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07-28
第 1 版
1. 转变中的中国对外战略
中国目前的对外关系比过去稳固,从反霸统一战线,发展到不从属于任何国家的独立自主;北京利用独立性概念加强它同超级大国打交道的手段,从战略上说中国提出这个目标是恰当的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七月五日一期文章】题:转变中的中国对外战略(作者:波拉克)(原编者按:波拉克是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兰德公司政治学部高级成员。他最近发表的著作是《联盟策略的教训;中美安全关系》。本文的观点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并不反映兰德公司或赞助该公司的任何政府机构的观点。) 北京目前对外关系的发展看来要比前一段时间来得稳固。中国七十年代末曾雄心勃勃地企望建立“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反霸统一战线”,想藉以把各国动员起来,建立一个反对苏联扩张势力的奇特的联盟,但它现在不再提起这种企望了。在美国总统里根执政的头两年,人们显然对中美关系的前途普遍感到担心,现在,这种担心减少了,特别是在中国总理赵紫阳访问美国和里根回访中国之后。 同时,中国已经缓和了同苏联的紧张关系。中苏两国的副外长差不多每年都要举行会谈。中苏贸易额在七十年代非常低,现在已经有所增加。此外,双方还为国家间的关系确立了一种比较恰当的基调。 这些情况证明,中国已经从紧密地同美国站在一起转为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有三大目标:第一,避免对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实际上只是美国)承担那种会把自己同它搅在一起的义务;第二,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使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选择余地多样化;第三,缓和中国四周的紧张局势,以便能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 中国领导人利用独立性这个概念来加强北京在同别国,特别是同超级大国打交道时施加政治影响的手段,此外也是为了说明中国在国际体制中的长远战略目标和使国内在中国对外政策问题上保持意见一致。但是,一个国家的长远目标同其实际能力之间常常有距离。 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概念的产生,同中美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在一九八○年底开始维护自己的独立立场,在整个一九八一年里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中国政界元老邓小平和总书记胡耀邦一九八二年中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则使这种概念正式确定下来。 中国人认为,申明这一点是针对当时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主流的挫折和纠葛。北京想向华盛顿表明,中国还有其他选择,不一定非得完全仰赖美国。同时,这类独立声明也是向莫斯科发出的一个信号,给美中关系规定了限度,从而为莫斯科同北京缓和关系提供了机会。 从大的战略上来说,中国提出这样一个目标看来确实是很恰当的。中国幅员辽阔,是个潜在的强国,因而它不能再被甘居象中苏联盟中的小伙伴那样的地位。但是,从实际政策的角度来说,它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仍然是个问题,特别是在中苏美三角关系中。 跟过去一样,今天中国的安全议程中居首位的仍然是它同超级大国的关系。从更大的国际范围来说,超级大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对比状况,会对这两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产生影响。 自从中美两国在一九七一——七二年实行和解以来,就只有苏联(连同它在该地区的盟国)对中国构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严重威胁。把这一切同苏联七十年代中后期在第三世界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架势联系起来,美国和中国从中看到了建立同盟关系的机会。 但是苏联对于一个假定的美中日军事同盟大大地过虑了。莫斯科对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心照不宣的安全合作以及华盛顿、北京和东京之间日益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不能掉以轻心。然而,在八十年代初,战略上的、双边关系中存在的一大堆困难和分歧,使得刚露端倪的中美联盟夭折了。 中国人开始宣称,同华盛顿多少保持一些距离,而不是紧密结盟,更符合它的长远利益。 中国在一九八二年秋季同意磋商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至此,苏联朝向长期谋求的同北京关系的突破靠近了一步。 中国认为,减少中美合作,减少中苏论战,会有助于说服莫斯科相信苏中关系是有机会取得重大进展的,特别是在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但是,它们的关系中没有出现突破。有关长期以来妨碍两国改善关系的那些事态发展的会谈仍然陷于僵局。 尽管中国坚持认为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没有重大改变,中苏关系就不会有重大改善,但在一九八二和一九八三年中,双边关系已经正常多了。 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苏联并不打算消除北京所说的在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方面存在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开始重新考虑同美国的政策展开激烈争论会引起的一些后果。 与此同时,美国也权衡了中美关系如发生严重破裂将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在远东造成的政治影响。虽然北京继续维护其独立的对外政策立场,但是它现在这样做的目的是,阐述中国的长远目标,而不是因为北京认为美国采取了许多冒犯中国主权的行动(特别是在与台湾有关的问题上)而惩罚美国。 除了朝鲜半岛之外,中国同美国在对外政策上有争论的大多数地区对于北京紧迫的安全需要并不是特别重要的。美中两国在中东、中美洲和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大相径庭,但是这些看法并不会直接损害中国的安全考虑。然而,苏联对于这些事态发展并没有表示热烈欢迎。莫斯科在中苏争执中的那些重大问题上采取的毫不让步的态度表明,苏联人并不相信中国自称的对外政策独立性。
2. 陈香梅说中共热情欢迎她访华
【美联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记者:葛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飞虎队”的创始人陈纳德的遗孀在一九四九年共产党接管权力时同她的丈夫逃离了中国,但是她说,看来中国共产党人不计前嫌,热情地欢迎她回老家来。陈香梅昨晚在对本社记者发表即席谈话时说:“从那以后,我回来了四次。” 陈纳德夫人一度狂热地支持逃遁到台湾的国民党人。她承认,既然美中关系在逐步发展,她也采取了比较和解的立场。 五十九岁的陈纳德夫人是位显要的美籍华人,是华盛顿的一家航空设备公司的经理,还是里根总统的出口委员会副主席。她还是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航空航天贸易代表团的领导成员。 该代表团预定七月二十八日离上海回国。它已签订了一项加强与中国的航空航天合作的议定书。 在这个十八人代表团昨天在中南海会见了赵紫阳总理之后,赵请陈纳德夫人留下来再谈一会儿。她在昨晚的一次宴会上对记者说:“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得非常友好。” 她不肯具体说明他们谈了些什么,但是她说,赵要她不久后再来访问。 陈纳德夫人说:“他要求我下次逗留时间长一些,见见所有年轻的新领导人。” 陈纳德夫人性情开朗,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和北京方言。她喜欢画眉毛,穿华丽的旗袍。
3. 下周国际要闻预报(7月30日----8月5日)
7月30日加蓬外交部长马丹·邦戈开始 访问巴西7月31日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访问 香港8月1日—3日禁止原子弹氢弹一九八四年世 界大会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8月上半月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访问墨西 哥、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巴西8月4日—14日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莫 斯科举行8月5日—10日朝鲜政务院总理姜成山正式访 问中国(辛济之)
4. 英外交大臣豪抵香港时说:英中会谈在沿着规定的轨道进行
【路透社香港七月二十六日电】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今天在前往北京同中国的部长们举行会谈途中在这里说,英国同中国就香港前途举行的会谈在沿着规定的轨道进行。 杰弗里·豪抵达香港后发表的一项声明说:“虽然有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但谈判是在沿着规定的轨道进行。”豪到这里来为的是同议员和官员们进行磋商。 豪说,英中两国已商定,在一九九七年前由英国承担责任。他这显然是想让香港人民放心。 豪说,伦敦在努力争取同北京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详细的协议,以使香港在中国一九九七年收回主权后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连续性和实行自治。 豪说,今年以来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是前几周就计划好的。他强调这一点显然是想消除这样的说法:他这次到北京是因为出现了危机。他说,香港问题是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之一,为了香港五百三十万人民,英国要尽最大的努力促使谈判圆满结束。 【美联社香港七月二十六日电】在中英两国为就香港前途达成一项协议而举行的会谈接近中国提出的九月份最后期限的时候,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在前往北京途中于今天抵达这里。 英国政府发言人说,在北京进行五天访问期间,豪将同中国领导人讨论“有关香港前途的所有各个方面的问题”。
5. 英《外事报道》报道:卡尔迈勒把瓦罕割让给苏
【英国《外事报道》七月二十六日报道】据巴基斯坦人士说,阿富汗政府已经把它的一片领土割让给苏联。所有权一向有争议的瓦罕走廊是俄国和巴基斯坦之间一块手指似的地方,刚好同中国接壤。 这种奇怪的边界安排是英国和俄国双方官员在一八九五年作出的,目的是把俄国同印度帝国分开,但是,革命后的俄国重新对这一走廊提出了领土要求。 瓦罕没有阿富汗游击队。在俄国于一九七九年入侵阿富汗之后,住在瓦罕的大部分吉尔吉斯部落人离开了这一地区。 留下来的几百人中有些人有时越境进入巴基斯坦。他们报告说,俄国已经在这个走廊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设施。
6. 日外务省表示:要灵活运用对苏制裁措施
【日本《东京新闻》七月二十七日报道】题:外务省表示要灵活运用对苏制裁措施 外务省首脑二十六日晚就美国解除苏联渔船不得在美国渔业专管水域捕鱼的禁令一事发表谈话说,「日本对美国不断缓和对苏态度很关心」,「日本政府也准备灵活运用对苏制裁措施」。禁止苏联在美国专管水域捕鱼,是美国政府因苏军入侵阿富汗而采取的制裁苏联的措施之一。
第 2 版
1. 美报文章:中国没有很好使用留过学的科学工作者
【美国《华尔街日报》七月六日文章】题:中国看来没有很好使用在国外留学的科学工作者(作者:阿曼达·贝内特) 一九七八年底,中国和美国同意打开外交关系之后没有几天,中国就派潘卫军(译音)去美国学习,他的专业是生物学,这是中国许多落后的领域之一。 潘先生现已回国,仍然在北京大学担任副教授之职。在那里,他是少数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教师之一。然而,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只不过是填填领物单、开会、甚至刷瓶子,而根本没有做出什么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很显然,中国是重视互派留学生计划的。五年半来,中国向美国派了大约九千名留学生,甚至在美中关系最紧张阶段,中国也只字未提撤回留学生问题。 中国当局也非常了解这些回国留学生通常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期间,在专业知识方面是很有收获的。自一九六五年起就成为中国天文学家的张新武(译音)在去美国的时候终于有机会从事某些实验。可是回国后,他连一架大型望远镜都没有。周京华(译音)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发表了一些声学论文,修瑞娟发表了后来成为“修氏理论”的科学论文。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大专院校塞满了资格老的人,如果不提升他们,那些在国外培养的年轻学者当然也不能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周先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经常不得不放下科研工作到机场为来访的代表团当翻译。他说:“我的专业知识很难得到充分运用。” 供应是另一个问题。上海植物生理学研究所的沈永强(译音)抱怨一些“过时的和不合理的制度”使他等了六个月的时间才拿到进口的化学药品,足足等了三年才拿到所需要的装备。 所有这些困难,被文化革命以后在中国遗留下来的敌视知识分子的思想搞得更复杂了。《人民日报》不久前在谈到一些工厂厂长不肯让知识分子担任领导工作或劝他们离职的问题时,再次指责那些“仍把知识分子看成外人的同志”。 这种态度在中国最高领导阶层里显然是不存在的。从美国回来的法律留学生帮助国家起草法律条文。在美国学习的一些中国留学生说,他们很受重视,领导上甚至允许他们回国后可以选择工作。 强烈的爱国心往往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动力。一九四九年革命成功之后,促使海外华侨知识分子返回祖国的也正是这种爱国心。目前还在美国学习的一位留学生说,“我必须回去,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一定要回中国去。”
2. 纽约《北美日报》社论认为:我驻外人员应适应形势多交朋友
【纽约《北美日报》七月十九日社论】亚太裔选民协会十六日在旧金山闭幕。这次盛会表明亚太裔已经登上美国的政治舞台。 出席这次会议的日本方面有包括总领事在内的三人,南韩方面两人,台湾方面则有五、六人之多,唯独中国大陆方面一个人也没有。这件事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弄不清楚到底是北京还是台北跟美国有正式关系。中国驻美人员在干些什么?他们是在杯葛(即抵制——本刊注)这次民主党代表大会吗?为什么? 中美正式建交已经五年多了。中国驻美人员不参加民主党代表大会这不是第一次。 一九八二年在费城举行的中期大会,也是只有台湾立委等多人参加,而中国大陆只派出一名记者去了一天。出面招待外国贵宾的费城大律师凯里契见到一位完全以私人身份应邀参加的中国自由投稿作者,喜出望外,居然请到了一位北京来客。这位自由投稿作者赶紧声明自己纯粹是私人身份。凯里契感慨地说:“是啊,因为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人士,北京方面不愿来参加我们的会。”为什么有台湾人士参加,大陆人就不参加呢?民主党是一个政党,不是政府,甚至不是执政党,他愿意邀请谁都没有什么不可以。 在大陆人士和台湾同胞接触的问题上,总的说来,大陆方面比较开放。台湾方面有一种不安全感,尤其是俞国华上台以来,更加紧了控制。但是在美国官场和社会上进行活动,则台湾方面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大陆方面还在学步。 缺乏经验,步履蹒跚,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得迈开你的双脚。清规戒律,畏首畏尾,自缚手脚,就绝对不会有什么结果。你坐在家里,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 台湾方面在白宫、在国会两院、各级地方政府和议会以及社会上各界人士当中都有许多朋友,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一点也不奇怪。他们参加民主党代表大会就是因为他们有朋友,能够向他们发出邀请。 目前中国国内正在大力改革,执行开放政策看来决心不小。驻外。驻外人员好象也开始在做一点交朋友的工作。邓小平最近表示,在开放的世界,要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中国应该逐步成为开放的社会。但是闭关锁国的狭隘意识在许多人头脑里扎根之深不是一夜之间能够拔除的。然而不把自己的头脑从各种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不能适应现代世界的形势。这一点是需要中国驻外人员认真考虑的。
3. 上海餐厅服务欠佳 北京导游竟然不导
【纽约《中报》七月二十三日文章】题:中国旅游业的绊脚石(作者:文敬森) 回想起在上海停留的两天,有件事是值得提及的。在上海餐厅,我们这些华侨受了很不礼貌的待遇。那晚我们到餐厅食晚饭时,坐下后等了很久很久尚未开饭。我连忙去追那服务员,问问是怎么回事?因为大家经过四小时火车旅行,又累又饿。后来送上菜但没有饭碗。我又去追那位服务员,请他拿些刀叉碗筷。他发脾气了,叫我自己去拿。后来他索性不把饭送来,我便去向饭厅班长投诉这位服务员,班长也不理会。我们这班团友们见此情景,也受不了这不礼貌待遇,便群起向这位班长交涉,他更负气向我们说:“我们是这样的,你们明天假如不到这里吃饭,请早通知!”我们更火上加油,除了肚子饿及一肚气外,更受到这位班长的骂声,真是有点那个了。于是我们便找经理投诉,只有一位当班的营业部代表,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后,叫这位班长款茶认错。团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华侨向这位代表解释,我们华侨在国外已受到不平等待遇,想不到回到中国也遭到同样待遇,气是受不过来的! 到了北京,一位北京陪同崔同志,对导游工作一点也不热情,也不负责,在车上他甚少解释北京的历史文物。后来我便请全陪聂钢同志在车上用广东话作介绍,大家开始开心了。每到一处聂同志便详尽地说出典故历史,那位崔同志在车上打起瞌睡,这种态度给客人看到了,是不大好的。 我不想多批评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各种绊脚石,以前不止一次向各中旅社提出意见反映,多少年来不见多少改善,真叫人失望。假如领导们不好好地将旅馆管理、饮食、导游等的水平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前途是不太光明的。
4. 美味的汤
「请用点汤」,这句话对于我们口里成千上万的味蕾极富诱惑性。无论摆在眼前的是香稠的鸡茸粟米羹、清爽的芥菜肉片汤,或者鲜美的一品锅、乳白的豆腐鱼头黄瓜汤、清甜的西洋菜瘦肉蜜枣汤,都足以令人跃跃欲试。 「一顿饭要是没有汤,便美中不足,」一位名厨说,「饭前喝点汤,可刺激胃口。在筵席中,汤可算是整晚宴会的高潮。饭后喝一口汤,可以润喉,且有助消化。」 汤增进食欲,有助健康。番茄胡萝卜鱼尾汤,颜色红白相间,十分诱人,有丰富蛋白质、铁质、钙质以及A、B、C、D四种维生素。广东人爱好的鸡脚花生汤,则含有蛋白质、钙质、磷质及维生素B。 很多人误以为汤料的营养都溶解在水里,所以只是喝汤而不吃汤料,其实这样做会失去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养分。 汤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可以把剩余菜肴及廉价配料变成佳肴,又可清热降火、治感冒,甚至可能预防胃癌。 历史学家未能确定汤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据说有一本食谱记载中国人在四千多年前已懂得煮汤。我去秋曾到一家著名酒家,尝试另一绝佳的汤——蛇羹。大师傅林胜伦对我讲做这道汤的方法:头一晚先把蛇去皮,起肉切丝。「翌晨,就把姜丝、桔皮、鸡丝、鲍鱼和香菇放入瓦锅滚水内,用慢火煮约五小时。当要奉客时,便把汤料臼出来,撇去浮油,加蛇肉丝,再一同放入另外一个锅将蛇肉煮至熟透。」我的一碗蛇羹上桌时,洒了点菊花瓣、柠叶丝和薄脆,慢慢吮啜,品尝滋味,每喝一口都觉香味馥郁,快我朵颐。我确信人们对这个汤的赞美——秋凉最佳补品,如饮琼浆。 汤可分为两大类:清汤和浓汤,浓汤即羹。做汤的方法有三种:滚、煮、炖。滚多用于蔬菜及鲜嫩肉类。煮就是把配料和水一起烧开,使味道溶入汤内。至于炖,就是把配料放入炖盅,然后将炖盅放入半盛水的锅中,加热后,锅中滚水会将配料炖熟,这个做法可使汤保有配料原味精华,尤为广东人所乐用。汽锅鸡是一道有名的云南菜,做法是把鸡放进汽锅,置在一个盛了清水的深砂锅之上。深砂锅的水烧开后,水蒸汽沿汽锅中的管道上升而凝结,炖成极鲜美的清汤。 尽管守旧人士不以为然,罐装汤却有它的好处。十九世纪末叶,美国化学师杜伦斯为金宝公司制造了第一罐「浓缩」汤,厨师只须加水煮热便成。美国每年大约卖出三十一亿罐罐头汤。香港人「追上时代」,去年共喝掉四百四十万公斤的罐头汤,其中美国入口的占百分之六十,中国大陆输入的占百分之三十。聪明的主妇在煮罐头汤时还加入一些蔬菜,使汤有新鲜味道。 各色各样的汤是数不尽的:凶恶的鲨鳍,可制成筵席上必不可少的鱼翅羹。为了调制名贵的燕窝汤,有人不惜攀登悬崖峭壁去摘燕窝。甲鱼炖火腿汤,便是款客佳品。此外,鸭肝汤、莲子冬瓜汤、猪脚菜干汤、牡蛎汤、牛脑汤……不可胜数。广东人对汤至为讲究,只要是食物,什么都可以烹调成美味的汤。大江南北的萝卜丝鲫鱼汤,颜色乳白,鲜甜可口。人称浙江宁波人为「汤罐子」,可见他们对汤的喜爱,其中大汤黄鱼,更属妙品。台湾人每餐饭有几道汤,简单的蚬汤及牡蛎仔汤,味道鲜美。福建的「佛跳墙」,集山珍海味之大成,由鸡、火腿、香菇、鲍鱼、海参、鱼肚及七八样其他的配料合在一块炖,真是香喷喷,令人馋涎欲滴。 外国也有特制的汤。享誉全球的法国洋葱汤,用牛肉清汤加大量洋葱煮好后,加片面包,铺上碎干酪放入烤炉焗成一层金黄壳,香味扑鼻。意大利通心粉菜汤、俄国罗宋汤、西班牙冷蔬菜汤、德国啤酒汤、英国咖哩汤及希腊柠檬蛋花汤也是妙品。 每个民族都有不少关于汤对身体有益的传说,很多人称之为「廉价健康保险」。日本人相信海藻汤大有食疗作用,直至最近,妇女产后所吃的第一碗食物就是海藻汤。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国家相信大蒜汤可预防疾病。朝鲜人认为蛇羹可使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并治疗神经痛。广东人在大暑那天煮冬瓜汤,藉以消暑解热。手术后喝生鱼汤可使伤口愈合得更快。鲤鱼汤对产妇相当有益。鲍鱼汤据说可以补血。用药材及乳鸽做成炖汤,喝了冬天再冷也不怕受寒。 中医相信,草药煮汤可治百病。当归炖水鸭据说可治「妇女病」。人参行气活血,加瘦肉来炖汤。酸辣豆腐汤加大量胡椒末,可治感冒。汤能治病不仅是民间传统单方,现代医学亦有所推荐。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土伦大学医学院的柏治医生发现,喝汤是治疗体液不足的理想办法。喝汤是理想办法。东京国家癌 症研究中心的竹嶽平山认为,喝用发酵的黄豆酱制成的味噌汤时,加些绿叶及黄叶菜,可减低患胃癌的可能性。(摘自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作者冯钰辉)
第 3 版
1. 生气勃勃的老年人
《美国新闻与报道》介绍几例能过上充满活力既工作又娱乐的生活的老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七月二日一期文章】题:生气勃勃的老年人——他们更加忙碌,更加健康,更加愉快 人生八十不再是古来稀了——美国大多数年长的公民,在“金色”的晚年,能过上充满活力、既工作又娱乐的生活。 现在每十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以上超过六十五岁,美国出现了一个老年人“老当益壮”的局面。 里根总统今年七十三岁。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 ·布伦南七十八岁。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科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现年八十二岁,还在长岛的实验室里继续工作。住在休斯敦的外科医生迈克尔·德巴基今年七十五岁,仍在做心脏移植手术。长跑运动员约翰尼·凯利今年七十六岁,参加过五十三次在波士顿举行的马拉松长跑比赛。要长寿并使生命充满活力有什么奥秘吗?舞蹈设计家马撒·格雷厄姆已经九十岁了,今夏将率舞蹈团赴欧演出。她有个简单的公式,她说:“我对生活满怀激情,我不回首往事。” 以下几则小故事描述了四位老人是怎样成功地度过晚年的。七十一岁的索尔蒂:决不停顿下来乔治·索尔蒂今年七十一岁,作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指挥,正处于他的事业的顶盛时期。他担任乐团指挥已经十五个年头了,并希望指导这个乐队到一九九○年演出第一百场。他说:“只要我还能工作,我就要工作,我一点儿也不想停顿下来。” 索尔蒂每周用二十个小时从事排练或演出。明年他将率领这个管弦乐团去欧洲旅行,在伦敦、巴黎、波恩、马德里和斯德哥尔摩演出。索尔蒂把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在芝加哥,一部分用在欧洲。在运动方面,他游泳,打网球,每隔几天就同女儿进行一场乒乓球赛。他并不按特殊食谱用餐。既经营辣味烤肉又从事慈善事业布鲁斯·伦道夫今年八十四岁,他是丹佛市一位慈善家和烤肉王。他的饭店一年到头生意兴隆,烹制辣味烤牛肉吸引着各式各样顾客。布鲁斯老爹是单身汉,住在饭店楼上一套房子里。他儿子在附近的博尔德也开了一家烤肉店。布鲁斯老爹得空的时候,喜欢去钓鱼。他还经营房地产。 八十八岁还不知道混日子是怎么回事卡尔·格雷今年八十八岁,是位老派的乡村律师。他出生在汽车还没有问世的时代,现在却在办公室里用上了计算机。他每天上午八点来到办公室,工作到下午五点。星期六休息,但星期天下午还要回办公室工作几小时。格雷的业务发展很快,以致他又在二十英里开外的贾斯珀镇设了第二个事务所。在他六十四年的律师生涯中,出色地处理了一系列法律审讯工作。格雷的妻子一九七八年去世。开始他认为很难继续工作,但时间和紧张工作帮助他克服了丧妻的打击。“一周工作八天”的帕特修女每逢星期六早晨,帕特修女便开始电台的播音工作,她首先打开送话器,播放一小时的古典音乐作为这一天的广播的开始,她在主持了儿童节目和对年长的公民提出一些劝告之后,便开始广播她最喜欢的节目“历史要闻”。 帕特里夏·麦卡恩修女今年七十三岁,在过去的十二年中,她组织了为老年人送饭的活动,创建了一个老年公民的住宅中心;帮助建立了一个来往于两县之间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和一个为低收入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的计划,制订了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她还在州长属下的为老年人服务委员会中任职。 她笑着说:“我每周工作八天”。
2. 好莱坞影星鲍勃·霍普的长寿术
【合众国际社纽约六月十五日电】正在做环球游览的八十一岁高龄的鲍勃·霍普成了世界上又一「奇迹」。 他的朋友以及他的高尔夫球伙伴说,他动作灵活,象四十一岁的人;他思维敏捷,象二十一岁的人。 他密切注意自己的体重变化,三十年来,他每天摄取等量的维生素,夜间睡眠充足,不喝酒,不抽烟。他每日两餐,饮食简单。他不吃甜食,不吃零食。他有两个嗜好,一是爱吃香子兰冰淇淋,二是爱吃柠檬蛋白甜饼,所以他偶尔都吃一点。 他每天以轻快的步伐步行一、二英里,即使在旅行途中亦不间断。他在美国好多处有高尔夫球场,因此他总有可能打一番高尔夫球。 他每天晚上按摩一次。在吊环上每次吊九十秒钟,舒展舒展身子。他一有不适,马上找大夫瞧。 他有没有真正的秘密武器? 「每天开怀大笑四次是最有效的疗法。」 另一位坚持步行的好莱坞明星是今年七十四岁的小道格拉斯·范朋克。他每天步行三、五公里。他还在他家附近打网球、滑水。 他每天做十五分钟的伸展体操,他戒霍普近照 (合众社传真照片)了烟,不喝酒不暴食。
3. 年逾七十的乌兰诺娃近况
【《苏联画报》八四年第六期报道】苏联芭蕾舞大师加利娜·乌兰诺娃虽已年逾七十,但身材匀称、步态矫健,坐下时从不靠椅背。她早已离开舞台,现任莫斯科大剧院辅导教师。最近她对本刊记者谈了执教的感想。 乌兰诺娃认为芭蕾舞演员要善于创造。虽然剧情和舞蹈形式是演员不能逾越的「框框」,但每个演员都可以在这个「框框」内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手法。她认为,古典艺术对演员要求更高。「没有真正的芭蕾学派的演员很难跳古典芭蕾。现代的、特别是所谓抽象的芭蕾舞不需要学派。」 乌兰诺娃既辅导大剧院的高手们排演她没有演过的《斯巴达克》、《爱情的传说》和《伊万雷帝》,也排演她演过的老角色。在芭蕾舞中,她认为高超的技巧是重要的,但最主要的是演员的个性。乌兰诺娃说,「我努力向学生揭示的就是这种个性。」
4. 信息反馈
自从本刊开辟《读者与编者》栏以来,在读者之间沟通信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武汉粮食工业学院油脂工程系陈文麟来信说,四月二十二日登出请提供油脂浸出法技术的消息后,他收到来自全国的数十封信,提出各种有关油脂制取、加工及油脂综合利用的问题。有些单位派了专人去交流情况、讨论问题。武汉粮食工业学院为粮食部委托举办“浸出法制油”训练班编印的教材,售出四百册。 我们在六月二日发出请提供关于“霍霍巴”的信息的呼吁后,有十几个单位和个人的寄来了材料,我们已将收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汇编,转给希望得到这项材料的一百多个单位和个人。为推广这种有价值的作物起了桥梁作用。 关于“玻璃废品制成优质建筑材料”,目前也有了信息。河南省安阳县科委来信说,安阳县制药厂工程师马多恒苦心钻研,已用废玻璃烧制出美丽的玻璃贴面砖。有样品数十块。来信还附有一小块样品以及马多恒写的制作工艺简介。为此,请曾经给我们来信希望得到关于玻璃废品制作优质建筑材料的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直接通过安阳县科委与该县制药厂马多恒联系,我们不再一一复信。 江西读者黄文锡来信说,“看来,《参考消息》不仅是供人‘参考参考’而已了,她起化‘信息’为‘成果’的‘媒介’作用。这看似‘份外事’,实为办报应有之义务。这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你们在办报实践中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的做法。”我们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做得还很不够,感谢广大读者对我们的鼓励。
5. 年年参加马拉松赛的八九老翁
据《洛杉矶时报》六月十九日报道,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位名叫艾弗·韦尔奇的退休老人,他今年八十九岁,但已连续五年参加马拉松比赛,并正在为参加不久将举行的另一次长跑比赛进行准备。作为赛前训练的一部份,他在六月份参加了一次规模最大、全程为七点六英里的竞走比赛。 韦尔奇是在一九七八年八十三岁时开始长跑锻炼的。这一年他的老伴病故,他当时百无聊赖。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关于练习长跑的书,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在检查体格以后,便开始了长跑锻炼,并在身体逐步得到适应的情况下参加了马拉松比赛。在第一次的比赛中,他以六小时三十分钟跑完了二十六英里的赛程,名列第三。 韦尔奇在谈到当时的感受时说,跑完二十六英里,人的确很累,但是“我也知道了我能跑完全程”。他还说,他的人生哲学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全力以赴,没有人会比你干得更出色。” 最近,美国全国赛跑资料中心推崇韦尔奇为全国最年长的具有竞争能力的赛跑运动员。(辛白梅)
6. 马铃薯「银行」
【苏联《苏维埃俄罗斯报》报道】在秘鲁的利马市有一所银行,那里存放的既不是钞票,也不是黄金,在特制的一间间小室里储藏的却是马铃薯的块茎……这里收藏有数千种马铃薯品种。某些品种是由育种学家们培育出来的,可是,绝大部分是当地的野生品种。尽管这些品种的马铃薯单产量相当低,然而,却具有一系列可贵的品质,一些品种耐寒,另一些却非常耐旱。秘鲁的马铃薯,无论是味道,还是颜色,不尽相同。科学家们利用这所“银行”里的宝物以便培育出新品种马铃薯。
7. 答对“磁北极”的质疑
本刊五月三十一日发表路透社报道《英一探险家只身步行到磁北极》一稿后,有些读者来信对文中“磁北极”的位置与标法质疑。我们就此专访了地理和地图出版工作者杨枫、金桂琴同志,他们解答如下: 一、南北磁极位置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以每年0.05°角速度由东向西移动。近一百年里,地磁极沿纬圈向西移动了5。地磁极长期的变化规律可以解释为“地磁轴绕着地理轴旋进”。 所以,路透社电讯中“北磁极”的标位与读者手中的地图有出入,此系不同年份出版的地图对南、北极的标位有异所致。新版的地图以最新的地磁极位置为准。 南、北磁极的位置要通过实地测量确定。由于地磁极按地磁轴旋进的规律在变化,地理上的南、北极与地磁上的南北极是不一致的。 二、这篇报道中“到达北七十度十七分,偏西一百零一度七十八分”一句,应译为“到达北纬七十度十七分,西经一百零二度十八分”。 三、报道中出现的“七十八分”,系路透社原文有误。
8. 联合国一大收入是卖邮票
【美联社联合国七月三日电】联合国每年出售邮票的收入超过其一百五十八个成员国中的一百四十一个缴纳的会费总和。 去年的销售总额为一千五百三十三万三千九百一十九美元。 这些邮票在纽约、日内瓦和维也纳等地的联合国机构分别以美元、瑞士法郎和奥地利先令出售。
9. 古钟展览
【苏联《劳动报》六月二十一日报道】在古比雪夫地志博物馆组织了一次古钟展览。展览会上展出了二百件稀有展品,其中大部分是当地收集家格特曼斯基收集和修理的。 镀金大壁钟反射出亮光。旁边是农家用的普通简便挂钟,由于年代长久已变得发青,可是,秒针依然还很灵。边上放着俄国第一块钟表。这块钟表非常结实,分针和秒针至今完好无损。
第 4 版
1. 退休赋闲的武元甲
武元甲曾是越南军队的缔造者,任国防部长达三十四年(一九四六——一九八○),如今已退休,脱离越南的政治生活。 时间飞逝,抗法、抗美战争已经过去,现在,法国摄影师让—克洛德·拉维终于能够进入武元甲的家,真实地拍摄他的家庭日常生活。武元甲的住宅坐落在巴亭广场和一个大湖之间。他经常到这个湖上泛舟。 武元甲每天五点起床,在他的花园里做四十分钟操,或者在湖上泛舟。吃过营养丰富的早餐(鸡蛋、越南汤或大米粥)之后,七点三十分至十一点三十分在办公室里度过。他常常被迫离家去参加群众集会,这种集会在越南的官僚机构中有一种不断扩大的讨厌趋势,占掉个人许多时间。武元甲是个注重实际的人,他企图把参加这类活动限制到必要的、合理的限度。武元甲自一九八○年离开政府最高层以来已经远离权力中心。 中午吃一顿简单的午餐,睡一会儿午觉。下午的活动和上午相似。他有时偶而打断安排,以便写回忆录。 武元甲是个热情奔放而又善于自制的人,生活很有规律,既不饮酒也不吸烟,因此在七十三岁之际仍充满活力,劲头十足,无需借助于照顾。 武元甲思路开阔,富于幽默感,对于一些风趣的议论常付之一笑,而且愿意对任何问题展开讨论。 武元甲是西方读物的贪婪读者,定期购买运到河内的各种刊物。他是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的领导人之一,该所定期出版关于河内收到的一切外国出版物的报告,以促进情报交流。除此之外,他还有两个癖好:弹钢琴(他八岁开始学琴)和摄影,他对这两件事着了迷,甚至有时觉得他未能继续作摄影记者是件憾事。 他的夫人单泰霞今年五十五岁,曾在大学担任十年现代史教授,现在越南东南亚研究所工作。这个研究所试图填补越南的一个重要空白:不了解其他国家和亚洲的文明。她所在的研究室从事对柬埔寨和老挝的研究。可是,令人吃惊的是,越南人对邻国的了解要比西方所想象的少得多。每天早上,武元甲夫人骑自行车去所里上班。她针锋相对地反对官僚机器,她对文学和音乐的爱好远不是正统的,她喜欢现代作家而胜于巴尔扎克和左拉;在音乐方面,她既喜欢古典的巴赫和韩德尔,又喜欢现代的米雷利·马蒂厄和西维尔埃·瓦尔坦。在文学艺术新作品方面,河内还停留在五十年代,而进来的新东西又少得可怜。 武元甲于一九四六年同单泰霞结婚,他们有四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就是对武元甲的抱负的纪念。大女儿生于三十年前,叫和平,显然是为纪念五○ ——五一年冬季的著名战役而取的名,在这次战役里他击败了法军。老二叫奠边,显然是纪念五四年那次导致战争结束的同法军的决战。 他是航空工程师,同武元甲周围主要将领之一黄文泰的女儿结婚。老三是男孩,叫红南(红色的南方),最小的女儿叫幸福,现在苏联一所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武元甲在离开越南共产党政治局之后,已脱离权力中心,只参加一些象征性活动。 一九八○年,他被解职的时候,越南报界在提他的名字时已不提他的大将军衔。 现在这个七十年代被称为胡志明第二号接班人的人已不再离开河内郊区的一个居民区,他的意见在过去三十年里曾是无可争辩的结论,而今天,甚至在军事方面的意见也得不到任何人的重视。(译自阿根廷《索莫斯》周刊六月十五日文章)
2. 美刊谈苏联的个体经济情况:《谁说苏联的自由企业寿终正寝?》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六月二十五日一期文章】题:谁说苏联的自由企业寿终正寝? 苏联的二亿七千四百万人中,有许多人为了伏特加、修汽车和饭桌上的种种食品,不得不求助于非法私人企业——官方谴责的自由企业系统。 基本商品和服务的不足产生了一种叫做“后门”,又名自由企业的地下经济。经济学家们估计,这种地下经济占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至十五。 实际上,每个家庭常常被迫通过非法关系,用钱,用物,用其他好处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你想粉刷寓所或修电视机吗?也许你需要一名技术熟练的牙科大夫,或是想找一名帮孩子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的家庭教师。你四处求援,通过拐弯抹角的方式找到合适的人。 自由经营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呢?举几个例子: ——一个年青妇女想买一条式样别致的紧士裤。但是她不想出每条两百卢布(约合二百五十八美元)的黑市价格。她找到一家地下缝纫店。地下裁缝专门拆开外国的紧士裤,按它的样子,裁制紧士裤。真正的外国商标(或是复制品)也可以缝在裤子上。 ——星期日上午五时至八时,在莫斯科郊外设有摩托车黑市市场,买卖摩托车。 ——酒鬼们知道在莫斯科的酒店关门后怎样弄到伏特加。他们向出租汽车司机打听。议价酒极贵,每瓶十卢布。但是不用费太大劲就能买到。 酗酒是个大问题。政府企图把伏特加价格提高到每瓶六卢布,以限制酗酒。但是,这一做法遭到惨败。 酒价猛涨,导致了私酿酒的出现。苏联已故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被迫重新推销廉价伏特加——被人戏称为安德罗波夫加——每瓶四点七五卢布,以便对付许多地区因饮冒牌酒而中毒的普遍现象。 在许多南方城市,如塔什干,地下饭店比比皆是。这些饭店没有菜单,不挂招牌。当地的共产党官员睁一眼,闭一眼,他们象任何人一样喜欢美味佳肴。这使私人厨师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私人企业同苏联计划经济成功地共存的可能性在农业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自留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约百分之二,但是生产出来的牛奶、鸡蛋和蔬菜占全国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生产的土豆和各种水果占百分之六十。 从事修理的苏联工人经常是懒惰、粗心、酗酒的,而且很少按时完工 。 想要装饰自己公寓的莫斯科居民可以去找私人泥瓦匠。他们周末来四、五个人,可以按时完工。一位家庭主妇说:“活干得很漂亮,就是收费太贵。” 有的中小学教师每月只赚一百至一百二十卢布,非常需要钱。学生家长担心标准的学校教育不能使孩子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而获得发迹机会。 结果是,许多教师私下当家庭教师,每小时约挣十卢布。 多捞钱的愿望在苏联是存在的、强烈的。
3. 苏联青年的婚姻观
【本刊讯】在现代苏联青年的眼里,什么是「理想的婚姻」,什么人算「理想的伴侣」?苏联《莫斯科新闻》周报记者佩尔切诺克就苏联青年提出的婚姻问题走访了爱沙尼亚塔尔图国立大学的社会学家季伊特副教授。现据《莫斯科新闻》刊登的这次采访的问答摘译如下: 问:目前有些青年人仍然不能成家,他们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困难重重。 答:这方面的原因可能是交际范围太窄(比如,工作单位里同性青年较多),或是性格腼腆,或是总瞧不起自己的异性朋友。在人口结构遭到破坏的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城市中,未婚女子占多数,而那里的农村,反而未婚男子占多数。 问:男女青年认为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塔图尔大学的学者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则是非常意想不到的。首先,青年人把夫妻间的相互尊敬放在首位,其次是信任和互谅,再其次才是爱情和忠诚(而且小伙子比姑娘更注重忠诚这个条件),最后是在双方发生冲突时善于自我克制。 问:由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现代青年的特点是合理对待生活? 答:我认为不是。上述答案只说明,他们对家庭和婚姻的态度变得严肃多了。年轻人追求的目标不光是恋爱,他们考虑的是建立一种牢固的关系以及自己对这种关系所负的责任。 问:结婚年龄是否影响家庭的稳定? 答:早婚历来是不稳定的,这多半是由于性格还不够成熟。二十到二十五岁这段年龄,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婚龄。最好是男方比女方大一至两岁。这是被调查人的看法。现实生活也证明:初婚女子的平均年龄一般为二十一点九岁,初婚男子为二十三点四岁。 问:文化程度是否对婚姻很重要? 答:当然如此。在以夫妻平等为基础的现代婚姻中,文化程度恐怕具有决定性意义。男子往往希望妻子的文化程度和自己相同,或者略低于自己。女方认为,男方的文化水平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于自己。 问:男子是否还象以前那样希望找一个美貌女郎当妻子呢? 答:理想的女子美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小伙子认为姑娘外表的最重要方面应该是:容貌出众、仪表不凡和衣着入时(顺便提一下,男子常把妻子对自己外表漠不关心作为离婚的理由)。但应指出,小伙子所注意的外表也不是指浓妆艳抹和过分时髦的服装。恰恰相反,他们更喜欢素雅和风度,也就是说,要更有分寸感。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现在的小伙子欣赏姑娘的体型。他们认为,匀称而有线条的体型最富有魅力,而太瘦和太胖的姑娘却很少有人追求。至于头发的式样和颜色这样一类细节问题,则无关紧要。 问:姑娘们有哪些愿望呢? 答:她们对未婚夫的外表也并非漠不关心。对她们来说富有魅力的是:小伙子应有运动员般的体型而且彬彬有礼。每个姑娘都希望对方长得比自己高。总之,外貌虽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不是最后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不论是小伙子还是姑娘,绝大多数都把精神世界、文化修养和生活乐趣作为自己选择对象的决定性条件。 问:众所周知,「性格不合」常常是离婚的主要理由。那么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答:显然,年轻人在结婚时,并非都十分确切地了解对方的性格。尤其是婚前只经过短期相识,更是如此。我们的材料表明,许多人在半年之内是来不及发现和了解自己未来爱人身上存在的、那种以后会造成彼此不和因素的性格的。 决不能把家庭幸福建立在有可能「改过来」的想法上。凡是那些自以为了解对方性格的缺点,但又希望这些缺点会在其共同生活中改正的人,到头来往往大失所望。结婚必须双方性格多少有所相似才好。朝气勃勃、平易近人和心地善良这样一些特点,有利于共同生活。而斤斤计较、性情孤僻、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则不利于共同生活。最糟糕的是,夫妻俩都想凌驾于对方。总而言之,脾气好的人同爱人能和睦相处。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普遍规律:幸福的人是脾气好的人,而脾气好的人必然幸福。
4. 漫画
苏联漫画家笔下的在黑市上出售畅销书的人,这些书有《李尔王》、《基度山伯爵》和《巴尔扎克作品 集》等。(转自苏联《鳄鱼》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