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06-06

第 1 版

1. 霍尔布鲁克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讲话

说美国正在打破美苏中三角关系,并且将把中国作为一个不同的实体来同它打交道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六月四日电】国务院的一位高级官员今天说,美国正在打破美—苏—中三角关系,并且将把中国作为一个不同的实体来同它打交道。助理国务卿理查德    ·霍尔布鲁克在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表讲话时说:“七十年代那种众所周知的三角外交再也不是考虑对华关系的一种适当的概念基础了。”    他说:“在日本、东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和西欧这样一些力量中心之间越来越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世界里牵涉到美国的广泛利益。”他说:“对华关系不是我们对苏关系方面的简单作用。”    一些国务院官员认为霍尔布鲁克的讲话是美国政策的一次重大变化。他们说,这意味着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将根据其本身的利弊,而不是作为抵销苏联影响的手段。    霍尔布鲁克说,虽然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发展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对中国今后五年的前途作出预测时应该“极度谨慎”。    在场的有中国大使馆的几名高级官员,但是他们都没有讲话。    霍尔布鲁克说,“将来任何政府都很难扭转”关系正常化的“趋势”,因为这方面“牵涉到美国的广泛利益”。    对于北京将来可能奉行的路线,虽然他是怀有希望的,但是他采取了慎重的态度。    霍尔布鲁克说:“在本世纪过去的八十年里,人们对中国的前途作出了种种猜测。但是事态的发展几乎使每一种预测都落空了,因而表明任何人哪怕在今后五年——更不用说在今后二十年——作出预测都要极度谨慎。”    他说,如果经济以目前的速度发展,到二○○○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接近美国七十年代末的水平。    霍尔布鲁克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人会对一个由独立国家组成的世界感到称心如意呢,还是会重新坚持别国应该在一个国家集团中以他们为中心、屈服于他们的优势的观点?”    ——“中国能不能在不重新采取排外政策的情况下接受外国的思想和技术?”    ——“一个富强的中国会把其精力用于国内呢,还是会采取扩张主义的做法?”

2. 魏地拉总统发言人在香港就总统访华发表谈话

【法新社香港六月四日电】据认为,阿根廷总统魏地拉对中国的访问是阿根廷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突破。    总统的一位发言人说:“我们很高兴到北京去,这是第二次一个拉美国家元首访问中国;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    他说,这次访问是走向扩大阿根廷的对外政策和在世界上的关系的“重大一步”。    魏地拉总统及其一行(八人)将在中国首都呆四天,在访问期间,他将会见华国锋主席、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    他昨天抵达香港,在这个英国殖民地作两天非正式的停留,然后前往北京。    发言人说,魏地拉对中国的访问的重点是三方面的:加强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在最高一级进行政治接触”。研究贸易的前景。    他说:“我们还希望使阿根廷在亚洲的影响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确立我们在这里的存在。”    “尽管南美洲和亚洲之间相隔遥远,但是我们认为,进行新的交往的前景是美好的。”    发言人说,他们将同中国领导人讨论广泛的国际政治问题、农业和技术交流问题,并签署关于肉类和谷物供应的协定。

3. 合众社评《人民日报》社论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四日电】阿根廷总统魏地拉在《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受到欢迎。    社论说,“魏地拉总统将……在两国的国家关系史上写下美好的一章。”    社论谈了阿根廷的国际关系,并说,阿根廷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经济霸权,强调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中国的观点看,魏地拉的访问标志中国扩大努力以寻求全世界在外交上的支持,反对苏联。    这个运动已在日本、西欧和美国进行了一些时候。魏地拉的访问是中国把这个运动扩展到南美的努力的一部分。    魏地拉在香港度过了两天,然后动身前往北京。他的发言人今天向报界发表声明说,应该“从政治的角度而不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总统对中国的访问。

4. 合众社报道:耿飚观看美军事表演情况

【合众国际社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六月四日电】中国副总理耿飚昨天在距圣迭戈海岸大约四十英里的“突击队员号”航空母舰上观看了一次美国军事威力表演。耿飚在一架F—14飞机从上空飞过发出雷鸣般的声震时高兴得鼓起掌来。昨天的活动的最精采场面是由四架F—14飞机进行的一次空中表演。这四架飞机组成菱形队形在航空母舰上空飞行。然后有一架飞机冲出机群以每小时六百英里的速度冲破音障从航空母舰甲板上空几百英尺处飞过。    头戴棒球队员式帽子、身穿印有这艘航空母舰舰名的防风衣的耿飚看到这种精采表演时,高兴得鼓起掌来。    随后这些中国官员观看了一架A—6“入侵者”式攻击轰炸机和一架A—7低空轰炸机的空中加油表演。后来他们观看“约翰·扬号”驱逐舰在航空母舰前作急转弯表演,这艘驱逐舰在转弯时出现了明显的倾侧,后来在四分之一英里的航道上关掉发动机一动也不动了。    最后是由十八架飞机作在低空飞过指定地点的表演,四架飞机一组,每组分别成菱形队形飞行。

5. 美国众议员沃尔夫文章:《我们想从中国得到什么?》

说现在提出这个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问题并非反对发展中美关系,而是为了慎重地、严格地估计建立这种关系要付出什么代价和得到什么益处。文章要求就美对华政策展开辩论    【美国《华盛顿明星报》五月三十一日文章】题:莱斯特·沃尔夫众议员:我们想从中国得到什么?(原编者按:纽约州民主党人莱斯特·沃尔夫是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洲和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    卡特政府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朝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军事关系的方向稳步前进。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不久前的访问和一月二十四日宣布政府准备考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售军用装备的公告,就是表明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从未进入过的新境界的迹象。    如果象政府那样硬说出售非杀伤性军事装备不应被认为是准备建立军事关系的行动,这种态度至少可以说是极为虚伪的。这样作不仅对曾经保证向公众说实话的政府不利,而且从对外政策角度来说,它完全回避了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大问题。    十分明显,这是个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要从这种关系中得到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并非反对发展中美关系,而是为了慎重地、严格地估计一下建立这种关系要付出什么代价和得到什么益处,包括现实的代价和益处以及潜在的代价和益处。    鉴于中美关系是全球战略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提出质问是必要的。    我同样认为,政府更确切地说明和更全面地确定它的对华政策的设想和目标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用政府自己的话说,“你们(中国)在各个领域里日益加强的力量是符合我国的政治利益的”,那是怎么符合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同你们(中国)一起发展我们两国并行的战略利益和双边利益”?此外,除了我们再三声明的从战略上反对苏联扩张主义这一点以外,恐怕我们的“许多战略利益和双边利益”仍然是模糊不清和定义不明的。    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才引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所断定的那些战略利益和双边利益,事实上中国人是否也这样看呢?的确,从对越南进行“教训”的事例证明,中国人已经表明他们准备为推进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根本不顾我们为他们的行动可能引起的后果所表示的忧虑。    对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动,中国人虽然鼓励美国通过扩大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来作出反应,但是他们一再提到中国采取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存在的限制。    上述问题绝没有包括全部问题,但这些问题是    ——或者应当是——关于美中关系演化的公开政策辩论的问题。然而政府大概没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同时,正如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懂得的,一个民主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能存在于政治真空之中。然而,这显然是我们今天推行对华政策的方式,没有就我们的行动可能造成的国际后果和战略后果进行公开的辩论和讨论。公众对我国对华政策并没有失去兴趣,最近就“中国牌”问题展开的辩论就是证明。本文就是公开邀请恢复这种辩论。

6. 西德总理施密特将于月底访问苏联

施密特说他同勃列日涅夫的会谈肯定不会是一次友好的会谈    【合众国际社波恩六月三日电】施密特总理今天说,他访问莫斯科同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的会谈“肯定不会是一次友好会谈”。    可是,总理在接见记者的一次谈话中强调指出,这次访问莫斯科将有助于在国际危机的时候保持东西方接触的渠道畅通。    施密特说:“我们将明确地、很有意义地表明我们的意见,而不是进行软会谈。我们将要表明我们的西方朋友和盟国对局势的看法以及我们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苏联和西德之间的双边对话。”    【塔斯社莫斯科六月三日电】题:关于施密特和根舍访苏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总理施密特和联邦副总理兼外长根舍将于今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一日访问苏联。他们是受苏联领导邀请的。

7. 英《金融时报》评印苏达成武器交易

说这批武器几乎是苏赠送给印的,这是苏为使印效忠自己而付出的一部分高昂代价    【英国《金融时报》五月二十九日报道】题:莫斯科向德里提出了一个难以拒绝的建议    印度和苏联在今后几周内将谈成一笔一百三十亿卢比(合十六亿美元)的武器交易。这项交易已经谈了两年了,是印度想通过更新过时的武器和扩大供应来源使本国武器现代化的二百五十亿卢比的五年计划的一部分。    但是,在印度正在极力要求俄国从阿富汗撤军的时候同俄国达成这笔交易一事,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    伊斯兰堡一向把印度购买武器视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这笔交易会鲜明地提醒伊斯兰堡军人政府,使它注意到印度和苏联之间继续存在着密切的军事联系。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曾表示愿意向巴基斯坦提供五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印度对此进行了抨击,这件事巴基斯坦至今记忆犹新。印度当时说那种买卖是对印度安全的威胁。    这笔武器交易证实,印度并不怎么打算对莫斯科占领阿富汗采取强硬路线。印度即使认为苏联是对本地区的威胁,却又觉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同苏联的利益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能这样说。    俄国这笔武器交易的利率只有象征性的百分之二点五,欠款偿还期为十七年,因此,这批武器几乎等于是赠送的。这种优厚的条件显然是苏联自出兵侵占阿富汗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拉拢印度政府的活动的一部分。这无疑是莫斯科为了使印度效忠自己而不得不付出的一部分高昂代价。

第 2 版

1. 英前首相卡拉汉谈访华观感

说他访华后对中国为维持世界和平必须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看法;中国人正以他们能克服种种障碍的自信心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个沉睡的巨人正在觉醒    【英《星期日泰晤士报》五月二十五日文章】(作者:詹姆斯·卡拉汉)题:中国为什么希望西方挫败俄国人    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已不再像二十五年以前那样与世隔绝了。它越来越成了世界舞台上的一个主角。世界上的力量关系正在改变,如果要维护和平,缓和紧张关系,中国就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在从中国回来后,对于这将是什么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看法。    在我们同华总理会见时一开始,我总结了我认为在早些时候同黄华外长以及韩念龙副外长举行的讨论中已取得一致意见的几点:自从去年秋天我们在伦敦见面以来,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增长了。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干涉侵犯了它的独立,我们双方都要求苏联撤军。    北约和华约之间的力量大致平衡这一点,意味着战争在欧洲发生的可能性比在西南亚和东南亚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对和平的主要威胁是在西南亚,这是因为它对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石油供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们一致认为越南军队必须撤出柬埔寨,虽然我们对河内推翻的那个政府的评价并不一致。我表示了工党对波尔布特采取的恐怖措施的谴责。    简言之,由于苏联的或苏联支持的军事干涉引起了对东南亚和西南亚和平的威胁。关于伊朗问题,我们一致认为,最可能保证人质安全返回的办法是通过政治或外交行动,而不是依靠军事手段或经济制裁。不能容忍人质继续被扣留,我们必须给美国提供最大帮助。    华总理记下我的论点,并且逐个谈了我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他的那种细致方式给我的印象很深。特别是,俄国人不是正在机会主义地利用那些可能利用人民的贫困和不满的地方的革命形势吗?或者,他们不是有一个统治全世界的总计划吗?    华总理重申中国的观点说,苏联入侵阿富汗确实    是从侧翼包围他们的最终目标——西欧——的全面战略的一部分,其手法是向南推进到印度洋和波斯湾,取得对中东产油地区的控制权。    同俄国人谈判是否有意义,我们对这一点的看法不一致。由于估计苏联在阿富汗的军队多达十万人,中国人明确地认为,谈判不会有成果。他们还认为,目前中立化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原则上,他们不反对举行谈判,但是在他们看来,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必须通过我们的抵抗迫使苏联处于经济困难之中。中国人没有充分阐明这种抵抗的性质,不过他们说,他们同阿富汗反政府力量没有接触。当苏联处境困难并认识到它不能取胜时,谈判的时机就来到了。    我毫不怀疑他们的强硬立场,也毫不怀疑,他们对对话和谈判的价值或许是过分悲观了。同样,华总理使我相信,他和他的同事们完全有理由、并完全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他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解决他们迫切的经济问题:严重的住房短缺、原始的工作条件、很低的生活水平和低生产率。当我们离开首都宽广的大街和庄严的建筑物,到六大城市旅行时,我们亲眼看到了这些问题。    我在第三世界的其他许多许多国家也看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没有作出努力转移我对中国贫困现实的注视。中国各级领导人的务实态度给我的印象更深,他们愿意考虑在以前是不能设想的解决他们问题的办法。    邓小平副总理在同我举行的范围很广的一次会谈中说,尽管去年气候条件不好,但取得了好收成,这是国家鼓励实行新的刺激制度的结果。在各个公社,现在让各个家庭和小组负责部分土地,用准许他们单独保留和处理农产品的办法,鼓励他们生产更多的农产品。    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也提高了产量。结果,有些过去依靠国家给它们补充粮食供应的地区现在粮食产量等于以前的两倍到三倍。    我看到和听说正在兴建一些巨大的新工业企业    ——水坝、化肥厂和卡车工厂、钢铁厂。    我很想探讨一下英国怎样才能帮助中国的发展努力,当然,还有英国怎样才能从中得到好处。除了我已提到的石油和采煤技术外,邓副总理提出水利、机床和电子学是值得探讨的领域。    我听到的关于臭名昭著的四人帮的情况比我原先预料的要少。他们造成的损失是真实的,而且是大量的,但是我觉得华总理和邓副总理非常清楚地知道,任何政府都不能老是气冲冲地回顾过去作为解释当前困难的手段。    他们的眼睛盯着将来,他们希望到二○○○年使中国每个人平均收入增加两倍,达到一千美元,他们估计,那时中国人口将达到令人惊愕的十二亿。即使他们成功了,中国仍然是个穷国。访问者在许多地区获得的极其深刻的印象,是男男女女从事艰巨的、难以忍受的纯体力劳动的印象。    但是,中国人正在以相信他们的技术能力能够克服种种障碍的自信心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这种自信心来自中国是不可毁灭的信念。这个沉睡的巨人正在觉醒,如果他们保持团结,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2. 纽约《华侨日报》文章:《美国城郊的迁移潮》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中产阶层的白人又陆续从郊区迁回市区    【纽约《华侨日报》三月二十四日文章】历史是喜欢作弄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大城市出现大规模的迁徒潮,白人居民纷纷迁离市中心区,到郊区去居住。然而曾几何时,如今又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回流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白人重新返回市区。    当年,大量城市居民迁移至郊区,是因为市区人口过度稠密,犯罪率剧增,街道治安不宁所致。有能力的白人,纷纷在郊区居住以求得宁静;而更大的原因,还是拥有汽车的人普遍的缘故,因为自五十年代以来,汽车的数量激增,人们出入多靠它代步,所以迁往郊区居住而返回市区工作,并没有什么不便之处。    城市居民大量移居郊区,零售商也随着迁徒,新的购物中心在郊区应运而生。这样一来,造成了城市商业区的雕零现象,市区成为“中空外密”的状态,市当局的税收亦随之缩减。在另一方面,涌进市区的是“下层阶级”和有色人种,而其中失业的很多。结果,市当局面临税源枯竭和社会服务负担加重的局面。美国城市一个接一个面临财政危机,与此很有关系。    白人迁徙潮在六十年代达到了最高潮。然而,所谓“物极必反”,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情况出现变化,中产阶层的白人又陆续从郊区迁回市区来。一九七六年,首都华盛顿的人口统计显示,白人市民人口增加,这是二十五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与此同时,纽约等大城市郊区人口增加的趋势也缓和下来,不少白人居民陆续迁回原来的居住地区。    所以出现这种转变,是因为郊区呈现饱和状态,而且继承了过去市区所面临的问题,如犯罪、贩毒、人口拥挤、高房产税和污染等等,郊区已不再是静土和安乐窝了。同时,由于市当局推行市区重建计划,结果把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挤到郊区去,向来是“纯白”的郊区日益变成黑白混合区,种族摩擦现象开始增加。    在另一方面,当局为了控制郊区无限制的发展,实行零度发展计划,即通过划界方法,拒绝装置自来水和排污水沟渠,反对建筑廉价平房,以便遏止人口继续拥挤的现象。就是想迁移到郊区去的居民,也只好望而却步。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经济。郊区新房子的价格,每年涨价超过百分之十,租金也在不断上涨,要继续居住下去实在不易应付,于是,不少人退而求其次,购买或租用市区旧房子。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能源问题。汽车虽然方便,但没有汽油则成了累赘,许多人为了节省汽油和排队购油的时间,于是又迁回市区。

3. 美联社记者自伦敦报道:通货膨胀严重影响英国家庭生活

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一个老扒手在洗手不干十年以后又开始行窃了    【美联社伦敦五月二十五日电】(记者:尼基·芬克)现在更多当爸爸的穿更便宜和更普通的花呢衣服,更多当妈妈的出去做兼职工作,儿女们则用褐色袋子装上饭带到学校去吃,而不吃学校提供的较贵的饭,以此帮助家里节省开支。    英国人还面对着其他一些挑战,正在为工业化的西方中最高的通货膨胀率进行搏斗:以特有的“顽强不屈”精神对付着过日子。    就连伦敦有名的扒手也感到日子不好过。扒手希尔达·怀特(八十七岁)由于物价不断上涨,在洗手不干了十年以后,又开始行窃了,这是本月在英国一个法院以抢钱包的罪审讯她时她的律师对法庭说的话。    她的律师呼吁说,“在这样的时世,不要审判她可能是更仁慈和更宽大的。”    玛·撒切尔首相政府预料,“更糟的情况还在后头呢。”    虽然西方其他地方也由于石油涨价而给通货膨胀火上泼了油,但是英国北海储藏的丰富石油并没能够对英国一轮又一轮的无尽头的物价上涨有所帮助。    本月,撒切尔夫人管财政的大臣们宣布,四月份的通货膨胀率是百分之二十一点八,是四年来最高的,也是工业化世界最严重的。    从伦敦派头的打杂女工到切尔西的社会名流,都对“能够凑合着用”老式的煤气灶和穿破旧的冬大衣感到自豪。    在“超群”商店,伦敦每年举行两次大拍卖,拣便宜货买的妇女很可能是一位公爵夫人。    对马克斯和斯潘塞这个大商店网(每三个英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在此商店网购买其内衣的)来说,来自对通货膨胀感到厌倦的顾客的信息是:少一些饰边,多一些实用价值。发言人艾伦·斯彭斯对美联社记者说,该商店已使其多数服装生产线改了式样,取掉那些不必要和花钱多的虚饰部分,并且减少花色。    现在不再时兴“太时髦的”东西了。    教育方面的官员说,本学期有一百万学生不再吃学校的午餐了,因为他们的父母花不起这份钱。最近,有些地区这种费用从三十便士(六十五美分)猛增到五十便士(一点一五美元)。    有些地方政府自治会已下令检查褐色袋子装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如何。    这意味着英国母亲们的活儿更多了,统计表明,为了增加家庭预算,她们大批大批地重新去工作。    许多人与其他手头拮据的母亲分干一个工作,当然也分领工资。    在劳埃德银行,有五百名妇女干这种与别人分干的工作。有些人是你这周干,我下周干,或者你今天干,我明天干,有些人则是上、下午倒着干。    玛·撒切尔政府说,由于工会要求用提高工资来解决问题,英国的通货膨胀很厉害。    本月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工资平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一,几乎与通货膨胀齐步。    但是《现在!》周刊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人员——从企业经理到学校教员,从司机到建筑工人,从机床工人到厨师——的平均工资比其他欧洲人少得多。

4. 布拉兹沃思谈在中国南方的见闻

【英国《观察家报》五月二十五日报道】(作者:丹尼斯·布拉兹沃思)    我随着卡拉汉南去参加一次又一次的宴会,越往南,中国越活跃。陪同的女干部,在北京穿的是合体的灰色制服,不久就换成天蓝色的,后来又换成彩色的外套和百褶裙,最后在广州送别时穿上了连衣裙。    在重庆,自由市场上讨价还价之声嚷成一片,官员们坦率、轻松。在上海,个体街道“合作”企业招徕了许多人——修鞋匠在路边设一个摊子,裁缝在一张摇摇欲坠的桌子上裁衣服,木匠在弄堂里做衣柜。    商店橱窗里摆满了引人注目的商品,从彩色乳罩、漂亮的西式服装到高压炊具,日本计算机等应有尽有。据估计,三口之家现在每月能积蓄十英镑左右。    四川省为权力下放和私人企业自由发展树立了榜样,在那里,一些工厂完成定额以外生产的东西可以随意出售,可以利润提成。一个工人月工资十六至十九英镑,每人一律补贴一点五英镑来弥补食品提价所受的损失。食品提价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工人超额完成任务每月还可收入十英镑。    在公社里,七分之一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当自留地,农民把他们的产品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出售,但是现在可能还要把七分之一的集体的土地分给个人或家庭,农民种植的庄稼上缴集体以后剩余归己。    重庆的官员说,农民们自己干活时,产量提高一倍,但是,当问他们,那么把更多的土地分给农民是否更合乎道理呢,他们很快就回答说,农民们还必须懂得,带来繁荣的是集体化而不是资本主义。    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矛盾”之所在。    人民是满意的,因为他们现在有了比较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还不满足,因为他们还要求得到更多的东西。

第 3 版

1.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六月号文章:《爆毁楼宇专家》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六月号文章】题:爆毁楼宇专家    我们站在迈阿密市的一条街上。街对面是一座一段街长的十一层高混凝土大楼。爆破拆毁专家杰克·卢瓦索指着大楼的一角说:“我们爆破时,楼的那一角先坍。其余的分九次炸倒,每次间隔半秒。八秒钟内,全楼倒塌。照我们的计划,碎块最远的会向街心飞五公尺。其余的向大厦内倒落或倒在屋后的空地上。”    这简直教人难以置信。我以为爆炸总是碎片四下乱飞,无从控制的。而这个人却告诉我这座楼宇在爆炸时将如何倒塌,碎块会飞落何处。    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了爆破地点。警察已设立了警戒线,我能感觉到大家都渐渐地紧张起来。警报器的鸣声更加强了紧张的气氛——爆炸前两分钟长鸣两次,一分钟长鸣一次,十五秒钟短鸣三次。然后开始倒数:“三,二,一,炸!”砰,砰,砰!    在一段仿佛是极久的时间,其实不过是几秒钟,楼宇屹立不动。然后正如杰克所说的,楼的那个角首先坍落,随后整座楼宇倒塌,化成了一堆五公尺高的钢筋混凝土块和飞扬的灰尘。    杰克的公司设在马里兰州陶森市,名叫控制爆破有限公司。专门用炸药将逾龄不堪再用的大建筑物化为易于搬运的碎块破片,作业迅速,安全,有效。公司的主要人员除杰克外,还有他的妻子弗蕾迪,大儿子马克,二儿子道格。    公司所用的主要工具除了高性能炸药外,便是重力。由于任何高于地面的东西都会下坠,杰克和家人便破坏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支承,并使建筑物按计划坍塌在预定地点。必要时可将建筑物向内折叠,使墙一面面的倒下摞起,像折硬纸盒一样。    控制爆破公司曾在巴西圣保罗市商业区中心炸坍一座三十二层楼的大厦。大厦一侧距另一座大楼只二十五公尺,另一侧是座建筑优美的大教堂。杰克对我说:“经过几个月的详细策划,仍觉得会有失误的可能。为防万一,我们采用了一种特别方法装置炸药,将大厦断为每六层楼一截,每截高约二十公尺,由于这高度小于二十五公尺,亦即小于它和最近邻厦间的距离,所以不会倒在邻厦上。”    我问杰克这是不是他历来最棘手的一桩工作。他答道:“不是。最难的是几年前我们爆破的那座雷达塔。塔在波士顿以东二百六十公里的海上。水深二十四公尺。塔有三条支柱,各长五十五公尺,    直径三公尺。我们不但要把塔炸倒,还要使它浮在海面。海岸警卫队不要它沉下水底,因为它太重,打捞不易;又太高,会危害过往的船舶。由于这些要求,承包打捞工作的人在塔身内装填了一整船泡沫塑胶,使塔身可以浮在水面。但是如果爆破时塔身横着倒下,撞及水面,撞击力会使塔身破碎沉没,所以我们必须使它竖直地落入水中。    “不幸就在将要进行爆破时,飓风来了,掀起了十二公尺高的大浪。由于我们已在塔上装置了一万四千五百公斤炸药,所以不能不继续工作下去,一切准备妥当后,我们必须乘划子冒着那样的风浪,离开塔台。最后一切顺利。”    卢瓦索全家共做过三千多件爆破拆毁的工作,包括桥梁、烟囱、高塔、隧道,以及大厦。事实上,用控制爆破法拆除都市中楼宇差不多完全是杰克想出来的办法。他早在一九四○年就做林务员,担任炸除树桩工作。然后从事爆破拆毁建筑物。他曾在大学攻读工程及地质学。一九六○年,他创立了控    制爆破公司。爆破这行生意可不是容易做的。只要一次失误,便足以使公司关门大吉。有家公司炸坍了原要拆除的一座大楼,却把一座与之相联但不准备拆毁的也弄倒。还有一次,建筑物倒塌时,压死了五名工人。    我从前认为以爆破为业的人一定都是顽强粗鲁的硬汉。卢瓦索一家人都文质彬彬,智能很高,而且有高度的合作能力。    需要炸除的建筑物不同,所用的炸药也不一样。    钢架的建筑物要用特种V型炸药包,爆炸时发出高速线性喷射冲击波,整齐地切断钢柱。砖石建筑物则在选定的柱或墙上钻孔,填入炸药。安装炸药前,须以几星期时间从事准备:拆除不安装炸药的墙,免得在爆炸时阻缓建筑物的倒塌。新式炸药须受强力震荡才会爆炸,因此需用雷管来提供震荡,每料炸药装置雷管一个,用电力引爆。    平常绝少有人会那么想:一座楼宇内约有百分之八十五是空气。爆破后,下塌的楼层地面会压缩楼中空气,造成极强力的喷射气流。如果不加防范,破片碎渣会吹飞至建筑物外,所以爆破商必须防止这种情形发生。灰尘飞进银行,那就可能要花上万美元才能把银行的机械与电子设备清理干净,恢复使用。    我问他:“喷射气流那么强,你用什么方法使墙壁不向外倒,飞击对面的店铺呢?”    杰克的答复是:“一种方法是安排延缓爆炸。先把建筑物一边的支承炸倒,全楼的碎片就会倒向那一边。”    卢瓦索一家人对炸药特别小心,但并不畏惧炸药。    他们坚信炸药并不比电、汽油更危险。可是你必须会用。    我曾参观杰克进行爆破拆毁纽约州西拉库斯市一座钢筋混凝土多层停车场。我看着杰克和道格在星期六下午完成了装置炸药的工作。    星期日早晨,我随杰克和马克前往爆破地点,看他们作最后检查和核算。然后是照例的紧张,警报器鸣叫,倒数—突然,楼宇照预定计划倒塌。    事后我们同进早餐。道格食不下咽。他伸出手来给我看,手在发抖。他的心情还未平静下来。    我问道:“这怎么办?”    道格说:“我回家去休息。一两天后再恢复工作。”

2. 美联社报道:《世界上最小的婴儿》

【美联社加利福尼亚州长滩五月二十九日电】题:世界上最小的婴儿    拉塞尔·威廉斯是个健康的六个月的婴儿,他现在的体重是一些正常的婴儿初生时的体重。长滩纪念医院的医生们说,他是美国活下来的最小的早产儿。    拉塞尔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时重四百六十克(一点零一磅)。医院直到今天才把他出生的消息公布,医院发言人布雷肯伯里说,这是因为“这么大小的婴儿常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有一些婴儿会死亡”。    布雷肯伯里说:“我们认为,他是在美国出生的活下来的最小的婴儿。他今天实际上有六个月了。”    他出生在纪念医院医疗中心的妇产医院,早产十四周。福克纳一九七八年出生在圣迭戈时重一点零六磅。拉塞尔比这个女孩还轻。    拉塞尔现在重八磅(三点六公斤)——这个孩子的医生特贾尼博士说,婴儿经一位小儿科神经病学家检查后已于四月二十一日回家。    特贾尼说:“现在看来拉塞尔发育正常。”

3. 透明的鱼

【苏联《农村生活报》报道】在鱼族里,胎鲬是罕见的怪鱼。身上无鳞,呈浅粉红色,有颜色闪变的珠目色光斑。    这种小鱼身上充满琥珀色的脂肪,长短如小指,从头至尾透亮。    这种鱼没有鳔,只有胸鳍,又薄又细,仿佛是用蛛丝织成,像蜻蜓的翅膀。胎鲬几乎是垂直游动,头朝上,尾部弯曲,鳍不时摆动,似在水中翱翔。胎鲬不产鱼子,而是胎生活的鱼苗。「产仔」之前,浮上水面。由于压力的急剧变化,鱼苗破肚而出,这种繁殖了后代的胎鲬也就随即死去。    胎鲬白天在深达一千米的深水处捕食小虾。即使是在透进一点点阳光的水里,胎鲬也会感到不舒适,它呆然不动。只是在贝加尔湖的冷水深处才常有这种小鱼。世界上其它地方还尚未发现胎鲬。

4. 《一九六九年-----踏足另一世界》(下)

经过两次不载人飞行,重复检验登月舱和土星五号火箭性能后,一九六八年十月,三位太空人登上阿波罗七号环绕地球十一日。十二月,阿波罗八号载运三个人环绕月球十次,一九六九年三月,阿波罗九号的太空人练习与登月舱会合及衔接的操作,并试穿月球上适用的太空衣。五月间,阿波罗十号的登月艇“探察”号降至宁静海上空九英里处。实际登陆月球的一切已准备好了。    七月十六日早上,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角附近街道拥塞着差不多一百万人,争看太空船升空。庞大的土星五号随着连续不断的轰隆声离地升空,斜向海洋上空飞去。这批太空人包括非军职的飞行队长阿姆斯特朗,美空军上校曾获宇宙航行学博士衔的奥尔德林,美国空军中校柯林斯。照计划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鹰号降落宁静海,柯林斯则留在驾驶舱内不降落。三日之后,这三人开始绕月飞行。二十日中午过后不久,鹰号和两位太空人离开驾驶舱,降至较低轨道,离月球表面五万英尺。到了程序规定的时间,阿姆斯特朗开始最后十分钟的降落。鹰号靠近月球表面的时候,阿姆斯特朗发觉他们正朝着巨石堆积的深坑前进,于是急忙自己动手控制,将登月舱驶向较安全地点,让鹰号轻轻落下来。接着他用无线电报告说:“休斯顿,这里是宁静海基地。鹰号已经着陆了。”新世界及未来展望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逗留大约二十一小时,其中有两小时是留在登月舱外。月球环境很恶劣,没有空气,气温在华氏零下二百五十度至华氏二百五十度之间,变幻无定,微流星体以每小时六万四千英里的速度飞来,为了保障安全,他们配备特制绝缘压力衣、鞋、手套、头盔,和护目镜,并背负着轻便的养生设备。在地球上,这些装备差不多重达一百九十磅,但月球引力仅及地球六分之一,因此在月球上重量只是三十二磅。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步行时,形容月球“有一种自成一格的荒凉之美,和美国许多沙漠高地相像。”奥尔德林称它为“壮丽的孤寂”。两人在重登鹰号前,研究登月舱附近的地形,布置三项科学实验设备,并搜集月球尘土和石块标本。他们依照原定计划从月球起飞,和绕月飞行的驾驶舱哥伦比亚号重新会合。七月二十四日,在升空一百九十五小时后,驾驶舱降落太平洋。为了防范他们万一带来月球微生物,又过了两个多星期,才公开受到美国和全世界空前盛大的英雄式欢迎。    后来还有五次阿波罗飞行。阿波罗十二号登月舱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在月球风暴海登陆,太空人检查了勘测者三号的残存部分,发觉经过两年半暴露于月球真空及极端温度的环境下,几乎完全没受到影响。一九七○年四月阿波罗十三号在飞向月球途中动力舱内储氧箱爆裂,缩短航程,经过巧妙的维修工作,太空人从登月舱取得电力及养生系统供应,度过紧张而寒冷的回航。一九七一年二月,阿波罗十四号登月舱把谢泼德和米彻尔载到茂洛坑地点,阿波罗十五号、十六号和十七号的登月,太空人在月球上逗留较久,他们用“月球车”在月球面上走得更远,并搜集了数百磅月球岩石泥土的样本。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阿波罗十七号担任人类探访月球工作第一回合的最后一次任务。自此以后,研究重点已有转移,着重发现人类在扩展飞行任务中能够做些什么,和派出不载人太空船探索其他行星。苏联于一九七一年四月发射第一颗环绕轨道的太空站、十八吨重的礼炮一号,上面装设生物学实验室和特别的科学仪器。一九七一年六月,联盟二号载了三个人,其中两人在礼炮一号上进行初次实验。在他们完成二十四天任务返回地球时,发生悲剧,三人全体因意外罹难。美国太空实验室于一九七三年进入轨道。总计有九个太空人分三次到访,他们一共逗留在轨道三千多小时。显示出在永远沿轨道运行的太空站内举行试验和观察,可以获得有关太阳物理、地球资源和人在太空各种反应等问题的宝贵知识。一九七五年五月至七月间,两位苏联宇宙飞行员在礼炮四号太空站上生活及工作了六十三天;七月中旬,阿波罗与联盟太空舱在轨道上相连,衔接两天。    美国于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发射的太空实验室于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午夜堕落地球焚毁。一九七九年八月苏联太空人在太空站上生活一百七十五天后,安全返回地球。    七十年代中叶,美国的和苏联的不载人太空船开始远至其他行星。苏联探测金星太空船穿过围绕金星炽热的腐蚀性云层,安全降落,用无线电把有关这颗神秘行星的大气和地质结构资料发回地球。美国先锋号的太空船详细测量过木星和土星,另派出两艘美国弗京号自动操纵降落星球太空船,搜寻火星生物证据,第一艘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安全降落。    未来的载人太空旅行,可能要待发明了用过仍可再用的火箭和太空船之后才能实现。否则,只能飞行一次的旅行工具耗资太庞大,浪费也多,颇不实际。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设计人员主张发展一种在太空经常来往的交通工具,载运人和装备经过永远环绕轨道的太空站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间。这种系统可能终于开辟一条路径,在太空,月球和行星上建立殖民地,并向太阳系以外更远处作探险旅行。要推行这些远大的计划,所花的时间和金钱要远较把人送上月球多得多,但其价值也更大。(下)

第 4 版

1. 美报文章:《情报战:莫斯科的隐蔽空军力量》

说苏联民航飞机可以立即用于军事目的,近年来对加强军事空运能力作了巨额投资    【英国《每日电讯报》六月二日文章】题:情报战:莫斯科的隐蔽空军力量    美国防务问题分析家们估计,一旦有事,美国需要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把一个全副武装的机械化步兵师运到海湾地区,而俄国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却可以将十个这样的师运到同一地区。    苏联空运部队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对一场危机作出反应,这不仅反映出苏联南部和阿富汗基地距离较近,而且也反映出俄国人近年来对加强他们的空运能力作了巨额投资。    运输航空兵是苏联空军的五个兵种当中的一个。它拥有一千八百架飞机,大约五万名地勤人员。此外,苏联民航即苏联航空公司还可以提供一支隐蔽的空军力量。    美国五角大楼的一位高级顾问最近编写的一份秘密报告指出:“俄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没有一种运输机不是既军用又民用的。运输航空兵采用的所有各种运输机,苏联航空公司也都采用。”    这意味着,民航的飞机可以立即用于军事目的,而不需要安排专门的地面控制设备和训练等等。    靠苏联航空公司的力量,俄国人有能力向一个预定国家运送大批空运部队、坦克和装备,而又不会立刻暴露他们活动的军事性质。苏联运输航空兵的飞机重新涂上苏联航空公司的标记,就同商用飞机一样,无法辨认。    由于这个因素,苏联航空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业务的迅速扩大尤其令人不安。据信,苏联航空公司驾驶员所飞行的航线现在总计长达五十多万英里,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多。    研究苏联军事能力的一位著名美国分析家,赫德森研究所的威廉·施奈德博士警告说,俄国人正在研制一种新式的具有战略航程的运输机,来补充现有的安—22、伊尔—62和伊尔—16。他认为,这种新式飞机在航程和载重量方面将达到或超过美国空军的C—5A银河式飞机,它已经取名为安—40。

2. 美报评美国和东盟国家对越南的态度

说美和东盟之间已开始出现一些破裂和分歧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六月三日文章】题:美国—东盟—中国对越南的态度表现出关系紧张的迹象    实际上至少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美国和东盟的成员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将继续结成反对越南的统一战线。    但是据东盟的高级外交官说,在这种表面上团结的背后,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破裂和分歧,在那个地区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和发表的许多声明,并无助于澄清局势。    今年二月,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访问了东盟各国的首都。泰国新总理炳·廷素拉暖将军访问了新加坡和吉隆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领导人今年三月在马来西亚的关丹举行了会谈。最近,越南外长阮基石访问了马来西亚和泰国。    人们有时对这些领导人在访问期间发表的许多讲话的不同调门和不同重点,进行了过分的解释。据说美国曾鼓励马来西亚设法同河内和解。人们说泰国新总理在越南问题上的态度比他的前任“更软弱”。    据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柬埔寨问题上,愿意接受的条件比泰国和新加坡要低一些:越南只需要保证泰国的领土完整,而不必从柬埔寨撤军。    据联合国的一些能了解情况的高级外交官说,这些消息是错误的。    但是在这个“三边联盟”(中国—美国—东盟)的成员国中间,在看法和长远目标方面有分歧:    ——中国不仅支持红色高棉,而且也希望最终使他们重新上台。它谋求使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就范。    ——美国确实不能肯定它在印度支那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但是它肯定不坚持让英萨利、波尔布特和乔森潘重新上台。    美国正在打“中国这张牌”,但是它早晚有一天可能恢复同莫斯科的对话。由于同样的原因,它可能发现帮助越南巩固其不受莫斯科和北京控制的独立地位是可取的。它谋求使越南中立化,而不是把它征服。    新加坡和泰国比较直接担心的是越南的扩张主义,而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部分是由于它们的种族组成情况)主要担心的是中国对那个地区的威胁,而不是越南对那个地区的威胁。据说,它们感到,泰国目前在外交上对越南的态度冻结了柬埔寨局势,而且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它们认为,东盟应该在给河内胡萝卜的同时还要手拿大棒。例如,它们说,东盟国家应该向河内明确表示,它们既不接受亲华的柬埔寨,也不接受由越南控制的柬埔寨。    至于美国的政策,仍然同中国在那个地区的外交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且永远坚决反对越南是否明智的问题,一些美国高级官员在私下表示怀疑。一位注意东亚问题的能了解情况的大使说:“实际上现在远远不能肯定中国在亚洲的长远利益和美国在亚洲的长远利益是否一致。”    这些分歧也许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往往引起相互怀疑,而且已经导致了误解和一些谣传。    无论如何,越南在柬埔寨问题上的不妥协态度,没有给东盟国家、中国和美国留下什么外交上的回旋余地。

3. 《华尔街日报》发自越南头顿的报道:《西方在越未找到石油 俄国应邀参加勘探》

【美国《华尔街日报》六月三日报道】(巴里·韦恩发自越南头顿)题:西方人在越南未找到石油据说俄国应邀参加勘探    外国石油公司期望能在越南找到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经过几个月的钻探后,这一希望落空了。    外国石油公司的一位经理说,“原预计会再出现北海那样的情景。”他又说,“在三家外国石油公司打出十一口枯井之后,每个人都失望了。”    这三家外国公司是分别代表西德、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公司的。它们的问题不仅仅是至今还未找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石油,而且越南政府还在勘探和生产近海石油的条件上采取了强硬路线,从而妨害了它们的进一步努力。    西方人最近遇到的问题是,河内已邀请苏联参加石油勘探。至少已有这方面的传闻,而且越南政府也部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据在越南流传的消息说,俄国人已获准进入以美国飞马石油公司为首的财团在一九七五年年初发现石油的那个地区。    俄国打入越南近海石油业的重大意义超出了经济范围。例如,这一行动也许会使莫斯科在南海获得海军基地。它还能够使莫斯科增加对驻在柬埔寨的二十万越军的财政支持,办法也许是缔结一项合同,规定以更多的军事援助和军事装备换取石油。美国石油公司未参加越南沿海石油的钻探,因为自一九七五年南越政府垮台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在实行贸易禁运。

4. 苏报载文批评苏消费品供应不足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六月二日电】共产党报纸《真理报》今天谈到了俄国消费者多年来感到失望的事情,即基本消费品一向难于买到,有时根本买不到。这一点是黑字印在白纸上的。    《真理报》上的这篇重要文章是两天内以批判的观点严格地回顾苏联工业情况的第二篇文章,它可能预示本月要召开的最高苏维埃会议将对政府进行整顿。    《真理报》说:“人们要购买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和十分有用的所谓小商品是很费功夫的。洗衣粉、牙刷、牙膏、灯泡和电池有时缺货。这是负责生产群众大量需求的商品的政府各部门和各企业的领导人责任心不强的结果。”    这篇文章没有指名批评哪些部长,但是观察家们一致认为,它肯定是责备轻工业部长塔拉索夫。    昨天,《真理报》笼统地指责石油加工部并指名地批评该部部长。    《真理报》头版刊登的批评常常表明,问题已引起党的最高级领导人的注意,正在准备采取惩罚性行动。最有可能宣布作出这种决定的时间,将是在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的期间。上月已宣布最高苏维埃将在六月二十四日召开会议。

5. 美刊报道:苏八○至八一年度粮食进口前景

说苏将进口粮食二千二百万吨至三千四百万吨    【美国《国外农业简报》五月九日的一期报道】题:苏联一九八○    ——一九八一年度粮食进口前景    鉴于世界各地有充足的粮食可以购买,苏联一九八○——一九八一年度(一九八○年七月至一九八一年六月)的粮食进口数量大概会象过去一样大。虽然国外的人不知道苏联的粮食储备量,但是人们可以推测,苏联粮食储备在一九七九——一九八○年度几乎耗尽了,因为苏联曾努力抵销美国禁止出售粮食和苏联国内农业歉收造成的影响。根据目前的估计,苏联一九八○——一九八一年度粮食进口数量将约达二千二百万至三千四百万吨之间。即使苏联本年度农业收成达到一般水平或超过一般的水平,为了满足消费和储备的需要,苏联的粮食进口将仍然大大超过二千万吨。另一方面,如果收成不好,苏联要进口三千四百万吨以上的粮食就会遇到困难,除非它大大改变贸易方针,不仅仅是向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买粮。苏联究竟进口多少小麦,多少粗粮,这要看苏联的需要和贸易可能性而定。但是,初步的估计是:进口的小麦为九百万吨至一千五百万吨之间,进口的粗粮为一千万吨至二千万吨之间。

6. 美一企业顾问说:苏联集团欠西方银行八百亿美元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六月一日电】苏联集团各国欠西方各银行八百亿美元的债务,据华盛顿一位企业顾问说,俄国人不打算偿还这笔钱。    詹姆斯·惠特迈尔在这一期的《华盛顿月刊》中还说,西方各银行在苏联“拖欠偿还之后”还继续提供“新的贷款”。    惠特迈尔说:“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方银行允许苏联集团的未偿还债务积聚到六百亿至八百亿美元,这是相当周到的。”惠特迈尔是国际商业调查所的顾问。    他说:“这笔债款十分庞大,一旦苏联赖帐,就可能引起能够使资本主义国家银行系统瓦解的金融恐慌。”“国际社会越来越担心苏联集团各国将永远没有能力弄到足够的硬通货还债——或者更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这些国家首先不打算还债。”    他还说,由于西方国家知道苏联赖帐会造成什么后果,这就使苏联能够“利用赖帐的威胁作为一种手段,来迫使西方作出政治上的让步”。

7. 印将向苏提供五十万吨大米

【法新社新德里五月二十九日电】印度《金融快报》今天报道,印度将向苏联提供五十万吨大米,以换取同等价值的原油和石油产品。这家报纸说,以大米换取石油的一笔换货交易已经最后确定下来,预计不久就要正式宣布。    这家报纸说,苏联极其需要粮食,特别是在美国停止提供粮食之后。除此而外,苏联的粮食生产又大大地下降了。

8. 马科斯说菲将同中越马谈判解决领土争议

【合众国际社马尼拉六月三日电】马科斯总统今天说,菲律宾宣布南中国海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石油的一些岛屿为自己领土之后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将通过与越南、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谈判解决。    对这一地区的争议,是由最近传说在司令礁上建了一个警备所的消息引起的。菲律宾宣称司令礁是它领土的一部分。    司令礁位于菲律宾西南部的巴拉望省以西大约二百海里的一组小岛和浅滩之中。菲律宾把这些岛叫做卡拉延(自由地)群岛,并说它们是一个菲律宾人发现的。    马科斯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他签署了一项命令,使卡拉延群岛成了巴拉望省的一个市,现在岛上驻扎着军队,并有普通渔民和农民居住。    菲律宾还宣称卡拉延群岛不是斯普拉特利群岛(即南沙群岛——本刊注)的一部分。斯普拉特利群岛是越南、中国和台湾发生争议的南中国海的另一组群岛。人们早就认为南海可能有丰富的石油。    马科斯说:“我们与越南人已经商定,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我们之间的分歧,这一条同样适用于中国人,不管是国民党人、还是北京都适用。”    他说,马来西亚人公布了他们的地图,宣布对卡拉延群岛中的一些岛屿拥有主权后,菲律宾立即向马来西亚提出了抗议。    他说:“我们把这一抗议纪录在案,以便互相谈判。”    马科斯说:“那儿发生的情况是,有时马来西亚海军和菲律宾海军都可能会截住一些船,搞清楚它们的国籍,判明它们是不是海盗船。”    上星期,菲律宾外交部向马来西亚提出抗议,说马来西亚的海军人员在卡拉延群岛地区拦截菲律宾渔船,不让它们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