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07-03

第 1 版

1. 《有关键意义的三年调整过程》

说中国从此实质性地开始了现代化的事业;在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层领导人中特别蔓延的封建思想和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十分危险,会阻挠采纳现代的合理主义,拉建设的后腿    【共同社北京七月一日电】(记者:松尾)题:现代化的实质性起步,有关键意义的三年调整过程    为了在本世纪内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而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是去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来的;然而,第二次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历时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和健全法制为支柱,巩固了推进四个现代化的立足点。    一九七六年十月清洗掉四人帮以后,四人帮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地遗留着,因此,中国领导机关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人大第一次会议以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宣传运动和揭批四人帮的政治运动上;同时也用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进行为受四人帮迫害的人恢复名誉、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等工作。    在去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终于确认已经治愈“文革后遗症”,决定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    在推进现代化的时候,如果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没有建立起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象四人帮时代那样被扣上帽子、遭到迫害,那末就不可能从容地发挥创造力量,所以健全法制便成了最紧迫的重要任务。只要不对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问题实行调整的政策,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没有可靠的依据。    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可以说,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项法律,批准了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优先顺序用三年时间调整经济的方针,中国由此实质性地开始了现代化的事业。    中国不久就到了建国三十周年;但是,文化大革命风暴等曾经肆虐,在经济建设上造成了许多空白点,还看不到自己和别人都认可的那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将以这次会议制定的政策、法制和人事体制为立足点,按照华国锋总理发出的伟大号令——“安定团结地发展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最大政治”,朝着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迈进。    在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层领导人中特别蔓延的封建思想和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十分危险,会阻挠采纳现代的合理主义,拉建设的后腿。而且,在实际的经济政策中,如何确保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也决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    能不能达到在本世纪内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归根结底,今后三年的调整过程是具有关键意义的。

2. 南通社驻北京记者评我人大二次会议闭幕说:会议确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原则

【南通社北京七月一日电】经过两个星期的工作以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闭幕了。这次会议是在选择中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的一个转折点。代表大会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了如下原则: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    尽管这种思想和立场在中共中央三中全会上就已经确立下来了,但只有中国最高代表机构的这次会议,才标志着中国社会走向法制的真正转折。    据东道国的报纸报道,大会是在民主和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的,除三千多名代表以外,积极参加会议的还有政协委员,政协是由中国各阶层和各党派的代表组成的。    外国新闻界比最近二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好地得到了关于大会工作情况的消息。他们得到了关于辩论和讨论情况的通报,从这些通报可以看出小组会议上呈现出民主气氛。就华的报告、法律草案和今后的工作计划提出了一千多个提案。    【南通社北京七月一日电】刚刚结束的中国人大会议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了这样一个原则: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    这次大会通过了七个法律草案,作为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批法律。    大会增选了四位副委员长,在“文化革命”前地位非常显要的中国老革命家彭真也在其内。    大会还增选了三位副总理,其中有陈云(现在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著名的经济学家薄一波。他们两人都是在三中全会上恢复名誉的,都是出名的现实主义者和经济专家,他们的思想是中国目前经济改革的基础。    会议还通过了中外企业联合投资法,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外资。    大会还作出了一些权力下放的决定。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将有较多的候选人,进行直接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中国青年一代在他们的记忆里还没进行过选举。

3. 卡特结束对南朝鲜的访问后回国

【合众国际社汉城七月一日电】(记者:托马斯)卡特总统今天从南朝鲜乘飞机回国,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在这次访问中,提出了一项旨在这个分裂的国家实现和平的重大的新建议,但是在微妙的人权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在国事访问结束时,发表的最后公报中,卡特和南朝鲜总统朴正熙要求北朝鲜参加三方会谈,以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以及最终使两个国家统一起来。    公报一面向平壤共产党政府伸出了橄榄枝,一面说明美国打算继续“在大韩民国”驻军,“以保障和平和安全”。    【德新社汉城七月一日电】在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访问南朝鲜的最后一天,美国今天强调了它对南朝鲜的防务义务,但是同时建议就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问题举行三方——包括北朝鲜——会谈。    这项建议是在卡特三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提出的。    卡特和南朝鲜总统朴正熙说,为了举行三方会谈,他们将委托他们的外长同北朝鲜接触。    观察家指出,平壤政府曾经表示它愿意同美国举行会谈。    然而,美方表明,它只愿举行南朝鲜代表也在场的会谈。    公报说,一旦南朝鲜遭到攻击,美国保证给予“迅速有效的帮助”,在谈到这一点时还提到了美国的“核保护伞”。    公报还说,在同朴正熙就美国从南朝鲜撤军问题举行了详细会谈后,卡特将同国会就此问题举行进一步的磋商。

4. 美高级官员谈卡特访问日本南朝鲜的结果

【合众国际社檀香山七月一日电】一位政府高级官员说,卡特总统的亚洲之行强调了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同太平洋国家的关系”的重要性,并使这个地区的盟国们感到放心。    这位官员说,这次访问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太平洋已跟大西洋“同等重要”,“它的含意在今后的日子里将为人感觉到”。    他说,总统这次访日——其中包括东京举行经济最高级会议和访问韩国——已经达到他的全部目的,那就是:使人们对能源危机产生“最大的紧迫感”;谋求对越南难民的援助;使同韩国的关系建立在更加稳定的基础上;确立美国在太平洋的一项长期政策。    这位官员说,卡特是使经济最高级会议对限制石油进口采取共同态度的“触媒剂”。    关于难民问题,他指出,参加最高级会议的国家表示同意给予援助,日本和韩国愿意为重新定居计划提供财政援助。    【路透社檀香山七月一日电】一位美国高级官员今天说,南朝鲜总统朴正熙周末同卡特总统在汉城举行会谈之后将同意使政治权利有所扩大。    卡特昨天要求朴总统在南朝鲜取得惊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政治权利和人权方面也有所前进。    国务卿万斯翌日透露说,他已交给南朝鲜政府一份他希望能获释的政治犯名单。    这位美国官员在乘总统座机飞离汉城时对记者们说:“我想我没有必要说,我们已从朴总统那里得到要做一系列具体事情的保证。    “但是我们在离开时肯定抱有这样的看法:他们对我们所关心的事物的性质已有清楚得多的了解,接着可能朝着所希望的方向采取一些步骤。”    这位官员说,朴总统向卡特总统解释说,由于北朝鲜的军事威胁,因此实行紧急条例。他说:“目前存在着对安全的真正威胁,这一点无疑给(卡特)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问,当卡特总统提出人权问题时,朴总统的反应如何。这位官员回答说:“他是一个很直率和很能克制自己的人,而且在谈话时不受情感的影响。在他讲的话中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的地方。    “但是他也很生硬。他的态度是直接强调安全问题。”    这位官员说,卡特总统请朴总统放心,不管是否保持目前暂停从南朝鲜撤军的计划,都要保持向南朝鲜提出的军事保证。

5. 卡特说他将在今秋访问加拿大

【合众国际社檀香山七月一日电】卡特总统今天说,他今秋将访问加拿大,他预料在出访加拿大后今年他就不再出访了。    卡特说,他希望在加拿大议会开会时出访加拿大,大概在十月份。他是在结束对南朝鲜的访问后回国途中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他的计划的。这将是他就任总统以来首次访问加拿大。

第 2 版

1. 美《巴尔的摩太阳报》发自莫斯科的文章:《克里姆林宫又一次暗示苏联将面临能源危机》

【本刊讯】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六月二十九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克里姆林宫又一次暗示苏联将面临能源危机》,摘译如下:    克里姆林宫六月二十八日警告俄国人,如果他们希望今冬不缺乏燃料,他们必须改进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储存。    克里姆林宫的这个警告是在官方的共产党报纸《真理报》的一篇社论提出来的,而且是两个星期中第二次承认:已经在折磨西方的能源危机,也可能在苏联发生。    六月十四日,苏联政府颁布一项法令,要求采取严格的储存措施并且增加石油、天然气和煤的生产。    苏联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而且拥有大量的煤和天然煤气的资源。但是开采这些资源并把它们运到消费者的手里也有困难。此外,克里姆林宫还得满足东欧的苏联集团中的多数国家的能源需要。    《真理报》说,“要确保今冬的工业生产,大部分要依靠运输工业工作的稳步进行。从今年年初起,铁路运输的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比所要求的少几百万吨。”    但是这篇社论也批评了煤和石油工业未能达到更高的生产指标,社论号召全苏联举行节约能源运动。    苏联每天生产大约一千一百万桶石油,几乎出口四分之一。这个国家拥有已经勘探出来的全世界煤储藏量的百分之四十。    苏联的问题似乎是如何从西伯利亚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然后输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去。分配制度向来是苏联计划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真理报》昨天列举铁路运输燃料的“工作做得不好”。该报说,运输时间太长,许许多多的运油车和运煤车都闲停着。    《真理报》说,石油工业的发展步伐一直是慢的。社论说,石油工业发展慢影响了炼油厂的计划的执行,并导致石油和润滑油的缺乏。去年冬天整个俄国极度寒冷,工业用和家庭取暖用的天然气时常缺乏。此外,伊朗切断了天然气供应,使南方各共和国和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工业生产普遍遭到破坏。鉴于两周前的关于能源的法令,和昨天发表的社论,号召储存能源和批评生产完成得不好,上面所说的这样的情景可能还要发生。

2. 美国参议员、参院军委会委员纳恩说:美要同苏保持军备均势必须增加国防开支

【美联社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六月三十日电】美国参议员、参院军事委员会委员萨姆·纳恩说,不论是否缔结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美国为了在军备方面同苏联保持均势就必须增加国防开支。    这位佐治亚州民主党人昨天在接见记者时说:“如果我们在今后五年没有为国防预算提供充分资金的意愿和决心,那么即使缔结了一项公平而可以核查的条约,最终也会在战略上和总的军事力量方面亚于苏联。”    纳恩说,在最近十年,苏联在军事开支方面每年超过美国百分之三十左右,使美国的地位从“战略上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降为“留恋于均势”。    他说,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八十年代初期的情况就会令人悲观——不论是否缔结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纳恩说,他要到军事委员会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举行听证会以后,才会对这项条约公开表态。他的决定可能影响参院内未表态的议员,而后者的票数在批准条约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位四十岁的资历较低的参议员在参院才当了两届议员,已经在军事问题上成了参院最了解情况的议员之一。    纳恩估计现在有四十五名至五十四名参议员赞成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二十名至二十五名参议员反对此条约,其余尚未表态。在一百名参议员全体投票的情况下,要批准此条约至少需要六十七票。    纳恩说,他将投票赞成此条约而反对任何试图附加苏联可能不会同意的修正案的做法。    纳恩最后说:“从长远来说,武器控制问题主要取决于美国采取什么行动来扭转军事力量对比方面的趋势。”

3. 美报文章:《美国对苏联大型原子爆炸提出询问》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六月二十八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美国对苏联大型原子爆炸提出询问》,摘译如下:    苏联上星期六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美国科学家认为,这次试验超过了两国一九七四年为这种试验商定的十五万吨的限额。美国昨天就这次试验正式向苏联提出询问。    昨天透露试验情况的美国官员说,初步的情报估计,认为试验的规模大约为二十万吨,但是以后的情报和分析可能会改变这个数字。这些官员说,试验肯定在十万到四十万吨之间。    十五万吨的限制是在一九七四年在莫斯科签订的有限禁试条约中规定的。然而,在全面禁止地下试验的谈判得出结果以前,条约没有法律上的效力。    美国和苏联宣布,它们愿意在这些谈判期间遵守十五万吨的限制,尽管它们在法律上并没有受这种约束。    卡特政府内部的人士昨天猜测,如果苏联人星期六的试验确实超过了十五万吨的限制,他们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向美国表明,他们不愿无限期地履行没有成为法律上的约束力的条约的协议。    政府官员承认,苏联这次试验可能引起麻烦,特别是在参院辩论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期间,因为这次辩论将包括是否可以相信苏联人能遵守协议的问题。

4. 法报文章:《由于苏联在波斯湾扩大了它的势力范围美国打算组织一支特别部队以挽救石油通道》

【本刊讯】法国《法兰西晚报》六月二十四日与六月二十五日一期刊载一篇文章,题为《由于苏联在波斯湾扩大了它的势力范围,美国人打算组织一支特别行动部队以便挽救石油通道》,全文译载如下:    争夺波斯湾油田的战争阴影,正笼罩着全世界吗?西方的恐惧与日俱增,西方害怕明天、一年或十年后,它的石油通道被切断。害怕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或阿拉伯酋长国的油井成为一些国家或大国的“禁脔”,这些国家深知,它们这样作,几乎将致命地伤害自由世界的经济。    警告接踵而来,并且都千篇一律。六月十九日,德斯坦在电视台声明说:“如果石油消费国的石油供应被切断,它们将处于一种几乎影响到它们基本生存的局面,因此,它们将不得不对这一危险作出相应的反应。”不到一个月前,西德总理施密特向美国杂志《时代》周刊证实说:“在今后二十年中,石油短缺可能成为发生战争的根源。”    在事先提出警告方面,美国人走得更远。不久将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最高司令的美国陆军参谋长伯纳德·罗杰斯,六月二十二日断言:美国军队已研究了建立一支十一万人的快速行动部队的可能性,以便能在海湾或其他使它有必要表现它的存在的世界地区中进行干预。警告目前尚未作出任何决定,但是六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在白宫召开了一个小型的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国务卿万斯,国防部长布朗和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他们研究了这个问题    。    美国人向阿拉伯世界提出了警告,阿拉伯世界中的有些现在还相当中立的国家,试图最终站在最走极端的政权一边去。    特别向苏联提出了警告,但从没有指名。苏联在玩弄和平游戏(我们看到它在维也纳签署限制战略武器协议时就是这样干的),但与此同时却继续几乎在全世界毫不容情地推进它的卒子。    本星期冲突研究所在伦敦发表的一份报告,再一次提到了这一点。头脑中最不重要的考虑一份题为《中东石油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强调指出了苏联在阿富汗、亚丁和埃塞俄比亚影响的增长,强调指出了莫斯科对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和海湾国家出发的石油通道的控制的加强。报告最后说,现在,苏联能够封锁从波斯湾通向西方的全部石油供应。它是完全能这样干的,这特别是因为,伊朗在国王时代还扮演着这一地区的“宪兵”的角色,是油井和运输通道的保护者,而现在却落入了一个叫霍梅尼的人的手中,保护西方利益在这个人的头脑中只是最不重要的考虑。    剩下的当然是沙特阿拉伯,华盛顿本来想把它看成是亲西方的伊朗的继承者。然而,卡特对里亚德采取的犹豫不决的摇摆态度,正在导致沙特领导人以不那么敌对的眼光看待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立即抓住了时机,人们在很官方的苏联《文学报》中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说,两国之间的接近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文章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对这种几乎不加掩饰的讨好的呼吁作了这样的回答:“两国之间的不存在外交关系,并不意味着不承认苏联,或不承认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苏联不仅在陆上存在(实力的存在或潜在的存在),而且也在海上存在。虽然今天没有军舰、没有潜水艇在霍尔木兹海峡海域中巡逻,但海洋通道仍然受到严密控制。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大门或门闩,这里每八分钟通过一艘“油船”,而只有一百五十名左右的阿曼士兵守卫。    无论是红海、苏伊士运河或绕好望角的通道,还是印度洋或大西洋通道,都有苏联海军。    带有红星标记的船只,在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都有其港口。虽然在索马里的伯贝拉丢掉了基地,却在亚丁牢牢地扎了根,而且在几内亚和圣多美岛及普林西比岛都获得了停泊权。霸权政策甚至也推进到地中海,苏联舰只在利比亚的黎波里、班加西和托布鲁克港口有力地站住了脚,也许将来(目前已在谈判)有朝一日使用马耳他的前英国设施。    推行这种霸权政策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纯粹战略上的原因。例如,通过获得控制石油通道,苏联对西方就有了一个可以进行各种讹诈的特殊武器。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方面的。    尽管苏联产油(一九七八年产油五亿七千二百万吨),但它在以后几年里对近东的石油有愈来愈多的需要。实际上,它的石油储藏在下降,目前尚未发现可从现在到一一九八五年间代替现有能源的任何新矿。    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甚至预计,在下十年的头几年里,苏联对石油的进口会超过出口。    因此,这种前景说明莫斯科除了要使西方听它摆布外,还要在近东取得足够能源供应的十分实用主义的愿望。    莫斯科通过盟国政府控制近东油井的同时,便确保了它的经济生存,并可以任意窒息西方国家。    这就说明了德斯坦为什么发出警告和施密特为什么发出悲观的讲话了。    这也说明美国为什么拟订建立一支可以迅速到这些地区干预的部队的计划。我们面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

第 3 版

1. 万斯、园田、皮科克等到巴厘同东盟外长会晤

日外务相园田说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由越南制止难民外流;澳外长皮科克谴责越输出难民并表示支持东盟外长会议的公报    【合众国际社印度尼西亚巴厘七月二日电】美国国务卿万斯昨天傍晚到达这里,同一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一起参加使越南停止强行输出难民的会议。    万斯同澳大利亚外长皮科克、日本外务相园田直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外长会齐。    澳大利亚外长皮科克昨天在抵达时说:“我们只考虑(难民)问题的现象而不考虑其根源的时间太久了。”他的话反映了东盟国家的情绪。他说,现在是“越南停止输出它的内部问题”的时候了。    日本外务相园田直同意,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由越南制止难民外流。他说,“我已经要求越南这样做”,但是,“到目前为止,(河内)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预料万斯将同东盟五国外长讨论他们上星期在部长会议上发出的谴责越南的强烈抗议以及他们六月二十九日发表的联合声明。    欧洲经济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奥肯尼迪昨天抵达这里,他抱有同样的情绪。他说,他认为,东盟国家的立场是“温和而坚定的”。    奥肯尼迪说,在东盟国家和发达国家代表举行的会议上,一切可能解决难民问题的办法都要予以考虑。    【美联社印度尼西亚巴厘七月一日电】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皮科克今天支持东盟外长会议公报。公报要求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并指出河内是造成印度支那难民问题的根源。    皮科克到达这个游览胜地巴厘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澳大利亚政府非常支持东盟各国外长提出的各点。对于难民问题,我们一直只看现象而不找根源,这样做的时间已经太长了。”

2. 美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卡利法诺说:必须联合起来制止越输出难民

【美联社上海六月三十日电】(记者:格雷厄姆)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约瑟夫    ·卡利法诺今天离开了中国。他说,越南输出难民是“对保持人的体面的凌辱”。    卡利法诺还说,中国将“比较愿意”派医生和医务人员去拟议的难民中心,但是他说,世界大家庭必须提供财政援助。    卡利法诺昨晚在告别宴会的祝酒词中说:“越南政府的行动是对保持人的体面的凌辱。它的残忍使世界大家庭感到讨厌、吃惊和厌恶。当然,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制止这些残忍行为。”    但是,他又说:“我们还必须加强努力来帮助这些无依无靠的人。”    他说,美国已增加了它所承担的义务,答应每月接收一万四千难民——两倍于目前的数字。    中国已接收了二十三万越南难民。

3. 美报报道:《美特使会晤桑地诺阵线高级领导人》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六月二十九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美国特使会晤桑地诺阵线高级领导人》,摘译如下:    这里的人士今天说,美国特使威廉·鲍德勒昨天晚上同尼加拉瓜叛乱执政委员会的成员会晤了两个小时。    这次会晤是在巴拿马城举行的,执政委员会成员应罗约总统的邀请,正在那里进行一天的访问。巴拿马是第一个承认叛乱者为尼加拉瓜政府的国家。    这次据说持续几个小时的会晤,标志着美国政府和桑地诺解放阵线的代表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据报道,鲍德勒对执政委员会成员说,他是同他们“建立正式接触”。他说,美国新任驻尼加拉瓜大使劳·佩苏略前往马那瓜,奉命劝告索摩查总统,他应该辞职。    据说,鲍德勒没有向这些叛乱者提出昨天在华盛顿公布的结束尼加拉瓜内战的计划。根据那个计划,索摩查总统将辞职,将由尼加拉瓜议会任命一个宪法继承人,临时政府将同叛乱者的执政委员会进行接触。    【美联社马那瓜六月二十九日电】美国驻尼加拉瓜政府的新大使佩苏略今天说,他来这里是设法让索摩查辞职,但是他没有提供他两次同尼加拉瓜执政者会谈的细节。这个执政者的家族已经统治尼加拉瓜四十二年。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希望尽快再次同索摩查会谈。    【美联社华盛顿六月二十九日电】(记者:杰达)今天获悉,尼加拉瓜总统索摩查已经表明,假使他得到保证将由一个有广泛基础的代议制政府来代替他,他就愿意辞职。    据说,索摩查除了对继任的政府不放心以外,还担心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可能成为流血报复行动的目标,因此在辞职问题上犹豫不决。    索摩查没有公开暗示他可能辞职,但是据报道他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在认真地考虑走这一步。    上周要求索摩查辞职的卡特政府说过,要他离职的问题是没有谈判余地的。

4. 日《朝日新闻》记者发自河内的报道:《越国务部长对东京会议声明不满》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七月一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河内的一条消息,标题是《越南国务部长对东京七国首脑会议声明表示不满,说难民的责任在于美国》,全文译载如下:    越南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部长阮基石,六月三十日上午会见了随同日本共产党访问印支三国代表团的日本记者。这位国务部长在谈到东京七国首脑会议通过的印支难民特别声明时强调说,“美国才应对难民负责”,对通过声明一事表示不快。这位部长认为,从越南出去的难民,是在越南战争中同美国合作的上百万的南越人,以及由于社会主义化再不能剥削人民而想逃出的华侨。他说,“美国才是制造难民的根源”,强调美国应对难民流出负责。    从这一立场出发,这位部长对于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一面表示,“如果是为了使难民有秩序地出国和为了解决在东盟各国的难民问题,可以参加”,但是他又说:“如果是利用来解决柬埔寨等其他问题的会议,就不参加。”    此外,关于岘港和金兰湾的苏联基地化的可能性,这位部长说:“现在不能说将来会怎么样。”

5. 美国《读者文摘》文章:《世外桃园拉达克》

【本刊讯】美国在香港出版的《读者文摘》四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世外桃园拉达克》,摘要如下:    拉达克十五万人民——东部是回教徒,西部是佛教徒——生活在这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万山环绕的一片土地上,以独立王国的地位,断断续续地存在了一千多年。    一九四七年,拉达克被印度吞并,但三十年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中共的边界冲突,使拉达克与邻近地区完全断绝了往来。至一九七四年,印度才开放拉达克的市镇和庙宇,让外来游客观光。    喇嘛教古老的教规与多采多姿的仪式,仍能支配拉达克人的简朴生活并使它丰富充实。大多数拉达克人尚未受火柴、火药或自行车等现代新发明东西之累,在自足自给的四面环山的小乡村里,还可以欣赏到人与大自然——及人与超自然    ——达到完全平衡的微妙状态。    拉达克人的精神生活中心便是喇嘛寺。桑达村村民仅三十七人,其喇嘛庙矗立在四千米高的山上。庙里的一幅壁画中有一千尊佛。另外一些壁画揭露了“佛祖”的动人生活故事。一道狭长的阳光穿入,照到大祭坛上面的一尊佛像,有十一个头。这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住在这世界最高地方的桑达村村民要节俭地使用一切资源才能生存。他们不能依赖雨水。拉达克每年平均雨量只有七公分半——和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而且多数是雪,并不是雨。农人对着干裂的耕地,不向上天求雨,只求出太阳,好融化附近的冰川。    拉达克妇女拿着长柄木铲,将宝贵的水定量浇入小心调理的梯田。每根野草都捡进篮子里。较为肥美的草经过烹煮当作菜蔬,其余的储存作牲畜饲料。糌粑又称炒青稞麦粉,是村民的主要食物。“佐”牛是孷牛和低地家养牝牛混交的杂种牛,供应了牛奶、凝乳和干乳酪等副食品。柴薪非常宝贵,即使在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村民都不舍得烧。畜粪是多数人家使用的燃料。牲畜豢养在住宅的下层,使它们保暖。    拉达克人缺乏资源,要依赖各地贸易商人,聚集拉达克的首府列城,交换其他地区出产的货物。从草木葱翠的克什米尔平原,遥远的拉萨,冰天雪地的喀喇昆仑山脉另一边的新疆等处开始的亚洲重要贸易路线都集中于此。在列城的喧阗市场中,来自莎车与喀什噶尔的商人,用黄金、茶叶、丝绸、麝香、羊毛及毛毡交换棉花、珍珠、香料、靛青与织锦。    从一九四七年印度获得独立时起,拉达克便是印度的一部分,正式的地位是印度查谟——克什米尔省的一个区。印度中央政府对拉达克从没注意,直到一九六二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陆军才匆匆完成一条公路,从斯利那加通往列城,全长四百三十四公里,将十六日的行程减为两日。目前四万名印度军队驻守拉达克边境。    拉达克王室世系据传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世纪统治拉达克的国王尼亚·特里·赞普。七世纪时,西藏喇嘛教兴起,喇嘛势力很大,常左右王室政权。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此地回教势力增加,跟着是英国人统治,最后归顺印度,拉达克王室的命运又进一步衰落。一九七四年,前拉达克王贡赞·南嘉逝世,王后继位。新女王不甘徒有虚名,驾驶吉普车,上面挂着鲜明的旗帜,整个月在乡下旅行,走遍所有村庄,从事竞选运动。结果她取得胜利。    虽然经历很多转变,喇嘛教在拉达克境内仍拥有极大的影响。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个儿子做喇嘛。喇嘛教威严可怕的神只控制了拉达克人的良心;喇嘛教慈祥宽厚的精神使拉达克人感觉安慰。喇嘛祝福拉达克人的诞生,主持他的婚礼,解释他的命运,医治他的疾病,并在他今生的痛苦生活结束时,火化他的遗体。拉达克人的社交生活与喇嘛庙的欢乐节日是一致的。    规模最大的节日欢乐活动每年六月在列城东南四十公里外的喜密寺举行,庆祝公元八世纪喇嘛教始祖巴特玛三巴斡的诞辰。喇嘛在此节日表演古代神剧,来自远道的居民,会在喇嘛庙周围的白杨树林里搭起临时居住的帐篷,参观好几天。    从喇嘛庙下山的时候,拥挤的车辆与行人,将人推回二十世纪和烦恼的现实。外国机器、印度军队、新无线电台以及旅游事业带来的收入,正在改变拉达克的面貌。    拉达克人已根深蒂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和未来世界的守护神保持密切关系——对外来的一切影响一定毫不在乎的。

第 4 版

1. 厄瓜多尔《商报》文章:《奔向二十一世纪的火车》

【本刊讯】厄瓜多尔《商报》二月十一日刊登西班牙欧洲新闻社的贾德森·贝内特的一篇文章,题为《奔向二十一世纪的火车》,摘译如下:    铁路工作人员在经过三十年几乎停顿不前之后,重新全速地行动起来了。    欧洲和美国的专家深信,自一九八○年起,高速铁路线的扩充必将超过航空线和公路线。    在希望找到最经济的大规模运输工具的国家中,正在进行振兴铁路的工作。法国在三年中已完成了它的高速火车的初步商业试验,这是一种花费一千二百万美元的电气火车,将以每小时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正常行驶。日本和美国也在进行类似的试验。    但是,对于未来将有更惊人的消息,有一种火车在地下轨道上将以每小时四百八十公里的速度行驶,还有一种是为了克服噪音的障碍而设计的弹型火车,每小时达九百六十五公里。    美国伦塞勒工艺学院的约瑟夫·福阿博士设想的超音速火车还停留在模型阶段。    不久,他的设计师可望在一条五公里长的管道中试验一个一米长的模型。    弹型火车将通过一条隧道滑行,用一系列喷气发动机穿过空气。空气在隧道的其余地方将保持稳定不动,因为车辆将非常匀称地穿过空气。    由于火车将不失去能量,因此使用一个大小合理的能源装置就能达到很高的速度。    瑞士工程师库尔特    ·迈尔提出了一个能在一条直径四米的隧道里每小时行驶五百公里的地下火车的方案。气垫将导引车辆行驶,防止车辆撞到墙上。    迈尔已制成一个可乘坐两百名乘客的火车的模型,这种火车取名为“风神式”。这种火车模型在一个盒形铁轨结构内高速行驶,而从不触及铁轨。    德国人也在试验一种高速火车,这种火车可以在气垫上行驶。    但是,俄国在新的一代超级火车方面走在前列。最近宣布一种无轮火车试验成功,这种火车以实际上无的速度沿一条磁性轨道奔驰。    这种俄国超级火车不触及轨道,而是停在一个一厘米厚的磁垫上。    苏联人试验成功的这种车辆同英国六年前研究的同一类型的车辆是同样的原理,英国把这种火车取名为气垫火车,但由于缺乏预算而在一九七三年放弃了,在此之前在研究方面已耗费了一亿美元。    美国人和日本人深信,在八十年代的头几年,每小时三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磁性超级火车将投入运行。    技术人员在把这种火车放上轨道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在法国北部进行的一次试验中,车辆引起的空气气流非常大,以致铺道的石碴从轨道下飞到车窗那么高。在日本的一次试验中,尽管车厢已增压密封,但是乘客仍感到噪音震耳欲聋。    在火车进入隧道时,车厢内的气压突然下降。    停车也可能是一个问题。    电发动机已换成发电机,以帮助煞车。但是,即使这样,要使一列以每小时三百五十公里的速度行驶的火车停下来,可能需要八公里的距离。    到八十年代中期,火车乘客将以每分钟六公里的速度运送,享受象目前奢侈的喷气客机一样的舒适条件。    他们可以在火车上租一间办公室,打电话,在装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客厅里休息,或看一场电影。    法国铁路系统研究室主任勒内·勒克莱尔对于不远的将来抱有乐观的看法:“我们相信,在许多欧洲航路上,商人对于坐飞机旅行感到靠不住。如果火车为他们的旅行提供足够快的速度,他们将乐意换乘火车。”

2. 苏刊文章:《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本刊讯】苏联《在国外》杂志第二十三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译载如下: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直到不久以前,还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据东德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五千六百五十一种语言。过去认为,世界上只有二千到三千种语言。有一千四百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例如,这一类语言中,有二百五十种澳大利亚语仅被四万多人使用。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不得不用英语。在美国同样也有很多正在衰亡的语言。如北美印第安人有一百七十种语言,其中许多种如今只有一小部分人用来交谈。他们的子孙不了解自己祖宗的语言,而习惯于英语了。    很多通用的语言逐渐变为第二语言或者成为其他民族语系的交际用语。当前在非洲正在发生类似的变化。在那里,个别的语言成了许多部落和民族的交际工具。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和约鲁巴语大大普及。作为交际工具,它们日益代替了在这里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者的语言。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个别语系的基地大大缩减,人们被迫躲进山中或森林里。因此,现在在小小的印度支那林区就有一百八十种语言,喜马拉雅有一百六十种,西非尼日尔河和贝努埃河地区有二百八十种。各种语言最集中的地区是:新几内亚岛、巴普亚—新几内亚和西伊里安,有一千一百一十种。    在四千二百种已被承认为独立的语言中,只有五百种得到很好的研究,而一千五百种几乎还没研究过。尽管各国科学界和宗教界做出很大努力,然而,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三的语言没有文字。

3. 英国一家公司用聚醚薄膜制作镜子

【塔斯社伦敦五月十六日电】题:用薄膜制作的镜子    英国一家公司生产一种镜子,它是用结实、光滑而透明的聚醚薄膜制造的,薄膜的背面带有在真空中压上去的铝层。薄膜固定在很轻的镜框里,使镜子有足够的硬度。起初这样的镜子因为很轻而用于航空业。现在则用薄膜镜来做成光滑的天花板和墙板,由于这样的材料不会蒙上水气,所以适用于洗澡间和其他湿度高的房间。

4. 苏联发明一种石头制造的纸张

【美联社莫斯科六月十八日电】据塔斯社报道,苏联一位发明者已发明出一种比普通纸薄五倍,然而结实得多的用石头制成的新型纸张。    制造这种纸的过程是,把熔化的石头拉成细长的纤维,再将这种纤维掺入树脂,即可用来制造这种新型纸张。这种纸具有抗热、防冷和防潮湿的性能。

5. 西德《世界报》刊登克伦普谈北京噪音的文章:《自行车的丁铃声唤醒了黎明》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五月二十三日刊登克伦普的一篇文章,题为《鸟儿全都死了,自行车的丁铃声唤醒了黎明》,摘译如下:(原编者按:每个都市不仅有它自己的市容,而且还有它独特的噪声。自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起,克伦普从中国给本报撰文,他对北京的一个五月之夜进行了通宵观察。)    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情,但有时也能听到、偶而还能嗅到这些事物和事情。    对一个城市也应该听一听、看一看,尝一尝和嗅一嗅。我对中国人的面容是可以描述一番的,尽管由于中国人的形象各个不同,要想使之典型化起来也并非容易。    我先谈听,听听这个国家最典型的噪音。    打我的住房跟前经过的是长安大街,它是中国首都的主要大道,比柏林的东西主轴长好几倍,它比爱利舍田园大街还要更加宽阔,更加庄严。夜里三点正,当排成长龙的卡车大队的喧闹声渐渐平息时,耸耳静听的时刻便来到了。    马蹄的嗒嗒声。在气温宜人的五月之夜,我坐在打开着的窗户前,聆听着马车进城的声音。我像一个乡村小孩那样暗自问道,马是怎样走路的呢。昏黄而又稀疏的路灯使人看不清任何东西。伴随着嗒嗒作响的马蹄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些幻想,一辆辆满载各种蔬菜、堆满了工厂的废料和废纸的马车,车的四周围着粗大的圆木棍子,仿佛就象四百年前把死后凯旋而归的明朝皇帝运往陵墓中去一样。    现在,马蹄声被一串有节奏的吱扭声打断了。我在四川时曾听到过这种声音,那里有一种手推车,车轮是用木盘做的,中间凿了一个孔。轮毂装在车轴上,两边的销钉把木轮卡住。我的住宅的西南面是北京火车站,我只有在节日期间才喜欢它,比如在五月一日,这时车站大楼披着成串的彩灯,使这座华而不实的建筑物变得十分富丽堂皇。现在,我觉察到的只是来去匆匆的火车发出的巨龙般的信号,听到的是我们在童年时代喜欢模仿的蒸汽机车头发出的呼隆声。    火车拖着沉重的车箱轰隆一声开动了起来,喷气声和鸣笛声短促有力。一会儿,列车便匆匆消失在远方,但它的鸣笛声却在夜空中回荡,仿佛是在请求回答,迅速又被快速的空气运动所震裂,然后返回城市的上空。    轻微的铃声,越来越密,连绵不断的叮当声闯进了我的昏昏欲睡的耳中。夜色正在徐徐消逝,东方出现了一道灰黄色的曙光,夜渐渐溶化在五彩缤纷的天际之中。当黑夜慢慢散去的时候,现在潮水般的自行车流却闯了进来,从千百条小巷涌出来的自行车淹没了整个长安街,三十到四十辆自行车排成一行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发出的铃声就象其它地方的鸟儿一样唤醒了清晨,北京城里已没鸟了。谁想听到从低空掠过的雨燕发出的叽喳声,就非得选择一个和煦的下午,驱车前往昔日女皇居住的夏宫颐和园。    东方欲晓,叮叮当当的铃声愈来愈响,终于汇集成一条连绵不断、无穷无尽的音带,不一会儿,公共汽车、卡车和三轮运货摩托车的喇叭声就淹没了自行车的铃声。这种新出现的喇叭声毫无节奏,嘈杂刺耳,纯粹是用来对付听力不佳的中国司机的。现在,从自己的别墅来到安静的中国的西方客人,他们在北京饭店里怒气冲冲地关上了窗户。    喧闹的白天到来了。中国城市的噪音满天飞,这儿巨大的建筑工程和不断增长的交通混乱使得空气都颤抖起来。汽锤、钻孔机、推土机、长颈鹿式的起重机响成一片。工地指挥的哨子声、交通警的吆喝声和汽车发动不起来的声音,好像在散播一种准备走向未来的混乱气氛。长安街上的电报大楼和北京火车站的钟鸣是随着雄壮的《东方红》的旋律开始的。《东方红》的旋律含意深远,是一首比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还要更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曲。它通过高音喇叭传到建筑工地上空,就象士兵在就餐前进行点名一样单调乏味。下午则是关键的时刻。城市的噪音减弱了,单调的气氛使人感到疲倦,工厂的喧闹声混成了一片。夜晚,人们坐在路灯下面,为了照顾社会秩序,路灯倒是挺明亮的。此时,你可以听到谈笑声、耳语声,打扑克的啪啪声和下棋声。如果你真的想要寻找黄昏,寻找那平静的、宛如琴声一样在松树林中沙沙作响的夜风,那你顶好是驱车前往十三陵,走进一座倒塌的陵墓之中,在那儿等候着皇帝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