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05-01

第 1 版

1. 香港《大公报》通讯《南斯拉夫纪行》之一:《由数目字认识南斯拉夫》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四月十三至二十二日以《南斯拉夫纪行》为题连载该报记者费太龙、马仲良写的通讯,摘要连载如下:来到兰色的多瑙河畔三月二十三日清晨六时四十五分,我们在希腊雅典国际机场转乘南斯拉夫航空公司客机,直飞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过十七小时的飞行,由香港来到雅典。    从飞机机仓下望,贝尔格莱德的建筑群整齐有致。多瑙河和萨瓦河象两线兰色衣带,穿过贝尔格莱德市区,最后交缠在一起。    飞机在贝尔格莱德机场降落,正好是当地时间上午七时整。那里的时间比雅典慢两个小时,比香港慢七个小时,那时分,香港大约是二十三日下午二时。早上,贝尔格莱德的温度约为摄氏零上十度,空气清冽,最使南方人感到难耐的融雪期刚过不久,原野开始重新披上绿装。在飞机上往下看,可以见到肥沃的黑土刚被翻犁,勤劳的南斯拉夫农民已开始春播。高山峰峦顶端,仍有皑皑白雪未有化尽。新闻部部长热情接待早在清晨六时三十分,南斯拉夫联邦新闻委员会顾问赫洛维奇先生,已在机场外等候我们。他向我们表示热烈欢迎。联邦新闻委员会属于部一级的国家机关,由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派出的代表组成,负责国家的对外对内宣传工作。听说,今年稍后时间,委员会将正式改名为新闻部。在简略介绍南斯拉夫概况时,赫洛维奇谦逊地说:“我们国家只有二十五万七千多平方公里,二千一百万人口,是个小国,但有她的特点……”    对于来自香港的我们,南斯拉夫确实是个陌生的国度,也是个很有特点的国度。她国内的政治制度及经济结构,既有别于苏联及东欧集团国家,也跟我国的有所不同。南斯拉夫解放三十三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不论在发展的速度以及深度上,成绩是肯定的。在南斯拉夫的两个星期中,我们先后访问过粮食产量全欧洲第一的伏伊伏丁自治省,也南下到被列为南国发展水平最低的马其顿共和国;造访了第一大工业城市萨格勒布的化工厂,亦到过一些农工联合企业的集体农庄参观。虽然参观是走马看花式的,但有一个颇强烈的印象,便是南斯拉夫的经济建设发展是足可以自傲的。南国一二三四五六七翻开世界地图,南斯拉夫位于素有“火药库”之称的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比我国广东省稍大,由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组成。在南斯拉夫的朋友为我们编了一个很便于记忆次序排列:一二三四五六七,即一个联邦,两种字母(拉丁和塞尔维亚字母),三种语言(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四种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南斯拉夫有近半人信仰天主教,三分之一为基督教,八分之一为伊斯兰教),五个主要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六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七个邻邦(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意大利、希腊)。有着“火和剑”的历史南斯拉夫过去的历史是可以用火和剑的字眼来形容的。在过去了的年代,先被罗马帝国占领,后来被土耳其帝国及奥匈帝国占领,近世纪以来,又遭受德、奥、意等国的侵占。不屈服的南斯拉夫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自由,不断反抗外来的敌人。一九四五年,在铁托总统的领导下,南斯拉夫的人民赢得了反德意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当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一九六三年改称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一名历史学家统计过,说在一九四五年前,南斯拉夫这块土地上,先后曾经更换过统治者超过四十次,说明了过去南斯拉夫长期处在动荡和不安之中。以贝尔格莱德为例,建城已有二千年,由于过去战火的摧残,使我们身处古城内,竟很少发现古代遗留下的建筑物,只有西郊的由土耳其人建造的卡拉麦根古堡,还可以使人们稍为可以追溯十八世纪时的历史。听南斯拉夫朋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尔格莱德受到很大的破坏,全城十万间住宅,其中三万间被彻底毁掉,二万间受到严重破坏,所有公共建筑几乎被炸毁或破坏。我们看到的,是一九四五年后,南斯拉夫人民在战争废墟中重新建立的新的贝尔格莱德。中南人民有共同语言跟南斯拉夫朋友交谈,他们十分强调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这可以看成是他们反法西斯侵略精神的延续,他们决心以行动来保卫以鲜血换来的胜利成果。在反抗德、意侵略的解放战争中,有一百七十万南斯拉夫人民牺牲于战火。南斯拉夫朋友一再提到这个数字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意义。    南斯拉夫是在战火中成长的,跟中国的革命有相似的地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多兰茨在三十日接见我们时,一开首便提到这点。中南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语言,这跟过去的革命历史以及今天世界政治局势发展的趋势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2. 法新社说:阿富汗政变可能有深远政治后果

【法新社伊斯兰堡四月二十九日电】据这里的外交界人士说,喀布尔由看上去是亲苏的军官发动的政变,显然大出西方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的意外。    这些人士说,特别是伊朗,它的西侧已经有了伊拉克这样一个激进的军人政权,实在很难再欢迎在它的东侧再建立这么一个类似的政权了。西方外交界观察家们说,这场政变可能对这个地区有深远的政治后果。这个地区最近已经发生了印度的英迪拉·甘地、斯里兰卡的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和巴基斯坦的布托相继倒台的事件,现在又轮到阿富汗的达乌德了。    阿富汗军人政权在上台的二十四小时内,并没有明白说它要使阿富汗离开不结盟运动而进入苏联阵营,但是从对这次政变策划人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喀布尔可能要更多倾向莫斯科一点儿。    【法新社伊斯兰堡四月二十九日电】阿富汗电台今天说,在星期四(二十七日)的政变之后,阿富汗武装部队已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形势,并已实行军管。    根据这里收听到的阿富汗电台在政变之后所有的广播,它并没有发表任何反美或反对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言论。

3. 印报托说阿富汗首都开始恢复正常

喀布尔机场和交通要道仍然封闭,西方国家使团同新军事委员会仍毫无接触    【印报托新德里四月二十九日电】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几乎恢复了正常。    据这里今天清晨收到的消息说,然而通向喀布尔市的道路以及包括机场在内的其它交通要道仍被封闭。    由于商店开门和恢复营业,市场因此有了一点正常的气氛。    大批青年戴着红领巾走上街头,红领巾也许是标志着这次政变是马克思主义的。    同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昨晚呼吁所有保安部队、政府官员、工人、学生和教师照常上班。    据全印电台广播,这些命令是由喀布尔电台在昨晚印度标准时间二十一时整广播的一条新闻中发布的。    新政权已更改了电台的名称,由原来的亚里安那阿富汗全国广播电视台,改为阿富汗喀布尔电台。    【路透社新德里四月二十九日电】这里的外交界人士说,阿富汗新的军事统治者在发动流血政变夺得了政权以后,已经无可置疑地控制了喀布尔。    这些人士说,紧张气氛已经开始缓和,虽然有消息说,喀布尔的警察有许多已被杀或被捕,还有谣言说,就地处决了许多人。    由大学生(其中有许多带了红领巾)代替警察指挥交交。    外交分析家把这场政变从头至尾回顾了一下说,看来这场政变是匆促上阵的,或者说是在它的领导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动手以前干的。    喀布尔市内的电讯和同外界的联系仍然断绝。这里的阿富汗大使馆已经有两天同喀布尔没有联系了,这个城市的机场也仍然关闭。    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发言人说,美国大使埃利奥特昨晚已获准从使馆开车外出,这是政变以来第一次。他由一辆吉普车护送,上面有一名空军军官,此人在大街上受到老百姓的欢呼。

4. 阿驻印大使官员否认卡德尔亲苏

【路透社伊斯兰堡四月二十八日电】驻新德里的外交官说,阿富汗政变看来是由空军和阿斯拉姆。瓦塔拉詹上校指挥的坦克兵团带头搞的。    阿富汗驻印度首都的大使馆官员否认了所传政变领导人卡德尔上校是亲苏的消息。    自称很了解他的一位使馆官员说,这位上校(空军副司令)是“一个纯粹的民主派”。    这位官员说,卡德尔上校——他和阿富汗其他许多军官一样是苏联训练出来的——在一    九七三年的政变中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次政变推翻了查希尔国王的君主政体,使达乌德总统上了台。

第 2 版

1. 西德报纸评勃列日涅夫将访西德《“沙皇”的目标》

【本刊讯】西德《星期日图片报》四月二十三日刊登卡尔—古斯塔夫·施特勒姆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沙皇”的目标》,摘要如下:    如果苏联帝国的首脑在他同美国总统卡特会谈之前,试图同联邦政府进行会谈,那么这并不是偶然的。    勃列日涅夫的目的必定是要在美国人和德国人之间制造不和,并继续促进社会党—自民党执政联盟周围的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东方政策的设想。    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对波恩的期待和希望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希望联邦共和国在东方集团整顿其长期处于危机状况的经济过程中,能当一名慷慨的贷款提供者。而至少联邦共和国要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邦一下苏联的忙,这就是要使苏联有可能加强自己的军备,帮助苏联来阻止东欧实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说,要支持一下这样的一位勃列日涅夫:他一方面要稳住自己的帝国,同时除了对东欧进行统治之外,还借助于四万名古巴士兵在非洲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还希望联邦共和国能支持一下这样的一位勃列日涅夫:他正在加强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他不仅在同目前不太令人信服的美国总统打交道时,而且在同西欧人打交道时也表现出这样一种姿态,好象莫斯科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国似的。    对波恩来说,在苏联和东欧除了所期待的有限经济定货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当然还有那种继续提供贷款的可能性,而人们还不知道东方什么时候才能偿还这些贷款。    关系“正常化”已经实现了,“缓和”问题也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德国依然分裂,铁丝网也还在,“那边”的极权主义也丝毫未变。    波恩和西方现在寄希望于莫斯科的那些重要结果,只有通过苏联政权的变化和改革,通过自由化和真正打开铁幕来实现。    但是,这样一来勃列日涅夫便不得不放弃他自己的统治基础——克里姆林宫的成为世界大国的计划。他不可能这样做,即便是他本人愿意这样做。    这个苏联国家的首脑人物,既是一个推动者,同样又是一个被推动者。他必须按照苏联帝国主义的意图继续干下去——对他来说,没有别的出路。    因此,波恩根本不能对他抱有太大的希望,联邦共和国不得不考虑为他的这次访问承担一切费用。反正勃列日涅夫自己是不会拿这笔钱的。

2. 施密特和基辛格在一次会议上讲话

基辛格指责苏古在非洲奉行帝国主义政策,说苏一面大谈缓和,一面又在军事上卷入非洲制造危机    【美联社汉堡四月二十八日电】西德总理施密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天指责了卡特政府的货币和防务政策。    施密特在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支持他的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对外政策的一个基金会)安排的一次会议上讲话时说,世界经济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一直有国际收支赤字,那是不能容忍的。    施密特说,不应当让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有这样反复无常的波动。特约讲演人基辛格在听他讲话。    基辛格重申了他对卡特总统延期生产中子武器决定的批评。然而,他强调说,这种反坦克武器是“许多武器中的一种”,它本身在改变东西方力量对比方面并不那么重要。    基辛格说,西方应使东方对西方武器库的状况拿不准,用这种办法保持对苏联集团的一种军事优势。    基辛格说:华盛顿对其欧洲盟国的政策是“基本连续性”的政策。他又说,美国若放弃它与西欧的关系就一定会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每一位美国总统都知道这一点,都支持这个联盟。    基辛格说,他对苏联在非洲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安,苏联在三年之内已向非洲运去了两大批武器。基辛格说,苏联在几个月内向埃塞俄比亚运送的武器比美国在二十五年中运送的武器还要多。    他指责俄国人和古巴在非洲奉行一种“帝国主义政策”。基辛格说一方面莫斯科大谈缓和,另一方面又通过在军事上卷入非洲而在那里制造危机。    施密特指责经互会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援助方面没有作出一点贡献。施密特说,他们的援助全是“军官、武器和意识形态”,这与“社会主义的声援”背道而驰。    【合众国际社汉堡四月二十八日电】施密特今天抨击卡特总统的石油政策,并说,现在是美国“承担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责任”的时候了。    施密特说:“世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这是根本不可思义的。”

3. 卡拉汉宣布为提高军队士气增加薪饷

【路透社伦敦四月二十五日电】卡拉汉首相今天宣布,为了提高士气,给英国的部署得很分散、据说情绪不高的武装部队增加百分之十四的薪饷。    他还保证政府在从现在起到一九八○年四月一日这段时间内再增加两次薪金的办法,来使军饷达到文职人员的水平,目前的军饷比文职人员的水平低百分之三十二。    这在下院立即遭到在野的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攻击。她说:“辜负了部队    ——这个声明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要继续辜负他们。”    撒切尔夫人经常提醒人们注意苏联的军事结集。她说,保守党会更快地恢复部队的生活水平。    各界人士一直在提醒卡拉汉,由于薪金和生活条件的原因,英国三十二万四千名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士气日益低落。他自己的国防部也同样提醒过他,国防部最近说,许多人准备退役。    今天宣布的薪金的增加将使一个中士每周的薪金从大约五十七英镑增加到六十七英镑(从一百零三美元增加到一百二十二美元)。

4. 瓦尔德海姆呼吁意“红色旅”释放莫罗

【合众国际社罗马四月二十五日电】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今晚通过卫星直接向意大利全国播放了一项给前总理莫罗的绑架者红色旅的电视呼吁。    瓦尔德海姆用意大利语说:“我最强烈地要求你们不伤害他的生命。我呼吁你们立即释放他。”    瓦尔德海姆从他在曼哈顿的联合国办公室里说:“据我得到的最新消息,事情已到了决定性阶段。你们肯定知道,你们已使全世界注意到你们的要求。”    瓦尔德海姆还说:“但是,你们确实也应该认识到,继续扣留莫罗从而给他的家属和有关人士带来可怕的痛苦,只能有损于你们所追求的目的。”这是瓦尔德海姆为拯救莫罗的生命发出的第二次呼吁。

5. 资料介绍两则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四月十五日和二十二日先后刊登了《“红色旅”之秘》和《莫罗其人》两篇稿件,转载如下:《“红色旅”之秘》    莫罗事件只是意大利成百上干的暴力事件之一。在意大利,象警署、工厂和政党办公室挨受炸弹,遭到纵火或枪击一类的暴力事件,几乎无日无之。    绑架莫罗,被称为战后意大利恐怖分子“最凶猛和最大胆的”暴力事件。莫罗是现执政党天主教民主党的老牌领袖,是全国最有声望的政界人物之一,也是今年十二月总统选举的大热门。    三月十六日,六十一岁的莫罗在前往议会途中,遭到伏击。当时,他刚刚离开罗马郊区的住宅,便有十多名恐怖分子,其中一些人穿着偷来的航空公司制服,以自己的汽车阻止他的轿车的去路。    瞬息之间,恐怖分子便以轻机枪开火。莫罗的四名保镖来不及还击,已被当场打死。莫罗被推入另一部汽车,在警察闻讯赶到现场时,这部汽车早已开走,不知所踪。    事件发生后不久,罗马和其他一些城市的报纸和通讯社,纷纷接到电话说,这是“红色旅”组织干出来的。    “红色旅”究竟是何方神圣?纪录显示,“红色旅”是一个以极“左”面貌出现的恐怖组织,他们曾经誓言,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扰乱意大利北部都灵市对“红色旅”首领雷纳托·乔库及其十四名同党的审讯。    首领乔库,现年三十七岁,在大学里念社会学。他于一九六九年在特伦托大学协助创建“红色旅”,随后,他的生涯的标志就是谋杀,绑架和枪击。    现在,意大利当局企图第三次审讯乔库,控告他组织武装帮派,袭击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另有两次审讯由于“红色旅”威胁准备出庭的陪审员和声称对谋杀一名地区检察官和一名知名律师负责而延期。至于意大利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的政治暴力事件,据专家们说说这主要是由于年青人感到,他们是受损害的一代,是五、六十年代“经济奇迹”的受害者。    专家们解释说,当青年学生离开过挤的大学时,住屋、卫生照顾,公共交通和就业等的不足,使他们感到痛苦和沮丧,因而迅速滋长各色各样的政治极端主义。    当前,尤以失业问题最为严重,在全国一百六十万人失业中,三十岁以下的年青人占了大约一百万。(转载四月十五日香港《文汇报》)《莫罗其人》    从青少年开始,莫罗就具有小心谨慎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保持到他整个的政治生涯——由一九六三年至七六年期间,他曾五度出任总理。    莫罗在巴里大学取得法律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名上尉。战后,他取得法律教授衔,并出任天主教毕业生协会主席。    介绍莫罗参加天主教民主党的,是战后总理加斯伯里。从一九四六年开始,莫罗一直是众议院议员。    一九五五年,莫罗第一次得到内阁职位,出任司法部长。从此,他同其他一些天主教民主党人一样,在历届政府中,出任一个又一个的内阁职务。    不过,他不同于与他同年令的政界人物。他在公众场合表现拘谨,他不喜欢在竞选中与选民一一握手,他甚至不大愿意接受新闻记者的访问。    他以擅长进行幕后谈判驰名。他不怕任何马拉松会议。他可以不饮一杯清茶或不呷一杯咖啡,连续主持十小时的内阁会议。    这些都与他的忍耐能力有关。罗莫的忍耐能力,在意大利政坛是极其罕见的。这种能力有助于他成为调停纷争的能手。在统治意大利三十年的天民党中,莫罗属于现实派,他善于察觉政治方向的转变,这有助于他策划最重要的两次政治交易。    第一次是他于六三年出任总理,同意社会党人加入他的内阁,第二次,即十五年后的七八年,他以天民党主席身份,与意共达成协议,让它在政府政策方面有较多的发言权,但拒绝给予内阁席位。    在社会事务方面,莫罗自称为天民党的左翼。一九六八年,在他担任总理期间,全国大学学潮汹涌。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一个特别的动乱时期开始了。因此,他向他的党提出警告说:“时代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演变。人们已不再容忍不尊严和不公平了。”(转载四月二十二日香港《文汇报》)

第 3 版

1. 日报评阿富汗政变《贪污和治安混乱》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四月二十八日刊登大石悠二的一篇述评,题目是《贪污和治安混乱》,全文如下:    阿富汗人口约两千万。它是与苏联、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接壤的内陆国家。几乎全部国土都是不毛之地,不是沙漠就是险峻的高山。从历史上看,阿富汗是夹在帝俄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起缓冲作用的国家。现在执行着不结盟路线,接受来自东西两阵营的援助。    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七日,达乌德总统发动不流血政变成功,把正在意大利旅行的国王查希尔·沙阿赶下台。达乌德总统本人也是王族出身,同前国王是表兄弟,其夫人是国王的妹妹。但是,他得到青年军官的支持,声明废除帝制,实行共和制。据说,那次政变曾得到苏联的暗中支持。达乌德总统曾断然实行土地改革等,把广泛地推进社会、经济改革作为目标,对帝制以来的旧制度进行了改革。    据说,达乌德总统起先采取亲苏路线,以后又通过伊朗倾向于美国,并且逐渐排除亲苏势力。因此去年十一月,被称为是达乌德右手的计划部长胡拉姆被暗杀。进而在今年以来,围绕副总统的任命问题,和反对任人唯亲的势力加深了对立。另外,据说他不承认在去年的大选中当选的人,而推荐他喜欢的人物等,由于太胡作非为,因而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特别是最近,物价飞涨、公务员贪污,使人民的不满日益增加。据说强盗在亚洲高速公路上出没,小偷经常闯进驻喀布尔的外交官的住宅,等等,治安混乱。    阿富汗的军队是用苏制武器装备起来的,许多军官在苏联受过训练。看来军队首脑担心达乌德总统更加“右倾”,并且为士兵家族日益穷困的情况忧虑,因而一举发动了政变。但是,从阿富汗的地理、政治、历史的情况来看,新体制采取什么路线,似乎将打乱由超级大国操纵的国际政治。

2. 美报报道《古巴在非洲的作用还在扩大》/《纽约时报》报道《古巴人生活还是节衣缩食》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四月二十五日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古巴在非洲的作用还在扩大;最可靠的消息是卡斯特罗的军队至少有四分之一卷入》,摘要如下:    “感恩戴德的”门格斯图于四月二十一日抵哈瓦那,感谢古巴帮助在上月从索马里手里夺过对欧加登沙漠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情报界人士透露了在非洲增兵的新的数字,这些数字表明,目前驻在十四个国家的古巴士兵和文职人员近五万人。    此外,透露的数字表明,古巴在非洲的作战部队现在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大部分士兵和空军人员驻在两个国家——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    据估计,在非洲的大部分古巴人不是军事顾问就是战斗人员;至少有三万九千人属于这种人,这个数字可能还要高。而且还有数千名医务人员、熟练的卡车司机和汽车司机及其他人。    情报界人士指出,古巴人在埃塞俄比亚的战斗中使用的武器之类的装备要比在安哥拉使用的武器之类的装备要好。    在安哥拉,古巴人陷入了一场长期的内战,古巴军队进行长期的战斗,而古巴非军事人员则在为象运输这样的很多极为重要的服务部门配备人员。    使用古巴非军事人员,象用他们作汽车司机,这已在国内引起不便。古巴公众对这个问题一直不满,就象对在非洲进行战斗和结果给年青的古巴人造成的伤亡感到不安一样。但是很难估计国内战线的不满情绪究竟已变得多么严重。    【本刊讯】多米尼加《加勒比报》三月三十日转载了《纽约时报》三月二十九日发自哈瓦那的一篇报道,题为《古巴人的生活还是节衣缩食》,摘要如下:    自从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被革命推翻并由菲德尔·卡斯特罗执政以来的十九年间,古巴明显地改善了大部分公民的卫生、教育和经济条件。但是古巴人的生活状况仍然是节衣缩食,城市住房严重不足,象刮脸刀片、服装和晶体管收音机等商品的黑市猖獗。    主席兼总理的同父异母弟兄、哈瓦那附近的奶牛试验场场长拉蒙    ·卡斯特罗·鲁斯评论道:“一个依靠单一工业——糖业的人民,过去一年只能干五个月的活,还有七个月就没饭吃”。    今天,除了生产所得的收益外,古巴工人最低月工资为一百一十比索——一百四十五美元,平均工资大概是二百美元。这笔收入的百分之十花在房租上。    但是有的古巴人埋怨的却是有钱没用。他们不可能搬到好房子、大房子里去,几乎一切都配给:每人每年限购两条裤子,三件衬衫——每月准许购买的小小的刮脸刀片还不到两片。哈瓦那的夜总会和酒巴间仍然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旅游而开,但是对古巴人来说,收费很贵。一种双重价格制度,对游客打五拆或更少。游客还可买到便宜的古巴甜酒——四分之三升一瓶,五美元,但卖给古巴人就是三十美元。    关于和古巴女人恋爱的可能性,一位毕业于政治学科的青年评论说:“找一位姑娘一直是可能的”。他解释说,香水、化妆品、衣服和长袜等商品常常可以换来爱情。

3. 越南同西欧两家石油公司签订合同

【法新社河内四月二十一日电】越南刚同西欧的两家公司签订了石油勘探合同。    一个合同是同意大利通用石油公司签订的,由该公司在大陆架的两个区域(未具体说明)进行勘探。另一个是同西德的德意志石油供应公司签订的近海勘探合同。    一位可靠人士说,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的代表也到了河内,希望得到一个石油开发合同。    同时,越南民航公司负责人签订了一项允许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飞越越南领空的协定    。    已有许多外国航空公司获得飞越越南上空的权利。    同时,据悉美洲银行副经理路易斯·索博尔目前也在河内。

4.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面向西方的越南》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四月四日刊登该报记者田川五郎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面向西方的越南》,摘要如下:    在亚洲以自力更生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越南热烈欢迎外国给予援助和投资,采取灵活的建设路线,甚至被说成是“南斯拉夫在亚洲的翻版”。它的经济政策的详细内容迄今没有宣布过。但是日本贸易振兴会在一九七六年南北统一以后多次派专家到当地去,最近拟就了报告书,分析了实际状况,不久将发表。现将这份报告书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越南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估计一九七六年每个国民平均的国民总产值在一百六十美元上下,和印度尼西亚的水平大体上相同。    这个国家拥有二千二百万勤劳而优秀的劳动力(总人口为五千万人),蕴藏着煤、石油、铁矿石等丰富的地下资源。倘若没有三十年之久的战争,也许在经济上早已繁荣起来,和新加坡、韩国一样成为“亚洲的优等生”。    目前,越南想挽回这个落后的局面,拼命地努力于经济建设。但是越南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很低,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而特别急需解决的是粮食和人口问题。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都是高的,这个国家也不例外。每年人口增长率竟达百分之三。人口的增多,有好的一面,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可是在建立粮食自给体制方面却成了最大的障碍。    不幸的是越南的耕地面积非常狭窄(五百万公顷),每个国民平均耕地面积是零点一公顷,相当于日本每个国民的栽地面积的一半。虽然是农业国,每年却要进口一百六十万吨粮食。    因此,政府制定了规划,到一九八○年为止,人口增长率要控制在百分之二点四,到一九九○年,人口增长率要减到百分之一点五。同时到本世纪末,要把耕地面积扩大到现在的两倍。并且在从一九七六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远大的规划,对工农业的投资总额为七十五亿美元,国民总产值每年要增长百分之十四到百分之十五。然而,为了实现这一规划,靠自己力量筹措所需的巨额资金,不是容易的事情。    虽然劳动力和资源丰富,但是缺乏技术和资本,耕地面积也很狭窄,这种条件和中国非常相似。而有趣的是,对待建设国家的方法却完全不同。越南早就加强了依赖外国的姿态。不仅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从西方国家大量取得援助和贷款。    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五年,河内政权接受以苏联和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的援助资金,总额达五十一亿美元。一九七三年签订南北停战协定以后,来自西方的援助也迅速地增加了,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七年已达到十一亿两千万美元(包括联合国机构)。所以光是来自东西方两个阵营的援助资金就占了一九七六年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成功与否,也可以说取决于今后是否能够得到外国的援助。    奉劝外国企业投资的热心程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去年春季,越南在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制订了外资引进法,不仅同意在钢铁、冶金、石油化学等部门设立合营公司(投资比率最高达百分之四个九),而且在和出口有关的产业领域,开辟了也可以设立百分之百投资的公司的道路。对外资企业适用优惠税率,并保证在十年至十五年内绝对不收归国有。    政府似乎正在考虑在特定的地区设立加工区,扶植依靠外资的出口产业。可以预料,外国企业响应上述号召,早则于今年年底即可在水产、纤维和电子工业等方面开始投资。    国内经济政策也是贯彻了一条非常现实的路线。国营工厂工人的工资分成八级。对成绩好的人发给额外津贴和各种奖金等,设法通过物质刺激来提高生产率。另外还发给熟练工人和技术员相当于工资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三十的津贴费。    生产资料国有化在北部几乎全完成了,而在南部,商业、渔业和建筑业等至今还是私人经营的。政府决定到今年年底为止,把主要的批发业和零售业实行国有化。至于农业的集体化问题,据说决不着急,以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    社会主义国家靠引进外国资本和物质刺激来提高生产率,这在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已经实行了,并不是新东西。但是,在亚洲打着自力更生的旗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还是首次尝试。是否成功,今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路线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近在日本经济思想广泛开展和越南之间的经济交流的情绪越来越高。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每年往返才二亿四千万美元(作为贸易对象国,日本居第二位)。而处于战后复兴中的这个国家,潜在的需求很大,它非常关心日本的技术和资本,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第 4 版

1. 香港《虎报》社论《文化交流》

【本刊讯】香港英文《虎报》四月二十一日发表社论,题为《文化交流》,摘要如下:    中国一家名牌大学已邀请一批香港理工学院的学生去访问。这是令人欣慰的消息,也是说明使中国和世界其余地方隔开的“文化之幕”正在破裂的迹象。    在去年,我们看到了一度受到辱骂和嘲笑的中国文学中的大师,已恢复了他们在伟大的文化遗产中应有的地位。    还有消息说,西方文学巨孽,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和巴尔扎克等的作品已再版,目前在中国可以买到。在发售这些书的那天,北京出现了排长队的现象。    西方文化在中国繁盛起来,还不限于过去的作家的作品。据说,上海的大学生正在学让—保罗·萨特的作品。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在计划要翻译和出版的书的名单中,有十八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作品。    这表明文化的真正自由化。可以很方便地把文化革命期间红卫兵的焚书和其它书刊检查的责任归诸于四人帮,从而使新政府可以正式同意接受西方书笈、音乐和思想。放低文化壁垒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迫切需要从西方技术中得到好处。    有一批访问中国后路经香港回国的美国大学教授说,他们认为,将来中国和美国的大学肯定有可能建立交流计划。    双方将从这样的交流计划中得到好处。虽然西方图书馆的书架上始终摆着中国古典文学,但是中国最近的小说和诗歌,国外还没有。    虽然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将受到欢迎,但是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尤其受欢迎,因为西方既能给与又能得到丰富的文化。

2. 南斯拉夫《新闻晚报》报道我学校情况/南通社驻京记者文章《谴责报复行为》

【本刊讯】南斯拉夫《新闻晚报》四月十七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从北京发回的一篇文章,题为《体力劳动犹如出游》,摘要如下:    中国的大学生们又重新开始上课了,中小学的学生也重新开始学习,进行考试。科学博士、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和教师恢复了和重新获得学衔。知识再次成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尺度。    这是从这个学年刚刚开始的事。在此之前,在文化革命的动荡年代,特别是在“四人帮”强行各种政策乃至教育政策的时期,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这种情况也许在当代历史上在任何地方都未曾有过。在寻找新的和比较现代化的东西时,显然是抛弃了旧的东西,以便找到某种能更有力地改进整个教育制度和使它适应变化了的普遍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东西。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制度把专业理论教育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还保留着思想—政治概念和“反对个人名利”的概念。所有的交谈者都强调指出,这个教育制度是建立在毛的如下论点的基础之上的,即学生首先应该学习,但同时也兼学别样。    现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办公室和实验室里的人都是满满的。教师和学生在改进和研制新型的电机和用于灌溉的其他动力机械、水泵、钻机、机床、精密仪器、计算机,以使“为扩大生产服务”。    中国为青年上学敞开了大门。由于青年人数很多,学校容量小,所以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诸如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里还有其他的标准,譬如,在田间参加一定天数的体力劳动也是升大学的一个条件。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到人民公社去犹如外出旅游一样。    【本刊讯】南斯拉夫《信使报》四月二十一日以《谴责报复行为》为题刊登南通社驻京记者诺瓦契奇写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批评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无权扼杀和反对批评。    这是中国的报纸作出的保证。这些报纸几乎每天都在报道那些对其领导提出合理批评的工作人员。从各方面判断,这一现象具有广泛的意义,其目的在于使各阶层人民更多地关心管理问题和解决日常问题。同时,报纸还报道了那些企图压制批评的作法。    最近一个时期,特别是通过新宪法之后,中国特别注意加强法治。经过多年的文化革命以后,现在特别重视尊重法律,文化革命期间既不存在法律准则,也没有执行法律准则。    一家特殊的刊物刊登了政法学院的一个教授的讲话,据说这个教授曾在纽约上过大学。这位教授认为,“新宪法特别强调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必要性,特别强调应该保证人民管理一切国家事务的权利和对所有国家机关与个人进行监督的权利”。    法治又回到了中国的实践,但是,这不是没有阻力的,所例举的那些对批评各种营私舞弊行为的人进行报复的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3. 法新社报道聂元梓蒯大富等人已被逮捕

【法新社北京四月二十六日电】(记者:比昂尼克)一位可靠的人士今天说,清华大学的蒯大富、北京大学的聂元梓等十二名前红卫兵领袖于最近被捕。被捕的第三人是北京师范大学前激进派领袖谭厚兰。这位人士说,在进行逮捕之前,于前不久开展了批判运动。    在采取清除前红卫兵的这种做法之前,在首都的这两所大学里都开展了批判他们的运动,批判他们在文化革命期间“害死了教授”。

4. 美联社记者谈我从美国购买近海石油钻机

【美联社香港四月十八日电】    (记者:伊迪丝·莱德勒)大陆中国扩大近海石油的开采和勘探已经使美国企业界做成了几千万美元的交易,得了第一名。    伯利恒钢铁公司的一家子公司上星期向中国出售了一台近海钻机。这是美国进入大有利润可图的中国市场的第一笔石油装备巨额交易。    这里的美国商界的观察家表示,希望接着还能做成多笔交易。    一位观察家说:“这帮了我们的忙,对我们的国际收支当然有好处。我们向他们卖得越多越好。”    中国向新加坡罗宾造船厂购买了三台钻机,向日本海洋石油公司购买了一台。据石油专家说,在这些交易中,美国装备占的比重很大。    但是,伯利恒新加坡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在同北京谈判时的顾问斯坦利    ·卢布曼(旧金山律师)说,这家公司出售的一台近海钻机是美国公司或美国公司的联号做成的第一笔钻机交易。当地的石油专家同意这种说法。    几个月以前在新加坡动工的伯利恒公司的钻机能在二百五十英尺的水里作业,钻机的支脚架在钢的平台上。卢布曼在接见记者时说,它最适于在松软的土层上作业,在中国沿海到处都可以使用。预料这台钻机将在一九七九年夏天完工。    伯利恒公司没有宣布售价,但是当地观察家推测在两千万美元以上。据说,中国向罗宾造船厂购买了两台罗布雷—300钻机,每台花了一千八百万美元,向罗宾公司的合伙公司——日本日立公司买了一台花了二千二百万美元。    中国一个石油代表团今年一月份访问了美国。那时,美国报纸的消息说,中国准备购买价值六千万美元的石油钻井设备和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深海钻机。    中国一九七七年石油产量估计是九千五百万吨。中央情报局去年的一份报告估计,到一九八○年,中国石油产量将达到一亿一千九百四十万吨到一亿三千九百四十万吨之间,蕴藏量为八百亿桶。    中国一直在扩大近海勘探和生产。中央情报局估计中国的石油蕴藏量是岸上和近海差不多各占一半。    【路透社伦敦三月十三日电】(路透社科学编辑:劳埃德·廷伯莱克)据一部权威性的近海采油技术的综合材料,现代化技术今天可以使远洋石油公司创造奇迹,但是这些公司却仍然不能把它们弄脏的海面打扫干净。    简氏年鉴公司出版的《海洋技术》(一九七八年)一书说,去年“布拉沃”油井发生的井喷,再次表明有关在波涛汹涌的海面控制井喷和采油的技术的进步,同象英国和挪威这样的国家从北海石油得到的大量财政收益相比几乎是微乎其微的。    这部厚书(由伦敦简氏年鉴公司和纽约的弗兰克林·瓦茨公司出版)完全讲的是近海石油工业和勘探。它有八百页,其中有关于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潜艇、水下实验室、供给船和勘测船、各种类型的钻机、近海直升飞机、控制井喷和采油系统的照片和图画一千六百张。但是,主编罗伯特·特里勒在书的开头激烈批评了这项工业。他的这部很贵的书售价二十七点五英镑,主要卖给从事石油工业的人。    他写道:“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对污染给海洋生物造成的破坏程度有分歧意见,但是对于的确造成破坏这一点没有什么分歧。”“没有设计在波涛汹涌的海面有效控制并喷和采油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专家,是不可想象的。”    他强调指出,据报道,一台挪威机器(因去年四月“布拉沃”井喷而赶制成的“弗拉莫集油器”)在波浪高达四米的海面收集了一千五百吨石油。由于这次事故,多达二万一千吨的油渍飘浮海面。    特里勒写道,最有希望的技术看来是美国和英国的公司正在研制的可伸缩的绳索拖把。在美国石油拖把公司,采用装置在驳船上的连续式“拖把”,吸油、拧干不断反复进行工作。美国正设法以对井喷作出应急的办法来控制污染威胁。它最近表演了用大型军用直升飞机把十一米长的集油船运到海上。    在钻机方面新研制的是“动力定位式”钻机——用功率强大的发动机来定位。这些钻机可以避开冰山。加拿大制造的一架样品钻机将开始在格陵兰海面钻探。    特里勒写道,在“潜艇”方面,现在已有勘探潜艇和工作潜艇两种,可能还要制造第三种潜艇,即观测潜艇,“因为我们除了开发海洋以外,已经开始享受呆在海洋下的乐趣”。    美国正在更大规模地制造新的机动水下住宅。它颇象天空实验室,被称为“海洋实验室”。    这种机动水下住宅能容纳十人,可以在至少三百零五米的深度工作。它可以自行移动,能够部署潜水人员。它还配有小型潜水器和水上供给船。特里勒写道,海洋实验室的研究项目是为了扩大美国水下调查和开采海洋资源和海底资源的能力。    他大概是暗示一个开发海底资源的伟大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各国都想从海底取得矿物。

5. 台湾报纸报道《油管敷设新法》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三月十七日报道一则题为《油管敷设新法》的消息,转载如下:    挪威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廉价的施工法,以保护油管的输送油料,不致破损。这些科学家们是挪威工业学院及科学工业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他们将埋在土中的油管外果以混凝土,是现在北海各国最常用的方法;先将海床挖开,放入油管,然后以沙袋覆盖。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到了一九八○年就要换新的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混凝土混合物,由海面上的船只沿着油管线敷设,由遥控设备控制其路线之准确性,俾使油管能完全被包覆,其铺设速率约每天达七百至八百公尺,以直径一公尺的油管为例,其包覆宽度可达八至十公尺,厚度为六至八公分。