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09-11
第 1 版
1. 外国通讯驻北京记者评述:中央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选举结果
【美联社北京九月十日电】中国外交部宣布,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今天被选入掌握大权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而且还被选入党新成立的元老院——中央顾问委员会。 外交部说,华国锋也被选进中央委员会。 华和三位年事已高的副主席——叶剑英、李先念和陈云——虽然都再次选入指导党活动的中央委员会,但没有选进顾问委员会,这一行动是出人意外的。 胡耀邦也在当选的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之中,预计,他将以总书记身份继续担任党的领袖。 在一百七十二名委员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中,还有在一九八○年由于在一九六六——七六年混乱的“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错误而被解除高级职务的两个人。 他们是前副总理陈锡联和前北京市市长吴德。 但是他们没有再次选入中央委员会。 官方的新华社说,选举是山出席党代表大会的一千五百七十五名代表在今天上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的。选举结果后来是山新华社和外交部宣布的。 【法新社北京九月十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七名政治局常务委员,包括华国锋在内,今天被选进新的中央委员会。 有三名老政治局委员不在选进中央委员会的二百一十人名单之中。中央委员会委员中,有一半以上是新人。 邓小平是顾问委员会委员,预计他将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 【路透社北京九月十日电】中国的共产党代表大会今天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一个元老委员会,在元老委员会里,年迈资深的官员将继续发挥顾问的作用。 新华通讯社说,中央委员会总共有二百一十人,而新成立的正式名称叫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元老委员会将有一百七十二人。 政治分析家预料,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中,支持稳健政策的人将占压倒的多数。 今天的投票会议由赵紫阳总理主持。 【法新社北京九月十日电】新华社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今天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的委员,选举了一个新成立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中央委员会的组成对邓小平制订的务实的政策方针是至关重要的。
2. 英法记者评述中国又成功发射一颗科学试验卫星
【路透社北京九月九日电】新华社说,中国今天发射了一颗卫星,进行未加具体说明的科学试验。 据信这是中国成功发射的第十二颗卫星。上一次发射的三颗是在一九八一年九月由一枚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的。 新华社说,这一颗卫星准确入轨,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 新华社没有说明这颗卫星是在哪儿发射的,也没有提供任何详细情况。 【法新社北京九月九日电】新华社报道,中国今天发射了它的第十二颗试验卫星。 新华社说,卫星“准确”入轨,各种仪器工作正常。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在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正在召开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之时进行的。
3. 美联社说中共新党章包含了大量新内容
【美联社北京九月八日电】共产党的老章程中“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在新党章中几乎不提了。 把苏联说成“修正主义”的谴责也不提了,尽管仍然指责“霸权主义”。 与此同时,九月六日通过的新党章包含了大量新的内容,其中包括对党员的权利的规定,关于原先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入党的明确规定和新的严厉要求。 新党章中分别有三项条款要求民主讨论一切重大问题,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并声明:“任何党员不论职位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与毛泽东紧密相关的主席职位已经取消。而将由总书记来领导党。 新党章说,现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章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帮助人民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 新党章的对外政策部分要求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党章中关于党员的权利部分规定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提出批评,要求处分或开除犯错误或不称职的干部和向党的最高级机关提出申诉。 受到批评或指控的党员可以申辩,其他党员也可以为他们辩护。现领导说,在文化革命的清洗和内乱期间,受迫害的党员是没有这种权利的。 党的各级委员会和代表大会可以采用多提候选人的办法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任何人不得强迫某个党员选举某个人。党章还要求“对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 党章要求所有的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绝对不得假公济私,要服从组织分配,反对派性,反对坏人坏事。新党章中关于党的干部部分要求他们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同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作斗争。” 在文化革命期间,政治热情是提升干部的主要依据。党现在发现大批干部在专业知识上是不称职的。
4. 冈孝认为中共现行路线将使中国大跃进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八日文章】题:邓的务实主义路线将使中国大跃进(记者:冈孝)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它成立了三十三年之后开始焕然一新: 精简党和国家的机构,使之更年轻。 为经济现代化作出全面努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与西方国家和日本进行合作。使法律处于首要地位。重树已受到严重损害的党的威望。 实行集体领导。 这些是胡耀邦主席九月一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的三万四千字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国内目标。 代表大会在九月六日的全体会议上批准了这篇报告。第二天已发表了这篇报告的全文。 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将与苏联和美国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胡耀邦直截了当地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尽管胡耀邦抨击“美国霸权主义者”支持以色列‘‘武装侵略阿拉伯国家”,但是,只要莫斯科仍实行目前的方针,那么美国和中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仍会保持一致。 继这次大会之后,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在十一月份开会,这个立法机构将批准国家新宪法,以补充九月六日党代会通过的新党章。尽管邓小平将退居所谓为“第二线”。而且成为新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但预计在今后好些年里他的话仍将起决定作用。
5. 共同社说中共巳把现代化作为最大的任务
【共同社东京九月八日电】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八日全文公布了正在举行的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章程。由总纲和十章五十条构成的新章程,规定说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现代化建设放到了最大任务的位置上,并且载明了旨在实现这个最大任务的诸如加强集体领导、严格规定党员的资格和义务等条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否定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的同时,说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刘少奇纲领事实上已经复活了。刘少奇纲领——“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刘少奇在一九五六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了他的最大罪状。现在,这成了中国全力以赴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根据。 【时事社东京九月八日电】中国共产党的新章程,全面地修改了留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的现行章程,最大的目的是要保证集体领导,实现第一线领导人年轻化,建立起山现代化建设的担当者构成的党。 在这个章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把“遵守国家的法律”定为党员的义务,明确地表示了把党的活动的范围始终限制在国法的范围内的态度。这样规定,是为了不再发生文化大革命当时的混乱。
6. 日报报道《为实现“现代化”而重视建设》
【日本《每日新闻》九月九日报道】题:中共新党章,为实现“现代化”而重视建设,明确规定对党员的指导,停止斗争,肃清腐败现象 八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新党章,由总纲和十章五十条构成,详细至极。作为领导中国现代化的核心的党,在新章程中也采用加强党内民主和法制的现代化路线,把重点从“斗争”转移到“建设”,明文规定了对于阻挠“建设”的党员们的指导和处分。尤其是总纲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条文中也规定说“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些构成了新党章的新的特征。 在十一大章程中也强调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可是,在目前正在进行整顿和加强法治的情况下,如此详细地规定不承认任何党员可以超越法律而存在,这是第一次。 执政三十三年来,新章程为防止腐败而要求党员纪律严明,并且可以看到要设法恢复十亿人民大众对党的信任的热忱。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致力于重建党和巩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基础了。 新章程的特征是,除了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外,还规定了应该遵守的严格的纪律。其中尤其要求保障党外人士的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关于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权限一起详细地规定了对违反纪律者给予处分的种类和手续,从章程方面也进一步确立党内民主化,以防不经过正规的手续而作出随意的处分。 特别重要的是,在表明今后中国要走的道路的总纲部分,明文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这是向天下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员严以律己,在法律上和人民一样,没有任何特权。和党章一起已经在党代会上通过的胡耀邦报告,已经预告要进行整风和重新审查、重新登记全体党员。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规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推进具有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重点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这表明党的态度是,要把重点从过去的章程中山继续革命论所代表的“斗争”为中心,过渡到在现状下比什么都需要的以“建设”为主体。大概可以说,这正是贯穿这次新党章的特征。
第 2 版
1. 各方舆论对我党十二大的一些看法
【本刊讯】世界各方舆论对我党十二大十分关注和重视,对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和胡耀邦同志的报告做了大量报道和评论。普遍认为十二大是我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否定评价或散布怀疑论调的较少;进行挑拨宣传和歪曲我形势的,除台湾当局和越南外,只有个别西方报纸。苏联新闻机构对我十二大也作了一些报道和评论。 现将一些方面的看法综述如下:一、十二大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极为重要的会议:许多西方记者反复以“极为重要的会议”“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和“影响深远的会议”等词句,高度评价我党十二大。其主要看法是:(一)政局稳定,满怀信心:早在我党七中全会宣布十二大将于九月一日开幕时,它们就认为我一反过去的做法,事先公布开会日期,表明我政局稳定,党中央意见一致,充满信心。后来,它们在评论十二大开幕时也普遍指出这一点。南通社说,经过十年动乱之后,中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稳定”。美联社说,外交问题观察家认为,中国“多数问题已经解决”,党中央“显然控制了局势”。法新社说,观察家一致认为,这是中共能在五年内第一次满怀信心地召开代表大会。安莎社说,中共十二大“将在安定团结的气氛中”确定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日本《读卖新闻》说,这次大会确实不大能看到曾笼罩九大、十大甚至十一大的那种“凄惨的政治斗争的影子”。西柏林《每日镜报》认为,十二大将是八大以后第一次“稳定和正常化的大会”。(二)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三中全会路线取得完全胜利:它们对此看法比较一致,有代表性的具体说法如:英国《泰晤士报》说,胡耀邦的报告否定了“‘继续革命”的理论。《东京新闻》说,十二大全面地继承并发展和进一步推进了八大路线。合众社说,大会敲响了左倾路线的“最后丧钟”。泰国《中华日报》说,大会对三中全会路线的确认,表明极左歪风已被“彻底扑灭”。西德《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我现行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牢固地扎下了根”。南通社说,十二大文件“将确保中国永不再搞文化革命和个人迷信。”(三)将从制度和组织上确保正确路线的连续性和政局长期稳定:它们普遍对十二大将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将进行整党整风极为关注,主要的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看法:“将从制度和人事两方面补充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路线”(日本报纸),“保证执行已宣布的政策的连续性”(南斯拉夫报纸),“加强北京对外开放和对内实行改革的方针”(西德报纸),“中共更有能力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稳固发展”(南通社),中共“将具有崭新的姿态和加强了的战斗力”(扎伊尔报纸),中共“踏上一个崭新的复兴阶段”,‘“将呈现崭新的面貌”(泰国《新中原报》),“必能确保政局的长期稳定,增强中国人民的信心”(泰国《中华日报》),“中国政治局势相信会更加稳定”(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取消主席制,是为了避免权力过分集中(日、英记者),“是要彻底取消个人独裁制度,建立集体领导制度”,是“重大的进步”(香港《明报》),领导层的新老交替是“一个划时代而又平稳的政治过渡”,“是自从历时两千年之久的帝国在一九一一年被推翻以来中国第一次井然有序的权力过渡”,是一次和平的“软”过渡(美、法记者)。二、欢迎我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它们普遍突出报道和评论我宣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表示欢迎。同时,它们也关注我强调要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西方舆论还十分注意我对外政策动向,特别是对苏美日关系的具体提法。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驻远东记者说,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以特别关心的心情注视这次大会可能继续执行一条什么样的政治路线。日本记者认为,中国对日美苏“表明了强硬姿态”,重视第三世界,“不向西方一边倒”,而与美苏“保持平衡”。埃菲社认为,中共“将从主权国家的坚定立场出发”,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财经日报》认为,我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确定三大任务,核心是经济建设,“‘不啻是全面发展‘四化’的上策”,对香港来说,更是一个足以稳定信心的表示。埃及《消息报》说:“中国从对世界关闭到鼓励外国投资,为提高工农业水平研究西方先进技术,改善服务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明智的。”三、少数西方舆论就我尚有困难散布怀疑论调:西方舆论对我十二大反应的特点是,比较普遍地作出肯定的评价,但仍有少数西方记者对我国内形势散布一些怀疑论调,如英法记者中有的说我推行现行路线“伴随着巨大风险”,新领导班子“仍然面临着某种阻力”。共同社和法国《世界报》认为我可能“过于乐观”,“中国党和社会的更远的前景显得不那么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等等。
2. 香港《中报》评胡耀邦报告中关于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香港《中报》九月八日社论】题: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 综览胡氏的报告全文,其中最令我们激赏的是强调“要努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使“广大知识分子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但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重视知识分子在建国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老一辈的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亦一再指出要提拔“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 当然,也有不少人怀疑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那么丰富的工作经验。关于这点,陈云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很值得参考。他说,“中青年干部放到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锻炼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他们就一定可以取得经验,逐步成熟。另外,多设一些类似‘助理’那样的职务,这样就可以减少提拔中青年干部到正式领导岗位上所遇到的阻力。” 仅凭知识分子来推动国家的大小建设,自然是不够的,并且知识分子仅占全国人口的少数。事实上,中国十亿人民中最多的还是农民,而中共政权于阶级划分中,排名向来依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顺序,如果广大的工农阶级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那么对本身的工作生产必定有所帮助。我们可以武断的说,国力强盛、科学昌明与社会的繁荣进步,大都依赖知识分子在后面推动。中共想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让知识分子大胆放手干,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 英报文章《柬埔寨捉摸不定的经济》
【英国《泰晤士报》九月四日文章】题:柬埔寨捉摸不定的经济修修补补维持车轮转动 金边的电池厂重新开工两年多以后,还没有生产出一个供生产用的电池。 柬埔察经济的工业方面尽管有了某些显著的恢复,但是仍然呈现一幅动摇不定的情景。早有迹象表明,越南和苏联开始在这儿利用他们同柬埔寨的关系,以“特惠”价格进行贸易。 工厂因缺乏零配件、原料和动力而无法全部开工,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许多情况下,设备太陈旧,零配件也得不到。但通常即使零配件可以得到,也没有硬通货去买。 在解放卷烟厂,经理波明洋洋得意地指出,那架英国造的机器还是英美烟草公司所有时安装的。那台机器工作运转情况就象第一天使用时那样平稳,但带动它的传动装置有好几处随时可能断裂。 对于金边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来说,更带根本性的问题是这个城市的发电站,这座发电站原有十个发电机组,都是一九二七年美国和法国的混合设备,目前只有五个机组能正常运转。 由于眼下不能指望得到双边援助,尽管苏联答应提供援助;同时因为金边政权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也得不到国际上的贷款,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经济部门的前景是捉摸不定的。 黄金市场的交易的确很兴隆,其价格随着伦敦市场和当地的形势而起伏不定。 在农业方面,越南人和俄国人对经济进行剥削的迹象是明显的。苏联已经开始用易货交易的办法进口橡胶,而越南人的兴趣似乎集中在渔业上。 目前,从湄公河捕的鱼是通过各省的政府卖给越南的,价格对越南有利,因为比胡志明市(西贡)的价格低得多。越南人正在作出安排。购买在柬埔寨鱼场里养殖的质量高的鱼。
4. 西方观察家对古巴要求延期还债看法不一
【埃菲社哈瓦那九月二日电】题:古巴——重新谈判外债:观察家们评价不一 找到使古巴政府决定要求重新谈判外债的原因,现在已成了驻本首都的外国观察家们的一项热门工作。 古巴官方宣布,由于目前所经历的财政困难,它将要求它的债主们重新谈判它的部分外债和延期十年偿还其债务。 但是在对这项措施做出估价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出现了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这种要求是迫于“灾难性经济”的结果;另一些人则不人为这个决定有什么真正的重要价值。 第一种人认为,古巴是由于这个岛国的官僚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所造成的无法生存的局面而提出这一要求的,而且重新谈判外债只能是“明显地表明”古巴经济“是一场灾难”。 他们列举了以下几种基本原因: 国内管理不善;对东欧市场,特别是对苏联的几乎绝对依赖;该政权没有能力走出种植甘蔗的“监狱”;同时食糖市场实际上一直处在没有尽头的危机之中,而对古巴来说食糖是它的主要出口。 另外一些外交和金融界人士则对这种看法表示把握不大,而且他们宁愿把这种目前的情况说成更多的是由于国外原因,而不是出于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
5. 古巴要求西方国家新安排还债时间
【法新社哈瓦那九月一日电】古巴把它的财政困难归咎于美国和它的某些盟国。这里的政府今天证实,它已要求重新安排其三十五亿五千四百万美元中的一部分的偿还日期。 古巴中央银行行长劳尔·托雷斯给各国驻这里的人使馆的一份长达六十三页的备忘录说,哈瓦那希望把十二亿九千万美元的偿还日期推迟到一九八六年。这笔债务是从本月到一九八五年这段时期到期的。 古巴政府提出对它的所有贷款和信贷继续支付利息。 报告中对古巴财政困难的说明是: 外国银行‘“由于担心美国银行可能进行报复而毫无道理地提回”信贷。 美国政府“长期刁难”古巴,这种刁难在里根担任总统期间“明显增加了”。 某些食糖生产国进行竞争,以低于国际食糖组织规定的价格出售食糖。 利率猛升,进口品价格上涨。 报告最后说,‘“古巴遭到了侵略,因此它要求减轻这种侵略造成的后果。” 中央银行解释说,糖 占古巴出口的百分之八十。由于糖价不断下降,古巴每年损失几亿美元。 要求延期偿还债务的古巴代表团从下周开始将到英国、日本、加拿大、丹麦、瑞典、芬兰、西班牙、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和比利时去。 今天的报告说,某些外国银行在过去十个月突然从古巴提取了五亿七千三百万美元。即降低了古巴的外汇储备,从而必须重新安排还债日期。
6. 漫画:别墅和日古利牌小轿车我都搞到手了……
原图说明: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生活服务部及其下属机构,对行私舞弊斗争不力。在被检查的一百三十五家生活服务业中,有九l五家擅自提高服务收费标准。他们欺骗顾客,将非法收入据为己有。 (原载苏联《真理报》)别墅和日古牌小轿车我都搞到手了……
第 3 版
1. 我们来到了秘鲁
从北京乘飞机经旧金山、纽约、迈阿密,飞行二十三小时,行程二万公里,便可抵达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的东道国首都——利马。 秘鲁,面积一百二十八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八百万。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秘鲁西临温暖的太平洋,它的地形可分为三个区域:沿海地区、山区和森林地区。 秘鲁实际上只有两个季节:从十二月到来年四月是夏季,从五月到十一月是冬季。现在,可以说正是她的隆冬季节。虽说是隆冬,沿海地区的气温却在摄氏十三至十七度之间。利马与北京的时差为十三个小时。如果一场排球赛在晚间十点结束,那么北京的时钟正指在第二天的上午十一点。因此,来自利马的消息在北京的报纸上总要晚一天。 近年来,这个国家的社会秩序每况愈下。银行、商店、住宅甚至行人,常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横遭抢劫。一个时期以来,这个国家的恐怖活动愈演愈烈。据秘鲁内政部统计,今年头八个月共发生杀人越货案件近四百起,造成十八名警察、一名车人和三十二名平民丧生,造成大量物质损失。八月十七日这一天,恐怖分子爆炸了五座高压输电塔,使利马和卡亚俄两城市陷于黑暗之中达数小时。因此,秘鲁政府于八月二十日宣布在利马和卡亚俄实行六十天紧急状态,停止某些宪法保障的公民权利。目前处于紧急状态的省己达五个。 尽管如此,各报关于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排球代表团抵达的消息仍然标上大字标题,并广泛报道有关女排锦标赛的评论和消息,使人感到利马已开始沉浸在世界女子排球锦标策的气氛中。 在拉美国家中,秘鲁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华侨最多的国家,只是近几年巴西才超过它。目前,在秘鲁约有三、四万名华侨或华裔。他们散居在秘鲁全国各地,直至偏僻的小村庄,但主要聚居在利马以及奇克拉约、伊基托斯、特鲁希略、伊卡和其他大城市。华侨中的多数热爱祖国,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的二十三个国家,在第一阶段分六个小组,分别在六个城市进行淘汰赛。这六个城市宛如荒凉海岸上的一串珍珠,座落在由南而北一条两千零九十二公里的直线上。 现在,我们就把几个主要的城市向读者们作一简单的介绍。寄克拉约 奇克拉约市在利马的北面七百五十七公里处。参加第六组比赛的中国、美国、意大利和多米尼加将在这里角逐。这座城市是秘鲁的战略要冲,是北方交通的枢纽。它是兰巴耶克省省会。海拔二十七点一米。人口六十八万三千人。比赛期间的气温将在摄氏十六度左右。 奇克拉约在四个世纪前还是一个小村镇,今天已成为秘鲁新兴的城市之一。这里主要有甘蔗、大米等重要农产品的加工工业,农业是兰巴耶克省的主要财源。这个城市商业很发达。“人人都在大街上”这句话是对奇克拉约商业繁荣景象的最好写照。它是华侨人数最多的秘鲁城市之一。 进行这次比赛的体育馆可容纳八千人。利马 利马是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的决赛地点,距南部的另一个比赛地点塔克纳一千三百三十五公里。 作为首都,利马是秘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大约有五百万居民。利马市大部分是近几十年扩建的,除了拥有现代化大楼外,还出现无数“青年村”,青年村里的居民大部分是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生活十分贫苦。 利马的气候是很有趣的。整个夏天天气晴朗,而冬天几乎总是阴云密布,湿度往往达到九十——九十五度,但是不论冬天还是夏天,都几乎从不下雨。冬天只下几场小雨,最近三年,最大的雨量仅达三毫米。因此,利马人不需要雨伞和雨衣。 利马的海岸及其四周大约有六十个海滩,差不多全是细沙铺地,在夏天的五个月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来这里游玩休息。这里的阿毛塔体育馆能容纳一万四千名观众,几场重要的决赛将在这里举行。中国队和秘鲁队已在这个体育馆举行过训练比赛。如果中国队能在预赛和半决赛中获胜,将会在这里同进入决赛的其他球队较量。特鲁希略 位于利马以北五百四十八公里的特鲁希略是第二组预赛的比赛地点,然后又作为决赛阶段的两个比赛地点之一。中国、美国、苏联和在预赛中获胜的第二组和第四组的其它球队很可能在这里比赛。 位于海拔三十三点五米地方的特鲁希略是拉利伯塔德省省会,拥有九十六万人口。该省是秘鲁第一大食糖产地。在历史上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中,它是秘鲁第一个于一八二○年宣布为获得自由的城市。 特鲁希略地处富饶的河谷,曾经是印加人以前的灿烂的莫奇卡文化和奇穆文化的中心。昌昌古城被认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美洲的最大土城和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至今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外国旅游者。在比赛的日子里,气温将是摄氏十四度左右。进行比赛的体育馆能容纳六千名左右的观众。(新华社记者王洪勋发自利马)(待续)
2. 民主德国最后决定不参加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
【本刊讯】利马九月八日消息:据官方证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最后决定不参加即将在秘鲁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据八二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组委会的负责人瓦尔特·因达科切亚透露,由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重申了其最初作出的决定,为说服它参加比赛的努力宣告失败。 因达科切亚表示,现在已经无法再邀请另外一个国家的球队来补齐第四组应有的四个队的名额。他排除了再邀请其他国家球队参加的可能性。 据认为,现在己很难改变分组情况,因为到作出决定的时候,所有国家的球队都已经到达它们各自比赛的地点。 因达科切亚昨天透露,九日将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如何解决这一僵局。
3. 美国《新闻周刊》文章《日本外流的科学家》
【美国《新闻周刊》八月二十三日一期文章】题:日本外流的科学家 江崎在日本工作从未感到心情舒畅过。他 一九四七年在东京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大工业公司工作。他在五十年代末参加了新建的索尼公司,任首席物理专家。在索尼公司,他发现了半导体的“隧道效应”现象 ——这一突破使他后来获得了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江崎仍然忧虑忡忡。他说,“假如你富于创新精神,你就喜欢向未知挑战。不幸的是,日本社会的集团实质使那样做很困难。”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一九六○年在它的主要研究设施中为他提供一个特等优惠的职位时,江畸欣然接受——从此他就一直在那里工作。 位日本物理学家的漂洋过海,说明了人材的外流,这使日本自五十年代以来失去了某些最有才华的科学人材。在一代多的时间里,日本的许多高级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数学家都放弃了国内的工作,去欧洲和美国工作。这些外流人员自己说,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在日本的(科研)机构里,科学家们几乎没有进行个人科学研究的余地。专家们还把人材外流归因于在一个设法抄袭和改进西方技术的国家里缺乏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尽管东京新近强调基础研究,但是,在西方的日本科学家们对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否改善这种状况表示怀疑。 事实上,迅速的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止住这股科学家外流的潮流。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南部说,“近年来,日本的钱多了,但是,要想得到进行自己研究的自由仍然很困难。” 少数侨居国外的日本人曾试行回国。四十七岁的物理学家吉川自一九六 一年起就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普拉斯马物理实验室工作。他在那里帮助设计了一座研究核聚变的革命性的新的试验性核反应堆,这项成功使他在日本也出了名。一九七三年,日本政府邀请吉川回到他的母校东京大学从事核聚变研究。 但不到两年,他就辞了职并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吉川伤感地回忆道:“日本社会从不奖励有首创精神的人。”
4. 苏联有多少科学家?
【本刊讯】莫斯科消息:迄今,苏联进行过两次科学家普查工作。第一次是在一九四七年,第二次在一九六一年。 苏联《真理报》八月一日以《我们有多少科学家?》为题,发表了署名文章,建议进行第三次普查。文章主要就如何准确划分科学干部以及对科学家的人数进行统计的问题作了探讨。现将该文部分内容介绍如下:一、统计工作中的时弊苏联科技界到底有多少人?在最全的手册《苏联国民经济年鉴》中也没有统一的指标来表达科学界的工作人数。 现用的统计指标有二:第一项指标——科研和科研服务领域中的在业人数。在“‘科研及科研服务”一栏包括在各机构各单位参加劳动的所有人数。这类机构和单位是指研究所、档案馆、图书馆、保护区、博物馆、实验工厂、气象台站,甚至包括鱼类、鲸鱼及其他水产的勘察机构等等。上述机构中有些是很勉强算作研究机构的(如水产勘察机构)。可是有些单位无可争议的属于科研单位(如高等院校),然而却未列入其中。 有些机构和单位划入(或不划入)科研及科研服务领域,其界限没有足够的根据。从而不能有确切的概念,搞不清有多少人,哪些人属于基本人员(科学家、工程师、实验员等)和哪些人算为辅助人员(打字员、勤杂人员和图书馆人员等)。 第二个指标是用以表述科学干部即“科学工作者”的,同样也有严重缺陷。《苏联国民经济年鉴》附有各项统计指标的计算说明。从中可见,科学工作者是指:(1)所有获学位学衔者(不论在那个岗位劳动);(2)在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和在高等院校任教者;(8)按批准的计划在企业和设计部门系统从事研究工作的无学位学衔的专家。在统计中就是把这三类人员都算作科学工作者的。二、什么人算为科学工作者?报刊上经常有所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和企业领导人员发表文章,撰稿者往往署名后注科学副博士。这些人并不都是科学工作者。科学家应该是特殊的科学产品、即新科学知识的创造者。实际上有学位的人员并不创造这种产品。论文答辩能够提高实践者的技能水平,但不能把他造就为科学家。同样,对部分有学衔者也是如此。许多人在教学中因有杰出的成就和成绩,从而获得了副教授和教授学衔。诚然,他们的劳动是很重要的,可是并未创造新的科学知识。 因此,前面所说的第一类人员全部划入科学工作者未必是有根据的。 第二、三类人员则不然,其中有大量实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反而没算作科学家。如第二类只包括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的科教人员。这在三十年代还反映了实际情况。然而时至今日,在八十年代初期,还应包括科学情报机构、实验设计机构等部门从事研究的成果应用工作的研究人员。数以十万计的研究生队伍似乎也应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专家据解释是按照批准的课题计划系统从事研究研制或是在工业企业和设计等部门从事劳动的人员。对这类专家而言,上述标志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科学工作者了。然而在统计中,有十分可观数量的人员虽在从事研究,但因某种原因没纳入课题计划或是在农业、建筑、国民教育等部门创造新知识的人员,却被排斥在科学工作者数目之外。这一极为简单的分析足以证明“科学工作者”的指标具有严重缺陷。它不能反映全国科学界中实际上共有多少人。看来,应从奠立划分科学干部(科研、科教、科学情报等人员)的精细而明确的准则入手。之后,本着这种准则对科学干部进行重新登记。
5. 苏制成大口径双层天然气输送管
【塔斯社利佩茨克八月二十七日电】在新莫斯科夫斯克制管厂轧制成功首批直径为一千四百二十毫米的双层螺旋缝天然气输送管子。 试验表明,管子能承受近一百二十个大气压,将能完美地在极北条件下使用,能经受严寒。 《真理报》今天指出,“在最重要的性能上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双层螺旋缝管子是相当复杂的轧材品种。普通管子不能承受一百二十个大气压。如果在普通压力下把乌连戈伊的天然气泵送至苏联中央地区和西欧,则需要几排“传统”管线。输送天然气的金属和动力的消耗,运营费用要高许多倍。现在该企业决定建设生产双层管子的新分厂。它的生产能力是每年生产十万吨管子。
第 4 版
1. 铃木表示「要诚实地履行政府见解」
【合众国际社北京九月九日电】(记者:陈广安)中国宣布,一场威胁外交关系的争端已经取得了突破。它今天说,日本已经同意在今年年内修改有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的教科书。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吴学谦说,尽管日本的措施还有一些“含糊不清、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但是东京的最新表示“同过去所作的说明相比,是‘前进了一步’。” 中国以前指责日本“推卸责任”和复活军国主义,并说,纠正教科书的时间安排是不能接受的。 新华社说,日本大使鹿取泰卫保证日本将采取“具体措施”解决两个月前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并危及到日本铃木首相在本月底访问中国的问题。 【美联社北京九月九日电】中国今天接受了日本关于修改中国认为是美化了过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在中国的暴行的教科书的建议,认为是“前进了一步”。 中国共产党报纸《人民日报》说,教科书问题暂告一段落。 【时事社东京九月九日电】日本首相铃木善幸今天下午在“内外形势调查会”全国年会上发表讲话,谈到“教科书问题”。铃木说:政府负责决定了方针,以官房长官谈话的方式发表了政府的正式见解。见解是一个尽了最大努力作出的回答,表示了要谦虚地倾听有关各国的批判,怀着诚意加以解决。政府考虑,教科书问题不是单单作为教科书的问题来处理,而必须怀着诚意去加强、改善并且发展同亚洲的友邦、亚洲的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时事社东京九月十日电】日本首相铃木善幸今天上午在首相官邸对日本记者团表示“要诚实地履行‘政府见解’”。铃木说:“我放心了,今后必须诚实地履行‘政府见解’。”“但是,教科书问题是外交的一部分,珍重同各近邻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基本的。要进一步推进同各近邻国家的友好关系。” 【时事社东京九月九日电】官房长官宫泽九日晚上举行记者招待会,就中国政府发表肯定日本方面关于教科书审定问题的纠正措施的见解说:“在外交上,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他并且说:“今后想要诚实地履行诺言,进一步去发展同各近邻国家的友好关系。”官房长官强调了要根据八月二十六日发表的官房长官谈话诚实地实行教科书记述的纠正。 这位长官还宣布,将在十一月底左右发表的关于纠正措施的“文相见解”,将载明如下五点想法:一、已经载入日中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前文里的我国的反省和决心,今天也没有改变;二、这个认识,即使在学校教育的现场,当然也应该受到尊重;三、谦虚地倾听中国、韩国对教科书问题的批判,由政府负责纠正;四、将详细地向基层单位说明这次教科用图书审定调查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意见的精神;五、即使在教育的现场,日中睦邻友好的关系今后也必须加以坚持。
2. 美报文章《苏联的目的:破坏里根的中东计划 》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七日文章】题:苏联的目的:破坏里根的中东计划莫斯科称这项建议对以色列有利,并以支持巴勒斯坦实行自治来拉拢阿拉伯国家(特姆科发自莫斯科) 长期来一直争取在中东发挥外交影响的苏联,对里根政府为抵销苏联影响而提出的一个倡议感到焦躁不安。 从苏联官方宣传机器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莫斯科的希望是,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约旦国王侯赛因这样居于关键地位的阿拉伯领导人,将拒绝里根先生在九月一日电视讲话中提出的谈判主张。 莫斯科的问题是:说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也就是说服里根所设想的中东问题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阿拉伯方面,他们如果拒绝美国的建议,并利用苏联对成立巴勒斯坦国的支持,他们最终便能达成一项比华盛顿目前所建议的条件更好的协议。 苏联人非常清楚,在眼下,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对美国在阿拉伯—以色列外交领域的优势地位提出挑战。如果说阿拉伯世界非常讨厌美国同以色列之间的紧密关系,那么,它也看到这些关系对以色列有着一种苏联人无法比得上的施加影响的力量。但是正如苏联一位高级人士在对本报记者的谈话中所说的那样,莫斯科眼下所希望的是消除美国在黎巴嫩战争之后对中东外交的“垄断”。 在预定举行的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上,看来仍有不少因素可能会有利于苏联。其一是叙利亚,里根的建议也和苏联人一样,在外交上将这个阿拉伯前线国家置于不重要的地位。另一个因素是,阿拉伯世界对于美以联盟深恶痛绝。第三个因素是阿拉伯世界长期推行感情用事的外交的传统。最后一点是,中东问题上的一切外交倡议,其中也包括里根的倡议,必定要遵行的那种令人焦虑的复杂道路。然而苏联人也了解,巴勒斯坦领导集团由于以色列侵入黎巴嫩,在军事上已被削弱,在政治上已被瓦解。叙利亚可能也因不曾以可能要作出民族牺牲的破釜沉舟之举相威胁,而使自己的否决权失去了份量。至于约旦,侯赛因国王本人几年前也提出过与里根建议相仿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因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如果回来,也没有什么理由认为侯赛因会撒手不管。 苏联担心的根本问题是美国从黎巴嫩战争中攫取外交方面的胜利。
3. 苏联正就中东形势研究新政策
【日本《读卖新闻》九月八日报道】题:苏联不久将发表新的中东政策(森本良男发自莫斯科)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党中央国际部第一副部长扎格拉金,七日在莫斯科的党中央委员会单独会见记者,透露苏联的党和政府正在就中东的新形势重新研究重大的政策。他是勃列日涅夫的智囊之一,处于直接参与制订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地位。 扎格拉金就中东问题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离黎巴嫩给中东带来了重要的变化,暗示现在已经需要作出新的对待。扎格拉金表示慎重的态度说:“这个形势变化的全部结果,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他说:“目前,苏联正十分小心地注视着中东的形势、阿拉伯国家等各有关国家的动向。”这番话表明,苏联的党、政府领导人已经在研究总的政策。 关于美苏首脑会谈,扎格拉金说:“我们不得不充分地考虑里根总统提出建立反苏十字军的情况。”他表示,原先预定十月份举行的会谈,几乎完全没有实现的前景。此外,扎格拉金还就当前的国际形势发表谈话如下:中东形势:黎巴嫩危机的确给中东带来了变化。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是作为失败者撤走的;它的政治力量决没有削弱。美国在中东的地位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但是,由于支持凶暴的以色列,它的国际地位削弱了。这样,中东形势虽然有了变化,可是,苏联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美苏关系:苏联自从勃列日涅夫在去年党代会上发表讲话以来,一直倡议举行美苏首脑会谈。今年春天,当首脑会谈在十月份举行的建议提出来的时候,美国看起来是有那种愿望的,可是,最近,好象不太关心会谈了。当然,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所有级别的会谈来调整双方的立场。我们的这个想法没有改变。中苏关系:(记者问:到八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不会相当大的恢复正常吗?)如果那样,我们就满意。关于对中国关系,我们已经许多次提出了种种改善关系的措施,今后也将继续努力。这个,要看对方。
4. 里根授予哈比卜自由勋章
【美联社华盛顿九月七日电】美国总统里根今天因哈比卜大使对中东和平作了「真正伟大的工作」,授予他美国文职人员的最高奖赏。里根赞扬他的特使在寻求中东和平的工作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里根授予哈比卜自由勋章,以表彰这位外交官在谈判黎巴嫩的停火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离贝鲁特方面做的工作。
5. 美撤回原要向会议提供的文件
【美联社华盛顿九月五日电】美国官员昨天说,国防部促使撤回了在上个月的一次科学会议上要提出的大约一百份文件,因为出席这次会议的苏联科学家可能会了解到军事上有价值的情况。 这个协会会员的大部分工作是从事激光研究,这次从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召开的会议,有苏联科学家参加。
6. 黎巴嫩前总理萨拉姆谈重建贝鲁特问题
【美联社贝鲁特九月五日电】一位黎巴嫩政治领导人今天说,拟议中的美国为重建贝鲁特提供九千五百万美元的援助,只是一笔为数甚微的款项,他要求以色列赔偿它在黎巴嫩首都造成的损失。 前总理萨拉姆说,战争赔款已成为“战争中的惯例”。萨拉姆曾帮助通过谈判达成了得到美国支持的撒出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协议。 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就以色列这种野蛮行为,我认为这是向侵略者提出的最低的要求了。 萨拉姆说,重建贝鲁特将需要几十亿美元,黎巴嫩政府估计这笔费用在四十亿美元。 萨拉姆说,他认为,美国应该对以色列袭击贝鲁特所造成的损失负责,因为美国政府在“盲目地支持以色列”。 他说,“美国必须付一笔钱。 “这已到了美国醒悟过来看看它造成多大损失的时候了”。
7. 法新社评联合国秘书长访苏
【法新社莫斯科九月八日电】这里的西方外交官们认为,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今天到达这里,可能是就阿富汗问题举行新的谈判的一个时机。 他们说,苏联领导人可能在同德奎利亚尔的会谈中试图促使谈判走向问题的政治解决。这位联合国秘书长对这个问题是很熟悉的。他的前任瓦尔德海姆已经把阿富汗的档案材料转交给他处理。他们还指出,德奎利亚尔在此行中由他的阿富汗问题专家、他的厄瓜多尔助手科尔多维斯陪同。 在德奎利亚尔这次到这里访问的同时,巴基斯坦的外交秘书奈克也前来访问。虽然,据巴基斯坦大使馆说,奈克不打算会见联合国秘书长,但是预料他将向苏联的副外长马尔采夫介绍他的国家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立场。 尽管苏联报纸采取了令人放心的态度,但是苏联官员们感到,要掩饰他们一心在考虑阿富汗实现“正常化”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心情是越来越难了。这个问题是不大为苏联公众所了解的,而它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外交方面的后果,是出乎克里姆林宫的战略家的预料的。 在苏联人看来,联合国显然最合适帮助它在不丢失面子的情况下摆脱阿富汗的“困境”。 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关于这个问题的会谈没有产生什么结果。 而欧洲“十国”提出的建议,也是不能为苏联人所接受的。因为,这些建议同苏联的下列两项主要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一、卡尔迈勒总统的喀布尔政权必须参加谈判;二、这些谈判只限于问题的国际方面。
8. 苏未接受阿拉法特访苏要求
【中东社伦敦九月七日电】英国《每日邮报》今天透露,阿拉法特曾希望带着莫斯科的一项给予慷慨的物质和军事支持的新保证去参加非斯会议。 该报说,上星期六,阿拉法特通过一位阿拉伯中间人写了一封信给勃列日涅夫,要求他确定同他会晤的时间。但是,他得到了葛罗米柯的一个干巴巴的回答,说勃列日涅夫在本月十六日前不准备接待任何客人,也没有确定其他任何日子来接待阿拉法特,连会晤苏联总理吉洪诺夫的机会也没有提供。
9. 卡扎菲访捷后将去苏联访问
【合众国际社布拉格九月八日电】应胡萨克总统邀请,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上校今天抵达这里,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正式访问。 预计卡扎菲将同捷政府高级官员就经济关系和中东危机问题进行会谈,然后于九日飞往保加利亚。 外交界人士猜测,卡扎菲只是途经这里,实际上是前往莫斯科。
10. 传叙利亚同利比亚关系紧张
【中东社巴黎九月六日电】在巴黎出版的阿拉伯文杂志《阿拉伯祖国》周刊说,最近,叙利亚和利比亚之间的关系再度紧张,叙利亚政府企图竭力掩盖这一紧张关系。 这家杂志说,这种紧张的现象之一就是卡扎菲突然命令对在利比亚的叙利亚空军训练团加以限制,邀请一个匈牙利的空军训练团来代替叙利亚的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