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06-13

第 1 版

1. 路透社注意:人大会议在廖承志逝世后正常进行

【路透社北京六月十一日电】(记者:阮迈可)外交人士今天说,政治局委员廖承志逝世意味着计划要作改变,但不是重大的政治变动。    他们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选择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第一位主席和副主席时,会真正参与决定,而不只是机械地批准共产党提出的候选人。    今天所有全国性的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加上黑框的七十五岁的廖承志的照片和对他一生及其成就的简短评价。    但是旁边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目前这次会议的报道说明,代表大会的会议在正常进行,领导对廖的逝世反应平静。    新华通讯社说,大会主席团今天通过了包括主席和副主席在内的各个职位的候选人名单,这也表明廖的逝世没有造成大的干扰。    【合众国际社香港六月十日电】《南华早报》今天发表社论评论中国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这篇社论的题目是《对全国人大会议采取团结一致的方针》,部分内容如下: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才开了四天。但是,在这四天里,与会者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报告的提出和讨论,显示了前几届会议上很少看到的一种成熟程度。    “在这些主要的报告之后举行的讨论会上进行的辩论,更为诚实坦率得多。代表们提出了有关国家福祉的善意的建议。这次会议还要开十天,还会涉及许多别的问题。但是,即使在现在就可以很有根据地推想,这次代表大会是会圆满成功的。”

2. 美国《前卫》周刊文章:中国外交攻势反映了世界发生变化

【美国《前卫》周刊六月十五日一期文章】题:中国:外交攻势反映了世界景象发生变化(作者:杰克·史密斯)    如果向全球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张望一下,你都有可能看到一位中国外交官正在设法改善关系。    对于正在变化着的中美和中苏关系,人们是非常注意的。但是,北京政府同时也在谋求改善与第三世界、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还试图同不论执政或在野的外国共产党建立关系或恢复正常关系。    中国在寻求既同美国又同苏联改善关系的同时,还利用它不受这两个超级大国支配的地位作为一个楔子来扩大它自己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外交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看来北京现在在批评华盛顿和莫斯科方面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而过去若干年则是单指苏联为“主要危险”。    中国同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都在变。它同美国的距离比过去远了,另一方面,它只同苏联为敌的态度也缓和了。北京正谋求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采取更为等距离的立场,但它还是比较接近于美国。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中国认为美国可能更有助于它的现代化计划,另外它仍然感到受苏联的威胁。    赵紫阳六月六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当真要恢复正常关系的话,首先“应该从解除苏联方面对中国安全的现实威胁着手”。    最近一段时期,由于认识到自己同华盛顿的关系有种种限制,中国已把它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放在对外政策议程的优先地位。赵总理今年早些时候对非洲十一国的访问表明中国希望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北京政府也正努力在外交上和经济上改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最近几周,赵紫阳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副总理姚依林访问了日本,对外经济和贸易部长陈慕华在英国、马耳他、法国和比利时举行了会谈。法国总统密特朗上个月访问了北京。    中国已重新作出努力来逐步建立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    现在,北京已密切了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党的关系。中国党也希望修补和发展与全世界不执政的共产党的新关系。    中国现在强调,每个党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且只有这个党在国内政策方面有发言权。此外,它仍然坚持认为,不存在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党,也不存在国际共产主义中心。

3. 匈报说中国六届人大会议议程反映了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变化

【《匈牙利新闻报》六月十一日文章】本周初开幕的中国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届中国立法机构的组成和会议通过的议程,很好地反映了这个远东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这届人大中新代表占百分之七十六点五,知识分子代表占百分之二十三点五,党外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也有增加,同时军队的代表减少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议会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两名个体户的代表参加,代表他们的三百万同行.

4. 曼谷《中华日报》说海外侨胞沉痛悼念廖公

【本刊讯】曼谷六月十一日消息:此间《中华日报》今天就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逝世发表评论说,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重大损失,引起海外侨胞的沉痛哀悼。    评论说:“廖承志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事业,特别是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对侨务工作贡献极为巨大。他的突然逝世,必然引起广大海外华侨的悲悼,并被认为是个巨大损失。    评论说,长期以来,廖承志在负责拟订和执行对台政策、港澳政策和华侨政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并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评论最后指出:当前,中国最大的任务之一是台湾归回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    廖承志在这个重要时刻突然逝世,会使中国人民倍感痛惜。

5. 日本《每日新闻》认为:廖承志逝世使台港失去最能理解自己的大人物

【日本《每日新闻》六月十一日短评】题:统一台湾和收复香港的主权,在发挥政治力量的前夕去世    十日猝然去世的中国人代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日之间一条宽阔的渠道,此外,他还同海外华侨有着广泛的联系,以此为背景,是解决统一台湾、收复香港主权的问题所不可缺少的人物。廖在日本留学时代起就同广泛阶层的旅日华侨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因此,他就统一台湾问题所发表的讲话,每次都在台湾当局以及台湾省人中间产生相当具体的反应,尽管统一的内容对台湾来说是根本无法接受的,但并不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中国方面的政治性讲话。    由于廖有这种背景,中国当局在十二次党代会上把他提拔为政治局委员,似乎打算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力量。    失去了廖,对台湾和香港当局及民众来说,就是失去了中国当局中最能理解自己的立场和心理的大人物,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而这种损失,对中国方面来说也是相同的,因为中国方面失去了一个能善于掌握台湾和香港的人心而采取具体的统一办法的人物。

6. 台湾“大陆问题专家”说:廖承志逝世不会影响中共对台方针

【本刊讯】香港六月十一日消息:台北《中国时报》今天在第三版刊登了几个台湾的“大陆问题专家”评廖承志逝世的谈话。“政论家”李廉认为,廖承志的逝世“基本上对中共的统战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    李廉说,“中共统战工作一向有历史渊源,定有长程规划,无论是对国际、海外或者台湾,中共均有统战目标。尤其是为了达成对台统战目标,中共曾特别调整了统战机构。廖承志负了部份的责任”。李廉说,廖承志所以负责对台统战主要是廖与台湾的执政党高层具有关系。廖承志逝世后,“中共也不会因此改变其既定的对台统战目标”。    台北“大陆问题专家”范瑾认为,廖承志的逝世“并不会影响或改变中共对台统战的既定方针”。    “中共情势专家”朱文琳认为,廖承志逝世后,在“对台统战工作上,在中共干部中,尚无人能代替”,因而,他的逝世“对中共而言损失很大”。    《台湾新生报》的报道说,政大国际关系中心教授尹庆耀表示,廖承志生前负责中共对海外的统战,包括对华侨及对日工作,其个人或有点影响力;但肯定的说,中共绝不会因此而放弃,也不会延缓对海外统战工作,并且,基本作法更不可能有所改变。

7. 西柏林报纸注意我对东欧国家提法

【西柏林《每日镜报》六月九日文章】题:北京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印象——对超级大国进行尖锐的批评    中国政府首脑在其原则性发言的对外政策部分中,对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赵证实同华盛顿的关系有可能恶化。    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来自苏联,首先必须解除这种威胁,才能达到持续改善两国关系的目的。在来宾席上的东欧外交官非常有兴趣地发现,赵紫阳是中国大约二十年来第一位高级政治家,公开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冠以「社会主义」的头衔l—这是对莫斯科作的又—个姿态。    大约要在两个星期内,即人大会议结束时才公布重要的人事决定。但是,星期二的中国报刊上发表了一组包括党首脑胡耀邦在内的政治家的照片,据说这些人都是将晋升为最高国家领导人的人。国家首脑的职务在空缺了十七年之后,又通过新宪法重新恢复了。

8. 台湾报纸报道廖承志逝世

【本刊讯】香港六月十一日消息:台湾《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和《台湾新生报》等四家大报今天分别在头版和第三版刊载了廖承志逝世的消息。《中央日报》海外版还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介绍了他的简历。

第 2 版

1. 香港各界人士就廖承志逝世发表谈话

【本刊讯】香港六月十一日消息:香港主要的中文报纸今天在重要版位刊登了香港各界人士对廖承志副委员长逝世发表的谈话。    新界各界人士访京代表团成员、立法局议员张人龙对廖副委员长的逝世表示深感痛惜,他赞扬廖副委员长是和蔼的中国高官。他说,中国虽然失去了其一骨干人物,但中国方面依然有若干精明的香港问题专家,故此对香港前途问题料不会带来重大变更或影响。    香港总商会助理执行董事冯若婷表示,廖公和蔼、坦诚,对香港事务及情况很有认识,由于他可用广东话交谈,倍感亲切。他的功绩将为后世怀念。谈到廖副委员长逝世是否影响中国对香港前途的决策时,冯若婷认为不会有此可能,因为这样重大事当由高层决定,策略制定不因个人而改变。    市政局议员黄梦花说,廖副委员长逝世,对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可能会造成阻滞。不过,中国在处理香港前途问题上,大前提已决定,并深信中国不会改变其维持香港繁荣及稳定的决心。    中文大学政治行政系高级讲师郑宇硕说,纵观政治局成员,廖副委员长最为熟悉香港问题,因此在中共制订对港政策方面,他具有极大影响力。郑又说,廖副委员长的逝世,在中国对港政策上,将不致于产生影响,预料国策原则不会改变。    香港大学地理系讲师薛凤璇说,廖副委员长的逝世,对于中英谈判香港前途的问题应该没有影响,因为那不是廖承志个人的事,而是国家的事。他说,在香港前途问题上,基本决策阶段已过,即大体方案及一些原则性与细则问题已定,事情已到成熟阶段。    香港《百姓》半月刊主编胡菊人说,廖副委员长的逝世,应不会影响香港的前途谈判。因为中英双方的谈判方式,基本上已经定出模式,以后都会依循此方向去走。

2. 西方一农业专家说:苏联今年的粮食收成再次面临威胁

【美联社莫斯科六月三日电】除去缺少物资和管理上存在问题以外,苏联西部地区的春旱,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反常暴风雪、暴雨疾风使苏联的粮食收成再次面临威胁。    西方的一位农业专家说:“苏联的农业收成正处于危急关头。”    今年春天,国家办的报纸几乎天天都有关于农业问题的报道,而且主要是围绕着天气的这个中心问题进行报道。但是从苏联农业官员的不满和外界人士所传的情况看,困难并不止于天气问题。农业部门显然还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设备不足,缺少配件和职工怠工。尽管去年颁布了一项又吹又擂的“粮食计划”,说是要大规模地推行农业改革,提高生产率,但是,共产党的《真理报》昨天报道,苏联今年又没有按时完成春季播种计划。一位西方农业专家说,今年到目前为止,苏联已种植土地的面积是前四年同期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而前四年的粮食产量都令人失望。    《真理报》报道,到五月底,国营农场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在全国范围内只种了七千九百四十万公顷(一亿九千六百万英亩)的粮食。莫斯科的西方农业专家说,粮食计划要求种九千万公顷(二亿二千二百万英亩)。一位要求不要披露姓名的西方专家指出,去年秋天播种的大面积的冬小麦由于冬季干旱而没有发芽。    苏联的粮食作物在下月——重要的生长期——将需要大量的雨水。    但是,自从四月中以来,苏联欧洲部分没有下一场大雨,土壤情况和夏末的干旱很相象,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的农田极为干旱。

3. 香港电台电视台和报纸显著报道廖承志逝世

【本刊讯】香港六月十一日消息:廖承志副委员长逝世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各电台、电视台即以第一时间作特别报道。各主要报纸六月十一日以显著版位刊登了廖承志副委员长逝世的消息和遗像。一些报纸还专辑发表了他的生平简介和一些历史照片。同时还就此访问了最近曾经会见廖副委员长的香港各界人士。    各报报道中赞扬了廖承志生平功绩,对他的逝世深表惋惜。其标题为:《对台统战不遗力,办理侨务功绩高,谈判香港前途扮要角,廖承志心脏病发逝世》(《星报》);《廖氏在访京港人眼中是一位平易近人长者,博学强记精通日英语文》(《新报》);《廖承志逝世港各界均表惋惜》,《廖氏为人和蔼熟悉侨情被称为‘香港通’》(《快报》);《廖承志逝世之于中共对台统战堪称损失巨》(《东方日报》);《父遭行刺,流亡各地,革命先烈遗孤,一生充满传奇》(《天天日报》);《统一未竟身先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惜乎苍天不假年》(《中报》);《经历文革风浪,担当侨务重任,致力统一中国》(《天天日报》);《廖承志革命精神受家族影响大、父廖仲恺追随国父,奔走革命参与北伐》(《新报》);《香港政治顾问麦若彬表示可惜及痛心》(《新报》);《人每称廖公,幼曾居鏕峰,粗香成遗泽,海外忆音容》(《成报》);《外事专才,主理侨务,廖承志富粤人本色》(《星岛日报》);《廖去世引起各方反应,台北发表简单报道,日政经界痛感损失》(《星岛日报》)。

4. 港英当局就廖承志逝世发表声明

【本刊讯】香港六月十一日消息:据香港报纸报道,港英当局六月十日晚就廖承志副委员长的逝世发表一则声明。声明说,“听闻廖承志先生的逝世消息,我们自然感到惋惜。同时,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慰问。”此外,港英政治顾问麦若彬在接受记者的访问时对廖承志的逝世表示惋惜及痛心,但他拒绝评论廖承志的逝世对香港前途问题的影响。

5. 西德今年将对巴西投资四亿马克

【在巴西出版的《视界》杂志(葡文版)三月十四日一期报道】西德企业家打算通过在汽车、化学工业、电气电子、机械和冶金等部门经营的七百家西德企业增加在巴西的投资。到去年年底为止,西德在巴西的投资已达六十亿马克。今年的前景是,对巴西经济投资四亿马克。

6. 世界历史上的今天(六月十三日)

一六五三年英国舰队在北福雷兰附近击败荷兰舰队。    一七二一年英国和西班牙、法国一起加入马德里条约。    一九○○年中国“义和团”起义。    一九五六年英国在管理苏伊士运河七十四年后,最后一批美军离开苏伊士运河基地,把水道交给埃及管辖。    一九七四年也门共和国军队发动不流血政变,夺取政权。    一九八二年沙特阿拉伯国王哈利德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其弟、王储法赫德继位。    生日在今天的有:    英国诗人理查德·巴恩菲尔德(一五七四    ——一六二七);英国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托玛斯·阿诺德(一七九五——一八四二);爱尔兰诗人威廉·叶芝(一八六五——一九三九)    (美联社)

7. 为使西欧不过分依赖苏联天然气美针对苏输气管提出新战术

【在巴西出版的《视界》杂志(葡文版)五月三十日一期报道】题:针对苏联输气管的新战术    美国改变了努力使西欧不过分依赖苏联天然气的战略。这种新态度在国际能源机构二十一个成员国会议上变得更加明朗。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一项声明。声明没有提及一个国家供应的天然气最多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规定,而是说决定避免使一个生产国居于垄断地位。    在苏联政府宣布铺设跨欧洲的输气管的最后一段的同时,美国能源部长唐纳德·霍德尔宣布,美国将支持西班牙修建连接非洲和欧洲的新输气管道:这项旧有的计划规定要利用直布罗陀海峡,总费用预计为一百亿美元。    美国采取这种新立场是为使伙伴们不受到惊吓,因为向它们提出限制进口的建议也许行不通。因此,美国在反对进口苏联天然气的运动中,选择了强调意大利所走的道路(最近开工的地中海输气管将为它带来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以使供应国增多。    在美国的计划中,包括提供阿拉斯加的天然气和努力利用挪威特罗尔的天然气。

8. 苏联向尼加拉瓜赠送一万五千吨小麦

【拉美社莫斯科六月九日电】苏联向尼加拉瓜赠送了一万五千吨小麦。    这项协议是由尼加拉瓜驻苏联大使和苏联对外贸易部副部长签署的。    苏亚雷斯大使说,苏联向尼加拉瓜赠送小麦表明苏联继续支持尼加拉瓜人民。    自从一九八一年华盛顿停止向马那瓜提供贷款购买美国小麦以来,苏联已向尼加拉瓜赠送了数千吨谷物。

9. 纽约《中报》报道:《蒋经国安排权力继承 章孝严奉命秘密访美》

【纽约中文报纸《中报》六月十日报道】题:蒋经国安排权力继承章孝严奉命秘密访美    本报特约记者发自台北越洋电话:近日台湾盛传,国府外交部北美司司长章孝严以蒋经国总统私人特使身份秘密访美,已经前往华府。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钱复代表将于十日为这位出身特殊的特使摆下盛筵洗尘,并将广为章特使介绍美国朝野有关各方面人士与其晤叙。    据消息灵通人士说,章孝严秘密访美的主要目的,是就国府权力继承及人事安排问题,与美国方面进行磋商。据悉,由于蒋经国总统无法摆平权力继承问题,故国民党二中全会迟迟未能召开。此次派遣章孝严访美,使某些观察家揣测蒋经国处理此一重大问题可能已有突破。如果此说属实,二中全会可望于本年年内召开。消息灵通人士指出,章孝严与蒋经国有直系亲属关系,此次章氏衔命访美,必有重大使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论家对本报记者说,章孝严不但与蒋总统有直系亲属关系,而且与王升也有深厚而密切的渊源。这位政论家又说,王升调任国防部三军联合作战训练司令部以后,该部组织编制随即较国防部副部长张国英兼任主任时期大为扩充。    这位洞悉国府内情的政论家说,在国民党二中全会行将召开之前,章孝严突然奉命秘密访美,其任务之重大,可想而知。

10. 台湾各地暴雨成灾

【本刊讯】台湾近日来暴雨成灾。据台湾《民众日报》六月五日以《豪雨不停全省灾情惨重》为题报道,台湾“各地连日来豪雨不断,各地发生水灾、山崩、坍方、堤防崩溃、桥梁被冲毁,灾情严重”,迄今已有二十二人死亡,十人重伤,农作物损失“难以估计”,进一步灾情正由台湾警方统计中。台湾《中国时报》六月六日发表题为《从水灾损害痛论公共工程的缺失》的社论说,对台湾这次洪水造成的灾害,“可以从多方面检讨,不过我们特别重视公共工程的品质问题”,人们都知道,台湾“公共工程”的不管用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今天台湾地方行政单位,把公共工程建设经费“视作肥肉,成为各方逐鹿的目标”。社论指出,这次水灾表明“的确有大部分(公共工程)是因为偷工减料而经不起洪水的冲刷”。

11. 台湾中正机场发生大火客货运大厦被严重烧毁

【香港《中报》六月十日报道】台北桃源中正国际机场九日凌晨发生大火,机场客货运大厦遭严重焚毁,损失约达一百三十万美元,火警中无人受伤,但来往港台间的班机已大受影响。    九日凌晨三时三十六分,位于桃源中正国际机场离境大堂及过境大堂间的免税店突告起火,火警发生后迅速蔓延开去,并波及货运大楼,整个机场被浓烟所笼罩,机场被迫关闭十小时之久。    台湾民用航空局一名负责人表示,机场显未遭人纵火或破坏,而当局正在调查起火原因。    由于机场发生火警,九日有六班来往港台间的班机受延误。

第 3 版

1.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简介

【本刊讯】最近我们参观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苏联国家电影业委员会副主席、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总经理西佐夫介绍了制片厂的概况,然后,带我们参观了头套制作间、面具制作间和摄影棚。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建于一九二四年,现有职工五千人,其中导演一百零二人(包括总导演八十八人),共有十三个摄影棚(最大的占地一千四百平方米),三十个车间,拥有从拍片到制片的全套技术设备。该厂年产故事片四十五至五十部,占全苏故事片摄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自建厂以来,拍摄过不少驰名国内外的影片,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解放》等,今年还将摄制一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大型史诗片《莫斯科保卫战》。    西佐夫在谈到制片厂的不足之处时指出,影片质量是个重要问题。由于有的导演水平不高,该厂也拍过一些水平较差的甚至坏的影片。按苏联的规定,只要拿到毕业证书的人,就有资格拍片。而且往往是越没有能耐的人,越死气白赖地要导演片子,这对一个拥有大量天才导演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来说,是很反常的现象。另一个大问题是制片经费问题。尽管苏联的所有电影制片厂一年要向国家上交十亿卢布左右的利润,国家对摄制费用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这就必须降低摄制费用。摄制新片时,每个场面最多只能拍三次。“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平均每部片的摄制费用为四十万至五十万卢布,有的大型片,由于参加演出的人员多、场景复杂,可达一百万至二百万卢布。    接着,我们参观了头套制作间,这里全部是女工,手工操作,头套用的头发有真的,也有用合成材料制造的。一个女工制一个头套约花一周时间。面具室内保存着“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的脸部塑模,还有各种人物及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面具,有鼻子、牙套等单件,一面墙上还挂着京剧脸谱。面具用合成塑料制成,又薄又软,用它化妆,不会影响演员的脸部表情。这个制片厂的头套与面具不光供应本厂,还供外厂订货。    最后我们来到正在摄制故事片《马尔波尔小姐追捕杀人犯》(暂定名)的摄影棚。这部电影是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侦探片,描写在伦敦一个大企业家中发生的一起凶杀案。这部影片计划今年拍成,明年与观众见面。(王南枝)

2. 迪斯科舞为害不浅

【法新社伦敦五月二十六日电】《英国医学杂志》今天报道说,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因跳迪斯科舞而使胳膊和腿失去知觉。    医生说,这位未透露姓名的小伙子在跳“头碰头”舞五分钟之后感到四肢无力。“头碰头”是迪斯科舞的一种,跳的时候必须快速伸缩脖子。    医生说,“头碰头”舞不会损坏骨骼,但会撕裂脊髓的神经组织。医生说,这个小伙子经过八周的治疗之后,两条腿可以完全恢复知觉,但胳膊和手只能部分恢复知觉。

3. 西班牙拉克鲁斯港举行第二届生态和自然环境电影节

【埃菲社特纳里夫六月五日电】六月三日至五日,在西班牙拉克鲁斯港举行第二届生态和自然环境电影节,共放映了八个国家的五十部影片和短片。    这次电影节的主题是「原子能和核能对人类生命的有害影响和破坏力量」。    在电影节闭幕式上放映了今年获奥斯卡奖的加拿大最佳纪录短片《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这部影片在美国是禁映的。

4. 西班牙在马德里举办马克思著作展览会

【埃菲社马德里六月六日电】西班牙文化大臣哈维尔·索拉诺,今天在马德里主持「卡尔·马克思生活、著作、时代」展览会开幕式·    这次展览会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组织和西班牙文化部赞助的。展览共分四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和科学」、「现代社会主义的先驱者」、「共产主义者联盟」、「国际工人运动」。展览会上还展出有关马克思的一些书,西班牙当局第一次出版马克思的一些著作。    文化大臣索拉诺指出,马克思的著作,有一部分是可行的,有一些是不可行的。他说,可以绝对肯定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马克思在许多科学方面的贡献是重大的。他的许多思想适合于目前的情况。

5. 美国十部收入最多的电影

【土耳其《回声》周刊五月十六日转载美国《剧艺报》周刊的报道】美国《剧艺报》周刊最近刊登了截至一九八二年末美国有史以来收入最多的十部电影的消息,其中创票房价值最高纪录的是《星球大战》。    这十部电影按票房收入排列顺序是:    一、《星球大战》(一九七七年),票房收入:一亿九千三百五十万美元。    二、《外星人》(E·T·一九八二年),票房收入:一亿八千七百万美元。    三、《帝国反击战(星球大战Ⅰ)》(一九八○年),票房收入:一亿四千万美元。    四、《巨鲨》(一九七五年),票房收入:一亿三千三百四十三万五千美元。    五、《奇兵夺柜记》(一九八一年),票房收入:一亿一千二百万美元。    六、《脂肪》(一九七八年),票房收入:九千六百三十万美元。    七、《降魔人》(一九七三年),票房收入:八千八百六十万美元。    八、《教父》(一九七二年),票房收入:八千六百二十七万五千美元。    九、《超人》(一九七八年),票房收入:八千二百七十万美元。    十、《音乐之声》(一九六五年),票房收入:七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美元。

6. 英苏合拍芭蕾舞影片《巴芙洛娃------ 一位不朽的妇女》

此片记述了俄国芭蕾舞舞蹈家安娜·巴芙洛娃的一生。她留下的遗产是使现代社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造就伟大的舞蹈家。”    【英国《泰晤士报》文章】电影导演米歇尔·鲍威尔再次选定了芭蕾舞作为他的新作的题材。鲍威尔现在已经七十七岁,他在一九四七年导演过的那部优秀的芭蕾舞影片《红舞鞋》,使他至今仍闻名于世。目前他在莫斯科,为新作《巴芙洛娃    ——一位不朽的妇女》作最后的润色。这部英苏合拍的作品记述了俄国芭蕾舞舞蹈家安娜·巴芙洛娃的一生。    合作拍片往往要冒很大风险,有俄国人参加时更是如此。能赚钱获利者寥寥无几。鲍威尔和英国摄制组眼睁睁地看着在列宁格勒、伦敦和美国拍摄的费用高昂的外景镜头,被人大段大段地剪去,仅留下供发行的长度的时候,他们简直是一筹莫展。    他们遇到许多阻碍,工作常常停顿,但鲍威尔对苏联方面的工作人员及莫斯科电影公司财力雄厚、人才济济的状况赞不绝口。他长期以来一直想把俄国芭蕾舞的一些杰出人物搬上银幕,这些人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活跃在欧洲的舞台上。他本人同其中的许多人私交很深——包括那位传奇式的人物季阿吉列夫——那是他二十年代在巴黎为米高梅电影公司工作时结识的。拍《巴芙洛娃》一片的计划最初是六年前同俄国人共同制订的,可是直到今天才初见成果。    《巴芙洛娃》的苏方导演埃米尔·洛季阿乌是一个经验不多的摩尔达维亚人,鲍威尔则监督该片英文版的工作。如果事情按时间表顺利进行,这部影片将于今夏在苏联上演,随后由派拉蒙影片公司在西方发行。    当然,鲍威尔除《红舞鞋》之外,还导演过其它好几部电影。他的得意之作包括《霍夫曼的故事》、《巴格达窃贼》、《普雷特河之战》,然而《巴芙洛娃》这部作品却使他重新回到他早先热爱的舞蹈艺术,以及他年轻时在尼斯和巴黎了解的那个世界之中。    他希望这部影片能打动所有那些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期看过《红舞鞋》的小姑娘,她们现在可以带着自己的女儿——或者孙女去看《巴芙洛娃》了。儿童在这部作品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影片的开始,是当时还是个小女孩的安娜在圣彼得堡帝国芭蕾舞剧团学习舞蹈的镜头。影片是以巴芙洛娃把她的天才舞艺传授给在西方向她学习舞蹈的孩子们这样一幕情景结束的。    然而这却不是一部“儿童电影”。鲍威尔说它是一部“浪漫史”。它的核心是安娜同她的富裕的崇拜者(后来成为她的情人和经理)维克多·丹德里(由詹姆斯·福克斯饰演)之间的关系。    扮演安娜的演员是苏方导演二十一岁的妻子,可爱的加琳娜·巴利耶娃。历史上的丹德里是一个富家子弟,出生于一个法俄联姻家庭。他为巴芙洛娃倾家荡产,后因无力还债入狱。为了保他出狱,安娜签约加入伦敦艾尔弗雷德·巴特的“宫廷杂耍剧院”,这一情节使电影导演有机会编排出这样一个场面:非凡的安娜在一群会表演的海豹中翩翩起舞。影片逐一表现安娜在俄罗斯芭蕾舞团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情景,其中包括她在英国汉普斯特德常青藤大厦定居时的镜头。随后安娜前往好莱坞,成为众星中的明星。    鲍威尔说,安娜“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跳舞以后身体便日渐衰微”。她死于肺炎,但鲍威尔深知她是把自己燃烧净尽而死的,她为舞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鲍威尔和英方摄制组看来,巴芙洛娃的中心题目是舞蹈本身。他强调“一定要把这一点充分表现出来”。对他来说,这部电影的全部意义在于,巴芙洛娃从帝国芭蕾舞剧团带到俄罗斯芭蕾舞剧团的传统,正是现在支持西方的大芭蕾舞团,包括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和纽约市芭蕾舞团的基础。    影片自始至终都可以看到,安娜向簇拥在她周围的年轻的舞蹈演员传授舞艺,为未来的芭蕾舞事业奠定基础。鲍威尔觉得,巴芙洛娃现在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留下的遗产是使现代社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金钱作后盾,就不可能造就伟大的舞蹈家。”

7. 欧洲队的教练们认为冠军可能出自南美队

【拉丁社墨西哥城六月十日电】七支传统的足球强队和一鸣惊人的南朝鲜队将在第二届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复赛中争夺半决赛权。    苏格兰队首场将与波兰队交锋,苏格兰队显得信心百倍。    波兰人的风格是速度快、攻势锐利,而苏格兰人在心理上占有优势,因为他们去年曾在夺得欧洲青年冠军之前击败过波兰队。    乌拉圭队和南朝鲜队之间的首场比赛无疑是一场比试计谋的决斗,因为亚洲队和南美队都拥有优秀前锋。    南朝鲜人的速度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妙传赢得墨西哥球迷的高度赞赏。    阿根廷队在进入复赛前踢进十球而一球未丢,展示了五年前国家队夺取世界杯赛桂冠时的技术水平。    荷兰队则踢出全攻全守的传统风格。    巴西队显示了极大的潜力,以至只有一个具有超水平的对手才可能淘汰它。    四个出线的欧洲球队的教练们似乎一致认为,冠军可能出自南美球队。    一位教练说,“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队除了自身很强外,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    此间球迷的一般看法是,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将同苏格兰或波兰一起进入半决赛。

8. 美联社说参加复赛的队除南朝鲜外都是世界水平的球队

【美联社墨西哥城六月十日电】在参加比赛的十六个队中,有四个欧洲队、三个南美队和一个亚洲队闯过了七天之内的二十四场激烈的比赛,取得了参加这里进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复赛的资格。    苏格兰队、波兰队、荷兰队、捷克斯洛伐克队、巴西队、阿根廷队、乌拉圭队、南朝鲜队将进入星期六和星期日进行的下一阶段比赛。    除南朝鲜队外,参加复赛的都是世界水平的队。    苏格兰队与波兰队的比赛预计将是一场艰巨的比赛,因为这两个队采用差不多是同样的战术:即顽强的防守,长传,利用两边锋突破。哪一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苏格兰队的队员经验似乎比较丰富。    乌拉圭队通常采用南美控制球的技术,惯于消耗对方体力,为前锋制造攻门机会。它也喜欢采用中距离射门。    巴西队队员个人技术较好,但是进攻速度慢。    阿根廷队是唯一连胜三场而未失一球的队,显示了它的进攻实力。但是,荷兰队踢的比观察家们预计的要好,可能向阿根廷队发起挑战。

第 4 版

1. 美国举行人狗组合「六脚竞跑」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伊利诺斯州出现一项新奇运动——人狗组合六脚竞跑。六月四日,大约有一百一十四队人狗组合参加了一英里和三英里的“六脚跑”竞赛。狗主人用皮带套着爱犬,向终点奔跑。    比赛筹办人拉登说,这种比赛“其乐无穷”,“那是人们非看不可的一种比赛”,“它可以促进人及其爱犬的健康,但主要是为了娱乐”。他说,得胜“队伍”获赠奖杯和狗饼。(益群)

2. 美邮政工人为防狂犬袭击穿上金属裤

据报道,西方国家养狗成风,给邮政工人造成很大的威胁,有许多人送信时多次被狗咬伤。    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说,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二年的十年中,全世界有二万八千名邮政工人死于狂犬病。在美国为了防止被狂犬咬伤,不少邮政工人上班前在自己裤子的膝部喷上一种混有胡椒粉、牛骨粉等多种物质制成的药液,使狗嗅到后不敢靠近。    最近美国底特律市的邮政工人订购了一种特制的“金属裤子”(它是在普通裤子外面加上一种由钢丝编织成的重量很轻的金属裤腿),来防狂犬袭击。据说这种裤子每条售价三百多美元,可使用十年。(赤水)

3. 印度教徒沐浴的恒河污染严重

据外电报道,印度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徒前往恒河沐浴,希望能够洁净灵魂,但是现在他们的身体却有被污染的危险。    恒河素来被印度教徒视为一位“活女神”,人们传说在河里沐浴后,小孩可以长命百岁,新婚夫妇可以永结同心,老人可以安然进入天国。    但是这条所谓的圣河,近来受到粪便和化学废料的严重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已构成极大的危害。据科学家统计,目前每分钟约有三万五千加仑未处理的污水倾入恒河,大部分就倒在主要的沐浴区里。(石页)

4. 菲出动大批专机接运高官参加总统女儿婚礼

据法新社报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幼女艾琳同菲律宾著名巨商之子格雷戈里奥·阿兰内塔第三结婚,婚礼六月十一日在马科斯总统家乡、马尼拉以北大约四百公里的北伊洛科斯省的萨特拉镇一座十七世纪教堂里举行。从市长级起的全体政府高级官员都被邀请参加这个婚礼,菲律宾国营航空公司出动二十四班特别专机从全国各地接载大批高官前往参加这次大事铺张的婚礼。(益群)

5. 美乐队为何用《军舰进行曲》欢迎日首相?

五月二十九日西方七国首脑在美国的威廉斯堡开会,讨论西方经济问题。各国首脑到达时,美国军乐队奏乐欢迎。法国总统到达时,乐队奏《马赛曲》;英国首相到达时,乐队奏《上帝保佑女王》;日本首相到达时,乐队竟奏起了《军舰进行曲》,引起欧美一些记者不满。一位西方记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九四一年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时,把美国海军打得七零八落。当时日本广播战报时便以《军舰进行曲》为背景音乐,不知美国乐队现在为什么用这个曲子来欢迎日本首相。(观察)

6. 美国百岁老人超过三万

据美国统计局六月五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美国现有百岁老人已超过三万二千人,其中二万四千人是女性。报告还说,八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也增加了,约有二百四十万人。美国现在总人口是二亿三千二百零五万七千人,比一九八○年增加了五百万人(林子)

7. 海豚「围护」落水人免遭鲨鱼袭击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名叫巴瑞的中年人,五月的一天乘船在大西洋垂钓时,小船翻覆,他奋力泅水回岸。途中曾遇上鲨鱼,但幸运的是,当时有一群海豚在他四周「围护」,鲨鱼避开海豚,他才免遭鲨鱼的袭击。(淮舟)

8. 美科学家发现:植物遭昆虫袭击时能发出警告信号

据报道,最近美国科学基金会发表一篇报告说,树木在遭到蚕食植物的昆虫袭击时,树木彼此之间能发出化学警告信号。树木是利用昆虫排出的化学物质来发出警告的。这些化学物质含于由昆虫所排出的吸引异性的物质之中。他们说,这个研究在控制害虫破坏森林方面可能具有深远意义。科学家们发现,这种警告系统,能使未遭虫害的树林,利用改变树叶里营养成份的办法,免遭害虫蚕食。(石页)

9. 美联社评玛·撒切尔组成新内阁

【美联社伦敦六月十一日电】英国内阁改组中,保守党的温和派主要人物皮姆与运输大臣豪厄尔一道被解除了职务。这次改组把大多数重要职务都交给了坚决支持英国右翼领导人的人。    这次对二十一名成员内阁中的十名阁员作出的变动是在首相到白金汉宫谒见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回来之后宣布的。    皮姆与撒切尔夫人关系不太融洽,而且,他在为期四周的竞选中说过,要是保守党不取得压倒胜利,那对于实行民主会“更有利些”。这就更不会使他们的关系改善了。    皮姆是在十日晚上同撒切尔夫人会晤了一个小时之后被解除职务的。十一日公布的他的只有四行字的辞呈只是说,他“非常珍视”在撒切尔夫人政府中任职的这段经历。    内政大臣威廉·怀特洛还兼任副首相。他和皮姆一样,也是一位温和派。他被留在内阁内,但是得到了世袭爵位,并升为上院领袖。    这是自一九六四年以来英国第一次册封世袭爵位。这样,怀特洛的后嗣就可以继承上院席位了。    四十三岁的利昂·布里顿是内阁中最年轻的成员。他由以前担任的棘手的经济职务——控制国家开支的财政部首席大臣——升任新的内政大臣。这是一项敏感的职务,要负责警察机构和控制移居。    怀特洛仍任副首相。党内右翼曾批评他在法律与秩序的问题上态度不够强硬。    撒切尔夫人保留了内阁中最引人注目的强硬派人物——诺曼·特比特的就业太臣职务。    撒切尔夫人提升了一位温和派人物——把农业大臣彼得·沃克升为能源大臣,并保留了另一位温和派人物詹姆斯·普赖尔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职务。这显然是为维护党的团结而作出的让步。    国防大臣赫塞尔廷也比撒切尔夫人左。他继续担任。    党的主席帕金森在组织撒切尔夫人的竞选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也平步青云,被任命为新近联合起来的工业和贸易部的大臣。自由党领袖戴维·斯蒂尔称这个班子“还是象以前一样的混合物”。他还说,“奈杰尔·劳森很可能是一个比杰弗里·豪更强硬的财政大臣。”

10. 日报说日本中学社会课本中仍然删掉「侵略」一词

【日本《每日新闻》六月十日报道】题:中学社会课本中仍然删掉“侵略”一词    原以为文部省在审定今年教科书的时候,不会要求修改日本“侵略”这一措词而来取自然通过的方针的。但是,九日获悉,在就有关日中邦交正常化(一九七二年)的记述中却不批准使用“侵略”的措词而使其删掉了。    拿部分修改的学校图书(东京品川区)的中学社会课本《历史》来看,现行教科书是这样写的:“在美中接近的背景下,日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了日中联合声明,深刻反省了日本在过去的战争中给中国造成的巨大损失,两国决心发展和平与友好关系。”但是,提出审定申请时曾要把“在过去的战争中”这一说法改为“在过去的侵略战争中”,把“发表了日中联合声明”部分放在“决心发展和平与友好”之后。    据执笔人说,去年的“侵略”和“进出”问题已在外交上得到解决,同其他地方一样,为了说清楚日中战争的性质,因而改成了“侵略战争”。    著作者之一的一桥大学教授永原庆二以想不通的表情说:“日中战争是侵略战争,这是早有定论的。”    关于日中战争,二月十八日当中曾根首相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被问及“你认为是侵略战争吗”的时候,他回答说“嘿,简单地说就是那样。”这就明确了对侵略战争的认识。    【共同社六月九日消息】在新加坡,对日本审定教科书一事的批判再次兴起。受到批判的是从明年度开始使用的中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记述,有关日军在占领新加坡时期搞的屠杀事件的地方。新加坡有影响的中文报纸《南洋星州联合报》五月三十一日报道说,被屠杀的人数由“二万人”篡改为“六千人以上”。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投书该报,说这“歪曲了事实”。

11. 阿拉法特访问沙特阿拉伯

【美联社利雅得六月十一日电】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今天从科威特抵达这里,以便同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就黎巴嫩危机和阿以冲突中的最新的事态发展举行会谈。    外交人士说,法赫德把阿拉法特召到利雅得来是为了向他介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最近访问沙特阿拉伯的情况。    卡扎菲是昨天离开沙特阿拉伯的,在此之前,他同法赫德举行了和解会谈,消息灵通人士说,法赫德企图说服利比亚领导人停止他的反阿拉法特的行动。    阿拉法特对记者说,他目前对阿拉伯国家的访问旨在组成一个联合阵线,根据非斯计划来解决中东危机。非斯计划是去年九月由在摩洛哥召开的阿拉伯首脑会议提出来的。阿拉法特说:“对我们来说,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保留巴勒斯坦人的武装和让巴勒斯坦人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

12. 卡扎菲结束对叙利亚的访问

【法新社大马士革六月十一日电】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今天离开大马士革。在此之前,他在大马士革作了七小时停留,其中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举行的一次会晤上。    叙利亚一位官方人士说,这次会晤“从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发动的攻势和由强加给黎巴嫩的美以协议造成的危险的角度”讨论了“阿拉伯当前的形势”。    这位人士说,两人研究了“正在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接触与合作,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还说,“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对付同阿拉伯世界为敌的阴谋”。卡扎菲上校对这里的访问是在阿萨德结束了对的黎波里的访问几天之后进行的。这次访问是利比亚领导人目前的阿拉伯国家之行的一部分。人们认为,这次访问是个迹象,表明卡扎菲愿意作出努力,加强阿拉伯团结。

13. 黎南部以色列军队遭到袭击

【法新社大马士革六月十日电】巴勒斯坦通讯社星期五援引的一项战报说,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总指挥部说,纪念伊亚德组织星期五向以色列在贝鲁特南部的“达穆尔机场的设施和在机场附近的营地”发射的火箭,是他们干的。    战报说,敌人在这次袭击中“遭受了重大人员和物质损失”。    【法新社特拉维夫六月十日电】以色列军方发言人下午承认,三名以色列士兵星期四上午凌晨四点被打死,当时一个摩托化巡逻队在蒂尔以东十公里远的地方遭到了一些恐怖分子(以色列军队说是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袭击,但他没有谈到有其它损失。

14. 世界报纸要目(六月十二日)

波恩《斯图加特新闻》:成千上万的人在新教教会会议附近举行示威要求和平    巴黎《世界报》:撒切尔夫人正视她的胜利    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皮姆外交大臣在撒切尔夫人的内阁改组中被解职    莫斯科《真理报》:结束美国在中美洲的专横统治    华盛顿《华盛顿邮报》:教皇的访问对同东方集团的关系是关键性的    纽约《纽约时报》:舒尔茨抱怨法国作为盟国是“使人恼火”的    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州报》:撒切尔夫人改组内阁(合众国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