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07-02

第 1 版

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合众社·【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记者:龙布乐)中国共产党今天正式宣布,已故主席毛泽东更多的是英雄而不是坏人,尽管他发动和领导了全国最严重的政治性灾难文化大革命。    文件总结了一九四九年以来党对中国的统治,并为党的领导提供了分辨正确与错误的依据。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讨论,修改和再修改被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的这个文件表明,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终于对过去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现在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未来了。    这个费劲地作出的对毛的裁决是,——据这个文件说一—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文件对文化大革命没有用苛刻的字眼。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记者:龙布乐)中共中央委员会通过并发表了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长达三万言的文件,其中批准了邓为中国的前途设计的蓝图,这个蓝图在实施过程中将仅仅接受过去被尊为中国的“伟大舵手”的毛主席的精神指导。    在中共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的前夕,这个文件和宣布的领导机构人事更动使邓成了中国未来道路的无可争议的设计者。·美联社·【美联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记者:维·格雷厄姆)这份党的文件的发表以及领导集团的人事更动实际上在中国结束了充满政治斗争的毛主义时代,在准备庆祝“七·一”中共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敲响了激进派政治的丧钟,确认了邓的稳健派领导。·法新社·【法新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这个长达一百一十九页的决议在指责毛“发动和领导”文化革命之后严肃地重申中共政权恪守传统的思想原则,即“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决议里称毛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时事社·【时事社东京六月三十日电】北京三十日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全文,在三十日发表了。这个决议具体地指出了已故毛泽东主席的功过,严厉地批判了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的错误,特别是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提出了“功绩第一、错误第二”的评价,并且把毛主席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加以区别,号召今后也坚持毛泽东思想,为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    这个决议还全面否定文革,把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的三中全会作为“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加以肯定,明确地表明了今后要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推进下去。    但是,关于文革的错误,决议虽然说毛主席“有主要责任”,却依然明确地表明了维护毛主席的态度。

2. 路透社评述我党领导人在六中全会上的照片

【路透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官方的中国报纸今天热烈欢呼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主席,但是通过刊登一组其他高级领导人的照片着重说明了中国的集体领导的新政策。    党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刊登了若干张胡耀邦和六位副主席的照片。    胡先生在其中的两张照片上出现,这些照片都是在使胡先生成为主席的中央委员会上拍的。    报纸没有象毛当领袖和华先生第一次被任命为主席时一度盛行的那样刊登新主席的标准像。    中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叶剑英元帅居于照片的中央———这显然是因为他年迈,而尊重他,一边是胡先生,另一侧是新主席的忠诚朋友——权力大、重实效的副主席邓小平。

3. 路透社新闻分析:中共六中全会的意义

【路透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新闻分析)共产党铁腕人物邓小平任命一位比较虚心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者担任党的主席,从而使中国坚定地实行温和的共产主义。    迹象表明,新的领导方式本质上将是集体领导,全体成员处于平等地位,而由胡耀邦起带班人的作用。    最初的新闻报道未发胡主席的照片,只有他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出席党的会议的集体照片。    邓先生也确保他的另一个较年轻的副手、六十一岁的赵紫阳总理提升为第三副主席。    执行邓的总计划的关键人物是赵总理和胡耀邦主席。邓的总计划是在他引退——他说过他预定在一九八五年引退——之前有条不紊地把权力移交给有才干的、讲求实际的和政治上稳健的年轻一代领导人。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他本人不得不把前主席华的另一个重要职务——党的军事委员会主席——接过来,从而使武装部队,即将近四百万人的人民解放军完全受他的控制。胡的经验主要是在党的政治工作方面,而不是在政府工作方面,但是对胡有利的一个特殊的因素是,他是著名的长征时的军队最年轻的政委之一,这是他作为其接班人的老一辈革命家所共同有的经历。

4. 共同社自北京报道说:对毛主席评价是相当稳健的

【共同社东京六月三十日电】题:“伟大领袖”的形容词恢复,表明历史决议将作出稳健的总结    北京二十九日电:二十九日公布的六中全会公报,对已故毛泽东主席加上了“伟大领袖和导师”的形容词,这表明,对毛泽东的评价,结论是相当稳健的。

5. 东京报纸普遍认为:中共六中全会意义重大

【本刊讯】东京消息:东京各大报六月三十日都以大量篇幅报道和评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公报,普遍强调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其主要观点如下:认为公报的基调是号召人们向前看。《朝日新闻》说:“可以看出,公报的整个调子是强调把过去的隔阂付之东流,而以向前看的态度投身于建设。”又说:“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六中全会的公报,比大多数人预料的要简单明了得多,它为掌握这次会议的轮廓提出了宝贵的素材。可以使人强烈地感到,会议结果是为了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解决了重大的问题。《每日新闻》说:“中国在渡过转变期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不能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作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经过一年多的讨论,最后统一了思想,对毛泽东作出了评价。”《东京新闻》说:“一九四五年四月通过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因为毛泽东的权力在党内已经毫无动摇了,才得以全面地总结过去,而这一次六中全会则是向国内外宣布邓小平的权威已经毫无动摇地建立起来了。”中国进入了稳定时期。《东京新闻》说:“中国经过了政权内部的地震,迎来了政权结构相对稳定的时期。”又说:“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三十二年来从‘务虚’向‘务实’前进的转机,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是进入了从来没有过的稳定时期。”巩固了实行现代化的体制。《每日新闻》说:“从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进入了建国以后从未有过的转变期。经过五年的摸索,通过这次六中全会,这个转变期宣告结束。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新路线正式地展开了。”《朝日新闻》说:“六中全会从政治路线和人事安排两方面巩固了实行现代化的体制。”《每日新闻》说:“这次全会决定了今后的具体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人选,加强了现行的政策思想,重申三中全会的路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对外开放的体制下推行四个现代化。”

6. 合众社说中国搞四化有了较健全的基础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已经巩固了他的权力,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共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解决了——至少暂时解决了——党内领导层的矛盾,邓已经使中共有了比较健全的基础去实现中国经济的“四个现代化”。    一位亚洲国家外交官说:“既然全会已经开过了,我想人们在今后一些日月里将看到情况比较顺利、有活力。”但是党若要把中国建成现代强国,那么他们必须克服比内部冲突更大的障碍。

7. 宫泽就我中央人事的安排说:这是适应现代化路线的阵容

【共同社东京六月三十日电】官房长官宫泽三十日上午在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共产党在六中全会上选出了胡耀邦主席等问题说:“我认为,这种人事是为适应现代化路线而建立的新阵容。”

8. 日报评六中全会的改选结果

认为会议选出的主要领导成员已形成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有助于推动四化,意义重大    【本刊讯】东京消息:日本各大报六月三十日早版纷纷评论中共六中全会决定的新人事,认为这些主要领导成员已形成“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有助于推动四化”,“意义重大”。    《朝日新闻》说,“这次人事安排的焦点是胡耀邦、赵紫阳这些推进现代化路线的旗手的跃进和华国锋的降职”。它指出:“中国在建国后继毛、华两主席之后已进入第三任主席胡耀邦时代”。    《东京新闻》认为,这次全会在人事安排方面的决定意味着“同文革后遗症完全诀别”,“确立了邓小平以后的集体领导体制”。    此间舆论普遍指出这次全会“宣告名副其实地结束了以华为最高领导的毛以后的过渡期”或“转换期”,“在胡、赵搭档下走以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为最大目标的现代化路线”。    《日本经济新闻》强调这次全会“从首脑阵容的构成以及思想和政策方面建立了牢固的基础”。《朝日新闻》认为决议同人事安排“互为表里,融为一体”。《产经新闻》则认为我“争取实现现代化的体制已经完成”。《每日新闻》说这次全会“开创了‘和平降职’的先例”,《朝日新闻》说全会给人造成了“民主换班”和“中央领导是团结的”这种印象。    关于邓小平同志出任中央军委主席一事,《东京新闻》认为“这是为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而采取的措施”,《产经新闻》说“这是为党掌握军队而作出的重要部署。”

第 2 版

1. 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说:六中全会是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会议

【香港《大公报》六月三十日社评】题: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会议    昨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中共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有关决议乃是对建党六十周年纪念日的贵重献礼,对于今后的历史进程将起决定性作用。    半年多来,有关六中全会的召开一直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密切注意。人们深知,这次全会肩负着重大使命。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正确路线是否能充分执行,人事的安排是否能有助于方针政策的彻底实现,这是一个方面。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能否获得正确的总结,对重要的历史人物能否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又是一个方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政党的最高决策机构,这次会议所作出的决议不仅关系着全党全国的前途,就是对于当前的国际局势也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近三十二年。这三十余年正好构成了一九二一年建党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历史阶段。在这一不平凡的阶段中,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有过多次起伏,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惨痛的教训,一场“文化大革命”更带来了十年浩劫。因此,在一九七七年夏天当选并组成的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任务极其重大,怎样溯本清源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怎样拨乱反正将全国带入正确轨道,乃是当务之急。    然而,从几十年来原有的思想轨道上,一分为二地作出适当的总结,哪些是正确的应该保存和发扬,哪些是错误的应该否定和扬弃,绝非一蹴可即之事。话虽如此,伟大的转折还是很快地在一九七八年年底的三中全会上出现了。三中全会规定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指明了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全党工作的前进方向,那是一次提出新的历史任务号召的重要会议。    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又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全党通过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回顾,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实践,终于把党内指导思想逐步统一起来,进一步团结前进。六中全会的公报因而得以明确宣布,“这次会议将以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而载入史册。”中国共产党前后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宣告完成了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重大任务,正是具体反映出来它的无限活跃生命力。    六中全会的议程共是两项,两者互为关连:有关的决议表明指导思想上的一致,人事的改选和增选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指导思想。因此,这次会议一方面是进一步肯定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正确路线,坚决执行,另方面则是从思想上、组织上对于执行这一路线提出了保证。可以说,六中全会源出于三中全会,又高于三中全会,它的光辉将永垂史册。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任务即将结束,按照决议,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的召开已经提上日程。这一转换,意味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阶段趋于结束,全力建设、提高民生的阶段即将到来。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新一代的人肯定会把我们的祖国带人新的时代。

2. 香港《星报》评论《六中过去未来》

说全会通过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勇于承认错误的表现。三中全会以来的事实表明党是能改过的,而知过能改,党就有希望,人民就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    【香港《星报》六月三十日评论】题:六中·过去·未来    拥有党员三千八百方的中国共产党,宣布了人事改革和发表了重要文件。    三千八百万,只不过是十亿人口中的百分之三点八,但是由于在国民党丧权辱国,四大家族窃国为私时期,中国人信赖这个党,支持这个党,终于使它获得政权而成为执政党。    由于是执政党,因此它的人事改革和重要文件,也就影响着十亿人,关系到世界安危。    党内结构,与早时传出消息一样,胡耀邦和赵紫阳,地位都大大提升,靠“你办事,我放心”六个字当权的华国锋,一登上主席位,又滥用“英明领袖”,并且夸口一年如何如何,三年如何如何,左与冒进味道仍然浓厚,只因他粉碎四人帮有功,办事勤恳,有错认错,量力请辞,因此仍保留第六副主席地位。    人做错了事,应当勇于承认,政党做错事亦应如此,这才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拥有三千八百万党员的组织,过去在反右派、大跃进、文革等等运动中,就是犯了错误不承认,一错再错,使国家在经济上元气大伤,在政治上党组织威信大减,甚至出现了信念危机。六中全会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勇于承认错误的表现。    中共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十亿人口国家的执政党,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相信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推翻。毛泽东有功有过,但人已经不在了。共产党也有功有过,当然更是功大于过。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放政策,惩治违法乱纪党员,提倡法治民主,着重改善民生等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搞建设等等,足见党是能够改过的,知过能改,党就有希望,人民就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

3. 香港同胞喜看六中全会实况转播

【香港《大公报》六月三十日报道】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本港同胞昨晚从两家电视台的人造卫星转播中收看了会议进行情形。    中外人士对于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尤其是对于有关决议及人事变动,均十分关注。昨晚从无线、丽的两家电视台的卫星转播中,终于获悉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荧光幕前的观众不少对这一番人事的重新安排感到高兴。人们认为胡耀邦一向以实干著名,他的当选深信可以带领全国稳步走向四个现代化。    本港同胞对会议的其他内容也很关心,等候收看较详尽的转播。

4. 民主和团结作风的充分体现

【泰国《中华日报》六月三十日评论】这次中共中央最高层人事的更动,充分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团结的可喜作风。最显著的是华国锋因犯错误下台,仍获选为副主席,这等于只是调换一个可以适应的职位,不像以往一样,斗争失败者,不是销声匿迹,便是丧命。现在歧见和矛盾均告消除,显示出中共领导层基本上是团结的。    发扬民主、安定团结、尊重民主、致力四化,中国的前景,依然放射着光辉!    【泰国《星暹日报》六月三十日社论】海外华侨欣慰地得悉中共六中全会已经召开了,并且通过了许多重要革新党务的决议案,莫不为之感到鼓舞!其原因在于这次会议将成为中国内外政策总路线的基本标志。它关系到中国民族的前途,是中国未来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5. 苏联军事回忆录: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之夜(六·完)

自然,这个回答不能令值班员雷巴尔科满意,他又转身请示舰队参谋长伊·德·叶利谢耶夫:    ——怎样回答日林上校?    ——下令开火,——伊·德·叶利谢耶夫坚决地说。    ——开火!——雷巴尔科向防空部队司令下达命令。然而日林上校也很明白这样所冒的风险。    ——请你注意,你要对这道命令负完全责任。我现在就把它记录在战斗行动记事簿上,——他这样回答,而没有使用海军惯常所用的简短语言“是!”。    ———你愿意往哪记就往哪记吧,但是立即向飞机开火!———已有点着急的雷巴尔科几乎是在喊叫了。    3点7分。德国飞机低空悄悄地飞近塞瓦斯托波尔。突然,探照灯一下子全亮了,耀眼的光束在天空不停地搜索。海岸炮台及舰艇的高射炮打响了。几架飞机着了火,开始坠落。其余的急急忙忙掷下水雷。它们的任务是把舰艇封锁在塞瓦斯托波尔内,使它们不能出海。敌人没有得逞。水雷没有落在航道上,而是掉到岸上了。一部分落在城里,在那里爆炸了,毁坏了一些房屋,引起了大火,还炸死一些人。    但是空袭被击退了,到6月22日拂晓,塞瓦斯托波尔已是全付武装,大炮的炮口全都抬了起来,对着天空和海洋。凌晨三点一刻战争开始    在莫斯科,拂晓来得稍早一些。8点钟天已经亮了。我在沙发上躺了会儿,试图想象各个舰队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瘖哑的电话铃声又使我站了起来。    ——黑海舰队司令报告。    根据菲·谢·奥克佳勃里斯基海军中将那不寻常的激动的声音,我已经明白了——发生了某种极不寻常的事情。    ——塞瓦斯托波尔发生空袭。高射炮击退了飞机的进犯,有几颗炸弹落在城里……    我看了看手表。3点15分。就是在这个时刻开始的……我已经毫不怀疑——战争开始了!    我当即拿起听筒,拨约·维·斯大林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值班员回答说:    ——斯大林同志不在,他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我有特别重要的消息,必须立即向斯大林同志本人报告,——我想说服值班员。    ——我没有办法帮你的忙,——他心平气和地回了一句,把听筒挂上了。    我却没有放下手中的听筒。接着又给谢·康·铁木辛哥元帅挂了电话。我把奥克佳勃里斯基海军中将的报告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一遍。    ——你听到我的话吗?    ——是的,听到了。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的声音里没有丝毫的怀疑,他没有重复问我一遍。可能我并不是第一个向他报告这个消息的人了。他还能够从各军区司令部那里得到详细情报。    要同国防人民委员谈舰队的情况,谈它们的战备,现在可不是时候。他自己的事情就够多的了。    我在电话旁边呆了几分钟,然后又用别的号给约·维·斯大林挂电话,希望能同他本人通话。但是毫无结果。我又打电话给值班员:    ——请转告斯大林同志,德国飞机轰炸了塞瓦斯托波尔。这就是战争!    ——我将向有关同志报告,——值班员回答。    过了几分钟,电话铃响了。听筒里传出一个不满的、有点气愤的声调:    ——你知道你报告的是什么事吗?——这是格·马·马林科夫。    ——明白,我完全负责地报告:战争开始了。    我觉得这是把时间浪费在谈话上!应当立即行动起来:战争已经开始了!格·马·马林科夫挂上电话。看来,他并不相信我的看法。有人从克里姆林宫给塞瓦斯托波尔打了电话,核查我的报告。    基于自己的责任,我命令正式通知各舰队:战争已经开始,运用一切手段抗击敌人的突袭,举例来说,波罗的海舰队军事委员会就是根据这一通知,于6月22日5点17分就向全舰队宣布“德国已开始袭击我基地和港口。我们要用武力抗击敌人的任何袭击企图。”(六·完)

6. 香港《快报》说:六中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香港《快报》六月三十日评论】题:割极左路线的尾巴——评中共六中全会的主要意义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刚结束的六中全会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人民说来,六中全会的意义尚待未来事实加以检验。    在我们看来,六中全会的主要意义是“割极左路线的尾巴”。极左路线的二十年统治,使中国元气大伤,也使中共声望大降,一九七八年底的三中全会,在基本上纠正了极左路线,开始推行一种比较适合中国实际的、以经济建设为主的、照顾人民利益的政策路线,但是仍拖着一条“尾巴”,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极左路线余孽,仍在中共中央有一定的发言权。去春的五中全会清除了“凡是派”,现在的六中全会改换了中共的最高领导人和改组了最高领导机构,把三中全会剩下的那条极左路线尾巴正式割除。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路线和领导方法改变了,从独断独行不顾客观事实的极左路线转为一种群策群力不容许以个别领导人的主观愿望代替客观事实的新路线。

第 3 版

1. 《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极的连续报道之一:在地球寒冷的地方

这里是寒风凛冽、千里冰封的地球之底,即使到现在,仍没有什么人迹。但在过去二十年中,这块大陆成了巨大的科学实验场所,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在这里研究从企鹅求爱到极风对世界气候影响的各种项目    【美《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极的连载文章之一】题:世界之底副题:在地球最寒冷的地方,各国在寂静的寒冷环境中为各自的领土要求而争斗(记者马戈特·霍恩布洛尔发自南极麦克默多站)    这里就是寒风凛冽、千里冰封的地球之底:一个寂寞的未开发的地方,即使到现在,仍然没有什么人迹。在方圆几千英里之外,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坦的冰地。极地高原原始的寂静吞没了所有的一切。    “天哪!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冻死在雪地的前几个星期在日记上草草写下的这几个字,仍然在人们耳边回响。这是六十九年前的事,但是那些探险者的亡灵似乎现在还在这块凄凉的地方游荡。    现在是这块冰天雪地的夏季。没有黎明,没有黄昏。    一天二十四小时,微弱的阳光一直照在包着南极站——美国一个小小的前哨基地——的地质测量站的圆顶建筑上。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地方居住——有十七个人长年生活在这里———显然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    这里正在进行一些天文、环境污染和冰川方面的试验。    但是美国在这个萧瑟凄凉的地方安营扎寨,象早期探险者的远征一样,与其说是搞科学实验,不如说是为了表明是国际上的强者。“如果我们关闭这个站,俄国人第二天早上就会到这里来,”全国科学基金会的代表理查德·卡梅伦说。全国科学基金会经管美国在南极设的四个站。    南极是第七块大陆,面积比美国和墨西哥的面积总和大一些,然而世界其它地方对它仍然几乎一无所知。    它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终日是黑夜的冬季,温度下降到华氏零下一百二十六度。时速两百英里的大风在南极高原呼啸,在大洋南部卷起层层带着冰山的波涛,使船只和飞机在一年中有九个月无法接近这块大陆。    南极大概是新英格兰一个叫纳撒尼尔·帕尔默的捕海豹的人在不到两个世纪以前发现的,那时除了大胆而往往是莽撞的冒险家以及捕海獭和鲸鱼的船长以外,它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过去二十年中,这块被遗忘的大陆成了巨大的科学实验场所,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在这里研究从企鹅求爱到极风对世界气候影响的各种项目。    今天,在一个发狂似地寻求资源的世界上,南极一跃而成为可能开采近海石油和捕捞磷虾这种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牛排的小虾的宝地(一些国家已经在生产用磷虾做的啤酒和制做磷虾三明治)。甚至南极的淡水有朝一日也可能成为有用的资源,如果有人设想出拖冰山的办法的话。    由于地球上原始地区日见缩减,南极正在吸引着旅游者,富有的游览者花费八千多块美元就可以沿南极的海岸线巡游一趟。    南极蕴藏的资源提高了它的战略地位,使得这块冰封的土地属谁的问题成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的国际问题。    阿根廷和智利已经为双方对同一块土块提出了领土要求而扬言要开战。    从首都华盛顿到南极行程一万二千英里:飞机穿过洛杉矶的烟雾,冲破夏威夷的落日余晖,飞越新西兰的青山和大洋南部黝黑的水域。科学家、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夏季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首先在麦克默多站停留,这是美国建筑在海岸的一个在逐渐扩大中的后勤基地。    从一九五九年美国、苏联以及另外十个国家签署将南极用于和平和科学事业的条约以来,这个地方成了独一无二的国际合作的实验场所。十二个国家在这里办了三十四个科研基地,自由地交流研究成果。这里禁止武器或者军队进入。    但是在条约起草的时候,回避了复杂的领土要求的问题。除了南美的两个国家外,还有五个国家——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法国和挪威——对这块从极地向四周扩展的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南极俱乐部”的其它成员国——除了两个超级大国以外,还有日本、南非、比利时和波兰(波兰最近设了一个科学实验站,从而为第十三个成员国)——不承认它们的领土要求。    如果争夺鱼群和石油的斗争激烈起来,预料提出领土要求的国家会嚷得更厉害。    但是部分是由于在世界之底设了这个前哨基地,美国对此是有所准备的。全国科学基金会的代表沃尔特·西利格说:“由于在南极设了一个站,那些主权要求每一个都同我们有利害关系。”    美国海军给所有的工人和旅游者准备了内衣、毛衣、多层裤子、毛袜、皮靴、鹿皮手套和毛衬里——足以使人在零度左右的气温下出汗。每人发一块“救生”时用的锡制身份牌。建议人们通过派克大衣里衬的狼獾皮呼吸,“以免脸上结冰”。让人们戴上太阳镜,以防止雪盲。分发棉手套让人们在拿照相机或者接触冰冷的金属时用,不然手上会冻掉一层皮。    当气温下降到零下一百度时,长年住在这里酷爱刺激的人们最喜欢的运动是,跳进二百度的萨乌那浴室,然后光着身子跑到极地(离他们的住宅一百码),在闪光灯下照一张照片,再跑回去。这使他们有资格成为这块大陆最排外的社团——“三百俱乐部”的成员。    这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根草,除了避风的石头上有少量地衣和耐寒的昆虫外,没有任何生物能天然生存。即使人造的结构也是短命的。一九五六年建的第一个站今天已埋在四十英尺的雪下。再过几年,目前这个建筑也将被冰撞得粉碎。    南极的淡水占世界淡水量的百分之九十六,可却是一片不毛之地,这真是不平常的自然矛盾。天气那么冷,以致空气中没有什么水份,极地的降雪量折合成水,全年不到一英寸,同戈壁滩差不多。南极下的雪还没有华盛顿多。    在过去二千六百万年中,由慢慢冻结起来的层层积雪形成的冰块覆盖着南极大陆。有些地方冰层几乎有三英里厚,使南极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冰块的一部分——包括南极——铺在坚硬的石头上,一部分铺在点缀着多山岛屿的大洋上。

2. “牛郎”“牧羊人”和养马场日益减少

【埃菲社华盛顿六月三日电】题:在美国:“牛郎”不见了    近几年来,美国的“牛郎”、“牧羊人”和养马场日益减少,尤其是“牛郎”,几乎处于消失的边缘。    美国畜牧业面临的经济问题,是“牛郎”遇到消亡危险的主要原因。这些“牛郎”或“牧羊人”离开了牧场或流进城市,去找挣钱多的其他职业。在美国西部,绝大多数放牛或牧羊的人都去煤矿和油田谋生,致使许多牧场或庄园关门。    在怀俄明州,“牛郎”人数下降速度惊人。近两年中,同牧场主签合同的放牛人数减少百分之四十左右,畜牧业生产正处在困难时刻。    一个单身“牛郎”的月薪平均为五百美元,可是一个单身的“矿工”或“石油工”的时工资则为十至十四美元。一般情况下,后者的月薪将近二千至二千二百美元。尽管工作苦点儿,谁不去多挣些钱呢?不解决报酬问题,畜牧业会受更大影响。    “牛郎”减少,畜牧业危机,牧场大量倒闭。近三年来,仅在怀俄明州就关闭了一千三百个牧场。    美国南部“城市化”是“牛郎”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牧羊人的习俗和“牛郎”的形象。生活条件和环境变了、养牛放马人的穿着打扮和要求也开始改变。南部许多牧区,“牛郎”的平均年龄日益升高,老的增多,小“牧童”减少。特别是老牧羊人的后代,宁愿到别的部门找个工作谋生,也不肯在牧场同牛、马、羊打交道。    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目前最“流行的是“计时牛郎”。他们同牧主签署计时合同,每天固定放牧几小时,不管牛、马吃好不吃好,到时间就走人或把牲口赶回圈栏。然后,他们去干另一职业,得双份或三份工资。    在美国,现代的“牛郎”喂牲口只用精饲料而不是用牧草,并且对牲口进行“艺术”训练,眼下,他们赶牲口已不用鞭子,而是按汽车喇叭:过去骑着马哄牲口,现在是开着汽车追赶牛羊。    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部分牧场不得不把牛、马、羊圈在栏、棚里。这样,不少新鲜的牧草被放弃了,大大影响了牲口上膘。

3. 希腊报纸报道《动物界的庞然大物----大象在消失》

【希腊《每日新闻》六月一日文章】题:动物界的庞然大物——大象在消失    大象,这个动物界的庞然大物现在正在从地球上逐渐消失。最近对于非洲大象的调查,就令人忧虑地证实了这一点。有一个时期,非洲大陆上的大象曾极其繁盛,现在却愈来愈少了。    动物专家简·达格拉斯·汉密尔顿在这种动物生存的三十五个国家的许多研究小组的合作下,最近几年对大象的行踪作了记录,得出了非常准确的数字:在黑非洲大陆,散居着大约一百三十四万只大象,它们正处在不断的消亡之中。    对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来说,这个数字或许能够使人得到安慰。然而,事实上,大象们正在开始“倒运”。    特别是,人们处处都能见到大象在被非法宰杀,其数量达到每年十万到四十万头!而且,在现有的全部大象中,只有百分之十五生活在受到保护的国家森林之中。    还有,人们无论如何不会怀疑:由于一些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那些大动物就显得太多而成为累赘了。    有些人希望通过大规模迁移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这就要牵涉到捕捉和运输等一些极为困难的问题。    看来谁也不会愿意花费高昂的代价去做这样的事。

4. 生物学家提出:大白鲨袭击人是因误认人为海狮

【合众国际社旧金山六月二日电】生物学家说,大白鲨鱼之所以袭击游泳的人,可能是因为它们把这些人误认为想挣扎逃走的海狮了。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鲨鱼袭击船只、游泳者、甚至冲浪板,是因为它们在发起袭击前眼睛看不见。    吸引它们的显然是海豹和海狮——这些都是鲨鱼爱吃的食品——发出的微弱的电子脉冲。    旧金山斯坦哈特水族馆馆长约翰·麦科斯克说:“大白鲨鱼疯狂袭击船只的行动大家都知道,我想是不是可以从生物电子学的角度来解释。”    州鱼类养殖局的丹尼尔·米勒说,大白鲨鱼在袭击以前作出“咄咄逼人的势态”,几乎是在向它可能袭击的对象发出警告。    他是同加利福尼亚州范奈斯鲨鱼研究中心的拉尔夫·科利尔共同研究鲨鱼的。    他们在星期一说,鲨鱼收缩胸鳍,把身子拱起,游起来呈8字形或者S形。    研究人员的报告说:“这些姿态和表现是警告入侵者不要再接近。”    麦科斯克说,在一次典型的鲨鱼袭击中,这种动物接近袭击对象时眼睛向上翻,一层保护性薄膜蒙在它的眼上,所以鲨鱼眼睛就看不见,由神经末梢接受微弱的电场,制导鲨鱼向捕捉对象游去。    生物学家研究了嶙峋不平的法拉洛尼斯岛,这是旧金山沿海的一个禁猎区。他们报告,在过去十二年中观察到三十六次鲨鱼袭击海豹和海狮的情形。    有三十条鲨鱼是大白鲨鱼,受害者多数是大海豹。

5. 埃塞俄比亚出土一批劳动工具

【苏《农村生活报》六月九日报道】埃塞俄比亚发现十七件玄武岩楔子,这是迄今所发掘出的最古的劳动工具。对发掘地火山灰层的研究证明,这些工具有二百五十万至二百七十万年的历史。这些工具很像其他地方发现的石楔子和石刮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人类在一百五十万年期间使用的唯一工具,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石斧。

第 4 版

1. 法新社介绍伊朗新外长穆萨维

【法新社德黑兰六月二十八日电】德黑兰电台今天说,三人临时总统委员会已任命报纸主编侯赛因·穆萨维为伊朗外长。在此之前,伊朗两派为填补外长职务空缺进行了九个月斗争。    该委员会六月二十二日取代了被赶下台的巴尼萨德尔总统。    任命穆萨维为外长是该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穆罕默德·阿里·拉贾伊总理提出来的。    穆萨维今年三十九岁,他创办了伊朗占统治地位的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政党伊斯兰共和党的《伊斯兰共和国报》。    拉贾伊头一次提名他担任外长是在去年九月,但是巴尼萨德尔一直不批准。    今天宣布的任命必须得到议会批准。不过,观察家说,这只是走形式。    穆萨维是建筑师,也是城市规划者。他是伊斯兰共和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他还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到十一月担任过革命委员会成员。    《伊斯兰共和国报》去年九月在报道穆萨维的个人经历时说,他出生在阿塞拜疆西部的大不里士附近的哈米尼。    他创建了德黑兰大学的第一个伊斯兰协会,后来创立了撒马尔罕协会,这个协会是“同”伊朗国王的“旧政权作斗争的掩体”。    一九七四年,侯赛因·穆萨维和他的朋友,被伊朗国王的秘密警察伊朗国家安全情报署逮捕,但是他和其他大多数人都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2. 勃兰特访苏同勃列日涅夫会谈

合众社说,没有迹象说明双方在任何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美联社说,勃兰特此行不是为了谈判任何协议,而是解释西德的对外政策    【法新社莫斯科六月三十日电】勃列日涅夫主席今天在同西德前总理勃兰特会谈时说,苏联准备就限制欧洲的核武器同西方举行直接谈判。    他把推迟恢复武器会谈一事归罪于“美国人的缄默态度”。    在三个多小时的会谈中,这两位政治家还讨论了即将在墨西哥举行的南北会议。    勃兰特的发言人说,勃列日涅夫可能会派一位高级代表去参加这次会议。    他说,两人还讨论了社会党最近在法国选举获胜、波兰、阿富汗以及关于欧洲安全与合作的马德里会议等问题。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六月三十日电】西方观察家认为,邀请勃兰特前来访问是苏联就在西欧领土部署中程核武器问题使西欧的北约国家与美国分裂的运动的一部分。    勃兰特星期一在动身之前否认了如下指责,即他是“苏联人的工具”。    拟议在西欧部署美国潘兴—2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一事助长了和平主义者运动,在施密特的社会民主党内引起了严重分裂。    勃兰特说,他认为苏联人是不可能会同意撤销他们自己的核导弹SS—20的。    他说:“每周他们就制造一枚。每枚带有三个弹头,把这些导弹变成废铜烂铁是难于想像的。”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六月三十日电】勃兰特的社会民主党的一位发言人沃尔夫冈·克莱门特说勃兰特和勃列日涅夫之间的会谈是“坦率而互相信任的,但是是严肃的”。    然而,没有迹象说明他们在任何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美联社莫斯科六月三十日电】虽然勃兰特说他到莫斯科来不是为了谈判任何协议,他此行还是得到了西德现任总理施密特(社会民主党员)的支持,作为波恩在国际关系紧张时刻解释其对外政策的一种有益的途径。    德国人士说,勃兰特交给了勃列日涅夫一封施密特的信,但没有具体说明内容。    观察家们推测这封信涉及到勃列日涅夫打算在今年晚些时候访问西德这件事。    人们原来曾预料这位苏联领导人要在九月访问波恩,与施密特会谈,但是克里姆林宫最近说,在十一月甚至可能十二月以前,不计划作这次访问。    一年前,施密特在两天的莫斯科最高级会谈时向勃列日涅夫发出了邀请,勃列日涅夫在今年春季表示他打算今年访问德国。    西德官员曾说,确切的日期将在夏季假期之后宣布。

3. 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下周访苏

【路透社卢森堡六月二十九日电】高级官员今晚说,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下周将访问莫斯科,谋求苏联对召开有关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的支持。    欧洲共同市场十国政府领导人,早些时候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举行旨在促使苏联军队撒出阿富汗的九国会谈的计划。    欧洲经济共同体官员说预料卡林顿勋爵将在英国接任为期半年轮流担任的共同市场主席职务的一周内的星期一访问莫斯科。    官员们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今晚在此间举行的共同体首脑会议上的饭后会谈期间,获得了共同体其他政府的领导人对英国倡议的支持。    卡林顿勋爵的莫斯科之行,将是自从十八个月前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干涉使东西方的关系极为紧张以来,一位英国的高级大臣对苏联进行的首次访问。    官员们说,卡林顿勋爵已获得共同市场的支持,尽快同莫斯科打交道,希望讨论阿富汗问题的会议能在十月或者十一月举行。

4. 黑格告诫苏不要插手伊朗事务

【美国《纽约邮报》六月三十日报道】题:黑格向苏联发出信息:告诫共产党不要利用德黑兰危机    气愤的国务卿黑格昨天直截了当地告诫苏联不要插手伊朗事务。    黑格在一次匆忙召集的记者招待会上向莫斯科发出了信息。他警告说,美国不会容忍利用伊朗目前的混乱局面的做法。    国务院官员对本报记者说,他们担心那个至关重要的波斯湾国家即将发生一场混乱的内战。    他们认为,上周解除巴尼萨德尔总统的职务显然表明穆斯林教会人士正在设法镇压左派持不同政见者。    这次爆炸事件很有可能造成一种将有利于伊朗共产党的混乱局势。现在人们已把这次爆炸事件归咎于左派分子。    一些官员担心,苏联克格勃可能跨过边界向伊朗左派组织提供宣传、经济、甚至军事上的援助。    黑格还愤怒地否认了伊朗官员提出的这种指责:    炸死伊朗政府第二号人物阿亚图拉贝赫什提的这场悲剧性爆炸事件是中央情报局制造的。

5. 柬伪议会「选举」领导机构

【法新社曼谷六月二十七日电】柬埔寨通讯社今天报道,柬埔寨的新国民议会选出了这个国家的集体领导,任命铁腕人物宾索万为总理,同时保留韩桑林的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职务。    韩桑林已被任命为新的国务委员会主席。    根据国民议会本周较早时候通过的宪法草案,国务委员会主席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个职务过去是由宾索万担任的。    分析家说,成立这个新班底的目的似乎是要使宾索万能够集中制订政策。    宾索万放弃了在新内阁中担任的国防部长职务。新内阁已在国民议会举行的为期四天的初次会议于今天结束时宣布就职。    领导机构的正式成立是离联合国发起的关于柬埔寨前途的会议在纽约开幕的日期不到三星期的时候宣布的。    这个机构是按照近似越南新成立的执政结构的模式成立的。    把韩桑林推到国务委员会的最高职位的作法使许多观察家感到吃惊,因为他们原来预料宾索万会在他的几个其它头衔之外再加上这个头衔。    西方外交官说,这个行动似乎反映出既要坚持越南集体领导模式的愿望,又反映出他们为提高其稳定性和连续性所做的努力。    一位印度支那问题专家说,这个行动意味着,柬埔寨领导机构不仅是越南结构的反映,而且也是它的权力分配办法的反映。    前内政部长谢辛被任命为国民议会议长。    在柬埔寨新内阁里仍保留了职务的是现年三十岁的外交部长洪森,他成了三位副总理之一。    其他两位副总理是五十岁的计划部长谢索和四十九岁的姜西,姜西接替宾索万担任国防部长。这两人也都是政治局委员。

6. 纳扬·昌达谈柬伪人民革命党

说人民革命党所有中央委员是在越南北部渡过几乎半生,或是在民柬掌权时期逃亡越南的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六月十二日一期刊登纳扬·昌达的文章】题:幸存者的党虽然金边现在的党的领导是河内扶育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自然而然是亲越的    柬埔寨共产党在上月末公开出面了,它的正式名称是柬埔寨人民革命党。这件事最清楚地表明了河内在扶育和保护现在在金边掌权的这个领导集团方面所起的作用。该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们的简历表明,所有这些领导人不是在越南北部渡过了几乎半生的时间,就是为逃避波尔布特的清洗而在越南流亡过。    人们普遍知道的推迟宣布这个党的存在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在波尔布特的统治下备受苦难的高棉人民会作出不利的反应,而另一个重要原因看来是得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建党。金边的共产党人士说,波尔布特领导的共产党里只有为数极少的反叛的成员幸存下来。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议签订之后被带到河内去的大约五千名高棉共产党干部中,据说只有五十五人现在还活着。这五千人中的绝大多数在一九七○年三月反对西哈努克亲王的政变发生后回到了柬埔寨,参加反朗诺的抵抗运动,后来在血腥的清洗中被消灭了。    自从一九七九年以来,这些幸存者一直在努力争取重建党。在武装部队里,还有在政府各部里,开展了吸收新党员的运动。据说,这些单位的党员占柬埔寨人民革命党党员的将近一半;党员总数仍然是保密的,也许是因为数量很少。在最近一次接见记者时有人向宣传部长高占达问及党员总数是否已到五千,他说:“差远了”。    一些人士说,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是胜任工作和个人私生活清白无瑕。阶级出身或过去的经历,譬如在西哈努克或朗诺政府中干过什么差事,显然并不妨碍入党。    在中央委员会成员当中,党的总书记宾索万和中央委员、财政部长姜平在越南住过二十五年,而韩桑林主席和外交部长洪森在越南呆了不到一年,在那里努力组织抵抗运动。对于另一名中央委员辛加的情况是一无所知。在余下的二十名正式中委和候补中委中,有十二人是在一九五四年去河内,在七十年代返回柬埔寨的。另外八人则是呆在柬埔寨和红色高棉一起战斗,直到他们与波尔布特决裂或者可能遭到清洗而逃到越南的。    一些熟悉现领导的人士说,在越南北部住过的那些人中的大多数在他们十几岁离开柬埔寨时是低级干部。在河内完成学业之后,他们大多在工厂、农场或矿山工作,只有为数很少的人在军队和越南的宣传部门工作。在一九七○年金边发生政变之后,这些干部中有许多人被调回到处理柬埔寨事务的政治机构和军事机构。    一些人士不愿意笼统地谈论在越南旅居的日子对现领导可能有什么影响,但是他们告诫说,不要信口得出结论说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是亲越的。由于他们在越南呆的时间长了,他们肯定和越南人建立了友谊,并且对越南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很熟悉。    但是,正如一位人士所指出的,他们一定也感受过越南的制度的弱点和缺点,而且至少有些人一定会对自己任凭越南人摆布的不太愉快的往事记忆犹新。    中央委员会的构成情况还表明来自柬埔寨东部的委员占优势。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来自和越南接壤的茶胶、波萝勉、柴桢、磅湛、桔井诸省。造成这种中央委员来源偏于某一地域的现象的原因,也许是由于这些省份中有许多省居住着为数众多的越南族少数民族,而且这些省份也是四十年代越南人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反法抵抗运动的发源地。    柬埔寨领导集团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年纪比较轻。八人组成的政治局的平均年龄是四十六点五岁。由于柬埔寨现领导年纪比较轻又缺乏经验,他们看来就比较容易成为他们较强大的社会主义老人哥施加影响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