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01-06

第 1 版

1. 没有中心的外交政策

【美国《新闻周刊》一月七日一期文章】题:没有中心的外交政策副题:里根没有设法把美国人团结起来对世界其他地区采取前后一致的态度(作者沃尔科特)    尽管里根十一月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在如何确定和维护美国在国外的利益问题上,他将在没有美国人民的授命,或者甚至没有他自己政府的授命的情况下开始他的第二任期。里根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四年任期而没有在外交政策上发生重大灾难,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最明显的对手——主要是苏联、利比亚和尼加拉瓜——奉行了愚蠢的政策,并不是因为美国胜过了它们。今后四年有可能困难得多。如果华盛顿不能把内部整顿好,失败的代价肯定要高得多。    在里根第一任期结束阶段,总统的若干政策似乎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并没有使这些政策受到人们的欢迎。里根使苏联人回到武器控制谈判桌上来同时又恪守了他要部署新式核导弹的诺言。他去年春天对中国的访问最后使紧张的中美关系恢复了表面的正常状态。他的助手们还声称,美国悄悄的外交正在使纳米比亚获得独立的问题取得了进展。    然而,一九八四年的选举并没有消除美国人对里根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能力的怀疑情绪。对政府军事预算、南非政策、处理武器控制的做法及其对尼加拉瓜的顽固态度持反对意见的人正准备再发起一次公开反对运动。在国会,明年支持里根外交政策的人要比一九八四年少:总统摆在首要地位的几项国家安全计划——包括MX导弹和对尼加拉瓜叛乱分子的援助——将面临一场艰难的斗争。此外,总统自己的顾问之间的内部斗争没有缓和下来,这使他更增添了忧虑。在武器控制政策问题上,动用军事力量(特别是对恐怖分子)问题上以及是同桑地诺分子谈判还是设法抛弃他们的问题上,政府内部仍然存在着重大分歧。    今后几年有可能是挑战性的几年。如果苏联人认识到,他们通过进行认真的武器谈判对西方联盟施加的压力比通过退出会谈和试图干预西方选举所施加的压力要大,那么里根对武器控制的热情最终可能会受到有意义的考验。五角大楼坚持强硬路线的人将会尽力向一个方向拖他;国务院的温和派和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同欧洲盟国一起将会设法把他朝另一个方向拖。眼下,温和派占上风。但是,鹰派和他们在参院中的盟友极力表示苏联人对过去的武器条约采取了欺骗行动,而且对诸如反卫星武器和巡航导弹这类的新系统的限制将不可能给予监督。    处理麻区的问题和设法改善同苏联人的关系是里根政府一九八五年面临的仅仅一部分任务。为了取得成功,里根和他的顾问们必须首先对他们的目标取得某种一致的看法——然后设法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重新确立一致意见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在十年前美国关闭了驻西贡大使馆时结束之后尚未从那次灾难中恢复过来。尽管里根政府迄今为止取得了成功,但是它没有设法把美国人团结起来对世界其他地区采取前后一致的态度。

2. 一周大事(1984年12月30日─1985年1月5日)

△中国在元旦出版发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受到国际舆论重视。    △路透社驻京记者高度评价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认为中国的道路将在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首相中曾根从一日起访问美国,同里根总统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中曾根要求里根尽快同契尔年科会晤。    △一些西欧国家领导人在元旦讲话中希望一九八五年将成为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开端。    △拉·甘地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组成印度新内阁,外电认为新内阁阵容反映了拉·甘地的改革决心。    △新加坡年轻化专业化的新内阁于二日宣誓就职,李光耀仍任总理,达纳巴兰留任外长,在十二名内阁成员中有七人是四十多岁。李光耀儿子李显龙出任国防部和贸易及工业部的政务部长。    (1984年12月30日——1985年1月5日)

3. 樱内义雄率团访越

【共同社东京一月二日电】日本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樱内义雄一行,二日下午乘日本航空公司飞机离开成田机场前往越南访问。    代表团一行预定当天在曼谷停留,三日到达胡志明市,十二日晚回国。代表团团长樱内等这次应越南国会的邀请访问越南,将同国会主席阮友寿、总理范文同和外长阮基石等进行会谈。    樱内等想通过一系列会谈、就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说明日本方面的方针:一、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二,援助撤出地区的复兴建设;三、用民主的方法(选举)建立统一政权。并且强调努力同东盟国家对话。

4. 舒尔茨和葛罗米柯日内瓦会谈的背景

【本报讯】舒尔茨和葛罗米柯将于一月七日和八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谈是美苏之间的一次重要会谈。东西方各国对此十分重视,因为这是一年来苏美双方从僵硬对峙到松动的事态发展。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苏联以美国在西欧部署新导弹为由中断了双方战略核会谈和中程武器会谈,并采取了几次反措施。苏美武器竞赛进一步升级,两国关系恶化。苏联在此后的一年里宣传国际局势紧张危险,并提出要加强军事实力准备应付突发战争。苏联报刊把里根比作希特勒,大骂里根主义就是侵略,表示“对里根绝对不抱希望”。    里根在大选前的几个月曾多次表示“愿同苏联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和现实的工作关系”。但强调“要加强军事实力”,“决不在西欧部署导弹问题上让步”,“是苏联退出谈判,应由苏联采取主动行动”。同时,美加紧在西欧部署新导弹,积极推行“星球大战”计划。    美苏紧张对峙引起美苏各自盟国的不安。西欧各国纷纷要求美国采取主动,重开美苏谈判,缓和美苏关系。一些领导人还利用一些机会去苏,试探有无恢复核会谈的可能性。就连号称“铁女人”的撒切尔夫人也展开了和平外交,利用参加安德罗波夫的葬礼去苏访问。还访问了东欧一些国家。东欧一些国家人民以各种形式表示对美苏在欧洲增加部署核导弹的不满。    美苏紧张对峙在美苏国内也引起一些问题。苏联为了同美国进行武器竞赛,已花费大量钱财。特别是美国加速研制“太空武器”,苏联要与之匹敌,必将花费更大的财力和物力,这对经济问题较多的苏联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里根重振国威的方针在美国选民中获得了不少称赞,但各阶层也很担心美苏紧张对峙会增加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舆论界一再发出要求美苏恢复武器控制会谈的呼声。    美苏两国政府在上述情况下逐步修改了自己的僵硬对峙方针。苏联在八四年联大开幕之初,同意由葛罗米柯和里根、舒尔茨举行会谈,里根当选连任后又大幅度改变对美国的宣传调子。过去骂里根的一些字眼在报刊上少见了。契尔年科在电贺里根当选连任时,强调美苏除了共处之外,没有别的出路。苏联不再强调美国撤走在西欧部署的新导弹作为恢复会谈的先决条件。    里根为了竞选连任,早就抓“和平”、“谈判”旗帜,称他希望同苏联“建立现实的建设性的和长久的关系”。如他当选连任,他“不会再对苏采取强硬路线”,他“将致力于和平”,“打算不惜时间地同苏联一起为裁减核武器而努力。”对太空武器问题,也表示可以讨论和谈判。    这就导致了舒尔茨和葛罗米柯一月初在日内瓦的会谈。

5. 苏就其导弹侵犯挪芬领空向两国道歉

【路透社赫尔辛基一月四日电】苏联今晚就一起事件向芬兰和挪威道歉。它说,在这起事件中,一个“军事靶子”十二月二十八日在一次海军演习中偏航,可能飞越了它们的领空。    在赫尔辛基,苏联驻芬兰大使就这起事件道了歉,他说,苏联的这个靶子由于技术故障偏航以后侵犯了芬兰领空,这是可能的。    在赫尔辛基的北约外交官员们说,他们认为,这大概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一种做法,贬低这起事件,不说这是一起事件,从而鼓励苏联痛快地承认。    这些外交官说,莫斯科还显然迫切希望不要破坏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一月七日在日内瓦举行会晤的前景。    【合众国际社奥斯陆一月四日电】外交大臣斯特雷宣布,苏联今天承认苏联的一枚巡航导弹上周曾飞过挪威北部上空,并为侵犯挪威领空一事道歉。    苏联大使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在会见斯特雷时答应:“苏联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今后再发生这类事件。”波利扬斯基说,这枚导弹没有携带弹头。

6. 美总统特使将同拉·甘地商讨印美关系

【《印度教徒报》一月四日报道】美国参议员珀西将于明天到德里来商谈印美关系问题,美国总统将让他给拉吉夫·甘地总理带来一封亲启信。    拉吉夫·甘地订于今年六月份到美国去主持印度节活动的开幕典礼,以履行英迪拉·甘地一九八二年最后一次访问华盛顿时作出的许诺。美国总统希望拉吉夫·甘地把这次访问作为正式访问,以便双方能就印美合作事宜举行范围广泛的会谈。

7. 苏物理学家库利科夫叛逃美国

【路透社华盛顿一月三日电】国务院今天说,一位著名的苏联物理学家已叛逃到美国并要求庇护。    发言人凯思林·兰说,五十一岁的库利科夫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芝加哥的移民和归化局要求政治庇护。    库利科夫是列宁格勒核物理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他被认为是从苏联叛逃到美国的第一位高能物理学家。    他和其他三位苏联物理学家在费米国立实验所参加一项交流计划,这个实验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粒子加速器。

8. 苏叙关系出现「沉默危机」

【科威特通讯社伦敦一月三日电】一家阿文刊物说,叙利亚和苏联之间出现了「沉默危机」。    在伦敦出版的阿文刊物《团结》周刊星期六(五日)这一期说,在叙利亚副总统、阿萨德总统的弟弟里法特·阿萨德回到叙利亚首都后,大马士革和莫斯科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淡了」。    与此同时,这家刊物还预言,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预定本月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叙利亚总统将访问苏联,以消除两国之间的分歧。

9. 拉·甘地希望印度洋成为无核区

【美联社新德里一月四日电】印度联合通讯社报道,拉吉夫·甘地总理今天表示对超级大国的竞争感到不安,还说印度的邻国一直在得到「超过它们正常需要的武器」。    印联社引用他对来访的保加利亚电视台记者的谈话说:「我们看到大大超过它们正常需要的大批武器在源源供给我们的邻国,对此我们感到不高兴。」    他的这些话显然指的是美国把包括F—16喷气式战斗机和鱼叉导弹在内的先进武器出售给巴基斯坦。    印联社说,拉·甘地对超级大国的竞争表示不安,他要求把印度洋宣布为和平区。    他说,他的政府「希望印度洋成为无核区」。    他说,印度希望设法减少对抗的领域,为裁军而努力。

第 2 版

1. 蒋纬国近况

蒋纬国上将于民国七十三年七月二日交卸联勤总司令的职务。本文谈谈他卸任联勤总司令以来的生活状况,以飨读者。不按仪式规定交接印信    七月二日,蒋纬国上将全副戎装,到联勤总部参加总司令交接大典,由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将监交。    交接典礼开始后,按照仪式规定,蒋纬国应将联勤总司令印信交给监交人郝柏村,再由郝柏村交给新任联勤总司令温哈熊上将。不料,蒋纬国不管这一套,他立即走到温哈熊面前,亲自将印信交到温哈熊手上,并面露笑容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温哈熊的右手,向温道贺。    随着这个消息而来的,就是说将纬国之所以有如此反常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他不满意被调任国防部联训部主任新职。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蒋纬国此举殊属非是,即使内心有所不满,也不该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来,可见蒋纬国一向目无法纪。如果不是他的身份特殊,就凭这一点,不移送军法处理,也该再度降调才对。    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即使蒋纬国当场有违一般交接仪式的惯例,也是他一贯不拘形式的性格所使然,不必大惊小怪。很少去联训部上班    蒋纬国究竟对新职是否不满,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回答。不过,从他一向好动与喜欢热闹的个性来看,对国防部联训部这个冷衙门兴趣不大,倒是可以肯定的。    蒋纬国就任联训部主任后,很少到联训部去上班,因而空闲的时间很多。他原本在政大东亚研究所博士班开了一门“全球战略研究”的课程,由于联勤总司令的公务繁忙,无暇前往政大授课,乃请名战略学家纽先钟代课。现在他空闲了,便亲自去授课。蒋纬国除了去政大东亚研究所博士班授课外,尚在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开课。    不过,上他课的研究生倒是蛮喜欢他的,这是因为蒋纬国除了善于表达外,还常请几位研究生吃饭聊天,以蒋纬国知无不言的爽朗性格,可以使这些研究生听到许多从未听过的秘闻,自然觉得蒋纬国不错。    在政大东亚所悬挂的课表上,注明的上课地点是战略学会,但实际上却是在淡江大学城区部上课。蒋纬国之所以选择在淡江城区部上课,是因为他自己也在淡江大学听电脑课程,虽不是正式注册的学生,但听课则与学生无异。为了方便起见,蒋纬国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听课之后。    目前,在学校里,蒋纬国实际上是学生兼教授的身份。蒋纬国早在联勤总司令任内,就开始学电脑课程。他认为,现代化的管理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而他在联勤总司令任内积极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也就是普遍使用电脑。蒋纬国觉得,如果主帅本身不懂电脑,那么在电脑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差错,也可能会延误进度。他使联勤总部推行电脑化的计划如期完成。    蒋纬国卸任联勤总司令后,觉得学电脑不可半途而废,何况这又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备的知识,故继续学习电脑课程。到战略学会找老部下聊天    蒋纬国每天除教书及学电脑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战略学会里。他之所以很少去国防部联训部办公而喜欢往战略学会跑,倒不是因为战略学会需要处理的事情多,而是因为那里所网罗的人员大多是从蒋纬国过去主持装甲兵司令部、三军大学及联勤总部等机构退休下来的老部属,聊起天来,十分痛快。    几十年来的老部属,深深了解蒋纬国的个性,又对他的往事了如指掌。每当海阔天空地聊起来,总会谈到蒋纬国多年前的辉煌表现,然后对蒋纬国即兴谈话的论点大加奉承一番,乐得蒋纬国哈哈大笑,在场的人也跟着大乐。许多人称每日的例行聊天为“自娱时间”。    中午,蒋纬国如果没有特别应酬,就会在战略学会与这些老部属一起用餐,大约每天可开二桌至三桌。午餐后,即小睡一会儿。    读者们千万不要以为蒋纬国去找任职战略学会时的老部下聊天,会影响该会公务的正常进行,因为战略学会平日本来就无所事事。    就拿战略学会图书馆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书籍。可是,书籍虽不多,人员编制却十分庞大。在图书馆长方智之下,设有副馆长、秘书、助理秘书、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多人。其他所属单位大多类似,无庸赘述。由此可见,战略学会几乎是一个养老机构,平日根本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工作。蒋纬国去找他们聊天,正是解除寂寞而求之不得的事情。与某电视女名星过从甚密    蒋纬国像貌堂堂,风流潇洒。即使他听到别人这样说他,也不以为忤。近日,外界盛传他与华视一位名电视女星过从甚密。起初,华视人员老是见到蒋纬国的司机与这位名电视红星双双对对出出进进的,还有人背后骂这位女星真没出息。后来有人传出他是来接她去见蒋纬国的,这才逐渐传开了。    蒋纬国最近心情相当不好,而又不愿意随便行动,以免被反对派政论杂志乱轰一通。所以,在这个时候,能交几位知心的朋友,不问性别,对蒋纬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转载台湾《雷声》周刊第三十期作者:骆慈海)

2. 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本报讯】据香港报纸报道:国际知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香港对记者说,香港前途问题对香港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机会,一种挑战。有志气的人应该在香港可以大发展的时候留下来。    吴健雄教授不久前应香港理工学院的邀请,到香港为该院主持了一个电脑实验室揭幕典礼。    吴健雄强调,她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她说:“我是中国人,你们是中国人,我看到你们,看到我自己,我就有信心。”    吴健雄说,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有很好的传统,只要努力很快就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她说,中国人有一个好处是小心机警,会不时回头检讨改进。现在,中国已知道重视科学技术,并引进外国科技。虽然有偏重应用科技的倾向,但相信日后会调节得好。    在教育方面,她认为一九七七年决定大学重新公开招生和派学生到美国和其他国家学习,是两项重要的教育措施。她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表现很好,他们的基础不错,学习刻苦,就是英文程度较差,应该在国内学好英文再出国。    她说,在美国,香港和海峡两岸的留学生相处得很好。港台学生互学国语和广东话,对于初到美国的大陆学生,香港和台湾学生都关照他们。外国人对此看在眼里,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    谈到对海峡两岸的感想时,吴健雄认为,大陆和台湾都很努力,尽管出发点不同。大陆地大物博,台湾是个气候良好的富裕小岛。相同之处是两岸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香港人也一样,都有勤俭、刻苦、耐劳和好学的美德。    吴健雄这次是第四次到香港,也是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她对香港的印象很好。她说,香港比以前进步了,不但经济繁荣,市容也在变化,盖了许多新房子,服务行业的从业员态度也很好。在香港的中国人努力建设这个城市,取得今天的成绩真不容易,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吴健雄博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近三十年,她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义感触很深。    七十多岁的吴健雄,老当益壮,身体很好。记者问她健康之道,她说:她不常想自己的年龄,常和年轻学生在一起。

3. 中国为孔子恢复名誉

【《亚洲华尔街日报》十二月十八日文章】题:中国为孔子恢复名誉(作者:冯强)    讲究实际的中国领导人去年重新为圣人孔子竖起了墓碑。不久前,又举行了孔子塑像揭幕典礼。    北京已经成立了由研究儒学的中国专家参加的全国性儒学研究协会。他们将从孔子的教导中挑出那些有助于现代中国发展的东西。中国政府还建立了一个孔子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将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博物馆,收藏有关孔子生平和著作的书籍和文献。    作为恢复尊孔运动的一部分,北京已把这位哲学家的后代安排在政府的高级岗位上。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和第七十六代孙孔令朋去年都被指定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    孔子的这两位后裔最近出席了孔子塑像的揭幕仪式和在曲阜举行的研究儒学的全国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孔子在共产党接管政权后第一次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为孔子恢复名誉证实,中国领导班子正在继续清除统治中国三十年的左倾教条主义。它将对中国国内生活的面貌和对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提倡儒学可能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官员号召青年人尊敬父母,这与孔子极力主张的孝道是一致的。孔子尊重知识分子。中国专家说,中国现在的领导人认识到,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驻香港的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说:「如果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都尊孔,他们就有了坐下来谈判的共同语言。」    孔子的影响不限于中国,而是延伸到东南亚。日本所以成功地建立了纪律严明的工业社会,其部分原因应归功于一千多年前从中国传到日本而且在日本业已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也是一个公开推崇孔子的人,他把孔子的哲学应用到对这个城市国家的治理之中。

4. 日本人的一小时午餐与午休(完)

开会会议午餐一人一份,各吃各的。    一九八三年秋,日本在东京举办关于二十一世纪日中关系的大型讨论会,有二百多人参加。中午休息一小时,主办单位提供午餐。服务员在每个与会者的座位上放一个饭盒,大家就地用餐,谁也不用等谁,谁也不用给谁夹菜和让菜。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服务员又给每人送来一杯热咖啡(外加一袋奶粉、一块方糖)。到下午会议开始时,餐具早已收拾干净。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开支——至少节省了租餐厅的钱,而且,各吃各的,确实卫生,吃得快点也好,慢点也好,都没关系。    有一年春天,联合国大学举行了一次为期四天的讨论会,日程表上规定中午休息一小时。大学总部不供应午餐,但是联系好餐厅,愿意去那里用餐的,凭别在胸前的与会证,很快就能吃上饭。在东京,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有一些是供应午餐的。会议一般从十二时三十分开始,为的是让参加者上午下了班再来参加。会议开始前,桌上就摆好了饭盒(中西日混合式盒饭),或刀、叉、盘子等餐具(吃西餐)。如果是西餐,一般是四道(汤、主菜、色拉和点心)菜饭外加一杯咖啡。十二时半准时上第一道汤,吃一道换一次餐具。大约二十分钟后上咖啡,这时主持人宣布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请发言人讲话。算起来,等于是下午一时开始工作。    经过对日本人生活方式的几年观察,使我觉得,各行各业要做到午休一小时,有几个条件:一是孩子的午饭得到保证,使父母(特别是双职工)无需操心;二是有多得足以让大批人顶多在四十分钟内就吃完饭的进餐设施;三是价钱适中,比在家    吃饭贵不了太    多。此外,很    重要的是大家    都要树立午饭    是“工作餐”    的观念,对午    饭的要求,首    先是个“快”    字。(完)

第 3 版

1. 「大陆人」和「岛国人」的重大差异

【《亚洲华尔街日报》文章】题:大陆人和岛国人的重大差异    在这篇短文中,将试图论述一下使亚洲的两大文明国家中国和日本、欧洲的两个国家法国和英国互相分离的某些分歧和偏见。在本文中将把日本和英国称之为“岛国”,把中国和法国称为“大陆国家”。    ——每个大陆国家都有一个真正的首都,从传统上来说,高官厚禄之类的恩典都是在首都赐与的。这种做法产生了许多不在乡下居住的地主。另一方面,岛国的地主都是农村贵族,从小在他们的庄园长大,能叫出大多数当地村民的姓名。只有在社交季节或者奉君主之召才到首都去。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发生法国大革命那样的事件是可能的,但它却不可能在岛国发生。    ——新的哲学总是在大陆上产生,此后,岛国将其稍作改变,为己所用。    ——岛国的文化和教育的一个标志是,研究相邻的大陆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大陆国家则不然。    ——岛国认为它们的大陆邻国是沙文主义的;大陆国家则认为岛国伪善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大陆民族显而易见是很容易动感情的,而岛国民族则养成了一种出于腼腆的含蓄。    ——大陆的烹调是一种非常讲究的艺术,而岛国的饮食则是简单的,但有益于健康。——大陆国家把它们同其它国家的关系看作是促进文明的使命的一部分。岛国曾搞过帝国主义,但在这种做法威胁到它自己的制度的稳定时便放弃了这种做法。    ——岛国对于外国人民、土地和风俗习惯有一种无止境的好奇心,而大陆国家则试图使人人都变成大陆人。    ——大陆的花园都是正规的、对称的,而岛国的花园却是“杂乱的”,具有天然形态。    ——在大陆,你要么是赢家,要么就一钱不值。可是在岛国,人们对失败者怀着一种天生的和油然而生的同情。    ——在大陆,父母溺爱他们的后嗣溺爱一辈子。在岛国,孩子一满十周岁,人们就期望他立即变成一个成年人。    ——岛国人能很快地把外来语吸收到他们的语言里,大陆人则坚持要想出他们自己的词语。

2. 纸牌起源之谜

【安莎社佛罗伦萨十二月十五日电】在中世纪开始用于娱乐的纸牌究竟是在何时和由于什么牌原因而发明的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纸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仍然是一个谜。一些关心这个问题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宗教界人士仅提出过一些假设。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纸牌开始时是作占卜用的。所有研究者似乎取得一致意见的另一点是,如同法国历史学家瓦扬蒂在一八五七年所写的那样,塔罗纸牌(主要是占卜用,比一般纸牌长)是「人写的第一本司祭书」。    两个多世纪以来,在纸牌产生的地点和时间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它可能起源于东方,一些人认为起源于印度,另一些人则认为起源于中国,还有人认为起源于法国和意大利。    据瓦扬蒂说,「尽管在多少个世纪中,塔罗纸牌的外形、排列和组合法以及牌上的图画有变化,但仍然是有寓意的,这些比喻很符合古代的世俗训诲、哲理和宗教主义,所以人们不能不承认它是集古人精神财富之大成」。    耶稣会在谈到佛罗伦萨人玩牌的变化以后,提到了人们可以在博洛涅教堂看到的一幅画,这幅画上画了四个士兵在玩纸牌,这些纸牌恰好是塔罗纸牌中用的牌。

3. 阿曼的赛骆驼

【路透社阿曼锡卜十二月二十二日电】萨姆哈——来自阿曼沿海省份巴尔卡的一只四岁雌骆驼——口吐白沫,冲过终点线,赢得了本周为庆祝阿曼国庆所举办的骆驼年赛的冠军。    萨姆哈也许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那天早晨二、三分钟的疾驰使它的售价至少增加了七千里亚尔(两万美元)。    阿曼的赛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短跑选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邻近的海湾国家这种骆驼都能卖得一笔好价钱。优胜的骆驼在那里的售价每头超过两万里亚尔(五万八千美元)。    这种骆驼不象他们干活卖劲的前辈那样,驮着流浪为生的牧民穿过一望无际的沙漠,或者充当农民的驮畜,这些骆驼娇惯得就象英美的纯种马一样。    日本小货车代替了它们的工作。现在饲养它们的唯一理由是传统的习惯、情趣、声誉和观看它们赛跑和获胜时所带来的欢乐。    绝大部分参加比赛的骆驼都是三至十岁的沙色雌骆驼。一过岁数,它们就退居到种畜畜牧场。而大部分雄骆驼按照传统出生后不久就被宰掉。    饲养者把他们最好的骆驼带到距首都马斯喀特以西四十五公里的锡卜参加年赛。他们说,优胜的奖金几乎抵不上饲养它们的费用。它们常吃的小草通常要拌上价格昂贵的海枣和苜蓿一起食用。    萨姆哈的主人,哈迈德·本·卡米尔拿到用信封装着的六百里亚尔(一千七百三十美元)现款后,立即将二百里亚尔(五百八十美元)交给了骑师——他十一岁的外甥。其它九名决赛选手按照名次获得较少的现款。    一位来自北方省份索哈尔的养骆者对路透社记者说,“一位职业饲养员只有将其骆驼出售给一位有钱的业余爱好者以后才能把饲养的费用赚回来。”他的骆驼在一次预赛中获得第二名。这些预赛从一百一十三只比赛的骆驼中挑选出参加决赛者。一位在这个皇家骆驼棚工作的骑师赛义夫·本·穆罕默德说,骆驼每小时能跑五十公里,在跑道上一分钟就能跑一公里。    一位来自索哈尔名叫哈勒凡·本·阿米尔·谢卜利的中学生训驼者说,使骆驼保持直线是骑师最艰巨的任务。在锡卜的决赛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十只赛驼有八只在信号员发出信号后不久便在拐弯处偏离了跑道。

4. 苏一些中年人要求改名

【路透社莫斯科十一月二十五日电】在斯大林时代,一些加入共产党的父母过份热心,给自己的子女取了一些可笑的名字。今天,报上刊登消息说,这些俄国人可以更换名字。    苏联《劳动报》今天说,该报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这些人对自己的名字很不满意。    该报举了一些例子,说在三十年代农业实行集体化时期,有些男孩叫TRACTOR(拖拉机);为了拥护列宁求进步的主张,一些女孩取名ELECTRICITY(电)。    该报引用了一位中年妇女的来信,这位妇女名叫CHELNALDINA,这是“冰上的切柳斯金号水手”的俄文首字母缩略词,是为了纪念一次富有戏剧性的海空营救行动。这位妇女说:“哦,让我叫塔妮娅或列娜吧。”    中年男子中一度曾普遍取名叫MELSOR,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十月革命”的首字母缩略词。

5. 轰动巴黎的碎尸案

据法新社报道,巴黎一家法院十二月六日开庭审理一宗曾经轰动法国首都的碎尸案。    海伦娜现年三十八岁,原籍波兰,一九七六年抛下丈夫加夫龙,只身来到巴黎谋生。海伦娜很快找到了工作,在一家旅馆里充当招待员。在这里,她同一名来自突尼斯、名叫哈巴维的青年男子邂逅并姘居。    一九八一年,哈巴维返回突尼斯并同本民族姑娘拉比娅结婚。婚后哈巴维偕同妻子重返巴黎。一天,海伦娜同拉比娅“不期”相遇并邀请她来到自己家中。    据海伦娜供认,拉比娅对丈夫夜不归家感到不安。    她问起海伦娜同她丈夫的关系。海伦娜毫不隐瞒地告诉了她。    年仅十七岁的拉比娅顿时妒火中烧,用足全身的力气向海伦娜扑过去。海伦娜声称:“我并不想伤害她,我只是想把她从我身上推开。谁知道她的脑袋在铁床架上撞了几次,便失去了知觉。”    四个小时以后,她才意识到拉比娅死了。面对一具死尸,海伦娜起初有点惊惶失措,但她马上镇定下来。她把拉比娅的尸体剁成碎块,分别装在许多塑料垃圾袋里,然后分四次乘车,把切成碎块的死尸扔到巴黎城内外的各个垃圾站。    巴黎碎尸案的始末已基本清楚,但法庭的审理尚未结束。(川)

6. 台湾发行乙丑年邮票

【本报讯】台湾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一日发行了“乙丑年”邮票,由庄珠姝女士绘制牛的图案,设计大方,趣味盎然。面值为台币一元和十元两种。另发行了一枚小全张,为上述邮票各两枚组成,上端书“岁次乙丑”。这套邮票和小全张均为彩色平凹版印制。

7. 《摄影世界》紧急启事

本刊八五年度订户增加,超出原预定印数甚多。现正在补印。部分读者也许不能及时收到一月号,特此致歉。

8. 《快速阅读法》简介(二)

传统阅读法的最后一个缺点,便是注意力不集中。大量观察表明,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往往是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多数读者的读书速度大大低于他们思想集中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读书速度慢的人一拿起书马上又想到了别的事。思想一不集中,读书兴趣也就下降。看起来虽然读了一大篇,实际上中心思想并没有理解。快速阅读法的主要特点    阅读是人处理文字信号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是人的大脑活动的一种最复杂的过程。要提高阅读能力,先得从研究人的思维方法做起。    快速阅读法就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绝不是只求速度的无意浏览,而是注重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从大量的信息中选用那些能够增加人的知识的最新材料,和通过积极思维使这些信息变成真正的知识。快速阅读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对概念和结论进行综合、对思想和观点进行判断性的吸收过程。    大脑机制的功能是决定理解方法、阅读速度、读书效果的首要因素。    美国专家伍德通过对五十名具有快速阅读本领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读书方法具有明显的特点:    ——他们的眼睛沿着书页上下移动,而不是象常人那样地左右摆动;    ——他们能够同时理解一组词,而不是一个词;    ——他们很少回过头来重读第二遍。    快速阅读法在阅读各种报刊、专业书籍、科普读物、公事文件、总结汇报等材料上更为有效。整体阅读法的妙用    实践证明,采用快速阅读法的潜力是很大的。仅拿大脑的功能来说,它的活动性神经元是最现代化电子计算机逻辑元件的百万倍,它能够控制阅读过程、研究语言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波兰著名专家科诺尔斯基认为,大脑里有一种具有独特理解功能的灵感神经,这种神经构成了存储词义和词形、接受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灵感区。(二)

第 4 版

1. 撒切尔夫人为儿女婚事操心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素有「铁女人」之称,执政六年来,在民众面前淌眼泪只有两次。一次是她在去年十月布赖顿爆炸事件中幸免于难之后,到宅邸附近的教堂作礼拜,感谢上帝的保佑时;另一次则是三年前,她的儿子马克在横穿撒哈拉大沙漠的汽车驾驶技术赛中失踪之际。    这以后,马克不再干赛车行当,当上了实业家,使撒切尔首相松了一口气。但她只有马克和卡罗尔这一对孪生姐弟。他们已三十一岁,却置母亲的愿望于不顾,仍在过独身生活。撒切尔似乎对于在《每日电讯报》当记者、靠自己收入生活的卡罗尔感到放心,而对马克的行动却难免牵肠挂肚。比如,马克曾通过洽谈承建了阿曼一所大学,人们怀疑马克在承揽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利用了「首相儿子」的特权。    英国企业科梅泰申公司在一九八一年成功地取得了这个项目。当时,马克担任该公司顾问,与撒切尔访问阿曼的同时来到该国,做了许多推动工作。这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几乎发展到成为丑闻,使撒切尔在政治上陷入困境的地步。也许是为了避嫌,马克于去年四月担任了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洛特斯公司美国子公司的董事长,离开英国到纽约走马上任。    另一个令撒切尔夫人担心的问题,是孩子们的婚事。马克是个公认的浪荡公子,他移居美国之后,曾经带着一位美国富翁的小姐卡伦·福特森返归故里。当时,马克把卡伦小姐及其母亲领进家门,介绍给自己的双亲。    于是,两人已经成婚的说法突然流传开来,但这段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最后不了了之。    而卡罗尔对她的记者工作很有兴趣,她在回答一家妇女杂志的问题时郑重宣布:「我既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孩子。」    卡罗尔在母亲首次当选保守党领袖之后,曾同比她年长十一岁的该党下院议员艾特金相恋过。    这已是八年前的事了,由于遭到母亲的反对,卡罗尔一怒之下出走澳大利亚。    她在那里选修了新闻记者专业,大约在三年前返回英国,开始了记者生涯。    卡罗尔的独身主义,可能是失恋造成的后遗症。    回到伦敦之后,她的好几个男朋友的名字曾在报纸的闲话栏里出现,这些人大多是比她年纪要大的知识分子。    由此可见,上述猜想不无道理。    撒切尔首相曾说过:「我同普通母亲一样,希望尽快有个孙子。」    但从两个孩子的现状来看,她这个愿望的实现还相当遥远。    (王树本编译自日本《世界周报》一九八五年新年号)

2. 日本天皇侄子婚礼

据法新社十二月六日报道,日本裕仁天皇的侄子、二十九岁的皇子教仁,十二月六日同比他年长两岁的鸟取尚木成婚。    婚礼在皇宫深处的神道圣坛前举行。教仁穿黑色燕尾服、带高礼帽,同雍容华贵的新娘并肩缓步走到圣坛前,宣誓夫妇永远恩爱和谐。然后进皇宫,天皇又在简短的仪式中向这对新人祝贺。参加这次婚礼的有双方亲属、政府官员,其中包括明仁亲王偕其妻智美子,首相中曾根等九十多人,外加大批记者。    教仁是皇弟崇仁亲王的三子,在日本基金会工作。这是一个负责国际文化交流的半官方机构。他在日本法律系毕业后,又到加拿大的安大略大学留学三年。新娘是日本一家大贸易公司总经理的独生女,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从事翻译工作。据说,两人八三年四月在加拿大驻日使馆招待会上相识,一见倾心,一个月后,再度相会时订下终身。由于过度紧张,双方避免用日语交谈,而是借助英语来相互探询。教仁问:「你愿同我结婚吗?」尚木答:「是。」四个月前,两人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永结秦晋之好。    政府决定为新婚夫妇拨款一百六十万美元在东京市中心建新住宅,另拨二十二万美元作安家费。    按日本皇族惯例,这对新婚夫妇于九日开始到日本西部旅行,拜祭宗庙。    (文诰)

3. 里根的子女

里根一家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美式家庭。家庭成员间不常见面,即使见面也并不总是融洽和睦。里根有两子两女。    三十九岁的迈克尔是里根和前妻的养子。最近,他与继母南希之    间的矛盾几乎酿成轩然大波。总统最后终于通过电话与迈克尔交谈了二十分钟,平息了这场风波。    迈克尔是个职业快艇赛手,但有时做点推销宇航设备的生意。一九八一年,他愚蠢地给美国各军事基地寄去兜揽生意的信。人们对此的解释是,他企图利用父亲的地位为自己谋利。但总的说来,与里根的其他子女相比,迈克尔还算多少保留了点维多利亚式的正统道德风尚。他与其妻的婚姻已维系十年,并有一对子女。    里根四个子女中最年长的、也是最有趣的是长女莫琳。她已结过三次婚。被她呢称为“亲爱的老爹”的里根,常常因她而发窘。莫琳是共和    党人,但在平均权力修正案和堕胎等问题上,却    鼓吹与该党立场大相径庭的观点。一九八二年,她又心血来潮,想尝试竞选参议员。里根得知此事,几乎气成脑溢血。    然而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正当里根竞选班子为如何吸引妇女选民大伤脑筋时,莫琳突然出现。她住进白宫,努力把里根描绘成一个为女权奋斗的英雄。她四处游说,十分成功。连她和南希之间的不和也淹没在这个共同事业之中了。里根与南希所生的女儿帕蒂,今年三十一岁。她脱离家庭,过着独立生活。帕蒂热衷于滚石乐,有段时间曾与一个吉他手同居。她反对越战,反对核霸权,并宣称自己“反对党派政治”。    凡此种种自然绝不会使“老派”的父母称心。去年八月,帕蒂决定同她的瑜伽学教师结婚,并决定不在华盛顿而在加利福尼亚举行婚礼,尽管总统伉俪参加了婚礼,但里根却始终回避记者。    小儿子罗恩也中途辍学,想当芭蕾舞演员。这完全出乎他那位地道的美国父亲的预料,但总统还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罗恩与其女友结婚时,正值一九八○年大选结束。这对新人仅在纽约的一个婚姻登记处履行手续。    罗恩现在又放弃了艺术生涯,转为自由撰稿人。有总统之子这一条件,无疑会在文坛上平步青云。    为什么里根的子女与他本人的期望相去甚远呢?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里根与南希过于亲密,以至于没有给子女们留出情感的一席之地。(晓杨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    美国总统里根就职纪念章左为纪念章正面,右为反面。    (按照从罗斯福总统开始的传统,只要一位总统开始第二任期,他的就职纪念章上就有副总统头像。)

4. 戈尔巴乔娃抛头露面

【路透社伦敦十二月二十日电】苏联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的妻子在随同丈夫访英期间,没有充当通常的陪衬角色,而是以其妩媚、优雅和诙谐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    在十二月十五日抵达伦敦之前还不出名的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戈尔巴乔娃很快就被英国报界描绘成富有魅力的“第一夫人”形象。开始时,她在这种不习惯的众目睽睽之下显得很得意。    同她丈夫一样,她在照相机前表现出安然自信的风度。她还试着说“一切都好”和“以后见”等英语短语,使记者们感到十分高兴。    人们非常热情地对待友好而开朗的戈尔巴乔夫夫妇,过去几天见过他们的一些英国官员,甚至把他们同具有超凡魅力的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和他的夫人杰奎林相比。    但是,许多评论近似谄媚的语调似乎使两位来访者感到不知所    措。在过去的两天里,他们都巧妙地避免同报界直接接触,并且在同政治家和实业界人士会见时摆出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    有些英国官员猜测,这位现年五十三岁、被广泛    认为是克里姆林宫第二号人物的政治局委员,可能是    怕莫斯科会批评他在自己周围培植“个人崇拜”。    如果这是他们真正的担忧,那么,损失已经造成了。不仅戈尔巴乔夫模仿了西方式文雅自信的政治家形象,而且赖莎的举止也与在她之前的克里姆林宫其他要员夫人不同。苏联高级领导人的配偶难得公开露面。前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夫人只是在参加安德罗波夫葬礼时才首次露面。    陪同丈夫出访的夫人,如前主席勃列日涅夫的夫人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夫人,按惯例都是稳稳当当地当好陪衬并避免与记者交谈。    正如英国报纸都注意到的,戈尔巴乔夫夫人从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    她的发式优雅精巧,穿着漂亮入时。    在照相时有人请她站前些,她毫不在乎地站出来,脸土带着开朗的笑容,用口音很重的英语说出几句应酬话。    她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她是个老练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在参观英国首相别墅契克斯时,她停步浏览图书馆并显示出她对英国文学有广泛了解。    当这对夫妇参观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时,戈尔巴乔夫向他的夫人询问一些陈列的古物,好象得到了内行的回答。    英国官员说,戈尔巴乔夫夫人告诉他们,她是个“经过培训的专业”哲学家。    尽管她突然出了名,然而,关于她的情况还有许多不知道,例如她是何地何时出生的,他们夫妇有几个孩子等等。    这些细节尚未立即引起大多数会见过她,而且显然被她的魅力所吸引的英国官员的兴趣。    一位外交部官员说,“跟她谈话是令人愉快的。她很自然、很随和。    “如果她的丈夫有朝一日接任,她肯定会把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带入克里姆林宫。”

5. 非洲幅员最大的国家-------苏丹(一)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一大国。    苏丹历史悠久。公元前四千年,尼罗河流域就有原始部族居住。公元前七百年,北部已建立了库施王国。世界火炉    苏丹被称为“世界火炉”,当之无愧。夏季的喀土穆气温天天都在四十度以上,最热时达四十九度。这时如把一根温度计插在阳光直晒的沙堆上,水银柱很快会升到七十二度。如果不戴手套开汽车门,手就会被烫出泡来。但是苏丹人自有他们生存的办法。只要喝一口清凉甘甜、略带酸味的“苏丹红”,炎热带来的疲倦顿时消失。马赫迪宫    马赫迪宫座落在喀土穆北部,巍蛾壮观,金碧辉煌,高达四十多米,直径二十多米,是一座阿拉伯风格的建筑。    馆内陈列着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的画像、以及他领导苏丹人民武装斗争的实物、图片和资料。    其中有一杆锃亮的长予。    这杆长予就是刺死戈登的锐利武器。    戈登曾参与抢掠焚烧圆明园的丑行,因血腥镇压太平军,受到清王朝黄袍马褂赏赐。一八七七年他被任命为苏丹总督,任职期间,残酷屠杀苏丹人民。一八七七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宣布自己为“马赫迪”(即救世主),率起义军攻入喀土穆,冲进总督府。起义军在总督府楼梯口一矛刺穿戈登的胸膛,赶走了所有的侵略者,解放了全苏丹。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