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08-03
第 1 版
1. 路透社说:苏联表现出外交新风格
【路透社赫尔辛基八月一日电】美苏两国本周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会谈表现出克里姆林宫外交活动的新风格,也引起人们对东西方之间出现持久的缓和的前景感到相当乐观。 但是,美苏两国的官员都告诫说,在友好的微笑的背后,在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些分歧会使关系的改善减速,甚至出现令人难以忍受的停顿。 苏联新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的笑脸和他在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其他西方同僚会谈时的轻松态度,比赫尔辛基会谈中的其他事情更能引起这样的希望:缓和正在恢复。 这位新外长在会谈中不象他的前任葛罗米柯那样毫不妥协和经常使用敌对的言词。他避免对华盛顿进行宣传性的攻击而是态度平和地说理。 苏联还改变了发布新闻的办法,高级官员们不仅向报界发表正式的谈话而且无论白天和晚间都能找到他们发表评论。这一变化加深了人们认为苏联在外交事务中采取了新方针的印象。 法国对外关系部长迪马说,这种印象背后的实质是克里姆林宫希望同西方融洽相处。 他预言,克里姆林宫将会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其他部长们也对东西方关系中出现的回升趋势持乐观看法,但是他们中间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回升在里根总统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十一月在日内瓦举行首脑会谈时将受到考验。 一位西方高级官员说:“即使他们能为首脑会谈达成一套妥协办法,深刻的分歧仍然存在,这些分歧随时会重新来折磨他们,引起新的紧张局势。” 但是另一些人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说,他们认为,赫尔辛基会谈已为达成一项协议铺平了道路,这项协议将避开有争议的问题而把重点放在双方都认为能取得进展的问题上。 一位官员说:“赫尔辛基会谈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希望,但是,我们仍然要拭目以待,看这些希望能否实现。” 这次会议结束时没有发表最后的公报。身为东道国的芬兰宣布,它放弃了草拟一项公报的努力,因为根本不可能使东西方就这样一项声明的基础达成一致意见。
2. 美官员认为:美苏关系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八月一日评论】题:美苏外长会晤使双方感到谨慎的乐观(记者加里·撒切尔发自赫尔辛基) 美国和苏联正谨慎地朝着使里根总统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十一月份的首脑会议圆满成功的方向前进。 诚然,两国仍然存在重大的分歧。但是,在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这里举行了三小时会谈以后,双方对两国关系发展的进程都作出了谨慎的、乐观的估计。 舒尔茨在美国大使官邸同谢瓦尔德纳泽会谈结束后几分钟就发表谈话说:“我认为,这次会谈堪称……为使我们两国领导人(十一月份首脑)会议成为真正建设性会议而迈出的良好的第一步。”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洛梅科说,“为这次首脑会议所作的筹备工作能够、而且应当推动”美苏关系“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提出下述可能性,即:就飞机着陆权、北太平洋上空的航空安全、在基辅和纽约开设领事馆以及文化交流等问题在首脑会议之前达成一些协议,然后由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十一月举行会晤时正式通过。 双方清楚表明,重大的分歧仍然存在。但是,洛梅科说,在这里举行的这次会晤是“一次交换意见,而不是一次对峙”。 美国国务院的一位高级官员说,这次会谈是“令人感兴趣的、有益的、坦率的、认真的和建设性的”。 苏联方面用了类似的字眼来描绘这次会谈,虽然他们没有用“建设性的”和“认真的”这些词汇。 美国官员们把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推行的对外政策称作是保持“连续性的”政策。 多勃雷宁说,“指望立即解决”使两国发生分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美国方面也竭力使人们不要指望美苏关系会马上改变。 美国国务院的另一位官员说:“如果人们得出印象,认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那就错了。并没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 美侦破一起密谋向伊朗走私军火案
【路透社华盛顿八月一日电】联邦调查局今天说,有六人(包括一名美国陆军中校)因密谋策划向伊朗走私价值数以百万计美元的军火而被捕。 调查局说,这些阴谋者打算购买一大批威力大的美国导弹和其他军事装备供伊朗在对伊拉克进行的长期战争中使用,但是,这个阴谋已被联邦调查局的一位秘密侦探侦破。 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由于美国驻德黑兰使馆被接管,美国采取了一项禁止向伊朗出口任何防御性武器的政策。联邦调查局说,这些阴谋者打算用九百一十二万美元购买一千一百四十枚“陶”式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还说,有人将提供一架飞机将这些武器和部件运往伊朗。
4. 外电评我查处海南岛倒卖汽车案
【法新社北京八月一日电】中国官方新闻报道今天说,中国南方海南岛地方高级官员受到空前的撤职处分,他们同全国范围内的贪污网有关系。 在中国主要报纸上刊登的官方报告说,海南岛至少有三名地区的共产党和政府官员或者受到警告和处分,或者被撤职。 报告说,还有一百四十三个犯罪行为的案件正在调查之中,有一些是中央部门。 西方外交人士说,对高级官员因贪污腐败而撤职进行广泛的宣传是空前的,这次的撤职是对其他开放地区的官员的警告,要他们谨遵最近的改革文件与精神。 分析家们说,中国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在海南岛进口外国货的同一时期,中国的外汇储备急速下降,部分原因是大量进口消费品。 分析家们说,海南岛案件对全国的官员,而且尤其是同毗邻香港的深圳特区的官员是一个警告。深圳经济特区繁荣起来的部分原因,是向中国其他地区出售外国消费品。 本周公布的中国海关统计数字表明,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最大的是深圳,今年上半年累计贸易赤字为九亿四千万美元。 【美联社北京七月三十一日电】中国今天宣布南方的海南行政区进行改组,因为共产党的官员炒买炒卖外汇,滥用国家钱财,并倒卖汽车、录相机和电视机,获取厚利。 这一宣布,是党发动的阻止官员们滥用中国放宽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运动的一部分。 目前,党的宣传在批评那些牟取暴利、投机倒把、诈骗和向拜金主义屈服的党员。
5. 里根鼻子发炎又动小手术
【美联社华盛顿八月一日电】里根总统的发言人今天说,皮肤病学家从里根的鼻子上去掉了一小块发炎的皮肤,并对它进行了例行化验,以确定是不是癌。 发言人斯皮克斯说,里根几个月前鼻子上就长了一个“肿块”。在他上个月住院做切除肿瘤手术时,胶布引起肿块发炎。 斯皮克斯说,关于这一小块皮肤是如何去掉的,他不知道任何具体细节。这次手术是在白宫进行的。 后来有记者询问有关情况,斯皮克斯说,里根让医生看了那块发炎的皮肤。斯皮克斯说:“医生问,‘你是想把它去掉吗?’里根说,‘对’。这个医生就进来把它去掉了。” 斯皮克斯说,手术过程很短,总统没有打麻药。 斯皮克斯说,里根对胶布过敏。不久前手术后为固定管子而使用的胶布引起了那块皮肤发炎。在他的消化过程中断的时候,这根管子从里根总统的鼻子里伸到胃里以便吸出液体和气体。
6. 黎笋离苏回国
【法新社莫斯科七月三十日电】塔斯社报道,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笋在对苏联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私人访问后,于昨天启程回国。黎笋是六月二十七日开始进行访问的,他的前三天是正式访问。在正式访问期间,他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敦促中国同苏联和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他们还说,他们主张召开一次全亚洲安全会议。
7. 柬伪驻匈使馆参赞投奔西哈努克派
【法新社曼谷七月三十一日电】西哈努克派的一位发言人今天在这里说,一位柬埔寨驻布达佩斯使馆的参赞。在被召回金边述职时,于这个月的早些时候逃到高棉抵抗力量的西哈努克派一边。 西哈努克派的对外事务负责人宾达雷还说,柬埔寨宣传部的三位中级官员七月二十三日在柬埔寨境内某地(具体地点没有披露)投奔西哈努克派的游击队。 宾达雷说,这位外交官说他逃走的原因是由于「越南人在柬埔寨镇压他的同胞」。
8. 共同体对制裁南非存在深刻分歧
【路透社赫尔辛基八月一日电】欧洲共同体、西班牙和葡萄牙今天一致同意把它们驻南非的大使召回欧洲进行磋商,但是它们在要求对比勒陀利亚实施经济制裁方面仍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法国外长迪马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这次会议远远没有达到法国、比利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要求。 他说,他对会议的结果不甚满意,但是法国仍然感到较为高兴的是,共同体能够采取一个共同立场了,而且在早先的做法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位外长说,在对南非采取经济措施方面根本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迪马说,英国和西德是那些希望走得“不那么太远、不那么太快”的主要国家。 部长们说,比利时昨晚要求对南非政府采取更严厉的行动,其中包括限制在这个白人统治的共和国进行投资和旅行,但是它遭到了英国和西德的强烈反对。 一位要求不公布其姓名的外长对记者说,欧洲现在在“开明派”和其他人之间存在着分歧。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 ·豪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英国仍然感到“经济制裁没有显示出效力、而且也不大可能在这个问题上产生效力”。 豪强调说,召回大使进行磋商与正式召回不是一回事。我们不相信我们通过实施经济制裁就能改变进程。
9. 苏认为在解决阿富汗冲突方面有些进展
【路透社莫斯科七月二十八日电】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国务大臣里夫金德今天说,苏联认为在解决阿富汗冲突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没有提供具体细节。 里夫金德在对苏联进行的为期一周的访问结束时对记者说,在同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科尔尼延科会谈时。他问到目前就阿富汗问题达成协议的前景是不是比一年前好些,科尔尼延科作出肯定的回答。 里夫金德说:「苏联方面认为在达成协议方面有了一些进展。」
第 2 版
1. 中国时装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仍须努力
【香港《百姓》半月刊七月十六日一期文章】题:中国时装尚未成功凡我同志仍须努力(作者商娃) 六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大会。所谓「时装文化奖」,其实就是时装设计比赛。 这次参赛的服装,绝大部分摆脱不了传统的影子。不少设计灵感来自旗袍、少数民族或某些省份的服式,也有些布料花纹或配件取材自清朝、汉朝、唐朝的图案。不难理解,国内的资讯系统向来是封闭式的,人们没有机会阅读反映新潮流的外国时装杂志,也没有时装表演可看。他们所能运用的素材,不过是参考中国历代仕女的装扮,其次便是充满民族地方色彩的衣物。 然而,在选料上,甚至是刺绣、扎染的功夫,也看得出来是经过一番心思的,同时亦流露出创造的智慧。在物资不足的条件下,某些配搭自然有未尽完美的地方,例如开衩裙子却露出了「四个骨」丝袜的袜头,明明是便装却衬一双长统靴子,用作陪衬的饰物略嫌缺乏或是佩戴得不伦不类…… 暂订两年一度的「时装文化奖」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初赛时只需提供图样。是次应选的作品竟达一万余件,参加人数有一千多名,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平心而论,整个演出过程还是叫人赏心悦目的。那十几位模特儿样貌标致,皮肤白暂不在话下,难得的是走路的姿态非常有专业化水准。她们没有时下一般模特儿喜欢摇肩扭腰摆臀的夸张动作。相反地,她们在台上悠然自得,那种无比自信的神情,简直令人慑服。 评选结束,评委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也算是交流心得。美籍设计师蕾碧嘉指出有些服装的设计非常糟,但是所用布料上的图案设计却异常精彩,她认为这些设计者虽然没有得奖,也应该被吸收在纺织业内从事布匹的设计工作,因为中国出产的布料非常多,应在这方面发展。也有人提出要将服装分类,不然的话,把便服。工作服、晚装、郊游服装等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公平的,就是评分上也有困难。日本的评委则建议这种评比应考虑改为每年一次,以促进国内的服装设计水平,也让更多有潜质的设计者,可以有发表的地方。 这次时装文化奖的主旨,是要提高中国出口服装的设计水平。其实以目前的条件来看,要设计服装来吸引外国买家,显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对那些有志于服装设计的青年朋友来说,当务之急,似乎应该是为国内人民提供服务,在他们身上多动点脑筋。现在很多出国办事的男性干部和首长,总是穿着蹩脚的西装,早已成为笑柄。一些开放省市如上海、广东一带的女孩子,虽然开始大胆地披上彩色衫裙,仍不免流于土里土气。
2. 中国未能更好地管理旅游业
【法国《世界报》七月二十一日文章】(作者阿兰·福贾斯)中国似乎没能比管理其它部门更好地管理旅游业。虽然来华的旅游者、实业家、各类代表团的成员达到了一千二百八十万人,但同旅游者达四千万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相比仍相差很远。尽管如此,中国仍由于向外国游客敞开了大门而感到社会经济压力有所增加,这已经引起了接待条件的严重恶化。 一九八三年初,在一番深刻的自我批评之后,中国负责人答应要保持住现有价格,增加民航和旅馆的能力,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但两年之后,这些良好的解决措施仍然是一纸空文。 人们最感到惊讶的也许是价格。首先是因为,价格早就是极其昂贵的了。 在旅馆的接待能力方面,四个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和桂林)中的情况没有什么进展。实业家和旅游者人数在高峰时期超过了接待能力。尽管三年来已有五十多家旅馆开张,仍有一些旅游团体住在军事单位里。此外,一些空军的“包机”不得不在杭州和桂林之间运送一些住不进旅馆的旅游团体。 卫生方面的糟糕情况令专职人员极为不安。法国旅游者面对某些旅馆的肮脏和维修不力发出了怨言。法国的旅游陪同人员写的报告说,大同的“旅馆脏得吓人”;桂林的“旅馆比较新但质量低劣”,“旅馆总是完不了工”,“旅馆肮脏,饭厅不洁,卫生间污秽得难以形容”;北京机场咖啡厅的肮脏程度令那些最能吃苦耐劳的青年旅行家们垂头丧气。要解释这种混乱状况,必须懂得,中国仍是一个贫穷的社会。就象中国对话者常爱说的:“没有”。因为没有足够的飞机、旅馆,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翻译,没有足够的服务员,对必须按国际标准接待外国团体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状况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是很大的。因此,中国人很难确定公正的价格。在长江上旅游三日,低等票价是一百元,这是很便宜的。高等票价为一千元,这就非常贵了。在西藏首府拉萨旅游一日,除去机票外,得交费二百二十元。这是一个惊人的价格。饭店接待人员弄不明白,西方企业的总经理为什么拒绝两个人睡在北京某豪华饭店的一个房间内。处于艰苦境遇中的外国人的愤怒情绪是中国人所不理解的,外国人对为买上一张飞机票必须耐心地等待一天很恼火,对于这一点,中国人也是不理解的。 我们很想提出忠告:西藏负责人最近表示希望在二○○○年以前每年接待十万游客。这太无知了。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在一九八五年只能接待五千游客。 看到在毛泽东和孔夫子的故乡发生亵渎文化的事,我们简直觉得是在做梦。这是埃及在避免的事情。埃及拒绝在金字塔下大兴土木。 由于非常想从名胜古迹中获得尽可能多的钱,中国政府同意了日本提出的使明十三陵谷地“最优化”的建议。日本将提供全套游乐设施。
3. 在中国乘飞机
【《现代亚洲》五月号文章】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乘飞机(作者杰夫·格洛费尔德) 一位在中国旅行的人最近搭乘中国民航班机由广州去海南岛。人到了,行李没有到。所有乘客的行李都没有随机到达。中国民航纠正了这一错误 ——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纠正。三天后,这批行李由广州来的班机运到海南岛,但是那一天坐这架班机所有乘客的行李却留在广州了。 在西藏,情况可能更糟。拉萨机场离市区行程是三至六小时,时间长短要看送客轿车抛锚的次数。由拉萨外飞,向例是旅客头天下午到达机场,租房间住一夜,赶上当天上午的航班。但几周前,中国民航没有明显的理由就取消星期一拉萨到成都的航班,就是说乘客要在机场再住一夜。星期二早上,事情更复杂了。星期一的旅客坐满了班机,抛下星期二的旅客无机可乘。 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坐民航机的乘客,发现卖出的机票超过老式俄国造飞机上的座位数时,并不感到惊讶。对中国民航说来,这不算什么问题,拿出折叠椅摆在过道中就行了。 这家航空公司的态度差、效率低也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官员们知道中国民航是多么糟糕。 过去三个月中,中国民航购进了十九架客机,能使服务有所改善。
4. 谁将接替俞国华?(上)
香港《中报月刊》说,俞国华上任一年来,台湾天灾人祸横行,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俞国华“德薄能鲜”所致,他的下台大势所趋。最被看好的下届“行政院长”人选为李登辉和李焕 【香港《中报月刊》七月号文章】题:谁是下届行政院长人选?(作者易水寒) 俞国华内阁上任至今刚好届满一年。但一年来,天灾人祸横行,大多数人认为种种不幸是因俞国华“德薄能鲜”、“罩不住”所致。因此俞国华的行情不断下跌。最近党外十四名省议员集体辞职,七名党外立委集体退席,施明德、黄华异乎寻常的绝食方式,以及一把怪火烧了国军文艺活动中心等,全都发生在五月,更加深了国民党内部认定俞国华是“不祥之物”的迷信。俞国华的下台几乎已成定局。党政人士盛传将有大搬风岛内正在流传六月将有包括行政院长在内的党政人士大搬风。外交部长朱抚松不久前召开记者会,变相辞行,他的左右手都已事先安排外调,这是大搬风的一个征兆。国防部长宋长志最近纰漏连连,许多与他有关的军中弊案都被揭发,目标完全对准他,这是大搬风的另一个征兆。而“经革会”适时的成立,虽然与台湾严重的经济不景气有关,但以俞国华为主的财经内阁卷入十信弊案,咸信才是此一叠床架屋机构出现的真正原因。俞国华的处境不问可知。 去年,蒋经国舍蒋彦士而就俞国华,当然对他有所寄望。俞国华的性格缺陷,蒋经国早已了然于胸。台湾的经济不景气,蒋经国无论如何不会怪罪俞国华,但深具迷信的蒋氏,绝对无法对一年来的灾异及种种非夷所思的变故视若无睹,这是其一。十信案牵涉财经官员甚广,徐立德不得不被迫辞去经济部长;合库总经理陈晓鳌因一句“十信案该负责的人很多,不该只办低层人员,要办应高低一起来”的警人之语而被调查局约谈;财政部长陆润康愤而举行记者会,发表三项重要声明,为陈晓鳌护航之后,案情立即急转直下,再回到只办低层人员;不难看出,其中有甚多不足为外人道之隐情,而最大的关键人就是俞国华,这是其二。这两者都必须由俞国华负责。因此俞国华的下台,在党内也成了大势所趋。十信案恐将导致俞国华下台引起争论的合库对十信融资,陆润康辩称是政府决策,其决策负责人当然是俞国华,而俞国华担任央行总裁十余年,十信弊案也已绵亘十余年,俞国华脱不了干系。俞国华爱将徐立德下台时,暗示是代人受过,亦即是代俞国华受过,“弃车保帅”。俞国华曾力保徐立德无效。徐立德下台后,十信案情又蠢蠢欲动,屡有升高之势,可谓惊险重重。这些说穿了,都是在威逼俞国华。据传十信案之由长期遮掩到当局最后决定爆开,是马纪壮在幕后推动。而“经革会”成立后,由赵耀东任政府方面召集人,也等于将了俞国华一军。以马纪壮与赵耀东关系之深,敏感的人不难看出,他们二人是借十信案抓住了俞国华的小辫子。可以说,如果俞国华下台,十信案就是导火线。当俞国华保不住徐立德时,他下台的命运已差不多注定了。 马纪壮政治行情值得注意但俞国华显然也是代“人”受过。因此,一方面为期半年的“经革会”把赵耀东重新推向台前(幕后是马纪壮),负有整顿财经的任务,借此树立新财经内阁卷入十信案的不良形象。另一方面,为了安抚俞国华的心情,蒋经国又命他代理主持总统府财经会谈,颇有古代宰相御赐“加九锡”的意味。 俞国华奉命主持总统府财经会谈,党外有人以为这是他进一步“接班”的征兆,其实这不妨说是他自行政院长职位下台的征兆。他还是会回去负责“财经系”,甚至与行政院地位平行的“经革会”都可能在半年期满后,变成常设机构,改由俞国华主持;另加总统府财经会谈,以符合他曾任阁揆的身份。换言之,蒋经国已为俞的下台准备了退路。俞国华仍将是蒋家的“掌柜”。 而十信案由爆开到升高,如果诚如传言是马纪壮在幕后推动,则马纪壮的政治行情值得注意。马纪壮与宫廷财经系的渊源不如俞国华密切,但与外廷财经系的关系则超过俞国华,与工商界关系之良好更远非俞国华可比。蒋经国去年将他下放去当首席政务委员,原有双重意义:一是瓦解河北帮,二是平衡俞国华。马纪壮与俞国华关系不睦。赵耀东在“经建会”主委任上饱受俞国华、王章清压制,但赵耀东毫不气馁,屡有与俞内阁对立之谈话,这显示两件事:外廷财经系对他的支持;马纪壮的庇护。“经革会”的成立,可以说是外廷财经系对宫廷财经系的一次反扑,也可以说是马纪壮发言仍有份量的证明。 外廷财经系在去年原已失势,俞国华、徐立德、陆润康、王章清等新贵都是宫廷财经系,徐立德且有继俞国华之后被推向行政院长宝座之势。但工商界投资意愿低落,却拯救了外廷财经系,使他们重新被启用,去挽回工商界的信心。“经革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此。宫廷外廷财经系势力消长大抵而言,外廷财经系与台籍资本家有长久合作关系,宫廷财经系则与一些投机财阀互相利用,“国库通党库,党库通私库”。前者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功臣,后者则抢夺经济成果,靠政策性融资及立法生存。当台湾的经济已经枯竭,体质已被蚀空时,国民党唯一的法宝就是再回头去求助前者。而目前,外廷财经系的首脑地位,已由李国鼎、孙运璇转到马纪壮;台籍工商界则以王永庆挂帅去配合外廷财经系,以辜振甫挂帅去配合宫廷财经系。由“经革会”两位主要推动人分别为赵耀东及王永庆这一事实,不难看出宫廷与外廷财经系的消长之势。徐立德的辞职,粉碎了宫廷财经系全面垄断财经体制的雄心,再加上俞国华在一连串天灾人祸中手足无措,以及宫廷财经系与十信弊案的普遍牵连,外廷财经系突然败部复活,马纪壮也水涨船高。因此,党外甚至谣传马纪壮可能接任行政院长。(上)
第 3 版
1. 四位谢世的美国电影明星(一)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连载文章(从七月十九日起)】题:不朽的人们 (原编者按:博加特,约翰·韦恩,玛里琳,詹姆斯·迪安这四位电影明星已经去世了,但他们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小说。詹姆斯·迪安充满反抗精神和浪漫色彩,玛里琳显得那么脆弱,博加特淡泊而幽默,约翰·韦恩则坚强而勇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一生经历变成了真正的传奇。本报特分别介绍如下。)詹姆斯·迪安 詹姆斯·迪安一九三一年二月八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马里恩,母亲出身于农家,父亲是牙科技师。据他的祖母后来回忆说,他小时头发棕黄,温和腼腆。象一个瓷娃娃一样可爱。母亲很疼爱他,教他学提琴,给他讲故事,还给他搭了一个木偶戏台。但是迪安九岁那年,他妈妈患了癌症,只几个星期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当时在军队服役,无法顾及他。此后他由姑父抚养。 他姑父是一个农场主,拥有两百公顷耕地。他虽叫姑姑为妈妈,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已去世的母亲。在姑父家,他身上的两重性格同时发展着:一方面,他活跃,滑稽,爱劳动。他学开拖拉机,挤牛奶,冬天猎兔,夏天钓鱼。另一方面,他好赌气,孤独,沉默寡言。在小学,他爱好戏剧、舞蹈和音乐。他长得象天使般可爱,而且好生气,所以同学们怀疑他不是男生,他则以粗暴和进攻回答这种怀疑。他参加学校篮球队,虽然个子不高。但投篮很准。他参加撑竿跳高,摔碎了十五副眼镜,同时也打破了学校撑竿跳记录。他参加驯野牛竞技表演,爱好骑摩托。他喜欢处处争先,所以同学们不大爱理他。同学们称他为野小子,疯子。 一位名叫詹姆斯·杜韦德的牧师发现了他,学校里负责“悲剧艺术”课的女教师也发现他非同一般。他向他俩学习艺术和音乐。后来他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接着又到纽约学习。短短的三年,他就成了好莱坞的新王子。电影《伊甸园以东》的导演后来说:“他全力以赴拍电影。大家都感到,一颗新星正在升起。电影上映后,每当银幕上出现他的镜头,人们就一阵惊叹。”《伊甸园以东》使他一举成名。但他在记者们面前却表现得不客气,拒绝回答他们的提问和笑脸。 在纽约,他爱上了女演员皮埃尔·安杰利。但是,安杰利的母亲讨厌迪安所穿的蓝布工装裤和他那爱赌气的脾气,她向迪安宣布,安杰利已同别人订婚。 一九五五年九月,在拍完《巨人》以后,他决定参加赛车。汽车以每小时二百二十公里的速度飞驰着,他完全不把危险放在心上。在一个十字路口,另一辆汽车突然出现。迪安说:“那个家伙会停车的。”但对方并没有停车。于是撞车了,迪安当即死亡,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迪安并没有死。人们前往他的家乡瞻仰他的墓碑,组织明星崇拜者俱乐部。东南亚各国人民争相一看他拍的《生活的狂热》,描写他的一生的书籍、电影、戏剧和歌曲也陆续问世。人们模仿他穿衣、走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也开始研究他。然后是一段平静时期,但接着又掀起纪念他的热潮,因为他是西方风俗和文化革命的第一个活象征。在他死后三十来年中,他生前那充满希望和痛苦的面孔紧密地联系着几代人。对于这几代人来说,只有他拍的几部影片(例如《生活的狂热》,《伊甸园以东》,《巨人》)能表现电影以外的东西。这是一个忧郁的天才,一个新型的明星。
2. 莫斯科:苏播映反映新型领导人的电视片《献给未来世纪》
苏联中央电视台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晚,首次播放了反映新型领导人 ——年仅三十五岁的西伯利亚某州委第一书记安东·索博列夫的思想、主张和工作作风的电视片《献给未来世纪》第一部(五集)。 这部由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拍的片子,是根据苏联作协现任第一书记马尔科夫一九八一年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梗概是:索博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从小跟父亲一起干农活,拉牛犁地,在家乡大学毕业后从事共青团的工作,不久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央社会科学院深造,此后回家乡任区委书记,接着被调到外贸部担任负责工作,到过美国、西班牙、联邦德国、保加利亚等国。当他正在意大利谈判贸易合同时,突然奉召回国,苏共中央总书记找他谈话,要他回家乡去担任州委第一书记。在州委全会内外,大部分老干部对提名这个年轻人担任第一书记感到吃惊。他一上任首先整顿经济,尤其是农业,作风与众不同。人们看到的不是会议主席台上的第一书记,他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找各种人谈话,当机立断作决定。他发现:他家乡的这个州的经济搞得一团糟:商品奇缺,质量也差;人民生活困难,个个怨声载道,不但青壮年,而且老弱妇孺都纷纷外出谋生,大批房屋空荡无人,破烂不堪;州委干部之间不团结……他这个新任第一书记看到这种景象,心情沉重,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第二部影片正在赶 拍中。 这部小说于一九八一年问世后立刻引起重视,被誉为描写正面人物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且很快就改编成电影脚本,拍了电视片。而今尚未改编完毕就让它与观众见面。 这表明,它正适合当前需要。其中有几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这本书,马尔科夫虽然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构思,一九八一年完成,但索博列夫的个人经历与戈尔巴乔夫的经历颇为相似,不同的只是戈未做过外贸工作,但他也曾出访西方国家。虽然没有直接歌颂他,实际上也是歌颂象他这样的领导人。 第二、影片把苏联现实中的问题揭露得淋漓尽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苏联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这位年轻书记敢于承认现实和面对现实。 第三、影片提出了新的干部标准。广播电视报在介绍这部影片时说,这部片子首先讲的是干部要创造性地对待新事物,并且称索博列夫这样的干部是“真正的当代英雄”。说他了解人和存在的问题,这是对未来时代领导人的要求。 第四、《苏维埃文化报》发表的影评给予高度评价,说这个州发生的事对全国来说,都是重大事件,讲的是未来,实际上是正在发生的事。(万成才)
3. 世界上唯一的儿童科教片制片厂
【塔斯社莫斯科七月十六日电】宇宙飞船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草是绿的?为什么猫长尾巴?自行车是谁发明的?……这些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从彩虹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中得到解答。 这个附属于莫斯科中央科教片厂的电影制片厂已经有二十五年历史了,它每两年出六部《星星》和《天地之间》的大型集纳片,还出简报片《我什么都想知道》,青少年可以从中获得各种知识。 制片厂厂长尼·卡斯佩说:“我们这家制片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摄制介绍大自然、科技新发明、科学与文化史以及体育的影片,总之,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拍什么。我们力争扩充学校的教学大纲,让学生看到课本以外的东西。”卡斯佩说:“现在职业定向成了中学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彩虹制片厂开始经常而详细地向孩子们介绍各种职业。前不久刚发行了两部新片,一部是介绍护士的《好心小姐》,另一部是介绍裁缝工作的《我马上给您缝新衣》。 集纳片《星星》是为幼儿拍摄的。活泼的木偶向孩子们介绍历史、史诗与音乐。 彩虹制片厂可以满足儿童的各种兴趣。如最新简报片《我什么都想知道》,向孩子们介绍了莫斯科的古迹和细菌冶金,还介绍了一种新的飞行器。 彩虹制片厂的影片可以在电影院、电视节目、儿童电影阅览室和学生电影院中看到。
4. 秘鲁的古文物被大量劫往世界各地
【埃菲社利马七月二十日电】以古迹多而闻名于世的秘鲁,由于不断受到掠夺,正在陆续失去珍贵的古代艺术和文化遗产。 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文化古迹的印加帝国古都库斯科市和库斯科省,教堂、寺院和古城堡内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如绘画,圣杯,用金银制作的十字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的珍贵陶瓷,非常宝贵的盔甲等。古陶瓷品种繁多,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有表现风土人情的,有表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秘鲁人民的宗教仪式、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 但是,几个世纪以来,秘鲁的古文物被大量劫往世界各地。早在西班牙人征服时期就遭劫,尔后,研究秘鲁历史的考古学家更是肆无忌惮地掠夺,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就掠夺了几车厢文物运往美国一些博物馆。此人曾向世界透露了库斯科省有一个印加帝国古城堡马丘比丘,该城堡是拉美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古迹,是迷人的旅游胜地。 还有大批文物被运往德国、西班牙、法国、希腊、墨西哥等国。秘鲁考古学家利纳雷斯·马拉加指出,仅在欧洲博物馆里,就有上百万件秘鲁古文物,特别是在柏林、基尔、波恩、汉堡、不莱梅、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奇怪的是,有些秘鲁文物出现在一家国际古董店里。人们怀疑,有一家或数家跨国公司专门从事艺术品展销。 还有许多圣杯、圣体容杯、王冠和其他教堂装饰品被贼偷去熔化成金银锭出卖。有些贼被捕受审,但结不了案,拖延多年也无结果。 前秘鲁全国文化委员会负责人路易斯·恩里克说,秘鲁很少在经济和物质上支持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计划。目前无法阻止对文物的不断抢劫。
5. 马赛音乐墙行人走过会奏乐
在法国马赛市内卡斯特拉纳地车站内,有一面绿色的魔墙——音乐墙。人们经过它面前时,它就会发出一阵阵伴随行人脚步节奏的乐曲。难怪它在一九八四年三月开始与公众见面时,哄动了整个马赛市,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前往参观。 音乐墙是借助电脑的功能而奏出乐曲的。在电脑的存储器内,储存着各种音符、乐句,构成一个作曲系统。行人经过音乐墙时,改变了光电管的进光强度,这一信息被电脑接收,经过特殊程序处理,就变成一组根据行人经过墙前的动作而配制的音乐。 这面魔墙的发明者,是二十九岁的法国作曲家雅克·塞拉诺,他给这面墙取名为“空间音乐器”,并自称是一位雕琢空间的音乐家。他说:“我感兴趣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和时间、空间的关系。”他认为音乐墙不属于传统乐器范畴,因为传统乐器的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而音乐墙则人人都可以演奏。行人既是演奏者,又是欣赏者。 目前,雅克又在酝酿一个新的设计方案——舞蹈墙,它将以音乐墙为基础,再将音乐转化为舞蹈。(军)
6. 苏朝合拍影片《建立功勋的瞬间》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和朝鲜合作拍摄的一部上下集故事片《建立功勋的瞬间》已经完成。该片以真人真事为根据,叙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不久,苏军尚未撤出朝鲜。当时在平壤举行庆祝游行。苏军官雅科夫,诺维钦科在主席台周围执行警卫任务。游行过程中突然有坏蛋向主席台扔去一颗炸弹,被诺维钦科一手抓住,他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了险情,救了金日成和其他朝鲜领导人的生命。而他自己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现在,诺维钦科还活着,住在新西伯利亚州的一个村子里。诺维钦科的角色由苏联演员马尔蒂诺夫扮演,他的朝鲜战友李昌海则由朝鲜著名演员蔡昌秉扮演。 这是苏朝合拍的第一部电影,它将在今年八月十五日在朝鲜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在莫斯科和平壤同时上映。(琦)
第 4 版
1.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现场采访
【本报讯】美国《纽约时报杂志》七月二十八日发表白修德的一篇文章,题为《来自日本的危险》。白修德的英文名为西奥多·怀特,是美国著名记者和曾获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家。 一九三九年,白修德二十几岁时被派到重庆报道中国抗战新闻,还到过延安。一九四五年九月他到东京采访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现将他这篇文章中回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部分刊载如下: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星期日。在星期六的蒙蒙细雨之后,天空仍然灰暗。四个月前在兰斯举行的德军投降签字仪式,只有少数几个人到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戏剧意识坚持要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因此,我们有几百人涌到“密苏里”号的前甲极上。 “密苏里”号的甲板已刷洗得干干净净。主桅杆上飘扬的星条旗,就是日本袭击珍珠港那天悬挂在国会大厦顶上的星条旗。这面旗刚从华盛顿空运到。九十年前撬开日本的大门向西方开放的佩里准将旗舰上的旗子,悬挂在“密苏里”号后部的炮塔上。“密苏里”号上三门十六英寸口径大炮的炮筒上,攀附着我们的穿雪白军装的水兵,有的跨坐在炮筒上。 炮塔正前方是投降签字桌。日本人将在那张桌上签字。离指定的时刻还有几分钟,我们听到吹哨声宣布,运送日本人的小艇已经靠上“密苏里”号。我们看他们登上军舰。他们是日本外务相重光葵和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前者穿晨礼服和条纹裤,后者穿浆洗过的褐色军装。重光在若干年前因日本恐怖分子试图刺杀他而成了跛子。但是,此时他喘着气攀着扶手吃力地登上军舰,然后一瘸一瘸地走向投降签字桌,谁也不同情他。 我一看到他们就怒不可遏。我曾亲眼看见日本人轰炸重庆,使这座我几年前曾居住过的城市成为一片火海,然后又让他们的飞机俯冲,用机枪扫射街上的老百姓。日本人向我开过枪,我也向他们开过枪,所以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使我感到高兴。其他人也恨日本人,大概除了麦克阿瑟之外,所有人都恨日本人。麦克阿瑟把日本人同所有东方人一样看待,把他们看成是犯了错误必须训斥,但又要让他们加入西方文明的黄种小兄弟。但那一天他是总监工,是征服者。九点过几分,麦克阿瑟将军本人出场,日本人已向前走来。没有人搀扶重光,但有些比我好心的美国人给了他一把椅子让他坐下来签字投降。接着是梅津,他脸上的褐色麻点在他咬牙时一胀一缩。他不要椅子,笔挺地站着,象一把没有折起的大折刀,然后弯下身来在投降书上签字。两人都一句话不说。麦克阿瑟发表讲话,主张和平和和解。接着,其他所有人签字。我注意到,荷兰代表签字时,天空放晴,签字仪式的场面开始发出光辉。 这时候,一件事在我们关于那一天的回忆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飞机编队低空飞行。麦克阿瑟宣布“仪式完毕”的话音刚落,我们就听到嗡嗡声并抬起头来。事隔多年之后,现在已很难回忆我们当时是多么出色,办事多么精确。几小时前从关岛和塞班岛起飞的四百架B—29轰炸机分秒不差地在这个高潮时刻飞临“密苏里”号上空。它们延伸到天边,震耳欲聋的嗡嗡声音,几乎立即又加上了一千五百架从我们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发出的较轻的马达声。B—29曾经使日本一些城市被夷为平地,投下两颗巨大的炸弹(即原子弹)。此时,我们威力的这支杀伤力量——空军,从高空冲下来,在美国舰队上面低空绕行一周。接着又从低空消失在天边,前往他们已经毁掉的两个城市,先飞临横滨,再飞临东京,好象是向那些曾经胆敢袭击珍珠港并使我们流血的人们显示我们的武力。 我们战胜了他们。我们牺牲了十多万人才证明,不能事前不通知便伤害我们,证明我们不会受到伤害不报复。
2. 维列赫拉德朝圣活动见闻
七月七日(星期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中部的摩拉维亚州,一个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镇—维列赫拉德,数十多万朝圣者拥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涌向古斯拉夫文刨始人和天主教传播者梅托迪当年活动的这个中心地点(一说是他的埋葬地),纪念他的逝世一千一百周年。 七月六日,不少善男信女即从全国各地向这里汇集。七日晨开始,村镇四周通道口遍设警岗,方圆五六公里禁止车辆入内。在步行进村的长长行列里,有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的;有成群结伙而来的;有的残疾人以手摇车代步;有的背负着毛毯和干粮供风餐露宿。许多人身着鲜艳华丽的民族服装或黑色庄重的各色礼服。在由县城通向村庄的那十里长街上,从早到晚人流不息,熙熙攘攘,蔚为大观,这是我们在这个人口不多的国度里难得见到的现象。 七日上午十时许,教堂里举行了仪式。专程前来的梵蒂冈国务卿卡萨罗利红衣主教主持礼拜并布道。捷红衣主教托马谢克宣读了教皇保罗二世的书信。捷教育部长也讲了话。教堂虽大,能容纳的人毕竟很有限。绝大部分人都聚集在广场和街道上,听扩音器里播送的实况。仪式结束后,广场上的人群不肯离去,呼喊着要见梵蒂冈红衣主教。卡萨罗利两次从数堂对面的三楼窗口探出身来向教徒致意。为了维持秩序,不得不借用“上帝的旨意”,扩音器里时而传出“上帝要你们站好”、“上帝要你们遵守秩序”之类的要求。据说,为了顺利地退出现场,红衣主教是乘直升飞机离去的。 这次活动是捷官方举办的。但参加者如此众多,为官方始料所不及。看来是有一定缘由的。据几位朝圣者说,他们是从教会里得知教皇派人来,专程赶来听布道的。一些年长的教徒说,这样大规模的朝圣,在他们记忆中从未有过。对梅托迪历史作用的评价,捷官方同教会是有不同的。官方比较强调梅托迪兄弟在文化和政治上的作用,教会则强调他们的宗教使命。捷官方还曾指责梵蒂冈别有用心地制造和渲染对梅托迪的迷信。
3. 八十五岁的英王太后仍十分活跃
【合众国际社伦敦七月二十八日电】专程前往苏格兰求婚的年轻王子,垂头丧气地回到白金汉宫。「她不肯嫁给我。」他说。「别忘记你的身份,」他母亲玛丽王后对他当头棒喝,「永不要接受一个拒绝的答复。」 于是,年轻的约克公爵又再次风尘仆仆地前往,以真诚打动了二十二岁的伊丽莎白的芳心。婚后,就如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从此他们便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个快乐的新娘,就是今天英国的王太后。今年八月四日,是她的八十五岁生辰。 虽然他们并非一见钟情,但他们的感情却像美酒一样,愈久愈醇,可惜他们未能白头到老。即使约克公爵,后来的英王佐治六世已死去三十三年,他至今仍常在王太后心间。据专门为王室人物写传记的安东尼。霍尔登说,王太后没有一天不提起过丈夫的名字,而且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及丈夫的生辰死忌,这三个日子中她都会拒绝参加任何公开活动。王太后虽已达高龄,但仍十分活跃,每年仍出席一百次王室的公开活动,而且还穿红着绿,绝不扮老。 王太后每年耗费公帑四十八万三千美元。不过,即使在失业率激增,护士和教师抱怨工资太低的今时今日,大部分英国人对此还是没有异议的。
4. 六十年代的风气正在重新复苏
【美国《纽约时报》六月二十一日报道】纽约许多学有所长的年轻专业人员现在有一种“雅皮士犯罪感”,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是雅皮士”。许多分析家认为,这种迹象表明我们所知道的雅皮士文化即将结束。 共和党政治顾问李·阿特沃特预言说:“到今年夏末,雅皮士运动将寿终正寝。” 曼哈顿许多年轻专业人员都认为,由于“雅皮士”这个称号最近被人到处滥用,他们不再觉得这个称号是雅致有趣的了。 二十七岁的卡伦·克拉克说,她和丈夫发现人们对雅皮士已怀有新的“敌意”,认为雅皮士就是一帮追求享受、没有任何真才实学的人。她说:“这个词开始时很有意思,但现在已变成一个贬义词,暗指关心自己的鞋子更甚于母亲生日的那些浅薄的人。” 注意社会倾向的许多专家们认为,目前这种反雅皮士潮流会导致新的社会问题。 阿特沃特说:“老的社会意识将重新复苏。”他说,六十年代流行的音乐再次兴起、画着各种图案的奇装异服又开始流行、格林威治村的商店里又开始出售带和平象征的商品,这些都是老的社会意识重新复苏的先兆。 华盛顿一位精神分析家道格拉斯·拉比尔说,这些人压抑着强烈的不满、焦虑、沮丧和空虚感。 他说:“我建议他们改变价值观念和态度,参加一些不拿报酬的活动。以转移他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但是拉比尔告诫说,除非美国的办事方式改变,提倡集体合作和互相依赖,否则,从长远来说,年轻的专业人员将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个人主义和更加充满内心矛盾。甚至连雅皮士也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前景。
5. 乌干达政变起因(一)
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七日,以北部军区司令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准将为首的一伙军官在乌干达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推翻了五年前东山再起的奥博特政权,在东非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里又一次建起了军人政府。 乌干达军队中的中高级军官几乎都是奥博特总统八年流落他乡卧薪尝胆时的难兄难弟,都是六年前反阿明战争中的干将或五年前拥护奥博特再度出山的吹鼓手。时隔仅五年,昔日的亲者何以变成仇者?当初为奥博特打天下的功臣何以今天为他敲响了丧钟?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话还得从头说起。一、坠机之谜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的一天,两架涂有乌干达人民解放军标记的直升飞机停在马萨卡境内的一个简易军用机场上。乌干达军队参谋长奥乔克在这里部署完剿匪计划,想赶在天黑之前返回坎帕拉。 第一架飞机徐徐上升,第二架飞机接着也起飞了。送行的军官们目送着飞机渐渐远宏,没等飞机消失在视野中,只见第一架飞机左右摇 摆了几下,一个倒栽葱向灌木林撞去,“轰!”一声巨响,一股浓烟滚地而起。当附近的军队赶到现场时,只从滚烫的灰烬里挖出了几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同声名赫赫的参谋长一起丧生的还有其它六名高级军官。 翌日清晨,乌干达代总统兼国防部长穆万加通过电台向全国宣布了这一噩耗。人们在悲痛惋惜之余纷纷议论。有的说是有人事先在参谋长座机里安放了定时炸弹,有的说阿乔利族军官搞了鬼,有的说飞行员在飞行前喝了酒。当天下午,乌干达反对派军队的一名发言人在内罗毕宣称,是他们用火箭筒击落了这架飞机。一时间,谁也说不清飞机是怎样失事的。 当时正在新德里出席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的奥博特总统听到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取消了一切日程安排,于第二天匆匆飞回国内。当总统座机快临近恩德培机场时,同机的总统侍卫长向其部下发出命令:取消一切欢迎仪式,加强警戒。总统脸色阴沉,一下飞机,还未来得及同走上前来的代总统和乌军司令握手,就钻进座车呼啸而去。静候多时的乌干达高级官员、各国驻乌外交使节及排列整齐的仪仗队只好怏怏散去。 总统的反常不是没有道理的。总统和参谋长同是兰戈族人。早在十几年以前,参谋长就在总统的栽培下青云直上,成了阿明的劲敌。参谋长精明能干,在军队中颇有威望,能压住阵脚。总统再度出山,多少得力于参谋长的支持。总统未来的政治生涯本来指望这位左右手相助。他的死对这位年近花甲的总统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他认定有人在跟他过不去,非要把飞机失事案查个水落石出。他当即任命了以秘密警察头子、总统办公室国务部长为首的三人调查组。总统还亲自召集其亲信分析、研究案情。虽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但这个谜在人们的心中则留下了阴影。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