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10-04
第 1 版
1. 英《泰晤士报》记者博纳维亚说:我对台建议从策略上说是出色的作法
【英国《泰晤士报》十月一日报道】(记者博纳维亚发自北京)中国已经表示一旦台湾和大陆实现政治统一,可以让台湾保留自己的武装部队。中国还提出保证:台湾人民可以保持相当高的生活水平,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这一建议是叶剑英元帅接见新华社记者时提出的,他是在共产党的国庆节前夕接见记者的。 叶元帅的话是非常和解的,他指出同共产党一样,国民党也反对“两个中国”的政策。 这里有经验的观察家认为,北京之所以提出这项建议是因为它担心中国同美国的关系会恶化,而美国是中国对付苏联的主要战略盟友。 从策略上说,这是出色的作法,将使台湾有可能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尔后还会受到来自日本的压力,要它举行谈判探讨大陆的建议。 现在似乎态度顽固和不尽情理的是国民党了,虽然它非常有理由认为同大陆实现统一会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和强行实施社会主义。 从短期来说。里根政府似乎不大可能继续贯彻其同台湾出售最先进的军用喷气机的建议。 蒋经国极不可能在短期内对这些建议作出有利反应。 但是这些建议会经常提醒台湾岛上的其他人说,与大陆统一也许不会完全破坏他们的繁荣和生活方式,至少在开始阶段不会。
2. 美报记者基特利自北京报道:《中国向台湾提出的建议并非宣传手法》
【美国《华尔街日报》十月一日报道】题:中国主动向台湾提出建议,中国向台湾提出的建议并非只是一种宣传手法,这个建议拿来多是胡萝卜,挥舞大棒之处很少(记者基特利发自北京) 据高级中国官员和西方外交官说,中国最近提出的同台湾重新统一的条件是迄今它所提出的最宽宏大量的建议,倒不是扰乱国民党人和阻止美国出售先进武器给台北的一种手法。中国人士和外国人士都说,这项建议的部分目的是使国民党无法再拒绝同这里的共产党政府进行直接接触。这也意味着,正当美国政府正在决定是否卖给台湾新式武器的时候,这么做将使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看起来非常合情合理。 这里在很大程度上一致同意,这次建议晃荡胡萝卜的地方多,挥舞大棒的地方少,并非只是一种宣传手法而已。北京希望同意他们意见(即应该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一个省)的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商量既实现台湾名义上的统一而又不作任何大的变动的条件。 副总理薄一波星期一(九月二十八日)发表的一次谈话中说,北京只有三个条件。他说,台湾当局必须放弃“中华民国”的名称,并且同意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他们必须接受共产党的五星红旗作为国旗,他们还必须同意外交事务将由中央政府搞。 薄一波副总理为使台湾放心而说,那里的当局“可以保持他们自己的军队”。这就使他们能够在北京想要强行违背当地愿望的政策的时候进行抵制。但是军队能保持多久就不清楚了。然而有些人士表示,就是这个条件都是可以谈判的。北京可能很象它目前批准别的省有权进口机器一样,以有权名义上批准台湾无论如何要购买的东西的权利就满足了。
3. 这次建议为和平统一铺平了道路
【日本《读卖新闻》九月二日社论】题:现实的国共合作建议 台湾当局当天拒绝了九项和平统一建议,但台湾方面也指出并没有否定作为民族大义的“统一”。走向和平统一的道路并没有全面堵死。 叶剑英建议是说,只要台湾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采取“一个中国”的立场,就尊重台湾的现状,让国民党代表参加中国的国政。可以说,这是极其稳健而宽容的建议。 中国在主张“和平统一”的同时,还保留“武力解放”的权利。但叶剑英建议只字未提武力解放,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认为,这次的稳健宽容建议可以说是最现实的建议。在这种意义上不妨说,尽管台湾方面当天加以拒绝,也为将来走向和平统一铺平了道路。 不言而喻,走向和平统一的道路是险峻的。在叶剑英建议的背景中,也使人感到中国对走向“一个中国”的距离没有缩短感到着急,对美国里根政权的亲台政策感到焦躁。 这些稳健的建议在国际上也容易被接受。 我们期望国共两党按照建议的方向进行有助于和平统一的会谈,消除冷战的遗产。 【日本《东京新闻》九月二日社论】题:在人民的基础上实现和平统一 北京针对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对台北呼吁第三次国共合作。期望中国同台湾的和平统一要在人民的基础上来实现。有迹象表明,台湾方面的拒绝回答比预定的推迟了,所以台北领导内部是慎重地研究了建议。 可以认为,叶剑英谈话是对台湾进行和平统一新攻势的第一步。 看来,这次提出和平统一建议的意图是:(一)动摇台湾内部;(二)争取海外华侨等国际舆论的支持;(三)对于支持台湾色彩浓厚的美国里根政权,叮嘱它不要妨碍和平统一;等等。不能认为,由于台湾拒绝北京就会立即诉诸武力。台湾地区的争端对我国有重大影响,因此,希望始终要慎重地和平解决国共间的对立。
4. 英《卫报》记者吉廷斯报道说:叶委员长谈话是大仁大义的声明
【英国《卫报》十月一日刊登吉廷斯报道】在北京国庆节的前夕,中国在一项高明的大仁大义的声明中向台湾提出了新的重大的劝诱条件,让它重返大陆。 中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叶剑英还建议,国民党领导人可以在北京政府担任高级职位“和参与国家管理工作”。 下周的一九一一年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将在国外华侨当中加强全国统一的愿望,叶先生充分地利用了这种愿望,在声明结束时巧妙地敦促说,重新统一将为“列祖列宗争光和为我们的繁荣造福”。
5. 孙运璇在台湾立法院的声明
【中央社台北十月二日电】题:孙院长在立院郑重声明中国的统一必须基于三民主义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 行政院长孙运璇今天表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我们坚持必须依照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基于三民主义,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除此以外,我们不作任何考虑。行政院长孙运璇今天重申、反共复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早为世人所了解,今后政府决本贯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目标努力迈进。 孙院长答复立法委员林可玑的质询表示,反共复国的最高战略,是先总统蒋公指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以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的进步,也就是以三民主义建设的实绩来争取大陆同胞的向心、奠定复国的基础。
6. 法国《世界报》驻北京记者评述我今年国庆时说:人们在更加充满信心的气氛中庆祝国庆
【法国《世界报》十月二日报道】题:中国:领导人在比去年更有信心的气氛中庆祝国庆(记者:吕贝尔发自北京) 今年,中国领导人显然比去年更加喜气洋洋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辰。诚然,政府总理赵紫阳九月三十日在大会堂为外交使团举行的招待会有点简朴。但与一九八○年国庆之际所看到和听到的不同,这几天没提出任何要紧缩的呼吁。 赵星期三发表的讲话,以及星期四《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都证实了下列印象:人们是在一种更加充满信心的气氛中庆祝这一节日的。的确,一年以来,北京的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事态的发展肯定使领导班子表现得更加泰然。 路线确定了,关键在于执行。这就是《人民日报》社论中的主要告诫。社论笔调坚决,强烈地要求党的干部(他们中间,肯定还存在着有抵触情绪的人)努力工作。 社论在要求各级领导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同时,再一次要他们“解放思想”(这一提法在最近一些时候以来的报纸上几乎消失了)和“打破一些老框框”。 这样呼吁改革和革新,是对党主席胡耀邦在七月一日庆祝建党六十周年时所发表的讲话的最明确的重申。埃菲社说十亿中国人庆祝国庆十亿中国人希望祖国重新统一 【埃菲社北京十·月一日电】十亿中国人民今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亿中国人今天希望祖国重新统一。 昨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二周年的前夕,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元帅向台湾当局发出了为“和平统一”举行谈判的正式邀请 。 中国各报今天都在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一建议,这个建议意味着北京政府方面作出某些重大的让步,埃菲社记者采访的某些外国外交人士认为,这些让步可能促使台北当局认真地研究参加谈判的事。 【路透社北京十月一日电】中国今天在纪念国庆时保证在政策上要保持稳定,但是也要求人民付出更辛勤的劳动,同时要求台湾的人积极响应它最近提出的统一主张。 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为了纪念国庆,在常年悬挂着的已故毛泽东主席的画像的俯视下,树起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孙中山的大幅画像。毛的画像挂在故宫正门的上方。 同市区的其他大建筑物一样,天安门上也飘拂着许多红旗,入夜后灯火通明。
7. 龙布尔评《人民日报》二日社论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月二日电】(记者:龙布乐)尽管国民党拒绝中国的和平计划,中国十月二日要求同台湾举行初步商谈为重新统一谈判铺平道路。 共产党报纸《人民日报》说,寻求同台湾的统一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政策”。 举行初步和正式谈判建议的是虽剑英在一揽子和平计划中首先提出的。台湾在这个谈话公布之后几小时内就拒绝了这一揽子建议,但北京继续保持这种主动的势头,预期在下周内将达到一个高潮。
第 2 版
1. 香港《中报》社论:《中国军事演习的特殊意义》
【香港《中报》九月二十九日社论】题:中国军事演习的特殊意义 在中国迈进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旅程中,国防现代化自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目前中国正处于北有苏联、南有越南的空前大敌夹峙下,更有必要去加强国防现代化。 前些时看到中国发射一箭三星升太空的报道,日前此间电视又转播了中国在华北举行了现代化军事演习的部分实况纪录片,充分证明中共当局有决心有信念,在未来期间继续整军经武加强国防力量。 在“武力就是真理”的准则下,也只有强大的国防,中国才能安心从事于本身的各种建设。中共虽将国防现代化列为四化之末,绝非忽视这一环。 此次华北举行的庞大军事演习,陆海空部队都实际参与,可以看到解放军军力的强盛,并让世人熟悉中国已能自行设计制造出杀伤性大的地对空导弹及军事用途火箭等等,使身在海外的国人也感到骄傲。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军事演习,恐是中共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动员人力最多的一次,也是邓小平出任军委主席以来初次主持如此隆重的阅兵大典。当年太行山上指挥刘邓大军“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和现时阅兵台上英姿飒飒手掌兵符的军委主席身份地位自无法相比,我们真希望邓氏能在其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国防现代化成功之日。 【香港《中报》九月三十日评论】题:不可忽视的实力地位 中共最近在华北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它和发射携带三颗卫星升空的运载火箭一样,是有意识地向外间世界显示它的军事实力。前者是显示中共军队进行一场现代化常规战争的能力,特别是步炮和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后者是显示中共战略核军备已达到的水平。 中共这次军事演习,进行的实际上是一场反击入侵苏军的模拟攻防战。 这次军事演习和发射太空火箭,向全国人民展示中国在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在现代化军队建设方面的成就,以鼓舞人心,坚定信心,达到团结全国、全党、全军的目的。 中共发射多卫星火箭,举行华北军事演习,以它突出的成就昭告美国和世界,中共过去依靠自力更生,不依靠美国和任何人,可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今后同样地依靠自力更生,不依靠美国,也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一次发射卫星,一次军事演习,提醒在对华政策问题上摇摆不定的里根政府,中国有自己不可忽视的实力地位,中美在反对苏联霸权的这个问题上,战略需要是共同的,而绝不是单方面的。
2. 《回忆中国》(一)
(编者按:本文选自苏联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回忆中国》一书,作者达林曾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书记,他曾于一九二二年、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六年三次来华,同孙中山和国民党其他领导人进行过多次谈话。《回忆中国》一书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一、同孙中山的谈话 当我抵达广州时,孙中山的政府正遭到新的危机,原因就是同陈炯明的冲突。在我到达前几天,忠于孙中山的军队才把广州攻下来,把“同盟者”从那里赶走。但是,这并未能解决危机,反而使危机深化了。因为陈炯明的军队就在离广州不远的地方。 城内已经平静下来了。河岸上人们熙熙攘攘,店铺也都开门了,这种情景使人难以相信几天前在这里·打过仗。 在华北,吴佩孚和张作霖已开始交战。吴佩孚受到英、美的支持,张作霖则有日本作后台。这两个军阀之间的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统治权的反映。十分明显,华盛顿会议没有使列强之间的矛盾缓和下来,反而使它更加激化了。日本主张保持“势力范围”,反对“门户开放”政策。英国也主张保持“势力范围”。但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也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决定支持英国也就是支持吴佩孚。 既然孙中山在斗争中曾同军阀结成同盟,所以他如果同“自由派”吴佩孚达成协议,那就丝毫不会使人感到意外。但是,孙中山的做法恰恰相反。他想利用北方军阀之战来打击自己的敌人——把持了华中的吴佩孚。为此,孙中山同张作霖达成了协议。 许多人当时对孙中山同反动透顶的军阀张作霖达成协议不理解,甚至他的某些朋友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他的敌人了。他的敌人就利用孙张之盟来鼓动反对孙中山。 就在这种北方军阀已经开战以及孙中山和陈炯明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在广东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那是在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我同张太雷和瞿秋白一道按时抵达孙中山及其政府所在一座宫殿里。汽车停在中国式的拱形侧门旁。这扇门是进入高高的围墙的唯一通道,这座宫殿和与其毗连的一些房子都在围墙里面。 正在警卫打电话同人联系和填写通行单的时候,我把前院环视了一下。警卫队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士兵可能不少于一个营。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许多煮着饭的火堆。火堆旁围着一批批士兵。离火堆不远的地方架着步枪,这好象是在一块刚刚占领来的地方露营一样。 人们来去匆匆,军官们跑进跑出,不断下达各种命令,更换岗哨。士兵们躺在树荫地上。使人感到有一个神情不安的紧张气氛。 通行单填好了。派了一名军官来陪我们,把我们带进宫里。这座宫殿坐落在一个高坡上。我们走进了宫殿。有人把我领进一个房间,等待同孙中山见面。 几分钟后,孙中山进来了,他中等身材,穿着有一排密密的扣子的中山服,领扣也扣得紧紧的,脚上穿的是中式便鞋。他那一年是五十五岁。他脸上的表情和手势都显得十分沉着。他行动迟缓,给人某种精神不振的印象。 这种外表的沉着同当时的一些说法不相符。当时的传说是:孙中山在作战时曾亲自拿枪向敌人射击。 孙中山的眼睛是深棕色的,非常灵活,炯炯发光,就象列宁的眼睛一样。我对他们两人眼睛的酷似感到吃惊。 我把一封信交给了孙中山,信中谈到我的使命,我还代表苏俄的工农向他致意,并祝他的工作和斗争取得成就。 我一直以强调的口吻称他为“总统”,这与所有外国帝国主义报刊是不同的,外国报刊不承认他有这一称号,而一直称他为“孙博士”。 他在回答我的致意时,谈了许多关于他对苏俄有好感的话,并说,他很愿意向我介绍中国南方的局势,并很想了解苏维埃共和国的状况。 我们谈话的主题是关于陈炯明的问题。尽管当时已发生了武装冲突,但陈炯明名义上还是广州政府的军事部长。我知道,孙中山曾派代表团同陈炯明谈判消除冲突,要他回到政府中来。谈判结果如何我不知道。我问他有无可能和解。孙中山听到冒火了,提高了嗓门说: “我是总统,部长应当听命于我。而他却反对我,反对共和国总统,他反对人民的意志,如果他不服从,就予以消灭。根本谈不上什么妥协。” 但在这次谈话后,孙中山还是派代表团到陈炯明那里去了,进行了谈判,不过后来的事件表明,谈判毫无结果。 我们转而提到了同吴佩孚斗争的问题。孙中山告诉我向北线增派部队的情况,并以非常乐观的语调谈到了北伐,并说必将迅速获胜。 话题转到了苏俄的状况孙中山对红军的数量、组织和政治教育很感兴趣。然后,孙中山问及了列宁的健康状况。谈完后我们约定再度会面。 我得到的印象有些奇怪。我感到孙中山言谈克制而又谨慎。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尽可能同我经常会面谈谈他想同苏俄建立接触的意图。 孙中山对我采取这种双重态度的原因,在后来的一次会晤中作了解释,那次会晤谈的全是纲领性问题。我们谈了俄国和中国的革命问题。 谈话的中心首先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孙中山对此向我作了详细的询问,我们谈到了苏维埃,谈到了红军,谈到了自由对人民群众的意义。孙中山都悉心聆听,然后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我给你们一个最不开化的、没有沾染现代文明的山区的县,居民是苗族。他们比我们的城市更能接受共产主义,因为城市中的现代文明使人们反对共产主义。请你们在这个县里组织苏维埃政权,如果你们的试验成功,我就在全中国实行这种制度。”(一)
3. 一次规模空前的军事大演习
【香港《快报》九月二十九日社论】题:中共军事大演习的意义 中共在华北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 的军事大演习,从初步报道看,这次演习至少具有下列两项特点: 一,参加演习的军队人数异常众多,是第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举行的军事演习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近三十年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每年举行的军事演习,集美国与欧洲各盟国的兵力,从北海贯穿整个欧洲大陆至地中海同时举行演习,人数最多的一次也不超过七万。最近苏联举行的演习,号称是苏联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参加人数也仅十万。 二,这是中共第一次公开宣布的军事演习。 这是我们根据初步报道看到的两项特点,这两项特点意味着什么? 中共展示北京地区的庞大兵力,显示苏联如果胆敢侵犯中国,中共必定会全力保卫首都北京。抵抗侵略是保家卫国的战争,不能让自己的同胞受异族鱼肉!也不能让自己的土地受外军蹂躏,必定是寸土必争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苏联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西欧各友邦也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中国兵力越强大,对苏联兵力的牵制也越大,相对地减少了西欧所受的苏联军事压力。 此所以这次中共的大演习备受西方各国重视,因为这是和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若能在现代化武器和机动能力上进一步加强中共军事力量,使美国所承担的西欧防卫义务也可相对减轻。 我们无法从这次演习的新闻和纪录片中,判断中共军队的现代化已达到什么程度。但可以看到中共军队已充分正规化。大演习不再保密,就是正规化的表现之一。 大部队进行大演习,也显示中共军队有了正规的训练。
4. 香港《明报》说这次演习有防备苏联入侵的含义
【香港《明报》九月三十日社论】题:中国军事大演习的用意 最近,中国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演习,是建政以来三十二年中所未有。然则其目的是什么?有军队就须演习,自古以来都如此。从演习之中,可以知道部队的训练和准备状况,也大有激励士气、提高训练水准之功。除了这些一般性的目标之外,相信中国这次大演习,还有下列许多作用:向美国、日本、英国、东南亚联盟国家等准盟国显示,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太差。近年来国际间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军队不够现代化,不足以成为牵制苏联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打一场假仗给你们瞧瞧。 演习有防备苏联入侵、保卫首都的含义。这次演习与苏军在波兰附近的演习差不多是同期,要使苏联记得,你有军队,我也有军队,你会演习,我也会演习。 对于越南,这是又一次警告,上次“教训之役”未出全力,现在事隔两年,军力已大有增长,再来教训,你吃的苦头就会大得多了。 装甲部队、火箭、伞兵力量的展示,对台湾是一个军事压力,希望能促进和平谈判。
5. 埃菲社评我举行军事演习
【埃菲社北京九月二十八日电】据某些人士说,上星期中国战士协同数以百计的坦克、装甲车、重型武器、导弹进行了联合演习。 据《解放军报》今天报道,在演习中检验了“现代战争”和战术。 该报强调说,在演习中各兵种密切“配合”。并且相信,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一个更加专业化的军队。 中国军队最后一次作战是在一九七九年,当时他们深入越南领土达一月之久。 关于那次战争,许多观察家断言,中国装备落后。专家们说,近两年来在这方面的进步是显著的。邓小平在今年六月才被任命为共产党军事委员会主席,从那时起才恢复了军事演习。
第 3 版
1. 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摔交女裁判
【苏联《劳动报》八月二十九日报道】日本大阪某公司一位二十五岁的女职员前田石子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摔交女裁判,并且得到正式的裁判证书。目前她还只是三级裁判,只能参加县一级比赛的裁判工作。但是,她希望不久以后能成为二级裁判。她说,说实在的,地毯上七分钟的较量,对于一个裁判来说,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工作。他必须在地毯上不断跑动,注意力十分集中。
2. 美报文章《关于夏洛克的争论》(下)
如果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当时英国并没有这样一群犹太人,那么莎士比亚在《威》剧中所要攻击的很可能就是他的贪婪之心日甚一日的同胞。而据学者研究,他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夏洛克式的犹太人,无非是利用了当时的反犹情绪,来使他笔下的高利贷者的形象更为可憎吧了。但是如果说,莎士比亚创作之始确实怀有这样原始动机的话,那么这一动机看来很快就让位给了他的丰富想象和高超艺术。我们没有见到该剧初次上演的记录——也没有人确切知道,悲剧演员伯比奇,或著名丑角肯普是否真的演过这一角色——但是人们相信,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一般总把舞台上这位犹太人当成一个喜剧性的恶棍。撇开演出不谈,《威》剧本身很明显是一大成功。詹姆士一世对该剧是如此喜爱,以致在一六○五年看完一次演出之后,又让再上演一次。 自詹姆士一世看过《威》剧之后,十七世纪里关于该剧上演的情况,我们几乎无甚了解。到了一七○一年,乔治·格兰维尔对该剧作了改编,并又改名为《威尼斯犹太人》。 把夏洛克当成一个小丑来演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一七四一年。这时麦克林又恢复了莎士比亚原来的本子,于是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传统,这就是说,把夏洛克演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直到一八一四年基恩扮演了这个角色,夏洛克才终于开始带上了一层使人同情的色彩。黑兹利特在谈到基恩的演出时说:“在一定程度上,夏洛克已不再成为受人咀咒的鬼怪。” 十九世纪其他一些伟大的演员也都仿效基恩的榜样。一八七九年扮演夏洛克的亨利·欧文把他变成了一个悲剧英雄。欧文认为,夏洛克是“被迫害民族的一个典型,可说是剧中唯一的正人君子,而且是最遭不公对待的君子”。如果说,这种态度反映了英国人对犹太人日益摆脱偏见的话,同样也是基于一种更为实际的考虑。其中一点是,当时的演员明显认识到,如果把夏洛克演成性格复杂的人物,而不是平面式的恶棍的话,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戏剧效果。另外,在那个时代,把一个为社会不容的人演成一个英雄也已成了为人们能够接受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东西了。 犹太批评家则认为,不管你如何理解和上演,反正《威》剧总有勾起人们偏见的内在成份。有些人认为,英国文学中到处可见的反犹倾向——如狄更斯笔下的法金,伊夫林·沃笔下的罗思柴尔德神父,以及艾略特笔下的布莱斯坦——起码部分源出于莎士比亚的这个剧本。因而他们担心这些形象会对现代英国读者和观众产生同样的效果。(下)
3. 意《晚邮报》谈意大利的职业教育
【意大利《晚邮报》谈意大利职业教育的报道】题:教会劳动多么难啊!企业代替国家 十七岁、男性、中下社会阶层、中学毕业、志愿学一种手艺,这些就是到职业训练中心学习的条件,或者明白地说,能够到职业训练中心学习的是少数幸运的人。 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报纸报道,企业埋怨难于找到合格的劳动力。 所以培养青年参加劳动的问题远没有解决。 全国经济劳工委员会几个月来拟订了一项职业教育法案。也就是在这几天,政府的研究机构,发展劳动者职业教育协会正在进行一项调查:“关于职业培训的第三个报告。” 调查的初步结果已经送交劳工部长福斯科。 例如,我国十七岁青年现在同过去相比已有明显变化:女青年参加学习的人数稳步增加(五年前只占百分之三十七,现在占百分之四十一);文化水平往往都突破了初中毕业;半工半读的人数从一九七五年百分之三十九下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二十九。 但是,改变的不仅仅是青年的比例。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决定直接参与教育和提高劳动者。 每年拨款九千亿里拉用于职业培训,其中三千多亿拨给企业。据发展劳动者职业教育协会的调查员计算,现在有五、六千人在上非国家管理或控制的职业课。如果算上福利组织和没有被批准的单位等“私下”开设的职业课,那么这个数字还要大。 但是,这些自发办的职业教育将不能永久性地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役期满的青年要工作、婚后和第一胎后的妇女要恢复工作、怀着进取心的工人和职员想提高、五十岁的人还想为退休打下就业的基础。 发展劳动者职业教育协会所提出的目标建建立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的重心是放在大区方面,同时也考虑企业、国立职业学校、自由开课和函授学校作用。 这是一项令人鼓舞的计划,但是应该谨慎从事 。
4. 西欧共同体国家大中小学生总数下降
【本刊讯】布鲁塞尔消息:欧洲经济共同体统计局发布了一份关于一九七九——八○学年期间共同体各国全日制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报告。 共同体国家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总数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百分之零点八(五千二百八十三万九千名比五千三百二十五万九千名)。共同体各国除爱尔兰、丹麦和希腊之外,学生人数都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共同体国家学龄儿童人数的减少。几年以前,出生率降低了。 在丹麦和希腊,在中学和六年级学习的人数上升,而小学学生人数却下降了。这说明,人数增加不是因为出生率高,而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青年人在学校学习的期限更长了。这同样的趋势甚至在那些大中小学学生人数都下降的国家也是存在的。整个共同体和半数的共同体国家中,智力第二组的女孩子的比例要比学龄人口总数中女孩子的比例高。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爱尔兰,上中学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多。而在六年级,女孩子的比例在所有共同体国家里都比较低,虽然这个比例在大部分国家中还是有轻微的增长。
5. 英《金融时报》文章:《欧洲的私立教育事业兴旺起来》
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都普遍主张在教育方面创办私立学校,这类学校常常得到国家和宗教机构的资助;促使私人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教育感到不满,公立学校教育水平下降,纪律松弛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题:欧洲的私立教育事业兴旺起来 (原编者按:欧洲的私立学校常常得到国家和宗教机构的大力资助。卡彭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世界各地要求独立办教育的情况。) 除马耳他和新西兰以外,在西方国家中只有英国的政治家扬言要废除私立学校。在欧洲大陆和世界许多其他地方,人们都普遍认为在教育方面需要办私立学校。 欧洲的私立学校往往更近似于英国的私人志愿资助的学校,而不是更近似于英国的两千四百所独立学校。它们得到国家的大力资助,而且就绝大部分而言,它们还得到了宗教机构的大力资助。 在德斯坦总统执政的最后几个月中,法国一万二千所私立学校办得兴旺发达。二十多年来法国的第一任左翼总统密特朗已向这些学校保证,将不干涉它们的事务。 六月九日法国庆祝了国家对全体儿童实行免费小学教育一百周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甚至连左翼家长都认为让孩子受私立学校教育是个明智的决定,争取把他们的子女送进私立学校。总共有百分之二十的小学生上私立学校,这些学校领取教育预算的百分之十。这些学校保证坚持把招生名额限制在两百万以内,这使得竞争激烈了。 荷兰法律规定,政府不仅要在财政上全力支持私立学校,而且还要给它们找到校舍。这些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它们收学费很少,按着家庭的经济收入分等级收费,学生的社会地位并不特殊。 虽然荷兰大部分私立学校的设备稍好一点,但荷兰大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是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政府对学校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保持着控制权。比利时的许多学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破坏了,这使得一些政党同意在教育方面采取办私立学校的做法。一九五八年,签订了一项契约,根据这项契约,现在占全国学校总数百分之五十的私立学校从政府领取它们的百分之六十的建筑费和维修费。 在西德,私立学校中的每一个录取名额的报名者竟多达二十人。一九八○年,八百所学校把十万多名小学生拒之门外,它们只招收百分之十的中等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小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 在佛朗哥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将近百分之五十的西班牙儿童上私立学校。后来,社会主义的压力意味着要改善国家制度,许多学校没有能够达到规定的水平’这样就迫使它们关门了。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儿童在私立学校上学。 在丹麦,私立学校占百分之十。国家向希望开办一所拥有超过二十四名学生的学校的任何团体提供百分之八十五的费用。一个学生每年的学费平均为二百二十英镑,这些学校享有一种“进步”的名声。在过去的两年中,开办了二十五所新学校,每十四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上私立学校,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十七名儿童中才有一名儿童上私立学校。 美国、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的私立学校同英国的“公立学校”最相似。 在南非上私立学校的十六万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点六)几乎完全是白人、基督教徒和讲英语的人的子女。但天主教的学校现在勇敢地带头招收其他儿童,不分种族或肤色,这种做法是违反政府意愿的。 这些学校中约有一半从它们本省的教育当局那里领取补助金。纳塔尔和奥兰治自由邦向注册的私立学校提供的补助金是慷慨的。 在澳大利亚,对于公家向私立学校提供资金的做法已经辩论了快三十年了。私立学校刚刚在高等法院打赢了一场官司,获得了领取联邦政府补助金的权利。今年将向这些学校提供三亿二千多万美元,占教育预算总额的三分之一。 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私立学校的学生比前一年增加了一万二千人,现在有六十三万人(百分之二十一)在两千个私立学校上学。 在美国,里根总统已表示他支持两万所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五花八门,极不相同,可大致分为四十类,它们通常反映了一种教会的或民族的关系。同其他非赢利机构一样,美国的私立学校间接地从国家领取津贴,办法是减少财产税,对慈善捐款作出有利的规定,接受公用服务事业的服务和补贴。 在过去的十年中,公立学校招生名额每年减少百分之二。在一千四百万美国中学生中,私立学校的学生占五百万,据称每年增收百分之二。 在加拿大,私立学校招生不成问题,因为等待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名单长得很。政府鼓励家长使用他们的选择权,为了保证尽可能广泛的各种家庭出身的学生进私立学校,大部分的省都提供不同程度的资助。 两个国家由于不同的原因面临着废除私人办教育的问题。同英国的独立学校不同,马耳他的私立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办的,并严重依靠国家的津贴。 新西兰政府一九七五年通过了一项私立学校有条件地实行合并的法令,根据这项法令,这些学校可以自愿并入公立学校。而国家则保证将保护这些学校的特点,并支付其全部人员的薪金。新西兰的四百所私立学校中大部分是天主教会办的小学。 促使私人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普遍对政府提供的教育感到不满。比方说,澳大利亚的收入低的家庭现在日益希望把子女送进私立学校,这主要是由于公立学校教育水平不断下降和纪律松弛。 在日本,家长常常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让孩子在私立学校接受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到十二岁就结束了,但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要继续到中学学习。 在国家开办更多的学校之前,家长只好每学期为学生交七百英镑的学费,而公立学校只收名义上的学费,每学期才收十五英镑。 在意大利,甚至连左翼家长也在排队等候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天主教会办的学校,其原因是他们对公立学校日常教学所受到的干预感到不满。在丹麦,有些家长担心他们的孩子在公立的很大的学校里可能受有有政治倾向的教师的影响。 在法国,全国天主教教育秘书处说,家长们争取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因为这些学校不会罢课、注重德育、设备好。
第 4 版
1. 美官员谈美苏外长会谈
说双方为建立坚定和始终如一的关系作出良好的开端,但为解决美苏之间问题的会谈过程将是漫长的 【美联社联合国九月三十日电】美国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今天说,里根政府认为,它在同苏联建立一种坚定和始终如一的关系方面已经作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建立这种关系的目的在于使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能为人们所接受。 这位高级官员说:“我们正在认真地寻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解决。双方都准备就所有问题进行会谈。”他希望不要披露他的姓名。 他说,里根政府并不期望苏联在一夜之间就改变行径,说美国“没有抱过大的期望或想像得过于天真”。 他说:“显然,已经开始的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也许还是使人烦厌的;它将要求西方继续保持高度的团结一致,也许尤其需要美国继续表明其纠正自己军事方面的不足之处的决心。” 他说,有两件事已经标志了这种新方针的开始。一件是里根总统上周致函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里根在信中强烈要求相互尊重对方的合法利益。 另一件是美国国务卿黑格在联合国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进行了九个小时的会谈。他们两人二十八日会谈了五个小时,二十三日会谈了四个小时,并且已安排于明年初再度会晤。 这位政府高级官员(也是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告诉记者们说,这两次会晤作为两国间交换意见,是成功的。他说,黑格对葛罗米柯说,美国“不能再接受苏联最近那一套国际行径了”。 他说:“苏联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详尽地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到底是哪些问题和我们对这些关注的问题所持的认真态度。” 他说,黑格明确地向葛罗米柯表示了对苏联支持古巴——其中包括苏联向古巴运送武器和对古巴的“全球干涉主义政策”提供后勤援助——的不满。 他说,至于葛罗米柯,他着重谈了美苏关系的“概括原则”,“强调了广义的,特别是在安全方面的对等。”他说,葛罗米柯还对“美国”针对苏联发表“的言论”表示了“关注”。 他说,“双方都坚持了他们来参加会谈时所抱的立场,但是双方都认真地听取了对方的意见,任何一方都没有拒绝讨论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2. 阿尔希波夫接见印度实业界代表团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二十八日电】题:印度商人在莫斯科会谈 以奈瓦尔·塔塔为首的印度实业界著名人士代表团,今天开始在莫斯科讨论苏印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代表团受到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的接见。 这次访问与制订勃列日涅夫去年十二月在德里所签订的苏印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的实施计划有关。 近日内,印度商人将会见一系列苏联主管部门,其中包括国家计划委员会、外贸部、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和工商会的领导人,代表团是应工商会的邀请前来苏联访问的。 在这些会见中,预计将讨论扩大苏联机构同印度私营部门合作的具体措施。例如,研究在印度建设以苏联技术装备起来并把它的部分产品供给苏联的纺织厂、轴承厂和其他企业的可能性。也不排除,其中一些企业利用同西方国家公司所签署的特许协议。 专家们把其中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形式叫作共同进入第三方国家的市场,特别是利用苏联装备的印度企业的产品进入这些市场。 印度实业界代表将在苏联逗留十天。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二十八日电】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马尔丘克今天接见了正在这里访问的印度实业界人士代表团。在会谈期间,双方讨论了苏联工业和科学组织同印度商行和公司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某些问题。
3. 美苏结束关于美向苏提供粮食问题的会谈
美又向苏提供一千五百万吨粮食。苏联计划人员透露苏今年粮食产量将低于一亿七千万吨 【路透社莫斯科十月一日电】美国谈判小组负责人今天在莫斯科的会谈结束后说,除了已经达成协议的八百万吨粮食以外,预计苏联在今后十二个月内还要再向美国购买一千万吨粮食。 美国农业部副部长洛德威克率领美国七人代表团参加为期两天的谈判,他说,美国除了按刚刚恢复的协议向苏联提供八百万吨粮食以外,还表示再提供一千五百万吨粮食。 他在莫斯科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在今年这个阶段的时间里,我最有把握的判断是,在现在可以提供的一千五百万吨粮食中,苏联能够买来装运的大约将为一千万吨。” 当记者问到苏联将买多少玉米和多少小麦的时候,他回答说,预计苏联还将再添购“大量”的玉米和小麦。 当记者问到这一千万吨粮食是苏联坚决答应要的数量还是美国方面的估计时,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外销局粮食饲料处处长诺沃特尼说:“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我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美国官员说,从今天开始可以装运今年的粮食。 他们还说,苏联方面曾透露,他们迄今已从美国购买了三百五十万吨小麦和四百二十五万吨玉米,加起来将近达到现行销售协议所规定的每年可以向苏联出售八百万吨粮食的最高限度。 当记者问苏联是否提供任何有关对今年粮食的估产情况时,诺沃特尼说:“他们确实表示,今年的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产量最高的那一年的水平。”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七日电】苏联人士今天说,苏联经济计划人员私下估计,今年的粮食产量将低于一亿七千万吨。有一位苏联人士说,农业专家悄悄传播的数字是一亿六千八百万吨,这个产量将是一九七五年粮食严重歉收以来最糟糕的收成。 还有一位能够了解到经济计划指标的苏联人士说,农业部官员已经推断出,今年的收成(收割任务现在已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四)不可能超过一亿七千万吨,比一九八一年的指标二亿三千六百万吨要少几乎百分之二十五。 这位人士说,“坦率地讲,前景是悲观的。” 西方经济界人士说,预定十月份再估计的产量很可能还会下降。 有关苏联内部估产的消息,正好是在克里姆林宫的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传出来的。 苏联人为了避免遇到美国可能对他们施加经济压力的情况,迄今已从其它国家(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加拿大最近同苏联签订了一项协议,同意在今后五年内向苏联提供二千五百万吨粮食。 尽管如此,苏联领导层还是在做老百姓的工作,让他们对粮食歉收的消息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报纸发表社论,一再地谈到气候条件恶劣,同时告诫人们不要浪费面包。 据某些消息说,苏联对在商店里购买面包限量的做法现在更加严格了。
4. 瓦尔德海姆同萨利姆举行会谈
【美联社联合国十月一日电】两位已经宣布要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候选人今天讨论即将举行的选举的问题。 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奥地利人)和坦桑尼亚外长萨利姆(同他争夺今后五年任期的主要对手)在联大主席、伊拉克的基塔尼办公室会晤。基塔尼的发言人西尔斯对记者说,两人谈了四五十分钟。 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所担任的最高职务的第二个五年任期到今年底就要期满。他已宣布可以选他任第三期。连任三期是前所未有的。 五十一国非洲统一组织和九十三国不结盟运动支持萨利姆当秘书长。
5. 菲律宾武装部队参谋长贝尔说:菲共正在加强活动
【路透社马尼拉九月二十四日电】菲律宾武装部队参谋长贝尔今天说,菲律宾共产党人显然在加强他们的活动,但是,军队可以对付他们。 贝尔将军在送走来访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卡卢奇以后接见了记者,他说:“新人民军似乎已恢复了活动。但是,军方控制着局势。” 他说:“我们准备在任何地方对付他们和对付这一威胁。” 在问及共产党新人民军是否得到中国支援时,贝尔将军说:“据我们所知未得到”,但是,他接着说:“他们肯定是得到外来支持的。” 贝尔将军拒绝详细说明这些来源的情况,但他说,支援采取了“许多许多的形式”。 他说,菲律宾武装部队需要更多的准备来支持它的国内保安行动,这是同美国磋商的问题之一。 在贝尔将军发表这些评论之前,菲军司令部昨天宣布,在中部地区的萨马岛的一个村庄里,有三十五个人被一些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打死。 萨马岛是共产党部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6.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苏联正悄悄地在玻利维亚加强活动
【美国《商业周刊》九月二十一日一期报道】苏联人正在悄悄地在玻科维亚这个南美最贫穷的内陆国家扩大他们商业上和政治上的利益。今年春天,一个以前没有外交经验的苏联高级官员科瓦廖夫作为大使抵达这里来协调安第斯地区的共产党活动。玻利维亚共产党利用一切政党和工会遭到禁止的机会来发挥它的秘密才能。 凡是苏联人能够拉拢人的地方,他们就进行拉拢。例如,俄国的拉达牌小汽车和吉普车是当地市场的最热门货,售价为一万一千美元并给以津贴,利息为百分之五,四年还清——这比其他进口的小汽车便宜得多。自从七十年代初期以来苏联人就在拉帕尔卡建造一座罐头加工厂,这家工厂是苏联人设计并且提供了大部分款项。七月份成立了一个新的玻利维亚—苏联经济合作委员会。 玻利维亚是卡斯特罗的阿根廷出生的助手格瓦拉在一九六七年进行尝试的场所。虽然安第斯屋脊上的人口百分之七十是印第安人的国家,在拉丁美洲事务中不起什么经济或政治作用,但是它可能成为对它的邻国进行颠覆和游击队活动的据点。
7. 东西德开始交换释放被囚禁的东西方特务
【路透社波恩十月一日电】今晚作为东西方犯人交换的一部分,已把东德大特务纪尧姆交给了东德。一九七四年由于纪尧姆被捕,使勃兰特总理下了台。西德边界官员说,纪尧姆今年五十四岁,从波恩的一家医院把他释放出来后大约四小时,就用车把他送过了东西德之间的边境线。 在黑勒斯豪森交界点的新闻记者说,一辆美国造的大篷车跟在一辆梅塞德斯小汽车后面在刚过下午八点时飞快地开过去了,在西德这边没有验护照,也没有进行海关检查。 大篷车的车窗上挂着窗帘,但是边界官员证实,纪尧姆是在车上。 大约半小时后,这两辆汽车开回到西德,显然已把纪尧姆留在东德的边界地点瓦尔塔。 纪尧姆是东德“地下工作人员”,曾经钻进西德政府的心脏,在监狱里蹲了七年零五个月。 消息灵通人士在纪尧姆获释之前几小时说,本周末将完成一起精心安排的犯人交换,这次交换涉及被拘留在西德、丹麦和法国的共产党特务。 勃兰特的继承人施密特总理曾一再发誓说,纪尧姆因犯叛国罪一定要服满十三年的徒刑。 由于纪尧姆病情恶化,官方态度开始改变,从而出现了根据医疗理由给予假释的前景。 卡斯滕斯总统在九月二十八日签署了给纪尧姆的赦免书,从那时起,纪尧姆就一直在波恩大学诊所接受肾功能失调和高血压病的治疗。 消息灵通人士说,根据这项交换犯人协定,还释放了另一个被监禁的东德间谍、前国防部的秘书雷娜特·卢策。 这些人士说,这项协定的东德方面将要释放因进行间谍活动和给几百名同西方有亲戚关系的东德人发出境签证而被监禁在那里的西德人,但具体人数不详。 这些人士还说,这项交换计划包括:释放去年八月在法国被捕的东德退伍将军海因茨—伯恩哈德·措恩,和因犯间谍罪目前正在丹麦服六年徒刑的东德人耶尔格·迈尔。 【美联社波恩十月一日电】今天在进行的一起间谍交换涉及那个由于他的暴露而使勃兰特总理下台的特务,尽管南非拒绝交出这项交易中的一个苏联人。 预计东德人将释放一批被监禁的西德特务。 一些人士说,一些西方特务正在服无期徒刑。 一位地位高的人士说,现在还不知道将释放多少西方特务,但是数目将会比原先估计的少些。西德政府从未公布过预定要交换的西方人人数,但是报纸消息说,这个数字在三十五人至六十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