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01-09
第 1 版
1. 今年将是西方世界苦难之年
日本《世界日报》说,美国要进行中期选举,东亚一些国家局势动荡,这些很可能成为苏联进攻的目标,西方有必要作好充分准备 【日本《世界日报》一月二日社论】题:要防备戈尔巴乔夫的攻势 一九八六年恐怕将成为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政权对自由世界“进行反击”的一年。这是因为,美国要进行中期选举,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东亚国家的政治形势动荡,苏联要做分化工作有可乘之机。 估计今年将是苏联“反击”之年的理由之一是,在去年十一月于日内瓦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中,戈尔巴乔夫总书记遭到惨败。正象美国《纽约时报》在对会谈进行总结时指出的那样,试图使美国在战略防御设想问题上作出让步的戈尔巴乔夫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了。 苏联今年的工作主要是,设法使里根总统孤立。因为可以想象,戈尔巴乔夫总书记通过格林纳达解放战争和这次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已充分地认识到里根总统是个不容易对付的对手。 因此,可以预料,苏联为了从侧面遏制里根总统的对苏“实力政策”,将拉拢美国国会议员和美国的盟国,孤立里根总统。 苏联恐怕会利用戈尔巴乔夫六月访美和美国十一月举行中期选举的机会,对美国国内开展分化工作。而且,到那时,苏联方面会把扩大美苏贸易作为诱饵来加以利用。 可以预料,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六月份访美时,会提出一个假裁军方案,卖力地开展它的和平攻势,并且通过民主党在国会中的势力来遏制里根总统加强国防力量的政策。 今年,东亚形势同美国国内的形势一样,动荡不定,很可能成为戈尔巴乔夫进攻的目标。 日本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国会临时会议上决定,把修改众议院议员定员问题推迟到国会例行会议上去解决,从而使中曾根首相的领导能力下降的问题表现得更明显了。在首相是否第三次连任和总裁接班人问题上,自民党内的分歧变得越来越大。而且,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同美国中期选举牵扯在一起,将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因此,可以预料,苏联借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一月中旬访日的机会,将大肆开展破坏日美关系和分裂自民党的工作。到那时,也许会以北方领土问题作为诱饵。 菲律宾的形势同二月份总统选举情况有关系,难以预测。即便马科斯总统获胜,科拉松和劳雷尔搭档的在野党联盟一统一民族民主组织也会以“这是不正当的选举”为借口,举行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要求重新进行选举。苏联已经把重要的情报人员派到马尼拉,准备破坏美国和菲律宾的关系。 韩国形势也不容乐观。据说,谢瓦尔德纳泽外长在访日前后,将访问北朝鲜,以便加强苏联和北朝鲜的关系。苏联已经向北朝鲜提供了米格一23战斗机,作为交换条件,北朝鲜也已同意苏联飞机穿过它的领空南下等等,两国正在加强军事关系。 今年似乎是自由世界苦难之年,有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克里姆林宫又出现一个帮派」
【英国《经济学家》一月四日评论】题:来自西伯利亚的伙伴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真的有个敌手吗?分析家们把新克里姆林宫里的老同事串在一起,发现现在又出现一个帮派。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帮派不是来自戈尔巴乔夫的老领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而是来自克里姆林宫二号人物利加乔夫的势力基地西西伯利亚。因此有些人认为,戈尔巴乔夫也许并非能够为所欲为。 一些分析家认为,他们现在可以发现,有迹象表明利加乔夫的调子同戈尔巴乔夫不一致,利加乔夫在西伯利亚的伙伴雷日科夫总理的调子可能也同戈尔巴乔夫不一致。这种说法认为,利加乔夫比戈尔巴乔夫保守。利加乔夫曾两次明确表示反对实行市场经济,经常赞扬“科学社会主义”。一个月前,他在一次讲话中向国家电视台和电台的负责人泼冷水,要求每个节目都有政治教育意义。戈尔巴乔夫对市场规律的态度一直比较含糊,在谈论意识形态问题时调子也比较温和。 利加乔夫看来无疑一直在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已经使他西伯利亚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托木斯克—克麦罗沃三角区的几个人被任命为地方上和莫斯科市的党的高级官员。去年十二月,西伯利亚人叶利钦被任命接替格里申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他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工作时曾同雷日科夫密切合作。叶利钦同利加乔夫也是老关系。 恰成对照的是,获得高级职位的只有一个人是来自戈尔巴乔夫的领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他就是担任第一副总理兼任新成立的农工委员会主席的穆拉霍夫斯基。 没有人在认真谈论戈尔巴乔夫的党的领袖地位遇到挑战,利加乔夫和戈尔巴乔夫之间也许与其说是存在实质性分歧,不如说是他们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这个西伯利亚三人帮的成员同戈尔巴乔夫完全属同一类型——他们都是不屈不挠的管理官员,过去都因坚定地管理地方企业而享有盛名。但是,利加乔夫显然有他自己的势力基地。
3. 全斗焕改组南朝鲜“内阁”
【合众国际社汉城一月七日电】全斗焕总统今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内阁改组,更换了二十一名部长中的七个部长,其中包括他的最高经济计划制订人和最高防务长官。 总理卢信永留任,但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申秉铉由五十二岁的金满堤代替。五十五岁的退伍陆军将军李基百接替尹诚敏担任国防部长官。 看来这次内阁大改组表明,全斗焕想使他的内阁中的最高经济班子能够更有成效地处理经济问题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共同社汉城一月七日电】题:为汉城奥运会巩固体制 韩国总统全斗焕于七日进行了包括更迭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在内的内阁成员的内阁改组。这次改组内阁的目的是为了改革韩国经济和使今年举行的亚运会获得成功。 韩国经济目前正苦于如下三个恶化因素:一、对外债务增加;二、美韩贸易摩擦等贸易条件恶化;三、失业人数增加。因此,老早就预料到了某些于去年二月改组内阁时全都留任的有关经济的内阁成员将会被更迭。 但是,这次改组只是使财务部长官金满堤升为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前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申秉铉离开了内阁。看来,这是因为韩国当局认为经济恶化的因素在外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倒不如运用迄今为止的经验更为可取。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更迭了体育部长官。可以说,这是针对今年举行的亚运会和一九八八年的汉城奥运会而巩固阵脚。 在一月份进行这次内阁改组,是因为当局已认识到了今年对韩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在野的新韩民主党认为今年是它为要求修改宪法而进行斗争的关键一年,所以,朝野之间的对立将会进一步加剧。有人甚至传说将会发生政治危机。这次内阁改组,是全斗焕政权为了在新年开始的时候巩固它的体制。
4. 莫斯科注视着长城那边
【意共《团结报》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九日文章】题:莫斯科注视着长城那边(乔治·曼蒂奇) 我是应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邀请来到莫斯科的,要同研究当代中国的苏联汉学家们进行一系列的会见。 对中国最近几年在经济方面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学家们很感兴趣,不太持怀疑态度。苏联的经济学家们对之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担心,感兴趣的是,竟然有这个勇气决定并实现这些改革,担心的是,改革无疑会带来成果。中国今天在经济上非常稳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稳固。因此,如果过去的中国至多不过是被认为应在意识形态上开除教籍并被指责为背叛的话,那么,经济上强大、意识形态上随心所欲的今日中国则不仅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近邻,而且是一个危险的近邻。 由于中国能同比如象日本、美国和联邦德国这样一些很有威信又强大的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危险性就更大了。 因此,在苏联方面看来,重新弥合裂缝、弥合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之间的鸿沟就是日益迫切的了。如何弥合呢?苏联的汉学家认为,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未知数是,明天会出现什么情况。中国应该走的唯一道路,这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社会主义阵营”,这就能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及其前途。
5. 要闻简讯
△法国防部长保罗·基莱斯七日在巴黎对报界说,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不能有效地对付对西欧构成威胁的短程导弹、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他认为星球大战计划对西欧无益。 △菲律宾军队中一批主张改革的军官七日在马尼拉对报界说,如果阿基诺夫人在今年二月的大选中获胜,他们将支持她。他们还说要发动官兵监督大选,使之成为一次真正的自由选举。 △黎巴嫩军方说,叙利亚七日中午向低空飞越叙军控制的贝卡谷地的几架以色列喷气式军用飞机发射了两枚萨姆—6地对空导弹,但没有命中,原因是飞机施放的鲜红的热气球引走了这种逐热导弹。 △据美联社七日报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政治部主任卡杜米今天结束了同苏联官员的四天会谈,双方都告诫阿拉伯国家不要单独同以色列达成解决中东问题的投降协议。
6. 西方外交官预料:东德将有一系列人事变动
【路透社东柏林一月七日电】官方的德通社说,担任东德驻经互会总代表十七年的东德副的理格哈德 ·魏斯,在长期患病以后于今天逝世,终年六十六岁。魏斯是东德政府在上个月里逝世的第三位高级领导人。国防部长霍夫曼因心脏病发作于去年十二月逝世。两星期后,一位国防部副部长逝世。 西方外交官预料,四月份共产党代表大会开过以后,东德政府将会出现一系列人事变动,但是党的领袖和国家元首、七十三岁的昂纳克预料仍将保持着他现在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7. 波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引咎辞职
【美联社华沙一月五日电】波兰电视台的一名最高级官员在今天晚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异乎寻常地公开表示歉意,因为该电视台在向全国播放对波兰领袖雅鲁泽尔斯基进行的除夕采访时出现技术故障。他还宣布他已提出辞职。 波兰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亚·佩尔钦斯基对“声音的严重失真”表示歉意,因为这使听众难以听懂雅鲁泽尔斯基所讲的话。显然是由于放错了话筒的位置和音量过低而产生杂音,使人们有时几乎无法听到雅鲁泽尔斯基十二月三十一日在华沙贝尔维德宫接受采该时说了些什么。电视台对这次采访作了实况转播。 他说:“雅鲁泽尔斯基的广播讲话这个节目是我组织的,对于它的质量不好我是负有责任的,为此……我已提出辞职。” 佩尔饮斯基是广播,电视委员会的两位主席之一,是波兰电视部门的第三号重要人物,负责日常的业务。
第 2 版
1. 为美国立了大功的胡佛坝
五十多年来,胡佛坝在防洪、灌溉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大效益,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二次大战中为美军工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并为今天的宇航工业打下了基础 【美国《圣路易斯邮报》文章】题:胡佛坝五十周年 五十年前,在内华达州鲍尔德市,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凝视着一座体积为二百四十八万立方米的大坝,宣布:“这里发生的变化是二十世纪的一大奇迹”。它叫胡佛坝,横跨科罗拉多河的峡谷,截断了浑浊的激流。一九三五年九月三十日,在胡佛坝的落成典礼上,在上万名欢呼人群的簇拥下,罗斯福称赞胡佛坝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成就之一,它将调节科罗拉多河的河水,将水和动力带给人民,并在大萧条时期创造就业机会。在纪念胡佛坝建成五十周年的今日,这座大坝已充分实现,甚至超越了原定目标。 罗斯福未能预见到,这座在经济困难时期被寄以希望的大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得美国能够实现全国的快速动员,而在战后和平岁月又给南加利福尼亚带来了工业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 在战争年代,胡佛水电站把电力输送到洛杉骨市,为飞机制造厂、造船厂和军火工厂提供动力,使得南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军火库,并为今天的宇航事业打下了基础。胡佛坝的电力,使人们有可能首次提出“实现家庭电气化”的口号。 大坝形成的水库防止了过去频繁发生的洪水,保证了干燥的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州的七十万公顷沙漠获得可靠的灌溉水源。目前这一灌区每年可生产十亿美元以上的农产品。 八十二岁的律师埃里从他办公室的窗户眺望着被烟雾笼罩着的洛杉矶市说:“要是没有水和电,这个城市的规模将会小得多。”他参加过大坝工程许多合同的谈判,对大坝工程后来终于得到成功而感到惊异。他回忆说:“当时,风险之大,争论之激烈,看起来象是失败的可能大大超过成功的希望”。但大坝工程终于成功了。在大坝建成后的头二十年里,它提供的电力满足了洛杉矶市用电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迄今为止,这座大坝的运行是由垦务局、洛杉矶市水电局和南加州爱迪生公司联合管理的,一九八七年六月一日,美国垦务局将全面接管这座大坝。到那时自一九三五年沿用至今的大坝的人工操作将由设置在菲尼克斯市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取而代之。 修建胡佛坝之前,科罗拉多河是一条不受约束的河流,混浊的河水从落基山脉积雪的山坡,婉蜒曲折地流经二千二百四十公里,注入加利福尼亚湾。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全部集水面积为六十三万平方公里,分布在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等七个州。 在河流的南端,农民们定居在英皮里尔河谷地区。从本世纪初开始,他们就与科罗拉多河进行不断的斗争。在夏天深度仅仅没过脚踝的河水,在春天天却拔树决堤,冲毁农田和房屋。河水挟带的泥沙淤塞渠道,使农民们无法将水送到农田。 一九○五年大水灾后,农民们要求政府帮助他们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的北侧修建一条渠道,以便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并减少洪水的威胁。 一九一七年,联邦政府的内政部长审查了兴建这条“全美水道”的可行性。一年后,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戴维尔建议在科罗拉多河上兴建一座高坝,以便拦截泥沙存蓄河水,为英皮里尔河谷的各农场供水。 洛杉矶市介入了这项计划。在一九○○年至一九二○年的二十年中,该市扩大了六倍。为了保持这样样的发展速度,这个城市需要有新的电源和水源。结果,洛杉矶市与英皮里尔河谷的农户们和在华盛顿的政界领袖们联合起来,呼吁在科罗拉多河上修建一座大坝和一个供水系统。 一九二三年,洛杉矶市水电局总工程师威廉。穆尔霍兰德开始研究将科罗拉多河水泵送到南加利福尼亚的可能性。五年之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国会通过了鲍尔德峡谷法令,由当时的总统签字批准生效。这个法令批准了有关科罗拉多河的分水协议,并拨款一亿六千五百万美元修建一座大坝和一条“全美水道”。这项拨款在当时占联邦预算的一个相当大的比重。 新通过的法令规定,在工程开工前,内政部长应安排好在五十年内偿还修建大坝投资的协议。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卖电偿还投资。四个月后,国会拨款一千万美元,开工修建世界上最高的大坝。一九三一年,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联合公司得到了这项美国当时款额最大的承包合同。这家由六个公司组成的联合公司对胡佛坝工程的报价是四千八百八十九万美元。 一九三五年,大坝工程在拉斯韦加斯市以西四十八公里的峡谷工地上已有了相当的进展,五千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工人在沙漠的酷热条件下辛苦地工作。他们大部分住在鲍尔德市四周的帐篷中。这座为工人提供食宿的城市,有一条由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经营的长三十七公里的铁路支线与拉斯韦加斯相连接。这条支线为工地运送了五百万袋水泥,八千一百六十三吨钢铁,九千五百二十吨的闸门和阀门,一千三百四十四公里长的管道。所运输的水泥量足以修建一条从旧金山到纽约市的宽四点八五米的公路。 大坝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高二百二十一米的坝体耸立在河床基岩上,长三百七十九米的坝顶横跨在亚利桑那一内华达州边界上的黑峡(峡名)中。大坝可拦蓄三百九十四亿九千万立方米水,可以满足三千二百万户五口之家的年用水需要。电站每年发电四十亿度,可以满足六十万人人的年用电需要要。 一九三一年,大坝以当时在任总统胡佛的名字命名。一九四七年美国国会正式将大坝命名为胡佛坝。 胡佛坝建成后,科罗拉多河上又修建了其它大坝,并完成了调水工程。于是,南加利福尼亚的沙漠变成了丰产的农业区,洛杉矶、圣地亚哥、拉斯韦加斯、菲尼克斯等成为工业发达、人口兴旺的城市。
2. 无私公自高 不矜威益重
无私公自高,不矜威益重。周恩来总理至今仍然如此强烈地继续活在中国人民心中。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为了中国和大众的解放而呕心沥血,奉献一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他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另一方面,中国以从它本身的历史和解放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的出色外交政策为基础,正在同渴望和平、平等和繁荣的世界人民的舆论相呼应,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中国的威望还将进一步提高,无可否认,这里凝聚着周恩来的心血,有着他的丰功伟绩。 “人民总理”爱人民,总理同人民心连心。周恩来的为人和品德扣动着中国人民和外国人的心弦,给他们以激励和教育。指示折除旧居 周恩来一八九八年生于江苏省淮安县。从中国解放以后起,周恩来就对在淮安的亲戚说,不要告诉别人自己孩提时代住在什么地方。周恩来完全避免突出自己。周恩来直到最后也不允许在故乡为他建造纪念馆。然而,慕名前来瞻仰周恩来幼时旧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得知这种情况以后,周恩来再三嘱咐他的亲戚说,如果有人来淮安参观,就请他们去湖南省韶山访问毛泽东主席的旧居。不过,其后前去访问周恩来旧居的人仍是有增无已。周恩来索性说:‘‘拆掉那所房屋,可能就不会有人来了。” 一九五八年和六○年,周恩来有机会先后两次在北京会见淮安县委的负责人。那时,他曾反复指示拆除自己幼年时代的住所。他说:“我住的地方一定要拆掉。不能同毛主席的旧居相比。” 周夫人邓颖超也会晤这些负责人,支持周恩来的想法,并表达希望说,要么拆掉周恩来的旧居建工厂,要么让一般人住进这些房间。住房年久失修 周恩来十分关心兴建民房。全中国各地有无数职工由此而乔迁新居,过上了解放前所无法比拟的舒适生活。 然而,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住的房屋却十分简陋。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发黑,地面潮湿。见此情景,建筑工人觉得很是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予以修缮。周恩来感谢工人们的好意,却始终拒绝整修。 于是,工人们便趁周恩来出国访问的机会取得秘书的谅解,整修了周的住房。工人们清楚地了解周恩来以朴素为本,仅整修了必须修理的地方。可周恩来一从国外返回,便把秘书找来,告诫说修理得太漂亮了。日理万机 周恩来的日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而且一项活动没有做完,下一项活动又在等他。他从早到晚要么参加会议,要么同人交谈,或者款待外国来宾。他经常深入群众,直接调查研究,废寝忘食,风尘扑扑,没有片刻间歇。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凌晨一时半,中国首次核试验的照片送到了周恩来办公室。周恩来拿着这帧历史性的照片,用放大镜兴致勃勃地仔细观看,并询问了核试验的情况。随后,他批准在报纸上刊登这张对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照片。此后没过几小时,周恩来便飞赴上海,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举行了会谈。第二天,周恩来又率 中国代表团飞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的纪念活动。打补钉的衬衫 周恩来的生活确实简朴。房间里只是放着粗糙的木板床和极其普通的桌椅。长年水洗的衬衣,袖口业已磨破,多处打着补钉。可周恩来说这样很好,不愿把它扔掉。他穿的皮鞋、拖鞋和凉鞋鞋底已经磨破,但拿去修理好了又穿。一件上衣要穿几年乃至十几年。 周恩来穿用的衣服一破,便立即送到北京人民服装厂修补。修补衣服的次数很多,却没有一次做新衣服。据在那里工作的人回忆,在二十多年的漫长月岁里,周恩来没做过一件大衣,两件旧大衣轮换修理着穿。在国内自不待言,就是出国访问,也只穿这两件旧大衣。饮食简单 周恩来经常吃玉米面和小米等杂粮。坐飞机时只要两碟普通菜、两三片面包和一碗绿豆粥。周恩来在自家的庭院种植玉米和蔬菜,经常用来做饭菜。他去外地视察时每餐饭的标准只是五角钱。(李德安节译自《周恩来的实践》)
3. 香港《大公报》文章:汉字改革趋慎重深得人心
【香港《大公报》一月七日文章】题汉字改革趋慎重获人心(作者施君玉)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昨天宣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作为国家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作用。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它是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这是一件受到海内外中国人及华裔注意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简化汉字做了不少工作,但也应该注意到,其中一些汉字简化得离谱,为简化而简化,为迁就工农兵而简化,变成了乱造简化字。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外的老知识分子对此是不满的。他们认为破坏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这一种意见应该充分重视。 须知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属于世界性的,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六日起在上海举行的一批有中外学者七十多人参加的国际中国文化讨论会,就足以证明中国的文化素为国际所重视。讨论会有两大主题,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二是研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汉字简化、文字改革,有必要听取海外中国人,华裔以及台胞、港澳同胞的意见,而采取慎重、稳健的态度。 一九七七年底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各方提出了不少意见,例如将“微”改“屼”,““煤”改为“煤”,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个“草案”连日本文化界人士也有意见,向中国提出希望不要操之过急,并盼互相交流。针对各方意见,一九八○年七月,中国成立了二简草案修订委员会,对原草案中提出的四百六十二个简化字,逐字讨论,减为一百一十一个。由于各方意见仍多,“二简修订草案”迄今仍未公布使用。现在北京宣布,中国今后将对汉字简化持慎重态度,使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当稳定,而当前迫切需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符合今天中国的社会实际的。许多人担心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会代替汉字。这个问题现在也决定搁置,不作结论,而强调因势利导,顺乎自然。 在此种种条件未具备之前,汉字在长时期内确须要保持,不随便简化,这一稳健的政策,深受海内外中国人、华裔乃至世界各国学者的支持。
第 3 版
1. 古巴畅销书《卡斯特罗与宗教》
去年十二月上旬某日,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各家书店门口排了一条条长龙,抢手书是《卡斯特罗与宗教——和贝托修士的谈话》。 这本三百七十九页的谈话录成为畅销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垂垂已老的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在宗教立场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与贝托修士谈话时宣称:他从不认为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耶稣基督的理想有任何矛盾。 古巴在一九五九年革命前,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政权实行了强硬的反宗教政策,放逐了大批主教和神甫,关闭了许多宗教学校,使天主教徒难以在政府机构立足。它甚至还反对人民欢度圣诞节,因为它妨碍了甘蔗的收割。现在古巴领袖公开将革命理论与基督教相提并论,这等于向一千万古巴人民宣告政府将不再限制信教自由了。 在这本新书里,贝托修士问卡斯特罗为何在执政初期要压制宗教,后者回答说因为宗教庇护了反革命分子,但他强调古巴从未杀害过神甫或关闭过教堂。他说,近年来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已有改善。他甚至认为现在是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古巴的时候了。 对于这一论点,去年岁末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援引一位驻古巴的西方外交官的话说:“卡斯特罗现在可以宽宏大量了,因为宗教在古巴已不再是什么威胁了。”目前在古巴,虔诚的天主教徒大约有八万,名义上的天主教徒有四百万,而神甫只有二百一十五位,仅及革命前的四分之一。 在这本对话录里,卡斯特罗基本上认为天主教是有益于革命的,他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宗教是麻痹人民意志的鸦片这个著名论点。他说,一个宗教是不是精神鸦片要看它是否维护富人的利益。他认为拉美的天主教有希望脱离与“压迫者”的传统联盟,从而更多地关心穷人利益。 《卡斯特罗与宗教》的作者贝托修士是多米尼加的左翼教会人士,曾因庇护巴西的反政府游击队而在巴西坐了四年牢。去年五月他与卡斯特罗进行了二十三个小时的长谈,结果就写成了这本书。 (闻鹤)
2. 美国公司对教育保健事业的捐助
【合众国际社纽约一月四日电】据教育资助委员会昨天发表的报告说,一九八四年度美国公司对教育、保健、艺术和公民事业的捐助达三十八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二,其中对教育的捐助为十六亿美元。 对教育的捐助有五分之一以上是公司的产品以及计算机或实验室设备。 公司对教育的捐助有百分之七十一提供给各大学,其中一半作为对各系的捐助和研究捐助。百分之二十九的教育捐助用于奖学金、经济教育,同教育有关的组织和大学预科教育。
3. 大都市通讯公司兼并美国广播公司
【美联社纽约一月三日电】大都市通讯公司今天说,它用三十五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下属的广播网是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这家新合并的公司称为大都市—美国广播公司。这两家公司必须卖掉几个广播网点才符合联邦通讯委员会关于一家公司能拥有多少广播网点的规定。两家公司共卖掉四个电视台、八个电台和大都市通讯公司的电缆电视分部,共约十亿美元。 从交易额来说,这次兼并是最大的一笔宣传工具交易。然而,通用电气公司准备打破这个记录,它拟用六十二亿八千万美元购买全国广播公司电视网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
4. 美国电影新潮流:暴力片
美国电影界观察家认为,这股潮流比五十年代反共潮流更反动,但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第一滴血》是其代表 自从影片《第一滴血》走红之后,好莱坞先后推出了不少内容雷同的影视片,其中《兰博:第一滴血续集》、《失踪者在行动》、《入侵美国》、《赤色的黎明》和《死亡之希望Ⅱ》均已上映;即将上映和正在加紧制作的有告诫人们要“为下次世界大战作好准备”的《洛奇第四集》、描绘未来的海军陆战队如何击败外星人的《外星人》、宣扬援救在越南失踪人员的《敌后》和如何解救美国在中东被扣人质的《三角洲部队》等。此外,美国广播公司将耗资四千万美元,从今年一月开始生产一部长达十六小时的电视连续剧《美国》,构想克格勃在美国发动政变十年后美国的日常生活。《洛杉矶时报》记者刘易斯·比尔认为,美国目前流行暴力影片是一种偏执狂心理的表现,是一股新潮流。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反共浪潮有许多类似之处: △出于对外来侵略的担心,进而怀疑周围一切人。《第一滴血》之类的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是:你甚至不能信任你的邻居或你所喜欢的人,因为你不能保证他是不是一个外星人或一个共产党人。 △把无论来自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都描绘成不同于人类的怪物。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入侵美国》一片的恐怖活动领导人:长相古怪,心理反常,性情残暴。 △这类影片的主角几乎都不相信政府,认为政府对共产主义姑息迁就或不让公众知道重要情报。 △把科技与和平对立起来。从一九五一年的关于核灾难幸存者的《五人》和一九五九年的《海滩上》到今天的《马路男士》、《遗嘱》和电视片《翌日》都表现出这种倾向。 △宣扬美国人的软弱、堕落和敌人的无能、自私。 在《入侵美国》一片中,联邦调查局长单枪匹马拯救了堕落的美国,使它免受恐怖分子的破坏。 美国电影界的一些观察家认为,八十年代电影新潮流比五十年代反共潮流更偏激、更反动,但却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 刘易斯·比尔认为,那些谋求商业利益的导演和明星利用美国政治生活中向右转的潮流,煽动观众的感情和幻想。尽管娱乐业通常享有支持开明派的名声,但是今天新潮流的电影中的一些主要作家、导演和演员本人就是右翼人物。 刘易斯·比尔认为,无疑,我们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犯罪和暗杀消息充斥报纸头条、犯罪活动成风,恐怖活动似乎成了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莱坞的一些人不是认真反映和研究这些问题,而是宣扬偏执的爱国主义和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因此从兰博到洛奇,从诺里斯到布朗森,美国的电影观众似乎处于一种被煽动起来的偏执狂气氛中,拼命想谋求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刘国栋)
5. “金色天堂”里的冷酷现实
【美联社波恩十二月十二日电】向“金色的西方”移居至今仍然是很多东德人的梦想。但对于一些新到达的移民来说,这种梦想在西德的经济现实面前已经破灭。 十二月十二日,一位失业的东德移民持枪抢劫了一家西德银行。他对警方说,他需要钱买圣诞节礼物。 一位为寻求艺术自由来到西德的东德获奖画家发现,他的确能随心所欲地绘画,但必须靠打字谋生。他的妻子在东德当了十年小学教员,可她发现她的教师证书在西德得不到承认。最近她当了非全日性售货员。 对在西德的东德移民来说,寻找工作常常是适应“金色的西方”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部分。 最近两年来,共产党德国有五万五千多人获准移居西德,比以前增长一倍以上。然而,新移民是在西德失业最严重的时期来到西德的——失业率达百分之九,可给新工人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 一直做打字工作的画家托马斯·弗兰克说:“我认为,到这里来是个错误,因为我不能干我的专业。”联邦劳工局对一九八四年来的东德移民中的四千一百人进行了调查后说,这些移民到西德八个月后,百分之二十八的人仍没找到工作——是全国失业率的三倍多。 十月份公布的这项调查报告说,在那些找到工作的移民中百分之四十四认为,他们谋到的新职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东德的《德意志报》三月份曾说:“有二万多原东德公民想回国”。 这家报纸还发表了现在居住在西德的东德人写的一些信件,其中很大一部分谈到了经济困境。
6. 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
【路透社日内瓦十二月十八日电】联合国于一九七一年成立了一个救灾协调机构——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每当传来灾害消息时,办事处立即动员其联络网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估计,并分析出需要给予什么样的紧急援助。 据联合国估计,世界上每年大约要发生二十起严重自然灾害,平均造成八万三千人死亡。每年造成的财产和农作物损失高达四十亿美元。 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的指挥中心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办公室内摆满了电传机和电子计算机。该机构有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收听各通讯社发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和报道、有关政府发出的求援电报以及国际红十字会和其它国际组织发来的消息。 该机构的其它监听站还包括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地震预测中心、瑞典哈格福斯的地震观察站、设在美国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州的海啸预报系统和国际气象组织。 人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可同办事处的值班人员取得联系。十一月十三日,当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爆发时,正好是儒利奥·塞萨尔·格列科值班。他从法国电台的广播中收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打电话通知了在场的有关人员。几小时内,该机构就获得了有关伤亡情况的第一批估计数字,并证实,造成这次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泥浆和碎石,而不是熔岩。该机构通过电话将这一情况通知了要进行捐赠的有关国家政府和援助机构,从而加快了救援工作。该机构马上派专家赶往受灾现场进一步探明还需要哪些紧急援助。到目前为止,通过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为大约三百起严重自然灾害提供的国际援助已超过十二亿美元。
7. 出类拔萃的外交家(中)
周总理历时最长的出国访问还有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至一九六四年二月的亚、非、欧十四国之行。这次访问创造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总理出访时间最长的纪录。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元帅陪同进行了这次七十二天的出访。在访问非洲大陆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成为在国际关系中首创的新概念,这些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互利的精神立即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 周总理不断教导随行人员的箴言是,国家不论大小,必须平等对待,越是小国,越要表示尊重它。有一件事充分说明了他作为总理始终遵守的这个原则。 在周恩来到达西非加纳的首都阿克拉前几天,一场要推翻总统克瓦米·恩克鲁玛博士的政变正在酝酿中。恩克鲁玛为了欢迎中国贵宾正在作最后的准备。为安全考虑,中国方面的工作人员中有人说起不如推迟或取消这次访问。总理不同意。他说,东道主越是有困难,他们就越是需要支持,我们就越是应该按原计划进行访问。他要求礼节从简,取消通常的机场迎送仪式,确保恩克鲁玛总统最大程度的安全。他还提出,预定举行的会谈、为他举行的宴会和其它活动,都在加纳领导人居住的城堡内举行。对自身的安全,他却置之度外。 同加纳之行形成对照的是,他对苏丹的访问,在不同的背景下说明了他的这个特点。喀土穆曾提议周总理和东道主从机场到宾馆的一路上乘坐一辆敞篷车,让首都人民可以一瞻中国贵宾的丰采。当时苏丹局势相当动荡,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表示异议。周总理得知取消了安排之后,严厉批评了顾虑过多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同苏丹官员在他回国那天安排从宾馆到机场乘敞篷车,以挽回影响。这仅仅是为了礼仪吗?从表面上看,是的,但是作出的这个决定涵意远超过礼仪方面的考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表示声援一个被压迫国家的处境困难的领导人。 周总理在他所访问过的国家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他的平易和蔼的作风。他不辞辛苦地会见普通人。 在访问结束时,他总要找到司机、宾馆和饭店炊事员、机组人员和保安人员向他们告别,感谢他们使他进行了愉快的访问。使采访此行的记者感到十分诧异的是,他对新德里中国大使馆中所雇佣的所谓“贱民”显得出乎意料的关怀,同他们逐个地握手,通过握手,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印度的“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从事的是卑贱的职业,如打扫厕所和擦洗地板等,除了自己种姓内的人,大家一向鄙视和唾弃他们。(中)
第 4 版
1. 南特法庭上的枪声
【美国《时代》周刊十二月三十日一期报道】题:南特市法院里的一幕戏剧 事情发生在十二月十九日上午十点三十分,当时四名武装抢劫嫌疑犯正在法国南特市法院圆柱形灰色石头审讯大厅接受审问。突然间,一名男子一手朝天鸣枪,一手挥舞着手榴弹闯进法庭,打乱了正在按部就班进行着的审讯。法官、陪审团的陪审员们、律师以及听众纷纷钻入桌子和办公桌底下藏身。这位闯入者(后来证实是三十三岁的阿卜杜勒·卡里姆·哈勒基)迅速缴了五名法警的手枪并将它们交给其中的两名罪犯。在场的三十四人成了俘虏。 自己也曾被扣作人质的新闻记者多米尼克·吉耶在几小时后获释时说,在这些暴徒接掌法庭以后,“出现了劫持人质者反倒成了行政官和法官这样梦境中才会出现的时刻”。看来这确实是这伙犯罪集团的头子、三十八岁的乔治·库图瓦要求电视台摄下这一场景时心里所想的。面容憔悴的库图瓦以冷冰冰的口吻镇静地说:“你们审讯了我,现在该轮到我来审讯你们了。”他一边抽烟,一边挥舞着手枪,发表了长篇斥责性谈话,并且警告说,“警察如果动一动想干预的念头”,将意味着流血。他的讲话很快向全法国的电视观众作了播放。 库图瓦宣布,他同哈勒基这位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摩洛哥人见过面。库图瓦说:“他向我解释他的政治斗争。于是我决定把自己同他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不知要度过多少春秋的监牢生活上。” 哈勒基接着讲话。哈勒基因抢劫一所邮局三个星期前还一直在服刑。他宣称他效忠于阿布·尼达尔的恐怖主义集团,这个恐怖组织是一个同利比亚结盟的独立的巴勒斯坦人组织。哈勒基一边玩着手榴弹,一边情绪极端激动地对电视观众说,他要“给法国一记耳光”。 与此同时,身穿防弹背心的两百多名警察组成的一个拥有各种装备的队伍,其中包括从巴黎来的一个特别反恐怖小组,包围了法院,并开始同这些恐怖分子对话。这出戏开场后不到七个小时,由巴黎警察局长罗贝尔·布鲁萨尔领导的谈判代表就促成了几乎近一半的人质获释,其中包括正在那里旁听审讯的一批学法律的学生以及选择不参加造反的两名罪犯。整个那天晚上,恐怖分子陆续在释放人质。到二十日午前,只剩下四名人质尚未释放:主持审讯的法官多米尼克·贝拉什和两名助理法官以及一名检察官。随后,库图瓦把自己铐在贝拉什的手腕上,拉着法官走出法院。他曾一度愤怒地向警察和新闻记者大声吼叫:“滚开,我不想见你们。”然后,他向人丛中开了四枪,人群四散奔逃,并打碎了一个电视摄影机的镜头。 但是没有人受伤。三十分钟以后,劫持者同他们的人质一起钻进了一辆警方提供的小货车,开往南特机场。他们将车子停在一条跑道上,又释放了两名人质。同布鲁萨尔的进一步会谈使这三名劫持者相信,即使他们强占了一架飞机,他们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藏身。布鲁萨尔后来说,库图瓦“意识到他已走入了绝境”。最后,他同哈勒基以及另一名劫持者帕特里克·蒂奥莱在得到哈勒基可以回摩洛哥的保证后,把车开到机场候机楼并投降了。库图瓦最后还嘲弄地骂了记者一句,说他们是些“寄生虫”。
2. 里根宣布紧急状态停止同利比亚贸易
【美联社华盛顿一月八日电】美国总统里根昨天在列举了说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与在罗马和维也纳机场的大屠杀事件有牵连的“不可辩驳的证据”之后宣布,他命令所有的美国公民和美国的公司停止与利比亚做生意。 在昨晚八点举行向全国广播的记者招待会之前里根在昨天下午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中议,美国的石油公司,其中包括西方石油公司和绿洲石油公司以及在发出禁止去利比亚的禁令后仍留在那里的美国人都要受到刑事起诉。 里根政府官员说,至于个人,这意味着除记者之外,留在利比亚,购买或出售任何东西(其中包括食品)的任何人都可能面临着十年监禁和罚款。 里根在命令中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以使他有权“在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遭到不平常的特殊威胁”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尽管里根的命令语调严厉,但是他的政府的官员承认,新的制裁对那个国家不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如果其他大国不采取同样行动的话。 一些以不透露姓名为条件发表讲话的官员说,利比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意大利及西德不大可能同美国的贸易禁运进行合作。
3. 山崎太喜男撰文提出:警惕苏联利用缓和气氛发动攻势
【日本《世界日报》述评】题:苏联将对亚洲正式发动攻势(作者山崎太喜男) 苏联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在美苏首脑会谈中,无论在阻止实行战略防御设想方面,还是在削减中程核武器方面,都没有取得成功。现在,它正在把矛头转向亚洲,对亚洲发动攻势。因此,与首脑会谈以后日益高涨的缓和气氛相反,如今美国、苏联、中国正在亚洲展开激烈的竞争。时隔六年半实现了美苏首脑会谈,所以,缓和的气氛再度高涨起来。但是,如果回顾过去美苏首脑会谈的情况就会清楚,认为这次首脑会谈会马上导致和平,那恐怕是危险的。 第一,重大危机都发生在美苏首脑对话之后。(一)一九六二年的“古巴危机”是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会谈之后发生的;(二)一九七五年“西贡陷落”是在福特和勃列日涅夫会谈后发生的;(三)一九七九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在卡特和勃列日涅夫会谈六个月以后发生的。也就是说,在首脑会谈后出现的缓和时期更要警惕。 这次美苏首脑会谈以及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所发动的一系列“和平与宣传攻势”,正是一种“缓和攻势”。苏联曾利用七十年代的缓和气氛,增强军备,以致在核武器方面处于对美国的优势地位。 第二,这次首脑会谈是以苏联试图“阻止美国实行战略防御设想”的失败和美国坚持“促进战略防御设想”的胜利而告终的。 因此,苏联想利用缓和气氛,在美国国会、美国舆论界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西方自由国家中,促进“反战略防御设想工作”。也就是说,它企图采取计策和宣传等手段,来推行分裂西方的:战略。 第三,在苏联推行分裂西方战略的同时,亚洲的形势正朝着对苏联有利的方向发展。譬如,加强据认为已配备了新的巡洋舰的苏联远东舰队,扩大和加强金兰湾基地,苏联在军事方面也开始明显地重视远东地区了。此外,菲律宾政局恶化,美军在菲律宾的基地处于一种令人担心的状态。也就是说,苏联将其攻势转向亚洲的可能性很大。恐怕可以认为,谢瓦尔德纳泽外长访日也是苏联旨在促进“亚洲安全体系”这一亚洲攻势的一个组成部分。
4. 美国在同利危机中面临棘手选择
【科通社伦敦一月五日电】据西方观察家说,美国目前在其与利比亚的危机中面临棘手的选择。 他们指出,美国的欧洲盟友(主要是英国、法国和西德)对华盛顿呼吁对利比亚采取共同的军事与经济惩罚措施的反应冷淡。这些欧洲盟友警告说,这些措施,尤其是军事行动将会危及它们与整个阿拉伯世界、特别是与利比亚的关系,因为利比亚除了雇用了大约二千名美国人以外,还雇用了几千名欧洲人。 如果美国政府坚持要对利比亚发动一次军事行动,这些观察家说,那就应该独自进行,或者与以色列协调行动。 与此同时,观察家们排除了采取类似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行动的可能性,原因是利比亚幅员辽阔,人口和武器分散,而且还有可能涉及到苏联的种种国际考虑。 这些观察家们说,美国人可以袭击萨姆—5导弹基地。美国部队可能冒险轰炸利比亚炼油厂或发电站。他们说,华盛顿另一个选择是对利比亚实行海空封锁。 美国利用罗马和维也纳机场事件制造了目前的危机,并利用这一危机取得好处和实现某些目的,美国希望保证欧洲共同行动,以检验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牢固性。 美国在诱使穆巴拉克总统对利比亚发动战争失败之后,对本地区发生的情况,对叙利亚、约旦的接近显得很惊慌,它担心这一接近会导致与以色列对阵国家东部战线的恢复。 美国要让利比亚和叙利亚及其盟友苏联明白,地中海水域应该让美国部队畅行无阻,这两个阿拉伯国家不要考虑对这些部队进行冒险,尽管叙利亚得到了苏联的新军舰,利比亚买了阿根廷的驱逐舰。 如果这场危机带来什么好处的话(按这些观察家的说法),那就是重申了阿拉伯感情的一致,和对任何一个遭到外来威胁的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哪怕是道义上的支持。
5. 在支持利比亚问题上:伊斯兰外长会议发生分歧
【法新社非斯一月七日电】在第十六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上,阿拉伯国家今天发生了争执,叙利亚和埃及,伊拉克和利比亚公开进行争论。它们是在讨论非洲国家的一项提案时发生争执的。这项提案表示伊斯兰国家支持利比亚对付它所认为的威胁。伊拉克外长认为是利比亚对阿拉伯伊斯兰邻国进行「威胁」。伊拉克外长阿齐兹没有说出这些邻国的名字。 他说,谴责「犹太复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利比亚的威胁应当作为对这个国家的教训,而它仍在对阿拉伯伊斯兰邻国和其它国家进行威胁」。 伊拉克外长公布了他在秘密会议上的发言。他认为,利比亚不是以色列和美国威胁的唯一目标,因此他要求伊斯兰会议也谴责他认为约旦、也门、苏丹、伊拉克和巴解组织受到的威胁。 在辩论结束后,会议主席菲拉利(摩洛哥)说,会议将通过一个宣言,表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国家声援利比亚和所有受到「威胁」的伊斯兰国家。 菲拉利对报界说,埃及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是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他还说叙利亚、利比亚、伊朗将保留态度。
6. 卡扎菲照常办公 利首都灯火通明
【合众社的黎波里一月七日电】尽管从四日开始利比亚就进入了充分的战争戒备状态,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利比亚人真的认为会发生一场袭击。虽然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大部分地区首次实行了灯火管制,但首都市中心仍灯火通明。 没有见到通常的战争预防措施,例如在主要的设施周围堆积沙袋,或将平民转移到防空洞。一位副手说,卡扎菲本人仍“照常办公”。一位外交官说,“现在还不太清楚的是为什么他们要实行灯火管制。他们非常明白,把灯火关掉不关掉关系不大。”
7. 阿拉法特表示支持利比亚
【美联社吉达一月七日电】据报道,阿拉法特确认,“尽管我们同利比亚政府有分歧,我们仍站在利比亚一边,反对以色列或美国的任何入侵,因为我们不能让人把阿拉伯世界一块一块地吞掉”,阿拉法特在接见沙特阿拉伯《东方日报》报纸记者时这样说。 这次谈话是在伊拉克的巴格达进行的,阿拉法特正在那里就合作问题同伊拉克领导人会谈。 阿拉法特说:“虽然巴解一再否认同罗马和维也纳袭击事件有任何联系,美以仍然没有停止反对巴解组织的运动。” 阿拉法特说,“很遗憾,这些运动在扩大,而且愈加恶劣。他们坚持说,不管什么行动都是巴勒斯坦人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