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08-31
第 1 版
1. 外电评述:华主席和巴列维国王的讲话
【法新社德黑兰八月二十九日电】中国领导人华国锋主席今天在到达德黑兰以后发表的第一篇讲话中,猛烈抨击大国霸权和帝国主义,但没有点苏联或美国的名。 这位中国领导人在到达这里开始三天正式访问以后大约四小时,在巴列维国王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说:“我们坚决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 他强调中国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它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华主席说,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侮小国”。 他称赞伊朗“近年来对帝国主义展开英勇斗争,从不屈服”。 与此同时,国王自己的讲话与华主席的含蓄攻击对比起来是低调的。他强调伊、中悠久的“密切联系”,提到自从两国在五年前签订贸易协定以来双边交往更多了。 人们说,国王不愿讲可能被认为是攻击苏联的话,他设法只谈伊一中联系。 【路透社德黑兰八月二十九日电】(记者:约翰·罗杰斯)华国锋今天开始对伊朗访问,他是踏上一个非共产党国家领土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主席。 华主席在从南斯拉夫来到这里的机场时受到了国王的欢迎,之后,他猛烈抨击大国扩张、侵略和实行霸权主义。 他赞扬伊朗在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天然资源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是没有直接提到苏联。 华先生和伊朗国王都说,在华先生星期五(一日)动身之前,将签订一项文化合作协定。不久还要签订一项科技合作协定。 文化协定将使中国可以象美、苏已经做的那样,在伊朗发行小册子及其他官方刊物。 国王是美国在欧、亚之间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湾地区的老盟友。他称赞中、伊在海湾和印度洋安全问题上彼此谅解。 国王说:“我们双方关于进行建设性合作和和平共处的友好谅解以及贵国宣布的关于波斯湾和印度洋应当成为稳定和安全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安全只应由沿岸国承担的坚定政策就是这一相互谅解的明显例证。” 国王建立了强大的武装部队,他一再警告大国不要干涉海湾——世界最重要的石油通道之一。 他本月早些时候曾对外国记者说,他认为,华先生的访问纯属双边的,与苏联无关。 但是预料两国领导人在明天和星期四(三十一日)的会谈中将研究苏联政策,这是双方都关心的问题。 这些会谈将是自从北京—德黑兰一九七一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伊领导人的第一次会谈。
2. 时事社述评:《华主席打下了进出欧洲的基础》
【时事社东京八月二十九日电】题:华主席打下了进出欧洲的基础,给国际政治增添了新的动乱因素 汉堡二十九日电:中国共产党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二十九日结束了对巴尔干两国历时十四天的访问,飞往下一个访问国伊朗。华主席对巴尔干的访问,在东欧找到了阶梯,这给苏联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不能否认,其结果将使中苏围绕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之争更加激化,给国际政治增添新的动乱因素。 华主席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访问,是前些时候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签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和接近美国的继续,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是中国的政治、外交攻势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中国指望的和对苏联具有高度警惕心的国家加强互相了解,大体上取得了成功。在军事上和地理上直接受苏联压迫的两国,虽然没有原封不动地接受中国意味着批判苏联的“反霸权”,但是,罗马尼亚提出“反控制”,南斯拉夫提出“不要干涉”,以灵活的措词对此作了回答。虽然在缓和、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形势的基本评价方面有大的分歧,但是,在对苏警惕方面,尽管有强有弱,但认识是一致的。 另外,在经济方面,以签订长期经济技术协定和成立副总理级的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形式同两国建立了联系渠道。巩固了经济合作的基础,至少意味着中国在东欧基本上已建立了牢固的立足之地。 在华主席访问巴尔干两国时,苏联以激烈的语调进行指责,只能说是这种关系对苏联来说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这一点将是中国对苏外交的一个成就。 苏联的这种心理不能不想改变巴尔干的政治结构。苏联已开始通过保加利亚向已同中国分手的阿尔巴尼亚伸手。还在考虑直接压制罗马尼亚。
3. 伊朗官方人士说:华主席访伊将揭开伊中关系新篇章
【南通社德黑兰八月二十九日电】中国共产党主席、中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将于今天上午到达伊朗进行正式访问。 据德黑兰官方人士说,今后三天内,华国锋将同伊朗国王巴列维会谈国际形势、两国所在地区的政治趋势以及中伊两国的经济关系。 德黑兰人士强调指出,华国锋的访问将“揭开伊中关系的新篇章,两国在经济、贸易和其他方面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 正如这里强调指出的,中国“把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伊朗看作是保障这一地区和平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因素”。德黑兰政界人士还指出,伊朗很关心这个一直延伸到非洲之角的地区、特别是它的邻近地区的目前趋势。 在德黑兰,有人指出,“中国的存在被认为是”对付其他大国的存在的“一个很好的抗衡手段”。 今天的《德黑兰日报》还援引伊朗高级人士的话强调,伊朗希望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因此不准备更深地陷入苏中争端。
4. 日报电讯:《美国注视华主席访问伊朗》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八月二十六日刊载该报驻华盛顿记者古森二十五日发回的一条电讯,标题为《美国注视华主席访问伊朗,意图是形成对苏包围网,加强中东攻势》,摘要如下: 华主席充分意识到苏联而访问了东欧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并以此而使积极的新中国外交给全世界留下了印象。在离开南斯拉夫之后去伊朗访问。一向对世界呼吁进行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中国和独裁色彩浓厚的帝国伊朗的组合,这本身就是奇异的。中国共产党华主席和伊朗巴列维国王联欢的情景,将象征着中国外交非凡地重于实利和热情。 关于华主席访问伊朗,一贯注视中国外交动向的美国政府人士首先联系中国最近同阿曼、利比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问题表明了他的看法。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中国谋求接近一直倒向苏联的利比亚,在中东的这个行动,无疑是划时代的事件。 这位美国政府人士认为,华国锋主席访问伊朗,这是同与阿曼、利比亚两国建立关系成为一体的,是中国在中东的果断的外交攻势。从中东到西南亚,南也门和阿富汗,亲苏的色彩特别浓厚,而中国则以同此对抗的形式,反而谋求在这个地区建立可以称之为对苏包围网的外交、经济的渠道。
5. 南通社驳斥塔斯社关于华主席访南的报道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八月二十九日电】南斯拉夫今晚拒绝了苏联塔斯社的如下建议(这是塔斯社八月二十九日在一篇题为《南中会谈结束》的报道中提出的 ——本刊注):在中国领导人华国锋访问南斯拉夫期间,贝尔格莱德应当就中国同越南的冲突公开地批评中国。 南通社说:“听起来非常奇怪,而且也是没有先例的是,一个通讯社竟然教训一个国家在它同另一个国家举行国家与国家间会谈时应当对对方讲些什么。” 南通社说,塔斯社曾援引西方人士的话说,南斯拉夫将同中国签订一项军事合作协定,但是又说:“塔斯社却没有提它在南斯拉夫有什么样的可靠人士。” 南通社说:“的确,即使塔斯社提到它的西方人士也解释不了这种报道。” 南斯拉夫官员们否认在华刚刚完成对这里的访问期间举行过有关南中军事合作的任何会谈。 【美联社贝尔格莱德八月二十九日电】南斯拉夫的一位高级官员今天否认这一消息,即在中国的华主席访问南斯拉夫期间讨论了南中两国的军火交易问题。 副外长布·朗查尔在会见记者时被问及,是否有可能进行军火交易,他否认了。他还谈到了苏联通讯社的批评。苏联批评华的访问,还批评南斯拉夫不同华的讲话划清界线。 朗查尔说,官方对华的访问没有评论,但是某些通讯社却提出了批评,人们认为这种批评是代表他们党的意见的。 他说,南斯拉夫认为,不管分歧意见如何,凡是有分歧意见的人应当进行接触和会谈,因为这样可以澄清他们的立场。 苏联的塔斯社和东欧其他通讯社批评了华的南斯拉夫之行,还批评南斯拉夫没有同华的“反苏言论”划清界线。 朗查尔的话是对这种批评的唯一评论。
第 2 版
1. 布热津斯基召开会议讨论向苏出售石油钻井技术问题
【美联社华盛顿八月二十九日电】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正在促使重新考虑计划中向苏联出售石油钻井技术的交易,这件事在政府内部引起了内阁一级的分歧。 一位要求不要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卡特的助理布热津斯基于二十八日主持了一次未经宣布的会议,要求估计一份对这项交易提出批评的秘密报告。这项交易已由商务部批准。 涉及的问题就是由达拉斯州德雷塞工业公司承担的一项计划中的出售交易,即计划向苏联提供一部能生产石油钻井钻头的成套工厂设备。 在二十八日的会议上,研究了国防部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这个委员会再三说,出售的设备中包括所涉及到的技术可能有助于生产穿甲弹。 商务部于八月九日,就一亿四千四百万美元交易(其中包括价值一百万美元的电子束焊接机)的最后项目颁发了许可证。 这项许可是在参议员杰克逊给卡特写信之后的两天后颁发的。杰克逊给卡特写信,要求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杰克逊任主席)就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举行意见听取会之前,暂不颁发出口许可证。 这位人士说,布热津斯基一直反对这项交易,在商务部未征询白宫意见而颁发许可证的时候,布热津斯基感到气愤。据说,布热津斯基是得到卡特的允许在二十八日召开会议的,以作为可能推翻商务部的决定的前奏。 【法新社华盛顿八月二十九日电】今天据这里的消息灵通人士说,可能撤销最近批准的向苏联出售价值一亿四千四百万美元的石油勘探设备的交易,因为这项全套设备中包括的一种最新式的电子焊接器可以用来帮助苏联制造反坦克武器。
2. 捷一大学生绝食抗议苏军入侵他的祖国
【路透社维也纳二十四日电】一个捷克学生在维也纳苏联航空公司办事处外面进行绝食。他今天说,他打算绝食十天,抗议苏联十年前率军侵入他的祖国。二十三岁的捷克社会系大学生利波·罗切克上星期日在苏联航空公司维也纳办事处对面张起七彩帐篷。那一天是华沙条约军队入侵捷克十周年的前夕。 他对记者说,他从捷克军队中开小差逃到西方。他的营暮贴上横条标语,遣责入侵捷克,并呼吁释放被囚的不同政见分子。
3. 南大学生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三位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八月二十二日以《南斯拉夫大学生的人数》为题报道: 一个国家大学生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 根据统计,按照人口平均,美国是现今拥有最多大学生的一个国家,在每万人口中,它有大学生四百五十六点四人。日本仅次于美国,平均每万人口有大学生一百八十五点三人。 出乎人们意外,世界各国按人口平均的大学生人数居第三位的,既不是西德,也不是英国、法国,而是南斯拉夫。在该国人口中,每万人便有大学生一百五十六点八人,比法国(一四一·一)、西德(一一七·七)、英国(一一二人)都多。
4. 美刊刊登小统计《美国最富有的家族》
【本刊讯】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八月十四日一期刊登一则小统计,题目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全文如下:拥有三十亿至五十亿美元:杜邦家族(化学工业)梅隆家族(银行)拥有二十亿至三十亿美元: 格蒂家族(石油) 丹尼尔·路德维格(航运和房地产)拥有十亿到二十亿美元:洛克菲勒家族(石油和银行)拥有六亿至十亿美元:福特家族(汽车)亨特家族(石油)皮尤家族(石油)普里茨克家族(旅馆)拥有四亿至六亿美元:斯蒂芬·比奇特尔(建筑业)亨利·克朗(飞机制造)马文·戴维斯(石油)米歇尔·费里伯格(谷物出口)威廉·休利特(电子工业)克莱伯格家族(农牧场) 查尔斯·科克(销售原油) 雷·克罗克(快餐餐馆) 麦克米伦家族(谷物贸易) 塞缪尔·纽豪斯(新闻) 戴维·帕卡特(电子工业) 菲普斯家族(机器制造) 伦纳德·斯特恩(出售玩猫、玩狗……饲料)拥有三亿至四亿美元: 沃尔特·安南伯格(出版) 小约翰·多兰斯(食品) 盖洛家族(酒) 西沃德·约翰逊(保健用品) 肯尼迪家族(投资) 福雷斯特·马尔斯(糖果) 米尔顿·皮特里(零售) 皮凯恩家族(机器制造) 罗森沃德家族。(零售) 德威特·华莱上(出版) (以上都是净资产。资料来源:《城乡》杂志)
5. 台湾报纸译文:《美国最富有的人》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八月十一日刊登一篇译文,题目是《美国最富有的人》,转载如下: 在今天,全美国有十八万人是属于百万富翁,而其中的丹尼尔路德维格被誉为“十亿富翁”。 没有人能正确算出他有多少的钱财,但若以一美元作单位,十亿美元可围绕地球四周,而鲁特卫克所有的钱财可环绕地球十二圈。 他今年已是八十岁的人,外表上看起来,并没有给人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生活方面,他自己没有私人特制的游艇或飞机,事实上,他甚至没有一辆私人用的汽车。 路德维格住在纽约市第五街一栋高楼屋顶上的小屋,每天以步行去上班,办公室就设在纽约闻名的柏林敦馆,离家约十分钟的步行路程。但这位外表看来平凡的男人,却比其他生意人做更多改变这个世界的事,他发明了七万五千吨重的超级油轮,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食盐炼制场,在澳大利亚拥有数座煤矿厂,在巴拿马有广大的柑桔农场,以及无数的房地产,在巴西加利河畔,他开创了世界上最大的密集森林(相当于美国的康乃狄克州大),利用科学的种植,使这些林木快速成长,用来制造纸,光这座森林就值十亿美元。 在一九一六年,十九岁的路德维格向他的父亲借了五千美元,用来买一艘老旧的汽船,在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五大湖区做驳运的工作。到一九二六年,二十九岁的他,就拥有第一条油轮。 一九三○年代由于他的一项财政计划,而使路德维格永远脱掉工装裤,那时候,有许多石油公司需要承造油轮,他在承建之前,就先和这些油商取得特许状,再利用这项合约书,作为建筑贷款的抵押,这项从特许状所得到的费用,除了可以付还前项贷款外,还获得其利息。 路德维格生活在平静而质朴的世界里,他性情温和而不专断,也没有耗费时间的嗜好,现在和第二任太太生活在一起,每天对工作仍有极大的兴趣。目前,他的身体仍极为健康,但终有一天路德维格王国还是会分裂,因为除了他的太太,没有人来承继他的事业,他希望自己能退休下来,从事癌症方面的研究,这是他最喜欢的慈善事业之一。
6. 美报记者发自莫斯科的文章:《在中美加强联系时克里姆林宫惊慌起来了》
【美新处华盛顿八月二十四日电】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天在“新闻分析”栏里刊登该报记者多德尔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文章,题为《在中美加强联系的时候,克里姆林宫惊慌起来了》,摘要如下: 随着以共产党主席华国锋目前欧洲之行为象征的中国新的、积极的全球政策的出现,苏联人看来已被他们认为是对其利益的极其严重的挑战弄得惶然不安了。 苏联担心和焦虑主要不是由于中国拥有有效地对抗克里姆林宫的立场的能力,虽然苏联高级官员在私下谈话中暗示过对此种情况的不安。苏联人惶然不安的真正原因是中美可能进行合作、或者甚至达成心照不宣的谅解,这里认为此种谅解可能使战略平衡发生不利于莫斯科的重大变化。 这种事态发展将被看成是对苏联人的严重打击,因为这可能使苏联孤立,并迫使克里姆林宫在开始把注意力集中于改善国内生活水平,并且面临着满足公众要过更好生活的要求的日益增长的压力的时候增加军费开支。 苏联官员们并未使用最富有特色的术语,但他们并不掩盖这样的担心:卡特政府可能情不自禁地想利用中国向莫斯科提出新的全面挑战所赋予的机会。 这些官员认为,中国面向西方是一种策略手法,目的在于破坏苏美关系,并最终挑起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 苏联官方报刊也表示了类似的见解,并对中国人开展了一场宣传攻势,其激烈程度是自一九六九年中苏边界冲突发生以来无与伦比的。 昨天《文学报》的一篇评论谈到中美勾结的可能性,这篇评论中包括如下对中国领导人及其政策的描写: “他们缺乏政治原则,口是心非,出尔反尔。这是全世界所共知的。同他们和解或结成联盟对每一个人都是冒风险。他们朝秦暮楚,值不得信赖,背信弃义地在背后捅一刀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如果认为他们经过抚慰后可以安份守己,那将是一种短见。他们隐藏的目的是要挑起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军事冲突,而且这是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毛主义基本内容中永远不变的一个部分。玩弄中国这张牌最终(将准许)北京使它变成一场全人类的大灾难。” 苏联强调它对北京的新的外交的不安,反映出它深深怀疑卡特政府可能采取行动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增加莫斯科东侧的危险。这个地区的安全问题随着上周中日友好条约的缔结而加倍复杂化了。对于俄国人来说,华访问华沙条约成员国罗马尼亚和不结盟共产党国家南斯拉夫,似乎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挑战。 在苏联人看来,这种新的“遏制”政策的罪魁祸首,是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苏联人极不信任他,他也被认为曾怂恿中国人积极地同其共产党敌手抗衡。 但是只有当华盛顿和北京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北京谋求建立广泛的反对莫斯科的“统一战线”的野心,才会成为这里根本担忧的问题。北京的意识形态的挑战以及它对苏联自命为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积极挑战,都是无须使苏联的政策发生急剧变化的刺激因素。然而,据上述苏联官员私下讲,中美勾结将是这里压倒一切的忧虑,这种勾结将导致苏联调整其内外政策。
第 3 版
1. 美报文章《伊朗的叛乱使西方受到威胁》
【本刊讯】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八月二十七日刊登该报驻伦敦记者发自德黑兰的一篇题为《伊朗的叛乱使西方受到威胁》的文章,摘要如下: 伊朗国王在当权中经历了三十七个艰难年头之后,现在他的专制权力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最大挑战,这一挑战还会使工业化的石油消费世界受到发生经济灾难的威胁。 叛乱遍及各地,人们深深感到这是一种宗教的动乱,是国王不可能镇压下去的。它的严重性已为暴乱、爆炸和纵火所证实。 与国王的权力过去受到的政治威胁不同,这次的政治威胁深深扎根于三千四百万伊朗公民。 看来伊朗很大一部分人的确都惊人地普遍恢复了穆斯林狂热。这是从南亚到北非一些国家伊斯兰教总复活的一部分。伊朗的情况对非穆斯林的西方有其特殊的意义。 伊朗除了是一个主要的石油输出国(占美国石油进口的百分之十一)之外,还控制着西方世界大部分石油必须通过的霍尔木兹海峡。如果有一个激进的反西方政权,它就可能扬言封锁海峡,并向自由世界勒索金钱,这是国王在寻求外国支持时所强调的一点。 他上周在会见法国《世界报》记者的时候说:“如果伊朗现状发生变化,由于我们有石油而依赖伊朗的西欧将会怎么样呢。不放一枪你们就会死去。” 正是说得如此严重的那种依赖,使得美国历届政府不断地、慷慨地向伊朗提供武器。 但是,由于现在正在伊朗发生的宗教性叛乱所具有的性质,从重炮到极现代化的喷气式战斗机的大批美国武器,在维护国王的王位方面却起不了什么作用。反对声来自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这个宗教性的运动自从公元六三六年创建以来就一直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今天它的最大力量集中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上——这是大多数伊朗人热闹的商业和政治中心。 大炮、飞机和遍地皆是的国家安全情报署(国王的秘密警察组织)的特务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的民意,但是在那里生活和祈祷的毛拉能够引导民意,这是国王在巩固他的权力和使他的国家现代化的斗争中所忽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 他的土地改革对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个打击,他的社会改革——特别是使妇女摆脱古老的宗教束缚——有害于教会的职权。 毛拉们感到不满,那是可以理解的。毛拉中的一些比较激进的分子开始公开鼓吹反对国王,反对他的统治所带来的变革。特别目标就是西方影响的象征,特别是银行(它们违反了禁止穆斯林高利剥削的禁令)、影剧院。
2. 伊朗一些城市仍有骚乱
【合众国际社德黑兰八月二十九日电】圣城库姆大街上再度爆发的暴乱使数目不详的示威者受伤,在这以后,军队和防暴警察二十九日在这个市处于戒备状态。 据报道,伊朗西部城市不大里士二十九日也发生了骚乱。 【美联社德黑兰八月二十八日电】今天清晨在德黑兰和八个其它城市又发生了断断续续的骚乱,这表明伊朗国王的政府所采取的纠正与和解行动迄今还没有使反对派相信他们的不满意见将会得到满足。 宗教界领袖们并没有被争取过来,什叶派领袖沙里亚·马达里重申他要求由五名阿訇审议政府要通过的一切法律,伊朗国王已拒绝作出这一让步。这位什叶派领袖说:“没有什么妥协的余地。”新政府对伊斯兰保守派的屈服使许多自由派人士感到烦恼。一位自由派报纸编辑在提到穆斯林阿訇时说:“我宁可要一个警察国家或共产主义,而不愿要阿訇主义。”
3. 英报报道《卡斯特罗处于十字路口》
说卡斯特罗处于要末同西方和解,要末同莫斯科进一步结合的十字路口;南斯拉夫外交官讽刺说,古巴是一个“大国”,因为它的政府机关设在莫斯科,墓地在安哥拉,人民在美国 【本刊讯】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八月二十日刊登发自哈瓦那的一篇报道,题为《卡斯特罗处于十字路口》,摘要如下: 菲德尔·卡斯特罗是一个谜。在中央情报局于六十年代多次计划暗杀他之后,今天他对于暗杀仍感到惊恐,在坐汽车出去时往往在两侧派有两名手提机关枪的保镖。然而、有时他自己驾驶一辆吉普车在哈瓦那行驶,停下来同感到惊讶的行人交谈。他有六所住宅,出于安全的原因,要到深夜才决定在哪所住宅过夜。有时他携带枪支,穿着防弹衣,有时不穿。他对工人显示出很和气,然而在处决他的政敌方面一贯是铁面无情的。 访问古巴的外国人回国后要未对古巴的制度非常热情,要末强烈反对。大多数人感到很难采取中间道路。几乎没有什么人否认,除了少数古巴人外,全部人在巴蒂斯塔统治下生活非常糟。饥饿、穷困和疾病是家常便饭。革命意味着,允许在巴蒂斯塔统治下情况好的中产阶级移居到美国去(约六十万人),从而减少了古巴的医生、会计和其它专业人员。但是,结果是,对留下来的大多数人来说,在卡斯特罗统治下生活比较好,至少在物质上。 目前卡斯特罗的方针是,在今天的古巴,给予人民以享受保健、教育、医疗和住房的真正人权。但是睁大眼睛的访问者趋向于闭眼不看情况的另一面:大规模强行灌输政治思想,宣传通讯机构完全由国家控制,监禁政治犯、严格定量供应最基本的食品和对黑市交易胡乱判刑,残暴镇压持不同政见的人,官僚主义非常厉害。 对一个小国来说,古巴在六十年代,特别在七十年代中期对世界产生了惊人的影响。目前有一个笑话传遍哈瓦那,这个笑话是南斯拉夫的外交官适当地、很不客气地讲的: “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 “古巴。因为它的政府机关设在莫斯科,它的墓地在安哥拉,它的人民在美国。” 如果没有苏联提供每天一百五十万英镑(也许接近于二百万英镑)的大量援助,古巴就会垮台。事实上,它的经济处于很糟糕的情况,今年五月,卡斯特罗告诫古巴人说,还要紧缩二十年。过去十六年来,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全面贸易禁运,大多数古巴人认为,经济的危险处境完全是由这种贸易禁运造成的。如果克里姆林宫不按照义务以数十亿卢布插手进去,情况可能就是这样。 到处都是的甘蔗田占该国收入的五分之四,在美国禁运之前,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卖给美国。今天,苏联购买同样比例的糖,但是以对古巴非常有利的价格购买。 确实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为古巴士兵留出一个墓地。美国情报人士现在估计,在至少十五个非洲国家中有四万五千名古巴人,其中约八千人是医生、技术人员和其他非军事援助人员。他们还估计,自从早在一九六三年第一批五十四名医务援助人员前往阿尔及利亚以来,大约一千五百名古巴人死在非洲。有证据证明,古巴到安哥拉去不是象在西方通常认为的那样奉苏联之命去的,而是很自愿地去的,可是,一待卡斯特罗已深深地陷入非洲后,看来克里姆林宫向他施加了不止一点点压力,要他把军队调到埃塞俄比亚去,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知道拒绝的后果是什么。 大多数古巴人似乎既不感到受到抑制,也不感到不愉快。没有什么失业(但有许多半失业),人人得到卡斯特罗的基本人权的保障,大多数人每月挣九十英镑到二百九十英镑。他们不付税,对住宿花一点钱,对食品和衣著花许多钱。从家里给当地打电话是免费的,房租每月为六比索(四点三五英镑)。但是,令人沮丧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买。 有人说,菲德尔·卡斯特罗到了五十二岁,开始失去他的特殊才能。在过去两年,他一直尝试让人民更多参与政府,办法是建立人民政权委员会。有人向卡斯特罗问到食品缺乏的问题时,他回答说:“我必须走掉,去想想那个问题。今后二十年,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优先于满足个人消费的做法。” 在哈瓦那大街上。犯罪活动(甚至于行凶抢劫)令人注目地增加。因此,古巴处在十字路口:要末走向同西方和解,要末同莫斯科及其宝贵的卢布进一步结合和进一步镇压。也许,结果将是后者。
4. 卡斯特罗说“非洲需要古巴”
【埃菲社波哥大八月二十一日电】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说,尽管他没有忘记拉丁美洲各国,但“目前的情况是非洲更需要我们”。 古巴领袖的这种看法是对波哥大晚报《空间报》一记者说的。 这家报纸的记者在访问哈瓦那时会见了卡斯特罗。 他说:“我从未忘记拉丁美洲,而且,我希望更加接近您们,但现在的情况是非洲更需要我们。”
5. 阿尔及利亚《圣战者》周刊文章《中日接近的背景》
【本刊讯】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机关刊物《圣战者》周刊八月二十五日一期发表一篇题为《中日接近的背景》的文章,摘要如下: 两国条约的签订是消除紧张局势的胜利,也是六年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恢复中日外交关系以来,中日接近的胜利。 对中国,请不要忘记在毛泽东逝世以后出现的变化和政治上的新动向。 对于中日接近,不能只从两国合作这个角度来看,既不能脱离严重的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也不能不看到帝国主义想极力利用中苏分歧,从中渔利。 北京利用机会,拉日本向中国靠近,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加深苏日的分歧,并企图拉日本在亚洲组成一个反苏阵线。毫无疑问,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后,苏日关系必然会紧张起来。 我们在谈到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的时候,不能忘掉非洲,不能不提到中国对扎伊尔沙巴地区人民反对蒙博托的起义的奇怪立场。它对西方对非洲大陆的侵略表示支持,对古巴和苏联对安哥拉人民共和国的援助进行谴责。 从中国这种与苏联为敌的对西方开放的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远东地区未来将会更加紧张。 这里或那里会有全面的冷战和地区性的挑衅和冲突。这种局势使美国满意,因为它给苏联的东部边境地区造成了麻烦,消耗了精力。这种新形式的斗争将对解放运动和反帝、反殖、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力量以及反对一切形式的对世界的控制和利用产生影响。因为中国的政策建立在支持一切反苏的力量和运动上,而不管其颜色、形式和性质如何。 最后,我们想指出和提醒的是:这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反动势力、帝国主义的不正常的结盟,不能以有另外的打算为理由,也不能认为是一种成功的阶段性的战略策略。
第 4 版
1. 西德农业部公报说西德将和中国加强农业合作
【法新社波恩八月二十四日电】西德农业部的公报说,国务秘书汉斯—于尔根·罗尔今天在这里宣布,西德将在农业方面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罗尔说,西德和中国将在十月份签订一项农业研究方面的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罗尔在谈及这两国之间进行合作的前景时说,西德将参加十月底在中国举行的农业机械展览会。他还提到,中国农药研究专家将于明年初访问西德。
2. 南斯拉夫《新闻周报》文章:《荒野的召唤》
原文提要:人们在地球越来越大的面积上居住。因此,许多种类的动物和植物都面临完全消失的危险。许多国家近来已制订了法律,借以保护野生环境及其天然的“居民”。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某些种类而言,这为时已晚。 【本刊讯】南斯拉夫《新闻周报》一九七八年四月三十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荒野的召唤》,摘要如下: 地球各地已开始了一场有力的运动,来拯救有灭绝危险的野兽。有数十个富国和穷国已经联合起来,设法防止鸟类、哺乳类、鱼类和植物的逐步灭绝。已经在这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例如: ——有四十四个国家签订了协议,一致同意制止贩卖珍禽异兽和用它们的皮制成的产品的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拥有大捕鱼队的国家坚决减少捕猎我们星球上最大的生物——鲸鱼; ——几十个国家在开设和扩大现有的国家公园和动物保护区; ——所有这些保护区一律禁止捕猎珍禽异兽,违反这一禁令者处以重刑。有利可图的市场珍禽异兽许多年来在许多国家里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这些法律的实施情况仍是因地而异,有利可图的黑市促使偷猎者大规模地屠杀野兽。例如,一磅象牙在世界市场上值三十美元,而一张长颈鹿的皮甚至值六百多美元。想在家里饲养珍禽异兽的人甚至愿出高价来购买品种罕见的蛇。 为了制止这种国际贸易,四十四个国家一九七三年签署了一项协定,禁止进出口六百多种动物,并且要求协定签署国密切合作。同时,还加强了对面临危险的那些种类的动物的保护。本世纪初,就已有国际协定来协调对海豹的捕猎。另一方面,一直到六十年代初,鲸鱼的保护没有保障。美国和其他十七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捕鲸委员会直到那时,才开始减少可以捕猎的鲸鱼的数目。一九七八年规定捕猎的限额是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九头,比一九六一年捕获的鲸鱼少了三分之一。专家们确信,如果这一限制得到遵守的话,这一受到威胁的种类在今后几年内将得以恢复。国家公园在拯救野兽的斗争中,在陆地上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骤很可能是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虽然世界上这类公园的确切数字尚不清楚,国际野兽基金会说,从该会于一九六一年成立起,它已帮助七十四个国家建立了两百座大公园。 第一批国家公园是在几个世纪以前作为欧洲和亚洲的贵族狩猎场建立的。然而,今天这些公园里的狩猎已受限制或者完全禁止了。 为野兽保留的最大面积很可能是在美国。美国每年都制订保护受威胁的种类的动物的法律。眼下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一项议案,要把阿拉斯加州三分之一的面积置于保护之下。同时,科学家们正致力于使濒于绝种的五十九种动物得以恢复。迄今,在恢复某几种灰鲸、美洲狮以及特种天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人是凶手全世界为拯救野兽所作的努力越来越大,但专家们怀疑是否能拯救所有的种类。他们列举了令人沮丧的材料:从一七七一年至一八七零年,有十二种哺乳类绝种;从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七零年,至少有四十三种哺乳类绝种。大多数专家担心,现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千万种动物和植物,在本世纪结束之前,甚至有百分之二十五会绝种。 绝种是由于人的活动,首先是不加控制的捕猎和人口的增加所造成的。由于人在越来越大的面积上居住,很快就消灭了野兽的居住区域。各个大陆都发生这种情况,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特别明显。据计算,由于人建起了城市,开垦了田地,已消灭了百分之四十的热带原始森林,而在大家都知道的动物中,有百分之十是居住在那里的。结果是,丛林和平原当年为数众多的“居民”,诸如非洲象,被赶进了有限的保护区,它们在那里越来越难于找到栖身之处和食物。在罗得西亚为野兽保留的一些公园里,象的密集群居成了严重问题,以致决定成千头地把象杀死,以便使存留下来的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生存下去。 许多动物的命运现在还取决于世界上的动物园。动物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了某种“诺亚方舟”。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主任西奥多·里德说,“我们希望,我们能使在野生环境中已经不再存在的这些动物有朝一日返回它们的天然环境。这或许要经过四十年或五十年。如果人在这段时间里不把荒野变成沙漠,并且不污染海水的话,这是有可能办到的。”
3. 英报文章《中国大力发展经济的障碍》
说从中国的八年发展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将使经济增长幅度超过近代历史经验表明能够达到的程度;认为由于筹措资金困难,缺少外汇,有些环节容易堵塞,因而政府对提高产量作估计时十分谨慎 【本刊讯】英国《金融时报》八月二十四日刊登该报驻亚洲记者戴维·豪斯戈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大力发展经济的障碍》,摘要如下: 中国领导人的胆量是十足的。从华国锋主席今年三月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八年发展规划的总目标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试图使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一种长期的大幅度增长趋势,这种增长幅度超过近代历史经验表明能够达到的程度。 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很直截了当地明确说出来。但是这项规划的规模,对于常常反复说明的要使中国挤身于世界工业强国行列的意图所持的认真态度,尤其是北京在加速制订新政策、作出新决定方面现在可以明显看出的迫切心情,都不言而喻地表明了其目的所在。 中国领导人大力谋求通过引进西方的主张、技术和资金迅速实现现代化,无疑是在冒很大的风险。 所规定的经济任务之重大是显而易见的。粮食产量——这是说明农业情况的关键——的增长幅度从一九五二年到七四年每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增长缓慢的部分原因是政治大动荡造成了破坏,但是这也反映出要从有限的可耕地上不断增加产量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领导人已经宣布,在目前的计划中,农业投资所占的比重将比以前大。但是,从要求各省提出如何改进农业的建议的号召中,可以同样清楚地看出政府还没有决定究竟怎么办。显然,提高机械化程度、增加化肥和高产良种和扩大套种的花样的幅度比较大了。但是日本和南朝鲜的农业之所以能达到高产是靠了价格政策以及与中国不同的所有制。生产能力大量闲置 在一九五二至一九七四年期间,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尽管这个惊人的增长率掩盖了各个部门增长数字的悬殊。接着,在发生了毛主席逝世、各大城市政治动荡工人情绪不宁和华北唐山地震一系列事件之后,出现了一九七六——七七年的经济大衰退。现在,工业似乎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工业产值今年可能增长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但是轻重工业部门都还有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而且,有些部门(如炼钢)的产量仍然低于过去的最高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华主席提出的今后八年工业产值继续每年递增百分之十的指标应该说不会有困难。使人费解的是,中国好象想要达到更高得多的增长率。就在他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同一次讲话中,华主席说中国今后八年的投资额将超过从一九五○年以来的整个时期的投资总额。 北京已经在担心出现通货膨胀了,一则是人们新近加薪后购买力提高了,二则是人们把储蓄拿出来购买尽管供应短缺但还可以买到的新商品。老一辈领导人对三十年代国民党执政时期因通货膨胀严重而造成的混乱状况记忆犹新。必须设想,政府想提高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的产量,尽管,由于三大原因,政府在作估计时十分谨慎。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在为这样庞大的投资计划筹措资金方面可能遇到困难。需要谨慎的第二个原因是缺少外汇。需要谨慎的第三个原因是有些环节容易堵塞,这在过去就阻碍了生产。两个关键部门中国正在向德国和日本以及可能还要向英国购买炼钢和采煤机器一事说明,中国人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把增加钢产量和发电量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工潮已经退了,但是工厂管理水平和生产力低。改革正在进行,但是速度慢。许多经营管理人员宁肯躲在革命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的背后,这种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已经取消,但是在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奖金制已经正式采用,但是在执行上非常拖沓。 十年文化革命把学校和教育制度破坏到了如此地步,以致大约一亿人只受到了起码的教育。大学入学已经采取了新标准,但是只有到采用新课本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感觉到效果。明年要派大约一万名学生出国学习,采取这个非常措施的部分原因也是要弥补一点这种缺陷。
4. 港报评我进口一些西方国家商品
【美联社香港八月十六日电】中国的政策已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大陆各地的百货商店目前已在出售西方的高级商品,如日本的彩色电视机、瑞士手表和日本化纤品。 中国新近宣布了增加进口以供国内消费的政策,与此同时,某些西方产品在这个九亿人口的共产党国家里上市,这些产品以前是见不到的。 《中国经济时报》编辑约翰·卡姆说,中国决定“大量增加消费品进口”一事对西方公司意味着新的推销机会。但是,他指出,“中国不会为了大量进口化妆品之类的消费品而舍弃例如成套设备和工业原料等的进口”。 他说:“从瑞士和日本公布的统计数字看来,中国一九七七年花了六千九百万美元购买钟表、电视机和衣料,这个数字并不大。但是,应该记住,这个数字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一点六,而且有迹象表明今年还会增加。” 卡姆说,政府放宽进口似乎有两个理由。 他说:“一方面,如果连百货商店的货架上——和工人家庭里——出现的西方高级产品多了,正是政府决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证明。” 他说,另一方面,政府提高进口品的标价,“就能使政府各部门中间吸收过剩的购买力”。 在“不进口外国货”时期,瑞士表是例外,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在中国一直有出售。 他说,最受欢迎的是成本较低的瑞士表和日本表,价格平均一百美元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