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1-16

第 1 版

1. 我很爱中国(上)

姆邦格撰文说,那种认为中国已走上了意识形态异端的小道的看法是不对的,中国没有背弃革命斗争;邓小平的功绩在于他对中国经济进行了一番诊断后在短时间内制定了某种现实政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总的哲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次革命,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塞内加尔《太阳报》九月二十七日文章】题:中国——在意识形态与经济之间(作者马马杜·塞尼·姆邦格)(原编者按:作为记者、作家、外交家、前驻华大使,马马杜·塞尼·姆邦格在本文中解释了邓小平的旨在实现现代化的求实主义。)    自从文化革命结束和毛主席逝世以来,特别是自从邓小平以及一批奉行振兴经济和开放政策的人物上台以来,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就不时地吸引着外部世界对它的注意。    中国共产党领导机构内部发生的人事变动就是这样的,这次变动的规模之大使很多观察家感到吃惊。他们不得不再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前途提出问题。在这方面,各种意想不到的推测、估计和肯定蜂拥而来。    然而,要想真正了解目前中国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先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因为,在不了解情况的观察家看来,在中国社会一切都似乎是不合情理的,特别是当人们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社会和它经常发生的变化的时候,更是如此。仅仅用笛卡尔主义(笛卡尔是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他认为可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本报注)的逻辑不可能解释中国自一九四九年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相反,这种笛卡尔式的逻辑只会使事物更加神秘化。在外国人眼里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中国式的令人困惑的逻辑的典型表现。西方曾认为,文化革命的十年中在中国    刮起的那股丧失理性的、荒唐的和各种过火行为的邪风将会使这个国家陷入一场空前的社会政治动乱和可能影响这个共产党政权本身存在的经济瓦解之中。诚然,经过这个动乱时期,中国受到了严重创伤,管理出现了偏差,经济处于最低水平。但不到五年,同样一个西方却以怀疑的眼光发现,在那个令人痛心的时期,中国的本质未受到损害。尽管带着明显的伤痕,它仍然创造了奇迹,维护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所取得的主要胜利成果:制度的稳固、建立了进入工业时代的现代经济的基础以及特别是它的国内团结。    所以,为了对中国在向经济发展的进军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更现实的研究,首先就要停止用西方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和停止用西方人惯用的方法来分析这些变化。然后就应当对文化革命后的中国所遇到的挑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挑战进行研究。    在一个过去经常发生饥馑和疾病的国度里,社会主义政权所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就是成功地消除了这一祸害。那么在这个国家里尽一切力量来根除这一祸患并使粮食自足,使每个中国人不用依赖外援而能吃饱肚子,难道还有比这更正常的事吗?同样,争取生产更多的粮食以供出口,获取必要的外汇和实现必要的技术转让,不也是很正常的吗?    难道能以所谓尊重正统观念的名义给中国强加限制和设置障碍吗?难道共产主义体系就注定要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倒退和一切都匮缺吗?难道能认为共产主义的本质总是与先天性的缺陷联系在二起,而且,不管怎么做,它永远只适应低生活水平甚至是地区性的贫困吗?现实政策    邓小平的功绩在于他对中国经济进行了一番诊断之后在较短时间内制定了某种“现实政策”。事实上,在与美国以及十九世纪的欧洲的情况进行了一番对比分析之后,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美国和欧洲能很快取得经济上的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工业方面取得大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以真正的市场经济为基础而进行的健康的竞争。    于是,邓小平和他的班子发现,发展经济的真正秘密在于建立了牢固的基础之后善于给它以动力。    在几乎所有的共产党国家里,尽管领导人为发展经济作出了值得称赞的努力,但经济仍然不景气。这应当首先从生产者本身缺乏动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根本不存在个人利益这一概念)这一事实中来寻找病根。中国党政领导机构召开了秘密会议。经过几天的思考之后,有了重大的和丰富的发现:发展的动力在于在生产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实行责任制。从那以后,整个生产和产品的销售就不再只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而且也从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角度来考虑和进行。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总的哲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次革命,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事实上,这一措施的实施引起了很大的兴趣,使成百万农民回到农村,回到他们的土地上来了。过去,通过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所体现的过分集体化的制度使这些农民感到厌烦,迫使他们越来越多地转向其他活动,特别是进工厂或参军。    这是否说生产责任制推行得很顺利,没有遇到障碍和大的问题呢?邓小平是一个以讲求实际而著称、非常明智和非常了解本国国情的人。    他和现在正领导着中国的他的班子里的人都远不是一些幻想家。他们知道,在一个拥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里,实行这样大的改革肯定会遇到来自那些留恋旧时期的干部或那些要捍卫意识形态的纯洁性的人的保留态度,甚至是抵触。    他们知道,因此必须极其耐心和灵活地来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者用现在常用的办法一步一步地把他们从政治上清除掉。    现在可以认为,只要他的高龄许可的话,邓小平就会把他的激动人心的探求进行到底。在开放政策中对他的同胞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进行了考察和了解了他们的内心向往之后,他酝酿了向他的人民提供物质利益而又不背弃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计划。他明白,他的国家需要在现代化基础上合理安排生产力以达到不断发展生产的目的。    在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至十一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决定坚决地走全面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必不可少的调整,特别是纠正了过去的错误。由此出发,它确定了如下的一些目标:从一九八一年起到本世纪末,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年总产值将增加三倍,即从三千七百四十亿美元增至一万四千七百四十亿美元。与此同时,人均年收入必须从三百美元增加到一千美元。    (上)

2. 苏保匈波等国讨论汉城奥运会问题

【法新社河内十一月十三日电】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说,社会主义世界各国的体育部长今天举行第三十四届年会,会议的议程包括讨论参加一九八八年在汉城举行的夏季奥运会问题。    他们说,估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将于明天抵达河内,参加苏联和它的十二个社会主义盟国举行的这次会议。    这些人士说,这次为期三天的秘密会议将讨论参加汉城奥运会的问题以及在体育领域加强合作的途径。    观察家们说,正式参加汉城奥运会的主要障碍是北朝鲜坚持这次奥运会应由分裂的朝鲜半岛双方联合主办,但是南朝鲜已经拒绝了这一要求。    这些人士接着说,估计还会讨论索非亚主办一九九二年冬季奥运会的候选资格。不知道他们是否讨论主办一九九二年夏季奥运会的候选国。    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除了越南和苏联之外还有: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东德、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古巴、北朝鲜、蒙古、柬埔寨和老挝。

3. 美试验成功一绿光激光器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三日电】国防部在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试验中,成功地通过激光器的光线将高空飞行的飞机上的信息传到在“作战深度”潜行的潜艇上。    据海军少将托马斯·马丁利和其他海军官员今天证实,这次试验是一年多以前在加利福尼亚圣克利门蒂海岸进行的,其代号是“斯利凯尔84”。    这次成功的试验为进行补充研究以及向一些官员证明可以通过卫星而不是飞机来建立一种更为先进的激光系统铺平了道路。    在今后十年内,海军将控制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的研究工作。

4. 匈报文章《中国向拉美开放》北京台湾在拉美外交“赛跑”对北京有利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十一月十四日文章】题:中国向拉美开放(匈通社记者费伦茨发自北京)    刚刚结束的中国总理赵紫阳为期十六天的拉美之行,值得人们注意:中国总理过去还没有访问过拉美。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中国的外交则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六十年的“非洲热”,七十年代向西方开放一段时间,八十年代上半期,中国的注意力中同时有“第三世界”、西方、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    拉美目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还在进行“激烈争夺”,外交承认的唯一大陆,北京同十七个国家(包括智利)有外交关系,台湾则有十四个,“斗争”只是在纸上进行,因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七个国家占拉美面积和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外交上的“赛跑”对北京越来越有利。中国同拉美的外贸只占中国外贸总额的百分之三,而另一方只占百分之一。

5. 波兰政府发言人乌尔班说:机构改组是波兰稳定和正常化的证明

【合众国际社华沙十一月十二日电】波兰政府发言人乌尔班今天说,波兰领袖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总理职务和清除他在政治局内的主要对手,是放松军人对政权的控制的一个信号。    乌尔班在向西方记者介绍情况时说,这还意味着担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的雅鲁泽尔斯基牢牢地掌握着领导权。乌尔班说:「最高一级的机构改组和人事变动是波兰生活稳定和正常化的证明。」但是他还说,「军队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仍然是重要的」,尽管实际上军队已不再在管理国家方面具有主要作用。

6. 拉·甘地说印中关系取得明显进展

【日本《朝日新闻》晚报十一月十四日报道】题:印度总理在会见本报记者时表明,对美苏会谈的成果表示担心(该报驻新德里记者吉田、斋藤)    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十三日在新德里总理府单独会见朝日新闻社记者。他最近刚刚会见了美苏两国领导人。    在谈到世界注目的日内瓦美苏首脑会谈问题时,甘地总理对会谈能否取得成果表示强烈担心。他说:“美苏双方的态度犹豫不定。”他强调说:“最优先的课题仍然是核裁军”。    在谈到苏联提倡的亚洲集体安全构想时,他说:“各国各有各的想法,这个构想能否发挥作用值得怀疑。”对亚洲集体安全构想表明了否定的看法。    拉·甘地总理对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表明了强烈的热情。他强调说:“双方有诚意解决边界问题,中印关系比过去取得了明显进展。”他还说:‘‘想走同外祖父(已故尼赫鲁总理)同样的道路。”对举行新的中印首脑会谈表明了积极的态度。

第 2 版

1. 新加坡的华文书店

【香港《文汇报》十月二十八日文章】新加坡拥有数量不少的华文书店。除了久负盛名的“中华”、“商务”、“世界”、“上海”等几家之外,独立以后,在桥北路的百胜楼又增设了颇具规模的‘‘今古”、“青年”、“大众”、“友联”、“香港”等书店。    这些华文书店经销的图书杂志,除了新加坡出版的,主要是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进口的。经营的范围似乎各有分工,有的书店主要销售中国大陆出版的,有的则以经销港台出版的为主。然而,无论你到哪一类书店,都可买到香港印的《邓小平文选》,也可以买到带政治倾向的台湾书籍。华文书店经营的杂志种类繁多,唯独没有那些不堪入目的色情货。    台湾出版的图书的封面几乎都打上一    层塑胶,光鲜耐磨,纸质良好,字迹清晰。而且图书种类繁多,除名作家的作品之外,还有许多武侠小说。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图书种类也不少,既有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烹调、针灸之类的图书。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封面设计都较单调,纸质粗糙,色泽黯淡。    最近几年,中国与新加坡关系日益密切,当地华人掀起了一股到中国旅游探亲的热潮。因此,从中国进口的历史书籍、旅游杂志便成了畅销书。    新加坡华人为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一九八二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书法比赛,得奖作品集册出版,引起了不少华人收藏中国字画的兴趣。书店里单幅的字画或书法、国画的单行本成了畅销货。

2. 美国亚裔人口中华人比例将下降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九日电】一个民间人口研究机构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说,在美国人口中,亚裔人口增长最快,到本世纪末可达到将近一千万。    据预测,到二○○○年,亚裔人口「将占美国人口的将近百分之四,而一九八○年占百分之一点五」。    根据国情普查局搜集的数字起草的这份报告说:「在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期间,美国总人口只增长百分之十一,而亚裔人口增长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一。」    这份研究报告估计,现在亚裔美国人已从一九八○年的三百五十万增长到五百一十万。亚裔美国人比一般美国人所受的教育多,工作好,收入高。    到一九八○年为止,华裔人口是美国最多的亚裔人口,为八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八人,占亚裔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点四。但据预测,到二○○○年他们将降到第二位,占那时的亚裔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左右。

3. 麦礼谦撰写《美国华人史》

【香港《大公报》十一月九日文章】题:访问美国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该报驻美记者汪岐)    麦礼谦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原在美国一家搞核电站的最大的公司贝克特尔任机械工程师。六十年代初,他开始用业余时间研究美国华侨史,并且是“华人侨美历史学会”(现称“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发起人之一。他和陈参盛、胡垣坤合编的《加州华人历史大纲》和与另一些华人学者合编的《美洲华人史纲》被美国好些大学列为“华人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他本人常被一些著名大学聘请讲授华人历史课程。一九八○年,哈佛大学出版一部《哈佛美国人种百科全书》,其中关于华人部分“中国人”词目,是哈佛大学请他撰写的。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邀撰写者绝大部分是美国各高等学府的教授及高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麦礼谦被选人,足见学术界对他的看重。    去年十月,麦礼谦在公司职满三十一年,五十九岁退休,专心投入华人历史研究写作上。目前他正替香港三联书店撰写一部《美国华人史》,预计字数超过二十万。    麦礼谦说,撰写《美国华人史》,他将重点放在二十世纪初期和中期华人发展上。过去,关于十九世纪华工在美国的一段历史的论著较多,但全面论及二十世纪美国华人历史则还未有。可以说,是对过去只局限于研究十九世纪华人历史的突破,尤其是对二十世纪华人社会内部的发展问题。    麦礼谦说,二十世纪华人历史是一段美国华人从艰苦挣扎到渐渐取得成果、是从华侨转变到美籍华人的历史。早辈的华侨漂洋过海,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但到第二、三代的移民,则已开始在美国生根,有些并在这里取得成就。现在研究这段历史,其意义在于让今天的人们知道华人是怎样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记着自己是中国的血统。没有历史,便没有种族观念。其次是重温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今天华人的地位是前人不断努力争取来的,今后华人在美国社会仍须在政治上、经济上争取更多合理权益。对于近期华人发展的趋向,麦礼谦指出有四个特点:(一)发展多元化。可以分为四类华人:一是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二是越南华裔(近期人数增加不少);三是来自台湾的华人;四是土生的华裔。(二)外来资本增多。主要来自东南亚,超过了原来在华人社区经营的资本。(三)华人开始积极参加美国社会活动,在政治上作更多的争取。(四)在学术上取得较显著的成就。在大学里,华裔学生入大学比例相当高,成绩优异者亦不少。

4. 贡培基统一了法国的电话通信

【中央社巴黎十一月二日电】一名年轻的华裔科学家,成功地将法国电话从七个数字改为八个数字,协助法国更新了电信系统。    年仅二十八岁的贡培基由法国电信当局指派负责这项任务。他在过去两年中设计了一套电脑系统,使法国的国内及国际电话消除了许多地区号码,从而统一了法国的电话通信。    由于这项电话系统改革的成功,法国的电信系统可能是世界最进步的,而且也使法国能够应付公元二○○○年之后的需要。    贡培基在二十一岁时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工艺学校,随后前往美国斯坦福及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他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这门学科在发展电信及太空卫星通讯方面极为重要。    法国于上月二十五日开始更改电话号码之前,贡培基仍无法确定他所设计的电脑系统在实际应用时能否成功。    但在上月二十五日十一时之后不久,法国全国的八位数新电话证明畅通无误时,他感到非常高兴,立即打电话给他的父亲贡宗才,报告这项好消息。    贡培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创造力,也获得他所服务机构的赞扬。他所服务的机构,目前正进行欧洲阿丽亚娜火箭计划的研究。法国当局为表示对贡培基成就的赞赏,特别拨了一架飞机供他使用,作为巴黎及他在乡下的研究机构的往返交通工具。    贡培基被认为是极少数成功突破西欧国家障碍的年轻科学家之一。西欧国家过去一向不欢迎外国人参与有关重要科学研究的工作。

5. 美国女企业家的崛起令人瞩目

【美国《冲击》季刊文章】题:美国女企业家的崛起(作者多萝西·钱斯基)    十年来,美国妇女拥有、经营和创办的企业增加之快令人瞩目。据估计,一九七二年,美国妇女拥有的公司总数为四十万二千零二十五家,还不到美国公司总数的百分之三。可是到了一九八三年,美国已有三百五十万家企业的所有人是妇女,占美国非农业独资企业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一。    妇女企业家崛起的一个明显原因是,近几年来,妇女参加劳动大军的人数急剧增加,参加毕业生训练计划的妇女人数也在迅速增长。    十年前,全国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的人当中,妇女只占百分之五,而今天占百分之二十五。在大学里学企业专业的,女生占一半以上,十年来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六。    今天的女企业家不只限于经营化妆品行业。三百六十行几乎都少不了她们。    妇女经营的企业中,有百分之四十二每年的总收入不到五千美元。全国妇女拥有的企业有三百五十万家,但是它们为美国经济创造的价值只占百分之三。为什么美国妇女愿意不辞辛苦地从事这种好处似乎不大的行业呢?    华盛顿地区的商业顾问夏洛特·泰勒认为,经商是寻求独立的手段,也是有可能取得财富和权力的手段。    对某些妇女来说,独立是主要目的,她们往往只要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心满意足。    除了经济上的刺激因素以外,促使妇女经商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她们能够比已经在经商的人(往往是男子)搞得更出色。以家庭为基础的企业既可以使妇女获得独立,增加收入,又可为子女提供发挥积极作用的样板。    由于妇女的“传统”作用在家务方面,因此,妇女办的企业往往属于作为家庭延伸的服务业,包括个人服务、教育和零售业。

6. 西欧日本女性自行创业趋势日升

【本报讯】美国《商业周刊》和香港《亚洲周刊》最近纷纷报道西欧与日本妇女创业有成就的故事,指出这是妇女追求事业成就的新趋势。    四十一岁的法国女子费拉蒙蒂曾为好几个跨国企业工作过八年。她说:“我发现我比男性还要努力,却仍无法升迁,因此想自创事业。”现在她在巴黎开设一家小酒店,还打算在欧洲和美国开设分店。    从外表看,小酒店象拉丁广场的咖啡店,但是费拉蒙蒂引进美式快餐的作业方法,提供客人欧式食物与美酒。    有些国家认为女性创业有助于减少失业,因此,法国政府对于创业者雇用一人,就给予四千美元津贴;荷兰则提供无息贷款。    很多女性创业者最希望政府减少法律条文的限制,而且也在督促立法,使金融机构不能对女性贷款者添加额外条件。    在日本,四十九岁的小野百合说,“我所以决定自行创业,是为了向传统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挑战。”    她在一九六九年成立电话答话服务公司,现已扩展到提供咨询顾问的服务,员工四百五十人,客户三千个。    虽然女性创业现象与世界性妇女自觉的趋势同时发生,其实很多女性为现实所需而承担主管大权,也是造成女性创业者日多的主因。很多妇女在父亲与丈夫退休或死亡后才出来打天下。有很多女性继承风雨飘摇的公司,而扭转劣势,反败为胜。    七十年代中期,法国的露克丝从父亲手中接下游艇公司,非但挽救颓势,且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还推出许多新款式游艇,过去三年来,她更缔造了六倍盈余的成绩。    六年前,英国女子荷根的丈夫放弃推销他所编制的电脑软件程式,荷根就开车跑遍所有她认识的电脑经销商,三星期后,获得三千七百美元的订单。于是她自设公司,聘用丈夫担任电脑程式设计师。    日本女子寺田千代乃为了营救丈夫的钢铁运输公司,一九七六年成立搬家部门。一年后,发展为日本第一家既搬家具也运人的公司,现已在全国开设四十八家分公司,每年营业额增长百分之二十。    由于日本人平均每二十年才迁徙一次,所以搬家简直是一个家庭不得了的大事。寺田千代乃的“艺术式搬家公司”就努力把搬家变得愉快且难忘怀,该公司提供德国制两层巴士,下层载家具,上层载人,有豪华座位、酒吧枱、电视游乐器等。    要象男人般当老板,也是促使女性创业最重要的诱因。三十七岁的法国女子潘雯说:“我喜欢下令指挥、管理群众、创造新猷。”她在一九七七年开始裁制婴儿服,现在经营一家营业额一千万美元的公司,把衣服卖到全球四百家服装店,还拥有二十家连锁专卖店。    英国一位出名的四十三岁的女创业家若迪克,为了政治理想开设化妆品连锁店。    由于她热心提倡保护环境,所以坚持只卖天然成份的化妆品,果然成效神奇。    在保守的西德,女性自觉与反抗传统才是主力。汉诺威“妇女与社会”组织的布兰迪说:“许多女性为了追求自由、正义与公平而创业,并不单纯为了辉煌的事业。”    虽然西欧妇女追求创业途中遇到兼顾家庭、生儿育女等困难,但是女性创业趋势仍日日升高。至少商学院女研究生未见减少,而且这些女子比以往更有心自行创业。米兰的一所大学里,正在修企管硕士学位的女研究生有一半以上表示,将来想要自己创办公司当老板。    这些现象是基于女性决心自己掌握生活重心和独立自主的结果,而积极工作最能反映这种趋势。

第 3 版

1. 一部反映「包产到户」的苏联小说

莫斯科来讯    不久前苏联出版的长篇小说《没有战争的年代》第四卷,用不多的篇幅谈六十年代中叶苏联个别地区进行类似“包产到户”的试验,以及围绕试验展开的、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叶的争论。    苏联目前在农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推广的是根据最终生产成果付酬的作业队承包制,只在个别边远地区小规模试行家庭包养牲畜的办法,没有听说目前在种植业中试行家庭承包制。苏报还对家庭承包原则有所非议。在这个背景下,小说里对包产到户表示赞扬,是值得注意的。    苏联《小说报》杂志今年第十三期刊登了《没有战争的年代》(作者是阿纳尼耶夫)第四卷,也是最后一卷。小说在谈到家庭承包试验时说:    俄罗斯联邦奥廖尔州姆岑斯克区一个名叫绿草地的集体农庄,于一九六六年试行过“家庭小组承包”,即把土地划归家庭,实行经济核算制。试验结果超出人们预料,索什尼科夫一家,四人完成了作业队二十人的工作量。    那年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作者没有具体讲是什么会议),姆岑斯克区委书记路金就这项试验作了发言,博得不少掌声。然而会后党中央的工作人员毫不含糊地告诉他,试验为“个人致富”开了大门,提醒他“有通行的经营原则存在,任何人不得违反”。但路金认为试验是正确的,他从莫斯科回区后立即着手草拟报告,为试验进行理论论证。路金写好报告,交给州委,州委没有作明确答复,没有表示支持。他又去莫斯科,把报告送交党中央有关部门,结果是石沉大海。试验在绿草地也遇到困难。年终结算,索什尼科夫一家应该分到一大笔钱,“每人可以买一辆汽车”。农庄、区和州的财政部门却认为,一个普通拖拉机手得这么多钱是非法的,因而拒绝支付。以农庄党委为中心的一部分人坚决反对给索什尼科夫付一大笔钱,反对这项试验。他们说,虽然索什尼科夫给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粮食,降低了燃料和肥料消耗,农机使用也经济合理,还节省了劳动力,但这都是次要的,而且据说可以用其他的办法作到。最关紧要的是“道德问题,就是说,要使社会在精神上纯洁”。索什尼科夫父子没有领到应得的收入,找区委书记路金。书记却以“研究研究”的空洞保证把他们打发走了。    农庄主席只好背着区和州的领导,派人同索什尼科夫父子一起去莫斯科找有关部门申诉,得到的答复是:“个人发横财”不行,“不管是集体农庄或者其他生产单位,都不能自行其是,在一切问题上,特别是在劳动报酬上,必须遵循规定的办法和法律。”    一项试验便这样夭折。索氏父子离开农庄,到一个矿区开卡车去了。    农村情况仍然不好。机器越来越多,农业投资不少,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谷物、牛奶、肉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不是人人都能买到需要的食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于一九七四年三月通过了发展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决议。莫斯科成立了一些新机构,负责贯彻决议。一位名叫科姆列夫的人从州委调到中央领导一个新机构。    他决心深入研究食品问题。他从当年被打入冷宫的旧档案里,发现了路金写的报告。    他认为这项试验非常重要,决定亲自到奥廖尔和姆岑斯克考察。    小说写到这里为止,考察的经过和结果作者都没有交待,留给读者去思考。

2. 英国黑人戏剧取得长足进展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今年八月底到九月初,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戏剧节上,来自南非、加拿大、英国的黑人剧团推出了一些反映世界各地黑人生活和斗争的节目,受到了好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南非黑人演出公司的《卑鄙的勾当》一剧讽刺和鞭挞了南非保安部队;《强盗》揭露了一位持不同政见的南非诗人遭受监禁、折磨和杀害的情景;来自加拿大的黑人青年剧团演出的《马撒和埃尔韦拉》描绘了两个前黑奴的悲欢离合;《可爱的少女》把音乐、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向观众展示了一位年轻的牙买加黑人女子外出谋生的冒险活动;英国伦敦的黑人剧团推出的《典礼》反映了来自加勒比地区的伦敦黑人的不幸遭遇。    英国黑人戏剧的兴起和发展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大量黑人,主要来自加勒比英属殖民地,受雇到英国充当劳动力。七十年代初,反映英国黑人生活的戏剧开始零零散散地在一些小剧场上演。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地点和机会,加之黑人劳动者没有看戏的习惯,因此黑人戏剧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很少发展。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英国黑人戏剧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首都伦敦。一些黑人剧团相继建立,较有威望的剧院开始接待黑人剧团演出。    英国黑人戏剧在八十年代获得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在英国出生的第二代黑人成长起来了,他们比他们前辈受的教育多,愿意去剧场看戏,而且在他们中,有的上了高等院校学习艺术,为黑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人才。    此外,一九八一年,伦敦发生了动乱,迫使当局把钱花在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伦敦市的劳工部门提供资金兴办黑人文艺事业、向一些黑人剧团捐款、在去年和今年办了两届黑人戏剧节,并把伦敦北部的圆形剧场改成黑人文娱中心,在此开展戏剧、舞蹈、电影、录音录像和展览等活动。    尽管英国黑人戏剧过去几年来进步不小,但演员人数不多,并很难有机会在伦敦的著名剧场上献技,仍被排除在戏剧主流之外。为此,一些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了黑人戏剧联盟,为黑人戏剧培养演员、筹措资金和寻找市场。(刘国栋)

3. 墨西哥故事片《拉萨罗·卡德纳斯》

据墨西哥《至上报》报道,墨西哥将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大型故事片《拉萨罗·卡德纳斯》。    拉萨罗·卡德纳斯将军生于一八九五年。在他一九三四——一九四○年任墨西哥总统期间,曾实行了石油国有化并进行了土地改革,为墨西哥的经济独立和民族发展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拉萨罗·卡德纳斯于一九七○年逝世。这部影片的作者亚历杭德罗·加林多将亲自担任导演,著名演员戴维·雷诺索扮演拉萨罗·卡德纳斯。    这部影片的很多场面将在拉萨罗·卡德纳斯进行过重要活动的几个州去实地拍摄。目前,摄制计划已制定完毕。一旦物色好担任其他角色的演员,便立即开拍。    拍摄工作预计将在八个星期内完成。(杨)

4. “千面影星”的自述

伦敦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公司新近推出了一部颇受英美评论界关注的自传:《化装的福气》,作者是名满大西洋两岸影坛的千面演员亚历克·吉尼斯爵士。    吉尼斯从影四十余年,拍过五十多部影片,得过多种奖,包括两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他与英国首屈一指的导演戴维·利恩交往最深,曾在利恩执导的一批经典片中塑造了一群性格迥异而形象丰满的角色:如《雾都孤儿》中的阴险毒辣的老贼法金,《孤星血泪》中的性情温和的波盖特,《桂河桥》中的英军上校尼柯尔逊,《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教授戈德博尔。    此外,他在《虎穴擒魔记》中扮演的英国谍报机关头目也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吉尼斯一生中最令人叫绝的化装表演要数一九四九年所拍的《好心与王冠》。在这部影片里,他除了担任主角,还兼演七个配角,做到了八个角色八副面孔,八种性格。他的“千面人”雅号由此而得。为表彰他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于一九五九年册封他为爵士。    美国评论家爱德华·贝尔在今年十一月四日一期的《新闻周刊》上对《化装的福气》进行品评。他称颂吉尼斯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天赋之才”,认为这部自传是“对一个永远在变的形象的总结,它的章节虽互不关连,却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十分腼腆、无依无靠的穷少年是如何达到其职业的顶点的”。    这位七十一岁的老影星小时候饱尝人间的苦楚。他是私生子,其母只顾自己挥霍,待他如同外人。生父是谁,吉尼斯至今不知。    吉尼斯十八岁时,在著名戏剧家约翰·吉尔古德的引荐下进了伦敦戏剧艺术学院,两年后登上西区舞台,在《汉姆雷特》剧中饰演配角,从此开始了他的表演艺术生涯。    在自传中,吉尼斯也详尽地回顾了当时风靡西区舞台的一些话剧,并以刻薄的语言嘲笑了当代英国戏剧界的三大表演艺术家——约翰·吉尔古德爵士、蒂龙·格思里爵士和拉尔夫·理查森爵士。    这部传记的不足之处似乎是,吉尼斯对他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的才能几乎毫无介绍。他的经验之谈是:演员是他人言语的解释者,是招数多端、虚荣十足的匠人,也是冷眼观世者。(陆文岳)

5. 发现拜伦的作品

【苏联《在国外》周报第四十期报道】不久前,在拜伦作品出版者约翰·梅里亚住宅的地下室里,发现了这位勋爵的无人知晓的作品。手稿注明的日期是一八一六年三月十四日,内容是揭露战争和人的残暴行为。这位大诗人在这篇作品里叙述的是十四世纪中亚细亚统治者帖木儿的历史。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位中世纪以残暴而著称的统帅的生活道路。手稿是美斯利·马钱德教授发现的,

6. 卡斯特罗是拉美电影迷

【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日报》十月二日文章】题:卡斯特罗是一个拉美电影迷    据古巴导演圣蒂亚哥·阿尔瓦雷斯说,菲德尔·卡斯特罗是电影迷,尤其是拉美电影迷。    卡斯特罗重视古巴电影艺术的发展,他在两年前说,一部拍摄得不好的纪录片也比一篇妙笔生花的社论有说服力。    古巴现在每年可摄制十二部故事片、四十五部纪录片和四十五部新闻片。古巴人爱看电影,一部好影片有二百万观众。电影业自负盈亏。在古巴放映的电影一半来自社会主义国家,一半来自资本主义国家,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古巴还促进拉美和第三世界电影事业的发展,在哈瓦那定期举行的拉美新电影节,使来自拉美各国的电影工作者汇聚一堂,交流经验,以打破美国在电影制作和发行方面的垄断。

7. 摩洛哥残疾女作家哈利玛

【《青年非洲》周刊文章】摩洛哥女作家哈利玛·本·哈杜说,「我要一直走到底。什么也不能使我停下来。现在,我已经象一个正常妇女那样生活了。」哈利玛已赢得了三重胜利:战胜了九岁时就使她卧床不起的脊髓炎;战胜了孤单,因为从六月二十九日起,她已有了美满的婚姻;她今天正在无忧无虑地生活。    哈利玛住在巴黎区埃夫里自己的一套房间里。    哈利玛最近刚写完了她的传记《闭门不出》,正在找一位出版商。她又准备写一部小说,暂定名《命运》,讲的是一个摩洛哥乡下女人在城市的遭遇。目前,她还在学习秘书课程并准备参加考试。    哈利玛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在摩洛哥政府的帮助下到巴黎求医治病。她的第一部小说《女反抗者艾莎》已由青年非洲出版社出版发行。她在沃克勒松医疗中心在怀疑与希望中度过了五个月。她学会了坐和使用轮椅。    一九八三年六月,哈利玛一个人住进了埃夫里的一个专为残疾人设置的单间套房,她在一年后才得到了居住证。她写作,并参加了一些协会。她为马格里布妇女举行报告会,并作为乌季达残疾人协会驻法国的代表。她还参加了在利摩日举行的一次会议。她的朋友把她介绍给了利摩日市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她坐在轮椅上,他们推着她去商业中心为她买东西。    在他们中,机械技术员克洛德·阿尔特来到埃夫里工作。他们住在同一座楼里,他们在电梯里相遇和见面。这位高个子、有胡子、充满幽默感的东部的法国人,如果说不是残疾人,至少也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人,他们一起生活了六个月并决定结婚。    哈利玛说,「我毕竟仍然是摩洛哥人,我希望生活在那儿。而在这儿我感到是孤独的。」    哈利玛有两大心愿:使她的作家生涯成功和继续成为残疾人的榜样。

第 4 版

1. 直言不讳的朗伊使美法头痛

【美国《新闻周刊》十一月十一日一期文章】题:叫嚷的耗子    众所周知,戴维·朗伊是一位爱使人惊讶的人物,他的讲话会使听众感到振奋,但有时也会感到灰心。自从在十五个月前的大选中获胜担任新西兰近十年来的第一位工党政府总理以来。这位今年四十三岁、体重二百四十磅的前律师和卫理公会的兼职传道士在世界舞台上已成为一名惹人讨厌的主角。朗伊讲话直言不讳,由于坚决拒绝允许携带核武器的或核动力的舰只进入新西兰港口,他同华盛顿一直争吵不休,并差一点断送澳新美条约。他事实上要对法国总统密特朗政府的人事变动负责,因为他坚持要调查炸沉绿色和平组织船只事件。他还不断责备西方盟国领导人没有对种族主义采取更加一致的行动。    朗伊赢得了反核活动分子和第三世界的外交官们的阵阵喝彩声。今年,他甚至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    而在贬低朗伊的人眼里,他顶多不过是海德公园里的一个能博得观众喝彩的演说家,一个慷慨陈词全然不顾及后果的机会主义者。事实上,他的政策是一种标准的大杂烩,是把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因素与严肃的基督教社会信条和会使里根感到高兴的经济学混为一体的产物。    朗伊继承了新西兰的平均主义和改良主义传统,他没有搬进总理官邸,而是住进总理官邸附近的一套公寓里。但是作为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总理,他的身上也包含了新西兰新一代政治家的特色。    朗伊是一名物理学家的长子,他的祖先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淘金热时期从德国移居到北岛的科罗曼德尔矿区的。他们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学生时期,朗伊就表现出聪明的才智,但他的学习成绩却平平。在大学里,他还以能言善辩而初露锋芒,一九六六年毕业拿到法律学位后,他凭借着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来到奥克兰一家以专门处理难案而闻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作为一名律师,朗伊全力以赴地为穷人辩护,一天要独自处理多达十个案例,从而赢得了盛誉。这段经历显然对他在自己家所在地区首次竞选议员成功大有帮助,因为他住的地方是奥克兰郊区的一个劳动阶层的居住区。自那时以来,他一直占据这一席位。从经济上来说,他的选区的生活水平低于新西兰的平均生活水平,那里的许多居民都是毛利人以及最近从其他太平洋岛屿上来的移民和靠养老金生活的退休人员。朗伊的在英格兰出生的夫人内奥米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至今仍居住在那里;朗伊只要有可能,他都要乘坐五十分钟的飞机回到家里,星期六上午,他总是开放他在当地的办公处,接待来访的选民。

2. 苏群众希望苏美首脑经常会晤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十一月九日电】(记者安娜·克里斯坦森)    记者在大街上,百货商店里以及酒吧间同苏联公民进行了广泛交谈,发现这些苏联普通人对美苏首脑会谈的态度比官方要乐观。官方认为,如果戈尔巴乔夫和里根达不成具体的武器协议,两人前往日内瓦就毫无意义了。    而普通苏联人的态度是:两位超级大国领导人终将面对面地会谈,这件事本身就意义重大。    一位名叫加利亚年约三十岁的妇女在市中心一家商店门口等候同伴时,记者采访了她,她说:“美苏首脑将举行会谈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我真诚希望他们就军备控制或缓和方面的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我真心这样希望,但是我怀疑他们会这样做。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使我感到里根对世界和平不感兴趣。我对这次会谈并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如果他们会晤更频繁些,那么将是有希望的。”    一位四十七岁的工程师伊戈尔说,他正在密切注视这次首脑会谈的准备工作。他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    他在商店等候妻子购买物品时,记者同他交谈起来。他说:“美苏首脑将举行会谈真是太棒了。两人面对面地交谈总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们希望裁军真正取得进展,他们应进行更经常的会谈。”    在加里宁大街漫步的两位身穿长大衣,头戴毛帽的年轻军人重复了官方宣传机构自今年七月宣布两位领导人将举行会谈以来每天宣传的、要求人们接受的看法。其中一位军人说:“最高领导人举行会谈总是好事,但是,他们必须就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他的同伴在一旁点头表示赞成。“如果他们不就缓和与裁军达成协议,会谈的意义何在呢?”    但是,一小群持不同政见者说,美苏首脑会谈也许使他们的处境恶化,尤其是现在,克里姆林宫采用释放少数几名知名活动分子的办法,避开了世人对它滥用人权的指责。    大多数苏联人认为美苏领导人会谈应更经常些,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自一九七九年美国前总统卡特同勃列日涅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会谈后,两国领导人一直未再举行过会谈。    大多数苏联人表现得不同寻常地愿意同西方记者交谈,同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只有两名塔吉克妇女说,她们对美苏首脑会谈一无所知。    许多人怀疑里根是否真设法裁军,但是他们没有辱骂他,而那样做在过去是司空见惯的事。

3. 美发明防止窃取核武器的新技术

【英国《外事报道》周刊十月三十一日一期文章】题:最终的防盗者    为美国国防部工作的安全问题专家担心,恐怖分子和外国的特工人员也许会设法窃取核武器,为阻止他们偷窃,那些专家发明了一种新装置。《外事报道》周刊的人士说,人们称这种最新的办法为「最终的防盗者」。    这些人士不愿详谈这项技术。但是,他们笼统地谈到,如果一个未经批准的人破坏锁,就会在锁上面出现一层厚的东西。已经进行过细致的试验。有一位人士说:「甚至那些从监牢里出来的有名的和不出名的安全砸锁专家也承认他们毫无办法。」    这些人士说,尽管一些恐怖分子也许想窃取核武器,但是另一些则想摧毁核设施。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发生过十四起与核材料有关的爆炸事件和三百多起炸弹威胁事件,其中大多数事件都没有公开。

4. 三千多名记者将云集日内瓦

【合众国际社日内瓦十一月九日电】新闻工作者将云集日内瓦,报道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日的首脑会谈。    预计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杂志,最主要的是电视台,将派出三千至三千五百名新闻工作者。通常只有在报道有七千名运动员参加的历时两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新闻界才出动这样强大的队伍。    苏美两国代表团实际人数各有一百五十人左右,加上通信技术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同这次首脑会谈有关的人在九千至一万人之间。    瑞士方面的组织人说,新闻工作者的后勤安排同外交官的不同,但是肯定是同样复杂的。    大批记者将在形状象掩体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工作。两位领导人——还有他们的夫人——的每一项公开活动的实况都将通过闭路电视显示在可容纳一千八百人的大礼堂的大屏幕上。    几大电视网各派来了二百人左右——比里根代表团和戈尔巴乔夫的一百五十人还多,它们都各包下了整座饭店。从饭店通过卫星播映实况的设备已经运    到,每家电视台派出达三十名摄像人员到现场拍摄。

5. 华裔女作家包柏漪(下)

「文革」后期回国访问    包柏漪从一九四六年随母亲移居美国,至一九八五年止,曾经到中国大陆访问四次,每次都是两个月。    一九七三年,包柏漪和丈夫洛德获准随第一批回中国大陆探亲的美籍华人,回到憧憬已久的神州祖国,游览了广州、杭州、苏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那时,中国大陆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谁有“海外关系”,谁就是革命对象。包柏漪在街道上走动,没有人愿意和她说话,怕沾边,招来横祸。在广州和杭州,她没有亲戚,旅行社的人陪她,却不和他们一起吃饭,说是上面的规定。她一个人对着一大桌的菜,哪里吃得下去?她回忆这段经历说:有一次她独自在广州街道上走,“发现几百个中国人跟在我身后走”。    据一篇《包柏漪访问记》的记述,包柏漪在一九七五年第二次访问中国大陆,见到的亲戚仍很少,而且见了面也很拘束,几乎无话可说,使她有“情隔万重山”之感。肯定目前开放政策这篇《包柏漪访问记》又说,包柏漪去中国大陆多了,人们也就不再把她当作外国人了,还来向她走“后门”。她还没有在椅子上坐下来,人们就来托她到友谊商店买东西。很多人向她诉说,不走后门就办不成事。    根据这篇访问记,包柏漪对中国大陆目前的开放政策是肯定的。她认为,中国大陆不必过分担心被西方精神污染。很多华人在美国住了几十年,甚至好几代,却仍然保持着固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祖国的感情。美国华人对美国社会、教育、科技方面作了很大贡献,如贝聿铭、王安等人。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风格。娶华裔妻子相得益彰    这篇《包柏漪访问记》,在叙述“温斯顿·洛德在美国国务院工作了十六年,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四任总统。他实在太累了。卡特上台时,他辞职休息了几年,里根上台后,他又回到国务院去”之后,有一段话说:“按(美国)国务院当时的规定(现已取消),凡与外国人结婚的外交官,不能出使配偶的原籍国,因为这样的背景可能影响他对该国执行外交政策,或带来其他麻烦。”这段话所说的“当时”,可能不是从肯尼迪入主白宫到里根登上美国总统宝座这段时间内,而可能是在更久之前。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几年,美国结束在日本的占领状态之后,美国驻日本大使赖肖尔的妻子是日本裔美国人,因而他有“日本女婿”之称。    不过,这篇访问又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大陆打开中美建交大门,却偏偏选了洛德,因为洛德在白宫做事,掌管很多机密,与基辛格关系很密切;也许还因为他有一个华裔太太,反倒方便些。    这种说法,倒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洛德出任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这事相呼应。中国的《乱世佳人》    包柏漪用了六年时间,写作《春月》。她把全部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烈感情,倾注在这部卷帙浩繁,被美国《出版家周刊》称为“一本中国的《乱世佳人》”的小说上。    《春月》的故事,着重描写清朝大臣张贤德和吴翰林这两个封建家族五代人的曲折经历。故事的情节发展,从光绪五年开始,直至一九七○年代中国,人物繁多,以春月这个出生在封建专制家庭的女人作为主线,描写两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沧桑,借以反映这段漫长岁月中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本小说,好似一部自传性的历史小说,有人认为内容不很深刻。故事结束时,春月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老妇人。    畅销小说被拍成电影或电视片,在美国是常见的事。    一九八四年八月亲自好莱坞的消息说,曾经导演及监制《怪屋疑云》、《花街杀人王》及《苏菲的抉择》等著名影片的美国老牌导演艾伦·帕库拉已决定把包柏漪所写的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的小说《春月》搬上银幕。    艾伦·帕库拉于一九八四年夏末秋初在北京宣布:影片《春月》的全部人物将由中国演员扮演,并在中国拍外景。刘晓庆将应聘扮演影片《春月》的女主角。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