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09-08

第 1 版

1. 时事报报道:邓副总理同日本新闻界访华团的谈话

【时事社东京九月六日电】题:邓小平副总理说,美中关系正常化要按“日本方式”实现,以新华社报道的方式宣布废除中苏条约    北京六日电:邓小平副总理六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新闻界各社评论负责人访华团,就日中问题、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问题等表明了政见,历时两个小时。    邓副总理会见我国新闻界人士,这还是第一次。会见中,邓副总理谈到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表示希望在下个月访问日本,在十月下旬以前结束交换批准书的工作。他说,把反霸条款写人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这不仅对两国关系,而且对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强调说:“我认为,世界爆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如果中日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威胁(苏联),反对霸权主义,那么,就能够推迟战争的爆发。””    另外,这位副总理联系到战争问题说,“我赞成日本增强本国的防卫力量”,不过,这位副总理事先声明说这是日本自己应该决定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希望欧美各国对苏联不要采取绥靖政策。    另外,关于在一九八○年期满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邓副总理说:“明年四月通过新华社宣布废除。”这位副总理说:“中国认为,该条约等于已经不存在了。无需发表政府声明,由新华社报道一下就够了。”    另外,这位副总理还谈到了美中关系正常化问题,他说,如果美国接受如下三项条件,(一)废除美台相互防务条约;(二)撤退驻台美军;(三)断绝美台外交关系,那么,就打算以所谓的“日本方式”(同意与台湾进行民间交流)实现关系正常化。他还反复强调了这样一种历来的态度:美国要求不使用武力解放台湾,这是侵犯国家主权。    关于中越关系,邓副总理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不是中国把越南赶进了苏联阵营,越南以前就已经进入了苏联阵营。”他还表明了这样的立场:中国等待越南认识它依赖苏联的危险性。他说:“根据现状来看,即使日本和美国对越南进行援助,大概也是徒劳的。”    另外,邓副总理还谈到了朝鲜问题,他说:“中国一贯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提出的和平、自主统一朝鲜的方针。中国认为,现在朝鲜半岛并没有进入紧张状态。”关于苏联同朝鲜的关系,他说,苏联对南朝鲜的接近比苏联对北朝鲜的影响更为引人注目。

2. 卡特同萨达特、贝京举行首次会谈

【美联社马里兰州戴维营九月六日电】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今天同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举行中东问题最高级会议的第一次三方会谈,并同他们一道要求全世界为这次会议取得成功进行祈祷。    这三位领导人在一项由白宫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要求抱有各种信仰的人民同我们一道祈祷,但愿这些会谈的结果能够实现和平与正义。”    白宫新闻秘书鲍威尔说,要求祈祷大概是卡特的主张。    这次会谈是在卡特的住处举行的,进行了一小时四十分钟。但是在会谈之后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会谈内容和是否取得进展的消息。    今天上午卡特同萨达特进行了大约两小时的秘密会谈,他还把副总统蒙代尔请到戴维营来。这位美国总统在昨天晚上同贝京进行了商谈。    鲍威尔说,今天上午美国官员同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代表团分别举行了部长级的会谈,预定今天晚些时候还要举行这样的会谈。    这位白宫发言人是代表所有三国政府发言的。他强调指出:“我们不打算每天都来谈一下这些会谈的内容。”    卡特、萨达特和贝京在这位美国总统提议下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中说:“当我们在戴维营这里开会的时候,我们要求抱有各种信仰的人民同我们一道祈祷,但愿这些会谈的结果能够实现和平与正义。”    这三位领导人宣称:“在四次战争之后,尽管人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圣地还没有享受和平的福祉。    “我们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这些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完全信任我们的上帝,我们从上帝那里寻求智慧和指引。”    【中东社戴维营瑟蒙特九月六日电】白宫的鲍威尔说,埃及外长卡迈勒今天会晤了国务卿万斯。鲍威尔还说,卡迈勒还同以色列外长达扬举行了一次会谈。

3. 范文同到泰国访问

曼谷报纸说范文同希望同泰国缔结互不侵犯和友好条约;泰外交部官员说泰国不愿同越南签订任何条约    【美联社曼谷九月六日电】越南总理范文同今天抵达泰国进行访问,此间观察家们认为这是他同这个地区的非共产党国家结成紧密联系的第一步。    他在五天访问期间,将同泰国高级官员举行一系列会谈,并同国王普密蓬举行会谈。    范文同在事先准备好的到达谈话中说,他进行这次访问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友好与在各方面长期合作的纽带”。    范文同的谈话说:“这些纽带的基础是尊重彼此的独立和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互利,以有利于我们两国,有利于东南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本地的报纸今天报道说,范文同希望同泰国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一项友好条约和一项文化协定。他还很可能大力兜售使东盟地区成为一个不受大国干涉的中立地区这一主张的越南版。    外交部官员对新闻记者们说,泰国将不愿同越南签订任何条约,并将着重表示,泰国在这个地区的共产党国家间的各种争吵中持中立态度。泰国将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遣返在五十年代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后逃离祖国的四万到六万名越南人问题。分析家们说,越南不愿接受这些人。    【合众国际社曼谷九月六日电】越南总理范文同今天开始打破先例地访问以前战场上的敌国泰国。    外交人士说,这次访问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削弱中国在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的影响。在访问泰国之后,他还将访问这个地区的另外三个反共国家。    直到去年末,越南一直猛烈批评泰国亲美,批评东南亚国家联盟是由美领导的军事联盟。可是,随着同中国关系的恶化,越南的政策改变了,范文同和他的政府已采取行动争取与这个地区的反共国家建立较密切的关系。

4. 柯西金接见日本国会代表团时攻击中日条约

【路透社莫斯科九月六日电】塔斯社说,柯西金总理今天对来访的日本议员代表团说,日本同中国签订的友好条约是针对苏联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的。    后来在记者招待会上,议员代表团团长白滨说,他对柯西金说,妨碍苏日建立良好关系的主要障碍是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他说,这些岛屿理应属于日本。    白滨对柯西金说,“‘为了发展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领土问题,然后签订友好条约。”    塔斯社有关这次会晤的消息没有提四岛问题,也没有提日本首相的邀请。塔斯社说,柯西金指出,日本方面发表了许多言论,谈到需要加强同苏联的关系。这位苏联总理又说,但是,光说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    【法新社莫斯科九月六日电】苏联总理柯西金今天在这里向日本的一个高级代表团抱怨,日本和中国上月签订的友好条约是“针对苏联和反对北京霸权主义政策的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的”。    一位消息灵通的日本人士说,柯西金在今天的会晤中攻击了中国,要求日本对“加强日苏关系的方针不变”拿出“实际行动”来,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柯西金强调,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发展友好与合作关系是苏联对外政策坚定不移的方向。    他说,“这有助于加强和平与各国安全,也不损害第三国的利益”,他又说,但“对最近签订的日中条约就不能这么说了”。

5. 资料:戴维营名称何时出现

戴维营在三十年代原是加托丁山地区三大公共游乐园之一。当时称为“第三营”,许多社会福利机构曾利用它来做夏季的旅行地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海军对于罗斯福总统乘坐游艇出海遨游,认为过于冒险。于是想到利用加托丁山这个游览区。于是向罗斯福提出建议,劝他放弃玩水,改而游山,前往该处找个秘密渡假地。总统游艇上的原班水手则全体调派上岸,驻守“第三营”服务。美国海军从此一直驻守该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戴维营仍由海军陆战队担任守卫的原因。    罗斯福去到戴维营,甚为高兴,于是把它改名为“香格里拉”(小说中的世外桃源),并使之为避暑别墅。    一九五三年,艾森豪威尔觉得这里环境很特别,于是用他的五岁大的孙儿戴维的名字作为这座别墅的名称。此后便一直叫戴维营。    (原载香港《文汇报》)

第 2 版

1. 西德报纸评华主席出访《龙年》

说在未来的历史书中,一九七八年会由于中国龙从四千年的自我孤立中醒来并跨进超级大国的行列而特别著称;莫斯科不得不承认它包围北京的政策失败了    【本刊讯】西德《南德意志报》九月二日刊载施罗德撰写的一篇评论,题为《龙年》摘要如下:    在未来的历史书中,一九七八年大概会由于一件事而特别著称:这就是中国龙从四千年的自我孤立中醒来并跨进超级大国的行列。虽然他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还有些弱,但他至少感到自己强大得足以直接在俄国熊的洞口喷火了。当西方国家有点束手无策和甚至害怕地在一旁观看着这场表演之时,苏联领导人已经立刻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在向他们的力量挑战,这种挑战有朝一日可能改变超级大国之间的均势。    莫斯科必定感到中国外交攻势(其高潮是华国锋的布加勒斯特、贝尔格莱德和德黑兰之行)的目标是针对自己的:北京反对苏联的扩张努力,追求第三世界,寻找西方工业产品和武器,摆脱意识形态的累赘。它反抗苏联搞的包围并试图搞反包围;它打算到二○○○年完成进入作为世界军事大国的前提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跃进。    但是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出现,不仅使克里姆林宫的先生们彻夜难眠,而且华盛顿、伦敦、巴黎和波恩的那些迄今一直躲避打“中国牌”的政治设计家们现在看到中国自己把牌交到他们手中的日子已经来临。目前还没有到这种程度,但北京已经主持了这场游戏。自毛去世和“四人帮”失势后黄赤色的巨人就行动起来了,谁也阻挡不了他,即使是国内发生一场新的变化重新把那些想回到恢复闭关自守古老传统的势力扶上台也不行。    如果莫斯科现在反戈一击,谴责北京“谋求霸权”——但两个共产党为日本而进行的争斗已经证明,克里姆林宫的“霸权主义者”是更危险的。    莫斯科满怀愤怒和仇恨地注视着中国的崛起。它不得不承认,它那包围北京的政策失败了;它大概也预感到,它能够通过一场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把它的危险邻居击败于发展中的时机已经错过了。因此,俄国政治家的恶梦开始浮现这样一幅景象:他们不再是无后顾之忧了。    中国党首脑第一次出现在莫斯科以西的地方和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动摇迄今为止的均势,但这条龙已表明,今后人们必须把它考虑在内。

2. 美驻苏大使图恩谈美苏关系

【合众国际社弗吉尼亚州里士满九月四日电】(记者:理查德·斯塔恩斯)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图恩说,苏联违反了赫尔辛基人权协议,但是他说,他并不认为这项协议是无用的。    图恩说:“它是有用的,至少你可以在指责违反人权时以它作为根据。”    他说,苏联最近审讯持不同政见者和美国记者的作法主要是给苏联公民看的。。    图恩说:“这样做是要使苏联人民知道,同西方报界搞在一起是一件危险的事。”图恩于星期六来里士满在巡逻鱼雷快艇协会第十四次团聚会上讲话。    他说,苏联的政治结构是脆弱的,但是那些持不同政见者不会形成对苏联领导集团的威胁。    图恩还说,他对苏联人在减少欧洲常规力量的规模的谈判中所持的态度感到不满意。    他在谈到共同均衡减少军事力量会谈时说:“他们不准备从平等的基础上开始。”    他说:“他们企图采用(在审讯持不同政见者时使用的)同样欺诈的标准,但是我们不让他们侥幸得逞。”    他说,苏联领导人似乎确信需要一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但是谈判可能不会进展得象美国舆论所希望的那样快。    图恩说:“我们必须慢慢地前进。我们必须有耐性。他们的思想仍然是一种扩张主义的思想。”    图恩说,苏联领导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国锋主席访问一些同苏联接壤的国家显然感到恼火,但是他几乎看不出中苏关系会恶化到交战的程度。    图恩说:“两国都能十分明智地避开这种情况,但是我看不出关系有任何改善。”

3. 卡特要求支持天然气法案

【国际交流署华盛顿八月三十一日电】卡特总统八月三十一月两次在白宫出现,要求州长和企业家敦促国会通过天然气法案而给予他以支持。这天上午,他要求一批州长支持这个法案,下午,他又向一百位使用天然气的企业代表发出了相同的呼吁。

4. 卡特签署一项法案

【合众国际社怀俄明州国立大特顿公园八月二十九日电】卡特总统有保留地签署了一项法案,建立了准许外国鱼类加工船进入二百海里内的水域的一个制度。    卡特在一项声明中说,根据这个法案所建立的制度,政府只有在国内加工业没有能力或无意加工美国渔民捕捉的鱼类的情况下,才会允许外国鱼类加工船进入二百海里内的海域购买这些鱼类。

5. 新教皇约翰·保罗就职

【路透社梵蒂冈九月三日电】面带笑容的约翰·保罗教皇在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上的二十万人的欢呼声中今天第一次坐在教皇宝座上。    这位新教皇打破了一千年的传统,没有举行加冕礼就开始就任教皇职务。

6. 港刊文章《“双重间谍”失踪之谜》(上)

文章叙述在美国情报部门工作了十六年的苏联人沙度林在维也纳神秘失踪的前后经历    【本刊讯】香港《广角镜》八月号刊登龙翔的一篇文章,题为《“双重间谍”失踪之谜》,转载如下: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为美国情报部门工作了十六年的苏联人尼古拉·佐治·沙度林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神秘失踪了。    沙度林原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一艘驱逐舰的舰长。一九五九年叛苏投美,此后便长期在美国情报部门担任对苏联方面的工作。    时隔两年余,沙度林的行踪依旧成谜。关于他的失踪,有下列几种说法:    (一)他本来就是KGB(苏联特务机关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诱饵,因“收获期”已到或由于身份已暴露,已潜回苏联。    (二)美国情报部门为了掌握苏联在美国设置的秘密间谍网,把沙度林训练成双重间谍,但他与KGB人员接触时被绑架回苏联。    (三)他不甘做苏美的间谍工具,已逃至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隐居。    “沙度林失踪之谜”的真相仍未完全揭开,但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来,以(二)说的可能性最大。最年轻的舰艇指挥员沙度林生于列宁格勒,十二岁时便被海军军官学校挑选为预备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以优等成绩毕业于科伦斯海军学校。    沙度林被任命为波罗的海舰队所属的驱逐舰舰长时,才二十八岁,是当时苏联海军最年轻的舰艇指挥员。他先后到过丹麦、美国和马耳他。在印度尼西亚,他过了一年的海军训练生活,后来被派驻在波兰某海军基地。    在舰上,沙度林是个享有特权的人物。按苏联海军的规章制度,在一般情况下,舰上的军官(包括舰长)不得擅自上陆,确实有需要的,也要经过批准,而且要有人同行,不得单独行动。但沙度林却与众不同,他只要向司令员或政委打一个电话,便可单独上岸。    一九五八年,沙度林参加一个波兰人开的宴会,认识了波兰女子耶娃。戈拉。她是波兰一家医学院的学生。两人不久便堕入情网。    一九五八年春,沙度林与原来的妻子离了婚,准备与耶娃结婚。但这时的沙度林,对克里姆林宫仍无二心,他多次劝说耶娃婚后与他一起回苏联,但遭到耶娃拒绝。    沙度林下决心投奔西方,是在一九五九年三月。由于同年八月沙度林所守的舰队要调回苏联,他需要及早作出抉择。“及时的投诚者”沙度林通过一个受雇于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印尼人,安排他往美国的逃亡旅程。他提出的条件是:在美国的生活要有保证,有市民权,有适当的工作、住处,替耶娃安排学习或工作。    其时,正是苏联海军大举加强实力之际,沙度林对潜水舰方面的战术情报知之甚详,他所能提供的东西对美国海军来说正是久求而不得的。CIA完全接受了沙度林的条件。    沙度林待耶娃取得了医学院的毕业证书后,两人俟机从波兰乘船前往瑞典。抵瑞典后,他们以非法入境者的罪名在斯德哥尔摩的监狱被拘留了两周。    一九五九年八月一日,沙度林与耶娃由CIA人员陪同,到达美国肯塔基州的首府法兰克福。在那里,他们经受了三周的严格审查。由CIA、FBI(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务院及军队情报机关的代表联合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沙度林和耶娃进行了“心理测验”及各种讯问,连“测谎器”也用上了。最后,审查委员会给他们作出了结论:诚实。    八月二十一日,他们被载往华盛顿,翌日即转往维吉尼亚的一个空军基地,随后又被带到维吉尼亚北部的一个CIA据点,总算暂时安顿下来。    一九六○年五月至九月,沙度林每天都在CIA的警卫人员守护下,向有关方面提供苏联海军及其它方面的资料。询问者有CIA的专门人员,海军专家,对电子战争很有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他不仅对苏联的驱逐舰、潜水艇的作战资料很熟悉,而且对苏联海军的整体知识也有很深的造诣。”——这是美国海军部门对沙度林的评价。一次,他们让沙度林参加美国驱逐舰的作战演习,并让他担任指挥。沙度林出色的指挥能力备受称赞,一个美国海军高级情报官员慨叹:“如果苏联驱逐舰的每个舰长都是有沙度林一半的指挥能力,那就太值得忧虑了。”    沙度林这个“及时的投诚者”很能适应美国的生活,他的工作表现颇得情报机关首脑的欢心。美国的舰队司令丹纳甚至与他交了朋友,与他保持通讯往来。    曾任美国海军情报部部长的提拉,也是沙度林的朋友。在一般情况下,象提拉这样的人物,是不会给他的下级(同时又是投诚者)写信的。但当沙度林在海军情报部工作了六年之后调任新职时,提拉特地写了一封信表扬他:“阁下特殊的经验、知识和构想,对我们海军的工作甚为有益,你的工作表现,我们深感满意。”    一九六○年一月,沙度林开始在海军科学技术情报中心(STIC)任职。这个中心是海军情报部的一个下属机构,设在当时华盛顿的海军观察所。沙度林在STIC工作了六年。这是他在美国渡过的“最幸福的时期”。他的工作主要是整理苏联海军的资料,向海军情报部和CIA的专家提出意见。(上)

第 3 版

1. 《日本经济新闻》社论《为使日中经济交流走上轨道》

认为中国有无熟练掌握最新设备的工艺管理和建设管理人材,将决定日本今后对华经济交流的成败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八月二十四日刊登一篇题为《为使日中经济交流走上轨道》的社论,摘要如下:    日中两国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诚然,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中两国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大进展。    第二个因素是,建立了华国锋体制的中国,正在朝着借助于扩大对外交流、谋求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国民福利的方向,设法加强体制的基础。第三个因素是,象美国和西欧国家积极地同中国交流那样,围绕着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迅速变化。注意到中国拥有巨大市场的潜力的欧美国家的姿态,刺激了寻找解决不景气的突破口的日本经济界,增强了要与中国交流的想法,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冷静地观察现状,就可以看到未来光明的因素不少。日中之间的长期贸易协定和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确实为进一步建立睦邻共处和相互依赖关系确立了基础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多年的悬案最后解决了,但是这本身决不是达到了目标,而只不过是终于站到了出发点上。中国经济的严峻课题今年一至六月份的日中贸易,日本的出口是十二亿三千五百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六点一;日本的进口是九亿零四百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六;进出口共计二十一亿三千九百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十二点六,这是从未有过的规模。但是,只要看看以日元为标准的海关统计,恐怕应该说日中贸易的步伐今年上半期仍处在恢复过程中。    不过,进出口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各种代表团的往来,包括成套设备和技术在内的工程项目的谈判和成交,非常频繁。建设上海的宝山钢铁厂以及制造人造革,生产乙稀、彩色电视机使用的显像管和电子手表等的成套设备接连签订合同。此外,眼下正在进行更新各地的设备和制造拖拉机、翻土机、水泥、炼铜、化学肥料等成套设备的谈判。有关机器和化学工业品等一般单项谈判,仍和过去一样进行。另外,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份中国召开全国财贸会议的前后,按照“扩大出口的七种方式”正式开始谈判并有成交。这些方式是:一、引进用以开发资源的设备和技术,用产品支付其款项,即产品分成偿还方式;二、接受原材料,进行委托加工,即加工贸易方式;三、接受机械设备进行部分生产的零件订货方式;四、使用进口!商的商标进行出口,即商标指定方式;五、接    受提供的附属吕,承包服装和工艺品的生产订货,即附属品使用方式;六、根据指定图案进行生产,即图样订货方式;七、接受包装材料,即指定包装方式。明确日本的对策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是电力、石油、煤等能源部门,钢铁、化学工业等原材料产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这三个领域。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感到不足的首先是资金,第二是设备,第三是技术。而且,技术问题不外乎是包括技工、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内的人材问题。而且,这些人才不仅在熟练掌握最新设备的生产工艺管理方面,而且在加强引进设备的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也是需要的。有无从这一观点出发采取的对策,将决定今后对华经济交流的成败,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但是,要把日中长期贸易协定的内容纳入轨道的最大课题,是怎样在实际中实现写在这个协定前言中的“政府支持”。要扩大接受含蜡量高的中国重质原油,不仅需要改造炼油设备,而且要在从成本分担直到选择产品的最终消费部门方面,不可缺少政策上的判断。这关系到使用东亚一带重质油的体制整备问题,甚至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重新调整石油产品的价格体系的问题。延期付款条件和寄存方式等金融措施的制定也是当务之急。

2. 共同社自新加坡报道:越要求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东盟部长会议

【共同社新加坡九月一日电】一位外交人士昨天说,越南要求东盟让它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以后举行的东盟部长级会议。    大多数观察家认为,东盟大概不会接受这个要求,因为给一个国家以观察员地位必然将导致成为正式成员国。东盟对越南显然是怀有戒心的,因为它担心卷入越南和中国连续不断的争吵。苏联表示它赞成越南参加东盟。

3. 美国《华盛顿邮报》文章:《卡扎菲按照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重建利比亚》(上)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八月十日登载托马斯·莱普曼从利比亚的黎波里发出的一篇文章,题为《卡扎菲按照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重建利比亚》,副题为《上校的两卷“绿皮书”概述了乌托邦的经济和政治理论》,摘要如下:    以卡扎菲上校“绿皮书”中所提出的激进而古怪的原则为指导,利比亚正对它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目的是要实现卡扎菲所设想的“新社会主义社会”。    实际上,在卡扎菲建立自己独特的新制度的时候,利比亚传统生活中的一切权力和财富的源泉——各大部族、富裕的家族、资产阶级和官僚机构,甚至宗教领导机构都被砸烂或被接管了。    沙特阿拉伯是试图在自己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范围之内实现发展和现代化的。利比亚则不然。它摈弃过去,却利用自己的财富改变国家在社会、政治和体制方面的面貌。    实行强迫教育,强迫参加新政治制度,强迫军训和加速实行妇女参加劳动大军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削弱利比亚传统生活方式的因素。旧制度为数以万计的人提供职业,如当信差啦、司机啦、侍者啦,等等。现在这些职业没有了,干这类工作的人都被派去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这种做法既是象征性的,又是经济性的。    利比亚的大量石油收入使卡扎菲能够将他的控制权扩张到最遥远而原始的沙漠绿洲,并在那里强制推行他的想法。    据计划秘书穆萨·阿布·弗雷瓦说,到一九八○年,全国都将由公共汽车和电视联系起来,进一步打破与外界隔绝的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他说,少数经济发展在那里行不通的村庄将予清除,居民要重新安置,以永远结束当地领导人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影响。    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即便卡扎菲下台了,利比亚现在还是不可挽回地控制在受他的思想熏陶的新的一代的手中,而且在他执政的九年内,利比亚由极其愚昧的状态一跃而进入繁荣的新时代。    看来在卡扎菲稀奇古怪的乌托邦理论和治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很大的鸿沟。    今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的“绿皮书”的第二部分,这触发了人们对于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仍然保留私有财产一事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击。    法律禁止人们拥有一幢以上的住房。根据这项法律,正在没收秋人住房,下一步将是禁止个人积累资本或存款。    据绿皮书说,“最后一步就是新社会主义社会达到利润和金钱消失的阶段”。    当卡扎菲的这些想法在利比亚的宗教机构中遭到反对的时候,卡扎菲不得不辩解说,这些想法是同古兰经相一致的,甚至说,古兰经就是它的思想根源。但是在利比亚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石油财富的国家里,如何使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却还不清楚。    这里的一些外国人往往讥笑卡扎菲那种他们认为是天真而漏洞百出的经济理论。但是他已经开始加以贯彻了。    驻这里的一位老资格的大使说,“他们要干了。他们是认真的。”    国家——或者根据卡扎菲的理论,更确当地说是利比亚的人民——已经拥有工厂、农场和大部分进出口公司。私营企业正在很快地成为过去。    但是利比亚的社会主义在若干方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也不同于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实践。    绿皮书强调,每个利比亚人有权拥有“个人需要的基本的,必需的私人的物资”。它说,“这些物资包括食物、住房、衣著和交通工具”,因为如果有人、或者甚至国家控制了这些生活必须品的话,人就会不自由。因此没收私人住房只适用于拥有很多住房的房东和地主,不适用于有权拥有必要住房的个人。    根据绿皮书第一部分“解决民主问题的办法”中所规定的政治纲领,利比亚不存在政党,不管是共产党或别的什么政党。在理论上,甚至也不存在政府——这个国家是通过象大型市镇会议之类的直接的人民民主来治理的。(上)

4. 英《外事报道》文章说:越南对外政策发生了急剧变化

【本刊讯】英国《外事报道》八月二十三日一期上刊登一篇题为《越南的外交攻势》的文章,摘要如下:    越南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共产主义集团:越南现在对苏联在世界各地的政策一概给予支持。河内领导人原先在中苏争论中努力保持独立,现在已放弃了这种做法。东南亚:越南政权上月说“东盟是一个非军事组织”,还说越南希望在“社会经济方面”同它进行合作。它认为,东南亚国家应当开会讨论建立一个除了现在的东盟成员国以外把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包括在内的范围更广的组织。有意思的是,俄国现在劝越南在东盟扩大时参加东盟。东南亚各国领导人一直在仔细研究苏联政策的这个变化。    越南领导人一直在东盟各国访问,目的是传播这种新信息。    范文同总理现在想亲自访问东盟国家,把这件事情接着办下去。    越南从来没有如此下功夫的拉拢过东南亚国家。    但是东盟的反应是既有礼貌,又谨慎。河内的政策变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使东盟成员国不免怀疑这带有机会主义的味道。    东盟成员国也不可能看不到越南对东盟的建议同勃列日涅夫的亚洲“集体安全”条约的建议的类似之处。日本:潘贤在日本访问时说,越南没有理由反对美日安全协定,也没有理由反对美国向日本供应军事装备。潘贤已改变了他原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且现在还说他高度评价福田的马尼拉宣言。美国:美国是当前越南外交活动的主要对象。越南已公开宣布,它准备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同美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两国关系正常化举行谈判。    越南外交官员在私下表示愿意接受美国的一切“合理”建议,甚至谈到了美国在亚洲驻军的“价值”。    越南还向美国私营公司试探开采越南近海石油方面做交易的可能性。

第 4 版

1. 香港《明报月刊》文章《小泽征尔看中国的西方音乐界》

【本刊讯】香港《明报月刊》八月号刊登一篇美国航讯,题为《小泽征尔看中国的西方音乐界》,摘要如下:    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最近去了一趟中国大陆,逗留了六天。他四十二年前在中国出生,父母是日本人。    这个礼拜他应约到《环球报》办公室与该报音乐评论家和其他编辑,谈及他在中国大陆和当地音乐家接触的经验。    (以下是该报社与小泽征尔的问答,译自《波士顿环球报》一九七八年七月二日艺术版)    问:波士顿交响乐团会在最近到中国演奏吗?    答:他们(中国人)对我说:“你一定要每年回来指挥我们的乐队,不单只是在北京,还要在上海。”我说我觉得很荣幸,但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认识我的乐队,我想让他们知道我和我的同事是怎样工作的。他们说他们也有这个意思,会尽快想办法。我最大的希望是,明年可以去。    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认为我对他们的乐队有好处,而中国人民关怀西方音乐的话,他们应该同样的设法和世界其他指挥家和乐队接触,特别是西欧和美国。我要让他们弄清楚,他们演奏的是我的布拉姆斯,小泽征尔的布拉姆斯。所以他们一定要邀请德国的,法国的,美国及苏联,或其他的日本指挥家,不然他们会以为这是唯一的演奏法,但我相信他们会明白这一点的。    问:请告诉我们你在那边和乐队在一起工作的经验?    答:他们邀请我时(在美国),我告诉他们,“我想指挥你们的乐队,我要学习你们的新音乐,我希望指挥我的曲目贝多芬,或者布拉姆斯——我意下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因为在一年半前我在中国曾经听到一场很动人的合唱,一个很庞大的职业性的合唱团。结果,他们选了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另外有一首弦乐合奏,改自中国旧调的新型组曲。(我最欣赏的是一九七六年我在中国听过的一场琵琶协奏乐,那乐器有点象曼陀林)再下去我们就要奏白辽士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为了谢幕又准备了一些日本民间乐曲。    在我去之前,他们已练习了两个星期,他们的技巧很好,十分职业化,十分清楚,我不用担心他们的节奏和调音,因为他们的听觉很好,而他们的技术也可以帮助他们的音感。    如果你以我第一场排演来判断他们的成绩,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在我看来,他们好象从书本中学习英文一样,而缺乏一位会讲英语的老师,碰到会讲英语的人,或者会完全没有对白。对待布拉姆斯,也差不多,他们体会不到布拉姆斯的音乐是浪漫的,沉重的——象肉一样,不是纸造或竹造的。但当中国乐队要表现一些竹或纸一般的作品时,他们是超绝、清澈、轻快而难得的。在美国我们的西方交响乐队已习惯了宏亮而有力的声响,有时我们会忽略了如竹如纸这些小细节——我相信我在波士顿的同事们,当他们演奏室内乐时,会奏得和中国人一样好,而中国一百位乐师在一起,他们居然也具有这种敏感度。    他们的困难在于韵律感,即使在布拉姆斯里只有一两处较复杂的旋律。在波士顿我们的乐队领班,如发现音调有何不妥,可以在一秒钟内改正它(有时甚至在我发现之前)。为了修正一个音节,我和中国乐队却要花二十分钟,而整个音节只有十二个音符,结果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们对这些旋律完全没有感觉:他们需要象其他西方音乐家一般的训练。    还有他们的乐器坏得不可置信,他们有一两个旧的德制铜管乐器,一个美制号角,弦乐器则用金属线,金属虽强韧,但声响不好。奏到布拉姆斯响亮长音时,声音拆裂,变得很粗糙,为了避免粗糙,他们就变得很胆怯——结果是永远得不到全音及雄壮的音响。    问:中国乐师的音乐训练和经验怎么样?    答:上一回,一年半前我在那儿的时候,我请求他们让我参观他们的音乐学校,他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间(就象工厂制造货车一般)。今年是第一学年,来自全中国的申请者有一万七千人,接受了二百二十七人,年纪由八岁至二十一岁。    我听到五、六个孩子的演奏,真是不可思议    ——一位十四岁的小提琴手,技巧好的不得了    ——他说他会奏八支协奏曲,我说:“等一等,这些音乐灌了唱片还不够两年呢!”他沉默了一下,才说出他从他父亲那儿学了五年,他父亲是北京交响乐团(五个其中之一)的小提琴手,父亲暗地教他,在乐器上套了哑音器——他拿给我看,它不象乐团用的哑音器——它使乐器象放一张长寿唱片,而把声音关掉了,完全没有音调    ——但节拍还是可以听到的。他这样偷偷冒着大险学——他父亲随时都有入狱的危险!    我们那位北京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因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反对江青所行的音乐政策,被囚了九年又四个月,他被关在普通的监狱中    ——不是疗养院,也不是下放。在狱中最后的三年才给他一个乐器,让他每天练习几小时。    我碰到一位喜欢音乐的文化部长,他说他有贝多芬唱片,这几年来,他把它们藏在地板下,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够再欣赏它们。这趟我去中国,带了许多德国公司录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唱片,这是我能给他们的最好东西了。    问:你的中国听众对你的音乐有什么反应?    答:我们在一个有一千一百个座位,名字很特别的会堂中演奏了两场,演奏的时候他们完全肃静。我原以为他们是顽固不灵的听众,但演奏后他们便喊叫起来,我想中国人对西方音乐一定怀有一股热火,但脸上不露出来。    最后一场演奏会在体育馆,那里因乒乓球赛而著名,那天观众有一万八千人,当时的气温是华氏一○六度,没有冷气设备。一万八千人在一起摇着折扇,岂能安静?他们告诉我听众通常互相购赠饮料、冰淇淋,上厕所,或孩子会嘈吵等,但我听不到,可见听众对我真是十分赏光。而乐队在会场中央演奏,场地上没有其他人。    除了表演者与电视工作人员,听众象雾一般环绕周围(而电视观众有百万,因为只有一个电视台。人们不在家中看电视,都在公众场所看,那边的电视技术很差,不象美国)。当我们奏到布拉姆斯最轻柔的部分时,电视的工作人员才进场工作。    问:今年夏天中国音乐家会来吗?    答: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不大清楚。因为一部分音乐家将会在纽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团”作演出,少数可能会参观。我现在还为他们设法,但我认为最好还是一年之后来,届时他们可以逗留久些。他们的文化部长告诉我,表演完毕后他们想在美国买六万美元乐器。我建议他们买木管和铜管乐器,我会请我在波士顿的同事带他们去买,他们便会晓得要买什么。    问:西方音乐在中国的艺术界占什么地位?    答:古典音乐是最弱的一环,但我盼望我的访问可以帮上忙,他们进步很快,已随时准备好接受西方音乐。

2. 美报特稿谈美博物馆如何妥善保存艺术品

【本刊讯】蒋帮《青年战士报》八月二十九日译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特稿,转载如下: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已经开始注意到一项储存问题,那并非能源的储存,而是如何妥善地保存一件艺术品的问题。艺术品就象其他寿命短暂的东西一般,或因不良环境,或因收藏者的错误,以及时光无情的流逝,均有毁坏之可能。因此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之“艺术收藏展览——与毁灭抗衡之竞赛”,就曾对此问题作广泛之探讨,且相当有效。    该博物馆因馆长米勒·罗杰之发起,由主管典藏部门举办了一次展览,展品完全出自该馆所藏。展出内容以绘画为主,亦包括其他艺术,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各种不同的收藏难题,如裂痕、颜料剥落、凹凸不平、发黄、变红、加色、撕毁、不起眼之斑点、虫害及长年尘积。从这完整地提出的艺术品受害记录中,真使人惊异有多少艺术品能逃脱外在侵害,幸免于难。    第二部分举例说明在决定如何处理一幅画前所进行的初步研究工作。此时科学技术十分有助于鉴定一件精品,显微镜、紫外线、X光、红外线等等,均为必要之工具。可以之判定画面下,是否尚绘有其他东西。同时这些尚有助于分析艺术家之技巧。    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一件受损作品的展览,并举出实例,如重新勾线条,修护画框,以及除去与黑暗部分对照的画面上的发黄痕迹等工作。    第四部分展出完全净化后之作品,其侧并陈列着未经处理前的作品照片。先前的单调、晦暗及发黄现象,使白色衣裳上细致的雷丝纱,仅勉强可见,而经工作人员的一番努力后,又恢复了作品原来的生气及光辉。    辛辛那提博物馆的总管理员伊莉莎白·巴勒契太太,曾在有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接受训练。她欣慰于古老的炼丹术及神秘传统,所加诸保存问题的种种不便已不存在,而科学的怀疑精神以及科技之分享,现在已遍及各个地方。    据华盛顿美国保存学会记录显示,过去五年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逐渐成长,全美各大学也设立更多的有关训练中心,及更多的地区性中心。辛辛那提博物馆及美国保存学会,均强烈反对人们在家中自行处理个人的艺术作品,除非他能注意到许多要小心之处。辛辛那提博物馆的展览目录上,除了简述历史及目前的保存方式外,并列出一张有关艺术品保存、处理及气候的注意事项表。其中包括:    ·不可将艺术品堆放在一起。    ·不可以塑胶将画或其他艺术品密封起来。    ·不可将画悬于壁炉、冷气机或机直接受阳光照射之处。    ·玻璃框不适于一般图表,不适于一幅画。    在目录中并印有斜体字之警戒事项:“外行人不应试图清理或恢复任何艺术品,甚至拭去尘埃亦不可。”巴勒契太太表示,那样将可能引起颜料的剥落。

3. 香港《快报》报道:台湾一卖血老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本刊讯】香港《快报》九月一日报道:    (快报台北消息)在台大医院卖了十年的血,五十七岁的杨震华,昨天却因急需输血救治而进了台大医院病房。那里虽是他十年来所熟悉的环境,但贫病交迫的杨震华,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因长期的恶性贫血及心脏衰竭、肥大,杨震华住进病房,目前正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中。    杨震华在台大医院卖了十年的血,靠了这些“血钱”养活一家四口,一直到去年十月,身体感到不适,才停止了这种“蚀血本”的买卖,并且带了妻子及两个幼儿,南下高雄乡下养病,、但不久随即坐吃山空,病情非但朱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昨日,杨震华离开了在高雄乡下的弱妻幼子,一个人抱病北上求医,经过曾十年“相处”的熟识医生的帮助,总算住进了台大医院。    但庞大的医疗费用,却使杨震华心头上升起阴影。台大医院社会服务部准予杨震华免费住院治疗,药品费可以先代垫,但以后必须偿还;但是对于杨震华所最需要的“血”,服务部却表示爱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