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1-14
第 1 版
1. 法记者比昂尼克评述:乌兰夫副委员长出访埃及等国
【法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电】(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将于星期二(十四日)开始对埃及进行五天正式访问,以表示中国在中东冲突中支持温和派阿拉伯人。 中国代表团将于明天离开北京前往开罗,这是第一程,然后还将访问苏丹和土耳其。 这将是自从今年一月中国开展全向外交攻势以抵销苏联影响以来访问非洲大陆的第四个、也是访问阿拉伯国家的第二个中国高级代表团。 观察家注意到,中国代表团访问开罗恰恰是萨达特总统去年十一月十九日访问耶路撒冷一周年。 北京对戴维营协议没有表示任何明确态度,它号召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团结起来。但是,观察家说,乌兰夫的访问间接表明了中国支持埃及。 预料乌兰夫先生在开罗和喀土穆将大骂“苏联霸权主义”,埃及和苏丹已脱离苏联的影响。在开罗和喀土穆,会谈的主要内容将是中东局势,在安卡拉的会谈的主要内容大概也是中东局势。但是在喀土穆期间,乌兰夫先生与尼迈里总统的会谈将讨论非洲总的形势。
2. 共同社报道:《马来西亚总理强调邓副总理访马成果》
【共同社新加坡十一月十二日电】题:马来西亚总理强调邓小平副总理访马成果,对邓的访问感到满意 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十二日在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结束对该国的访问前往新加坡之后,在吉隆坡机场会见记者说,“邓副总理谈到了中国支持一九七四年马来西亚同中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所强调的互不干涉内政、保持领土完整、尊重主权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两国关系的发展,我对此感到满意”,表明了邓副总理的访问,对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方面是有成果的。 但是,邓副总理把国家关系同党的关系区别开来,没有作出中国共产党不支援马来亚共产党的诺言,对此,侯赛因总理表明,“两国签署联合声明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来亚共产党的支援虽然有,也只是微不足道的程度”。 【法新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二日电】在海外华人和北京支持非法的马来亚共产党这两个问题上,看来马来西亚政府和中国政府已同意存异。这一点可以从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今天在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结束访问离开这里前往新加坡以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中明显看出来。 侯赛因对记者们说,邓先生重申,在北京政府同吉隆坡保持政府关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支持马来亚共产党。 邓先生还重申,中国反对中国血统的人拥有双重国籍。侯赛因说,他说明了马来西亚对根据马来西亚法律被认为是无国籍者的人的态度,邓先生对这一点表示同意,同时表示中国的立场仍然是把这些人视为中国公民。 【美联社吉隆坡十一月十二日电】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告诉邓,马来西亚希望同中国和不论具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国家做朋友,但是在马来西亚国内不能容忍共产主义,对游击队将坚决予以打击。 侯赛因说,马来西亚同中国的关系以及会谈的气氛可以说是“友好的,恰当的,恰如其分的”,还说,他用这几个字眼是经过很仔细的推敲的。
3. 外电报道:邓副总理抵新加破并同李光耀会谈
【合众国际社新加坡十一月十二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从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受到了李光耀总理和仅仅数百名华侨的迎接。 载送邓小平及其夫人和三十五名官员的波音707喷气飞机是在上午着陆的。邓小平穿了一身灰色“毛服”,他的夫人穿了米色上衣和裙子,他们走在红色地毯上受到了李光耀和他的夫人的迎接。 【路透社新加坡十一月十二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到达这里进行三天的访问。他说,这次访问将加深中国和这个华人占多数的共和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邓先生一行在机场受到李总理、政府成员以及外交使节的欢迎。 意味深长的是,外交使节中,苏联、波兰和东德大使没有到场。 看来,新加坡政府本身并没有特别努力要多宣传中国副总理对这个国家的访问。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十二日电】题: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新加坡 新加坡十二日电:正在东南亚三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十二日中午以前从吉隆坡抵达最后一个访问目的地新加坡。 邓副总理将在当地逗留三天,同李光耀总理就两国关系以及本地区和国际形势交换意见。两国至今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李光耀总理一再强调说,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在东盟五国中将是最后一个。消息灵通人士认为,两国不会因邓副总理对新加坡的访问而建立起外交关系。 【合众国际社新加坡十一月十二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说,“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证明霸权主义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严重地威胁着全世界、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这显然是指苏联。 邓已在早些时候同李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参加会谈的人士说,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印度支那冲突以及越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和新加坡都说过,虽然两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是这不会阻碍经济、贸易和文化关系的发展。 【路透社新加坡十一月十二日电】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今天开始同李光耀总理进行会谈,他立即得到告诫,要他不要干涉在新加坡占统治地位的华人事务。 李光耀在宴会上说,新加坡人承认他们不能为了中国而牺牲他们的国家利益。他还说,彼此对生活中的这个事实越是坦率,我们的双边关系则越会具有建设性和富有成果。 如同在马来西亚和以前在泰国时一样,邓先生似乎可能感到华侨问题也是这里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位副总理在讲话中赞扬东南亚国家联盟宣布的使这个地区成为和平自由中立区的主张,并且宣布“我们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建设我们各自的国家”。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虽然两国政府都向邓小平提出了要求,但他没有象越南总理范文同在最近出访东南亚时那样答应奉行不支持反政府叛乱分子的政策。 看来,李光耀也很可能想要在这里作出同样的努力,但也很可能得到同样的回答: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回事,而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是另一回事,今后仍将如此。
4. 《勃列日涅夫给他的特洛伊木马装配鞍具》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十一月七日刊登韦格尔的一篇文章,题为《勃列日涅夫给他在东南亚的特洛伊木马装配鞍具》,副题为《克里姆林宫对北京的反霸条款的反应》,摘译如下: (原编者按:十一月三日,越南共产党首脑黎笋在莫斯科签署了苏越友好条约。这个有效期暂定为二十五年的条约包括一个在双方中有一方受到第三方的进攻时提供援助的条款。这个“反华条款”是莫斯科对在中日友好条约中写下的“反霸权条款”的反应,克里姆林宫把这项条款看成是针对苏联的。但首先“反华条款”是十三年来所奉行的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部前沿地区争取一个可靠伙伴的政策的暂时的高峰。) 一九六五年、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八年——这是在苏越关系中决定性的年份。 一九六五年——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一年——莫斯科开始它的大规模的亚洲攻势。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塔什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调解,并访问了河内。在那儿商定了广泛的合作计划。同时,苏联第一批舰只开进了印度洋。 一九六九年,英国人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地区撤退。同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在关岛宣布了“尼克松主义”,其核心是说亚洲问题今后应当“亚洲化”。这说明了美国从亚洲撤军的意志。 莫斯科决定去填补由英美撤军留下的真空。同一年所宣布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是要作为这一行动的合法基础。 这项计划要在亚洲创造一个在苏联领导下的小联合国。估计其目的是包围中华人民共和国。 莫斯科一再赞扬一九七八年同越南签订的条约是实现亚洲安全体系的样板。 从亚洲安全体系计划形成的历史可看出苏联在亚洲的两大目的: △苏联作为新兴的大国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共同安排权。在亚洲它一方面争取承认这种共同安排权,另一方面又反对扩大其三个潜在的对手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共同安排权。 △苏联谋求有一条把黑海的港口和太平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联起来的“弓形航道”,这条航线通过五个海(地中海、红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和日本海),今后还要配上一条海军基地组成的珍珠链。美国在南越扩建的金兰湾军港是一个理想的中继站。各个基地越巩固,苏联对东部的马六甲海峡的控制以及对印度洋西部供应欧洲石油的重要的海湾航线的控制就越是有效。 越南—印支是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一个关键地方。在这个地方站住脚,对苏联一定是有些价值的。所以,莫斯科在三个方面大力介入了: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第一是物质援助。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越南从苏联得到了估计有十亿卢布的经济援助。在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苏联提供了五亿五千万卢布。苏联还答应为一九七六年——一九八○年的五年计划时期提供二十五亿卢布。苏联已经在越南完成了二百个比较大型的工程项目。莫斯科甚至也参与了在河内修建胡志明墓。 第二,主要是在有争议的三个问题上苏联支持越南来反对中国:在关于位于南中国海的可能有石油的帕拉塞尔群岛和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本刊注)的争论问题上、在使越南如此难堪的华侨问题上(迄今有十六万华侨被驱赶到中国)以及最后是在印支问题上。 在此期间莫斯科成了整个东南亚在河内领导之下统一起来的辩护士。 第三,莫斯科也向越南人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援助。 莫斯科一方面支持越南对中国的三个世界理论和文化革命理论的论战。同时又鼓励越南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对于苏联所给予的这种三重支持,越南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它必然要对莫斯科表示感谢。目前这表现在河内间接宣传主要受到中国反对的苏联为东南亚制订的亚安体系计划。老的亚安体系用不同语言换上了新的包装。在这里越南参加了危险的游戏。在为了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了三十年以后,它真的打算成为苏联人在亚洲的特洛伊木马?
第 2 版
1. 英刊文章:《美国在战略上的投降》
说美国自从越南战争后,全球战略能力已下降;如在非洲战略主动权显然已转移到苏联方面,美对苏的行径毫无反应,使人觉得美准备默认自己的战略投降 【本刊讯】英国《冲突研究》月刊十月号刊登汤普森爵士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国在战略上的投降》,摘译如下: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苏联的战略目标是:不经过核战争,最好是不发一枪一弹来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军事能力的变化和西方政治意志的丧失,在过去十年中使战略平衡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动。这表明了苏联在实现其目标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在重量和数量上肯定都已居于优势,并且其准确度正在迅速改进。苏联的全球力量从外交角度来看,搞“缓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目前已经对苏联有利的形势,并且使美国不能利用它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比武器远为重要的是精神状态。苏联的军事思想认为,打一场核战争,并且赢得这场核战争,可能是必要的。然而在西方,唯一的想法是防止这样的战争。在这个问题上的迥然不同的态度使得哪一边具有可靠的威慑力量,哪一边易于遭受威胁和讹诈,是看得很分明的。 在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海军、商船、空中运输和空降部队的扩大,大大加强了它的机动性及其活动范围,从而使仅是一个大陆强国的苏联变为进攻性的世界强国。而与此同时,美国无论是从绝对的意义上讲还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讲,其全球战略的能力已经下降了,随时采取行动的能力几乎不存在了。以核优势地位为其后盾的苏联已能够在对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对西方的生存进一步构成威胁: 在欧洲,仅仅有四十八小时的预警时间,美国没有可能从海上增援,因此,苏联有可能对莱茵河地区发动闪电战,之后在两天以后提议谈判; 在中东和非洲,存在着对于印度洋和好望角(欧洲和日本百分之八十的石油和美国大约百分之五十的石油从这里经过)的威胁,对于石油来源本身的威胁,对于南部非洲矿物的供应的威胁;在东方,中国受到包围和遏制。现在真的存在着这些威胁,但在实际上它们并未被用来产生深远的和或许是决定性的心理效果。 美国自越南战争以后,它即使有外交政策,也无法加以贯彻了,正如在非洲所表明的那样。战略的主动权显然已转移到了苏联方面,而美国由于毫无反应,使人觉得它是准备默认自己的战略投降的。西方无动于衷可以提出许多因素说明西方为什么失去政治意志 ——无动于衷、富足、忙于经济事务、从帝国地位后退、美国在越南的失败,但有两条实际理由是更带根本性的原因:第一,对西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人人自由——在道德上的绝对正确性缺乏信心。这就是从智利到乌拉尔,西方无所例外地应该支持的东西。 第二,无限期地维持一种战略上的防御姿态是不可能的。当一方有了战略主动性的时候,暂时的失利并不是失败,这就把苏联置于一个能赢不能输的地位,把西方连同它的消极的无结果的战略一起置于赢不了但是可以输的形势之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正如需要表态的每一个问题所表明的那样,代价和冒险必然要升级,直到最终变得不能接受。 两种理由都只有一个解答:转向进攻性的战略。这决不是军事性的,而不过是恢复可靠的威慑态势,并使对方明确地理解到,如果西方被逼得太甚,它是会作出反应的。西方的战略目标必须逐步削弱和最终瓦解现在的苏维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战争,拯救西方的文明。
2. 谢苗诺夫任苏联驻西德大使
【塔斯社莫斯科十一月九日电】题:任命苏联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 谢苗诺夫被任命为苏联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 谢苗诺夫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九年起从事外交工作。一九四六——一九五三年任苏联驻德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和苏联驻德监督委员会主席的政治顾问。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任苏联驻德最高政委。曾任苏联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一九五五年起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一九六九年起任苏美关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苏联代表团团长。
3. 美宣布美军一次大规模的动员演习结束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九日电】美国国防部今天承认说,近一个月的动员演习“暴露出了一些缺点”,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和平时期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动员演习。 在这次名叫“漂亮的金块”的演习结束时,五角大楼既没有谈论这些缺点的性质又没有讨论它们的详细情况。指挥所在演习中存在的缺点是突出的,这次演习是从十月十日开始到十一月八日结束的。 五角大楼说,它将“在今后数天内”同联邦其它机构一道工作“以解决一些地区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提高全国动员能力”。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戴维·琼斯将军在一次声明中说,“我们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训”,并且“对我们全国动员机构的长处和弱点”有了“更好的了解”。 琼斯说,这次并不包括正规部队或后备部队的实际调动在内的演习,使高级官员“更清楚地了解到,应把我们努力的重点放在哪里,以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政府已把加强美国军事的战备状态和美国军队在任何紧急情况下作出反应的能力,列为它的最优先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4. 《澳门日报》记者访问葡萄牙通讯:《葡国行脚》(五)
这个研究所是一九四七年设立的。占地面积二十二公顷,建筑面积七万平方米。我们花一上午的三个多小时,在这个“科学城”里看到了小小的一部分。 据波尔若斯所长说,该所每年研究试验的工程达五百项。研究范围之广,超过英国、法国、西班牙、苏联及美国同类性质的研究所。同时,该所集中了全国民事建筑工程的精干力量。整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有一千多人,其中二百五十名经过严格挑选的大学毕业的专家、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部分超过十年以上的工龄。一些专家在国际上也是享有声誉的。我们参观了藏书八万册的图书馆。这个研究所与世界上一千二百个研究机构保持定期联系,收到一千五百种期刊,仅是一周收到的新杂志就摆满两个书架。 在我们参观工程模型和实验室时,最感兴趣的是防震建筑的试验。在一个实验室中,我们看到一部约有五米高的大型机器,专门试验在地震带内建筑物如何才能承受一定的震荡力。接着,在另一个专门研究地震带内建筑物如何防风、防震及其他特点的试验室内,看到了一个巨型烟囱,原来是两天后我们前去参观的辛尼斯港工业发展中心炼油厂的二百三十三米的烟囱。 据一位工程师对记者说,里斯本处于地震带,一三二六年、一五五○年及一七五五年曾发生过三次大地震,带来巨大灾难。特别是一七五五年的大地震,造成二万人活埋,无数房屋倒塌,因此,现在里斯本的建筑物最高只有三十层。砵酒行销世界百余国在我们抵达葡萄牙的那天傍晚刚下飞机,就驱车直奔里斯本古老商业区一家叫“砵酒之家”。去参加商业旅游部长巴西里奥举行的欢迎酒会。主人以世界闻名的名酿——葡国砵酒为澳门记者代表团“洗尘”。 十天后,当我们游览波尔图的最后一天,我们在砵酒之乡参观了隶属商业旅游部的“波尔图砵酒研究院”和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菲利连纳酒厂,详细听到有关 砵酒的来历、产地、严格的验制过程和行销世界各国的情况后,在迂回曲折、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般的酒窖,于烛光照耀下,细细品尝主人献上的一八四○年酿造的陈年老酒,大家深感葡国砵酒,名不虚传。 为什么葡国砵酒以波尔图市命名呢?砵酒研究所对外关系主任华士贡塞卢斯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原来砵酒之乡位于葡国东北部的山坡至葡国第二大河——杜罗河流域一带。当地农民把酒酿好,装入一个个木桶中,先送到杜罗河口、波尔图市对面加亚新村的酒窖去储藏,加上标签后,经波尔图港口输送到国外。由于这个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土壤肥沃,出产的葡萄制成的各种酒类,芬芳香醇,独具一格。十七世纪开始外销到英国、法国等地,有整整一个世纪兴旺的历史。 至十八世纪中叶,由于出现冒牌货及次质酒,葡国砵酒销量大跌,出现第一次危机。葡国政府为扭转危局,断然采取两项措施:(一)一七五七年颁布一项法律,规定只是上述划定地区出产的葡萄酒才能取名砵酒;(二)成立砵酒研究所。凡出口砵酒,先由加亚新村酒窖审定是否来自上述划定地区的产地,经多年储存,分装入樽,然后由酒厂将样本送到砵酒研究所。砵酒研究所有两个实验室,对酒质进行化学、物理及产地试验,然后由一个试酒专家组成的裁判所用嗅觉、味觉去进行最后鉴定,合格的话,贴上一个“保证印花”,砵酒才获得出口。(五)
5. 英报文章:《莫斯科敦促波恩阻止北约军事演习》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十一月七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莫斯科敦促波恩阻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演习》,摘译如下: 俄国施加压力的间接成果,西德正在试图劝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大大缩小,虽不是完全取消明年在西德举行的秋季演习的规模。 现在,俄国人集中力量向西德施加压力,以设法改善东德和西德的关系,从而削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的地位。 莫斯科任命谢苗诺夫为驻波恩大使表明莫斯科对此感兴趣。战争结束直到一九五三年,谢苗诺夫一直在德国工作。他在此期间提出的个人看法从未得到官方确认,据悉,他是主张德国统一和中立化的。 莫斯科现在希望利用施密特总理和卡特总统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巧妙的宣传俄国巧妙的、针对性很强的、有利于缓和的宣传,现在已开始在一个非常接近未来前线的国家产生某种作用。 俄国人已公开表示,他们敌视德国向中国出售武器,他们对于华国锋主席明年访问波恩不大可能漠然视之。 因而,波恩正设法在他们认为的一些小问题上,诸如北约组织军事演习,向俄国人作出让步。波恩国防部长阿佩尔在北约核计划小组上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要求研讨“北约组织军事演习的政治影响”。没有透露接近据报道,这一要求使其它国家的国防部长,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长布朗感到震惊。 在公开场合,阿佩尔没有提到这些政治问题,或者东德和华沙条约组织其它成员国暗地向西德政府作出的主动表示。但他抱怨说,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使“西德人民承受难以忍受的重担”,因为这些演习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并使许多老百姓在车祸中丧生。
第 3 版
1. 伊朗政府逮捕伊民族阵线的两名领袖
【路透社德黑兰十一月十一日电】军事当局今晚逮捕了伊朗最著名的非宗教反对派领袖桑贾比博士,并指责他阴谋反对伊朗国王的政府。 一个三星将军、若干士兵和便衣警察在民族阵线领袖桑贾比(七十四岁)预定向外国记者发表讲话前十分钟,把他从他的住所带走。 这个阵线的发言人、第三号人物福鲁哈尔也被拘留。 桑贾比昨天刚从法国回来,他在法国同流亡的宗教领袖霍梅尼举行了会谈。看来对他的逮捕大概会给早已沸腾的政治气氛火上添油。 德黑兰军法管制执行官奥韦西将军今晚广播了一项讲话,警告首都四百万人民说,军队将坚决对付任何制造骚乱的尝试。 在三天的本地节日过去以后,明天被认为是表明在石油工业、电信部门、政府办公室和由于数周来的停工而陷于瘫痪的其他经济部门的罢工者,是否会同爱资哈里将军成立已六天的军政府合作的一天。 继续罢工和重新爆发街头暴力行动,就可能破坏伊朗国王公开宣布的意图:使伊朗恢复工作、迅速安定政治情绪并尽快以成立“民族政府”和举行自由选举取代军政府。 伊朗最有组织的反对党民族阵线,已要求罢工继续举行,直到成立民族政府。 同时,在外省爆发了新的暴力事件,这表明并非所有骚乱都已被镇压下去,尽管首都是平静的。首都街道有军队严密巡逻,在主要十字路口停有坦克。 目击者报道,在伊拉克边界附近的霍拉姆沙尔港口城市,发生了广泛的纵火事件,并在发生激烈射击后,救护车川流不息地开进主要的医院。 国家办的电台说,在伊朗西南的沙阿普尔,军队同示威者发生冲突,打死了两人。中部大城市伊斯法罕也发生了骚乱。 【法新社德黑兰十一月十一日电】据这里收到的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昨天在里海休养胜地巴布勒发生的骚乱中有八人死亡,其中有三名伊朗警察。 消息说,反伊朗国王的示威昨天也在里海边的阿莫尔、伊朗东北部的马什哈德以及德黑兰以西一百六十公里的塞姆南等地引起了骚乱。 据报道,在伊朗南部的阿贾卜希尔和首都正北马斯吉德苏莱曼产油区的加什萨尔也发生了零星骚乱。 【法新社德黑兰十一月十一日电】伊朗波斯通讯社报道,今天在霍拉姆沙赫尔,当反政府的示威者和治安部队发生冲突的时候,有五个老百姓和一个军士被打死,二十三人受伤。 通讯社说,示威者放火烧了十五家银行和商店。早些时候,这家通讯社报道,在伊朗北部的阿瓦士(那里今天举行了类似的示威),死了两人,伤了一人。
2. 在西德的伊朗和土耳其留学生举行反对伊朗国王的游行
【德新社法兰克福十一月十一日电】大约八百名伊朗和土耳其留学生,今天在这里举行了反对伊朗国王的游行,抗议伊朗统治者的“法西斯政权”,要求“自由和民族独立”。 他们散发了传单。传单把他们所说的“搞垮伊朗经济”归咎于国王,声称伊朗人民正在遭受“难以形容的苦难”。传单还说,百分之七十的伊朗人是文盲,通货膨胀率已高达百分之四十,失业率极高。 发表演讲的留学生说,伊朗监禁了十万名政治犯。
3. 坦桑宣布对乌干达军队发起大反攻
【合众国际社达累斯萨拉姆十一月十二日电】坦桑尼亚今天说,它已经发起了预期中的大反攻,但是,乌干达宣布,这些进攻部队被击退了,遭受重大的损失。 坦桑尼亚说,进攻开始后二十四小时,战斗今晚仍在激烈地进行着,但是,并没有表明这次攻势是否已获得胜利。 公报说:“达累斯萨拉姆今天正式宣布,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已经对阿明侵略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阿明的侵略军越过了共同边界,侵入了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卡格拉河地区。” 公报说,这次攻势是十一日晚上开始的,“目的是要歼灭这个地区的敌军”。 【路透社内罗毕十一月十二日电】阿明总统的一位高级助手今天说,坦桑尼亚部队要驱逐乌干达入侵者的首次尝试失败了,因为乌干达部队把他们的船击沉在洪水泛滥、鳄鱼成群的卡格拉河里。 这位助手说,夜幕降临后,大约有十只坦桑尼亚的平底船(每只载着三十名士兵)开始抢渡这条五十米宽的河流,想夺回两周前被乌干达部队占领的坦桑尼亚那块七百平方英里的边远土地。 他说:“我方迫击炮和机关枪的一阵猛打,所有船只全被击毁了。没有一个坦桑尼亚人渡过河来。” 乌干达电台昨晚报道了坦桑尼亚反攻的情况,说五十英里外都能看到炸弹爆炸和听到爆炸声。 该电台援引一位军方发言人的话说,乌干达的增援部队正在集中待命。如果坦桑尼亚的反攻继续下去,乌干达将拟定向坦桑尼亚纵深发动进攻的计划。 【南通社卢萨卡十一月十一日电】在赞比亚总统卡翁达非常尖锐地抨击乌干达、尤其是抨击乌干达领导人阿明入侵坦桑尼亚之后,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两国总统萨莫拉·马谢尔和塞雷茨·卡马已分别尖锐地谴责了乌干达。 卡马尖锐谴责乌干达的入侵,并表示博茨瓦纳政府声援坦桑尼亚,完全支持达累斯萨拉姆政府为保卫自己领土将来免遭进攻而采取的措施。
4.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说:亚洲有五亿人被列为生活在绝对贫困中
【路透社雅加达十月十九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今天说,亚洲有五亿三千二百多万人被列为生活在“绝对贫困”中。 “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四个国家里——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 他是在爪哇中部城市日惹的加渣马达大学讲话时这样说的。 这位粮农组织主要负责人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必须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样一种突破只有把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计划置于优先地位才有可能实现。 他欢迎印尼政府把实现粮食自给置于其经济发展计划的优先地位的决定。 萨乌马保证粮农组织继续支持印尼的农业发展计划。粮农组织在印尼举办了二十四项工程,国际捐助总额为一千八百万美元。
5. 英报报道:《利比亚军队援助阿明》
【本刊讯】英国《观察家报》十一月十二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利比亚军队援助阿明》,摘译如下: 据悉,目前利比亚军队和军事装备已经空运到乌干达,在阿明总统同坦桑尼亚在卡格拉三角地带问题上发生的冲突中帮助阿明总统。 这片大约七百平方英里的地区仍然被估计达二千人的乌干达军队占领着,他们是在两周前侵入坦桑尼亚的。 利比亚上周派了估计约一千二百人和八十名军事顾问分乘六架赫尔克里士—130式飞机到达恩德培机场和布卢 ——那是在北部的空军基地。 阿明上周在几次讲话中证实说,俄国军事技术人员已离开乌干达。更可信的一个解释是,感到为难的俄国人自己决定在乌干达采取低姿态,直到这场冲突结束为止。 看来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坦桑尼亚人在缓慢地但很有决心地为进行反击集结军队。
6. 伊朗两名宗教领袖说:必要时将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伊朗国王
【合众国际社德黑兰十一月十一日电】伊朗宗教界高级领导人之一今天说,伊朗人民正为推翻巴列维国王而斗争,并准备在必要时用“武装斗争”达到这个目的。 宗教领袖塔莱加尼年近八十,是十二天前才获释出狱的。在此以前,他在狱中渡过了大约十五年,还流亡了五年。 这位身体虚弱的白胡子穆斯林领导人在德黑兰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的确到了武装起义的时候,他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一些高级军官和一部分武装部队会参加武装起义。 【路透社巴黎十一月十一日电】居住在德黑兰以南的圣城库姆的宗教领袖沙里亚特·马达里昨天在他的寓所会见《世界报》记者时说:“我们还没有作出有关武装斗争的决定,但是如果所有别的道路都关死了的话,那我们就不得不进行武装斗争。” 【合众国际社贝鲁特十一月十一日电】一家以贝鲁特为基地的刊物今天报道,伊朗两个主要反对派领袖一致认为,伊朗国王应该下台,但只应在全国团结政府组织的公民投票举行之后下台。 据《今日阿拉伯报道》周刊自巴黎报道,穆斯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他目前在法国流亡——和五个党组成的民族阵线领导人卡里姆 ·桑贾比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第 4 版
1. 美科学家拍成原子运动彩色电影
【美联社芝加哥十月十二日电】科学家们今天透露,他们能用最新工具研究生命的最小形式,这就是放大了许多万倍的原子的彩色电影。 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克鲁和艾萨克森说,这部影片对医学、化学、微电子学和冶金学的研究可能有很大帮助。克鲁说,“在人们开始利用它之前,我们不知道它有多少重大意义。但是,它对于帮助我们研究原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原子在表面上运动的情况。”为了拍摄原子的电影,他们将原子附着在一块只有三、四颗原子厚的碳薄膜上,然后发射一道细电子束透过薄膜。这部影片映出一个崎岖不平的地形,碳膜层厚度的变化显出山丘与山谷,浅井与台地。 克鲁和艾萨克森说,他们看到了这个地形上的完全预想不到的原子活动。单个原子在井里来回撞击直到它们溢出;在凹地边缘,原子趋向排列成链条状;如铀这样一些原子成对地游动;而常常见到成簇的原子为单位在活动。 这些活动意味着什么呢?艾萨克森说,“这就是我们正在设法探究的。” 【本刊讯】美国《华尔街日报》十月十三日以《科学家们报告能拍摄单个原子的彩色电影》为题报道: 芝加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说,他们用自己发明的叫作“扫描传输电子显微镜”的一种装置,拍成了第一部单个原子的彩色电影。 这两位科学家中的一位克鲁一九七○年拍成了第一批分子结构内的原子的黑白静止照片。一九七六年,克鲁和同他一起研究的物理学家艾萨克森拍摄成了第一部原子的黑白电影。 这些研究人员说,在他们最近的工作中,他们拍摄了各种重原子包括铀、镉、铂、钯、铟、金和银的重原子的镜头。由于热振动和原子间的互相碰撞,这些原子处于连续运动的状态中。 这些物理学家说,这部彩色影片更多地揭开了原子怎样互相作用的情况,而且有可能导致为工业和机械应用研制出更好的材料。 这台扫描传输显微镜是用电子束而不是用光波来构成影象。克鲁和艾萨克森说,它的显色能力和高分辨率对研究微电子学、冶金学、化学和医学也可能证明是很有帮助的。
2. 西德《明镜》周刊载文评我国出口的轻工业品:《只能在旧货市场出售》
【本刊讯】西德《明镜》周刊十一月六日一期刊载一篇文章,题为《只能在旧货市场出售》,全文译载如下: (原编者按:除原料外中国外贸人员没有更多东西可提供给他们的西德伙伴了。远东消费品工业无论如何落后于西方水平数十年。) 「红灯牌」收音机、「胜利牌」抽水马桶和「永久牌」自行车给人一种历史博物馆展品的印象,展出的主题是:五十年代的式样。 中国外贸人员塞到最近去的许多西方访问者手中的一份供货清单上列着上述商品。这是「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商品清单。 供货包括从卷纸到台(电)扇,从玩具冲锋枪、运动鞋到缝纫机。只有当需要为改善生活再一次用最必须的东西(廉价的小摆设、粗笨的家用器具和铁皮玩具)布置西德战后家庭时,这种供货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商品如果真正陈旧古老的话,也许会重新具有收集价值。 供货单使人了解到,中国人是多么地不着眼于西方的消费习惯和完备的大量生产。他们最多能提供一些坚固的手工产品,这些东西只有不受时髦趋势影响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足球和传统的乐器。 迄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应地微小。除原料、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之外,中国出口商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提供。因此,联邦共和国去年只从中国进口了六亿六千五百五十万马克的货物。最大的项目是:蔬菜罐头和水果罐头以及制作外科缝线和羽毛球拍弦的肠衣。大多数德国消费者最多知道中国人是异国色彩产品的提供者:酱油和竹笋,柳藤家具和翡翠首饰。青岛酿酒厂的啤酒,在了解情况的人士中还享有一些声望。 当会谈离开中国计划向西德大工业购买数十亿马克货物这个题目转到购买中国轻工业品的可能性时,德国的商业旅行者不会给中国东道主多少希望。克韦勒邮购公司老板汉斯·德迪在同中国人的私下谈话中也没有信服远东轻工业品的成就。这位老板认为,所提供的各种商品「根本不合我们的需要」。因为主要是那些「您只能在我们的旧货市场上还看得到」的产品。
3. 英国《卫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清晨起身跑步 北京树立健身榜样》
【本刊讯】英国《卫报》十月三十一日刊登该报记者乔治·贝布鲁克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题为《清晨起身跑步北京树立健身榜样》,摘译如下: 北京人关心他们的健康,几乎着了迷。他们宁愿使用颇为麻烦的盛开水的热水瓶,而不喝他们认为充满了细菌的自来水,虽然住在这个城市的外国人喝了它却安然无恙。即使在盛夏,他们也从不喝凉水,只喝热水,因为他们认为凉水伤胃。 如果中国效法西方,采取行动劝告人们戒除掉其它不大有益于健康的习惯,特别是男子中盛行的大量吸烟和男、女一样地随地吐痰,并能减少城市污染和工伤事故的话,中国人很可能成为世界上人民最健康的国家。 在北京,迎接第一道晨曦的并不是鸟儿的破晓齐鸣(这里气枪与鸟的比例是十比一),而是穿着球鞋跑步的脚步声。当阳光透过象雪茄烟雾一样缭绕在这个城市平静的上空由尘埃和工业污染形成的黑幕时,数以千计的上班去的人流沿着广阔笔直的长安街到市区上班。烟雾深处出现了两支长长的朝市中心行进的队伍。移动迅速的是骑自行车的队伍,另一支几乎同样快地移动着,这就是跑步行进的队伍。 跑步已成为这里保健方面最流行的方式。任何一个一清早在这个城市四处游逛的旅游者(任何旅游者都可以这么做)都会常常被一批批队伍整齐的、喘着气的跑步者赶过。他们四人一排、四人或五人一行,脸色红润,穿着兰色的运动服装。妇女们聚在一起跟在后面跑。单独跑的人不多。在中国,跑步几乎象其它事情一样,是分成小组进行的,参加的人很多。 北京清晨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并不都是跑步的人。这个城市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人——青年人和老年人都酷爱奇异的弯腰曲臂的体操。一些人打太极拳,这是一种柔软体操,看起来象慢动作的芭蕾舞。而实际上是动作缓慢的拳术。另一些人,主要是儿童,则练武术。孩子们仿效着他们的头发灰白、皱纹累累的老教师们的动作。这些老师仍能做出挥臂踢腿的动作。 其他一些早晨锻炼的人拿着羽毛球拍或乒乓球拍一来一回地打羽毛球,或练习托排球,或是在人行道上一堆堆无人看管的青菜堆周围把足球踢来踢去。行动迟缓的老头儿、老太太则站在街道两旁,互相投掷着装了豆子的小布袋子或粗绳圈。 早晨六点钟的北京肯定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朝气蓬勃的城市。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既生气勃勃又显得有点杂乱,整个城市好比是一个大操场。 在上班时间,活动就更有组织一些。工间休息时的锻炼活动(并不强迫)包括有乒乓球、羽毛球,或是工间操等。工间操是在广播正式的体操音乐时做的。国家电台每天广播两次做这种体操用的刺耳的音乐。整个学校、机关、车间的人都出来做十分钟的曲膝伸臂的老一套动作。
4. 美刊文章:《美感的失落--谈现代音乐的“旋律萎缩症”》
【本刊讯】美国在香港出版的《今日世界》十月号刊登一篇题为《美感的失落——谈现代音乐的“旋律萎缩症”》的文章,转载如下: 在音乐的领域,我们可以觉察到,在现代的乐曲中,再也听不到萧邦《夜曲》中幽怨动人的旋律;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令人沉醉迷惘的乐段;更听不到舒伯特《听,听云雀》中那明快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是音乐美感的结晶,而在现代音乐中,美丽旋律的影子却日渐淡薄消失。无怪很多知音人,也象文学界人士一样焦虑地喊出:“这是一个没有旋律的时代。” 踏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文明的突进,音乐在意念、形式及音响方面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可是在“旋律美感”的表现方面,却大大地开了倒车。不论正统音乐或流行音乐,“旋律”——乐曲的灵魂——不再受到重视。作曲家们潜心于发掘新的音乐天地,而这个新拓展的领域,却是一个纯理性的世界。他们把音乐用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加以分析解体,再注入现代科技成就带来的新素材,按照理性的意念,予以新的组合,从而创作。于是新的音乐偏重于抽象理念的表现,完全忽略了心灵感性的追求。结果,现代音乐给予人们的,只是一些新奇诡异、五彩缤纷的音响组合,或者是一些超脱现实的音响探索的成果。 音乐在作曲家手中,纯然成了反映理性的一面镜子,它们是那么地冰冷、尖锐而淡漠,有时甚至流于虚无,象一具白骨嶙嶙的骷髅,缺乏了光彩温润的血肉肌理,音乐中美感的成分被减到最低。在流行音乐方面,狂野劲烈的节奏成为乐曲的主体,人们所追求的是官能的刺激,他们要求的是“劲”、是急越的节拍。一首乐曲,只要节奏明快,能够引发听众潜意识的情绪,使他们可以进入催眠狂乱的境界,便大受欢迎;而旋律的动听与否,已无关宏旨了。部分流行乐曲的爱好者甚至有反旋律的趋向。他们认为优美的旋律肉麻而太罗曼蒂克,柔曼而婆婆妈妈,与现代生活的精神脱节。到底优美的旋律是否是落伍的古董?还是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美”的感应? 当然,旋律的优美与否,不能象其他事物一样可以下一个明确的界说。不过有一点却可以肯定的,就是人类对于音响美的感受力都是相同的。一段优美的旋律,不论它是愉悦的、幽怨的、柔曼的抑或雄壮的,通常都能在听赏者的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喜爱怀念,历久而不忘。 对于爱好音乐的人士,姑勿论他们对乐曲的爱恶如何,对音乐所持的理论及标准如何,但他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体验:对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接受起来总是比较容易而且持久。反之,一首旋律性单薄的乐曲,尽管在某一段时间或某种特殊的环境气氛下被接受了,但当客观条件转变之后,那首乐曲很快便被遗忘。 形成近代音乐缺乏旋律美的原因,是“时代感”在作祟。作曲家们掮着时代的幌子,刻意求新,钻进了音响的牛角尖。年青的一辈,由于时髦的虚荣感作怪而认为“优美的旋律”缺少时代性。其实青少年们对音乐美的感受,也和过去一般人一样具有先天感应的能力。 在原始的音乐中,没有所谓旋律,节奏即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文化进展的高度结晶。人类经过了数千年,才从啁啾伊哑的野人音乐进化成优美的音乐,可是我们现在似乎要放弃了这份优美的资产。近代音乐正运用新颖的理论和工具去创作演奏新的“野人音乐”——只有节奏和音响。音乐旋律的萎缩,显示出我们精神生活的日渐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