨正计划在五月份东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结束后访问菲律宾和南朝鲜。    △德新社二日报道,伊朗人声称他们已在海湾地区的一些阿拉伯港口布雷,其中包括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阿卜杜拉湾布雷。    △泛非通讯社二日报道,扎伊尔当局正式否认美国取道扎伊尔向安盟游击队运送了「毒刺」式防空导弹的消息。

8. 巴基斯坦阿富汗五月举行会谈

【合众国际社联合国四月三日电】联合国调停人迭戈·科多维斯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已同意谈判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问题,因此妨碍两国举行直接谈判的难题已获解决。    他说,讨论的形式问题已解决。    他说,“我们已取得一系列谅解。其中之一是,如果最后达成四点协议,巴基斯坦将同阿富汗举行直接会谈。”    他说:“我要强调指出,未来会谈的目的是直接讨论第四点。我们要讨论和谈判整个撤军问题。”    科多维斯说,两国政府昨天已通知他,他们在五月份将回到日内瓦的谈判桌旁。

第 2 版

1. 一位港商的感慨

【香港《经济导报》三月二十四日一期文章】题:港商大吐苦水在沪投资四年心血尽弃(记者晓阳)    益雷半导体公司董事总经理邵炎忠先生曾于一九八○年到上海投资,开设了两间电子元件工厂,希望借此将先进技术带回内地,并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利润收益。谁料不到四年,两厂都先后倒闭。    谈起前往上海投资失败一事,邵炎忠不无感慨地说,上海人总是爱以大阿哥自居,自以为“天下第一”。他们并不了解香港人的想法,更不用说设身处地地为香港人着想,因此很难谈得拢,出现问题时也不易获得他们帮忙。另外内地庙太多,进去办厂,非得给各个菩萨烧香,一柱香没烧到,就有可能在哪个环节上出问题。    比如说,交通运输方面配合就很差,产品制成后不能及时地运出来,延误了交货期。内地的工人素质较低,工厂管理也达不到要求,需要派人前往指导。但由于香港的生产任务很繁重,不能长期派人到内地工厂去工作。他原寄希望于内地能让有关人员到香港接受训练。    但是手续非常繁琐复杂,卡得很死。邵炎忠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仍未获准,因此,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邵炎忠殷切希望上海以及其他大城市能开放部分市场给前往投资的香港厂商。他说,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谁也没法看得太准。如果限制太死,生意就很难做了。再说,既然国内肯花钱买日本、德国的进口零件,为什么就不能买港商在内地生产的同样零件呢?比较而言,买港商的产品更为合算,因为这是利用内地劳力、土地和能源生产出来的,价格肯定会便宜一些。    谈到失败的原因时,邵炎忠说,他是最早投资内地的港商,当时内地才刚刚开放不久,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加上他本人对内地的情况又不太熟悉,一时碰到很多困难,有关方面又不切实帮助解决,而是互相推诿,故两间工厂不得不关闭。    记者问他,是不是今后不想再去内地办厂了呢?他爽朗地回答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变化也很大,他是中国人,很希望能将更多的技术引到内地,促进中国富强,当然也希望赚钱。因此,今后还是会去内地投资的。

2. 北京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香港《星岛日报》三月十三日文章】(作者成)    再访北京,令我留下较深刻印象的是交通方面。北京的公路既宽且平;车辆行在其中舒适安静;但交通安全方面却是另一番景象,记忆中(应是从读报得知)北京交通意外的死亡率,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当我第一天旅游时便大开眼界了。    我们一行人在北京之游,都是使用设备颇佳的日本旅游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往往会有骑单车者或行人突然跑出来,幸好司机先生技术、脾气俱佳,才不致生出事故与骂声四起。另外在北京市中心或繁华区,街道不太宽,但骑车者与行人甚众,造成如香港的人车争路。最糟者是他们“奋不顾身”在马路中心大摇大摆,视庞然大物的巴士如不见,我对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实在敬佩。    北京算是国际级的城市,总体而言,它的交通系统确有很大的改进。    可能由于交通方面的改进,人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却追不上,便发生很多交通意外。其实这个问题在其他城市(如广州、上海等)亦同样严重。    在北京市偶尔看到一辆香港双层巴士在公路上行走,原来是香港的巴士公司送给北京试行的;相信以北京广阔的街道以及乘客需求量,双层巴士是适当而必需的。若然公共汽车的载客量能大大提高,骑单车的人自然也会减少。

3. 台湾的信心危机

(本报编者按:龙应台,女,湖南衡山人,一九五二年生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留学美国,攻读英美文学,荻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在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大学英文系任教,一九八三年回台湾,现任教于淡江大学。    台湾圆神出版社去年十二月出版了龙应台的评论集《野火集》。这里刊登的是该集子中的一篇文章,原题为《台湾是谁的家?)    五颜六色的牌楼又搭了起来,五颜六色的灯又亮了起来。庄严的大人物凑着麦克风讲整齐对仗的句子,报纸的头版有红色的大字,彩色的框框;收音机的钮转来转去都是标准又悦耳的女声……    啊!又是一个光复节!    光复节又怎么样?仍旧是人挤人、车挤车的世界,乌烟瘴气。    可是这是四十周年的光复节——四十年哪,人生有几个四十年?    四十年又怎么样?淡水河是条发臭的毒沟,观音山是长了脓疮的病狗。婴儿吃假奶粉,小孩吃馊油,大人喝用过的宝特瓶,老人把毕生积蓄交给十信……四十年又怎么样?    立法委员问俞国华我们是否有一个“信心危机”。俞院长说,没有没有,当然没有。江南、李亚频,馊油、十信、毒玉米,都是孤立案件,不代表任何意义。我们信心十足,信心十足。    可是我听到邻居十岁的小孩丢下书包大声喊:“妈妈妈妈,台湾不能住了。我是吃馊油长大的!”    我也听到二十来岁刚结婚的朋友皱着眉头说“结婚可以;生孩子,不可以。把新生命带进这样一个世界来,不,太残忍了。”    为什么没出过国的小孩会下“台湾不能住”的结论?为什么一向笃信传宗接代的中国人会觉得台湾这个地方不可以养儿育女?俞院长的“信心”来自哪里,是哪一种信心,我觉得茫然。不肯承认我们有信心问题,是因为看不见问题或不敢说实话,我实在无从判断。我只知道,父母千方百计的把幼儿稚女送出国读书,表示对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信心(是的是的,王赣骏与丁肇中的成功等于我们教育的失败……)。有钱人把产业化整为零的存到国外银行,表示对我们金融制度缺乏信心。政府官员与大学主管珍惜绿卡,表示对我们的政治前途没有信心。反对派人士必须躲在外国的羽翼下才敢发言批评,表示对我们的民主宪政没有信心。    至于年轻人觉得这片土地已经糟到不适于传宗接代的地步——这不是缺乏信心,这是绝望。年轻人的话,令我深深的哀痛:而那些不着边际的高调,令我失望。    八年前我带了几份介绍台湾的画报给欧洲的朋友看。这些画报都有中英对照而且摄影图片非常精致。朋友翻看之后不经意地说:“这些很象东德或保加利亚的官方刊物。”我很惊讶:台湾的东西怎么会让他联想起两个共党国家来?    原来也只是一句凭直觉的评语,朋友也得思索好一会才分析出原因来:“因为你看得出这个刊物在刻意的表现美好的一面,刻意的把其实任何社会都有的缺陷与难题隐藏起来。你看,第一页到末页全是美丽的森林,纯朴的山胞,富庶的农村等等,象人间天堂。相反,一个开放国家的刊物,通常,在称颂美丽的森林同时,或许会提到酸雨污染的威胁;介绍纯朴的山胞时,也许会说到物质文明的侵略;赞美富庶的农村时,就不免提到农村人口的流失……”。他不说,其实我也该知道。多么简单的道理!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不忌讳承认自己的丑陋。试图遮掩粉饰才真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四十年后的台湾固然已经脱胎换骨,却明明白白的有一身病痛:根本的政治问题、烧在眉睫的环境问题、需要急诊的经济转型问题、影响深远的教育问题,还有,使每个人不是咬牙切齿就是摇头叹息的道德沦丧现象。可是,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就不怕面对这些病痛;如果我们有自信,我们就不怕大声承认:是的,我们确实有这些病痛。避讳或遮盖都是自欺,自欺意味信心不够,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我从来不忌讳大声说台湾是我“生了梅毒的母亲”,也不犹豫地告诉你台北是我所见过最庸俗最丑陋的都市,更不在乎对你说,中国人是个自私短见的民族——不怕你觉得刺心。我还可以说,台湾社会是个道德腐蚀到骨髓里的社会——不怕你骂我数典忘祖。    看看有多少人在角落里默默的播种、耕耘;台湾的“有心人”真多。消费者基金会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成果现在算是大家都看得见了。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妇女新知”的一小撮人在一点一点的提高女性的自觉,教导她保护自己的权益。台大也有一小群人成立妇女研究中心,引导社会重视妇女问题。扶轮社——你以为有钱人都是脑满肠肥之流吗?——正在筹备环保基金会。另外又有几个人正准备推出《新环境》杂志,为我们病重的大地作记录。还有一群理想主义者要出版《人间》杂志:没有穿泳装的明星,没有微笑的政客;杂志关心病患孤儿寡妇,帮助这个爱喊光明口号的社会亲眼看看阴暗痛苦的一面。    这些少数人的努力却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就像小草拼命要突破已经龟裂但仍旧坚硬的水泥板一样。当年消费者基金会饱受挫折,好不容易加上“文教”两字才受到教育部的收容而成立,现在扶轮社要建立的环保基金会又在团团转,寻觅出路。妇女消费团体或自觉行动也受法规制度的百般束缚;任何民众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行动都受到限制与束缚。这些保守而落后的法制就是压住小草的水泥。但是我的信心就在于这些小草伸向阳光的力量。只要有这么多“有心人”,台湾就有希望。坏的可以变好,腐烂的可以新生,染病的,可以复原。    在台湾革新很难,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许多制度的僵化(一个团体登记之后就不允许第二个性质类似的团体存在    ——这是什么蠢人订的蠢法?消费者组织不是愈多愈好吗?),另外还有保守的执政单位对社会自觉运动的疑惧。一个更大的障碍,却是民众本身的缺乏动力。    我不知道谁视台湾为家。有人依依不舍地回顾过去的大陆,有人拿着绿卡飞向未来的大陆,有更多的人不想过去,不想将来,也不知珍惜现在脚下的泥土。    五颜六色的牌楼又搭了起来,五颜六色的灯又亮了起来。庄严的人物在演讲,报纸的刊头用红色……这是四十周年的光复日。    人生有几个四十年?五颜六色之外、欢呼与口号之外,是不是该有一点新的、诚实的省思?

4. 中国留学风何以日盛?

【香港《镜报》月刊三月号文章】题:大陆“留学风”的探讨(作者姚望)    年轻人的特点是,求知欲望盛,事业心强。哪里有良好的求知环境,他们就愿意到那里去;哪里有有利于发挥才智、拓展事业的条件,那里对他们就有吸引力。这恐怕是当今大陆留学风日甚的主要原因。    出国留学绝非坏事。问题在于:当今中国正值百废俱兴、百业待举,人材比资金更加贵重,实在经不起人材的流失!    这一状况看来已引起了中国有关方面的关注。笔者也听到传闻中的某些对策。比如有的主张留学要刹车;有的主张订些规章制度,不能想走就走;有的则主张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着手。对于“刹车”之说,应该指出这绝非上策,很可能是下策。    对外开放,派学生出国学习,无疑是进步、明智之举。如果因为小有周折就却步不前,岂不是因噎而废食?这是不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至于后面两条,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人材外流,是当今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现象,原因虽然各异,但有两条大概是相同的:一、本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不具备;二、本国缺乏发挥个人专长的条件和环境。以这两点原因来衡量,凭心而论,中国的条件比起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实在要好得多。但实际上却又不然。此何以故?这就又不能不回到一个老问题上来: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使用和管理方面,还有相当多的缺陷。    比如,对知识分子的提拔使用,论资排辈之风犹存。    又如,研究经费的拨发要放手。欧美国家的研究经费,一般是拨发较宽,使用较严,到时候一定要拿出成果来。中国则相反,审批甚严,使用很宽,经费到手之后,就不大有人过问了。总之,中国的留学风吹动着风向标。它并非指明中国的青年学人、知识分子,也在朝着金钱和物质利益而动。它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心态。这个问题和心态是需要从决策上予以高度重视,从措施上切实加以解决的。

第 3 版

1. 神秘的“费韦尔”(八)

方法与手段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正如“费韦尔”提供的材料所说明的那样,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每年的情报工作计划制订得非常精确细致。每项需要都附有关于技术性能、系列号码、公司名字以及在何处可获得某部所需材料等等说明。这些详细说明是根据事先系统地、大规模地收集来的必需的情报而写出来的。    这些“积累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克格勃、情报总局、科技人员和苏联的商务代表通过往往是合法的手段获取的公开资料(广告,商品说明书、货样等等)。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在其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在这些情报收集机构每年收集的十万份材料中,有百分之九十不是机密材料。    例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每年收到一百五十万份西方科技杂志,并对每份杂志进行精心研究。在这些杂志中,美国的《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似乎颇受苏联军人的赏识。    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还参加各种展销会,因为在那里能搞到各个领域里的技术情报。每年有近三千五百名苏联人被派往国外(其中二千人被派往美国),他们名义上的使命是促进科技交流,而实际上是搞情报。    据《费韦尔》材料中一份来自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的材料说,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这三年里,苏联人参加了三十五次国际科技会议,其唯一的目的都是收集对他们的军事工业有用的情报。许多与会者就是克格勃和情报总局的军官。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在其总结中指出,他们收集的情报使苏联节约了数百万卢布的研究费用,相当于一百名科技人员三年的研究成果。    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对能够为苏联军事工业提供情报和材料的西方企业进行统计和分类。其分类标准是该企业的生产能为红军提供的好处。    (八)

2. 新技术将促进美国农业发展

【美新署三月十九日资料】美国国会工作人员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说,美国的农业生产在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重大进展的推动下,今后二十年可望对满足世界的需求作出很大贡献。    技术评价局的一项报告说,今后十五年,美国农民将得到大量新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可使农牧业产量发生巨大变化。    这项研究报告说,遗传工程技术,例如胚胎移植、基因插入和生长激素,将立即对畜牧生产产生影响。    新技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将需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二○○○年后这种影响将会大大增加。    报告说:“届时,技术发展将使一些主要作物在基因上得到改变,耐病虫害,含更多的蛋白质,能自生肥料和除莠剂。”    这项研究报告还强调,由于世界上无须灌溉的农业用地越来越有限,新出现的技术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报告说,预料今后二十年,为了满足世界需求,年产量须增加百分之一点八,而其中仅有百分之零点三的产量来自用于生产的土地面积的增加。另外百分之一点五须来自产量增加,主要靠采用新技术。    生物技术使得科学家们可使用功效强大的分子遗传技术,诸如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通称“基因拼接”——和细胞融合技术来研究基因结构和同生物的各种过程的关系。这些技术还可用来改变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性。生物技术用于动物的一项重大进展是用微生物大量生产蛋白质似的药品,包括激素、酶、氨基酸和饲料添加物。    例如,一些公司在发展通过遗传工程技术研制的生长激素,用于刺激乳牛产奶。技术评价局预言,今后三年内,美国乳制品业可望引进生长激素,投入商业性生产,一九八二年每头乳牛产奶五千四百公斤,到二○○○年,每头乳牛至少产奶一万零八百公斤,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点九。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应用DNA方法制出的疫苗正在试用于医治口蹄疫、猪痢疾以及其他传染病和遗传病。    技术评价局的研究报告说,基因插入技术将使一些动物永远具有其他动物的特性。在这项技术中,把具有所希望获得的特性(如抗病性和生长特性)的基因直接注入一个受精卵。所想要获得的基因随后就成为正在培育的动物的所有细胞中的一部分,这些基因带有的特性就传递给后代。    在农业作物方面,报告说,生物技术可用于改良作物,使作物含更多的有营养的蛋白质,耐病虫害,能在苛刻的环境中生长,自行提供所需氮肥。    例如,孟山都公司宣布计划在田间试验用遗传工程方法培育的一种土壤菌。这种菌生产一种自然发生的杀虫剂,能保护植物的根不受栖息在土壤里的害虫破坏。作物种子由这种菌包起来,随着作物生长,菌留在根部周围土壤里,产生一种保护作物的杀虫毒素。

3. 苍蝇幼虫含抗癌物质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三月二十六日报道】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名取俊二教授最近查明,一般家庭常见的大麻蝇(苍蝇的一种)幼虫的体液中含有的蛋白质“大麻蝇外源凝集素”,有极强的抗癌作用,并同时单离出这种蛋白质的脱氧核糖核酸。据认为,由于大麻蝇外源凝集素能使哺乳动物体内的干扰素和肿瘤破坏因子活化,因而具有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名取教授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了肿瘤被完全治愈的例子,并决定今后用这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哺乳动物中找出与大麻蝇外源凝集素相同的基因。如能发现这种基因,那么可以期待它为免疫治疗癌症开辟新路。    大麻蝇外源凝集素是用注射针刺破大麻蝇幼虫的体壁而流出的体液中含有的一种蛋白质。专家认为,这种蛋白质具有从生物体的产生到分化、生长的过程中排除各种异物的作用。    名取教授把肿瘤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并从移植后的第六天开始,平均每隔一天给肿瘤小鼠投用五十微克大麻蝇外源凝集素。结果,小鼠的肿瘤从移植后第十天到第二十天缩小到直径八毫米。第二十五天以后,肿瘤急速变小。三十天以后肿瘤完全消失。而没有投用大麻蝇外源凝集素的小鼠,三十天后,肿瘤直径增大到三十五毫米。

4. 卡扎菲下令焚烧英法文教科书

【美联社的黎波里三月三十一日电】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已下令在利比亚最大的大学举行一次焚烧英文和法文教科书的仪式,以此作为在利比亚开展“阿拉伯化”运动的一部分。    他还下令关闭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的英语系和法语系。    学生们昨天在他们的校园里观看了焚烧教科书的情景。    利比亚电视台昨天晚上宣布了关闭英语系和法语系的消息,并且说,教科书已被烧毁。    许多学生对这种行动表示了抗议,他们说,他们已说服政府官员保留有一千二百人的英语系和法语系,但是条件是,一年级学生将立即放弃他们的外语课,英语和法语系今后将不再招收任何学生。    在英语系,数百本幸免于焚的教科书和小说书昨天下午被装进了卡片箱,与此同时,学生们愤怒地议论卡扎菲的这项决定。    一名二十二岁的英语系四年级学生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可怕的冲击。这个冲击来得太突然了,我们简直不能相信它是真的。”另一名英语系的三年级学生眼睛里噙着泪水,气得浑身发抖。她说:“谁能想象到他们焚烧我们的教科书呢?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呢?”    她说,教育部长昨天上午在这所大学里对愤怒的学生说,关闭这两个系是必要的,因为在大学里“只应该教授阿拉伯语”。

5. 日本用组织培养法育出高产芦笋品种

【《日本农业新闻》三月十九日报道】应用组织培养法大量增殖的绿芦笋的苗,从今年起对广岛县内的农家优先供应。据说这种四倍体的绿芦笋收获量大于现有的品种。    这种四倍体芦笋称为“濑户绿”,是广岛县农业试验场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三年反复进行研究开发,去年七月向农水省作了种苗登记的新品种。    现在,消费者餐桌上的芦笋几乎都是染色体为二倍体的“玛丽—华盛顿五○○”。这里培育的“濑户绿”是四倍体,生长旺盛,茎粗,收获量可达原品种的两倍。它的优点是,定植后,种株使用期长达十年。

6. 家用多功能计算机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二十三日电】苏联制造的家用计算机起名“电子—BK—0010”型,它集录音机、便携式电视机及计算机于一身,这种机器可用来完成各种任务。它可以当手册、辞典、还可以控制空调,以保持室内所需的温湿度。它也可成为对弈的棋手。

7. 美国名牌大学排挤犹太人

【香港《明报》三月十八日文章】题:美国名牌大学歧视犹太人    耶鲁大学是美国最高学府之一,很受社会尊重。不过,这个很有名气和地位的大学却长期排挤犹太裔学生,把他们视作“心腹大患”,并暗中阻挡他们入学。    最近出版的调查书籍指出,耶鲁大学的反犹太裔学生情绪,开始于一九○○年,当时正值新近移民到美国去的犹太人的儿女逐渐入学,引起校方警觉。到了一九四五年反犹太裔学生的倾向达到了最高峰,入学申请评议会在年报中坦率地指出:“犹太裔学生的问题,仍值得加以最密切的注意和采取应付行动。”年报认为,够资格申请入学的犹太人学生,在人数上多得“令人不安”。耶鲁大学显然不想完全收容。有些不成文的规定,例如要求申请入学的学生列出宗教信仰等,便是用来对付犹太裔学生的,直到一九六○年,这些规定才取消。    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在耶鲁大学读医科的学生奥伦。他在一九七九年毕业,早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便开始研究这个题目。奥伦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在校里发现公开歧视犹太裔学生的行为,但他从校方文件中看到了实际真相,不由大吃一惊,校方高层人员也同意说,这本书揭露了不少人一直怀疑,甚至早已知道的内幕。    在一九二一年间,另一名牌大学哈佛的校长,曾公开提出对犹太裔学生实行“限额”入学的办法,引起校内外强烈批评,被迫打消这个念头。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歧视犹太裔学生的倾向才告收敛。    令人瞩目的是,耶鲁大学在一九四六年间初次使用犹太裔教授,跟着的两年,法律学院的饭堂也对犹太裔学生开放,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不过真正转变是在耶鲁董事会在一九六五年委任犹太裔银行家做董事,给予犹太裔成员参加决定校方政策的机会,去全面消除不公平的规定。

8. 香水有益健康

【香港《新晚报》三月二十六日报道】纽约的香水制造商,对香水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发现香水具有和缓神经紧张的作用,于是努力研究出几种对人健康有益的香水推出市面发售。    香水可使血压下降,注意力提高,同时更可治疗精神忧郁病和精神分裂症。当香水进入人的脑部时,脑的活动会受到刺激,会立刻兴奋地工作,尤其是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记忆力。所以有人提议,要把这种新的香水对健康有益的理论,称为“新的香水生物学”。刺激脑神经的香水,可因心理作用使人忘记忧愁而感到愉快。

9. 科技信息

△台湾《中国时报》三十日报道,法国卫生部二十九日宣布,从即日起停止使用专门对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及脊髓灰质炎病症的TETRACOQ疫苗(又名四合一疫苗)。为慎重起见,进入市场、编号为Z1277的TETRACOQ疫苗,已全部收回。这种疫苗是由法国美希生物研究所制造的。近日法国已有四名出生三个月至十九个月的婴儿接种该疫苗后死亡。目前尚不能证明这些儿童的死亡与注射疫苗有直接关系,但也不能排除这项致命因素。    △德通社三十一日报道,美国防部情报人士说,苏联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

第 4 版

1. 戴大框眼镜的人

【美国《时代》周刊三月三十一日文章】题:戴大框眼镜的人    曾被里根总统称作“小独裁者”的丹尼尔·奥尔特加,在马那瓜市牵着两个小儿子散步时,可丝毫看不出他是这样一个铁腕人物。他身上没有表明其地位的绶带和肩章,腰间没有系手枪皮套。他不戴帽子,上身一件圆领短袖汗衫,下身一条卡其布军裤,如若不是身后有保安队员相随,他看上去与普通拉美人毫无区别。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在公开场合的举止象个普通人。外出时,他经常自己驾车,而且通常是吉普车。表明他总统地位的唯一象征是他花三百美元在曼哈顿买的一副大框眼镜。近来在公开场合,他又重新戴上样式比较简单、比较革命化的眼镜。    奥尔特加是与桑地诺革命一起成熟起来的。他在桑地诺阵线中的地位提高得很快。一九六三年,他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法律之后参加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到一九六七年他二十二岁时,已成为城市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他帮助在桑地诺阵线内部成立了起义派或第三派,这个派别与广泛的中产阶级反对派结成联盟,桑地诺分子夺权主要就是依靠这个联盟的力量。革命胜利后,奥尔特加在九人全国领导委员会中是头号人物。在一九八四年举行的遭到多数反对派抵制的选举中,他当选总统,他的弟弟温贝托任国防部长。    奥尔特加被视作全国领导委员会中的务实派。有时人们认为他比其他领导委员会成员温和,部分是因为他在第三派的紧张时期愿意与资产阶级谈判。据说他的温和态度遭到主张马克思主义强硬路线的内政部长托马斯·博尔赫、马丁内斯的反对。然而一位桑地诺官员说,奥尔特加“没有全力反击”。    奥尔特加在索摩查时期蹲了七年监狱,这段经历在政治上为他增色不少。一九六七年他因参加抢劫银行被捕入狱。一九七四年,一伙桑地诺分子在马那瓜闯入一个圣诞化妆舞会,绑架了几名人质,要求索摩查释放包括奥尔特加在内的一批游击队员,奥尔特加因此获释。    奥尔特加在坐牢期间,与桑地诺阵线的女诗人罗萨里奥·穆里略相互交流各自的诗作。(诗歌在尼加拉瓜是个全国性的爱好。)她帮助奥尔特加与其他犯人和外界保持联系。后来她成了奥尔特加的妻子。    奥尔特加与罗萨里奥·穆里略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桑地诺阵线中担任重要职务的罗萨里奥·穆里略三十出头,与前夫生有两个孩子,奥尔特加与前妻有一个孩子,现在他们共有五个孩子,最大的五岁,最小的只有七个月。

2. 「我的丈夫穆巴拉克」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夫人苏珊    ·穆巴拉克最近对在巴黎出版的阿拉伯文妇女杂志《美女》发表谈话,首次透露了她同穆巴拉克的恋爱、婚姻以及他们家庭的情况:    穆巴拉克通常每天早晨六时起床,独自一人泡一杯茶坐到阳台上去品茗、静思。    他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有电话机、文件卷宗伴随着他,供他随时使用和批阅。    晚上,他很少看电视节目。我甚至记不清他什么时候同我们在一起把一部影片从头到尾看完。孩子们常常请他同我们一起看录相,但他往往看上十来分钟就离席了。    他对饮食从来就不讲究,也没有特别的嗜好。他也不追求时髦服饰,不注重梳洗打扮。    我是在一次家宴中与穆巴拉克相识的。当时,我的弟弟摩尼尔是空军学院的学生。飞行员穆巴拉克是他的教官。摩尼尔毕业时,父母亲为他举行了一次简单的家宴。摩尼尔邀请了他的教官穆巴拉克来出席。就是在这次家宴上,穆巴拉克与我一见钟情。自那以后,他经常到我们家来作客。经过六个月的交往,我们之间感情已经很深了,后来他就向我求婚。我们举行了一次小型的宴会,完成了订婚仪式。那天,我穿一件玫瑰色的裙子,他着一身漂亮的西装,当时他二十七岁,我十七岁。    订婚两年之后,即一九六五年我们在赫里留多体育俱乐部举行了婚礼。婚礼那天我穿一身白色结婚礼服,戴一条传统的纱巾。当时欢乐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脑际,使我终身难忘。    我称呼他为侯斯尼,他叫我为苏齐。我们现在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在埃及银行界工作。我同两个孩子的关系很好,他俩把自己的私事向我叙述,也向我谈及他们遇到的麻烦。我们三个人商定,家庭的一些问题要尽量避免告诉穆巴拉克,免得给他增添烦恼。有困难我们自己克服。    穆巴拉克对于我的装束从不过问。我上学时以及婚后一段日子是梳辫子的,留着“马尾巴”,他挺喜欢。后来我把头发剪短了,他仍然很喜欢。    我坚信夫妻之间的爱情是神圣的。在我看来,谁都很难为“爱情”一词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认为夫妻之间的爱情体现在互相尊重、完全信任上。双方感情的交流会给家庭带来温暖与和睦。爱情是一种情感,是家庭生活取得成功的支柱。(王根宝)

3. 斯威士兰王储将披上狮皮斗篷

【路透社三月二十五日专稿】斯威士兰下月将在神秘和礼仪中让一位新国王登基。小王储马科塞蒂韦将披上象征国王的狮皮斗篷,从而最后填补长达四年之久的领导真空。    自从斯威士兰受人尊敬的国王索布扎二世一九八二年六月逝世以来,对这个多山的南部非洲国家的六十万人来说,这几年一直是多事之秋。    索布扎二世的继承人马科塞蒂韦是根据斯威士兰的传统选定的。他今年十九岁,自那以来他已经历了一系列的礼仪,为的是让他有准备披上狮皮斗篷    ——国王的象征。在斯威士兰,人们称国王为“恩格温亚马”,意即狮子。    索布扎二世逝世的时候,让他的老资格的策利韦王后当了女摄政王,主持由索布扎二世的数十个夫人和数百个儿女其中包括六十九个有权继位的王子组成的王室。    索布扎二世逝世后几周之内便确定马科塞蒂韦为王储。当时,马科塞蒂韦才十五岁。策利韦很快就于一九八二年八月的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中被赶下了台。王储的母亲恩通比取代她当上了女摄政王。    要被选作王储,他必须是索布扎二世许多夫人中某个夫人的唯一的儿子,以防止兄弟之间争夺王位。不成文的传统规定,他还必须在他成为国王之前证明他能够生育后嗣,这样他就有权要求得到“民众的国王陛下”的尊称。    马科塞蒂韦一九八三年被送到英格兰南部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目前他还在英国最有名的军事学院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深造。    王储定期回国参加一些典礼仪式,如跳芦笛伴奏的舞蹈的舞会。去年八月,马科塞蒂韦带着王室武士作了一次历时五天行程一百公里的追猎,其间用枪刺死了一只狮子,将狮子皮带回王宫留给他登基时用。    按照斯威士兰的惯例,未来的国王必须亲自杀死一只狮子以表明他比能吞下一个人的狮子更伟大。狮子在斯威士兰灭绝了许多年了。在追猎中刺死的狮子是从南非一个游乐场进口的。

4. “我的确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美联社慕尼黑四月二日电】西德《彩色画报》杂志今天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自称自己常一个人住在帐篷里,爱写诗、听古典音乐,有时还哭。    这位利比亚领导人说,他酷爱骑马和打猎,从未放弃他祖先的游牧生活方式。《彩色画报》说:「他单独一人的时候,就住在帐篷里,的黎波里政府所在地附近有他的一个帐篷,他的保镖营地附近也有一个,他设在沙漠地区的指挥地堡附近还有一个。」    《彩色画报》说,它的记者采访卡扎菲时,这位利比亚领导人正在班加西市以外十公里处的一个兵营附近的一个帐篷里。    《彩色画报》说,卡扎菲在记者问到其中一些问题时,「两颊绯红,象个小学生」。卡扎菲说:「我在陌生人面前谈我个人的感情是困难的,我的确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据《彩色画报》说,这位激进的利比亚领导人说,他读了很多书,作点诗和写些短篇小说,他最爱读的书是《汤姆叔叔的小屋》。    该刊引用他的话说:「我常哭,但只有在我很孤独的时候才这样。」    《彩色画报》还说,卡扎菲的夫人及七个儿女住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座「普通的」房子里,有空调设奋、电视机和现代化的儿童玩具,他现在的妻子是他的第二个妻子。    《彩色画报》说,卡扎菲通过法律使男人更难象穆斯林信条所允许的那样娶四个妻子。    该刊引用他的话说:「一个男人只能同    一个女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过愉快的生活。」

5. 父子志趣大相径庭

【本报讯】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最近一期(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刊登了该刊记者玛丽·米勒尔采访的美国总统里根之子罗纳德·普雷斯科特·里根的谈话记录。《新观察家》记者问:作为总统之子这对你有什么影响?罗纳德·普雷斯科特·里根答:你去问一个番茄红色给它带来了什么影响,它会作出一个与我同样的回答:不知道。从我生下来时,达迪就身兼要职了。    问:达迪?答:是的,他是我父亲。当然在他刚开始任总统的时候,天天在报刊杂志头版或封面上看到他的照片,在电视里也不断见到他。我就自言自语地说:“这只不过是张照片而已”。    问:当一九八二年三月发生了暗杀他的阴谋时,电视里接连不断地播放开枪的镜头,你也认为只不过是些镜头吗?    答:在我国,人们对暴力事件有一种通病,乐意让新闻牵着鼻子走。关于我爸爸的报道也一样。我受不了那个,最后把电视关了。我从不怀疑他能脱身。因为他身体很棒。    问:你父亲已年满七十五岁,但是你好象特别注意他那“年轻”的外表。你甚至发电报去辱骂作家戈尔·维达尔,因为他说里根先生染了发。    答:因为他从不染发。家父什么都没染过!他从不化妆,即便参加顶重要的电视辩论也不化妆。他壮得象匹马。    问:数年前你曾说过,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统。你把他比作林肯。你还坚持这种看法吗?    答: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是我认为历史肯定会将把他作为对国家有积极贡献的人物来纪念他。但这并非说我赞成他的政府的一切政策。例如他不支持社会安全体系的想法。他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是极权政体。我不同意。    问:你不搞政治你父亲不招烦吗?    答: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谈过政治。但是如果说我为什么不搞政治,那不是因为我与我爸爸的关系,而仅仅是因为我对政治不感兴趣。    问:你对什么感兴趣?    答:写作。不仅写文章,还写小说。我还喜欢给施皮尔伯格写电影剧本。但我实在没有空。我夫人多丽现在教心理学课,需要有人负责家庭的运转。    问:你父亲对家庭、对你本人什么态度?    答:噢!他是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当然,由于要事在身,他很少回家。更多的是家母照顾我们。爸爸曾经是冷淡的人。他有个问题:他忍受不了冲突。我想这会使他生病。在白宫也一样:赶走某人,这是他的私事。    问:当发生冲突时,他怎么办?    答:开始他置若罔闻。这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然后他不得不加以解决。除非留给南希去办。但是他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问:你今年二十七岁,如果不搞政治,你就不想搞搞实业吗?    答:实业?我连个支票簿都不会用,我丝毫没有这类宏愿。我所希望的,是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继续与老婆好好过日子。自己站住脚,这就是我一生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