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07-03

第 1 版

1. 中共建党六十周年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

【合众国际社北京七月一日电】(记者:龙布乐)中国共产党使它成立六十周年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开始了它的新主席胡耀邦称之为“走向繁荣的未来的长征”。    胡看起来有信心和高兴地步入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那里已有一万人集合一起庆祝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和听取新主席的第一个公开讲话。    胡向大会示意后坐下,然后宣布,意识形态上的教条在中国不再有地位了。    他说,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切真理”。    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我们革命者的行动指南,而决不是要人们去生吞活剥的僵死教条。”    胡耀邦说,中国共产党应当“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意思就是说,革命领袖的学说必须适应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    【合众国际社北京七月一日电】(记者:龙布乐)胡耀邦在讲话中明确表示,虽然伟大的革命家们应受到尊敬,但是,在中国努力发展经济,以改善其十亿人民的命运的时候,不应教条主义地按他们的思想办事。    他说:“在今后长远的征途上,我们同样要依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去夺取新的更伟大的胜利。”毫无疑问,中国将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一位西方外交官说,邓赢得了“他想要的东西的百分之九十五”。由于决议和领导班子的变化是在大规模庆祝党的六十周年纪念的前夕发表和进行的,因此影响更大。

2. 时事社报道:胡主席强有力的声音响彻人大会堂

【时事社东京七月一日电】题:胡主席的强有力的声音响彻人大会堂    北京七月一日电:七月一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厅里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大会,党的新主席胡耀邦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发表讲话,他那强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大厅。胡主席的讲话通过电视和无线电转播传向全中国。他的讲话,使他这位新的领导人上任给十亿国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主席讲话的风度真可谓仪表堂堂。他摇晃着身体,有时挺挺胸脯,用全身的气力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作这样宣告一个新时代揭开序幕的重要讲话,一定是满怀激情的。

3. 南斯拉夫通讯社认为:胡耀邦讲话是今后时期中共的纲领性文件

【南通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在党成立六十周年的前夕,中央委员会新的主席胡耀邦明天的讲话将成为众人瞩目之的。这个讲话将以全体会议所做的估价为基调,预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路透社北京七月一日电】中国共产党新主席胡耀邦今天在一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和他自己晋升的重要讲话中要求人们对政府采取切合实际的态度,并要求发扬党内民主。    他称已故的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位新主席概述了共产党的一系列温和的政策,并且保证要清除残余的左的影响。    但是,胡先生仍然按照党的会议通过的关于昨天发表的对党的历史做出的官方评价的调子,特地称赞毛是伟大的革命家。    胡先生暗示他将要进行新的改革,他说,党的领导和党的作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他还间接地要求老官员为年轻的接班人让路。他说,应该用极大的努力选拔和培养成千上万的年轻干部。    【美联社北京七月一日电】(记者:格雷厄姆)中国共产党今天在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的时候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本身的团结,同时,新当选为主席的胡耀邦要求年老的革命家为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为新鲜血液让路。    胡在他担任主席后的第一次正式讲话中说,有三千九百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上了提高生活水平、建设现代强国的“相当长的艰难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万人大会隆重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晶莹的红星图案的挂灯下,精力充沛的胡主席自他上周末当选为党领袖以来第一次公开露了面。

4. 日报评述:胡耀邦在七一庆祝会上的讲话

《东京新闻》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之日,正是中国在新的领导体制下进入新时代之时    【本刊讯】东京消息:日本各大报七月二日早版普遍评述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些报纸均突出胡耀邦强调“要全力推进现代化”,“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日本经济新闻》说:“胡耀邦就任主席后向三千九百万党员发出的第一声是‘要为把中国建成繁荣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读卖新闻》说:“胡耀邦在就任主席后发表的也可以称为施政方针演说的第一次讲话中,彻底剖析了以文化大革命为顶点的左的错误,强有力地宣布党将全力对待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的中国现代化,并向中国人民保证要扎实地提高生活水平。”    《东京新闻》说,庆祝大会“由新任副主席赵紫阳主持,再加上由新主席胡耀邦发表就任后的第一次讲话,这使人强烈感到纪念成立六十周年之日正是中国在新的领导体制下进入新时代之时。”    《东京新闻》认为胡耀邦讲话强调了领导人的年轻化。它说:“胡在讲话中敦促年老的领导人引退,以非常明确的措词强调录用中青年干部,这是值得注意的。”    《每日新闻》还就报告把刘少奇、瞿秋白、李立三同志作为革命先驱,把彭德怀、张闻天同志作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的人这件事评论说:“这再次使人感到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共对党史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朝日新闻》在评论中还写道:“胡讲话时离开放在桌上的讲稿,环顾场内,从容不迫。胡的讲话使人感到他是‘锐敏’而又‘雄辩’的。”

5. 日报认为:中共六中会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刊讯】东京消息:此间各大报七月一日纷纷就我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发表社论。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朝日新闻》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痛苦,绕过了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点。这次全会在下述两点上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是按照民主程序选出了胡耀邦总书记为党的主席,以取代华国锋。华虽然降职了,但同那种只有失宠和死亡才能更迭的历来做法相比,是一个好的变化,值得给予评价。第二是‘历史决议’所贯穿的思想。”    《读卖新闻》说:“在从意识形态时代转变为务实时代并且令人感到不可倒退这一点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重申了现代化路线。“六中全会在确认中国今后将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从人事和指导思想方面修正轨道的会议”(《每日新闻》)。“‘历史决议’使人感到党中央要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干劲”(《朝日新闻》)。“六中全会结束了‘毛泽东以后,的过渡期,基本上确立了推进现代化的体制”(《读卖新闻》)。“作出了争取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历史选择”(《产经新闻》)。“我们衷心欢迎为建设现代化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这一方向”(《东京新闻》)。新领导更加稳定而强有力。“新领导体制肯定比过去更加稳定而又强有力了。我们认为中国只有稳定和繁荣才能发展日中关系,并且能够维护与确保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东京新闻》)。“以积极对待现代化的复职干部来充当党的首脑,将会导致领导力量的加强”(《每日新闻》)。对外政策没有变。“重新确认三中全会以来的现代化路线意味着继续执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将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同我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包括废除出口成套合同问题在内,似乎可以指望得到改善”(《每日新闻》)。“所幸的是,从新领导的名单和决议内容来看,中国的外交政策仿佛没有变化”(《东京新闻》)。

6. 共同社自北京报道: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迈出新步伐

【共同社东京七月一日电】北京一日电:中国共产党一日迎来了建党六十周年。今天下午三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集会。在六中全会上选出的党的新主席胡耀邦在集会上发表了讲话,号召要全力以赴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从一九二一年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经过了六十年,今天已拥有三千九百万党员、领导十亿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六中全会上建立的胡耀邦体制下,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迈出了新的步伐。

7. 美联社说:胡耀邦讲话强调了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美联社北京七月一日电】胡耀邦今天首次公开露面,发表了近两小时的强有力的周年纪念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了集体领导的重要性,他说,「不能个人说了算。」    胡耀邦还敦促加倍努力把更多年轻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同时,年迈的领导人退下去担任顾问。    他要求实行坚强的纪律,但是宣称,决不会重复过去的「过火斗争」,过去批评「是为了以势压人」。    他说,下级对「上级的指示不能阳奉阴违,顶着不办。」目前,经常有消息说,下级官员正在抵制务实派的新政策。胡耀邦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后晃动,加强他的讲话。

第 2 版

1. 香港《明报》评中共六中全会决议

说决议总的说来是令人满意的,对毛主席的评价是十分全面、也颇为公允的    【香港《明报》七月一日社论】题:邓小平在理论上也获大胜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篇三万五千字的长文。细读了这篇长文之后,发觉对于毛泽东功过的评价,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来说,应当说是十分全面、也颇为公允的。    这个“决议”是关于“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由党的中央委员会通过,当然必定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而作结论,中共中央愿意对伟大领袖作一种比较友善亲厚的推断,那也是很自然的。    但关于毛氏错误的事实部分,“决议”决没有避而不提,关于毛泽东反右时的扩大打击面、大跃进时的急躁冒进、反彭德怀集团的错误、对发动文革的重大错误的主要责任、批周批邓的错误、重用林彪、康生、四人帮的错误等都具体指出。另一方面,对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其他领袖的正确行动也一一列举,与毛氏的错误作为对照。    关于华国锋,一方面肯定他在打倒四人帮一事中有功,另一方面也指出他在批邓时期开始掌权,列举他推行“两个凡是”、搞个人崇拜等等错误。结论说:“很明显,由他来领导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不可能的。”    这个“决议”总的来说是令人满意的整个结论是禁止搞个人崇拜,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为长期性的要务,确定不再搞大张旗鼓的阶级斗争,号召争取民主与法治,重视知识科学与文化艺术,强调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实施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反对左倾冒进。“决议”肯定毛泽东思想,然后详细列举毛氏著作中有益的篇章,并声明不能认为凡是毛泽东的言论都是正确的,而特别强调他    “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的理论。    我们觉得,这个决议充分表达了邓小平、胡耀邦、陈云等开明务实派的主张,如果他们在文句上对保守派有所让步,也决不是重要的让步。华下胡上、邓任军委主席等变动,是开明务实派在权力与人事上的重要胜利,“决议”的通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重要胜利。

2. 香港《中报》评论:《敬向邓小平先生进一言》

【香港《申报》七月一日评论】题:不在其位应谋其政,向邓小平先生进一言    中共六中全会已选举胡耀邦继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积极推行邓小平先生实事求是的革新路线,在中共党内外树立了一定的威信,当选主席,是推行邓小平路线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邓小平先生本来最有资格担任中共党主席,他为了培养后进力量,愿居副职,把主席这一最高职位让给可靠的继承人,证明了他过去说过的自己对政治没有野心。    邓小平先生之所以最有资格担任中共主席职务,不仅是由于他在中共党内资历最深,在为中共夺取和建立政权立下了巨大的汗马功劳。而且是由于他近几年来做了不少颇得民心的好事。举几件重要的来说:一是他敢于同最强横的凶恶势力进行斗争。一九七五年他刚复职不久,全国上上下下各级机关差不多都还控制在“四人帮”手里,他就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主持会议要江青等一再检讨,弄得“四人帮”狼狈不堪,恨之人骨。开始批邓时,“四人帮”在其控制的中央会议上,纠集了一些打手列席,拼命地对他围攻。邓小平却旁若无人,一言不发,不仅不表态承认错误,而且一俟发言中断,就拂袖而起,扬长而去,显示不屑一顾的样子,表现了他的铮铮硬骨。毛泽东说他“柔中有刚,棉里藏针”,诚哉斯言。江青在法庭上狂叫“打倒邓小平”,尤可见他与“四人帮”势不两立。正因为如此,所以“四人帮”一倒台,受“四人帮”压迫的广大人士都要求邓小平重新执政,全国到处都可以听到希望邓小平复出的呼声。“凡是派”想以“批邓是毛主席的既定方针”来阻挠,结果徒劳无功。功。邓小平先生终于东山再起,并且很快就成为中共党内的实际领袖。二是敢于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出了广大人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即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他有严重的错误,他的言行也要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人们才敢解放思想,跳出毛泽东所设置的框框,真正按照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办事。如不对这一哲学命题加以肯定,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政治的民主化,法制的健全等等,都是不可能的,四个现代化仍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三是敢于消弭同室操戈,提出要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呼吁国民党谈判以谋求迅速走上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使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能携起手来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这三点,都是顺乎民心,合乎潮流。加以不计较个人地位,把高职让给后起之秀,这在中国政治史上,尤其是在中共党史上,更值得大书特书记下一笔。    但是,我们希望邓小平先生不应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中国目前极端需要把邓小平的路线继续下去。中国本来有两大政党,即共产党和国民党,国民党至今仍在坚决拒绝与中共和谈,这是极不得人心之事。因此大陆还只能由共产党一党继续执政。而中共近三十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过去的许多作法此路不通,非改不可,更须要按邓小平的新路线改。    希望邓小平先生作为识途老马,将自己一生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传给新起的领导人,使新的领导人能把中国引上真正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3. 港报评论《政治领袖的胸怀与勇气------胡耀邦当选中共党主席有感》

【香港《中报》六月三十日评论】题:政治领袖的胸怀与勇气——胡耀邦当选中共党主席有感    华国锋下台,照中共过去的老规矩,论资格,论才能,论功劳,邓小平出任党主席理应当之无愧。可是,胸怀宽广的邓小平却没有重蹈毛泽东至死前仍独揽大权的覆辙。在六中全会召开之前,邓氏就一再表示,年青有为的领导人将放在“第一线”,而年纪大的领导人,包括邓本人在内,将逐步退居第二线,即起顾问作用的意思。邓小平所说的年青有为的领导人,现在看来很明显,当是指胡耀邦。选拔胡任党主席,是邓氏一贯深思熟虑的结果。    选拔胡耀邦出任党主席,在中共内部所持理由,当然十分充分。以我们的观点来看,作为领导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政治领袖,需要具备的条件,除了他的信仰、资格、才能、健康、经验等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政治领袖的胸怀与勇气,而其中胸怀开阔乃是最为重要的。

4. 时事社评邓小平任军委主席

【时事社东京六月三十日电】题:因党主席和军委主席分开,加强对军队的领导是课题    北京二十九日电: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出现了胡耀邦任党主席,邓小平任军委主席这种“党务与军务分开”的体制。这是在毛泽东和华国锋两代主席的时代未曾有过先例的情况。    这一措施使面临谋求年轻化等难题的解放军,置于党内最大的实力者邓小平副主席的领导之下。但是,此间观察家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暂时性措施。

5. 共同社记者评六中全会决议《对文革评价严厉,对毛评价宽大》

【共同社东京六月三十日电】(述评)题:对文革评价严厉,对毛评价宽大    记者塚越北京三十日电:值得注意的是,“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给予了迄今未有的全面否定的严厉评价,但是,对其“主要负责人”已故毛泽东主席却给予了相当宽大的评价。“决议”的措词表明,对文革是全面否定。因此,对“文革的目的是防止修正主义”这种动机的正确性也给否定了。    问题在于,被全面否定了的文革与毛主席的关系。“决议”明确说“文化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文化革命的重大错误主要责任在毛泽东同志”。对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的错误,强调了“领导集团的责任”,与此相比,对文革是强烈地指出了毛个人的责任。    不能忽视的是,在追究毛主席责任的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宽大和同情的评价。而且,就整体而言,甚至恢复了“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敬称。

6. 日《每日新闻》驻华盛顿记者报道:美国对中国新体制给予积极评价

【日本《每日新闻》七月一日报道】题:美国对中国新体制的评价:将加强同西方的合作    胡耀邦接替华国锋就任中国共产党主席,美国政府认为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没有加以评论。不过,华盛顿外交人士认为,这次中国的领导人的人事安排,是早就预料到的,因此,认为这种安排是很自然的。但是又认为中国继续发展同西方的合作关系的体制已经完成、表示欢迎,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引人注意的是邓小平副主席就任党中央军委主席,联系到中国将要购买美国的武器一事,认为这可能是为了加强党对军事现代化的领导。

7. 德新社驻北京记者认为:中国政策不会因人事调整而变化

【德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据认为,新主席胡耀邦在最近几个月实际上在主持党务。    此间观察家认为,党的舵手的更动不怎么会或根本不会使中国的对内政策或对外政策发生重大的变化。    北京的路线已由邓及其顾问和官员的核心集团在一段时间之前就确定下来了。据这里的人们认为,对胡的任命只是使邓更易于克服党内遇到的抵制。观察家们说,人们还可以用这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公报上排列党的副主席的顺序来衡量华国锋地位的下降,名单把华排在第六位。    公报没有表明,胡是否保持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但是观察家们认为,他仍是总书记。    除领导班子的变更之外,中央委员会还通过了一项重新评价已故的传奇式人物毛主席的政治作用的文件,文件表明,现在看来,毛的功大于过。

8. 南新闻机构突出报道六中全会消息

【本刊讯】贝尔格莱德消息:中共六中全会闭幕消息六月二十九日成了南斯拉夫舆论界的头条新闻。南通社、电台、电视台在下午和晚上的各次新闻节目中都首先播发了这一消息。    三十日的》战斗报》和《政治报》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全会消息。《战斗报》和《政治报》用的标题是:《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新任主席》,《党的最高领导得到巩固》,《在党内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这两家报纸都介绍了胡耀邦主席的生平并刊登了胡耀邦同志的照片。

9. 英报纸电台迅速报道六中全会消息

【本刊讯】英国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在我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发表后迅速和及时地报道了全会的消息,有的还发表了评述。    英国广播公司电视一台评述说:「胡耀邦被认为是中国最开明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当选将会使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得更快」。「许多外交家认为,他(胡)是最开明的领导成员」。英国广播公司驻北京记者彼得报道说,「这次全会结束了毛所开创的时代,并且开始展望以新人和新方法来处理中国问题的未来。」

10. 日报报道苏联对我六中全会的反应

【日本《每日新闻》七月一日报道】(该报记者发自莫斯科)苏联对中国这次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无疑是以冷淡的眼光来看待的。对于中国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批判毛泽东,苏联在内心里曾经抱有很大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和现实相差太远了,对这一点,苏联已经十分清楚。华国锋以后的中国领导,给苏联带来某种可喜的局面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不妨说,苏联已经认识到,这次人事变动将进一步促进美中军事同盟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以敌视苏联为基础的。苏联所担心的是,中国新领导今后可能要走上「联美反苏」的道路。可以认为,苏联今后必将强调拥有现代化武器的强大的中国的危险性,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工作,同时努力加强和日本的关系,以阻止日本加入美中军事同盟。

第 3 版

1. 《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极的连续报道之二:为磷虾和石油进行国际争夺战

【美《华盛顿邮报》连载文章之二】题:为优先得到南极洲的磷虾和石油而进行的国际争夺战    今天,位于地球底部的这个遥远的地域,已成为一个为争夺资源而进行激烈国际斗争的焦点,含有相当于牛排那样多蛋白质的磷虾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水产。离浮冰不远的地方,大陆架下面可能蕴藏着巨大的石油储量,估计有几百亿桶。这个大陆的铁矿、煤和其它的金属也许有朝一日会被开采出来。    根据一九六一年签订的条约来管理南极洲的十三个国家,已面临真正的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开发这些资源还是保护这些资源。    世界上这块最大的不毛之地正处在危险之中,这是人类造成环境污染之手几乎不曾触摸过的一片五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处女地。    去年五月,美国和其它国家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签订了一项保护磷虾的协定,因为苏联、日本和其它国家在捕捞磷虾。这个会议也是为签订一项开发矿物协定而采取的第一个步骤,这项协定将于今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谈判。    在一个可俯视这里广阔的冰架的山脊上,堪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吉塞拉·德雷希乔夫登上直升飞机朝山峰前进,在山峰上,她将把她的计光器对准下面显露出来的东西。这种测量辐射的仪器可以发现铀和其它潜藏重要价值的矿石。    南极条约是在冷战的中期拟订出来的,它回避了相对立的国家的领土要求问题,而致力于使这块大陆成为没有军队和武器的一个科学实验室,以为“人类的利益服务”;这是国际外交上一个非凡的成就。    然而,二十年以前,谁也不曾预见到这块冰封的大地能有什么别的用处。今天,这些曾撇开它们的领土要求而签订这个条约的国家正在穷凶极恶地重新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七个国家——阿根廷、智利、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和挪威——要求瓜分这块大陆。“南极俱乐部”的其它成员国——美国、苏联、日本、比利时、南非和波兰——则不承认它们的要求。    如果提出要求的国家和没有提出要求的国家在谁拥有石油的问题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个条约就会完全无效,这个独一无二的实行国际性的和谐试验也就会随之而失败了。然而,大多数专家相信,将会制定出一个分享财富的制度来。    除环境方面的压力外,南极洲条约国还感到第三世界激烈的呼声。联合国官员一直定期要求把这块大陆的资源作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富”来分享,这是就海床的财富进行的谈判中所制定的一个原则。某些开发工作专家说,南极洲成为南一北辩论的一部分只是个时间问题。    设立在伦敦的国际环境和发展协会的两名研究员巴伯·米歇尔和李·金布尔在《外交政策》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不大可能出现一旦资源开始消失而国际社会现有的默契仍将保持的情况。”迄今为止,“南极洲俱乐部”一直设法不让别国插手,采取的做法是,其它国家要成为这个俱乐部的一员就需要付一笔巨额的科学经费作为代价。    且不说磷虾和石油的情况如何,南极洲已不是初次开发了。这个大陆是十九世纪海豹的捕猎者在寻找皮毛时发现的。海豹一度被捕捉到绝迹时,捕鲸者从远至楠塔基特的地方来到这里,几乎消灭了世界鲸族的巨鲸。    某些渔业专家预言,在不减少磷虾的资源的情况下,每年可捕获一亿吨以上的磷虾。这比全世界鱼的捕捞量要多一倍多,使磷虾成为世界最大的一项天然蛋白质的来源。    环境保护主义者争辩说,即使按照预定计划今后十年内每年只捕二百万到五百万吨磷虾,也会危害生态系统。    巴恩斯说:“在南极,磷虾是各种东西的基础。企鹅、鲸鱼、鱼都是吃磷虾的。在大批的鲸鱼受到危害之后,人类将同样受到危害,即使捕少量的磷虾,也可能意味着蓝鲸和座头鲸的死亡。”    座头鲸、蓝鲸和其它濒于灭绝的鱼类在它们去北边较温暖的水域断食和产卵之前,每年夏季它们都要移居到南极洋用磷虾来填饱它们的肚子。蓝鲸一天可能要吃掉五吨磷虾。    美国现在一年为南极洲的考察工作花费大约九百万美元,经营基地和提供后勤支援则花费五千四百万美元。    一九八○年夏天,日本派了一艘千吨船“魄灵丸”去南极洲进行系统的石油勘测。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一九七二年美国的一艘考察船钻探的四个孔发现有乙烷和甲烷(表明有石油)估计,靠南极海岸的地方可能有四百五十亿桶石油和一百一十五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这个数量是阿拉斯加已查明的贮藏量的五倍。    美国一些石油公司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其中两家——海湾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石油公司——代表他们参加国务院的南极咨询委员会也就不是使人感到意外的事。    南极的洋里生物繁殖率是惊人的,这一点的部分解释是,冷水拥有大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些是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气体。这里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夏季阳光进一步促进供磷虾食用的小有机物的滋长,其结果使作为食物的连锁关系的生物系统出现迅猛的变化。    含有丰富矿藏的南极的水越过世界各大洋的底部,为全世界的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    沙特阿拉伯已提供资金作几项研究,以探明可否把冰山拖到缺水的中东。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全层科学基金会南北极计划的负责人爱德华·托德称他们是“极大的潜在资源”,他指出,一个一英里半长、一英里半宽和五百英尺深的冰山拥有的淡水,在一个干旱的地区将值四百亿美元。

2. 美科学家考证纽约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苏联《科学与生活》转载美国《考古学》杂志文章】题:纽约多少岁?    大家知道,美国这个最大的城市始建于一六二六年,是山的属东印度公司在印第安人的曼哈顿岛上破土兴建的。一六六四年英国占领此地后,始获今名。    但是,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纽约作为一个居民点已有数千年的渊远流长的历史。最近几年科学家单是在小内克湾就发现了十九个古代村落遗迹。    它们有一千至五千五百年的历史。    在今日摩天楼耸立的地方曾经住过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捕鱼和采集野果为生。    穴窖遗迹说明,古代纽约居民已能建筑季节性的茅舍和遮棚。夏天他们去海边,冬天则到树林里去。    此外,发掘结果还证明,当地印第安部落能够制做石箭和石矛,取火,煮食物。    但是,最令人惊奇的是,土著居民的“对外贸易”联系非常广泛。他们从宾夕法尼亚获得装饰品玉髓,甚至还从佛罗里达获得贝币,而纽约至佛罗里达的最短距离约一千五百公里。

3. 发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的遗迹

【苏联《消息报》六月十三日报道】题:从上古时期开始    在塔沙乌兹州西北部,耸立着一排陡直的石墙。一些地段的石墙高达五十米,长达几十公里。行家们断定,这是过去曾经淹没这个地方的大海的海岸。离石墙不远处,可以清楚地看见大运河的河床。到底是谁和在什么时候开拓这条运河,现在还不知道。在运河河岸上,现在还保留有中世纪城堡阿达卡的城墙。    许多年以前,苏联著名的考古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C·托尔斯托夫曾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当时这位科学家就已经注意到石墙顶部的洞口了,并且断定,这是一些山洞。    旅游考察小组的领导人切尔内什说,在这些山洞里,他们发现了人们生活与活动的痕迹。在一些山洞里,发现有吊床和烟道。    在洞壁上发现有壁画———画有各种家畜和野兽——马、骆驼、野马和其他动物———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的岩画。    在这之后不久,考察小组又发现了各种生活场所、练兵场、跑马场以及关押战俘的场所。当时这些场所建造得很精巧。    旅游者们看到了那时候的人登上山洞的方法。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用大动物的骨头制作的梯子。显然,山洞里的定居者制作了夜间可以收起来的吊梯。    敖德萨考察小组的工作得到了科学家们的高度评价·研究工作将继续下去。

4. 美国有一种会说话的电梯

【法《问题》周刊五月十一日报道】美国发明了一种会说话的电梯:它装备有一台可以发声的语音机器,这可使电梯发出一百一一十个单词的音。利用这些单词,电梯可以告诉你现在到了楼房的哪一层,还可以告诉你股票市场的行市,可以向你报告一些新闻和天气情况。但请你不要自己去给它编制程序,这样会给你提供一些假消息,它只是按照指挥者的话运转。

5. 苏科学家提出用微生物制氢气的新方法

【塔斯社莫斯科五月二十九日电】苏联科学家提出一种制取氢气的新方法——微生物方法。他们在水池中发现一种能把水分解成水的组成部分——氢气和氧气的细菌。利用技术设备系统可以把这种或那种气体收集在气瓶里。    为了使许多金属还原、制取氨气、各种酒精、合成汽油、净化石油产品,都要使用气态氢。至今气态氢主要是借助电解水来制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要花费许多电能。工业上还有制取氢气的其他方法,但是所有这些方法都与大量的费用和复杂的技术设备有关。    这种新法制氢的发明者之一叶连娜·康德拉季耶夫娜教授告诉塔斯社记者:在完善用微生物方法制氢工艺的同时,苏联科学家现在正在从事寻求和分离能够比其他微生物更快地分解水并“生产出”更多氢气的最活跃的微生物形态。

6. 机器人包装糖果

【苏联《消息报》副刊《星期》周刊第二十四期报道】英国伯明翰巧克力制品厂出现了包装机器人。十二对气动操作者从传送带上拿取糖果并装入特制的小孔,糖果从这些小孔中直接落进小盒里。每对操作者包装一定品种的糖果。三个机器人可顶替十条包装线。

7. 机器人挤牛奶

【苏联《消息报》副刊《星期》周刊第二 十四期报道】苏联纪念列宁国营农场的挤奶员有了一位不寻常的助手。机器人把挤奶器对准奶牛的奶头,等到最后一滴牛奶滴进奶桶时,就把它挪到一边。几秒钟便可为一头奶牛挤完奶。机器人非常迅速地给五十头奶牛的牛群挤奶。

8. 长寿灯管

【苏联《消息报》副刊《星期》周刊第二十四期报道】瑞典出现了长寿荧光灯管,使用期限可达三万小时以上。这种灯管的长短是普普通通的。有二十瓦、四十瓦和六十瓦三种。用于道路和隧道照明、路标照明和高天花板房间的照明,即用于那些安装照明装置十分费力的地方。

9. 苏《农村生活报》报道:撒哈拉沙漠下面的贮水池在缩小

【苏《农村生活报》六月九日报道】埃及的那部分撒哈拉沙漠久旱不雨,但是,在它的下面有一个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同样大小的淡水贮水池,其面积为六十九万二千平方公里。    数以百计的自流井把清凉的地下水引出地面,滋润着沙漠海洋中的绿洲。    水井一旦挖成,就要平整周围的土地,修渠,而且一定要种树。    贮水池虽大,但它再也得不到水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出现了贮水池缩小的迹象。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贮存的水还够用多少年。从五十年到七百八十年——科学家们的说法不一。然而,对水的需求量定会继续增加,因为政府向沙漠开战的计划规定要大大增加耕地面积。    仅撒哈拉的两个主要绿洲,到一九九○年每天就需要一千万巴礼(一巴礼等于一百五十九公升)的地下水。

第 4 版

1. 波党高级官员说:波党代会将实行重大政治改革

【美联社华沙六月三十日电】一位高级官员今天说,即将举行的波兰共产党代表大会可能实行一些空前的政治改革。例如由代表大会本身选举党的首脑。    根据现行的规定,党的第一书记由最高的执政机构政治局任命。    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乌卡谢维奇对一群西方的和波兰的记者说,定于七月十四日开幕的代表大会将研究由全体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党的首脑。    乌卡谢维奇在对本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中,首次正式宣布:早些时候预定要持续五天的代表大会,将没有确定的闭幕日期。    参加筹备这次关键会议的这位官员还宣布说,其他的根本改革,如果得以通过的话,将大大地改变党的机构和决策程序。    经过在共产党集团中的任何地方从未实行过的秘密投票选举之后,两千名左右的党代表的大多数将第一次出席代表大会。近几个星期来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之前,各省和各地党机构的领导集团和组成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把那些确实违反党纪或仅仅同已下台的党领导人盖莱克有联系的官员赶下台,已有几十名官员失去职务,而且正如政治局委员奥尔绍夫斯基怀着不满情绪所说的,还找不到新的工作。    据说,乌卡谢维奇列举了其他四项将提交代表大会表决的重大改革:    ——各省委书记得由各省党代表会议选出,而不是由各省党执行机构的全体会议选出。    ——全国党代表大会和省的党代表会议在由新当选的代表取代以前,可以继续行使职权。    ——党内的“横向”运动将经常化,允许从各省党机构中产生谘询委员会,显然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起政治决策的作用。    ——建立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它将帮助做好中央的工作,并可能起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小组的作用。    波兰人士早些时候说,曾有计划要把中央委员会从现有的一百五十名委员扩大到二百名委员,再加上七十名候补委员。    这些人士说,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是要监督政治局的工作的。

2. 奥尔绍夫斯基说必须清洗波党机构

【美联社华沙六月三十日电】据今天报道,勉强当选上下月举行的波兰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的波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奥尔绍夫斯基攻击说,“官僚主义的中央集权极其严重”,“党对其领导机构失去控制”。    据认为是强硬派的奥尔绍夫斯基在华沙选举会议上发表了据认为是温和的讲话,没有对独立劳工运动提出严厉批评。这次会议使他获得了党代会代表资格。    他在讲话中也没有提到苏联集团的大量意见,即抱怨波兰领导集团所谓未能千方百计地解决这场政治和经济危机。    奥尔绍夫斯基提到党的机构的改组。他说,党的机构“必须进行清洗”,还说,“这个过程现在正在进行。那些伸手要不合理的特权的人正在被解职”。    同时,奥尔绍夫斯基说,在某些地区,原来的省党委书记和其他党的干部显然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应该大大受到指责”。    关于团结工会,他重申先前所说过的话:党“坚决反对利用这个运动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企图。”    在奥尔绍夫斯基发表讲话的同时,由另一位脑盖    收治局委员格拉布斯基领导的一个调查前党的首脑盖莱克在十年执政期间所犯政治错误的特别委员会昨天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    与此同时,在华沙发表的团结工会的一份新闻简报说,六月二十九日波兰东南部的一个省的省会海乌姆的团结农会分会,一致决定不再纳税。    据报道,农民作出这项决定,为的是抗议当局无视农会会员建议的态度,当局没存在最后限期内作出答复,而且给农会的工作制造没完没了的障碍。

3. 巴霍纳尔当选伊朗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报》六月三十日报道】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博士,昨天晚上在伊斯兰共和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被一致选为该党的总书记,以代替已故的阿亚图拉贝赫什提。    【路透社德黑兰六月三十日电】在德黑兰的外交官今天说,巴霍纳尔被选为伊朗强大的伊斯兰共和党新领导人,他可能在该党挽回由于爆炸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期间发挥填补空缺的作用。这次爆炸事件炸死了该党大批领导人。    他们认为四十七岁的巴霍纳尔是领导该党渡过它成立两年半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的无可争议的入选。    他们说,他是伊斯兰共和党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思想的主流派,并且是该党已故领袖贝赫什提的得力助手。    一位同这位已故的阿亚图拉和他的继承人都打过交道的亚洲外交官说:“他性情沉静,头脑聪明。    他是担任第一把手最理想的人选。”巴霍纳尔使用较低的神职称号——霍贾特伊斯兰。    外交官们说,局势仍不明朗。但一位有经验的使者说:“他很可能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新的组合。”    他们说,伊斯兰共和党在它的领导人死去之后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4. 马科斯说将重新估价菲国防和对外政策

【法新社马尼拉六月二十三日电】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今天保证,在他重新当选担任第三任总统以后,将“全面”改进政府工作和重新估价国防和对外政策。    马科斯总统在菲律宾海军成立八十三周年庆祝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他将“全面和无情地把名声和道德注入政府”。    他说,国内新的局势发展和地区性的安全考虑也促使我们重新估价国防和对外政策。    马科斯说,他将发动一场激烈反对共产党新人民军的运动,派更多的军队到人们已知道他们在活动的省里去。    马科斯说:“现在,人民授予我新的权力,我们将解决新人民军问题。”他还说,虽然造反者的实力可能并没有加强,但是他们已经加紧活动,而且得到的经费增多了。    马科斯无视反对派所提出的军方弊病百出的批评。他又说,六月十六日的选举所赋予他的绝对权力也就是授予军方的权力。    他对海军说:“不管可能发生什么事情,都要记住,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一年实行军事管制的岁月缓和了接近爆发的矛盾,你们应该对你们亲手做的工作感到自豪”。

5. 德黑兰埃温监狱总监狱长被暗杀

【法新社德黑兰六月三十日电】德黑兰电台援引革命法庭的一份公告时说,德黑兰埃温监狱的总监狱长穆罕默德·卡什维在执行任务期间被暗杀了。    这份公告说,“是美国特务杀害了他”,还说,他今天将与七十二名“烈士”一道埋葬。这七十二名烈士是二十八日在伊斯兰共和党总部发生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中牺牲的。    座落在德黑兰郊区的埃温监狱曾是已故国王国家安全情报署秘密警察的总部。自从伊斯兰革命以来,有数百名伊朗人在这座监狱被行刑队处决了,包括在过去十天中被枪决的约五个人。    一位监狱发言人说,卡什维是昨天中午的时候被暗杀的,但他拒绝说明这位监狱长是在监狱里还是在别的地方被暗杀的。他还说,关于谋杀的详情不久将公布。    这位发言人说,一些有杀人嫌疑的和另外其他几个人都被逮捕了,并正在审讯中。

6. 拉科夫斯基批评团结工会领导人对当局傲慢

【法新社华沙六月二十八日电】拉科夫斯基副总理昨天在一次讲话中严厉指责了团结工会中的极端分子,他对瓦文萨进行了人身攻击,严厉批评瓦文萨和团结工会其他领导人对当局采取“傲慢和藐视的态度,以致在双方之间无法建立任何形式的“伙伴关系”。    拉科夫斯基说,团结工会所提出的纲领显然是不信任政府的。

7. 霍梅尼说:伊朗爆炸事件是人民圣战者组织干的

【美联社贝鲁特六月三十日电】霍梅尼今天把用炸弹屠杀七十二名伊斯兰共和党领导人的罪过,归罪于暗藏的伊斯兰马克思主义组织。与此同时,一百多万伊朗人参加了受害者的葬礼,高呼“美国该死”的口号。    德黑兰革命警察中央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在同本社驻贝鲁特记者的一次电话谈话中说,与(六月二十八日)炸弹爆炸事件有牵连的嫌疑犯已经被逮捕,他没有透露抓了多少人。这位八十一岁的伊明伊斯兰革命的创始人在一份文告(由一名播音员在德黑兰电台宣读)中说,在德黑兰的伊斯兰共和党总部放炸弹的事是“声称参加人民圣战运动的没有心肝的人”干的。

8. 美刊介绍将负责美对外联络的总统助理格根

【美国《新闻周刊》六月二十九日一期文章】题:白宫里照管里根形象的人    戴维·格根这个身材修长、衣服总带着皱纹的白宫人事主任将被任命为负责对外联络的总统助理。代理新闻秘书斯皮克斯将正式成为主要发言人。    这次职务变动使三十九岁的格根成为里根的首席新闻顾问,同时把新闻秘书的职位留着让布雷迪病愈后回去继续担任。    在由三巨头——米斯、贝克和迪弗——控制的政府里,格根靠自己的能力已上升成为一颗明星。    甚至在提升以前,格根就是布雷迪不在时的实际新闻秘书——另外他还是各种主张的主要综合人、密切注视里根在一些问题上的形象的人、以及各种党派斗争的调解人。他的职责包括帮助总统准备记者招待会和对政府的政策加以“提纲挈领”。例如,在每天发布新闻以前,格根都同斯皮克斯商量对记者讲些什么。    格根对新闻宣传效果果的鉴别能力已经帮了政府的忙。例如,格根建议把两院联席会议作为里根中弹后第一次露面的讲坛。他劝里根在黑格最近访问欧洲后回国时热情欢迎黑格——以消除国务卿要下台的印象。格根还为里根起草了关于减税折衷方案的攻瑰园讲话——他长期以来一直主张比较明确地阐述里根的对外政策。格根精力充沛,埋头苦干,他的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和高超的活动能力受到人们广泛的赞扬。但是即使敬佩他的人也承认,他做事太没有条理了,而且经常迟到。白宫的助手甚至创造了“格根时间”这个词——意思是说,要比约定的时间晚三十到四十分钟。    格根是里根工作人员中几个白宫旧人之一,他曾担任过尼克松和福特的讲稿撰写人。福特竞选失败后,格根受聘于美国企业研究所,同另外一个人合伙创办了政治性的刊物《舆论》月刊。去年,他以外界顾问的身份参加了乔治·布什的竞选活动,后来又同布什的助手吉姆·贝克一起加入里根的营垒,他选择斯托克曼在里根的电视辩论演习中充当卡特的角色。    选举结束以后,格根帮助设计了“一百天计划”——政府头几个月的蓝图,贝克劝格根继续干下去。    由于格根同尼克松、福特和布什的关系,保守的强硬派最初对他存有戒心    。    格根在为布什竞选时曾嘲笑过里根的经济计划,一些热情支持供应学派的人至今有时仍讽刺地称格根为“巫师格根”。但是格根现在已经在萨克拉门托集团中受到尊敬。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里根)把他的主张传播出去。我们无需担心他自己的形象。他本身的形象就非常好。”格根的提升说明双方都有这种感觉。

9. 苏《消息报》评论员鲍文攻击黄华访印

【苏《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二十八日评论】不久前中国总理赵紫阳访问了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中国不掩饰自己对印度在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上的不满。北京同样对苏联和印度友好关系的稳定性表示不快。它企图对印度施加压力。在这方面中国与美国若不是共同地那也是在平行地行动。    可以间接地通过邻国来施加压力,也可以是直接的。黄华的访问就属于后者。当然,印度希望与中国关系全面正常化,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印度的经过斟酌的、爱好和平的、建立在对本民族利益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的对外政策,未必能与中国的打算相吻合,何况中国至今仍占领着印度的部分领土。据说中国向印度提出了一揽子交易的建议。由于它是要承认现状,这一点印度未必能够接受。总的来说,目前德里的会谈远非是在没有阴云的气氛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