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09-24
第 1 版
1. 美国总统卡特在洛杉矶说:美正采取措施使伊朗和伊拉克冲突和平解决
【法新社洛杉矶9月22日电】美国总统卡特今天说,美国正在采取“我们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促使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冲突获得和平解决”。 当卡特为竞选连任而旅行到这里时说:“我们一直在非常密切地注视着这种局势。据报道,伊拉克主要从空中对伊朗发动了几次攻击。我们不知道地面部队交火的情况。”他又说:“我们唯一的希望是,两国能够和平地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促使争端获得和平解决。” 他说,“‘除了鼓励它们通过联合国和其它途径结束这场冲突和流血之外,我们既不表示支持伊拉克,也不表示支持伊朗。”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9月22日电】美国国务院今天对伊朗同伊拉克之间正在升级的战斗表示关切,但是强调说,美国无意卷入。 一位发言人在每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对战斗加剧的消息感到关切,希望双方停止暴力行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关于伊朗指责伊拉克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是充当了美国“傀儡”一事,发言人说: “我们对这场战斗或他们表示的看法不加评论。我们没有卷入,也不打算卷入。” 【法新社华盛顿9月22日电】国务院今天吁请其他国家不要介入伊朗同伊拉克的冲突。
2. 法《费加罗报》文章:《莫斯科同巴格达的新接近》
说苏认为在伊朗的政治力量对比对苏不利,苏早就希望伊拉克填补海湾真空 【法国《费加罗报》9月22日一期刊登保罗—玛丽·德拉戈尔斯的文章】题:莫斯科同巴格达的新接近 伊拉克和伊朗已经开始用大炮发言了。这两个国家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境况,并且还不知道这将把它们引向何处。 问题在于了解这场冲突的政治意义何在,它在整个国际局势中占什么地位。 伊拉克在两年前开始重新制定政策。从去年以来,它的政策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978年在阿富汗爆发的亲苏革命已经使执政的伊拉克复兴社会党领导集团,首先是它的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当时是共和国副总统——感到不安。伊拉克军队内部进行了严格的清洗,以便将著名的“共产党”分子清除出军队。 然后,伊拉克在突然中止同叙利亚的接近之后,清除了复兴社会党政治局的大部分委员,萨达姆·侯赛因就任总统。他的政策旨在对伊朗革命作出反应,使伊拉克成为海湾的“新宪兵”。 然而,伊拉克人在同苏联缔结了一项合作和友好条约的同时,成了本地区在客观上支持美国的国家之一。 这种变化使苏联的政策陷入困境。它不愿忍气吞声地放弃同伊拉克联盟这一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它也不愿意错过伊拉克革命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微小变化的机会,伊拉克革命曾经大大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 伊朗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使苏联人希望,这场冲突的辩证法本身会导致伊朗领导人同他们接近。然而,在伊朗,官方的宣传更加强烈地谴责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伊朗外交热烈地支持阿富汗叛乱分子。 苏联领导人似乎已经相信,在伊朗的政治力量对比对他们不利。 在最近几个星期,巴格达和莫斯科之间的数次互访开始了苏联和伊拉克之间的接近。苏联老早就指出,它宁愿由伊拉克去填补由于伊朗国王的垮台而在海湾留下的真空。接着,当美国开始在这一地区炫耀武力时,伊拉克——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马上表示出敌视的态度。 从一些迹象可以看出,伊拉克的电台和电视台已停止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亲苏的南也门政权的批评。大家知道,伊拉克陆军的装备差不多都是苏联供应的,由此可知这次访问有多么重要。 这样一来,中东的格局就大大改变了。某些美国负责人对伊拉克所作的打算,正是在他们对伊朗所抱的希望增加之时落了空,这好象是不可避免似的。正在发展中的事态现在也许超出了这种打算和希望。
3. 波诺马廖夫同伊拉克总统特使会谈
【路透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二日电】伊拉克一位发言人说,伊拉克总统特使塔里克·阿齐兹今天在莫斯科同苏共中央书记鲍里斯·波诺马廖夫举行了会谈,讨论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日益严重的冲突。 这次会晤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举行的: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在一篇文章中指责美国挑动伊拉克和伊朗相互残杀,说这是美国控制世界计划的一部分,这是莫斯科首次就这两国之间的战事发表看法。 曾经同苏联官员讨论过伊朗和伊拉克两国边界冲突问题的外国外交官说,看来,这个冲突使克里姆林宫左右为难,惴惴不安。 克里姆林宫一方面同伊拉克有一项友好条约,但也设法讨好伊朗的伊斯兰领导人。 【法新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二日电】外交人士今天说,阿齐兹可能要求苏联提供新的军事援助,尽管苏联官方的立场是在日益扩大的伊拉克—伊朗冲突中保持中立。
4. 共同社说两伊纠纷给日本西欧带来深刻影响
【共同社东京9月23日电】题:伊朗、伊拉克纠纷给日本和西欧带来深刻影响,西欧对于调停纠纷寄予关心 特派记者龟山伦敦22日电: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中东屈指可数的大产油国,伊朗至今仍扣留着美国的人质。因此,伊朗和伊拉克纠纷的扩大同今后美国的态度也牵扯在一起,欧洲对此感到非常担心。 关于战况,现在只是得到一鳞半爪的情报,尚不明确两国的意图何在。因此,西欧各国都在注视着事态的进展。但是,居支配地位的看法是:如果战斗长期拖下去,世界的石油供给量会减少,特别是对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依赖程度很大的西欧和日本,将因此而受到严重打击。由于这种情况,在22日的伦敦外汇市场上,对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依赖程度低的美元和英镑的价格猛涨,而对两国依赖程度高的日元和西德马克的价格却大幅度下跌。 关于伊朗和伊拉克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伦敦的军事人士认为,伊朗尽管拥有西方的武器装备,但是得不到整件和零件的补充,训练又不够,相比之下,伊拉克占优势。但是认为,不可能出现包括由一方完全控制对方领土的完全压倒对方的局面,他们很关心何时、由谁、以怎样的方式出来进行调停。
5. 美报文章:《苏联的全球地位正逐渐削弱》
【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1日刊登该报记者多德尔发自莫斯科的报道】题:苏联的全球地位正在逐渐削弱 波兰危机现在使得苏联集团内部问题受到注意,与此同时,从毗邻苏联的一些国家,例如挪威和日本,天天传来的消息表明,由于力量对比、尤其是亚洲力量对比的变化、这里的孤立感日益强烈。 波兰局势动荡是在苏联在阿富汗陷入日益加深的困境之后出现的。波兰局势动荡似乎是一个妨碍苏联执行其对外政策的新的重大障碍。苏联在对外政策上,曾成功地利用了美国在水门事件之后一个时期内的犹豫不决的态度。 但是由于两年来战略力量对比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再加上美国在对外事务上发挥新的作用,所以苏联再度担心受到“资本主义的包围”。 据某些老资格的西方外交官员说,有助于逐步削弱苏联全球地位的两个主要变化是中日在远东重归于好和戴维营和平进程。由于戴维营和平进程,莫斯科被排除在中东事务之外。 第三个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素是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在中亚各地复活。 因此,莫斯科自认为在广阔的亚洲受到公开或隐蔽的敌对力量的包围,除了印度和越南之外,它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但是,甚至苏联人私下也承认,印度和越南从与苏联的关系中得到的好处远远地超过苏联。 莫斯科长期来十分担心的是东亚,它认为美国在东亚利用中国和日本来作好“以反苏主义为基础的”亚洲安全安排。 俄国人一方面早就研究中日重归于好的含义,另一方面对于戴维营和平进程却毫无思想准备,这一进程恢复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实际上使莫斯科对于中东事态发展毫无发言权。 俄国人曾经从与美国实行共管这个角度来考虑中东问题,即使在他们被赶出埃及之后也是如此。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似乎曾使俄国人在这个地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莫斯科失去了它在中东的地位,它对于它所认为的中国、日本和美国在东亚地区形成的联盟深为不安,所以它产生了在战略上易受攻击的思想。据西方外交官们说,这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美苏关系逐渐变坏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显然已破产,伊朗爆发革命之后中亚出现政局不稳定的气氛。 但是,据这些外交官说,苏联在阿富汗进行干涉的长远目的是要使西方失去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的战略优势。俄国人七十年代在非洲一些重要地方和阿拉伯半岛上的南也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这些地方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在能源方面比不上中东,在人力方面比不上中国,在工业潜力方面比不上日本。 还应当指出,虽然苏联已开始通过利用古巴和越南代理人输出军事力量,但是它仍然是非常老式的帝国,它对与其相邻地区的关心要超过对遥远的地方的关心。 苏联出兵阿富汗从长远来看,是要打破莫斯科所认为的敌国对苏联的包围圈,并在阿富汗建立一个平台,俄国人可以从这个平台对巴基斯坦、伊朗和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施加压力,同时使西方在这个盛产石油的地区可能遭受危险和损失。 外交官们还认为俄国人有可能在俾路支斯坦和伊朗取得成功。 苏联出兵阿富汗也是为苏联中亚着想的,中亚大约有五千万穆斯林。苏联认为,伊朗革命之后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是对中亚内部稳定的威胁。苏联领导人没有预料到的是美国持续不断地表示强烈的反对。这使公众的态度起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美国产生要对付苏联挑战的新的决心。 苏联领导人也没有预料到他们的重要后院会发生动乱,后院发生的波兰危机威胁到了苏联政治和治安制度的核心,使莫斯科注意到它对东欧的控制和以往一样是不牢固的。 这也许是出乎华盛顿的意料之外,但是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似乎对接连不断发生的不利事件,对有可能出现的给苏联经济增加负担的新的一轮军备竞赛深感不安。他们对西方意图的看法似乎已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的包围”成为流行的口号的那个时代。
6. 霍梅尼指责萨达姆同美勾结
【法新社巴黎9月22日电】伊朗革命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今天在这里收听到的德黑兰电台的一则广播中说,他认为,“应对伊拉克侵略伊朗的行动负责的”是伊拉克的总统侯赛因,而不是伊拉克的人民。 阿亚图拉说,萨达姆·侯赛因是“美国的雇佣军”。 霍梅尼呼吁伊拉克人民“起来造侯赛因和(美国总统)卡特的反”;他还警告巴格达政府,它将“遭到伊朗军队加之于(已故)伊朗国王政权的那种命运”。 阿亚图拉霍梅尼要求伊朗人民保持镇静。他说,“伊朗的武装部队将起来对付这种局势;无论如何,局势并没有如伊拉克所声称的那么严重。” 他还说,他还将提供证据,证明“侯赛因和美国是互相勾结的”。
第 2 版
1. 美《新闻日报》报道:《中国的新首脑步伐很快》
【美国《新闻日报》9月18日刊登该报驻亚洲分社记者威廉·塞克斯顿发自北京的报道】题:中国的新首脑步伐很快 如果说中国的官员们有句座右铭的话,那一定是“一步步来”。这是句老话,意思是说干事时要慢慢来,要非常小心谨慎。 赵紫阳却不是这样。 这位一周前刚从党的主席华国锋手里接任中国政府最高职务的新总理,以人们在北京罕见的干劲投入了自己的新工作。 职业行政官员赵紫阳在被批准担任中国第三任总理仅一天后,就率领高官要人迎接了新西兰总理马尔登,发表了一次重要的对外政策讲话,并在接待马尔登期间,抽时间同一个日本贸易代表团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外交讨论。 接着,他又迎接了预定在今年秋天纷至沓来的外国领导人中的下一位人物肯尼亚总统莫伊,有力地重申了中国的反苏立场,但他给这种老调加进了一句新话,即和平不能靠乞求来获得,战争不能靠让步去防止。赵紫阳在四川任职三年期间,就是这种谈吐直率的作风使他赢得了全国的注目。 赵紫阳忙得象旋风一样的日程以及公开活动,看来似乎很可能部分是由于这个人精力充沛,以及这个政权希望为这个国家的一切活动中都存在的工作拖拉的中层官吏树立一个榜样。 邓小平本人辞去了他在政府中担任的副总理职务也为这批消极被动和作风拖拉的官员树立了一个榜样,邓坦率承认自己的年龄太大了不能继续担任这一工作了。
2. 美联社报道:佩尔蒂尼访问北大的情况
【美联社北京9月20日电】84岁高龄的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今天怒气冲冲地拒绝出席在著名的北京大学举行的欢迎仪式,他对这个大学的年高德劭的校长嚷道:“我要和年轻人谈话。你去,我不去。” 当时,这件事使双方都很难堪。传出这一事件的是陪同佩尔蒂尼访华的一个人。 十分受人尊敬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刚刚晋升为中国的联合阵线组织的副主席,他亲自到佩尔蒂尼所住的国宾馆来迎接他。 当周通知佩尔蒂尼北京大学邀请他去该校礼堂出席一次欢迎大会时,他对周嚷了起来:“我不想出席任何官方的欢迎大会。我要见年轻人。我要与年轻人谈话。我要与年轻人在一起,不要与老年人在一起。你可以去参加这个欢迎会,我不去!” 主人再次劝他出席这个欢迎会,说参加欢迎会的都是年轻人,但是佩尔蒂尼就是不去,并且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 佩尔蒂尼的确走了出来,在北京大学漫步,并且和学生们聊了天。 一个气冲冲的长头发伊朗留学生上前与他说话。这个学生问他对已故伊朗国王和美国对伊朗的政策怎么看。 佩尔蒂尼说:“我要谴责美国支持伊朗国王的政策,但是,人质的事是伊朗革命的一个污点。” 佩尔蒂尼今天参观了中国的长城,稍后又会见了党的副主席邓小平。 【美联社北京9月20日电】据目击者说,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今天阔步走出著名的北京大学举行的一次集会的会场,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一些学者,而他要与学生们聊天。 目击者说,当佩尔蒂尼走进会议大厅时便说:“学生们在哪里,年轻人呢?我要看看年轻人。”他这么说是因为他只看见了教授,而没有看见学生。 和他同行的一个人说,佩尔蒂尼于是就走了出来开始与外面的学生谈话。
3. 中国军事代表团赴美考察后勤工作/美国文化代表团将访华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9月18日电】五角大楼昨天宣布,一个中国军事代表团从21日起访问美国,考察美国的后勤工作。 这次访问是在今年五月份中国高级国防官员耿飚在此访问期间商定的。 这个十五人中国代表团将参观七个州的军事设施。 五角大楼说,中国人将“参观美国的(补给品)仓库、维修保养和分配补给品的活动。” 以五角大楼负责武器发展的高级官员威廉·佩里为首的一个美国代表团正在访问中国,研究中国的工业基地。 【国际交流署华盛顿9月17日电】美《华盛顿明星报》9月17日报道: 美国的一些文化界官员应中国文化部部长黄镇的邀请,作为“文化考察团”将在10月4日至19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 中国文化界领导人遵照美国和中国领导人去年签订的文化协定和协议今年七月访问了美国,这次美国代表团的访问是对那次访问的回访。
4. 美《时代》文章:《赵总理的艰巨工作是要证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美《时代》杂志9月22日一期刊载驻北京首席记者伯恩斯坦的一篇文章】题:一个模范的政府官员的崛起赵总理的艰巨工作是要证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新任总理赵紫阳现在面临的艰巨任务是提高中国落后经济的生产率,使一个死气沉沉的政府机构振作起来。他面前的工作一大堆。举个例子说,一个外国人进口了一辆汽车,为了这辆车他跑了三趟公安局、三趟中国仅有的一家保险公司,又跑了三趟海关办事处。最后一道关口是去北京仅有的一家汽车洗车厂——汽车在领牌照前必须冲洗干净——洗车一次收费40美元。 华主席说,中国不久就要开始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但是,眼下的低效率,因没有竞争而出现的得过且过的现象,以及政府机构的疲沓懒散现象比比皆是。国家旅游局办事刻板而旅游费用昂贵:例如,除非游客同意出钱雇一名翻译陪他从机场到旅馆,否则就不给办理旅馆住宿登记。许多游客当然需要翻译陪同前往旅馆,但是,那些不需要翻译的游客不管怎么说也得雇用。向国营民航公司预订飞机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工厂里往往很脏,对机器的基本保养工作非常差。市场上的供应时好时坏,而且往往是一些碰伤的和干巴的水果和蔬菜。中国人在生活中感到特别不满的是买东西要强行搭配。 由于工作单位和地方当局对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一些私事有很大的干涉权力,因此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到外国学习、到外省市探亲要经过本单位的同意,连结婚、离婚也要经本单位同意。几个月前北京有一起离婚案。男方的单位同意了,女方的单位不同意,怎么办?经过数月的仲裁,夫妇才最终获准离婚。最令人感到伤心的是几十万对,也许有几百万对夫妇两地分居,原因是政府机构随随便便把夫妇分配到不同的城市去工作。 但是,跟过去多年的情况比较,现在的政治气氛无疑是轻松了,经济状况也好了。 中国人的确抱有要恢复他们灿烂文化的相当明显的希望。这种爱国心对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吃过苦头的赵总理开始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工作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5. 中国绝版红军邮票在日发现交回中国
【美联社东京9月20日电】日本邮趣协会星期六说,由中国红军在中日战争时期发行的一批中国解放区邮票 ——其中一些迄今亦不知其存在——在此间发现,并交回中国。 该会说,它们是由中国八路军发行的三种邮票,是四十年前由一名日本兵在中国东部河北省的一处“解放区”取得的。 邮趣协会说,该名喜欢集邮的日本兵,于1941年5月,在河北省曾一度为红军利用的废弃建筑物里的一个台柜里总共取得438枚邮票。面额为一分、五分和一角。 该会说,据中国邮政部表示,在这些邮票中,有七张一分邮票已被证实存在,但其他两种五分和一角的邮票,即使在中国亦找不到同样的。它说,集邮协会主席水原明窗星期六在该批邮票的物主的要求下,离开东京前往北京,向中国政府交还十二张被发现的邮票。该批邮票是三种票值的每款四张。(转载香港《大公报》)
6. 在台湾流传的歌曲《龙的传人》简介
【本刊讯】近几个月来,在台湾各阶层人民中流传着一首《龙的传人》的歌,它是继“校园歌曲”之后的又一个侧面,有人说它成为台湾“这一代青年表达意志和精神的象征”。《龙的传人》的歌词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湃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成长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歌曲作者简介《龙的传人》由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学生侯德健作词作曲。他今年23岁,曾读过企业管理、会计。前期作品有《捉泥鳅》等,颇受欢迎。侯德健说,《龙的传人》作于1978年12月26日。侯德健说,现在的版本与他“最初的意念已大不相同,这是个集体创作的成品”。 《龙的传人》主唱人李建复是台湾淡江大学国际贸易系四年级学生,是台湾校园歌曲爱好者,几年前曾参加过一些比赛和演出。《龙的传人》反映了台湾青年的一些思想状况 《龙的传人》反映了对祖国大陆河山的向往,多少反映了台湾年青人目前的心理状态。旅美台湾教授许倬云在《中央日报》撰文认为,有些台湾青年“有愤懑的心情”,而“相当多的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于是就产生了一些青年向大陆认同的趋向”。 《龙的传人》调子沉郁,略带悲愤。有的评论认为:“歌词本身即揉合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象征性,故能打入听众的心灵,听后胸中的郁积为之尽吐。”群众不满台湾当局修改歌词台湾当局设法修改歌词。“新闻局长”宋楚瑜亲自出面,邀集一些人对歌词进行修改,以图给这首歌的“资格下了定义”。据报道,《龙的传人》当初由唱片公司送台湾当局审查时,曾经数度未获通过,后因审查委员之一的刘德义教授据理力争,直至去年才获准通过。宋楚瑜企图利用它达到其“教育”的目的,将《龙的传人》歌词最后一段改为“百年来屈辱的一场梦,巨龙酣睡在深夜里。自强钟敲醒了民族魂,卧薪尝胆是雪耻的剑。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挑重担才是龙的传人。巨龙巨龙你快梦醒,永永远远是东方的龙;传人传人你快长大,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对于这一段歌词的改动,舆论界有人表示异议。《联合报》8月24日文章说:“在性质上,原作是抒情的,以表现一个年轻人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悲欢和历史的反省,着重于一种悲愤之情的消极性的发泄,而改后的新词却变成了教育性的,正因为如此,有人便认为改得‘有点八股味’。……由于这些词句经常在大会宣言和训词中出现,而不免使听众会产生麻木的固定反应,在效果上大打折扣。”侯德健说:“他只是在抒个人之情,并未想到这首歌流行后会对听众心态产生什么影响,更无意赋予它教育的和励志的性质,所以当宋楚瑜先生修改原词,加入新意,期使化消极的悲观为积极的力量时,这是出于一种‘代沟’。”
7. 巴西《圣保罗州报》社论说:中国发生了革命的变革
【巴西《圣保罗州报》9月11日社论】题:中国进行变革的范围 现在,中国由于年轻一代求实的管理人员代替了老一代思想家,他们明显地感觉到,西方经济更有实效,并能够更快地带来更大的繁荣,因此,在中国发生了确实是革命的变革:在它的经济计划体制内包括了市场经济因素,乃至利润;同时,反对官僚主义。经济和政治是相互依赖的,因此经济民主化产生主动性,尽管现在是很慢和谨慎的,旨在实现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的标志肯定是新闻自由。 部分地抛弃教条是迈出了勇敢和决定性的一步,不是“向前飞跃”,但却是向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飞跃。
第 3 版
1. 路透社报道:象牙海岸的热带森林在逐渐消失
说森林遭到破坏在生态平衡上造成的后果还无法估计,现在土壤严重流失,大量缺水,把象牙海岸南部害苦了 【路透社阿比让8月28日电】(记者鲍威尔)象牙海岸茂密的热带森林每年以减少5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 迅速采伐森林一直是象牙海岸取得经济成功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现在,这个国家的计划人员不得不面对森林多半被砍光的严酷的现实。 这些茂密的森林24年前的面积为1,200万公顷,目前只有400万公顷。一些最珍贵的木材,也遭到了乱砍滥伐。 在世界银行的压力下,目前对重新造林终于比较重视了。近年来,每年重新造林的面积从未超过3,000公顷,鉴于被破坏的森林面积那么大,这个数字是微不足道的。 根据最近实行的一项计划,今后5年中重新造林的面积将达20,000公顷。这项计划的资金是由世界银行、共同市场发展公司和象牙海岸政府提供的。负责重新造林工作的一个政府机构——森林发展公司的官员说,根据这项计划,象牙海岸今年能造林6,000公顷,1983年将增加到8,000公顷。这些官员希望,1985年将实现每年造林10,000公顷的目标。此后造林的目标将保持在这样的水平上。 一些专家对于保持象牙海岸的一片大森林的可能性并不乐观。 阿比让大学的阿尔诺和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顾问苏尔尼亚提出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在各种不同的土地消费者面前,估计到本世纪末林区就将完全消失。”对这个国家的森林的洗劫并不仅仅是木材公司乱砍滥伐所造成。据负责森林工作的官员和发展专家说,破坏森林的做法大体上是按照一种既定方针搞的。木材公司走遍大片林区,寻找最珍贵的树种。他们带着泥土的脚印穿过大片林区,从而为农民耕种者开辟了从未触动过的处女地。 据西德发展专家说:“除了正常的砍伐之外,还有大规模的破坏。由于农民进去种植粮食作物或咖啡、可可,每年都要失去成千上万公顷的森林。” 目前,政府已划出一个面积为350万公顷的热带林区,禁止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农民非法砍伐木材是不容易阻止的。 据负责森林工作的官员说,只有一个地区是政府禁止砍伐任何森林的,这就是在象牙海岸首都正北的邦科公园,面积为2,400公顷。 这个国家最后一片没有为人们的乱砍伐所毁的大森林是西南部的森林,这片森林直到七十年代初实际上还安然无恙。 西部港口圣佩德罗的建设,由于开发这个地区的森林资源而改变了一切。这个港口在第二年。即1973年就装运了100万立方米的木材,为那一年创纪录的出口数字作了巨大贡献。那一年,木材在出口物资中几乎占35%。去年,木材出口为240万立方米,占出口总收入的16%。由于木材生产显然已达到最高点,今后,木材将不能发挥它一向作为象牙海岸经济的三个支柱之一的作用。另外两个支柱是咖啡和可可。 这个西非最大的森林之一的被破坏在生态平衡上所造成的后果还无法确切估计,但是,由于土壤得不到热带树木过去的那种保护而造成严重流失,却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森林发展公司一高级官员科斯塔认为,失去这么多的森林是造成缺水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缺水的问题把象牙海岸南部害苦了。 科斯塔说:“森林曾经起到保持水源的作用,所以河流即使在旱季也有水,但目前河流常常干涸。加尼奥阿地区1972年出现了首次干旱,水得由卡车运去。”
2. 南极大浮冰不会融化
【法新社列宁格勒9月11日电】塔斯社今天据列宁格勒消息报道,南极大浮冰相当坚固,能够抵挡住地球的可能的迅速转暖。该社据列宁格勒的专家在苏美探险后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尤其是关于罗斯大浮冰,一些外国专家怀疑它可能破裂或融化,这将可能引起海平面的升高,给“沿岸国”造成灾难。 报告说,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探险获得成功,这块巨冰长1,000公里,宽500公里。钻探是在它的正中心进行的,打穿了它的416米的厚度。此外,冰层主要由大气的雨水所形成,最底层的6米是由海水组成的。 从钻探取出的冰的样品表明,每年仍以2厘米的速度增厚冰层,保证冰块的牢固性,它的热平衡不会受到大气和海洋可能的迅速转暖而改变。
3. 龙卷风和汽车
【苏《知识就是力量》第7期报道】根据近50年来的统计,美国上空发生的龙卷风的次数至少增加了五倍。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现象和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日益增多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在美国公路干线上经常运行的小汽车不下200万辆,卡车60多万辆。美国交通实行右侧通行。每当高速运行的两辆汽车错车时,就会造成逆时针方向的空气涡流。显然,二、三百万辆汽车所造成的涡流势必汇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这就足以说明美国上空发生龙卷风的次数逐年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是与风驰电掣的汽车洪流有关的。观察结果表明,北半球发生的龙卷风大多数正好和错车造成的空气涡流一样,也是逆时针方向的。
4. 多米尼加北海岸的海面上发现装有致命化学品的圆桶
【路透社圣多明各9月13日电】一位政府官员今天说,发现三只装有致命化学品的圆桶浮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北海岸的海面上,据认为,这些化学品毒死了数百万条鱼,并使数十人中毒。 农业部渔业司司长卡佩兰说,这些容量为55加仑的圆桶里装的物质,同毒死的鱼体内发现的物质一样。 在死鱼开始运上岸后,卫生部禁止出售和食用所有海产品。 卡佩兰说,至于这些没有标记的生锈圆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毫无线索,这些圆桶可能是15年前扔在大西洋中的。 该部估计,这些圆桶可能是扔在大西洋波多黎各海面的密尔沃基深海槽地区的,最近浮到水面上。 卡佩兰说,这些桶内装有一种磷、磷酸盐、汞和氯的混合物,它们可能是 杀虫剂的配料或工业废料。 【路透社金斯敦9月16日电】卫生部今天说,致命的化学品放出的污染正毒死牙买加西部海面的鱼。 该部告诫渔民不要捕捞死鱼或将死的鱼,并要超级市场在今后两周不要分发或销售在这个地区捕捞的海产品。
5. 塞内加尔出现不知名的飞行物体
【法新社达喀尔9月18日电】塞内加尔通讯社在这里说,当一个不知名的飞行物体飞过塞内加尔中部一个村庄的时候,有两人受伤,小屋和树被连根拔起,另外九所建筑物的屋顶都散落在数英里远的地面上。 这家通讯社援引目击者的报告又说,这个物体长30米(97.5英尺),宽15米(将近49英尺),它的顶上呈蓝色,冒白烟,发出强烈的热。 这家通讯社说,它刮倒了巴里迪安村50多间小屋,把地面上的一个装有200公斤水的水桶吸了起来,里面的水被烧开了。有消息说,这起事件持续了2分钟。
6. 美研究用化学方法早期发现马铃薯病害
【美《农业研究》月刊8月号报道】题:人工鼻发现马铃薯病害 人们能够容易地发现腐烂的马铃薯散发出来的挥发性物质,但是发现的时间不够早,不能防止病害及后来的作物损失。 明尼苏达州大福克斯的农业部科教局雷德里弗谷研究实验所,正在进行有关用一种化学方法早期发现马铃薯病害的研究。该研究实验所的生物化学家瓦恩斯说,由于病害造成的贮藏马铃薯的损失,在美国的许多地方,可能高达30%。 瓦恩斯说,贮藏中的马铃薯及引起马铃薯病害的各种有机物就象所有的活生物一样,当它们呼吸的时候,便往大气里散发各种独特的挥发性物质的混合物。比如,他发现了,害细菌性软腐病的马铃薯散发出来的挥发性物质中含的乙醇、丙酮和丁酮—〔2〕的比例,比健康的马铃薯高。 瓦恩斯说,这些挥发性物质可能具有一种温和的不使人难受的或者甚至使人喜欢的气味,但是,软腐病为二次病原生物的侵染铺平了道路。当这些病害传播开时,腐烂马铃薯发出的气味便变得很浓了。如果病害问题能够在早期发现,那末种植者或者加工者就可以立即从仓库取出马铃薯,使多数块茎得以利用而不会浪费掉。 瓦恩斯研究出了一种方法,在软腐病扩散到足以为人们闻见气味之前,把微量的说明问题的挥发性物质加以浓缩。 瓦恩斯已在他的研究中鉴别出了20多种挥发性物质,他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表示有某种特定病害的马铃薯或者不同品种的健康马铃薯的特征的色层谱。 对挥发性物质的监测有可能成为对马铃薯病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早期报警手段。瓦恩斯说,但是,这只可能补充而不可能代替良好的贮藏技术。 瓦恩斯发现,健康的马铃薯散发出各种碳氢化合物,在通风最差的贮仓里,这些碳氢化合物及其他各种挥发性物质的浓度最高。但他还发现,有病害马铃薯的贮仓里,酮类、硫醇及醛类与碳氢化合物的比例,不管通风情况如何,都始终比装健康马铃薯的贮仓里要高。 在瓦恩斯的实验室研究中以及在栓化期间的商用贮仓里,发现了聚集在仓库空气里而后消失的一种挥发性物质。栓化系一个关键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铃薯在贮藏的头一、二星期里皮变厚。这种挥发性物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迹象,说明成功地长期贮藏马铃薯是大有希望的。 瓦恩斯说,如果栓化作用进行得又快又彻底,那么,马铃薯在收获和贮藏期间受的伤就有最好的机会愈合,而且这些块茎,在贮藏晚期也不那么容易受病害。但是因为对栓化作用有利的温度与温度条件,也同样有利于直接病害的发展,所以仓库管理人员都不想让这些条件的存在超过必要的时间。 瓦恩斯认为,对挥发性物质进行监测能帮助仓库管理人员了解栓化作用在什么时候完成,这样,他们就能知道要多早开始调节贮仓里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马铃薯的成份,在整个贮藏期间,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它们适合加工成为各种不同的马铃薯制品的特性。
7. 香港《工商日报》报道:世界一些大城市建筑负荷达极限
【香港《工商日报》9月12日报道】如果你有下沉的感觉,那可能并非你的幻想。我们的建筑物和马路,使它们下面的土地负荷愈来愈重。 纽约地质研究所所长薛尔南博士说:“土地一年可能下陷6英寸。” 他曾警告城市设计人员说,土地的表层,刻正以新的和惊人的速度下沉。 薛尔南博士说:“土地的表层,只能抵受一定限度的压力,我们建筑地盘的密度,早已证明下沉的情况加剧。对于下层土壤受到的长远影响,未给予充份的注意,对于超重的建筑物压在岩层上的影响亦然。” 据薛尔南博士说,最低限度有20个世界著名的城市,包括纽约和东京在内,负担沉重建筑物的极限,已经达到。如果再多建些大建筑物,则岩石与下层土壤的移动,必然会有所增加。 在加利福尼亚州,著名危险的圣安德里亚断层,正使土地每年下沉2.5英寸。 在墨西哥,在奥麦特柏克附近的1400万英镑的发展计划,于一座14层高的建筑物完成了一半的时候,便被放弃。当时,这座建筑物的一端,较另一端低了6英寸,尽管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个地盘的坚固程度似乎足以支持这座大厦的完成。 1963年,意大利的一个水坝崩裂时,有三千多人丧失了性命。水坝下面的岩层,逐渐地滑离,直至达到每天滑离半英寸的时候,整个水坝便支持不住而崩溃了。 三年之后,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阿格里根多那里,约有一万人无家可归。一间有6个房间的屋宇,堕下一个40英尺阔的深洞下。其他的房屋也崩裂为二。 漠视建筑条例的投机者,使土地负荷过多的建筑物。据地质学家说,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经常抽取地下水,而扰乱地壳,使它变成像一块在干涸中的海绵那样。 此外,岩层的大规模下沉,是由于天然原因造成的。每年可能下沉4英寸。 薛尔南博士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岩石像果酱中的果子——它会起泡,浮上上头,然后又沉下来。” 12年前,威尼斯的著名圣马可天主教堂有崩裂的恶兆出现。当时,全市也正在陆沉。世界上两位专家被请来挽救。其中一位是荷兰狄夫脱大学的蒙斯特曼教授,他建议不可再抽取市内的地下水。另一位是萨克拉门多大学的布伦教授,他解释说,如果岩层中的水被抽干,它们终会倒塌。 下沉的感觉在海上也引起麻烦。科学家现时正在设法侦查海底的地陷和岩石移动的情形——这是引起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底地陷被视为使巴西古鲁帕市府大厦于1968年被冲入大海中去的原因。
第 4 版
1. 尼采说苏八十年代战略是接管全世界
【合众国际社纽约9月8日电】一位前国防部官员说,正当非共产党国家同大部分是由于石油价格越来越高而在经济方面遇到的困难作斗争时,八十年代的苏联战略将是接管全世界,即使这意味着战争。 曾在1963年到1969年当美国海军部长和国防部副部长的保罗·尼采,在《外交》季刊的秋季号上说,苏联八十年代的主要战略目标可以概述如下:分离北约欧洲和美国。加强苏联对波斯湾的影响和控制。包围中国并使它中立化。在西半球、特别是在加勒比海给美国制造麻烦。成功地应付由于苏联同西方军事力量直接进行军事对抗而造成的紧急事件。使得苏维埃政权里有一种是国际社会中的负责的、合法的和爱好和平的一员的形象。 尼采说:“所有这六种战略都是互相有关和互相支持的。” 尼采目前是当前危险委员会负责政策研究方面的主席。 他说,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为了实行他们首要的目标将集中力量对付西德,然后对付法国。尼采说,西德“特别容易屈服于胡萝卜和大棒政策”,因为它依赖出口和原料进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 尼采说:“从军事上或政治上控制波斯湾国家,不仅会对克里姆林宫的欧洲战略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对克里姆林宫的第三战略、包围中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战略同巴基斯坦、印度、东南亚、日本和朝鲜有关。” 但是,他说,在八十年代,苏联主要关心的仍然是第五项战略——苏联军队和西方军队直接对峙。 尼来说:“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不是要进行战争,他们是要这个世界。然而他们认为,要是不进行一场战争,西方是不会让他们占有这个世界的。” 他问道,那么西方采取什么战略才合适呢? 尼采说:“八十年代初的主要任务必须是制止、挫败和尽可能粉碎苏联各项有关的战略,同时使受到类似威胁的许多国家有机会打起精神来互相配合,这样就可以改变力量对比中目前这种不利的趋势。” 他说,美国人决不能以为,缓和和威胁可以“使我们不必担心发生军事对抗和这种军事对抗大概会产生的后果。” 他说,美国领导人的对外政策和国防政策应该“考虑到全世界这盘棋,以及今后五年到十年的力量对比而不仅仅是当前的迫切问题”。
2. 法新社评葛罗米柯访问古巴
【法新社哈瓦那9月20日电】据外交分析家们说,哈瓦那对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正式访问采取的极端谨慎态度,引起了人们对这两个国家观点是否一致产生了怀疑,但是从古巴—苏联的宇宙飞行来看,这种一致性增加了。 这些疑问是从一反常态,没有举行任何官方招待会和公开活动得出的。 如果注意到在古巴陆军中校阿纳尔多·塔马约和苏联陆军上校尤里·罗马年科在本月18日乘联盟—38号飞船进入轨道之后,当地报纸赞扬了苏联和古巴之间的友谊的话,那么所有上述匆忙得出的看法将只能由事实来说明是否正确。 此外,古巴革命武装部队部长劳尔·卡斯特罗已称这次飞行是“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葛罗米柯没有经常对哈瓦那进行访问,这使此次正式访问更显得突出,因为这位部长的唯一一次访问是早在1965年进行的。 对于完全非一般的访问都要举行欢迎招待会,但是,在这次访问期间,一次招待会也没举行。 这种情况不能不同古巴外长佩奥利本月19日把他的南斯拉夫同僚弗尔霍韦茨介绍给哈瓦那的外交使团时所给予他的接待加以对照。 这种对比尽管是逸闻,但是,有关就古巴主席卡斯特罗和他的苏联客人之间16日和17日连续举行的会谈所发表的官方消息中所表现的谨慎态度,使这种对照更加明显。 在谈到“兄弟般的和坦率的同志式的气氛”时,看来也失去了以往在兄弟国家的代表之间接触中所常有的那种热烈气氛,而两位领导人所采取的“坦率”态度使人推测他们进行了一次不见得很融洽的对话。 由于没有发表公报,说他们有分歧不是不可能的。
3. 东德雇的西柏林铁路工人要求西方接管西柏林铁路系统
【德新社柏林9月22日电】西柏林的罢工铁路工人今天拒绝同他们东德的雇主举行谈判,并要求把西柏林的铁路运输交给西方管理。 罢工领导人发表声明说,代表约600名罢工工人的委员会已决定把历时6天的罢工“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罢工工人说,由于东德铁路当局(东德铁路当局既管理东柏林的铁路,也管理西柏林的铁路)拒绝罢工工人关于举行谈判的多次要求,罢工工人已决定不同东德铁路当局举行谈判了。罢工委员会要求西柏林议会同管辖柏林的4个国家(美、英、法、苏)以及东德举行谈判,把西柏林的铁路交通交给西方管理。
4. 法新社介绍伊朗和伊克边界冲突的由来
【法新社巴黎9月19日电】最近,伊拉克通过取消1975年的阿尔及尔协议刚刚恢复了对海湾北部的河流——阿拉伯河的主权,这条河很久以来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争执的主要问题之一。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形成的这条河长达200公里,流向海湾。这条河的一部分构成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边界。 这条宽阔的水路两岸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林,它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伊拉克大输油港——巴士拉和法奥位于右岸。左岸有伊朗霍拉姆沙赫尔商业港和阿巴丹石油大中心。这两个大城市位于被伊朗命名为胡齐斯坦的阿拉伯斯坦省(阿拉伯土地),伊朗90%的石油资源集中在该省。 1937年2月签订的有利于德黑兰的条约,曾解决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争执,德黑兰取得了航行自由并使伊朗边界推进到了河的“低潮线”。作为交换条件,巴格达通过征收航行税来管理航行和负责护理河流。 自从那时起,伊拉克就反对1937年协定并要求归还划给伊朗的河岸地带。1969年4月19日伊朗正式宣布这个条约,两国间的危机爆发了。 尽管土耳其出面调解,但是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边界上不断发生事件。伊拉克建议海牙国际法院出来干预,但是德黑兰拒绝并要求签署新条约。伊拉克—伊朗多次发生事件之后(伊朗于1971年占领了霍尔木兹右侧的一些岛屿,伊朗支持库尔德叛乱),两国于1975年3月6日在阿尔及尔签订了一项协议,确定了它们的边界,特别是河界。根据此协议,边界穿过阿拉伯河中心线。 1979年10月,伊拉克要求伊朗同意修改这个协议。9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宣布阿尔及尔协议“无效”,并宣布应当对阿拉伯河恢复“阿拉伯主权”。伊朗胡齐斯坦的重要地位 【法新社德黑兰9月19日电】伊朗胡齐斯坦省在战略和经济上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该省同伊拉克有35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德黑兰当局说,该省受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威胁。 胡齐斯坦省位于海湾最北端,并靠近世界最大的油田,据估计,仅仅该省就蕴藏着680亿桶石油和95,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世界最大的炼油厂正是在胡齐斯坦省的阿巴丹城。 除阿巴丹炼油厂外,在胡齐斯坦的霍拉姆沙赫尔——在阿拉伯河上(伊拉克对这条河有领土要求)——还有伊朗最大的商业港口和霍梅尼港(前沙普尔港)的石油港口联合体。 胡齐斯坦(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斯坦)面积为65,000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60%的居民是逊尼派阿拉伯人。他们同什叶派波斯人(在伊朗是大多数)共同生活常常遇到困难。 去年,特别是在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霍梅尼委员”和在塔赫尔·齐贝尔·哈加尼领导下的“阿拉伯人委员会”之间发生了严重冲突。尽管塔赫尔·乔贝尔·哈加尼和艾哈迈德·马达尼海军上将(他当时是胡齐斯坦省省长,但是他转入地下活动己将近两个月)之间签署了一个协议,但是在这个省掀起了特别是破坏石油设施的恐怖主义浪潮。 从那时起,德黑兰当局指责伊拉克在该省制造了动荡的局势。 两国之间在1979年7月发生了一次边界冲突。 自今年年初以来,关于胡齐斯坦的骚乱的消息更少了。然而,几天以前,一包炸药使从阿加贾里到阿巴丹的输油管道遭到了损失。没有人承认这一爆炸事件是自己干的。 伊朗国家元首巴尼萨德尔两星期前视察了胡齐斯坦,据他说,伊拉克军队在该省的对面地区集结了两个装甲师。
5. 《远东经济评论》载文谈泰共内部分歧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8月22日一期文章】(约翰·麦克贝思发自曼谷)题:寻求浓厚的当地特点 在泰国共产党的队伍中就将来的战略问题所展开的辩论仍在继续,但是有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明确了,这就是设法使泰国共产党带上比较浓厚的泰国色彩,这个问题已差不多同该党应该朝什么方向前进的问题一样成了讨论的中心。 虽然这一意见分歧可追溯到四十年代,但是现在这一分歧显然已达到了危急的程度。 泰国共产党继续推迟原定在1979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泰国共产党内部出现分裂的一个可靠的反映,还表明,细微的分裂已经发展到了中央委员会内部。正如一位亚洲外交官所说的那样:“除非党团结,否则是不会进行选举的。”但是,也许一个有趣的情况正出现在地平线上。外交人士和泰国情报人士都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即泰共计划在今年10月在挑选出的一批左派知识分子和三四名泰共中高级干部之间举行一次会议,来调查有没有可能找出一种妥协方案。 这些知识分子所起的作用,是充当那些心怀不满的统一阵线成员的辩护人,他们很可能还反映了泰国共产党本身至少某一个侧面的类似意见。据了解,这些人将强烈要求召开第四次党代表大会,要求党采纳一种内向性的旨在适应泰国利益的新方针。一位同地下组织有联系的人士说,“他们现在所主张的是,泰国共产党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宣传它本身,而不是去介入范围更为广泛的宣传战。他们对国际争吵已感到极其厌烦。” 这批人显然已得到了泰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任,预计他们会提醒党,如果党坚持原来的主张,表现出不愿采取灵活态度的话,那么党注定要失败。也许最难做的工作是设法使泰国共产党相信,虽然在反对苏联这一基本立场上多半已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主要是越南侵略柬埔寨所产生的后果),但是只有通过较高程度地打入城市才能取得重大的进展。
6. 《莫斯科转而购买矿产品的不祥兆头》
【美国《商业周刊》9月8日一期文章】题:莫斯科转而购买矿产品的不祥兆头 一向被认为矿产自足的苏联,最近为什么在同霍梅尼政府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居然从伊朗进口了两万吨优质铬矿石? 对于这个问题以及类似问题的回答,使世界商品贸易观察家和苏联原料买卖人都迷惑不解。据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刚刚发表的专家们写的一篇题为《资源战争》的报告说,莫斯科可能很快就会停止向西方出口矿产品。更使人吃惊的是,苏联及其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正在市场上购买和交换各种矿产品。 但据官方数字说,苏联矿产品的生产是稳定的。这意味着莫斯科仍然是世界上矿产品主要生产国。但是,官方数字背后的迹象表明,东欧集团矿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确实在发展,同预料的石油生产一样,今后产量要下降。 这表明,苏联的战略现在要包括这样一种意图了,即怎样施加影响来瓜分世界所有的矿产资源。采取这些新政策看来是由于出现的一系列情况决定的。 最重要的是西伯利亚矿产资源开发工程的速度放慢了。虽然由于世界上天然气和石油价格昂贵,苏联的这两样产品的生产将会继续增长,但是高昂的成本和面临的技术问题是迅速开发其他原料的障碍。第二个因素(对于东欧集团内部的稳定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苏联停止了对中欧的苏联集团国家的补贴。目前波兰危机的一个根源,就是俄国的欧洲卫星国现在必须从苏联以外的地方购买原料了,价格也贵得多。 军事原因。执行新政策的第三个原因是苏联矿石质量下降了,造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探出新矿。但是,除了生产上的问题外,东欧集团新的贸易格局表明,苏联人出于军事目的,正在囤积战略矿产物资。先进军事技术对原料的要求——例如越来越多地用钛合金制造深水潜水艇的船体以及用钛合金制造宇宙飞船——迫使俄国优先强调购买和谋取某些轻质材料和稀有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