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0-19

第 1 版

1. 美联社评述:邓小平同吉斯卡尔·德斯坦会谈

【美联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维多利亚·格雷厄梅)法国总统吉斯卡尔    ·德斯坦今天同中国铁腕人物党的副主席邓小平进行了会谈,邓小平后来告诉记者说,世界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延缓第三次世界大战。    与此同时,法国人士说,将不发表关于德斯坦访问北京的联合公报。他们说,不发表公报一事,很可能表明在象德斯坦呼吁建立一个强大独立的欧洲这样的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官方的中国通讯社报道,邓告诉法国电视台记者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使大家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人同意一个军事上强大和独立的欧洲——在同美国联合的西方联盟的重要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担心,法国呼吁独立和建立法国—西德轴心实际上意味着他们所谓的同苏联搞危险的缓和。    中国通讯社报道,邓告诉法国记者说,他和德斯坦“进行了自由的、亲切的交谈,我们有许多观点是一致的”。    【美联社北京10月17日电】今天早些时候,吉斯卡尔·德斯坦会见了中国的实权人物、共产党副主席邓小平。    法国人士说,邓小平对德斯坦说,中国同意世界保持多极性,只要它的意思是,一极是苏联,其他各极是联合起来反对它的。    他们说,邓小平还警告说,苏联不会正面进攻欧洲,但是会从南面包围欧洲。    德斯坦还说,中国和法国已经同意就重要的国际问题进行定期磋商。    在法国和中国都要求越南撤军的柬埔寨问题上,德斯坦主张采取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政治解决办法。他说,鉴于现在柬埔寨缺乏一个政治结构,前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可以在团结人民方面发挥作用。    德斯坦说,中国人现在同意,在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可能在联合国监督之下)以后举行某种磋商。

2. 外电报道:法国总统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

他说中国领导人实行一种独特的经济政策,可能成为其它国家仿效的榜样    【路透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莱昂内尔·沃尔什)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今天说,中国改变了它以前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的看法,代之以一种谋求使东西方不可能发生冲突的积极的战略。    在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三天的会谈之后,德斯坦先生在记者招待会上预言,中国将在塑造人类的未来中起主导作用。他还说,世界上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很敏感、很谨慎、很仁慈”,这是世界之大幸。    这位法国领导人宣布,双方原则上达成一项协议,规定法国向中国提供两座核电站的成套设备,价值为80亿法郎(20亿美元)。他还说,中国已开始使用从法国进口的石油设备在渤海湾进行勘探。    法国还准备帮助中国搞电机、电信以及公路和铁路运输。    德斯坦先生说,法中两国决定今后双方定期磋商,两国外长将对此作出具体规定。    当记者问到中国人是怎样评价苏联这个侵略和扩张的国家时,德斯坦不肯对此直接回答,他只是说,这个问题最好由中国人自己来回答。    德斯坦说:“中国人改变了他们前几年所持的看法,即冲突不可避免,只是或迟或早而已。现在,他们确定了一种积极的战略,目的是避免冲突,或使冲突根本不可能发生。    “因此,中国人的看法有所转变。”    法国总统说,中国发生的事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的未来,中国现有10亿人口,到本世纪末,它将有12亿人口。    法国认为,中国积极参加世界事务,这有利于和平,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对比。    德斯坦先生说,法中一致认为,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支配的两极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欧洲、日本和第三世界现在形成了多极世界中具有力量和影响的另外的几极。    法中两国一致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独立、强大和团结的西欧,使之能够以同等的地位同其它国家,特别是同美国进行谈判。    德斯坦先生在谈到中国的经济政策时说,现领导人实行一种独特的政策,把刺激、竞争和责任同社会主义的计划和集体领导结合在一起。    德斯坦先生说:“这是一个新的、独出心裁的解决办法,它可能成为其它国家仿效的榜样。”    【德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法国总统德斯坦在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六天访问中的第三天接见法国电视记者的时候说,他认为中国放弃“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前进了一大步。德斯坦说,巴黎和北京现在都赞成利用外交途径来减少战争的危险。邓在接见法国电视记者时也重复了这一观点。    法国总统说,尽管中国和法国在对待目前世界局势方面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两国都认为需要建立一个既包括超级大国,也包括中国和欧洲的“多极结构”。    德斯坦说,他得出的印象是:中国正在努力争取成为一个“中等大国”,而不是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他说,这些目标“是不过分的”。

3. 为谈判美国人质问题:卡特宣布已派一秘密使团去伊朗

【法新社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10月15日电】美国总统卡特今天宣布,他已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去伊朗,同伊朗当局谈判自去年11月4日起被扣留在伊朗的52名美国人质问题。    卡特在竞选演说里主张结束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和促进谈判,而出发点是为了“伊朗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美国对此是“承担了义务的”。    卡特说,美国的一贯立场是,一切领土争端都要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而不是靠侵略”。

4. 法官员谈法总统同中国领导人会谈

【路透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莱昂内尔    ·沃尔什)法国总统德斯坦今天结束了他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会谈。法国官员们说,德斯坦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会谈表明,法中两国政府在看待世界上很多问题时,有很多共同点。但是,这些官员们又说,法中两国在评价苏联的意图时,显然有分歧。    当有人问到中国人是不是不同意德斯坦总统奉行同苏联进行对话的政策时,这些官员们避而不答。德斯坦奉行上述政策,是想不管国际形势多么紧张,东西方都要坚持搞缓和。    法国总统发言人雅克    ·布洛说,德斯坦向华国锋解释了他今年5月前往华沙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就苏联干预阿富汗的问题举行会谈的理由。他还向华介绍了他同苏联主席会谈的内容。    布洛没有暗示华对德斯坦的解释作出了怎样的反应。不过布洛承认:“从根本上来说,中法两国政府对苏联的行动的看法不一致。”    法国总统此次访华,经济问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10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上致词时提醒中国人,法国准备帮助中国努力使自己的工农业现代化。    法国官员们说,中国在作出了“全面”发展的努力之后,现正处于经济调整或紧缩阶段,要求重新安排轻重缓急次序和压缩目标,他们对此完全理解。    法国人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法国同中国的贸易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虽然当前法国只是中国的第七位的伙伴,居日本、香港、美国、西德、澳大利亚和英国之后。    中国的发展趋势给法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官员说,这种趋势就是减少官僚机构对企业的控制、权力下放以及实行某些利润刺激和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 外电评述中国16日进行一次核试验

【美联社华盛顿10月16日电】能源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早晨在大气层进行了一次核爆炸。    能源部说,爆炸是在凌晨12点30分(美国东部夏令时间)于中国西北部的罗布泊核试验场进行的。这则公报说,这次试验的爆炸力当量相当于20万吨梯恩梯到100万吨梯恩梯。    【美联社北京10月17日电】中国外交部今天证实中国星期四在大气层爆炸了一枚核装置,但是没有提供其他情况。    外交部新闻司发言人证实了美国能源部宣布的这次爆炸。然而,他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他不能提供进一步的情况。    【合众国际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雷蒙德·威尔金森)中国今天说,它在大气层内爆炸了一颗核装置,这显然是中国为研制一代新的能够打到莫斯科和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这次爆炸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发布的一个简明扼要、只有一行字的声明说:“中国进行了一次核试验。”华盛顿的能源委员会说,这次爆炸当量在20万吨到100万吨之间,这比中国上次的核试验要大得多。    一些外交人士说,最近的这次试验可能是中国为新的一代洲际弹道导弹装备先进核弹头计划的一部分。    一些西方人士说,尽管中国人在某些武器的发展方面比几个超级大国落后许多年,但是他们在核领域里还是很先进的。    【法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夏尔—安托万·德内尔西亚)题:中国进行第25次核试验    昨天,星期四(10月16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威力大的核试验,这是继16年前进行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后的第25次核试验。    然而,中国政府发言人只说,这次试验进行顺利,而没有提供有关这次试验的任何详情,甚至连具体试验日期也没说。    观察家们指出,中国进行这次新的核试验时候,正是北京领导人不断地说国际紧张局势将加剧(正如他们最近还对目前正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所说的那样)之时。    在缺乏有关最近爆炸的这枚原子弹性能的详情的情况下,观察家们提到,中国现在强调它希望制造比过去更加精良的核弹。

6. 美官员又说正在考虑是否向中国提出抗议

【法新社华盛顿10月17日电】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今天表示,美国对中国昨天在大气层进行的核试验表示遗憾,但是不打算向北京当局提出抗议。    【美联社华盛顿10月17日电】美国官员们今天说,他们正在考虑就中国自1978年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大气层核试验提出正式抗议。据美国官员估计,这次在中国西北部罗布泊试验场的核爆炸的当量为20万到100万吨梯恩梯,或者说,比1945年投到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至少大10倍。国务院发言人特拉特纳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我们在制定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我们是最早签署这项条约的国家之一,而且我们一贯敦促其它国家参加这项条约。”    另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说,政府已在考虑对星期四(16日)的核试验提出抗议,可能在“下周某个时候”作出决定。

7. 法国总统就我核试验发表评论

【路透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记者:理查德·帕斯科)中国今天证实,它昨天在中国西北遥远的沙漠地带试验场爆炸了一枚核炸弹,于是澳大利亚立即攻击中国在大气层中进行核爆炸。    日本政府说,它已下令在全国各地收集放射性尘埃和雨水以监测是否有散落物。    昨天的爆炸是在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在北京进行国事访问时进行的。    记者今天请法国总统发表评论时,他说,他事先并没有得知中国要进行核试验的消息。他说:「我们没有话要说。我们一向承认中国是一个核国家。我们也在发展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我们知道,中国执行同样的政策。」

第 2 版

1. 《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一书简介

作者三好修认为,八十年代初期世界形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危机形势相仿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怪影正在悄悄地走来,深深介入所有局部争端的苏联处于八十年代初期国际危机的中心,但苏联仍是个“泥足巨人”    【本刊讯】东京消息:东京最近发行《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一书。这本书提出的主要论断是:“形成八十年代初期世界特点的国际关系在许多方面与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危机形势相仿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怪影正在悄悄地走来”;“如果说三十年代末期国际上的‘暴风眼’是纳粹德国,那么深深介入所有局部争端的苏联就处于八十年代初期国际危机的中心”。    这本新书由序言和八个章节组成,共有350页,作者是日本安全保障中心所长、知名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三好修。作者在书中引证了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系统论述了苏联帝国主义的特征、苏联的终极目的、苏联军事战略的核心以及苏联的弱点等许多饶有兴趣的问题。苏联帝国主义的特征    关于苏联帝国主义的特征,三好修认为“苏联与过去的许多帝国不同,它把对外战略力量的源泉压倒一切地放在军事力量的日益庞大上”。并且指出,苏联国防投资自六十年代初起基本上是“直线上升”,基础的防卫支出,1968年就超过了美国,其后“扎实地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从1970年至1975年,苏联军事支出的规模一举增加了一倍,占国民总产值的11%至13%,年增长率为3%。苏联的终极目的    关于苏联竭力扩充军备的目标,作者认为苏联是想“通过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国际行动自由,同时越来越限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行动自由”。还认为,苏联推行的“缓和政策”同它扩充军备的政策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军事力量越强大就越能保障“缓和政策”的成功。    作者指出,苏联以扩充军备为背景,已“成功地扩大了令人震惊的势力范围”,在此过程中,苏联对中国、阿尔巴尼亚和埃及等国虽几经挫折,“但在一处的丧失却由于对别处的渗透而得到了弥补”。苏联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全世界置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苏联军事战略的核心    关于苏联军事战略的核心,作者认为:一是掌握主动权,二是发动突然袭击,三是准确命中目标。并说“莫斯科的战略家把上述三项战略因素结合在一起,其目标是争取在短期内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苏联从“防御性扩张”的历史体验中学到的“安全保障游戏规则”是:(一)为了保卫国家的心脏部分,必须在外侧建立缓冲地带;(二)为了保卫新设的缓冲地带,又必须在其外侧进一步扩大新的安全缓冲地带;(三)一旦获得的领土和缓冲地带就绝不放手。俄国人有一种“本能式的恐怖心”,放弃一经得到的东西就可能对好不容易才扩大的安全保障圈引起连锁反应性的瓦解。关于苏联国防政策的本质,作者认为虽然它“潜藏着强烈的防御动机,但俄国人的历史体验却给其防卫政策以贪得无厌的吞并其他国家领土和无限的扩张主义的性质”。五个“危险的朕兆”    联系到苏联的扩张性,作者强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怪影正在悄悄地走来”。他指出了以下五个“危险的朕兆”:(一)国际形势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二)许多地区的局部争端同时发生,而且这些争端均出现了长期化的形势;(三)世界均势出现了不稳定性;(四)世界主要势力之间积蓄了庞大的军事力量,新的扩军竞赛已经加剧;(五)既成的国际秩序规则已经松弛,“丛林战术”开始发挥了作用。    作者接着强调当今的国际关系与两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危机形势相仿佛,而且这种国际关系“正以把这种危机进一步扩大为全球性规模的方式发展着”,“苏联正处于八十年代初期国际危机的中心”。苏联帝国主义仍是个“泥足巨人”    尽管如此,苏联仍是个“泥足巨人”。作者说,30年前至少20年前,苏联在国际舞台上曾是“力量的源泉”。这是因为(一)苏联那时作为马列主义的祖国有魅力;(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的楷模有价值;(三)拥有军事力量。但在今天,往昔那种被称为“富裕和美好国家”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再加上东欧的“反苏民族主义”、“帝国经营”成本的增大以及在经济领域有致命的弱点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苏联帝国主义是个“泥足巨人”。附:《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一书的序言(摘要)    “危险的八十年代”的序幕已经揭开。这十年及其以后的世界将进入动荡的局面。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局面,它孕育着既成的世界秩序将要崩溃、新的秩序正在摸索这一过渡时期的动荡。为战后的世界建立了秩序的美国在过去十年间日趋衰败,已进入全球性帝国主义的苏联在军事均势方面从同美国对等开始趋向优势。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区积蓄起来的庞大军事力量直接地或通过代理战争投入到欧洲、西南亚、远东、非洲甚至作为美国后院的加勒比海地区,留下了浓重的黑影。    今后的世界将走向何方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由世界的三个力量中心美国、欧洲共同体和在经济生产力方面与苏联争夺世界第二地位的日本的战略决策。西方自由国家在八十年代的最大课题乃是能否确立西方共同对抗战略国家苏联的世界战略。这是因为,自由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如今也包括美国在内)都无法单独对付苏联的这一挑战了。为此,首先需要在结构上掌握当今世界的均势状态。今日的世界是由两个不同的体系互相重叠在一起的:一个是由实力均衡所支撑的传统的国家间体系;另一个则是超出国家主权的范围,靠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而正在蓬勃发展的单一世界市场。而且政治、经济、军事这三种国家实力的战略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所以要作分析和预测是很困难的。本书就是向这种困难的问题进行挑战的一种尝试。今天,在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印度支那发生的大屠杀以及几百万难民外流,大半同莫斯科政治局委员们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关系。八十年代的世界是一个为已进入全球性帝国主义局面的苏联战略行动所震撼的危险世界。日本所迫切需要的是采取这样一种步骤,即在对待这动荡的十年的强有力的世界战略和自由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上,设置能够有效地对付莫斯科政治局的战略决策机关以及形成支持其决定的国民一致。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从本质上说运用这种力量的帝国主义性的世界战略,对全人类确实是一种威胁。然而,今天的苏联与过去的各个大帝国不同,它只是军事力量膨胀,是个缺乏经济力和文化吸引力的“泥足”巨人。如果包括日本在内的自由国家联合能够有效地运用战略对策,那么就可以阻止苏联无限扩张的战略。而且这将开创出形成以自由国家的协调为基础、自由而更加安全的新的世界秩序的前景,取代战后时期靠美国维持的和平。    本书的意图就是想彻底阐明业已进入全球性帝国主义局面的苏联世界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为轴,来展望八十年代的世界,分析围绕日本的安全保障的国际环境在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如果本书在考虑今后日本的战略方面成为基础资料之一,并且多少有助于激发国民的想像力,那就不胜荣幸了。

2. 潇潇雨未歇

《中国时报》九月十日发表了孙述宇先生大作《岳飞的满江红》,当晚研究宋史专家翁同文教授拨电话给我,长谈我俩对孙先生大文看法,承嘱将我的读后感想写出,用便读者易于比较参考,明辨了解。爰成此稿,就正贤达。    按孙先生是以“从小重山看满江红”、“什么是三十功名?什么是八千里路?”,再因岳珂撰“金佗粹编”列有《小重山》未收《满江红》,是以认为是“一个文学的质疑”,结论说“即使不是岳飞所作,满江红仍值得流传下去。”文末“注”中提到我撰的《岳飞史迹考》。经详细拜读之后,试述拙见如次:    我认为满江红词是岳飞作品的杰作,曾经费了很长时间研究他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为什么他能有感而发写出这样雄壮使人人读后多表敬佩的作品,特别自我提出三项研究问题:    (一)从“三十功名尘与土”之句,可以晓得是当在他三十岁这一年或三十岁前后有所感而作。其时他在何处?有何特别感受?此当研究者一。    (二)从“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晓得他在作时,不分寒暑昼夜,抗敌御侮之征程,已有八千里。其时他的实际行止如何?此当研究者二。    (三)从“潇潇雨歇”之句,可以晓得他是作在多雨之时,此当研究者三。    以上三点,经依宋史岳飞传、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岳珂撰《武穆行实编年》,得到以下考证:    (一)岳飞三十岁时为公元一一三二年(宋绍兴二年),是年三十岁乃其虚数,实岁二十九岁。因在他驰援杭州,胜敌广德,解围宜兴,光复建康(今南京)以后,又进军今之赣、粤、湘省边区剿平内寇,艰苦卓绝,战功昭著,成为安内攘外主力。当年六月奉高宗皇帝命驻军江州(今江西九江),扩编整训,次年(一一三三年)奉召入朝(即由九江到杭州),他于九月十三日觐见高宗,命系金带上殿,抚劳再三,除赏赐衣甲、马铠、弓箭各一副,金线战袍、金束带、战刀、银缠枪、战马海皮鞍各一外,并赐御书“精忠岳飞”旗。他受此殊荣,九月十五日又奉召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于九月二十四日正式置司江州(九江)。与刘光世(池州)、韩世忠(镇江)、王燮(鄂州)诸将平行,同时分别置署各地。此乃岳飞直接受中枢指挥,有单独发号司令权的开始,是年实岁三十岁,虚岁三十一,因责任重大,身受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满江红词”。    (二)岳飞自二十岁离汤阴程岗村故里,初到真定府路(今河北正定)从军,然后随军经今之冀北、鲁西至商邱,再北返山河北经滑县、新乡、巩县、开封、南下至南京。杜充弃守南京后,他独引所部胜敌于广德、宜兴,并光复今之南京。继复从湖口沿赣江进入赣南、粤、湘、桂边区剿匪;再由九江赴杭州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故在词中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    (三)查其置司江州(九江),是在一一三三年(绍兴三年)九月二十四日,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    根据以上查考,可言“满江红词”乃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一一三三年(宋绍兴三年)秋季九月下旬作于九江。    孙先生大文以为《金佗粹编》录列小重山未收满江红;两词格调大不相同,是故质疑。于此我曾详考:    1、小重山词岳飞作于绍兴九年(一一三九)年居三十七岁生活平静无战役之时,与六年之前争战无休止时刻作满江红词之时代背景与感受全不相同,两词格调自然大有差异,以相比拟,“假设”以指作者非岳飞一人,尤乏明证足以指称非岳飞而是何人,难云妥切。    2、《金佗粹编》未收岳飞作品不止“满江红词”一则,其原因基于高宗赐死时,岳飞家存文件全被查封没收,迨后蒙准发还并不齐全,赖民间崇敬岳飞之私藏者逐渐公开,是以明清出版之岳武穆文集、宋岳鄂王文集,所收者均较《金佗粹编》为多,而且皆有满江红词,未可以为岳珂未能收入即生疑认为非岳飞作品。以与满江红同存岳飞手迹之“书筒尺牍三章”为例,岳珂当时亦未得收入,不宜以其当时未发现或宋时未传诵即用“假设”为非。何况岳飞冤死后,秦桧仍然秉政十余年,而其余党位居要津者到了孝宗年间方被革除,岳飞作品何能于彼时传诵,其后由于朱熹、文天祥称赞岳飞,他的文章方受重视流传,元朝期间又以其民族性强,遭受压抑,此所以到了明朝岳飞声誉方更隆盛的根本原因。    总之,我不反对大胆的假设,但更重视小心的求证,敬请读者有以正之。    末了,附以举出下录文献:    (一)清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河南布政使何煟为黄邦宁编《岳忠武王文集》作序有云:    “王之子霖、孙珂、著金佗粹编及续编,为王辨者,极为精详,王之文间附焉。复经进家集,备述搜访旧闻,参稽同异,汇次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四言,厘为十卷,缺其卷尾,以俟附益。”    (二)宋嘉定年间(一二○八年前后)岳珂经进家集自序有云:“散佚不知几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岳鄂王集十卷,久佚不传。”    我想读者一阅右录简明的文献,对于孙先生大作认为《金佗粹编》未收录者即生“质疑”,会作客观的评鉴。    (原载1980年9月21日台湾《中国时报》)

第 3 版

1. 《纽约时报》文章:《地中海的净化在进展》

【美国《纽约时报》8月26日刊登沙利文的文章】题:地中海的净化在进展    地中海以蔚蓝色的海水,风景如画、阳光明媚的沿岸村庄而闻名。其实,现在的地中海已成为沿岸国家排放大量污水的一个大池塘,以致一些人预料地中海即将“死亡”——虽然有些言之过早。    为了使地中海不致于失去作为一个食物源、休息娱乐场所和地区繁荣的作用,一个引人注目的联盟已经组成。本来那些不大可能结成同伴的国家,例如以色列和利比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希腊和土耳其,现在也参加制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控制地中海污染的工作计划。    这项计划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组织)的赞助下,成了在加勒比海、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另外七个地区净化工作的样板。处于陆地围闭状态的地中海,净化的任务是艰巨的。大量污染物质不是被冲进大洋,而是日渐积累起来。事实上,地中海由于蒸发而失去的水分多,而从68条河流流进的补充水却少。因此,海水必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入,补充不足的水。河流带来污染每年流入地中海西北部的河水——主要是从法国的罗纳河,西班牙的埃布罗河    ——带来30吨水银、800吨铅、540吨铬、2,400吨锌和15吨有机氯化物,包括滴滴涕。    波河每年夹带14,000吨合成洗涤剂、1,300吨铅、7,900吨锌以及其他污染物泄入地中海北面的分支亚得里亚海。海那面的尼罗河也向地中海排放污染物。从东南岸,以色列到利比亚,每年流进的石油达13,000吨。    每年估计有1亿旅游者来到这个地区,造成的污水远远超过不足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地中海周围120个大城市排出的污水,估计90%未经适当处理也排放到地中海内。据世界卫生组织说,由于污水未经处理,许多地区发生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和脊髓灰质炎,成为地方性流行病,还有许多地方发生霍乱。    地中海周围的18个国家(阿尔巴尼亚除外)一致同意设法消除特别危险的污染物的“黑名单”和缩小“灰色名单”上的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这个措施是经过6年微妙的磋商后采取的。在雅典达成的协议今年5月,沿岸的15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在雅典通过了保护地中海不受陆地来源的污染的议定书。除阿尔巴尼亚、埃及和叙利亚外,所有的沿岸国都参加了。据联合国官员们说,埃及和叙利亚可望在议定书上签字。这次会议以后,已经达成或正在准备签订各项补充性协议。    列在黑名单上的都是毒性大、不易分解和易于在海洋生物体内积聚的物质。其中有滴滴涕、聚氯联苯和其他由氯和氯族元素合成的化合物。1万吨聚氯联苯聚氯联苯是用于制造电器和许多其他产品的。在七十年代初,一些报告说接触聚氯联苯的人患胰腺癌的比率异常高以后,聚氯联苯的生产就减少了。然而,到1976年,地中海沿岸的工业国家已经生产了估计一万吨聚氯联苯。    从地中海西北部的贻贝的脂肪组织里,检测出的聚氯联苯含量为每公斤50到60毫克。据联合国估计,已证实一些鱼的聚氯联苯含量“非常高”。    禁止排入海里的还有马拉硫磷(一种杀虫剂)和其他有机磷化合物以及有锡—碳链的化合物。后一类的化合物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聚氯乙烯塑料。    水银及其化合物都是列在黑名单上的,虽然天然水银似乎老早就已污染地中海的海水了。一项关于联合国评定计划的报告说,意大利托斯卡纳的水银开采区沿岸海域的贻贝,水银含量“非常高”    (每公斤达3700毫克),虽然它们距任何人为的污染源很远。禁止把镉排放海内,因为镉能在海洋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它被认为是一种毒物,甚至食入微量的镉,它也会积在体内。    地中海作为一条主要的石油运输线路,受到相当大的石油污染。柏油球把地中海著名的海滩弄脏。地中海水面上的柏油密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38微克,而美国东海岸为每平方米0.2微克。    关于制止陆地污染源的议定书只要得到参加国中的六个国家批准,即行生效。

2. 美报报道:《荷兰期待风车技术的新时代》

【美国《纽约时报》8月17日刊登路透社发自海牙的报道】题:荷兰期待风车技术的新时代    在荷兰考虑如何解决能源危机的时候,这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风车在转动。他们计算,到2000年风车所发的电,将能占这个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所需电力的20%,实验将确定这一计算是否可能实现。    在十八世纪中叶,荷兰有9,000座风车,主要用于碾谷和抽水。用蒸汽和电力后,只有900座剩下来,而且其中大多数是为招徕游客而开动的。能源专家说,虽然谈论荷兰恢复风力发电的黄金时代还为时过早,但是在当前急需能源多样化的情况下,风力发电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实施一项估计扩大风能利用的可能性的计划,包括今年晚些时候安装一台费用达数百万美元的实验风车。现在荷兰的风车比二次大战以来任何时候都多。    如果风能的确大规模地使用起来,所使用的风车的外观与客人所赞赏的、作为国家的纪念物而保存起来的那种美丽的木风车大不一样。首先,现代的风车称为风力涡轮机。    风能计划的一位负责人皮佩尔斯说,“旧式风车好看,但发电效率却很低。它们只能收集空气中可用能量的10%左右。而新的风车的效能却要高3倍。”    专家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的图景:有5千座新式风车以1百座为一组安装在地势有利的“风车场”内。    他说:    “荷兰是个人口过分稠密的国家,如果要建立大规模的风车网,就必须大大改变有关计划和环境方面的限制规定。”    虽然风在理论上是极好的能源,但把它的能量转变为经济而又可用的能源——电——是极其困难的。    风不是任何时间都有,而且风力的变化也很大。获得的能量很难储存。    风车场风车数量多,工作效率最高。它们的缺点是,可能危害鸟群生存,产生噪声污染,破坏乡村的风光,并且干扰雷达和广播发射机。    一个部分的解决办法也许是把风车安装在北海海面的浮筒上。    科学家们已经划定西北海岸附近、离开繁忙航道很远的一个海域,认为这是最适合的地址。可是费用将高达陆地风车场的3倍。

3. 利用污泥气体发电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10月7日报道】题:利用污泥气体发电    将处理下水道污水产生的污泥,变成燃料气体发电的“污泥气体”发电设备,终于进入实用化阶段,研究这项工作的制造厂正积极推销这一系统。    污泥气体发电的原理是,把下水污泥中含有的有机物质在消化槽内通过厌气性微生物消化,将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沼气)引进到气体发动机燃烧,驱动发电机发电。英国和西德等欧洲国家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最近,由于电费涨价等原因,日本从事该系统实用化研究的下水处理装置制造厂不断增加,因此,污泥气体发电迅速朝着实用化发展。    已经宣布,作为“第1号”装置,三机工业公司同大和市共同研究决定,从明年2月起为达到实用化而进行试运转。

4. 法新社报道:《人类在太空历时最长的飞行》

【法新社巴黎10月12日电】题:人类在太空历时最长的飞行    两位苏联宇航员波波夫和柳明历经185天的空中飞行后,于10月11日返回地面,实现了人类在空中历时最长的飞行。他们以多飞10天的成绩打破了1979年由柳明自己和利亚霍夫创造的175天的纪录。    同时,柳明成了一位在空中总共度过近一年    ——确切地说,是362天    ——时间的宇航员。    1978年4月,苏联人以罗马缅科和格列奇科的历时96天的飞行,打破了美国人保持了四年的纪录,这次纪录是有3位美国宇航员创造的,他们在空中度过了84天。    同年,伊万钦科夫和科瓦列诺克创造了140天的纪录。    然而,专家们认为,比刷新飞行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纪录证明人至少能在太空生活和工作半年之久。    以前的飞行证明了这一点,这次飞行更确认了这一点,因为返回地面以后,两位宇航员的身体非常好,这说明延长空中飞行时间无害于身体。两位宇航员甚至更胖了。    专家们强调指出,宇航员们的健康状况良好是由于每次飞行时针对失重和航天试验站内的孤独所产生的影响,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办法和创造了一些条件。    首先,宇航员们必须严格地遵守作息时间。除工作时间以外,他们至少有两个小时用于娱乐:阅读、看电影、听音乐、与地面进行非专业对话。每周一次的休息是必须的,并经常用录象与家庭取得联系。    至于食品,宇航员们在“礼炮6号”上有一个真正的“宇宙食品柜”,内有70种食物,并从“空中货车”——“进步号”里取得新鲜水果和蔬菜。    波波夫和柳明在“礼炮6号”轨道站上生活了6个月,他们执行的许多任务都获得了成功。波波夫和柳明“接见”了四个乘员组,并四次“卸下”“进步号”飞船运去的货物。他们还进行了两次“高空杂技”练习,两次离开轨道站去“联盟号”,十来次校正飞行方向。每月都练习返回地面所必需的活动。    他们用MKF—6摄影机对地球一些指定地区拍摄了3,500张照片,用大角度的摄影机拍摄了1,000张底片,拍摄了40,000张反映大气层或地面情况的光谱图。    总计,用了大约150个小时观察地面上所确定的目标。    在“合金”和“结晶”装置里,波波夫和柳明生产了一百来种新材料样品,特别是半导体和结晶体材料样品,其中一些材料已用在实验仪器中。还使用果蝇进行了遗传试验,并进行了天文观察。    最近,苏联人多次表明,在这次创纪录的飞行之后,他们将致力于目前的联盟号—礼炮号—进步号系统的完善工作(这一系统的改进,将进一步改善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致力于从事特定任务(天文学、特种冶炼……)的空间站的发射工作,以及致力于向空间派医生和科学家的工作。    创造了两个空间“纪录”。迄今为止,共有97名宇航员或宇宙飞行员在宇宙中呆过(47个苏联人、7名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代表和43名美国人)。人类在宇宙中飞行的时间,总计将近四年,如果算上宇航1天数,则是5年半左右。

5. 法报报道:巴黎地铁等交通线破坏严重

【法国《世界报》10月1日报道】题:破坏公物的损失:1979年1000万法郎    巴黎地铁的乘客还得坐现代化以前列车里“迷人”的木制长椅吗?巴黎独立运输公司的领导正严肃地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为了维修软垫长椅上的坐垫和折迭式的座位,花费的钱实在太多了。有人用刀子在椅子的皮套上随意乱划几下,椅子就得送到公司的厂子里去修理。每修一件就要花费1,500——2,000法郎。公司的专门工厂有40名工人长期从事修理工作。    对公物的破坏还不止于此。公司还面临着其他破坏现象:电话线被割断、电话耳机被拿走、把口香糖吐在或把酸水倒在号码打印机上、把成套的工具偷走,诸如此类的犯罪行为不断增加。仅仅为了把各个车站的入口处修整好(把打碎的玻璃和陶砖换成新的,把在门窗和墙上乱抹乱画的东西擦掉)、巴黎独立运输公司1979年就花费了137万法郎。公司估计一年内破坏公物的损失总计达1000万法郎。不幸的是,侵犯人身的事件也在增加。

6. 三米高的西红柿树

日本信山市协和发酵工业公司试验场栽培的西红柿高达三米,茎的直径为十五毫米。据《民主新闻报》报道,西红柿树是用二年时间培育成功的。这棵巨大的温室作物,一次可结近三千个味美可口的西红柿。这种植物是用水栽法育成的。其根部生长在露天的矿物质溶液池中,阳光透过特制的温室房盖可以直接照射进来。

7. 阿司匹林延长鲜花寿命

将一片阿司匹林溶于花瓶里,可以延长鲜花的寿命。这种家庭采用的方法已在科学上得到确认。墨西哥大学拉尔克—萨维德拉教授从事的研究工作表明,低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堵塞叶子的气孔,减少了植物水分的蒸发,因而可延缓花儿雕萎。这一发现,在遭受旱灾袭击的时候或在雨水稀少的地区,对于保护农作物收成将有很大的意义。

8. 马铃薯捕捉害虫

英国赫特福郡的农学家经过九年的努力培育出具有奇异特性的马铃薯新品种。这种马铃薯的叶子有粘性,能捕捉害虫。试验田里的蚜虫、螨和某些甲虫还未来得及伤害作物,也未留后代时就被叶子上的胶液粘住而死去。    (以上选自苏《知识就是力量》)

第 4 版

1. 英《外事报道》文章:《俄国向波兰施加压力》

【英国《外事报道》10月15日一期文章】题:俄国向波兰施加压力    上周,苏联驻波兰的领事馆命令正在访问波兰的苏联公民在72小时内回国。与此同时,一个应当去瑞典参加某个会议的苏联代表团被告知,走芬兰这条线,而不要走波兰那条线去瑞典。这些行动至少表明,苏联对波兰的态度变强硬了。联系东德党的领导人昂纳克讲的一番不吉祥的话(他说波兰必须仍然是社会主义集团的成员,因此东德将与它的朋友们一起保证做到这一点)来看,也许可以解释为,这表明,俄国人想入侵波兰,也许是在东德的支持下来干这件事。    然而,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苏联在波兰长期居住的居民已奉命回国,尽管如果苏联入侵前,这样一些人多半会算在撤退的人员中的,看来,对苏联采取上述行动作的另外两个解释可能讲得更通一些。    第一,这些行动只不过是苏联目前正对波兰人进行的神经战的一部分,从在两国边界附近调动军队到在《真理报》和《消息报》发表文章,援引列宁的一些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语来证明只有与共产党保持联系的工会才是合法的。然而,波兰党的新领导人卡尼亚却没有领会这个暗示;在10天前举行的波兰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他重申支持格但斯克协议,特别是支持建立不受党控制的工会。对苏联上述行动的另一个解释是,苏联当局想阻止波兰的罢工向东欧蔓延。

2. 国际交流署报道《马斯基表示美国支持波兰》

【国际交流署布法罗10月14日电】题:马斯基表示美国支持波兰    马斯基国务卿今天宣布,波兰人民和领导人在克服他们目前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困难方面可以指望得到美国的同情和帮助。    马斯基说:“波兰要解决它的各种问题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波兰人民和波兰领导人可以放心,在他们面临着今后的艰巨任务的情况下,我国人民和政府将愿意向他们表示同情的谅解,并愿意在可行和恰当的情况下向他们提供援助。”    马斯基在布法罗对普拉斯基协会讲话时,重申了美国在波兰今年八月和九月份爆发工潮时期采取的立场。    马斯基说:“我们不会干涉波兰的事务——别人也不应干涉波兰的事务。”    马斯基说:“我们同情英勇的波兰人民,他们遇到了他们近代历史上最困难——也许是最关键的时刻。”    马斯基强调:“他们曾从被分割的状况下恢复了独立。他们现在正努力从一个经济、政治和社会动乱时期恢复过来,这场动乱将考验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在欧洲占据关键地位的拥有3,500万人口的国家——的意志和才能。”    马斯基在今天早些时候刚刚抵达布法罗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确实注视着苏联在波兰边界沿线的军事行动。”    马斯基说,虽然“迄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苏联人“想进行军事干涉,但是人们对这种形势毫无把握,因为他们可以改变想法”。他说,但是“到此刻为止。看来还没有迹象表明他们要进行军事干涉”。    马斯基表示希望波兰人“能在不引起一些人担心的那种干涉的情况下解决”自己的问题。    马斯基早些时候在布法罗发表讲话的那个组织是由美籍波兰人组成的。马斯基本人就是波兰人后裔。他谈到波兰时称之为“我们祖先的国土”。

3. 外电报道波兰当局同瓦文萨谈判情况

【美联社华沙10月17日电】波兰独立工会领导人瓦文萨今天同政府官员举行了“艰巨的会谈”,同时有消息说,参加谈判的代表消除了法院对工会章程草案的所有反对意见。    瓦文萨和他的团结工会的高级助手,同波兰议会的一个委员会就制订一项新工会法和拟议的对波兰劳动法的修改,举行了会谈。    在华沙地方法院批准新工会的章程之后,上述的法律条文将指导新工会的行为。    了解法院与独立工会就团结工会章程所举行的各次谈判情况的人士说,双方16日达成协议,团结工会可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但是,不给它的各个分会单独登记。据说,法院已放弃了其他反对意见。    如果批准工会章程,将意味着正式批准苏联集团中第一个不受共产党控制的工会。    【法新社华沙10月17日电】据今天从此间获悉,波兰独立的团结工会扬言,如果华沙法院不立即给它登记,它将举行总罢工。    是否举行总罢工将由团结工会协调委员会于10月20日作出最后决定。

4. 《华盛顿邮报》文章:《日本期望同北朝鲜贸易》

【美国《华盛顿邮报》10月9日刊登记者威廉·查普曼发自东京的文章】题:日本期望同北朝鲜贸易汉城唯恐经理们采取行动    日本一些势力雄厚的贸易公司正走向同北朝鲜扩大贸易的新时代,这可能是对那个长期关闭的共产党国家推行新的开放门户政策的开始。    日本一些最著名的实业家和银行家成立了一个新的贸易研究组织,该组织希望开发北朝鲜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同亚洲的这个邻国大大扩大双边贸易。    这个组织的成立是个迹象,表明日本越来越想同北朝鲜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了。    大实业家们的这项行动和日本国会保守派议员前不久到平壤访问一事,使南朝鲜感到惊恐和恼火,它认为任何友好国家对这个同它敌对的共产党国家产生兴趣,都等于是在它背后戳了一刀。已有迹象表明,南朝鲜可能要对那些同北朝鲜来往的日本公司进行抵制,以示报复。    这个新组织的理事会成员包括一些国会议员以及日本六家大贸易公司、一家电视公司和几家银行的经理。所有这些人在财界都颇有影响,其中许多人同政府有着重要的关系。    据说,理事会认为,北朝鲜愿意从外界得到更多的援助和贸易机会。由于苏联的经济援助附有政治条件,北朝鲜金日成主席的政府将愿意把同苏联的经济关系降到最低程度,越来越多地转向非共产党国家。    一位了解新组织意图的人士说:该组织不想破坏同南朝鲜的贸易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想在日本和北朝鲜间架设一座桥梁”。    前不久从汉城发出的消息说,南朝鲜政府将敦促南朝鲜公司停止同与北朝鲜做生意的日本公司来往。但是,如果要对象现在正考虑同北朝鲜做生意的那么大和那么重要的公司进行威胁的话,那基本上会是徒劳无益的。    据报道,象对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日本也想向北朝鲜提供大批工业品。但是日本主要目标之一看来是想开发据悉在北朝鲜北部探明的大量矿藏资源。据消息灵通人士说,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日本制铁所想得到北朝鲜特别丰富的铁矿砂和其他金属矿砂。

5. 台报刊载陶希圣文章:《伊朗伊拉克战争与东南亚危机》

说今日世界已在第三次大战途中,第三次大战采取的作战方式是美苏能源与基地的争夺战    【台湾《中央日报》10月9日文章】(作者:陶希圣)题:伊朗伊拉克战争与东南亚危机是能源与基地的争夺战今日世界已在3次大战的途中。第8次大战今日采取的作战方式,是美国与苏俄在两个大世界战略对抗的形势之下,能源与基地的争夺战。于是印度洋及其北缘与东西两端遂构成主战场;也就是石油产区与石油路线争夺战的主战场。    印度洋北缘及东西两端,诸国家、民族、人民,尤其是拥有油田、油路乃至港口、岛屿等的国家、民族、人民,都被卷入这两大世界战略对抗的形势下之能源基地争夺战的旋涡中。于是各种方式的战斗与变乱,随时随地随事以及随人,都可以发生与发展,都在那里发生与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战斗与变动,便是民族主义与宗教战争。美俄世界战略各有长短华府的世界战略与莫斯科的世界战略,各有长短,其得失与胜败不可一概而论。但是今日以印度洋为主战场的战略形势,我采取一个观念及观点,试作评判。我大胆的说一句话,美国实证主义的战略与苏俄辩证主义的战略,相对立,相抗争,莫斯科便乐得趁华府的错误,甚至使华府犯下错误,而自己掌握胜算。    说得简明一些,战略不外乎虚实与奇正。虚实是就形势上说的,奇正则是虚实的运用而已。再说得明白一些,当伊朗人质事件发生的时候,美国集结海空权力于阿拉伯海,而苏俄使用陆空权力进占阿富汗。在阿富汗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海空权力由地中海与太平洋向印度洋西部集中,而苏俄趁西太平洋实力薄弱的机会,调度海空权力进入南洋取得金兰湾海空基地,并且北太平洋舰队南下,特别是那显明的海空权力象征,明斯克号经由日本海、东海,进入南洋,参加金兰湾。同时熊字号的重型战斗机巡回东南亚的上空。这都是莫斯科对太平洋自由国家、民族及人民,宣告其业已改变西太平洋及东南亚的战略形势,并且宣告它取得马六甲海峡控制权如探囊取物。从民族主义角度看问题比及美国集结阿拉伯海的海空权力,以换防为名,一步一步的向东南亚撤退。陡然之间,伊拉克用陆空军攻打伊朗。于是美国在印度洋西部的海空力量又呈现薄弱的状态。其实,这不是美苏两方的战力问题,而是华府与莫斯科两方的战略问题。现在再看一看伊拉克与伊朗的战争。我要从另一角度与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这个角度与观点,就是印度洋民族主义的潮流。    美国对于伊朗的政策,从始便未尝理解伊朗的、乃至亚洲印度洋的民族主义。那霍梅尼结合民族主义与宗教信仰,掀起革命。自由世界叫它是变乱,骂它是疯狂,有谁说过一句民族主义与宗教问题的话。我们要知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打的是无限战争。民族主义宗教战争亦包含着无限战争的成分在内。伊朗宗教战争不怕挨打这回伊拉克趁伊朗国王倒台之后,霍梅尼宗教政权尚在癫痫状态,美国协助伊朗国王建立的现代军队自行拉垮,又被整肃,而美国集结阿拉伯海的海空权力抽调空了。伊拉克的武装军力在中东本来可以称霸,侯赛因又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领导者自居。于是批亢捣虚,发动奇袭,侵入伊朗国境。    伊拉克是侵略者。伊朗是被侵略者。侵略者预计打有限战争,预计夺回其所谓失地,便开谈判。但是伊朗的民族主义宗教战争,不怕挨打,不怕失败。被侵略者以民族主义与宗教信仰为号召,是打死不叫饶,要打到底。    美国要阻止这个战争,真是无从下手。苏俄却坐在中南亚,等着下手。这就是说,美国自从放逐伊朗国王之后,在西南亚便失却了主动地位。反之,一副牌操在莫斯科的手上,卞庄子一手收复两只老虎的时机就要到了。俄已在东南亚乘虚而入我们进一步看一看西南亚与东南亚两个地区原来各自隐伏着战争危机。如今西南亚的战火爆发了,东南亚又如何?我可以这样说:伊拉克与伊朗的战争虽不易于调停与结束,但在莫斯科的眼下与手上,那还是间接的奇兵战。莫斯科不轻于在那里挑起核子战争与全球大战。反之,东南亚的形势却显出了苏俄有稳扎稳打的态势。这两处战争危机,在莫斯科仍然是虚虚实实之间。简洁的说,当美国在西南亚再度集结实力而无从下手的时候,苏俄在东南亚,脚踏实地,乘虚而入了。我们是跟着大家呐喊去看西南亚的战火呢?还是站稳脚跟,看着西太平洋的风云呢?

6. 漫画:霍梅尼和侯赛因之战

说明:两个油桶上的外文为「世界的石油供应」,左边人的外文为「伊朗」,右边人的外文为「伊拉克」。(原载西德《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