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07-05

第 1 版

1. 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说:中国党的现领导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民主

【美联社东京六月三十日电】(新闻分析)(特派记者:罗德里克)比撤掉华国锋的共产党主席职务一事更重要的也许是他离职的方式。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相当大的权力。    中国共产党今天宣布,邓小平的刚强的老部下胡耀邦终于正式替代了华,但是,华仍然是党的副主席——七个最重要的职位之一——和执政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新华社高级编辑赵平从北京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说共产党高级领导层中的这种不寻常的宽宏大量的做法“是恢复了毛泽东提倡的传统做法,即允许人犯错误,也要允许人改正错误,不要把犯错误的同志一棍子打死”。新华社发表这样的署名文章是极少的。    毛的确提出过这条原则,但是看来,他对这条原则运用得最少。    高级编辑赵平在评论中写道:“党的历史表明,一犯错误就被打倒,就会使人缩手缩脚,不敢畅所欲言,这样对发扬民主不利。”在“文化革命”期间,民主无疑受到了攻击。    在七十六岁的邓领导之下的现领导显然将设法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中国的民主做法。真理似乎是讲求实际的:人们的干劲不爆发出来,中国所谋求的工业现代化就不能实现,但是,只有在能够激励这种干劲,使人们发挥这种干劲的“民主”制度下,人们的干劲才有可能爆发出来。

2. 合众社记者霍尔斯坦说:中国领导人正努力把中国领上经济的「长征」道路

【合众国际社北京七月三日电】(记者:霍尔斯坦)中国领导人正在努力要把中国领上经济的“长征”道路,但是这个任务可能比用枪炮进行革命更艰难。    领导人邓小平在过去一星期里巩固了他对有三千九百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的控制权,使最高领导层在看法上的一致程度超过了自从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以来的任何时候。    邓和三巨头中的另外两位——胡耀邦和赵紫阳对于中国如何建设成为一个强国,是有所设想的。    一些西方外交官说,中国的掌舵人能够以现实的态度理解中国经济中的种种重大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多少年来还是第一一次。    如果邓的人成功了,中国成了一个经济巨人,那将是对全球都有影响的事,没有几个国家能逃脱这种影响。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同一九三四年为了与蒋介石对抗而进行的长征不一样的是,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拿出经济成果。    为了应付十亿中国人民的一下子汹涌而来的期望,中共必须迅速取得具体的成绩,这一点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在三十年里听到的都是叫他们不要贪图物质的东西,现在,闸门冲开了,他们对电视机、自行车和其他生活中的“好东西”的渴求似乎已不知满足。    外交官们和中国领导人都认为满足这些物质愿望是中共的头号问题。    经济中另外还有一些形成严重障碍的现实问题。中国的运输是靠铁路和水路,连简陋的全国公路网都还没有建成。中国的海港吞吐量太小。虽然沿海有油田,但是石油产量在下降。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伤脑筋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资金大量投入现在的体系的话,会影响稳定。    中国正在“调整”经济,把重点从钢铁厂等重工业移向轻工业。看来这个工作和改善农业的工作正在取得真正的进展。但是,西方外交官们说,新“长征”要取得最后胜利还需要对共产党进行基本的改革,这一点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极其困难。

3. 路透社说中国从此稳稳地走上了向注重实际的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

【路透社北京七月二日电】(记者:理查德·帕斯科)中国所有报纸今天都全文刊登了中共新主席胡耀邦的第一次讲话。胡在星期一就任主席,中国从此稳稳地走上了向注重实际的温和的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胡先生的讲话在肯定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理论家的地位的同时标志着同毛式政策最后分手。    他不止一次强调集体领导,并在结束讲话时大声疾呼全党“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4. 香港《星报》发表评论说:全会决议和胡耀邦讲话值得细读

中国大多数人都相信要把中国建成繁荣富强,有文化又有高度文明,不能靠其他政党,只有寄希望于共产党    【香港《星报》七月三日评论】题:六十年后看新生    中共六中全会发表的人事变动和决议全文,内容由于较早时已陆续有所透露,因此反而不具新闻价值,但全文长达三万五千字的决议,则仍然很重要,实在值得每个关心中国问题的人细心一读。    六中全会之后就是中共建党六十周年,是日北京有盛会,新任中央主席胡耀邦,在会上发表了也有不下二万字的长篇演说,因此更有新鲜感,也是一篇值得关心国事者细读的文章。    由于演讲在建党六十周年大会上发表,因此讲的主要是党史,但胡耀邦并未忘记曾经为中国谋出路的非党员,特别提到要深切怀念的,就有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邓演达、杨杏佛、沈钧儒等人,还有杨虎城、陈嘉庚、张治中、傅作义等,也作为著名爱国人士,表示深切怀念。    十年文革,中共威信大受损害,但是中国大陆上大多数人,都相信要把中国建成繁荣富强,有文化又有高度文明,不能靠其他政党,只有寄希望于共产党。胡耀邦也说,要完成经济建设任务,关键在于共产党,因此他向党提出六点要求,第一条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奋不顾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泰晤士报》记者报道《邓使得中国眉开眼笑》

【英国《泰晤士报》七月三日报道】题:邓使得中国眉开眼笑(博纳维亚发自北京)    八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五年前不可思议的惊人变化。漂亮的姑娘们穿着薄裙、尼龙丝袜在大街上漫步。青年人开办私人企业,还鼓励农民干近乎私人种地的事。消费品和食品逐渐比过去丰富了,虽然比较贵。尽管一些政治上的强硬派提出了严厉警告,可是西方的文化影响在逐步扩散。    这种变化是邓先生五年的辛勤工作和内部的激烈斗争的结果。任何别人都不大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只要邓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就有希望看到他自己设想的新中国发展壮大,并由他自己培植的合作者班子继续发展壮大。邓培植起来的人并不年轻——大部分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但是在中国,对于政治领袖来说,这个年纪并不算老。    几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对于剧烈的政策变化已默默忍受了二十年。但是整个来说,中国人民还保持着内在的乐天派性格。这是他们最可宝贵的东西。    中国社会的这种天生的健壮不仅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也在新的文学作品、电影、绘画、戏剧和喜剧中表现出来。

6. 外电谈胡耀邦

【美联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胡耀邦今年六十六岁,他个子矮小,但以极端坚强而著称。他经历过三十年代的长征,以及六十年代期间的极度侮辱而幸存下来。    曾与胡耀邦见过面的几位外国人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具有吸引人的才智,对中国实情了如指掌,对中国应如何迈向现代化有见解,并且努力地推动。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胡耀邦现在成为中国新兴领导层中大概最重实务的和最开明的人。    在同事们的眼中,胡耀邦是“果断的、坦率的和敢作敢为的”——一个将顽强地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政策的人。    外国客人说,胡耀邦决不回避问题,辩论时“尖锐敢言”。    【法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胡耀邦是四十年来邓小平最亲密的同事之一。胡耀邦曾主持共青团工作多年。他在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有巨大的组织能力。    胡氏是毛逝世后出现的领导班子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据几名会见过他的外国人说,他致力于维护严格的社会主义秩序,但主张生动活泼的气氛和思想开放。(转载自香港《大公报》、《文汇报》)

7. 驻北京外交官评胡耀邦七一讲话

【合众国际社北京七月二日电】(记者:霍尔斯坦)胡耀邦七月一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席初次登台,劝告他的十亿同胞开始走向经济繁荣的新“长征”。六十六岁的胡耀邦给一位外交官留下的印象是“非常能干和非常正直”。    另一位欧洲外交官说:“邓小平副主席为他安排了这个职务,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他能推动党前进。”    胡耀邦说,中国正在进入“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他的讲话对全国进行了广播。    他说:“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飞跃。”

8. 《华盛顿明星报》说:中国现在实行务实主义

【美国《华盛顿明星报》七月一日社论】邓小平最近几年来为了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况而采取的每一个措施,都被人们认为是表明毛泽东时代终于已经过去的迹象而受到欢迎。    纯粹的激进主义已经结束。现在实行的是务实主义。    风向似乎肯定是这样的。然而这种朝着西方认为是能提高生产的经济和富有人情味的政治发展的倾向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或大概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仍然是重大的问题。    邓小平务实派的地位上升是一个可喜现象。

第 2 版

1. 希《每日新闻》刊载波利赫罗尼斯的文章说:人民中国的新政策正取得成果

【希腊《每日新闻》文章】题:人民中国的新政策现在正取得成果(作者:波利赫罗尼斯)    去年十月,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一周年举行了庆祝活动。    毫无疑问,近三十五年来,毛泽东主席领导下的新政权为努力建立一个新国家进行了顽强的不屈不挠的工作。但它也遇到了众多的、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国外和国内。    尽管新中国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勤劳,由于一些领导人的明智做法,它终于站立起来向前迈进。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大国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虽然它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它正有计划地、稳固地、朝着发展经济的方向前进。    新中国最近几年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归功于国家现领导实行的一项大胆的、雄心勃勃的新政策。    这种新政策和新的经济计划的直接结果是,共产党的新领导宣布了这样的基本方针:为使经济现代化,新中国需要外国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以合作和帮助。这一新政策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外国最近在人民中国的生产投资不仅数量很大,而且为实现新的经济计划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根据目前的估计,这些投资将有助于国家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改善。    今天,中国人民生活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确保每个中国人的最低限度的吃、穿和住。在一个到目前已拥十亿人口的国家里能确保这种最低的生活水平无疑是一个成就、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直到一九四九年建立新政权时,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死于饥饿、疾病和贫困。    今天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政府每月向每个中国人提供规定的各种食粮,保证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所需。    在这里没有象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存在的那种混乱和缺陷。    除此以外,人们还可以从自由市场购买粮食和消费品。人们还可以在国营商店里自由选购衣服以及洗衣机、自行车、收音机和其他消费品。

2. 宝山钢厂第一期工程参观记

【日本《每日新闻》六月九日文章】题:上海宝山钢厂工程进展顺利,准备一九八二年投产(记者:今田)    借去上海之机,我走访了作为日中经济合作的象征——宝山钢厂。    与我预想的相反,在宽一点五公里、长八公里的宽阔施工现场上,建设进展得很“顺利”。一号高炉已建到六十米高,还剩下四、五十米。但是主体工程部分已经建成。竣工时用来搬运原材料的传送带已从长江上的停泊处伸向工地。    据说明,如果按照重量计算,第一期工程六十万吨设备中,已经进口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已经安装完毕或正在安装。根据一九七九年确认的“一九八二年投产”指标,大体都正按计划进行。机器、钢筋的设置组装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就连担任指导的日本技术人员都感到佩服。    就第一期工程而言,工地上几乎没有出现混乱。对于看惯了日本建设工地的人来说,对修建的不是工棚而是漂亮住宅和起重机之多很是扎眼。公共住宅群实际上取代了日本所说的工棚,而且家属也住了进去。据说日本人曾经感慨地说:“到底是工人的国家”。    一般说来,目前在中国,由工厂负责建设工人住宅和儿童学校等生活环境。正因为这次是中国竭尽全力建设的“宝山”,所以一开始就不惜花钱,下力量整备环境。现在还有这样的说法,过去一个时期,只要说是“宝钢”,就什么都可以列入预算。专家们鉴定,起重机是日本的四倍。也有的闲置不用,“实在是浪费”。    原来有可能进入世界最尖端领域的“宝钢”由于受到调整的影响,似乎作为制造半成品工厂的时间要延长。这样就不得不溯长江而上,在武汉加工成成品。成本费将大为提高。尽管中国想出口半成品,但是由于规格上的原因,只能向日本等国出口,所以很困难。由于技术和设备先进,所以在不按照原计划进展的情况下,损失也是很大的。

3.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专稿:《中国将放宽经济区劳动法》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六月五日专稿】(维·冯美琪发自香港)题:一位贸易人员说,中国将放宽经济区劳动法    中国一位贸易人员说,为争取外国投资者到中国南部广东省的三个经济特区投资,中国政府正在放宽关于这三个区的劳动法。一家在中国投资很多的公司米利控股公司的总经理艾伦·劳在加拿大企业联合会在这里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修订的劳动法将赋予外国投资者以更多的权力确定工资和解雇联合企业或根据补偿贸易协定建立的工厂中的工人。劳先生说,预计,中国人将在两个月之内宣布该法的细节。    目前,经济区的投资者只有有限的把提高工资作为刺激生产的权力,而且他们如果没有得到经济区当局的批准是不能解雇当地的工人的。据说,已在这些特区设厂的投资者抱怨目前的这种制度影响了生产率。    劳先生说,根据新法律,外国投资者可以采用浮动工资率,而不实行目前的固定工资制度。一些中国贸易人员说,根据新制度,经济区的工人可以指望得到部分港币工资,以代替人民币。    据新华社报道,在一九八○年五月至一九八一年三月期间,海外公司在与香港接界的地区深圳经济区,投资了四亿零七百万美元。从这个经济区一年前建立以来,那里已经建立了大约六百个项目,但是,近几个月来,有些外国公司因在劳动力和其他问题上同当局发生了争执而撤离这个经济区了。    劳先生还要对向这些经济特区投资感兴趣的实业家小心。他说,必须对为拟议中的工程工地服务的基础结构和公用事业设备进行全面的调查,因为中国人始终不能按照预定时间为工人供应水电、修好道路和排水系统以及提供交通工具。

4. 巴西银行将在中国开设办事处

【巴西《圣保罗州报》六月十日消息】巴西银行将在今年年终之前在中国开设办事处。这一协定是在巴西银行领导同中国银行领导人——副董事长崔延绪、国际部副总经理刘本坤、副经理柏士珍和官员黄仰新——进行三小时会晤中达成的。    巴西银行行长奥·科林强调了中国人的良好意愿,已经在北京为巴西银行建立办事处准备好了地方。科林说,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具有一级优先权,因此,开设办事处应该在今年下半年进行。    中国银行随着中国经济对西方开放的进程,已在新加坡,香港和卢森堡设立了分行,并正在东京、纽约和巴黎开设办事处。崔延绪肯定说,将来中国银行也会在巴西开设办事处。

5. 国际清算银行要求西方各国减少预算赤字同通货膨胀斗争

【路透社巴塞尔六月十五日电】(记者:马库斯·费拉尔)国际清算银行今天要求各国政府减少预算赤字,以便帮助与通货膨胀作斗争,并呼吁它们在制订本国经济政策时不要自私自利。    总经理施莱明格在这个银行的年度报告的最后一章中写道,国际合作是防止世界经济再一次像三十年代那样发生崩溃的最有效的途径。    他说:“西方世界在过长的时间内容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现在已经在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了。”    “如果,在当前这个决定性的阶段,动摇了对国际合作有效性的信心,代价还会更大。”    他批评美国的货币控制办法,因为由此而引起的利率不稳导致美元在外汇市场上大幅度地涨落。他说,这使严重依靠对外贸易的许多欧洲国家感到不安。    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写道,西方各国政府在过去一年中优先考虑制止通货膨胀是对的,“但是它们主要(如果不是全部)寄希望于货币政策,这就不那么明智了。”    由于物价和收入对限制性货币政策的反应是缓慢的,这样就会出现就业不足持续时间过长的危险,从而使之造成无法容忍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人们过早地放弃反通货膨胀的主动行动,他说,这将是大得难以估计的失败。    预算长期存在大量赤字和对货币发行量实行控制的结果使利率急剧上升,从而放慢了确保今后经济增长,重新吸收失业人员和适应石油价格上涨所需要的投资的速度。    他得出结论说:“由于这个原因,现在迫切需要用减少公营部门借款需求的办法来改变现行政策。”    报告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由于一九七九——八○年提高石油价格而取得的剩余基金的回笼,比原先所预期的要容易一些。    这是因为相应的国际收支逆差主要集中在像西德这样通货膨胀率低的富国,它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借到钱。

6. 日报报道:日去年经济增长百分之五

【日《日本经济新闻》六月七日报道】题:去年度经济增长百分之五    现已了解到,一九八○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将超过政府所估计的百分之四点八,而达到百分之五的水平。    据经济企画厅说,重要的原因是,出口在全年度里都处于高水平,加上民间设备投资在年度中期也出现了上升局面。在其他各发达国家正在为克服第二次石油危机而苦恼的情况下,我国实现百分之五的增长,可以认为是“和物价的平稳一起,清楚地反映了日本经济情况的良好,虽然存在这是依靠外需的增长的问题”。

7. 联合国一组织呼吁:富国和贫国共同努力稳定世界商品价格

【路透社布鲁塞尔六月十二日电】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今天呼吁富国和贫国共同在政治上作出努力来稳定世界商品价格。    科西亚在会见记者的谈话中说,一九七六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一致协议制订一项关于缔结国际商品协定的统一方案,可是至今朝着这方面的进展“确实太慢了”。    他说,目前,由于价格不断跌落,世界商品市场发生了危机,“是该做些事情的时候了。”    这个统一的方案就是用来稳定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十八种原料的价格的一项全面计划。其中包括设立一笔共同基金用以平息任何价格剧烈波动的局面。    但是,科西亚说,经过五年的谈判,朝着缔结每项产品——从咖啡、茶叶和可可到矾土、铜和锡——协定的进展甚微。    他说:    达成了设立一笔共同基金的协议,可是迄今尚未获得批准。    科西亚这次到布鲁塞尔是同欧洲共同市场委员会主席索思会谈的。他说,不管贫国还是富国都承认缔结国际商品协定十分必要。有了这样协议,便可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和遏止穷国债务日增的趋势。    消费者和生产者未能就把价格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取得协议,许多商品价格暴跌,从而严重危害了一些更加贫穷国家的经济。    科西亚说:    “当前的危机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十分坚决的态度。”

8. 日本舞弊和漏税情况严重

【日本《每日新闻》六月五日报道】题:一九八○年度漏税白皮书表明,舞弊所得达三百五十九亿日元,漏税额也达到二百三十亿日元。    舞弊所得总额达到历史上最高纪录——三百五十九亿日元——国税厅四日发表了根据一九八○年度内强制调查揭发的实际情况拟就的《漏税白皮书》。    据《白皮书》说,很明显,漏税额越来越大、性质越来越恶劣。

第 3 版

1. 《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极的连续报道之四:在世界的尽头

每年在这里过冬的一百名美国人,从三月到九月都是与世隔绝的。他们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已经工作了二十年    【美《华盛顿邮报》连载文章之四】题:在世界的尽头,绵绵无尽的孤独症。副题:人们成几个小时地“视而不见、思而不念、听而不闻——这是越冬的景象”    每年在这里过冬的一百名左右的美国人从三月至九月都是与世隔绝的。在四月份,他们看着太阳西沉,直至它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下为止。直到八月份,太阳才又升起,即便在这个时候,太阳也只每天露面几个小时。气温降到零下一百度。暴风雪怒号,搏击着建筑物。人们成几个星期地都不敢走出去。    繁忙的夏季过后,当名牌大学的科学家们和来自华盛顿的官僚们在每年二月离开南极洲时,技术人员和无线电台工作人员以及机械师便留下来守候考察基地。位于海岸边的最大的基地麦克默多考察站的人员便由八百名减少到七十名。    这个长期科学考察站在这种艰苦荒凉的条件下已经这样地工作了二十年了。    史密斯是去年根据得克萨斯大学助学金计划留下操作一台卫星跟踪设备的两名“越冬”技术员之一。史密斯的工作——为国防测绘局收集资料以及为在海上航行的船只确定卫星的位置——每天达二至五小时。    日子并不总是过得很愉快。史密斯患“大眼症”,在南极洲,人们将失眠叫做“大眼”,在这里患失眠症是司空见惯的。“那是最难受的,”他说,“我上夜里一点至下午两点的班,见不到几个人。人们的感觉器官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时人开始退化,失去了一定的写作和思考能力。我想写一篇文章,但没有词汇,很难凑成句子。”    负责为越冬人员作健康检查的海军精神病医生认为,这种情况在那里是很普遍的。在六、七月间,二十四小时都是黑夜,人们的情绪尤其低落。酗酒是个问题,对那些远离开家庭,在十月份天气晴朗以前根本不能返回家乡的人来说,孤独感是可想而知的。    斯夸尔斯要比史密斯寂寞得多,他所在的基地只有八个人。他说,他在希普尔观察站呆了九个月,读了四百本书,但他连一个书名也记不得。他说:“真是稀里糊涂。”再三催问,他才记起了一本科学幻想小说,题目是《永恒的地球》。    斯夸尔斯,三十四岁,特拉华大学电机工程专业的进修生,在南极从事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工作——观察和记录南极洲冬季天空中蔚为壮观的极光。希普尔观察站被大雪覆盖着,但雪地上露出小小的丙烯酸圆形屋顶,上面安装着一架直指天空的带有鱼眼镜头的电视摄影机。    斯夸尔斯说:“真有意思,我常常站在那儿摆弄仪器和凝望天空。有时,我走出去半英里,躺在雪地上。南极光在地平线上出现时呈带状。接着,就象绿幕一样在天空中伸展开来。犹如波浪一般。它的颜色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旋转成红色,一会儿黄色,一会儿又成深蓝色。几乎象变魔术一样。    在广阔荒僻的冰地上,希普尔观察站只是极小的一点。它在广阔无垠的南极洲深处,距麦克默多海峡一千五百英里。斯夸尔斯说:“我敢说,你从来未见过一条完全平坦的地平线。”希普尔观察站的工作人员生活在地下,全部面积为长一百五十英尺,宽三十英尺。    斯夸尔斯每月可以使用一次弃置卫星同他的父母亲或女朋友通话。    斯夸尔斯说:“你只能摸着过日子。你根本不知道时间。累了,你就上床睡觉;休息好了,你就醒过来。你不知道吃的是早餐还是晚餐。工作一小时,看书一小时,然后你又开始工作。”    同赛普尔和南极的一些考察站相比较,麦克默多考察站就是一个大城市了。到了夏天,那里有四个酒吧供应烈性酒,还播放嘹亮的滚石音乐。在用粗帆布帐篷搭起来的小屋子里,积雪上的教堂经常在星期天做礼拜。锅炉房有澡可洗,食堂里供应麻菇、奶酪煎鸡蛋、新西兰运来的新鲜水果和菠萝鸡尾酒味道的浆酸奶。    驻地人员限定他们自己一周洗一一淋浴,免得浪费淡化海水站所需的燃料。但是,在宿舍内用掉的能源数量是很大的,因为尽管室外天寒地冻,但是室内还得保持在华氏八十五度温度,使室内的人必须一直打开窗户。    到了冬天,麦克默多考察站是静悄悄的,史密斯就常常弹吉他,同这里一名苏联地质学家一起学俄国人的骂人话,喝喝伏特加酒,来作为娱乐,有时在结成冰的海滨上,在月光下散散步。一九六九年,美国建立永久性基地十多年的时间之后,还没有女科学家访问过南极。在最近三年中,曾经有一个单身妇女和十六个男人在南极过冬,产生了一些紧张局面,一些老资格的人不希望这里出现女人。    但是,不管对男性或女性来说,日子都不太好过,心理学家们说,在他们访问过的百分之九十的曾在南极洲呆过的人中,都把这一段时期看作是他们一生中最为满意的经历。

2. 美报报道:尿蛋白化验对早日查出癌症有益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报道】题:尿蛋白化验对早日查出癌症有益    据埃默里大学医学研究人员说,在大多数癌症患者的尿里发现有大量蛋白,这可能使医生们设计出一种简单的、花钱少的检验方法来查出早期肿瘤,尤其是乳腺癌。    这种检验方法将大大提高癌症治愈的可能性。    据埃默里大学医学副教授拉·乔拉和一起研究的同事弗·米勒说,这种尿蛋白称为EDCL,癌症患者的分泌量看来比非癌症患者分泌的更多。    迄今对EDCL的研究大部分是在乳腺癌患者身上进行的。然而,在其他许多种癌症——包括子宫癌、结肠癌、卵巢癌、胰腺癌和肺癌——以及霍奇金氏病、恶性黑色瘤和淋巴瘤的患者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蛋白。    全国各地的其他几个调查人员也在紧张地寻找“标志物”,使医生能够很快诊断一个病人是否患早期癌症。医生们说,癌症发现越快、治愈的机会就越大。    这些研究人员一直在设法做的是,确定某些蛋白——包括EDCL是否是癌症所特有的。    在埃默里大学的调查(经费由全国癌症研究所提供)中,得乳腺癌,而已经蔓延到其他部位的三十八名病人在年龄和性别上和其他三十七名健康的正常人和得了九种非癌症疾病而住院的九十名病人相当。    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三十八名乳腺癌病人中有二十九人在尿里分泌大量的EDCL。平均每天分泌九十八克。    其他物质称为IAT1,这是在血液里发现的一种正常蛋白。    埃默里大学的调查人员现在相信,癌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使IATI变质而形成EDCL。    他们又说,IATI可能起着防止癌细胞扩散的作用。    将非癌症患者的尿样品加以处理,去除IATI以后,只发现了少量的EDCL,从而证实了这样的理论:    病人尿里含有大量EDCL是早期癌症的一个症状。    正在进行其他研究,以确定癌症患者在治疗后收到效果时,EDCL的含量是否减少以及在癌症复发时,这种物质是否增加。初步的结果表明,情形可能是这样。    在对五十一名乳腺癌患者进行的调查中,科学家们揭示,恶性肿瘤患者平均每天分泌四十四克,而良性肿瘤患者每天只分泌二十一克。    据这些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表明,EDCL可以作为有乳房肿块的病人检查和诊断的工具而起有益的作用。    这种肿块是乳腺癌的一个预兆。    其他试验的初步结果还表明,在十个病人中有八人在癌症手术后尿里的EDCL的含量急剧下降到正常的含量。    迄今为止,埃默里大学的主要结论是,EDCL    “有希望成为乳腺癌患者的一种肿瘤标志”。

3. 一次治愈漏半胸、大动脉瘤和心内膜症

【日本《每日新闻》六月十日报道】题:东京女子医大一次手术治愈了漏斗胸、大动脉瘤和心内膜症等三个难治之症    今年春天,在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胸外科(和田寿郎教授)施行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这一次手术治愈了胸骨塌陷的漏斗胸、马方氏综合症这样先天性疾病,同时还一次治好了大动脉瘤和心内膜症等三项疾病,手术之难度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前例的。本月六日,在日本胸外科学术会议关东信越地方会议上,由东京女子医大医院胸外科日野恒和医师宣布了这项成果。    患者是得了严重的漏斗胸和马方氏综合症的一名男大学生(二十岁)。马方氏综合症被认为是遗传性疾病,一般多具有心脏不好、眼睛有病、四肢特别长等症状,这个患者也具备这些特点,是身高一米九十公分、体重四十一公斤的弱不禁风的体型,特别是还患有大动脉瘤和心内膜症(大动脉瓣膜闭锁不全)。漏斗胸压迫心脏和肺,体力本来就很弱了,再加上患有大动脉瘤和心内膜症,所以患者极易疲劳,即便是上楼梯也气喘吁吁。很早以前就有胸痛(心绞痛),今年以来,变得一天痛好几次了。    作出不能再耽搁这一判断的和田教授于三月二十五日为病人作了手术。漏斗胸的手术方案,是采取了和田教授制定的胸骨翻转术。即切下塌陷的胸骨,内外翻转过来使其恢复原状。但是,在切割这个患者的胸骨时,必须做心脏手术。而且,马方氏综合症的大动脉瘤和心内膜症是心脏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手术经过将近八小时,顺利地结束了。    患者经过手术后,情况良好,估计最近即可出院。和田教授说,虽然到心肺恢复正常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总是可以作一些轻微的运动的。

4. 大脑如经常被片面利用就会使另半部受到抑制

【塔斯社里加六月三十日电】具有巨大潜力的人的大脑如果经常被片面地利用,就会产生各种反作用力。    拉脱维亚的科学家们进行的研究表明,管理器官功能和抽象活动的人的左半脑负担明显过重,工作能力不断下降,反作用力不断加强。然而管理形象思维过程的右半脑却负担不足。    科学家们认为右半脑是重要的,他们还确定,大脑的这半部过分积极就会使另半部受到抑制。在拉脱维亚科学院工作的阿尔诺利德·克拉乌克利斯教授领导进行的大量实验的结果表明了这一点。    专家们认为,在现代的教学大纲中必须大大提高直观教具的作用。对某些职业、如机器操纵员和调度员来说,应当广泛地利用视觉信息、感色信息和图像信息来补充字母一数字信息。此外,科学家们建议,在休息时要想方设法通过欣赏大自然、听音乐和绘画来刺激“有潜力的”右半脑。    克拉乌克利斯教授在同塔斯社记者的谈话中指出,现在,在人们的活动中,说话、各种符号、靠想象概括占据很大的位置。这种不成比例的状况有损于个性的和谐发展,使思维贫乏,对自我感觉产生消极的影响,引起神经过度紧张。我们完全有能力调节大脑的工作,不应当放弃这种可能性。

5. 苏研制供灯具用的新荧光粉

【塔斯社斯塔夫罗波尔六月十七日电】斯塔夫罗波尔化学试剂和荧光粉工厂开始生产一种新的荧光粉,它可使日光灯的光线与日光接近.这种灯具将广泛地用于许多工业部门,如纺织工业部门。调查证明,使用灯泡的新填充料可以大大减轻工人的疲劳,特别是上夜班时。此外,这种灯泡发光度大,这就可以减少住所中的灯泡数,减少电的消耗。

6. 苏准备建造原子能运输船

【塔斯社莫斯科六月十六日电】苏联准备制造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原子能动力装置的海洋运输船。    这将是一艘破冰级的拖运驳船——集装箱船的海船。带动螺旋桨的主汽轮机装置的功率为四万马力。    这条原子能船可以拖运七十三条驳船(这指的是水上集装箱船),每条驳船的重量近五百吨。    二百六十米长的拖运驳船——集装箱船的运输船,将用在还没有装备良好的码头的北极地带。船到达指定地点后,把装货的驳船停在停泊地,然后继续航行。它可以独立地破除中等厚度的冰。    遇到较厚的冰时,将由原子能破冰船来帮忙。

第 4 版

1. 波兰政府在葛罗米柯抵波前进行重大改组

【路透社华沙七月三日电】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今天抵达这里。在他抵达之前几小时,波兰政府为了使这个国家配合一致解决它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进行了一次政府大改组。    预料,由于波兰就要紧急召开共产党代表大会,这位老资格的外交部长将对这里的局势进行全面的估价。预计即将举行的党代会将使去年夏天罢工以来实行的许多改革合法化。    官方通讯社波通社报道,葛罗米柯在他抵达后不久便会见了波兰共产党领袖卡尼亚,他们讨论了两国和两党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位苏联部长明天将参加中央委员会会议。    波兰官员预料这次访问是短时间的。    然而,预计葛罗米柯将转达莫斯科对最近某些事态发展的担心,特别是对选举出席党代会代表的担心,因为这次选举代表时把许多老前辈都抛弃了,另外还有对莫斯科所认为的对法律秩序的破坏的担心。    在今天主要讨论一团糟的经济形势的议会会议上,雅鲁泽尔斯基总理撤销了八名部长的职务,任命了五名新部长,并使四名部长换了新职。这是自今年一月雅鲁泽尔斯基将军被任命为总理以来的第一次政府重大改组。    他作了这一宣布后不久,议会批准了一个精简政府机构的计划。议会一度只不过是一一枚橡皮图章而已,可是现在则拥有真正的权力。    除高教部部长之外,这次大改组波及的所有职位都属于经济部门。    人们认为这次改组又一次表明,波兰决心摆脱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克里姆林宫关注的是,团结工会影响了出席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因而许多保守派共产党元老不能出席代表大会。    但是自那时以来,经过卡尼亚向基层党组织呼吁,差不多党的领导集团的所有成员都顺利地当选了代表。    官方人士说,由于这一点,以及大多数新代表具有中间倾向,波兰的领导集团希望说服葛罗米柯,莫斯科对于代表大会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2. 巴尼萨德尔在伊朗西南部向记者发表谈话

【法新社伦敦七月三日电】被赶下台的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今天在接见(在这里发行了八天的)英文刊物《阿拉伯周刊》记者时,号召他的同胞反对三周前把他赶下台的那个伊斯兰政权。    记者在接近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军队交战的伊朗西南部基地访问了巴尼萨德尔,他说:“我呼吁伊朗人以各种方式随时进行反抗。我确信,那些能够反抗(伊朗前国王)巴列维专制政权的人,也能够同那些现在利用非法手段篡夺了伊朗权力的人战斗。”    巴尼萨德尔对这位记者说,他逃到西部省分库尔德斯坦是左翼圣战者领导人马苏德·拉贾维组织的。他说,伊朗的精神导师霍梅尼已与现实脱节。    他说:“伊马姆同国家的实际生活没有直接的接触。全靠别人告诉他事情的状况,这就是他的命令和判断经常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的原因。”    巴尼萨德尔说:“人民是同我在一起的,我是百分之八十的伊朗人选举的。实际上,自从我同伊斯兰共和党的分歧变成公开冲突以来,我一直要求举行公民投票来确定人民对这个问题的意愿。”    他又说:“但伊斯兰共和党和它的领导人却喜欢独断专行。他们选择了检查制度和镇压的办法。”

3. 霍梅尼呼吁寻捕凶手

【路透社德黑兰七月二日电】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今天警告反政府集团说,“现在悔悟还不晚。”据报道,在全国各地又有七人被处决,大多数是左翼人士。在他明显表示愿意赦免那些痛改前非的人的同时,国家电台报道,昨天又有七人被行刑队处决,从而使十天内遭处决的总人数达九十人以上。    电台说,那些被处决的人中有两人是共产主义的斗争党党员,四人是所谓人民战士组织的成员。    阿亚图拉霍梅尼在谈到伊斯兰共和党德黑兰总部遭炸弹爆炸一事的时候对受难者的家属说:“这是美国和伊斯兰的问题。是美国发起反对伊斯兰运动的问题。“监视每一个可疑的行动,找到隐藏起来正在策划进一步破坏活动的破坏分子,是我们所有人的职责。”    这位宗教领袖说:“从现在起,你们全是情报组织的成员。”    《伊斯兰共和国报》说,伊斯兰共和国早就说过,无论如何,外国记者都是些间谍。

4. 巴尼萨德尔在伊组织起反抗联盟

【英国《外事报道》七月二日报道】本刊收到了一条令人感兴趣的消息。据说,炸弹爆炸事件是巴尼萨德尔对霍梅尼和赶他下台的其他伊斯兰革命领导人进行的反攻的一部分。    为了对霍梅尼进行反攻,巴尼萨德尔已经同政治色彩极不相同的其他反政府分子组成一种松散的联盟。他们是亲伊朗国王的君主制度保卫者组织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圣战者以及人民敢死队。

5. 西方通讯社评葛罗米柯抵波访问

美联社说,葛罗米柯将向波领导人说明苏愿接受什么样的改革。另一些观察家认为,葛罗米柯访波是一个积极的迹象,表明苏想用说服的办法解决问题    【美联社莫斯科七月三日电】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今天离开这里,前往华沙,同波兰共产党领导人举行决定性的会谈。    葛罗米柯是在离波兰共产党紧急代表大会开幕仅有十一天的时候去波兰首都访问的,预料,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将通过关键的改革方案。葛罗米柯将向波兰领导人说明克里姆林宫愿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改革。    然而,这里的某些西方外交官说,他们感到鼓舞的是,莫斯科派的是七十一岁的外长而不是被认为是更加强硬的其他苏联高级官员去波兰。二十四年来担任外长的葛罗米柯被认为是温和派人物。    苏联政治局七月二日开了会,更加说明葛罗米柯此行的重要。政治局开会一事是由苏联共产党的一位发言人扎格拉金透露的,而政府控制的苏联报纸,国家电台或电视台都没有报道此事。    一位西方高级外交官今天说,“苏联摆出的架式是在他们所认为的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向代表大会施加最大的压力。”    他说,苏联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代表大会有可能通过选择党的领导人的新程序,不合苏联人心意的“新人”将把持波兰权力机构的高级职务。    他说,他们可能这么做,因为身居要职的大多数强硬派已当选为出席波兰党代会的代表,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代表大会代表将来自独立团结工会,这个数字比原来预料的要少得多。    他得出结论说,苏联人目前仍然强调波兰战略上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这是苏联的根本观点,他们是决不会允许改变这一点的。”    预料,葛罗米柯此行不会超过两天,塔斯社把这次访问说成是“短暂的”和“友好的”。    【美联社华沙七月二日电】一些观察家认为,葛罗米柯可能不得不说服他的东道主大大抑制他们的改革热忱。另外一些观察家说,他的访问是一个“积极的迹象”,也表明苏联想用说服而不是威胁的办法解决问题。    【路透社华沙七月三日电】这里的人们认为,葛罗米柯的来访是一种迹象,表明莫斯科准备允许波兰共产党在一个多星期后举行紧急代表大会,尽管众所周知苏联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美联社华沙七月三日电】西方分析家猜测,七十一岁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对波兰的访问可能是为了对波兰党的现状作出估价,并明确表示,预定七月十四日召开的波党代表大会通过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方案,克里姆林宫才能接受。    【法新社华沙七月三日电】预料波兰领导人将设法让葛罗米柯感到,这个国家的内部局势已稳定下来。    预料,双方还将讨论的问题中有苏联共产党派什·么级别的代表出席波兰党代表大会,“兄弟般关系”以及诸如波兰局势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这样一些具体的对外问题。

6. 日报报道《日本政府要强调「同苏联对话」》

【日本《东京新闻》七月三日报道】题:日本政府方针:要强调“同苏联对话”    关于本月二十日、二十一日于渥太华举行的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将成为最大焦点的对苏联政策,铃木首相已经打定主意,要表明如下的考虑:以苏联不对波兰进行军事干涉为前提,“应该打开同苏联对话的窗户”。    政府按照铃木首相确定的这个方针,准备提出建议,在今年秋季的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日苏外长会谈,并且在九月上旬重开目前中断着的日苏事务级协商。这是事实上修正“同苏联对抗”色彩强烈的五月日美联合声明路线,赞成以西德为代表的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同苏联对话”路线。    据首相侧近人士说,首相在五月日美首脑会谈时表明了“同苏联对话的窗户应该打开”的见解。但是,会谈后发表的日美联合声明违背首相的意思,突出了“同苏联对抗”的色彩,这就成了首相和外务省之间产生磨擦的一个原因。    首相在六月访问欧洲共同体六国时阐述了“‘两面对待苏联”的一贯主张,认为他的主张得到了欧洲共同体方面的支持。    此外,现在出现了苏联干涉波兰的危险暂时推延了的前景,并且,在阿富汗问题上,政治解决的活动由于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努力等而活跃起来了。    所以,首相似乎也判断: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商量打开对苏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首相基于这种判断,本周向有关事务当局表示了“即使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也要以‘两面的态度’去处理对苏政策”的意向,并且指示研究我国按此意向采取的具体的对苏政策。    外务省也越来越多地认为,“从最近苏联的动向来看,由于阿富汗、波兰问题而处境困难的苏联,想要在同西方会谈的过程中摸索政治解决,这种可能性开始出现了”,决心实现两国政府之间的人员往来(这是当前打开日苏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做的时候,确定如下两点为当前的目标:    (一)在今年九月中旬举行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园田、葛罗米柯会谈,这一点要在八月下旬就向苏联方面提出来:    (二)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结束以后就提出九月上旬于莫斯科举行目前中断着的日苏高级事务级协商的要求。

7. 美刊报道《核俱乐部和其潜在的成员国》

【美国《新闻周刊》六月二十二日一期报道】题:核俱乐部和其潜在的成员国(一)已建立并试验核装置的国家:    美、苏、英、法、    中、印(二)据信有能力制造核弹的国家设备和材料来源    加拿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盟    国工程的一部分    西德美、苏    以色列美    意大利美、英    日本美、英、澳    巴基斯坦瑞士、西欧公司、美南非美、法瑞典美    瑞士美、西德(三)六年内可能拥有核弹的国家设备和材料来源    阿根廷西德、瑞士、加拿大    澳大利亚美、英    奥地利美、西德    比利时美、法巴西西德丹麦美    伊拉克法、意    南朝鲜美、加、法    荷兰美、西德挪威美    西班牙美、英、法    台湾美、加(四)七——十年后能造核弹的国家设备和材料来源埃及美、苏    芬兰苏、瑞典    利比亚苏    南斯拉夫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