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1-03
第 1 版
1. 印苏特殊关系近期不大可能改变
【法新社巴黎十一月一日电】英·甘地被暗杀之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她的儿子和继任人是否将象她那样,继续以不结盟名义在超级大国间实行微妙的平衡政策,以保持印度的独立。 印度的对外政策由显而易见的地缘政治现实所决定,这个现实就是它同中国和世代的敌国巴基斯坦有共同的边界。 甘地夫人同莫斯科建立的特殊关系不大可能在近期内改变。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尼赫鲁的女儿在国内外享有特殊的声誉和权力。这种声誉和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缓和因素,而现在这种因素却由于她的去世而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因此,了解下述情况是至关重要 的。即印度在遭到国内动乱摧残并失去甘地夫人领导的情况下是否有能力保持其对外政策目标。甘地夫人曾这样为这一目标下定义:““印度既不亲苏也不亲美。它是亲印度的。” 鉴于印度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幅员辽阔并有七亿人口,它的对外政策稍有改变必定会影响到莫斯科、华盛顿和北京。苏联在一九七一年同甘地夫人签署了“友好、和平与合作条约”。自她逝世以来,苏联报界一直指责说,这次谋杀是“巴基斯坦和西方情报机构”以及锡克人搞的。 毋庸置疑,她的去世引起了莫斯科的巨大关切。 甘地夫人在一九七九年重新执政之后,重新审查了对外政策,加强了同向印度出售幻影—2000飞机和浓缩铀的法国的关系。 她还在一九八二年访问了华盛顿,并于去年就有争议的中印边界争端开始(同中国)进行谈判。 在甘地夫人于一九八三年六月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对苏联干涉阿富汗的动机提出了疑问。 与此同时,她呼吁西方增加对第三世界的援助。 美国将由国务卿舒尔茨代表前去参加英·甘地的葬礼。美国必然希望,在新领导人的领导下,印度从东方转向西方的微妙演变将会加快,以便改善同印度的关系,尽管它(美国)同巴基斯坦保持着强有力的联系,特别是军事上的联系。 【路透社华盛顿十一月一日电】(记者:斯卡利)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热乎,但是印度总理英·甘地遇刺身亡给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留下了一个问号。 美国官员无法预测昨天宣誓就任总理的英·甘地的儿子拉吉夫可能奉行什么政策。 但是前国务卿基辛格和前美国驻德里大使罗伯特·戈欣说,他们认为印度仍将坚持奉行不结盟政策。 基辛格在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说,“印度不是苏联的傀儡。” 戈欣在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说,甘地夫人一直试图向华盛顿靠拢,疏远莫斯科,特别在她一九八○年重掌权力以后。 他说,“我们大概会看到另一个政府确实在设法尽可能采取不结盟立场而不步入俄国营垒。”
2. 外电评述:赵紫阳到印使馆吊唁英·甘地逝世
【路透社北京十一月一日电】中国看来对拉吉夫·甘地担任印度新总理一事反应谨慎,与此同时,赵紫阳总理今天呼吁改善同新德里的关系。 外交部宣布,副总理姚依林将参加被谋杀的印度领导人英·甘地的葬礼。 在北京的西方外交官说,中国派出的是一个级别高到足以完成这次使命的代表团。 一位外交官评论说:“这从外交礼仪上讲是适宜的。” 赵总理今天前往印度大使馆吊唁甘地夫人逝世。 赵紫阳在同印度驻中国大使文卡特斯瓦兰讲话时赞扬甘地夫人为改善中印关系所作的努力。 据新华社报道,赵紫阳说,“我们希望今后双方共同努力使这种改善关系的势头保持下去,使中印两大邻国的友好关系恢复到五十年代的水平。” 他又说,甘地夫人遇刺身亡是“印度人民和世界不结盟运动以及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损失”。 今年九月,中印就喜马拉雅山边境的争端进行了第五轮会谈,并一致同意下一轮会谈将讨论实质性的问题。 【美联社北京十一月一日电】中国总理赵紫阳星期四吊唁遇刺身亡的印度总理英·甘地时说,他希望,中印两国紧张了二十多年的关系能得到改善。 甘地夫人星期三遇害给中印关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关系自一九六二年边界战争以来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北京的西方外交官说:“现在来谈甘地夫人之死对印度国内局势将产生何种影响尚为时过早,更别说中印关系了。”
3. 印度总理拉吉夫召集内阁紧急会议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十一月一日电】(记者:保罗·韦德尔)英·甘地的儿子和继任人拉吉夫召集内阁部长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以处理日趋严重的暴力行动的问题。 政府发言人瓦利说:总理已经向所有与法治有关的机构作出了非常严格的指示:“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允许此类事件继续下去了。” 当局在这个城市的许多地区实行了宵禁,使一些人困在他们的办公室或家里出不来。 瓦利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警察现在任务很紧张,负担过重,这就是我们把军队调来以加强警察的力量的原因。” 他说,“已经派出了直升飞机在这座城市(新德里)上空搜寻骚乱者。” 部队还开进了加尔各答、坎普尔、阿拉哈巴德·勒克瑙、巴纳拉斯和贾巴尔普尔这几个城市。 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年轻教徒在首都横冲直撞。 消防队的官员们估计,在这个首都里发生的纵火事件达五百多起,无数浓黑的烟柱笼罩着首都上空。 一些记者在一旁观看抢劫者冲进锡克教徒开的一些店铺,但很快就得到警告要他们走开,因为群众也许会袭击他们。 印度教青年们确实攻击了法国TF—1电视网的一名法国电视摄影记者菲利普·德科,把他的一部分照相器材砸了。据德科说,这些青年还没收了一批美国记者的一盘录相带。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批电视记者,在他们企图在一座锡克教寺庙外边拍照时,被赶进了他们的汽车。 本社记者也遭到这批愤怒的群众的嘲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大声嚷着发出警告:趁早滚开! 看来这种仇视外国人的情绪,反映了印度对于据认为外部对这个国家的威胁的根深蒂固的担心。
4. 美国服装价格猛涨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一日电】服装价格比美国人购买的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将近一倍,一些零售商团体指责里根政府最近对廉价进口商品实行的限制措施,这些商品有许多是从远东进口的。 政府劳工统计局说,“服装商品”的价格在七、八、九三个月中以百分之八点九的年率上涨。经常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所有消费品的价格在同期的增长率仅为百分之四点五。 采取限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美国企业增加商业活动和就业机会。
5. 苏对印政局能否保持稳定很关切
【路透社莫斯科十一月一日电】西方外交官说,苏联领导人对印度总理英·甘地被暗杀一定感到震惊,但对她的儿子拉吉夫被任命为总理可能感到欣慰。 他们说,甘地夫人昨天被暗杀的消息可能立即使莫斯科对印度国内政局的稳定性和将来的对外政策感到担心,因为印度在克里姆林宫的对外政策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些外交官说,苏联领导人对印度政局在甘地夫人被暗杀之后是否能保持稳定可能仍然很关切,担心如发生骚乱,就会削弱这个国家的力量,或者会导致领导集团大改组。 一位外交官说:“他们将密切注视印度局势,并希望拉吉夫能控制局势。”
6. 美联社报道:斯大林女儿流亡十七年后返苏
【美联社伦敦十一月二日电】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拉娜·彼得斯在西方过了十七年的流亡生活后,已经返回苏联。这一消息是由她女儿在英国上学的学校校长昨晚说的。 约翰·伍兹校长说,彼得斯夫人九天前对他说,她将去莫斯科,她十三岁的女儿奥莉加在休完期中假后不会返校。 伍兹在接受美联社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证实奥莉加迄今没有返校以及彼得斯夫人曾对他说过她将回莫斯科一事。 斯韦特拉娜于一九六七年三月赴印度新德里期间背叛了苏联。 在苏联大使馆,一位发言人对美联社记者说,「我们没有任何消息。」
7. 下周国际要闻预报(11月5日----11月11日)
5日奥地利总理西诺瓦茨对民主德国进 行两天访问5日—9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对法国进行 国事访问6日美国举行总统选举7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7日—9日法国总理法比尤斯访问加拿大9日—11日世界超级女排精英赛在新加坡举 行9日—16日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达尼埃尔· 密特朗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11日—17日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在巴西利亚举行 (辛济之)
8. 印度教青年向外国记者泄愤
【法新社新德里十一月一日电】发泄他们对于英·甘地总理被刺杀一事的怒火的印度教青年们开始攻击外国记者,有时指责他们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效劳。
第 2 版
1. 《亚洲华尔街日报》载文谈:外国公司同中国做交易碰到的障碍
【《亚洲华尔街日报》十月六日专稿】(作者:彼得·冈贝尔)一九八○年,经过数月的谈判,西德一家重工业工程公司宣布,它同中国签署了一项在宝钢地区兴建一座冷轧钢厂的合同。可是,没出一年,中国人宣布说,他们的货物定过了头,所以取消了这项合同。只是经过长期的谈判,才说服中国同意这个项目的建筑工程继续进行下去,结果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该公司也没有收到应付给它的利息。 外国公司同中国做交易碰到的障碍是令人生畏的。商业银行最近在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中说:“必须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首要的是要有耐心和出于同情心的谅解。” 这也许仅仅是开始。西德一些同中国做交易的公司列举出它们所碰到的官僚主义的障碍包括:由于语言问题、突然取消定约和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产生的捉摸不定情绪等带来的误解。 谈判进展速度极为缓慢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美国比阿特里斯食品公司从八十年代初就同中国讨论办一个蔬菜罐头厂,结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达成协议。 由于中国人要求把从西德进口的传统产品如钢和机械等产品转变为消费性商品,同中国的贸易格局似乎会发生重大变化。 西德外交部国务秘书阿洛伊斯·默特斯说:“中国尽管实行了开放政策,但它仍然尽最大可能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力量。这给中国同外国的经济关系加上了一种限制因素。西德工业界对此表示尊重。”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仍是有吸引力的。 西德已经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由于两国铺平了加强贸易联系的道路,两国的贸易将继续得到改善。
2. 西方一些农业专家说:中国老鼠大多粮食损失惊人
【英国《泰晤士报》十月二十五日文章】中国今年是鼠年,老鼠也在举行盛大庆祝会。 中国农村今秋粮食大丰收,这对老鼠来说,实在是丰盛的宴席。它们漫步在中国的田野、林中和农舍,分享着农业丰收的果实。 在城市,老鼠钻进仓库、发电厂、工厂、粮食加工厂和旅馆偷食和咬坏东西。 现在,中国卫生官员、生物学家和农艺学家,正就对付老鼠的最好办法进行一场争论。争论的还是那个老问题:“猫能逮耗子吗?” 反猫派中一些人认为,灭鼠用猫不行,得用化学毒品。护猫派则反对施用毒品。一本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杂志最近说,化学毒品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更加严重。 一些专家们说,中国人把大批粮食囤在外面,为老鼠偷粮提供了方便。 联合国粮食组织的克里斯托弗 ·布维尔说:“中国自从推广了家庭责任制之后,粮食都贮到了各家各户。结果,带来许多老鼠偷粮的问题。” 他说,农民不是集体贮粮,而是个人贮粮,就会因为短缺资金而无力修建贮粮设施或采取别的对付老鼠的办法。 谁也不清楚老鼠每年能吃掉多少粮食。不过,一年前中国政府的估计是吃了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七。西方的一些农业专家到农村作了一番考察后说,损失令人震惊。 灭鼠运动还不能说完全失败。农艺学家说,去年,农民至少消灭了五亿九千万只老鼠。不过“鼠丁”实在兴旺,无论猫和化学药品都还不足以制止它们的活动。
3.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大陆出版的书封面设计清雅脱俗但纸张质量差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到书店去买书,听见一位小姐在告诉另外一位小姐如何辨认中国出版的书。 那位小姐对中国书的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不外底下这两个因素: (一)书的封面:书可以分为平装的和精装的两种,而中国书一般是平装的,属于精装的少之又少。这也就是大体上中国书比其他地方的书价格低的原因。中国书不只平装的居绝大多数,而且封面所采用的纸张也比较薄,比较差。就算厚达数百页的书,封面的纸张也还是给人一种「弱不禁风」、「不堪一碰」的感觉。厚纸皮、卡片纸是很少用的。其他地方如台湾或香港的书,不是用玻璃卡纸,就是封面印好之后再「过光」,盖上滑滑亮亮的一层塑料。中国书却极少是这样的。它不容易给人一种珠光宝气、光芒四射的印象。中国书颜色比较平实、暗淡,不象港台的大部分出版物那样,都是打扮得红红绿绿、花枝招展。还有一点,港台的书,比较会用照片来做封面。中国书却很少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中国书的封面设计,多数是绘制出来的。至于为什么如此,则不得而知。也许中国方面有意要保持它的风格,也许摄影技术还不曾普遍地应用到封面设计上来。 (二)书内纸张:这一点很明显。港台的书,动辄用道林纸印刷,而且磅数可观;但是中国书用新闻纸作为材料,为数的确很不少。有时候,我们还会发觉同一本书,居然会出现两三个颜色,由白色到米色到接近褐色。 以笔者来说,我是相当喜欢中国书的。内容方面且不谈,仅就形式而论,中国书也有它可爱的地方。有许多中国书的封面设计,从图案到着色,都是既大方又清雅脱俗的。而且一般也照顾到不同性质的内容,便有不同的设计这个原则。
4. 香港《快报》文章:《字是简体 文则堆砌》
【香港《快报》十月二十三日文章】题:字是简体文则堆砌(作者:车公) 中共提倡简体字,文句则着重堆砌 近期经常见报的“联络联合小组”,此一名称就有如叠床架屋,读来累赘之极。 “联络”,已有“联合”的含义在内。“联合”,亦有“联络”的含义。难道在“联络联合小组”之外,还会另有一个“联络拆开小组”不成? 又如,在一则新闻中提及的“经济效益开发谘询公司”这一名称,又是“开发”,又是“谘询”,未免“太不经济”。还有,这则新闻报道中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技术信息市场”一语,也好象嫌单说“信息市场”太过简单,必须不惮繁琐地另加“经济技术”四字,方能使人明白。
5. 盛行美国的克劳斯比质量管理法
它简称“QM”法,基本思想是不依靠事后检验,而是一开始就按规定正确进行作业,使缺陷发生额减少到零,以降低成本 【《日本经济新闻》文章】题:《质量管理的新方法:美国企业积极采用“QM”法(作者:竹居照芳) 在美国,目前正盛行由菲利普·B·克劳斯比推行的“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简称“QM”法。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温伯格,有一所“质量大学”。今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干部陆续来这里听课。该公司购买了经营这所“质量大学”的菲利普·克劳斯比联合公司的大约百分之二十的股票。“质量大学”是因推进ZD(消灭缺陷)而闻名的克劳斯比于一九七九年设立的。他为此辞去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负责质量的副总经理的职务,一心把以消灭缺陷为目标的“QM”法推广到美国的企业中去。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三M公司、休利特—帕卡德公司等美国的一流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都去“质量大学”听课,学习采用“QM”法。把缺陷发生额减少到零 下面以饭店的经营为例子,介绍一下“QM”法的要点。 顾客订了一盘高级烧牛排,结果饭店用普通的方法做了出来,这就需要重做一份。重做所需要的费用换算为材料费、光热费、劳务费等,可以计算出一个月浪费多少钱。 另外,这种粗枝大叶的服务态度如一再发生,传到社会上,来住宿的人和到餐厅就餐的人就会大大减少。饭店的职工也会感到无前途而离去。补充人手也需要花费时间。把这样那样的副作用换算成钱,那么,由于服务质量的缺陷而带来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在内,就会达到相当惊人的数额。这种由于没有正确进行作业而支付的经费,就叫做缺陷发生额。 据克劳斯比估计,这种现象发生在工厂所造成的损失,约相当于销售额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在服务行业,则占营业费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但是,如果全体职工从一开始就按规定正确地进行操作,使缺陷发生额减少到零,那就可以导致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实现这种无缺陷的经营便是“QM”法的基本思想。“QM”法的四条绝对原则 克劳斯比为了让人们易于了解“QM”法的精神,列举了四条绝对原则:第一条,要求条件要与质量相符合;第二条,产生质量的系统要防患于未然;第三条,要把完成标准定在无缺陷上;第四条,衡量质量的尺度是缺陷(即不符合要求)的发生额。 第一条绝对原则说的是质量的定义。可以把这种关键比作供应者和顾客的关系,供应者必须供应符合顾客要求的物品和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以下三点:经营者要明确地规定要求条件,要提供为满足要求条件所必需的手段,要鼓励、支持符合要求条件的行动。 第二条绝对原则是质量定义的另一种说法,但它强调的,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按照要求条件进行作业。 第三条绝对原则也与定义有关,目标是要使不符合要求条件的数量等于零。 第四条绝对原则是经常性地进行定量测量,即通过换算成金钱,变为经营者容易理解的形式。 缺陷发生额加上防止发生缺陷额的开支,就是质量成本。为正确进行作业而付出的费用,即防止发生缺陷额,应该包括防止发生缺陷的活动费用、负责质量部门的费用、进行质量教育所需费用等等。这项费用至多占销售额的百分之五。应该改正的,是缺陷发生额。「QM」法取得成功的三个因素 要使提出这四项绝对原则的“QM”法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因素:一是包括领导人在内,全体职工要下决心改变工作方法;二是全体职工要牢记为提高质量所规定的四项绝对原则,同时掌握具体的办法。为此,“质量大学”设置了经营者班、管理职员班和技术指导班。从技术指导班毕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在各自的公司对一般工人进行教育;第三是实行。首先是领导人要带头做,部长、科长和一般职工都要在对质量有共同理解的基础上改进工作,以达到消灭缺陷的目标。 克劳斯比把提高质量的“QM”活动分为十四个步骤: 一、经营者表明决心;二、编组提高质量小组;三、测定数据;四、计算质量成本;五、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六、采取改进措施;七、制定消灭缺陷计划;八、对职工进行教育;九、确定消灭缺陷日;十、设定目标;十一、消除出差错的原因;十二、表彰先进;十三、设立质量评议会;十四、循环。 自“质量大学”设立以来,已有三百家公司、一万五千多人来校听课。 该校在比利时和新加坡还开设了分校。
第 3 版
1. 老年人记忆力丧失可能是因患脑积水
【合众国际社纽约十月五日电】一些年纪较大的人记忆力丧失,走动有困难,他们可能是患了常压脑积水。这种病也叫脑积水。 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彼得·布莱克博士在神经外科医生大会第三十四届年会上对医生同行们说了这番话。 他估计,所有年纪较大的诉说有记忆力和走路问题的患者,大约有百分之六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用手术办法放进分流器抽出过多的液体。 布莱克说,患了常压脑积水时,脑室内的脑脊髓液增多,于是脑室增大,颅压增高。
2. 南最老的老人谈长寿「秘诀」
据南通社报道,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的格卢姆察村有一位南斯拉夫“最老的老人”——一百一十一岁的哈米娅·哈伊达雷维奇。这位老太太生育了十二个孩子。在她的大家庭里有一大群孙儿孙女和曾孙儿女,并有十六个五代孙。 记者向她请教长寿“秘诀”时,她说,她的日常食谱主要是牛奶和奶制品。很少吃肉。只有嘴“馋”时才吃一些鲜鸡肉。 哈米娅说:“平时我只干家务活。老伴十分疼爱我。因此,我从来没有生过气。” 这位“最老的老人”提醒记者,她并不是“最老的老人”,在邻近的多布拉克村里还有一位比她更老的老人。记者马上走访了南斯拉夫这位更老的老人——一百一十五岁的努拉·阿卜杜拉赫曼诺维奇。 这位努拉老太太生育了七个孩子。在她的大家庭中也有一大群孙儿孙女和曾孙儿女。尽管南斯拉夫这位真正的最老的老人对她的食谱严守“秘密”,但她谈到的生活“秘诀”却是与哈米娅共同的。这就是:在家庭生活中“互敬互爱”。 (王森)
3. 年迈是不是一定要腿疼?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十七日电】对大约一百万年过半百的美国人来说,步行可能引起腿部疼痛。 但是美国全国老年人协会负责人说,情况并不一定如此。这并不是年迈的必然症状。走路时腿疼痛——许多人称之为腿痉挛——大半是血管硬化的毛病所致。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就有可能引起心脏病和中风。 当为腿部供血的血管由于管壁内侧脂肪增加而使血管变窄时,那么,由于步行而处于运动状态的肌肉便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以满足它所需的氧气。结果便引起剧痛,只有当这个人休息时,疼痛才会减轻。华盛顿大学外科教授尤金·斯特兰莱斯博士说,供血不足也可能是由于输送氧气的红血球出现不正常的僵硬造成的。当这些通常富有弹性的红血球变硬时,它们就不能挤进血管最狭窄的部分。这种步行便疼痛的症状叫作间歇性跛行。斯特兰莱斯在全国老年人协会举行的汇报会上说,如果不加以治疗,患者当中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病情将恶化。严重者,甚至连坐着也觉得疼痛。 间歇性跛行症后期将危及腿部,届时只好动手术以改善血液流入腿部组织的条件。斯特兰莱斯说,大多数病列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治疗,即停止吸烟,改变饮食习惯,通过步行使腿部得到运动,必要时服用一种新药。 斯特兰莱斯说,「遗憾的是,许多人认为这种疼痛只不过是年迈时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之一。事实决非如此。」 他说,据认为,吸烟是造成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全国卫生研究所提出的著名的弗雷明汉研究报告,烟抽得多的人得这种病的可能性比不抽烟者大两倍。 斯特兰莱斯说,实际上,曾为患者治疗这种病的许多医生说,他们从未见过不抽烟者得这种病。」 他说,「有鉴于此,对那些不肯戒烟的患者,我的确无法给他们带来多少希望。」他说,应当改变饮食习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体重过重的患者应当设想减肥。 他说,运动也很重要。每天散步有助于为血液流通打开新通道,即使动脉变窄了,血液也能顺利流到腿部。
4. 关于本报扩大订阅范围问题答读者问
本报九月二十九日发表从明年一月一日起扩大订阅范围的消息后,编辑部接到一些读者来信,现将所提问题综合答复如下:(一)为什么要扩大订阅范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形势出现了十分喜人的变化,人们普遍渴望了解世界各方面的发展,获得各种新的信息。近年来,本报不断接到工人、农民、战士、专业户、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个体户来信,要求订阅《参考消息》。他们的要求是合理的。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决定扩大本报订阅范围。也就是说,扩大订阅范围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二)《参考消息》的编辑方针变不变: 本报仍为国际时事参考性报纸,主要刊登外国通讯社、外国和港台外文和中文报刊的报道及文章、评论等,及时介绍世界各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社会等多方面的新情况和新动向。本报在刊登上述材料时,保留其原有面貌,只删不改。目的仍是帮助读者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三)扩大订阅对读者有什么方便: 1、过去,本报是“内部刊物”,读者要凭所在单位介绍信订阅。现经中宣部批准,从明年一月一日起改为“限国内发行”,凡我国公民均可到邮局订阅,无需介绍信。2、邮电部已经以“一九八四邮发字三十五号”文件通知全国各省市邮局,今后《参考消息》将随中央和地方报纸一起投递,这将加快投递速度。8、离休、退休干部、职工,原来要到所在单位订报取报,邮电部发出上述通知后,大家今后可在居住地收到报纸。
5. 走路---- 有效的健美术
【美《读者文摘》英文版文章】题:走路——有效的健美术 走路是增进整个健康状况的最有效的运动。它是一种连续的匀速运动,使用的肌肉比绝大多数其他运动都多,这是你整个一生中都能做到的事情。走路常常是防止同心脏有关的疾病和使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恢复健康的医疗计划的整个组成部分。散步 散步的速度为每小时一英里,也许是最慢的走路方式。这是不可轻视的运动,因为散步几个小时,走几英里的路程,活动量是很大的。饭后散步可延续两个小时或走两英里远,而星期天散步可延续三、四个小时。 散步是有用的运动,因为走路肌肉的活动尽管速度不快,还是有助于循环并且消耗了体内的热量。 但是不要把你的整个运动计划以散步为基础。散步的活动量不大,它有做准备活动的作用而不是训练的作用。正常走路 你正常走路时可不意识到速度。这不是为走路而走路,而是为达到一个实际目的而走路。正常走路的速度每小时平均三英里。同散步一样,正常走路只要走的次数多就能成为一种运动。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和最普通的办法之一是走路上班。要是计算一下等汽车和火车花费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许多人走路上班比坐班车要快。上班时可爬楼梯,不要等着坐电梯。请走路去拜访你的同事,不要打电话。 走路的速度适合考察、学习、得到印象和与人接触。它甚至能通过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来促进思维过程。有氧代谢走路这是有一定的速度、时间或者为锻炼心脏的走路方式,心肺锻炼包括持续的快速呼吸,同时四肢活动至少十五分钟,理想的是长达三十分钟,每周三次。训练目标是把心率提高到最高心率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五。 绝大部分形式的走路都可以通过保持轻快的步伐、爬斜坡或爬山来变成有氧代谢的运动。 根据你的身体状况采取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时间将帮助你进行有氧代谢训练。如果你的身体不好,每天以每小时三英里的速度走十五至三十分钟可能使你的心率达到训练的目标范围。身体健康的人可能需要以每小时四至五英里的速度走三十至六十分钟心率才能达到训练的目标范围。 你可一边走路一边测心率。如果你不能在走路时摸脉,可在走路中间停下来去摸。至少要等你走十分钟后再摸才行。 如果你的心率低于训练的范围,你可加快速度或延长走路时间,直到达到训练的范围为止。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你必须增加走路的速度和时间才能继续取得进展。否则,你只能保持你达到的健康水平。长途走路 在进行长途走路之前,你应该进行身体检查,做一些走路试验来决定速度、时间和所需的用具。 并不是人人都能比得上美国最先提倡走路的人佩森·韦斯顿。一九一三年,七十三岁的韦斯顿用六十天的时间从纽约市走到明尼阿波利斯。他认为,走路实际上可使一个人的“身体越来越好,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他活到九十岁。
6. 残废人与科学
【美国《科学文摘》九月号文章】题:残废人与科学 (原编者按:本世纪最有勇气、最有独创见解的思想家之一,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其在宇宙学方面作出的贡献而负有盛名。由于霍金身残,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因此,他的成就就更加卓越。) 残废有各种各样,但是我要谈的只是躯体残废,那是我亲身经历的。躯体残废可分为运动肌出了问题(比如失去腿或胳膊或瘫痪)和感觉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比如盲和聋)。我自己的残废是由于运动神经系统不断退化所致,这并不影响我的感觉和思维——至少影响不大。 如果你残废了,也许责任并不在你,但是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残废人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你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是躯体残废,千万不能在精神上也“残废”。 我认为,残废人应当集中精力从事躯体残废对其影响不大的活动。残废人奥运会对我来说恐怕没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另一方面,科学却是残废大有用武的领域,因为它主要是靠脑子。当然,对大多数残废人来说,搞试验恐怕是困难重重,但是搞理论却是最理想不过的。我虽然残废,但是这对我的研究工作——理论物理——并不构成严重障碍。说真的,由于残废,在某种程度上我倒不用搞我本来非搞不可的讲课和行政工作。我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真是多亏我的妻子、孩子、同事和学生的大力帮助。我觉得,一般地说,人们是乐于助人的,但是你应当使他们感到他们努力帮助你是值得的,从而也会象你一样努力干。 从事理论科学研究的残废人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行动灵活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为了行动灵活,我使用的是电动轮椅。市场上出售各种样式的轮椅,但是它们都是既轻便、灵活和便于携带,又能够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迅速行驶。我有一辆体积最小、而且最灵活的轮椅,可以折叠起来装进汽车或放在飞机的机舱里。我多次乘飞机旅行:到美国大约有二十五次了。 总之,我明确地鼓励残废人把理论科学作为一个方面,在这方面他们不会是严重的残废。当然他们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一般地说,只要有决心是能够解决的。在科学领域,残废人没有理由不能搞得同其他人一样,或者甚至搞得更好一些。
7. 确定人的生物年龄的数学模式
【塔斯社基辅九月二十七日电】基辅人寿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编制了一套数学模式,它可以用来确定人的生物年龄,使生物年龄同按日历计算的年龄相比较。这个模式有助于判断机体状况,提出阻止机体老化进程的有科学根据的建议。 研究所副所长阿纳托利·托卡里对塔斯社记者说,确定人体的生物年龄,也就是评价人体的整个进程,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医生的主要课题。这个问题在基辅正在得到综合的解决。人寿学中心的学者们积极同全世界的保健组织发展合作,对数百名生活在各种生态条件下的二十至七十岁的人进行了观察。作为模式基础的每个年龄组的“标准”得到了确定。假如偏离这些“标准”,医生就要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 人寿学专家建议在对所有年过半百的人进行疾病系统防治的时候,采用这种新方法。
第 4 版
1. 阿连德总统是怎样死的?
【巴西《阅读》杂志十月三日文章】题:阿连德的医生打破十一年的沉默,证实他亲眼看到阿连德自杀。 一九七三年圣诞节前夕,帕特里西奥·吉洪医生哭丧着脸出现在智利全国电视荧幕上,声音颤抖地讲述了他看到的阿连德总统的自杀过程。当时,推翻阿连德的政变才过去三个多月,虽然对阿连德之死有几种说法,但一致认为他是被冲进总统府的政变部队枪杀的。对阿连德医疗小组成员之一吉洪的讲话,人们认为是政变当局导演的骗人丑剧。 但是,吉洪在沉默了十一年后,于上周对巴西《阅读》杂志的记者说:“当初大家怀疑我是有道理的但是,今天我可以保证,我说的全是事实,没有受任何人指使。”今年五十二岁的吉洪,是智利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众所周知,他从未支持过军政权。他说:“我曾经是、并且将继续是阿连德思想的同情者。”卡斯特罗的自动枪吉洪说,政变那天早晨,他同总统医疗小组的其他六名医生来到拉莫内达宫,当时军人已经叛乱。下午二点,拉莫内达宫已几次遭空军飞机轰炸,阿连德命令周围约三十名人员撤离大厦。在独立大厅,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在通常接待记者和客人的红色大厅,当时只剩下阿连德一人。他穿一件灰外套,里面是件套衫,没打领带,裤子也是灰色的。他手握一支苏联AK式自动枪,这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送的礼品。他把钢盔放到了沙发上。不发给护照快走出大厦门口时,吉洪忽然想起防毒面罩忘在楼里了,他决定去拿回来。这位医生对《阅读》杂志记者说,“我想送给我九岁的儿子作纪念”,“当我走近走廊时,从大厅敞开的门里,我看到阿连德正要向自己开枪。在子弹的冲击下,他的身体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当身体倒在沙发上时,自动枪夹在他的双膝之间,鲜血流到地毯上。”吉洪走进大厅,从阿连德手中拿下了枪,坐在沙发上等人进来。 大约五分钟后,两名士兵进来了,眼前的情景使他们目瞪口呆。后来,指挥攻打拉莫内达宫的部队司令帕拉西奥斯将军进来了,用屏风把总统遇难的地方隔离起来。吉洪立即被捕并受审。四天后,他被带到智利最南端的道森岛,关押了三个多月。圣诞节前一周,他被带到圣地亚哥。并在电视上发表了谈话,随后获释。从此再没有人来打扰他,但当他一九七七年申请出国时,当局却不发给护照。唯一的幸存者现在在以色列避难的维加律师,当时是阿连德的内政部长助理,他最近写了一本书《阿连德的陨灭》。维加在书中说,他从智利军队内部得到可靠消息,阿连德总统是被一批士兵枪杀的。“士兵们冲进红色大厅,遇到五个人并立即枪杀了他们。其中之一是阿连德总统。”后来进来了五名文职人员,其中有吉洪的同事帕里斯医生。帕里斯检查了阿连德的尸体,发现至少有六粒子弹洞穿阿连德的胃部和下腹部。 吉洪说,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事到如今为什么还有人这么说”。帕里斯已经不能加以证实或否认了:他在圣地亚哥的国家体育场被士兵们拷打致死。吉洪还说他曾同对阿连德的尸体进行解剖的法医托瓦尔谈过话,托瓦尔也证实阿连德是自杀。 但是,托瓦尔在政变几个月后也自杀了。这样一来,除闯入拉莫内达宫的士兵外,吉洪很可能是目击总统之死的唯一幸存者。(李福祥)
2. 英·甘地的一生
英·甘地是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女儿,生于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她的母亲叫卡麦拉,出身于有名望的考尔家族。在英迪拉十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整个童年处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动荡岁月,父母和祖父母经常被捕入狱,她不满五岁就探过监。 一九四二年她同费罗兹·甘地结婚,刚度完蜜月就因参加独立运动而双双被捕。一九六○年,也就是她四十三岁时,丈夫心脏病发作去世。一九八○年,小儿子桑贾伊驾滑翔机失事身亡,六十三岁的英 ·甘地又经受了一大打击。 近年来她一心培养拉吉夫接班。她知道,她将交给儿子的是一个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国家。印度最流行的是印度教。公元十世纪左右伊斯兰教随着外族入侵传入印度,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王朝,两教矛盾十分尖锐。十六世纪,一个叫纳那克的人融合了两教的一些特点,创立了锡克教,宣传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皆兄弟。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时,就有锡克人主张让他们聚居的旁遮普邦独立。印度独立后,一些富起来的农场主不满足于现状,经常对中央政府的一些农业政策表示不满。另外他们还觉得,基本上由印度教徒控制的工业界妨碍了他们在工业上的发展。其中搞暴力的一些人把金庙作为据点。英 ·甘地在多次谈判失败后,今年六月下令军队攻入金庙。三个多月后,锡克人报以子弹,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詹得雄)左图为英·甘地和圣雄甘地 上图为英·甘地和她的父亲 尼赫鲁 (美联社图片)
3. 六十万人向英·甘地遗体告别
【美联社新德里十一月一日电】千千万万的吊唁者涌满了三塑象院瞻仰被暗杀的英迪拉·甘地总理用鲜花覆盖的遗体。 国家电视台播映了六十多万人排队走过甘地夫人遗体的场面,他们中有外交官和政府部长。 有一段时间,人来得如此之多,以至警察制止队伍里的人,还发射催泪弹来驱散人群。 甘地夫人遗体安放在她已故父亲——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的住宅里,吊唁者的队伍在这住宅外排出去两英里多长,有人哭泣,有人愤怒。拉吉夫·甘地静默地站在遗体旁,向吊唁者致意。
4. 罗斯福邱吉尔曾密谋阻止戴高尔上台
【本报讯】据合众国际社十月八日报道,一本有关戴高乐生平的新书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想阻止戴高乐在法国上台。 法国作家拉库蒂尔在《叛逆者戴高乐》一书中谈到,一九四三年罗斯福曾写信给英国首相邱吉尔,对戴高乐进行指责。当时戴高乐是流亡伦敦的法国部队首领。罗斯福在信中说,“戴高乐不断使用诡计,使我越来越不安,我不知道该如何对付他,你似乎可以任命他为马达加斯加总督。” 拉库蒂尔引述邱吉尔给他的参谋部的一封信说,“我已要求同事们研究,是否应立即排除戴高乐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存在。纳粹占领下的法国抵抗运动不再与这个自负的人相联系,人们不能容忍他继续搞危险活动。”
5. 列宁是怎样办公的?
列宁直到四十八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办公室。这时他才结束了被警察盯梢、逮捕、流放和流亡国外的不安定生活,成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领袖。斯莫尔尼宫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在斯莫尔尼宫三楼,里面放了一张大写字台,一头靠窗,一头朝墙。列宁坐在写字台前,只有转过身才能看见门口进来的人。这反映了他的毕生习惯:坐在写字台前是为了看书和写字,而不是为了主持会议、接待来访者、隔着写字台向下级作指示。 这间办公室唯一不合列宁习惯的是没有书架或书柜。当时是十月革命后的头几个月,是列宁一生中仅有的顾不上书的日子。 但是这里有许多地图。列宁的姐姐回忆说:“当时他简直给地图包围起来了。他常常脸色苍白地坐在地图前,沉浸在思绪中。我甚至替他担心:你会处理军事问题吗?”但是列宁领导俄国无产者胜利地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果实。 当时列宁往往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但仍不放过一些“小事”:他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工作人员守则》。克里姆林宫办公室 一九一八年三月,苏维埃政府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三月十九日,列宁来到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克里姆林宫总务主任回忆说,准备办公室用具很简单,因为列宁最不喜欢豪华。现在只保存下来一张便条,写着列宁的亲自请求:速在人民委员会主席办公室装电话。现在摆在写字台上的几台电话是后来装的,开始时,列宁每次都得站起身走到装在墙上的电话机旁用电话。 办公室的布置也不断改变。摘下了墙上的大镜子,换上铁路图,一度写字台和沙发上也全是地图。随着国内战争胜利,军用地图已无必要,办公室里又摆上了装满书的书柜。今天,这间办公室还保留着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列宁最后一次在这儿工作时的样子。 列宁往往在安静的夜晚聚精会神地写作。特别疲倦或失眠时,便从书架上取下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普希金的诗集。 列宁到了克里姆林宫才头一次有机会收集藏书,这样他就可以在重要的字句段落上划线,在页边上加批注。这里还有伴随他度过流亡岁月的马恩著作,他在这些读过多遍的书上写满了批注。 列宁的夫人回忆,有时她走进列宁的办公室,见一群人在激烈争论,而列宁却在一旁静静地看马克思著作。列宁看书时全神贯注,不受干扰。 列宁喜欢看的还有拉季谢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以及被沙皇杀害的革命家别罗夫斯卡娅、哈尔图林、亚·乌里扬诺夫的书。他兴趣广泛,《怎样爱护儿童》这本书他读起来也兴致勃勃。 写字台左侧上方的抽屉按列宁的习惯,现在仍打开着。列宁把处理过的文件放在这里,秘书每天来取好几次。桌上只有一盏十六支光的台灯,列宁在这昏暗的灯光下,写下了不朽的巨著。 白天,办公室里往往很热闹,有时会议开到深夜。当时长途电话很差,列宁有时不得不对着话筒大喊。据同代人回忆,列宁工作时显得轻松愉快,爱开玩笑,经常爽朗地放声大笑。同工人农民商量 列宁反对任何想当然,要求用经济根据来证明你坚持的观点。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建造工人住宅的问题。建筑工作者要求每幢房拨四千卢布,财政人民委员部的代表认为每幢两千卢布就够了。 争得不可开交。列宁问建筑工作者:“你们造过这种房子吗?肯定要四千卢布?”“当然造过罗!”他又问财政人民委员部的代表,后者只好耸耸肩。 列宁在表决时说:“有两个建议,一个是有建筑经验的人提的,要求每幢拨四千卢布,另一个是没造过房子的人提的,每幢只拨两千卢布。当然,委涩员们都支持第一个建议。” 对列宁来说,同工农接触是发自内心的要求。 在讨论经济政策问题时,他邀请别克托夫村的两位农民到莫斯科来。一九二一年三月一日他向乌法省执委会发电报:“如他们同意,请即在党代会代表车厢中给他们安排位置,并保证途中饮食和必需的一切。” (译自《苏联画报》今年第四期)
6. 莫斯科建“列宁和十月革命”纪念碑
【塔斯社莫斯科十月五日电】莫斯科的十月广场上正在建宏伟的“列宁和十月革命”纪念碑。 纪念碑的模型已经完成,创作组是由苏联著名雕塑家列夫·凯尔别利领导的。纪念碑的主体是列宁像,像高八米五,基座高十二米。列宁像后面是青铜群像,由十四个五米高的人像组成,这是十月革命的基本力量——工人、士兵和水兵,以及奋起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俄国受压迫、受奴役的各族人民的形象。一面巨大的红旗使群像联成一体,红旗下是一位妇女的形象,她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现在已开始制作实像,同时在十月广场上打地基。基座用闪光黑色拉长岩凿成,是由乌克兰工匠采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