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05-30

第 1 版

1. 布热津斯基谴责苏联的扩张政策

说美必须表现出决心要对付苏联包围中东和在非洲扇动种族纠纷的活动;指出苏还设法打入印度洋,在东欧大规模增加常规部队    【美联社华盛顿五月二十八日电】(记者:杰达)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今天说,美国必须表现出决心要对付苏联“渗透和包围中东和在非洲扇动种族纠纷”的活动。    布热津斯基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向记者发表谈话时列举了六个地区,他指责苏联在这些地区利用了世界上的困难局势。    布热津斯基说,除了中东和非洲以外,莫斯科还在东欧大规模增加常规部队,加强集结在中国边境附近的军队,继续“对美国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击”,并表现出要设法更直接地进入印度洋的迹象。    布热津斯基说:“我认为这种行为方式同过去所谓缓和的准则是不相容的。”    布热津斯基没有详细解释他对苏联在中东的行为提出的批评。不过他大概是指最近苏联在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南也门和邻近的其他国家扩充势力的各种迹象而言。    布热津斯基建议政府和国会举行“严肃认真的建设性的联合讨论”,研究对于总统执行对外政策的自由实行的现有立法限制是否妥当。    卡特政府说,它希望到今年夏天能够同苏联达成一项限制武器协定。但是布热津斯基对这种前景的看法是矛盾的。他说:“我们是很接近了,可是从某些方面说,又是差得很远。这就是说,如果理性占上风的话,达成协定就在望了。照我看来,我们提出了很适当和公允的建议。如果这些建议被接受,我们就能在几天内达成一项协定。如果它们不被接受,我就要等下去,等到接受这些建议为止。”    布热津斯基是上周从中国回来的。他说他在那里的访问是“有益的、重要的和建设性的”。布热津斯基说:“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实有着并行不悖的利益。根据这些并行不悖的利益,我们确实采取了某些行动。如果我们彼此增进了了解,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巨大意义的。”

2. 美报报道:《布热津斯基把同苏会谈详情告诉中国》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五月二十八日刊登格韦茨曼二十七日发自华盛顿的专稿,标题是《布热津斯基把同苏联举行武器会谈的详情告诉中国》《还谈到白宫关于美国安全的备忘录的内容》,摘要如下:    政府官员今天说,布热津斯基和他的一些助手破例地向中国官员介绍了苏美战略核武器会谈的详细情况,并且详细说明了白宫有关美国安全目标的某些机密备忘录的内容。    一些官员在提供布热津斯基上星期六(二十日)到本星期一(二十二日)访问北京的第一批详细情况时,称这次会谈是自一九七一年同中国有了接触以来最充分和最广泛的磋商。    布热津斯基在会见《纽约时报》记者时说:“此行的根本重大意义在于强调美国同中国建立关系的长期战略性质。”    据一些官员说,布热津斯基热切地希望表明,在反对苏联在全世界的影响方面,美国同中国有着相似的利益。为了表明美国愿意更友好地对待中国人,布热津斯基在开头同黄华外长进行的三个半小时的谈话里详细回顾了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情况,这种作法肯定是会使俄国人深为不满的。    与此同时,布热津斯基的一位主要助手亨廷顿向中国官员介绍了第十号总统研究备忘录的内容,这是政府对世界形势的估计,是一份始终未公布过的文件。亨廷顿还向中国人谈到第十八号总统指令,这是实行总统安全政策的一系列命令。这些指令也未曾公布过。

3. 日本防卫厅说:苏四艘军舰在巴士海峡进行演习

【法新社东京五月二十九日电】日本防卫厅今天报告,四艘携带了弹道导弹的苏联军舰自昨晚起一直在台湾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巴士海峡进行演习,其中包括两艘克列斯塔2级巡洋舰。    日本防卫厅说,于上星期五(二十六日)晚发现了这四艘军舰向南驶出日本海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三艘护卫舰一直跟踪着这些军舰。日本防卫厅说,另外两艘苏联军舰是卡辛级驱逐舰和克里瓦克级驱逐舰。    防卫厅说,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以及去年四月和五月,苏联远东海军也在这个水域——冲绳西南偏南约六百五十公里——举行了类似的演习。

4. 《纽约时报》评论《北京营救越南华人》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五月二十八日登载巴特菲尔德发自香港的专稿,题为《北京营救越南华人》,摘要如下:    北京今天宣布,它即将派船去接运据它说在越南受到迫害的华侨,这是又一个说明两国间狂怒的争端继续恶化的迹象。    新华社发表的一则简短公告没有说这些船将在什么时候出发,开往何处,也没有说目的地中是否包括胡志明市(从前叫西贡)。有人估计,在以前的南越首都,约有八十万华人,其中许多人是商人,在整个越南有一百二十万华人。在胡志明市,华人开的商店已经在两个月前关闭,他们的财产被河内政府没收。    与此同时,离开越南的难民人数达到了一九七五年战争结束后的最高数字。四月份到达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人数创纪录,本月份的人数可能更多。    中国说最近几周有八万三千华侨出逃或者被从越南驱赶过边界,其中包括本周三天中的一万一千人。北京已要求河内立即停止执行“排斥、迫害和驱赶华侨的错误政策”,否则,“凡由这种无理措施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应该由越南政府负全部责任”。    河内否认它虐待或驱逐了任何华侨。但是最近几天,中国报纸和电视发表了大篇文章和电影剪辑,以说明难侨正在被驱赶过东京湾附近广西省的一条界河。    逃出越南或被驱赶出来的华侨中,有多少人已加入越籍,目前还不清楚,但是据说有许多人可能已加入越籍。虽然两千年前就有华人在越南居住,但是目前在那里的华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移民或近两世纪来的移民的后代。    中国问题和越南问题的分析家感到不解的是,北京和河内为什么让它们的关系恶化到如此程度。这些分析家认为,两国本来已经有两千年的敌对历史,现在再后退将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与此同时,这些分析家提醒说,北京没有什么办法,也不大可能直接对越南实行报复。有种种迹象表明,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曾不得不在中苏之间危险地走钢丝的越南人,仍然尽量对这场争端采取冷静的态度。    昨天,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笋在欢迎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说,越南“永远感谢”中国和苏联给予的援助。他没有提河内与北京的冲突。    看来,北京和河内关系的急剧恶化对越南人来说比对中国更为严重,而且损害也可能更大。河内本来已经被一系列难题所困扰,这些难题使越南无法享受到和平带来的好处。这些难题包括:同柬埔寨的流血边界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越南军队的战绩据说并不象人们预料的那么出色,由于管理不善、贪污以及在军事和政治上在老挝——事实证明老挝的共产党没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这个小国——陷得很深,经济继续衰退。    除此之外,一些分析家认为,河内认识到中国是永远同它毗邻的,而俄国的援助虽然每年在五亿美元以上,仍远远不能邦助越南摆脱它的经济困难。    据说,越南过去拒绝了俄国人提出的让其舰队使用美国以前在金兰湾的基地的要求。如果河内现在答应苏联的这一要求,那将是一个明显的迹象,说明越南已下了决心要加入莫斯科阵营。    迄今为止,北京担心不要把河内逼得更向莫斯科靠拢,是使中国人克制着不公开对越南表示忿慨的一个重要因素。看来北京现在感到河内已完全站到苏联一边去了。

5. 德新社说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越南在制造麻烦

【德新社北京新加坡五月二十八日电】据新加坡观察家说,北京与河内就越南华侨的命运发生的争吵已发展成了一场宣传战,并使两国濒临断绝外交关系的危险境地。    东南亚的非共产党国家是同情中国的,它们认为制造麻烦的是越南。    西贡的观察家说,在华人走了以后,南越的经济将失去主要的支持。    新加坡人认为,中国后来发起的反越宣传也是为了支持柬埔寨,因为柬埔寨正在同越南交战。    【路透社北京五月二十八日电】(记者:麦肯齐)北京已发动一个报纸宣传运动来证明它关于越南华侨正受到迫害和驱赶的指责是事实,今天并警告说:“情况在恶化。”    驻在北京的外交官不肯推测中越两国是否在走向公开决裂,虽然亚洲国家的外交官对这一局势感到严重优虑。一些人士说,苏联外交官私下对中越关系的这种趋势感到高兴。

第 2 版

1. 克拉夫特文章:《三角外交------魔力消失了》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五月二十五日刊登克拉夫特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三角外交——魔力消失了》,全文如下:    布热津斯基抱着减轻中国对美国政策的担心的决心前往北京。这位总统国家安全特别顾问此行似乎获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一些制止俄国伸张势力的政策的行动马上不会收到什么效果。这种情况表明,即使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得意之举——同中国结成准联盟——也没有使得遏止俄国目前所采取的方针的行动变得容易一些。    布热津斯基采用了三种形式来对中国作出表示。他采用的头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是,以最明确的措词说明了美国要在世界各地顶住苏联的决心。他谈到了美国和中国遏止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他表明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长期的”利益,而不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他在谴责苏联某些图谋方面使用了同中国人自己使用的非常相似的语言。他把在非洲的古巴人说成是“装扮成不结盟的强盗”。    布热津斯基采用的第二种形式是,把美国同中国现政权要实现现代化的努力联系起来。他表示,美国准备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邦助中国。他肯定地表示一个“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有利(我想这是长时期以来第一次作这种表示)。    布热津斯基采用的最后一种形式是,在同北京恢复外交关系的问题上,他的讲话比卡特政府以前任何一位发言人都来得爽快。他的言论超过了就下述问题进行的拉锯辩论:如何使美国同大陆中国关系取得的进展跟美国对台湾承担的义务这两者平衡起来。右翼反对由于同北京恢复外交关系势必同台湾断交,他似乎不理会右翼这种反对的危险。他说,“美国已拿定主意”要采取同大陆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行动。    毫无疑问,这些谈话并没有完全消除中国人对美国政策抱有的疑虑情绪。对于苏联发展军事力量,美国并没有采取旗鼓相当的行动,而且它对于在非洲和其他地区受到的压力似乎采取让步的态度。自从发表似乎保证同北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上海公报以来,六年已经过去了。因此,中国人有理由感到担心,而且他们在北京称之为“坦白”和“率直”的会谈中无疑地表明了他们的忧虑情绪。    另一方面,在满足中国人希望得到的东西方面,布热津斯基所给予的远远比卡特政府以前给予的要多。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谈象中国人所说的那样,是“有用的”、“建设性的”和“有益的”。    鉴于中国人显然想要猛烈打击俄国人并同美国联合起来,情况更是如此。因此,在本月早些时候,中国人故意在苏联一次小规模地闯入中国边境事件的问题上大作文章。而且正在布热津斯基访问北京之际,德高望重的前国防部长叶剑英在一次非常激动人心的纪念仪式中会见了一批美国前陆军人员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同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合作的高潮时的情谊。    因此,中美联系毫无疑问是巩固的,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正在增进合作。所差的只是在华盛顿、北京和莫斯科的三角方面还没有迅速获得好处。    美国并没有由于布热津斯基出访北京而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遏止苏联在非洲的扩展,同时它也没有因此而在限制武器的谈判中迫使俄国接受对美国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对俄国施加重大压力,逼它在世界上任何地区都要比较小心谨慎地行事。而且,尽管美国给予邦助,中国在今后若干年内还不会拥有那么大的实力。事实是,三角关系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奇异的魔力了,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通过扬言中美可以达成某种协议而迫使俄国作出让步的作法已经结束。中国这张牌已经亮出来,那并不是一张王牌。因此,布热津斯基在北京的成功只是使人重新认识这样一条教训:建立制止苏联伸张势力的壁垒,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任务。

2. 时事社评勃列日涅夫将访捷

【时事社东京五月二十七日电】题: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月底访捷,可能是为“布拉格之春”十周年的对策事前作准备工作    莫斯科二十七日电:以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为团长的苏联党政代表团,应捷克斯洛伐克党和政府以及胡萨克总统兼共产党总书记的邀请,将于本月底正式访捷。    自一九七三年二月以来,这是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时隔五年零三个月访问捷克。    据说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一行这次访捷的正式理由是捷克斯洛伐克解放(一九四五年)三十三周年以及捷克二月革命(一九四八年)三十周年。据此间观察,访问的目的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    今年八月,正是苏联等华沙条约组织五国军队的坦克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自由化萌芽(布拉格之春)的第十个年头。最近,据来自布拉格的报道,“七七宪章”集团的反体制活动业已平静下来,与此相应,当局的镇压也在缓和。然而,也不能肯定以军事干予十周年为契机不会再次发生反体制、反苏活动。据推测,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可能是利用这次访捷的机会,提醒胡萨克政权,对这一点事前要严加注意,以便进行取缔。    另一方面,捷共中央主席团书记比拉克,二十六日在接受塔斯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来访之际,对十年前的军事干予再次表示感谢。作为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来说,无疑是想直接确认第一个适用“勃列日涅夫主义”(有限主权论)的捷克斯洛伐克在过去十年中间“正常化”的实际状况。另外,利用苏联首脑访问布拉格的机会也有可能召开东欧首脑会议,但这个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3. 港报译文《最小最老的共和国:圣马力诺》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五月二十六日译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题为《最小最老的共和国:圣马力诺》,全文如下:    位于意大利东北部、距离亚得里亚海十二英里的圣马力诺,是世界最小和最古老的共和国。它处于蒂塔诺山山坡之上,面积只有二十四平方英里,人口只有两万。    十三世纪,它制定了共和法规。此后,它挡开了曾经对它抱有野心的罗马教皇、拿破仑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旅游局长卡波内图说:“我国人民是特殊的,他们并非意大利人;他们向来要求自由,以自己的国家为重,他们是非常自豪的。”    不过,圣马力诺现在正使用意大利语为官方语言,还采用意大利货币和它的司法制度。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小国一直依赖于与意大利所订立的多项条约,以维持它的特殊地位。    五十年代期间,意大利曾经封锁圣马力诺,直至它结束了那家曾经一直从意大利吸去不少金钱的赌场。    圣马力诺的博物馆虽然陈列了许多武器,它的人民过去也曾经为了国家的独立进行过不少斗争,但是,它现在并无军队。它只有服色耀眼的仪仗队和商品齐备的商店。    一九七七年,这个被意大利包围的小国,吸引了达二百五十万名游客,较一九七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五。    商店所售卖的商品,有多种多样,从T恤到金饰,都应有尽有。    自六十年代,商业和轻工业均繁荣兴旺起来。但农业仍保持为它的主要经济。    圣马力诺是由两名权力均等的执政官共同担任国家元首。    人们都喜欢这个国家的简朴生活和宁静的环境,侨居于外国的一些圣马力诺人,也很喜欢回国参观游览。

4. 《个体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奇迹》

【本刊讯】奥地利《萨尔茨堡新闻》五月三日刊登夏卢帕发自贝尔格莱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个体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奇迹》,摘要如下:    许多其他生活用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一九七八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已经使生活开支增加了百分之十三),越来越引起负责部门的忧虑。但这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和消费者的忧虑,至少南斯拉夫市场研究所是这样说的。为了证明它的这种看法,该研究所还发表了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这次民意测验称,尽管所有被问到的人都估计到会大幅度地涨价,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消费和生活水平会因此而下降。他们也不希望用增加工资来弥补因物价上涨而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因为工资说到底也只能相当于他们收入的一半。    市场研究所还用这样一种说法来补充最接近政府的《政治报》所发表的调查,该研究所指出,南斯拉夫许多家庭的购买力,不仅仅取决于其成员参加工作所得的收入,甚至“额外收入”也能防止工资的下降,进而也能防止生活水平的下降。就这个问题,该研究所还列举了下面的情况,即在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中,几乎有一半自己承担别人或自己住房的必要的维修工作,要对这些大约有五百万名“能手”的一大笔额外收入那怕是进行一下估计,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正式从旅游业中获得额外收入。南斯拉夫几乎有一半的家庭,至少是有两个家庭成员有固定的工作,以致这一个人收入的减少可以通过另外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得到弥补,可能还有百分之十五的家庭可以指望定期得到在西方国家当外籍工人的一个或几个家庭成员寄来的外汇。    但是,调查报告还提到了另外的一些令人吃惊的事情。例如,百分之六十城市家庭的副食品供应是直接从农村搞来的。每两个城市家庭中,就有一个从农村的亲戚或者从自己的大地上弄来鸡蛋、土豆、奶酪、家禽以及在塞尔维亚人的烹调术中不可缺少的葱头。过节的小猪和羊羔,无疑也是来自在乡下的父母家里,同样,每年还有一小桶李子酒和葡萄酒。    按照研究市场问题的专家们的逻辑,在铁托的国家里,共产主义之所以欣欣向荣,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个体农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给自己从事工业生产和搬到城市里住的家庭成员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必需品。在没有或多或少得到允许的“额外收入”或在农村没有人的情况下,这些拿工资的人如何来对付物价日益高涨的现象,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5. 瑞典海岸警卫队兜捕八艘苏联拖网船

【合众国际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六日电】瑞典海岸警卫队今天兜捕了八艘在波罗的海限制水域捕鱼的苏联拖网船并命令它们驶入哥得兰岛的维斯比港。    海岸警卫队说,这些拖网船曾受允在瑞典水域捕鱼,但它们却在波罗的海哥得兰岛南岸捕鱼,而这一地区因为是青鱼产卵区而被禁止捕鱼的。

第 3 版

1. 日本《朝日新闻》述评:《冷透了的中越“兄弟关系”》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五月二十七日发表一篇述评,题目是《冷透了的中越“兄弟关系”,将成为亚洲不稳定的因素,排斥握有经济实权的华侨的背后,存在着民族意识的对立》,摘要如下:    中国和越南围绕着旅居越南的华侨大批回国问题开始公开进行相互谴责的论战,两国关系正在进一步恶化。二十六日,在北京,有人推测(中国)也可能会停止对越南的援助。另外,在美国,根据香港的情报也传闻中国正在增强越南边境的部队。直至不久前还一直被称作“两国是兄弟关系”,现在为什么却冷到进行相互谴责的论战呢?    这次发生旅居越南的华侨大批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一)越南流通机构国有化问题;(二)由于限制兑换新币使华侨财产化为乌有;(三)民族意识的对立,等等。    目前两国的关系在领土占有权问题上还留有尾巴,也可以说正在发生边界冲突。领土争端最明显的是南海诸岛问题。中国追溯历史,主张对这些群岛保有领有权,而越南方面丝毫不让步。另外,经常有消息说,在两国地面接壤的边界地区,也不断零星地发生武装冲突。    据说,这种紧张状态由于柬越边界冲突而进一步加剧。中苏对立对中越关系发生着重大作用,这一点是自不待言的。中国外交部当局人士说,越南的这种排斥华侨的行动,有“后台”。越南基本上一直推行对中苏等距离外交,是以自主独立路线为目标的。但是,中国明确地支持柬埔寨,苏联明确地支持越南。在越南对中苏的态度上也表现出明确的区别。如果今后越南进一步加强接近苏联的态度的话,整个亚洲形势也势必会产生新的不稳定的因素。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五月二十八日在《中越加强对抗姿势》的标题下,刊登了该报记者冈田五月二十七日从北京发回的一条消息,摘要如下:    由于中国二十七日发表了将派船接回旅居越南的华侨的消息,使中国同越南的关系更加恶化。中国当局人士于二十七日第一次承认要召回在越南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同时,暗示要缩小对越的经济援助,表现出一种要进行全面较量的样子。中越两国对立的背后,存在着中国支持的柬埔寨同越南抗争和中苏对立。

2. 福田决定恢复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时事社东京五月二十七日电】题:将在国会闭幕后恢复谈判,福田首相强调大平福田一体    名古屋消息:福田首相二十七日访问名古屋,于下午在该市的一家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就恢复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的前景和政局等表明了他的想法。    首相就恢复日中谈判的时期表明了日方希望在国会结束后举行的想法,并强调他对缔约是有热情的。他说:“恢复谈判就要争取缔结条约。时期无法予见,但想尽快缔约。”他还说,恢复谈判时,要根据自民党总务会议的决定,“充分主张我国的立场”。联系到以总裁公选为中心的当前的政局,首相强调了“大福一体”的体制和福田首相同大平干事长之间没有任何对立和隔阂。    【美联社东京五月二十七日电】福田首相今天说,日本已决定同中国恢复谈判,以便就双边和平友好条约达成协议。但福田说,日本将坚持它在“反霸”条款上的立场,并不介入中苏对抗。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五月二十五日发表一篇述评,摘要如下: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问题,由于二十四日自民党外交调查会和外交小组委员会联席会议以及政策调查审议会同意了政府的重开谈判的方针而突然具体化了。    在东京世田谷首相私邸举行的福田首相、园田外相和安倍官房长官的三人会谈中提出重开谈判的方针时,尚半信半疑的外务省干部,也认为这以后的首相的积极言行“是认真的”。

3. 越通社报道胡志明市六百多人集会/对我侨办发言人谈话表示“极大忿慨”和“坚决抗议”

【越通社河内五月二十八日电】题:胡志明市代表对华人问题表态    胡志明市的六百多名越南国会议员、人民委员会委员、祖国战线的领导成员、知识界、宗教界和工商界的代表对诽谤越南虐待华人的谰言表示了极大的忿慨。    在越南祖国战线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昨天讨论该市当前任务的会议上,与会者通过了一项决议,驳斥中国方面一位负责人指责在越南全国,特别是在胡志明市虐待华人的言论。    关于所谓「在胡志明市等地还发生了大批逮捕、打死、打伤华侨的严重事件」的谰言,与会者宣称:「我们就住在本市,同时有权申明上项指责完全与事实不符。我们强烈抗议这种诽谤性的指责。」

4. 日本《政经周刊》文章:《日中关系和国际形势》(上)

【本刊讯】日本全国政恳协议会事务局编辑发行的《政经周刊》五月九日特别号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日中关系和国际形势》,摘要如下:变化了的美国的世界战略    以侵犯尖阁(即我钓鱼岛等岛屿——本刊注)事件为导火线而停滞下来的、围绕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而进行的活动终于又开展起来,这是由于:一、美国战略强烈期望:从对苏战略来看,密切日中关系是稳定亚洲形势所不可缺少的;二、同清洗了四人邦而推进现代化的中国缔结了日中长期贸易协定的财界的强烈要求。福田政权之下暂作别论,可以说,下届政权的担当者将不得不缔结日中条约。卡特政权之下的世界战略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使迅速察觉到这种动向的日本财界首脑在美中关系正常化之前,就同中国签订了多达二百亿美元之巨的长期贸易协定,从而走到了行动迟缓的日本外交的最前列。    那么,卡特战略和基辛格战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点要首先介绍一下。美国的世界战略不得不大大改变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军事力量的飞跃性增强。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占优势    苏联乘美国十年间被越南战争缠住手足的机会,在越南试验和改进了新式武器,以海、空军为重点,一再增强力量,从而超出自卫力量的限度而拥有了进攻性力量。从七五年四月撤离越南,至今还不足三年,终于使经济也回升的美国一举改变作为基辛格外交基调的美苏缓和政策,而出现不得不与苏联对抗的事态。战争、纠纷从最后在越南息灭战火的亚洲蔓延到中东和非洲。认为苏联指使古巴兵到非洲,特别是在中东争夺主导权的斗争直接和西欧形势有关的美国把外交和军事的优先顺序安排成中东和平活动、南非,还有第二轮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也是由于这个背景产生的。    这就是说,美苏两国谁控制包括阿拉伯产油国在内的主导权,谁就将直接掌握欧洲的主导权。    美国为储备而进口的石油的大部分来自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些产油国把收入的石油美元拿到美国国内去投资,同时,美国则让它们购买美国武器,以增强自己的防御力量,与此同时还用于向稳健的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援助。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为核心,再加上阿拉伯国家的领导者埃及,美国正在努力确保在中东的主导权。    美国必须在掌握中东的主导权的同时保卫西欧免受苏联的威胁。    苏联的军备已经从防御变为加强进攻力量。然而保卫西欧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的实际情况是,正如在南部,意大利国内由于共产党和过激派的发展而出现政情不安,在中欧,法国的社会党和共产党力量增强,在三月的大选中中立保守主义勉强取得过半数议席所表明的那样,很难把防御责任交给北约国家了。由于美国无法把北约事实上的真空交给北约国家去填补,因此,就赶忙派了八千人的地面部队去增援。陆续增援三至四万人的地面部队,以北约军中最稳定的西德军队为核心,保卫北欧这似乎就是美国的战略。    美国不得不这样亲自担负西欧的防御责任的情况在亚洲也有反映。一九八一年以前撤出驻在朝鲜半岛,即韩国的三万六千名美国地面部队这个计划,已经从今年开始执行了。在撤出地面部队时,美国为了避免出现“重视西欧,不重视亚洲”这种批评,在三月份举行了名为“协作精神”的大规模演习,动员了驻扎在美国本土、夏威夷、冲绳和日本的美军,和韩国军队联合行动,在三十八度线以南韩国东海岸进行演习。对于美国来说,为了对抗苏联,特别是在亚洲,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中苏对立。    让部署在中苏边境地带的百万苏联地面部队和中国的三百万地面部队对峙,钳制住它无法调往西欧,这对防御力量处于劣势地位的北约部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卡特总统打算早则在明年,迟则在连任总统后的一九八一年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不管从哪方面说,实现中国所希望的撤退美国驻韩国的地面部队,这对于美中携手对抗苏联的新战略是有利的,而且,也有助于开展对亚洲的外交。    的确,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已经增强到一百五十艘舰艇,日本海的制海权被苏联控制着。在被称为“苏联海”的日本海中,海上自卫队和美国第七舰队都无法随心所欲地进行演习了。从海外进口几乎一切能源资源的日本和同样把太平洋当成重要的海上补给线的美国现在最警戒的事态是一旦发生情况,这条补给线将会被苏联海军切断。美国的长远战略,大概就是想把苏联海军从太平洋上赶出去。    但是,美国并不是单纯因为苏联军事力量出乎预料的增强,变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与之对抗,而提出和苏联摊牌的方针的。相反,人们倒说是因为苏联暴露出了弱点,美国才作出了抓住它的弱点,制服它,把它逼入困境的判断。如果先说结论,那就是苏联占优势的只是在军事方面,特别是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败,经济是不值一顾的,它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和领导能力都进一步降低了。    同美国不得不亲自增援地面部队和空军以保卫北约各国一样,苏联也不得不增强地面部队以防守参加华沙条约组织的东欧国家。这就是说,在欧洲,美苏有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苏联的控制力量和领导能力为什么减退?    那么,苏联的控制力量和领导能力减退的原因何在呢?在于经济政策的失败。据说粮食生产和石油的减产尤其严重。集体农庄方式的苏联型的农业政策虽然采取了引进利润原则等各种改进措施,但是,由于天灾的影响,除了前年之外,连年欠收。就连据说是播下种就有收获的越南,还有老挝,自从引进了苏联式的农业政策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减低了,生产无法顺利进行。    (上)

第 4 版

1. 一种小巧呼吸器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四月二十八日刊载一则题为《小巧呼吸器》的消息,转载如下:    美国研究发明出一种呼吸设备,以供太空人或消防人员、工厂工人等,在空气希少,毒气充斥的场所戴用。    这种名称为「气包四、五」型的呼吸设备,较以往使用的设备约减轻三分之一,体积约减小四分之一,由于其非常小巧,所以只能维持三十分钟之久。    根据其设计,是将整个重量放在腰部挂住,与以往挂在肩上不同,既便于操纵,也不易疲劳。另外,其呼吸面罩的视界也较以往的设计为佳,空气进入量的控制阀容易控制,非常实用。

2. 美生产一种减少噪音来源的合金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四月二十八日译载一则报道,转载如下:    工厂中所产生的噪音,早已列为环境的公害之一了,其噪音的来源,主要是机器的撞击与磨擦声。    美国伊利诺州东艾顿的奥林铜业公司,根据国际铜矿研究协会的发展资料,生产出一种叫「硬克妙】(Incramute)的合金,大大减少了噪音的来源,同时保持机械的强度。这种合金的成分:铜56%、锰42%、铝2%,根据奥林公司宣称,「硬克妙」经过热处理以后,更能发挥其减音的效果,而其强度仍如低碳铜一般,丝毫未减。    因此,无论是片状或条状的原料,用来制造「音响」最大的机器如转动机、刮屑机的部分,或者装配线的振动台等,都非常实用。

3. 一种塑料阳光透镜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五月三日译载一则报道,转载如下:    美国华盛顿州克来顿的丹里工业公司,发明一种非常轻巧的塑胶透镜,聚集太阳光线引燃火种。    这种太阳光透镜重仅一盎司,厚度零点零一八英寸,一面有类似唱片上的凹槽,凹槽的功用是邦助光线集中,立刻就能使焦点处的温度高达华氏一千度,即使在零度以下也不例外,无论是纸片、纸板、松木,在十秒钟以内就能起火燃烧。除了引火以外,还可用作消毒、加温等其他用途。

4. 英制造一种复音调整器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五月二日译载一则报道,转载如下:    英国史温顿的加拿工业公司,发明出一种复音调整器,意即可消除杂音,恢复原来的声音。这种调整器是挂在转盘与扩大器之间,当唱针旋到有划痕的地方,就会暂时失声数千分之一秒,跳过划痕,而人的耳朵很难听得出这么短暂的「无声」,因此,克里、克里的杂声也消失了。根据该公司透露:这设备内的侦查器及延时回路是失声的主要部分,构造非常精巧。

5. 增加电话线路的电子系统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五月二日译载一则报道,转载如下:    美国科罗拉多州路易士维的电子公司,最近推出一种新的设备,可以使目前使用的电话电缆容量增加一倍,减少许多线路不足的问题。    这种称为「COM二号」的电子系统,可将不同线路传来的声音集中,变成电码,并不互相混淆,传至另一端,其电流只有在实际通话时才接通,否则会根据声的消失而切断,因此而增加了通话的机会。    这种系统和普通的对向传导机不一样,不但容量增加,而且保持原音的真实感,减少不必的噪音,唯一要注意的是需在电缆的两端同时装置这种设备,才有效果。

6. 美国正考虑研究一种电子邮件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四月二十五日刊登一则题为《研究中之电子邮件》的报道,转载如下:    美国邮政总局在四月十三日向国会报告时提到,正在考虑发展一种电子传讯系统。    邮政官员在众议院听证会时宣称,认为此系能在以后传送百分之九十五的电子传讯。    在花费上,每一信件比传统的方法要节省三分美金。    邮政总局负责研究发展方面的怀斯说道:「在现行的邮件传送系统中,如果能加入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很可能达到节省金钱的要求。」    他提到这些未来的邮件须牵涉到,他那些将信件送到邮局的顾客们,把信件转变成数字形式,用卫星或地面线路系统,传送接收站,再由接收站将收到之信息,转变为原来的信件,然后再传送出去。    电子工艺技术在处理正常信件时能节省很多的经费,而且可说是在发电讯的同一时刻,在远处的邮局能够立刻收到信息。    官员们说到:「现在还没有决定是否要使用此一系统。因为可能的工艺技术问题,无法颇期的花费或顾客潜在的阻力,都能使它成为一个不适当之冒险。」

7. 《中国的“诗与真实” ——街头和工厂见闻》(上)

【本刊讯】日本《朝日杂志》一月二十日刊登曾于去年访华的日本社会科学者友好参观团团员、日本同志大学新闻史教授山本明的《中国的“诗与真实”——街头和工厂见闻》一文,摘要如下:    关于打倒四人邦以后的中国,已经登载过一些日本人的文章。我作为社会科学家九人团体的一员,从一九七七年九月末起,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一个月。出发前,我涉猎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也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文件,着实地准备了一番。但困难的是,读了这些书,仍然没有在我头脑里形成中国社会的轮廓。我想象不出人们在街上怎么样行走,在工厂和人民公社人们又是以怎么样的表情从事劳动这种具体的情景。    看看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剪报,回忆回忆电视新闻节目,解说都是一个样,说“中国人表情明朗”:文革初期有这样的报道;在林彪死后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也是这样说;一九七六年十月江青等“四人邦”被打倒后,还是讲“乌云散了,中国人表情明朗”。所以,我困惑不解。总之,日本关于中国的报道是干篇一律的、抽象的话多,丧失了生活的气息。因此,为了看看中国人的生活,我踊跃地乘飞机离开了羽田机场。    晚上八点多钟,我们到达北京机场,再乘车前往北京饭店。我们被领到北京饭店十六层的房间。从阳台上鸟瞰北京市街,黑乎乎地看不清,只能听到那嘈杂的汽车警笛声。    第二天在博物馆度过了一天,晚上去饭店附近的王府井。同行的中国通讲,这儿相当于东京的银坐,纽约的第五街。可是,这儿灯光暗淡,当然也没有霓虹灯。虽然有街灯,但也就等于没有。橱窗也暗。进商店里去一看,那儿也不能说是明亮的。我问同行的工作人员,回答是“节约电”。暗淡的街道两边,行人络绎不绝。我们想横穿马路,不开灯的卡车和吉普车却突然鸣着喇叭驶过。汽车开过去后,我们放心地正要迈步,大群的自行车又不声不响地出现了,它们既无电池式的灯、也没有发电式的灯,真吓人。    中国夜晚的街道,物理意义上的暗淡不仅限于北京,上海和哈尔滨也一样。急于工业化的中国,大概节约用电是理所当然的事。原因是,工厂一天二十四小时开工,男女工人一起实行八小时劳动的三班制,深夜工作也要用电。压缩民需,这在过渡时期,是迫不得已的事。但在日本连这一点都不报道,真是奇怪。    不仅街道暗,有名的北京图书馆,也因房屋旧,加上地震,到处都加了辅助柱,再则电灯少,也暗。在图书馆里,有很多人在专心地阅读日本的科技杂志。饭店也一样,一到地方,尽管顶上有电灯,还点了台灯,光线不足很难看书。我实在担心,这样一来近视眼会增多。    不用说,民房也暗。特别是老房子,是土造的,窗户很小,要是天气好,到房子外面去心情可能还要好一些。由于这一原因,在街上吃饭的人很多。在旧中国,寒暄的话是“你吃了饭没有”。为了表示有吃的,有一种把桌子摆在街上吃饭的习惯。现在的中国,没有九亿人口挨饿之忧,吃的足够,有不少人站在屋外狼吞虎咽或者靠在柳树上吃饭。我在上海、杭州以及所到之处,都目睹了这种光景。这一则是因为过去有一种习惯,同时也由于家里暗。    在衣食住中,中国感到最伤脑筋的是住。在大城市有住宅区,上海四分之一的人口住在住宅区。地方也有集体住宅。有虽然有,但却明显的缺乏。在“先进的模范农村”大寨,修了砖瓦房,即使如此,也是一家一间,等家里人多了后,才又在附近给找一间。可是从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大寨的农民们,却面对砖瓦房感叹不已。他们回到公社后就报告这件事。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说共产党员用“首先是发扬大寨的独创精神增加生产,其次才是住房”来说服那种“全力以赴盖砖瓦房”的情绪,说这真了不起。    西安乡下的土地是由黄河挟带来的黄土堆积而成。在日本人看来,这是粘土。用这种粘土建的房子很多。也有一种住房是在粘土岩壁上掏洞,洞口安上木板。这是一种极精巧的住房,开了窗户,安了玻璃。但也有不少房子不是这样。我们在沿铁路线从西安到徐州的途中,看见有几个站的停车线上停着黑棚顶的货车,这就是住宅。从进出口架着木梯,边上开了窗户来看,似乎有人在这里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是住宅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日本战后,也有一段时间是壕舍生活,或者住在用木箱板搭在桥下的房子里。回想当初,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这一基本事实:日本人饿了肚皮,而中国现在却不是这样。    在日本,穿军装的人过去很多,在中国则全穿人民装;书在日本曾多为小册子似的,在中国也一样;日本曾有过在路边摆摊卖食品的事,在中国也同样是老人蹲在地上贩卖公社自留地生产的东西或大袋的柿子和梨。顺便提一笔,我在哈尔滨看见过量体重的人。一个老太婆把量体重的磅秤摆在人行道上,过路的人站上去量了体重、付小钱。我们有幸坐火车在辽阔的中国作了旅行,观赏车窗外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停车时能到站台上去也使人愉快。快车在大站停十分钟左右。停车时检修员拿着锤子,钻到车厢下来回敲打车轮。这时乘客在站台上就围住了各种各样的卖东西的人。一个货台是卖直径为十五公分的馒头,货台前排了很长的队,就象日本车站上卖合饭的一样。此外,还有卖柿子、苹果、梨和地方特产的糕点的。卖东西的人穿着白上农、戴着白元帽,不仅车站上卖东西的,公园售货棚的人也穿同样的衣服。硬席(二等席)的乘客,大都背着很大的包袱,很象是事先约定好了似的。包袱上面都扣上一个很大的元东西。我一打听,说是脸盆。听说在中国长途旅行需要脸盆,说它洗脸、煮饭、洗衣服等都顶用。当我们坐夜车时,早上停车了。一看站台,灌洗台前很多人在刷牙。他们都用脸盆,脸盆上了珐琅,底上有花。    我们在上海观看巴蕾舞时,见过士兵端着脸盆在湖边跳舞的场面。它和《天鹅湖》不同,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巴蕾午,我不由得感到我理解了中国。回国以后,当我向朋友们讲起观看“端着脸盆跳舞”的事时,他们都哈哈大笑。可是,我感到并没有什么可大笑的,也许是我在中国亲眼见过脸盆的机能和用途的缘故吧!    不仅脸盆,有很多东西在现场见了或听了就能很好理解,打心眼里佩服。比如大庆油田,有关开发大庆油田的艰巨性,电影《创业》已描写过,我就割爱不写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