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2-26
第 1 版
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载文展望1981年时说:明年对美国将是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决定性一年
美将就以下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战胜猖獗的通货膨胀,解除对经济力增长的限制,重建美军事力量 【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2月29日一期(提前出版)文章】题:展望1981年——一个新开端(原编者按:由于有了新总统、选出了新的一届国会和重新开始解决各种紧迫问题,这一年在美国谋求经济增长和建立强大实力的努力中将是决定性的一年。) 1981年对美国来说将是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决定性的一年。 里根将在1月20日就任总统,他所采取的新看法可能使美国政府发生自从将近50年前实行新政以来范围最广泛的改组。 将有一个比较保守的新国会,26年来共和党第一次在参议院居控制地位。将要作出一些重要的决定,以便为处理新的课题作好准备:制止政府机构的扩大,战胜美国猖獗的通货膨胀,解除对经济力量增长的限制,重建美国的军事力量。 第一个考验很快就会到来。经济状况捉摸不定,要求赶紧采取行动。这将是新总统和议员们在1981年头几个月所关心的主要问题。随着冬去春来,现在正处于滞缓状态的失业会开始好转,不过回升将是缓慢和费力的。在年底之前几乎肯定要实行减税,以刺激个人储蓄、消费开支和企业投资。 明年秋天找职业将比较容易一些,但是没有职业的人所占的比率仍然很高。自从今年秋季以来,长期的企业问题已使大约8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但在明年年中以后失业问题将会有所缓和。 物价情况不会缓和。美国人将继续在不断上涨的物价压迫下苦苦挣扎。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大概要一直保持到1981年年底。按照目前的上涨速度,物价到1988年将提高一倍。新的一年开始后空前高的利率将略有下降,但是可以以宽厚的贷款条件借取抵押贷款购买住宅,借款购买汽车和其他消费品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样的日子即使能再来的话,大概在几年内是不会重新来临的。 在解决美国能源问题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开端,但是在这一年汽油和供热用油的价格将继续上涨。 有升有降。虽然我国在1981年将面临一些显而易见的经济问题但是也有许多光明点。象汽车业和炼钢业之类老工业将要奋力挣扎,但是新的高级技术工业大概会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出生率很低的情况将开始给经济带来好处。在对外政策方面,即将上台的政府将采取维护国家地位的新态度,即强调美国的力量,而对世界范围的人权则不象过去那么重视了。提名黑格为国务卿就突出说明这一点。但是,1981年里根将没有什么自由活动的时间或回旋余地。 美国将处于平静状态。即使国外出现爆炸局势——如波兰危机,任何美国政府匆忙派去军队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如果对西欧或美国其他亲密盟友发动全面进攻,或者对石油生命线采取行动,美国就可能立即作出军事反应。危险是很多的。人们所熟悉的一些多事地点在这一年中依然存在:波兰、中东、波斯湾、印度支那、加勒比、非洲之角、伊朗。然而,1981年仍然很可能是里根政府根据克里姆林宫的所做所为进行实际调整的一年,是继续谋求在盛产石油的地区实现稳定的一年。
2. 美报载文评苏联入侵阿富汗
认为苏现在的着眼点不是夺取沙特阿拉伯的油田, 也不是占领印度洋的不冻港,而是包围中国;促使莫斯科采取行动的主要历史原因是害怕中国 【美国《新闻日报》12月24日文章】(作者:克莱皮科娃和索洛夫廖夫)题:苏联战略不把人命当一回事(原编者注:克莱皮科娃及其丈夫索洛夫廖夫都是哥伦比亚大学俄国问题研究所的常任学者。本文是从他们即将出版的《俄国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书中摘录的。) 希望自己的敌人遭厄运,向来是值得高兴的事,而且,这似乎成了目前人们联想起以下情况的依据,即阿富汗对于苏联人来说将成为一个包袱,就象越南当年成为美国的包袱一样。但是,当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一周年临近时,该是认识到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而且今后也不会发生的时候了。 实际情况就是如此,苏联什么事情也不怕,什么人也不怕,而只怕中国,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不怕敌人来犯这个有利条件,大大地超过苏联自己。这种害怕中国的心理不仅是由于俄国历史上曾受鞑靼人统治三百年之久,而且还由于中国有巨大的人力,中国人口现在比苏联多三倍,到2000年时将比苏联多四倍。 看来奇怪的是,由于俄国害怕中国人口众多而成为牺牲品的第一个国家却是阿富汗。85,000名苏联军队驻在阿富汗就等于是增援已经驻在中苏边境的苏军46个师。 苏联现在的着眼点不是夺取沙特阿拉伯的油田,也不是占领印度洋的不冻港,而是包围中国。因此,苏联在阿富汗和印度支那都进行了军事冒险,对印度展开了和平攻势,同时减少了它在非洲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 今天,促使莫斯科采取行动的主要历史原因是害怕中国。无论是从苏联官方加紧猛烈的反华宣传当中,还是从莫斯科流传的笑话所包含的乐观情绪日益减弱当中,人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害怕心理。 克里姆林宫采取什么外交行动,采取什么军事战略,都是这种害怕中国的心理所决定的。苏联之所以恢复斯大林主义,其原因也在于此。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发生,那也会是由于俄国人害怕中国。
3. 英女王发表圣诞文告呼吁以无私精神度过目前困难
【法新社伦敦12月25日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今天表示相信,英国人民传统的勇气和无私精神将使这个国家度过目前的困难。 她在电视广播的向全国发表的圣诞文告中承认,英国面临“严重麻烦”,但是,她说,过去的几代人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经历过大得多的困难,他们“有勇气,镇静自若”,克服了这些困难。 她说:“他们从未失望过,他们从未对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失去过信心。” 女王接着说:“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寻找借口放纵自己,推卸责任。圣诞老人是反对这样做的。” 女王说,人们仅仅做他们的工作是不够的,她还说:“我们需要去找机会帮助那些比我们自己还不幸的人,即使这种帮助要作出牺牲。” 女王说,正是“无私帮助的精神”将会使英国度过它面临的困难。
4. 欧洲主要报纸选出的今年十大新闻
【合众国际社伦敦12月29日电】(预发)欧洲主要报纸的主编认为今年的十大新闻如下: 1、波兰劳工危机。 2、里根当选。 3、伊朗朗—伊拉克战争。 4、铁托逝世。 5、伊朗人质危机和营救失败。 6、津巴布韦独立。 7、大批移民离开古巴。 8、抵制奥林匹克运动会。 9、中国审讯“四人帮”。 10、意大利和阿尔及利亚地震。
5. 外电报道莫斯科红场举行柯西金葬礼实况
【路透社莫斯科12月23日电】苏联年迈的领导人今天在以盛大的军礼和严格的保安措施为特色的红场葬礼上向他们已故的同事柯西金告别。 接连两天,在莫斯科市中心采取了大规模的保安措施。警察和保安部队严禁汽车和行人进入市中心,没有通行证,任何人不得接近红场。 吉洪诺夫赞扬柯西金是经济方面的一位组织家,谈到他的同事们对柯西金逝世感到的巨大悲痛,附和了柯西金12月18日在他76岁之龄去世后官方发表的讣告。 勃列日涅夫面部表情严肃,与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其他委员一起站在列宁墓上,所有的人都佩戴红黑两色的臂纱。当勃列日涅夫领着抬灵枢的人从列宁墓走向克里姆林宫墙时,他显得虚弱。 另外三个讲话者也称颂柯西金,包括轻工业部长尼·塔拉索夫,塔拉索夫赞扬柯西金致力于改善消费品的供应。 这些赞扬与在十月份柯西金总理辞职时没有公开赞扬他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 由于采取保安措施,就使莫斯科市民不可能对柯西金的葬礼有任何自发的致哀表示,并使莫斯科市内的人行道冷冷清清。 苏联电视台对葬礼作了实况转播,在这之前播放的是古典音乐会的情况。 在走向克里姆林宫墙的过程中,勃列日涅夫的主要副官里亚宾科少将紧紧地站在这位主席身旁,以搀扶他登上台阶。 吉洪诺夫是治丧委员会主任,他把盛着柯西金骨灰的骨灰盒放在克里姆林宫墙里,挨着政治局委员库拉科夫的骨灰盒,库拉科夫是两年前死的。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2月23日电】在严格按照军队仪式举行的柯西金葬礼结束之后,数百名苏联公民蜂拥而上,想看看柯西金安葬的地方,几乎造成了混乱。 苏联电视没有转播这个场面。电视台对40分钟的葬礼从头至尾作了实况转播。 大批志愿纠察队员应召开来红场,很快就组成了一道人墙,把人群推回去,大喊大叫维持秩序。然而,当人群再拥过去时,志愿纠察队员挡不住了。 最后,警察控制住了人群,要那些在克里姆林宫墙附近排好队去瞻仰柯西金墓碑的人快点往前进。 那些无法溜过去的人则大声同警察争论。 没有发生暴力行动,30分钟后,大多数人怀着失望和愤怒的心情,离去了。
6. 苏最高苏维埃代表团将于明年一月访泰
【本刊讯】曼谷消息:据泰国报纸12月24日报道,泰国国会主席哈林昨天对记者说,应泰国国会的邀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一行八人,定于明年1月21日对泰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
7. 扎格拉金说波兰“团结”工会不背离社会主义制度实质
【安莎社罗马十二月二十二日电】苏联共产党外交事务负责人瓦·扎格拉金否认波兰自由「团结」工会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他在一次与记者的谈话中说了这番话,这次谈话今天登在意大利《国家晚报》上。 扎格拉金对这家亲共的罗马日报说,「我们全部希望波兰同志将能在和平和安定情况下解决他们的问题」。 苏联党中央国际委员会副主席解释说,「团结」工会是在波兰一系列具体条件下产生的。他说,「首先,波兰共产党原先的领导人没有能实现他们在历次代表大会上许下的诺言」。 扎格拉金接着说,「格但斯克的罢工要求这些保证兑现,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相违背的」。 他又说,「其次,工会工作很努力,但是并没有完成任务……他们甚至没有获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所获得的权利,例如在立法方面发挥主动性」。 扎格拉金解释说,因此,「团结」工会运动的建立「并不是一种分裂」。
第 2 版
1. 英《新科学家》文章:《日本工业取得成功之道》
日本工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日本许多公司的就业政策,日本的投资政策,公司得到政府主要是通商产业省的帮助和工厂的组织方式 【英《新科学家》11月13日刊登彼得·马什的文章】题:日本工业取得成功之道 东京大报《朝日新闻》社的办公室提供了一个说明日本的效率的突出的例子。这家报纸最近更新了它的生产设备,结果,记者只要用打字机把他们的消息打入计算机终端,终端装置便能自动把这些文字印出来。不再需要排字工人了。他们以前是用传统的“热金属”法做这工作的。但是实现这种现代化并没有招徕抗议,因为用《朝日新闻》的术语来说,排字工人的职位从未存在过。 这家报社把其工作人员列入统称的“雇员”类;如果新技术使一个人的工作成为多余的话,他(或她)就被调动做另一工作。工人在公司内部的工种变动很少会引起大惊小怪。工人中间的这种灵活性是过去20年来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有可能达到这种灵活性,是日本许多最大的公司——其中包括报纸所有人——的就业政策决定的。这些公司吸收工作人员——可能直接吸收从学校毕业的人时,答应决不解雇他们,可一直干到退休。所以,如果公司采用新技术,例如工厂里采用节省劳力的机器人或机床,没有人担心失业。此举一下子消除了人们对接受新工作方法的最大障碍之一,结果使公司提高了效率,增加了销售额。对公司和政府来说,执行这项政策并不是没有经济代价的。在市场淡季,雇员工作量不满一天,公司也得付给他们一整天的工资。政府执行一项支付2/3无活可干的工人工资的计划。例如,1975至1977年之间,7万个企业得到了国家津贴,才使它们把要不然本会被解雇的350万人保留在受雇人员名单上。这样,日本的纳税人承担了相当于8万人全年受雇(而无事可作)的费用。然而,得到的社会裨益却远远超过这些费用,不仅减少了失业所引起的个人不愉快,而且公司还能克服经济衰退对实际上全体劳动力的影响;当对产品的需求量再次增加时,它们就不必浪费时间为它们办的工厂招工和训练技工。 日本的投资政策是使日本的制造业取得良好纪录的第二个原因。日本公司把它们销售所得收入的相当一大部分用于增添新建筑物和设备。因此,它们经常能够比它们的西方对手制造出价廉物美的商品来是不足为怪的,而西方的公司是极力想用老式的工厂和方法生产东西。 日本公司得到政府,主要是通商产业省的帮助,该省安排银行对所赞助的公司的投资计划提供长期贷款。日本公司的项目对银行贷款(利率比较低)的依赖程度远比英国和美国公司的项目要大得多。例如,日本钢铁工业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产能力增加了6倍。银行贷款支付一项巨大的投资计划的大约90%:在1966至1972年之间,日本钢铁公司平均每年增加投资23%,而美国钢铁公司平均每年增加投资4%。可是在这期间,美国的钢铁厂商在买卖上远为成功得多,每投资100美元,赚取近4美元,而日本赚不到2美元。正当美国工业自鸣得意地看待未来时,日本公司在制订计划。而其结果怎样呢?美国钢铁产量在世界钢铁产量中占的比例下降,从1957年的35%降到了两年前的17%;而日本产量的比例则从4%增长到14%。 日本对世界市场产生影响的第四个原因就是工厂工作的组织方式。最近访问日本的一位工程师得出结论说,这个国家在制造方面取得的成功只有30%能归因于较好的技术;其余70%是由于组织工作好而取得的。日本和欧洲之间的差别在工厂的装配线上看得最清楚。象汽车或摩托车这样的产品是分段造的,沿着传送装置把它们传递过去,人们站在传送装置旁做具体的工作——例如给汽车加一个翼镜或风挡,或装配摩托车的轮子。很清楚,一个工厂必须保证装配工人得到充足的部件供应,如果它的生产线要运转效率高的话。英国许多汽车在路上刚行驶几周就坏了,这是因为在生产线上某处工人用完了简单的零件。 为设法保证不发生这类事件,英国工厂——以及欧洲其它国家许多工厂 ——设立了贮备零件的大仓库,用于来供应自己的生产线。这就把大笔款项以存货的形式“冻结”,如果库存量比较小,公司还能以其它方式花这笔钱,例如购置新的设备。公司还不得不雇用许多人管理巨大的仓库,并且开着叉式起重车在厂房里转,把零件运到生产线。 日本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的工厂保存最低限度的部件;供应厂商也许每隔几小时交货一次,不断把零件存足。在效率最高的公司里,供应厂商的卡车开进工厂,把货正好卸在装配工人身旁。这种做法保证工人几乎很少缺部件,同时也使参观者有性命之忧,他们有着同快速行驶的运货车相撞的危险。而且也不再需要大批的人在厂房里调度零件或管理仓库。在一家典型的欧洲工厂里,大约10%的车间劳力在零件仓库里工作,这种仓库贮备足够供应三个月生产用的零部件。在日本,仓库雇用譬如说2%的工人,贮备足够供应一天的生产用的零件。这种做法能在日本行之有效,而在欧洲大概就行不通。 在日本工厂里,只有少数几个人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车间工人自己负责检查他们制造的产品;他们不把这事交给别人去做。正是为了使大家理解接受,工厂经常贴出告示,告诫人们检查质量;扬声器播放用不同音调反复演奏的一组乐句,参观者听来毫无意义,但是工人们却理解是告诫他们少出次品。工厂里也结纸彩,宣布与质量有关的异乎寻常的数字。 与组织工作密切连系在一起的是:日本工厂的工人工作很努力。工作时间并不比其它国家的工作时间长多少,而工资却比英国工人的高,虽然比欧洲许多地方的工资低。但是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极少举行罢工;人们常常不休假,因为他们担心他们的公司会受损失;雇员下班后集在一起讨论如何改进工作方法。 这种热爱工作的态度也许在慢慢地消失,因为人们发现除了如何增加生产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事情要分心。日本外务省的一位年轻的在牛津大学受过教育的工作人员说: “目前,我们的工人正在享受经济成果。他们不计较他们在工作中努力工作所付出的代价。但是事情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现在对安逸、环境和生活质量比以前考虑得多了。10年内,我国人可能会完全改变态度。”
2. 台湾今年来物价不断上涨
【台湾《经济日报》12月19日报道】行政院院长孙运璇指示经济部及有关部会,切实了解、分析、掌握影响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维持物价的稳定。 孙院长是于昨(十八)日主持行政院院会,听取经济部关于一年来物价情况简报以后,作了以上的指示。 经济部部长张光世,在行政院院会中详细的报告了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十一月国内物价变动的情形。张部长首先说明一年来国内消费物价变动的情况,依据经济部的统计: ①食物类涨为23:94%,对总指数的影响为6.8%。 ②居住类涨为21.75%,对总指数之影响为6.11%。 ③教养娱乐类涨为27.01%,对总指数之影响为2.96%。 ④杂项类涨为34.22%,对总指数之影响为1。83%。 ⑤医药保健类涨为20.1%,对总指数的影响为1.54%。 ⑥交通类涨为24.73%,对总指数之影响为1.43%。 ⑦衣着类涨为14.46%,对总指数之影响为0.89%。 影响消费物价变动较大的项目及影响率有以下十项:(一)房租涨为13.95%,对总指数之影响为2.52%。(二)嗜好品涨价为38.88%,对总指数之影响为1.81%。(三)猪肉涨为44.21%,对总指数之影响为1.79%。(四)教育费用涨为32.12%,对总指数之影响1.71%。(五)电费涨为66.66%,对总指数之影响为1.28%。(六)蔬菜涨为35.34%,对总指数之影响为1.27%。(七)液化瓦斯涨为51.12%,对总指数之影响为0.83%。(八)食米涨为24.54%,对总指数的影响为0.78%。(九)油料费涨为70.33%,对总指数的影响为0.71%。(十)运输费涨为33.25%,对总指数之影响为0.70%。 我国与亚洲邻近国家消费物价变动的比较,涨幅较日本、新加坡为高,与香港相当,比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尼为低。 检讨物价上涨原因,概括来说有以下各种原因:(一)进口物资上涨,(二)工资上涨,(三)油气上涨,(四)黑市利息较高,(五)房地产上涨等。
3. 台湾驻美国的机构人员加强活动
【台湾《中央日报》12月7日刊登发自纽约的电讯】参加一项座谈会的美国新闻界人士和学者,昨日期望未来的里根政府,能加强美国和中华民国的关系,充分实施《台湾关系法》,同时供应中华民国足够的武器,以保持台湾海峡的安定与和平。 这项座谈会是由北美事务协调会纽约新闻组负责人江德成主持,分两天进行,有全美各地的新闻界人士120人参加。昨天下午讨论的专题有两项:①中华民国面对的问题和挑战;②如何加强中美间的关系。新泽西州鲁格斯大学政治学教授陈庆、圣路易华盛顿大学中文教授杨日旭、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熊,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高英茂,都在会中提出了他们的意见。 熊教授认为,《台湾关系法》有很多可以加强的地方。在军事采购方面,应改变目前“个案处理”的方式,而改采一个较长期间,有计划的采购,同时应提高赴美受训的中华民国军官官阶。他同时建议应增加美国在台协会的工作人员,准许采用电脑作业,以顺利推动日增的业务。 【台湾《中央日报》12月9日消息】中美学者专家40余人,昨日在“中美关系座谈会”中指出,里根政府就职后,中美间实质关系将会获得改善。他们并且警告说,以现代化武器援助中共,将会为亚洲自由国家带来威胁。 座谈会由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杭立武和秘书长连战共同主持。与会的中美学者专家有: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教授桂格、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墨子刻、田纳西州大学教授考伯、奥吉斯大学教授陈博中、暨沈剑虹、陶百川、陈履安、台北美侨商会新任会长祈登仕等多人。 杭立武首先指出,目前是提升中美实质关系的最好时机,他认为《台湾关系法》的实行应可作进一步的改善,以提升中美关系。 【中央社华盛顿12月16日电】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驻美代表夏功权今天告诉一群美国人说,中华民国决不和中共妥协。 夏功权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世界问题研究会的茶会中发表演讲说,中华民国继续不断的努力以实现民主统治。他并以最近中央民意代表选举的成功结果为例,加以说明。
4. 台湾当局称不与大陆接触的立场不变
【台湾《联合报》12月12日消息】行政院表示,政府在经过多方考虑及深入分析后,认为不与共匪谈判接触往来的基本立场,不宜改变。 行政院书面答复立法委员许世贤的质询说,共匪企图以统战手法,在国际上造成一种和平假象,瓦解我民心士气,从而达其颠覆阴谋,用心至为险恶! 【中央社台北12月17日电】监察委员蔡孝义今天说,海外华侨已超过2,400多万人,但是侨务委员会的海外侨务工作做得还不够普遍深入、不够理想。政府在海外的工作单位还应加强团结精神,以完整的“反统战”对策,争取主动,打击中共在海外的笑脸攻势和统战诡计。 蔡孝义今天在监察院中央巡察侨政组的报告中说,30多年来,在国内毕业的三万多侨生,分布在海外36个地区和国家。今后应对毕业侨生多加联系和辅导,以加强反共力量。
5. 台湾当局设立「国际关系室」
【台湾《黄河》月刊十一月号消息】最近国民党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政党之间的联系,在秘书处下设立了「国际关系室」,专门负责与他国政党沟通。该室将分批邀请曾留学各国、熟悉国外政党政治与政情的学者及专家,共同参与研拟未来的工作方向及计划。 执政党加强与他国政党之间的联系,对当前我国外交处于困境之情势下,意义来得相当大。 目前这项政党协调交流的工作方向,着重于资料的交换和实质的双向交流。
6. 台湾成立台斯文化经济协会
【中央社台北十二月十七日电】中斯文化经济协会今天在台北市成立,通过组织章程,并选出吴嵩庆等十八位理监事。 中斯文化经济协会以促进我国与斯里兰卡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农工科技合作及经济贸易发展,并谋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
第 3 版
1. 苏报文章:《二○○○年的学校》
【苏《莫斯科真理报》80年11月27日刊登历史学博士拉达教授的文章】题:2000年的学校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刚建立现行的国民教育体制的时候,面临两项任务:普及文化和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级专家。 为解决第一项任务,建立了八年制学校;为解决第二项任务,建立了十年制中学,它实际上就是大学的预科。 20年代初,上完这种“预科”的学生只占全国18岁以下学生中的1%,而到50年代时,这个数字增长到了5%以上。其他的同龄人都是在上了4年到7年学后就工作了。 今天出现了新问题。学校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的专业教育。因此需要越来越科学地把普通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把幼儿园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孩子们在上学前就要学会认字、数数,掌握起码的书写技巧,有起码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习惯,已经粗略地接触过伦理学和美学的基本概念。换句话说,全国的幼儿园都应达到现在最好的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水平。 从这一切出发,来描绘一下2000年学校的概貌。首先,要象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6岁就让孩子上一年级。在幼儿园里,已经通过游戏教会了他们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应当知道的许多知识。 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伦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学、体育及劳动技能上。主要的是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更为仔细、及时地发现并促进学生的才能和兴趣。不光教数学、外语或花样滑冰,还教孩子们做钳工、当裁缝和烹饪,到2000年时,技术高的钳工、裁缝、厨师及其他能手的价值将比现在高得多。 同时,每一位教员都可指望从父亲、母亲、祖父母及高年级学生中,总之是从有明确权力和责任范围的年长者中间,找到十位自告奋勇的助手来协助自己。既然发现了爱好和才能,应该帮助他们尽量发展这种爱好和才能。因为在10—14岁的学生的学习中显然会出现各种“偏爱”。14岁后,这些加速成长的孩子实际上已经成人。那时再把他叫到黑板前去检查他是否做完了作业,他就会感到不好意思。如果把双亲请进学校去,向他们数落这些留着小胡子的“高个儿”或是超龄少女的淘气情况,那么这些学生会加倍地不好意思。 可以想象到,2000年时中学的高年级在许多方面与现代的高等学校相似,也许现在的高等学校在某些方面还会不如它。大概具有高等专门知识的专家主讲的概论性课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许多科目除了一般授课外,还进行有创见的课堂讨论。21世纪的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看电视和看电影,但观看的多半不是娱乐节目,教学电视和教学电影将以其全部雄厚的潜力来协助教员。 也许,在普通的十年教学后,等待着我们后代的是所选专业的二至三年的生产实习,而后是完全象高等学校一样的隆重的毕业论文答辩。尽管那时仍将象今天这样有许多中学毕业生不能进高等学校受专门的高等教育。他们将知道,他们象在学院毕业的专家一样在自己的一生中每隔5至7年将进行一次专业进修;他们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一样在一生中需要通过普通高等教育网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们还将知道,他们的劳动不是根据文凭来评定,而是根据最终产品的质量来评定;根据对本行精通的程度来评定。
2. 苏《知识就是力量》文章:杜亚勒吉人男子为什么蒙脸?
【苏《知识就是力量10月号文章】题:杜亚勒吉人为什么蒙脸? 杜亚勒吉人是非洲的一个不大的民族,其中的一部分游牧于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中,一部分则在靠南一点的苏丹定居。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男子必须用面巾蒙脸的民族。 面巾是一条长而薄的布,它的一端遮住头发和前额,另一端挡住下颏、嘴和鼻子的下部。只有眼睛露着。他们认为抛头露面是不成体统的。不只出门,而且在家中也戴上面巾,甚至睡觉时也不摘下来。吃饭时不得不挪开面巾的下端,但仍小心翼翼地用手掩住嘴和鼻孔。 当孩子长大成人,将近16岁时,由父亲将面巾授予儿子。为此举行家庭庆祝仪式,这时孩子会得到一份礼物,其中有自由的社亚勒吉人的传统武器——双锋长剑。年轻人拿到了剑,表示他已成长为成年男子一军人。到了25岁左右,男子就开始戴上面巾。 杜亚勒吉人为什么要戴面巾,他们只有一种解释,即习俗如此。 民族志学家作了不少尝试试图找到这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根源。 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来过杜亚勒吉人戴面巾的“伪装”假说,原来杜亚勒吉人不仅仅是庄稼人,或是畜牧者,而且也是驰名的驮运商和军人。当一些杜亚勒吉人为驮运商服务时,另一些人却常常抢劫过路的商队。在横越撒哈拉的贸易途中常常造成流血争斗,产生不共戴天的仇恨,发生民族之间的纠纷。根据杜亚勒吉人的军事化生活的这些特点,民族志学家推测说男子蒙脸是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认不出他们来。但是后来弄清楚,杜亚勒吉人互相认清对方,就象不蒙脸那样轻而易举。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根据面巾中常有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的(或是深蓝色的)而推论的。这似乎标志着杜亚勒吉人有两个阶层——白色的和黑色的社亚勒吉人,而面中本身就是阶层归属的象征。观察表明,杜亚勒吉人确有阶层。但只有自由民出身的杜亚勒吉人才有权利戴面巾。至于说面巾的颜色,那不是取决于人的阶层地位,而是标志人的民族的地理位置。 另外两种解释(从卫生和防邪方面解释)却一直保持到今天。 拥护从卫生方面解释的人,把面巾看作是防御日晒和沙漠中沙暴袭击的必备保护物。他们说男子需要这种保护用品,因为他们很多时间是在沙漠的路途上度过的。 纯粹防邪的解释流传得更加广泛。对撒哈拉中部阿杰尔高原山中古老的岩石画(画中有不少人像都用手挡住脸的下部),从民族志学方面进行的观察和研究,法国研究工作者洛特得出结论说,男子的面巾是与古代宗教迷信中对嘴的禁忌有关。这个论据值得注意,因为根据许多民族的迷信传说,恰恰是嘴(常常还有人的头部的其它窟窿——鼻孔和耳朵)是神秘的魔力出入的地方。这种魔力若从外部潜入五官就会加害于本人,若从五官钻出来,就会损害他周围的人。 我们将看到对杜亚勒吉人戴面巾所作的避邪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另外有一点仍然不清楚。为什么杜亚勒吉人只有男子,而且是从成年才开始把脸和头发包住呢?为什么许多民族认为妇女的头发特别危险,而杜亚勒吉人的妇女却不需要戴面巾呢?为什么幼童、青少年却可以露着脸呢? 一位英国研究人员罗德注意到杜亚勒吉人不只是相当晚才开始包住脸,而且结婚也比较晚。同时可以想象到正是这一点提供了揭开面巾之谜的钥匙。因为过去照例男子在取得面巾的25岁年龄是与结婚年龄直接有关的。但是要弄清楚面巾会与结婚年龄有连系,就需要注意许多民族的妇女蒙脸的过去的和现行的习俗。 新娘的面纱在苏联的一些民族中仍保留着,它已成为高加索许多民族传统的结婚装束,这些民族的新娘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始终要把脸蒙住。而中亚另一些民族,在不久前,新娘应长期戴上面巾(常常要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为止)。所有这些习俗及其意义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的。有的只是新娘在举行婚礼时戴上面巾,也有已婚妇女戴上面巾的,还有的到结婚年龄的姑娘也要戴上。有的民族的妇女蒙脸只是回避外人,另一些民族甚至在自己家里也戴面巾。一些迷信的传说,认为危险来自妇女,另一种说法是她本人将有灾祸。 已婚妇女蒙脸的习俗是父系社会所特有的,在母系社会中自然蒙脸的不是本氏族的妇女,而是转入妻方的别的氏族的男子。显然杜亚勒吉人那里表现出来的正是这个习俗。 现在杜亚勒吉人的新家庭在一年间居住在妻方氏族中,随后在夫方氏族中定居。同时,杜亚勒吉人也常有新家庭仍在妻方氏族中居住的情况。完全有理由认为,在不久前杜亚勒吉人在妻方氏族内定居的占优势。杜亚勒吉人被认为是临近阶级社会带有母系氏族制度最深刻残余的少数的民族中的一个。 如果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杜亚勒吉人的独一无二的事例是,这里的男子蒙脸是由于他转入妻方氏族的缘故。
3. 勇袭敌船(四)
“真是漂亮,”官员说。 “可是招待会也请你务必弄得够漂亮,”卡特莱说,“你看,时间是八月八日,你可以把最后谁做主人的名字填上去。最要紧的,是可别令人怀疑举行这个招待会的用意不在于表示贵国的好客精神和中立态度。如果这个条件办不到,我会重新处置我们协议中我这方面的事情。那就是说,很遗憾,你的两位公子会受苦。 “现在为了偿还你目前的和私人的费用,我已给你带了一点钱来。”卡特莱把一个信封交给他。 那官员一听到“受苦”这两个字,立即便想起了特隆贝塔夫妇莫名其妙失踪的事,以及这是英国人策划的传闻。接着他把信封折起来,里面钞票的索索声音令他大为放心,而他自己的心情也较为愉快了。 卡特莱拜访的第二个人是一家妓院的老板。他对老板说,他这次重游玛尔马高港,使他忆起了多年前当水手时停留此地的往事。现在他身为富有的英国中年人,在旅行中忽发奇兴,想为这个港口中所有远离家乡的水手们提供一点娱乐或举办一次特别盛会。在一星期内的任何一晚,如果这些水手可以来到城里五家妓院的任何一家,他愿意负担所有的开销。 “你的心地真好,先生,”妓院老板称许他说。黄昏思潮 连续三日,加尔各答轻骑兵团的人马分成三批,乘坐火车前往南面的马德拉斯,然后从那里转赴西岸的柯钦。他们在柯钦停留三天,等得越来越不耐烦。3月5日,一艘装上古怪长烟囱的破旧小船驶到港内下碇。那些人一听说这就是他们要乘的船,个个都表示怀疑和失望。到了下午,几只小划子驶来,开始把那些人分批送到月神号上,每只小划子上载两三个人。 “你必须把这些人分散派到舱边四周的各个位置上。”戴维斯告诉格莱斯说。轻骑兵团的团员把铺盖卸下,每个人的铺位都已用粉笔线标明。船舱中央堆积着煤块,一边的缺口看来像个矿坑,另一边则可看到港口中充满油渍的海水,像液态玻璃般反射着落日的余晖。月神号缓缓地驶出海。随着岸上景物的消逝,格莱斯的这批人马彼此都心情沉重,相对无言。 他们大家在志愿参加一项不明任务时所表现的热情,正如落日般迅速地消失。他们原来想像的,是在拂晓时乘一艘登陆艇轻快地驶到敌人的岸上登陆。但现在他们所乘坐的,却是一艘摇摇晃晃的破铁船,船上冒出煤和胡利河污泥的气味,而且时速只有八海里。黑夜把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来。 身材粗硕的波勒从艾伦弗斯号机舱通入的一个舱底密室中走出来。他谨慎地把百叶钢门锁好,然后从升降口登上甲板。这时薄暮苍茫,船坞上的灯光已相继开亮。 九点钟,港口北面小山上葡萄牙军营加博堡的一盏探照灯亮起。它那道长长的白光徐徐扫过港湾,照射着所有船只、码头区及停泊在缅甸蚬壳石油公司油库旁的一艘英国油轮。不久探照灯的灯光熄灭了。葡萄牙当局通常每晚试用探照灯两次;波勒对此深感欣慰。因为鲁法船长相信有人即将进行袭击,波勒也有同感。他把连结汽车电池和甲板上一袋袋炸药和一堆堆废铁下的雷管的其中一条电路检查一下。 他走回下面自己的舱房,躺在铺位上拿着一份当地的报纸看了一会,然后把闹钟拨到十一点半钟。他必须在十一点四十一分正准时发报。有三艘盟国船只正在从孟买开往德尔本途中,另有两艘则正从亚丁开往喀拉蚩。 波勒关掉床头灯。在他铺位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当天下午收到的印刷得非常精美的葡萄牙文请柬。邀请他三天后光临在玛尔马高港口管理局助理局长官邸举行的招待会。他对于这个邀请甚为高兴。静默稳健 次日早上,格莱斯征询皮佑和司徒华意见后,便在月神号上宣布:“我想在船尾和所有人员见面。”每天到了正午便烈日当空,把船变成宛如烤炉那么热,船员们早就在船尾架设了一个帆布帐篷遮荫。就在这个绿色遮篷下面,志愿人员急切地集合。 “我们现在已到达旅程的最后一段了,”格莱斯开始讲话,“因此我可以将我们的目的地和任务告诉你们。我们即将出发前往的是中立港玛尔马高,那里停泊着一艘名为艾伦弗斯号的德国船。这艘船是特别设计的,只要移开舱面上的一些甲板,便可以装上大炮把它变成一艘极具危险性的辅助巡洋舰。我们已接到消息,说它的船长可能企图把船偷开到新加坡,以实现这个计划。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船停泊港口时把它夺过来或将它击沉。”(四)
第 4 版
1. 西德《世界报》报道:苏国内市场供应情况
【西德《世界报》12月2日报道】题:几星期后,第一次有肉,农民带着水果乘飞机(原编者按:昨天在《世界报》上刊登的一封来自莫斯科的读者来信中说:“建议悲观主义者注意苏联肉和牛奶的产量有了巨大的增长。”我们驻莫斯科的记者迪特里希·穆门戴在访问苏联的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时尽最大努力不当悲观主义者。) 苏联乌兹别克的马尔格兰 “我今年在国营商店里只碰到一回肉。在集体农庄的市场上一公斤羊肉要8个卢布——这是我一月工资的10%”,一个年轻的妇女愤懑地抱怨说,她请我到她的简朴的、用粘土砌成的房子里喝茶。她有了个孩子,已离婚,当售货员每月挣70卢布——折算成200马克(为10卢布 ——折成将近30马克——一个苏联工人必须干8到10小时的活)。 拐角处的超级市场里,长长的货架摆着通心粉、硬饼干、一盒盒排着的香烟。人们在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从市民那里就象在苏联的许多地方一样听到:“喏,那末我们将吃面包和通心粉娄。” 谁要是生活在农村,就会吃得好些。许多乌兹别克人幸免吃面条,因为他们自己供应自己,种他们自己的蔬菜,养鸡、羊和一头奶牛。在集体农庄的市场上也有便宜蔬菜——也很多。但别的东西就很贵,甚至连土豆也很贵(一公斤折合1.8马克,一公斤葡萄6马克,一公斤苹果7.5马克)。一只足有一公斤重的去毛和去掉内脏的鸡,费尔干纳的农妇要价近30马克。 在费尔干纳就象在苏联各地,家庭主妇经常在设法买东西:“据说有洗衣粉买”,一个乌兹别克女人透露说,她和另外50人站在一家还关着门的商店侧门前的队伍中。 当排在前面的一个人要买较多的大家想买的做枕头套和床单的亚麻布时,队伍中就有人骂道:“投机商。” 交谈的调子是以商品匮乏为特点。旅游城市布哈拉肉店里也有剧烈的吵骂声。几周以后第一回有肉。一个老妇人抱怨说:“他们什么也不卖给我。说我排了第三次队——其实这才第二回。” 当我回莫斯科的时候,飞机上有些集体农庄庄员,携带着葡萄和甜瓜,他们很了解什么地方可以比在费尔干纳得到更高的价钱。当我到达首都时,我知道,莫斯科虽然物资缺乏却是苏联供应最好的城市。 一个俄国女人在莫斯科的住宅内亲切聚会时不快地说:“您不要发牢骚了。”桌上放着正餐前的小吃,象卤汁蘑菇、熏鳟鱼、冻肉,一只小鸡在厨房的炉子上烤得嘶嘶作响,餐室里有奶油蛋糕,伏特加也很充足。邻居妇女问道:“整个家庭为寻找这些东西要花多少时间,必须排多长时间队,以及这一切东西花销了多少钱?”回答是:“喏,事情正是这样,但是我们并不困难。”
2. 张如磉在巴黎对泰报记者发表谈话
【法新社曼谷12月23日电】泰国《民族评论》今天报道,从越南叛逃出来的一位重要人物宣布打算成立一个得到中国支持的、反对河内的“救国委员会”。 这家报纸在一条发自巴黎的电讯中援引这位叛逃者的话说,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将成为反对越共政权的保护伞,但是,他估计“目前”不会开展游击战。 这个消息是前临时革命政府司法部部长张如磉(60岁)提供的,此人一年前作为普通“船民”逃到了西方。 张如磉对这家英文版报纸的记者说,他最近去到北京,以取得对该委员会的支助,并且会见了一些要人,其中包括前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中国总理赵紫阳。 张如磉说,这一主张还得到了越共前政治局委员黄文欢的赞同,他于1979年逃到了中国,是从越共于1975年取得胜利以来逃出来的一位地位最高的越南人。 当记者具体问到中国保证提供哪些帮助时,张如磉含含糊糊说不清。他说,“他们说他们会帮助我们的。我们在后勤方面需要得到一些支援。我们的会谈是坦率的。我不希望半途而废。他们给我的不只是甜言蜜语。”张如磉接着说,“我们要把那条蛇的头砍下来,把蛇身做汤,这个汤将给人民喝,因为他们极其需要营养。” 《民族评论》说,张如磉大概将在这个机构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打算于明年年初正式宣布成立这个机构。他对《民族评论》的记者说,他的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和越南国内的反对分子之间有着接触,其中包括佛教界领导人、已不抱幻想的民族解放阵线成员和前共产党人,其中大多数人现在越南南方。
3. 波兰海乌姆3万名工人23日罢工一小时
【法新社华沙12月24日电】地方工会官员说,昨天上午在东南海乌姆城,100多家工厂的约3万名工人停工约一小时,以抗议海乌姆的长官拒绝接见一个工人代表团。 这些工人是属于“团结”工会的。他们抗议当地长官在12月15日采取的行动,这位长官关上大门,下令警察站岗,拒绝接见工人代表团。这个代表团要求为圣诞节增加肉的配给量。 另一位地位低一些的长官的确会见了这个代表团。但他对他们说,他们的要求是不能接受的。 在昨天的罢工中没有发生事件。 【美联社华沙12月23日电】靠近苏联边界的50家波兰工厂的工人今天罢工一小时,抗议圣诞节肉类配给量太少。独立工会即“团结”工会说,海乌姆城的抗议行动是在没有警察、地方当局或工厂经理干涉的情况下进行的。 肉类定量供应是上星期开始在波兰一些大城市实行的,以保证过圣诞节时人人都有足够的食品。华沙的家庭妇女们从22日就开始排队,购买这次规定配给的每个成人800克火腿。
4. 泰国总理召集军政官员会议
【路透社曼谷12月24日电】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将军主持召开的由泰国军队指挥官、警察总监和行政官员参加的会议,今天继续在这里讨论对付大约11,000名共产党游击队员叛乱的有效措施。 官方发表的一项声明说,这次为期五天的会议于昨天开幕,这次会议还将就从前和今后继续努力镇压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及其它非法组织采取的恐怖行动的问题进行讨论。 大约有700名穆斯林叛乱者分别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组织,他们声称要为争取穆斯林的民族自主权进行斗争。这些叛乱者也正在泰国南部同马来西亚交界的一些府进行战斗。 炳将军昨天在这次会议上致开幕词,他说,与对付游击队活动有关的府尹、警察总监和军队指挥官们必须经常开会磋商,以协调他们在维持国内安全方面的工作。 当会议正在这里举行的时候,在泰国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就发生了两次重大战斗,据报道,陆军指挥官们在那里打下了共产党的几个重要据点。 【路透社曼谷12月23日电】泰国军方发言人今天在这里说,泰国军队在泰国东北部的一座艰险崎岖的山上拿下了一个大营地,这个营地是泰共地区总部,用来指挥泰共游击队11年来在附近16个府里开展的活动。 泰共估计有11,000人,拥有武装游击队员4,000人以上,其中大部分在贫困的东北地区开展活动。 这些人士说,政府军早些时候已经连续拿下了50多个小营地,这些小营地曾控制着泰共总部周围地区的通路。 第二军司令拉·沙立古中将昨天对记者们说,攻下这个营地对于泰国共产党游击队运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些人士说,政府军从总部和所属营地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衣服、大米和医疗物资。军方发言人说,为了拿下和摧毁这个地区的其它所有的游击队营地,战斗仍在继续进行着。
5. 美报报道:《越南:全神贯注地注视里根的政策》
【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1日报道】(霍华德 ·西蒙斯发自河内)题:越南:全神贯注地注视里根的政策 越南领导人并不抱很大希望以为当选总统里根会改变卡特政府敌视河内的政策,但是,他们看来似乎是想等着瞧一瞧。 越南外长阮基石昨天在这里同记者谈话时说:“我们要根据里根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言论来判断他。” 但是,阮基石等人对提名黑格担任国务卿并不感到紧张。正如《人民报》主编黄松尖刻地说的那样,黑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黑格戎马生涯之初是在南越担任战地指挥官,1972年10月和11月份曾陪同亨利·基辛格在巴黎同北越官员进行秘密谈判。基辛格当时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黑格是基辛格的副手。1972年12月份,由于谈判陷入僵局,有一批人主张实行“圣诞节轰炸”,即对河内地区和北越其他地区进行12天猛烈轰炸,以迫使北越共产党政府改变谈判态度。黑格是其中态度最坚决的人之一。此外,在巴黎谈判期间,为了使阮文绍政府的立场同美国的立场一致起来,黑格还几次奉命前往南越。 黄松说,他认为“里根政府的两个关键人物”黑格和卡斯珀·温伯格都没“多大意思”。他在一篇社论中告诉读者,里根同卡特没有多大区别。 外交部长阮基石也发表了同样看法:“我们同从杜鲁门到卡特的七届总统打过交道。现在是第八届了。那七届总统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有的是极端鹰派的代表,有的是极端开明派的代表。但是,他们都给我国造成了同样大的苦难。” 目前,美国和越南之间的重大争议之一是,越南派遣约20万军队驻扎在邻国柬埔寨支持柬埔寨韩桑林政府。 美国、泰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希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阮基石和黄松等人说,“只要中国的威胁不复存在”,他们“就会撤军”。但是,柬埔寨局势还是对越南的对外关系的各个方面同其敌人以及朋友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例如,越南,特别是北方,缺粮情况非常严重,其部分原因是因为今年三次遭受台风浩劫。 此间一些西方观察家认为,缺粮濒临危急阶段,会导致明年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状况。 越南短缺100多万吨大米,指望苏联能解决大部分。阮基石说,他们也乐意接受其他国家的帮助,“但必须是无条件的”。这一点使得一些可能跟越南友好的国家也无法提供援助了。它们希望越南说明把援助的粮食分配给谁,唯恐拨给越南武装部队,帮助维持柬埔寨战争。这些国家是反对柬埔寨战争的。 此外,记者在分别采访阮基石、黄松和其他人时,还弄清了以下几点: (1)阮基石说,将来,在国防需要的时候,越南将向苏联提供这里的军事基地。驻越南的许多西方观察家说,美国过去在岘港的空军基地和在金兰湾的庞大海军基地,现在几乎已经成为苏联的军事基地了。 西方人士说,苏联的飞机和舰只在岘港和金兰湾补充燃料和进行修理。此外,西方情报机构的人士说,苏联飞机从岘港起飞,侦察美国在太平洋的活动。 正如此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所说:“这些都符合‘基地’的定义。” (2)虽然阮基石说“越南不会越过泰国边界 ——绝对不会”,但是,越南官员蔑视泰国。 (3)越南确信,它是在保护东南亚各国免遭中国扩张主义之害。黄松说:“我们有责任保卫东南亚,尽管东南亚国家要我们走开和骂我们。”
6. 马科斯宣布取消军事法庭/菲律宾国防部长反对取消军事管制
【路透社马尼拉12月22日电】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今天下令取消军事法庭,并把被关押的犯人从陆军监狱转移到国家监狱,这是他到下个月底为撤销军事管制法而进一步采取的步骤。 但是,他在为庆祝菲律宾建军45周年的集会上对官兵们说,撤销他于1972年9月宣布的这项紧急法令,并不意味着军队可以放松维持公共秩序的责任。他还明确表示,作为总统和总理,他将保留充分的权力,其中包括重新确立军事管制法的权力。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12月20日电】菲律宾国防部长胡安·庞塞·恩里莱今天表示反对菲律宾下个月取消军事管制法,他警告说,这个行动有朝一日可能会引起军事接管。 恩里莱说,马科斯打算下月底结束已历时8年的军事管制法的计划“给菲律宾带来了危险”。 恩里莱说,改成文官统治将会使“我们的军事组织政治化,以致他们实际上将要卷入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 观察家认为,他在文官统治的问题上的讲话同马科斯的话是一致的。观察家还认为,他的中心意思可能是要向美国对菲律宾施加压力要它恪守民主准则的官员们传达一个要放慢的信息。
7. 柬伪头目宾索万说西哈努克在柬没有前途
【法新社哈瓦那12月19日电】柬埔寨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宾索万今天在这里说,柬埔寨前领导人诺罗敦 ·西哈努克“不再代表任何东西,在我们的国家里没有前途”。 宾索万是出席古巴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柬埔寨代表团的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