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08-16
第 1 版
1. 南《信使报》文章《华国锋,「新的伟大长征」》
【本刊讯】南斯拉夫《信使报》八月十三日以《华国锋,“新的伟大长征”》为题刊登克·菲亚奇科的文章,摘要如下: 在于今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五日召开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主席华国锋宣布了“新的伟大长征”。 在毛泽东逝世和清算了“四人帮”以后,中国的内部局势稳定了,确定了新的方针,这个“新的伟大长征”首先是要加速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和知识,但是也涉及到中国希望同世界其它地区发展联系的愿望。 如中国人所说,领导这一“长征”的是华国锋,他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将于下周前来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华是一位从下层上来的人物,在走上最高领导岗位的道路上,他走过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职务的阶梯。毛逝世后不到一个月就清除了极左的“四人帮”,许多人认为,这是近代政治斗争史中最漂亮,甚至最巧妙的战役之一。 以毛泽东的名义如此迅速地清除直至昨天还是毛的指示的主要解释者的人物,这不仅需要巨大的政治魄力和非凡的灵活性,而且还需要体会群众情绪的本能。 华国锋是老战士和老革命家中间的新手,但是,显然他获得了把他当作毛泽东的接班人和当作稳定的使者的人民的支持。华国锋还获得了军队的支持。 清算“四人帮”以后发生的事还表明,华国锋具有当代政治家的品质。在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上为邓小平恢复了名誉,通过这一步骤,华国锋更加提高了自己的声望。
2. 法英通讯社评华主席前往罗南访问
【法新社北京八月十四日电】新华通讯社宣布,华国锋主席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去布加勒斯特,这是他去东欧进行正式访问的第一站。 华先生访问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是对齐奥塞斯库今年五月以及铁托总统一年前的访问的回访。 这次出访东欧标志着中国为同苏联争夺影响的外交战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预料,华先生在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领导人私下交谈时将提醒他们注意苏联军队驻在东欧造成的威胁。 【路透社北京八月十四日电】(记者:普里切特)中国领袖华国锋今天飞往欧洲去访问两个同他一样不信任莫斯科的共产党盟国。 这位共产党主席兼总理要前往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是自从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去莫斯科以后,党的主席第一次远行到亚洲以外。 华曾在今年访问过北朝鲜,但是这次东欧之行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要承认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采取的对莫斯科独立的路线,要冷落一下中国以前的盟国阿尔巴尼亚,要叫苏联感到不舒服,也要结束那种只有外国统治者到北京来,但是不能接待北京的统治者的古老传统。中国的全部外交政策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它心目中的遏制苏联夺取全世界的计划的必要性,再加上不但通过言辞而且通过行动同其他国家建立联系的必要性。 北京的西方外交官认为中国领导人的出访——今年有几位副总理访问了好几个国家——是对苏联外交的积极反击;同时也消除外国人不满中国仍然自居为“天下之中”,只想外国领导人到中国来而从不回访别人的牢骚。 北京说华到欧洲去是为了回答铁托总统和齐奥塞斯库总统的访问,可是东欧的外交官却把选择这个时机同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在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侵入捷克的十周年纪念连系了起来。这些外交官们还说,毫无疑问,选择这个时机会使莫斯科感到受了侮辱。 【本刊讯】意大利《晚邮报》八月十四日刊登该报驻维也纳记者佩塔评华主席访问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文章,题为《华国锋把北京同莫斯科的对立带到欧洲》,摘要如下: 在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样一个计划的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急于把欧洲也直接纳入他们的政治—外交活动范围内。先是同日本签订了和平条约并同利比亚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这几天发生的大事),接着就是中国的华国锋主席访问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从各方面来说,这次访问具有确切的历史和政治意义:说它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华是中国党和国家首脑中第一个跳过莫斯科到达欧洲的人,说它具有政治意义是因为,他的访问日期正好是华沙条约集团对捷克斯洛伐克入侵十周年之际。
3. 法新社报道伊朗武装部队处于戒备状态
【法新社德黑兰八月十四日电】伊朗的武装部队今天处于戒备状态,因为德黑兰继续发生着宗教扇动的骚乱。在此之前,昨夜该市有钱人住的北部遭到炸弹的袭击,使四十人受伤,一名有埋炸弹嫌疑的人被炸死。 保安部队今天在首都的工人阶级居住区和一些居民区在发生示威运动的时候逮捕了四十人。 在该市北部,警察在美国俱乐部和两所清真寺外面站岗。 开始于星期四(十日)的骚乱浪潮遍及的范围不寻常地广泛,今天这里有消息说,昨天在伊朗其他若干城市里也发生了麻烦。 政府过去一直把暴力行动归罪于“外国帝国主义的阴谋策划”,但现在一直保持沉默。然而,外交观察家们弄不清为什么数以千计的普通老百姓上街骚动,面对着警察的炮火也不逃走。 西方驻这里的大使馆担心,骚乱会影响这样一个强烈地亲西方的国家的稳定性,会影响世界这个第二大石油输出国、西方产品的主要输入国之一的经济。 伊朗在过去五年内取得了社会方面的和经济方面的巨大进展,一般的生活水平要比邻近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高。 西方外交官还看到有迹象表明,这个国家正在朝着成立一个较民主的政府的方向迈进。 在街头,在社会上,人们几乎是自由地畅所欲言,所以为什么发生骚乱呢? 据信,原因是复杂的。 成份各自不同的一批对目前的制度感到厌烦的人扇动那些信教和因循守旧的工人阶级,而且唯一能够加以利用的力量——伊斯兰教 ——利用了这种不满,希望借此保持它的已受到西方影响威胁的权威。 这一表示不满的运动并不包括上层阶级,他们极其富有,在一种优雅的气氛中过着高级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不满已发展到包括了“所有的人都富有”的想法,这是一九七三年石油价格上涨三倍时所许诺的。 但是,通货膨胀超过了生活水准的提高,住房问题严重,美国在道德标准方面的巨大影响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感到震惊。最后,人们普遍感到要改变现存制度。 【德新社德黑兰八月十四日电】新闻部长胡马云说,伊斯法罕的局势(从八月十一日以来,已实行了戒严)已大体上恢复正常。伊拉克电台今天引用这位部长的话说,坦克将撤离这个城市。
4. 马、新报纸认为中日和约有利亚洲稳定
【本刊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八月十三日发表题为《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社论,摘要如下: 中日和约,本来早在两国建交之初即可签署,引起两国争执的“反霸权”条款,照理也不该拖延和约的缔结,因为两国于一九七二年九月建交时所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已经清楚阐明。 中日和约的缔结,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缓和了中日两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敌对状态,而且也将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稳定,作出卓越的贡献。 【本刊讯】新加坡《星洲日报》八月十三日以《中日和约谈判达成协议》为题发表社论说: 前后拖延了六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终于有了个结果,有关条约的草签已于昨晚在北京举行。 中日两国到底是亚洲的大国,彼此能够和平共处,诚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破例评论的:“这对亚洲的和平与安定有益。”我们也相信,中日两个近邻国家如能真诚合作,此时又值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的时刻,中日的经济关系也会有飞跃的发展。日本过剩的生产力,先进的工业技术,配合中国巨大的经济潜能,两国经济面貌不难会出现巨变,这也会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希望有利东盟的成长。 【合众国际社雅加达八月十四日电】印度尼西亚外长库苏马阿马查今天说,十二日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库苏马阿马查在签署了由德国向印度尼西亚提供七万六千美元的贷款协定之后对本社记者说,中日和平条约将保证中日两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希望加入发达国家的大家庭。 他说:“这项和约的签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主要是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能够提供技术,而中国能够提供原料。”
第 2 版
1. 北约根据苏侵捷事件全面审查西方防务
【美联社布鲁塞尔八月十三日电】十年前,苏联的入侵粉碎了捷克斯洛伐克短暂的自由化尝试,使北约的情报机构大吃一惊。现在,这个十五国的西方防务集团的全面审查工作正接近尾声。进行这一审查是为了确保这个联盟不再有任何疏忽。 他们改进情报和通讯设施,举行旨在对付危机的演习,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其目的在于使联盟不致象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日午夜当华约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时那样缺乏戒备。 但是,北约仍然有其不足之处,其中包括在紧急情况下,必须由十五国进行政治磋商以及其成员国的武装部队情况不一。在为八十年代制定的一项“长期防务计划”中,研究了一些这样的问题。但是,由于成员国唯恐损害自己的独立,还有一些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侵捷事件使北约官员对华约在几乎不露一点风声的情况下采取大规模行动的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使北约重新考虑它对付突然危机的准备工作。 过去十年中,设在布鲁塞尔的北约“形势研究中心”有了改进,现在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专职的形势观察家值班,而不再是由那些缺乏训练的军官每年轮流值班几天。官员们说,自一九六八年以来,通过这个中心得到的情报增加了两倍。 联盟的通讯系统已大大加强,现有三颗通讯卫星。到一九八八年将建成一个数百万美元的北约一体化通讯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同北约任何国家的首都或总部,甚至同下级战地指挥官都可以立即通话。 北约每年两次的演习也已升格,有些演习还有政府的部长参加,以便演习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政治和军事磋商。北约人士说,成员国已开始把更重要的情报提供给北约的情报总汇了。 北约已经采取行动加强它对付未来的危机的军事力量,为美国增援部队预先安放好重型设备,纠正各路军队在装备分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加强北约驻在德国北部的力量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
2. 美报评论《今天陆军战备状态有多高?》
美参议员纳恩说,自实行志愿兵役制以来,美国各军种始终达不到国会批准的兵员标准 【本刊讯】美国《曼彻斯特联合导报》八月四日刊登布朗菲尔德的一篇评论,题目是《今天陆军的战备状态有多高?》,摘要如下: 美国陆军同我们的其它军种一起,不仅是保卫我们本国的第一条防线,而且是保卫整个自由世界的第一条防线。那些熟悉陆军目前战备状况的人们感到担心——那些关心美国自卫能力的美国人在研究关于这种能力的目前状况的现有资料时也都将感到担心。 在四月月中,众议员罗宾·比尔德(田纳西州共和党人)发表了一项花了五个月完成的关于完全志愿的美国军队的研究报告,他说,研究报告表明,志愿兵役制的概念现在行不通了。“趋势倒转”比尔、德说,如果趋势持续下去的话,就必须考虑某种形式的征兵制度。当一九七二年建立志愿兵役制的时候,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就是以较大规模的后备力量支持较小规模的现役力量。但是,比尔德说:“实际的趋势正好相反。” 研究报告举出了以下一些数字:现役军队人数比战时少八万名,后备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少十八万人,至于供补充用的第一类后备役,人数缺乏得甚至更多。研究报告得出结论说,结合这种待用状态的征兵方式,结果将会在一场战争开始后六十天内出现缺少五十万名士兵的情况。 持批评意见的人指责说,志愿兵军队不仅战备状态不如过去的美国军队高,而且花费也比过去多得多。总审计局在二月份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结束征兵制度和转而采用志愿兵役制的做法使国防开支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增加了一百八十四亿多美元。报告认为,国防开支急剧增加的原因是:军饷的提高、服役奖金和征兵费用的增加、住房的改善和为使军队生活更有吸引力而进行的一些改变。退伍者占百分之四十尽管费用增加——而且尽管为使军队生活更有吸引力而作出了努力——但是国防部说,志愿兵军队中百分之五十多的新兵在第一次服役期满之前就退伍,这个比率比实行征兵制时高一倍。 五角大楼承认,军方一直在降低它的标准。负责人力的助理国防部长约翰·怀特博士说,因为出生率的下降,因此可能的应征人数也在下降,并且整个征募目标就不得不降低。怀特说:“从一九八○年起我们将看到年轻人的数目将逐渐减少。我们将增加征募妇女入伍的人数。我们已经把男性新兵第一个服役期退伍的最高限额降低。”参议员萨姆·纳恩(佐治亚州民主党人)说,自从开始实行志愿兵役制以来,“各军种始终达不到国会批准的兵员标准。到一九七七年四月三十日为止,特别是陆军和海军存在着缺员——分别缺一万二千人和一万五千人。在质量方面的趋势也是令人不安的。自从一九七六年七月以来,入伍新兵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在陆军中,入伍新兵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在一九七六年七月至九月为百分之六十二,到一九七七年一月至三月降到百分之四十七。看来陆军招来的高中毕业生的比例甚至还没有失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比例高。” 今天对参军的各种男女具有吸引力的不是传统的爱国主义和为国效劳,而是金钱和其他报酬。这造成入伍新兵的觉悟很低。
3. 美第六舰队司令特雷恩任北约大西洋部队司令
【路透社布鲁塞尔八月十一日电】北约总部今天宣布,美国的特雷恩海军中将被任命为大西洋最高盟军司令。 特雷恩海军中将——当十月一日担任这一职务时将被提升为海军上将——将接替退役的基德海军上将担任北约组织的主要部队之一——北约大西洋部队司令。他现任美国在地中海的第六舰队司令。
4. 教皇保罗六世下葬
【路透社梵蒂冈城八月十二日电】今晚在圣彼得广场举行了安灵弥撒以后,埋葬了教皇保罗六世。在圣彼得广场,教皇保罗六世被拥立为“真正的耶稣”。 大约十万名悼念者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和南美洲四十八个国家的千千万万电视观众也观看了教皇的安葬仪式。 主要非圣职的悼念者中有卡特总统的夫人罗莎琳、西班牙首相苏亚雷斯、意大利总理安德雷奥蒂、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保罗被安葬在一个小教堂的地下室里,在圣彼得的高祭坛下边安置在一块栗色的未加装饰的大理石板下边。这是按保罗遗嘱里直率的吩咐这样做的。
5. 英《约克郡邮报》书评《自由、特权、博爱》
【本刊讯】英国《约克郡邮报》八月三日刊登科林·约翰逊的一篇书评,题为《自由、特权、博爱》,摘要如下: 比不能拥有一辆小汽车或者不能出国旅行更加叫苏联劳动阶级感到愤怒的,是在这个表面上平等的国家存在着一个特权阶层。在这个问题上,每一位苏联公民都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默文·马修斯在他探索性的研究著作《苏联的特权》(艾伦—昂温出版公司出版)一书中认为这个特权阶层是:党和国家的官僚、大型企业的经理、从事技术和艺术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军队、保安系统和外交界人物。他的一个值得重复的论点是,党籍虽然有助于青云直上,但不会带来任何特权。 十月革命之后不久,特权便应运而生。然而,布尔什维克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也不存在任何特权集团。 自那时至今天,为了纠正已成为全国性丑闻的现象而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实现平均主义的唯一人物,是赫鲁晓夫。在勃列日涅夫元帅领导下,又恢复了比较符合斯大林主义的情况标准,而现在享受这种特权的时候,还用不着担心斯大林主义的恐怖了。这是因为,斯大林一方面给予上层人物大量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又消灭了这些人。马修斯博士把这一过程描写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变革”。但是总的说来,马修斯不怎么注意苏联社会中人们成为特权阶层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以至某些时期的危险因素。 我称这本书是一部探索性的研究著作,即是说马修斯博士不得不尽量利用在这个问题上所得到的点滴资料。他同最近从苏联移居国外的人谈话中获得的情况补充了这些资料。 毫无疑问,苏联特权阶层作为一个题目,其情况是无从了解而难于研究的。实际上也可能是如此。 但是,综观整个事情,马修斯博士合计了一下,认为七十年代初期苏联特权阶层家庭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于普通美国家庭的水平。
6. 美联社介绍捷反对派领导人姆利纳日在西德出版的书《夜雾》
【美联社西德科隆八月九日电】捷克一位领导人在本周西德出版的一书中说,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八年曾告诉自由派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约翰逊总统向他作过保证:美国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作者兹德涅克·姆利纳日曾经是捷共书记。他写道,当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莫斯科会见布拉格改良派政权领导人杜布切克和其他在八月二十日入侵后被捕的领导人时,他是在场的。 姆利纳日的《夜雾》一书说,勃列日涅夫告诉他们,一九六八年八月十八日,从白宫传来了约翰逊的不干预的保证。在这之后两天,五十万华沙条约军队为镇压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自由化运动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 据说,勃列日涅夫告诉捷克斯洛伐克人,如果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赢得的统治东欧的地位受到危害,那么苏联政府将不惜冒一场新的大战的风险。但是勃列日涅夫说,约翰逊的保证表明,不存在爆发东西方战争的危险。 姆利纳日接着写道:勃列日涅夫说,他问约翰逊,美国是否继续承认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白宫回答,“就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而论,将毫无保留地继续承认。”但南斯拉夫的地位必须由谈判解决。 勃列日涅夫问杜布切克和他的同事:“你们以为将发生什么有利于你们的情况?什么也不会发生。不会发生战争。(南斯拉夫的)铁托同志和(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同志会发表讲话,(意大利共产党首脑)贝林格同志也会发表讲话。那又怎样呢?你们是在依靠西欧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在五十年以前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姆利纳日四十八岁,七○年被开除出捷共,成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权运动活动家。去年他获准移居奥地利。
第 3 版
1. 巴《黎明报》社论《中日和平条约》
【本刊讯】巴基斯坦《黎明报》八月十三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日和平条约》的社论,摘要如下: 昨天在北京签署的中日和平条约定会成为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这两个文化和血缘很近的邻国的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说来不幸,在过去,战争和占领的痛苦损害了中日关系。 由于中方作了重大让步,双方在反霸条款问题上的争端得到了解决。 日方提出了修改意见,加进了一些关键性词句,从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冲淡原来的条款,但是中方同意了日方的修改意见。 反霸条款使中日和平条约拖了三年不得签订,这种僵局的出现突出地说明日本在这个敏感地区的玄妙处境。日本之所以不愿重申它在一九七二年九月采取的立场。人们会直接归因于东京、莫斯科和北京间的三角关系的微妙性,据传苏联已警告日本: 它认为反霸条款是针对俄国人的。 此外,苏联还公开表示不赞成日本同中国签订和平条约,特别是因为尽管日苏自五十年代以来外交接触更加密切,但克里姆林宫自己却没有能同日本缔结和平条约。 但是,阻碍苏日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重大障碍是两国之间存在着带根本性的领土争端,即俄国一九四五年占领的千岛群岛北部的四个岛屿的问题,这一点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不存在任何类似的悬而未决问题,中国政府使两国在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本刊注)归属问题的争议缓和下来了。 和平条约的签订可以被认为是表明日本的倾向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在面对莫斯科强硬反对的情况下改变倾向的。 如果不是日本提出修改“反霸条款”的话,那么,这项条约的签订就会明确说明东京正式抛弃其同北京和莫斯科保持等距离的政策了。 中国重新想缔结和平条约也是同样意味深长的。中国过去是听任谈判拖延下去,但越南战争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新的结盟情况,这无疑迫使中国同东方邻国达成谅解。在这方面,华盛顿对中日和平条约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支持使区域事态具有全球意义。 中日和平条约的签订无疑将为远东这两个国家的合作开辟新的纪元。
2. 越南之声发表评论攻击中日签约
【本刊讯】“越南之声”电台八月十三日晚和十四日上午在中国普通话节目里连续广播一篇评论说: 据外国消息报道,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和中国外长黄华于八月十二日代表本国政府签署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尽管条约的第二项写着“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不在亚太地区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各方将反对任何一国或者一个集团为设立类似的霸权而作出的努力。”但是,这决不能掩盖中国当局中某些人的危险打算。几十年来,中国当局某些人打着各种不同的招牌,一直追随着一个野心,这就是征服整个东南亚地区,进而在全世界称霸。为了在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还不够强的条件下实现这一狂妄欲望,北京当局某些人主张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与军事实力雄厚的各种势力结成各种联盟、各种轴心。北京的目的在于利用和拉拢这些国家纳入他们反对苏联、反对世界和平、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力量的轨道。北京当局加紧与美国实行联盟,并为获得这种鬼怪联盟而不惜付出代价。 日本政府许多有责任的官员最近曾一度宣传、“日本保证奉行和平与中立政策,并且愿为东南亚与世界和平、独立和中立作出贡献”。人们认为,面对北京充满欲望的打算,日本政府只有在坚持他们所说的“和平与独立路线”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日本倒行逆施,助长北京当局某些人的扩张和称霸野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人的指责。
3. 印外长谈印日、印中和印苏关系
【印报托新德里八月十二日电】外交部长瓦杰帕伊说,印度和日本之间不存在任何误解或分歧,两国完全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一步加强合作。 瓦杰帕伊是在本周早些时候同日本驻这里的记者谈话时说这番话的。他定于明晚离开这里前往日本、南朝鲜和香港访问一周。 瓦杰帕伊说,双方“一直在探索新的领域,我相信我对贵国的访问会促进这个进程”。 当记者问到中俄关系对印度的影响时,外交部长说,印度同苏联的关系极好,他毫不怀疑这种极好的关系会继续得到加强。 “就印度而言,我们在努力使我们(中印)两国间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正常化。我们想同中国建立正式双边关系,因为亚洲两个毗邻的大国是应该建立的。” 瓦杰帕伊说,两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已经在各个方面进行接触。 “我们认为我们同一国的关系没有理由会影响我们同另一国的关系。” 关于印中边界问题,瓦杰帕伊说,印度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肯定无意使用武力来支持我们的论点。” “如果中国领导人如我们所相信的那样也采取类似态度,那么,这个问题以及印中之间的其他任何问题就没有理由不能通过双边和平谈判来解决。” 关于苏日边界争端,瓦杰帕伊说,他不宜对苏日之间可能存在的这个问题发表评论。他表示希望日苏两国的关系能够以促进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方式继续发展。
4. 澳菲签署一项购买核燃料的核保证协定
【路透社马尼拉八月八日电】澳大利亚和菲律宾今天签署了一项核保证协定,以使菲律宾能从澳大利亚购买铀。 来访的澳大利亚副总理安东尼代表他的政府签署了这项协定。 副总理安东尼说,这项协定保证铀只用于和平目的。
5. 美《读者文摘》文章《巴西努力扫除文盲》
【本刊讯】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七月号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巴西努力扫除文盲》,摘要如下: 从一九七○年开始,巴西推行一项计划,仅八年就协助约一千一百万人获得阅读和书写的能力。这个运动叫做“巴西识字运动”。一九七○年开始推行时,十五岁以上的巴西人,几乎有百分之三十四是文盲,现今文盲人数已降至百分之十六点四。该计划主持人,四十岁的工程师兼经济学家科里亚预测:“到了一九八○年,文盲人数会减到百分之十以下。” 不敢说“识字运动”可以把巴西复杂的教育问题全部解决,不过这的确有效,而且推行的方法别开生面。识字班授课地点不限于学校,工厂、工会、美容院和教堂都可用来授课。成千上万学生在繁星下集合,在悬挂于棕榈树的煤油灯下读书。他们有徒步而来的,有乘地下火车、牛车或独木舟而来的。现在这如火如荼的运动无远弗届。所深入的乡村和城镇,比邮政局还多。 最初倡议推动“识字运动”的是曾任巴西教育部长、参议员杜特拉,后来把这个主张付诸实行的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大学院长西门森,“识字运动”的首任主持人就是他。他把该计划设为半自主的政府机构(不受教育当局控制,却领取政府津贴。经费主要来自全国体育采金和一份公司利得税)。主持“识字运动”的并非职业教育家,而是工程师和计划者。他们雇用了十多万人,其中有教师、教科书编撰者、社会学家以及参与该计划的宣传员。教师是按工作时间和学生人数计酬的。学生则由修业的第一个月至第四个月按月付学费。 成年人识字并不专注重认字母及拼法,是以跟成年人有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例如耕种方法和育婴常识等,在其初级读本中用插图表明,他们看图识字,然后把谙记的生字组成句子。 政府每月为每个学生所花的钱相当于一美元。“识字运动”机构大量定购教科书,印教科书成了巴西印刷业的空前大生意。设于里约热内卢的总办事处使用电脑处理各区送来的进度报告,并准确地测定那些识字班需要派专员去解决困难。总办事处只有雇员七百人。每州各设协调员若干人。 年轻的职员都相信,扫除文盲是达致国家发展的跳板。巴西的就业情况足以支持这一信念:无数高薪空缺急待填补,可用的技术人才却如凤毛麟角,因为即使简单的工作也须读得懂说明书或能填写表格和发货单。科里亚说:“拿起报纸来看,许多页都是征聘熟练工人的广告,熟练工人的工资比非熟悉者高出三倍至四倍。” “识字运动”是人类力求上进的表现,其成绩往往感人落泪。有个农夫对巡视当地的一位协调员说:“我从前是个酒鬼,令家人饥饿贫困。自从上了识字班,人家就敬重我了。我戒了酒,又有了工作。从前我在公共汽车站要向人家询问汽车什么时候开,因为看不懂行车时间表。许多人不肯答理——他们怕我。我现在跟谁说话也不害羞了,真的,我整个人都改变了。” 学生完成第一阶段课程后,有些获准进入巴西政府办的学徒训练班,科目有打字、速记、焊接、电子学及其他亟需的技艺。其余的逐步进修高班,以完成小学和中学课程。 虽然“识字运动”本来目的是栽培十五岁至三十四岁的人——属于这组年令的人依然年轻,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途径——但也接纳中年和老人,俾能投入巴西生活的主流。 最近有人指谪“识字运动”自从制度化后就失去了原来的干劲。科里亚答辩说:现在工作比以前更难了。“我们正在对付文盲中最难于启发和智力迟钝的分子”。不过,他已想出令“识字运动”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更形重要的新计划。现在正试着为毕业生开办石工、砌砖工和泥水工等技术课程。另一项计划是以合约方式交由马西 ·费格森公司主办,训练四万名识字班学生为拖拉机司机。 还有一项重要教育措施即发动儿童入学,因巴西正规小学迅速增加有此急需。新近受“识字运动”熏陶的父母们正在协助推动。他们已明白教育的价值,所以积极鼓励适令儿童入学,并确保自己的儿女入学,不旷课,把家课做好。 “识字运动”的影响远及巴西国境以外。除了巴西,世界各国还有七亿八千万文盲。有关方面正在致力教育这些文盲。牙买加现在有类似的“识字运动”。巴拉圭、秘鲁和日益增多的非洲国家都派人来巴西,多数在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支持下进行访问,目的在汲取经验为各该国之用。在四大洲推行成人教育的“世界教育会”会长基恩说:“如果其他国家像巴西一样,把识字计划当作全国优先推行事项,那么到了本世纪末,文盲现象会跟小儿麻痹症一样罕见。这真是人类的一大跃进!”
第 4 版
1. 香港《七十年代》署名文章《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八月号刊登张华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转载如下: 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课题,目前还较少谈到,那就是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精神,走科学的群众路线,以及对社会科学的重视。这几个课题如能加强,科技的现代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很可能阻力重重。下面分别来谈谈这三个课题: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上重大的突破,无一不是由于科学研究者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实验为治学准绳,而作出重大的发现和贡献。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是对既有的权威理论作修订甚至推翻。“事实胜于雄辩”,虽然有许多人想用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理论来领导科学,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的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要设立不同的假说;而这些假说往往又是以哲学理论为依据的。譬如近年中国理论物理学者对“粒子不断可分”的假说研究,就为实验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这个哲学理论的假说经得起实验的考验。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官方对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实验结果未定时,绝不应该诉诸“权威”强下定论;而应该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态度,让科学实验的结果来判定真理。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就培养出基础。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明了科学理论发展的曲折道路,用科学史上许多先例来提倡实事求是的诚实态度。反之,若把科学研究看成用来证明马恩经典里某些断章取义的言论,那就完全违反了科学的精神和辩证的原则了。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 社会主义生产的大前提,是主张提高个人的积极性,并以“大协作”的精神来达成集体的共同合作。在科学发展上,这个态度更是重要。现代科学是日新月异的飞跃进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试看近年来诺贝尔奖金自然科学方面的得奖者,其学术成就往往是代表着几十或几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得奖者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成功的企业领导。 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一向主张走群众路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更容许大规模的集体参与,因而可以达到一些欧美国家所难以达到的成果,例如胰岛素的合成等等。若能善加利用现代的科技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则中国在生态族学、流行病学、物候学、地震预测研究、以及气象研究等方面,将能在不久以后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典型。在这些科技的领域中,中国的群众力量可以大大地发挥,达成欧美少数专业学者所无法达成的境界。 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招收“神童班”,引起海外一些人士的意见。对于特殊学童(包括智力特高和特低的儿童),本来是应该有特殊的教学方法,使他们都能尽量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若在社会上提倡“神”童的观念,使得一般人误以为:天生记忆力理解力特佳的人,就可以成为大科学家、促进科技的发展。这种误解会造成很不好的反效果。事实上,所谓“天才”,在科学发展史上有大贡献的例子是寥寥无几的。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在基础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几个人或者一组人,用这些基础知识造成突破的进展;也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政者若能了解这个事实,就应该更加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而用适当的方式对待“神童”或“天才”。社会科学的现代化 大家谈到科技现代化时,总是偏重于自然科学方面,而忽视了社会科学。事实上,社会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广义的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便包涵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这些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是主宰着自然科学的进展的。 一个国家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决策,应该配合政治经济的健全发展;否则出了四人帮之流的当政者,便会把辛苦经营的科技成果和人才毁于一旦。 如何使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现代化,使人民能够充分表达意愿、发挥力量,使当政者能够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如何使国家的领导阶层能够在反映人民意愿的情形下,作出正确的重要决策,并能建立健全的新陈代谢接班制度,这个课题值得大家共同讨论。 以下举几个小例子来谈谈。 以法律学的研究来看:如果法治不能上轨道,当政者和人民不严谨地遵守法律,“守法”和“法治”(而非“人治”)的观念不能深植人心,则纵有多么优异的科技成就、多少卓越的科技人才,也有可能会被压制、打击而失去他们的功能。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也是科技现代化所不可少的条件。若是科技方面有了新突破、工厂里有了技术革新,然而工厂管理不善,比方原料不足、出货太慢、人手分配不当、工作效率低、浪费人力和机器等等,那么革新了的科技等于白费。工业管理上的现代化,往往比技术革新更重要。 另外,在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料的管理与流通往往成为一个严重的“瓶颈”。在过去,重大的科学发现,常需数年之久才能达到科技人员的手上;而今日的科学研究,不要说几年,即使只是几个月的差距,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把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加快知识的流通,是不容忽视的。最近有些海外学者,向中国提供一些科技方面的新资料,却发现并不能很快地被利用,因为首先中国科技刊物的印行不够多、不够快,消息传达慢;其次,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新知识,大多数人并不能获益,因为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仍然落伍。在某些大学中,对学生阅读的书籍刊物有许多不必要的限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接受者的大学生,往往不被准许借阅就读学科以外的书籍刊物。 近年来,各门不同学科所起的相互影响作用、所产生出来的新学科往往成为近代科学中最宝贵的一环。例如微生物学者研究工厂废物处理而对工业污染研究有所突破;统计运筹学者研究采矿工程而对企业管理有新的贡献;物理学者钻研生物学而促成了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这些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至于图书馆仍采用闭架式而非开架式管理,是值得改进的。大幅度地限制人民的阅读范围,是四人帮之流不信任人民的愚民政策。对人民的思想作不必要的限制,从长远来看只有反效果。 以上举的几个社会科学的例子,主要是想说明:社会科学的研究往往比自然科学更需要重视,而科技的现代化则有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齐头并进的发展。 一九七八年六月
2. 港报文章《大气与健康》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八月十一日刊登一篇题为《大气与健康》的文章,全文如下: 大气即空气,直接参与机体的气体代谢、物质代谢和体温调节。一个人每天必须吸入大约一万一千余升的空气,才能保证吐故纳新过程的正常进行。断粮五周,断水五日,人尚能生存,而断绝空气五分钟,人就会死亡。 在一般情况下,大气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其中氮气占百分之七十八点零九,氧气占百分之二十点九五,加上氩气、二氧化碳共占大气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卫生学上关心和研究的重点,是构成大气主要成分以外的百分之零点零零一中所含的微生物、尘埃、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3,4苯并蓖……。这类物质叫大气污染物,它危害很大,能恶化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消耗的燃料,跑逸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排出的废气等造成的。有些地理环境,异常的气象条件,都能加剧大气的污染程度。大气污染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以呼吸道的直接进入,危害最大。一是每天吸入的空气量大,污染物吸入量也就多了;二是肺泡面积比体表面积大二十五倍,与污染物接触的面积大,吸收作用强;三是呼吸道富有水分,易将污染物溶解、吸收。另外,人体皮肤每天约分泌二十克皮脂,是大气污染物的良好溶剂。每天通过饮食,由消化道也能带进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既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持续作用的时间、选择作用的部位,也取决于人体的敏感性(如年令、健康状况等)。可以分两种情况:急性作用:短时间内使大量的人得病,甚至死亡。慢性作用:在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长期连续作用下,使各种人群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致癌作用是慢性作用的又一表现。现有各种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一系列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的3,4苯并蓖,是强致癌物。一公斤煤可产生6—14万微克3,4苯并蓖,一百支香烟产生1到4点4微克3,4苯并蓖。尽管目前对肺癌的病因还不大清楚,对某些诱因的认识也不一致;但是,大气污染是造成肺癌和死亡增加的因素,是不容置疑的。被污染的空气,会夺走人的生命,这是无情的现实。
3. 美刊文章《运动员饮食新观念》
【本刊讯】台湾《联合报》八月九日译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运动员饮食新观念》,转载如下: 许多人一向相信,运动员要在比赛前多吃大鱼大肉,最好吃一大块牛排。但是据美国运动医学权威罗格·迈克尔博士说,现在营养学家已知道,人体不能很快的利用蛋白质。另一方面,在耐力试验期间,碳水化合物却可以相当快的变成精力。有一种称为「吃饱碳水化合物」的观念,已证明非常有效。在过去三十年里,有许多运动科学家,特别是北欧的运动科学家,曾说明在运动期间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功能。在短跑和跳高等激烈运动中,大都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做身体的「燃料」。 运动员在参加一场重要比赛前应该吃些什么?迈克尔博士说:「假如身体健全,而且没有超重。我建议以六天为一个周期。前三天的食物以脂肪和蛋白质为重,后三天的食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多吃通心粉、面条、薄饼、糖浆、水果、米饭、淀粉质食物等等。这是长距离赛跑选手,游泳选手,职业运动员在准备一场大赛前最常用的摄生法。这样的食物可以伸长人体代谢营养物的时间,在较长的时间里产生较多的精力。」迈克尔博士说,在一次大赛前象这样吃六天食物是很安全的,但是「吃饱碳水化合物」的长期效果,目前还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