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09-29
第 1 版
1. 旅美知名华人赞扬中英联合声明:实行“一国两制”是项创举 和平解决是历史的大突破
【香港《文汇报》九月二十七日报道】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美国华人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旅美知名华人发表谈话如下: 陈省身(世界著名数学家,美国柏克莱国家数学研究所前所长)说:协议草签了,以后大家可以照协议办事,有了一个根据。人心一稳定,更会增加香港的繁荣。稳定下来,就可以向前走了,这真是非常好!中英两国能友好地解决百年来的问题,给国际上作了一个范例。希望今后,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能用同样的方式解决。 柳无忌(原印第安那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授、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儿子)说:这是非常好的事,香港问题经百年之后,能够圆满解决,我非常高兴。我去过香港多次,每次心中都感觉鲠然,总觉得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心中不舒服。现在香港回归祖国了,我心中真高兴 。 蒋匀田(现侨居美国的原民社党中央主席)说:这次中国与英国谈判解决香港问题,我一直在密切地注意。北京当局处理这个问题极为妥当。中英两国政府,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是很好的。 田长霖(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副校长、教授)说:中英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是历史上的一大突破。尤其是“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很了不起的安排,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何炳棣(芝加哥大学著名历史教授)说:中英两国政府能通过和平谈判,达成了谅解,草签了有关香港问题的协议,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杨振宁(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件。协议的草签,对于香港、中国、英国都是有利的。 聂华苓(著名女作家、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任)说:香港是中国领土,我们当然应当收回,这是主权问题。邓小平讲香港制度维持五十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这是很有创造性的构想,是一项创举。 目前形势很好,这状况维持下去,香港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何凤山(国民党外交元老、曾任国民党政府驻埃及及南美数国大使几十年)说:这个协议的达成,是一件大事。中英双方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达成了协议,同时又维护了原则,极为难能可贵。我们为之欢欣鼓舞。 潘毓刚(波士顿学院教授、全美华人协会总会秘书长)说:我认为,中英两国政府,能通过和平谈判,合理地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香港问题,是一件好事,协议是合理的,我认为能够草签、早发表,对香港的稳定繁荣,极为有利,协议能这样早地签订,对香港居民、对中国、英国政府,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2. 陈香梅祝福中英草签协议
【香港《文汇报》九月二十七日报道】(驻华盛顿记者专电) 美国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说,中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两年多谈判,双方都为香港居民着想,终于达成了协议,我表示祝福。 陈香梅说,香港问题是个特殊的问题,中国领导人是了解这个情况的。中英谈判全世界都很注意,香港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各国如美国和日本在香港都有很多投资,香港的繁荣是大家所关心的。 中国政府也有维护香港繁荣安定的愿望。现在达成协议,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双方再努力,每做好一件事都需要努力。 陈香梅说,香港大多数居民是中国人,希望香港居民也要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而努力,英国在香港虽然很久,但中国人在各方面有自己的尊严,中国有句话叫:“好自为之”,我除了祝福之外,还用这句话与香港居民共勉。
3. 塔斯社报道:中英草签联合声明
【塔斯社北京九月二十六日电】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今天在这里草签,这个声明确定了英国在中国领土的这块领地的未来。文件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英国政府在同一天将香港归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指出,这块领土归还给中国之后,现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以后的五十年内不变。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它可以同其他国家保持和发展经济、贸易和文化关系,拥有自己的货币单位。 当前香港的总面积为一千零六十平方公里,有五百三十万居民。它是东南亚一个巨大的贸易、工业和金融中心。
4. 法国《世界报》说:中英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一个杰出先例
【法国《世界报》九月二十七日文章】题:中英在北京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记者德贝尔发自北京) 香港问题已经解决了(至少已从法律上解决了),与香港毗邻的葡萄牙统治下的澳门也将出现同样的变化。因此,北京执政班子奉行的国土统一政策的下一步行动很可能就是要解决台湾问题了。英国狮子和中国龙没有遇到太多的矛盾冲突就解决了权力移交的问题,这就提供了一个很杰出的先例,同时也具体地证明,为了同国民党人谈判,中国是准备作出让步并且信守诺言的。 据已经得到的消息说,香港归还中国后,将成为一个享有很大自主权的“特别行政区”,其领导人将按照“一国两制”的新观念直接或不直接地选出。中国负责防务和外交事务,但不干预香港的管理,也不派干部。 最重要的是香港民众和商业界人士的反应。联合声明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将在香港大量散发。开始的反应似乎是积极的。港元和交易所形势还不坏,地方议会已经表示同意。香港将派一个庞大的正式的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庆祝“十一”国庆节。 北京和伦敦都已表示,这一协议是不容讨价还价的。
5. 《日本经济新闻》说:中英协议将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反响
【本报讯】东京九月二十八日消息:日本各大报今天继续发表社论,评中英草签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说:“不可否认,中国方面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考虑的是对台湾统一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现代化的有利方面。英国方面考虑的是在香港背后十亿人口的大市场。但是,比之更重要的是,要从更广泛的国际视野来理解这次达成协议的意义。世界上依然存在着分裂的国家和领土的争端,从这点看,这次草签协议将可能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反响。” 《产经新闻》的社论说:“到归还(香港)还有十三年的过渡期,虽然会有考验和不安。但是,以这项历史性的协议成为前提,不论对中国还是英国来说,是表明着香港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个前提如果被破坏的话,中国将丧失香港的经济利益,对英国来说,香港和中国市场的实质性关系也将面临危机。” 《朝日新闻》的社论说:中英双方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的立场出发,互相让步,和平地解决了悬案。对此,我们给予高度评价。
6. 下周国际要闻预报(10月1日----10月7日)
1日欧洲共同体各国外长同西班牙、葡 萄牙外长在卢森堡举行会议 越南外长阮基石同日本外务大臣安 倍在东京会谈3日—6日东南亚国家联盟国会组织第七次大 会在曼谷举行3日—9日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国务大臣卢 斯访问南朝鲜和日本6日瑞士联邦议会代表团访华7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抵达中国访问 (辛济之)
7. 葛罗米柯在联大激烈指责美国
【美联社联合国九月二十七日电】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今天要求美国以实际行动来表明它愿意同苏联改善关系,而不要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尽管葛罗米柯在联大的七十五分钟发言严厉批评了他所称的“美国荒谬的政策”,但是,他仍为美苏关系的改善留下了余地。 他说:“每个美国人,每个美国家庭都应该懂得,苏联希望同美国建立和平,而且只能是和平。” 他的发言主要是回顾了众所周知的苏联立场。 葛罗米柯说:“可使苏美关系正常化的是具体的行动,而不是口头保证。苏联不会只说不做”。这显然是说给白宫听的。 【路透社联合国九月二十七日电】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今天激烈攻击美国里根政府,他说,里根政府不遗余力地破坏良好关系,因而为解决重要问题而作出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这位苏联外长对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说,美国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对莫斯科的单方面优势。
第 2 版
1. 美《巴尔的摩太阳报》报道:我摄制新闻纪录片《香港一百天》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九月二十六日报道】题:中国通过一部影片来观察香港(记者:约翰·伍德拉夫) 镜头移向一位年轻的妇女。她在一家服装厂熨衣领。她的双手动作越来越快,很象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中的情景。不过,这位年轻妇女穿的是带有鲜艳条纹的棉毛衫和熨得平整的便装看上去营养不错,日子过得挺满足。 这就是北京政府摄制的一部长达九十分钟的新闻纪录片《香港一百天》。北京摄制这部纪录片是为了使中国人能够了解官方眼中的香港情况。 摄制这部影片的制片厂一位编导在昨天为记者们放映了这部影片之后解释说:“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你想赚钱,就得努力工作。” 一位中国人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说:“我认为,他们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努力工作,我们的未来很可能象香港今天这样的情况。” 这部影片中间出现了各种镜头,从世界第三个最忙碌的金融中心一直到采访船民。影片拍摄了香港肮脏的棚户区的镜头,还拍了要付高得惊人的房租的香港工人的镜头。影片还拍影了赌博、卖淫和吸毒等现象。 但是影片的重点是介绍香港的繁荣、现代化以及完全不同于大陆上所熟悉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拍。这部纪录片已发行到全中国各地,于十月一日开始上映。 【香港《文汇报》九月二十五日报道】港澳记者观赏《香港一百天》后,昨日访问该片导演高仲明先生。 问:为什么要筹拍这套纪录片呢? 答:内地许多人不认识香港,正如片中所说的,内地有些人认为香港是物质享受的天堂;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罪恶的深渊。但是这两种看法都是极端,不全面的。我们就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比较全面地介绍香港,所以角度和观点都尽量保持客观。 问:你三次到过香港,对香港有什么观感呢? 答: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香港人很有拚劲、能干、非常勤劳,拍摄队也受到感动。
2. 《中报》社论《百年国耻 一朝得雪》
说清政府因耻辱战争而割让国土,今天北京政府则以实力为后盾以和平谈判为手段收复了失土,这在近代史上是首开先例的外交成就 【香港《中报》九月二十七日社论】题:百年国耻一朝得雪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身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将从此洗刷干净;帝国主义侵凌中国的最后痕迹,也将随着中英香港前途协议的签订而告消除。任何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为这件历史性的大事而感到骄傲和鼓舞。 虽然香港与中国大陆近在咫尺,而且只是弹丸之地,但是如果没有中国本身力量的壮大,收回香港谈何容易?如今北京政府不费一兵一卒,在折冲樽俎之间,就顺利地把香港主权收回,并且以理性的谈判和细致的安排,保证了香港的安稳过渡,兼顾了香港同胞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因耻辱的战争而割让国土,今天北京政府则以实力为后盾,以和平谈判为手段收复失土,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这在近代史上是首开先例的外交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光荣。 随着香港前途协议的公布和主权归属的确定,香港的社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它将逐步摆脱过去一百多年来从帝国主义统治下沿袭而来的一套政治结构,建立起“港人治港”的高度自治体制。另一方面它在努力维持社会稳定和创造经济繁荣的同时,又将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发展必然会给香港本身带来相当的冲击,但也会使香港人从这个过程当中建立起新的信心和激发出新的力量。可以断言,未来香港更大的发展,乃是寄托在同中国的命运更加紧密的结合上面。 我们深信,香港人不但会像从前一样,在谋求社会经济的进步繁荣方面继续创造奇迹,而且会以更大的热情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在推动香港进步的同时,也推动全中国的进步。
3. 香港报纸热烈赞扬中英联合声明
《明报》说协议已将香港人的种种要求全包括在内;《成报》说中英决意实现香港稳定与繁荣,港人欣慰;《天天日报》说协议比想象中更好,更令人满意 【本报讯】香港九月二十七日消息:香港各报今天发表社论评中英联合声明,分别摘要如下:《明报》社评《香港人要什么有什么》:关于香港前途的中英联合声明及附件的文本,于昨天上午在北京草签。 细读整个协议,发觉我们过去两年中所提出的种种要求与主张,已全部包括在内。可以说,中英双方已全部接受了大多数香港人的要求。对于这样的一个协议,实在想不出什么可以修改或增加的地方。香港人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附件一”是中国政府的“具体说明”。各项详细规定,大部分曾在本报社评中提出过,例如驻军不干预香港内部事务,可向法院控告行政部门,无需得到批准而自由离开香港等项,是我们所特别着重强调的,有些我们没有提过,但附件中也写入了,如香港可以使用区旗区徽、保障自愿生育的权利。 对于协议本身,我们的确是十分满意的。所以能产生这样一个良好的协议,基础是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我们感谢中英两国领导人以及在这件工作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成报》社评《值得港人欣慰的声明》:中英双方草签了一份联合声明。草签后大家都认为香港问题经已得到圆满的解决。 就大体来说,联合声明的内容,应该是香港市民所能接受的。当然,可能还有些认为未够完备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在香港社会中,不致造成很大的影响。最令港人安心的,声明与附件都具有同等约束力,这无疑消除了香港人心中的很大疑虑。同时,联合联络小组的职责已清楚订明,不参与香港的行政管理,而小组继续工作至公元二○○○年,即超越了九七的界线。这种种安排,可见中英都已殚智竭虑,决意实现香港稳定与繁荣的目标。这都是值得港人欣慰的。《天天日报》社论《中英协议比想象中更好》:“中英协议”公布之后,社会人士已经作出了许多反应。概括言之,是大家都认为很好,很满意。我们可以作补充的也只有两句话:“比想象中更好,比想象中更满意。” 其一是,协议未公布前,一般人士认为,“特别行政区”政府成员的产生,将不免于“只能以协商出之”,所以个个都致力“争取民选。”而协议公布后,事实上就是“民选立法机构”。 其二是,不少人都以为,中国即使不对港人作出任何承诺,到了一九九七,一样可以轻易收回香港。而“比想象更好”的则是,北京并不如此做,而是以各种足以安抚港人的承诺,使大家“先放心,后收回”。 其三是:双方都同意,这一协议是出自两个“主权国家”的共同承诺,所以亦具有互相尊重、履行承诺的国际条约基本精神。 其四是:“联络小组”绝对不是香港的“太上政府”,一经澄清,自然亦足以使造为危言者哑口无辞。 易言之,这个“一国两制”的“香港制”,几于已可说是甚么都明确不过。
4. 美联社说香港人越来越支持中英协议
【美联社香港九月二十七日电】今天,人们对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草案越来越支持。 政府发言人说,昨晚向公众发放的二十万份协议几乎在三小时内就被抢光了。 计划明年移居加拿大的一位四十一岁的铁路技术专家说:“如今,我经过考虑,改变主意了。” 一位出租汽车司机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真的不在乎中国收复香港与否。但是,知道我们将能使我们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无疑是令人放心的。”许多商人对这项协议也很热情。
5. 路透社介绍香港基本情况
【路透社香港九月二十五日电】现将香港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人口——约五百三十万人,华人约占百分之九十八。其他种族有:英国人(不包括经常轮换的武装部队)二万六千人,菲律宾人一万二千人,新加坡人和马来西亚人一万二千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一万二千人,美国人一万一千人,澳大利亚人七千人。 面积——一千零六十一平方公里,其中新界为九百四十五平方公里。 武装部队——英国军事人员约有九千人,其中包括五千名尼泊尔的廓尔喀人和一千六百名当地华人组成的三个营。海军有五艘巡逻艇,陆军和空军共有十七架直升飞机,没有固定翼飞机。 经济——人均生产总值(一九八三年)为四千美元,生产总值为二百一十亿美元。主要行业有:纺织、服装、电子、旅游、转口以及银行业。主要贸易伙伴是日、中、英、美四国。 现代历史——香港是十九世纪被英国弄到手并加以开发的,主要作为对华贸易的一个口岸,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导致禁止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对华贸易减少,促使香港的制造业和银行业有了很大发展。
6. 香港《文汇报》就香港问题答读者问(三)
问:英国强租“新界”的经过是怎样的? 答:在割占南九龙后不久,英国又进一步图谋占领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岛屿和水域。一些英国军官和资本家相继提出攫取整个九龙半岛的建议。一八九四年冬天,港督威廉·罗便臣向英殖民部提出了扩界的具体方案,要将“香港边界推广到大鹏湾、后海湾”一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在华划定势力范围的狂潮,竞行强租我国重要港口。一八九八年四月,英政府指令驻华英使窦纳乐,向清廷提出扩展香港界址的要求。李鸿章在谈判中屈从于窦氏的压力,于同年六月九日订立了由窦纳乐一手草拟、不许稍改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此约,清政府把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岛屿(现统称为“新界”),还有大鹏湾和深圳湾海域都租借给英国,租期九十九年,到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 问:为什么说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是无效的? 答:这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因为这三个条约都是侵略战争的产物。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侵略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是非法的,非法的行为不产生权利,所以作为侵略战争产物的条约是无效的。《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规定:“各会员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在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中,中英《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都是英国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直接产物,而《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则是英国同其他列强力图瓜分中国、强占租借地的结果。它们都是非法行为的产物,按照国际法,当然应属无效。 第二、因为这三个条约都是使用武力和威胁而缔结的。按照条约法的原则,缔约国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武力和威胁而获缔结的条约无效。被西方公认为“国际法之父”的格老秀斯在三百多年前对这一点已经有过阐述。一九六九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五十二条规定:“条约系违反联合国宪章所含的国际法原则以威胁或使用武力而获缔结者无效”。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都是十九世纪英国使用武力和威胁强加给中国的,当然应归无效。 第三、因为这三个条约都是违反国际法的强制规律的。按照条约法的有关规定,凡违反国际法强制规律的条约都没有效力。维护国家主权、平等和领土完整、反对侵略,都属于国际法强制规律的范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五十三条规定:“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第六十四条又规定:“遇有新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之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都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都违反国际法的强制规律,当然应属无效。(三)
第 3 版
1. 美国电视业面面观
在七十年代担任过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的迪安·伯奇,曾把美国电视业比喻为“一所在狂热情绪下设计出来的老房子,无数建筑师都曾作过种种尝试以期修好它,但结果总是枉费心机。” 事实确实如此。目前,大约百分之九十八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百分之八十五拥有彩电,百分之五十一拥有两台以上的彩电或黑白电视机。电视业的一年广告总收入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亿美元。 然而,美国人自己却常常对存在于他们中间的这一庞然大物的性质感到迷惑不解。由于电视业的发展局面向来毫无统一规划,所以这个建筑物虽然外表陈旧,而其内部却是错综复杂。不过,它的基本结构还是十分合理的。收入来源在美国电视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私人拥有的、以赢利为宗旨的商业电视,它的全部收入来自收费广告。美国共有商业电视台七百六十余家。 第二种类型是本质上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电视(又称教育电视),全国共有二百七十家左右。在节目方面,公共电视不如商业电视那么大众性,因而收视率较低。这些电视台的资金来自政府补贴、私人基金会捐赠和公共基金会募捐。公共电视台原则上不做商业电视性质的收费广告,但实际上时常在节目中间穿插一些公司广告,而这些公司往往赠以大笔现金或赞助一些节目作为酬答。 以上两种电视是不收费的,任何人都可收看。 自从五十年代以来,电视业老板们试验了种种形式的收费电视,即其赢利来源于收看者的订费而不是广告费。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形式是收费电缆系统,其功能是通过电缆来传输节目。这种有线电视发展相当迅猛,目前,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中,约有百分之二十已经安装了有线接收机,订户每月只要付十至十五美元,就可收到各种各样的高保真节目。 电视台广播电视业的基本单位是电视台。每个商业电视台都是由一个企业家或一群股票持有人拥有的,而后者更为普遍些。大多数股票持有者集团只拥有一个电视台,任何一个集团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七个以上的电视台。 自从第一批商业电视台在三十年代后期问世以来,它们一直受到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制约,未经该委员会许可,任何电视台均不得广播,这是因为电波被认为是公共财产。通讯委员会分配频道并监视节目。为了获得定期更换的广播许可证,电视台必须表明,它的节目虽然属于商业性质,却是“符合公众利益的”。由于人们对究竟什么是公众利益的看法不尽相同,所以这个问题长期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在有线电视业,与电视台相对应的是当地电缆经营者。这可以是一个企业家,也可以是一个股票持有者集团,他(们)在地方上铺设电缆,广收订户,但不无赔本风险。 电视网一个电视台的节目来源通常有如下三个方面:(1)自制节目;(2)向制片商、销售商和辛迪加组织购买电影和其他节目材料;(3)和一个电视网挂钩。现在约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商业电视台同三大电视网中的一个挂上了钩,这三大电视网即是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同样,大多数公共电视台是靠公共广播社(PBS,类似电视网)提供节目材料的。 上述三大商业电视网的母公司都是股票持有者拥有的,他们的股票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抛进抛出。这种股票交易常常达到令人疯狂的程度,投机者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也可能在翻手之际倾家荡产。这三大电视网资力雄厚,设备先进,记者遍布世界各地,精采节目源源不断,因此,大多数地方台都愿意与其中的一家挂钩。电视网在播送节目时,还往往在画面上留出适当空隙,以便每个电视台插入一些地方企业广告,获取无本之利,这种做法无疑对地方电视台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比较年轻的有线电视业(其地方经营者获得节目材料的来源与电视广播台相同)也已经发展了好几家较大的和许多家较小的类似电视网的公司。最大的公司是时代杂志公司所属的家庭票房公司,该公司的股票买卖也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的。节目内容在美国,从未有过政府直接控制电视节目的情况,然而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官员们和其它关心节目质量或性质的人们却一直在发出种种抱怨,但无论是电视业还是一般公众,似乎都不会容忍从法律上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限制的任何企图。 事实上,有两种力量对电视节目进行着非正式的控制。一是公众舆论。第二种控制力量是广告。 有些人认为,在这两种力量控制下,电视节目虽然很少冒犯观众,但内容往往平淡无奇。与此相反,收费有线电视由于没有广告客户,节目内容一般不受任何约束,暴力、色情等画面时常充斥其间。一部分人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推崇有线电视业的,另一部分人也是因为同样缘故才厌恶并畏惧它的。广告内容联邦通讯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电视广告总是看不顺眼的,并经常提议对它实施控制。但整个种类的广告产品受到政府法令的干预是极少的。香烟可谓是其中突出一例。多年来,联邦法律一直禁止电视台刊登香烟广告。 除政府机构外,广播机构和登广告者本身也对广告内容进行着同样严格的审查。例如,自从五十年代初期以来,烈性酒广告一直被禁止上电视屏幕,然而这一禁令并不是政府作出的,而是全国广播机构协会作出的。 全国广播机构协会订立的《电视法》历来为所有电视网和绝大部分电视台所遵守。《电视法》中的许多规定比政府可能实施的任何规定还要严格。《电视法》大致每年修订一次,并随着社会情况变化而变化。收看习惯根据尼尔森公司等一些民意测验机构的调查,美国一般家庭每天约看六小时的电视节目。在晚上节目的黄金时间内,有五分之三的家庭至少开着一个电视机,显而易见,这种媒介工具在美国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些人把青少年犯罪、暴力、文盲、婚姻问题等一切社会弊病都归咎于电视,然而却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电视业的未来某些新近发展起来的技术和实验室里正在试验的技术预示着美国电视业面貌仍将不断变化。 录像带和录像机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在近几年内,由于售价一再下降,现在许多普通家庭也有能力添置了。一股录像机热已经风靡整个美国。好莱坞制片商们通过出售录像版权已经获得了巨额收益。录像机的销售和租借业入世不过五年已经成为亿万美元的新行业,其势之迅猛令人惊讶。 日益进步的技术和不断下降的价格也将对有线电视业和广播电视业产生深刻的影响。自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接收卫星电视的盘形天线的尺寸已经缩小一倍,其成本也已减半。但是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种直径为五米的盘形天线仍然过大,其售价仍然过高。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了。据一些电视业专家预测,一个直接由卫星输送到家庭的广播电视时代已经为期不远了,到那时,任何人只要有一个盘形天线,就能直接接收卫星传送的节目,无需通过电视台。 (陆文岳据美新署专稿编译)
2. 前轮自由驱动的自行车
据日本《最新技术情报志》报道,澳大利亚阿克劳夫公司研制出一种设计上独树一帜、由前轮驱动的自行车。该自行车在设计上的特点是座席高,距地最高可拔升八十三厘米,最低为七十五厘米,座席可根据骑车人腿的长短情况来变换位置和相应的角度。车架由钢管构成,车轮用硬质塑料成形。 自行车共有部件二百○三个,重十五公斤。 (新明)
3. 电子裁缝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十九日电】《苏维埃俄罗斯报》报道,电子计算机又有了一个职业 ——裁缝。 该报报道,构造原理的实质是,自动测量器测量所有必要的尺寸,并把测量结果传送入电子计算机。电脑处理信息,并将人体轮廓构成空间模型。然后便可以在显示器的屏幕上看见这个模型,证实复制样符合原形的程度如何。如果一切正确,计算机便按照操作者的指令进行计算,制图机则画出所有必要零件的准确外形线,剩下就只有缝合零件了。 电子计算机总共用一分半钟就可得出大约三千个有关人体测量的数据。 莫斯科打算在新的一年里用这种新型综合设备为顾客试验服务。
4. 机械靴子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苏联一家航空学院的学生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带有发动机的靴子,使过去日行千里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据苏联《真理报》介绍说,这种机械靴子外表看来有点古怪,但穿上它可以一步跨三米,每小时行四十公里。这种靴子是把一对各重二点五公斤的特制的发动机分别系在普通的靴子上,发动机的踏板绑在靴子下面,穿靴子的人只要把靴子往下压,发动机汽缸里的燃料就会自然变为气体,气压把汽缸往上推,同时踏板也往上推,这样穿这种靴子的人一路行走,就一路不断地往前跳跃,一步跨三米,速度相当快,而且节省能源。一公升汽油可以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就是说可以走六十公里路程。(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5. 缝纫机进入电脑化时代
【美国《新闻周刊》九月三日报道】日本和瑞典的几家公司分别研制生产出三种带有电脑功能的新型缝纫机,它们具有储存编制程序、自动按设计要求缝纫、替代人工刺绣、自动换针改线、缝补钮扣等不同功能。 日本新家缝纫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一种叫作“记忆工艺6000”的缝纫机能储存一百四十七种不同针法和式样的程序编制,你只要揿动按钮,它就能自动按你设计的要求进行缝制,而且还能缝出各种字迹和图案,然后通过储存装置自动将编制好的程序储存起来,供来日选用,成批生产。另外,这种缝纫机能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对刺绣图案的制作,从而代替了复杂的人工刺绣。它还能按标准针法缝制顾客自己设计的式样,从而使顾客直接加入生产过程。瑞典AB公司制造的取名为“980型”缝纫机除具备“记忆工艺6000”缝纫机的功能外,可以装入一个能储存一百多种针法式样程序编制的象盒式磁带一样的数据盒,主人可随时存入他设计编制的针法式样。 此外,这种缝纫机能够自动根据设计的式样要求换针换线。 另一家日本公司研制了一种附装有声控装置的缝纫机,它同目前装在一些汽车和像机里的声控装置相似,在缝纫机工作中出现针法走样或缝作有错时,能及时发出十种不同声音,向主人发出警告。
6. 苏一专供拍电影用的动物基地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四日电】塔斯社记者亚历山大·罗曼诺夫写道:拍摄工作一切准备就绪。然而主角扮演者突然咆哮起来,跑到远远的一个角落,并破坏了下一个镜头:猞猁讨厌强烈的灯光,喧嚷的人们,对准猞猁的摄影机镜头。 大概在全国任何一家电影制片厂里,电影工作人员也没有遇到在动物基地所遇到的这种问题,这里饲养着供拍电影用的各种野兽。 这是在莫斯科以东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扮演角色的有熊、狼、鹰、雕鴞以及其他野兽和鸟类。这个基地存在了将近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基地饲养的动物已拍摄了上百部电影。 基地的动物训养主任阿纳托利·扎丹向塔斯社记者介绍说:“我们这里也有功勋演员。” 例如,熊狗西利瓦已经成了五十多部电影的主人公。雕鴞菲利亚为全体苏联电视观众所熟知:它是受人欢迎的节目“什么?何地?何时?”的片头。我们的老演员之一西伯利亚鹿马利奇克已拍摄了许多部电影。顺便说一句,它的女儿现在在巴黎动物园。 阿纳托利·扎丹从一九五○年起就在这个基地工作,可以说他认识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工作人员。因为他在这个基地里帮助过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印度、日本、美国的电影导演拍摄有动物参加的电影。
第 4 版
1. 脑袋可没坏
一位太太进了议会大厦,上楼梯时失足摔倒了。路过的首相殷勤地扶住了她。 “首相先生,叫我怎么感谢您呢?” “下次大选投我的党的票就行了。” “不,我只不过膝盖摔坏了,脑袋可没坏。”
2. 舅妈
“我听说,你跟玛丽的婚事吹了?” “对,她嫌我穷。” “你跟她说起过你有一位有钱的舅舅在美国没有?” “说了。现在她是我舅妈了。”
3. 忘不了她
“露易莎把你抛弃了,不过你别难过,过两星期你就会把她忘掉的。” “哪那么容易忘!我给她买了件皮大衣,分期付款两年。”(译自苏联《鳄鱼》杂志)
4. 一衣带水共心曲
日本东京的一家电视台年年都要举办外国人唱日本歌曲的大奖赛。我曾有幸作为评判员参加了这样一次别具一格的大奖赛的决赛。 这天到电视台参加决赛的都是各地选拔上来的佼佼者,其中有美国人、南斯拉夫人、巴基斯坦人、瑞士人、还有两位中国人。他们的身分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卡车司机,有的是家庭主妇。大概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特别注意那分别坐在两张插有五星红旗的桌子边的那位来自台湾的姑娘和那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 决赛的评判员由日本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专业歌唱家和选手所在国的驻东京记者这两部分人组成。优胜者将分别获得“大奖”、“特别奖”、“记者奖”。比赛过程中,电视记者手拿话筒往来于我们之间一一询问:您觉得怎么样?而我们这些业余评判员往往难免要为本国选手多说几句好话,其间也有争议,但整个气氛是热烈的、友好的。 应该说,选手的演唱的确很吸引人,比赛也始终是饶有兴味的。业余歌手们个个唱得十分认真,所选的曲目也都很健康动听。他们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那表情、那动作、那口音是本国的,而唱的是日本歌曲,听来真是别有风味。我记得,有一位美国姑娘,她为了突出日本特色,穿了一身和服,金发碧眼配上这身穿着颇有些滑稽,而当她以美国味的日文演唱起来,人们更忍俊不住,发出了一阵阵善意的笑声。 我想特别提一下那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他的演唱不只给我,而且我敢说也给其他在场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理着整齐精神的平头,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色呢料中山服(后来知道,这是他为了参加决赛特地请人在国内赶制出来的),一副典型的中国人派头。我不由得担心,这位中国味十足的小伙子,能唱出日本味很足的歌来吗? 他选唱了一首难度颇大的日本民歌《与作》。这首歌描述了伐木工与作和他的妻子的劳动和生活,歌词写得很朴实。难也就难在要妥贴地表达这种朴实的感情。“与作伐木哟,嗨嗨嚯,嗨嗨嚯,回声荡森林……”他唱得很入神,听来是那样质朴,动情。连唱这首歌的日本名歌手北岛三郎都说:“唱得好!这首歌难唱,我都不大唱。”曲终,我打了满分,而其他国家的评判员们也给他以高分。当时,电视台的一位比赛主持者问我为什么给满分,我说:“不只他的歌声浑厚有力,而且他唱出了这首歌内在的感情。”是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多风俗习惯相近相通。这种天长日久的内在联系,使这位小伙子更易于理解并表达日本劳动人民的感情。决赛的结果,我的这位同胞几乎是毫无争议地获得了最高奖——“大奖”。(俞宜国)
5. 里根的演员生涯
里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里根少年时期,母亲经常领他去看街头演出,从那时里根就产生了想当演员的念头。上小学和中学时,里根经常参加学校的歌咏和话剧演出,大学时期他担任学校演出队队长,并且决心在毕业后当演员。 里根家境贫寒,在大学时靠洗盘子、扫地挣钱交学费,毕业后跑了几个月才找到一个「临时广播员」的工作,广播体育比赛实况。 一九三七年五月,里根随芝加哥俱乐部棒球队去洛杉矶练球时,碰上了几年前同他一起当广播员的乔伊·霍金斯。乔伊当时已经是好莱坞华纳电影公司的女演员。里根向她说了想当电影演员的愿望,乔伊答应帮忙,并告诉里根「同电影公司的人见面时摘掉眼镜,以免影响录用」。里根有轻度近视,乔伊的提醒使他深受感动。第二天里根去见华纳电影公司的负责人米克尔时,米克尔拿起电话对导演马克斯说:「我向你推荐另一个罗勃·泰勒。」(罗勃·泰勒是当时美国最红的男星,曾在《魂断蓝桥》中饰男主角)里根就这样顺利地当了电影演员。后来才知道,米克尔当时正忙着同别人谈话,想快点把里根打发走,随便说了两句幽默话。但是马克斯以为里根是米克尔的好朋友,所以很快就决定录用。《金石盟》扬名全国 一九四一年里根主演故事片《金石盟》。里根在这部影片中饰演运动员麦克,麦克同医生高登的女儿搞恋爱,高登反对他女儿和麦克结合。麦克在一次车祸中双腿受伤,残忍的高登为了破坏女儿的婚姻,以「保护麦克的生命」为名,残忍地切去了麦克的双腿。麦克醒来后惊呆了,他大声疾呼:「我身上的其余部分到哪里去了!?」观众看到这里,个个洒下同情之泪。「我身上的其余部分到哪里去了」这句话当时成为美国人人皆知的名言。以后里根写自传时,把《我身上的其余部分到哪里去了?!》作为自传题目。 里根演出《金石盟》之后名声大振,每天收到大批信件。当时美国最权威的影评杂志《纽约人》把这部影片评为美国「最佳影片」。接着里根被选为美国五名「明日最佳明星」之一。里根演完《金石盟》后薪金增加了两倍,走到哪里都受到男女影迷的欢呼。「二流影星」的衰落 里根从一九三七年进入好莱坞拍第一部故事片《广播姻缘》,到一九六四年重拍最后一部故事片《杀戮者》,前后二十多年中共拍过五十多部影片。里根在这些影片中扮演过新闻记者、运动员、教师、大学生等角色。他演过故事片、打斗片、侦探片、军教片,除了在《金石盟》中引起轰动之外,在其他影片中多扮演二、三流角色,演技也不甚高明,所以美国报界把他称为「二流演员」。 里根把他没能成为美国的大明星的原因归于战争。他说,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很可能成为「一流明星」。里根的话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正当里根演完《金石盟》轰动全国时,一九四二年四月里根应征入伍,到陆军航空兵部队服役,他在部队虽然也搞过一段电影工作,但仅仅是拍军教片,没有机会演故事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里根才复员回到华纳电影公司。里根为了赚钱应付生活,拍片时不加选择,只要能多挣钱就演,结果影响了他的声誉,特别是结婚后,为了应付生活去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夜总会演出,受到一些人的非议。回到华纳影片公司后又参加过几部影片的演出,都是演配角,演技也不高,华纳影片公司的老板对他失去兴趣,本来答应他在一部反映美国西部牛仔生活的故事片中担任主角,结果换了别人,从此之后里根在电影界再没有大红大紫过。里根的婚变 里根在好莱坞曾先后同两位女演员结婚。一个是得过奥斯卡奖的简·怀曼;另一个是现在的夫人南希·戴维斯。一九三九年里根同简·怀曼一起拍电影时坠入爱河,里根不吸烟不喝酒,不去夜总会,这在当时的男星中是少有的。简·怀曼同里根于一九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结婚。第二年生了女儿莫琳。里根战后从部队复员后,一九四七年当选华纳电影公司演员公会理事会主席。那时他整天忙于工作,晚上很晚才回家。怀曼抱怨他不管家务和孩子,而里根指责怀曼得了奥斯卡奖后看不起丈夫。二人感情破裂,于一九四八年各奔东西。 里根同简·怀曼离婚后,遇上了另一位女星南希·戴维斯。里根和南希的结合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南希经常收到一个左翼团体给她寄来的宣传品,她怕卷进政治斗争,要求电影演员公会主席调查是什么人经常给她寄这些「可怕的邮件」。在麦卡锡疯狂反共的年代,谁和左翼人士有联系就有可能坐牢,所以南希非常害怕。里根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宣 传品是寄给另一个叫南希的妇女的。事情弄清之后,解除了南希的顾虑,此后二人接触不断增多,感情益深,一九五二年三月四日,二人结为夫妇。(观察)
6. 小巴列维近况
一九七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是一位青年的十八岁生日。这一天他是在美国度过的。他就是前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儿子小巴列维。这时候,小巴列维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两年,他在美国学习政治经济,同时接受严格的飞行员训练。 很久以来,他就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能象他那样接受良好教育的青年是不多的。小巴列维十七岁她能开飞机,能流利地说三种外语,曾访问过大约二十个国家并且同世界上的一些大人物有过亲自的接触。他喜欢运动,举止稳重,他的爱好是学习、音乐和摄影。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卡特总统在白宫正式接见了他,他象一位大国元首的儿子那样受到欢迎。但是,就在这一时期,他已感到在家乡,在遥远的中东,正发生着一些事情。通过与他父亲的通话,他预感到了老巴列维的极度不安,小巴列维当时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筋疲力尽和重病缠身。 一九七九年一月底,形势急转直下,他的父母仓促离开了伊朗,把权力交给了一位年迈的总理。这位总理对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无能为力。后来霍梅尼掌握了政权,以伊斯兰教号令一切。 五年过去了,但是这五年对小巴列维来说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他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却不象很多同龄人那样自由。为了躲避伊朗敢死队的追捕,他深居简出,在严密的警卫下生活,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保镖护身。每当出外旅游时,总是不断变换路线和日程,或者乘坐装甲车辆,避免去饭店和剧院。小巴列维的住所金碧辉煌,华丽无比,但实际上却是一座监狱。 在拉巴特,在奥米德镇,小巴列维接待了记者的采访。这是一所白色的住宅,占地两千平方米,院内有几处泉水,有一座游泳池,还有一些橙子树。午餐时只有一名女秘书在场。小巴列维还想有朝一日能继承王位,他对伊朗—伊拉克战争感到不安。这位被废黜的年青君王说,“我希望驾着一架喷气机返回伊朗。” 在空中飞行是小巴列维今天能够享有的唯一的自由。但他对未来的信心是不可动摇的。(译自九月二十二日巴西《标题》杂志)
7. 菲律宾第一夫人谈工作和生活
【美联社马尼拉九月二日电】菲律宾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今天对一批菲律宾女记者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无拘无束的谈话。她称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所有超级大国交朋友的第一夫人,把谋求推翻马科斯的示威者称作是一些“利己主义者”,还说内阁部长们曾对她说,他们更怕她而不是怕马科斯。 她谈到她怎么喜欢通宵达旦地跳舞,如果反对者把她投入监狱,她将会感到多么“宁静”。她否认有成为菲律宾第一位女总统的野心。 她说,或许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甚至没有一个国家元首可以像她这样同所有大国交朋友。 “我可以去找(中国领导人)李先念、胡耀邦、邓小平,(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沙特亲王)法赫德。” 记者们问道,有关她的私生活的谣传是否对她有所损害,她说,“你们可以一笑置之,因为你们是问心无愧的……当有人试图把你同别的男人和情人扯在一起时……这确实很可笑……我有很多弱点,但是贪欲不是我的弱点……” 马科斯夫人想退出政府,但马科斯说,“如果你一退出,我不得不找十个男人来取代你。” 当记者们要她对一项关于对总统、总统一家以及按总统命令行事的官员免于起诉的宪法条文谈谈意见时,马科斯夫人说,“什么,难道你们认为我有可能成为罪犯吗?……不用担心,如果你们有谁控告我,我有个好律师。我有总统。 “因为如果他们真的把我投入监狱,这也许很好,因为我可以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我将真的可以过些安静日子……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我将可以好好回忆一下我的一生。” 马科斯夫人说:“我基本上是个快活人,甚至当批评者向我发火时我也不生气。因为我甚至连死都不怕。”“问题是,凡是国内有什么好事,功劳就是的。情况好的时候,她就成了超级女人。情况一不好,她就成了超级妖怪。” 关于这个国家二百五十亿美元的巨额外债,她说:“啊,那是个最小的问题了。像安全问题、政治斗争这些更大的问题,总统都替我们解决了……这是最小的问题了,只是钱的问题。如果我们勤奋些,谁也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