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09-18
第 1 版
1. 历史性的会议 改革的里程碑
【埃菲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题:使共产党年轻化的历史性会议 中国共产党将于星期三举行一次特别会议,这是该党历史上的第三次。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大幅度地使党的最高级领导年轻化。 中国共产党今天宣布,由于年龄的原因,有将近一半的政治局委员和五分之一的中央委员或候补中央委员辞去了他们的职务。 组成中国目前最高领导班子的四位政治家——头号人物邓小平,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将继续保持他们在党内的职务。 领导班子年轻化还意味着一批有经济管理能力、决心执行当前改革计划的人才将进入主要权力机构。 作为中国当前经济变革的主要思想家的邓小平希望通过领导班子的年轻化使中国长治久安,而不要给人以过去那种频繁变换方向的印象。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指导思想是:大部分领导人的年龄不超过六十岁,并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这次特别会议将把一大批“专家治国论者”推上领导岗位,他们肩负着继续执行经济改革计划和使全国人民坚定信心的使命。 在政治方面,邓小平打算建立一个自动退休制度,以保证党的成员能够不断更新。 很多观察家认为,这次更新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内部一场悄悄的但又是强有力的革命。 邓希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能够在他不担任党的领导职务以后继续进行下去。 【英国《金融时报》九月十六日报道】题:中国准备调整领导班子(汤姆森发自北京) 预计本周召开的一次共产党的特别全国代表会议将使中国领导班子发生重大变化。这次会议可能成为邓小平为使他的务实主义的政策延续下去而发起的一场运动的里程碑。 北京的外交官们认为,党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于十三日开始举行,并将持续到周末,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给全国代表会议确定指导方针。中央委员会会议后将召开预计持续十天的代表会议。然后将再举行一次中央委员会会议,以便正式通过这次代表会议已作出的决定。 邓小平的目的是确保领导班子能顺利交接,同时确保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现代化将不会因他的去职而偏离方向。 这次代表会议将充分显示出邓小平和他的政策在党内得到人们拥护的程度。
2. 南通社评论:中共团结一致更新党的领导机构
【南通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今天接受了党的最高机构中一百三十一人提出的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请求。这些老资格的党的领导人的去职将给较年轻和受过较好教育的干部让路,以保证早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改革计划。 今天的全体会议突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再次肯定,它在贯彻执行废除终身制的决定和实行不断更新党的领导机构的制度的过程中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
3. 中共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
【美联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中国说,中国共产党一百三十一名高级干部今天自愿退职,让年轻的领导人上来,这一做法结束了终身制,是中国现代史上意义最为深刻的一次权力交替。 这些老干部的退职是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宣布的。 晚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播映决定、名单和退职的人,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些老人举手,一致决定退职的镜头。 外交官们说,这是邓小平采取的一个最为大胆的行动。 一位西方分析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时事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题:邓小平的年轻化设想取得很大进展 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委员二十四人(包括常务委员在内)中约占百分之四十的十名高龄干部,事实上已经引退。 可以肯定地说,从一九八二年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清洗文革派干部开始,一直在促进地方和军队干部年轻化的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确定人事安排的远大设想,已稳步地取得了进展。 【共同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十六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包括政治局常委叶剑英在内的十名政治局委员辞职。看来这将使自一九八二年党的十二届代表大会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年轻化问题大大前进一步。 迄今为止、在二十四名政治局委员中,有八名八十岁以上的人,十一名七十岁以上的人。七十岁以上的人占政治局成员四分之三。可以认为,如果由四十岁到六十岁的干部进入政治局来代替辞职的十人,那么新政治局在整体上就将比原来的政治局更具有行动力,也将给全党的工作带来新的生气。 此外关于政治局的人事变动,当初据说只有“小幅度变动”,然而却有“十人引退”,出现了出乎意料的大规模变动。看来这将成为促进国务院和地方一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实现年轻化的工作以超乎人们的预料向前发展的促进剂。 特别是,由于一级行政区的领导班子(党委的正副书记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的年龄已经大大年轻化,平均年龄为五十三岁。
4. 外电外报纷纷报道和评述我四中全会公报
【本报讯】我十二届四中全会公报第一系列文件发表后,西方四大通讯社、日本共同社和时事社、埃菲社、塔斯社、南通社等东欧国家通讯社、古巴拉美社以及科威特科通社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通讯社立即纷纷加以报道和评述。共同社和美联社分别连续播发了十六条和十条消息与评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十七日上午十时,本报即收到这些通讯社播发的六十多条消息、评论,约合中文四万余字。 同时,许多国家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也纷纷作了报道。朝鲜《劳动新闻》十七日在国际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我四中全会公报。南斯拉夫《政治报》和《战斗报》十七日均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我党召开四中全会消息。南斯拉夫、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电视台都在十六日晚播放了有关新闻和镜头。澳大利亚所有大报十七日都在头版以大字标题刊登消息。多哥、刚果、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约旦等国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纸也都迅速作了报道。刚果电台说,这是“中共干部年轻化运动中的一个重大阶段,随之而来的将是加快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5. 石桥会见戈尔巴乔夫后说:日苏关系改善取决于美苏关系的改善
【南通社莫斯科九月十六日电】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今天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以日本社会党中央执行委员长石桥为首的日本社会党代表团。 在四小时会谈以及在同日本客人共进午餐期间,戈尔巴乔夫和石桥就苏日关系、亚洲局势以及其他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 他们表示,希望日本社会党代表团对莫斯科的访问能有助于改善两国关系。 石桥把日本首相中曾根的一封信转交给戈尔巴乔夫。这封信强调说,日本非常重视戈尔巴乔夫和里根总统即将举行的会谈以及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东京的访问。 石桥在同戈尔巴乔夫会谈之后说,苏日关系的“严冬时期”是否能结束,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苏关系能否改善。 石桥说,他和戈尔巴乔夫着重讨论了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问题千岛群岛问题。所有“日本政党和日本人民都认为这些岛屿是日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石桥的讲话来看,这个问题是他在这次会谈中同戈尔巴乔夫的立场针锋相对的唯一问题,因为戈尔巴乔夫说,苏联的现有边界是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6. 美两参议员建议:美苏建立减少核危险特别中心
【美《华盛顿邮报》九月十六日文章】题:减少核危险有望副题:参议员的建议引起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兴趣 美国两位参议员建议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建立超级大国合作、减少偶发性核战争危险的特别中心。 参议员纳恩和沃纳在同记者谈话时说,经过部际间五个月的研究,里根政府于八月二十六日同意在两国首都建立规模比过去小的“减少核危险中心”。 纳恩和沃纳九月三日在克里姆林宫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提出了政府支持的建议以及他们自己关于今后准备扩大的建议。这两位参议员说,戈尔巴乔夫对建议的评论非常积极。这位苏联领导人说计划值得注意。 沃纳说,下一步可能是两国在日内瓦武器控制会谈、在十一月十九至二十日里根总统与戈尔巴乔夫的最高级会谈中或者通过其它外交渠道讨论其可能性。
7. 英报说美反卫星武器试验成功将大大加强美苏首脑会谈中的地位
【英国《泰晤士报》九月十六日报道】十三日反卫星武器首次在太空试验成功,大大加强了美国对它在日内瓦首脑会谈中谈判地位的信心。在十一月十九日和二十日的首脑会谈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很有可能是里根总统的有争议的星球大战研究计划。虽然政府坚持认为,这项计划不是讨价还价的筹码,但是一些高级官员认为,如果苏联表示愿意大大削减进攻性核武器的话,那么美国将限制这项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计划。 因此,今后两个月是关键的时期,白宫很有可能故意不进一步打乱同克里姆林宫的关系。例如,在首脑会谈之前不会再次试验反卫星武器。 但是,华盛顿施加强大的压力要求在首脑会谈之前同英国就星球大战计划问题达成政府间的协议。一个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代表团在白厅举行十天高级会谈之后今天回国。在这次会谈中,英国要求同这项研究计划保持重大的利害关系,以换取达成一项正式的政府协议这个极为有用的政治战利品。
8. 西方外交官说:中越竞相左右对柬问题的世界舆论
【合众国际社北京九月十五日电】西方的外交官们今天说,中国同越南之间的宣传战,上周逐步升级为在边界上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与此同时,这两个共产党敌对国家都竞相左右对柬埔寨问题的世界舆论。 驻北京的一些西方外交官说,中越官方有关九月七日到十二日在崎岖不平的共同边界发生的严重冲突的报道表明,战斗在夏季暂停后又开始了。 他们说,这一冲突的爆发很可能与将于十七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有关,因为届时亚洲的代表们一定会提出柬埔寨问题。 西方的外交官们说说逐步升级的舌战表明,北京和河内都正设法在联大前夕左右对柬埔寨问题的世界舆论。
第 2 版
1. 中国的广告手段多起来了
【日本《世界周报》八月六日一期文章】题:中国的广告(作者日本电通公司国际局中国部部长增田毅) 一九七九年对中国广告界来说,是广告的元年和起步的一年。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说广告尽是欺骗和谎言,社会主义不需要广告。因此,广告受到批判,发展受到阻碍。 现在这种变化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变革。邓小平体制领导下的中国为二○○○年以前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人民和国家齐心协力,正在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而勤奋工作。 中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也要通过广告谋求同国外扩大贸易,从而实现现代化。今天,中国正在进行激烈的变革。在现代化方针指导下,上海广告公司(一九六二年成立)作为国内外进出口广告的唯一受理窗口恢复了广告业务。一九七九年三月电通公司走在世界各广告公司的前面。与上海广告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开展出口广告业务。这样,亚洲的大国——中国在广告方面终于开始行动起来。 中国受理国外广告的目的,是使中国的公司和用户可以很好地了解各种产品的特性和用途,作为进口时的选择标准。通过广告业务谋求促进中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往来。 现在,中国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尽快地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为此,生产资料广告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的各家公司和企业,利用媒体做广告,不仅必要,而且会大大发挥其作用。因为这种产品广告,关系到将来产品和商品的出口。 在这七年当中,中国的广告手段也丰富起来。作为广告手段,除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四种大众宣传工具之外,还有露天广告牌、霓虹灯、交通广告和百货商店的橱窗广告,名目繁多。 然而,最近电视机数量迅速增加,电视广告乘势不断增加。 广告牌依然受人欢迎,一些主要城市要寻找广告媒体是很伤脑筋的。也有的把展示商品实物用于业务会谈,百货商店等的橱窗广告也增加了。今后,从过去各行各业的商品展销会以及介绍各企业的独自技术的意义来看,各个企业单独的展览会有增加的趋势。
2. 中国在英国展出兵巴俑
【英国《每日镜报》九月六日报道】无生命的古代中国军队正大举入侵英国。它们的总司令部设在爱丁堡。 在那里,三十三件二千年前的兵俑带着它们的战马和兵器将接受检阅。 这是自一九七二年在伦敦图坦卡蒙展览会上展出的古埃及国宝以来最伟大的展览。 《镜报》集团的报纸为了促成这一世界第八奇迹的展出,捐赠了六万英镑,人们只要花五十便士就能参观这个展览。 为便于参观者和学校学生前来参观这些古代战士,还安排了专车。 给这些兵马俑作了一千六百五十万英镑的保险,它们是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年被埋葬在地下的,它们是总数七千名看守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遗体的兵丁的一部分。
3. 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增加
【美国《商业日报》九月五日报道】仅在一年之内,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就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五大出口国。一年前,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出口市场中只排第十位。 到今年六月为止的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五财政年度的贸易数字表明,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首次超过了十亿澳大利亚元(约合七亿美元)。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约翰·道金斯说:「我认为,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是我唯一最重要的工作。」 二十多年来,小麦一直是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它仍占出口的百分之三十。其他主要物资是羊毛、铝、煤、铁矿和钢产品。铁、钢锭和其他有关产品的出口翻了一番,达到六千七百万美元。
4. 经济改革给中国带来繁荣
巴西《阅读》杂志说,在中国能感到存在一种紧迫感,中国人正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 【巴西《阅读》杂志七月二十四日文章】题:中国的觉醒(作者罗贝托·庞佩乌·德托莱多) 最近五、六年以来,经济改革正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中国发生的情况是又一次充满新闻的试验。它曾以最激进的共产主义革命,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使世界震惊。之后,它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再次表明了要沿着需要勇气的现代化道路前进。 但是,谁要是想象中国会变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天堂,那他就是曲解了中国发生的情况。 邓小平等领导人进行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是要使中国动起来。它正在进行非常严肃和深刻的改革。清晨,在广州的一条街上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那条街有一个连绵一公里的自由市场,由一千名个体小生产者和商贩每天都提供大量的蔬菜、猪肉、家禽、鱼和蛇。在那里可以买到中国人喜欢吃的一切。 在上海、北京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都有类似的自由市场。它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奇迹”。居民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最大奇迹是:中国人从配给证中解放出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允许农民自由生产和销售超过国家规定指标之外的产品。生产增长终于逐步取消配给证,生产者也开始富裕起来。 有趣的是,这个被邓小平称为“第二次革命”的中国生活的新阶段,与第一次革命一样,也是从农村开始的。 结果是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从粮食和棉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农村新的繁荣产生的副产品之一是建筑业突飞猛进。建筑业的发展又促使钢产量增长。最终农民手中的货币也会对诸如电视机、收音机、手表和洗衣机之类的消费品造成压力。 为了满足新的需求,城市工厂企业被迫发生变化。中国采取了第二个行动:城市改革。 中国人坚持说,城市改革要比农村改革复杂和艰巨得多,要求做很多工作,但是,城市改革是要在城市生产关系中采取在农村采取的那种松绑措施。工厂正从强制性的生产配额制中解放出来,开始注意市场法则。国营商业网一直在扩大和实现现代化,并且把某些领域向私人企业开放。实际上,在向私人企业开放方面走得慢些好。 在所有这一切中能感到存在一种紧迫感,似乎中国人正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从许多方面来看,中国人争取时间的方法和在其历史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对于当前起飞的成败将是最重要的。
5. 蒋经国的一家人(上)
蒋经国有五子一女,现在均已成家立业并有了后代;其中除章孝严、章孝慈兄弟为蒋经国在江西赣南“青干班”与他的学员章亚若非婚生外,其他几位全是蒋与俄裔夫人方良所生。蒋经国的夫人方良蒋经国的夫人方良是俄罗斯人,原名芬娜,是个孤儿。五十多年前,在苏联。这位金发蓝眼的俄罗斯姑娘刚从技校毕业不久,就爱上了当时担任副厂长的“尼古拉同志”(即蒋经国)。一九三五年三月,这对异国情侣在《国际歌》声中结下了白首之盟。据说证婚人是现在台湾担任“立委”的王新衡。同年十二月,芬娜生下长子艾伦(即蒋孝文)。一九三七年七月,芬娜随同丈夫携子来到她的第二故乡——中国。按照蒋经国家乡溪口风俗,凡是在外完婚的人,回到家里均要补办婚礼。他们的第二次婚礼完全是中国古老式的,蒋经国长袍马褂,方良(芬娜此时已由公婆做主更名方良,取方正贤良之意)凤冠彩裙,一如戏台上的诰命夫人;夫妻双双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中再入“洞房”。从此,方良穿起了旗袍,用起了筷子,学会了一口不太地道的宁波话。她喜欢穿旗袍,会打麻将,爱吃辣椒、沙茶火锅。在家里,经国称太太为“方”,方良则称丈夫叫“国”。几十年来,无论是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还是在蒋家政权的风雨飘摇中,蒋方良始终与蒋经国同舟共济,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方良平易近人,在台北官场的夫人圈里很受尊敬,加之她甘愿默默度过恬淡的一生,不喜出风头,搞政治,所以有人把宋美龄和方良作过评比,说“婆婆本事高,媳妇本质好”。长子蒋孝文及其家庭蒋孝文一九三五年出生在苏联。几十年来,外界对蒋大公子知之甚少,有流言说他因患梅毒而成为“植物人”,也有传闻讲他被黑道人物打成痴呆,总之,蒋孝文现在丧失正常人的生活能力是确实的。据台湾《亚洲人》周刊透露,蒋孝文原患轻微糖尿病,固定吃药控制,十几年前一次聚会酒醉,忘记服药,导致血糖急速下降。伤及脑部,如同废人。现在蒋孝文年逾五十,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谈起话来经常无法连贯,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经常反复问同样的问题。 蒋孝文的妻子徐乃锦,其祖父是革命先烈徐锡麟,她的父亲徐学文是位个性内向、不喜政治、不愿出风头的知识分子;母亲是德籍人,中文姓名为徐曼丽。徐乃锦比蒋孝文小三岁,小时候两家住的近,经常一起游泳或做其他活动;之后,他们分别取道美国读书,在一个偶然机会重逢。在徐上大学二年级时,他们决定结婚。徐家对于小姐“入宫”当“太子”夫人并不高兴,还是蒋经国亲自提了一篮水果到徐府提亲,才达成了这门婚事。婚后不久,蒋孝文便得了重病,这对年方二十余岁的徐乃锦尤如晴天霹雳。她辞去了工作,整整五个月时间守在病房陪侍丈夫。十多年来,她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训练蒋孝文的反应、记忆,终使他的病情有了起色。蒋孝文目前记忆力有了恢复,有时兴起还能坐车出外兜风,找朋友聊天。 徐乃锦曾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回台后在“国际妇女会”及“女青年会”工作,为了照顾生病的丈夫,她一度退职四年。当丈夫病情稳定后就到台湾的“中国电视台”国际事务室担任执行秘书;还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五年。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徐乃锦当选为台北基督教女青年会长,第一次站到了台前。在蒋经国家庭中,目前能摆脱神秘色彩,公开走入社会,并不回避新闻界的,徐乃锦是第一个。 蒋孝文与徐乃锦唯一的孩子是女儿蒋友梅,生于一九六一年。在蒋孝文生病那些年,蒋友梅一直由蒋经国夫妇扶养,成为蒋经国的掌上明珠,据说蒋经国常和孙女一起做游戏、玩玩具。蒋友梅高中毕业后到英国读书,学的是艺术。蒋友梅经常回台探访爷爷。女儿蒋孝章及其家庭在蒋家孝字辈里,最受宠爱的就是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了。这不仅是因为她是蒋家第三代唯一的“千金”,且因为这位千金及其公公俞大维对蒋经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蒋孝章一九三七年二月生于浙江奉化溪口,正是经国由俄返国的第二个年头,其名“孝章”是蒋介石特别写信所赐。孝章从小深得父母喜爱。一九五八年,蒋孝章赴美留学,邂逅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很快就恋爱起来,于六○年结婚,六一年生子俞祖声。蒋孝章虽定居美国,却每年总有两三次回台省亲,只是每次都是悄悄来、悄悄去,不愿张扬惊动亲友;此外,经常有书信与蒋经国来往。在蒋经国发表的日记里,发现蒋孝章所写的书禀常常被引录,足见蒋孝章对父亲有一定影响力。 在蒋经国的儿女亲家中,对蒋经国政治发展唯一有影响的就是蒋孝章的公公俞大维。俞大维是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更是国际知名的弹道专家。他从抗战胜利后就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部长,特别是在台担任“国防部长”时,曾是蒋经国“直属长官”。在此期间,俞大维因病去美治疗,总是把政务交由“副部长”蒋经国代理。一九六四年俞大维因病辞职,向蒋介石力荐蒋经国,使蒋经国一九六五年担任“国防部长”,在政治舞台上正式以主角身份出现。一九八二年蒋经国因糖尿病健康衰退,虽经西医治疗,却效果不佳。俞大维的姐姐俞大彩在美也患二十多年糖尿病,经一侨美老中医治疗,浮肿现象告愈。俞大维回到台北立刻找中医“大护法”陈立夫商谈,两人一起去向蒋推荐,结果蒋经国的病情大为改观。俞大维现任台湾“总统府”资政。 蒋孝章的丈夫俞扬和至今仍是个神秘人物,这恐怕和他长期旅居美国(旧金山),平日与华人社会来往不多、不愿“爆光”有关。据闻,俞扬和目前担任台“中华航空公司顾问”及“中国造船公司顾问”。蒋、俞的儿子俞祖声是蒋家第四代第一个男性,深得蒋介石、蒋经国欢心。 (上) (刘峰)
第 3 版
1. 医治家庭创伤的“大夫”
莫斯科来讯 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服务一这是苏联社会最近出现的新事物。在一些地方,人们不惜花费很多的时间排队等候顶约,以便得到心理学家的帮助。 家庭问题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苏联社会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总是不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或者是同妻子的关系,或者是同孩子和老人的关系,甚至是同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求助于朋友、医生,还是社会组织?可是,朋友只能劝解,甚至可能站在一方谴责另一方,这是有害的,因为当事者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同情;医生只是在涉及心理或精神病态时才给予治疗;至于社会干预,除非触犯法律,否则也无济于事。 然而,心理咨询却能“医治”家庭的创伤。心理学家通过了解和科学分析,帮助“病人”寻找他生活道路上遇到挫折的原因,清醒地分析存在的矛盾,使其掌握正确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经验。于是,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服务就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在社会上享有盛誉。 一对年青夫妇在决定离婚前请求心理学家咨询。双方都无休止地相互指责,相互发泄不满。心理学家断定,这是因为他们家庭关系的准则遭到了破坏,不能正确解决冲突。他们双方都不是力求达成谅解,而是都想争个上风。往往一点小事就互相扣帽子,算老账。与此同时,心理学家还了解到,他们之间还有一些不肯摆到桌面上来的问题。心理学家同他们多次谈话、诱导,两口子终于消除了隔阂。 一位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迟钝,于是向一位专家请教:如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这位缺乏经验的专家没有弄清情况就建议她加强对孩子的训练。这位母亲给孩子规定了一套紧张的生活制度,不许她玩,不许同别人接触。结果使孩子精神上受到刺激。但是,心理学家当面一看,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可爱但有点腼腆的姑娘,她各种反应都正常,心理上也是健康的。心理学家认为,必须让这位母亲知道,她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 一般说来,咨询中心的心理学家都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保持客观的态度。“病人”通常总是希望心理学家给他们提出解决的办法。但是,心理学家认为,他们的任务在于帮助“病人”清醒地分析情况,正确处理关系,至于如何解决,这是“病人”的事。目前,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服务在苏联发展很快。不仅在各个城市建立了这种咨询中心,而且在许多医院、学校工厂都可以看到心理学家在工作。
2. 控制五个危险因素可防中风
据美国医学家研究,继五十年代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之后,脑出血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中自六十年代出现下降趋势。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与加拿大的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这种下降有以下特征:(1)与性别关系不大;(2)六十五岁以上的高龄组下降不明显;(8)青壮年相对增多;(4)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年龄组下降最明显,其中受过高等教育者、经济富裕者尤其显著。尽管出现这种下降趋势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科学家普遍认为,可能与该年龄组较注意卫生保健,较易接受长寿的医学信息,有条件改善饮食质量有关。后者是指饮食中注意三低(低盐、低脂肪与低糖)及两多(蛋白质与水果菜蔬多)。 近年来对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颇多,一九八四年戴肯归纳如下:(1)单项不能治疗的危险因素如高龄——五十五岁以后每增十岁发病率即长一倍,性别——男高于女,家族遗传倾向,糖尿病与中风病史——治疗亦不能降低中风发病率,颈动脉杂音。(2)单项能治疗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镰状细胞性贫血。(8)可疑又不能治疗的危险因素,如日本与亚洲发病率高,夏季发病少而死亡多,富裕家庭发病率低等。(4)可疑但能治疗的危险因素,如胆固醇高,吸烟、饮酒,女性口服避孕药,体力活动过少及肥胖。 弗拉明罕强调了危险因素复合作用的重要性。他的研究表明,凡具有下列五条者其中风发病率将增高十倍。(1)收缩期高血压;(2)血清胆固醇增高;(3)糖尿病或糖耐量增高;(4)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5)吸烟。由此可见,预防中风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危险因素。(隋邦森)
3. 用微波手术刀做眼科手术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八月十七日一期文章】日本科学家相信,他们已找到用微波作手术刀做眼科手术的办法。 和平电子工业公司已在来自全国六所大学的科学家的协作下,从事这项工作。这种手术刀本身是一根手握的探针,它由一个产生微波的小磁控管和一个控制频率的调节器组成。其窍门在于把微波发射限制在两千四百五十千赫的狭窄波段内。从探针发出的微波只进入一到二毫米的深度,正常的健康组织不受影响。 受微波炉照射会引起白内障。但东京大学眼科系增田教授说,微波手术刀是治疗白内障的理想器械。它同激光手术刀相比有一大好处,微波手术刀的热在做手术时可导致血滞,产生止血效果。
4. 用体外泵向糖尿病人提供胰岛素
【合众国际社波士顿八月二十二日电】研究人员说,使用向糖尿病患者不断提供重要的激索胰岛素的体外泵比每日注射的方法更能使患者血糖水平长期稳定。 使用这种体外泵可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提供胰岛素,因此这种泵一经出现便很受欢迎。 这种泵能不断向佩带者的腹部输入胰岛素。在每次用餐前,佩带者检查一下自己的血糖水平,然后把胰岛素注入体内,以使吃饭得来的糖份下降。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关于一百二十七位青少年初期患病者的情况的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患者的百分之八十三在开始使用这种体外泵一年之后病情好转。 美国有大约一百万人患有青少年开始染上的糖尿病。他们一般需注射胰岛素。
5. 新加坡对输血者全面检查以保证输血不传染爱滋病
【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新加坡九月十一日电】新加坡卫生部开始对输血者进行全面检查,以保证该国提供的血液不会引起爱滋病。 卫生部政务次长姚照东说,对供血者作全面检查是很费钱的,但政府已决定这样做,因为这有关公众的幸福。 他对记者说,只要需要,检查将长期进行下去。
6. 爱滋病通过血液传播
【法新社日内瓦九月三日电】世界卫生组织今天说,为避免染上致命的爱滋病,应避免做任何有可能发生血液传染的事情——如共用剃胡刀和共用牙刷。特别危险的是共同使用不知是否消过毒的皮下注射针和注射器。 它建议患有爱滋病或有传染这种疾病危险的妇女不要怀孕,因为这样可能会把病传染给婴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至八月底为止,世界已知患爱滋病的人共有一万四千人。美一科学家说爱滋病可在干燥环境中传播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三日电】今天,美国一个州法庭聆讯有关一名染上爱滋病的七岁女孩可否返课堂时,曾在美国卫生研究院工作的雷斯尼克说,这种病会在干燥环境中传播。如果负责清洗地板上爱滋病人血渍的工人身上有伤口,他也可能因接触这种血渍而染病。
7. 西德爱滋病患者男性占绝大多数
据《波恩评论报》九月六日报道,截至八月十六日止。西德已有一百人死于爱滋病,另有一百四十八人还在死亡线上挣扎。 从年龄来看,西德近一半患爱滋病的人在三十至三十九岁之间;从性别来看,男性占绝大多数。二百四十八名患者(包括已经死亡的)中,二百三十六名是男子。
8. 爱滋病果真吓人吗?
【法国《快报》周刊八月二日文章】题:爱滋病果真吓人吗? 西方一些人对爱滋病十分恐惧,也有一些则持相反观点。虽然爱滋病患者数急剧增加。死亡率已达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同黑死病、疟疾、霍乱相比还是不足为奇。十四世纪,黑死病七年内一下子夺走了西欧二千五百万人的生命,疟疾至今已使四百万人死于非命,霍乱在一九三二年四月份就将巴黎一万二千多人置于死地。 医学专家们认为,爱滋病主要通过性交、血液、唾液、汗腺等人体分泌物传染,这种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首先避免与患爱滋病的人发生性行为,不输入带有爱滋病病毒的血液。爱滋病病毒对次氯酸钠溶液敏感,这种溶液可以用来消毒病房、注射针管及其它物品,百分之三十浓度的乙醇也可以用来清洗爱滋病探测器械。 科学家们曾为发现爱滋病作了很大努力,法国吕卡蒙塔涅教授科研小组和美国的罗伯特·盖洛科研小组都先后发现了爱滋病原体。现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美国的一些著名医学实验室,又开始对血液中爱滋病病毒进行科学测试。法国里昂医生已经试制出一种能消灭输血中爱滋病毒的方法,如果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获得成功,那么人们就可以排除血液中的爱滋病病毒,消灭爱滋病传染的根源。人类的福音 ——一种新的治疗爱滋病的疫苗不久就会问世。
9. 波恩间谍案(完)
总统秘书身陷罗网 蒂德格通知其他间谍逃离险境,唯有一名东德间谍他未敢去通知。此人就是联邦德国魏茨泽克总统办公室的女秘书玛加丽特 ·赫克。 蒂德格身为宪法保卫局反间谍处负责人,知道赫克女士已经暴露,西德保安部门日夜监视着她,故不敢贸然与她联系。 就在东德宣布蒂德格消息的第二天,即八月二十四日一清早,赫克女士在家里被捕。这是西德保安机构在蒂德格出逃后采取的紧急行动的一部分。 赫克女士今年四十九岁,在联邦总统办公室礼宾、外事与新闻处工作了二十一年,曾为五位西德总统服务过。她工作勤奋,最近被提升为该处处长助理。她没有结婚,同从事秘书工作的许多单身妇女的情况相似,被人称为“典型的秘书”。她平日在总统办公室工作,收看西德驻外使馆发回的一切公文密件以及联邦安全委员会和内阁会议的记录,安排外国国家元首的来访接待工作,准备总统与外国领导人会谈的报告等,有着大量的机会接触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情报方面的绝密文件。一九七九年,北约组织在西德举行军事演习,她随当时的总统卡斯滕斯前往阿尔山谷的政府战时地下指挥所,有机会看到了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处理军事危机的全过程。早在一九六八年,赫克女士在科隆结识了一位叫弗朗茨·贝克尔的青年男子,之后俩人关系甚为密切。这位年轻人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使许多女人一见倾心。此人其实是专找在联邦政府要害部门工作的单身女秘书交朋友的东德男间谍。当时他在科隆一大学学法律,毕业后到波恩工作,几年前移居瑞士。赫克女士从一九七○年开始向他提供机密情报,以及她的同事的私生活情况。贝克尔移居瑞士后,赫克女士依然与他保持来往。 西德保安机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赫克女士与这个男人的关系,开始对她产生怀疑,将她也置于了严密的监视中。 在赫克女士被捕约两周前的一个晚上,一对东德夫妇从瑞士来到波恩,敲开了赫克女士的家门。赫克女士不认识他们,但还是很有礼貌地请他们进了客厅。 在客厅里,男宾抽烟了,他亮出一个烟盒,赫克女士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她认识,她熟悉,这是情人贝克尔的烟盒。 “是的,贝克尔先生叫我们来的。他有要事与你面谈,在哥本哈根等着你。你务必在明天想尽一切办法去哥本哈根一趟。”客人十分严肃地说。 赫克女士顺从了他们,从他们手中接过了第二天去哥本哈根的飞机票。次日,赫克女士用电话向处长请假,称有些私事要急着处理。随后驱车前往机场,登上了飞往哥本哈根的飞机。 在哥本哈根一家高级旅馆里,贝克尔热烈迎候赫克。情人久别相逢,那热乎劲自不必去说。欢乐之余,贝克尔对赫克女士作了十分重要的新指示,末了从公文包里拿出四千一百马克现钱给她,还有一张当日返回波恩的机票。八月二十四日清晨西德保安人员逮捕赫克女士时,从她的钱包里搜出了那四千一百马克,分文不少。(完)
第 4 版
1. 间谍事件将削弱戈尔巴乔夫的地位
【英国《泰晤士报》九月十四日文章】题:间谍事件将削弱戈尔巴乔夫的地位(作者乔治·沃尔登) 沉默并非其特点的里根政府很难掩盖其对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叛逃以及伦敦此后驱逐大批苏联人所产生的满意心情。它的这种心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一网打到这么多的鱼感到意外,二是觉得这有助于在西德和美国前不久损失机密以后重新调整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西方。但是,美国人已经看到了戈尔季耶夫斯基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比这更为广泛和更为积极的意义。 首先,情报界人士及其他人士迅速作出的反应是,对英国特工部门在处理这起叛逃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才能表示钦佩。 第二种反应是认为,在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形象被吹捧到令人不快的程度的时候,这是对戈尔巴乔夫的一次沉重打击。他同美国《时代》杂志记者进行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这种老练的做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刚从莫斯科回来的一些参议员又就他的风度和才智吹捧了一通。一位参议员在不披露自己的姓名的情况下说:“光是用关于戈尔巴乔夫的一些逸事和诙谐言语是对付不了他的。”官方对这种吹捧苏联人的做法的不满开始流露出来并非不自然。官方认为,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叛逃将有助于使戈尔巴乔夫的形象回到现实中来,这位新的苏联超人的斗篷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难看的裂缝了。 随着里根—戈尔巴乔夫首脑会晤的接近,这里的有关专家和评论家对表明美苏双方弱点的任何迹象都特别敏感。他们正在加以仔细衡量的不仅仅是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而且还有俄国人自己所说的超级大国和东西方“力量之间的总的相互关系”。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戈尔季耶夫斯基叛逃事件都是一次大挫折,而且这是继苏联在希腊和印度的一些克格勃和格鲁乌(苏联情报总局)人员不久前屈膝投奔西方事件以后出现的唯一事件。如果象苏联人那样对这类事件的实际影响作出过高的估计,那是错误的,但是,这些事件向人们提供的教训的确超出了单调的间谍活动世界的范围。 英国对这起事件的处理办法应该说也是使华盛顿感到宽慰的一个原因。有人认为我们过于愿意同戈尔巴乔夫打交道,过早地停止增加防务开支,再次为“欧洲疲劳”这种概念不清的现象所困扰。在这种时刻,戈尔季耶夫斯基叛逃事件有助于使人们重新对英国保卫其本身安全的决心肃然起敬。 不能把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为就间谍问题展开争吵。但是,随着里根—戈尔巴乔夫会晤的接近,我们认为,通过合法的手段维护我们的安全利益同努力改善同莫斯科的关系之间没有什么矛盾。这里有迹象表明,美国也开始再次认识到有可能同时办到这两点。
2. 密特朗想保卫法国的战略利益
【法国《世界报》九月十二日文章】题:密特朗想通过前往库鲁和穆鲁罗瓦肯定法国的战略利益(作者雅克·伊斯纳尔) 密特朗无疑很喜欢出人意外的旅行,特别是当这种旅行被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和处于某种国际国内的背景之下时。 例如,一九八二年十月,在法国的伞兵在黎巴嫩遭到袭击之后,共和国总统兼三军首脑密特朗曾前往黎巴嫩进行闪电旅行,向法国伞兵致意。一九八五年一月,国家元首曾突然前往努美阿,在那里花了几个小时听取新喀里多尼亚彼此对立的各派人士的意见。本周末,国家元首前往南太平洋,先在库鲁基地(位于圭亚那)参加阿丽亚娜火箭发射仪式,接着在穆鲁罗瓦主持法国驻南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大使、参赞和武官协调委员会会议。 共和国总统的这次旅行同国防部长的非洲问题顾问拉卡兹将军的两点考虑是一致的。拉卡兹当时指出:库鲁基地可以使欧洲和法国进入太空领域,我们在穆鲁罗瓦研制着未来的核武器。不管附近的拉美国家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怎么想,库鲁基地和穆鲁罗瓦对于我国安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国家元首的此行若只是出于表示法国要继续进行核试验的决心,他完全可以不在库鲁停留,完全可以象平时前往波利尼西亚那样飞越美国领土或在安的列斯群岛停留。国家元首要参加阿丽亚娜火箭的第十五次发射仪式,是要表明法国从两个方面出现在太空的决心:通过民用卫星和军事卫星表现这种决心。 在太平洋各沿岸国和各岛国对法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出现提出质疑的今天,穆鲁罗瓦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为了具体地表明他是打算保卫自己的世界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的一个国家的元首,密特朗既不用去努美阿(那里正在进行选举的筹备工作,密特朗不能给人以干预这一选举的印象),也不用去帕皮提。但在这两个城市有共和国驻太平洋高级专员和该军事区法国军事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密特朗选择了一箭双雕的作法:在穆鲁罗瓦核试验基地召开法国协调委员会会议,以研究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密特朗此行并不是一个法国国家元首首次前往穆鲁罗瓦。早在一九六六年九月,戴高乐将军就曾去过。 为了事业的需要,法国使一个长期销声匿迹的组织恢复了活动。爱丽舍宫人士明确指出,这个南太平洋协调委员会今后将“定期”开会,目的是要重申法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估计南太平洋地区的某些国家会对这一决定表示不理解,认为法国是想通过肯定自己的权利蔑视它们。对于国家元首的这一决定,法国国内除环境保护者以外的各界人士很可能会一致表示支持。
3. 菲民意测验表明伊梅尔达声望比总统高
【美联社马尼拉八月二十九日电】第一夫人伊梅尔达,在调查菲律宾人对他们国家领袖表现所予评价的测验中,排在第一位,胜过了她的丈夫马科斯总统。 测验的结果星期三发表,显示马科斯夫人也胜过军方和警方,但得到的评价低于省长和地方市长。 这次测验在六月和七月间由主教——商界会议进行,它是由商界和天主教会领袖组成的民间组织,他们之中有些人是公开地抨击马科斯的。它访问了全国二千个投票人。 这次结果的公布,是在连续猜测马科斯可能突然提前在十一月间举行总统大选之际而来,马科斯的任期到一九八七年告满。结果说,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表示,他们满意马科斯夫人的表现,而百分之二十三的人则说,他们感到不满意。马科斯得到百分之四十四的“满意”和百分之二十五的“不满意”回答。百分之五十八的人说,他们满意他们的省长的表现,同时,百分之五十四的人说满意他们市长的工作。
4. 两伊或打或谈石油是关键
巴格达来讯 九月,在两伊战争即将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前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两个色彩和音响迥然不同的情景:在碧波荡漾的波斯湾水域上空,伊拉克的战机在轰鸣,哈尔克岛——这个伊朗最重要的石油输出中心,在炸弹的闪光中燃烧。而在该岛以西约四百公里,一个钢铁乌龙已从伊拉克延伸到沙特阿拉伯境内。由法国和意大利承建的这条六百四十公里长的伊拉克——沙特输油管第一期工程正在悄悄地赶铺最后一段管道,按照计划,不久每天将有五十万桶伊拉克原油从这里接上沙特油管,流向红海的廷布港。 两伊战争已经整整打了五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地区性冲突。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此间外交人士估计,战争以来,伊拉克已死了近十五万人,伤三十万人。伊朗的损失约为伊拉克的三倍。双方一百多万人伤亡,几十万人流离失所,千百亿美元的财产和资源毁于战火。 人们不解的是,两伊是靠什么在支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最近,伊拉克一位记者作了很形象的概括:“没有石油,就没有战争了”。可以说,这也是伊拉克人在打了整整五年的战争之后找到的答案。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的产油国。两伊战争打响后,双方都在如何卡断对方的石油出口上做文章。伊朗人行动快,在战争进入第二年时,就拉住叙利亚,卡断了伊拉克经叙利亚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同时,伊拉克在海湾的石油出口中心贝克尔港也被伊朗炸坏并封锁得水泄不通。 伊朗这一招的收效是巨大的。伊拉克石油出口受阻,经济立即开始恶化。 对于伊朗的经济封锁,伊拉克人一直在寻找对策,除了扩大已有的伊拉克一土耳其油管的输油能力,铺设伊拉克一沙特油管外,还决定对伊朗的石油输出中心——哈尔克岛实行海上封锁,扼制伊朗经济。 哈尔克岛距伊朗大陆六十公里,是个长八公里宽四公里的小岛。六十年代开始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中转站。据报道,哈尔克岛最大的输油能力为每天五百万桶。战前的一九七九年每天输出三百二十万桶。在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度伊朗预定的二百三十五亿美元石油收入中,哈尔克岛就担负了二百亿左右。这表明,哈尔克岛在伊朗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把它比作是“伊朗用以呼吸的肺叶”。 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伊拉克总统宣布对哈尔克岛实行海上封锁。从此,揭开了两伊“油轮战”的战幕。 从一九八四年二月到一九八五年七月的十七个月里,有一百六十四艘油轮和商船在这一水域被击中,国际航运界纷纷惊呼这是条“死亡的通道”,许多船主拒绝进哈尔克岛装油。伊朗石油出口骤减,最低时,每天出口不到一百万桶油。 但是,很快伊朗又找出了对策,它把油价从二十九美元一桶降到二十四至二十六美元,向来哈尔克岛的船长和船员送礼,并用舰艇护航的方式将停泊在禁区以外的巨型油轮引进哈尔克岛装油。另外,还在伦敦银行存入二亿美元作为油轮遭到袭击的保险基金。廉价的石油,优厚的利润,吸引着胆大的船主源源不断派船前来。据报道,今年八月初,哈尔克的石油出口每天超过二百五十万桶。伊拉克的海上封锁作用不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两年多前就着手制定的摧毁哈尔克岛的计划不得不付之行动了。 八月十五日下午三时,由九架伊拉克米格25和“幻影”战斗轰炸机组成的编队,贴着波斯湾的水面,超低空飞行,突然出现在哈尔克岛上空,猛烈地袭击了该岛的码头和石油设施。外电报道,这次袭击至少有十艘油轮和船只被击中,东码头已被摧毁,哈尔克岛的石油出口至少减少一半。接着,伊拉克战斗轰炸机又连续七次袭击哈尔克岛,二十二天内朝这块面积不到三十五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倾泻了近四十吨炸弹。 摧毁哈尔克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伊拉克打出的最后一张王牌、也是伊拉克领导人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不惜玉石俱焚的做法。但是,摧毁哈尔克岛不是伊拉克的最终目的,它是在等待伊朗决策者响应停战议和的呼吁。 既然摧毁哈尔克岛的决策已经开始执行,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战争前景:要么伊朗屈服于伊拉克的压力,同伊拉克进行谈判,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要么两伊不顾一切地打下去,拚个你死我活。此间人士分析,伊朗对伊拉克袭击哈尔克岛反应不外乎三种:一是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攻势;二是在霍尔木兹海峡采取行动,向海湾国家施加压力;三是空裘伊拉克或海湾国家的油田。伦敦出版的一家周刊报道说,伊朗已训练了三百五十名敢死飞行员,负责执行特殊任务。联系到伊朗一再重申的,如果哈尔克岛不能出油,那它就会让海湾一滴油也出不去,伊朗可能铤而走险这一点不能完全排除。 伊朗已于九月九日凌晨在北部战线对伊拉克发动了一次攻势。 众所周知,伊拉克北方最大的油田——基尔库克油田距前线只有一百六十公里。显然,伊朗的战略意图是有所指向的。“一手卡断对方的油管,一手打开自己的油龙头。”看来两伊今后会在“油”字上做更多的文章。能否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石油,卡断对方的石油,成了能否坚持战争或争取和平的关键。 (本报特约记者吴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