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1-02
第 1 版
1. 与邓小平的一次谈话(上)
【美国《时代》周刊十一月四日一期(提前出版)采访记】题:与邓小平的一次谈话副题:“你应给他们赚钱的权利”(原编者按:现年八十一岁的邓小平穿着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显得神采奕奕。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翼接见了由《时代》周刊赞助到亚洲各地旅行的六十位美国企业界领袖和《时代》周刊记者。率领访问团的是总编辑亨利·格伦沃尔德、经济编辑雷·凯夫和采访主任理查德·邓肯。在过去几年中,一度被当作“走资派”流放内地的邓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改革,下放决策权和更加依靠自由市场力量。在九月中旬,他作了大量的人事更动,许多年迈的领导人退休了,在权力结构中代之而起的是比较年轻的官员。 在这次气氛轻松,范围广泛的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这位中国领导人就国内经济改革及如何坚持下去、新出现的贪污问题、中苏关系及下个月的里根——戈尔巴乔夫日内瓦最高级会议抒发了他的看法。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邓不断抽烟,这是他的习惯。他说话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时而语气强硬,时而动听而谦恭。)下面是谈话摘要:关于自由市场经济能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并无根本的矛盾。问题是我们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更加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当然,过去的老方法是实行计划经济。这个老方法是个好方法,因为有计划是好的。但是,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只搞计划,会延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我们能把计划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那么我认为,这会有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永远只依赖过去的经济体制,我们就无法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有用的东西。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在看来,这一政策是正确的。但是,这是否违反社会主义原则呢?我认为没有。关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坚持两件事情。第一,在我们的经济中应永远以公有制为主。第二,我们应设法避免贫富两极分化,永远坚持致富道路。我们实行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只要公有制在我们国内占支配地位,我认为两极分化是可以避免的。不同地区和人民的致富时间会有差别。有些人先富起来,另一些人慢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会帮助未富的地区。这就是我所说的共同富裕。 我认为,只有经济发达了,只有人民生活改善了,只有文化和教育水平提高了,才能最后消灭消极现象。所以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一心一意搞四化。我们现在尽量利用社会主义的固有特点。我们也希望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有用的东西,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我们决定进行改革起差不多已过了七年。正如我们在中国说的:“我们会对其他世界开放。”如果你们要知道中国政局是否稳定,如果你们要知道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普遍改善,你们应该看看农村发生的情况,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农村。换句话说,我们是从国内最困难的地方开始改革的。我认为,我们取得的成功是在农村取得的。 你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均收入停留在六十元(二十美元)。这是低于贫困水平的。这就是说,人民缺吃少穿。但是,农村的改革开始了,三年内取得了成效。我们在农村进行的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如果你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你就得给他们赚钱的权利。因此,我们取消了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 我了解有人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不错,这是实际情况,但是与七年前比较起来(当时有人极力反对农业改革),现在的不同意见就少得多了。我们刚刚在农村开始实行改革的时候,有很多人不赞成改革。头两年,中国还有三分之一的地区不那么热心,在最初的改革中落后了。他们等了一年,当他们看到其他地区干得不错时,也就赶上来了,一、两年内便干出了成就。 我们的做法是不强迫(反对改革的人)做些什么。我们的做法是用实践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不合适的。所以我说,农村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经验。关于城市改革问题。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这件事比较复杂,因为牵涉更多的问题。正如七年前所出现的情况一样,现在也有人对城市改革表示担心,虽然这样的人为数比较少。我想他们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因此我们解决他们的疑虑和担心的办法,也是我七年前所采用的办法。我们将要让实践来消除他们的担心和疑虑。我们允许有不同意见。我们对待这些有疑虑和担心的人的态度,就是去了解他们。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从现在起,几年以后,他们就会信服了。 所有这些担心都不会妨碍我们实行改革。我们开始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将近一年了,我看势头很不错。如果说农村的改革要三年取得很好的成效,那么我看城市的改革就要花五年的时间。我希望朋友们密切注视着我们。从现在起,两年、三年、四年或者五年,看看会有什么变化。从我个人来说,我可以说是充满信心,因为对中国来说,中国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中国只能走这条路。别的道路只会通向贫穷、落后,我想这是中国走上繁荣的唯一道路。 (上)
2. 墨西哥《一加一报》发表评论说:中国和拉美合作有助于世界和平
【墨西哥《一加一报》十月三十一日文章】题:北京对拉美的兴趣 目前,中国人对促进同拉美各国、特别是同民主国家更广泛的合作怀着很大的兴趣。 中国总理赵紫阳正在南美进行访问。他访问的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这些国家是目前正在为巩固本地区民主制度而进行斗争的典范。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北京正在努力缩小美国和苏联在世界上的霸权主义势力范围这种可以理解的兴趣。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人在我们大陆的愿望主要是同拉美各国的关系更为完善,因为,这些国家可以成为中国在对世界开放中的一种政治和经济因素。可以预言,中国同拉美联系的扩大,将会成为巩固世界和平和合作的重要因素。 应该着重指出,中国在拉美共产党的建立过程中没有进行过任何直接干预。中国人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他 们是尊重不干涉拉美内部事务的原则的。 【墨西哥《一加一报》十月三十一日评论】题:赵紫阳向游击队发表讲话 中国总理昨天在波哥大发表的讲话暗示,打着毛主义旗号的武装起义组织““同中国目前解释的毛主义毫无关系”。 另外,应该考虑到:自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决裂、拉美大多数亲苏政党疏远和断绝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来,中国领导人摆脱了一些承诺,因此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制定对外政策,不再面临同情解放运动和需要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矛盾。 因此还应该注意到赵紫阳强调下述立场时的谨慎态度,赵紫阳向其拉美同僚强调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希望在万隆会议通过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卓有成效的和富有生气的关系。目前是邓小平的务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时期,必须排除障碍和避免产生任何猜疑,以便使其在全球范围建立的外交、文化和贸易关系得以发展。
3. 霍梅尼对伊朗新内阁说:不要什么都实行“国有化”
【路透社德黑兰十月三十一日电】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今天对伊朗新内阁说,不要什么都实行“国有化”。他说,伊朗新内阁不要太重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他说:“让那些受到委托的愿为国家效劳的商人有为国效劳的自由,不要什么都实行国有化。” 霍梅尼在他在德黑兰的宅邸接见了哈梅内伊总统、穆萨维总理以及议会在二十八日通过的二十二名内阁部长。 伊朗官员私下说,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分歧使穆萨维之类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公共部门的激进的改良主义者,与哈梅内伊之类更倾向于私有企业的保持旧传统的政界人士之间发生了分裂。
4. 英将补贴向中国提供的贸易贷款
【英国《金融时报》十月三十一日报道】题:英国将补贴向中国提供的贸易贷款 英国政府将补贴向中国提供的一笔一亿英镑的贸易贷款,以获得大规模的资本项目并在提供软贷款的竞争中赶上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 提供这笔贷款的条件很可能非常优厚,利率可能为百分之五,二十年归还,头五年不还款。 这是英国第一次在中国加入补贴信贷的竞赛。英国这样做是英国出口商进行游说和议会施加压力的结果。 海外发展大臣雷森昨天证实了这笔贷款的数额。 虽然他没有细谈,但是他暗示,英国将从援助预算中拨出二千五百万英镑左右以使提供这笔贷款的条件比较优惠。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规定,在任何混合信贷中,援助部分至少要占一揽子总额的四分之一。 人们可以认为英国向中国提供这笔贷款是想提高英国在一个重新崛起的市场上所占的不大的份额。
5. 美高级企业家代表团访问越南
【法新社河内十月三十一日电】自从一九七五年以来访问越南的首批美国高级企业家今天抵达这里并会见了越南高级领导人,包括范文同总理。由美国大约三十家大公司和私人机构的大约六十名总经理组成的这个代表团正在进行三十六小时的调查访问。这是美国出版界大公司《时代—生活》公司组织的亚洲七国之行的一部分。 这次访问的时机是,越南正在千方百计寻求外国援助,因为它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
第 2 版
1. 苏里南华人商业日趋兴旺
【纽约《华侨日报》报道】题:苏里南华人经济较其他民族优越 苏里南是个多民族国家,人口约为三十五万,黑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五,印度裔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五,印尼裔人约占百分之十五,森林黑人约占百分之十,印第安人约占百分之二,华人占其中的百分之二。欧洲人及其他共约占百分之一。各民族均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谐共处。苏里南的官方语言是荷兰文,人民普遍懂英语。 由于土地肥沃,矿藏丰富,国民平均年收入达二千美元,是个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 一八五三年第一批华人来到苏里南,他们是来自印尼爪哇的中国人,共约五百人,以后在一八五八年到一八七○年,荷兰政府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一个移民公司,该公司在五年时间里,从香港招募了大约二千名中国人,他们中很多人在五年合同期满后,不愿再延期,于是有的返回中国或转往别国。 留在苏里南的华人,在种植园中作自由工人,或从事小农,也有人去经营小商小贩。早在一八六七年就有好几家中国商店。 据一九七○年统计,中国商店占生活日用品商店的百分之六十五,在大宗贸易方面,只有几家控制在中国人手中。土生华人一般不经商,他们选择的职业是医生、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职员。苏里南华人数字不断增加,一九七一年已有六千四百人。 来自中国的华人,他们有社会团体的组织如「中华会馆」、「青年会」,商业组织有「华侨商会」,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俱乐部,并且出版自己的报纸。 随着苏里南经济的发展,华侨的商业也日趋兴旺,截至一九八○年底止,华侨开办的出口商行六家,代理商行四十八家,批发商行三十九家,付货商行一百二十六家,华侨工厂二十九家,焊铁厂三家,大埠区华侨大小商店共三百三十四家,包括有出入口洋行、汽车公司、洋货批发行、自助商店、时装公司、鞋店、钟表店、影相店等等。 华人在此虽是个少数民族,却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占有一定地位。 就首都帕拉马里博市而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小型伙食店都由华侨经营。华人的经济状况比起其他民族较优越。
2. 华人对美国社会贡献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十月二日文章】近几年来,每到春节,美国总统都要向华人发表新年祝词,对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称道一番。 据资料统计,目前美国华人有八十多万,占美国总人口百分之零点五。目前华人中大学生的人数,如按人口比例计算,超过了白人而居美国之首。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占华人总人数的八分之一。 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共有十二万多人,华裔血统的就有三万人之多。美国电脑研究中心的十九个部主任,华人占了十二个。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分会主席,多半是华人。参加美国太空事业的华人有一千四百人,在几十名美国太空人的名单上,王赣骏和陈湖均为华人。 除了杨振宁、丁肇中、吴健雄、贝章铭、林同炎、陈省身等大家熟悉的杰出科学家外,现在美国的工商企业、金融、影视、艺术等行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华裔名人巨子。如“电脑大王”王安、“钢铁大王,谭仲英、“股票大王”蔡志勇、“旅游大王”陆国权,以及年薪高达六十万美元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女电视播音员钟康妮等。这说明炎黄子孙的智力和竞争能力都不在其他种族之下。
3. 林同炎和他的“和平大桥”设想
【香港《华人》月刊十月号文章】题: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的“大同书”(作者王季深) 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是以设计大量桥梁闻名于世的。 他在这上面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东方与西方的结合。美国的权威建筑评论家高度赞扬他在设计工程中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地考虑问题”,“谱写了现代建筑史的新篇章”。 林同炎诚然是一位热爱生活与事业、永远不知疲倦、不断开拓前程的勇士。造沟通世界的和平大桥近年来,林同炎的想像翅膀飞得更高了,自信力发挥得更强了。他连续作了两项大胆的、宏伟的、有远见的建议: 他建议在欧、非两洲之间,建立一座长达九点三英里、跨度每孔五公里、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的桥梁。 他更建议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建立一座横跨白令海峡的“和平大桥”。 如果这两座大桥真的建成了,不但欧、非和美、亚四大洲得以沟通,全世界更将浑然一体。人们可以从旧金山到莫斯科和巴黎,或者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北京、开罗和更远的地方去。 这简直是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的“大同书”。有了这两座大桥,除了上述的三个结合外,林同炎又把科学与政治结合起来了。 林同炎是一个中国血统的美籍学者,他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他极欣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的诗句,他更充分运用了结构工程技术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了,他还要用预应力混凝土(他在美国被誉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把全世界紧密团结起来,为全人类的和平共处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平大桥”正是“世界和平与了解”的象征。 他十分向往在“和平大桥”建成后,五大洲连成一气,“到那时候,对外贸易、商业和旅游都兴旺发达起来了,一座一座花园般的城市都会张开双臂,热烈期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和参加各种会议的人们。” 他盼望这个梦想早日实现。知难而进建造“和平大桥”横跨白令海峡,从战略上看,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林同炎在战术上也作了帧密的考虑,他并没有给困难吓倒。他从多方面作了可行性研究,力促这个梦想的实现。他对此颇具信心,认为迟早必将实现。有人问他,要造这样一座大桥,该有多大难度?他说,首先要面对现实,承认它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屈服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要知难而进,在作出了一系列必要的、有力的措施后,还是可以变难为易的。不断开拓林同炎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了。有人问他:“该退休了吧?”他说,“最后总是要退休的,但不是现在。”“我热爱工作,工作中饶有兴趣。我还有好多设计方案没有拿出来呢!”
4. 台湾“立法院”里的“十三兄弟会”
原编者按:“十三兄弟会”的崛起,是当前畸形政治的产物,暴露了台湾因为缺乏健全合理的法制规范、政治伦理与权力分配,造成政经关系的不正当发展。 【台湾《时报杂志》周刊文章】题:细说“十三兄弟”(作者刘建青) 立法院内所谓“十三兄弟会”,从形成到溃散,短短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如今在国泰信托的资产负债清理中,赫然发现十三兄弟会中多人与“国信”之间有财务往来,进一步说明“十三兄弟会”是个变态的利益集团。与蔡宗关系密切 “十三兄弟会”的形成,与蔡家国泰财团有极密切的关系。早在几年前立法院审查合作社法之前,即传闻十信招待十余位增额立委先后到菲律宾、美国旅游。如果这项事实无误,“十三兄弟”的雏形即形成于此时。 事实上,“十三兄弟”这个名词,只是一个含糊的、概约性的符号,他们的组合并没有明确的组织系统,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宗旨,完全是私情的交往、私利的结合。因此,成员究竟有多少人,数目无法确定,其间有亲疏之别,有核心、有内圈、有外圈,也有更外圈。 以一般的看法来衡量,他们的亲疏组合是这样的:①核心人物:蔡辰洲、刘松藩、王金平。②内圈人物:谢生富、洪玉钦、李宗仁。③外圈人物:萧瑞征等。 蔡辰洲在这个组合中,有两种身份,既是他自己“十信”的代表,同时又是老大蔡辰男“国信”事业的代理人,可说是幕后老板。其次,谢生富、李宗仁两人都是学法律出身,能说善道,法律基础不弱,可说是“十三兄弟会”在立法院辩论的先锋战将。对银行法修正的蛮横作风 “十三兄弟”的影响力,比较清楚展示在法案审查上,是在立法院第七十三会期银行法修正案审议时。此后,他们的声势逐渐膨胀,插手于立法院内各种可能影响权力结构的事务,而且也逐渐逾越分寸,渐为人所侧目。 “十三兄弟”对银行法修正案审议的蛮横作风,最能代表他们只为私利不顾公益的心态,最能说明“十三兄弟”的非正当性利益团体的本质。 原来,该次银行法修正案,最敏感的条款是信托公司能否经营不定期信托业务的问题,这与各信托公司的利益关系甚大。银行法本来规定信托公司不包括不定期业务,但行政院颁布的“信托公司管理规则”,却准许经营不定期业务;行政院修正草案中,并且修正为信托公司得经营定期与不定期业务。 对于行政院这项修正案,“十三兄弟”当然强要护航通过,因为“十三兄弟”是国泰信托蔡辰男在立法院的保镖。 据说,“信托公司管理规则”与银行法修正案之所以规定准许信托公司经营不定期业务,也与蔡家和“十三兄弟”对财政部的影响力有关。 老委员对于“十三兄弟”的行径,越来越无法忍受;对于行政院银行法修正案欲准许信托公司经营不定期资金业务,更是无法接受,因此终于逐渐酝酿一股反“十三兄弟”的势力。信托公司能否经营不定期资金的条文,终于僵持不下,国民党中央政策会不得不为此召开会议协调。 由于政策会的协调结论暧昧不明,资深委员渐感不耐,乃进一步采取行动,以联合质询的方式,动员八十九位立法委员。他们在质询中,明白指出信托理论只有定期,没有不定期;行政院制定的信托公司管理规则准许信托公司经营不定期业务,是行政命令明白违背法律,要求行政院撤消该项命令。受到国民党警告 这个质询果然震撼了国民党决策阶层,此时中央当局对“十三兄弟”的问题也开始重视。因此,当立法院财政委员会联席会进行到要表决信托公司得否经营不定期资金业务的条文时,由于政策协调会已经否决行政院草案中规定的得经营不定期业务,因而国民党党团深恐“十三兄弟”在表决时反扑,遂在前一天下午,排除“十三兄弟”成员,举办法案沟通会,要求支持通过政策协调结论。至此,“十三兄弟”正式受到国民党的排斥,甚至警告。 依照表决结果,行政院制订的信托公司管理规则宣布无效。 “十三兄弟”操纵银行法审议,最后完全溃败,但其间与行政院、财政部有关的问题,却也不明不白地结束,整个政治局面就是这样浑沌不清。攻占召集委员位置 “十三兄弟”除了在银行法修正案审议中,表现了它的非正当性利益团体本质外,它也在立法院各委员会召集委员的选举上,摆出了攻战的架式。其中,他们最想染指的当然是与他们利害最相关的财政委员会,因为财政委员会管的都是金融问题,既与国信相关,也与十信有关,更与所有银行相牵连。 此外,“十三兄弟”平常对与他们有关的政务官,也都极尽拉拢之能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七十三会期新任行政院长俞国华尚未经过立法院行使同意投票之前,“十三兄弟”即以蔡辰洲、萧瑞征具名,邀请俞国华及内阁两名大将(即当时的内政部长林洋港、财政部长徐立德),共同到蔡辰洲的“辰园”赴宴,参加宴会的增额委员达二十多人。逮捕蔡辰洲无人敢说话 然而,“十三兄弟”的发展,到了十信案爆发之后,瞬间全面溃散。今年三月一日,立法院院会审查法务部检察官逮捕蔡辰洲的函件时,“十三兄弟,的其他成员竟无人敢发言,主要核心人物当时也都没有出席,甚至人人因而自危,整个格局呈现的是溃散与败亡。 检讨起来,“十三兄弟”的成长到溃散,有许多值得注意、警惕的地方,倘若无法从中吸取教训,并妥为规整,未来此种现象也会以另外的方式,由其他另一股势力取代崛起。
第 3 版
1. 靠左手捏出塑像的盲人艺术大师
【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迈克尔·纳兰霍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印第安人雕塑家。不过,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是瞎眼,他是在被征召入伍到越南作战时,让弹片弄瞎眼睛的,而且他的右手也从此变得不听使唤。 纳兰霍回国后便决定继续年轻时的志向,以雕塑作为呈现心灵美的手段,不过,他现在只能依靠触感用他的左手来捏出自己记忆中的人和事。 他的作品题材还独具印第安民族的特色,许多送到全国博物院陈列的雕塑,都是印第安舞蹈者和猎人的形象,以及印第安人最熟悉的各种动物。 当局曾把他的作品惠赠给尼克松总统和教宗约翰保罗二世。 一九八三年,他还获得教宗的特准,用手去触摸米开朗基罗的杰作。 纳兰霍的泥塑作品,都铸成青铜,并在玻璃厂里熏黑,一般都有零点六米高。 不过,他的人像都是没有眼睛的,形象也很简单,只是线条明快,充满朝气。失明的雕塑家纳兰霍和他的作品合影
2. 西伯利亚民间文艺节
据《苏联画报》第九期报道,不久前,在新西伯利亚城首次举行了西伯利亚民间文艺节。林区、冻土地带的村庄和一些城市的说唱演员都参加了这次文艺节。近来,对反映这个广大地区各族人民历史的传说和歌曲的兴趣日益浓厚。在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城、音乐学院、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西伯利亚分会成立了三个研究西伯利亚和远东各族人民说唱艺术的中心。六十卷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各族人民说唱文艺选集》的头几卷已经编定。选集中除了文学外,还有乐谱和唱片。(林)
3. 中非作家协会成立
【苏联《在国外》周报第三十九期报道】在刚果人民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宣布成立中非作家协会。加入该协会的有刚果人民共和国、扎伊尔、安哥拉、中非共和国、喀麦隆、冈比亚、卢旺达、乍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赤道几内亚的作家。 刚果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散文作家亚迪·马蒙索诺当选为最近三年的中非作家协会主席。协会的任务是发展和加深这一地区作家们的创作联系、在书籍出版方面共同进行努力。中非作家协会总部将设在金沙萨。
4. 民主法国电影档案馆:保存五万部黑白和彩色影片
【德通社柏林十月一日电】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电影档案馆里,保存着大约五万部黑白和彩色影片。本月是该馆建馆三十周年。 档案馆保存的有故事片、纪录片和尚未放映过的资料。该馆在得到请求时,将这些影片或资料拿出来放映,出租作教学和研究之用,或为电影院复制拷贝。 使用这些影片档案的主要是电影制片人、研究人员、电影评论家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与电视学院的教职人员。 这里的资料也向外国用户出租。 例如,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印度、日本、利比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叙利亚和越南等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为制作电视节目就曾利用过这一服务项目。 电影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收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拍摄的影片,还从一些私人收藏家手里收集影片,并与外国交换影片资料。他们对收集来的影片进行审查、存档,不断丰富档案馆的影片资料。 电影档案馆有专门的设备,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储存影片资料。自从一九八一年以来,为防止褪色,该馆的彩色影片一直保存在零下七摄氏度和恒湿的条件下。 该馆目前共有彩色影片三十五万盘。
5. 二十三届国际科技电影节在捷帕尔杜比采市开幕
【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十月二十一日报道】第二十三届国际科技电影节十月二十日在帕尔杜比采市开幕。电影节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公司和捷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二十三个国家、联合国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创作人员带来二百六十四部影片参加本届电影节。由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从中选出五十三部影片参加竞赛。今年的技术电影节对那些研究交通和邮电现代化的影片更为重视。电影节期间举行的四次专题讨论会也是针对交通和邮电现代化问题的。其中两次讨论会是由捷交通部和捷邮电部主办的。
6. 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费恩》百龄犹健
【美新处出版的《交流》杂志八五年第四期文章】题:《哈克贝利·费恩》百龄犹健(作者诺曼·梅勒) 一百年来的读者仍然发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一部杰作。尽管评论界没有发出一片赞扬声。但对此书的评论总的来说是友善的。大家一致认为,书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已经降临一八八五年的文坛。当时的评论界很难预见到五十年后艾略特和海明威的赞美之词。在一个英文版木的序言中,艾略特称之为“一部杰作,……马克·吐温的天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明威的评价更高。他说:“全部美国现代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见过的书中最好的一本。所有的美国作品都源出于此。在此以前没有什么作品。自此之后也未见过这么好的作品。” 我是很久以前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因此现在重新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新鲜。也许我上一次看这本书时是十一岁,或者十三岁,但是现在我只记得,我是在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才看它的,我当时很是失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我实在读不下去。前一本书中出现的那个我非常喜欢的汤姆·索亚在这本书里却变了样,似乎再也不可爱了。哈克贝利·费恩这个人物,我完全无法理解。后来,想起几乎凡是教授美国文学的老师都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时,我感到很惊奇,但是这并没有吸引我再去看这本书。 我想,当我宣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时,我只不过是重复千千万万读者已经说过的话罢了。确实是这样,就我所知,它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当然,它是有缺点的。离奇古怪,不够平衡,一味提出批评,过于夸张。不管怎样,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我曾经感到非常奇异的激动。 这便是我第二次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的感觉。我竭力抵制书中情节对我的吸引,但是最终我还是投降了。对于发出如此强大磁力的一本书,你迟早是要投降的,我感到仿佛在捧读一位三十到三十五岁的青年作家的作品。这是一位中西部的、也许是密苏里州的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不但有那么大的气魄写出一本有关一百五十年前的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小说,而且还向我们展示出一大批小说的典型形象。几乎每一章都有极其生动的新人物跃然纸上。作者写得那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在他的笔下活龙活现地显现出上帝为美国中部塑造的每一种男人和女人。 但是,到底应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打个什么分数,你只需拿它同一些最优秀的现代美国小说相比较,一页一页地比较,就可以看出它是站得住的,一个地方写得别扭,另一个地方却很引人注目——它绝对比得上人们五年或十年才能一见的那种不可多得的、不可思议的处女作。 但是,为了讨论文学的正题,我还是来谈谈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十九世纪的一部小说,因此也应该谈一谈它的巨大的文学价值。我要说,一部伟大小说的首要条件也许是,它应该象一个具有明显的超人魅力的人那样,发出看得见的光辉。如果不借助于某种奇伟的形象,极少文学作品能发出这样的光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所有小说中所出现的最壮丽的河流,就是我国的密西西比河。随着哈克 ·费恩和一个逃奴乘木筏顺流而下,我们都象被这风光旖旎的河流迷住了。这河流不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而是一支显然时时刻刻存在的力量,是维护着这个男子和孩子的造物主,是一个背叛他们,养活他们,差点儿淹死他们,把他们冲散,又使他们重新汇合的神灵。这河流贯穿整个故事,其悲欢离合也如哈克同那个逃奴的关系一样。这个逃亡的白人和这个逃亡的黑人之间相互了解和加深友爱的过程,也同人和这河流的关系一模一样,充满了背叛与养育,分离与聚合。就这样,它触及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根细小的神经,在那里,怜悯和讥讽交织,使我们最隐秘的情绪也颤动起来了。 读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使人们再度认识到,白人与黑人之间那种令人窒息、充满仇恨但却即将消逝的生死争斗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面,我们伟大国家中依然有黑人与白人的兄弟情谊。如果这种关系最终以厌恶和共陷惨境告终,那就太可悲了。这部小说把我们重新带回到一个幸福的时代,那时,这种事情还刚刚开始,一切都似乎是可能的。那种情感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回忆啊!在希望已经落空,激情已经消逝之后,它仍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极为丰富的回忆,这不是伟大又是什么?人们期待民主,因而总是希望我们能重新得到那种财富,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难能可贵,历久弥新,就在于它解除了我们的束缚,让我们想一想民主及其崇高但却令人毛骨悚然的前提:让世间所有男男女女的情欲、贪婪、梦想、奇想、理想、贪心、希望以及腐化堕落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来吧,世界照样会变得更好,因为在我们之中,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终究是好的多、坏的少。马克·吐温是民主人的完美化身,他所写的每一行字都说明,他理解这种前提,他理解如何检验、扭曲、逗弄、再检验这种前提,直到我们由于热爱民主思想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为止。
7. 马克·吐温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文豪故乡将举行盛大纪念活动
【香港《明报》十月九日报道】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故居——哈特弗楼,建于一八七四年,它是三层尖拱式的宏伟建筑物。象其主人一样,它显得庄严,但又有点古怪。它的墙是用红色和黑色的砖块砌成的,以深色的红木镶边。 该楼共有十九间房,十八个壁炉和五间浴室,这说明马克·吐温当时已过着中上层阶级的生活。其妻郎顿说过:“克雷门斯(马克吐温的真名)先生,对拥有这座楼感到光荣。”这可能是由于他攀上事业高峰前,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艰苦历程。 宅内有间台球室,星期五吃过晚餐后,他喜欢与他的朋友们打一下台球,讲讲密西西比河船上生活时的往事,以及喝苏格兰酒、吸烟和骂人——这些是他一贯的坏习惯。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室内,他写出了后期几部较成功的作品。 今年,在哈特弗法明顿街三百五十一号,将举行三重纪念活动:一是纪念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问世一百周年;二是纪念马克·吐温诞生一百五十周年;三是纪念其逝世七十五周年。 说也奇怪,马克吐温生于一八三五年,正是哈雷彗星出现的那一年。他曾预言,他会在彗星重现时逝世,不幸一语成谶,一九一零年营星再次出现,他也在该年与世长辞了。 在今年的纪念活动中,哈雷彗星又再回归,因此该地会有彗星观赏会,预计在十二月举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演讲会,将在十一月举行。至于马克·吐温诞生纪念会,则定于十二月三日举行。惯常参加类似活动者有五万人,今年因有特别节目,参加人数将会增加至六万人。
第 4 版
1. 从卖咖啡到当总理
据日本《世界周报》报道,马哈蒂尔不是一个为了一个什么目的就使用残酷的政治手段打倒政敌的权术家,而是一个难以对付的现实主义者。国民对他的评价纷纭不一。多数人称颂他是“自独立以来第一个象个宰相的宰相”。但也听到有人批评说“是个独裁者”,是“极端的马来主义者”。除了被称为独立之父的第一任总理拉赫曼之外,还没有哪一位政治家象马哈蒂尔总理那样从就任当初就受到国民的爱戴。 一九八一年七月他担任第四任总理以来,努力整顿纪律,如严格规定公务人员上下班时间、打击贪污和贿赂等。此外还开展了美化环境运动,在政策方面不断提出一些新的作法。以“廉洁、效率”为口号的新内阁,很快就赢得了对发展中国家常有的行政效率低、官僚猖撅感到厌烦的国民的心。 马哈蒂尔是地道的“平民宰相”。他同历任总理不同,同王室和各州统治者没有亲缘关系,既不是出身名门,也没有英国留学的经历。马哈蒂尔的人缘在马来主义和有着强烈反英意识的国民之中深深扎下了根。他提出的“东方政策”使亚洲周围国家卷起了“效仿日本”的旋风。由于这项政策,使马来西亚同日木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马哈蒂尔三男两女中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到日本留学。大街上从电器到汽车,到处都是日本厂家的商标。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这位总理是完全倒向日本。去年八月,马哈蒂尔总理突然发表了措词严厉的反日演说,使那些在东方政策下沉浸在日马蜜月的日系企业惊慌失措,不由得想起了十年前掀起的反日暴动。 半年后,马来西亚成功地迫使日本在航空谈判中作了大幅度让步。这就是难以对付的现实政治家马哈蒂尔的真实写照。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马哈蒂尔出生在与泰国边境接壤的马来西亚最北边的吉打州亚罗士打。他是艾哈迈德·伊斯康达家的幼子。母亲是伊斯兰教的忠实教徒,父亲是当上国立英语学校校长的第一个马来人。在国立英语学校学习的时候,由于日军占领马来西亚,马哈蒂尔被迫弃笔从商,和朋友开了一家咖啡店。可是,据说,他在店里简直象个“学者”,书本片刻不离手。 战后,他恢复了学业,在马来亚大学(现新加坡大学)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在二十岁左右投身政界,加入了作为唯一的马来系政党组织起来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五六年同大学时代的同学哈斯玛小姐结了婚,翌年他们在故乡亚罗士打开了医院。一九六四年被选为上议院议员,在马来族和华人严重对立时,他经常主张保护马来族,对马来族采取优待措施。对拉赫曼总理(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的主席)的政策提出严厉的批评。为此,在一九六九年的大选中他落了选,并且,以违反党章罪名被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开除。大选之后不久,马来西亚爆发了可以说是独立后最大悲剧的马来族对华人的种族暴乱。 拉赫曼总理对这次事件负有责任,他辞职后,一九七二年马哈蒂尔被批准回到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很快又当上了最高理事会成员。后来可以说是扶摇直上,在一九七四年作为教育部长入阁,七六年就任副总理,为登上总理宝座打下了基础。 (张红)
2. 美国的国花之争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二十一日电】美国参议院于九月十六日通过一项决议,将玫瑰定为国花,此举令万寿菊拥护派十分不满,美国万寿菊协会主席斯旺森说,“国花应代表全国人民,不是只代表有钱人。” 他们已决定要阻止众议院通过将玫瑰定为国花的议案。 他们指出,玫瑰象征战争,因为令人想起英国史上的玫瑰战役,而且早已有另外六个国家选择玫瑰为国花。但玫瑰拥护派则说,“不是说万寿菊不好,但它们未能象玫瑰那样代表着许多意思——爱情,亲切,‘祝你早日康复’,‘我想念你’,如果在约会女朋友时,你送给她一束万寿菊,她一定会将花掷在你的脸上,因为万寿菊很臭。”但斯旺森辩解说,臭的只是叶子而不是花。 玫瑰派说,在每次民意测验中,玫瑰都是最受喜爱的花,美国每一个州都种植玫瑰,而且在美国发现有四千万年前的玫瑰化石。 万寿菊派则说万寿菊是美国本土植物,全国到处可见,粗生不骄养,又比玫瑰廉宜。
3. 美苏正在谈判的一笔交易
【美联社汉堡十月三十一日电】美国和苏联正在进行谈判,准备让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和夏兰斯基去西方,对换被关押的共产党间谍。 西德《图片报》说,如果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日的美苏首脑会议「结果还不错」,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给这笔交易发出「放行信号」。 《图片报》援引「莫斯科和华盛顿的外交界人士」的话说,用持不同政见者换间谍的交易正在莫斯科、华盛顿和东柏林三个城市同时进行谈判。 眼下还得不到官方对这条消息的证实。 这笔交易的具体内容是:美国把关押的东欧集团的特务送给苏联。将要交给东方的还有关押在西德的两名共产党间谍:东德的洛塔尔·埃尔温·卢策和苏联的叶夫根尼·谢姆利亚科夫。 莫斯科方面将释放夏兰斯基和萨哈罗夫,以及关押在苏联的十二名美国、英国和西德特务。 一九七五年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萨哈罗夫于一九八○年一月被流放到苏联的高尔基市,因为他批评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动。 夏兰斯基是苏联著名的犹太持不同政见者。他由于所谓的「反苏」宣传和「谍报活动」于一九七八年被判处三年徒刑,随后又让他在劳改营劳动十年。 卢策原来是西德国防部的官员,他在把北约的机密泄露给东欧集团之后于一九七六年被判处十二年徒刑。 谢姆利亚科夫原是苏联驻西德科隆市贸易代表团的成员,两个月前被判处三年徒刑,因为他试图获得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电子装备。
4. 世界上最年轻的国王
据巴基斯坦《穆斯林日报》报道,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现年二十九岁,仍然单身。旺楚克国王不仅很能干,而且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世袭君主。 旺楚克统治这个王国已有十三年了。他经常坐在高级奔驰车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外出,一点儿也看不出一个国王应享受的那种豪华排场。不过,他坐的奔驰车上镶着一块红光闪闪的车牌,上面简单地写着“不丹”两字。每当这位高高个儿、略微有点儿秃顶的年轻国王,穿着一身运动服去体育场打篮球时,似乎看不到有任何王家卫队跟随着他。 旺楚克国王住在廷布城里一座小型王家官邸里,喜欢过简朴的生活。他的王宫都在城外,而且比这座官邸要豪华得多。象所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样,他喜爱不丹的民族体育射箭,同时他也爱好玩高尔夫球、射击和摄影。 一九七二年继位的旺楚克,是不丹王国第四代国王。这个小王国的臣民十分关心年轻国王的婚事。三年以前,当毗邻的锡金的两位公主应不丹国王的邀请来作客时,许多人感到欣喜,同时还有一些传说。后来一位官员说,“这次访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 旺楚克国王曾在英国受过教育,有一次他对人说,最终他将同一位不丹姑娘结婚。 旺楚克国王喜欢轻车简从,不讲排场。他在办公室时从来不穿镶着珍珠的王袍,而穿一件齐膝盖的宽大而有色彩的“哥”袍,腰束一根丝带,脚穿长统靴子,不丹人一般都是穿这种服装,只是料子不同而已。 每天清晨,成群结队的臣民排队等候在国王办公处塔希乔宗古堡外面,盼望能见到国王一面或说上一句话。旺楚克国王最近在一次讲话中说:“虽然变革之风已吹进不丹,但是,我们相信,我们不应该在进步的名义下失去自己的文化遗产。” (前江)
5. 象牙海岸桑维族王公加冕典礼
最近我们来到了离象牙海岸首都阿比让一百二十多公里的克林让博村,参加了桑维族人的传统王公阿蒙·翁都夫四世的加冕典礼。 当地的庆祝活动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这天的加冕典礼是庆祝的高潮。国家元首的代表以及来自国家东部、中部的王公,部分外交使节都出席了加冕典礼。 隆重的登基仪式是在王府大院举行的。临时用钢架和帆布搭起四个凉棚。在王公贵族对面就座的是政府官员和外交使节,其他来宾在两侧。王公头戴金制王冠,身穿金丝玉缕的王袍,脚套镶有宽厚金片的靴子。王家贵族与酋长,按不同等级有不同穿戴,有的手持镶有金制小人、小象或花鸟果品的拐杖。只见王公左右,一片金光闪闪。 典礼开始,只见一群身穿白色服装的妇女和姑娘,脸上涂着魔鬼似的花纹,蜂拥登场。她们扮演着了魔的新娘,乱舞一阵。人们解释说,这是“通灵显圣”,为加冕典礼驱魔。接着是一群年纪较大的妇女,也化妆成魔鬼,从容不迫地入场。其中一位提着一个铜盆,用小刷子接连往场地和人们身上洒“圣水”。据说,当地人把铜当作力量的象征。用铜盆洒水,王公的道路也就净化了。然后是一群光着上身、头戴香蕉枯叶环、手拿砍刀和棍棒的“花脸”武士呐喊着登场表演。在这一系列的表演过后,王公、贵族及其仆从十多人,在一把非常漂亮的三色遮阳大伞下徐步前进,向国家元首的代表及各方宾客致意。这时,非洲大鼓响声隆隆,鼓号手和演唱队一呼一应。或呼神灵,或唤先祖,与之“对话”,求其保佑,热闹非凡。接着是各方致颂词,送礼。有送王袍衣料的,也有送钱的。象牙海岸总统博瓦尼送给王公三百万非洲法郎供加冕典礼用,总统夫人另外送了一千二百万。最后仍是一阵“群魔乱舞”宣告典礼结束。这时,宾客纷纷离开,但数百村民仍围着王宫外那棵特大的古树纵情欢跳,长久不散。(熊善吾毛雪良)
6. 昔日其祖赫名钢铁大王 而今自身潦倒纨袴子弟
【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安德鲁·卡内基三世——美国钢铁公司创办人卡内基的曾孙——不但把祖先的家财散光,现在更要沦落到在棕榈泉一间私人会所里,担任一份周薪只有二百美元的司机兼侍应。 而且,安德鲁因为酗酒两度被控醉酒驾车,现正等待应讯,如果罪名成立,他极有可能又要面对一生中的另一次打击——失业。 “人们总认为我们一定很富有,其实,我们经过那么多年的挥霍奢华生活,加上不善生产之后,根本已经不名一文。”据安德鲁的妻子珍纳向记者透露:“其实,我们拥有的,只不过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个小额信托基金,而且,安德鲁的酗酒恶习,更经常为这个‘屋漏兼逢连夜雨’的家带来麻烦。” 如今,安德鲁与妻子已搬到附近的一个贫民区,而且,屋前最近又挂起“出售”的木牌——显示他们不能负担而又被业主迫迁。以前,安德鲁夜夜都在棕榈泉海滩大酒店宴请朋友,香摈倾注成河,但如今,这位每年都捐赠数以百万计金钱给慈善机构的慈善家的曾孙,却要挤在工人酒吧喝着最平价的土酒。 最令安德鲁难堪的,还是以往他在豪华私人会所中颐指气使,呼奴喝婢,现在,当他面对昔日会所中的伙伴,却必须卑躬屈膝,而且更要侍候他们。 “现在,我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卡内基’这个姓氏而已。”安德鲁苦着脸向记者透露,“这实在是一个很悲惨的尴尬景况!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成了棕榈泉居民的最热门的茶余饭后谈论焦点!每当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总会被人评头品足,窃窃私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