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09-25
第 1 版
1. 比彻文章《华盛顿注视着波斯湾酝酿之中的危机》
说美国许多分析家对两伊冲突比对世界上任何危机都担忧。如伊拉克派部队占领伊朗油田,苏很可能利用那里的混乱状态以“恢复秩序”为借口调动部队去,美无法阻止。如果美试图占领霍尔木兹海峡北边的一部分伊朗领土,就有同苏发生直接战争的危险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9月19日刊登记者威廉·比彻发自华盛顿的文章】题:华盛顿注视着波斯湾酝酿之中的危机 伊拉克和伊朗在它们有争议的边界上发生的小规模战争现在已经进入第三周。这次战争使华盛顿的许多分析家的担忧超过了对世界舞台上出现的任何其它酝酿之中的危机的担忧。 原因是很简单的。不管是否是计划好的,如果这次逐步升级的战斗导致伊拉克派遣它的机械化部队去占领长期以来渴望得到的伊朗油田的话,那末美国和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做更多的事情来阻止伊拉克。但是,苏联很可能在它同伊朗接壤的边境上利用在德黑兰统治下一直难以控制的库尔德人和阿塞拜疆人之间接着出现的混乱状态,来作为它调动部队去“恢复秩序”的一种借口。美国也无法阻止这种情况。 在这种局面下,卡特政府要担心的事就多得多了,而不只是担心总统作出的在必要时使用武力来保护波斯湾石油的保证是否可靠。 实际上,伊朗的石油将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伊拉克确实控制伊朗油田的话,这将很可能使石油产量恢复到革命之前的水平,从而增加全世界总的石油储备。 而带有战略性的威胁是,苏联将会在波斯湾边缘上保持一支军事力量,能够在那里建立储存武器和弹药的前沿武库。 这将表明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很可能首先威胁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产石油的阿拉伯酋长国。 目前,苏联部队离开波斯湾大约900英里,而美国部队离开波斯湾12,000英里。但是,如果出现常规战争,还不清楚俄国人用卡车在900英里的崎岖山路上装运弹药、燃料和机器备件的做法是否在战略上比美国用长9倍的空中和海上输送管道运送更有利。 当然,俄国人能够在这个地区比美国人更快地空投更多的伞兵。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取得迅速而又明显的胜利,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供应和增援这样一个空降场,这个问题还是很不清楚的。 然而,如果苏联在伊朗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那末这种情况将会造成整个波斯湾地区的不稳定,最后可能不是破坏就是改变波斯湾各石油生产国的政局。 西欧、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可能由于苏联政策的需要而受到损害,这至少是一件使人一想到就毛骨悚然的事情。 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1975年同伊朗达成的边界解决办法,从而通知对方,它认为自己可以自由地维护它的领土要求,以军事手段对付由于革命、清洗和缺少美国的备件和技术援助而被削弱的伊朗部队。 它没有宣布的是,它至少在把三个师的兵力调往边界去增援已经部署在那里的部队。 虽然美国同伊拉克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是毫无疑问,它正在利用现有的一切外交途径敦促伊拉克采取克制态度。 但是苏联将采取什么行动?它是否会警告伊拉克,向伊朗境内的任何大规模推进都有遭到俄国报复的危险?这样的警告可能削弱它在巴格达的已经减少的影响,尽管这种警告可能提高莫斯科在德黑兰的很低的名望。 苏联人是否会扮演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仁慈和事佬的角色,从而使许多国家放心,认为莫斯科也许没有对西南亚掠夺的图谋? 或者,俄国人除了加紧努力(他们已经加紧了努力)增强在伊朗边界一带的部队的战备状态、增加利用可能出现的任何局势的自由以外,是否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在争取再次当选的折磨人的竞选斗争中,如果伊拉克和苏联军队开始瓜分伊朗,卡特总统可能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无动于衷,那就会使里根获得一件能给人以粉碎性打击的政治武器。但是如果试图占领控制着霍尔木兹海峡 ——这是波斯湾的石油运输线的咽喉——北边的一部分伊朗领土,就有同俄国发生直接战争的危险,这场战争可能全面升级。难怪华盛顿的制订计划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担心。
2. 英报社论:《一场可能失去控制的战争》
【英国《卫报》9月23日社论】题:一场可能失去控制的战争 位于伊斯兰湾顶端两个装备精良的邻国之间一场全面战争是除两个超级大国冲突之外最危险的对抗之一。眼前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真的是全面战争吗?第二个问题:谁能制止它?谁想利用它? 伊拉克可能对这场战争抱有几个目的,然而,哪一个是它的目的现在尚不清楚。可能性最大的是它谋求占领或控制伊朗盛产石油的胡齐斯坦省,该省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该省反对德黑兰当局的叛乱在伦敦发生包围伊朗使馆事件时达到了严重程度。它也许指望在这样的叛乱中出现某种不明朗的泛阿拉伯的亲善态度,但是,这种亲善态度的确将是不明朗的。 第二个可能性是伊拉克谋求解决同伊朗的争执,在伊朗国王在军事上称霸时期,1975年达成的领土协议掩盖了这场争执,而这项协议已于上星期被伊拉克总统侯赛因废弃。这项协议规定伊拉克割让几小块领土给伊朗,划分了阿拉伯河,这条河通过伊拉克的巴士拉港和伊朗的霍拉姆沙赫尔港。 第三个可能性是,伊拉克人很感兴趣的是推翻霍梅尼政权以支持某个类似前总理巴赫蒂亚尔式的人物上台,即使不是巴赫蒂亚尔本人(现在有消息说他在巴格达)。 伊拉克同苏联的关系对这场冲突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是个关键。伊拉克虽然在政治上同苏联越来越疏远,但是它从苏联得到武器,除了水路以外,它的力量现在可能比伊朗强,因为伊朗的部队现在由于清洗和士气不振而削弱了。
3. 苏《消息报》指责美国在两伊冲突中捞取外快
【塔斯社莫斯科9月23日电】《消息报》今天发表列昂尼多夫文章,题:谁在利用伊朗和伊拉克冲突捞取外快 电讯从军事冲突尚未停止的伊朗和伊拉克边界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已经有几个星期了。在长达将近600公里的地段上发生战斗,投入了坦克、大炮和飞机。 这次冲突与过去遗留的问题有关。这是两国之间的事情,应该由它们表现出善意和政治理智,从已经形成的危机形势中寻找出路。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伊拉克和伊朗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无权唆使它们去使边界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早就众所周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把自己的潜望镜瞄准中近东。这一地区已被作为西方“特殊”利益,即臭名远扬的“切身”利益的地区而标在帝国主义总参谋部的图板上。近来,美国加紧了对这一地区的直接军事渗透。 美国看到中近东的局势没有按照它的脚本发展,就不惜对这里出现的矛盾采取火中取栗的做法,为实现它的帝国主义计划捞取最大的好处。 西方有些人并不掩饰,他们希望目前的伊朗和伊拉克武装冲突将削弱共和制的伊朗对帝国主义向它施加的压力的反抗能力。同时,它们还指出,伊拉克卷入反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将使西方国家能够达到使伊拉克在对外政策上出现有利于自己的变化。 在伊朗和伊拉克边界上所发生的事件自然引起世界舆论的忧虑,舆论界认为这种关系的尖锐化只对帝国主义势力有利。然而,国际经验证明,只要有诚意,争执问题是可以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在兼顾双方合理利益的情况下得到解决的。 【路透社莫斯科9月23日电】苏联今晚对伊朗和伊拉克说,它们当前的这场冲突是干了有利于西方帝国主义者的事,并极力要求两国举行和平会谈。 《消息报》这篇由列昂尼多夫署名的文章是苏联对这次战争作出首次的详细评论,这次战争显然使莫斯科感到为难,莫斯科寻求同德黑兰建立良好关系,并同巴格达签订过友好条约。 苏联报刊的报道一直严格地持中立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塔斯社作一些简短的报道,援引各方的声明。 然而,今天,塔斯社对这次冲突的规模的扩大则保持沉默。 发表这篇文章是在昨天苏联共产党书记鲍里斯·波诺马廖夫同伊拉克特使阿齐兹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以后。阿齐兹是来莫斯科说明巴格达方面在这场分歧中的立场的。 看来肯定的是,《消息报》是在波诺马廖夫向阿齐兹详细阐述看法以后发表此文的。阿齐兹已于昨晚乘飞机返回国内。
4. 卡特就伊朗、伊拉克冲突发表特别声明
说美国对这一冲突的态度是严格地保持中立,要求苏联也不要干涉这场冲突;但“美国要维护自由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权利” 【合众国际社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9月23日电】(记者:海伦·托马斯)卡特总统今天要求苏联不要干涉伊朗同伊拉克的冲突。 卡特在乘“空军一号”座机进行竞选旅行的途中发表了一篇声明。他在声明中说:“我们劝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其它国家不要干涉这场冲突。美国自己也奉行这种政策。” 他还说,现在估计这场冲突对在伊朗的52名人质有什么影响还“为时过早”。 他是在洛杉矶同全国广播公司电视网的记者谈话期间和在飞机上发表的特别声明中谈到这场冲突的。 新闻秘书鲍威尔发表了卡特对记者谈话的部分内容,并且扼要介绍了卡特其它的讲话内容。 声明说:“我们希望目前这场冲突能在国际机构的帮助下迅速地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 卡特在同电视记者谈话时还说:“我们自己的态度是严格地保持中立,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通过联合国和其它手段使这场战争得到和平解决。 “我认为伊朗同伊拉克的这场争执绝不会影响到人质的生命安全或者他们获释的日期,但是现在要作出任何结论性的估计却为时过早。” 卡特不肯说美国是否可能在该地区使用军事力量。 据鲍威尔说,卡特在谈话时说,美国海军驻扎在中东附近是为了表明美国对该地区以及对人质感到关切。据鲍威尔说,卡特说,他此时如果对派遣军队干预这场冲突的事发表意见从而使局势恶化那将是最糟糕的。 鲍威尔引用卡特的话说,石油供应暂时中断在目前不会有严重影响,因为现在手头存有一定的石油,但是过些时候可能引起问题。 【法新社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9月23日电】卡特总统说,他同目前在纽约的国务卿马斯基和在华盛顿的国防部长布朗以及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卡特在这里对当地电视记者谈话时说,美国派兵到海湾地区不是为了威胁伊拉克也不是为了威胁伊朗,而是为了阻止苏联可能入侵这个战略地区。 卡特总统在竞选旅行中准备动身前往俄勒冈州的波特兰的前夕在圣何塞机场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表示担心“‘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可能升级”。 总统说,因伊朗—伊拉克地区的石油补给中断而遭到打击最大的国家中有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巴西。美国已开始同这些国家的政府磋商。 卡特还说:“我预料不会使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我们预计这场冲突不会对人质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白宫发言人鲍威尔在总统今天在这里的电视上露面之后对记者说:“美国要维护自由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权利。”
第 2 版
1. 美报专稿《日本农业的成就》
日本实现了插秧机械化后,一个农民能使每英亩稻田产稻1.5吨,付出的劳动日不超过30天。到日本农村转上一转,看到的可能是二十一世纪的情景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7月15日专稿】题:日本农业的成就 对于世界上许许多多村民来说,骑上脚踏车到日本农村转一圈,看到的可能是二十一世纪的情景。 在日本经过高度垦植和日益工业化的农村,仍有许多空旷地,但是,大多数村落,至少在那些骑脚踏车随意取道旅行的外国人看来,似乎是奇妙的城市。有哪个国家竟会有91%的人(其中许多人过去是农民)在不久前的一次民意测验中能把自己列为中产阶级?现在,75%以上的日本人居住在拥有5万多人的城市里,然而仅在30年前,这个国家的农业人口还占60%。 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2倍,这在以往任何大国经济增长率中都是最快的。人们要问,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穷人(大多数是村民)能够从日本的榜样中吸取多少好处呢? 日本人是具有孔教、佛教和道教文明的亚洲人,但是,正如美国作家弗兰克吉布尼所指出的那样:“日本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亚洲人,近百年以来,他们一直没有文盲、能欣赏贝多芬交响乐,有大量发行的报纸、有抽水马桶……有宣传力强的广告和复式簿记等。”世界上真正的村民们能够向他们学习多少东西呢? 注意一下日本的农业,就可发现它把生物学巧妙地结合进去了,采用了石油化学品和新发明的机器。 主要的农作物是稻子,而稻田本身则通常是由价格昂贵的混凝土块作为田埂的(但不是全部)。 这些稻田的产量非常高,因此,日本政府在七十年代感到,向农民每英亩土地提供310美元的款项是有意义的。今年4月,东京终于同意将其今后4年的大米出口量尤其是向印度尼西亚的大米出口限制在160万吨以内,在印度尼西亚,日本已经深深地打入了美国的市场。 不过,在日本500万“农户”的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30%。在过去25年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从占日本总劳动力的40%下降到了10%,而农民的平均年龄却不断提高,现在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超过了60岁(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现已从1949年的55岁上升到女人78岁,男人73岁)。 今天一个典型的日本农民多半在工厂或者商业部门担任工作,而依靠各种新技术又快又简便地来解决田间的农活。他所种植的稻秧和蔬菜,上面多半覆盖着乙稀基薄膜,由于许许多多农田都覆盖这种透明的塑料薄膜,防止农作物受冻,所以人们在飞机上对日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地上分布着一片片白雪。 需要石油化学工业提供全部所需要的乙稀基这一点加强了日本人——和朝鲜人——的论点,他们认为应该先发展工业而后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然而,在印度,村民们还没有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印度没有从这方面努力)。日本农民还使用大量的化肥,他们已不再上山割草把它们作为绿肥撒在自己的农田里了。我看到许多只用了一半的一袋袋化肥横卧在田里无人照管,这说明,在农村的信任程度是罕见的。 今后日本农民几乎肯定会实现高度的机械化,会拥有一系列用来耕作三、四英亩面积的小块稻田设计的小型机具。每个农民似乎都拥有一台5—10马力的双轮多用途耕作机,并配有犁、耙、拖车、收割包装机和脱粒机等配套机具,合计价值为1,500到2,500美元。一位农民用这种机器,一天能够干耕牛四天才能完成的活计。还有一种新发明,那就是动力割草机,它是一种带有一台背负发动机的圆盘锯。建混凝土田埂将消除过去修造防止水土流失田埂的艰苦劳动。 喷洒预防病虫害农药的工作通常是由地方的协同组合(合作社)进行的,有时使用直升飞机,收费很少。然而,自动的吓鸟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取代华而不实的稻草人,本人曾看到过几个举着阳伞,穿着花衬衫的稻草人。 日本的最引人注目的农用机器——现在出口到朝鲜——是动力插秧机。我到日本时适逢插秧季节,这是日本历来大家一起干的活,男女老少横排成一排,把一小撮一小撮的稻秧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慢慢地朝前移动,一直插完整块田地。在日本,集体插秧一直是庆祝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仪式:即使裕仁天皇,也要穿上长统胶靴在一个皇家农场里象征性地插上几撮稻秧。这种新机器上面装有一堆堆在特殊盘子里培育起来的稻秧,它象一个动力割草机那样在稻田里搏击,高速的机械臂一次抓起一些稻秧然后把它们一行行整齐地插入田里,深度均匀。实现了这种机械化后,一个农民能在每英亩稻田上产稻1.5吨,付出的劳动日不超过30天,而过去付出100天的艰苦的体力劳动,却才产稻900公斤。 然而,即使是使用这一切新发明的机器,一个日本农民也不得不想到,他每天在田里的费用相当于他可能从别处挣得的工资中的15到20美元。日本对农产品实行补贴价格部分目的一直是为了使农民们感到种稻子还是合算的,而尤其是为了向那些已得不到工业上好处的老年人提供某种福利。可是,种稻子的人还是在年年减少。 令人惊讶的是,日本的农业革命没有象欧洲和美国所发生的情况那样(美国的农场从1935年以来就已从680万个减少到了270万个),使农场变得规模扩大,数目减少。日益城市化和放弃了传统的村庄工作和村庄原则后,也没有象人们在大多数国家所看到的那样造成某种社会疏远现象。随着农民大批涌进城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犯罪率普遍地大大提高。而在日本,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搞起来的农业革命以来,犯罪率已下降了50%。美国现在的犯罪率按人口计算是日本的5倍,抢劫案则是日本的105倍。 是什么原因致使日本如此与众不同呢?英国的《经济学家》副总编诺曼·麦克雷说:这是因为许许多多日本人是群居的缘故,这种群居生活会注意到一个成员的不正常的行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城市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孤独地居住的人较少。
2. 香港《明报》刊登徐速文章:《我看〈王昭君〉》
【香港《明报》9月14日刊登徐速的文章】题:我看《王昭君》 曹禺的历史剧《王昭君》来港演出,对于香港文艺工作者自然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观摩机会。因为话剧属于纯文学范畴,而且在我的印象中,曹禺剧作的文学价值似乎更高于它的“艺术成就”。 剧本创作与编导技术是专门的学问,不敢妄加月旦,只觉得它的舞台设计,的确有很大突破,那是与过去的重庆时代比较而言,但与圆形舞台及现代剧的设计相比又觉得保守了。不过,匈奴人的服饰帐幕,有失大漠胡骑本色,这也许是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特点,在效果上较诸《丝路花雨》逊色得多。 人物造型以蓝天野饰演的呼韩邪大单于最成功,外型好,气派够,威仪中仍然保持粗犷气质。王昭君的扮相不如想象的美,缺少“汉家公主”雍容静穆的风度,还带有浓厚的样板戏的女性味道;但歌声甜润,为枯燥而平板的“话剧”生色不少。可惜歌词简陋,来来去去还是“长相知,不相疑”,如能借此唱出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汉胡一家的理想,改昭君怨为昭君愿,岂不一举数得。 功力表现孙美人的“创造”,应该是曹禺功力的突出表现,这个人物不但生动了场面而且暴露了宫廷的罪恶,也深刻的表达了王昭君的自愿和番的思想根源。演员赵韫如当年在重庆演慈禧太后,名噪一时,后来听说赴美深造,从此杳无下落,想不到今日复见于剧场,令人有不胜沧桑之感。 总的来说,《王昭君》的演出算是成功的,看来我们的戏剧大师的匠心仍具,宝刀不老。 唯一令人遗憾的,全部台词洋味十足,颇有置身莎剧剧场之感。匈奴人讲汉语,或者说得过去,但汉人语法,于“现实”未免不符,曹禹向以“生活语言”见长,《雷雨》《日出》的生动语言哪里去了?难怪有人怀疑恐非出自他的手笔。 王昭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汉书》、《后汉书》上都有记载。由于戏曲、诗词的传播,在群众中早已形成固定而鲜明的形象——一个美丽、娇柔、幽怨但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女性。 王昭君是一个天生成的悲剧人物,从毁家、入宫、远嫁、到老死异域,这个十九岁的姑娘负荷了世间多么悲惨的遭遇,而曹禹要在她的脸上装饰花朵的确很困难。虽然,他使用了“民族团结”这个冠冕堂皇的手段,但仍然缺乏令人置信的说服力。 改变形象曹禺对于王昭君和亲思想的培育很费心思,他借着姜夫人的训导课程,由王昭君自己提出了庄子与屈原来武装她的自由思想并作为献身和亲事业的理论根据。这个办法实在不大恰当,就算王昭君读通了老庄与楚辞吧,逍遥篇的“大鹏一飞九万里”勉强可以象征自由精神,但忘了她也会去吸收“曳尾泥龟”的逆来顺受的哲学观念。屈原的“虽九死而不悔”的忠君爱国情操,勉强可以加强她的赴难意志,但泽畔行吟的悲惨下场不是比孙美人更刺激她的幼稚心灵么?何况,懔于董仲舒的“黜百家,崇儒术”的学术运动,王昭君不可能在宫中读到这些杂书的,可是,曹禹并没有在六艺中寻找教材,是不是在他创作剧本的时候,听到围攻孔老二的信号了。 曹禺也直爽的承认是“领会周总理的意思,用这个题材歌颂民族团结”,有人批评是“遵命文学”,我想这是不大适当的,凡是剧作家都有兴趣尝试各种题材,自然也不会排除“民族团结”的主题。问题不在这里,而是他自作主张要“擦掉王昭君的眼泪。” 给王昭君擦眼泪谈何容易!“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幽怨曲中论”,连琵琶这个乐器都带着悲剧的气氛,红线女就凭着一段出塞唱词倾倒百粤观众,改变这个形象实在是挨累不讨好,也无此必要。 老实说,曹禹这个主观正是大陆一般戏剧的缺点。《智取威虎山》只是训练了一个月的滑雪部队,就可以摧敌攻坚,《沙家浜》不用《芦荡火种》的里应外合,而采用一排兵直接打进人家的司令部,这如何得到戏剧效果。 果然,曹禺在这方面聪明的使用了障眼法,为了避免昭君出塞的镜头,将剧情从汉宫一下子跳到匈奴的龙廷,再一下子跳到热爱大草原,这个节奏太快了,快得叫观众无法接受。我很奇怪,曹禺为什么不叫昭君爱上大青山,大青山也许还有她故乡的影子,因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王昭君来到匈奴龙廷,并不快乐,也可以说从一个精神监狱转移到另一个精神监狱,呼韩邪与手握兵权的野心家温顿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其实这个斗争老早就开始了,王昭君在建章宫就看在眼里,如果她的眼泪是咸的,现在更要加上点辣味了,斗争的矛头指向她,她只有一块不可靠的爱情盾牌。 王昭君的得以终老异国,从史实上看,倒不是她的和平理想或理论感化了匈奴,而是匈奴当时的孱弱,不能打;呼韩邪老了,不敢打。否则,不但主战派的温顿会胜利,连呼韩邪也不会去长安。 历史的真相就是这样残酷的。 王昭君嫁了单于后,生了一个儿子,过两年就做了寡妇,想回长安,汉帝不准,只有随胡俗再嫁给呼韩邪的大儿子,又生了两个女儿,送一个去长安给皇太后当侍女,后来被王莽杀掉的“侍子”可能是王昭君的骨肉。“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生前的泪水,滋润了她墓前的青草。 曹禺没有抹掉王昭君的眼泪。
3. 美报报道:《中国在黄麻和茶叶市场上竞争》
【美《商业日报》8月27日刊登发自新德里的一篇报道】题:中国在黄麻和茶叶市场上竞争 在印度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的两种国际农产品的市场(原黄麻和黄麻制品市场及茶叶市场)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在中国确立了作为一个可靠的黄麻供应国的信誉之后,印度东部种植黄麻的人和黄麻出口商已经开始认识到,现在他们必须学会对付一个咄咄逼人的新的竞争者——仅次于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第三个黄麻生产国。 中国已经使人们感到了它的竞争能力,因为它用降低价格的办法胜过了孟加拉国和印度,以每100条麻袋56美元的较低价格与斯里兰卡签订了500万条麻袋的合同。 据信,中国在1980年3月结束的这一财政年度内,共收获了100万吨原麻。 中国目前的十年发展计划规定,黄麻的年增长率为4%。中国的黄麻纤维样品和产品样品给印度政府官员和制造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产品质量好、价格具有竞争性以外,中国人由于遵守交货日期而得到主顾的好评。由于加尔各答港口拥挤不堪并持续不断地发生劳资纠纷,因此,不能按期交货是印度出口商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中国是日本的麻袋布第二大供应者,第一大供应国是种植槿麻的泰国。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红茶出口量增加一倍,1979年达到了52,209吨,而绿茶和其他茶叶的出口额达到了54,621吨。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打入了美国红茶市场抢了斯里兰卡的生意。 新德里《经济时报》说,从黄麻和茶叶这两个例子来看,“中国已经慎重地决定进入这些产品市场,并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已经使人们感觉到它们独特的活力。有证据证明,由于中国的经济是完全受控制的,因此,它必定能够使其价格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 3 版
1. 美《读者文摘》文章:《复制名画的奇才》
说西德名画印刷家狄茨制作的艺术复制品,逼真得连画家本人都无从辨别真伪 【美《读者文摘》9月号文章】题:复制名画的奇才 意大利画家马里尼说,狄茨做的是魔鬼的工作。眉儿弯弯,灰须散乱,看来有点像魔术师的狄茨笑着回答道:“谢谢你,大师。”另有些人骂他是“欧洲最大的假画制造家”。事实上,这位60岁的德国名画印刷家,已把制作艺术复制品变成了一种非常成功完全合法的事业,是艺术界一次成功的革命。他的复制品逼真得连专家——包括许多画家本人——都无从辨别真伪。马里尼就曾有一次无法在20幅狄茨复制品中找出自己的真迹。毕加索起初看到他的一幅复制品不大相信,于是交给狄茨三本写生簿,簿内的画是故意用墨水、蛋调颜料、油画颜料、颜色粉笔和彩色蜡笔画的,要看狄茨能不能仿制。狄茨将复制好的画交给毕加索,毕加索看后大叹服,取出了未发表过的68幅速写,交由狄茨印制一版本数不多的选集。 这些仿造画是用一种复制美术品的方法制作的。不论是油画、速写、水彩,或者素描,都能把原作色彩的柔和度、纹理、颜料厚度、笔痕、光度和色彩,忠实地表达出来。更加神奇的是,狄茨要复制多少幅就复制多少幅,数日几乎是无限的。 在现有的复制方法中,专家们认为狄茨的方法自成一家。那是他25年来不断力求改进的结果。由于他的复制品可以乱真,为了慎重起见,每一幅复制品反面不仅有编号和狄茨的签名,在爱克斯光检视下,还可以看到复制年份和公司印记。 虽然他的复制品可以广义地称之为版画,可是他所用的颜料和材料,都与原作品相同。“大师们所用的颜料,现在已不再是秘密,”狄茨说,“研究美术史的人甚至可以找到他们所用的材料是从那里买来的。利用化学分析和现代工艺,我们能用合成法合成原画中所用的每一种粉笔、颜料和油彩”。 狄茨自己认为他所用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独出心裁,或是特别巧妙的地方。他用的都是现成的技术和方法。只不过他是个精益求精、务要能做到十全十美的人而已。 狄茨是世界上最卓越的丝网印刷专家之一。他复制美术品用的是丝网印刷法配合以镂花模板技术。简单地说,他使用一台高级自动化印刷机,以油墨辊或橡皮辊压迫颜料通过细密的丝网或尼龙网。他首先仔细分析他要复制的画,要花好几天甚至好几星期用高倍放大镜,一点一点地研究原作。断定画家在什么时候使用那一种颜色,在什么地方一种颜色和另外一种颜色相混,在什么地方一种颜色和另外一种颜色相重叠,还有用笔的轻重。 狄茨本人过去是油画家和插图画家,有时为了要了解一个画家何以能创造某种效果,会把自己的调色板拿出来,试行重新创造那种效果。他给我看一幅十九世纪的海景画,他说:“我想不出这位画家怎么能使波浪中有那种绿色和灰色的色调,后来我把画架拿到游泳池边寻求灵感,在那里画了一整天的波浪,终于调出了那种颜色。” 狄茨做完分析后,用制版照相机拍摄原作。借滤色镜之助,将原作的每种颜色、色彩浓淡和色调,分别各拍摄一张,一张画可能要拍摄二百四十张分色胶片。然后用这些胶片,将涂了感光乳剂的丝网曝光。曝光后,把丝网拿到黑房冲洗,程序和冲洗胶片的一样。下一步是将胶片所记录的颜色着在丝网上,颜料会由丝网上有小孔的部分透过,结果制成原画的精美复制品。 狄茨复制古代大师的作品,和他复制的现代画家的作品同样精美。 狄茨首次拿出去卖钱的复制品,是毕加索画的小说人物唐吉诃德和桑乔·潘萨的造像,在周末印好以后,周日挨门兜售。如今,他每年大约印制十二种新作品,分为古代大师作品和十九世纪与现代画家作品两大类。但是他也跟随潮流和风尚,例如时下人们需要的浪漫主义作品和南斯拉夫乡土画家的作品,他也复制。 这些活动使狄茨的声名更大。德国最新版的迈耶氏百科全书,把他列为“发明家”。慕尼黑有名的德国博物院也以发明家看待他。该院制图学部永久陈列着他的复制技术,包括一幅他精心复制的《梵谷》油画的放大横断面,和一幅瑞士画家巴赫曼所绘人像的复制品,旁边就陈列着那幅画的真迹。二者真伪莫辨。 维也纳应用美术博物馆馆长姆拉札克教授,认为狄茨的作品“优于完美”。维也纳艾伯蒂娜博物馆所收集的版画,在欧洲名列前茅,该馆陈列的石版画、蚀刻版画和素描,有些已渐褪色,馆长科沙基请狄茨把这些画复制。鉴于横扫全欧的窃画狂潮,有些专家提议,把某些名画的真迹锁在博物院的保险库里而把狄茨的复制品陈列在画廊。 狄茨复制过大约二百幅画,其中有世界最著名的画。 可是推动狄茨制作这些十全十美、富于创新精神作品的动力,是他的一个梦想,他曾将这梦想写在他的印刷店店招上,店招上写着据说是法国十九世纪印象派大师马奈的话道:“如果我有一部机器,能把我的原作复制成许多与原画一样的复制品,那我就不仅事业成功,而且可以不必再为我的画不能为大众看到而烦恼了。” 在狄茨印刷所以南十五公里有一个人口七千的小镇瓦瑟堡,镇中有个废置的中世纪医院,现已改成博物馆,专陈列所有狄茨的复制品。“有好几间陈列室都满室是旧日大师的作品,”狄茨兴奋地说,“共有几十位印象派大师和现代名家的作品,甚至还有当代乡土派画家和流行画画家的作品。都是我制作的。”
2. 世界卫生组织地区会议的报告说:东南亚保健服务有重大改善
【路透社马尔代夫马累9月2日电】东南亚的保健服务,在过去15年里有了重大改善,但是这个地区的国家要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卫生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这番话是昨天在这里开幕的世界卫生组织地区会议上的正式报告说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十个国家: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蒙古、尼泊尔、北朝鲜、斯里兰卡和泰国。 即将卸任的世界卫生组织地区干事、斯里兰卡的古纳拉特内博士在他向这次为时七天的会议作的报告中说,这个地区总的死亡率已经从1965年每1,000人死亡大约19人降至1977—1978年的16人。 古纳拉特内说,卫生服务业已经逐步改善。每百万人口的医生数目从1965年的170名增加到1977—1978年近200名。每百万人口中的医院病床数从1965年的大约650张增加到了1977—1978年的735张。 但是古纳拉特内博士说,要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卫生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路程。他说,这个地区正在制订许多研究项目,以发展另外的管径和克服常规卫生服务业的局限性。 古纳拉特内说,去年东南亚的环境卫生方面只得到了2%的外来投资,总计20亿美元,可是这个地区占需要这种服务的世界人口的41%。 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大约有30%的乡村人口得到了使用安全水的合理机会,而世界卫生组织为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发展确定的指标为25%。
3. 美刊文章:《修补微小的心脏》
说由于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外科医生敢于打开甚至最小的婴儿的心脏,修补最致命的畸形 【美《新闻周刊》8月18日文章】题:修补微小的心脏 受孕后第八周,胎儿的心脏是超过一粒豌豆大 ——一个完备的心脏雏型,有四个泵室、一套调节血流的薄瓣膜和大量输送血液的线状动脉和静脉。但是,有时候,娇嫩的胚胎心脏在形成时出现差错——如瓣膜畸形,房室间隔缺损,血管连接不当等。不久前,具有这种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婴儿,难以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今天由于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外科医生敢于打开甚至最小的婴儿的心脏,修补最致命的畸形。新泽西州北伯根的利塔维希夫人回忆说:“菲利普一哭就脸色发青。”他出生后三周,医生发现他有法乐氏四联症——一种普通而又严重的心脏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使得右心室难以把血液输送到肺脏吸收氧气。特氟隆补了菲利普的妈妈说,菲利普长到一岁半时,‘“浑身没劲。他爬行时要带一个枕头,以便可以歇一会儿”。医生决定不能再等了。他们施行了四小时很难做的手术,打开了菲利普的心脏,用特氟隆材料把室间隔缺损补好。然后把肺动脉瓣通道扩大一点。不到一周,他完全变了样,成了另一个孩子,他妈妈说:“他在厅里跑来跑去,爬椅子,在床上跳。一刻也不肯停。” 要是在二、三十年前,菲利普完全可能就命定完了。给五岁以下的孩子施行心脏直视手术被认为冒风险太大。但是由于最近医疗技术方面的许多进展,其中包括器械设备的小型化,早确诊,护理设施的改善和拥有比较尖端的监测技术,现在生下不到一天的婴儿也能成功地进行这种外科手术了。 每一千个婴儿中大约有八个有心脏缺陷。 什么时候打开儿童的心脏做手术合适,仍然是个难题。儿童年纪大些,心脏发育得大些,做起手术来也比较安全。早一个时代,外科医生尽可能推迟做手术的时间。甚至现在,如果缺陷不马上威胁生命的话,也可能推迟做手术的时间。但是有一些人提出了尽早动手术的有力论点:血液循环功能不健全的儿童长不好;他们感到慢性疲劳;由于知道自己与众不同,可能受到心理创伤。而且还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身体损害,动手术晚了再也无法补救。波士顿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卡斯特纳塔博士说:“儿童年纪越大,发生继发性的变化越多。八十年代的艰巨任务是尽早矫正缺陷。”用冰包裹深低温麻醉导致的假死状态有助于使婴儿早动手术成为可能。降低体温可以增加婴儿停止循环的时间而不致损伤大脑。把婴儿包裹在冰里,血液循环经过心肺机时进一步冷却,直至体温降至68度。然后外科医生关闭心肺机,可以有多至一个小时来从容做手术。卡斯特纳塔说:“这样,心脏就是完全空而无血的、停止跳动、非常柔软,便于我们做手术。”一旦修补完毕,婴儿回到心肺机上,他的血液就回暖。这个技术特别适用于矫正大血管错位——这是最复杂的心脏缺损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天生改变了主动脉和通向心脏的肺动脉的连接位置。结果,全身源源不断地得到的是本要进入肺脏的未经充氧的供血,而肺脏不断得到的是已经吸收了氧气的供血。纽约医院一科内尔医学中心的恩格尔博士说:“这一类婴儿身上铁青,呼吸急促,几乎是死的。心脏外科医生用深低温技术,通过改变两个心房的结构来修补缺损,这样,从全身返回来的未经充氧的血液又按恰当的路线流入肺脏。一位有经验的心脏外科医生说:“这种情况过去98%是致命的,现在98%是可以得救的。” 猪心婴儿畸型心瓣膜也可以修补或置换。通常瓣膜内的小叶随着心脏内的血液流动而开关。有缺损的心脏,小叶可能融合在一起,妨碍血液流动。有时,外科医生用刀把它们分开就能矫正这个缺陷。当那个手术不可能做时,他可以把瓣膜取出来后装上一个猪心瓣膜。恩格尔博士说:“我们设法不要置换儿童的瓣膜,因为没有任何代替物是完美无缺的。但有时候它是唯一的办法。” 无伤痕儿童早动手术有一些特殊的优点。他们年纪太小回忆不起大手术的创伤。对婴儿,外科医生可以用带子而不用缝线来缝合胸部,这样可避免难看的“拉链式”的伤痕。小孩在手术之后常常长得惊人的快。
4. 英《新科学家》说:苏联有种增强耐力和技能的“灵药”
【法新社伦敦9月5日电】《新科学家》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今天提出,苏联有一种增强身体耐力和技能的“万应灵药”,它可能使苏联运动员在莫斯科夏季奥运会上占了便宜。老年科学家富尔德写的这篇文章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联科学院的勃列赫曼教授,有一次在1次10英里比赛前给运动员们服用一种ELEUTHERCOCCUSSEN-TICOSUS浸膏。 服用这种浸膏的运动员把曾服用一种安慰剂的运动员创造的成绩提高了大约5分钟。 这促进科罗勃科夫在莫斯科的列斯格拉夫特体育运动研究所,对1500名运动员进行试验。他证实了这种药能增强耐力以及反射作用和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较长距离项目方面。富尔德博士说,它在加大训练量方面特别有用,运动员可以承受这样的训练量而不致受伤。 文章说,‘‘还把这种药作一些特殊的用途,用于西方医生们本来认为药物与之无关,也无效的一些方面”。 “苏联的深海潜水员、矿山援救员、登山运动员、勘探者、士兵和工厂工人为消除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时的紧张劲而服用这种药。” 卡车司机和飞机驾驶员,为保持警觉和消除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的危险的副作用而服用它。 “苏联宇航员在空间也服用它。利亚霍夫和柳明在‘礼炮6号——联盟32号’航天站的破纪录的飞行中每天早晨服用4毫升。”文章还说,给“那些体质下降的人”’也施用这种草药。“在苏联,对贫血,抑郁症,慢性虚弱病,特别是心血管病,术后恢复,慢性感染如结核病,以及简单的年岁大也开这种药方。”
第 4 版
1. 台报文章:《施密特的东方政策面临考验》
【台湾《中国时报》9月14日文章】题:施密特的东方政策面临考验 最近有消息传出,苏俄为了对付中共,害怕两面受敌,因此正进行一项和平攻势,致力于东、西德的统一,而达到德国中立化的目的。关于这个传闻,一般的看法乃是:西德的“芬兰化”乃是苏俄的最大野心,东、西德的统一仍属未知数,然而,施密特的“东方政策”目前却面临了重大的考验。 原先,西德总理施密特与东德共党头子昂纳克,定于今年8月28日在东柏林举行历史性的会谈。但是,9月22日西德政府宣布:鉴于波兰工潮所发生的不安情势,东、西德双方此时举行会谈,乃是不适宜的时刻,因此该项会谈应予取消。 我们不禁要问,当初施密特为什么要打算访问东德?而所谓“东方政策”的意义又为如何?现年61岁的西德总理施密特,他自己就曾不断地说:“在我们这一代,是无法看到德国统一的。”而现年69岁的东德头子昂纳克,他甚至嫌恶“统一”这个字眼,对他而言,东德乃是在“苏俄老大哥”的帮助下成立的,因此“他的国家将永远存在下去”。不论如何,西德对统一大业是非常热衷的,然而东德共党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热脸碰着冷屁股,滋味如何,可想而知。但是施密特的亲信仍然会很诚恳的回答说:“德国的统一乃是一个历史性的名词,然而,为了将来着想,目前我们要做的,乃是如何避免扩大东、西德之间的鸿沟。”大要言之,所谓“东方政策”乃是西德前总理勃兰特发明的,其主要目的乃是使拥有5,500万人口的西德,尽其所能的与共党政权控制下的1,700万东德居民,保持联系。透过东西方的和解,用一切合法的手段,把西方的自由空气,刺穿东德的围墙,从而使陷落在东德境内的日耳曼文化及古城,不致从地平线上消失。 东德当局自己也承认,90%的东德人民都喜欢看西德的电视节目,而对东德自己的官方宣传,表示厌恶。在“东方政策”下,每年有800万的西德人民,前往东德访问他们的亲友。然而,相反的,东德当局几乎是完全禁止东德人民前往西德,而只有年龄超过65岁的退休老人,才被允许前往。 尽管东、西德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及政治体系,然而在“东方政策”之下,双方之间的物质交流却不断增加。尤其是东德正可借由与西德经济来往,来减少苏俄在商业上的沉重压力。因为东德一方面要以高昂的价格,偿付从苏俄进口的石油。另一方面,却要以极有利于莫斯科的条件下,不断向苏俄低价供应机械设备及精密仪器。由于东、西德间的贸易,没有任何关税,东德享受到了与西方国家商业来往的最大利益,因此有人称,东德几乎已成了欧洲共同市场的第10个会员国。 尤有甚者,当百万计的西德人民前往东德访问时,他们同时也把大量的西德马克用来接济他们的东德亲友。结果许多东德人民,都可以在“观光商店”买到东德公营商店买不到的东西。东德人民固然受惠于西德,即使东德政府亦不能例外。目前,东德头子昂纳克,就在要求西德提供15亿马克的贷款,以完成东德铁路网的电气化。 而施密特原计划到东德的访问,即在向东德表示:“我们很愿意帮助东德,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他们必须遵守赫尔辛基协定。这也就是说,东西方的来往,不应该仅仅只是商品的交流,而应该还包括人民以及思想的交流。”施密特的“幻想”能否达到,固然已属问题,而西德的反对党领袖施特劳斯,却早已抨击施密特“高估了东德共产党”。施特劳斯甚至更大为不满地说:“凭什么要拿我们西方国家的钱,去救助共党国家的垂危经济?” 更何况,所谓“东方政策”,它的第一关就先必须获得苏俄的首肯,否则西德是一点也没有搞头的。然而,有一种说法却认为,1970年当“东方政策”首次被提出来的时候,正是1968年苏俄坦克镇压捷克自由化运动之后;而今年被再度点燃的此一政策,却也正在苏俄大军入侵阿富汗之后。因此,苏俄实在是在血腥行动之后,借着玩弄“东方政策”,散播一点廉价的和平空气。 关于东、西德的统一问题,一名西德部长级的人士说:“老实说,在可见的将来,莫斯科会放弃东德那一块土地吗?绝对不会!退而求其次,即使苏俄同意成立一个中立化的统一德国,这也代表共党阵营崩溃的开始!”
2. 美联社自格斯克报道:波兰独立工会总部办公室见闻
【美联社格但斯克9月20日电】工会组织者们冒着政府监视的危险,开始着手在一座六层的旅馆里工作起来了,这个旅馆已成为波兰新生的自由工会运动的总部。 为一大堆事务忙得不可开交的独立工会的干部们从大厅匆匆走过,源源不断的来宾和仍然占住着旅馆98个房间中几乎一半房间的旅客在这些大厅穿来穿去。 格但斯克—索波特—格丁尼亚造船厂罢工者的十八位领导人,在五楼上设立了工会总部办公室。但由于提防无孔不入的政府耳目,他们许多最机密的会议都是在外面举行的。 有位干部一边站在窗前透过玻璃向街道对面一幢楼房眺望,一边说,窃听装置可以通过窗玻璃振动收听到人的对话。他说:“凡机密的谈话,我们都以散步方式或坐在小汽车里进行。”大多数领导人都认为电话有人窃听。 至少有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工厂委员会联合会议,可能被聚集在楼底下窗外的过路人偷听了。声称代表三百万工人的代表们,本星期决定把全国总工会设立在格但斯克。 在会议大厅主席台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个银铸十字架。 瓦莱萨在五楼上有一间办公室。瓦莱萨是一委员会的主席,这个委员会将代表所有的工会委员会,在下星期向华沙市法院登记,成立一个统一的工会。 他对一个采访的人说:“我就睡在这几。” 这个闹独立的工人领袖几乎仍然每天抽出时间同西方记者交谈。记者们在瓦莱萨办公室的隔壁有一个房间,有使用英文、法文、德文和其他语文的翻译帮助他们工作。总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志愿工作人员。他们说他们是靠储蓄、朋友们的捐助和在旅馆顶层的一家小饭馆里免费用膳而凑合过日子的。 瓦莱萨说,他将成为专职工会负责人。工会领导集团的其他一些成员说,他们计划晚些时候才重返工作岗位。 格但斯克——索波特——格丁尼亚地区成千上万的工人申请加入新工会。但新工会的组织者们说,当局不愿帮忙印工会会员证。在波兰,不经允许而拥有印刷机是非法的。
3. 法新社报道美军训练警犬跳伞
【法新社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9月19日电】美国陆军已开办了警犬跳伞课程,使警犬陪同其主人,从事空降作战任务。 宪兵于昨天在这里宣布,四十只德国种的牧羊狗参加跳伞课程。 一支宪兵部队的发言人说,第一课是教警犬由其主人背着跳伞,到了最后阶段,由训练人员用绳把犬放下去,让犬首先着陆。迟些时候,将会训练警犬穿着自己的跳伞降落。(原载香港《大公报》)
4. 西方黄金牌价突破七百美元大关
【路透社伦敦九月二十二日电】今天世界黄金市场上每盎司黄金的价钱涨到七百美元以上,是八个月来最高的价钱,这是因为人们对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边界战感到不安。当伦敦黄金市场开盘时,经纪人给黄金标的价是每盎司七百○三美元,比十九日上涨了二十五美元。 在苏黎世,黄金冲破了心理上重要的七百美元大关,这是二月二十二日以来的第一次。在香港市场上,黄金早些时候收盘时的价格是七百点五十美元。 所有这三个交易中心的经纪人说,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引起了黄金市场上人们的不安,因为经纪人担心这场冲突可能中断石油供应。 经纪人说,投资者转向了黄金——在国际上出现紧张局势时历来保险的一种投资。
5. 台湾《经济日报》译文:《新加坡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说充分就业造成少数工人不负责任、懒惰、贪婪,而且不愿学习新技术 【台湾《经济日报》9月9日译载《世界商业》周刊文章】题:新加坡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已经发起一项运动,以扭转充分就业的一些影响。该国业已发现,紧张的劳力市场,给予工人太多的安全保障——而导致工作量的减少。两项不久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国的劳动力,因为知道新加坡劳工日益短缺而感到安心,并且对工作的态度也因而愈来愈缺少热情。 该两项报告——一个是劳工部所做,另一个是经济发展局所做——对少数工人颇有微词,认为他们不负责任、懒惰、贪婪、而且不愿意学习新技术。政府忧虑懒惰的工人可能拖累经济。这种风险显然被认为大于使投资人信心受损的风险。 调查是在28家商业和制造公司作成的。调查小组听取了雇主所举工人未能令人满意工作的各种例子。一纺织厂经营者抱怨,他的工人拒绝加班以供应紧急出口订单,因为他们要观看一部流行的华语电视连续剧。该公司立即把工厂大门锁住不准工人离去,但最后还是在工厂内安装电视机,给工人看该节目的时间。 另外一个例子,一家电子公司说,经常就业不足的清洁工,拒绝浇花,认为那是园丁的工作。支票交换服务电脑化的两家银行的职员,虽然他们的老板说增加的工作极为有限,仍然要求额外津贴。 一家造船厂的技术人员,要求正常工作给予他们接受海外工作二十四小时邀请时的相同待遇。当他们的要求未获接受时,他们即要求解雇,因为他们知道在别的地方会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局调查了13家公司,发现许多雇主均埋怨工人利用紧缩的劳力市场,到处挑工作。 这种声明对政府是一种有损害性的打击,因为政府最近几年曾以其与工会间的关系自诩,产业关系被认为极佳;两年多没有罢工发生。因此这些调查报告的结论引起了忧虑,因为此时新加坡正试图借提高其工业基础以重新整顿其经济。工人的态度,尤其是学习新技术的态度,在那项努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当工人宁愿在经济不景气时被开除或被临时解雇,或继续缩短工作时间,而且在过去两年工资已提高20%之时,很少还有什么奖励办法可以提高生产力。 李光耀的部长已经试图使投资人所受影响减至最低,他们指出,只有比较少数的工人具有这种不希望的特征。同时,一种纯粹新加坡式的运动已经发起,以改变走出正轨的人的途径。 但是甚至来自最高阶层的规劝是否会有效果,仍然易遭争论。工会领袖已经主张错不在工人。他们认为管理不好至少也应该为新加坡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负相同的责任。
6. 36岁的林子安就任新加坡不管部部长
【香港《大公报》9月21日报道】最近,新加坡内阁又增多了一位年轻的不管部部长,这是李光耀总理力主内阁官员年轻化的又一措施。新的不管部部长是一位星洲全国职工总会的年轻一代的领袖人物,这项措施更显示了新加坡政府在未来的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将更重视政府与工会之间协调的关系。 李光耀总理最近发表公告,宣布从九月十五日起委任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林子安为政府不管部部长。 总理的公告说,林子安担任部长将能使工人和工会在内阁辩论有关问题的时候,并在尚未作出决定之前,表达他们的意见和照顾他们的利益。又说,“这是确保年轻领袖之间进行密切磋商和发挥相互作用的一个办法。这个办法的目标是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确保相同的良好关系和一致的意见。从而保存政治领袖和工会领袖之间已经良好地建立起来的共同关系”。 一般认为,李光耀的目光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年青一代的工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这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共同所存在着的一个问题。 三十六岁的林子安,1974年获得港务局奖学金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75年考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1979年,当选职工总会中央理事,又被选为职总秘书长。 林子安已于15日在总统府宣誓就职。
7. 美国国务院说:美谷物禁运使苏联肉类生产大幅度下降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9月21日电】美国国务院今天说,到苏联肉店买肉的人会发现,由于美国实行谷物禁运,肉店鲜肉供应短缺。 国务院在关于盟国谷物禁运的效果的一篇声明中说,虽然克里姆林宫吹嘘说,肉类供应今年将逐渐增加,但是苏联的肉类生产今年春天和夏天已大幅度下降了。 声明估计,到明年一月份,即谷物禁运一周年的时候,苏联牲畜总存栏数可能下降8%。“最近几个月,有许多消息说苏联肉类和奶类奇缺,因而引起工人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