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09-16
第 1 版
1. 美《华尔街日报》十二大为全党输入了许多新鲜血液
【美国《华尔街日报》九月十三日报道】(记者:秦家骢) 中国党的领导班子中基本上没有变动,还是一些老资格的党员。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胡耀邦当选为党的总书记。 虽然党的最高领导班子实际上没有变动,但是在周末休会的党代表大会确实为党输入了相当多的新鲜血液。 党在给它自己的队伍中增加较年轻的人方面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 在中央委员会中,现在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不到六十岁。 此外,受过专业训练的委员的人数也从上届中央委员的九个人增加到了五十九人。 在新的政治局委员中,有一些人在政府和军队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些人中间有高级副总理万里、党的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党的组织部部长宋任穷、党的主要理论家胡乔木和统战部门首脑廖承志。 中央委员会还选举了书记处的成员,他们将主持党的日常工作。 其中大多数是上届书记处的成员,但是也增加了一些新成员。他们是党的宣传部门的首脑邓力群、军人杨勇和省领导人陈丕显。与此同时,几位前书记处成员被提升进入政治局。
2. 路透社评金日成主席将访华
【路透社北京九月十四日电】新华社今天说,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不久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七年来第一次访华。 这条简短的消息没有说明金主席何时到达北京,也没有说明他将在北京逗留多久。 北京和平壤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中国总理赵紫阳去年十二月对北朝鲜进行了正式访问,据双方的官方消息说,这次访问充满了‘‘友好的气氛”。国防部长耿飚今年六月也去那里访问过,受到了金主席的接见。
3. 《南洋商报》文章《十二大后的中国外交》
【新加坡《南洋商报》九月十一日文章】题:十二大后的中国外交 细细阅读日文报章有关中共主席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所宣读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今后的外交特征大致是这样的:中美日的联盟关系不会象过往那样紧密,中苏关系也不会象过往那么紧张,但中国与西欧的关系会加强,中国依然会争取领导第三世界。 中美的矛盾,主要在于美国既在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又根据《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售卖武器给台湾。中国认为美国售卖武器给台湾,是干涉内政与不尊重中国主权的表现,因此胡耀邦声称,中美关系犹如天空布满阴云。 中日关系,自一九七二年两国复交以来,除一九七九年初与一九八○年秋,中国因调整经济发展计划,两国的贸易,文化交流或其他方面的交往,都是与日俱增的。不过,最近发生的篡改史实问题,却使中日关系倒退一步。胡耀邦特别提出日本的某些人士,正在进行包括篡改史实的各种美化军国主义丑行的活动,而这是亚洲各国人民必须提高警惕的。 胡耀邦在这次大会上,也提及苏联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苏边境与蒙古国境驻扎大批军队,挥军侵占阿富汗,及怂恿越南占领柬埔寨等等霸权主义表现的行为,是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但他却未直接抨击苏联,说如果苏联有诚意与中国修好,不应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应有实际的行动与表现。中美日关系不能顺利发展,还导致中国会倾向西欧寻求经政合作。当然,中国与西欧靠近,并不会影响到自由世界政治的稳定。
4. 共同社述评《“新老结合”型的新领导机构》
【共同社东京九月十三日电】题:“新老结合”型的新领导机构 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已经决定了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新老结合”型的领导体制。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保留了十八名老干部。 这表明,党领导人的新老交替并没有完成,处在过渡阶段。 把保留老干部看做是旨在安定团结的“新老结合”。上个月,胡耀邦在见法新社社长的时候曾经说:“总书记是党领导的第一线,政治局是第二线。” 虽然存在着“元老院”式的政治局,但占上风的看法认为,中国的实际领导是由业已年轻化的书记处来掌握的。看来,赵紫阳没有进入书记处是因为贯彻了党政分离的原则。
5. 日报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组成
【日本《读卖新闻》九月十三日述评】在十二日的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决定的党领导人事中,邓小平、胡耀邦扎实地加强了领导力量。 万里副总理等九人进入了政治局。胡启立等人进入党的决策和执行的关键机关书记处。 由二十六人增加两名扩大为二十八人的新的政治局,新增加了九个人。 他们都是随着邓小平路线的确立而复出或晋升的人。可以说,廖承志进入政治局表明要为统一台湾而进一步加强工作。
6. 《印度教徒报》说:中国现代化路线很得人心已取得伟大胜利
【《印度教徒报》九月十四日社论】题:中国方针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在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国际方面的方针已得到正式批准。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战术原则和方针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国内方针的改变所取得的成果在中国人民中是很得人心的,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 特别得人心的是,中国已从文化革命期间的大混乱中恢复了秩序,并且非常注意普遍地提高生活水平。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使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以及消费与积累之间达到平衡的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前景的估计是非常乐观的。 关于外交事务,中国重申了它是属于第三世界,重申了它的对外政策的独立性。中国的对外政策也略有调整,提到苏联时比较温和,并且取消了过去的那种说苏联是中国利益和国际稳定与和平的主要“威胁”这一提法。
7. 塔斯社报道我党十二大闭幕
【塔斯社北京九月十二日电】题:中共十二大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已在这里闭幕。据报道,今天举行了中共中央全会。全会选出了由二十五名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 还选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人员有: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还选出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它由九名书记和两名候补书记组成。 全会任命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8. 香港报纸评我党十二大
《财经日报》说中央委员会的新增成员突出了年轻化、专业化 【本刊讯】香港九月十二日消息:香港一些报纸今日就十二大闭幕及一中全会公报发表评论:《天天日报》在题为《看中共领导层的新人事》的社论说,胡耀邦当选党的总书记是中共的重要人事决定,说明邓小平的政策已是取得了预期的胜利成果。从此之后,可以放手做事,以期取得现代化成果。当选中委的党员,有三分之二不超过六十岁,自不能否认这是“青壮接班的事实。”另一方面,叶剑英、李先念和陈云等老一辈的留任,是合理而不足为怪的,因为新人当政,需要经验指导,因此少不了他们的劻扶。《财经日报》在题为《党政分家迈进一步》的社评说,废除主席制而代之以总书记是一项很大的突破,意义重大。中委会的新增成员是突出了年轻化、专业化这一点,但核心领导层基本上还没有多大变动。 此外,政治局成员搞经济的占有较大比例,自然与以后核心是经济建设的政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廖承志一向掌管华侨及港澳事务,这次被选入政治局,无疑是中共日益重视华侨及港澳事务的反映。
9. 英报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结果
【英国《每日电讯报》九月十三日述评】题:北京的元老继续掌权 中国新的执政的政治局人选昨天已经揭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共产党的核心组织——的人选原封不动,只去掉了前党主席华国锋。 与此同时,邓还是继续担任党的军委主席职务,军委对中国的武装部队有最终的指挥权。 在十日宣布的拥有二百一十名委员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与上届中央委员会有很大的不同。 有一半中央委员是新的,三分之二的委员在六十岁以下——这是邓力图使中国减少点老人政治而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 可是,由二十八人组成的政治局的平均年龄和上次的大致相同。 【英国《金融时报》九月十三日述评】在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后,邓小平仍然作为中国的「强有力人物」牢牢地掌权。 尽管胡耀邦被任命为党的总书记和正式领导人,邓小平只是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的第三号人物,但是,邓小平仍然是权力强大的军事委员会的主席。
10. 齐亚·哈克说他将于十月中旬访华
【美联社卡拉奇九月十四日电】齐亚·哈克总统今天证实,他将于十月十七日访华与中国领导人会谈。齐亚对记者说,“两个友好国家的高级代表团之间交换看法是经常性的”。这次计划访问北京将是他一九七七年七月就职以来的第三次访问。齐亚说,他将从北京前往北朝鲜与金日成主席会谈。
11. 德新社评述中共十二大闭幕
【德新社北京九月十一日电】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闭幕,闭幕式上的讲话再次肯定了中国当前的政治路线。 党的副主席李先念在向一千六百名代表致闭幕词时说,代表大会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通过了党的领袖胡耀邦十一天前对形势作出的估计和提出的今后的任务。 在今后五年里,北京领导人须要尤其致力于改进中国的金融、经济和社会状况。 党的工作作风也得改进。 胡耀邦和邓小平主张中国继续同外国合作,主张在国内实行改革。 在今天的闭幕会议上,代表们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权力现在提高了。
第 2 版
1. 《自由比利时报》载文说:十二大使中国正式走上了正轨
【《瑞士报》九月十一日文章】昨天,中国共产党十二大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正象所预料的,人们谴责了文化革命,并继续奉行务实的政策。大会修改了党章,确认了现行路线。 文化革命只重视思想建设,邓体制则注重国家的发展。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中国要拥有现代化的有效的经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过去被排斥的办法:利用外资、同资本主义国家往来、合理地管理企业。因此在经济方面,可以说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邓为中国提出了新的方针,在这种新的方针下,意识形态已不占绝对地位了。 在邓的领导下,中国现在呈现出一片平静而安定的景象。毛以后的中国已确定了宏伟的目标。未来将会告诉我们它是否能达到这些目标。 【比利时《自由比利时报》九月十一日文章】题:中国:周恩来的真正遗产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结束了。实际上,这是邓小平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进行的长期政治战役的令人满意的结果。邓小平的主张最终占了优势。但也应该把代表大会取得的成果看成是前总理周恩来遗产的成果。 在狂风席卷整个中国大地时,周恩来岿然不动。他在晚年时,仍保持着清醒头脑,努力使一些本不应该离开政治舞台第一线的人回到了第一线。由于组成了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企图动摇党的领导的极“左派”分子的最后几跳才被制服。今天,看来事情已正式走上了正轨。 此外,人们有充分理由认为,邓小平的主要政治功业已经完成。他在维护政权的基础的同时,使政权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纠缠。他继承周恩来作法,打开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使中国同西欧、美国和日本进行正常的对话。他现在领导着“贤人委员会”,可以从容不迫地考虑未来的事情了。
2. 澳《堪培拉时报》社论《中国的新道路》
【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九月十三日社论】题:中国的新道路 邓先生实现了他所希望的东西,通过了一个新党章,建立了一个集体领导班子。 大体上说,看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大概都会欢迎邓先生的成就,因为一个有十亿人民的国家的和平和稳定必然到处都是重要的。在中国本身,现在有了为提高经济效率发动统一的、坚定不移的运动的前景,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忍受的困苦太多,时间也太长了。而且还出现了这样一个前景,那就是:法律将会更加重要。 党进行了改组,新党章规定了党的结构,进行了认真的尝试来把党政分开,并使人民相信党政确实分开了。 毛所鼓动的革命动乱确实是过去了,但是自然界的压力将足以使中国受到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这个国家最大的实力大概还在于它的人民自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来所得到的经验——期望、失望、受苦受难。 现在终于使他们的希望有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只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制度和他们的领导人变成较为现实主义这一点。例如,胡耀邦上周对党代会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能靠努力发展生产。”对于一个有耐心的人民来说这是真诚的忠告。
3. 土《自由报》评胡耀邦在十二大的报告
【土耳其《自由报》九月六日文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努力为这个国家制定了建立一种崭新的领导体制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主席胡耀邦反对个人领导和“个人崇拜”的作法,他在会上强调党的领导应实行“集体领导”制,并宣布说将取消主席和副主席的职务。 他长时间以来反对在国内挂自己的像和把自己抬高为领袖。他说,“我并不是超人一等的一个人,像每个人一样我也是由骨头和肉组成的一个人”。 胡指出,为了能够建成年轻班子,在中央和地方将成立顾问委员会。他说,由于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党将由较年轻和受过较高等教育的领导人领导,党将进一步年轻化。
4. 法报说梅尔马兹对访华结果感到满意
【法国《晨报》九月十日文章】题:法国在亚洲的愿望(该报驻中国特派记者多米尼克·比尔) 路易·梅尔马兹感到满意:他刚刚结束的对中国的访问使人推测到法国要和这个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人们当时认为,这次访问主要是礼节性的,但却完全是政治性的。 中国人接待的不仅是自一九四九年以来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法国国民议会议长,他们接待的是法国第三号人物,一位密特朗的忠实朋友。 在中国,举动和讲话都是重要的,但最不能使人弄错的迹象是:路易·梅尔马兹受到了被所有的观察家认为是“异乎寻常”的接待。由于对外关系部长谢松七月份的访问,法国同中国的关系大大改善了。 路易·梅尔马兹的访问证实了这样一种倾向,这不是偶然的。似乎愿意选择一种开放政策的中国人认为法国是能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多样化的对话者。他们在经济方面也对法国有所求:高级工艺设备、核电站、直升飞机,特别是幻影二○○○型飞机(虽然双方还没有正式讨论购买幻影飞机的问题),法国是不大容易满足这些希望的,因为向中国提供武器会引起国际性的问题。 路易·梅尔马兹充当了信使。法国政府打算适当地重新采取戴高乐将军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采取的步骤:同不依附于两个集团的潜在大国建立联系,介入北京、华盛顿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在法国看来,这是参与梅尔马兹称之为的有利于和平、独立、力量平衡和南—北对话的“全球政策”的一种方式。 梅尔马兹对新华社发表了一次谈话,他说:“法国对世界的这一地区(印度支那)没有任何企图。但一旦人们需要我们,我们也不会推辞。”这再次表明,法国梦想在微妙的外交形势中起积极的作用,就象它在黎巴嫩所作的那样。
5. 《中国:走向未来的长征》
【英国《新社会主义者》双月刊九、十月份一期文章】题:中国:走向未来的长征(作者:杰弗里·古德曼) 我这次再去中国,简直认不出我十年前所见的中国了。 变化是令人吃惊的,而且变化仍在进行之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处在巨大变革中的国家。 诚然,任务是巨大的。 中国政府和党的领导人也没有低估这一点。他们的坦率是令人吃惊的。他们请“外国朋友”对中国目前的生活进行分析、提出意见。 现在,工会再次作为正式机构开始活动了。 工会是以行业为单位组织起来的,但是,真正的权力看来掌握在省级工会的手中。 中国为了解决严重的青年待业问题,正在鼓励青年人自谋职业,开办小型企业或合作社,这是一种自己动手创造就业机会的计划。 中国无意掩盖或缩小存在于“待业”这一问题之中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事实上,我们由此看到共产党社会公开而老老实实地承认存在着这种问题,而且没有什么迅速、简单和立竿见影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还有一些其它的事例来说明这种坦率态度。 经济改革是头等重要的主题,其中包括克服官僚主义,实行物质刺激和大力消除过去喊口号的做法。 不论在中国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感觉到一种努力求上进的新精神。 同时,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到处是一派进行紧张建设的景象,修起了公寓、工厂、公路、医院、学校。 气氛是热烈的,但是人们的要求也提高了。十年前,每个家庭优先考虑的三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和半导体收音机。今天,优先考虑的东西是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甚至是盒式录音机。 电视文化生活已开始在中国普及——但仍是黑白电视,然而从大城市的商店橱窗中的陈列品来判断,用彩色电视机的日子已不太远了。广告在每天晚上的电视节目中占有固定的时间,在边远地区现在也能看到小型电视机J。 中国城市中的高层公寓取代老式的共同生活住宅的做法是成问题的。尽管物质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现代化的高层住房所带来的大家庭的解体终将带来一大堆新的社会问题。 人们还普遍地认识不到,中国的国土虽然广阔,但相对地说却仍然是未开垦的。中国土地的五分之四是山区、开阔草原和沙漠。中国政府的任务是确保用占世界上可耕地的百分之七的土地来供养占人类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今天,中国继续同坏的传统观念作斗争,同几百年来遗留的玩忽职守与落后现象作斗争。目前领导层的雄心是使中国摆脱落后,使这个国家走上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道路,而不牺牲中国人的独特性。
6. 中英合拍电视剧《中国人》
【香港《大公报》八月二十四日报道】题:中英合作电视片《中国人》在加紧拍摄 据悉由香港天龙影业公司、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及两家英资公司合作拍摄的《中国人》剧集,如今已拍了四集(全剧共十集)。外景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这个剧将于一九八三年拍竣,八四年在全世界播出。目前英国一家电视台已获得在英的播映权,日本方面亦极力争取播映权,香港两家电视台——「丽的」和「无线」也有此要求。该剧制作费是四百万英镑。导演和摄影均是英国人,冲印及剪接工作亦在英国进行。 《中国人》并非像一般描述中国山河景色之类的纪录片,它讲述中国文化、法制、民生等问题,例如他们就曾在南京拍摄到一桩民事案审讯过程,资料颇为珍贵。
7. 智《信使报》说十二大的召开表明中国将按已确定的方针加紧现代化建设
【智利《信使报》九月十三日评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表明,中国政府将按照以前确定的方针加紧该国的现代化建设,对外保持开放,但是提防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 在过去五年中,人民共和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九七七年,邓小平在政治上恢复了名誉。他加强了对国家事务进行集体领导的思想。 邓实行了“实事求是”的论点。这意味着摒弃一切无用的教条主义。 在经济方面,邓对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军队——给以强有力的推动,使中国向外国的投资、技术和市场打开大门。 中国共产党今后将实行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章,还通过任命新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共产党进行彻底的改革。
8. 《朝日新闻》评我党十二大
【日本《朝日新闻》九月十三日社论】题:中国向“工作的党”转变 从“战斗的党”向“工作的党”大转变——如果要评论相隔五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呢? 尤其是,新党章指出,阶级斗争今后即使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它也已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毋宁说落后的生产力是主要的矛盾。 近几年来,农业政策发生变化,奖励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等,大幅度承认自主性。结果,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因为只要劳动就能致富。 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是与提高十亿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联的。从我们邻国来看,这一方向是极好的。 可是,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比较富裕的沿海地区和穷乡僻壤地区不平衡,技术人员和专家的不足,这些必须解决的课题却堆积如山。
第 3 版
1. 战争乌云笼罩着贝卡上空
近日来,叙利亚—以色列在贝鲁特上空发生了空战,以色列袭击了叙利亚在黎巴嫩山的达赫尔贝德尔的导弹基地,双方在贝卡地区多次发生了交火事件,战争乌云笼罩着贝卡上空。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贝卡撤出后,以色列侵略黎巴嫩的目标远未实现。因为以色列要在黎巴嫩建立亲以色列政府,同以色列签订和约,进而使黎巴嫩成为以色列的保护国,这就必须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赶出黎巴嫩。 叙利亚则认为,叙利亚同黎巴嫩有着特殊关系,黎巴嫩是叙利亚的一部分,在黎巴嫩出现一个亲以色列政府这颗苦果是叙利亚难以下咽的,沙龙主张建立的以色列—埃及—黎巴嫩和平轴心,对叙利亚也是一场恶梦。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贝鲁特撤出后,其主力已转移到了贝卡和黎巴嫩北部,并正在努力使上述地区成为袭击以色列军队的前进地区。据一名在贝卡服役的法塔赫游击队员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贝卡的兵力为一万人(其中法塔赫有六千人,其它组织有四千人),也有人估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该地区有一万五千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贝鲁特撤出后,不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战士又转到了贝卡或黎巴嫩北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目前在上述地区的人数还会增加。 叙利亚、以色列双方都说,对方撤我才撤,或双方同时撤,但实际上目前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三方谁也不打算真的从黎巴嫩撤出。通过政治解决,使各方从黎巴嫩撤出的条件,目前看来尚不成熟。 贝鲁特问题基本解决后,以色列一直加强在贝卡地区的军事部署,数万名士兵,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不少重武器已运进贝卡,在某些制高点建了雷达站和安装了电子装备,在西贝卡修建了两个军用机场,修公路,架电线,加紧战争准备。以色列军队现在已控制了北到杰卜勒,东到西贝卡叙利亚—黎巴嫩边界的大片土地,距大马士革已不到三十公里。 据叙利亚人士透露,叙利亚目前在贝卡地区有三个师(另一说法为两个师四个旅),约有三至四万人,并配备了大量坦克、装甲车和大炮等重武器,修筑了贝卡到大马士革纵深几十公里的防御阵地。 由于叙利亚实际上已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穆斯林爱国力量的后盾,叙利亚将成为以色列打击的主要对象。目前在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是西贝卡地区。最近几天,以色列就向这一地区调进了二百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许多门大炮。 根据双方集结的兵力来看,如果发生冲突,其规模将是比较大的,但发展成为叙利亚同以色列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美国和苏联都不想卷入一场叙利亚同以色列的全面战争,导致美国同苏联对抗。美国也不允许以色列对叙利亚发动全面战争,阿萨德访问美国时曾要求美国制止以色列对叙利亚发动全面战争,里根表示,将认真对待这一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叙利亚虽然准备打,但只是准备打一打再来谈判政治解决,不准备真的大打。叙利亚同以色列在贝卡或黎巴嫩北部的武装冲突将为政治解决开辟道路,到时哈比卜又会出来表演一番。 (新华社记者发自大马士革)
2. 苏联和西欧国家扩大种植豆类作物
【塔斯社莫斯科八月二十六日电】题:高蛋白质作物的利用 在苏联各地划区栽培的近六十种豆类作物新品种为今后扩大播种这种高蛋白植物提供了种子。豌豆、箭舌豌豆、羽扇豆、菜豆的新品种的特点是产量高,豆粒质量好,抗病能力强。如乌里扬诺夫—72号豌豆保证每公顷收获四十公担,这大大高于目前的收获量。 豆类作物在解决饲料蛋白问题上具有重要位置。食品纲要规定,一九八五年将要收获一千二百万——一千四百万吨豆类。这几乎超过现在产量的一倍。而到本十年末豆类作物在苏联饲料供应方面应占更大的比重,每年豆类产量应达到一千八百万——两千万吨。 苏联国内自然和经济条件是很不相同的,这可以利用广泛的豆类作物品种。育种学家为每个地带栽培越来越多的高产品种。正在掌握豆类种植工业工艺。豆类作物是用来改善向畜牧业提供精饲料的。 最近在一些西欧国家里对这种作物明显地产生了兴趣,那里一度压缩了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在西欧各国最近二十年中豆类的产量从三百五十五万一千吨减少到两百五十四万吨。农场主们担心的是豆类作物产量不高,不能提供巨额利润。况且美国和巴西增加了对西欧各国的大豆出口。为了摆脱对世界大豆市场的依赖性和补充人和农业牲畜的饮食中蛋白质的不足,许多欧洲国家采取了发展豆类作物生产的措施,包括饲料用豆、羽扇豆、菜豆的种植。
3. 美专家认为:改良农田技术可补偿因耕地减少所造成的损失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八月三十日电】一个资源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说,尽管有缺水、土壤被侵蚀和把越来越多的耕地转用于其它方面的情况,美国的自然资源是丰富的,足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研究经济学家、未来资源组织主席卡斯尔说:“农田技术的持续改进将能补偿自然资源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损失而有余。” 卡斯尔说,对农业发展的限制十分有可能来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整个环境质量的恶化。 他承认,对自然资源的威胁——特别是土壤侵蚀、缺水和把耕地用于非农业目的——有时候在局部构成严重的问题。但是,他说,这样一些问题不大可能会损害整个美国的农业生产。 他说,迄今为止,耕地的损失并没有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部分原因是经过改良的农田技术能够补偿任何损失,部分原因是涉及的耕地面积还是少量的。 卡斯尔认为造成水的管理不善和使用效率低的原因在于过时了的定价制度。他说,这个制度一直使水价保持在人为的低水平上。 他还说,国家的能源政策能够损害农业的发展,因为这些政策没有把外来石油供应量的减少可能给美国造成怎样的损害这一点考虑在内。 卡斯尔说,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构成了类似的问题,他指的是农产品出口量增长速度的减慢。 美国农业部的一个报告预测,到九月三十日为止的这个年度里,尽管销售量预计将达创纪录的水平,可是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值将减少百分之八。 农业部把这归因于经济停滞和外汇率的调整,他说,价格疲软的现象大概将继续到下个财政年度。 卡斯尔把它归因于政府的经济政策,他说,这些政策使得美元的地位变得太强了。 他说:“我们预见到国际上对我们产品的需求将减少,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元地位太强。”
4. 苏将在乌拉尔打一口超深井
【塔斯社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八月二十八日电】题:在乌拉尔将打一口超深井 在乌拉尔将打一口超深井,它将能提供关于乌拉尔地下十二——十五公里处的岩层资料。 准备用超深钻装置的钻头打穿大地的地区已开始做准备工作。在此之前对乌拉尔的深层结构(直至三十——五十公里深处)利用地震探测法研究了近十年。已确定,正如古希腊人把乌拉尔称作里费那样,里费基础(里费是乌拉尔地区的一个综合性沉积层的简称——本刊注)是在子午线方向由五 ——七个其物理结构有明显差别的块段组成。
5. 西德利用核电站的余热提高农作物产量
【西德《日尔曼论坛》周刊八月十五日报道】由管道从贡德雷明根核电站输送来的余热已经被利用来提高邻近农田的作物产量,经过四年的试验,一直是成功的。这种方法是把余热象输送热水那样用管道输送到大约六公顷的田地里。 巴伐利亚州土壤和植物研究所说,玉米和马铃薯的产量大大增加了,但是其他谷物产量有时下降。 据说,从长远来说,农业上得到的好处不如环境上得到的好处大。 负责地热工程的公司发言人说,核电站的冷却塔(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它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危险)将来可能是不必要的了。 贡德雷明根的试验一直得到波恩研究部的支持。支持这个试验的意见认为,它肯定能够代替冷却塔,成为一种处理从核电站排出来的余热的办法。 把经过处理的余热用于农业不仅会提高作物的产量;同时它还会减轻燃料循环的负担。 对于一个象页德雷明根那样大的发电站(发电量为一千三百兆瓦)来说,将需要用管道把余热输送到六千至八千公顷的地里去。这将需要花费大约五亿马克。 贡德雷明根的试验,已经使农作物的产量平均增长了百分之十三。
6. 苏联节约煤炭的措施(上)
苏地质矿物学博士著文说,应该在生产和消费的所有阶段实行极严格的节约制度,因为煤炭仍然是人类最大的燃料资源 【苏联《科学和生活》杂志文章】题:为节约而复兴 煤炭是最稳定可靠的能源之一。其储量超过其他可燃矿物资源许多倍。根据预测,煤炭在世界燃料动力平衡中所占的比重,到二○○○年将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到二○二○年为百分之三十六。 我国规定高速发展煤炭工业。今天,苏联的煤炭年产量超过七亿一千六百万吨,将来还要增加。 复兴煤炭时代不仅仅意味着采煤量绝对数字的增长,它还意味着在生产和消费这种燃料的所有阶段上,实行极严格的节约制度。需知,煤炭仍然是人类最大的燃料资源。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作为一种燃料形式将取代石油和天然气,这件事本身非同小可。然而,事情还不止于此。 鉴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煤炭的范围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方面——动力和炼焦以外,煤炭还用于电机工业、建筑工业、农业。今天已经制成了从煤炭里获得液体、气体合成燃料以及化学工业的宝贵原料的设备。节约的第一个阶段煤炭开采和加工的合理布局是节约矿物燃料战略的第一阶段。 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煤田、耶基巴斯图兹煤田和重新开发的图尔盖煤田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附近地区的动力供应,而且还能改善我国欧洲部分,以及乌拉尔的动力供应。 要优先发展露天采煤法。计划在本五年计划内建立起总生产能力为年产六千八百六十万吨煤的露天采矿场,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里为一亿二千万吨。到一九九○年,苏联全部煤炭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将用廉价的露天方法开采。 节约煤炭要从设计矿井的过程开始。优秀设计师在“砍开”煤层,划分采煤工作面的时候,选出一种能够使地下煤炭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开采系统。要知道,减少损失,别的姑且不论,还能延长现有矿井的使用期限,压缩用于勘探和开发新煤田的一大笔开支。为了公正起见,应该指出,一部分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为了保障矿工安全的工作条件,沿地下巷道留下一些煤体 ——防护矿柱。这种煤柱留在河流、大厦和工业建筑的下面。于是,有时大量煤炭就“冻结”在城市底下的煤柱里了。例如许多煤埋在顿巴斯矿工城下面。大量矿藏集中在库兹涅茨克煤田的普罗科皮耶夫斯克城和基谢列夫斯克城下面。 在这种情况下,工艺学上规定用矸石充填采空区。顺便说一句,这种方法不光可以用来保存巷道上面的建筑物,还可以广为应用,因为它能带来双重好处。煤全挖出来了,过去要求送上地面的矸石,很大一部分被留在地下了。 使用水力采煤法看来大有好处。苏联第一座借助高压水流进行采煤和运输的矿井,早在五十年代已在库兹巴斯开始运营。今天,在库兹巴斯的一些大型矿井里,功率强大的射水机在工作面割煤,煤浆则通过管道运送到选矿厂。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比采用普通“干式”工艺的矿井高一倍。此外,水力采煤不需要人经常呆在工作面,不用支撑回采场,很少出现煤尘,发生地下火灾的可能性极小。 这一切都证明,建设大型水力采煤矿井是正确的。库兹巴斯有一座这类水力采煤矿井,经过改建,一年将开采一千多万吨上等炼焦煤。煤炭已经开始顺着十二公里长的管道从这里进入西西伯利亚冶金联合企业。尤其是,这样运送燃料比用车皮经铁路运输便宜一半,比用汽车运输便宜三分之二。(上)
第 4 版
1. 奥报报道《捷克斯洛伐克走向不可捉摸的未来》
【奥地利《新人民报》九月八日报道】题:捷克斯洛伐克走向不可捉摸的未来,经济呆滞,居民不安 据说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不久前断言,如果不立即采取若干措施来改善国家经济的话,人们很快就必须在国境上竖起书写着‘“您现在进入的是一个工业博物馆”的牌子。由于捷克目前的经济状况在最好情况下也只能称为停滞不前的经济,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班子正在匆忙地考虑进行某种改革。 数以千计的大量知识分子,已经回到了他们原来的位置上。 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民众对社会和政治变得无动于衷,这是共产党主席胡萨克自一九六八年以来采取的最重要的策略,他的政权在实施这一策略中取得的成效是不小的。 至于工人,他们是不会出来说话的,只要生活水平继续有所增长。捷克斯洛伐克在胡萨克政府领导下的十五年多的时间里一直默默地保持着这种制度。 一种可能威胁这个制度的稳定性的内部发展是,这里的相对富裕的状况正在消失之中。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已经完全不再增长了,而种种迹象表明,情况将会越来越糟。 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家了。特别小心谨慎的胡萨克政府拒绝效仿东欧的榜样,通过从西方借大量贷款来为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筹集资金。由于没有这么做,因此捷克斯洛伐克根本没有使其经济实行现代化。汽车工业则是个例外。其结果是:捷克斯洛伐克欠西方的债务少得令人羡慕:约三十五亿美元。但这个国家工业设备的大部分都已有十五年以上的历史——什特劳加尔总理认为,这些陈旧的工业设备,比其他的工业国家多吞掉了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的能源和原料。 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在国外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但对外贸易总计约占这个国家社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 象胡萨克这样的意识形态专家自信地坚持,不要采用匈牙利式的“市场力量”来毒化社会主义的纯洁性。 五月份首批征兆变得明显了,看来什特劳加尔赢得了这场斗争:捷克斯洛伐克宣布,它允许在劳务工业部门恢复私人经营的企业,作为向重要经济改革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但是谁也不知道胡萨克能一同沿着这条他认为是重蹈一九六八年覆辙的路走多远,改革是否能取得所希望的成功。捷克斯洛伐克正走向不可捉摸的未来。
2. 美第七舰队加强同亚洲盟国合作保卫马六甲海峡
【合众国际社新加坡九月八日电】(作者:韦德尔) 美国第七舰队正加强同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盟国的合作,以保卫居于战略要津的马六甲海峡,使之不受苏联在亚洲日益增大的军事力量的威胁。 这项防务的中心是新加坡这个小岛,某些分析家把新加坡称为恰好驻守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狭窄通道上的“一艘打不沉的航空母舰”。 上周,第七舰队同新加坡空军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宣布的联合空中演习。这是东南亚非共产党国家之间日益加强防务合作的总趋势的一部分。 外交界人士说,这种合作的日益加强,是苏联太平洋舰队迅速扩大,并且在最近拥有了从美国在越南抛弃的基地(岘港和金兰湾)出发进行活动的能力而带来的结果。 根据美国海军的最新数字,苏联太平洋舰队共有五百艘舰船,包括五十艘大型舰船和一百三十艘潜艇。 美国第七舰队在这一地区大约有七十五艘舰船和四百架飞机。 最近苏联又增加了一艘航空母舰,可载四十架作战飞机和二十五架直升飞机。苏联的这一行动,被认为是对美国第七舰队一度无可匹敌的航空母舰的直接挑战。 然而,苏联在亚洲的空中力量基本上是以陆上为基地的。俄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威胁,在一九七八年苏联人开始使用越南南方的机场以后就明显地增大了。这个易受攻击的海峡,一下子就到了远程“图95熊式”轰炸机以及更新式的“图22逆火式”轰炸机很容易到达的范围之内了。 今年早些时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要求美国扩大它在这一地区的海军力量。他告诫说,马六甲海峡“决不应成为苏联人可以扼住的咽喉。” 第七舰队司令霍尔库姆海军上将最近说,保持马六甲海峡的通行自由是第七舰队的任务之一,不过,“由于太平洋是如此的浩瀚,期望我们完成的任务又是如此艰巨,我所率领的舰队太小了,不易完成交给它的任务。”这位海军上将说,同友好国家采取联合行动是第七舰队的重要例行任务之一。 分析家们说,一旦爆发战争,新加坡的飞机和导弹就可以决定让谁的舰只通过这个海峡,不让谁的舰只通过,因为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水很浅,即使是苏联强大的潜艇部队也不可能畅行无阻地通过马六甲海峡。
3. 日报报道《访东西德边界地区》
【日本《朝日新闻》八月二十日报道】题:访东西德边界地区(作者:野村二郎) 把东西德分开的边界线全长约为一千三百九十多公里。沿着这条边界线,有宽约一百米左右的无人地带。在这儿只有原野、山林和东德军队巡逻用的柏油马路。无人地带的总面积几乎等于卢森堡大公国的整个领土。现在仍不断有人躲过东德军队的严密监视,逃出东德,也发生过枪杀事件。西德方面由边境警备队担任警卫任务。前不久,我乘坐西德警备队的警备艇、直升飞机和警备车,从海上、空中和陆地考察了边界地区。出发地点是靠近吕贝克的诺伊施塔特海。然后从特拉弗明德沿边界南下。访问了靠近边界的主要地区。 在吕贝克湾的海上也有分界线。东德部队拥有四十艘警备艇,经常有八艘警备艇进行定点警卫,舰艇间隔二十五海里。西德有八艘警备艇,每隔十二个小时轮班一次,进行巡逻。 双方的警备艇几乎没有什么接触。从西德方面能看到东德军队停泊在海上远处的警备艇。西德的艇长不断地注视着雷达。直升飞机紧贴着边界线飞行。边界线穿过原野,跨过高山峡谷,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东德方面有监视塔,还挖了壕沟,以防汽车通过,并且修筑了混凝土墙,到处都架着带有弱电流的铁丝网。在边境线上,我看到东德部队的军用卡车沿着边界线奔驰,另外还有自动发射装置,布雷区,协助巡逻的牧羊狗。森严的警戒状况与没有任何防御设备的西德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修筑这条漫长的边界,耗费了相当多的劳力和经费,破坏了自然环境。东德部队的士兵从监视塔和军用卡车上,用望远镜头拍摄我们乘坐的直升飞机。直升飞机在林道卢夫山中的空地上降落。 在迈宁根附近的雷区边上,有两头野猪,在寂静的紧张气氛中,他们显得悠闲自得。
4. 路透社评苏报发表关于波兰问题的文章
间发表文章。表明苏对华沙军政府已感到不耐烦 西方外交官说,苏《真理报》在波外长访苏期 【路透社莫斯科九月十四日电】今天,在波兰外长访问莫斯科的第二天,《真理报》说,波兰人应当听取苏联的劝告:哪种办法是解决他们问题的最好办法。 当波兰外长奥尔绍夫斯基开始同苏联领导人举行进一步会谈时,《真理报》发表了关于波兰共产党的长篇文章,文章说,事实表明,波兰共产党只有同俄国共产党人密切合作并接受他们的批评,才是有力量的。 西方外交官说,苏联的党报发表上述评论所选择的时间显然正好是在奥尔绍夫斯基访苏的时候,这表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对华沙军政府已感到不耐烦了。 一位外交官说,“言下之意,波兰现领导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太大了,如果他们比较仔细地听取莫斯科有关解决波兰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最好办法的主张,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奥尔绍夫斯基昨天在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举行了第二轮会谈之后,今天同政府官员举行了会谈,据信,双方集中讨论了波兰国内继续存在的反军管的问题。 在回国之前,奥尔绍夫斯基把他同葛罗米柯的会谈说成是十分富有成果的,并说,双方在双边关系以及世界问题上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苏联新闻机构打破惯例,没有详细报道昨日会谈的内容,也没有刊登两位外长在午宴上发表的祝酒词全文。 东欧人士说,会谈很可能集中讨论了八月底波兰一些城市发生的街头示威,以及反军管的地下组织的力量。 一位外交官说,“‘正在进行的会谈可能有点棘手,俄国人也许感到恼怒的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愿望发展。”
5. 世界女排锦标赛组织者规定裁判员在主持裁判前绝对禁止饮酒
【利马《纪事报》九月十四日报道】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组织者规定,裁判员在主持裁判之前的十二小时内绝对禁止饮酒。 这项措施是本届锦标赛裁判特别委员会采取的,在世界排球赛中实行这种规定还是头一次。 上述决定还包括,在开始比赛前三小时之内禁止裁判饮果子酒,因为某些果子酒也含有酒精。 比赛之前要对裁判员进行“酒精检测”,目前还没有发现过裁判违反这种规定的情况,如果发生,有关裁判将被其它裁判替换。 这次世界女排锦标赛中有来自二十五个国家的二十九名裁判。其中两名是法国和科威特的特约裁判。 特别委员会还通知参加比赛的各国代表团,向该委员会递交为运动员治疗伤病用的药物的清单。 各国医生不得使用禁用药物,以防止在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查时出现问题。
6. 小岛严格训练日本队员
【本刊讯】利马九月十四日消息:日本队教练小岛孝治昨天在单独会见《快报》记者时强调说,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纪律和身体素质”。 小岛孝治指出,运动员“必须摒除杂念,全神贯注地进行训练”。 因此,小岛给运动员们规定的训练是极为严格的。 日本运动员很早起床,起床后马上在教练的密切注视下进行节奏十分紧张的训练。职责分明的四名助手察看每个运动员可能出现的差错。运动员谁也不能提出异义,也不要想在训练中偷懒。 在塔克纳比赛的另外三个球队游览了该市名胜。 只有日本队“全力”投入训练,希望夺标。
7. 赛场小统计
【本刊讯】利马九月十四日消息:在头两天的预赛中,各强队与弱队的比分非常悬殊,其中相差最大的是秘鲁大败尼日利亚的比赛,三局比分全是十五比○。其次是中国胜波多黎各,一局十五比○,两局十五比一。 全场比赛时间最短的也是秘鲁对尼日利亚那场比赛,只用了二十分钟。全部时间不满三十分钟的还有日本胜西班牙,二十三分钟,中国胜波多黎各,二十七分钟;巴西胜巴拉圭,二十八分钟。 打满五局才决出胜负的只有一场:保加利亚对墨西哥,结果保加利亚以三比二获胜。这两个队实力相当,争.夺激烈,与其他速战速决的一面倒的比赛相比,是头两天比赛中最精彩的一场。
8. 马科斯夫人离菲赴美 马科斯将随后动身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九月十二日电】菲律宾政府说,菲律宾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昨天深夜离马尼拉赴美国。她的丈夫定于三天之后乘飞机去华盛顿,同美国总统里根会谈。 菲通社在今天上午播发的一篇简短的消息中宣布,到机场为马科斯夫人送行的有马科斯总统和他们的女儿埃米,还有其他官员。关于马科斯夫人启程赴美一事,事先没有宣布。菲通社没有报道她此行的具体计划,只是说她将于九月二十日出席宾夕法尼亚大学为她举行的一次午宴。 一位官员说,安全观念很强的官员们对马科斯夫妇的行踪总是守口如瓶,他们还一直在密切注视在美国的菲律宾反对派计划举行反政府示威的消息。预料马科斯总统将于十四日离马尼拉。官方人士说,他将在檀香山作暂短停留,然后改乘美国空军一号飞机直飞华盛顿,十五日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