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09-14

第 1 版

1. 希思谈日美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美联社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九月十二日电】英国前首相希思昨天说,日本人在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关系方面比美国更为敏捷。    希思对民间团体及企业界领导人说:“广义地说,美国与中国保持尽可能密切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他把同中国的关系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联盟之一。    他说,当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三核大国的时候,它将会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并开放巨大的市场。    希思在诺瓦大学主办的一次讨论会上说,美国支持台湾的政策妨碍了美中关系的加强。    与此同时,日本则在尽力巩固它的创造性、生产技术,并且,最重要的是,巩固它“利用中国资源”掀起的销售热潮——任何人都可以买到大量的煤炭和大量贵金属,任何人都可以买到大量的天然气,如今,那里又发现了油田。    他说:“这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联盟,其实力与日俱增。”    这位前首相说,他计划在十月份访问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2. 英刊透露英美曾达成一项战时秘密协定

【法新社伦敦九月十二日电】英国《新政治家》周刊今天报道,根据美英两国达成的一项秘密协定,如果在欧洲爆发战争,英国将腾出三十所医院供美国伤兵使用,另外英国将招募一些非军事人员为美国军队做后勤工作。    这家左翼周刊说,这项“史无前例的”条约叫做《美国—联合王国交通线协定》,是一九八三年达成的,内容涉及在一旦爆发战争时向欧洲大陆运送美国军队的问题。    《新政治家》周刊说,这项协定“将把美国的军事需要置于优先地位”,而不惜损害英国的利益。这家周刊说,英国将承担它提供的后勤援助的财政负担。    这家周刊说,它本周已了解到协定的具体内容,但是没有说出具体的来源。    这家周刊说,英国政府内部有人对这项协定有反感情绪,理由是,这项协定违反了北约的原则。北约规定,它的每个盟国必须自己支付后勤费用。    国防部一位发言人不肯就这篇报道发表明确意见,但是他说:“我们有应付各种潜在局势的应急计划。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任何人都会认识到预先制订计划的必要性。”    英国主要的反核团体核裁军运动说:“这些秘密计划使英国的民主和主权成为笑柄。”    反对党工党要求在议会举行辩论。    这家周刊说,这项协定将允许向民用企业征用食物、燃料、运输工具和办公处所,同时民用机场、港口和军事基地将归美国军队支配。《新政治家》周刊说,按照这项协定,三十家有四百到一千个床位的医院可能要腾出来供受伤的美国兵使用。

3. 英国以间谍罪驱逐二十五名苏联人

【合众国际社伦敦九月十二日电】英国政府今天宣布,克格勃派驻伦敦的活动人员的头目已叛逃,使苏联的一个间谍网暴露了出来,英国立刻采取行动,以间谍罪驱逐二十五名苏联人,其中包括六名外交官。    这次驱逐是英国自一九七一年以来所驱逐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苏联人。    英国外交部说,被驱逐的苏联人中有六名是苏联驻英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其中有三名一秘。    外交部一位发言人说,另外十九人中包括翻译、记者和苏联大使馆及苏联贸易代表团中的非外交人员。    限定这二十五名苏联人(其中五名是记者,七名是贸易代表)在三周内离开英国。    外交部说,日益加剧的东西方间谍战中的这种重大事态发展是从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叛逃开始的。戈尔季耶夫斯基自一九八二年六月以来一直是苏联大使馆中的一名参赞。外交部没有说他是何时叛逃的。    伦敦说,它希望这次驱逐行动不会对英国与克里姆林宫的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    莫斯科没有立即作出反应。过去,在英国驱逐苏联外交官以后,苏联通常会采取报复性措施,把一些英国使节、记者和商人驱逐出境。    【美联社伦敦九月十二日电】英国今天按照苏联克格勃一名叛逃的高级人员的话行动,命令二十五名据说是苏联特务的人离开这个国家。这次驱逐出境行动是十四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爵士说,这次叛逃“是我们情报工作的一次极大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是值得大为称赞的”。    豪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次记者采访中发表讲话时拒绝说出戈尔季耶夫斯基何时叛逃。当问到这件事同欧洲最近发生的另外一起重大的间谍事件——西德一名高级反间谍人员蒂德格的叛逃——是否有联系时,豪说:“我不准备”就蒂德格的事“发表任何评论”。

4. 美情报专家兴高采烈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九月十二日电】一位情报专家今天说,苏联驻英国的克格勃情报部门负责人叛逃“是一次大的突破”。可使西方在美苏即将举行最高级会谈之前的关键时刻了解莫斯科的意图。    克莱因说:“自由世界通过这种叛逃事件最能了解苏联政治制度的真相。我认为这是一次大突破。”克莱因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原负责情报工作的副局长、国务院原情报司司长。    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情报部门人士说:“我代表情报界讲话,我们显然感到高兴。这是件好事。”

5. 苏驻英使馆提出强烈抗议

【合众国际社伦敦九月十二日电】英国政府今天宣布驱逐了从事间谍活动的二十五名苏联人。    苏联驻伦敦大使馆谴责了这一驱逐令,说这是一个“擅自采取的不友好性质的行动”,它“毫无任何根据,特别是当它以一个叛变分子的说法为理由之时”。    大使馆的声明说:“苏联大使馆强烈抗议这一挑衅性措施,并且强调指出,英国当局的这种行动完全与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们对发展同苏联的关系感兴趣的话自相矛盾。”

6. 何应钦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美联社台北九月十一日电】何应钦将军今天说,他认为日本支持中国大陆上的共产党人是对台湾国民党人的忘恩负义。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接受日本投降的盟国领导人中的最后一位在世者。    何说,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总统放弃了向日本提出的所有战争赔偿要求,以便它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    何说,蒋介石还支持日本继续保持天皇制,不要求惩办裕仁天皇,而日本军队正是以他的名义发动战争的。    他说,「日本目前正在用大量的技术和投资帮助共产党中国,他们不帮助我们而去帮助我们的敌人,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事。」    何说,他相信亚洲不会再有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争,并说台湾的国民党人不会对中国大陆挑起冲突。「我们不会同他们打仗,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怎么能打中国人呢?」    何应钦现在是蒋经国总统的顾问,又是台湾红十字会会长。    他说,台湾红十字会不打算仿效南北朝鲜红十字会的做法,无须与中国红十字会官员就中国离散家庭团聚举行会谈,因为一些离散家庭早已开始在其他国家进行团聚。

7. 华沙政界人士说:波议会选举后雅鲁泽尔斯基将改组党和政府

【路透社华沙九月十一日电】据政界人士说,波兰下个月议会选举之后,波兰共产党领袖雅鲁泽尔斯基将开始改组党和政府,预料一些高级部长和政治局委员将失去职务。    这些人士说,预料雅鲁泽尔斯基还将在党的机关和新闻部门进行重要的人事变动,着重增强新闻部门的宣传效果。这些人事变动,将使雅鲁泽尔斯基的权威,在明年举行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之前得到加强。波兰议会选举将于十月十三日举行。

8. 共同社说:李光耀访华旨在发展两国经济关系

【共同社新加坡九月十二日电】题:李光耀总理访华,旨在发展两国经济关系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将从十三日到二十五日正式访问中国。随李总理访华的有,前第二副总理拉贾拉南和财政部长胡赐道等人。从这些随行人员来看,很明显,这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同中国的合资事业,加强对华投资,促进贸易,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    但在当地的外交人士中有人预测,在李总理与中国最高实权人物邓小平等中国首脑的会谈中将讨论下述政治性问题:(一)将来两国建交的问题;(二)在台湾总统蒋经国引退之后,中国方面请李总理在中国与台湾的国共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等。    这是由于李总理曾表明三年后他将引退,并表示要在此之前解决新中两国建交的问题。此外还因为有人认为,今年以来,被称为东南亚经济优等生的新加坡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是摆脱这种局面的唯一希望。    但是两国都表明,不谈建交的事,即使这次谈到此事,要实现建交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关于两国建交的问题,中国已正式表明了建交的愿望,但李总理担心周围各国会把新加坡看成是仅次于台湾的“第三个中国”。他早就说过:“新加坡在东盟各国中将是最后承认中国的国家。”    不过对于印尼与中国恢复邦交关系的问题,新加坡还是作出了从侧面加以协助的姿态,如为今年一月开始的印尼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会谈提供场所等。泰报说李光耀访华是为寻找市场    【泰国《星暹日报》九月九日文章】题:李光耀总理访问中国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访问中国两次,第一次在一九七六年五月,第二次在一九八○年十一月。这次是第三次,平均每隔四年访问一次。    新加坡和中国并无外交关系,但两国互设有官方商务代表办事处。    根据统计,一九八四年两国贸易额共十四亿二千八百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共十二亿二千六百万美元,预计两国贸易额将突破二十亿美元。    新加坡经济向来良好,有亚洲小龙之称。但好景不常,最近国家经济已走下坡。    李光耀总理坦然承认:今年新加坡经济零成长,并有可能负成长。正是在经济背景之下,李光耀总理访问中国。    此行目的何在?    有人作如下两种推测:一、为找寻市场,多做点生意。二、为讨论建立外交关系。前者可能性较大,因为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对新加坡经济来说,有益无害。

第 2 版

1. 中国人才培养与浪费(上)

【香港《明报》九月五日文章】题:中国人才培养与浪费(作者张志凡)    在当今中国大陆的改革浪潮中,中国的教育界亦不甘落后。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关系上,存在着极大的浪费,有必要对教育方法和毕业生的分配进行改革。    在高等教育中,人才的浪费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比例过高。据《世界经济导报》报道,一九八二年高等学校中师生比例是一比四,而美国一九八○年为一比二十一,两者相差五倍,且非教学人员也太多,据报道,按国家关于教职工与学生编制所规定的定额,高等学校为一比三点三,而一九八四年实际情况是一比一点八,教育经费有百分之五十要落在人头上而不是直接用在教学上。本文所着重谈的是另一方面——学生的培养方式和使用问题。人才培养的现状在中国大陆,从中学到小学,学校的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讲授的课程是统一的,学生获得的只是为了准备高考用的基础知识。他们不了解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对社会上的各种需求不甚清楚。天真而思想闭塞的青年,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对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也不会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在中学毕业报考大学时,对学校、专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如前几年一窝蜂地报考理工专业而轻视文科,后来又风向大转,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中国大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试定终身。当一个中学毕业生被某大学某专业录取之后,学习内容、毕业后分配的工作,全由学校和国家安排,很少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这是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太强调计划性,建甚么学校,设甚么系科,分甚么专业,以及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都是估计将来可能的需要而订出计划的。学生一入学,学费、宿费均由国家负担,学生将来的前途便由国家控制。    这种计划性造成的结果是,高等教育要有很强的“专业化”。为适应这种“专业化”,在一所大学内所开设的基础课,内容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一个系内的不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也不一样。各专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很少。学生入学后,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转学科、转专业的机会。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被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例如,在钢铁学院学习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主攻金相学,而对采矿、炼钢、锻轧和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只能分配到大工业企业的专门部门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虽具有专业知识,但对社会的了解甚少。特别是“专业化”,往往是“填鸭式”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不同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差。    学生在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既然是专业人才,就应分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因此一般分配在全民所有制大单位,集中于教育、卫生、大工业企业、国防基地、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等,这些单位多已人浮于事,再一年年增加,就形成了人才积压。(上)

2. 香港《中报》发表评论说:内地仍存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现象

【香港《中报》九月五日评论】题: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利弊    在新的经济发展路线下,中共决策层抓到了几条重要的「经济规律」,对近年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经济规律」包括:注重私人经济利益,藉以刺激生产意欲和生产力;建立市场机能,藉以调节供需,活跃交易,货畅其流,并使价格反映成本,以实现利润动机;下放经济权力,使生产、分配、投资、贸易等经济活动获得较大的灵活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怪现象,仍然不断发生。    在经济理论的层次上,生搬硬套资本主义经    济学的理论概念,以为抓到了新的「经济规律」,殊不知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建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上面,忽略了这些假设条件而硬套理论,结果只能「违反经济规律」。    我们这里想到的是,最近一年多来,中国大陆刮起一股西方式的消费主义思潮,说是只要刺激消费、鼓励花钱,就能促进生产,导致繁荣。连一向倡导「勤俭建国」的共产党机关报也发表文章鼓励「花钱」,令海外观察家看得眼花缭乱。    西方经济学的「总合需求」(AGGREGATEDEMAND)学说,的确作过上述的理论提示,而美国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大恐慌以后,也是靠着刺激「总合需求」来摆脱萧条,恢复繁荣的。但是这种理论的成立,需要一个大前提,即社会上的「总合生产」相对过剩,「总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对不足。否则,刺激「总合需求」的结果,只能造成通货膨胀。衡诸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除了一些次等货和劣质货充斥市场以外,一般较高级消费品——特别是住宅、脚踏车等必需品的生产仍然不足,人民大众「储币待购」,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消费乃是本末倒置的作法,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作法。其次,所谓「总合需求」除了消费需求之外,还包括投资需求;刺激「总合需求」不仅是要增加消费支出,更重要的是要增加投资支出。    凯恩斯曾以「乘数原理」说明增加投资支出带动国民所得及就业量增加的滚雪球效果,可见投资需求的重要性。象中国这样的穷国,大谈刺激消费,鼓励花钱而不提投资需求,在观念上是错误的,也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3. 日本发展经济的教训值得中国注意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八月十六日社论】题    :日本经济发展的教训值得记取    日本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财政上有巨额赤字,而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又是建立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增长速度(年增长百分之十)的基础上,因此日本政府的预算出现了严重的人不敷出的情况。日本政府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预算赤字,到现在,长期国债累积已达到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八,今年国债利息的开支占预算总开支的百分之十八点八,这两个数字已经超过美国。日本财政已到了以新债养旧债的地步。财政赤字已成为日本通货膨胀的祸根和经济上一个死结,对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日本工业正在面临转型的问题,一些传统工业正在成为“夕阳工业”。日本政府指望发展新兴尖端科技产品,改变制造业的结构。    日本花在基本研究上的总支出虽然比许多国家高,但仅是美国的百分之三十。日本科技委员会已制订计划,要求将研究发展的总支出,由占国民所得的百分之二点八增为百分之三点五,但资金问题仍有待解决。    日本国民的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日本公路交通挤迫相当严重,但是高速公路寥寥无几,对经济建设不无影响。但是,日本经济有许多经验还是值得中国借鉴,上述一些问题也值得中国注意,以避免和减少经济发展所走的弯路。    第一,在财政预算收支增长的幅度上,必须计划恰当。发行公债要考虑偿还能力。    第二,目前中国还须大力发展传统工业,但也要考虑发展尖端科技工业,以便将来工业转型。    第三,改造老企业设备更新的问题值得重视。    第四,必须把多一些的资金用于培养人才及基本研究上面。    第五,实行计划生育要有长远的政策,要考虑如何避免将来发生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第六,中国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不要只考虑建设铁路和一般公路。中国幅员广袤,但是现在连一条高速公路也没有,应该考虑建设高速公路。

4. 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

【台湾《时报杂志》文章】题:强人吴大猷(作者江才健)(原编者按:近几年来,中研院院长吴大猷先生以他一贯直率的文字或话语,批评一些“看着叫人生气”的事情。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味的社会,尤其在忌讳似乎特别多的台湾,吴大猷先生的直言批评,是叫许多人颇为不悦的。尽管如此,吴先生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社会所表达意见的诚实,已经为他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道德勇气的地位,他的意见也获得相当普遍的肯定。)    吴大猷先生一九○七年出生在广东,小学教育主要是在老家番禺的小学完成。小学毕业后,吴先生考了一个守旧的广府中学。吴先生念完一年,成绩虽名列第一,但是看看读下去没有多大意思,于是跟伯父去了天津,投考南开中学。在南开念了五年中学,吴先生在高二以“同等学力”考取了南开大学的矿科。一年后矿科停办,他便决定改习物理,未料此一改变,使他日后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而且成就出众。    一九二九年他由南开大学毕业,校方便请吴先生担任了近代物理和力学等课程,教古典力学、热力学和量子论等。在南开大学教书两年,吴大猷获得中基会研究奖助金,到美国密歇很大学研究深造。    在密歇根大学,吴先生两年时间便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后他继续获中基会研究奖助金,决定留校研究。一九三四年,吴先生应北京大学之邀回国。    吴大猷先生和他在南开大学的同学阮冠世小姐,经过在南开大学的认识交往,后一同乘船赴美求学,也同回到中国,一九三六年,他们在北京结婚。他出版的头一本书是《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书的序中对他的老师饶毓泰先生的关怀提携表示了谢意,书则是献给他的夫人阮冠世女士。    多年来,坊间一般都说吴大猷先生有两个了不起的学生,那就是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对于这一段师生缘,吴先生也有所提及。    一九四一年吴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曾经在研究生班上教过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在他前几年出版的论文集中,也提到这段经历。其实当时研究生班上优秀学生,除杨振宁之外,还有黄昆、黄援书、张守廉数人,这些人后来都在物理科学上卓有成就。    吴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李政道,说他应付课程,绰有余裕,每日都来吴先生处请求给予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而在吴大猷先生后来推选出国学习物理者之中,李政道先生正是其一。    一九四六年,吴大猷先生在国内呆了十二年后,再度出国进修。一九四八年在国外时,他获选为中研院在南京选出的第一届院士。一九四九年原预备回国,但因国内情势已变,乃前往加拿大主持其理论物理组,开始其十四年的加拿大阶段。一九五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七年八月,吴先生回台湾的台大讲学,并接受梅贻琦先生之请,到清华授课,讲古典力学及量子力学。    一九五八至五九年间,吴大猷应邀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研究员。六○年底至六一年则应瑞士洛桑大学之邀,讲他刚开始研究的气体及离子体理论。    一九六三年,吴大猷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至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教,两年后转往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并担任系主任。纽约大学的教席是吴先生在海外最后的一次经历,一直到一九七八年退休时为止。    吴先生一九六七年到七三年,以一部分时间在外、一部分时间在台的方式,受命担任国科会主委,在一九七三年六十五岁时由国科会主委退休,一九七八年由纽约州立大学退休,开始长期回台定居。两年前,钱思亮先生去世后,吴大猷先生得到极高的选票,被推选为中研院院长的候选人之一。虽然他自觉年事已高,但是在海内外众望齐归的情势下,他还是接下了这个工作。    吴大猷先生近年在台的生活,可说是极其清简单纯的。他的夫人于一九八○年在美去世,他的儿子目前在美国经营一家生物工程的公司。    近年来,吴先生回国日久,眼见社会上处处不合时宜之事,经常为文批评或指正。事实上,如果是身处一个较上轨道的社会,象吴先生这样的学者,自可在其学术天地间有所追寻,不需要常常来写这种学术之外的文字。但是,中国士大夫的使命感,恐怕使他还会继续下去的。而环顾近时台湾,如吴大猷先生之直言无隐、言必中的之学者风范,也是愈益罕有了。

第 3 版

1. 日本影坛新人崛起

【台湾《联合报》八月二十六日报道】从去年日本电影较为卖座的种类来看,青少年电影占优势。诸如《里见八犬传》、《爱情物语》、《W的悲剧》等等,都广受青少年欢迎。但这些电影是极其简单幼稚的。日本影评人士曾为此现象迭有怨言,然而,今年的情形似乎有好转。许多小型艺术戏院的成立,为较严肃的电影奠立回收的基础,独立制片的蓬勃发展,也避免大堆头商业片的公式化。更重要的是日本新一代的年轻导演,都在多方面发挥潜力。    在新导演中,最受人瞩目的是相米慎二。这位以《渔影之群》崛起的新人,今年获东京国际电影节竞赛首奖。另一位被寄予厚望的是伊丹十三。他的处女作《葬礼》轰动影坛。他具有日本导演少见的幽默感,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荒谬作各种讽刺。    此外,森田芳光、神山征二郎、三村晴彦和田诚,以及新城卓、川岛透、今关秋吉都是一群生力军。    比起这些年轻导演,步入中年的创作者显得沉稳世故。今村昌平与大岛渚都以巨擘姿态,在世界影坛高踞一席。然而由于其题材与表现方法,往往令国内投资者却步,对他们支持最多的反而是法美电影界。    山田洋次仍稳稳地以其温暖庶民剧方式,抓住一般小市民的兴趣。最近又推出新的寅次郎——《男子真命苦》,再创世界连续性剧集最多纪录。    篠田正浩今年又带着他的《濑户内海少年棒球队》访美,这部描述麦克阿瑟时代的作品,几乎是篠田正浩的自传。美国评论界对之极为重视,许多报刊都登出访问稿。降旗康男的新作《夜叉》,由高仓健及田中裕子又担任主角,将于本月推出。    老导演仍然活跃。黑泽明的《乱》至今仍在上演。小林正树也继《东京裁判》后,以圆地文子原作《没有餐桌的房子》搬上银幕。市川昆、木下惠介、五社英雄这批老将并未歇手。过去一两年,分别以《细雪》、《阿寒》、《留下这孩子》、《北之萤》等片,为影坛留下佳话。    总的看,日本影坛仍蕴藏有丰富的创造力。老导演年纪太大,中年导演在投资上有困难,新导演无疑是日本影坛未来趋势的决定人。

2. 法国国立图书馆情况越来越坏

【英国《卫报》八月十八日文章】一批有影响的法国知识分子说,法国国立图书馆情况越来越不妙。他们在六月份给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公开信提到:自一九八二年以来。该图书馆的藏书和期刊增加了约五百万册,但是工作人员未增加一个,还是一千二百四十三人;由于工作人员负担过重,正在修补和重新装订的书籍(在此期间,这些书刊只好停止借阅两年)只占需修补装订书籍的百分之二十;有七十万册书籍因破损不堪而无法借阅;新书出版后最快也要过两年才能编入藏书目录;人们捐赠的图书要辗转数年才能送到图书馆。    国立图书馆十年来更换了三名馆长,他们都试图大胆面对危及国立图书馆的这场与日俱增的危机。    国立图书馆有限的预算——一九八五年为一亿三千一百六十万法郎(约合一千四百六十万美元)    ——要同时实现两个目标:    图书馆系统的电子计算机化,改进日常既当图书管理员又当出纳员的传统职能。    四年前社会党上台时,国立图书馆由归教育部负责转为归文化部负责,业务费用预算增加了一倍。增加的资金也只能使国立图书馆董事会更加明确它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

3. 墨西哥举行首届土著民族电影节

【埃菲社墨西哥城九月十日电】在上周末于墨西哥举行的土著民族电影节上,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分别获得了几项大奖。    这届电影节是由墨西哥土著文学研究所和美洲土著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哥伦比亚影片《土地、记忆和未来的呼声》获得了最佳导演奖。阿根廷的安娜·查普曼和安娜·蒙特斯获得了最佳民族志和证明价值奖,她们的电影是《奥纳村——火燃的土地生与死》·厄瓜多尔电影《钦博拉索卖冰人》获得了最佳摄影奖。美国电影《生命之树》荣获最佳非拉美土著电影奖。第一届土著民族电影节有十三个国家参加,共映出四十五部影片。

4. 小丑大学

【新加坡《联合晚报》九月三日文章】美国南方佛罗里达州的威尼士,有一所专门培训小丑的大学,在一九六八年正式成立。    “小丑大学”成立之初,引起不少人的揣测,他们说,装疯扮傻的功夫,也要取学位文凭吗?这门工作只要工多自然艺熟,就能够给人们添加无数的欢乐。    从前,一个小丑的成熟需要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就可以制造笑料气氛,但今日,只要在“小丑大学”里接受十星期的专业课程,你就可以踏上“小丑”的职业之途。    大学每年在秋季开班,学生必须年满十七岁,他们只要负担个人的生活费,就可以就读,老师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现职或是退休的小丑艺人。学校发言人认为,他们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于一炉,训练出来的小丑,当然其艺相当,在学的准小丑,每培养一名学生,大约花五千美元,费用虽昂贵,但能把艺相传,也是值得的。    学生的功课,与一般大学不同,入学后的第一步,是从对镜细研自己的脸开始,因为他们需要决定自己的造型,这一难题非苦心思索不可,此后,学生每天上课都要戴着自己的小丑脸孔直至下课,目的是该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那张新创造的面孔中,更要把个性也同时创造出来。    当学生选择了自己特有的脸孔后,就再从装扮上研究,在“小丑大学”学习的特式,每一件事也得要自己亲手创设,小丑的衣衫特征要配合脸孔,才能使个人以全新面目出现,学生从设计到细节,都必须亲力亲为。    一个学生倘若要学艺有成,则要捱苦不可,在毕业前两星期,每天要从早晨八点练到深夜,除了学习脸部表情外,一些难度高的特技,更使学生受尽皮肉之苦。    学期结束时举行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份考验他们模仿职业小丑,另一部份就由自己独创剧目,到此期间,各学员均会使出浑身解数,盼能有好成绩,以求脱颖而出,因为在场评议分数的,除了学校老师,还邀请各地的马戏团负责人,在此同时,他们会在其中选出二十名男女优秀毕业生,参加“世界马戏表演大会”的演出,因为这是开始的第一步成功。

5. 《外星人》的导演斯皮尔伯格

据美国《时代》周刊说,美国一千五百家电影院又将放映《外星人》了。影片中那个长着青蛙头、水蛇颈和橡皮肌肤的太空生物,虽然其丑无比,却一直被美国人当作国宝看待。    从一九八二年出世起,《外星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倾城倾国的欢迎,先是在美国,它面世后第一个月所吸引的观众就达一亿六千万,创好莱坞历史最高纪录。它周游西欧和东南亚列国时,同样得到亿万男女老少空前热烈的宠爱。它的导演兼制片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则被美国人尊为好莱坞王子,他拍这部片子时不过三十四岁。导演《大白鲨》一举成名    斯皮尔伯格因《外星人》而获得的崇高声誉和累亿钱财无疑令其同仁艳羡不已,然而一般人有所不知:他并非是仅仅由于创造《外星人》而被抬举为王子的。早在十年前,他便导演了一部空前轰动的科幻片《大白鲨》,票房收入高达四亿一千万元,现在仍然名列美国第五大赢利片。一九七七年导演的《与第三类接触》描写人类与太空生物首次接触时的敬畏情感,也在新大陆引起巨大反响。一九八一年导演的《夺宝奇兵》一举破惊险片票房纪录,同时荣获四项奥斯卡奖和七项土星奖(美国科幻和恐怖片奖),收入三亿一千万元,现名列第七。去年推出的《印第安那·琼斯与死神庙》,再度打破了惊险片票房纪录。    《死神庙》是部险恶丛生的虚构片,印第安那·琼斯是富有冒险精神的考古学家,他在上海一个夜总会与黑社会头子老K交换钻石,险遭毒害。后与美国歌女惠丽和中国养儿小胖一齐误乘老K飞机逃往印度,中途用橡皮救生筏降落在印度一个村庄附近,村民们当作自天而降的救星。原来该村所有的儿童都被祭司罗摩抓到死神庙去挖具有法力的宝石了。在村长的央求下,琼斯三人毅然赴死神庙救人寻宝。他们历尽艰险,几番逃脱死神的魔爪,终于救出全部落难儿童,并找回部分宝石。祭司则被摔死。    前些时候,好莱坞又推出两部以斯皮尔伯格名义发行的影片:《傻瓜蛋》和《回到将来》,均受到观众及评论家们的青睐,前者刚放了二十四天,便赚了四千一百多万元。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如《时代》周刊七月十五日的封面报道所说——斯皮尔伯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唯一能与他媲美的是他的好友乔治·卢卡斯,后者以《星球大战》三部曲驰名全球。《夺宝奇兵》和《死神庙》则是这两位影坛巨擘合作的硕果。年近中年  童心未泯    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以科幻和惊险见长,它们的魅力在于看起来荒诞不经实际上入情入理的故事情节,还在于既令人惊心动魄又让人大开眼界的特技镜头。美国红得发紫的摇滚乐歌手迈克尔·杰克逊曾以“十分荣幸”的口气对《时代》周刊记者谈起斯皮尔伯格:“《外星人》我看了四十来遍,《大白鲨》则看了不下百遍。看他的影片你会觉得有人在爱你。我很喜欢斯皮尔伯格,喜欢得几乎会流泪。他给我的激励是今天在世的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    以《桂河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两度荣膺金像奖的英国老导演戴维·利恩说,他看了斯皮尔伯格被一九七一年导演的电视片《决斗》后,就马上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新导演。他热衷于创造动作场面——奇妙的江河奔泻式的运动场面,他在这方面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使其影片显得光辉灿烂。”    斯皮尔伯格虽近中年,然而童心未泯,稚气未脱,总是喜欢在电影里插叙一两个他小时候的趣事。例如:他六岁时,有天夜里被父亲叫起来到一片大草地去看一颗陨星,这启发他编出了《与第三类接触》。又如:《外星人》的创作灵感据说得自于一个弃儿需要小伙伴的心情。    美国有位影评家说:斯皮尔伯格“导演或监制的每一部新片就象是现代的彼得·潘自传的又一个篇章”。他说的彼得·潘是指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一个老是长不大的孩子。用彼得·潘形容这位好莱坞王子及其作品是再中肯不过了。他的影片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的心,原因盖出于童心不泯。奋斗二十年 新意无穷    但是,斯皮尔伯格对自己的“彼得·潘”形象似乎已感到不安。今年六月,他开始执导《紫色》,这是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书信体小说改编的,描述美国南方黑人的屈辱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他尝试拍严肃的成人片显然是一种声明:谁说我不会在身心上和艺术上成长起来?当然他也承认:“《紫色》是我电影生涯中的最大挑战。”    史蒂文十二岁时,母亲为阿诺德买了一架八毫米的摄影机作为父亲节礼物,史蒂文要求当家庭摄影师,其父便把这架小机器给了他。从此他就玩上了摄影机,而他的家则成了摄影棚,满地都是电线、灯具和道具。父亲有时会帮助儿子布置背景,晚上还会给孩子们讲惊险电影的故事,母亲则乐于充当儿子的演员。史蒂文的第一个家庭作品是两辆电动玩具火车相撞的情景,由此他萌发了当电影导演的愿望。    十七岁那年,他趁暑假到卡诺加帕克看望堂兄弟,遍游了著名的环球影片公司,并斗胆混迹于导演和编剧中间。这次经历使他与环球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在一个朋友的资助下,他以一万元成本和十天时间,自编自导了一部描述一对童男童女从沙漠搭车到太平洋岸边的短片。此片在环球公司放映后,斯皮尔伯格立即被电视部主任请去签署一份七年导演合同。《决斗》便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惊险电视片,描写一辆无人驾驶的卡车如何在西南部的马路上疯狂撞击汽车旅客。这部耗时仅十二天、耗资才三十万元的片子在欧洲上映后,为环球公司赚了九百万元。    斯皮尔伯格从初闯好莱坞起,迄今已在影坛奋斗了二十年,但他的导演生涯并未到此结束,他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创作构思,目前他正在为全国广播公司编导电视系列片《惊奇故事集》,该片将很快在美国播映。(陆文岳)

第 4 版

1. 泰国“九·九”兵变内幕

【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九月十一日文章】题:九·九兵变内幕    九·九政变虽已流产,但人们对“无兵元帅”领导的事却津津乐道,因为领导这次政变的人全属退休军官,只靠一名现役校级军官带领五百至六百名官兵和二十二辆坦克车便大胆举事,企图推翻政府,夺取统治权。他们实在低估了政府的力量,所以注定失败。    据悉,参加一九八一年四·一政变失败而遭革职的前少壮派军官集团领袖马暖决定再政变原因如下:由于受到某方面压力被迫流亡外国而有家归不得,因而不得不冒险作孤注一掷。在发起政变的前几天,他从美国潜返泰国,广邀旧同僚共谋“大事”。当时与会众人皆答应参加举事,但在约定之日,掌握实权的大部分军官却临阵退缩,不依约派兵参予此事。马暖虽然错误估计形势,但已势成骑虎,结果硬着头皮靠上述小部分兵力和武器冒险举事。    现在举事失败的马暖上校已被驱逐出国,但他如何能安全出国,这是广大群众感到莫名其妙的。依照反政变总部当时的意图,政变者若不投降唯有死路一条,政府军准备在当天下午三时限期一到就采取扫荡行动,领导政变的马暖便应受到法律制裁。可是他却能逍遥法外,据说,这是第一军军长披集中将的功劳。    政变当时,剑拔弯张,形势非常危急,大家都担心发生大流血事件,因为叛乱者已濒临绝路,可能垂死掐扎,只要一声令下,一场枪战必无法避免。披集中将看出形    势危急,为阻止自相残杀,便向反政变总部自我推荐,愿到叛军指挥部作说客,说服马暖命令全部叛军弃械投降,而披集中将则承诺保证送马暖安全出国。这才化险为夷,避免了一场血战。

2. 戴维斯至死紧握摄影机

【新加坡《联合早报》九月十日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曼谷分社社长戴维斯及该公司录音师拉奇,昨天在泰国发生的流产政变中采访街头战事新闻时,身中流弹丧生。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驻曼谷分社说,五十二岁的戴维斯是澳大利亚人,他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兼任摄影员与通讯员,采访过印支战争新闻,经验丰富。    戴维斯已在曼谷住了十年,他二十年来在世界多个战争前线采访新闻,都安然无恙。    一九七五年,越南坦克辗过西贡(现称胡志明市)总统府大门时,他拍摄下当时的情景,使他在国际上声名大噪。越战期间他一直逗留在那里采访,过后,他也采访过非洲与黎巴嫩战事。    泰国发生政变之时,戴维斯刚好站在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园地内,位置刚好是政变支持者与政府军之间,机关枪声突然响起时,他已来不及躲避。    目击者说,一枚子弹穿过他的背部,他当场丧生,拉奇也受了伤。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女发言人玛利    ·劳尔·奥卡拉汉说,这宗枪击事件显然不是故意的。    她说:“他(戴维斯)的确是一个非凡的人,他在亚洲多年。经常单枪匹马采访新闻。在这里长期逗留的许多老友一定很伤心。他是一个大好人。”    一个当时在场的人伯恩斯说,戴维斯中枪后,仍旧不停地拍摄影片,直到最后一分钟。    他说:“我身体紧紧贴在地面。我看到戴维斯半蜷缩着身体,还不停的拍摄影片。”

3. 美刊民意测验表明里根的工作获好评

【美联社纽约九月一日电】昨天公布的一次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里根总统的工作在美国人民中获得了好评。    它还表明百分之四十六的美国人赞成保护主义贸易立法。    在《新闻周刊》八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通过电话提问的八百六十二名成人中,说他们肯定里根工作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二,比五月份百分之五十九的比例数提高了。    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说他们“非常担心”里根可能不能“达到第任二期的要求”。

4. 布托遗产之争

【本报讯】伊斯兰堡八月二十四日消息:据此间报纸透露,巴基斯坦已故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    ·布托的遗孀努斯拉特·布托最近已将布托家族的一份六亿卢比的现金遗产(约四千万美金)分发给主要家庭成员。    两个月前,布托夫人将遗产分成五个等份发放,努斯拉特自己一份,四个儿女各一份。    长期旅居法国的努斯拉特是布托的第二夫人,据说身患不治之症,卧床不起。自从一九七九年布托被处死后,她一直掌管着这笔遗产。她感到不能久留人世,于是决定将现金分发给合法的继承人。    平均分配遗产已造成布托家庭成员之间的严重不和。特别是长子穆塔扎和小儿子纳瓦兹反对这么做。    他们说,遗产如此分配是不公平的、非法的、非伊斯兰的,因为伊斯兰教义不允许女儿享有同儿子平等的继承权,寡妇更不应该得到同等份额。    两个儿子公然声明反对母亲将一笔巨款保留在自己身边,特别是鉴于她已处朝不保夕的弥留之际。    他俩责间布托夫人,她为何无视穆斯林人生活,给予女儿与儿子数额相等的钱财?根据宗教法,每个儿子继承的财产应是每个女儿的一倍。    布托家族这次平分遗产造成的内部矛盾和风波是否同纳瓦兹之死有关,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观察家们认为大儿子穆塔扎在弟弟去世后消声匿迹,拒不露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重要迹象。

5. 克格勃监视驻苏外交官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八月二十五日报道)在莫斯科,你并非每天都受到跟踪。在你刚到达莫斯科的头一两个月里,他们到处跟踪你,以便掌握你的日常生活规律,了解你的上下班时间,你的兴趣和你的意图。而后,对你的监视便暂告中断。如果你的生活规律一发生变化,他们就马上再来跟踪你。譬如,你平时经常穿一套西装到使馆上班,而哪天你偶尔把西装外衣忘在使馆了,那么,在使馆直岗的卫兵就会打电话给克格勃,克格勃就会马上来监视你。    如果你离开莫斯科到外地去,克格勃通常要派十到十二个人分乘四辆车尾随你的车后监视。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来设法阻止你观看任何东西。如果他们看到你的车子快要驶近一个兵营了,他们就提前打电话给兵营,以便让他们加强巡逻。或者在你的车子从兵营旁边驶过去以后,他们马上竖起一块「此路禁止通行」的牌子,尔后以你无视安全警告为由将你逮捕。    他们还常常利用怀抱婴儿的母亲或谈情说爱的恋人来跟踪你。    大使馆和外交官住地是受到严密监视的。如果试图拆除窃听器,那是不明智的。假如我要是把他们装在我家的窃听器给拆掉,他们就可能会闯入我的房间,或隔几分钟就给我拨一次电话,彻夜不断,以便让我知道他们对此感到的不快。

6. 相夫教子一夫人

【新加坡《联合晚报》九月三日文章】(作者刘培芳)那是星期天的上午,我和摄影记者决定做不速之客,登门走访黄金辉总统家。黄金辉不但没把我们拒之于门外,反而和颜悦色相待。他毕竟是报人出身,了解新闻工作者的心情。    此行的目的是要访问他夫人许淑香女士。当黄夫人未出现之前,黄先生说,自从他出任总统的消息传出后,连日来报章上的报道实在太多了。他说,以他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来看,过多的宣传会引起反效果。会被人误以为他夫妇俩是好出风头的人。    短发,娟秀的黄夫人,身著一袭浅红花点旗袍步入厅中,她比照片中看起来小巧玲珑得多。    她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访谈过程中偶而加些英语,还常兴致勃勃地以马来语把谈话内容重复一遍给我的马来籍摄影同事听,她的马来语如行云流水,并铿锵有声。    许淑香女士和她丈夫一样,都是渊源自峇峇家庭的新加坡人。他们遵循华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他们在待人接物、家庭生活及社交活动方面,处处都表现深受华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熏陶。敬老尊贤,孝顺仁慈,提携后进,都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许女士说,她和黄金辉结婚五十载,令她感到最幸福的是,他们都一直活在如阳光般温煦的亲情和友爱中。    回忆起少女时代的往事,许女士说,她的家庭和黄金辉的家庭是远亲,她只在念小学时见过黄金辉。    十九岁那年,当她还在南洋女中念初中时,就常常听得高龄七十三岁的老外婆说,黄金辉是怎样一个孝顺又能干的好男子。一晚,外婆说要撮合她和金辉的亲事,虽然她当时还不想嫁人,但但基于对老人家的一片孝心,她终于答应了外婆的要求。    她说,没料到她和黄金辉的这段婚姻结果如此美满,俩人性情和思想都十分投合。    五十五来,许女士以她温婉贤淑的品德相夫教子,一个儿子和六个女儿都在优良的家教下长大成人。对内她将家事料理得有条不紊,对外她又能配合丈夫的职务,在社交场合上表现得高贵大方,任何由她夫妇俩当主人的场面,能给宾客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除了是一位烹调高手外,许女士也是一位园艺专材,那绿意盎然种满花草植的庭院物是她每天清晨怡情养性的场所。她说:“大家都说我十只‘绿手指’,只要经过我双手,花草都葱笼郁绿、生气蓬勃起来。”    访问完毕,许女士带我参观家中的摆设,她们的住家洋溢着浓郁的土生华侨传统文化色彩。

7. 美政府官员特权种种

【纽约《北美日报》八月十日转载《华尔街日报》特稿】题:享受牺牲易,牺牲享受难    尽管里根政府大肆宣传消灭政府过份开支的运动,特权享受仍是政府机构的生活方式。    按规章制度,白宫办公厅主任无权要特工人员当贴身警卫,但前财政部长里甘今年调任白宫办公厅主任时,他把财政部给他配备的警卫小组带进已经是警卫森严的白宫。警卫在他空闲时也不远离,甚至在里甘乘新购渔船出去钓鱼时,警卫也乘船跟踪。这种昼夜保护仅是华府权势人物的许多特权享受之一。    站在消费者一方的学者罗尔夫·奈德说:“就在他们削减民间补助计划,并称这些计划为浪费时,华府的统治阶层却讲究美食,穿戴华丽,而他们自己其实又是亿万富翁,自己应该可以为这种服务付费。”以下是特权享受的几件事例:    上个月,参院财政委员会主席、白宫立法助理及助理国防部长,由他们的夫人陪同,由政府专机送他们去百慕大岛,再接回华府,一切开支向政府报销。这次旅行被称为“因公出差”,但无办事日程。    联邦储备理事会花年薪三万七千多美元雇用一名专用全职美术专员,她的任务是从进出口到大厅,到理事会主席会议室的走廊里布置美术品。    在国会,议员的福利包括理补助及机场专用泊车位。两院共五三五优议员,政府都为他们雇用停车场管理员一百名。    共有一百九十名政府官员享受直到门口的豪华汽车接送服务,开支山纳税人支付。按规定,只有正副总统、内阁部长、副部长及少数使馆、领馆官员才有权享受这些。    对这些特权享受,政府官员作出多种多样的辩解。里甘的警卫是出于安全考虑;百慕大之行是为了讨论“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等。谁为夫人付钱?至今尚未说明。但强调这次旅行是应里根总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