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09-25
第 1 版
1. 合众社报道里根讲话:美希望同苏建立现实长久和建设性关系
【合众国际社纽约九月二十三日电】里根总统今天在准备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进行首次会晤的时候说,他希望“同苏联建立起现实的、建设性的、长久的关系”。里根在向第三十九届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的前夕说,各国之间进行“开诚布公和坦率的讨论”可以“有助于建立一个较为安全的世界”。 以上是里根准备在为来访的各国重要人物举行的一次晚间招待会上发表的讲话的部分内容。这次招待会将使里根有机会首次会晤葛罗米柯。 里根承认“在(联合国)这个世界性机构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挑战和明显的分歧”,但是他说,美国“决不会逃避艰苦的努力,或在致力于和平解决各种分歧方面对各方面都表示好感”。 他说:“例如,美国希望同苏联建立一种现实的、建设性的、长久的关系——这种关系将使我们彼此都能够削减而不是增加我们的武器数目,尤其是削减威胁整个人类的核武器的数目。”美国政府官员们说,里根打算在本周晚些时候会见葛罗米柯时要求苏联同意恢复核武器控制会谈,里根准备表示他愿意恢复已中断的日内瓦会谈,或者讨论举行一种替代性的会谈的可能性。 为来访的领导人和外国代表团负责人举行的招待会使里根第一次有机会对葛罗米柯作出估量。四十多年来,葛罗米柯在苏联对外政策方面一直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近几年,随着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更迭,葛罗米柯的权力已大大加强。
2. 中国统一战略的关键一步
【法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二日电】(记者:雅克·瑟尔)中国在一九九七年收复香港问题上同英国达成协议,既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杰作,又是北京使台湾同大陆统一的战略中的关键一步。 这里的外交人士说,邓小平凭借达成的收复香港的协议而带来的威望,在预料十月一日壮观的国庆讲话中,就可以处在强有力的地位来阐述同台湾统一这个关键问题。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他本人对于恢复对香港的主权很关心。 观察家们说,这个协议以及这些年里它对香港的影响对于北京收复台湾的战略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反复向台湾建议在“一国两制”原则的基础上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会谈。 这种方针从理论上讲将允许台湾国民党人保持其法律和社会—经济制度,甚至保持其武装部队。 观察家们说,这样,中英香港问题协议就将向台湾证明北京是如何实行这个对一个共产党国家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想法的。 观察家们说,对香港居民来说,中国信守协议的最大保证是北京认识到诱使台湾回归的重要性。 观察家们还说,通过履行诺言(这个诺言是中国为了保持香港一九九七年以后的“繁荣和稳定”而作出的),中国能够给台湾人民一个信息:在同大陆重新统一以后,对于“台湾同胞”来说,情况可以是很好的。
3. 日越两党在对苏对华态度上有分歧
【共同社河内九月二十一日电】题:日越共产党会谈结束,在对苏对华态度上双方有分歧 以日本共产党委员长不破哲三为首的日共代表团,十九、二十日两天,在河内同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笋、政治局委员长征(国务委员会主席)等首脑进行了长达八个小时的会谈。 两党在担心日美加强军事同盟和对核扩军持有不安等方面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在对苏、对华态度和阿富汗问题上意见发生分歧,双方只是谈了各自的意见,没有归纳成联合公报。 越方强烈谴责中国,明确支持包括军事介入阿富汗在内的苏联的立场,而日本共产党方面对谴责中国没有全面采取同一步调,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明显反对。 在引人注目的柬埔寨问题上,日共方面表明见解说:“越军全面撤退是可取的,但为了阻止波尔布特派的复活,当前继续留在柬埔寨是不得已的。”近一两年里,在日共机关报等曾经对越军长期驻扎提出批评,这次的见解显然是倒退。 【日本《读卖新闻》九月二十一日消息】(记者上村二十日发自河内) 正在越南访问的日本共产党委员长不破哲三等人,二十日结束了同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笋等人为时两天的会谈。据不破哲三说,在会谈中,黎笋总书记明确指出,“越南着眼于未来,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任何国家、也不允许苏联(在越南)建立基地”。据认为,这是他第一次否定越南设有外国基地并具体提到苏联。在会谈中,不破哲三谈到反核裁军问题,他主张“美苏等所有有核国家都有责任”,但在这一点上,双方“意见未能取得一致”(不破哲三语)。
4.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说:中英协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九月二十一日社评】题:香港前途谈判达协议 中英之间经过两年的艰巨谈判,终如期的对香港前途问题达致协议。香港前途协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意味这个「东方之珠」经过整百年的殖民统治,将于一九九七年重归中国的怀抱;而香港再经过十三年的过渡期,将踏上港人治港的新生道途。 香港问题所牵涉的客观因素极为复杂,谈判过程可说一波三折。在初步阶段,由于主权与治权问题纠缠不清,谈判几陷僵局。而中国立意收回香港之举,在香港也曾引起极大的经济、社会与人心的动荡,出现了所谓「信心危机」,导致港元汇价,产业市场和证券交易不断溃退,以及若干资金与人才外流。 这种现象随着中国方面对香港前途问题所作的种种保证,目前似已有趋向缓和之势。中英协议详情尚待公布,不过从有关消息所引起的初步良好反应,股市指数的上升,显示港人在某种程度上已消除了对香港政治前途的不安情绪。 香港繁荣与稳定,无疑符合各方面,包括中国及香港人民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相信中国将会采取务实的策略与步骤,来维系对香港前途的长期信心。
5. 香港印务局赶印中英联合声明文本
【香港《星岛日报》九月二十三日报道】北角政府印务局,昨晚灯火通明,工人昼夜加班工作。据灵通消息,他们所赶印的,正是一份关乎香港未来命运的历史性文件——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这份联合声明将于二十六日上午十时正式签署。为了赶及于公布后有足够数量派发给香港市民,港府印务局工人于昨晚起,每天加开夜班,在武装警员“保护”下,“闭关”工作,直至完工。 可靠消息来源证实:“白皮书”在昨日下午送抵印务局。由于印刷量多达一百二十五万份(一百万份中文本,二十五万份英文本)并需在本周二下午前完工,时间紧迫。 消息称,在未来几天,员工得以电话与家人联络,电话只准打出,不准打进,而且所有电话通讯,均被监听,防止泄露“白皮书”内容。甚至工作人员食物,也由专人包办,按时把食物送入工作地点。
6. 日本记者评安倍访问墨西哥:《日墨关系有了长足进展》
【日本《东京新闻》九月二十三日报道】题:因外相的访问,日墨关系有了长足进展(特派记者奈佐发自墨西哥城) 为总结近两年的安倍外交而出访的安倍外相,二十一日结束了同访问第一站墨西哥的首脑的会谈,双方除同意设立同南方国家第一次设立的“贤人会议”外,还一致同意德拉马德里总统明年访日。 外相的这次访问起到了大幅度加强日本同墨西哥关系的作用,扩大了迄今在中南美地区一直显得薄弱的日本外交的幅度。 安倍外相之所以热心加强同墨西哥的关系,似乎是因为墨西哥有大约一百三十家日本企业,约有一万名日本人或日本人后裔住在那里,两国间本来就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 此外,墨西哥对外主张和平解决中美洲纠纷,并主张通过对话方式解决与债权国间的累积债务问题。这同提出“和平与繁荣”的安倍外交的宗旨也很合拍。 另一方面,这次安倍外相访问墨西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那就是,德拉马德里总统在谈到尼加拉瓜等中美洲纠纷时,要求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外相表示出答应这个请求的积极姿态。可以认为,这将使日本的援助政策发生转变。 日本的经济援助迄今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给了韩国、中国、东盟等亚洲国家,面向中南美的援助只占其中的百分之十左右。对此,美国近年来一直要求日本增加对发生纠纷地区的周围国家的“战略援助”,认为这是日本应起的国际作用。
7. 外电评述吴学谦同葛罗米柯会谈:时事社注意中苏表明改善关系的愿望
【时事社东京九月二十三日电】题:双方表明改善关系的愿望 借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苏联副总理兼外长葛罗米柯和中国外长吴学谦二十二日举行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会谈,双方表明了改善关系的愿望。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两天举行长时间的会谈表明,自一九六九年周恩来和柯西金两国总理会谈以来,相隔十五年进行了首脑级实质性政治协商,值得注意。 由于两国外长在会谈中正式表明了改善关系的愿望,可以认为,这为五月苏联单方面中止的第一副总理阿尔希波夫的访华创造了条件。 在会谈中,双方围绕中国方面要求消除的“三大障碍”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在这方面双方的妥协好象很困难。 【法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三日电】新华社今天说,中苏两国领导人在联合国举行的第二轮会谈是“坦率的、冷静的和有益的”。 这两次会谈是在联大会议期间会外举行的,吴学谦和葛罗米柯两位外长进行了会谈。 两国是自一九六九年两国总理周恩来和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面以来的十五年中第一次举行这样高级的正式会谈。 这里的观察家说,举行会谈这一事实本身,不管其结果如何,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观察家说,中苏两国在联大开会期间的会谈是在过去几个月中两国关系冷却下来的时候举行的。 他们又说,特别是莫斯科对里根总统四月访华感到很不高兴。 观察家说,关系的冷却使得苏联在五月份取消了第一副总理阿尔希波夫的北京之行。 自此以后,情况没有多大改善,尽管十月份两国就要在北京举行自一九八二年以来的第五轮会谈了。 据北京方面讲,前四次轮流在北京和莫斯科举行的会谈没能打开两国之间的僵局。
第 2 版
1. 《美洲华侨日报》文章:《广州白天鹅宾馆锐意图新》
该宾馆以举办世界各国食品节的办法招徕宾客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八月二十三日文章】题:白天鹅宾馆锐意图新(作者:伊薇) 广州白天鹅宾馆西菜部锐意图新,举办世界各国食品节,继六月份举办“意大利食品节”后,七月份又开办“美国食品月”,为宾客提供多种多样的美式食品和各种美国名酒。 人们说美国的食谱是多色彩的,它揉合了印第安人、美国人、德、法、意、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烹饪的精华。白天鹅宾馆“丝绸之路”餐厅,在整个“美国食品月”中,专门向宾客供应富有美国本土风味的食物。西菜部的主厨,精心编排了一套菜谱。美国客人在这里吃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家乡饭菜都很高兴。一位宾客说:没有想到在中国广州还能够吃上这样合口味的家乡食品。 刚结束的“意大利食品节”也给宾客留下美好的难忘的印象。那些富有意大利风味的头盘馄饨和绿面条,正盘牛仔骨、虾球上汤饭、林邑地芝士,烹调精细,可说是古老的拉丁文化的象征。餐后还可到“椰林居”饮一杯正统的意大利酒,这是一种带有浓郁杏仁味的甜酒,一杯落肚可收到清润开胃之功。一些意大利友人对能在这里吃到地道的意大利风味的饭食均感到惊奇,很赞赏主事人为顾客设想得那么周到。 今后类似这样的食品节还将继续办下去。 下一期的食品节将是法国食品节。这个食品节将延续至今年秋季交易会期间,以便让世界各国的来宾都能品尝独具特色的法国美味食品。
2. 英《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医疗用品市场迅速扩大
【英国《金融时报》九月十八日报道】题:中国医疗用品市场迅速扩大 英国的一个市场调查组织——国际市场情报机构——本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说,中国购买它自己没有技术能力生产的尖端医疗设备和高级药品的数量在迅速增加。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医疗设备中很大一部分依靠从西方国家进口。去年上半年,中国从一些供应国进口的这种设备价值超过了五千三百万美元,而一九八一年从所有渠道进口的这种设备的价值为五千一百万美元。 最近几年,药品的进口量也有了迅速增加。 这份研究报告说,根据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计划,医疗卫生服务正在得到改善,这应当给出口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过去几年中,先进设备的进口量大大增加了,预料今后进口量将进一步迅速扩大。 在药品生产领域已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以便利用诸如同天津制药厂搞合资经营的史密斯公司、克兰公司和法国制药厂的专门知识,在中国生产药品 。 中国本身是一个大量生产和出口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国家,但这些主要是较低档的产品。 设在西苏塞克斯的奇切斯特的世界市场情报机构发表的这一研究报告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医疗设备、医院用品、药品和保健设施的前景是良好的。
3. 南斯拉夫《政治报》说:中印第五轮会谈无疑会加强两国友谊和谅解
【南斯拉夫《政治报》九月二十日述评】中国和印度在北京第五轮关于边界争端的会谈一开始,就发现两个令人鼓舞的事实:不仅就争议问题进行讨论,而且就双边合作(其中包括科技合作和文化合作)的各种形式和前景以及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讨论。谈判是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表示希望促进睦邻关系。 与过去的情况相比,这是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经过三次毫无结果的谈判以后,在去年十一月第四轮谈判结束时,尽管没有达成最终协议,但是谈判第一次被认为是富有成果的和令人鼓舞的:中国当时表示同意边界争端不“一揽子”解决,而是“逐部分”解决。它还主张边界争端决不能妨碍两国合作的迅速发展。 对中国来说,同印度的新关系是它现在的对外和对内政治和经济总战略的自然的组成部分。中国对亚洲的稳定与和平特别感兴趣,而亚洲两个最大的国家协调行动对长期地和可靠地实现这一目标是自然的必要的。 当然,两国的观点和行动还有分歧。印度同苏联合作密切,而中国同苏联有严重分歧。当涉及越南和印支问题时,双方的立场也不一致。中国长期同巴基斯坦保持密切关系,而巴基斯坦很难同印度找到共同语言。但是据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也不应该阻碍相互有益的接近。 不能期望正在北京举行的这轮谈判创造出“喜马拉雅山上的奇迹”。但是,这一谈判无疑会加强这两个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具有古老文明和新的巨大发展可能性的国家之间的友谊和相互谅解。
4. 我计算机软件进入美国市场
【联邦德国《经济周刊》九月十四日报道】题:来自中国的美国软件 美国高级技术工业至今已在远东购买了电算机原件,也部分地买过整件的小型电算机。现在它也让发展中国家生产软件。因为那里的电算机技术人员的工资大大低于美国。设在加利福尼亚的美国企业上海软件公司,现在甚至提供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个人计算机的程序。中国的软件是由上海几所大学的三十名教授和电算机专家组成的一个班子,以美国通常所需成本的三分之一开发的。
5. 去年各国人均收入和外债一览表
国名人均收入人均外债挪威133667290丹麦110986995冰岛89366383瑞典109315237瑞士152274524加拿大128034291芬兰98674208科威特140583450新西兰74733262比利时83923247澳大利亚103312115葡萄牙20831983西德106181963法国95761743奥地利88631532美国142661400荷兰90711258墨西哥20331230沙特阿拉伯114011227希腊35941225英国80441154意大利61891119西班牙41731033马来西亚19411032日本97621005南斯拉夫2067861加蓬2888812新加坡6068809匈牙利2887757南非2626756阿尔及利亚2396748波兰2545745巴西1788734民主德国5103725秘鲁862686埃及989564伊拉克2394494利比亚7233403罗马尼亚3427372捷克斯洛伐克4620254保加利亚2857253伊朗3265209苏联5106107中国3527(材料来源:《青年非洲》周刊)
6. 日本企业纷纷转向尖端技术领域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日本工业界正通过多边经营和密切掌握剧变中的尖端技术动向,来应付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日本企业目前都在迅速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向,谋求进入剧变中的崭新市场。结果是:造船业者正在卵翼航空工业,汽车厂商正在制造电子晶片,铁路公司正在筹建电视台,食品供应商正在发展人造血,制表商正在生产电子计算机,纺织业者开始推出人造肾脏。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开始脱离家用电器而进入尖端技术领域。它决定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它微晶片。目前,它已生产出二五六KB(千位元)的动态随机存取记忆(RAM)晶片。松下发言人说:“这是我们赶上技术革命变迁并在未来竞争的唯一方法。” 日本新日铁(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计划生产碳素纤维、精密陶瓷和其它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所需的材料。 新日铁面对钢铁需求萎靡不振,已与外界达成协议,把炼钢厂的闲置工人借调给汽车制造商。这家公司还计划把百分之七十的员工,转向研究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可行性。 目前,日本许多企业之所以转变经营方向,是由于日本政府制订了一项计划。该计划拟在未来二十年内在三条战线建立新的工业基地 ——电子、能源和生物科技。 科学技术厅草拟的一项计划中指出,十八年内,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会来自尖端技术领域。日本科技厅最近宣称:“工业界必须进入航空、机器人、生物科技、信息处理以及新能源工业等领域。”现在,日本最大纺织公司之一的东丽公司,正采取行动配合政府的长远目标。去年这家公司盈余的百分之六十三以上来自非纺织业的活动。今天该公司的工厂正源源不断生产出碳素纤维、人工肾脏、软性隐形眼镜及反向渗透膜。 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厂的“日产”,目前已推出游艇和游船。丰田汽车公司则在建造预铸房屋。 令人惊讶的是,今年初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彩色电视机的厂商,不是电子业者,而是一家制表商。全球最大的机车制造商,成了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商。 日本食品调料大制造商正花费庞大的经费研究开发生物工艺。该公司已生产出一种可供集成电路用的新树脂。同时,有一组科学家正在研究使用氨基酸和核酸生产有机半导体晶片。 日本各铁路公司则积极打进电视广播业。它们正在铁路沿线人口稠密的都会区建立有线电视网。 三菱重工业等传统的造船业者,目前都把目光转向航天。日本一工业顾问说,只有多边化,日本企业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飘)
7. 「硅岛」掠影(五)
硅岛——硅列岛日本一些专家曾提出以下的IC工厂选点条件: 一,地价便宜,每坪(3.3平方米)在五万日元以下;二,在30分钟通勤时间的范围内,可能采用300~600名素质较好的劳动者;三,可供应质量较好(特别是含盐分少)的工业用水,每天至少需要5000立方米;四,飞机场(可降落大型飞机,而且班次多)、高速公路、铁路(有特快)等高速交通设施齐备;五,有十分稳定的电力供应,一旦发生故障,要能立即转换备用电源,中规模IC工厂约须一万千瓦电力。六,靠近一定规模的城市。 从以上条件来衡量,九州(包括山口县)作为IC生产基地是较为有利的。不仅如此,九州还是一个观光胜地,自然环境优美,即使对长期在大城市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但是,九州经济调查协会资料部长今村昭夫告诉我,现在有些专家私下议论,对于IC生产来说,九州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每年春天从中国大陆刮来的黄尘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他特别提醒说,中国今后发展IC,也要注意一下黄尘和盐分(含于靠海地区的用水中)这两个问题。 再者,随着IC产业在九州的开展,九州原来在土地、劳动力、用水、空运方面的优越性也会因工厂增多而相对降低,而同样具有土地、劳动力、用水、空运等条件的其它地方的优越性则会相对上升。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日本IC企业在东北等地设立IC工厂的动向日益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东北各县正在成为世界第四位的IC生产基地。 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的分布从集中化走向分散化,正在展开一个所谓“地方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日本的IC产业也将会向整个日本列岛扩散,发现更多的、哪怕是零星的、适于发展IC生产的“新陆地”。有人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整个日本列岛将会成为一个“硅列岛”。(五)
第 3 版
1. 美学校学生成绩上升暴力活动下降
【美《洛杉矶时报》九月六日文章】今年,学生们在学校里应当较为安全了。十年前城区许多学校司空见惯的用刀杀伤人、抢劫和袭击他人的事件减少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升了。 一位研究人员说,由于暴力事件数量减少了,今天暴力活动“不再是学校的一个问题了”。 在过去这个学年里,纽约市学校里的暴力活动下降了几乎百分之四;与此同时华盛顿特区乔治太子县学校系统的暴力活动连续第四年下降。 学校情况改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校长们敢于进行严格管理了。 十年前,一个中小学校长是不可能承认他的学校存在着纪律问题的,因为担心被解雇。教育部负责计划、预算和估价工作的副部长帮办加里·鲍尔说,现在,如果一位校长不讨论纪律问题,那他的职位就会受到威胁。 鲍尔说,在七十年代,为了改进教育,搞了诸如学生上课与否自主和较为灵活的课程表等计划,但这些作法只是起到了破坏校方威信的作用。他说,结果是学生,有时是他们的父母,对教师和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增加了。 今天,报上关于专横的校长建立严格的考勤和学业考核规定的报道替代了那些恐怖的报道。在许多情况下,学校里无故缺课的现象和暴力活动减少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 约瑟夫·克拉克是敢于进行严格管理的人之一。他在新泽西州帕特森一所中学担任校长的第一周里就从三千名学生中开除了三百名。鲍尔说,由于“信息已传达到了”,现在这个学校里学生因过失而停学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数。 鲍尔说,“当地学区、家长组织和各学校董事会开始认真研究纪律问题了。” 罗伯特·马尔已在纽约州韦斯切斯特县下层和中产阶级白人学生为主的莱克兰中学工作了六年。在此之前,他在城里一所为精神不太健全的学生办的学校里工作了五年。 这两所学校里的破坏事件已减少,而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消失了。过去这些学生不敢去毒品贩子和吸食大麻的人麇集的厕所。马尔的作法一直是让学生参加管理。 当马尔在莱克兰担任校长助理时,他建立了一项“学校监督”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学生帮助监督走廊里的情况。在城区那所为精神上不太健全的学生办的学校里,学生监督员和挣工资的保卫人员一道工作,这样就能避免校方和学生之间的隐蔽对抗。 马尔曾对学校里的纪律和暴力活动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说,他工作过的这两所学校所取得的进步反映了全国的暴力活动现状。 鲍尔说,尽管许多学校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认为里根总统将继续和地方官员共同努力是不会错的”。今年早些时候,里根要求恢复教室里的秩序。
2. 墨总统表示要改革大学教育
【美《高教纪事》八月八日报道】题:墨西哥总统发起“革命”,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 德拉马德里总统已号召墨西哥进行一场“教育革命”,提高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质量。 德拉马德里就教育问题在墨西哥城向记者发表的一次内容广泛的谈话中说,“我认为多数墨西哥人都要求提高墨西哥的教育质量。要提高质量必须对我们的教育制度作重要的结构改革。” 据教育部官员说,第一批改革之一将是一项提高墨西哥各大学教学质量的计划。教育部说,它将拿出二亿二千三百万美元用于十一个具体项目,提高学术水平。 德拉马德里的谈话和教育部的声明,是在全国大学协会和高等教育学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之后不久发表的。在那次会上,一些大学的领导人说,墨西哥最严重的教育问题之一是教学质量太差。全国大学协会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表明,大学教职员中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是专职的,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大学毕业程度。 报告还发现,各大学往往被迫奉行“即兴的”人事政策,聘请一些年轻的毫无准备的教职员。 报告说,各大学聘请教授几乎没有什么标准要求,因此,“各大学在一个应该服从法律的重要领域却受到了政治压力。” 虽然教育部没有详细透露将怎样实行改革,但它说,已选定进行改革的第一所学校是一直被政治问题所困扰的格雷罗大学。
3. 法新社报道:波兰学校改为学费制
【法新社华沙八月二十八日电】波兰最大的一家周刊《这里与现在》总编本周提出把社会主义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之一——「学校免费制」——抛进历史的垃圾箱,他称这一原则是一个「使人松劲的、蛊惑人心的和有害的口号」。 这家杂志总编卡乔米日·科兹涅夫斯基在分析补救波兰学校(不少学校破破烂烂)这种灾难性局面的办法时,找到了解决办法,要学生家长付学费。 他解释说:「家长们几乎都有能力付学费。他们往往能够出时间和劳动力,甚至他们还可以提供建筑材料。必须要他们这样作。甚至凡是想要在五年后送孩子入学的人都要这样作。」 这位社论作者承认,人民波兰在四十年前建立时,曾经答应「让所有的人都可免费入学」,但是科兹涅夫斯基说,然而「人们并不珍惜免费的东西」。 社论作者认为,「波兰将永远不会再有免费的学校了」。 他认为,要家长们付出这笔开支不会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因为学生家长已经承担了购买书本和学习用品的费用。 科兹涅夫斯基列举了一些数字来论证他的论点:「在全国三万五千五百所学校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学校(在战争前建立的)是破破烂烂的,其中有一千四百所已经损坏」。在华沙郊区的有些学校,由于教室不足,学生分三个时间上课,即从上午八点至晚上七点,学生分三拨在同一教室上课。 这家杂志认为,为了解决这一「灾难性的状况」,每年需要兴建一千所学校。为了保证他们的孩子都能上学,就要求家长们为建新校舍提供资金。
4. 苏《科学与技术》杂志文章:《关于伪科学现象》
说目前在同医学和农业相邻的许多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里,伪科学已变得具有危险性。特异功能、心灵交通术、除气水、磁化水等都没有科学根据。但由于各种业因素以及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对伪科学的广泛宣传,揭露伪科学是一件困难的事 【苏《科学与技术》月刊一九八四年第七期文章】题:关于伪科学现象(作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米·沃利肯什捷英) 现在,同伪科学有关的问题具有严重的性质。这点特别关系到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以及它们在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 我们首先来确定概念。伪科学同也可能存在错误和不正确认识的科学有什么区别? 科学和伪科学有完全不同的来源。 科学是人创造性活动的方式,它的任务是认识物质作为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的客观实在所具有的规律性。正因为如此,科学是不可逆的。 伪科学的产生就不同了,它的动因也不同。提出一个思想没有真正的理论和实验论据。它同科学发展的逻辑,同可靠地建立起来的科学论点是相矛盾的。 伪科学利用社会遇到的困难进行投机。伪学者的作用常常是起巫医的作用,而且不仅在医学方面。 亲人病重。有特异功能者允诺用手的诱导动作能治好病人。你并不相信,但是希望,或许突然会有帮助!?于是,进行手诱导动作治疗。 在我们的农业中存在实际困难。出现了“巫医”。他建议用磁体或磁化水,可以实际上不用花钱就能保证高产。或许突然会有帮助!? 伪学者企望并善于在非科学界取得支持。伪科学用于实践的危险性不仅限于无益地浪费力量和资金,它还在精神上腐蚀相当广泛的社会圈子,具有深远的不良后果。 最近几年在近似科学的和普通的报刊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各种各样有关神奇的事和魔术的报道——关于“特异功能者”和“树枝法探寻者”(借助于双叉树枝探寻水和金属的人),心灵交通术和心灵致动遥控术。 心灵交通术、心灵学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这点已不止一次地被证实。可以断言,任何时候都从未取得过什么心灵学现象的可信服的科学证据,更不用说根本不可能的心灵致动遥控术了。要知道,人体内产生的电场功率(医学在脑电流描记术中使用的电场)比“心灵致动遥控术”的功率小很多。至于所谓生物场,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有定义,也没有任何测量方法,等等。 正象科学医学中不止一次所证实的那样,“特异功能者”的活动是同心理疗法、催眠等相联系的。对于患精神性引起的一些疾病,这种治疗法可以使病情暂时减轻。但是,这方面存在着现实危险性——有这种情况,病人请“特异功能者”或巫医治病而死掉了,虽然科学医学能够治好他的病。 奇怪的是,这种“魔术”活动目前正在吸引着舆论界的广泛注意,其中包括一些不是搞生物学和医学的学者。 毫无疑义,心灵致动遥控的作法是巧妙的魔术,但了解一下它是怎样变的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来看看农业。为科学提出各种加工水(用来浇灌植物)和种子处理(插种用)的方法,同时总是许诺收成会增加百分之十到二十(有时更多)。 在伪科学中水特别走运。可以举出一系列同水的物理和化学成分完全相矛盾的论点。例如,说什么,水“能记得”对它干了什么;雪水对健康特别有益;水在压力下加热到三百到四百摄氏度,然后冷却,将改变性能。事实上,水什么也不能“记得”;液体水结构改变的时间很短,约十万分之一秒。 为了提高收成,有人建议用煮开过的(“除气的”)或经常激烈搅拌的(“分解的”)水浇灌植物。宣传特别广泛的是“磁化水”。它的历史是从锅炉里的水锈开始的。还有一种论点,甚至是取得专利权的论点,说通常的技术用水,即含有杂质的水在永久磁铁的磁场里停留之后,留在锅炉管子里的水锈就少。 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那么,象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指出的那样,这种效果只能用含铁的胶质粒子在磁场作用下粘在一起来解释。这样的粒子可作为在容器中形成水锈的盐类结晶的核心,而不是在壁板上。但是,在清除水锈方面并没有可靠的、能够很好地重视的成果。这种效果需要通过认真的科学试验。 “磁化水”的辩护者们不是去进行这样的试验,而是宣传“磁化水”的完全是幻想出来的性能。在两次出版的B·N·克拉克的一本书中和普遍报刊(直到《星火》和《体育运动》杂志)的大量报道中都描述了“磁化水”发生作用的非常惊人的可能性。它似乎能够治好一切疾病,用它浇灌庄稼,收成会增加很多,等等,等等。无论是克拉克还是为这些臆造发明做广告的记者们都一点不感到难为情,无论谈到什么——锅炉、庄稼还是人的机体,“磁化水”总是只起好的作用。 苏联科学院的一个委员会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曾研究过“磁化水”,没有发现水在磁场停留以后有什么性能变化。试验表明,所吹嘘的效果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揭露“雪水”、“除气水”、“分解水”、“磁化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农庄或农场关心采用科学成就。研究所或教研室关心把自己的成果用于农业。 这一恶性循环得到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广泛宣传的支持。同时,确实收成增加了百分之十到二十!无论为种子干了什么,如果特别关心它们,结果总是比较好的。 苏联科学院院长阿·彼·亚历山德罗夫说,“要知道,通过试验取得可靠的数据,这是不简单的事,需要认真地工作。你看,他们并不苦恼。他们满足于增长了百分之二十,而为什么增长了?也许,这块地灌溉了,而邻近的一块地根本没有浇灌?”问题在于,在所有这些试验中都缺少任何可靠的检查。
第 4 版
1. 两伊冲突的出路是什么
【法新社德黑兰九月十九日电】题:两伊冲突的出路是什么 观察家们指出,尽管西方的军事专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这个冲突会有军事出路,但两伊开战四年后恢复和平的前景看来仍然是如此渺茫。 交战双方的立场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不可调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早就说了,他准备进行谈判和执行一九七五年的关于边界走向的阿尔及尔协定(在发动战争的前三天,他揭露过这一协定)。然而伊朗领袖们却不放过任何机会断言“消灭伊拉克政权是恢复本地区和平的唯一保证”。“惩罚侵略者”依然是他们的和平条件,一切调解尝试都碰到这一难题。 三个月来战场上的按兵不动,同口头上的这种决心适成对照。自发动三次春季攻势以来,伊朗军队就未采取过任何新的大规模行动。三次春季攻势使他们得以在伊拉克领土马季农岛上建立一个重要的桥头堡,这个桥头堡在巴士拉以北五十来公里,离开伊朗边界十五公里。 自那以来,战争就转移到了海湾,伊拉克袭击伊朗哈尔克岛这个石油中转站附近的油船,企图使伊朗的石油出口瘫痪。 伊朗则采取反击措施,同意大幅度降低油价(直至三美元)。这种大降价足以吸引顾客和保持每天石油被抢购一百八十万桶的水平。最近几周,因石油市场生意不景气和六月份被导弹打坏的二十五万吨以上的油船在哈尔克中转站的堤岸上修理,这一数字减少了一半。 据专家们说,九月初,出口量又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无需采取那种大降价的作法。这时,伊拉克又恢复了袭击。 为了报复,伊朗继续推行其在其他海湾国家水道上制造不安全的政策,但它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这种作法。就在十六日,还有两艘船,一艘利比里亚船和一艘斯里兰卡船,在沙特阿拉伯的输油管终点站塔努拉角附近被一些不明国籍的飞机打坏。 观察家们指出,因此,海湾战争仍处于僵局。 伊朗领导人声称,“战争的胜负应在战场上解决”。自夏初以来,他们没有费什么劲就动员了以前从未达到的大批战士,据可靠的中立人士估计,他们部署在边界上的人数介于八十万到一百万之间。 一些分析家断言,在斋月前夕,即在六月份,美国情报机构预告,大规模攻势即将发生。然而这种攻势并未发生。最高层的分歧、武器缺乏和担心失败,是这种按兵不动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德黑兰的观察家们强调,伊朗的任何一次攻势都不曾在最后一分钟取消。等待武器零件,军政领导人之间就战术进行的辩论,尤其是注意不要在外交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打仗的这种担心,都被这些观察家看作是这种迟迟不发动攻势的原因。 这些障碍现在大多正在消除。武器运到了,由于实行全方位开放,伊朗在外交上不那么孤立了,军事专家们预料在冬季到来之前伊朗会发动进攻,但他们不认为这种进攻将是很大规模的进攻。
2. 北约同苏激烈争夺空中优势
美联社说,华约空军在数量上超过北约,而西方空军的质量在今后几年将有重大改革。双方还在用新的远程雷达、新的导弹军火库和指挥结构来加强防空力量 【美联社伦敦八月二十五日电】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正在同苏联进行一场殊死竞赛,以通过研制出尖端技术的新型作战飞机来赢得空中优势。军事分析家们认为,这是东西方冲突中必须取胜的关键战役所在。 近几年里,北约和苏联的战术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始加强常规力量以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特别是北约,它已运用“灵活反应”的概念。 这要看对西方尖端技术的利用迅速与否。分析家们认为,西方空军的质量在今后几年将得到重大的改进。目前,华约空军在数量上以二比一的优势超过北约空军。 现在的目标是,打退苏联向美国的技术优势展开的挑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技术优势一直使美国战斗机占据优势。 越来越多的美制F—19“猎鹰”式、格鲁曼公司制造的F—14“雄猫”式、欧洲制造的F—2“旋风”式和法国制造的“幻影—2000”式战斗机现在已经投入使用。原来估计,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新制造的F—18“大黄蜂”式战斗轰炸机将能加强北约的空中力量。但是,计划购买一千三百架F—18战斗机的美国海军本月因这种飞机设计缺陷,尾部出现裂缝而已让它所有的“大黄蜂”式战斗机停飞。在东方,苏联人正在越来越多地生产尖端技术的米格—23(北约代号为“鞭击者”)战斗机米格—25A“狐蝠”式战斗机以及专家们认为可以给北约的飞行中队造成麻烦的“苏霍伊—15”式战斗机。 他们正在研制一种北约称作“黑棒槌”式的新战略轰炸机。据认为,这种飞机比美国的B—1轰炸机和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安—4000“秃鹰”式运输机体积更大,速度更快。 现已开始使用的有五十多架米格—31“狐提”式飞机,这是苏联第一架具有俯视和向下射击雷达功能的超音速截击机,可以同格鲁曼公司制造的后掠翼F—14“雄猫”式战斗机媲美。西方情报人士说,预料用于苏联航空母舰的高度灵活的米格—29“杠杆支点”式和全天候苏霍伊—27“侧卫”式飞机将在今后十八个月内加入前线的飞行中队。 这些飞机旨在苏联坦克部队猛攻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北约部队的同时,夺取西北欧和中欧战场上的空中优势。 苏联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型、装备简单、地面攻击能力不强的防空战斗机的研制。他们现在正在建立一支庞大的地面攻击飞机部队。这些飞机将用于战场支援,抵抗大规模的坦克和部队集结。英国航空专家雷·布雷布鲁克说,苏联空军“以新的形式出现……不仅对战区的抵抗力量,而且对飞机场、第二梯队力量以及在后方的关键目标构成了重大威胁”。他说,苏联人“正在迅速提高低空防御能力。不久就会拥有能与F—15和F—18相对抗的具有空中优势的战斗机”。 双方也正在用新的远程雷达、新的导弹军火库和十分重要的指挥和控制联合结构来加强防空力量。情报人士说,苏联系统据信将包括一万枚导弹和两千五百架截击机。
3. 里根的科学顾问基沃思说:美必须研制「星球大战」防御系统
【路透社华盛顿九月十七日电】里根总统的科学顾问今天说,苏联日益发展的导弹技术对美国在受到莫斯科先发制人的核攻击的情况下进行报复的能力受到很大威胁。 乔治·基沃思在讲话中说,美国必须研制对付核攻击的“星球大战”防御系统,还必须加强常规武器以抵销华约组织在欧洲的大规模的地面部队。 基沃思说:“如果我们在受到苏联先发制人的袭击前得不到警报,我们的洲际弹道导弹可能有百分之九十被摧毁,我们的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轰炸机被炸毁,半数以上的战略潜艇在港口沉没。” 他在美国空军协会的会议上说,苏联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数目以三比一超过美国,苏联运载陆基弹头的技术能力“现在同我们几乎不相上下”。 基沃思说,“这意味着,今天,如果遇到最严重的情况,我们只有过份依赖……残存潜艇隐藏在海里的能力。” 白宫科学技术室主任基沃思说,一直存在着摆脱建立坚不可摧的核威胁力量的趋势,“它使进行第一次打击的方面得到越来越大的有利条件”。 里根要求国会在下个财政年度拨款十六亿美元,用于开始研究激光武器和“星球大战”中其他可能的太空武器,以摧毁敌方卫星和飞行中的导弹。 虽然国会许多反对者说,这种计划可能花几千亿美元,但是基沃思今天说,利用美国电子技术占优势的有利条件可能是摆脱核战争威胁的唯一途径。
4. 美报说联合国的作为日益令人沮丧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九月十二日文章】题:失败的名字就是联合国 联合国诞生于一场世界大战浩劫之后的一九四五年,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然而,联合国的作为日益令人沮丧。这就损害了公众对它的支持。而许多美国人认为,现在是重新考虑我们对这个多国机构应尽义务的时候了。 联合国在完成维护世界和平这个头等任务中失败得很惨。四十年来,世界上至少发生一百四十场冲突,有上千万人丧生。对苏联入侵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对古巴人在安哥拉发动的进攻,对越南侵略柬埔寨,对福克兰群岛之战,联合国都毫无作为。在有的出事地点它确实派出维持和平部队进行了干预,但大多是越干预而冲突越厉害。 鉴于这样一个可悲的记录,无怪乎一九八三年的一次民意测验出现这样的结果:在被征询意见的人中,近半数认为联合国已不能承担促进世界和平的事业。 联合国的人权工作受到政治化和争吵不休的双重标准的阻挠。对伊朗、乌干达和尼加拉瓜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联合国一直保持缄默。它从未指责过古巴国内的镇压行为,但却指责了智利和危地马拉。 在越南、柬埔寨和阿富汗发生的残酷的共产党侵略行动,没有引起联合国的注意。越南、尼加拉瓜的共产党政权,却得到联合国的资助。联合国办的难民营,一直为诸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西南非洲人民组织这样一些恐怖组织所利用。 联合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伪善态度,使它不能解决严重的破坏人权的行为,不能减轻被压迫者的苦痛。 尽管美国很慷慨,联合国却成了恶毒反美的讲坛。 美国及其盟国经常遭到抨击,有许多接受大量美援的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大会,总站在苏联一边。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珍妮·柯克帕特里克指出,苏联实际上决定联合国的国际政治议程。联合国没做半点事来促进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包括在全世界范围内增强实现自由和独立的前景。 假如美国停止参加联合国,联合国也许会垮台。 联合国垮台最符合我们的利益。
5. 世界各地天气和报纸要目(九月二十四日)
伦敦(阵雨9—14℃)《泰晤士报》:预料美元将进一步下跌 莫斯科(阴有阵雨12—20℃)《消息报》:南非种族主义者再次开火 纽约(多云间晴16—28℃)《纽约时报》:里根承认贝鲁特使馆安全措施不完善 里约热内卢(多云12—21℃)《圣保罗报》:智利军政府成员说可能在一九八九年前还政于非军事人员 罗马(多云间晴12—25℃)《信使报》:美国军舰在黎巴嫩沿海游弋 旧金山(晴9—18℃)《旧金山纪事报》:里根同葛罗米柯在纽约握手 (合众国际社)
6. 说明
说明:图中拉车的驴为美国民主党人,一边拉车,一边说:“这是通往白宫的路吗?”车里坐着的人,前面的为蒙代尔和费拉罗。 (原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